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十一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专题十一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教学内参
本专题主要包括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等内容,实际上就是近代世界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这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之一,也是认识今天西方政治的前提。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复现率较高。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本专题也将成为跨学科综合命题的热点。就历史学科而言,复习时应注意如下视角:
(1)正确认识资产阶级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强对西方民主政体的历史根源的认识。
(2)了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各种民主政体的尝试,体会民主政治的不同表现和民主政治不断演进和成熟的过程。
(3)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保障。同时注意联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人权建设等热点。
知识整合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革命的开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2)议会斗争(1640~1642年)。在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力的政治问题;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政权问题。
(3)内战时期(1642~1649):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在纳西比和马斯顿荒原等战役中打败王党军队,结束了内战。
(4)共和国时期(1649~1660),革命的顶峰。1653年底克伦威尔宣布为“护国主”,成为军事独裁者。
(5)复辟时期(1660~1688):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6)革命完成: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7)革命的结果:君主立宪制的形成。2.法国大革命
(1)开始: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1789年7月~1792年8月)。a.制宪议会颁布法令,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b.制宪议会发布《人权宣言》。c.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
d.1792年,法国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革命战争开始。
e.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度。(2)深入: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2年8月~1793年6月)。a.召开国民公会。
b.颁布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制度。c.赢得瓦尔密大捷:1792年9月。
d.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22日,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决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诞生。
e.处死国王路易十六:1793年初,将国王推上了历史的断头台,法国大革命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f.反法联盟组成:英与普奥荷西等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威胁法国。
g.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1793年,巴黎人民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这次起义标起着法国大革命进入了第三个阶段。(3)高潮:雅各宾派统治时期(1793年6月~1794年7月)a.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 b.实行恐怖政策:
c.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到1793年底,外国干涉军基本被驱逐出国境,1794年,战场转移到国境之外。(4)结束: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3.美国独立战争
(1)开始:1775年4月,北美民兵与英军在来克星顿交火,独立战争开始。
(2)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北美的领导机构)决定把民兵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3)建国:1776年7月4 日(美国的独立日和国庆节),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正式宣布独立。
(4)转折:1777年,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战争出现了转折,美国开始得到了法国等国的帮助。
(5)胜利:1781年,北美英国主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
二、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1.俄国1861年改革(1)原因
a.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更加剧了社会经济的危机。(2)内容:1861年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法令。a.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不能被买卖和干涉; b.经济: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需高价赎买。
(3)意义: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美国内战(1)原因
a.根本原因: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矛盾激化。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b.直接原因: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北方资产阶级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2)进程:
a.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内战爆发。
b.转折: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北方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c.结束:1865年春,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不久,林肯被刺杀。
(3)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3.德意志统一
(1)统一的核心人物: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和灵活外交。(2)进程:三次王朝战争。
a.丹麦战争: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取得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b.普奥战争:1866年,普军在萨多瓦击溃奥军,排挤了奥地利并统一北德意志北方诸邦成立北德意志同盟。
c.普法战争:1870年,普军在色当打败法军,不久,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d.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统一终于完成。(3)意义: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法国和奥地利受到遏制,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4.日本明治维新(1)前奏:武装倒幕(2)明治维新措施
a.政治:“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形式上的平等。b.经济: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c.军事:推行征兵制,灌输武士道,建立新式军队。
d.文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造日本封建文化,推行“文明开化”。
(4)意义: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含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虽保留君主,但君主的权力受宪法限制。(2)初步建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
(3)发展:随着议会的不断立法,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4)评价:是资产阶级管理国家的基本政权形式之一。实践表明,它是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和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2.美国的共和制政体
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宪法规定,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从而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宪法还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的总司令,这种政权组织形式被称为总统共和制。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从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3.法国政治体制的演变
(1)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是专制君主制。
(2)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不久,建立君主立宪制。
(3)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国王,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决议,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4)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1804年,拿破仑称帝,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5)1814年5月,波旁王朝复辟,恢复法兰西王国。
(6)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7)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8)1852年,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到1870年被巴黎人民起义推翻。(9)1870年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4.德国政治体制的演变
(1)1871年统一后为君主立宪政体。(2)一战后实行共和制。
(3)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四、资本主义宪法或法律文件 1.英国的《权利法案》
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其核心内容是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形成。后来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2.美国的1787年宪法(1)宪法内容
宪法规定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对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从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专制制度。这些都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
(2)宪法对美国的影响
宪法调整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3)宪法的局限性 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广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这就违背了《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暴露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深刻地说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这部宪法的本质所在。3.法国的《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和《拿破仑法典》
(1)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的文件。《人权宣言》提出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等等。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一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但建立在所有财产贫富悬殊基础之上的“自由”和“平等”,实际上只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确定了资产阶级的选举制度。(3)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后来在1807年改名为《拿破仑法典》,使法国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拿破仑颁布的一系列法典,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典范。
高频考点
1.对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几点规律性的认识。
(1)根本原因: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一——英国是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是波旁王朝;美国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要求冲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
(2)主要任务:推翻封建制度或结束外来压迫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确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3)领导阶级:新兴的资产阶级。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盟,美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盟,法国是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联盟。(4)革命主力: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5)革命经过:①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清教为旗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以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美国独立战争与启蒙运动直接相连,高举“理性"旗帜。②由于封建统治者(或殖民者)势力强大,采用暴力压制资产阶级的要求,镇压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因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无一例外,以革命战争的暴力方式来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用法律形式确定治国原则,如《权利法案》、《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③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
