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机动车责任事故中道路管理者的责任
浅析机动车交通事故中道路管理者的责任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车辆的急剧增多,道路交通事故也逐年增多,道路管理者也被纳入责任范围。道路管理者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承担责任是本文所论述的。
关键词:交通事故
道路管理者 公路管理局 道路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机动车已经普遍进入了家庭,不管是小汽车、摩托车还是电动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多。而由于各种原因,机动车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也多了起来,每年机动车责任事故给公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大量损失。仅2014年第一季度,全国便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40283起,造成10575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2.1亿元(数据来源于中国道路运输在线网统计调查)。而事故责任主体一直成文法律实践中争论较多的问题。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挂靠人、保险人等都逐步成为诉讼的主体。随着2012年12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又进一步将道路管理者纳入机动车责任事故的责任主体。《解释》第10条规定:“因在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物品等妨碍通行的行为,导致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当事人请求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道路管理者不能证明已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尽到清理、防护、警示等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该条解释对道路管理者采取了推定过错责任。那么,该解释中的道路管理者是不是专指公路部门,公路部门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到底要承担何种责任,笔者就此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一、笔者认为,解释中的“道路管理者”并不是专指公路部门。自从最高法院出台这一解释后,全国各地法院以此为依据判令公路部门承担部分赔偿责任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笔者认为,法院对该解释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解释中的“道路管理者”不应专指公路部门。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根据《公路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公路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公路工作;但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国道、省道的管理、监督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道的建设和养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可以决定由公路管理机构依照本法规定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责”。可见,公安部门、公路部门、交通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对其辖区内的公路都有管理的职责。因此,“道路管理者”不仅仅是公路部门,还包括公安、交通及地方人民政府等。
二、公路部门对道路有哪些管理的权利
对此,其实《公路法》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公路法》第35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发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本身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这里规定了“养护”的义务。《公路法》第4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公路的保护,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做好公路保护工作,并努力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公路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公路服务设施,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这里的法律用语是“公路保护”、“完善公路服务设施”、“保障公路的完好”等,笔者认为,《公路法》赋予公路部门的权利和义务是管理、养户公路本身,赋予的行政权利是保护公路自身的完好,在自身完好的前提下来保障公路的畅通。这不包含对道路上车辆及行人行为的管理。在民事案件中,我们要求公路部门承担民事责任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不能去推定、理解,正如我们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时要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样,这才真正体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三、公路部门在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应承担何种民事责任
