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论文: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

时间:2019-05-14 05:0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论文: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论文: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

第一篇:新闻论文: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

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

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

徐迅雷

是不是重视细节的捕捉,能不能善于细节的写作,可见一个记者的敏感程度、采写能力。小说家的才华差异,在细节描写上看得很清楚;记者的深度报道,最需要细节的饱满充实。“大节”因细节而生——多么宏大的主题,都是由一个个细节来构成与展示的。一个好的细节,它往往有强大的情感穿透力,时光过去很久,别的可能都忘了,某个细节却清晰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

创设于1995年1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冰点”版面,如今已发展成《冰点周刊》,每期4个整整齐齐的大版。“冰点”的深度报道自成特色,而对细节的捕捉与抒写尤其出彩,可称为“冰点细节”。当年以一篇《北京最后的粪桶》的深度报道带出“冰点”栏目,引起很大的震动;这一只小小的“粪桶”,就是一个偌大城市的重大细节。

“冰点”不冰,“冰点”之中,温暖存焉。不久前,笔者所在的《都市快报》,邀请了《中国青年报》分管《冰点周刊》的副总编辑杜涌涛、《冰点周刊》主编徐百柯以及编辑记者一行5人前来交流,让我们直接领略了他们的思想、触摸到他们的情怀。

本文在此侧重点评“冰点细节”中的“温暖情怀”,选取的主要是《冰点周刊》近期报道中的人文、人性篇章。

A.情感是流动的血液,话语是流动的情感。

【例】《麻风村孩子的”台湾妈妈”》(2011年2月23日《冰点人物》,作者赵涵漠):

报道写的是,在十多年里,台湾女记者张平宜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报道开篇从张平宜的回忆切入,带出了张平宜缓缓地说出的话:“那真是个被刻意遗忘的黑暗角落。”报道的结尾是这样的: 许多台湾朋友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疯子要跑到一个山坳坳里的麻风村,去吃这样的苦。”但对这个女人来说,在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负着某种使命,“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

张平宜当时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来大陆采访麻风病康复村现状,但来了竟然就留下了,她辞职成了志愿者,把自己十多年的青春奉献给这里。在村里,她才是真正的村校校长,才是真正的“村长”,才是真正的“村支书”,才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感动于这一人物报道,我曾写了一则评论《优渥的情怀》——优渥的不是待遇,而是情怀——温暖的人间情怀。“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这句话感人至深,母爱是非凡的博大与伟大;“无法掉头离去”点明了“留下”的深刻原因,报道由此戛然而止。这里的“留下”,比电影《非诚勿扰》中的软广告“西溪且留下”感人多了。

【例】《绝不让命运扼住咽喉》(2011年7月13日《冰点人物》,作者秦珍子): 周采薇两岁时,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缺损。手术后,气管受损,无法自主呼吸,只能靠人工套管进行呼吸。19年里,周采薇做过14次全麻手术,收到过9份病危通知,可这个闻不到花香、不能唱歌、不能剧烈运动的女孩,努力有尊严地学习、生活。在高考中她考出了583分的成绩,却被几所她心仪的学校婉拒……报道的结尾是:

想得最多的还是,她在大学实验室忙忙碌碌做实验的场景,当被问到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科学家时,周采薇想了一下,伴随着呼吸套管的气流声,她轻轻说:“我活不了那么久。”

我的一位女同事在我的微博上跟帖说:“忍不住泪水长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周采薇都是一个宝,比国宝熊猫还要珍贵稀少,更别提比“高考状元”珍贵多少倍了。只要稍微有点认知水平的大学,抢都来不及,没想到一个个学校竟然都拒之门外,中国大学就是如此的不可理喻。小女孩周采薇一句关于生与死的“我活不了那么久”,感动了无数读者。情感是流动的血液,话语是流动的情感。把这句话安排在报道的结尾,余音绕梁——这可看成是冰点式的细节结尾,仿佛是一把柳叶刀,那情感的切入相当厉害。【例】《火车惊魂记(乘客版)》(2006年4月19日《冰点特稿》,作者包丽敏):

《火车惊魂记》讲的是从乌鲁木齐开往北京的T70次列车,在当年4月9日受到一场百年罕见的沙尘暴袭击。报道分为乘务员版和乘客版,其中乘客版的结尾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细节:

15日晚,几位T70次乘客在北京的一个小型聚会上,乘客张亚东明显喝多了。他突然转向在座的一位并未经历此次惊险的女士,口齿不清地问:“你知道火车上的玻璃是什么样吗?”

那位女士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已拿起一只玻璃杯,突然向餐厅的窗户砸过去,“砰”的一声碎裂的响动。

“别砸了,地上都是玻璃碴子!”女士惊叫道。

“玻璃碴子?”满脸涨红的他吼道,“我告诉你,火车上就是这样!” 话音刚落,第二只玻璃杯从他手中再次飞向窗户。

当晚,餐厅的这面窗户共受到了4只杯子的袭击。所幸,只露出两个窟窿。不久前,中青报副总编辑、《冰点周刊》原主编杜涌涛做客“中青视频”,解析《冰点周刊》为何十几年来一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就特别提到细节,提到《火车惊魂记》。这个结尾的细节,在那些一本正经的报道中,是不会写进去的。个中流动的是非一般的情感血液,而小小一个细节就浓缩、折射了“火车惊魂”的宏大情节。

B.可以没情绪,不可没感情。

【例】《失落的阶级》(2011年8月3日《冰点特稿》,作者赵涵漠): 这是由小成本电影《钢的琴》引出的长篇报道,是一部电影与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故事。其梗概是: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铸造分厂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穷困潦倒,他为了女儿,和几个老工友一起,在已经废弃的车间,硬生生地用钢造出了一架“钢的琴”……报道围绕着《失落的阶级》的拍摄与放映展开,其中一个细节是: 在一处已被废弃近10年的车间里,女主角秦海璐感觉自己就像穿越了时光隧道,“厚厚的灰,踩上去松松软软的,每个车间里都长出了树,老高老高的,有的树竟然还开了花”。

女主角秦海璐“穿越时光隧道”的这个细节,把历史与现实焊接在一起。整个报道的叙述很冷静,但是静水深流。感人的人文关怀、理性的制度思考,蕴含在字里行间。一个时代愧对一个阶级,一个阶级生出了自己的先锋队,最后先锋队自己跑得很快大抵进入了主义的天堂,却抛下了阶级兄弟,让人深长思之。记者在客观报道中,通常要求尽量避免情绪化。但是,可以没情绪,不可没感情。【例】《批评官员的自由》(2011年8月17日《冰点特稿》,作者付雁南): 与一部电影引出一个深度报道相似,冰点特稿《批评官员的自由》由一本书引出,这本书就是中译本《批评官员的尺度——〈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作为“新闻自由的里程碑”,“《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是经典案例。《纽约时报》一审二审先后败诉,被判赔50万美元,但报社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媒体对官员错误的批评,应当受到容忍。

这个冰点特稿标题中所用的关键词是“自由”,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细节。而报道中提到书的翻译者何帆“拟定了一个更加符合国情的书名:《批评官员的尺度》”,同样是富有意味的细节。再看看报道中讲到《纽约时报》律师赫伯特·韦克斯勒准备诉讼时的一个细节:

韦克斯勒却决定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入手,进行自己的辩护。他在申请书中援引30年前的布莱克大法官的判决意见说:“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基本目的之一,正是让人民有权批评„任何一个政府部门‟。”

