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法律的分类
法的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将法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法的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多元的,比如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范围不同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等等。法的分类不仅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在按照某一标准划分的类别之间,存在质的规定,不可互相置换。如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但当它们被从另一标准看待时,则可能有其他意义上的类别归属,比如民法,就同时兼有国内法、普通法、一般法、实体法和成文法5种性质。并且,即使是按统一标准分出的不同的法的类别,也会因各自所处参照关系的不同,呈现出某种相对性。
就我国来说,近些年来,我国的立法速度加快,并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根据法的效力等级的不同,我国法律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解释等。
1.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力的分工等根本性的问题宪法是母法,其内容具有根本性,在一国法律体系中拥有最高地位和效力,制定主体和制定、修改程序不同于普通法,有更为严格、复杂的程序要求。而宪法以外的法律,其内容一般是调整某一或某些社会关系,法律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以根本法为效力依据,制定程序也没有宪法那样严格和复杂。比如《宪法》第三章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在我国,宪法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最新一次修正是在2004年。在我国,宪法享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立法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这里的法律指的是狭义的法律,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一般法律。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旨在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最基本的问题,如:《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刑法》等;而基本法律以外的一般法律则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旨在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法律,如《著作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我国《立法法》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指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一般法律在效力上是有差别的,前者高于后者,后者不得与前者相抵触。此外,对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其他决议和决定,若其中含有规范性内容,则也属于法源的范畴,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就效力而言,法律的效力仅次于宪法。《立法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3.行政法规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以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立法法》第九条规定:“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第七十九条规定:“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4.部门规章 《立法法》第七十一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或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如《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国内水路运输管理规定》等。
5.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适用于本地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立法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第六十五条规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如《安徽省城镇供水条例》、《海南经济特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其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规。第八十条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6.地方政府规章 《立法法》第七十的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如《北京市储备粮管理办法》、《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等。地方政府规章的法律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但与部门规章之间具有相同的效力。《立法法》第八十二条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第八十条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7.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立法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如《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三都水族自治县乡村公路条例》等。
8.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特别行政区可享有依法在本行政区内进行立法的权限,另外,回归前予以保留的法律文件继续有效。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在内地短期执业管理暂行规定》等。
9.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解释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法律的含义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活动。我国《立法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第四十三条规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第四十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因此,我国法律的法律效力的层级为:
宪法 ↓ 法律 ↓ 行政法规
↓
地方性法规
↓
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
第二篇:我国饮用水分类情况.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饮用水分类情况
作者: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3年第08期
目前,我国饮用水市场上主要有纯净水、矿泉水、泉水和天然水、矿物质水等。
国家只针对纯净水和矿泉水有国家标准,而针对天然水却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于是,各地都制定了地方标准。因此,矿泉水一般写明执行标准为“GB”(即国标),山泉水(或饮用天然水)执行企业自己制定的“产品标准号”或标准号为“DB”的地方标准。
山泉水对水源的质量要求比较高,水源一定来自受到特定保护的山区,经过山体净化,区域内无污染,周边也无其他污染进入水源区域。这种水一般比较稀少,因此价格也较贵。矿泉水的水源一般来源于地下水,富含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矿泉水中必须有一项或一项以上达到界限指标的要求,其要求含量分别为(单位:g/L):锂、锶、锌、碘化物均≥0.2,硒≥0.01,溴化物≥1.0,偏硅酸≥25,游离二氧化碳≥250、溶解性总固体≥1000。如果全部达标,就属于优质矿泉水。
纯净水是纯洁、干净不含杂质或细菌的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原水,通过蒸馏法及其他加工方法制作而成,密封于容器内,且不含任何添加物,无色透明,可直接饮用。
市场上出售的太空水、蒸馏水均属纯净水。
第三篇:我国的职业如何分类
我国的职业如何分类?
