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伦理论文
2012级新闻班
魏滨
学号:201208052034 有偿新闻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初探
摘要:有偿新闻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是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有偿新闻已经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和社会法律道德产生了恶劣影响。而有偿新闻现象的存在和屡禁不止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旨在讨论有偿新闻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危害性,并针对其防范和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有偿新闻
权钱交易
批判
危害
防范治理
一.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实质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新闻事业的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全面改革,新闻界内的不正之风开始悄然生长。有偿新闻开始在我国出现,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愈演愈烈,在行业内和社会上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采编记者和新闻从业人员被“拉下水”,媒体和新闻记者的信誉和形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所不耻。
究竟什么是有偿新闻呢?有偿新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未有明确界定,一般来说它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希望获得媒体宣传报道的个人或组织,或者不希望媒体对不利于自己的有关信息进行报道的个人或组织,向新闻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以获得事实上的宣传报道或不报道的行为。1 它既可以是希望(或不希望)获得媒体宣传报道的个人或组织主动向新闻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从而获得宣传报道 1 [1]中国新闻年鉴[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1994./ 34-35(或不报道)的行为,也可以是新闻从业人员以为个人和组织进行宣传报道(或不进行宣传报道)为条件向被报道对象主动索要钱物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腐败行为的加剧,有偿新闻展现出五花八门的表现形态,大致包括以下几类:1.直接收受红包礼金、有价证券、礼品,类似职务犯罪中的收受贿赂。2.变相获取各类消费和好处,如免费就餐娱乐、旅游。3.利用掌握的报道权向采访对象提出诸如解决亲友入学、住房和就业等方面的不合理要求问题等。4.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5.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6.广告新闻化,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采编人员同时拉广告吃回扣,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等。7.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订立攻守同盟,互相交换新闻一个口径对外。8.某些个人和单位为私利收买采编人员,炮制虚假新闻。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手段不一,但是从根本上说,有偿新闻都是一种新闻道德失衡与错位的现象,其本质都一样,就是新闻报道权的商品化。“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提出的这一论断直击问题要害。从法律角度来说,还构成对相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权益的侵害。搞有偿新闻使正常的新闻报道演变为一种特别的“权钱交易”,这种关系同行贿索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有偿新闻盛行的原因
有偿新闻能够在我国出现并且盛行,说明这里有适合其生长和滋养的土壤。那么有偿新闻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的原因到底身什么呢,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各类媒体大量涌现,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达,其对传统媒介产生强烈冲击。再由于我国现在对媒介机构实行“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把媒介机构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生存发展基本依靠自己。同时,在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的消费压力沉重,以及社会保障不很健全,迫使新闻工作者想法设法增加自己收入,利用新闻资源收取钱财就成为首选。这是有偿新闻在我国出现和盛行的根本原因。
其次,新闻报道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话语权巨大。新闻报道不但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决策还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一些对企业的积极报道促使这个企业高速发展,而对企业的曝光则会让这个企业立刻陷入破产的边缘。因此,讨好新闻单位、希望它们对本企业多进行积极报道,就成为企业、也包括一些事业单位理性的选择。
再次,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年纪较轻,经受的党性锻炼和考验少,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没有深切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缺乏深刻认识,加之社会所提供的诱惑太多,因而在金钱面前大搞有偿新闻。
最后,重视不够,处罚不力也是某些新闻单位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处理下级违纪现象有顾虑,怕影响单位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因而对监督部门的工作言行不一,这往往造成对有偿新闻的监督不够和查处不力。三.有偿新闻案例及其法律法规批判
近年来,社会上有偿新闻的案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2012年出现的“陈永洲事件”是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和影响最大的一次。
2012年10月18日,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报道上市公司中联重科财务作假内幕被长沙警方跨省刑事拘留。从2012年9月起,《新快报》刊发10多篇文章披露中联重科,10月26日,陈永洲向民警坦诚,自己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