《批评官员的自由》这个深度报道,通篇是非常冷静的叙述,看着都要冰死人,但其中蕴含着对自由境界的热情追寻。

许多新闻事件处于进展过程中,事实上往往难以做到“每个字都对”,新闻报道尤其是批评报道尤其是批评官员的报道,要容许存在犯错空间。比如在越战和“水门事件”中,记者们的消息来源就是那些并非“绝对真实”的匿名消息源,如果按照“沙利文案”一审判决的界定,批评官员的言论必须证明自己提到的每一处细节绝对真实,那这些报道就根本没有出生、生存的可能。而终审的判决书说得好:媒体在“对错误陈述信以为真”的前提下发布不实之词,应豁免于诽谤诉讼;媒体有批评官员的自由,媒体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服务社会的职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常识,而在此我要说,“自由同样是新闻的生命”。

C.捕捉真切细节,还原新闻场景。

【例】《生命的礼物》(2011年6月22日《冰点特稿》,作者赵涵漠): 《生命的礼物》说的是,年仅22岁的湖北武汉大学生张磊因车祸去世,父母忍痛捐出他的器官。报道中两个细节留给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张磊父亲张天锐从断然拒绝采访,到终于接受采访:

“没什么可说的,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很平凡的事,请你们不要来打扰我们的生活!”父亲张天锐接听了电话,他嗓门很大,声音听上去有些愤怒。

我反复地向他说明来意,但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可当我告诉他,我只比他的儿子大3岁时,他沉默了一阵。

我说:“别把我当成记者,就当成您儿子的同学吧。”

他捂住话筒,似乎是和身边的妻子商量了几句,然后,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那你过来吧。”

此前张磊父母已决然地拒绝所有媒体采访。然而冰点记者赵涵漠一句“只大3岁”、“就当成您儿子的同学”,就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拉到最近。陌生人之间的情感确是有空间距离的,消弭这样的空间距离,依靠的是情感而不是什么“采访技巧”。

第二个细节是,骆钢强医生发现年轻的张磊身体健康,尝试着提出,眼角膜、肝脏、肾脏和一部分皮肤都可以捐献;面对这样的“劝捐”,张磊的父亲张天锐从犹豫到同意:

眼前的夫妻俩,除了悲伤,反应很平静。张天锐想了一会儿,问道:“是不是捐得太多了?孩子身上要到处动刀子,疼啊。”

“捐一个器官和捐几个器官的程序是一样的,都要开刀。不过,捐的器官越多,做出的贡献越大。好多人等着救命啊。”骆钢强劝说道。

“总是捐,不如多捐些。”张天锐用劲地抹了一下眼泪,和妻子在早已准备好的器官捐献协议书上颤颤抖抖地写下了名字…… 死去的孩子,在父母心中永远活着。一声“疼啊”,父亲对儿子那爱的情感澎湃到极致。当时“劝捐”情景,记者并没有在现场亲历,显然是依靠后来深入细致的采访才捕捉到的,而通过这样的细节真切还原新闻场景,可见记者的写作功力。【例】《假药阴影下的幸福时光》(2011年4月20日《冰点人物》,作者从玉华):

29岁的年轻母亲郑潘燕,3年前3岁儿子豆豆被诊断为白血病,更不幸的是,豆豆又成为一起震惊全国的假药案的受害者——这个比白血病更可怕的恶魔,是两针“甲氨蝶呤”假药。生产企业上海华联制药厂的操作人员,误将硫酸长春新碱尾液混于其中,导致多个批次的甲氨蝶呤被污染,结果造成全国200多个患者受到严重的神经系统和行走功能损害……在最严重时,郑潘燕的孩子不会说话、不认识人,全身从脖子以下全部瘫痪;但这个美丽的母亲固执地相信,“孩子会好的”。报道中写到:

她辞去了工作,日日夜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一节节地唤醒儿子被假药吞噬的身体”……为了让豆豆的胳膊能举起来,她把儿子平躺的一只手和身体拉成一个小锐角,再让他用尽全力回到原位。儿子疼得直哭,病房的人都说“这妈妈太狠心了”,可在每天几百遍的练习下,只用了8天时间,儿子的胳膊就能举起来了,医生也承认,这是个“奇迹”。

“一节节地唤醒儿子的身体”,这样的理念与行动细节,让人震颤。都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年轻、美丽而善良的母亲郑潘燕,因为有着对儿子最深切的爱,所以能把最大的不幸化为最大的幸福。她的“幸福的底线”就是“只要儿子在我身边”。更为可贵的是,她在宽容中升华了对人间的博爱,她告诉孩子:人都是善良的。

D.或一点点耗尽生命留恋,或一步步照亮冷漠世态。

【例】《谁“推”了跳楼者最后一把》(2011年8月31日《冰点特稿》,作者赵涵漠):

8月23日,上海一个老式居民区里,一个21岁女孩爬到五层楼的窗台外,几个小时过去,最终跳楼身亡。报道把镜头对准楼下的围观者: 一个中年男人打着赤膊,趿啦着拖鞋一脸笑容地站在一旁。另一个已经头发灰白的女人回忆起,自己先是在家里嘟囔了一句“看什么看,要跳就跳啦,我们家的人看都不要看的”,但是没过多久,她就成了152号楼下看客中的一个。还有人中午先来看了一会儿,见没什么动静,又去菜市场买完菜,继续回到这里围观。“好下来嘞!走下来要么跳下来都可以的。”有人笑着说。“你爽气点儿,要跳赶快跳。”也有人抬头向楼上喊。

谁“推”了跳楼者最后一把?有人抱着肩膀、面带笑容地围观,有人大喊“你爽气点,要跳赶快跳”,甚至有人为“跳或不跳”立下赌约……他们花几个小时围观那个坐在高处的21岁女孩,一点点耗尽她对生命最后的留恋。冷漠人心与冷漠世态尽在细节中展现。

【例】《照亮冷漠世态的一段良心路程》(2011年11月30日《冰点周刊》,作者付雁南):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报道,在这个34岁的上海男人潘跃昀身上洋溢着温暖的人间情怀——在开车赴朋友婚宴的路上,他碰到遭土方车碾轧的一个4岁小女孩,他毫不犹豫地带上小女孩,他耗费4个小时、辗转两个医院,还垫付了数千元医药费。其中有个细节是:

他只是踩下油门,尽量让车跑得快一点。路途中,这位父亲时不时觉得,后座上那个喃喃喊痛的小女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有人问潘跃昀怕不怕被赖上,他说,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潘跃昀以他发自内心的行动,一步步照亮了冷漠世态。在道德普遍滑坡的今天,这个报道价值凸现。一个潘跃昀的故事,远胜一艘航空母舰!

E.这是温暖的所在,那是威势的所在。

【例】《为家乡立人》(2011年11月16日《冰点特稿》,作者郭建光): 这个报道说的是一个特殊人物——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4年前他放弃大城市生活,背起行囊回到湖北农村老家,他的执拗理想是要建设乡村图书馆。几年过去,他在自己家乡和其他地方共建起了13座图书馆,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叫“立人”,取《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之意。李英强想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恢复人的尊严,发扬人的价值,帮助人成为健康的人”,“如果可能的话,图书馆成为一些人的精神家园,当他从乡村外出四处漂泊,想起家乡的时候能够想起图书馆这个温暖的所在”。然而李英强的立人图书馆颇有惨淡经营的味道,不是经济拮据,而是顾客较少,有个细节是:

图书馆里空荡荡的,一片寂静。他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在场的志愿者说:“今天很有收获,有一个女生看了一下午书。”

大家面面相觑,随后哈哈大笑。李英强也跟着笑起来。

为了避免家乡的沦陷,北大硕士回乡创办图书馆,图书馆不一定能帮孩子考上大学,却让教育回归本质功能——那就是立人;一天即使只有一个人来看书,也让李英强兴高采烈,这颇有“影响一个人等于影响全世界”的味道。

【例】《拍政府大楼的人》(2011年11月2日《冰点人物》,作者刘芳): 摄影师白小刺为了给县市级政府大楼留下系列“肖像”,拍摄了40多个县市级政府大楼,这被称为“从样本意义上完成了对中国县市级政府大楼风格的收集”。报道的结尾是:

