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桥头堡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大全

时间:2019-05-14 05:3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带一路桥头堡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带一路桥头堡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大全》。

第一篇:一带一路桥头堡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大全

一带一路桥头堡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大都市

二OO九年,前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云南时曾对昆明的区位优势及未来发展潜力做出过高度评价,胡锦涛称:“昆明是亚洲5小时航空全覆盖的中心,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处在南北国际大通道和以深圳为起点的第三座东西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西亚、南欧和非洲五大区域开发的前沿通道。”

当“未来经济看亚洲”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方向,“国际化”概念成为很多城市发展战略中抹不开的噱头说辞,昆明得天独厚的不提概念就已经自带“国际化”标识。虽然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定义,但是国际上有代表性世界城市都应具备以下特征:①主要金融中心、银行所在地;②国家贸易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各类人才聚集中心;④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⑤集中相当比例富裕阶层人口中心、第三产业高度发达;⑥具有国际意义的制造业中心、娱乐业随之为世界城市的主要产业之一﹔⑦港口与国际航空港为世界交通重要枢纽。

打开世界地图,云南无疑是亚洲的绝对地理中心,昆明作为云南首位度最高的省会城市,区位优势一目了然。将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必然是一路一带经济发展思路下起到桥头堡的作用。

一、科学规划引领昆明发展,实现智库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资源、科技人才,全方位谋划50至100年以上的战略目标。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坚持“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导向,规划破解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多规合一”统领昆明城市发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昆明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同时守住城市建设发展的底线和边界,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在规划编制中进一步明确城市内涵和发展定位,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凸显自身的鲜明特色。

1.明确老城区和新城区发展功能定位,以及昆明和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关系。老城区发展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以滇池水域生态承载能力为依据,防控漫无目的破坏自然资源,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着重保护文物、传承文脉、打造精品。不符合老城区城市功能定位且尚在老城区的产业,在充分调研周密谋划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疏解人口、产业、服务等城市功能,向新城区和周边城市转移。新城区规划突求承接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品质,后续发展建设严控规划行事,强化统领规划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规划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土地供给等方面需要超强约束力和控制力,防范部门利益驱动或者行政决策者个人意志驱使,各级领导干部以及行政部门尊重和强化规划的科学性,以法治思维保证规划顺利进行。

2.实施步骤:(1)整合资源,成立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智库;(2)广泛调研,设立规划项目课题组;(3)将课题组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发现问题及研讨应对策略;(4)课题组人员跟踪落实。保证规划与项目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

二、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1.利用昆明五华区已建成的楼宇作为金融、证劵中心、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区,加快建设昆明立足西南、面向东盟各国、聚集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整合国内、东南亚、南亚投资环境,打造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形成以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跨境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国际投资融资中心为主体,涉外金融和保险为两翼,包括以替代种植为依托的离岸金融业务,以优势资源为主的矿权交易体系,以REDD为核心的碳金融交易体系,金融后台服务和中介服务为依托的国际区域金融中心。

2.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和建设性、发展性合作方式,吸引多方资金进入昆明发展建设中来,做好项目规划、风险研判,实现合作共赢。(1)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成,我国与东盟诸国的贸易量不断增加,为昆明面向东盟南亚的商贸和物流提供了巨大机遇。云南是稀有贵金属等原料基地,利用昆明独特的区位条件,将产业链终端产品企业引入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制造业中心。

(2)以昆明发达而庞大的交通体系为基础,进口东南亚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以东盟各国商品为主,以转口贸易和航空、高铁、公路运输为主体的区域性分销中心和集散中心。

(3)商贸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持。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以昆明现有物流园区为重点,促进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和专业化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滇中城市群、内陆省份,贯通

东南亚的国际公路、铁路、航空为依托的5小时的国际性区域物流体系,通过高效率、高质量、现代快捷的物流服务,将昆明建设成为一路一带西南方向的重要国际物流枢纽和商贸城市。

三、打造区域性总部经济中心

昆明拥有国际化城市优势,作为一路一带面向西南的门户,昆明是云南省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科技创新中心、高新科技产业化载体、对外贸易和承接服务外包的主要基地,有条件吸纳和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吸引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国内优秀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营销中心,将昆明建设成为GMS,甚至是东南亚地区跨国公司总部,国内企业高度集中的面向西南(南亚、东南亚、西亚)的重要总部经济区。不仅能成为聚集企业、人才、信息、资金、科研等的基地,还能对云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当地的产业、就业、税收、消费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建立一路一带面向西南经济总部基地对提升城市形象、合作层次、各国各地区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先争取建立东盟国家在中国的联络中心(使馆区),外来人才的加入与常住暂住人口的增加、移民速度必然同步增加,鼓励吸纳在东盟和孟印缅的外国留学生来昆明留学、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

(2)提前做好人才移民公安户籍管理,留学教育,技能培训等工作。在昆明构建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公共事务平台以及和商贸企业办事机构平台,使昆明建成国际组织的常驻地,以政府职能效应来推动东盟国家经济总部经济的建设。

四、打造国际综合保税区

结合东盟国家向我国产业转移的进程,依托昆明新机场,整合现有昆明出口加工区,建立昆明国际综合保税区。其功能是配合产业转移,直接服务于周边科技、加工制造业,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功能平台,满足加工贸易的各种需求。在保税区内实行优惠于其他开放地区更为灵活的政策。(1)“境内关外”货物入保税区;(2)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3)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建设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和投资经营自由,高度开放的特殊区域,使昆明成为辐射云南和内陆、东南亚、南亚的现代物流、科技、加工贸易运营示范区,中国西南方向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