(6)革命结果: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7)革命形式:英国是以国内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美国是以民族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并取得了法国、荷兰的支持;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遭到外国武装干涉。
(8)局限及其原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是对封建制度进行资本主义改造,因而未能建立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原因有:首先,封建势力仍存在且很强大,如英国新贵族、君主制的保留;美国有南方奴隶主专政,法国有波旁王朝复辟势力。其次,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再次工场手工业时期,社会经济不能达到改造旧世界的目标,因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均或多或少带有保守、不彻底性的一面:如《权利法案》保留着君主制;《人权宣言》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787年美国宪法对黑人极不公平并延续到现在。要建立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能在工业革命后。
例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48年曲折历程,导致曲折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拼死抵抗
B.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削弱了革命力量 C.革命发生早,资产阶级缺乏斗争经验
D.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尚不高
解析:革命的进程与结果主要取决于革命对立双方力量的大小。A、C固然也是导致革命曲折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尚不高,因而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使得革命过程曲折。B项表述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是联合对抗封建势力的。答案:D
2.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途径和原因
(1)暴力革命的方式。以英、法为代表,这两个国家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2)王朝战争的方式。以德、意为代表,这两个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所以采用王朝战争的方式。
(3)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以俄日为代表,这两个国家的资本主义有了发展,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造成国家的落后,阶级矛盾尖锐,为了巩固统治,统治阶级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采用民族独立战争的形式。以美国为代表,随着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民族矛盾尖锐,北美人民掀起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例2:19世纪中期,一些主要欧美国家殊途同归,发展了资本主义。下列国家中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
A.俄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解析:俄国以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美国采用的是民族独立战争的形式。德国采用的是王朝战争的方式。法国采用的是暴力革命的方式。答案:A
3.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
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发展不平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
(1)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趋势,英、法、美为一类,发展典型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另一类以俄、日、德为代表,建立资产阶级阶级议会制的同时,保留了较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残余。
出现不同类型的原因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和思想原因。①历史原因:英、法、美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长,对封建制度的改造比较彻底。德国、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如资产阶级改革或王朝战争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短,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②经济原因:英、法、美经济实力较强,有能力发展和完善其民主政治。而后者由于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的时间短或经济实力较弱,影响了其民主进程。③思想原因:英、法、美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人民的民主意识较强,而后者较弱。
2.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危机影响下又走上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以美国、英国、法国等为代表,实行传统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代表,实行法西斯极权主义政治。出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①从历史角度来看,英、法、美有民主传统,德、意、日有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更容易认同和建立法西斯专制。②从现实角度来看,英、法、美由于其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并拥有相对广阔的市场,因而摆脱危机相对容易。德、意、日受经济危机打击沉重,摆脱危机困难,因而急于用极权形式改善国际处境,恢复其经济秩序,采取了法西斯极权方式。不管哪一种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将走向民主化进程。
3.二战后,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政治上加紧了对西欧的控制,而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创伤,实力严重削弱,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有些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其独立的政治地位而积极努力。欧洲和日本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并积极朝着政治大国的方向努力。
例3:下列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中不包括()
A.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B.掌握国家政权的主要政治势力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D.垄断程度的高低
解析:垄断程度的高低是由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些国家的应用情况决定的,属于经济范畴。答案:D
自助训练
1.(2008淄博摸底)“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国王。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赞扬英国政体的这句话表明英国国王()A.拥有无限的权力 B.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C.独自享有立法权 D.擅长经商又很开明
1.B 仔细解读材料,可以看出在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国王)的权利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限制,他只能在法律赋予的权利内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行事。
2.1789—1814年间,法国的一部法律规定:取消等级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凡年满25岁,有不动产、雇佣工,并缴纳等于三天工资价值的直接税者,叫积极公民。又规定: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有权任命部长、驻外使节、高级军官,以及取得立法会议的同意进行宣战或媾和。根据以上内容判断,这部法律制定于()A.大资产阶级掌权时期 B.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C.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D.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2.A 材料中“有不动开、雇佣工,并缴纳等于三天工资价值的直接税者,叫积极公民”指的是有财产限制的选举权;“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可知保留了国王;这是法国1791年宪法的内容,它制定于大资产阶级掌权时期。
3.下图为法国大革命中处死国王路易十六的场景,处死路易十六主要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一种社会学说?()
A.天赋人权说 B.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 C.三权分立说 D.自由、平等说
3.B处死路易十六体现了如违反民意,践踏公共意志,人民就有权推翻他的思想,即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
4.下图是耸立在纽约港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女神右手高擎 12米长的火炬,左手持一标有“1776年7月4日”的铭板。“1776年7月4日”铭板的寓意是()
A.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B.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独立宣言》发表 D.萨拉托加大捷 4.C 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5.参加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麦迪逊说:“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这段话的意思是()A.美国不需要建立统一的政府 B.政府执法不应受外来权力的干涉 C.需要有统一政府和制衡机制 D.政府要防止独裁政权出现
5.C 从材料中“如果„„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和“如果„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的假设可知麦迪逊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6.19世纪早期就有一位学者对当时俄国社会发出预言说:“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止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有用的一课。”俄国是如何接受这“一课”教训的()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建立地跨欧亚大帝国 D.十月革命
6.B 拿破仑战争后,西方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俄国则继续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度,结果导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今后有用的一课”即指此次战争。接受这“一课”教训的事件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即亚历山大二世改革。7.(2008年上海第一次摸底)林肯在总统竞选中主张解放黑奴,但1861年他却把宣布解放黑奴的一位将军撤职。1862年他又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林肯的这种策略变化表明他在此期间的最高宗旨是()
A.保护白人利益,坚持种族歧视 B.团结黑人奴隶,战胜南方叛军 C.放弃废奴主张,向奴隶主妥协 D.拯救联邦政府,维护国家统一
7.D 解放与废除黑奴制在林肯看来只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在战争期间他的最高宗旨就是维护国家统一。
8.19世纪中期,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林肯、加富尔、俾斯麦等著名的政治家,他们为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活动主要适应了()A.反对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需要 B.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对外侵略扩大市场的需要 D.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需要
8.B 美国,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斗争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和维护了国家统一,体现了工业资本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对市场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的要求。9.“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威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要用铁和血。”俾士麦的“铁血政策”主要针对()A.阻碍德意志统一势力 B.德意志境内的工人运动 C.殖民争霸对手 D.资产阶级自由派 9.A 铁和血主要指使用武力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10.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 入欧”的历史转折。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10.C “脱亚入欧”系指日本在社会各方面的西方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11.(潮师高中2008届高三摸底)“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11.A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的分布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标志。B项是美国宪法,确立了美国共和制政体;C项颁行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奠定了法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D项是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一系列法律的统称。正确答案为A项。
12.与英、法、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德、日法西斯主义的相同特征是()①实行“***” ②抛弃议会民主制 ③对外掠夺殖民地 ④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12.C日本法西斯没有政党,排除①;法西斯主义都是专制独裁,都实行军事、思想文化的恐怖统治,②④正确;③并非法西斯国家独有。
13.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力保障。材料一 漫画
材料二 华盛顿说:“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蒙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若我没有利令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岳麓版 材料三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美国联邦政府国会总统联邦法院参议院众议院内阁其他机构最高法院
回答: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英国什么历史现象?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华盛顿认为“使我国蒙受最大灾难的阴谋”指什么?