“陈永洲事件”之所以影响力巨大,是因为事件的发展曲曲折折,充满戏剧化。《新快报》的“快放人”的头版吸引了众多的社会目光,而寄托了千千万万社会大众同情的记者陈永洲,最终承认自己是收人钱财,发布了虚假的报道,他发表的连续的披露是不折不扣的有偿新闻。
“陈永洲事件”发生后,中国记者协会等单位举行禁止有偿新闻、新闻敲诈,加强行业自律座谈会,同声谴责新快报及其记者陈永洲利用新闻采访权进行违法乱纪行为,并将就查处新闻敲诈采取专项行动。陈永洲富有戏剧性的事件,令一些把热衷于所谓“新闻维权”的人们陷于尴尬的境地。它揭开了我国新闻界丑恶的一角,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公认是违反新闻专业规范的现象,在这里却是成为常规。
应该说,当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有偿新闻活动时,其接受的金钱或财物达到一定的数额,就成了一种犯罪行为。所以,有偿新闻问题首先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国《刑法》第93条对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投资兴办管理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广播、出版等单位。非常明显,在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385条规定了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刑法》第386条规定了受贿罪的标准和情节与383条规定的贪污罪相同。即受贿金额满5000元的,即以犯罪论处,不满5000元但情节严重的,也以受贿罪论处。可见,有偿新闻并不只是一个道德失范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成为一个犯罪的问题。
除《刑法》有相关内容的涉及外,我国对于“有偿新闻”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早在1985年,国家工商局、广电部、文化部《关于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经营、刊播广告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就提出:“禁止以新闻记者的名义,招揽所谓„新闻广告‟。1990年国家工商局和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刊登经营广告的几项规定》提出:“严禁刊登有偿新闻。”
此后,有关主管部门屡屡下文,严禁有偿新闻。1993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1994年中宣部发出《关于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1996年中宣部又提出制止有偿新闻的六条措施,1997年中宣部会同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联合发布《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共十条。
本世纪以来,有关禁令就更多更正规了。2005年,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将2005年《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修改后重新发布,其中都有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利用采编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采访报道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它利益或者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规定。
四.有偿新闻危害
有偿新闻违反法律和新闻职业道德,降低大众对传媒的公信度,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极大。关于有偿新闻的危害,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第一,有偿新闻首先践踏了社会公正原则。新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它主要依靠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挖掘。因此,对于有正面效应的新闻实行“有偿即闻”,“无偿不闻”或对于有负面效应的新闻实行“有偿不闻”,“无偿即闻”都是极大的社会不公。第二,有偿新闻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有偿新闻的实施过程中,受利益的驱使,新闻从业人员常常会夸大事实,或仅仅揭露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隐瞒那些关键的实质性问题,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实质上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践踏,是一种虚假新闻。第三,有偿新闻败坏社会风气,涣散社会凝聚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极强的破坏力。在当代,人民群众感到最不公正、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屡禁不止的腐败问题, 有偿新闻是腐败现象在传播领域的表现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腐败形态,有偿新闻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较之一般的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新闻媒体这种具有较高公信力的机构,为了自己的私利都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那么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就会丧失殆尽,其结果,则会加重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
第四,“有偿新闻”削弱公众对传媒的信任,更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事业,新闻媒介是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有偿新闻的盛行,破坏了这一“桥梁”的作用,使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有些事件产生怀疑和不满,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五.有偿新闻的防范治理措施
从上述内容来看,有偿新闻在我国存在普遍,危害巨大,对它的防范和治理迫在眉睫。有偿新闻在我国的盛行有着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因此在讨论其防范和治理措施时,应该溯本清源,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
首先,从根本上看,“有偿新闻”的产生,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够合理以及经济程度不高有直接关系。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才能切断“有偿新闻”的根。