谈起他拍摄的政府大楼“肖像”系列,白小刺说:“我站在政府大楼前,时常觉得自己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这个细节让我感慨:大权在政府那里,大钱在政府那里,大楼当然就在政府那里了,这是中国特色政府的“大自由”,相比之下公民公众是那么的“渺小”。这些盖政府大楼的钱如果拿来建公共图书馆,那有多少图书馆好建啊!图书馆是温暖的所在,政府大楼则是威势的所在。……

以上选取了中青报《冰点周刊》若干深度报道中的具体细节,作一简要点评分析,以期做深度报道的记者们充分重视细节,做到“深”中有“细”。从这些细节片断中,可看到作者的写作功底,更可见《冰点周刊》采编人员的思想高度与思考深度。央视主持人柴静说得好:“每个人的理解力和人生体会都是有限的。你的理解有多深,你的报道就有多深,你的局限就是报道的局限。”

人文情怀,以情动人。如今柴静参与主持的《看见》栏目,在我看来是电视版的《冰点》,颇有《冰点》的韵味,值得关注。中青报曾出过一套三卷本的报道选集《本报今日出击》,在总序中,罗强烈先生写到这样一个情景:“在布达拉宫那间悬于半空的大堂里,有数千盏酥油灯层层叠叠地燃烧着。我当时只惊异于那种灯海的壮观。但是,当朋友告诉我,自从布达拉宫建成以来,这里的酥油灯就没有熄灭过,灯里的酥油全是成千上万来这里朝佛的信徒依秩往里添加,一种信念使每盏酥油灯里的酥油从不间断,数千盏酥油灯燃烧着穿越时空,创造了一千多年没有黑暗的岁月……我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我看到了一种力量的汇聚方式与理想的实现途径。”(见《本报今日出击》,卢跃刚、罗强烈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版2000年1月第1版)该书是《中国青年报》20年批评性和调查性报道的汇编选本,每篇报道都附有当事记者撰写的“新闻幕后”。罗强烈笔下的酥油灯,燃烧着信仰与温暖;每一盏酥油灯,都是一个细节,因为一直有酥油,所以一直在燃烧,从而照亮布达拉宫辉煌的大堂……

(作者单位:都市快报)

【附图】

第二篇: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汶川大地震新闻深度报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策划书

选题背景: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这是场天灾,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冰冻灾害之后,又一次考验摆在所有人面前.天动地摇,汶川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焦点,那里发生的所有,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关注.灾难来临之后,人民子弟兵的积极救援,四面八方的抗震救灾物资汇聚.人们在关怀着受难的同胞时,冷静下来,发现被压在废墟里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都还没来得及过上他们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是为什么倒下了那么多的教学楼,在这一次地震中,只有一幢教学楼屹立不倒,钢筋为什么都是钢丝?人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目标定位:深度报道的策划重在于告诉受众“特别的内容”,全国人民不仅要知道受灾的同胞的苦难,更要知道为什么会没能更好的避难,尤其是对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建设那些教学大楼的时候,监督部门在做些什么,地震是天灾,但如果做好了防范,或许那些书包的主人今天依然可以高高兴兴地过上儿童节.一.受众分析: 1.地震发生当天后,全国的大众媒体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伤害,全国三日默哀,国旗降半,全球华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汶川.2.中央电视台对地震进行直播,时刻跟进报道,给人们传播了地震之后的大量信息,让人们对地震发生后的受灾情况有了基本了解.3.在一大片废墟中,那些没有主人的学生们的书包是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为什么只有一幢教学楼在地震之后屹立不倒,桑枣中学是地震留下的幸运,还是悲哀?人们想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学楼没有能挺住,桑枣中学幸存是不是该警醒相关的人和部门?哪些部门该为那些倒下的教学楼负责? 因此在这些问题没有能给出答案之时,此则报道为观众揭开一个灾难背后的问责,理性地看待灾难后的重建应该要重视的方面,致使人们警醒,在下一次灾难来临时,能够留住更多孩子的生命,让教室不再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二.竞争对手分析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就学校建筑倒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它是一个群口激辩式的谈话节目,通过正反方的辩论来让真理变明,让事实真相浮出水面,黑暗的幕后暴露在聚光灯下.因为凤凰卫视的特殊体制,一虎一席谈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把事实的真相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一虎一席谈会是本此节目的最大竞争对手.具体分析: 1.一虎一席谈是个品牌栏目,有了固定的受众群体.2.一虎一席谈在政治上的限制会小,因此在此次揭黑新闻中能更公正,客观地交待事实,且不易受到体制的约束.3.一虎一席谈请到了很多有名的嘉宾,如黄健翔等名嘴,名星效应使得受众会出现马太效应.三.自身状况分析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的深度报道节目目标受众定位为全国关注地震灾难灾后的重建,及地震中教学大楼倒塌的事情真相的普通大众.受众定位的人群的知识基础要求比一虎一席谈要低,受众群体的基数会比较大.具体分析: 1.凤凰卫视的收视覆盖率在中国内陆远远不及内陆一般的上星电视台.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是以上星卫视台为平台的一档新闻的深度报道节目.收视群体会大于一虎一席谈.2.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深入地采访,能将最真实的画面传达给受众,并且在记者出镜的调查中一步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更引人入胜.3.镜头的画面语言能将更多的细节展现出来,比起一虎一席谈的谈话谈出来的更加真实,地震现场倒塌的教学楼用镜头表现会比用语言叙述更直观,更吸引注意力.四.环境分析: 在地震发生后仍然有大大小小不断的余震出现,记者在进入震区采访的安全会有危险,震后的堰塞湖,传染病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大陆新闻要符合政府重视的条件的深度报道才能顺利通过,且要通过层层的审查才能播出,在这样一个灾难大背景下,对于这种揭黑幕的深度报道,要如何做到既能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汶川教学楼在建设中的监管不利,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的事实,又能顺利的通过国家的审查播出.积极地引导震后的灾区的重建工作能够真正有力进行.五.对策设计

1.硬新闻软着陆,将这次的报道能够真实客观地揭露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积极引导政府所提倡的号召,让灾区的重建工作有力进行.2.记者采访能够保证安全的前提,深入到灾区捕捉到最真实的画面,对于那些倒塌教学楼的建设者的问责,对监管部门的失职采访要做到尽可能的全面.3.对幸存学生的采访尽量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尽人道主义原则,能不触及学生们的伤痛尽量避免.六.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大致流程如下: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既包括采访人员的安全工作准备,同时也包括前期案头,选题确定后的采访流程设计.2.进入灾区的采访,镜头的拍摄到位,采访的人物,地点,调查采访工作尽量细致,对桑枣中学没有倒塌的原因,及网络上流传教学楼内部的钢筋变钢丝的核实,已倒塌教学楼的建设者,监管者的调查有力有序的进行.3.后期编辑送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顺利通过.4.播出以后对受众进行一次收视调查,了解播出效果,最后结束本期节目工作.