(3)材料三典型地反映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欧美民主政治确立的经济根源和政治前提分别是什么?
(4)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代仪制的确立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以漫画、图表和文字等多种载体考查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原因、影响。注意从材料中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回答问题,把材料信息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答案:(1)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2)把美国变成君主制的国家。
(3)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4)政治:否定君主专制;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一一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2)改革既要除旧布新,就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请结合改革者在改革前和实施当中的措施,谈谈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 答案:(1)目的:维护皇权。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
(2)日本:改革前,通过“武装倒幕”将旧制度及其特权者铲除;改革过程中,通过废藩置县、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宣布“四民平等”等方式巩固改革成果。
俄国:改革前,沙皇借用舆论的力量化解贵族地主的阻力;改革中,让农民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获得自由,以安抚旧势力的不满情绪。
第二篇: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孙 诗 赟高 考 辅 导 系 列 试 题
1、美国宪法在1787年制定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①允许奴隶制存在 ②没有表明人民拥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 ③自由的黑人和印第安人不能
拥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 ④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有总统任命受制于总统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最终击败共和党对手麦凯恩,成功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
下列关于美国总统选举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七年选举一次B.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1789年举行了第一次总统选举D.1862年以后共和党开始执政
3.易中天在《艰难的一跃》中说,这部宪法的出现究竟是人性与自由的胜利,还是利益力量左右的结果?这是一个需要回答、却又不必认真计较答案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部宪法也许是政治家充
满智慧而体面的“合谋”,也许是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彻底释放,也许是以上诸种情况的结合。这一文件最
有可能是()
A.《权利法案》B.《邦联条例》C.《1787年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4.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
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不僭位号,不传予孙,而创为推举之法①,几于天下为公,乎三代之遗意②。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③„„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
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④,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材料中划线的4个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序号是()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6.英国本届工党政府任期到2009年5月届满。首相布朗支持率的下跌幅度和速度,均创下了自英国
20世纪30年代开始民调以来的历史纪录,现在英国国内要求布朗提前下课的呼声很高,工党可能会在后
面的大选中失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B.英国首相必须直接对选民负责
C.英国首相的权力主要靠民意来支撑D.内阁的集体负责已形同虚设
7、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8、在英国,“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这反映了()
A内阁对议会负责B选举权扩大C两党制的完善D国王权力增强
9、对1875的宪法中法国立法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B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
C参议院有权否定众议院的决议案D众议院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
10、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政治权力B协调当时各种社会矛盾
C确立三权分立的立法原则D确保国家摆脱殖民统治11、1792年法国称共和国,1804年法国称帝国,这一变化中,没有改变的是()
A阶级基础B国家政体C内外政策D与人民的关系
12、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
①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关系不同②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③政体的实质不同④
制作人:王 菲1
均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 ①③④
1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
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
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A.首相对内阁负责而不必对国会负责
B.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内阁拥有行政与立法大权,对首相进行限制与制约
D.首相和内阁成员中的多数可能来自不同的政党,因而相互牵制
14、下列关于联邦政府三权分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会拥有立法权和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利 B.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议员在白宫办公
C.联邦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D.总统及其内阁向国会负责
15、下列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一部充分体现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意志的资产阶级宪法
B.是一部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封建性质的法律
C.是一部将德意志军队普鲁士化的军事立法
D.是一部带有浓厚专制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6.英国和美国一直被视为传统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但两国的政治面貌却不尽相同,据此回答下列
问题。
(1)指出两国的政治制度及主要特点。
(2)分别指出两国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3)概括说明两国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原因。
17.近代史上,英国社会不断得到改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
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等。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
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身上。
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
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小威
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末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
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830年,英国议会通过选举法案,规定:取消和减少已经衰落的选区的议会
代表席位,它们的席位转给新兴的工业城市;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城市选民资格放宽
到年收入达10镑以上的房主和年付10镑以上的房客,农村选民资格则为年收入达15镑以
上的土地持有者和年收入达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结果,选民人数由43万增至60万,在增加的22万选民中,城市资产者占18万。
材料三 1872年格莱斯顿内阁在英国设立内政部,主要是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地方自治
机关。1888年,英国又宣布将各郡的行政权交由选举产生的郡务会议掌管。1894年,英
国又对郡下面的区进行行政改革,由选举产生的区务会议代替以前被教会贵族控制的区
议会。──钱乘旦《英国通史》
(1)据材料一,近代前期,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重要的环节?(3分)
制作人:王 菲
2(2)材料二表明,英国选举制度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3)据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英国近两百年政治体制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2分)
18.观察下列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明朝内阁旧址
(2)从内阁与君主的权力关系来看,两者有何不同?