其次,“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新闻宣传领导部门要加强对各新闻单位的监督,对社会各界公布举报有偿新闻问题的热线电话,并设专人负责处理举报的有关问题,并对经查实属有偿新闻的举报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新闻单位要对举报和发现的有偿新闻问题坚决调查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这样做,既能保护社会各界对新闻单位进行监督和爱护的积极性,也可有效地教育和保护新闻工作者。
再次,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新闻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做到一身正气,不要见利忘义,坚决抵制有偿新闻,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约束自己,使禁止有偿新闻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最后,媒体单位要坚决将“新闻报道”和“广告经营”两个部门和职能分开。新闻部门和媒体不得以新闻的形式和内容为企业和个人做广告和宣传,新闻报道不能收取任何的费用。经营部门所办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媒体部门的广告经营应由专人专门负责,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
治理和杜绝有偿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建议权的基本的条件。有偿新闻在我国的防范和治理任重道远,需要立法部门、执法部门、新闻媒体、媒体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不断采取新对策新措施来应对新问题,新情况。只有未雨绸缪,加强防范,坚持不懈,狠抓到底才能使有偿新闻得到根本的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年鉴[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1994.[2]高金萍.正气与铜臭的较量.[J].新闻记者.2009 [3]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MI.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胡正荣.媒介寻租的背后.[J].新闻周刊.2003 [5]邓晓旭.媒体公信力缺失与加强新闻伦理探析[J].新闻知识2005 [6]张允若.关于新闻商品性的几个认识问题.[j].新闻记者.1994
第二篇:新闻伦理分析
新闻报道的两难解析
媒体工作者经常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真实地报道一则新闻,可能就意味着对警方的破案造成威胁,让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而选择配合警方,则意味着要违反,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本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这其实对于一向以事实说话的新闻工作者来讲,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侮辱。而在我看来,当遇到此种情况时,新闻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尽力配合警方,将嫌疑人绳之以法。也许不少反对者会说,根据亚里士多德观点,在媒体应该避免两极中,有一点曾说,处理世间纷扰,过多地受制于各种条件,就会失去自我的声音,完全沦为外界权力和利益的传声筒。如果新闻工作者配合警方作假新闻,就逃脱不了充当政府喉舌的嫌疑,而且此后产生的后期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当读者或观众再遇到类似报道时,多会产生一种怀疑的心理,这到底是真是假?该不该信?这样一来这个媒体的诚信度将直接下降,这对于媒体来讲无疑是致命的。然而,康德的“绝对律令”将良心与责任置于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即任何人做事都必须基于与生俱来的良心,良心会告知我们如何承担道德责任、如何选择善恶、如何区别好坏。人一旦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不管是轻微的还是无意的,都应产生负罪感。我坚信在牵扯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上,本来可以伸出援手让恶人得到惩治的媒体工作者,却为了所谓的职业德而袖手旁观的话,不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自己在良心上也将会永远过不去。
其实这是在道德范畴内的一个抉择,什么是道德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协调利益冲突、追求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则是道德品质的其中两种,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作为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
没有协助警方报道假新闻的报社是遵守了职业道德,违反了社会公德。而协助警方放新闻烟雾弹的电视台,则是遵守了起码的社会公德,违反了职业道德。表面上来看,不论做哪种选择都有利弊,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我们这个社会要靠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最终目的就是维护社会的良好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所以,社会公德也好,职业道德也罢,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当遇到此种情况时,既然不论做什么选择都会有利有弊,那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权衡轻重缓急,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已经对社会和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危害,媒体工作者若是为了遵守职业道德而不协助警方,甚至有些报道为犯罪分子的逃脱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与助纣为虐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看似是遵守了新闻客观性真实性的要求,实则对社会是百害而无一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继续作恶,这样一来不但受害者得不到公平的解决办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威胁也增大了,社会秩序紊乱了,媒体是拥有了更多的新闻好素材,却最终也背上了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的骂名。而相反,如果协助警方破案,大部分的民众,不管什么职业道德,他们只知道此媒体曾经协助警方抓获了犯罪分子,这一酣畅淋漓的过程中,媒体与警方相互配合,牵着犯罪分子的鼻子走,结果是恶人自食其果,受害者讨回了公道,百姓只会大呼过瘾。这就好比某人在愚人节那天跟大家开的的小玩笑,真相揭晓后,大家会心一笑,并不会从此以后就心存芥蒂。所以媒体也不用担心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到其整体的形象,若是有的话,那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先锋卫士之类的正面形象。
仔细权衡轻重不难发现,社会利益地位要远远高于媒体利益地位,社会都混乱了,媒体哪里还有立足之地,还有话语权呢?
