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国培计划第一次数学作业
1、通过培训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基础,而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当然也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但往往在我们教学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解决问题的教学陷入困境。
2、问题生成的过程反思、原因: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大多还是采取先讲例题,然后训练,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之后教师再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学生普遍感到解决问题难学,教师感到解决问题难教。学生因此对解决问题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采用题海战术。首先,问题过于单一。其次,忽视语言教学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作用;第三,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学生解答解决问题的过程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意识。正是由于这几种弊端的存在,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解决问题教学失去了活力,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
3、预期达到的目标: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解决问题的路径、计划与举措
①有些数学解决问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解决问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②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解决问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
(三)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题策略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
1、摆脱定势
2、整体思想
3、移多补少
第二篇:2012年国培计划小学数学第一次作业
2012 年国培计划小学数学第一次作业 关于作业要求 要求结合课程学习、交流研修与岗位实践活动,提交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能力提升为重点、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三篇作业,其中: 第一次作业: “培训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员参加本次培训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内容包括问题聚焦、要解决的重点、需突破的难点、预期目标及解决路径等,要求紧密结合学员个人的岗位工作与专业发展实际,问题集中,思路清晰,500—700 字,在课程学习开始时提交。本次培训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次作业)内容 解决问题的设想与主要内容 填报要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
1、对拟解决问题的概括通过培训 主导地位? 表述要解决的
2、是来自实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突出问题
3、内涵明确边界清晰 2011 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
1、问题产生的时间、程 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 度及教学障碍 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
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
3、此前解决问题的尝试 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 及未能如愿解决的原因 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
4、解决问题思路明确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生成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 过程反 导作用呢?在教学和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为了体现思、原因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整堂课让学生自己练习、小组讨论,而教师却分析及本 忽失了有效的指导和引导,造成了课堂的放任自流。这样的课堂次解决问 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为所欲为,而有的教师怕限制学生的题思路 “主人翁”地位,就让学生自由发展,这样下去,我们的学生几 年后将发展成什么样?良好的课堂秩序和氛围以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2011 版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 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不断得到发展。(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双体现”的课堂,即学生的主体 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并重。课堂所进行的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 学活动,不是随意选择的自学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协调、促进 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主体性要求给予 学生一定的自主,并不等于学生有无限制的选择自由。教师的帮 助和指导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后盾。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明确 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积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
1、对核心问题解决的预 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 期目标 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是学生能
2、相关问题解决的预期 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目标此次问题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
3、标志问题解决的物化解决的预 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 成果期目标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都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体,逐步学会学习。我县教研室在《高效课堂是这样做成的》一书中对小学数学
1、如何利用预设课程、新授课提出的“学—做—议—练”教学流程,就充分体现了教师 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及 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岗位实践 学,即自学——自主探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标精神,2、结合培训周期的问题 指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进行自学,可以独立自学,也可以 解决计划、安排 同桌合作学习,也可前后桌四人学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不能
3、体现特色与个性的实 无事可做,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自学当中,发现并收集学生的 践策略 知识误区和思维障碍,但不要干扰学生的自学。这一点体现在“学 一一做——议”这些环节上。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又体现 了教师的导。教师的导,也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和遇到的问题,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导在知识易错易解决问题 混处,导在学生的思维受阻处,导在学生学习方法归纳处,导在的路径、学生知识的整合处,导在学生习为习惯的养成处,导在学生知识计划与举 的拓展处。措 我们做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有意 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方法,把开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学生有 了钥匙,自己就能把门打开——积极思维,解决问题。或者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把着手教”,要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 指导下去摸索前进。从智育的角度说,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或 学会怎样学习,比只教给他们某些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 授人以渔。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没有交、流互动,知识的建构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学生学习不仅要 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嘴去说话,用 手操作,即“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放手让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利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交流探索,同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竞争中参与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 意识,激发和提高群体学习热情和效率。我们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 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因为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有思才会有解。所以,学习要遵循“疑—问—思 —解”的思维规律。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一节课要 以上栏目未能涵盖的 其它 至少抽出近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反馈出 其它设想 我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次作业: “针对第一篇作业完成教学设计(预案)”。是学员围绕拟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对拟解决问题经过新思考、产生新认识之后,提出的预设性解决方案,3000 字左右,作为预设课程学习阶段性成果,在预设课程学习结束时提交。人教课标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课本 P38、39、例