(3)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各自对其自身的社会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提出“正确估计支配人类心灵的对权力的迷恋及滥用权力的癖好”,提出“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
利的保护人以防止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和现代的实验中显示出来”。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
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
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回答:(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华盛顿的担忧是什么?为了解决华盛顿所担忧的问题,美国政府是怎
么组织的?其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分析毛泽东为推动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的进行了什么努力?
(4)中外政治家对各自国家政治制度的构建有何共性?给我们什么启示?
制作人:王 菲3英国内阁会议厅(1)从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16.(1)政治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共和制。主要特点:英国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政体;美国是共和制为根基,总统制、联邦制为表现。
(2)法律依据: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传统的封建社会,是革命胜利后新旧势力既斗争又妥协的结果;美
国:独立战争彻底摆脱殖民统治,没有传统势力的包袱,但各地利益存在激烈冲突,是各种现实利益冲突
妥协的结果。
17、(1)从限制王权到责任内阁、司法权从王权中独立、内阁从属于议会到下议院中的多
数派组阁。(3分)(2)向城市工商业者倾斜;有财产资格限制;选举范围扩大。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管理。(3分)(3)削弱地方贵族和教会贵
族势力,加强中央政府权力。(2分)
(4)经济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等。(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分)
18.(1)社会性质不同:英国是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君主专制进一
步强化的封建社会;(2)英:内阁是由国王任命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成的,内阁拥有行
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而非对国王负责;中:内阁是君主专制进一步产生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
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他们的主张采纳与否取决于皇帝。(3)英:
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证,使英国崛起为
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明清: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近代科技的产生,使中国
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19.(1)担忧:有人迷恋权力和滥用权力而出现专制。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国会掌立法权,总统
掌行政权,最高法院掌司法权。“分权制衡”原则。(2)以议会形式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实行分权制
衡原则、实行民主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3)推动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4)防止对权力的滥用,加强民主监督,推动民主建设;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进政治民主化,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制作人:王 菲4
第三篇: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教学教案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2、通过教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经过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总历程,理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尽管其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是,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逆转。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史上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教学过程中的图1)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史上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课件或图示的方式围绕“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分阶段讲清革命的基本进程。并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教学设计示例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重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目录介绍第二章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
阶段特征:属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征,但制度不完善;此阶段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2、结合英国王朝世系表介绍英国历史的沿革及革命前的背景(重点介绍:七国时代——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比中国晚3000年。安茹王朝——13c议会制建立、议会的传统。都铎王朝——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及遗留的问题、专制、重商主义、资本主义萌芽及发展。伊丽莎白女王王位继承。斯图亚特王朝——建立、专制统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启发学生归纳、概括革命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3、革命过程:采取板书、地图或课件示意的方法,由老师形象、重点讲述,对一些重点问题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如:导火线——革命的标志?——内战——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克伦威尔措施、评价?——复辟及原因、两党制形成——“光荣革命”、二王制、革命结束的标志?——《权利法案》(内容、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君主立宪?
4、历史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教学设计思想
1、学习世界历史,尤其是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需要从这个阶段的大背景(即阶段特征、知识线索)入手,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在时空上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同时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2、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历史,适量地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并采取图示的方法。
