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影响及创新趋势毕业论文
试论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影响及创新趋势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网络化 创新 电子商务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网络化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探讨了网络对比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的建议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发起了一场网络革命,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网络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将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种贸易的网络化趋势,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推动了贸易的信息化发展,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这种网络化的贸易方式具有很多优势,如成本低、快速、无纸化交易、便捷等。
在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国际界限越来越不鲜明,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把握网络与信息技术特性与发展趋势,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拓展新的增长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已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对国内经济贸易发展方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网络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分析了网络对比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的建议措施。
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原因
国际贸易网络化是指在互联网络上进行的国际贸易行为(刘江兵,2010),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贸易形态,实质上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中,一般需要通过外部宣传或者是提升自身知名度来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在双方洽谈、签订合同后,然后进行现金和货物的交易,即完成整体交易过程。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加,这就克服了以往国际贸易中信息获取难的约束。对于知名度较小的企业而言,可以让更多的客户更快地了解产品的信息;同时也相对削弱了国际知名企业的垄断地位。
在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企业一般都会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效应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对于当今这样的国际贸易新体系下,大国的贸易条件正在日益恶化,导致大国会不断地压低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降低产出价值,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耗,同时通过网络寻找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增大其国际贸易利益。对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可以在新技术中获得更大经济增长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获得的利益不断向全世界扩散,同时其产业结构也会逐步地向人力资本密集度更高或者资本密集度更高的方向迁移。由此可见各国之间贸易条件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此时发达国家又不遗余力给予有效支持,这样就必然促进网络贸易的形成。
如今各国不断地实施大型科技发展计划,这些研究开发不仅会刺激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而且都会带来许多科技副产品,带动诸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生产管理、跨国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经营运作急需更高效率的通信系统来支持完成。随着电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洽,计算机联网、电子商务、数字业务网和通信网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的外部技术环境,而且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了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
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呈现出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贸易自由化、地区一体化,科技研发与生产过程的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与市场的整合,信息与结算的全球化,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化。对于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而言,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演变成世界经济结构的主体。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跨国公司不断呈现出经营多元化、决策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交易内部化的特征。为了能满足世界范围内的签单与备货、研发与生产、配送与结算、总部与分部等高效率高准确性的异地操作需求,网络与信息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更加强化功能、高度智能化。
以当今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应用水平也相当地高,在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美国,与信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部门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80%,在新增就业岗位中,90%来自与信息相关的行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其信息化水平都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然而,今后国际贸易的必然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这主要是电子商务具有信息量大、储存时间长、价格低廉、客户众多、传递速度快、大大减少了商业环节的优势,这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诸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内部与外部结合、直接与间接并存、方法与手段协调、内容与方式互动的综合影响方式。另外,也产生新贸易方式和新的概念,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商务洽谈与签约、交易与结算效率与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物流调度的效率也更高了,市场信息收集渠道更广更全面、寻找合作伙伴更便捷。本文作者认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具体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供更为便捷实用的国际贸易手段
首先,以互联网为基础所建立的网络化国际贸易电子平台,消除了时空差距,突破了国家和地区界限,使传统的地球概念变成了“地球村”理念,把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信息在互联网上畅通无阻。在整个网络上,实现了不分国家、民族、种族、职业和社会地位之间的自由交流,沟通信息,大大减小了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其次,网络超越了时间的约束,使得贸易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为信息传输、经济往来缩短了时间跨度,减少了时间因素的制约。最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为贸易公司提供了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实时观察手段,对信息进行实时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大大加快了贸易节奏。因此,买卖双方在这样一个高速快捷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可以不用当面进行洽谈,就能实现和完成供货与结算等国际贸易活动,有效促进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二)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个没有界限的信息网络上,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减少了采购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从顾客输入定单到拿到销售商店出据的电子收据为止,全过程只需要大约5-20秒钟,十分省事、省时。企业管理者可以获取跨层次、跨地区的多方位信息,能较早地发现问题,进而有效地避免发生重大经济损失,同时还可以减少内部管理环节,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网络可以使企业实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动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有利于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合作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认识到国际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完善产品质量。