1、笔者认为,公路部门在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只承担与其义务有关的法律责任。比如,在其管理范围内的公路损坏(坑洼)后,未及时修复导致发生的道路事故,也就是说,只有专属于公路本身缺陷导致的事故才可以要求公路部门承担民事责任。
2、对于道路上人为或自然产生的障碍物,如围晒稻谷的石头、钉板,塌荒的石头、土堆,车祸的事故车辆等,这些路障性质而产生的道路事故则不应由公路部门来承担这个责任。
首先,路障不属于公路部门管理的范围。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公路法》均找不到依据,公路部门对路障有强制清理、清除的权力。现有的、能找到依据的只有《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交通管理体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国发【1986】94号)第2条:“公安机关对全国城乡道路交通依法管理,包括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和车辆检验、驾驶员考核与发牌发证、路障管理以及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与管理等”。第3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准占用道路摆摊设点、停放车辆、堆物作业、违章建筑和搞集市贸易等”。显然,对于路障的管理部门属于公安部门。
2、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赋予公路部门对路障的强制清除的权力。也许有人会不同意笔者的观点,认为《公路法》第77条赋予了公路部门对路障管理的权力。笔者认为持此观点的人并没有理解该条的法律含义。《公路法》第77条规定:“违反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造成公路路面损坏、污染或者影响公路畅通的,或者违反本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将公路作为试车场地的,由交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我们先看这条的关键词是“路面损坏、污染”再次强调公路本身的管理。《公路法》第46条尽管规定了路障,但是77条只赋予了公路部门罚款的权力,未赋予其强制清除的权力。为此,在2004年安徽省巢湖市公路局执法时,因为强制清除了一块调到公路上的大石头而被判决败诉。
四、最高法院《解释》第10条要求道路管理者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承担推定过错责任至少在现阶段不妥,这对道路管理者不公。
1、所谓的“推定过错责任”是指,在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推定其有过错,进而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该举证义务在行为人自己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2、对于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物品,道路管理者应证明自己已经按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尽到清理、防护、警示等义务不要承担责任。关键是这个尺度如何把握,定期巡路和定期清扫算不算尽到义务?那么,多久一次巡路和清扫算合理?这些,均受到主审法官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再者,这些巡路和清扫要不要以当地部门实际情况为准?以笔者所在县市公路局为例,该局路政大队现有工作人员6人,巡逻车一辆,而其所辖公路有数百公里,多久巡察一轮才算尽到自己的义务?因此,不管道路管理者如何证明,都有承担责任的风险。
3、路上情况瞬息万变,执法困难重重。以农民在公路上围晒稻谷为例,笔者所在县市在稻谷收获的时候,靠近乡村的道路无一例外都有稻谷围晒在道路上,有的用石头,有的用钉板,有的用空酒瓶等五花八门,就是看不到裸晒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没有依据的强制清除,就是有依据,谁敢去清除。是不是仅仅下发一个空头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就可以推卸管理责任了,但处罚决定书并不能移除还存在的石头、钉板等路障。此时,管理者完全可以申请法院去强制执行,如果由于法院没有强制执行而发生事故,按最高法院的该解释,是不是要由法院来进行赔偿。
因此,最高法院的《解释》第10条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实际情况,不区分的要求道路管理者承担自己不能控制的民事责任是不妥当的。
不可否认,由于某些行政执法部门的怠于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确实造成公民的人身及财产的损失,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去强求行政执法部门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公路部门作为代替国家管理公路的行政部门,只有在怠于履行自己的义务,而这种义务与损害后果在法律上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的时候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在区分管理职责的时候,不能将公路上的发生一切问题都归责到公路部门。
江西药都律师事务所
吴 俊 军 二0一五年九月八日
第二篇:管理者责任
一家美国大公司的一位高级主管说:“把我的资产全部拿走,可是把组织留给我,五年之内我就能使一切恢复旧观。”企业的成功绝非出于幸运的偶然;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努力,即时反应的管理,而且以同样的方式使它维持下去。你不妨说,管理就是成功之钥。
在企业中,任何事都起于管理,止于管理。为了有效地工作,管理必须责任分明。哈瑞·杜鲁门当美国总统的时候,他在椭圆办公室挂了一个牌子:“责任止于此处”。每位经理应该接受这句座右铭。
如果你望公司一眼,不喜欢那些工作人员,别责怪他们,过错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不喜欢你的业绩,观察一下你自己,别光是观察市场;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利润率,别怪通货膨胀,好好看一下你是怎么经营的。责任一定要随着管理而停止推诿。如果你不使它停止,迟早它会把你推掉。有效的管理者,会为事情的结果负起个人的责任。
