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

时间:2019-05-14 05:2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

第一篇: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

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途径

70100108 李桂宏

1.环境问题的根源

在过去的将近30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污染速度和规模也令世界震惊。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20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其中16个。中国饮用水水源污染,甚至使中国首都北京的供水受到威胁。与此同时,来自海外的新闻报导说,中国取消发表包含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的绿色GDP报告的计划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反对许多批评人士指出,中国近年来环境污染进展飞速,威胁亿万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环境,与执政党一党专权、从而使各级政府干部可以不受制约、不计代价地攀比经济增长直接相关。

从本质上看,环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也是环境问题的最终根源。因此,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应该从人着手。环境问题主要来自三大根源:一是发展观根源,二是制度根源,三是科技根源。

发展观根源是指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用不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发展造成的。长期以来,人们在发展观上有个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二战后近二十年西方各国流行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思想。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如果政治文明跟不上,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受到更大制约,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增加以后的社会发展代价。很多人认为中国可以仿效西方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但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比发达国家紧张得多,发达国家能在人均八千至一万美元时改善环境,而我们很可能在人均三千美元时,环境问题和政治危机会交织在一起而提前到来,我们那一点点经济成果根本无法抵挡。而如果以“和谐发展观”作为指导,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则既能兼顾到经济发展的短期和长期效益,又能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观是环境问题的第一根源。

制度根源是指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制度的失败造成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人们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不合理,而人们生产和消费行为的不合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职责。何茂斌在《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与对策》一文中认为,环境制度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即预防污染的法规多,生态保护的法规少;二是重点源治理,轻区域治理,即忽视环境的整体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三是重浓度控制,轻总量控制,即按照制度标准控制排放浓度的限值,而忽视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四是重末端控制,轻全过程控制,即重视控制经济活动的污染后果,而轻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污染排放。由此可见,制度的不完善或不合理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科技根源是指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而引起的。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断地暴露其负面效应。农药可以预防害虫,也可以使食物具有毒性;塑料袋方便了人们拎提物品,也会造成白色污染;电脑为人们快速地传递信息,也辐射着人们的皮肤;核能能为人们发电,也可以成为毁灭人类的致命武器...从环境污染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重大环境问题都直接和科技有关。资源短缺直接与现代化机器大规模开发有关;生态破坏直接与森林砍伐和捕猎有关;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直接和现代的工厂、汽车、火车、轮船等排放的污染物有关。因此,科技也是当今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

2.环境问题的解决

由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最终根源是人,那么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措施还要落实到人身上。具体地讲,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政府、公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起到关键作用。政策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而政策出自政府。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导力量所可以采取各种保护环境的必要措施,使环境保护得以有效实现。首先,政府在思想上可以发挥其引导作用,如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营造社会全体成员保护环境的氛围等。其次,政府有能力做好环境保护。政府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或实际的需要制定行政法规,来规范全社会的环境行为。在行动上,政府依法执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而使环保工作达到实效。最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它有权利,也有责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因此,政府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起到关键作用。

公众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环保要靠政府,但不能仅靠政府,它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公众是环境问题的直接受害者,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公众在环境问题的发现、反映、制止、提议等方面的作用都是基础性的。目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的主流趋势。1971年成立于加拿大的绿色和平组织就是以使用非暴力方式阻止大气污染和地下核试验及公海捕鲸而著称于世,并在全球掀起了环保热潮。1992年的里约会议(环境与发展大会)有2000多个非政府组织涉足其间,极大推动了环保事业。而我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公众必须参与环境保护。我国人口众多,环境问题最大的特殊性就是污染容易治理难,这就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强调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公众参与的规定多是一般性的表述,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公众参与环保还需要一些法律细则。

企业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起到直接的作用。企业的发展给社会创造大量财富,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企业也是造成污染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屡屡曝光的黄河、长江的水污染问题,“太湖巢湖蓝藻事件”大都由企业造成。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会直接减少环境污染。因此,企业在环境问题解决中起到直接作用。企业要树立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做到守法经营。企业要特别注重环保创新,注重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创新出新的环保产品,创新出新的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方法。企业在环保上所做出的任何努力都会惠及社会和自身,直接减轻政府和公众的环保难度。

第二篇: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论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及解决途径