媒体行业,作为社会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掌握着社会舆论的动向,理应对社会肩负起特殊的责任,很多方面视角要开阔,眼光要更长远,更要看清受众范围的圈定,明白得与失的关系,那么在遇到这种看似“两难”的问题上,选择是没有那么难做的。在没有法律条文的明确约束时“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09新闻班
刘晓
新闻报道的“两难”解析
学校:山东师范大学
院系:文学院09级新闻班
姓名:刘晓
第三篇:新闻伦理与法规结业论文
新 闻 伦 理 与 法 规 结 业 论 文
姓 名:黄槐
学 号:200910060106 由尤文“电话门”所想到的新闻伦理失范
摘要:在日趋激烈的新闻市场竞争中,当今新闻媒体该如何保持格调?这是透过尤文“电话门”事件应该引发的关于媒体新闻伦理、社会责任的一个思考思考。关键词:窃听 尤文图斯 伦理 媒体 关系 新闻回顾:2006年5月4日,《米兰体育报》突然刊登了近年来尤文图斯俱乐部总经理莫吉与意甲裁判指定员之间的通话内容,刊登电话录音的内容主要是2004年莫吉与担任了6个赛季(1999年-2005年)意甲联赛裁判指定员帕伊雷托之间的通话记录,从而拉开了“电话门”事件的序幕,5月8日,足协主席卡拉罗辞职,副主席马齐尼随后辞职,包括那不勒斯、罗马和都灵等四大检察院开始介入调查。6月20日,意大利足协调查办公室副主任博雷利明确表示,这次被曝光的意大利足球丑闻事件,尤文图斯和AC米兰需要负主要责任,而拉齐奥和佛罗伦萨的责任相对较轻。根据调查结果,尤文图斯降入乙级基本确定,甚至可能降入丙级或者降入乙级后再扣分(传闻-9分开始)。同时,AC米兰也有降级可能。6月22日,意大利足协公布了丑闻初步调查结果,其中AC米兰、尤文图斯、佛罗伦萨、拉齐奥将被起诉,并被要求降级,尤文图斯近两次联赛冠军将被剥夺。
虽然窃听的内容有利于揭露黑幕,但是这种获取新闻的方式明显是值得商榷的,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关于《世界新闻报》因为窃听丑闻而导致倒闭的新闻,早在2007年,《世界新闻报》记者古德曼就因窃听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手机而锒铛入狱。然而,当时多数西方媒体对非法监听不以为意,甚至成为公开的潜规则。直到《世界新闻报》被曝涉嫌侵入一名被谋杀女孩的语音信箱,媒体窃听才成为西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实上,窃听事件不仅触碰了公众的道德底线,更加动摇了公众对媒体和政界的信任。它反映出西方媒体对人权的尊重明显缺失,其对新闻自由的滥用,危及的不仅是媒体自身,而是整个传媒行业和社会信用。西方媒体号称是“独立于政府的力量”,但实际上它们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联系,可谓“相互利用,各取所需”。一方面,西方媒体往往成为政府隐形宣传和塑造民意的工具,政府需要利用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宣传施政意图,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政府、支持政府。以默多克的新闻集团为例,英国的两个主要党派保守党和工党都对其极力讨好,希望能在竞选中争得默多克的支持。只要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施以援手,两党在民调中的排名就会大幅度上升。据报道,英国首相卡梅伦前新闻主管库尔森,曾在促使新闻集团旗下的《太阳报》支持保守党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布莱尔、布朗、卡梅伦等几任英国首相与默多克本人都私交甚笃。另一方面,在西方,媒体作为商业组织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级目的,因此它也需要政府这个巨大的新闻源。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对媒体而言,这些信息往往都是重要的新闻线索。早在二十年前进行的一次针对2850篇刊登于《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热点文章调查就发现,78%的被调查文章主要是基于一些公共官员的话语。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则深刻地指出,西方媒体只是用传播有偏见的信息来代替新闻吸引公众的眼球,虽然西方媒体一再强调“新闻自由”,但它依然服从于国家利益以及维护着政府政党的特殊利益。由此可见西方媒体巨大的虚伪性。
一直以来,某些西方媒体总把“尊重人权”、“保护隐私”挂在嘴边,这些口号诚然光荣而神圣。但是,从“窃听丑闻”中,我们看到了世界传媒大亨们何等的姿态与身手?他们是如何捍卫新闻伦理、尊重个人隐私的?窃听丑闻的败露,不仅冲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更是侵犯了基本人权。这种与西方媒体新闻观自相矛盾的行径,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愤怒和谴责,而是更多的恐惧与疑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如何保持格调?这是透过窃听丑闻引发的媒体新闻伦理、社会责任的基本思考。然而,这一场窃听风暴已不单单只是某些媒体职业操守的问题,有越来越多政界、警界人士卷了进来,“媒体绑架民意、民意胁迫政客、政客勾结媒体”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凸显。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政界人物拉拢甚至取悦媒体;为获取舆论支持,相关部门对媒体的不当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政客的勾结与纵容,无疑让窃听丑闻曝出了政治交易下新闻监管的乏力。英国首相卡梅伦认为,媒体的自我监管已经失效,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于媒体和政府的新机构负责监督媒体遵守行业标准。