我国职业分类,根据我国不同部门公布的标准分类,主要有两种类型:
(1)第一种: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总局、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82年3月公布,供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使用的《职业分类标准》。该《标准》依据在业人口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将全国范围内的职业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层,即8大类、64中类、301小类。其8个大类的排列顺序是:第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第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第三,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四,商业工作人员;第五,服务性工作人员,第六,农林牧渔劳动者;第七,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八,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在八个大类中,第一、二大类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第三大类包括部分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四、五、六、七大类主要是体力劳动者,第八类是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2)第二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标准局批准,于1984年发布,并于1985年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这项标准主要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分类,即按其所属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四级。门类共13个:①农、林、牧、渔、水利业;②工业;③地质普查和勘探业;④建筑业;⑤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⑥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应和仓储业;⑦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⑧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⑨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⑩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1金融、保险业;12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3其他行业。这两种分类方法符合我国国情,简明扼要,具有实用性,也符合我国的职业现状。
根据不同标准的职业,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从行业上划分,可分为一、二、三产业;从工作特点上划分,可分为务实(使用机器、工具和设备的工种)、社会服务、文教、科研、艺术及创造、计算及数学(钱财管理、资料统计)、自然界职业、管理、一般服务性职业等10多种类型的职业。每一种分类方法,对其职业的特定性都有明确的解释,这对我们更好的掌握某一职业的特点,去选择适合自身职业有指导作用。
职业规划前的考虑
职业定位有两层含义:
一、确定自己你是谁,你适合做什么工作;
二、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
定位准确,你就会持久地发展自己。很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很多人把时间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会感觉后劲不足。准确地定位,可以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对于高中生而言,定位重点在于:
1、了解自己的兴趣点;知道自己喜欢学习什么,喜欢做什么工作;
2、了解职业对于知识、技能、人品和性格的要求。高中生群体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定位并不是确定现在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大学生而言,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大学生常常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准确地定位。
对于白领阶层而言,定位重点在于确定轻重缓急。白领阶层在接触社会之后,已经明白了自己的特点,也明白了社会的要求,但是在发展的路上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为定位混乱。建议白领阶层在分析自我特点的时候,确定轻重缓急。
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定位重点在于搞明白要什么和放弃什么。管理人员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下一步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追求过程,而是获得和放弃的问题,你可能追求速度,但是要放弃稳定,可能要追求权利,但是要放弃技术,可能要追求挑战,但是要放弃休闲,这个阶段是一个得与失比较明显的阶段,所以个人定位的时候重点要关注未来的风险,评估自己愿意和能够承受的得与失。如何职业规划? 确定志向
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俗话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及成就的大小。所以,在制定生涯规划时,首先要确立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你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点。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
职业生涯机会的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你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
环境因素评估主要包括:
(1)组织环境。
(2)政治环境。
(3)社会环境。
(4)经济环境。
职业的选择
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有80%的人在事业上是失败者。正如人们所说的“女怕嫁错郎,男怕选错行”。由此可见,职业选择对人生事业发展是何等重要。如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呢?至少应考虑以下几点:
(1)性格与职业的匹配
(2)兴趣与职业的匹配。
(3)特长与职业的匹配。
(4)内外环境与职业相适应。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在职业确定后,向哪一路线发展,此时要作出选择。即,是向行政管理路线发展,还是向专业技术路线发展;是先走技术路线,再转向行政管理路线……由于发展路线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须作出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你的职业生涯路线或预定的方向前进。通常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须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我想往哪一路线发展?
(2)我能往哪一路线发展?
(3)我可以往哪一路线发展?
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以此确定自己的最佳职业生涯路线。职业锚