我们的地位向上升,我们的责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责任愈重。权力的扩大使责任加重。
——雨果
上天从没有赋予一个人任何权力,若非同时让他肩负相对的责任。——美国作家赫罗德·约翰逊
要有多大的权力,必须先承担多大的责任。
——松下幸之助
真正的管理者必须有择善固执、据理力争、勇于认错、接纳指正、不推卸责任的精神。
——杰充·韦尔奇
一、责任的本质
1、责任力是人才价值的分水岭
A.只有承担责任,才会被欣赏重用
B.勇于承担责任,才会被机会垂青
C.敢于承担责任,才会被他人尊重
2、这是“我”的责任
A.对工作负责就是对成长负责
B.对他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C.对过程负责就是对结果负责
3、承担责任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A.责任心就在细节之中
B.责任力来自小事积累
C.责任人源于日常培育
二、工作需要有一种责任感
1、工作需要我们全力以赴
2、责任感比能力更重要
3、责任感保证工作绩效
有责任感,无论你身处何职业、何岗位,都能集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于一身,即便你暂时能力有限,处理问题尚有不当,或者聪明程度不如他人,但只要你身负责任感,必然会用心学习钻研,不怕吃苦受累,不断去活跃思维、增长才干,用实干去成就伟业、提升水平,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搏精神去填补你的弱项和不足,能力也必然得到锻炼提高,经验得到积累增长;而倘若你是一个责任缺失者,对任何事情都麻木不仁,不上心也不努力,飘浮不实,敷衍塞责,必然难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无法保证工作的质量。作为管理者则上愧组织、下愧员工;即便是一般工作人员,若只满足于交差了事,工作差错太多,质量太差,做了与没做一个样,那就对不起那份工作,对不起自己的人生,有失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与良知。
三、管理者就是责任者
只有管理者负起责任来,员工才会真正负起责任来!管理者或大或小都是一个组织的负责人,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和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快速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如果管理者对组织内出现的问题不能发现,想取得良好的业绩不啻缘木求鱼。下属出了问题,管理者推脱责任更是不懂管理、不会管理的表现。作为管理者,权和责是相对应的,权有多大,责就应该有多大。
1、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2、管理者就是责任承担者
管理者:通过别人未完成工作,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这是书中一般意义。要做个轻松管理者是管理行为的过程的主体。管理者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管理者及其管理技能在组织管理活动中起到决定作用。
而《管理者责任素质》一书中对管理者的定义是这样的:管理者就是对其他人(一个团队或部门)的工作及其贡献(结果)承担责任的人。他是做出决策承担风险的人,也是得到利益的人。也就是说风险和利益同担同享,担多大风险,得多少的利益。那么作为管理者,如果想得到应得的利益,就应该敢于承担责任,如果不敢于承担责任而去取得利益,那就是盗窃行为。
3、责任意识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
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管理者在企业中是举足轻重的人才,责任意识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不增强,综合素质不提高,工作绩效就很难提升。对管理者本身而言,水平再高、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责任心,也必将一事无成。管理者责任意识的增强,不仅是企业的要求,也是管理者成长的自身需求。
管理者责任心不强的企业通常会存在以下问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同事间沟通不畅、相互扯皮、做事不认真;员工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企业制度很多,很少有人真正认真执行;工作完不成,喜欢找借口;等等。
四、责任心与领导素质
1、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是负责任
2、责任是不得不做的事
3、做应该做的事!
4、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5、让大家一起负责任
如果你作为一名管理者,自己以身作则,工作认真负责,同时和成员保持一种距离,各司其职,要求成员也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那么,你们团队做出来的事情肯定比较完美,而且整个团队就像是拧成的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必然一呼百应,迅速解决问题,而且这种团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竞争、创新、高效是他们的真实反映
五、组织责任力要靠制度来保证
1、制度决定一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被犯错不可怕,重复犯错才可怕。作为企业,一个员工的错误被掩盖,就可能有十个、百个类似的错误重复发 生。日本人犯了错误,会主动地说“我错了”并愿意为此承担相应责任,在电视剧中也经常看到日本士兵剖腹自杀的镜头,这种主动承认错误是精神是值得肯定 的。我们较少能听到中国企业的员工主动说“我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日本企业,主动承担责任一般不会导致不良的后果,有些企业甚至会奖励“有价值的错误”,因此日本员工“勇于承担责任”。在日本企业,面对产生错误 的后果,勇敢地正视错误,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解决问题,最终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机制,会得到更高的评价。因此,日本企业的“错误再发防止”做得是世界上最 好的。
