第一篇:毛特概论第十四十五章习题
第 十 四 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
A.有远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
B.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C.觉悟高、纪律性强
D.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知识分子 3.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 A.尊重劳动B.尊重知识C.尊重人才D.尊重创造 5.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和睦 D.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6.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 B.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C.各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D.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与破坏 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主题是()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D.加强民族团结 8.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A.社会主义的 B.爱国主义的 C.集体主义的 D.民主主义的
9.在党和军队的关系问题上,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的是:
A.党指挥枪
B.枪指挥党 C.现代化 D.正规化 10.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
A.革命化、现代化 B.革命化、正规化 C.打得赢、不变质D.现代化、正规化
二、多项选择题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
D.私营企业主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B.坚持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团结 C.坚持反对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 D.各民族共同繁荣 4.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分别是()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5、新时期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就是要求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A 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B放弃宗教信仰
C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 D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三、判断题
1.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3.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
4.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
5.我国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8.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9.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材料分析题 材料1 2005年10 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 周年。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治权利,积极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这块辽阔而美丽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从 1955 年 12 亿元增长到 2004 年的2200亿元,2004年人均GDP达到l11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实力日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特色较为突出的现代工业体系;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摘自2005年9 月29日《人民日报》 材料2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长期共同在新疆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的各族人民,早已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维
护社会稳定始终是关系新疆工作全局的重大任务。--摘自2010 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3 2009 年 8 月 25 日,胡锦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生的沧桑巨变,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宝贵机遇,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乌鲁木齐“7.5”事件是一起由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组织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摘自2009年 8月25日新华网
材料4、2014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认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目前,新疆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稳定。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同时,要深刻认识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充分认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来。--摘自2014年 5月25日新华网 请回答: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你认为新时期应该怎样坚持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答案:(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②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③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①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②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③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④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裂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⑤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 十 五 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政党是什么性质,主要看()
A.它的理论和纲领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B.它由什么人领导
C.它的党员出身于哪个阶级
D.它的党员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领导地位首先是由()
A.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 B.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C.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决定的 D.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决定的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
A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5.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努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教育、制度、监督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关键是()A.教育
B.制度
C.监督
D.惩治
6、党的十八大提出党的建设主线是()
A.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B.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
C.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D.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7.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根本在于()
A.增强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意识,激发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B.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C.完善制度和机制,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D.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8.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
D.民主人士 9.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
A.实事求是
B.调查研究
C.群众路线
D.谦虚谨慎 10.《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A.中华人民的先锋队
B.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D.中国新阶层的先锋队
11、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之一,就是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A、为民务实清廉
B、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C、坚持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
D、密切联系群众
12、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党内
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四风”,下列关于“四风”,表述正确的是()A、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宗派之风 B、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C、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D、唯心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包括()
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经济领导
2.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密切联系群众
3.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腐败需要坚持的方针是()
A.标本兼治B.综合治理C.惩防并举D.注重预防
4.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推进现代化建设
B.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完成祖国统一 D.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5.党中央强调指出,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在()
A.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C.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D.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6、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B、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C、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D、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7、党面临的危险包括()
A、精神懈怠危险B、能力不足危险C、脱离群众危险D、消极腐败危险
8、建设“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指()A、学习型B、团结型C、服务型D、创新型
三、判断题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2.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3.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
众。
4.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5.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6.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7.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把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强调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经济工作,从作风和本领两方面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9.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1935年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瓦窑堡会议决议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地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 材料2: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需要造就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先锋队,要他们去领导群众、组织群众,来完成这历史的任务。首先全国的广大的先锋队要赶紧组织起来。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我们要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苦战到底。” 材料3: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当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试分析: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怎么判断一个政党的先进性?