食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类生命的能源,食品卫生安全与人民健康关系极为密切,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精肉,毒大米,“红心鸭蛋”,多宝鱼等等,“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让人谈“食”色变的地步了。“问题食品”事件的频发让社会付出了巨大代价。首先,它严重危害公众生命健康,其加入了带毒物质,食用者众多,影响面广,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其次,相关产业,遭受沉重打击,许多消费者心存疑虑,为了安全起见,不管类似产品正常与否,都拒绝购买,守法者跟着违法者同时受损,整个行业深受牵连。同时,政府的公信力明显下降。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主要存着各种的问题:

原因之一:法律的不完善。在我认为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中,法律法规存在漏洞,且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亟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或出台新的相关法规,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原因之二: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由于食品监管涉及质检、卫生、工商、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十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有的在该唱主角时却当了配角,有的在该当配角时却唱了主角。通辽市食品安全工作协调委员会自2004年11月成立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但在整合执法力量、协同执法步调、密切配合作战、信息互通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原因之三:.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宣传的声势不大、氛围不浓。据我了解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是相对较高的,农村牧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作为食品生产者,尤其是生产蔬菜、瓜果的农民,他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大多不知道什么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所以,就更谈不上如何去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了。

要想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我认为要做到的是: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四是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并且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还要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

在检测技术和能力方面,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食品检测出它的安全性,供百姓食用。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利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品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作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让百姓吃到健康绿色食品。

第三篇: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如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负荷将突破生态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随时会恶性爆发,并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生态与环境灾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障碍,甚至严重影响全球环境并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 城市人口爆炸

人是第一生产力。人口增长一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研究表明,过去15年中国的国民收入增长主要是通过人口结构城市化实现的。截至2005年底,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为42.99%。有理由相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接近70%。城市强大的经济活动、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和就业机会,对农村人口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口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人口膨胀将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人类强烈的干扰、改变和破坏。城市生态平衡,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1.2 交通拥挤

道路可以说是城市这个有机体的血管,负责城市物质的流通。

因而其通达性决定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交通问题也由此而生。近些年来,各大城市的出租车及私家机动车数量猛增,而公共交通系统更新较慢,城市路网密度和人均道路面积均处于较低水平,从而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这种状况降低了人们的出行和工作效率,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3 工业化污染严重

城市人口、工业集中, 工厂任意排放“三废”,使江河遭受严重污染,,空气烟雾弥漫, 垃圾堆积如山,造成了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这些污染进一步导致了土壤污染,从而加剧了城市环境污染,造成城市环境的恶性循环。

城市的工厂以国营和私营形式纷纷登场,很少或完全不顾环境问题的现象确实存在。特别是一些私营小工厂(如纸厂等)只顾自己眼前利益,不顾国家长远利益,根本不关心环境问题。污水到处排放,结果既污染了地表水,也污染了地下水,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

无论是中国的北方城市,还是南方城市,空气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几亿城市居民和工业发展地区的居民,每时每刻呼吸着混浊的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的气体、浮尘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铅化合物、苯并(a)芘、氮氧化物、烃类等致癌有害物质的空气。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头号杀手。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量大,从而造成我国约1/ 3 的国土面积及20 个省市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酸雨现象。

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工业垃圾(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工业j粉尘和农粪,特别是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到处堆放。据有关部门统计,工业垃圾量约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3/4,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率低,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无害处理。露天堆放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过亿吨。而垃圾处理率却相对低下,并且处理水平不高,绝大部分城市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或以自然填埋等原始方式处理,对资源、大气、土壤等都造成极大危害。

由于水环境、大气环境被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必然导致对城市土壤土质的污染。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基本上停留在“以物为本”的阶段。人们追求的是以“物”的手段来实现“物”的目的,即增加物质资本投资,来实现物质产出的增长。发展观的局限,使得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城市发展和文明的惟一尺度。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先增长后发展”等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而且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对策 3.1 改变发展观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把增长作为惟一目标的经济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另外,现行的GDP核算没有扣减环境污染的代价和环境保护的投资,而是将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的收益也计入GDP之中,这实际上是虚增了GDP的实际数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发展中所消耗的资源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计算在内。从而提高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增加环保投入资金,使城市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生态城市规划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人类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这样复杂而多变的动态问题显然不是靠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的人参加所能解决的。