媒体应当是社会良知的化身,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从而引领社会朝着正确、光明的方向前进。我们的新闻价值理念,只能是向全社会公众负责,向人民群众负责。社会责任意识,这是当下全社会的稀缺物资。我们在新闻业内,要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加强这方面意识的教育,对于发展、振兴我国的新闻业,更好地培养、造就自己的新闻队伍,取得广大公众的信任,至为迫切。窃听丑闻折射出西方媒体发展及民主体制遭遇的制度困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反面教材。它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国内媒体健康发展。对照这起事件,我们也更加认识到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性。其中,公信力是基石,它不仅来自准确、权威的事实报道,也来自对法律的遵从和对道德的恪守。在合法地获取新闻方面,仅仅依靠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是不够的,必须对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加强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才能确保新闻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尤文“电话门”和《世界新闻报》“窃听门”这些类似的窃听新闻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撕碎了西方传媒的华丽外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很好的反面教材。
参考文献:
①《南方传媒研究(24):媒体伦理(2010)》南方日报出版社;第1版(2010年6月1日)②《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10月1日)③新浪体育,人民网,凤凰网,光明网。
第四篇:新闻伦理案例分析
新闻伦理案例分析
学分数 1 周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新闻传播学专业选修课。
基本内容:虚假新闻、隐性采访、庭审直播、煽情新闻、揭私新闻、舆论监督与新闻审判、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等实际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能够运用新闻职业伦理规范分析实际案件与事件。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提出实际案例进行课堂讨论。
参考教材
1、王强华、魏永征主编:《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2、魏永征著:《中国新闻传播纲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年版。
3、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年版。
4、黄瑚著:《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5、陈桂兰主编:《新闻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教学内容
(第1 周)
第一章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第一节 故意制造假新闻——美国《太阳报》“月球骗局”事件分析 第二节 过失造成假新闻
(第2 周)
1、《中国青年报》“卖淫调查”事件分析
(第3 周)
2、上海《青年报》“中国取消劳教制度”事件分析
(第4—5 周)
第二章 新闻“真实”的代价 第一节 新闻真实与侵犯隐私权——戴安那王妃事件分析(第6 周)第二节 “隐性采访”——程道平诉湖北竹山县电视台案分析
(第6—7 周)
第三节 庭审直播——四川“虹桥案”直播事件分析
(第8 周)
第三章 新闻煽情与炒作 第一节:香港《壹周刊》“刘嘉玲事件”分析
(第9 周)
第二节:台湾“白晓燕案”分析
(第10—11 周)
第四章 舆论监督与新闻审判 第一节:尼克松“水门事件”分析
(第12 周)
第二节:郑州张金柱案分析
(第13—14 周)
第五章 “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 第一节:新华社处理有关山西繁峙金矿矿难报道记者事件分析
(第15 周)
第二节: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讨论
编写者:陈建云(讲师)
编写时间:2005 年1 月
第五篇:管理伦理论文
摘 要: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分析我国企业以及跨国的国人经营企业的发展现状,经过分析问题,拟定解决问题措施,并实施改革计划,最终达到企业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通过对深圳古驰服装店员工管理体系的解析,提供了如何建立和谐的企业工作环境氛围,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并运用管理伦理理论进行监督和规范员工行为,提出了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伦理制度,协调企业人力资源,有序、科学系统的运营,实现企业最终整体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
关键字:现代管理理论制度 伦理管理 工作环境 员工和企业利益
引言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市场逐步走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期间,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与外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互作用影响下,在借鉴吸收过程中,经过整合与改善,形成中国式的企业领导。在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领导模式下,利益权重过大的经营方式,改革前的传统中国式领导之后在利益诱导下,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优良的中国管理伦理出现严重的失衡。这不仅给企业的管理带来负面的问题,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尤其是企业工作环境得不到保障,员工利益受到损害。