3、本节主要采取教师启发下的学生讨论、归纳法。
第四篇: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内容提要: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村级治理的民主化大势所趋,以乡村领导关系为核心的传统乡村关系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村级治理的民主化必将对乡镇转变领导方式、转换工作作风构成强大的内在动力,对乡镇机构改革产生巨大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改革后的乡镇行政完全有能力适应以村级治理民主化为基础的新型乡村关系。关键词:村级治理乡村关系乡镇机构改革费改税
我国的基层政权设在乡镇,村则是农民群众实行民主自治的社区单元。从某种意义上讲,乡村关系既反映了国家行政与村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又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相对独立的边界。建立何种乡村关系及乡村关系状况如何,实在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好坏的一项关键因素。当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后,村级治理的民主化方向不可逆转,传统乡村关系面临严峻挑战。此种背景下,笔者试图结合农村调查的切身体会,来略谈一下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
一、村级治理的民主化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时指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在展望未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时要求:“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正是借十五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全国人大在屡次争议后,终于在1999年11月正式通过了已试行十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组法》),农村基层民主的强制性和规范化建设纳入轨道。依照《村组法》的规定,我国在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选举,对村民负责。正式颁布实施的《村组法》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委会成员。在新《村组法》颁布不久,甘肃、山东、广东、湖北等省人大常委会即迅速根据《村组法》的有关要求制定并通过了地方性选举办法,这些具体选举办法的特点是对选举各环节作了细致规定,体现了吉林梨树县“海选”将候选人提名、确定和正式选举的权利全方位交给农民的基本精神。这些具体规定使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试图干预选举结果,农民都可以对照法律条条指出其行为违反了《村组法》和《选举办法》的某一款项。这样一来,《村组法》试行时因为程序制度不足所造成的乡镇行政干预村委会选举的后果难以再
存,农村民主化的方向必将大势所趋。此一点从新《村组法》颁布实施后各地民主选举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来。[1]我们在农村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对中央政策很敏感的农民也已经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联播以及报刊杂志上大体了解了“海选”的精神,对真正的民主选举充满期待。许多乡村干部虽然对“海选”充满忧虑,但大都认为大势不可抗,村级民主化不可违。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村级治理的民主化仅仅是展示了良好的开端。站在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行政的立场上,村级治理的民主化可能造成乡镇行政在村一级无“腿”的问题,它们不可能有太多民主化的热情。但是,在国家强制推进村级民主,学术界与舆论界普遍欢迎,农民又有越来越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情况下,乡镇乃至县市一级很难再抵挡得住民主化的隆隆脚步,村级治理必将很快迎来一个民主化的未来。村级治理的民主化并不只表现为民主选举,而且表现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即所有与村民利益相关的重大事项均应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不同意的事项,村干部即不能办。民主管理即让村民群众参与具体的村务管理,如由村民代表参加治安、调解、公共卫生等项事务的具体管理等。民主监督即由村民群众通过诸如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财小组等等形式监督约束村干部,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和违背村民群众意愿的错误做法等等。所有这
些方面综合起来,在村级治理中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使得所有违背村民意愿的行为都很难发生。不仅过去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和影响了干群关系的村干部吃喝贪占没有了存在的空间,而且乡镇行政凭借对村级组织的控制而向农民增加的种种不合理负担也很难再提取上来。总括以上叙述,即依照《村组法》所描画的村级治理蓝图,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于乡镇行政乃至国家的社会实体,在此一实体内部,因为有详尽的制度手段和操作程式规定,村民可以有效建立与村干部之间的互动关系,村干部任何违背村民群众意愿的行为都会由于受到来自村民多渠道的约束而很难发生,村民群众可以成功地将自己的意愿借村干部的行为表达出来。
二、传统的乡村关系及其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整个乡村关系依然是建立在传统人民公社体制基础上的。1988年颁布试行的《村组法》因为过于“粗略和原则化,导致村级组织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空隙过大,以致乡镇行政可以利用这种制度空隙来制造村级组织实际制度安排对成文制度意愿的偏离。”[2]换句话说,除个别例外,当前乡村关系从根本上讲,依然是人民公社时期形成的上下级关系,无论乡镇行政、村民群众或村干部自身,都明显缺乏自治意识,人民公社遗留下的历史记忆成为主导乡村关系的主要资源。笼罩在人民公社阴影下的传统乡村关系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具体地说,第一、当前乡镇行政为推行政务,亟需在村
一级有一强有力的支点,而此一支点的最佳选择即是村干部。无论是计划生育、殡葬改革、还是环境保护、维护治安,不凭借村干部的协助,乡镇行政的实施效果将大大折扣,甚至根本实施不了。乡镇行政的实施。第二、承包经营使得分散经营的农户成千上万。无论是向下传递党的方针政策,还是往上收提留税费,离开了熟悉千家万户情况的村干部,乡镇行政纵有再大的愿望和热情,也无力一一面对农户。正因为村级组织对于乡镇行政的如此重要性,使得传统乡村关系即乡村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具有了合理性,这也正是当前有人重提“村政”的主要理由[3]。不仅如此,因为《村组法》规定乡村关系为指导关系,乡村实际上的领导关系“名不正而不顺”,这就使得当前乡村关系既无法获得“村政”背景下的好处,又无法获得“自治”名下的好处。[4]当前乡村关系要么实行“村政”,要么真正“自治”。村政的好处是可以有效解决乡镇行政在村一级的支点问题,这一点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非常重要。但是,“村政”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第一、如何监督乡村组织的不良行为?因为“村政”对上负责,村干部必然很容易即可用欺上的手段来获得上级信任,更何况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渡时期,村干部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买通”上级,而将经济负担向村民群众转嫁,严重的时候,乡村干部可能会借转型时期的无规则来恣意妄为,渔肉百姓;第二、“村政”