1、例 2 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三、教学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六、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2)、同桌交流。(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 2 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3)、学生练习画角。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画角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 P40 页的 1、2、题。
2、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第三篇:2012年国培计划_初中历史_第一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拟解决问题预设,内容包括你解决的问题、要突破的难点、预期目标及实现计划等。请在在课程学习开始时提交。
单位:河间市北司徒中学
历史任教
苑永信
拟解决问题
通过国培,学习新理念结合农村中学实际完成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历史学科建设。
实际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初中阶段从学校领导到学生,存在对历史学科教与学不重视现象。学科从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对师生都难以产生激励效能。问题生成过程反思、原因分析及本次解决问题思路
近几年,历史已成为中考科目,但是比重较小,教师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不足,加之课时安排较少,导致学习的进展受阻。同时,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使师生都普遍重视语数外等“主科”,出现歧视历史教育的现象。此次问题解决的预期目标
1、积极申请参加历史学科培训学习和专业比赛活动,引起领导及师生的重视;
2、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
解决问题的路径、计划与举措
1、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事件。历史学科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它的精彩内容。现有教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做了大量的删减,仅保留了骨架。理论性、条理性增强,但是失去了内容的教材显得很不丰满,学生阅读提不起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补充必不可少。在农村中学中,虽然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设备都已经配备,但是使用和利用率都明显不足,或者说最需要多媒体展示的历史学科的利用率很低。许多教师一方面不能驾驭多媒体,一方面过多使用多媒体反而造成喧宾夺主,完不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进而使学生在一种徜徉在历史长河的享受中,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提高历史教师专业素质,转变历史教学观念。
我们提到的历史学,并不完全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简单的、客观的、直接的记录,因为任何记录都会带有主观的成分,而过去发生的事情只有被人们了解和认识才有意义。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存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历史学科就其性质上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过去的阐释。正是这种历史的认识,才使得历史原本就具有借鉴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历史学科也才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变得有理想、有意义。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学会运用时间与地域、原因与结果、连续与变化等方式方法,教会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我想,这与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观念密不可分。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历史学科仍抱有恐惧感和失落感。因为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准的记住大量事件、人物,这是我上学时最怕的。并且历史学科在学校就是一个“边缘”学科,不受领导同事的重视,所以自己又有一种失落感。但是十几年的历史教学过来后,我成了历史教学骨干,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很多奖项。从历史教学中,找到了自信和自身价值。但是,随着教材不断改版,面对越来越“新”的社会和学生。我的教学也似乎遇到了瓶颈,总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质的飞跃。所以,很想通过专家的培训完成专业水平的提升。
3.重视历史教学探究过程,发掘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尽管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上提出很有效的问题是很困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接触面比较窄,除了教材中我们所呈现的历史框架外,学生没有材料可循。即使提出问题也缺乏深度和讨论性。所以,我们历史教师在补充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只有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总结学习方法,做到授人以渔。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独到的特殊的学习方法。我们历史教师也要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学生。像基本的阅读史料提炼要点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不同的历史内容、个性十足的学生都是我们要考虑的,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都是背离教学原则的。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感到自己的教学理论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这次国培学习中,我想着重听听几位专家教师关于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方法论。以便从中学习新颖的专业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第四篇:体育第一次国培作业
第一次作业
课堂上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者预设超越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者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者预设滞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什么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调整,使预设切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因为体育课绝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师生的大脑及身体完全处于活动状态,活动的空间越大,组织教学就越复杂,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也就越多,对课中随时随地发生的生成性问题的科学、有效、及时的处理,能真正反映出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在动态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在重视教学预设性前的提下,更加关注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教师一堂课的成败,更是新课改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何为“预设性与生成性”
所谓预设性即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针对体育教学进行的精心策划,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场地器材的选用和布置、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关系等一系列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一般,教学设计主要是从“教师角度”来说的,它是教师在备课时重点考虑的内容。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它强调教学要通过师生行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课程进行“改造”、“动态生成”。这样,使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再是跑道(即规定好的目标与内容),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而教学则成为师生共同创造过程中的探险活动。
二、“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预设是基础,是教学的前期准备。生成是在预设的情景下突然发生的,不具备可预见性,它是对预设的一种补充、延伸或提升,有人称之为“实时生成”。过去我们教师备课时将一节课习惯地划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并刻板地对每个部分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都按分、秒规定了活动内容、形式及具体要求。教师上课时就是严格执行教案的过程,对课的评价基本上就是:按时、按量、按要求完成各部分练习,学生动作整齐化一,课堂纪律好,教师组织调动井井有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按时间段完成预定的教案。于是,“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然而,体育课的教育教学情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多、过细、过于程式化的预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师生能动性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作为活的个体所应有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师生在活动竞赛中随时应对着新的、不同的局面,产生不同的心境,在瞬间的选择与判断中体验合作与竞争,感受成功与挫败,享受体育的魅力,产生对体育的情感。于是,新课程要求我们在重视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加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不同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解释经常出现的现象:同样一篇教案和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相同资质的学生、素质大体相同的教师会上出效果截然不同的课。