一、我国市场经济企业伦理管理失衡的现状分析
所谓企业伦理管理就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考虑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规范,使其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维护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建立维护合理、和谐的市场经济秩序,通过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标的建立,来指导、规范和评判企业行为,从而使得企业和社会获得长远发展,人权得到切实保障的管理过程.[1]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或者是一个企业都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组织成员,以便能更好地下达组织目标,进行管理调度,实施方案行动,提高组织团队的工作效用。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监督管理必不可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把伦理管理失衡的现象归纳为:首先,疲惫的软件制度。虽然现在许多企业都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制度,但其中有一些缺少科学性、全局性。一群羊需要一只有统治力的狼领导,约束和引导羊群执行任务目标,现代的管理制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伦理管理是现代管理制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机械式的现代管理制度,缺乏对人性的关心,没有把人的需求考虑进去,单一的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长久执
行过程中,逐步消磨员工的个性、创造能力和活力。所以有必要建立附有优良的伦理管理制度,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员工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为员工创造和谐融洽的生产环境,提高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度,进而刺激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较小的工作环境付出,带来较大的收益。其次,缺乏责任心:第一,对员工的不负责。环境是生存之本,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基础需求,比如生理、安全和情感等,在满足基本的需求,企业也应该重视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在利益金钱的诱导下,企业宁愿把资金投入到生产中而不情愿花较少的钱来建立工作环境,比如基础设施的建设,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维和,安全保障等。第二,对社会的不负责。经济时代的今天,道德与良心逐渐消逝,资本家更多的关注经济利润,缺乏社会责任心,在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缺少爱心。在社会的谴责下,进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环境。第三,对自然环境的不负责。为了减少资本投资,减轻负担,很多企业没有按生产管理标准进行生产、排放等,以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自身的发展。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影响到员工身体健康,在此受到社会的制裁,从而影响员工的工作环境。
二、古驰集团的员工管理状况—以员工反应信呈现
您好。我们以前都是古驰深圳万象城店的员工,都曾怀着美好的梦想加入了古驰,但是我们的梦想在古驰却成了噩梦,我们所有人的身体都留下了古驰给我们的伤病,例如长期长时间站立导致的脊椎病、骨骼变形、静脉曲张、不孕和容易流产等疾病,当然古驰给我们的“莫须有”的罚款和非法克扣的加班工资同样让我们心力憔悴,前不久我们因为不堪忍受公司的非法劳动待遇和非人性劳动环境而集体辞职,现就古驰公司的非法劳动状况和非人性管理状况提出控诉如下:
首先,我们工作日每日站立超过 14 个小时,工作期间却不得小憩、喝水或 进食,即使是孕妇也是如此。根据古驰的规定,我们在每日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不得坐下休息,不得喝水,不得进食,即使是孕妇,也不得在上班时间进食,即使在后台也不可以,违反 8 次规定会被解雇,也就是说一个孕妇如果在工作时间,为了补充营养的需要,在后台吃一个苹果将被记过,吃八个苹果也可能会被解雇。
其次,我们长时间站立加班,古驰却费尽心机非法克扣加班费。深圳古驰的旗舰店“万象城店”在没有依法获得深圳相关劳动部门审批的情况下,竟然拿着上海的审批在深圳实行“综合工时制”,每日的工作经常是从早晨 9 点多到深夜 12 点以后;每天都需要点货,工作持续到次日凌晨2、3 点钟也属常态(这种情况是不计算工作时间的)。古驰深圳旗舰店没有安保措施,已经投了保险的昂贵奢侈品一旦丢失,全体店内员工仍需连带赔偿。令人惊讶的是,古驰的旗舰店竟然没有安保措施,据说辖区民警都感到震惊,但是古驰并不会因此有任何损失,甚至还可能因此获利。这是因为很多奢侈品已经投了保险,并且所有员工都须要为丢失的商品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古驰双份获赔,并因此获利。最令人心酸的事情是,有的员工刚刚休完婚假或者产假,很多公司会给员工一个红包,但是休假回到古驰,可能面对一大笔赔款。公司男领导竟然会在洗手间门口拦截女员工,进行“训斥”惩罚。公司早会,实行“厕禁”,就是说期间禁止上洗手间,否则,如厕的女店员会遭遇守在洗手间门口的“大领导”训斥,要知道洗手间是一个很小的隔间,从里面外面的人可以相互听到彼此的呼吸。公司的某些管理政策朝令夕改,领导喜怒无常,令员工无所适从。例如,某些领导今天可能说,中午休息,不得到周边闲逛,有损公司形象;明天可能会说,为什么你们午休时
间不到周边去逛逛,增长一些见识呢?