五、打造创业生态人居环境

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享誉国内外。整合规划布局、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城市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强化城际交通网线、推进金融、商业、贸易以及旅游城市功能的提升,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区域协调的城市设施体系;同时遵循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完善管理体制,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合理、公正有序商务环境。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不只是吸引”,但一定要有吸引。

(1)创建创业与人居之城,建设呈贡科技生态新城,取消落户呈贡积分制,购房即落户,将安宁太平生态新城纳入昆明主城区,保障高精尖人才居所环境,给予呈贡、安宁太平新城地产商享受政策红利,让地产商感受昆明的“春天”,更愿意为昆明的建设服务。

(2)保障性住房建设,可以选择住宅由开发商免费建设,商务中心等周边公共有偿收费设施政府租给开放商经营,要求开发商按照规划标准完善生态品质小区建设,既不降低标准,又造福人民。

(3)吸引东南亚和南亚的游客到昆明旅游、休闲、度假、旅居、投资,让海内外到昆明旅游的人们不仅来观光、旅游,而且还要在这里安居乐业。使昆明达到国际商贸城市与生态旅游居住城市的有机结合,人居互补、和谐发展,成为生态健康的国际性旅居城市。

六、打造城市素质文明

城市的文明和素质,是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义。(1)创建昆明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打造属于自己的国际文化品牌—昆明国际音乐节;(2)投资建设滇池王国主题公园,每天举办滇池之夜大型实景剧,彰显古滇国、茶马古道、古代贸易、古时昆明与周边国家的传统友邦绵绵留长;(3)各民主党派人才济济,众采高见,将旅游、生态环境、娱乐业、影视、广告、餐饮、住宿连带配合,规模发展文化娱乐产业;(4)普及普通话,鼓励现代城市人谦虚好学,营造积极向上的城市氛围,加强对周边国家小语种的培训。

昆明是一座天赐之城,美丽古老,圣誉天下,人与城市相依相托,中央十三五规划了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蓝图,当代建设者们怎样依托国家政策,励精图治,以大思大悟的胸怀,心系百姓,为民谋福祉的思维下,建设好魅力昆明的这盘棋,打造一座百年不留遗憾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国家一路一带的大发展做一个值得骄傲的桥头堡。

民盟盟员:丁刚 2015年12月31日 参考文献:

1、《以科学规划引领昆明建设发展》——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案例集》——中共昆明市委党校

第二篇:一路一带国际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情况下,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战略支撑,是集“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于一体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其基本要义是借用千古传颂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突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积极主动地发展同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由来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样的战略构想最早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之后写入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一带一路”是2015年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形成过程

“丝绸之路”,有时也简称为丝路,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

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从此,这条路线就成为了“国道”,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进行贸易。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指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他在《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讲话中指出: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中国愿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一带一路”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是开放的,欢迎亚洲域内外的投资者 2

积极参与。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未来5年,中国将为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

2014年11月11日,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发展设想,会议就《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贸区北京路线图》达成共识。亚太自贸区的概念最早源于2004年前的APEC会议上提出,2006年前被写入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但由于条件不成熟,一直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亚太自贸区互联互通蓝图》或将作为领导人会议宣言的四份附件之一向社会公布。作为此次APEC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蓝图》将对硬件、制度、人员全方位互联互通给出明确时间表,设立出2025年实现亚太地区“无缝联通”的目标。在硬件互联互通方面,采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和其他方式提高基础设施融资;发展更新包括交通、信息通信技术和能源在内的基础设施。在制度互联互通方面,应对贸易便利化、结构性和监管改革、交通物流便利化问题。2020年实现各经济体经商成本节约25%,通商效率和便利度提高25%的目标。

(二)“一路一带”战略形成的依据 1.历史选择的回归

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中国在更多方面有能力帮助别国,特别是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全球主要外汇储备国,中国能够携手各国共同应对金融风险,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作为多元文明碰撞与交流的遗产,丝路精神并非中国独享,它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多边合作的契机

“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

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2014年4月10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丝绸之路的复兴:对话亚洲领导人”分论坛开启了“一路一带”战略。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老挝总理通邢、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东帝汶总理沙纳纳、泰国前副总理素拉杰、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加卢什卡、中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以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进行了同台对话,共同探讨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构想提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描绘出一幅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经济大走廊,其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

3.我国对外开放战略2.0版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缘由 1.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

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调整转向,经济发展处于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新阶段,社会改革和发展到了矛盾集聚、风险积压、需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三期”叠加。所谓“三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方略,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常态平稳增长的“软着陆”,维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增长。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资源和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增长点。习近平亲自挂帅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决策机构的成立,足以表明中央再举改革开放大旗、应对国内国际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从当年改革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积极应对、主动出击,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决策者的魄力和勇气,也反映了问题之复杂,困难之巨大,挑战之严峻,任务之艰巨。

2.应对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投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的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回落;世界工业生产收缩,制

造业处于下行期,原先具有全球产业竞争优势的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了结构性失衡,新兴经济体加剧了全球工业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发展速度有所下滑;世界资本流动减速,金融资产增长缓慢,发达经济体对外投资一蹶不振,原先专注于资本输出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使全球资本跨境流动大幅下挫,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资本市场动荡加剧,投资回报率普遍下降;经济增长的疲软严重拖累世界贸易的增长,世界贸易持续低迷,出口形势急剧恶化,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正在经历深度调整。