第三篇: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1.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2.新闻学07级深度报道策划书 3.深度报道策划书

4.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书 5.《忠县新闻》主题报道策划书

1、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选题背景:20XX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这是场天灾,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冰冻灾害之后,又一次考验摆在所有人面前。天动地摇,汶川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焦点,那里发生的所有,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关注。灾难来临之后,人民子弟兵的积极救援,四面八方的抗震救灾物资汇聚。人们在关怀着受难的同胞时,冷静下来,发现被压在废墟里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都还没来得及过上他们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是为什么倒下了那么多的教学楼,在这一次地震中,只有一幢教学楼屹立不倒,钢筋为什么都是钢丝?人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目标定位:深度报道的策划重在于告诉受众“特别的内容”,全国人民不仅要知道受灾的同胞的苦难,更要知道为什么会没能更好的避难,尤其是对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建设那些教学大楼的时候,监督部门在做些什么,地震是天灾,但如果做好了防范,或许那些书包的主人今天依然可以高高兴兴地过上儿童节。

一、受众分析:

1、地震发生当天后,全国的大众媒体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伤害,全国三日默哀,国旗降半,全球华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汶川。

2、中央电视台对地震进行直播,时刻跟进报道,给人们传播了地震之后的大量信息,让人们对地震发生后的受灾情况有了基本了解。

3、在一大片废墟中,那些没有主人的学生们的书包是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为什么只有一幢教学楼在地震之后屹立不倒,桑枣中学是地震留下的幸运,还是悲哀?人们想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学楼没有能挺住,桑枣中学幸存是不是该警醒相关的人和部门?哪些部门该为那些倒下的教学楼负责?因此在这些问题没有能给出答案之时,此则报道为观众揭开一个灾难背后的问责,理性地看待灾难后的重建应该要重视的方面,致使人们警醒,在下一次灾难来临时,能够留住更多孩子的生命,让教室不再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二、竞争对手分析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就学校建筑倒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它是一个群口激辩式的谈话节目,通过正反方的辩论来让真理变明,让事实真相浮出水面,黑暗的幕后暴露在聚光灯下。因为凤凰卫视的特殊体制,一虎一席谈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把事实的真相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一虎一席谈会是本此节目的最大竞争对手。

具体分析:

1、一虎一席谈是个品牌栏目,有了固定的受众群体。

2、一虎一席谈在政治上的限制会小,因此在此次揭黑新闻中能更公正,客观地交待事实,且不易受到体制的约束。

3、一虎一席谈请到了很多有名的嘉宾,如黄健翔等名嘴,名星效应使得受众会出现马太效应。

三、自身状况分析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的深度报道节目目标受众定位为全国关注地震灾难灾后的重建,及地震中教学大楼倒塌的事情真相的普通大众。受众定位的人群的知识基础要求比一虎一席谈要低,受众群体的基数会比较大。

具体分析:

1、凤凰卫视的收视覆盖率在中国内陆远远不及内陆一般的上星电视台。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是以上星卫视台为平台的一档新闻的深度报道节目。收视群体会大于一虎一席谈。

2、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深入地采访,能将最真实的画面传达给受众,并且在记者出镜的调查中一步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更引人入胜。

3、镜头的画面语言能将更多的细节展现出来,比起一虎一席谈的谈话谈出来的更加真实,地震现场倒塌的教学楼用镜头表现会比用语言叙述更直观,更吸引注意力。

四、环境分析:

在地震发生后仍然有大大小小不断的余震出现,记者在进入震区采访的安全会有危险,震后的堰塞湖,传染病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大陆新闻要符合政府重视的条件的深度报道才能顺利通过,且要通过层层的审查才能播出,在这样一个灾难大背景下,对于这种揭黑幕的深度报道,要如何做到既能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汶川教学楼在建设中的监管不利,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的事实,又能顺利的通过国家的审查播出。积极地引导震后的灾区的重建工作能够真正有力进行。

五、对策设计

1、硬新闻软着陆,将这次的报道能够真实客观地揭露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积极引导政府所提倡的号召,让灾区的重建工作有力进行。

2、记者采访能够保证安全的前提,深入到灾区捕捉到最真实的画面,对于那些倒塌教学楼的建设者的问责,对监管部门的失职采访要做到尽可能的全面。

3、对幸存学生的采访尽量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尽人道主义原则,能不触及学生们的伤痛尽量避免。

六、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大致流程如下: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既包括采访人员的安全工作准备,同时也包括前期案头,选题确定后的采访流程设计。

2、进入灾区的采访,镜头的拍摄到位,采访的人物,地点,调查采访工作尽量细致,对桑枣中学没有倒塌的原因,及网络上流传教学楼内部的钢筋变钢丝的核实,已倒塌教学楼的建设者,监管者的调查有力有序的进行。

3、后期编辑送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顺利通过。

4、播出以后对受众进行一次收视调查,了解播出效果,最后结束本期节目工作。

2、新闻学07级深度报道策划书

一、媒介定位:

媒介属性:平面

媒介规格:地方(宁波市主流报纸媒介,如《东南商报》《现代金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

媒介传播覆盖

地域构成:宁波市市区以及周边县

受众构成:宁波市广大市民

媒介报道需求:报纸、数字报纸

一、选题:

明确报道性质:调查性报道

评价选题的三个指标:

1.独特性:从本次事件中挖掘更深内涵,挖掘出隐藏在这事件后让人们反思的内容,权力与权力的利益化结盟,不仅屏蔽了个体学生的权利,也呈现出一种权力通吃、有恃无恐的现实格局。

2.能引起广泛关注与思考:“冒名顶替”事件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假罗彩霞冒名顶替上大学,从根本上侵害了真罗彩霞的受教育权,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对案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但是从这起假罗彩霞事件中不难看出,我们的监管体制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病。

3.对未来有大的影响:希望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以本次事件为鉴,从中吸取教训,惩戒体制存在漏洞。要超越个案意义上的审视,除了彻查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检讨一些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反思权力难受制约与监督的现实原因,寻找公权腐化谋私的曝光出口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化救济通道。

二、报道范围:

1、主要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原因:采访王峥嵘,获得它如何操作冒名顶替,揭露此次事件的暗箱操作。

采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寻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政策。

辅助报道对象:罗彩霞、王佳俊

原因:采访冒名顶替事件的受害人,明白这些事件给受害人带来的危害,并看受害人对此事解决是否有什么意见。

2、所需数据资料:历年来暴露出相似的案例的具体数据资料

搜集领域:网络、杂志

三、报道班子:

班子成员构成:记者、拍照、策划、编辑

班子成员角色:

策划:负责整个采访、编辑、报道的流程

记者:负责文案、采访工作

拍照:负责抓拍重要镜头

编辑:负责出版、版面协调的问题

四、报道角度:

1.倾向角度:反面

因为本次事件有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通过负面的报道,引起大家的注意及反思。

2.思辨角度:批判的这说明很多权力者作假肆意妄为,折射出权力策划下的欺侮隐蔽,也隐含着权利受权力压制后的忍辱负重。

3.情绪角度:冷静的

五、报道计划

(一)确定报道范围

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报道范围:以“假罗彩霞”事件为事件的报道重点。其中包括事发起因,过程,主要在于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事件发生后,各方反应及应对措施为后续报道对象。其中包括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反应,当地政府的实施措施以及该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意义。

报道面:以本次事件为当天的头版头条。最好配以巨幅或数幅图片。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新闻评论可随跟进报道之后,或并排在同一版。

(二)确定报道重点

报道的核心事件: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核心人物;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核心问题:

现有的高招制度上是否可以考虑建一个全国联网的招生核查系统?

高校是否也应进行必要的入校比对核查工作,共同提高冒名顶替的难度和风险系数?

所有权力能得到有效监督制约,彻底消解“权力通吃”现象?

(三)确定报道周期

持续报道四天,分时间的起因、事件发展过程、相关人物人物专访、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四)制定发稿计划

题目:“冒名罗彩霞读书案”

内容:本次事件的介绍

体裁:叙述文体

篇幅:一篇

题目: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内幕调查

内容:20XX年罗彩霞被同班同学王佳俊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内幕展开调查情况

体裁:解释性报道

篇幅:一篇

题目:

1.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会给社会一个交代

2.教育部从“罗彩霞案”得到什么教训?