我国的企业管理者,在面对错误的时候,经常首先想到的是“追究责任”。如此,便没有几个员工,会主动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也就没有几个人会主动去承 担,问题也就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至于再发防止,就比较遥远了。
因此,管理者要鼓励员工勇于承担责任,领导者要善于创造员工勇于承担责任的环境,要从制度上对承担责任者进行相应的保证。要在企业内真正建立起“坦 白从宽,预防有奖”,甚至是“坦白有奖,预防再奖”的责任承担制度。不能再玩“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或“猫抓老鼠”的游戏。
为此,管理者,首重自身修养,要能做到示范作用,勇于承认错误,并尽心力去改正错误。对于一个注重自身修养的人而言,“不二过”本身就不易。而对于 那些不注重修养的人而言,就不谈什么“不二过”的课题了。其次是要想办法,让
每个团队的成员具备正确的错误观与相应的责任观,一个团队成员有错,所有的团 队成员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才是团队精神。
2、制度为何得不到执行
3、落实制度才是硬道理
六、如何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心
管理者责任心不强的企业通常会存在以下问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同事间沟通不畅、相互扯皮、做事不认真;员工忠诚度不高,频繁跳槽;企业制度很多,很少有人真正认真执行;工作完不成,喜欢找借口;等等。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心则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心,要明确责任的概念。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份内应做的事。做好份内的事,即为尽责任;没有做好份内的事,则要追究责任。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岗位。角色不同,责任也不同。负责任的管理者,一要做好份内应做的事,二要承担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的责任。
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心,要分清责任和机会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就是机会”,或者说“责任等于机会”。事情越多,表明你越重要;困难越多,越能证明你的能力。责任越大机会越多,责任越小机会越少。因此,管理者应走出负责任的误区,在工作中杜绝这样的话语:“这不是我的事!”、“这不是我的错!”、“这不能怪我”、“负责任=我的错”、“别人应该对我负责任”、“我没有能力负责任”、“我一个人负责任没有用”、“我已经负了责任”。
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心,关键在于提高负责任的能力。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实践。其次,要做应该做的事,为责任而做。第三,要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不起眼的事做起。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第四,要抓住重点责任。高层管理人员的重点责任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中层管理人员的重点责任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人员所指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基层管理人员的重点责任是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导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第五,要让大家一起负责任,培养下属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第六,要对结果负责。第七,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第八,要心存感激的工作。
总之,企业应教育为先,领导带头,制度为本,与时俱进,加强责任建设,增强管理者的责任心。管理者都是负责任的管理者,则企业拥有一个负责任的团队,企业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企业也就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基础。
第三篇:论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基本责任形态
关键词: 机动车 交通 事故/侵权/基本责任形态/替代责任/自己责任/连带责任
内容提要: 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基本责任方式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基本责任形态为替代责任和自己责任。如果构成共同侵权,则形成连带责任,出现的责任形态是自己责任的连带责任和替代责任的连带责任。应当根据侵权责任形态的基本原理,确定机动车交通事故基本责任形态的一般规则。