世界经济结构的这些变化和调整,呈现如下明显特征: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过去几十年引领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受困于高额的政府债务、投资机会的缺乏、欧债危机的冲击、产业创新的缓慢、紧缩的货币环境、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已经发生动摇,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率,逐渐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世界工业生产格局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工业增长减速,部分产业空心化,而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增长表现不俗,但作为工业增长引擎的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工业生产格局中凸显领导力,仍尚待时日;三是世界资本流动格局发生逆转,原来的西方发达资本输出国大幅减少境外投资,加速全球资本的回流,恶化了发展中国家融资环境,偿还外债能力减弱,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加剧;四是世界贸易格局进一步分化,美国、欧盟、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商品出口增长较快,日本出口形势则急剧恶化,而在商品进口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强劲,继续保持领先,美国和欧盟进口则持续乏力疲软。在此情形下,我国对外开放长期以来主要的对象西方发达经济体国家为主的格局,需要调整、转向,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周边的东盟、中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亟需通过合作活力激活发展动力。

3.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需求

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来源和运输渠道比较集中和单一,这种原油进口格局与近年来南海局势的紧张,使得我国原油进口潜在的“马六甲之困”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形势加剧。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原油领域的竞争已经超过了纯商业的范围,甚至成了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近年来美俄因乌克兰局势而交恶掀起的原油价格较量,就是最新的明证。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

量快速增长,原油进口依存度飙升,进口主要来源地却愈趋集中。据海关统计,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我国进口原油从9100万吨逐年增加,到2009年突破两亿吨大关,2013年达到2.82亿吨。原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国家、非洲的苏丹等地,原油进口来源地区比较集中。原油进口量的80%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对外依存度高达58%,而据外媒报道,国家原油战略储备仅三天。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原油安全保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原油市场深受国际政治的影响,使原油进口国的原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原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尤其是我国原油进口过度依赖中东地区和马六甲海”,在中东局势动荡、美国插手南海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潜在威胁加剧。开辟新的原油供应国或地区,开通新的安全输送管道,实现原油进口的多元化,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4.顺应国际贸易机制转型的趋势

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强劲的改革措施的推动下,近10%的平均年增长率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投资新机会,使中国变得更加繁荣。中国从闭关自守的计划经济转向一个更为市场化的贸易强国所产生的效力遍及全球经济,影响着从消费者选择到投资流动的方方面面。

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经济越来越呈多样化并正在日益增长。中国加入WTO不可避免地改变了这个贸易组织的结构和特征,这将对中国与其它国家、特别是与邻国的关系产生直接影响。许多亚洲国家正面临经济衰退,这些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出口来重振经济。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既代表着对这些国家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挑战,也代表着这些国家可以从中国强劲的经济表现中获益的机会。

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在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相互交织背景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这进一步加剧了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取得进展的难度,世贸组织甚至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加速了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以TPP、TTIP为代表的“美国自贸区网络”和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为 7

代表的“亚洲自贸区网络”是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重要的两条发展路径,正折射出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对全球现有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自贸区谈判折射出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市场化、金融的创新和科技进步,制约资本、劳动力、商品和服务等跨国流动的壁垒大大削减,贸易形式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多边贸易逐渐减弱。在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不前的背景下,各成员方纷纷转向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也更加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新一轮自由贸易区协定发展中,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掀起了自贸区热潮。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欧日自贸区以及中欧自贸区等积极酝酿,并逐渐取代现有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等平台。这些举措实质上已折射出当今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一个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体的国际贸易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两大贸易网络将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亚太地区是最重要的利益争夺点。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两条正在发展的路径:一是东盟等16国开展的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代表的“亚洲自贸区版图”;二是美国主导的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为代表的“美国自贸区版图”。在发展前景上,TPP、TTIP、RCEP以及中日韩自贸区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经济规模巨大,集聚了全球多个主要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影响巨大。

一是以TPP、TTIP为代表的“美国自贸区网络”。奥巴马政府在第一届任期内,已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2011年11月10日,日本也正式决定加入TPP谈判,但我国没有被邀请参与。利用八国集团峰会的机会,美国总统奥巴马和欧盟领导人又宣布共同计划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2013年7月8日,TTIP首轮谈判在华盛顿正式启动。其中,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将突破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达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性自由贸易协议;TTIP谈判则将创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重点致力于解决市场准入和监管法规、非关税壁垒以及市场规则等三个关键性问题。

无论是TPP还是TTIP协定,其涵盖国家多、经济总量大,无疑会对全球贸易格局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TPP将整合亚太的两大经济区域合作组织,发展成为涵盖APEC大多数成员在内的亚太自由贸易区,成为亚太地区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TTIP将成为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基础,进而影响到整个全球化规则的制定。

二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为代表的“亚洲自贸区网络”。当前,全球范围内各种高层次的自由贸易协定加速酝酿,除了以美国主导的TPP、TTIP协定外,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的合作程度也在逐渐加深。2012年11月柬埔寨东亚领导人峰会期间,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16个亚太国家领导人开启RCEP谈判。2013年5月,在文莱进一步启动RCEP谈判进程,预计2015年底完成谈判。RCEP协定不仅包括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还涉及竞争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涵盖当今最有活力的几个经济体,将成为WTO外的最大自贸区。显而易见,RCEP协定的建立将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也备受关注。中日韩三国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支柱,也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一旦建成,将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区域组织,其GDP总量与实物贸易额将占全球约20%的比重。