内容:

1.在满世界都在议论用权力为女谋学的王峥嵘,但谁才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

2.教育部从这起冒名上学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

体裁:

1.叙述

2.叙述

篇幅:各自一篇

题目:从假“罗彩霞”看监管体制之漏洞

内容:招生体制上存在着漏洞

体裁:叙述

篇幅:一篇

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

按事件的发生先后进行

报道时间:5月2日至5月30日

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以本次事件为当天的头版头条。最好配以巨幅或数幅图片。之后跟进报道的内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视情况而定,也不排除将相关内容排在头版。新闻评论可随跟进报道之后,或并排在同一版。

六、可能意外及应急对策

如果事件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或有什么值得报道的资料可以进行跟进报道。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了解大众对于此次事件的看法。最后是新闻评论。评论员根据此次踩踏事件进行评论。

七、报道评价

评价指标与评价形式:以消息和评论为主,以集中式和连续式相结合的报道方式。

八、其他

分别成立前线报道和后续报道小组。分别负责事发现场取证报道和时候各界的反应及措施的报道。同时另设一组,对此次事件进行评论发表。

3、深度报道策划书

节目目的:向广大在校应届学生提供最新就业动态,指导就业问题。

受众群:在校应届学生

【开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就业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论述,要求“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提问】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哪里?

【被采访人员】在校应届毕业生、在校教师及学校领导

【材料】一些数据分析,凋查资料

【问题分析】

1、企业用人制度将学生们拒之门外。招聘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员工,不启用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经验不足。

2、学生就业期望值不合理。对薪水期望过高,或对工作环境等期望过高,不合理。

3、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喜欢的专业没考上、考上的专业不喜欢的情况在国内大学生中十分普遍。他们中相当数量的人在毕业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工作,因此,很多学生放弃四年大学的专业,从而转向陌生的领域。

4、近8成大学生入职前无规划。近日,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联合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对京、沪两地20XX届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你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干什么吗”的职前调查。在参加调查的176位大学生中,高达79%的大学生选择“不知道/没想过”,有16%的大学生表示“有一些想法,但不清晰”,仅有5%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清楚地知道毕业后要干什么”。

【提问】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解决方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形势严峻不等于严冬来临

1.机不可失,早作决断。

2.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3.高也成,低也就。

4.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结尾】综合采访结果,全面总结毕业生就业问题。

4、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书

《焦点透视》是湖北电视台的一档深度报道类新闻栏目,在同类节目中,它的出现要早于全国众多兄弟省台甚至早于央视,填补了湖北电视业无新闻调查类栏目的空白。十一年来,它一直以“层层深入,探究真相”的电视调查为手法,对发生在湖北省的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理性的调查分析。

现在,十一年时间过去了,《焦点透视》栏目向电视观众奉献了几千期精心制作的新闻调查类节目。现在,《焦点透视》的众位年轻的编导,正在为重振这一湖北电视台老名牌“精品栏目”而不懈努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识到,一档优秀电视栏目的成功运作,离不开从节目把关者到每位编导的策划意识。从整档栏目的风格、定位、选题,到每期节目的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都离不开策划。

一、对栏目定位的策划

早在《焦点透视》节目从社教中心划归新闻中心,栏目组就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并撰写了详细的策划方案。大家一致认为,一档优秀的新闻调查类栏目是媒体人力、财力、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的体现,湖北电视受众对国内现有媒体的少数新闻调查类节目认同度较高,而对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却难以看到相关的纵深电视调查,因此,新闻调查类栏目将在全省形成强大的收视冲击力。

关于节目定位,我们表述为:以新闻事实(焦点热点新闻为基础,以电视调查为手法,层层深入透视新闻真相,并强化舆论监督。关于栏目特色,《焦点透视》定位为:以关注新闻和新闻真相的成年人为主要目标受众,深刻性、思辨性是特色,快节奏、犀利的新闻语言是普遍风格。

确定了栏目风格,选题是决定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焦点透视的选题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包括突发事件。一般需要具备四要素:新闻性、广泛的关切度、有矛盾冲突、有持续的悬念。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焦点透视的选题策划注意处理了以下几个关系:

1.正面题材与反面题材的关系

《焦点透视》是个日播节目,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节目当中,所谓的“正面报道”(主题性、成就性的报道)与“反面报道”(揭露性、舆论监督性报道)大约各占了1/3,其余1/3为探讨性的报道,对有争议有广泛影响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等等。

2.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政府重视,群众关心”。这样的题材其实是取之不尽的,每一段时间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这些重点里面,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往往会引起电视受众的高度关注。

3.深度与可看性的关系

从技术层面讲,深度与可看性并没有矛盾,但是,由于受社会舆论环境的限制和记者自身综合素质的制约,一些可看性强的舆论监督类题材有时不一定能做得很有深度,一些有深度的题材有时不一定做得有可看性,我们认为,深度和理性是我们栏目的旗帜,这一点不能丢,也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但电视作为一个平民化的大众传播媒体,我们也要将目光投向那些可看性强的题材,对这类题材,深度和理性仍然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对阶段性选题的策划

以上讲的是对选题的方向性把握,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作为一档评论类节目,如果每期播出的内容互不相关,零打碎敲,必然难以形成宣传的强势效应,难以形成观众的收视期待,难以将观众准时吸引到电视机前来。因此,有计划地制定一段时期内的报道重点,围绕这一重点确定题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合力,也有助于打响栏目的品牌。

《焦点透视》亮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树立栏目形象的时期。通过往期的节目,观众往往会在自己心中得出结论,这是怎样一档的栏目,它适不适合我收看,它能不能引起我的收视兴趣。因此,“第一印象”留给观众至关重要。这一时期推出的节目,显示了栏目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敏锐的前瞻性,以及调查采访中的理性思考,体现出编导和记者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深度,便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在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历届全国及省里两会的宣传报道热潮中,《焦点透视》都会推出系列报道,这样的正面报道或者说主题调查不能不说是对记者功力的一种考验,从实际播出效果来看,这些主题调查的确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起到了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

由于人手紧张,到目前为止,在选题策划中,还极少尝试过推出成系列的舆论监督节目。笔者认为:待条件更成熟时,成系列的舆论监督类焦点无疑是一个新的领域,比如对环保问题、对房地产问题、对事关百姓生活的重大改革措施等等,都可以分组进行系列报道。此外,对目前涉足较多的个案分析、对个人命运的人文关怀,也可予以关注。

三、单个节目采制过程中记者的策划意识

有了一个好的选题并且基本上认识选题的意义,一档节目就有了很好的基础,但节目的成功还和很多其他因素相关,和采访、摄像、撰稿以及后期的编辑制作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编导要将策划意识始终贯穿节目采制的全过程,尤其是采访(调查)和撰稿过程中。

1.构建一个理性的框架

这是保证一档节目理论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最根本措施。选题确定后,编导根据对这一题材的前期了解和采访,从节目的起承转合、思路走向到最后的主题归纳,有一个大致完整的理性框架。投入拍摄后,记者利用现场采访时的即时智慧以及与采访对象交流时的情感互动,为已经成熟起来的理性框架填充血肉,从而激活整个片子的生命。往往是节目成型后,编导前期拟就的理论框架已经看不见了,已经融化在整个片子的制作进程中了。不过,正是这个框架,使节目具备了理性的生命,使它成为一个有机的严密的内涵丰富的能唤起思考的东西。

2.用质疑的精神调查事件

一档10分钟的调查节目,要想从头至尾吸引住观众,除了故事的受关注度、视觉的冲击力外,还得讲究讲故事的技巧。作为调查性节目,讲故事的技巧很大程度上在于一个编导怎样将调查的手法、将质疑的精神融进节目中去,说白了,就是一个故事一定要有矛盾,有曲折,有悬念,这样才能吸引人。

那么,如何将调查的手法、质疑的精神融进节目呢?前面讲的要构建一个理性框架,其实就是要求一个节目要有一根统揽全局的主线,牵着观众往下看。除此之外,在解说词的写作方面,编导也可以将质疑、将悬念带给观众,引导观众的收视。