[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概括,既反映了我们党肩负的阶级的和民族的双重使命的高度统一,又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2)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材料1:毛泽东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1960年毛泽东同志在阅读新闻稿的时候,删去了原稿“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中的“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和“伟大”,改为“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说:“为什么一定要说毛泽东的领导呀?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就取不得成就了?这是唯心史观,不是唯物史观。我把唯物史观的精髓概括成一句话,叫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过去打仗,靠的是人民;现在建设,靠的还是人民。一切成就都来自人民自己的努力。” 材料2:邓小平在《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看,一个
生产队、一个工厂、一个车间、一个班组的党组织,如果能够面对自己单位的具体问题,走群众路线,同群众商量,提出很好的办法,由共产党员起模范作用,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那末,那里的党组织对四个现代化就做出了很可贵的贡献。” 材料3:江泽民也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结合材料回答:为什么说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答案]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一部分,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
(1)它揭示了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党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庄严宣告它从来没有自己的一党私利,它维护的始终是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的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
(2)它昭示了我们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毛泽东指出: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替人民着想。
(3)它是实现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的根本要求。领导权不是向人民要来的,更不是强迫就能实现的,而是要在实际利益上、在群众的政治经验上,使群众懂得哪一个党好,跟哪一个党走才有出路,这样来实现的。(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都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第二篇:毛特概论第十二章习题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口号的时间是(A)A.1949年
B.1950年
C.1954年 D.1956年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是在(A)
A.20世纪50年代中期
B.20世纪6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末期 D.20世纪80年代末期
3.从1955年8月到1970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奥台湾问题的核心是(C)
A.签订“共同防御条约”B.提出“一纲四目” C.美国从台湾撤军
D.遣返战俘
4.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倡议;1960年,周恩来将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的思想、政策方针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C)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D.台湾接受大陆中央政府领导、管辖
5.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标志着我党对台方针政策重大转变的是(A)A.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B.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被称为“叶九条”的台湾问题讲话 C.1982年1月邓小平谈话
D.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早是针对(C)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西藏问题 7.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C)A.外交问题
B.国际政治问题
C.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问题 8.“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C)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
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C.祖国统一D.和平统一
9.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一国两制
C.和平统一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 1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A)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C.高度自治D.和平统一 11、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三通”,这表明胡锦涛提出的实现两岸关系()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A.一个中国 B.两制并存C.高度自治D.和平发展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根据1960年周恩来的归纳总结,为了达到“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的目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有()
A.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B.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D.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2.台湾问题是(ABC)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D.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3.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CD)A.用武力方式解决
B.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解决
C.力争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解决
4.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这些条约是(ABD)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5.“一国两制”构想()A.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范例 B.基本内容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D.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以后,在香港设立了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自己管理,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ABD)A.立法权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独立的外交权D.行政管理权和财政独立
7.中国政府提出,我们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A.在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
B.能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
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独”势力搞“台湾独立”的阴谋 8.“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的重大历史意义有()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理 C.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模式
9.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意见是()ABCD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绝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妥协
10.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对台关系的意见,内容是()A.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B.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C.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D.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三、辨析题
1、“一国两制”中的“两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的等同的
2、“一国两制”中的“两制”同“一国”的地位等同
3、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的性质是相同点
4、台湾问题的解决必要时可以请国际社会帮助
5、既然“主权在民”,台湾就可以用公民投票方式行使民族自决权
五、材料题 1.材料1 邓小平说: “如果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统一,美国利益也不致受损害。” 材料2 伯恩斯坦和芒罗在《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一书中有如下观点:台湾将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难题。如果中国进攻台湾,美国除了援救台湾之外别无选择,否则它就有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其他亚洲友邦中丧失信誉的危险,而救援就意味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交战。如果台湾人民同意与大陆和平统一,就会使中国得到另一块经济上的大肥肉,即美国第9大贸易伙伴和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地方,这将大大加强中国的经济力量和战略力量。材料3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台湾问题的由来。(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台湾问题的实质。
2、两岸现状及立场 材料1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
基础。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第六条 国家采取下列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 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增强互信; 鼓励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互惠互利; 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 鼓励和推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其他活动。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2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 摘自:《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两岸关系的现状是什么?