在新形势下,我国需要积极调整对外经济战略,力争使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成为我国开拓国际贸易空间的新契机,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合作新的红利所在。为此,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多双边和区域贸易合作,成为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重要参与方,积极参与和支持东盟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进一步深化与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贸易和投资合作;另一方面,作为WTO成员方,我国应积极参与WTO框架内的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向前发展。此外,我国还要加快构建“中国自贸区网络”路线图,深化与自贸伙伴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推进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试点。

总之,不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未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仍将相互交织,国际贸易格局将逐步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与中 9

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5.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要求

中美战略博弈日益白热化,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形成越来越激烈的对冲。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推行所谓的“重返”亚洲再平衡策略,意图围堵中国的发展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在外交、军事、安全、经贸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推行“巧实力”外交,强化“美日安保”,企图拉拢日、韩、菲、澳等国缔结“小北约”,打造环绕中国东部的“三条岛链”,构建从日本东京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新月形”包围圈,明里暗里插手东海、南海问题,驻军澳大利亚、重返菲律宾,炒作海空一体战、离岸作战,在APEC之外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意欲继续主导亚太政经格局,遏制中国发展。

与此同时,凭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和累积的国家综合实力,新兴的复兴中的中国积极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机制,倡导成立了许多新的地区或国际组织。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多极化、倡导多边安全机制等前提下,新一届中国领导提出了亲诚惠容的睦邻政策,全新的亚洲安全观和亚洲梦,并首倡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同时,中国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对话渠道和合作机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G20、APEC等国际事务,参与协调地区事务如东盟10+

3、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机制,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发起并主导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欧论坛、中东欧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10+

1、亚信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中-南美、加勒比海国家、中-南太平洋岛国等对话平台;推行中孟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区等区域合作建设项目,倡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投资开发银行、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丝路建设基金;加快自贸区建设和谈判进程,倡导缔结“亚太自贸区(FTAAP)”。而能把这些新思想理念和对话合作机制落到实处又能统领全局的,恰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构想。无论是和平发展、繁荣进步还是睦领友好、开放包容这些理念,也无论是政治、外交、军事、安全还 10

是经济、贸易、文化、科技这些领域,都可以在这“一带一路”战略中得到体现,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在这一点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以开放包容原则加强“五通”的具体设想。第一,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第二,加强道路联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第四,加强货币流通。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这“五通”从政策到民心,从道路到贸易,乃至货币,可谓虚实结合、重点突出,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机制,落实了内容。而贯穿并统领“五通”的,就是“丝路精神”,就是古代丝路各国共同创造的丝路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战略堪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妙招,“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活棋,是理念价值与交流方式、合作机制、具体措施相结合的最佳载体。

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繁荣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

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国内段覆盖了我国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大部分地区,如何让中国广阔的内地,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重地”,这是全方位开放要突破的的重点和难点。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水平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2013年进出口值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占5.7%。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去那些不发达的、被认为无法与沿海地区竞争的内陆地区,如非洲、南美以及包括亚洲腹地、荒凉的北极圈等在内的所谓地缘政治“空旷区”,正在全面卷入世界经济增长大潮,“第三次工业革命”、“页岩气革命”等,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地理布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旦基础设施改善,就会显示铁路运输在时间和成本方面具有新的优势。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富士康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以前,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放缓,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限制。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有待改善,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边疆地区和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各种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的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最近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等地区,明确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福建建设目标是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的运输大通道,陕西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路。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大多数省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推进国内的各省区的互联互通沿途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相互的合作,那么通过产业的承接和转移,通过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这个对于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多年来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2013年,尽管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我对欧盟、美国、日的双边贸易额仍占我外贸的1/3,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加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风险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它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产能对经济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要把我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3条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国急缺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得到满足,现在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新增了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对中国十分重要。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正好多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传统贸易伙伴难以消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

(二)“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产业转移的需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要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为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当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

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借壳(TTP)深入影响亚太地区,这个TPP正在积极落实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整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国协的主要成员国,想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美国强调强调没有排斥中国的意图,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金融、科技产业、环境问题等方面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时间转型,必须慎重处理多国多边贸易协定。美国试图用TTP使中国边缘化,那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周边合作与发展,倒逼改革,掌握对外经贸合作的主动权,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不妥协也不冲突。特别是在货币问题上,推动与贸易夥伴的货币互换协定,降低亚太地区贸易过程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仅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为8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是条件。这些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安排,需要政府支持,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互联互通。光靠中国是打造不出来的,而是需要周边国家共同的参与,才能给所有参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所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外直接投资将增长近三倍,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其中一部分用来满足国内需要。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商品、技术、人员、服务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如环境、排放、资源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尽一个负责任大国责任,也在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收获中国的利益。

中国不可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十三五”时期甚至可能会出现逆差,需要用价格来出清国际收支差额。正如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桑杰夫·桑亚尔判断 的:在庞大并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驱动下,未来中国将由“世界工厂”转换成“世界投资人”。可见,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投行、丝路基金,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和推动世界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转向最主要体现在改变现有的外汇投资结构,即将目前外储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品或国债等金融虚拟资产的形式,转变为投资到实体经济上,当然,风险也很大,对下一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也是巨大的挑战。但是,“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三)“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