调查类节目“用质疑的精神调查事件”,绝不仅仅是记者的一种手段,一种“噱头”,它更是与观众的心理期待和心理需求相契合的,这样,通过质疑,通过悬念,通过“层层深入”的剖析,“调查”的形式与节目的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策划意识不仅贯穿在一档节目从前期规划到节目采制的每一个环节,在后期播出时,也需要有统揽全局的策划意识。一个节目选在什么时机播出,它所收到的社会反响和宣传效果会迥然不同,所以必须按照新闻规律选择最适合于“今天”播出的节目。这更是节目把关者和栏目领导者要时刻注意把握和控制的。

5、《忠县新闻》主题报道策划书

一、背景。

近期,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副市长谭栖伟先后到忠县调研,对忠县经济社会发展作了一系列指示;我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县委书记刘贵忠,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熊世明在各种场合就忠县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新要求。《忠县新闻》将推出“工业强县大家谈”、“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两个专栏,以新闻的形式唱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

二、节目形态。

“工业强县大家谈”为新闻访谈,访谈对象为工业经济领域有代表性人物,采访的地点一律不得在办公室,而应选择与访谈内容相关的地方,穿插一些工作性、生产性、图表、文件等镜头。访谈内容为现状如何、措施如何、目标如何,切忌大话、空话。每位采访对象一般设计两段同期声,之间作必要的转述、过渡。每条控制在2分钟左右。

“工业强县民营富县进行时”为新闻深度报道。要围绕特色做文章。重点报道我县十大重点企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生产、销售、利税、就业、工人工资、技改、创新、发展规划、目标等,也可以报道一些民营企业、微型企业的发展情况。提倡从小处入手,细节入手,故事化开头,强调现在进行时,既有今年前9月的成就回顾,也有未来一段时间目标的展望,采访生产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车间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等,提倡记者现场出镜采访、串接。每条稿件4分钟左右。后面配发100字左右“编辑感言”。

三、任务分解。

胡军华:(访谈)发改委、经信委

(深度)海螺水泥、东方农药

袁明琼:(访谈)园区办、汝溪镇

(深度)云河集团

黎晓华:(访谈)投促办

(深度)华亚拖拉机、星博化工

熊安英:(访谈)电力保障

(深度)金龙电子、金龙船业

马英杰:(访谈)乌杨镇

(深度)天地药业、海新运业

熊浩:(访谈)忠州镇

(深度)恒达玻璃、一胜特

外宣:(访谈)质监局、东溪镇

四、稿酬及奖惩:

访谈每条40-60元,差一条扣60元;深度报道每条60-100元,差一条扣100元。

第四篇:新闻论文

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论文导读:新闻英语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取材广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故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对提高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综观新闻英语标题部分所使用的词汇,可以看出其用词较为特殊,常为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和短词,如:Clinton’ssuspectpardons(名词连用),All livestock banned across Europe(用ban代替长词prohibition)。新闻英语标题形成了独有的时态特点,即常用现在时态(一般现在,一般将来和现在进行)一般不用过去时态,这种时态的选择可以达到既传神又具时间感的目的,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关键词:新闻英语,特点,词汇,句法

新闻英语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取材广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故帮助学生了解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对提高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1.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1.1标题广泛使用名词与短词

综观新闻英语标题部分所使用的词汇,可以看出其用词较为特殊,常为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和短词,如:Clinton’s suspect pardons(名词连用),All livestock banned across Europe(用ban代替长词prohibition)。

1.2造词现象屡见不鲜

新闻报道的内容覆盖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众多领域,新闻媒介是这些新生事物的最佳表现渠道,很多新词在新闻媒体登场后被人们纷纷效仿,逐渐得到普及,最后被公众接受成为日常生活用语。世界广泛认可的通用语言英语以其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从其诞生到现在每年都不断产生和出现大量的外来词和新词。这些新词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最终被人们和社会所广泛认可而进入英语词汇中。例如,CD(compact disc(光盘),talkshow(访谈类节目),taikonaut(中国宇航员)。

2.新闻英语的句法特点

2.1标题少用过去时态

新闻英语标题形成了独有的时态特点,即常用现在时态(一般现在,一般将来和现在进行)一般不用过去时态,这种时态的选择可以达到既传神又具时间感的目的,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Swedish PM meets Chinese vice-premier, China plans to merge multiplecar taxes, Heavy rain to batter East China, HK Banks to Offer RMB Services,China attempting to check school’s fetish for foreign teacher等等。

2.2结构松散的长难句

Structure loose long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在尽量短的篇幅内提供最多的信息,使用的句子一般比较长,往往一段只有一句话。因此就不得不打破简单的句型结构,或采用合并句子的方法,将原先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充塞在一个句子里。另外,新闻英语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形式,记者在写稿时考虑到要向读者提供小篇幅、多信息的稿件,往往就会把临时想到、收到的新信息插入、增补到稿件中去,所以常伴有较多的插入语成分。

2.3倒置的金字塔

英语新闻的消息采用倒叙的结构,亦被称作“倒金字塔结构”。新闻英语写作通常是客观报道事实真相,一般不允许记者在结构上安排悬念。写作时记者必须把时间的高潮、主旨、调查的结果、事故的后果等最新最重要的材料放在首段(导语部分),这样可以使读者很快得到新闻的精华部分,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篇幅内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另外也便于报纸排版时的编辑。免费论文参考网。免费论文参考网。新闻英语的导语是用最简明的文字将新闻事实的精要和新闻事件的结果首先显现给读者。免费论文参考网。

2.4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较低

许多新闻学著作都劝诫新闻写作人员尽量多用主动语态,少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给予人一种走回头路的感觉,在许多情况下,被动语态将施事者排斥在外,显得软弱无力。有的著作建议只有在具备好理由时才能使用被动语态。

新闻写作并不排斥被动语态。在重点强调动作承受者时、陈述新闻事件的结果时、或是句式安排需要时,还是采用被动语态。

3.结语

学习和研究新闻英语的目的不仅在于从英语新闻中获得国内外的最新消息和宝贵知识,而且还可以学到英语里新出现的术语和表达法。对于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把外语和新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新闻英语结构和语言的内在特征,把握外语和新闻领域的前沿知识,才能更好地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谭卫国.英语新闻的用词特点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2] 黄萍.新闻英语新词汇的造词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3]周学艺,美英报刊文章选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浅谈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论文关键词: 新闻英语 语篇结构 句法特征 词汇特征 语言特征

论文摘 要: 新闻英语的语言和中文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正确掌握其特点,才能理解报刊原文的本意。本文从新闻英语的语篇结构、句法和词汇特征入手,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作为重要的跨文化传播媒介中的一种,新闻英语在语体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语言上看,也有着自己行业英语明显的特征。下面从新闻英语的语篇结构、句法和词汇特征入手,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新闻报道的语篇结构

新闻英语向大众提供及时、快捷、客观的新闻信息,语篇结构严密紧凑,用词平实经济,信息高度浓缩。新闻报道必须回答6个基本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5个“W”和一个“H”(Where,When,Who,What,Why and How)。它们通常出现在新闻的导语中。当然,导语部分的这6个要素并非面面俱到,有时事件的原因(why)和方式(how)常在后面的细节中加以说明。

除导语外,新闻的正文报导方式也有些不同,其结构多数是呈倒金字塔型,即以该消息最重要的事实开始,随之列出次要的事实,再以最次要的事实来结束。把重要、精彩、吸引人的内容放在最前面,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其它细节跟随其后,请看下面一则新闻:“President Obama has again demanded that the embattled Libyan leader Muammar Gaddafi step down.Mr.Obama repeatedly told a White House news conference that Colonel Gaddafi had lost the legitimacy to lead.He warns that those responsible for violence against civilians will be held accountable.With more,here’s Kim Ghattas in Washington.”