3.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减缓过重的环境承载压力,不仅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举措。应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核心,建立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高技术化和适度重型化。同时,大力促进城市服务业的升级扩张,在保证最小程度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的环保规划,保证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3.3 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监控管理城市生态

由于现代城市在运行过程中,已大大超越其自身的地域范围,广泛地同外界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因此要根据区域的、国家的、全球的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如现代空间技术与对地观测系统等对城市生态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对生态破坏给出预报,以使采取相应对策。

3.4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与公众参与

现代化城市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公众转变“人类中心论”的观念,树立环境道德观念,资源价值观念和关心自身城市的意识.。只有具有生态意识的公众才算得上具有现代人格和心态的公众,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大量的宣传活动让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来。

总之,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精神与有人味,高效与和谐的生态城市,而不再只是由高楼大厦、拥挤的汽车、狭隘的空间组合的僵化的城市。

尽管我国的城市存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只要始终坚持以生态学原理作为指导思想,以高新科技作为建设手段,那么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宜人,人民生活幸福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就必然会实现。浅析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

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添加日期:10年09月10日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居民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中国政府一贯将城市作为保护工作的重点。1997年,中国 国家环保总局为组织实施《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要建成若干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探索在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一、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70 年代以来,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上城市,致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从而带来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最为严重的是城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城市的环境效应

1、城市的气温不断升高。城市排放的废气与人们的活动导致的热量在城区范围内相对聚集,引起“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气温明显升高,严重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

2、城市环境噪音问题。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与工业“三废”一样是危害人类的公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噪声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

3、城市放射性污染严重。城市废弃的核燃料、核废物排入环境后,可造成大气、水体和岩石的污染。尤其当放射性物质被动、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的循环,人类被动吸收,从而损害了人体健康。

4、城市电磁环境效应。无线电广播、移动电话、微波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地面上的电磁辐射大幅度增加,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变成电磁环境,容易引发各种癌变,给人们生活造成严重污染。

(二)城市的大气水污染效应

1、城市大气污染严重。人类活动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如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排放大量氮、氟里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2、城市水污染恶化。城市工业用水量增加,水污染严重,水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因水污染导致的地方病增加。

3、城市固体废物污染。以通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在相关设备生产、使用、更新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工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含有大量汞、溴、金等金属元素,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源。

(三)城市生态植被效应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存环境,城市的扩展侵吞了田地,铺装了其地下表,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的大气在直接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又改变了光照、气温、风等气候条件。以人工种植为主的城市植物群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种类组成较原生植被减少,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更少。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并趋单一化,城市森林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藤本植物更为罕见。

二 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城市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形势与挑战,因此,中国城市环境保护应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两个转变:一是从工业污染治理转变为工业和生活污染治理并重;二是从环境综合整治转变为污染治理与生态补偿并重。从根本上讲,城市环境保护必须围绕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城市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首先,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经济发展既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又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谋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统一。从哲学上讲,环境既然与发展构成一对矛盾,就必然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它们的统一、协调和共同发展,强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与健康。

其次,环境建设将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生态环境建设日益突现其重要性,这就决定了必须由政府统一管理。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直接成为政府管理城市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优美、整洁、舒适的城市环境能够激发居民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满足他们对环境的需求。

最后,人与环境的关系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容。人是城市环境的塑造者,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总是不停的通过劳动改造周围世界。正是这种改造可能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恶化,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将改造世界与保护环境和谐起来,才能促进人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环境问题绝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由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已由区域发展到全球,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漏洞已经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全球性环境问题既有来自发达国家,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众多国家共同努力。中国作为环境大国理应为全球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所以,我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上来考虑和制定。

我认为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如下:

1、改革环境管理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中国城市环境管理制度存在诸多弊端,我认为应改革管理制度,重点作到和分有度,管理机构做到高度合一,有利于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从立法方面看,我们的程序法不健全,一些操作难以进行;从执法方面看,执法人员自身素质偏低,导致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从守法方面看,公民和法人的环境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出现有法不依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立法上要有可操作性、统一性、严格性、科学性,执法一定要严格,守法一定要规范。