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
职业锚,也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第四篇:我国法律(学)网站要览(模版)
我国法律(学)网站要览
我国当代的法律学网站(页)总的说来包括两大类型,一是官方机构主办,一是民间主办的,后者按照举办者不同又分为高校的研究机构、个人等几类。
官方性质的网站内容不如民间性网站丰富,但信息比较权威。民间性的网站,规模普遍不大,但专业性较强。现在要做大网站,一要有财政支持,二要有学术支持,二者缺一不少,能达到二者兼备的实属难得。近年来,一些兼具学术性、资料性、时效性、评论性、实践性的网站(页)受到网友的青睐。
以下推荐一些网站,其网址由褚宸舸收集整理,2004年5月间曾逐一检测均能正常浏览。读者如有新的法律网站信息愿意提供,或对本书内容有任何意见和建议,均可发电子邮件至:lawfaxue@yahoo.com.cn,以便本教材适时修订时增补。
(该文是笔者副主编的教材《大学法律基础》(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年7月版,即出)的附录1部分,此前曾委托一些朋友在一些论坛贴过征求意见,此文为完整版)
补充专区
武大黄彪同学补充``劳维律师网www.xiexiebang.com/ 中国律师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法学网(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法院网
http://www.xiexiebang.com/ods/ 联合国官方文件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西北政法大学就业信息网
http://xzxf.126.com/ 西政先锋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法律社会学BBS
http://www.xiexiebang.com/law/ 法务在线企业法律顾问论坛
第五篇:我国电视广告的法律探讨
我国电视广告的法律探讨
我国电视广告的法律探讨
论文摘要:电视的发明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而在大洋彼岸的我国直到1958年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电视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理所当然我国电视观众的数量也就是世界第一,电视台数量世界第一,电视频道数量也是世界第一。要满足如此庞大人口的精神消费,电视台身上挑的担子也不是一般的重。与此同时,这其中庞大的广告商机也是令商家和电视台狂喜不已的。在越来越现代化、商业化的今日,对电视广告的有效管理就成为不容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电视广告 法律“限广令”虚假广告
电视广告面临的问题
“电视广告收入已经成为各电视台得主要经济来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视广告式电视台得经济支柱,广告收入是电视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广告业是电视传媒产业结构体系中的支柱产业。电视媒体广告经营从1990年开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了迅速增长,每年都保持了比GDP快得多的增速”1,它满足了受众对经济信息的需求,也给广播电视自身增加了活力。在广告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慢慢的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1、一直以来观众对电视广告议论最多的就是在电视剧里无节制的插播广告。当然由于最新“限广令”的出台,这个问题出现了新的形式。在之后的内容我会详细阐述
2、恶心广告。很多广告在拍摄画面和台词上不加以修饰或者恶意丑化,让人看后觉得很恶心,例如一些专科医院的广告。
3、流动字幕广告。有些电视台传播其他台节目的时候,在播放形式上很不讲究,随意的弹跳出广告,分散观众的视野。当然现在这种现象在某些电视广告中还存在,只是在网络上这种广告形式显得更加泛滥。
4、恶性竞争,由于“限广令”的实施,很多商家无缘电视剧黄金时段的广告,于是改投电视节目,还记得《中国好声音》那断惊人的广告开场,“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为您冠名的加多宝凉茶中国好夏骏,《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广告:一把胡椒面撒向大海 2006年11月
1041047035罗晟茜《我国电视广告的法律探讨》 1
声音喝启力添动力娃哈哈启力精神保健品为中国好声音加油~发短信参与互动立即获得苏宁易购的100元优惠券感谢苏宁易购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新锦江大酒店为中国好声音导师提供的酒店赞助。”让观众也是哭笑不得。
5、虚假广告。广告电视领域里边,虚假医疗卫生保健品广告泛滥,成为公害。这类事件的例子层出不穷。
我国电视广告的“法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电业的产业经营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产业,其法律地位还没有得到确立(比如在中国广电系统目前效力等级最高的法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里就找不到这方面的法律依据),其进一步发展也缺乏制度性保障”1
我国电视台的产权归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由国务院下属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自1997年9月1日起施行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28号国务院令)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统称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第六条规定:“全国性广播电视行业的社会团体按照其章程,实行自律管理,并在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活动。”以上条文中所说的“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指的就是目前的广电总局。而我国目前电视广告“法律”,就是《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目前在广告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根据今天的经济发展形势、广告市场需求、广告自身的发展,从前制定的法律法规已经暴露出很多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于是,近几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爆炸式的发展,电视广告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广电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也在不断的完善。下面针对以上提出的电视广告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具体解决措施。
经典完善:名人代言虚假广告
名人代言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事,而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层出不穷的曝光也使观众由震惊不已到见怪不怪了。先举几例大家耳熟能详的虚假代言:
一向以正面形象示众的成龙,代言的霸王乌发被查出批号不合格。央视3·15刘成付,《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2007年4月
晚会以郭德纲代言“藏秘排油茶”做反面典型报道,称该产品改头换面、虚构研制单位,有虚假广告之嫌。唐国强、解晓东代言的“不孕不育”医院惹来观众嘘声一片。由莫文蔚、大S、刘嘉玲、林心如、林忆莲、萧蔷、郑秀文等漂亮女星任代言人的日本SK-II品牌多项化妆品近日被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查出含有禁用成分,消息传出,令人震惊。著名演员侯耀华共代言了包括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10个虚假产品广告。