三、如何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首先,应科学、全面、完整地认识“生成性”,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的“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精心预设,为生成启航。教师在备课即进行教学设计时,明确需要提前预设的内容。
再次,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体育课中必须实现生成的过程,做到优化预设,收获生成。比如:在一次学校公开课中上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立定跳远》课,为了渲染课堂气氛,也为了引起小朋友的兴趣,教师课前在地上贴了一些诸如小兔、小青娃、小猴等动物的剪贴画。课开始后不久,老师让同学们学习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跳法。这时一个女生跑过来用微弱的声音说:“老师,我不喜欢这些小动物!”一语既出,全场哗然。只见朱老师楞了一下,随即蹲下身问“那,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呢?”“小鹿!老师,我可以学小鹿跳吗?”学生的声音稍大了一点。“可以,你跳给老师看看,老师也跟你学一学!”“真的?”学生一下子蹦起来,一脸的灿烂、一脸的满足与骄傲。之后,老师还引导其他同学来尝试了小鹿跳,也有其他同学跟着自创了一些不同的跳法。由于教师及时、积极、有效的应对,使全班同学立即与这个原本陌生的外校教师亲切起来,整堂课学生不仅练习热情高,而且锻炼效果也很明显。因充分的预设而使生成更精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鼓舞”。最在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唤醒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创想出更多更好的体育学习资源。教师要敢于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要加强体育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切实从身边最现实、最细小的问题入手,从小事件的处理中体现大课改精神,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使我们的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热爱向往的课堂,确保我们的课改之大舟能顺利航行。
第五篇:2012国培计划作业
2012国培计划作业
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共同期待的目标。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感到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当你问后进生:“你愿意学习吗?”回答是“不”时,你并不会奇怪,而当你再问优秀学生同样问题得到的答案仍是“不”时,你一定会疑惑。当前,学生中厌学呈增长趋势,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是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创设新型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易懂是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营造学生期待课堂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课堂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营造学生期待课堂创造了条件 传统课堂一直处于“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状态,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宰,导致经常出现体罚学生、打击学生、侮辱学生、讽刺学生的现象。教师讲学生听(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课堂的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学生不仅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课堂的厌倦情绪也逐渐形成。要营造创新的环境,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学生期待的课堂氛围,一个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期待心理,学生思维活跃,师生情感得到广泛的交流,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等到充分发挥。
要营造这样的环境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将教师的职能由原来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上来,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无论说得对与不对都要认真听完,提倡各抒已见,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允许学生犯错误,让每位学生都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样就会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学生期待课堂的前提。平等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在思想上树立民主观念,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教学上一些小的问题往往能反映教师对待学生的民主态度。如: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歧视,放任自流不管,还是寻找他的闪光点,积极鼓励他,引导帮助他成长?当回答问题错误,甚至不能回答,教师怎样对待?当个别同学不按教师要求去做,甚至同教师对抗、争辨,教师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民主性,只有在思想上解决问题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建立起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对于敢于提问的学生老师不但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力表扬,说他敢于思考问题,这种敢于思考问题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通过件件小事班上的民主风气,思考问题勇于探索的气氛就会越来越浓。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再次,在课间我们要多和学生接触谈心(特别是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谈心的内容包括: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的生活状况,要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在真正的关心他。
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为教学的有效性打好情感基础。
三、实施差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营造学生期待课堂的保证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兼顾全体学生。由于后进生智力水平、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均处于落后状态,要为他们营造期待课堂,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差异教学,即分层次教学。
实施差异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课堂提问的设计、作业的设置等。
1、课堂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要追求庞杂的内容:要注重教学效果,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起点、小步子。鉴于后进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开展实验教学,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直观现象引入,然后形成抽象思维,使之一步一步接受知识并达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分段小结,注重复习基础内容,基本知识点,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2、课堂提问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的提问应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多肯定,多提示。根据问题的性质和难易程度,设置适当的问题台阶,通过学生的逐步深入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疏导,引导学生领会问题的核心和实质,适时进行综合和归纳。后进生在回答问题时,即使错误,也要耐心听完,然后进行讨论纠正并予以正确的评价,只要有对的部分就应予以肯定、表扬和鼓励,切忌批评讽刺。
3、作业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对后进生要放低要求,作业量不要太大,并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一定要使他们尝到独立完成作业并不困难的甜头。也要培养后进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课堂作业每次分层次出题,让后进生也有展示的机会。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使少数优等生得到培养,更要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普遍得到发展。转化后进生与培养优劣生具有同等价值,同样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能够渗透情感教育,实行分层教学,相信后进生是会得到较好的转化的,教学成绩会得到大面积的提高的。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和创新欲望,教师应时常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理解、吸收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