研究任何一种侵权行为类型,都必须研究侵权责任形态。侵权责任形态是指侵权责任构成及侵权行为类型确定之后,损害赔偿责任在不同的当事人之间如何进行分配或者分担的具体形式。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责任形态,分为基本责任形态和特殊责任形态,本文着重研究前者。由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是损害赔偿责任,其基本责任形态为替代责任和自己责任。同时,由于机动车交通事故构成共同侵权,无论是自己责任还是替代责任,都构成连带责任。对这些问题作深入研究,可对正在制定过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的替代责任在侵权法的侵权责任形态体系中,自己责任为常态,替代责任为非常态。由于机动车交通事故是特殊侵权行为,因此,替代责任为常态,自己责任为非常态。(一)机动车交通事故替代责任的适用范围1.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常态既然是替代责任,那么,其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肯定是分离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行为主体实施侵权行为,责任主体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因此,在研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时,须首先研究其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1)责任主体。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有三种不同说法:一是机动车所有人;二是机动车占有人;三是从事高速运输工具活动者[1]。《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所使用的“机动车一方”这个概念是指机动车保有人和机动车驾驶人。侵权责任法草案使用的是机动车所有人的概念,着重于规定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相分离情形下的规则,但使用机动车所有人的概念无法包括多种情形,而使用“德国法”的机动车保有人的概念则比较稳妥,即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应为机动车保有人。(2)行为主体。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行为主体为机动车驾驶人,即在道路上正在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人。机动车驾驶人包括两种:一是作为劳动者的驾驶人,即作为法人、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的驾驶人,以及雇主雇佣的驾驶人。这类驾驶人是交通事故替代责任的行为主体。二是作为机动车保有人的驾驶人。这类驾驶人是自己责任的责任主体,其驾驶机动车造成他人损害由自己承担侵权责任。(3)机动车一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所使用的“机动车一方”概念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复数形式,既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替代责任的责任主体即机动车保有人,又包括行为主体即机动车驾驶人。二是是单一形式,即机动车保有人作为驾驶人,机动车一方由一个人构成。2.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替代责任类型。(1)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所有人与其工作人员作为机动车驾驶人的替代责任。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机动车的所有权,机动车驾驶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二者之间具有聘任关系。在这种特定关系中,不论法人是何种性质都可以作为责任主体。没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聘用驾驶人为其驾驶汽车也构成这种特定关系。理由是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支配性关系,即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劳动。机动车驾驶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成员,接受法人给付的报酬,并为法人工作,所创造的价值为法人或其他组织所承受。具有这样的关系,就具有了法人或其他组织为驾驶人承担责任的必要条件之一。(2)雇主雇佣雇工驾驶机动车的替代责任。雇主出资雇佣雇工为其驾驶机动车,是典型的雇佣合同关系,雇主是用人单位,雇工是劳动者,雇工的劳动是为雇主谋取利益,因此,雇主须给付工资,承担劳动保险。当雇工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导致人身或财产损害,雇主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3)机动车保有人借用他人作为驾驶人的替代责任。尽管这种情形没有形成雇佣劳动关系,也没有报酬,但仍构成机动车驾驶人为保有人驾驶机动车,为其谋利益的特定关系。既然机动车驾驶人为保有人服务,机动车保有人可以支配驾驶人的劳动,那么,当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机动车保有人 自然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替代责任。(4)承揽人为定做人执行承揽活动的替代责任。这种情况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研究得较少,实际上也是一类替代责任。定做人租用机动车及其驾驶人为其承担运输任务,表面上是租车关系,但实际上构成了承揽关系,即承揽人带车承揽。如果作为机动车保有人的承揽人或者承揽人的驾驶人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交通事故致他人损害,应当由承揽人承担责任;但定做人存在指示过失或定做过失,造成交通事故致他人损害的,定做人与承揽人之间具有特定关系,应当由定做人承担侵权责任,构成替代责任[2]。(二)机动车交通事故替代责任的概念和特征关于替代责任的概念,在《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中拟界定为: 法律 规定承担替代责任的,其责任人是对造成损害的行为人的行为负责的人,该责任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已经承担了替代责任的责任人,可以向有过错的行为人追偿,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对物件造成损害的替代责任人,是造成损害的物件的管领人,包括物件的管理人、所有人和占有人,应当承担责任。