三、缺乏伦理下的企业管理弊端
(一)、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瓶颈
有效的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基础,管理者缺乏伦理下进行领导和监督,视角狭隘,重视维度少。简单的管制生产,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平台,只是单一的下行沟通,员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答复,挫伤员工自尊心,可能引起职工的怠工,从而阻碍生产力的提高。影响工作环境的建立和维护,缺少亲和力。
(二)、涣散的工作团队
缺乏伦理下的管理,对于任务型组织来讲,似乎还可以,但长久下去,消磨员工满意度。而对于创新型的组织来讲,只注重效力是不能胜任的,缺少人性设计的组织结构,等级森严,组织凝聚力溃散,团队容易形成离散个体,没能发挥组织应有的效用
(三)、资源闲置
机械式的生产,表面上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际不然,工作负荷大,责任艰巨,易使员工过度劳累,身心健康受阻。从长远的目光来分析,是不利于组织的发展的。管理过程中,仅仅注重产量,营业额等,而没有关心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的自我实现难以得到满足,增大员工流失量,加大资本投入的浪费。从公平理论来讲,员工得不到满足,可能减少自己的劳动投入量或是唆使别人减少努力,从而使本人与他人的付出与报酬比率相等,结果公司虽然规模庞大,但是没有发挥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易形成资源浪费。
(四)、草根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反应一个组织的精神面貌。缺乏管理伦理,企业可能只会抓紧生产,倾向产出量的大小,从而忽视对员工的关注。比如说较少的晋升机会,劳动报酬与体力脑力付出不成相关性,缺少培训学习,员工福利待遇不合理等,员工当家作主的身份没有被予以肯定。精神上没有清晰明确的观点来约束自己,企业组织文化模糊,不利于组织朝向既定的目标努力。没有形成自己本企业的价值观,长期经营过程中,易产生的草根文化,不具备竞争实力。
四、当前中国企业伦理管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利益相关人的权力”时代已经来临,它应该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来促进产品革新和系统的提升,以及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来支撑现在或将来的经营计划。[2]当然我们所说的伦理管理失衡是相对于制度管理而言(制度指除伦理以外的其他正式约束)。由于中国在改革中太重视制度管理而相对忽略了伦理管理,使得企业在管理上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从而导致企业的非伦理化行为的滋生。当前中国企业管理为什么出现伦理管理相对缺失的现象呢?这应是外因和
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企业伦理管理失衡的外部因素
首先,中国传统儒家主流文化中,历来强调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注重个人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却忽视了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尊重、界定与保护。历来强调“义在利先”,以治家之法治理企业,即以伦理道德作为治理企业的主要手段,而对制度手段却没有要求,这样就造成我国长期以来企业传统管理中制度手段的缺失。改革开放后,我们意识到这一失误,便专一地学习西方制度管理手段,却又忽视甚至抛
弃了传统管理中合理的伦理因素。其次,中国的道德传统历来强调动机和结果的重要,不重视手段而重视结果。为此也许有人会利用了不合法的手段或不道德的手段而达到暂时的好效果。如此这般,管理者为了企业绩效,实现管理目标,而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并因此而找到了合法外衣,从而导致了企业管理中的伦理的部分缺失。第三,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多维度变化。市场在经济领域里讲求自由交换、功效和趋利避害原则,人们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开始重视和肯定个体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的伦理意识日渐淡薄,部分企业的道德自律性也正在丧失。第四,人们对企业伦理管理的错误认识。人们通常认为企业管理活动是一种经济行为,而对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及其与企业管理活动二者的关系产生了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一是“管理活动不容许干预论”,认为企业管理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要现实的发挥作用就要尽可能减少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二是“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无用论”,认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是非经济行为,它不可能使企业萌发出任何利润和好处,在没有效益就没有企业生存的今天,企业的伦理建设显得多余。
(二)、企业伦理管理失衡的内部因素
为员工提供足额的工资、良好的福利、恪守信用,严格按照劳动合同上的规定履行承诺,为员工提供足额的工资、良好的福利、充足的受教育时间,员工不仅能获得生存的保障,而且还能有进一步发展得可能。这样一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而提高。[3]首先,由于竞争的压力太大,以至只有基于明确的利润追求,才能确保企业长期生存。即所谓竞争驱使企业通过放弃伦理原则来占据竞争优势。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经济竞争中不遵循道德准则的企业没有受到相应制裁反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一旦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伦理道德便会被弃置脑后。制度的建立有其伦理标准,制度与伦理应是辨证统一的,处理得好便处于良性循环中,否则便会使制度的作用失效,伦理意识沦丧。其次,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局限性。现代企业越来越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密。各人有各人的职权范围,相互之间沟通很少,信息由此出现不对称性,从而导致伦理管理的不能有效进行。对于现代大企业的管理来说,管理过程的分散化,同样影响了伦理管理的可监督性。上级决策层通常规定某些框架条件,如业绩指标、目标管理等,迫使下级管理层“为了良好的目的不择手段”。最后,管理者的伦理道德意识淡薄。管理中最关键的是人的因素,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但伦理管理失衡的主要因素是各级管理者的道德素质问题。企业伦理管理教育的缺失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五、现代企业伦理管理制度指导下的工作环境设计措施
制度创新并不是由人们意愿决定的,而是受制约千百条内在的运作规律程序。因此,有必要研究制度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及其内在所蕴含的伦理价值。[4]企业的工作环境不仅包括实物上的,而且包含人文方面。居于古驰公司对员工的一系列事件。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和讲解软性的企业环境。