2、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答案要点](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两岸关系现状的这一定义,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在这一基本立场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开拓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第三篇:毛特概论习题5--7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总体上没有取得成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B.照搬苏联模式C.以革命的方法搞建设
D.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改革开放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
3.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A.生产力发展比资本主义更快更高,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B.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动摇
C.经济计划性比资本主义更强,更能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更高,并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4.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5.中国共产党保持其先进性的根本体现是
A.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B.注重社会公正
C.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D.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A.经济实力的竞争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D.政治实力的竞争
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
A.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轨道上来B.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的能力的轨道上来
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D.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包括
A.实现共同富裕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实现社会和谐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发展,这是因为“本质论”
A.是从本质的角度思考问题B.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的统一D.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3.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这两条根本原则是
A.共同富裕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因为
A.党的执政规律作用的体现B.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C.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D.由党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约的5.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固有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和方式却不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特点是
A.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 B.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6.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主要有
A.社会主义本质论 B.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C.“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 D.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远远赶不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因此不能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四、问答题
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五、论述题
试析发展才是硬道理。
参考答案及要点
一、1D 2D 3A 4D 5C 6B 7C
二、1ABCD 2ABCD 3AC 4ABCD 5ABCD 6ABCD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指
A.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 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C.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D.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
A.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C.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D.在中共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性质的最主要因素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B.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D.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
5.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指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B.全面建设富裕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A.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渡的时期
B.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迅速发展的时期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好时期
D.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多项选择题
1.从邓小平到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
A.文明 B.民主 C.和谐 D.富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A.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B.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C.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D.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
A.实现生产的社会化 B.实现生产的市场化
C.实现工业化 D.实现经济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社会主义的A.经济建设 B.文化建设 C.政治建设 D.和谐社会建设
5.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且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因为
A.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期 B.面临国际国内的大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C.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 D.承上启下的时期
6.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应做到
A.发展要有新思路 B.改革要有新突破
C.开放要有新局面 D.工作要有新举措
7.下列有关我国已达到的总体小康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 B.低水平的小康
C.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D.不全面的小康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四、材料分析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要在20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总体小康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更加全面的、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社会。
问:我党提出20世纪头20年把总体小康建设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
一、1C 2D 3 A 4C 5 A 6D
二、1ABCD 2ABC 3ABCD 4 ABCD 5ABCD 6ABCD 7BCD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马克思主义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革命的阶级斗争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改革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我国实施改革的目的是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D.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
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D.沿海、周边、内地
6.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发展B.创新C.不断改善人民生活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
A.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C.全面开放、兼顾内外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8.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
A.兴办经济特区B.开放浦东新区C扩大出口D.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A.改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C.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3.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吸引力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B.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C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推进对外开放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2.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及其要点
一、1C 2A 3C 4D 5B 6C 7D 8D
二、1ABCD 2ABC 3ABD 4ABCD
第四篇:毛特概论第十一章习题
第 十 一 章
一、单项选择题
1.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A.傅立叶 B.欧文 C.魏特林D.圣西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民主政治B.公平正义C.诚信友爱D.社会和谐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D.走共同富裕道路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以人为本B.坚持科学发展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 5.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是()
A.发展 B.党的领导 C.制度 D.发展社会事业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
A.以人为本B.科学发展C.改革开放D.民主法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建设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8.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A.教育B.民生C.创业D.改革
9.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
A.最低生活保障B.教育公平C.考试制度D.社会保障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
A.经济发展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共同富裕D.增强社会活力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B.正直诚恳、政治坚定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中发表讲话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在于()
A.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D.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A.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态平衡
5.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安定有序就是()
A.社会组织机制健全B.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 C.生命健康D.生态良好
7、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要形成相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即()
A.党委领导B.政府负责 C.社会协同D.公众参与E.法治保障
8、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和谐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
A.学有所教、B.劳有所得C.病有所医D.老有所养E.住有所居
9、我国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是()
A.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
B.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C.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D.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主要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对()规律认识的深化
A.社会主义建设B.共产党执政
C.人类社会发展D.和谐社会建设