世界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其流向始终受交通运输模式的制约甚至牵引。古代海运不发达,长途运输和交通主要依赖马队、驼队等为主要运输力量,连接中国长安、经中亚沙漠通达欧洲的古“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其结果是亚洲内陆经济远较沿海地区发达,丝绸之路沿线的内陆地区长安在盛唐时期外国移民超过10%。进入近代以来,航海技术不断跃进,世界海运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原料、货物经海路从一个大陆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成为可能,一方面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大都市的兴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以畜力为主的内陆商道的衰落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衰退。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只是世界沿海地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只不过是世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增长,广大的世界内陆地区并未真正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例如,中国沿海省份较之内陆省份人均收入相差数倍,而欧美等国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之中亚等内陆国家的人均收入更是相差数十倍之多。显然,仅靠沿海地区的繁荣已不足以刺激世界经济恢复增长。要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只能、也应该从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把世界市场扩大到各大陆贫困的腹地,而打造联通亚欧沿海地区与大陆腹地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此提供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和传输能力,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内陆地区经济的促进和牵引作用将不次于海运对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曾经所起的作用,甚至能弥补海运的不足。毕竟,万吨巨轮只能靠泊海港,却无法把货物直接运往内陆,大陆腹地的货物须经过普通铁路、公路或内河

航运转运至沿海港口,再装船经海路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的沿海港口,然后经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内陆消费地。中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就是这种运输模式。如果中印之间开通了高铁,印度腹地生产的铁矿石就可经高铁直接运送到中国的炼钢厂,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去多次转运的麻烦,从而更节省运输成本。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和发展平台,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沉睡的丰富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增大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的空间布局,世界地缘政治景观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由于“一带一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国际社会尤其沿途国家十分赞赏和欢迎。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也被西方媒体热炒,被国内一些人简单地引用,这是一种误解,二者有本质区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马歇尔计划既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也是其遏制苏联、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目标。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一方面将西欧国家收在旗下,成为其抗衡苏联的小兄弟,另一方面逐步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由于其附加的条件,遭受战争摧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外,人为地加剧了贫困、饥饿。其援欧款项大多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为美国经济的扩张打开大门。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发展为目标,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开放,绝不搞“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的“结盟”。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补。通过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好地满足地区国家的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可见,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三、“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规划框架及其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份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

(一)“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规划框架 1.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2.框架思路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 17

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一带一路”理念一旦变成现实,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它涵盖44亿人口,GDP规模达到21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该区域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沿途多为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多数国家后发优势强劲,发展空间大,处于上升期。“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作为基于地缘经济传统的现代发展,致力于建设陆海联通欧亚各国的商旅之路、贸易之路、合作之路与和平之路,具有惠及地区各国、促进世界发展的重大战略功能,但其固有的区域性、多样性、复杂性特征,也使这一构想的实施面临巨大挑战,需要以共同的愿景引领区域国家行动,以坚实的战略互信夯实合作基础。

1.不断加深相关国家双多边战略互信

互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础,是双赢与多赢的前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有着推动实现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一致目标,但域内各国特别是一些邻国之间存在复杂的历史、领土、文化等矛盾和问题,有些甚至处于冲突内乱之中,对采取实际措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构成重大制约。需要倡导和坚持共同、合作、综合、可持续的新安全观,通过加强战略交流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凝聚安全和发展共识,妥善管控分歧,使域内国家共同致力于和平发展,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创造条件。

2.加快推进沿线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是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地缘经济优势不仅体现为更低的安全和经济成本,也体现为区域国家面对世界其他区域、联盟或国家经济政治竞争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将域内众多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致力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贸易畅通、货币流通、道路联通,协调经济贸易和金融政策,消除显性和隐性贸易壁垒,推动区域内国家经济自贸区建设,统一涵盖人员和商品往来、税收政策及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法律法规,构建互利共赢的一体化经济。当前,关键是以公路、水路、铁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投资为两翼,加强能源开发和海上贸易港口节点建设,尽早实现经济发展基础的互联互通。

3.积极构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支持和平,而持续的和平也转而支持更紧密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复兴丝绸之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推进相关国家和地区互惠合作,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需要构建一个成熟稳定安全合作机制和框架,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享受和平红利。应当着眼维护地区和平互惠发展局面,以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等推动建设覆盖更广大地区的安全合作架构,共建安全、稳定的政治格局,为地区安全提供机制保障。需要高度重视解决好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问题,注重同地区国家尤其是中亚、西亚等伊斯兰教国家联手开展反恐合作,防范并打击极端宗教组织恐怖活动,确保域内国家安全和稳定。

4.突出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重点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区域国家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落实的关键所在。应当着眼加强欧亚大陆的一体化经济合作,实现更大范围、更广空间的互惠发展,建立更加高效联通和多元化、立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沿岸沿线国家需要基于共同利益需求和目标定位,积极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合作,统一规划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线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使用先进融资、技术手段和资源,大力推进互联互通建设,为“一带一路”构想夯实发展基础。

5.切实发挥好中国的主导作用

宏伟的战略构想,需要强大的牵引和推动。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倡导国,作为域内实力最强、体量最大的经济体,作为世界重要的战略力量中心,对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责无旁贷。应坚持大国责任、共同推动、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中国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中的话语权和引导力,运用充足的金融资本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安全合作为重点,以互利共赢为指向,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一体化合作。要坚持经济合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注重照顾相关国家特别是印度、俄罗斯等域内大国的利益关切。可考虑协调各国设立“一带一路”专门推进机构,定期不定期组织领导人会议进行集中政策磋商,建立“财长、防长、外长”“三合一”磋商模式,加强外交、经济、安全等具体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落地。