不能解决社区资源动员的问题,即对上级负责的村级组织如何可以得到村民的信任?举办村里的公共工程时,群众如何敢于放心地将集资款项交给不对自己负责的村干部?第三、乡镇行政很容易利用“村政”这个下级来为他们私人谋取好处,诸如当前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强制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屡屡发生,又屡屡失败,大而无当的政绩工程屡屡上马又大多损失惨重,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可以通过“村政”这个下级来实施他们或轻率或有不良目的的决策。正因为“村政”无法解决以上问题,我国当前选择了民主化的村级治理路径。具体而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农民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参与积极性,使得村级治理的民主化方向已经很难逆转。村级治理的民主化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可以有效监督约束村干部的不良行为;第二、可以提高社区资源动员能力[5];第三、可以抵制乡镇行政的瞎指挥。显然,无论“村政”或“民主化的村级治理”,都较现存的笼罩在人民公社阴影下的传统乡村关系具有优势。而就“村政”和“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两种方式比较而言,两者都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之处。我们以为“民主化的村级治理”较“村政”更为合理,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力量来抵制转型时期权力本身不断膨胀过程中滋生的种种问题。在转型时期,因为意识形态约束能力和制度本身的刚性均成问题,源自行政权力的种种不良因素都可能膨胀扩大,无论是借国家政权本身的力量还是借道德约束本身的力量,都很难约束这些不良因素的膨胀,唯一的办法是对权力本身进行限制和制约,从而使那些源自权力的不良因素无以生存。以当前农村现存的种种问题来说,无论中央想出多少办法来要求减轻农民负担、转换工作方式和转变工作作风,乡镇一级(不仅仅是乡镇一级)总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是老问题还未解决,新对策又已产生,中央和农民对地方上的“对策”防不胜防。那么,为什么乡镇可以想出对付中央政策的对策,拒不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很简单,对于分散的农民来讲,乡镇可以指挥村来实施高压,可以以种种借口来实现它的别有用心的目的。这就是说,正是“村政”最具价值的乡村领导关系可能为乡镇行政权力的无所约束提供手段,而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则通过釜底抽薪,使得乡镇行政不转换工作方式和转变工作作风,就根本不可能维持下去,所有成为对策的借口都不能不转换成执行政策的压力和动力了。我们在长期的农村调查中深深地感到,转型时期试图以道德修养和成文制度约束权力,实为缘木求鱼。唯有以权力制约权力,单方面成为对付中央政策的“对策”才不致于肆无忌禅地四处横行。正因此,我们以为“村治”较“村政”为好。这里,要实行“村治”还必须解决两个认识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不受制约的乡镇行政权力可能造成何等严重的恶果。第二个问题是:民主化的村级治理会对乡镇工作造
成何等程度的困难。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无论如何估计不受制约的乡镇行政权力所造成的恶果都不过份。以下以几件具体事项说明之。因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三提五统”挂钩,在当前的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便不是依据农民实际收入来计算,而是依据上面要收多少钱来规定;面对市场的农民当然有权力决定种什么不种什么,但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乡镇强迫农民种什么,如何种的问题。若农民增收,乡镇领导干部就有了“政绩”(事实上强迫农民种不种什么的后果大都是农民减收),农民减收了就该自己倒霉,很少有谁为农民减收承担过责任;强制保险、达标升级、不负责任的建设决策等等,所有这些,若乡镇负责人没有经济利益上的企图,也大都是为了搞出政绩以备升迁。其后果是,不搞得民穷财尽、民怨沸腾,不受制约的乡镇行政权力就不会善罢甘休。[6]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当前乡镇行政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第一项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诸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民政优抚等方面的事务;第二项是收取诸种税费提留。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基本结束以农助工的阶段,乡镇向农民收取的税费提留主要用于乡镇行政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诸种方针政策的费用和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但是,当前乡镇行政往往只收费不服务,收费本身成为了目的。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普遍被“提留收取”所替代,成为对当前农村工作的莫大讽刺。据调查,当
前从农民那里收取的税费大多它用。理论上是为农民服务的收费,却变成了养活大批闲杂人员的人头经费。这样就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既然不服务,收费干什么?再问:若不收费,当前成为天下第一难的税费收取是否可以变得容易起来?税费收取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难,根本原因是农民没有钱,税费收取额度远远超过了农民实际可以承受的限度。从全国总体情况看,1994至1887年,全国农村向国家提供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税收从433.2亿元上升到696.3亿元,农民人均上缴税金由48.7元上升至76.3元,年均增长16.1%,同期,全国农民向集体交纳的提留统筹从365.8亿元上升到645.5亿元,农民人均上缴集体的提留统筹由41.1元上升至70.1元,年均增长19.5%。而从1994至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为年均6%。[7]在农民没有钱的情况下,无论是“村政”还是“村治”都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可能造成乡镇行政工作困难的首要因素不是建立何种乡村关系,而是改革乡镇机构,精减乡镇人员,减少不服务的诸项收费。换句话说,构成为对未来民主化村级治理主要挑战和障碍的因素不在乡村关系而在乡镇本身,乡镇必须为民主化的村级治创造宽松的环境。好在民主化的村级治理本身不仅可能成为乡镇工作的障碍,而且可以成为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
三、乡镇机构改革的空间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当前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和税费提留屡收不起的根本原因是费多税少,由此造成了收费者和缴费者双方的随意性,此种观点认为,只要将农村费改税,可以《税法》来规范收税和缴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既解决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又解决税费收取困难的问题。这当然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姑且不论税费不同的功用,费改税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由谁来收税?第二、收多少税?先讨论第一个问题。当前乡村税费收取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由财税部门收税,由管理(服务)部门收费。财税部门和管理部门即乡镇的“七站八所”。过去农民出售公粮,“户卖村结”,无论是财税部门还是管理部门,它们都可以在“村结”时直接从农民售卖公粮所得款项中扣出,农民出售公粮得“白条”。近年强调“户卖户结”,财税和管理部门必须到一家一户农民家中收取税费。因为农户分散而庞大,其工作量远非乡镇七站八所所可以承担,因此,近年此种税费收取方式已较少采用,而大都转为第二种方式。具体地,第二种方式是“七站八所”将税费提留额度计算到村,然后,通过种种途径“攻关”乡镇行政,乡镇行政当然也无力承担税费收取所需要的工作量,因此,乡镇行政借用现行的乡村关系体制,与村主职干部鉴定税费收取责任状,对于按时或提前完成任务的村干部给予经济上的奖励,对于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的村干部给予经济上的惩罚,严重的,由
乡镇行政以工作不力免去村干部职务。单就以上两种税费提留收取方式而言,一种是由部门直接收取,一种是由乡村组织代收,在形式上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户卖村结”时,部门扣款是以农民出售公粮为前提的,当农民交不起税费时,他就拒绝出售公粮,因此,“户卖村结”时对村干部最大的工作压力便是所谓与“派款”联系在一起的“催粮”。表面上看“催粮”是村干部在为粮食部门出力,实质上是在为部门收取税费打基础。换句话说,无论何种税费收取方式,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离开了村干部,税费收取都不可能。问题在于:
1、通过乡镇与村主职干部鉴定责任状的形式来强制村干部收取税费的法理依据何在?