三、判断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但是可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但不是一种治国结果。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这四者是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联系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发展生产力。
6.和谐社会是稳定的社会主,稳定的社会是和谐社会。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8..廉租房可租可售,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重要制度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分析1:
材料
1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材料
2目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我国人均 GDP 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阶段,我们既要解决过去积淀下来的不和谐问题,又要应对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化解和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材料
3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摘自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3)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1)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要求。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纲领和宗旨的必然要求。
(3)(1)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3)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4)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五篇:毛特概论第十章练习题
第十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C.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C.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B.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C.树立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A.理想教育 B.道德建设 C.发展教育事业D.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6.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发展科学和教育
C.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是()
A.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C.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8、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9、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途径是()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B.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
C.发展公益性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
D.调动社会力量 10、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A.爱国守法B.诚实守信 C.勤奋自强D.团结友善
1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
A 爱国主义B 团结统一C 勤劳勇敢D 自强不息
12、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培育、积累了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是()
A 与时俱进B 奋勇争先C求真务实D 改革创新
13、()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A 文化B 教育C 哲学D 管理
1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 时代精神C民族精神D 社会主义荣辱观
15、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C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D 弘扬民族精神 16 培育“四有”公民的核心内容是()
A 理想信念教育B 纪律教育C 文化和知识传授D 道德教育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是()A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D社会主义荣辱观
18、“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
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
A.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B.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D.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E.解决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要()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C.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E.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
A.爱国主义为核心B.团结统一 C.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E.自强不息
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包括
A.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
B.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D.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C.D.精神文明是基础,对物质文明起最终的决定
6、据报载,北京市XX区开展以文化育文明的活动,通过文化资源孕育文明、群众文化哺育文明,文化兴区培育文明等三种途径,营造文明城区,这是因为()
A、文化和文明是没有区别的B、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构成文明
C、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D、文化进步程度与文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E.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8、先进文化的特征有()
A 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B 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C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D 反映时代进步潮流E 等同于和谐文化
9、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
A 以发展为主题B 以改革为动力
C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D 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E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0、中央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三贴近”的方针是指()
A.贴近时代B.贴近群众C.贴近生活D.贴近实际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三个倡导”,即()
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美丽、自信、平和、包容
C.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D.倡导乐观、进取、开放、大气
E.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
A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
B 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C 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
D 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E 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
三、判断题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参考答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02年考研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此观点错误。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受法律的约束和保障,但法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2)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人们遵守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
(3)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以一定的道德标准为基础的。
(4)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也要受道德规范。
3.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正确。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极其产品的总称。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失去其特有的文化,就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4、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答:错误。这是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关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但是,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仍应该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第一,生产力是文化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两者从来不是机械式地平衡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能超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形成先进文化。
第二,先进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我国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完全可以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先进文化,使之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看巨大的成就,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
四、材料分析题
1、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材料题
材料1.近日,中国这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却在围绕 “老人跌倒要不要扶起”这一问题展开全民大讨论。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年后的今天,所有中国人似乎都患上了“集体冷漠症”。有人认为,13亿人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要套用一句不大合适的话,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在这种可怕的社会的冷漠中,所有人都是失败者。这番话或许说得有点重了。但确实,如果一个国家的人,连老人跌倒要不要扶都有这个那个顾虑时,这个国家还谈什么崛起?
材料2.南京“彭宇案”、郑州“李凯强案”、天津“许云鹤案”逐渐显现“蝴蝶效应”的背景下,在一句有些苦涩的“救人有风险,救前需思量”流行语境下,在助人为乐也需要小心翼翼、思前想后、畏首畏尾的情况下,许多人正在遗忘道德的自觉,正在离弃对人性和良知的坚守。但是,“好人难做”不应该成为我们道德缺失的借口。广东佛山两岁幼童连续两次被汽车碾压,先后有18人路过而无一人救助,最后却被一拾荒老太扶起的新闻,更进一步刺痛了人们的敏感神经。请结合材料回答: 1.论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2、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材料分析 :
材料1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强国。近几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美国文化经营总额高达数千亿美元,在当今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超过航天航空工业,居出口贸易额的第一位,占40%的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就拿纽约来说。唯一能与华尔街经济效益相抗衡的只
有文化产业,每年这里就有上百万亿美元的资金在文化市场中流动。——来源:新华社 日期: 2011-10-26
材料2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达到11%,而中国只占到2.6%。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任重道远。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很好,2004年至2008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以上,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比2004年比重高出近0.4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都超过5%。这证明只要给舞台、给环境、给政策、给制度,文化产业的活力与后劲是难以估量的。——辛 鸣 《 人民论坛 》(2011年第30期)
材料3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材料
4、文化体制改革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近150个国家与我们展开政府间的文化合作,350多所孔子学院走出国门。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有所扭转,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舆论感叹:中国文化呈现了“复兴曙光”。2011年10月15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谈谈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紧迫性
2、如何建设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