2、积极创建国家生态保护模范城市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开创性实践,是中国现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是中国政府在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可喜一步。创建环保生态模范城市的活动以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举措,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极大调动了城市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性,使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城市环境对人的作用非常巨大,它不仅是人生存的前提,又是人生活质量的体现。环境的好坏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人的创造力和美的感受力。因此健康优美的环境应该是人类共同的需要。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2010年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我国的国情与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中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制定相应的对策,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戴天兴:《城市生态环境学》,2002年第1版,123—210页。

2、扬士宏:《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莉华

张莉华

从近年来国内外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结果来看,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 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制约因素下,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全民参与度不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从参与的内容来看,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事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来看,政府组织的较多,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流于口头的多,见诸行动的少。所以,我国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划

一、观赏效应,缺少地方特色,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忽略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味地追求城市美化亮化,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从而使城市演变成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丧失为代价,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自然系统,使城市建设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融合。

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淡化生态资源培植,考虑经济建设过多,考虑生态资源再造较少,从战略上忽略了生态资源培植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忽略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忽略了形象建设中的公众认可度。依据生态经济学法则,在城市经济运行中,城市经济系统决不是孤立的,城市经济系统必须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有机结合,达到资源最佳匹配的状态,实现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地质问题比较突出,城市地面过度硬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地面过度硬化弊端:一是滞留地面的雨水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二是地下水得不到补充,造成缺水,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三是由于水下渗的减少,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库功能不能发挥;四是过度的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城市热辐射,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大。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除了因为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滞后的影响外,还在于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方法、原则以及设计的内容和建设的方向没有明确把握,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失误。

笔者认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城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资源、保护生产力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各级领导和决策者要有更强的生态意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要积极培养城市市民的生态道德,树立强烈的生态责任感。

2、建设生态城市必须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搞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定位。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要体现生态经济的基本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人的本性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对城市的体型、空间环境,包括城市的各类建筑、公用设施、园林小区等作出整体综合的构思与设计,体现城市功能多方面的要求。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避免对自然遗产、文物古迹等的破坏,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3、建设生态城市必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城市定位和城市整体发展目标。21世纪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性质、不同工业化水平的城市,产业结构将有明显区分。21世纪中叶,是中国城市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首先要实现传统的产业革命,完成工业化任务,同时在世界高新技术革命浪潮下,要迎头赶上新技术革命。为了实现这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占领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4、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设的绿色含量,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市经济发展。二是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一整套严密、可操作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政绩考核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要科学设置绿色GDP和包括资源、环境、人才等指标,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总之,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生活或工作,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生态城市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曙光。但是,建设生态城市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不断涌现。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只有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和生态环境的原理,处理 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其各项开发和建设 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一些相应的 对策。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一、引言

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是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 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只有遵循 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和生态环境的原理,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 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其各项开发和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规 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城市生 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和探讨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也逐渐提速,尤其是中小城 市建设已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一些城市的规划建设 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造成了许多问题。有的 城市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甚至完全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规 划中,或者相关的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和长远性。有的城

第四篇:加强环境保护,解决环境问题

加强环境保护,解决环境问题

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吴明忱学号2010510195

【摘 要】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

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必须放到首要位置之上。

二.现在面临的突出解决环境问题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三是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三)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一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二是要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四)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辐射环境安全一是要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二是要科学制订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

伐。四是要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五)大气污染的原因及治理一是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二是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三是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四是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现在要改善大气污染继续加剧,对于政府要做好相应的措施,对于我们普通的公民来说,应该保护好每一个环境的卫生,废气的排放等等,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二是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三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二是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要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四是要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

(三)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二是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融资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四)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者依法取缔。二是要按照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准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总结

环境保护对于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环境污染包括噪音,大气,辐射,垃圾,土壤等等,然而在世界各国中,要想在国际中树立威望,就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本国的经济。在工业的生产中,人们似乎忽略了环保这个事情,一心只想在经济利益中受益。你别以为你没有吃亏,你在经济中受到一份利益,就会在环保上吃一份亏。日积月累,吃亏的最后还是自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突飞猛进,经济值年年提高很多,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慢慢上升,可是环境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所以说既要发展迅速,又要环保,就不得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然是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按条理进行。不能先开发、后治理,必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单单靠个人是无法达到预计目的的,也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来保护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1]编写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05:112-123,137-144.[2]农业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N].经济日报,2010-11-17(12).[3]新华社.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N].2006-02-15(8).[4]梁沂滨.指导环保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环保局长周生贤答记者问.经济日报,2010-02-15(8).[5]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环保“十一五”规划[R].