按照这样的思路,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特点,我们把机动车交通事故替代责任的概念界定为:机动车交通事故替代责任,是指机动车保有人作为责任主体,为机动车驾驶人的过失行为造成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致他人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保有人在承担赔偿责任之后,有权向有过错的机动车驾驶人追偿的侵权责任形态。机动车交通事故替代责任具有替代责任的全部特征:第一,承担责任的机动车保有人与致害的机动车驾驶人相分离。它的前提是承担责任的机动车保有人与致害的机动车驾驶人并非一人,机动车保有人的本来意图并无致害他人的内容,也没有致害他人的行为,造成损害的是机动车驾驶人。正因为这种责任人与致害的机动车驾驶人相分离的情形,才产生了赔偿责任转由机动车保有人替代承担的客观基础。第二,机动车保有人为致害的机动车驾驶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是以它们之间具有特定关系为前提的。机动车保有人与机动车驾驶人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为隶属关系或雇佣关系。因此,机动车保有人与损害结果之间并不具有直接因果关系,只具有特定的间接联系。这种因机动车保有人任用、管理不当的行为引起的机动车驾驶人在执行职务中的致害行为,就是机动车保有人承担替代责任的法律基础。第三,机动车保有人是赔偿责任主体,直接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害人即赔偿权利人的请求权指向,是未直接致害但与致害的机动车驾驶人之间具有特定的间接联系的机动车保有人。受害人不是向机动车驾驶人请求赔偿,而是向机动车保有人请求赔偿。这里还应当注意如下两个问题:第一,机动车保有人对于机动车驾驶人所处的特定地位。按照侵权法原理的要求,考察为致害行为人的损害后果负责的责任人的地位,主要是看:双方有无确定特定关系的事实或合同;致害行为人是否受有责任人的报酬;致害行为人的活动是否受责任人的指示、监督等约束;致害行为人是否向责任人提供劳务等。责任人是组织,致害行为人是否为责任人的事业或组织的组成部分,是确定责任人特定地位的标准。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机动车保有人与机动车驾驶人之间有特定的聘用、雇佣合同,机动车驾驶人受有机动车保有人的报酬,接受机动车保有人的指示、监督的约束,向机动车保有人提供劳务,是其组织的成员,因而机动车保有人处于特定地位,机动车保有人应当为机动车驾驶人的损害后果负责。第二,机动车驾驶人造成他人损害时的特定状态。最典型的特定状态是驾驶人造成他人损害的时候处于执行职务之中。作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以及雇主的雇工,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汽车就是在执行职务。构成执行职务,机动车保有人就须为驾驶人的损害承担责任;如果不构成执行职务,由机动车驾驶人自己承担责任,而不是由机动车保有人承担责任。确定机动车驾驶人是否处于执行职务状态,应当依照法人或其他组织以及雇主、其他机动车保有人的指示或授权确定。机动车保有人如有明确指示,机动车驾驶人的行为就是执行职务。如果机动车保有人的指示不明确,或根本没有指示,那么,确定机动车驾驶人是否处于执行职务状态的依据,理论上有三种观点:一是主观说,依照机动车驾驶人是否在主观上为机动车保有人谋利益;二是客观说,依照机动车驾驶人的运行利益是否归属于机动车保有人;三是综合说,机动车驾驶人既要在主观上为机动车保有人创造运行利益,同时机动车驾驶人的运行利益在客观上也要归属于机动车保有人。一般认为,综合说过于严苛,主观说较难判断,应采用客观说为妥。最高人民法院在法人侵权中所采取的立场系客观说是正确的。确定执行职务,应以执行职务的外在表现形态为标准,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表现为与依机动车保有人指示办理事件的要求相一致,就应当认为是属于执行职务的范围。在实践中,如果机动车驾驶人的运行利益最终归属于机动车保有人,就可以认定机动车驾驶人是执行职务,符合特定状态的要求。(四)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责任的赔偿法律关系1.赔偿关系当事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2条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者侵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其他组织为当事人。”这个关于程序法的司法解释体现了实体法对替代责任赔偿法律关系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对法人侵权作出司法解释,受害人作为赔偿权利人行使赔偿请求权,只能向责任主体也就是机动车保有人提出,机动车保有人是适格被告,不能直接向致害行为人即机动车驾驶人提出赔偿请求。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机动车驾驶人不是适格被告。同样,前述司法解释第9条规定的雇主责任同此道理。第10条规定的定做人指示过失责任也能够应用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之中,是确定定做人指示过失责任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替代责任的根据。在机动车驾驶人因自己的过错行为造成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而由机动车保有人承担替代责任时,机动车保有人在承担了赔偿责任之后,取得向有过错的机动车驾驶人的追偿权,有过错的机动车驾驶人应向机动车保有人赔偿因自己的过错行为所致受害人的人身损害所造成的损失。这种可追偿的替代责任,实际上是在机动车保有人承担赔偿责任之后又产生的一个新的损害赔偿法律关系,权利主体是机动车保有人,责任主体是有过错的机动车驾驶人。2.赔偿形式。机动车交通事故替代责任的赔偿关系有两种情况:第一,不可追偿的替代责任。这种替代责任是机动车保有人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以后,由于机动车驾驶人不具有过失,因而没有追偿因赔偿损失而造成的损失的机动车驾驶人,即责任完全由机动车保有人自己承担的替代责任。这种赔偿责任应完全由机动车保有人自己承担赔偿后果,是最终责任。第二,可追偿的替代责任。按照替代责任原理,替代责任由于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使责任人产生追偿权。享有这样的追偿权,责任人就可以依法行使,要求致害行为人承担因为替致害人赔偿损失而造成的损失的赔偿责任。追偿权的产生,是行为人在实施致害行为时,在主观上具有过错。追偿的范围,是机动车保有人因赔偿机动车交通事故受害人损害所造成的一切损失。在可追偿的机动车交通事故替代赔偿法律关系诉讼中,前一个诉讼法律关系的原、被告为受害人和机动车保有人,有过错的机动车驾驶人可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也可以不列为当事人。第二个损害赔偿法律关系如发生争议诉讼于法院,原、被告分别为机动车保有人和有过错的机动车驾驶人。