(一)、居于员工需求的特色管理
由于女员工的生理机能和身体结构与男性员工有很大差异,企业有必要对女员工进行特殊的劳动保护。[5]需求是居于员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表现。由于身体上的、职业规划上的不一致性,员工在需求上各有所需。像古驰公司的员工,有的因为怀孕,需要适度的休息,以及补充相当的维生素,比如说吃苹果,而公司却规定吃一个苹果要记过,吃八个苹果被解聘。企业在着重生产运营的同时,应不该忽视员工的生理需求,这些都是人类基本的需要。而企业不加思考地解雇员工,权利乱用、泛滥,一个对企业的招聘费用的浪费,二个是没有对员工负责。
(二)、合理的奖惩制度
1、保健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保健包括生理、安全和情感的需求。在工作环境中,实在性的环境给定的情况下,对于员工的正常生理怀孕,企业应该根据身体发运规律,制定人性化的饮食制度,更多的关系员工的身体健康。
2、激励需求
激励我们可以分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单纯的基本工资,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只是表面上的功夫,长久的激励和引导员工全心全意做正确的事情是恨艰难的。员工的需求是一个逐级的状态,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工龄、职位等级,别具特色的设计符合个体需求的激励措施。如此,可以降低企业内部横向的公平性危险,而却还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状况。
3、奖惩适度原则
一个健全而科学的奖惩制度,不仅可以激励员工的斗志激情,员工之间也会产生循环的竞争意识,相互学习,并争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提高业绩,向组织目标前行。期间,若是过多的因为员工的犯错而无边界的惩罚,这就会严重打击员工的工作热情,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警告后来者,但我们所说的是惩罚的分量。像古驰公司所作,店里丢失的包包,员工双倍偿还,从更深层次分析,公司不免因制度的乱定,而从员工身上压榨。
(三)、完善的批假管理
公司应该根据国际劳动法和人力资源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的皮甲制度。比如工作日加班,企业按原来员工工资的150%支付加班费,然而古驰公司以各种借口,克扣员工的加工费。若是周末加班,按原工资的200%支付,国家假日按300%支付。再比如说,由于员工怀孕,长期的站立,已形成腰酸脊椎疼痛、骨骼变形、静脉曲张、不孕和容易流产等疾病。所以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批假制度,适合不同员工在特殊情况下的需要。
(四)、人本管理的企业制度
企业文化现状的诊断与测量,是了解、控制、管理甚至改变企业文化的基础工作。[6]人本管理思想是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以员工的能力、特长、6 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公司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认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其贡献作用,并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1世纪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有必要把人力资源看做企业的第一资源,经过严密的人力资源规划,甄选和录用符合职位说明书的任职资格,通过专业的培训,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人力资源调度和整合,使企业以最少的人办更多的事。在这一过程中,员工是极其受到企业的重视,有力于培育和谐良好的工作环境。
2、员工的高度参与
参与是反映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度体现,是员工身心投入的参考。高度的参与,提高工作积极性,易形成融洽的企业工作环境。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可以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实现组织目标。
(五)、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战略
企业与员工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企业是员工的组成结果,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人目标。因为个人目标是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基础,二者具有同时性、统一性。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容易形成和谐的企业环境氛围。
六、结论
现代企业实施以“和”为价值导向的伦理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进行伦理经营,在经营决策时自动考虑社会公认、员工乐于接受的伦理规范。[7]企业的工作环境是员工进行生产和研发的基地。企业管理者有现代的企业伦理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利”和“益”得到充分公平展现,运用儒家三达德“智仁勇”协调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继承中国精髓的思想“礼仪廉耻”自我规范和指导他人。设计好硬性的工作场所外,还需待对人文环境的改善,是企业的工作环境处在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才能使员工全心全意投入到企业运营中去,才能是企业处在“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的境界。环境是处在动态的过程中,所以要不断的探索、发现并及时改善不良环节,使员工对企业的工作环境经常保持满意的态度,以达到员工更优表现。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提高员工福利,而不是刻薄的克扣员工的工资。用传统的优良美德,用人性的管理方法,对企业员工有序可行的指导,实现企业组织的最终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雪芬.当前中国企业伦理管理失衡的成因[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27):66 [2] 成刚.利益相关人与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 [3] 叶陈刚.企业伦理与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陈荣耀.企业伦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 刘红叶.企业伦理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6] 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M].北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 尹德和.和谐文化与企业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