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临的外部挑战

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经济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层次地稳步推进,为我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建设在前进过程中也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从外部环境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沿线国家需抵抗外部势力干扰

“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和谐的亚洲,一个和谐的欧亚大陆。而一些国家正好与之相反。他们要的是一个离心离德、争端不休的欧亚大陆。殊不知,近些年这些国家的国力之所以相对下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多少年来这种唆使别人发生矛盾、纷争乃至武装冲突的事情做得太多了,在这方面消耗了太多的力量。2015年俄对欧美的出口将大幅度下降,同样,俄从欧美的进口也将大幅度减少,给欧美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

“一带一路”的西头是欧洲,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国。2014年4月10日,俄罗斯远东发展部部长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说:加强各国货物贸易,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互联互通,把亚太和欧亚运输体系联系到一起,是现代丝绸之路“最吸引人的地方”,俄罗斯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俄罗斯经济遭遇重大困难,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的能力大幅度下降了。欧盟经济复苏受阻对“一带一路”建设同样有消极影响。

2.沿线各国仍需加强政治互信

加强沿线国家间政治互信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但这也是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条约》正式启动的一年。该联盟的目的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之间在十年内实行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它一旦建成,将涉及1.7亿人口,地理面积将是欧盟的4倍。有一段时间,俄罗斯担心“一带一路”会影响欧亚经济联盟的形成与发展。2013年12月1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情咨文中首次表示,俄大力打造和推动的欧亚联盟与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目标是一致的,双方将共同推动欧亚一体化建设。这说明,中俄两国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存在的重要政治障碍已经解决。

但目前仍有人担心,“一带一路”开通会给中国商品“自由”进入俄罗斯开辟一个“通道”,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形成竞争。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欧盟发达国家和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73%85%投于矿产和原料业,即使用于制造业的投资主要也用来生产棉纱、丝纤维等中间产品。这种投资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殖民主义复辟”。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消除疑虑,加强政治互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3.沿线各国经济发展规模参差不齐

从经济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由此带来许多问题。“一带一路”的西头是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东头是中国等经济迅速发展的东亚国家。这些地区都有密度很高的铁路网,但西头和东头之间的中间这段(中国西部以及中亚、南亚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与东西两头的情况很不协调。有的学者把这种状况称作“网球拍现象”:东头和西头就如两个网球拍的拍子,而中间这段则是两个网球拍拍把的对接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密度低,人口密度低,这“三低”使这个地区很难形成符合标准概

念的经济带。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最大障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会因为参加“一带一路”建设而得到发展,但整个区域一体化市场的形成将是长期的远景。

4.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改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基础设施瓶颈,致使经贸合作缺乏运力支撑。基础设施之所以成为发展瓶颈有三个原因。一是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长期严重不足。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国需要基础设施投资8.22万亿美元,但实际投入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多数国家存在巨大的投资缺口。二是由于制度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跨境贸易征收高额关税,各国边界管理机关效率低下,不作为和贪腐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复兴。如何把这些人为的负面成本降到最低,是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三是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由于缺乏大批量商品贸易的运输需求,运输成本很高,还常常出现“空车”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一点不比解决投资缺口容易。

5.沿途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一带一路”沿途地区内的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呈扩张之势,地区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等恐怖主义组织一直在加强活动。世界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以残暴的手段进行大规模的恐怖活动,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威胁。此外,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另一方面,又使人们面临着信息风险、国家主权、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境外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变得更加容易。有报导称,数千名来自英国、法国的恐怖分子加入“伊斯兰国”武装,网络蛊惑就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美国和北约的10多万军队撤出阿富汗后,地区安全形势会如何变化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面对的国内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既来自国外,也来自国内,国内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西部等与中亚等国家邻接的地区地域广袤,但经济不够发达,新疆沿途很多地方是荒漠,对外贸易、投资的能力有限,自身发展本就需要从外引进资金

和技术,因而与中亚国家的互补性不是很强。此外,这一地区的发展还受基础设施瓶颈的限制。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仅有2个航空口岸(乌鲁木齐和喀什)、8个陆路口岸(吉木乃、巴克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都拉塔、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其中,只有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与中亚国家有铁路相连。即使是已经通车的铁路,由于货运量太小还常常处于停运的状态。比如说,第二欧亚大陆桥开通的第三年,中国和整个中亚地区的贸易总额还不到3亿美元。这就说明,尽管大陆桥开通了,但是由于生意不兴旺,民间投资下降很快。这既有中亚国家的问题,也有我们的问题,也有双方都存在的问题。就比如说,铁路轨距不一致,运输过程中需要换轨,费时费钱不说,而且一时又很难解决。

2.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

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地方上的热情很高,纷纷把这一重要战略列入政府工作事项,但相互之间多层面的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出现无序竞争状态。一方面是不少项目简单重复;另一方面是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省份经济实力不强,致使许多重要项目投入不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17个省区市中,意愿最高的第一类省区的经济规模仅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5%;涉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而获邀参加发改委和外交部座谈会的8个省区市的占比也只有14.2%。