以上这则新闻,导语回答了who,what,where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接着解释具体的做法(how)。导语是整篇新闻的灵魂,在新闻英语的学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新闻英语语篇的结构特点,重点抓好导语的理解,这样也就容易全面准确地把握整篇报道。

二、新闻英语的句法特征

由于报道时间和报刊篇幅的限制,新闻英语为了以最节省的文字容纳高浓度的信息量,常常大量使用扩展句型。这就使得作者能在短时间内就将新闻事件交待清楚。新闻英语的句子的特点是在基本句型SV和SVO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适度地展开其定语和状语结构成分。常见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等语言成分扩展简单句,有时还较多地使用插入语代替从句,从而达到简化句子结构的目的。另外,新闻文体中经常用前置修饰语来代替后置的名词修饰语和从句。如:

例1:As thousands of refugees continue to pour across the Libyan border into Tunisia to escape the turmoil now

engulf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Colonel Muammar Gaddafi,aid officials are warning of a growing humanitarian emergency.A UN refugee official,Liz Eyster,said that 50,000 had crossed from Libya,nearly half of them Egyptians,and the immediate aim was to find adequate food and shelter for them.(BBC news,2011-02-28)

该新闻中第一句的导语由“as”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和“engulfing”引导的分词状语结构引出,补充说明情况;主句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句子,介词短语“of a growing humanitarian emergency”引出谓语“are warning”的内容。

例2:They have a stand-still-and-lose policy in Iraq and they have a cut-and-run policy in Afghanistan.该句中的两个复合定语为新闻英语中常见的前置修饰语结构,简洁明了,避免了使用短语或从句,节省了篇幅。

三、新闻英语的词汇特征

新闻报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灾害等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包罗万象,词汇面广量大,为了更快捷、更准确地传递信息,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词汇使用现象。

(一)缩略词多

缩略词是现代英语的一个简约现象,几个字母可以代替一串单词。英语缩略词可分为截短词、首字母缩写词和首字母拼音词。

1.截短词。截短词是把原来词的某一或某些部分截除而得的缩略词。如:doc(doctor博士、医生),tech(technology技术),quake(earthquake地震),hood(neighborhood邻近地区),chute(parachute降落伞),flu(influenza流感),fridge(refridgerator冰箱),script(prescription处方),dept(department系、部)等。

2.首字母缩写词。用词组的每个词的第一字母组成,并按字母发音的缩略词。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科学与技术),UN(United Nations联合国)等。

3.首字母拼音词。将词组每个词第一个字母组合,并拼读为一个词的缩略词。例如:OPEC(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

(二)大量运用简短词

英语新闻常用小词进行报道。比起其它词汇,小词更生动、灵活,又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简洁性和可读性,同时还可以节省有限的版面。例如,用ban取代prohibit,虽然意义一样,但用的字母少从而使文章更简练。例如,US Acts to Ban Tax Shelters Using Roth RA.这里,ban替代prohibit来表示禁止的含义。

(三)频繁使用近义词

下面一则新闻中,“说”字用了多种用法。既避免了重复,又使报道文笔增色不少。

Feinberg said he would address the matter quickly and review individual claims himself before the task force hits the ground...“I’ve got the message,”Feinberg added.四、结语

综上,掌握好新闻英语的语言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把握文章的原意。

参考文献:

[1]张琴芳.新闻英语特征及其听力教学[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0.[2]http:// www.xiexiebang.com / englishlistening / bbc / 20110228 /137146.html.

第五篇:新闻论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期末论文

题目:论求职类节目的兴起及当前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论求职类节目的兴起及当前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摘要:目前我国传媒也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电视节目,网络传媒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更让新闻传播的速度加快,而且节目呈现多元化发展,像真人秀求职类节就在这种契机下飞速发展,吸引了广大市场,这节目为广大求职者提供了学习和求职的平台,其积极作用非常大,但其发展也存在着种种局限,需要不断改进,已趋完善,在此本文对以上内容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职来职往》

《非你莫属》

炒作运营方式

引言:这几年年来,随着像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等真人秀节目的火爆,一些列的节目迅速占领了屏幕,像我们约会吧、智勇大冲关一些列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后求职类节目异军突起,抢占了一批收视率,如央视教育卫视的职来职往,江西卫视和天津电视台合办的非你莫属,收视率已经排到了前几名,那么目前的求职节目火爆的原因,以及在其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以及这类节目的发展趋势,下面就这两期节目在此做一下简要分析。

一、求职类节目的火爆原因。

(一)市场广阔自2008年金融危机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 以及适龄人员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存在大批事业的应届毕业生,同时社会上存在着其它无职业人员 如何使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实现很好的沟通 为了区别平常意义上的求职招聘 也未给求职者 提供一个好的机会 给年轻人一个好的建议发展方向或好的工作 缺的是你的勇气了 何乐而不为呢?所以 这类节目生源不会少的。对于企业,此类节目是一种极为省广告费的宣传,职来职往的光线传媒刘同、智立方的杨石头、奇虎360郑艳、岳诚律师事务所的岳屾山等通过职来职往的节目知名度得到提升,像刘同、杨石头已成为偶像 微博动态得到广泛关注,由企业高管成为公众人物成为偶像,企业知名度广泛提升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想而知,大批的企业正争抢作为登台的招聘者。

(二)节目编排到位正职场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和《职来职往》相继开播且收视大红,掀起了电视媒体的“求职热潮”。探究其火爆原因,除了抓住了当今社会的民生热点外,节目的策划、运营、制作也是重要因素。

一、节目策划准确的节目定位是栏目策划最重要的环节,通过打造独特的个性标签,避免同质化竞争,塑造品牌。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定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节目做给谁看,二是谁来参与节目,三是节目需要营造怎样的效果。下面就当前办的比较好的《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的节目编排及亮点做下简单的介绍。节目介绍 《职来职往》是由中央教育电视台与江苏卫视联手打造的职场类真人秀节目。这两家电视台可谓强强联合,教育台本身对于求职与就业就有报道与制作的优势,而《职来职往》的节目形式,则大大借鉴了江苏卫视王牌栏目《非诚勿扰》。每个求职者上场放3段短片介绍自身情况与求职意向,台下18位名企高管有灭灯的权利,如果对求职者感到不满意或不符合求职标准都可灭灯,如最后一轮还有9盏灯亮,求职者就可以从百强中选择就职企业。虽然有时求职者优缺点在高管面前暴露无疑,但就算最后没有成功,也会有所收获。高管与求职者言语交锋、求职者展现3段短片以及最后求职者会否成功成为节目最大的亮点,往往他们求职成功的一刹那都会十分激动,因为那是另一段成功的开始,也成就了一个有理想的灵魂。节目播出伊始,就吸引了大批的求职者报名,现在节目在两台播出,也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

《非你莫属》也是一档由天津卫视打造的现今收视率颇高的求职类节目。将严肃的求职问题和轻松地舞台表演结合起来 贴近现实有具有话题性 轻松地与《职来职往》最大的不同是,节目中的求职者不单单是在校青涩的学生,有的是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的年轻人,并没有高学历的他们所求职位往往是司机等最最基本的。节目中有一个环节叫做“谈钱不伤感情”,最后一轮亮灯的企业与求职者双方在节目中直接谈论工资及待遇等问题,然后求职者再进行最终的选择,这种节目环节设计大大保证了求职者的权力与利益,保护了供求双方之中相对的“弱者”。

(三)优秀的主持人

一位优秀的主持人往往决定了这期节目的收视率,当然有时主持人对现场达人的的导向甚至会决定了这个人成功与否,这两档节目的主持人张绍刚和李想对节目的把控都比较大,张绍刚更强势犀利些。很多同事说:“绍刚与别人不同,别的主持说话注意场合,而绍刚这人不论什么场合,什么都敢说。但你要是和他呆久了,你会发现他是很有一些东西的,说出的话很深刻,有时也会有点刻薄。”这时记者想起撒贝宁曾说过:“绍刚的心态比较平民化,属于平民主持,用绍刚自己的话说就是马路上有打架的他保证是第一个围过