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的自己责任在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形态中,作为侵权责任常态的自己责任却成为非常态,虽然如此,自己责任也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基本形态之一,与替代责任一起构成基本的侵权责任形态体系。(一)适用自己责任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类型机动车保有人驾驶自己保有的机动车造成机动车交通事故致害他人,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是自己责任,应当由机动车驾驶人即机动车保有人承担赔偿责任。在这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中,机动车一方是单一主体形式,是机动车保有人作为驾驶人驾驶机动车,在道路运行中造成他人损害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在私家车越来越多的当代社会生活中,这种机动车保有形式越来越多,具有很大的 发展 空间,因而自己责任将会成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重要责任形态。机动车交通事故自己责任的主要类型有:1.自己驾驶自己保有的机动车。机动车保有人驾驶自己保有的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承担赔偿责任,是最典型的自己责任。雇主自己驾驶自己保有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雇主应当自己承担赔偿责任。2.驾驶私家车的责任。家庭成员驾驶私家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的侵权责任是否为自己责任,情况较复杂,值得深入研究。这里面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共有人之一驾驶共有私家机动车造成机动车交通事故。作为夫妻共有或者家庭成员共有的机动车,共有人都是机动车的保有人,机动车驾驶人是共有人之一,这种情形应当属于保有人自驾自己保有的机动车,不存在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分离的情形,因此,应当由家庭全体共有人以家庭共有财产承担侵权责任,并定为自己责任。二是非共有人的家庭成员驾驶其他家庭成员共有的机动车造成机动车交通事故。家庭私有机动车为夫妻共有或家庭共有财产,非共有人的其他家庭成员驾驶机动车造成机动车交通事故的,例如夫妻共有机动车,已经成年但没有财产收入的子女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损害,这是否属于责任主体和行为主体相分离,构成替代责任呢?我们认为,机动车是共有财产,即使是不属于家庭共有财产主体的家庭成员驾驶机动车,由于运行利益归属于家庭,因此,不必作为替代责任处理,仍然以家庭财产共有人按照自己责任的规则承担连带责任。除非非共有财产主体的家庭成员接受聘任获得工资而驾驶机动车,但现实中极少有这样的情形。三是其他家庭成员驾驶家庭成员以个人财产购买的机动车造成机动车交通事故,其责任形态是自己责任还是替代责任,应当依运行利益关系判断。如果运行利益归属于家庭,家庭中没有那么严格的财产私有界限,即使是个人购买的机动车,也是供全体家庭成员使用或承受利益,那么,即使是购买机动车的家庭成员是人享有机动车的所有权,但其家庭是实际的汽车保有人,运行利益和支配权归属于该家庭。在这种情形下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形成自己责任,保有人和驾驶人仍为一人,仍然要以家庭共有财产承担赔偿责任,不存在替代责任的适用问题。如果在家庭中,机动车属于一人所有,而聘用其他家庭成员作为驾驶人,并且给付薪金,那就形成了雇佣关系,造成损害所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替代责任。3.合伙事务执行人驾驶合伙共有机动车。合伙所有的机动车,不论是合伙人中的任何人驾驶机动车,都必须由全体合伙人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驾驶机动车的合伙人是合伙事务执行人,其执行合伙事务的全部后果都归属于全体合伙人。因此,这种责任属于自己责任即全体合伙人的自己责任。由于合伙人是数人,因此,这种责任形态是自己责任的连带责任。
第四篇:论领导者与管理者
论领导者与管理者
在我做企业管理咨询的这些年,看到几乎所有的小型企业的老板,每天都要面临许多重要的决策。他们可能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设置总体构想上,而把企业管理工作留给其他人。当这种策略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策略时,重要的是老板们要了解这些技巧如何能够相辅相成。
领导者的工作是了解大局并且让人们去接受一个更大的设想。不幸的是,领导人有时可能会忽视有助于企业运行的日常进程。因此,他们可能会创造不现实的政策,目标,或者甚至是新的产品。领导人需要了解员工们的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以及什么样的障碍可能会妨碍到他们。
领导者需要员工们能够感觉到他们有资格分享可以改变公司的伟大的创意。与跟随你的高级经理的指导的那些人进行所谓的“越级会谈”的方式是你确定你的团队是否有与公司一致的工作重点的一种方式。
同样地,管理者关注日常任务可能会分散他们对更大的图景的注意力。记得暂时放下你的待办事项清单,考虑一下季度或目标,合理运用绩效考核。这些目标可能包括投资于员工发展或者可以帮助你的团队和公司与众不同的一个项目。提醒自己更大的目标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保持客观判断力以及指导员工。