“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对外开放、对外合作的问题,也是国内实行改革的问题。比如说,有时铁路和公路已经建成了,但由于海关等制度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道路和贸易仍然不通,或不够畅通。据有关报道,我国长江经济带涉及9个省两个市,其间设有12个直属海关,报关单据互不承认,而这个地区进出口货值占全国总量的41%,报关单量占全国的47%。这样的设置无疑阻碍了经济带内货物和商品的流通。从2014年12月1日起,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流域全覆盖。改革后,“12关如1关”,全国近一半的进出口业务都能享受“可预见、低成本、高效便利”的通关环境。除长江经济带外,京津冀和广东省内也进行了通关一体化改革。2015年我国海关还计划将上述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向全国海关推开,完善海关内部协作、互认共享机制,让跨区域通关更便捷、物流更顺畅。

总之,“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

我国有着共同利益。我们一方面要注意“一带一路”建设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它对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以及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要同样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国家带来的重要利益,对亚洲以及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学习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心得体会

学习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心得体会

“十二五”时期,昆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要把昆明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加快“五个国际化”建设,即加快城市品质国际化、加快产业发展国际化、加快市场体系国际化、加快文化交流国际化。、加快社会管理国际化。并且实事求是地提出,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立足实际、前瞻未来、稳步推进,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建设规划和目标,应该说把昆明建设成区域性国际城市,是长久以来埋在昆明人心中的一个梦想、一个历史心愿,既是为了重现往昔壮丽大城辉煌,展现今朝新昆明魅力,也是大势所趋,竞争所逼,发展所需。

这个新定位源于昆明人跳出昆明看昆明。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品服务的提供、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经济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越来越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条件下,任何一座城市,都无可避免地参与到国际化序列中来,只是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别。任何一座走向开放的城市都有可能、有条件建成不同类型的国际城市。越早进入、越深进入这个话语圈的城市,越能更多地取得国际化城市竞争和市场配置带来的各种优势。

们的工作和它没有关系,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努力。我们应该树立全局意识、目标意识和一盘棋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工作形成一个整体,干事业形成一股合力,积极进取,快马加鞭,苦干实干,不断推动调查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我们应该增强执行意识,责任意识,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严格按规定的城市住户调查工作流程、范围口径和质量标准开展数据采集工作,坚持入户访户,直接调查、直接上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各种干扰,不得减少工作环节,不得遗漏采集对象,更不得降低质量标准。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队和统计局,与具体工作人员交心谈心,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关心基层工作人员、辅助调查员和调查户的生活,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和记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入户检查、指导记账时,要做到认真看账,检查收支发生情况记得是否齐全、有无遗漏、重复和是否符合逻辑,如发现差错应立即更正,尽量把差错消灭在现场、消灭在基层。最后,我们作为一线调查人员,既要了解城市收入的高低,还要了解收入结构、消费结构、增收因素、政策效果等等,要读懂数据、熟悉政策,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研究能力。

第四篇:论“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意义

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意义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迄今为止中国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倡议,也是综合投入各种资源最多的经济外交战略。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国际战略意义,通过分析其潜在风险,对“一带一路”的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

关键词:“一带一路” 战略 丝绸之路 挑战 机遇 应对措施

一、“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由来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F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二)“一带一路”的由来和实现情况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由习近平主席在2013 年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李克强总理在2014 年3 月5 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当前,“一带一路”的倡议已从理论设计、总体框架到完成战略规划,开始进入务实合作阶段。思路是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其将主要影响铁路、航空、航海、农业、商贸流通、油气出口等多个行业,新的丝绸之路正在被开创,一千多年前的贸易模式正在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回归。中国从昔日加入APEC、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积极融入国际贸易为自身发展创造机遇,到今天转而成为推动地区乃至全球贸易自由和投资便利化的主要动力来源,“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显然是这种转变的明证。

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正在绘制一份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图,该网络将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从而构筑起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骨架。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迄今为止中国区域合作的最重要倡议,也是综合投入各种资源最多的经济外交战略。这一构想在我国外交中处于优先位置,对于推进我国外交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也是考验在新时期中国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国内国际两重目标的系统性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外交影响[1]。在规划、推动和落实“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外交尤其是经济外交的理念、实践和策略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及面临

(一)“一带一路”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作用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亚洲各国共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包容性发展、开放式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特征。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2]。亚洲各国发展层次不同,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亚洲拥有外汇储备大、储蓄率高、财政状况相对健康、财富基金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可以将金融合作作为切入点,推动和激发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亚欧国家深化合作勾勒了宏伟蓝图,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崭新机遇,丝绸 之路意识已在各国落地生根, 许多国家将本国发展战略 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有效对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日本经济持续衰退,过去以日本为雁首的亚洲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模式逐渐被打破。根据劳动力成本和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未来5 年,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有望依次转移到“一带一路”周边及沿线国家,带动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和工业化水平提升,构筑以我国为雁首的新雁阵模式,要充分挖掘“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互补性,建立和健全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泛亚和亚欧经济一体化。

(二)“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2011 年 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2011年10月,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有关国家的大使馆发出电报, 要求将美国的中亚、南亚政策统一命名为新丝绸之路战略,并将其向国际伙伴通报。这标志着新丝绸之路战略成为了美国的正式官方政策。

2011 年 10 月, 时任俄总理的普京在其纲领性文章 《欧亚地区新一体化计划——未来诞生于今日》中提出了建立欧亚联盟的构想。他倡议由原苏联共和国组成“欧亚联盟”,建立一个类似欧盟的超国家联合体,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间起桥梁作用,成为世界格局中的强大一极,跟美国、欧盟和中国三大中心平起平坐。