第五篇:亲子关系类咨询问题汇总及解决途径

亲子关系类咨询问题汇总及解决途径

一、儿童、青少年亲子关系咨询问题纵览

儿童、青少年亲子关系咨询需求人群

(1)面对升学压力的家庭

(2)离异丧偶家庭

(3)重组家庭

(4)遇突发事件的家庭

(5)教养方式偏差家庭

儿童类咨询

第一大板块是行为类问题,如父母形容的自私任性很难与小朋友相处,行为叛逆,不听话,行为拖延,儿童会持续违反纪律,这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上,他们经常偷窃或破坏公共物品,并伴有攻击他人的行为。

第二大板块这也是年轻爸爸妈妈很上火的,就是学习障碍。通常发生在学龄儿童中,孩子们智力正常但在计算、阅读和写作方面有障碍。

第三大板块是情绪问题,如儿童焦虑与儿童抑郁情绪,如社交焦虑,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候恐惧退缩,但家长有时候意识不到,称之为“怕生”,这个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但专业的人看到一定会给予提醒。如分离焦虑,当孩子处于陌生的环境,或与自己依赖的人或物品分离时,开始哭闹甚至摔倒东西或打人。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严重的情绪,如果忽视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青少年类咨询

青少年类咨询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领域:

第一个是学习类问题,如厌学、学习障碍等;

第二个是人际交往问题,其中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还有异性交往关系等。

第三个是行为问题:如网络、手机成瘾;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等。

父母的育儿误区

1.批评与拖延的关系

解析1:心理学有一个3P理论,完美主义会导致拖延,持续严重的拖延会带来心理瘫痪。

解析2:所以一个人拖延的前奏就是完美主义

2.表扬与父母的积极陪伴

(1)表扬的误区

(2)积极陪伴

3.干涉孩子的决定

导致的结果:一旦发生问题,孩子把责任归于父母,父母怪罪孩子不努力,矛盾就是恶性循环

例如:很多喜欢替孩子做事家长,叫作“既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我们不相信他能够做得好,我们也不尊重他自己独有的选择权,报班孩子学业、工作。

4.体罚

体罚不是教育,体罚只是报复。

体罚带来的伤痛必须由爱来弥补。当一个行为不奏效时,大部分人方法都不是改变行为,而是加大这个行为的力度。

这就是我们部分家长与学校的老师,罚我不好使,就加倍罚。

解决方向(青少年)

1.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变化与特点

(1)生理变化

(2)心理变化

2.表现

(1)内心摇摆不定

(2)对自己形象不满意

(3)孩子见到父母会生气

(4)以自我为中心

(5)特别在意个人隐私

(6)情绪和人际关系多变

一、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家庭的温暖与爱

要保持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予支持和理解

合理与孩子商定时间的安排

学习是枯燥的,孩子的娱乐是允许的但是一定要规定娱乐的时间界限

有效的沟通是和谐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

二、沟通是双向的沟通

1.沟通是双向的沟通

1.要让父母学会多用非语言交流。

2.情绪不对的时候暂缓谈话。

3.多表达感受,避免批评指责。

4.明确表达对孩子的行为和成就的期望。

下载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企业税收筹划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析企业税收筹划问题及解决途径摘要:税收筹划有助于中小企业改善经营方式现代企业制度是管理科学的制度,它要求对以往的经营目标、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进......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问题及解决途径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也称第二代农民工,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的劳动群体,但同时也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经济的......

    怎样从根源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怎样从根源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这几天夏收正忙,即将进入秸秆焚烧的高发期,秸秆的露天焚烧将直接导致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在夏秋季节,尤其是在每年的夏收季节,为了尽......

    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范文)

    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摘 要】幼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奠基,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那么,目前我过幼儿教育存在哪些问题?面对这......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

    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探讨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共产党员作为党基层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不同岗位上自觉实践着“三个......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贯彻者和直接实施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的整体素质和......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6.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德清三中杨立泳 邮编 31320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2.学生认识......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 1、沙尘暴 成因:①自然:干旱、大风、气流上升;②人为:植被破坏。 分布:我国西北、华北(春季)。 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危害健康、交通、湖泊、水库、农业生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