无论你的角色是什么,都要将个体的动机和公司的需要之间的点连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体系。因为领导者和管理者,导师关系对于理解让你的公司运行,并且帮助每个人的个人发展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找到可以帮助你成长的人的重要性我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找个你尊重的人并且
和他们进行私人的,一对一的对话。如果花时间与你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一起,保留关键信息的机会就会急剧增加。
泽亚企业管理咨询小提示:无论你是一个大型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还是一个小型企业老板或者加盟商,领导和管理之间的平衡都是关键。知道他们是如何相互补充的,你就会和在你身边的恪尽职守的,积极上进的员工们一起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第五篇:论管理者的执行力
论管理者的“执行力” 在与同行谈起管理时,“点击率”最高的就是管理中有关执行力的问题。
什么是管理的执行力?我认为,管理者的执行力就是管理执行层执行决策的整体能力,是企业文化的集中表现,是管理人员沟通意识的整体体现,是人与人、部门与部门的协作意识的整体体现。影响执行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有个酒店在开业后经营中市场定位左右摇摆,有的认为应该做成高档经济型,有的认为应该做成四星级酒店。由于决策层对酒店的市场定位和奋斗目标不确定,没有制定出短期和长远的明确目标,导致管理执行层人员不知道向哪个方向奋斗,执行力低下是目标不明确造成的。
有家酒店在明确了争做四星酒店的经营目标后,领导迅速把争创四星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各部门又根据本部的实际情况解码给各组和每个员工。每人、每班、每部的任务都很具体,然后,抓软件服务,抓培训提高,抓硬件设施采购,配备、安装、调试等工作有条不紊,紧锣密鼓,月终就有了显著的成效,3个月就完成了晋升四星的全部工作,这个酒店强悍的执行力主要显示了它的战略清晰,指令从上到下十分明确。
为提高执行力,酒店把周会纪要张贴在员工食堂的“员工园地”上,酒店不但通过层级管理的渠道把管理经营意图传达给员工,而且利用“员工园地”这个阵地及时把酒店经营管理意图展现给员工,使传递系统保持畅通。
某酒店司务会内容部门负责人不能及时地传达给员工,指令的传递渠道梗塞,这个酒店的领导就感觉,他们的执行力很差。
客房与餐饮的经营不是完全同步的,餐饮经营时间高峰是在两个正餐,特别是会议、婚宴等大型活动时特别忙,人员也显得异常紧张。如果临时调动客房、前厅、保安、工程等部门的员工增援,就能大大缓解餐饮部的工作压力,轻松顺利地完成经营任务。因此,这里有一条,部门的交叉培训不可少,它也是影响执行力的一个因素。
服务业的员工都存在惰性,枯燥、长期的重复劳动,会使员工产生惰性。如果奖优罚劣跟不上,执行力差也就自然了。
在一个团队中,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不同业务专长的人共存,五湖四海的人走到一起,为了经营管理一个酒店(公司)而组成了一个团队。由于情况各异,工作中每个人的情商也至关重要。所谓情商也就主要是指控制及调剂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调剂别人情绪的能力怎么样。员工们经常因为不同的脾气性格、不同的处事方式而闹矛盾、起内讧,如果是这样,这个企业的执行力肯定不会高。所以,企业自上而下的情商修炼对执行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影响执行力的因素中,企业文化更重要。企业文化是这个企业的信仰,如果将业主的目标通过企业文化转化为全体员工的目标和共识,就能大大提高整体的执行力。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作风、制度文化等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有的公司企业精神作风中提出“不干则罢,干则干好”,对提高公司执行力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在如何提高管理者执行力的问题上,有人提出了要“三多+三快+创新”的说法:
“三多”是“多深入现场、多关注细节、多关心员工”
为了有效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对部署的工作执行得如何,只有深入现场才能知晓,管理人员要执行到现场,检查到现场。
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对客人服务的品质,对员工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穿衣打扮等,点点滴滴要仔细观察,谆谆引导,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管理人员要求自己从细节做起,服务到现场,领导做出榜样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再通过沟通交流提高员工服务理念,引导他们把服务当作亲情的传递,融细节于点滴的服务之中,让客人真正地感受到亲情、愉悦和惊喜,让细节发挥超值的作用。员工是最直接的执行者,训练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是酒店发展壮大的关键。只有关心员工、感动员工,才能打造优秀的团队,有了优秀的执行者队伍,还愁什么执行力呢?“三快”是“快速传递信息、快速解决问题、快速培训员工”
企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要求、目标任务都要快速向员工传递,这是执行中上下保持一致的关键所在。另外,在执行中的问题和各种信息,需要快速反馈,故需快速传递信息。
服务这个行业,一旦运转就要一年365天、7860个小时不停,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快速解决问题是业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责任心最好的体现,也是执行中工作效率的反映。应长期不懈地培训员工,常规范每个员工的行为,使之保证执行中的高质量。一旦标准、制度等制定,培训工作一定要快速。
作为服务业中层管理人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学习提高,要适应外界世界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发展,勇于创新,勇于进行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