1997 年,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 “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该战略把中亚及高加索八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 并把这一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麻烦制造者, 其上述行为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严重威胁和挑战, 破坏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影响了南海正常的航运安全,损害了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争地位、要政策,力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自弹自唱”的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 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仔细分析各相关省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设计, 就不难发现许多重复和雷同之处。从各地提出的口号来看,陕西、河南、重庆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福建、江苏、浙江、广东争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各地开通的连接亚欧的国际货运专列来看,西安、重庆、连云港、郑州、成都、武汉、义乌等城市相继开通了类似专列,有“长安号”、“渝新欧”、“新亚欧大陆桥”、“郑欧”、“蓉欧”、“汉新欧”、“义新欧” 等国际铁路货运专列往返于中国与欧洲之间,但这些专列大都面临着始发地货源充足、返回地货源匮乏的困境,甚至出现“空担”现象,造成巨大资源浪费。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内忧外患。

三、“一带一路”的机遇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的新机遇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二)、实施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针对国际市场的发展制定的,它对于中国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都非常的重大,如何达成经济贸易合作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根本保障,在选择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政治不稳定等。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就出现了潜在的风险,我们需要根据国际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找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将该战略落实到实处,实现中华人民的富强梦。

第五篇:西安打造“一带一路”之构想

西安打造“一带一路”之构想

丁 晨

(西安外事学院 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 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西安发展“一带一路”的机遇,提出如何构建西安大旅游格局等,打造西安“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关键词: 一带一路 西安 构想

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古丝绸之路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再一次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上。

(一)发展机遇

“西安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是中国疆域地理的区域中心,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附近的泾阳;从历史文化上来讲,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围绕着以西安为中心,古代的商贸活动延续千年。在过去,西安由于没有港口,又长期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陆路、空中优势不明显,而在国务院“支持西安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之后,西安港务区、西安国家航空城实验区,都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延续丝路历史,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立足地理区位、交通、旅游、文化和科教等优势,高标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

(二)构建“一带一路”之思路

以“一大战略、两大定位、三大目标、四大抓手、五大平台、六大中心”的蓝图,西安将以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的战略定位,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未来,西安将通过西安自由贸易区、中新合作项目、国际内陆港、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等四大抓手,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欧亚合作前沿城市、开放型体制机制创新城市。此外,西安将依托自身优势,打造国际合作、科教创新、经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交流等五大平台,逐步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

①打造“一高地六中心” 西安以深化与中亚地区交流合作为重点调整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一高地六中心”,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高地,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机械制造业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技研发中心、高端人才培养中心。确定五个方面的工作思路:深化亚欧合作,促进政策沟通;建好西安枢纽港,促进道路联通;聚集生产要素,促进贸易畅通;构建丝路金融中心,促进货币流通;打好丝路文化牌,促进民心相通,依托“西安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商贸物流中心,也是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的重要路径。努力把西安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创新能力、最具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

发挥西安在能源装备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城市的能源合作。加之各类金融项目的建设推进,西安将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

②建多方位合作平台

2013年,西安成功举办丝绸之路沿线20个城市市长圆桌会议,搭建多方位合作平台,先后与土库曼斯坦马雷市、乌兹别克斯坦马尔罕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并与中亚国家多个城市共建“中亚·长安产业园”、“国家级欧亚经济综合园区”等开放型经济园区,成功举办了有7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2014年1月10日,西北大学中亚学院、丝绸之路研究院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学院在西安同时揭牌,深化了西安与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

在人文交流平台建设方面,通过丝绸之路文化基地、汉长安城遗址文化景区工程等文化旅游类项目和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人才交流类项目,打造西安与丝路沿线城市在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平台。

③加快建设丝路自贸区

以西安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为中心,全面构建功能一体化的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和西安领事馆区。西安正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园区(西安)核心区,目前,其支撑项目西安综合保税区已封关运行,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西安国际港务区内的铁路车站作为临时口岸对外开放,成为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第三个获批对外开放的铁路口岸。

西安将借助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核心区、西安领事馆区、西安综合保税区等对西安开发开放具有引擎作用的项目,承载国际化高端生产要素聚集,提升区域经贸合作水平,优化对外开放格局。④构建西安大旅游格局

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联合申遗成功为契机,围绕新增的5处世界文化遗产,西安着力打造“汉风古韵”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6月18日开通的“长安号”丝绸之路旅游专列,成为西安向西开放的重要旅游通道。

借助西北智能公路枢纽平台项目、“长安号”国际班列运力提升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类项目,不断提高西安的交通承载力,把西安打造成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此外,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百利威(西安)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国美西北电子商务中心等电子商务及物流类项目,将不断完善西安的商贸服务网络,促进贸易便利化,把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枢纽和集散地口岸。

⑤国际交往打出“西安牌”

西安致力于加强政府和民间交往,突出西安元素,彰显西安能力。随着“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这一被国家列入“中欧快线”的整车货运班列开通,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的贸易往来日益紧密,西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有营销渠道和优势产品走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

在强化产业优势方面,西安将通过民用飞机高升力系统生产项目、高端环保设备及先进机械制造项目等机械制造类项目提升先进制造综合竞争力。此外,国际创新产业科技研发服务中心、空间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项目等科技研发类项目,将不断发挥西安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增强科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引领作用。结论:

“一带一路”规划中对西安的战略规划,是国家应对全球经济格局新调整,也是促进东西部地区均衡发展的重要步骤。西安在高新科技、装备制造、科研教育方面的优势,也有利于拓宽西部城市与中亚、欧洲的渠道,从而较快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2]任佳.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114,3 [3]申现杰.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

下载一带一路桥头堡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带一路桥头堡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