去看的人。他的这种心态做节目则可以发现案件中比较细小但很有味道的一些东西„„”深刻与平民化,两个评价似乎不尽相符,记者正在揣度:这二者是如何统一的体现在张绍刚一个人的身上。这时,一个人推门而入,戴着一副眼镜,眯着眼睛。他身着一米黄色衬衣,散开的领带斜搭在脖子上,下身穿着一条大裤衩,脚上是一双拖鞋。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眼睛散发着一种睿智、灵性的光芒„„

某人至今仍在反复揣度,究竟用怎样的一个词语才能够恰如其分的形容张绍刚。说他狂放不羁、恃才傲物似乎有些太过;说他清高绝尘、孤芳自赏也全不对味;就连个性张扬这样的词语在他身上都显得那么苍白,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个性这个词都被用得太多太滥。想来想去,某人只能说他是一个活得非常纯粹、非常自我的人。如果说芸芸众生和他之间的生存状态是属于两个世界而显得有些夸张的话,那至少是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生活层面。绍刚的世界里似乎没有清规戒律的存在,他的理念,他的价值观始终是处于前位的。

但目前网上也传出张绍刚的很多负面评价,批评他过于苛刻,犀利,让选手尴尬,压力较大,是节目少了些人情味和温暖。

李想,虽然较张绍刚年少些,但是也有十年多的主持演出经验,曾因主持超级女声一炮打红,他的睿智,理智,尤其是他的偶像气质吸引了大批他的粉丝,这个节目的粉丝,对求职者的鼓励,都给这个节目品牌打造了一个全新形象。

二、局限与问题

针对求职节目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像5月23日应者在求职时被疑学历造假时,当场晕倒,各大网站刊载了这条新闻,节目中,嘉宾郭杰自称留法十年,并有国际旅游学硕士、社会学本科和导演系本科三张文凭,但面对评委文颐用法语对话时,郭杰回答时却磕磕巴巴,词不达意。虽然学过社会学和导演,郭杰在接下来的面试中,却说不出法国社会学家、知名导演及电影的名字。更戏剧性是,郭杰当场晕倒在舞台上,但不到一分钟又站起并否认作秀。近日,这一视频在网络热传,不少网友纷纷质疑郭杰造假的同时也直指节目操作,“来之前为何不做背景调查?这明明是节目组搞的嘛!小子,您是被雇来的,还是?”此前,该节目20岁“海归女”刘俐俐因与主持人张绍刚的“舌战”一夜成名,走红模式与当年《非诚勿扰》中的“宝马女”如出一辙。对此,一位网友表示,“栏目组在对报名者筛查的过程中难道没发现学历证书和学位的问题吗?《非你莫属》只要报名即可参加,没有筛选环节?如果排除上述两种可能,那就说明这是炒作。”对于这样的质疑,有记者联系到天津卫视总编室,一工作人员否认炒作,并表示郭杰的学历是否造假这是他个人的事。但对于节目组为何没有调查并核实郭杰的真实文凭,她表示不清楚。

不难发现,“限娱令”后,电视相亲类节目开始降温,而职场招聘节目成为了屏幕的新一轮热点。“这类节目完全是娱乐性节目,用来消遣还可以,怎么会真的把它作为自己求职的途径?”华南理工大学的张同学说。“节目给我的感觉还是有些假,像作秀,要找工作还是多参加些真实的招聘会更实在吧!”正在找工作的王同学说。担任《职来职往》、《中国职场好榜样》等多档职场真人秀嘉宾的俞夏透露,她不止一次在求职节目中遇到曾经的快女选手和参加过相亲节目的人,“这些专业作秀高手上节目不是真为找工作,而是自我炒作,向演艺圈推销自己。”俞夏说。求职如择偶,真诚、真实是基础,反观现在的电视招聘节目,为求职者做到实处的究竟有多少呢?相比于早期的职场类节目的中规中矩,当下荧屏职场节目更具互动性和冲突性,作秀的本质大于节目本身的服务性。《非你莫属》播出至今话题不断,在预设的游戏规则下,场内外主持人、各大BOSS、职场规划师与求职者之间频频制造种种冲突与话题。新奇的话题赚取了收视率,也为各大企业增加了曝光率,为节目赚了人气、赚了广告费和知名度,但却与为求职者出谋划策的初衷越来越远„„在笑后、骂后、口水后,对当下的电视招聘节目的运作态度、规范和效果进行反思才是当务之急。

三、对于未来的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一)注意要运用正确的运营方式,要以真诚作为准则,严格筛选求职选手并限制企业的进入的门槛。

(二)实现百强企业的均衡化交替出场。《职来直往》打出的招聘单位一直强调的是“百强企业联盟”。自播出以来,除在节目开场能短暂的看到百强的logo外,并不能看到百强企业的纷至沓来。相反,若干企业的行业达人长期驻守、每期必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也会使观众产生“是否真的有100家企业参于招聘”的质疑。因

此,节目在以后的行业达人设置时,要经常更换企业,力争把百强逐一呈现给大家,实行均衡化的交替出场,在增强可信度、展现职位多元化方面寻求进一步提高。

(三)突破地域局限,谨防“北漂”做主打:可以发现,来职的求职者大都是“北漂”一族,百强企业的工作地点大多在北京。这无疑给节目画上了单

一、局限的色彩。因此,节目组在选取求职者的时候,要突破地域限制,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北京,要大范围撒网。此外,要与百强企业进行协商,为来自不同城市的求职者提供可行、便捷的工作地点。

(四)突破行业局限,目前进入演播厅的企业类型较为单调,互联网,传媒的较多,其他行业较少,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尽量均衡一下。结合市场走向,应景进行编排。就业市场的走向是求职节目关注的重点,也是节目求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张绍刚人物介绍

【2】作者:魏永刚 张晓生 韩晓宇 《电视节目运营:塑造传媒品牌九项要点》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2-1

【3】腾讯新闻

【4】作者:郭庆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

下载新闻论文: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论文: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应当如何影响现实——读李大同《冰点故事》有感

    王梦昀:新闻应当如何影响现实? ——读李大同《冰点故事》有感 王梦昀 批语:不仅深入某一新闻业务领域,而且对一些新闻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反思,特别是“影响今天”的命题。 新闻......

    温暖的细节(精选五篇)

    温暖的细节 王軍強 教师节前夕,我想给大家讲几个温暖的细节。 当一个教师到底值得不值得呢,如果仅从金钱的角度来衡量,确实不值得。从社会地位上讲,也不值得。从钱的角度讲,一个......

    温暖的细节作文

    温暖的细节作文 >温暖的细节作文(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题记晚餐是一日三餐中最丰富,最惬意的一顿。每次,总是在这黄昏之时,母亲用它最精巧的厨艺翻炒几道别样的小菜,让我大......

    新闻评论论文

    传统媒介如何应对网络“草根”新闻评论 技术决定论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关于技术发展的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它建立在这样两个原则基础上: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

    新闻伦理论文

    2012级新闻班魏滨学号:201208052034 有偿新闻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初探 摘要:有偿新闻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是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有偿新闻已经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和社会法律道德产生......

    新闻摄影论文

    读新闻摄影有感 现代网络媒体是新闻媒体的一个重大的媒介,打开电脑,登上任何一个网页,无处不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图片,这些风格各异,带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恰恰来自于我们的摄像师,......

    新闻法规论文[推荐]

    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摘要 新闻自由在现代社会总是一项得到广泛认可的公民基本权利。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形象力不断扩大,新闻......

    新闻法规论文

    让人民满意的基础是尊重人格 ——从法制节目角度谈新闻法规的人格权伴随着新闻舆论工作环境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未来的责任更加重大,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保持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