2、既然将收取税费的责任转嫁到了村干部身上,还要那些乡镇一级的税费收取部门干什么?据我们调查,当前乡镇一级仅财税部门,虽然在实际收取税费方面能起作用甚小,但它们依然是乡镇最为富有阔绰的部门,由乡村干部辛辛苦苦收取上来的税费,财税部门至少要花费近四分之一。换句话说,仅仅因为体制原因,农民就要额外多出近1/4的钱来养活不干事的部门。实行费改税显然只能改变费税的性质,并不能解决由部门收税的工作量,也就是说不能改变由村干部来收取税费本身的必然性。这同样不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据实征收,有多少收多少,这是税制的基本原则。但当前由村干部来收税,事实上是将税额包到了村,实质上是包税制。《村组法》规定“乡统筹的
收缴方法”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即是说乡镇下达的“五项统筹”费额可以由村民自己讨论决定如何分摊,显然,乡对村是包税制,村对农户则可以是一般税制。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大大减少了乡镇的工作量,而村内因为农户较少,相互之间比较熟悉,采用一般税制的工作量并不太大。实行包税制一举解决了村干部收税法理依据和专职收税部门的出路问题。即,将当前乡镇一级庞大而独立的财税部门收缩成为乡镇的一个会计单位,由此减轻农民的负担。再讨论第二个问题。因为当前收费部门事实上大多没有服务,而税费提留总额相对于农民实际收入太高,因此,农民无论税费,统统不愿交纳。将税费统收实在是不太合理的做法,原因是农民交费是为了获得较“自我服务”更多的公共服务,但当前乡镇一级服务部门遗留下来的“官气”太重,一方面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太差,农民有无这些服务无所谓,认为交费卖服务不划算;另一方面,要养活相对于劣质服务过于庞大的部门人员,部门就必须千方百计向农民收费。因为当前部门“官气”本身的问题,乡镇政府或上级部门不可能臵部门死活于不顾,大多千方百计从政策上给部门以优惠,对只收费不服务也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农民向部门交费事实上成了如税一样必不可少的负担。[8]因此,若不解决当前部门只收费不服务的问题,费改税就只能强化而不是削解部门的“官气”,增加而不是减少农民的负担。如此一来,具有讽刺意
味的将是农民不仅负担减轻不了,而且劣质的服务可能都不再有了。问题的关键是将现有的费推向市场,即是将公共服务推向市场。也就是说,应该将部门的“官气”削掉,让它们凭借服务来获得生存,农民为了获得较自我服务更多的公共服务,而自愿交费。费不应该是乡村强迫农民交纳,而应该是农民主动购买服务的支出。这就涉及到部门本身的改革。一旦费从乡村干部工作中或包税额度中清除,农民人均负担的税额就会大大减轻,收税和收费也就可以大大地容易起来。如上所述,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因其对乡镇行政不合理收费的抵制,构成了乡镇机构改革的强大压力和内在动力。其改革的方向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将功能重复的部分合而为一,具体若财税部门不收税,就应将其收缩为一个会计单位,而由收税效率更高的乡镇行政负责收税;第二、将绝大部分服务部门推向市场,不要与上级所设机构搞一一对应,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就坚决撤掉;第三、对于少数管理性的服务部门,应依职数定人员,多余闲杂人员全部遣散;[9]第四、某些地方在乡村之间所设管理区,可以撤掉,其人员除一部分抽回乡镇外,可以安排部分素质较高者到村级担任支部书记职务。改革后的乡镇机构做什么?其主要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诸项职能,因人设事的部门和事务,因个人目的而惯于借用的传统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在新型乡村关系背景下,既成为改
革的对象,也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前提。
四、民主化进程中的乡村关系村级治理的民主化是一个渐进的目标模式,在此进程中,农民政治认知与参与,村干部的自我定位,乡镇行政工作方式方法等等,都是有一个转变和适应的过程。换句话说,当前乡村关系本身依然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如何描述乡村关系的转换过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从总的趋向来看,当前村级治理民主化的趋向已经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立体感的未来乡村关系图景。第一、村级治理的民主化首先构成了对当前乡镇行政强有力的挑战。当乡镇行政不再能够控制村干部的人事任免权时,村干部终究会认识到自己应该对谁负责。有人调查发现,无论是由乡镇行政指定还是由村民群众选举,“选来选去还是那些人”。他们认为,既然群众选举的人正是乡镇希望当选的人,这就不会对乡镇工作和传统乡村关系造成什么影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忽视了选举本身具有的巨大力量。既然村干部是由群众选举的,在此过程中乡镇行政并无插手选举的机会,过去由乡镇任命且对乡镇负责的村干部何以会再对乡镇负责?不对乡镇负责的村干部并非事事都要与乡镇搞对抗。但当乡镇行政的强制命令与村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发生冲突时,村干部会否如过去一样服务于乡镇的目的?构成与村民群众意愿强烈冲突的乡镇指令大都是与中央政策精神相违背的东西,诸如屡减不轻的农民负担,屡禁不止的达标升级等等方面,将首先成为村的抵制对象。而构成当前乡镇行政强制村一级的诸种事项大致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为乡镇主要负责人为了个人目的而搞的所谓“政绩”工程以及所有为农民强烈反感的吃喝贪占。此些方面在面对村一级强有力抵制后,乡镇有能力自我消解,自我改造。也就是说村对乡镇的抵制可以在乡镇中逐步清除乡镇所可以控制的不良方面的行为;第二方面为来自上级部门的强制性任务诸如摊派、达标升级等等。此些方面无论乡镇行政本身如何想办法,在遇到村一级强有力的抵制后,乡镇便处于所谓“下顶上压”的困境之中,传统乡村关系下村级组织所遇到的困境由此上移至乡镇之中。处于困境中的乡镇行政无论如何都无法通过转变工作方法和转换工作作风将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但是,所有处于同样困境中的乡镇行政可以构成对上级(县一级)强大的压力,来自县级强制性指令中的由县级本身可以解决的部分,县级就必须面对并且想办法解决之。而更深层的来自更上级的不合理指令,即可如此类推解决之。[10]这样,源自村级治理民主化所构成的对乡镇行政强大的压力便会逐级上传,当此种压力足够大的时候,过去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的不合理指令便自下而上层层被剥离和清除掉。过去成为对付中央政策的层层加码的“对策”当然也就越来越难有生存的余地。总括以上所述,村级治理的民主化展示出了一幅自下而上良性改革和有序发展的内动力画卷。第二、村级治理 的民主化可以锻炼农民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当农民真心意识并体会到村是一级独立的自治实体以后,村集体发展的好坏与农民个体利益之间的紧密关系便不言而喻了。在过去的农村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而又不可思议的现象,即无论村集体负债或者存有积蓄,村民都不以为与他们自己有多少[1][2]下一页
关系。正因此,村民虽然对村干部高息借款向上级交提留或有的村民故意拖欠集体提留等存有意见,但只要不让他多交积累,他们便无所谓了。村民对村集体的冷漠与村作为村自治实体应有的与村民之间的利益相关性之间的巨大差距实让外人难以理解。但是,只要仔细考察一下当前乡村关系特别是村级组织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村民为什么对村集体的冷漠了。一方面,乡村干部虽然理论上承认村集体财产是村民共有的,但事实上村干部发多少报酬,村集体搞何种公共建设,除非要向农民摊派,均很少找村民商量。传统乡村关系不仅使得任命谁当村干部的主动权掌握在乡镇手中,而且村集体资金如何使用,乡镇也有极大的发言权。相反,作为村集体财产主体的村民不仅无权支配集体资金如何使用,而且根本就没有机会了解集体资金是如何使用的。甚至村民要清理村集体的财务帐目都困难重重。[11]民主化的村级治理在改变传统乡村关系的同时,使得村干部与村民