针对广大观众深恶痛绝的明星虚假为医疗、药品广告代言,广电总局一次又一次发出禁令。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局此前联合下发通知,禁止聘请不具备执业资质的人士担当医疗、健康类节目的嘉宾,严禁演员和社会名人主持医疗、健康类节目。此外,《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也做出了相应的完善。2009年,广电总局共清理整顿虚假违法医疗、药品广告和各类违规电视购物短片广告3600余条;全年共监管了380余套电视节目和40余套广播节目广告播放情况,监听监看时间达1万多小时。
相关负责人表示,广播电视违法违规广告清理整治工作仍然艰巨。虚假违法广告尚未杜绝;部分广告内容低俗恶俗,特别在一些广告咨询节目中,涉性栏目屡禁不止;电视购物短片虚假广告泛滥,占广播电视投诉总额的七成以上;电台违规面较广。
“《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广播电视广告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组成部分,并首次将资讯服务、广播购物和电视购物短片广告等纳入商业广告的范畴,计入广告播出总量进行管理。对于近年来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医疗用品广告,《办法》明确规定,药品、医疗器械、医疗和健康资讯类广告中禁止含有宣传治愈率、有效率,或者以医生、专家、患者、公众人物等形象做疗效证明的内容。为了避免对病人和播出机构形象造成伤害,《办法》还规定治疗恶性肿瘤、肝病、性病或者提高性功能的药品、食品、医疗器械、医疗广告不得播出。
针对目前一些企业使用国家名义做商业广告的现象,《办法》在规定商业广告中不得使用、变相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外,特别强调了不得使用、变相使用国家领导人、领袖人物的名义、形象、声音、名言、字体或者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和形象。此外,姓名解析、运程分析、缘分测
试、交友聊天等声讯服务广告也被严厉禁止。”1
2010年,1月1日起,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对2003年9月15日发布的《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调整内容主要就是上述内容。
当然光是这些还是不够的,对此《广告法》率先做出了修订。以前,“《广告法》将承担责任的主体规定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另外,“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这里就缺少了个人代言广告的问题。此次修法意在堵塞漏洞,新增加了一个主体,即“广告其他参与者”,如此,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在追究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上就有法可依了。”
最新完善:“限广令”
2011年11月25日,广电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即“66号令”),将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即“61号令”)中的第三章第十七条[“播出电视剧时,可以在每集(以45分钟计)中插播2次商业广告,每次时长不得超过1分30秒。其中,在19:00至21:00之间播出电视剧时,每集中可以插播1次商业广告,时长不得超过1分钟”]的内容,修改为“播出电视剧时,不得在每集(以45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这一修改沿袭了广电总局紧缩电视剧中插播广告时长的一贯要求。此前,《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就曾以“在19:00至21:00之间播出电视剧时,每集中可以插播1次商业广告,时长不得超过1分钟”的规定,取代2004年1月1起施行的《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即“17号令”)中 “除19:00至21:00以外,电视台播放一集影视剧(一般45分钟左右)中,可以插播一次广告,插播时间不得超过2.5分钟”的内容。
“限广令”自出台以来就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议。因为商业模式推动电视台追求广告收益,维护“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定位的广电总局则推动电视台朝“人民满意”方向倾斜。总局认为在黄金时段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不利于人民舒适的观看。“所以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电视台像是任性的孩子,总想尝试“最商业”的举动;而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电视台则像是站在“高明家长”前人民网,禁播名人医疗广告,2009年12月11日报道的孩子。对于出台的政策,电视台即使有异议,也只是在“上有政策”时琢磨“下有对策”。“问题—政策—再问题—再政策”,广电总局与电视台间“猫捉老鼠”的互动关系越拧越紧,结果仍是“问题层出,管不胜管”。”1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极大的好消息,网上调查数据显示,有93%的网友表示支持“限广令”,就我个人来说也认为这是一种观众意愿的胜利,抛开了经济利益而照顾观众的感受是很人性化的一种作为,就像是春晚不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一样,再也不会让人想狂吐槽。
但“限广令”从年初执行到如今,也让人感受到好像电视台和广告商都没有善罢甘休。首先,电视节目中植入式广告大大的增加,几乎已经没有任何节目不加一个某某企业冠名播出。并且在播出的过程中也会不断的为企业打广告。其次,从电视台挤出的广告需求汹涌“奔向”视频网站。现在你打开任意的视频,一般都会强制性的让你观看20秒左右的广告。更有甚者,有时候搜资料打开论文都需要看10秒左右的广告。网站首页有广告,新闻报道插广告,总之商业广告在网上肆掠开来。所以,广告主做广告的需求没有因“限广令”而减少,从电视台挤出的广告就大量流向视频网络,观众即使观看电视剧时受广告骚扰降低了,但观看网络剧时受到广告骚扰的程度倒有可能增加。由于电视观众往往不仅仅是电视观众,他们可能同时还是网络用户,因此,“限广令”是否改善了全体人民接受文化产品的福利状况亦需拭目以待。最后,在电视剧中直接插入广告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个最典型的就是湖南台自制的一些电视剧了,像《一起去看流星雨》,里面生硬的硬塞广告也被网友调侃了好久。
“电视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自从电视这一强势媒体问世以来,凭借其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的“嵌入”,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塑造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人们成长历程的有效工具”。而电视广告是电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电视广告的相关管理还是存在很多漏洞,也还没有正式的法律。
当然,好的是,一直在进步。
参考文献:
夏骏著:《十字路口的中国电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人民网,对“限广令”合法性、正当性与有效性的思考,2012年2月20日邢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序言,2005年4月
刘成付著:《中国广电传媒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邢虹文著:《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