群众之间,村集体与农户之间的互动及利益关系凸现出来。一方面,村民可以有效监督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村集体的赢利可以为村民带来看得见的好处;一方面,随着村民对村集体经济控制能力与信心的强化,他们必然逐步体验到自己利益与集体经济状况的密切关联,逐步承担起集体经济或发展或萎缩的责任。[12]如此一来,村民就不仅会关心自己应负担多少税费,而且会关心村集体积累的增减。一旦村民普遍将自己的利益与村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则在由村承担应缴提留税费时,少数故意拖欠提留的农户就会受到来自其它农户强大的压力,这时,既不是由来自国家的力量,也不是由来自村干部的工作,而是由来自村民之间相互熟识与联系而产生的压力,将传统乡村关系背景下单纯依靠乡村组织甚至专政工具来完成的提留收取工作搞好。[13]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关键正是通过在相互熟识的村民之间形成共同的利益关联,而达成村民之间的相互监督与约束。不仅提留税费可以通过转换成与村民密切关联的村级集体积累而形成内在提取机制,而且其它许多原本需要乡镇强制完成的工作也可以通过转换成与村民利益关系密切的自治事务而形成内在作用机制。也许,正是民主化村级治理所可以形成的村内治理机制,可以为未来乡村关系打下颇为牢靠的基础。
[1]吴毅:《制度引入与精英主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2]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安排: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及其原因》,《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4期。[3]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等:《村级管理方式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8期;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4][4]贺雪峰:《村级组织制度的评估》,《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4期。[5]贺雪峰:《村民参与与社区资源动员能力》,《社会科学》1998年第9期。[6]参见《南方周末》1999年10月29日,第一版、二版,七版。[7]参见赵新社:《农村税费制度为何要改》,《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12月3日。[8]李武武:《农民不合理负担的30种表现》,《调研世界》1999年第10期。[9]王安仁等:《乡镇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调研世界》1999年第10期。[10]徐勇:《民主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11]高晓晖:《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最小的村“官”开始》,《今日名流》1999年第10期。[12]农村基层制度创新与税费改革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税费体制改革的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6期。[13]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288页。
上一页[1][2]
第五篇:党内监督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模版]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2004-02-19 15:02:04 新华网 孟娜 魏武
南方网讯 中国高层官员和理论专家对近日颁布试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发表评论说,条例不仅是中共反腐斗争的宣言,也是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文件。
中央纪委副书记、条例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夏赞忠说,中国共产党是依据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自上而下的监督要与自下而上以及同级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相结合。加强党内监督的基础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只有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党内监督,才是有生命力的、健康的和有效的。
他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是条例的主线。”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发展党内民主对发展人民民主和推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教授何虎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国际共运史的教训之一,是比较重视上对下、组织对个人的监督,而不够重视下对上、个人对组织的监督。“条例充分注意了这一问题,”他说。“条例对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会的作用做了明确表述: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惩罚,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条例说,对于应当经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而未经集体讨论,也未征求其他成员意见,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的,除遇紧急情况外,应当区别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条例还首次规定了地方党委委员、地方纪委委员有权向上级党组织提出要求罢免或撤换所在委员会不称职的委员、常委。同时规定,对没有列举具体事例、不负责任地提出罢免或撤换要求的,应当给与批评教育;对捏造事实陷害他人的,应当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陈雪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现在党内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实质是党内民主遭到破坏,条例高度重视发展党内民主,是执政党跳出‘人亡党息’的历史周期率,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可靠保证。”
她说,此次条例的制定还吸取了党的历史上许多经验和教训,比如民主生活会是党在长期发展中证明行之有效的一项制度,但目前有的地方和部门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条例就专门单列“民主生活会”一节。条例明确要求:民主生活会情况和整改措施要及时在一定范围通报;党员有权了解本人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处理结果;上级党组织认为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不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责令重新召开等。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副研究员韩久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条例的出台不仅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而且将促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
他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许多党员在国家政权机关和社会组织中担负着领导工作,执掌着重要权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党内民主生活中树立了民主观念,养成了民主习惯,培养了民主作风,就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党内民主的经验、作风和传统带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带动各自领域的民主风气。党内民主是国家政治民主化的关键。
另外,何虎生认为,条例规定党内监督要与党外监督相结合,也将会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编辑:郭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