由于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免费资源,在复杂的建筑设计和工艺流程等工作中,通过利用这些资源来辅助设计,然后再通过计算机网上模拟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不仅可以缩短生产设计的周期,减少工作量,而且还通过模拟来发现问题,进一步优化生产设计,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某一个产品技术开发,生产流程、设备装置等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达给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多个专业专家,联合攻关,不仅减少了专家们亲临现场的相关费用,更有利于快速解决疑难问题,节约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高速高效的网络平台上,国际贸易进程被大大加快,且销售渠道也多样化,营销活动更加频繁有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电子商业系统使现有的商业文件传递速度提高了81%,这意味着直接消除了贸易活动的空间距离和时间约束。一方面,信息收集的互动性(黄蕾,2010),让买卖双方的交易环节更加明晰,带来了沟通上的便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式双向交流,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空间变平面”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的信息共享性,可以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客户,同时它的平铺性又体现了其对一传递特色,可以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产品的关注者,进行更加畅通的对一网络沟通。随着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竞争性,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和创新
如上所述,国际贸易网络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这趋势下给贸易带来诸多益处和变化,然而如何积极发展利用以网络为媒介的贸易是我国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根据近年来我国网络贸易的现状来看,要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从目前看,我国外贸全面实现电子商务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网络贸易法律法规的制订,为网络经济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江恩志,2010)。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并没有将个人的信用行为进行终生记录,这使得在进行网络交易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欺诈行为,对整体的网络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法律法规上,现行的许多贸易法规并不适于网络贸易方式,因此需有针对性地依据网络管理、金融结算、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予以严格、有力的社会监督,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硬件环境(张涛等,2010)。网络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严重制约网络贸易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严重不足。在许多边远贫困地区尚未正式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盲点”。此外,国内信息网络运行速度慢,费用过高等现象都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体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为网络贸易发展做好准备。在网络信息时代,很多网络贸易过程都省略了中间过程,使得网络两端的企业直接进行互动交易,这就需要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为网络贸易的发展做好主体上的准备。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电子商务意识淡薄,需要吸引和培养网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或者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网络知识,让企业管理者对电子商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管理上,加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便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积极参加电子商务的国际对话。就国际贸易本身而言,整个交易过程中会涉及到银行、保险、海关、运输、商检等部门,在其网络化过程中,还需其他相关部门都具备电子化的基础才能实现密切配合,因此这急需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目前,国际电子商务谈判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缺少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往往会使得谈判的结果有失偏颇,不利于建立起一个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公平、合理的电子商务国际框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大国,应积极参与、组织有关电子商务的国际谈判,这对我国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网络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刘江兵.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28)
2.苏妮娜,马晓平.网络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
3.黄蕾.浅议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带来的变革与发展建议[J].现代企业文化,2010.5
4.江恩志.浅析网络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策 [J].中国集体经济,2010(33)
5.张涛,马丽梅.浅析国际贸易方式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
第二篇:试论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影响及创新趋势
试论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影响及创新趋势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网络化 创新 电子商务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网络化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探讨了网络对比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的建议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发起了一场网络革命,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网络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将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种贸易的网络化趋势,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推动了贸易的信息化发展,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这种网络化的贸易方式具有很多优势,如成本低、快速、无纸化交易、便捷等。
在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国际界限越来越不鲜明,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把握网络与信息技术特性与发展趋势,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拓展新的增长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已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对国内经济贸易发展方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网络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分析了网络对比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的建议措施。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原因
国际贸易网络化是指在互联网络上进行的国际贸易行为(刘江兵,2010),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贸易形态,实质上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中,一般需要通过外部宣传或者是提升自身知名度来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在双方洽谈、签订合同后,然后进行现金和货物的交易,即完成整体交易过程。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加,这就克服了以往国际贸易中信息获取难的约束。对于知名度较小的企业而言,可以让更多的客户更快地了解产品的信息;同时也相对削弱了国际知名企业的垄断地位。
在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企业一般都会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效应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对于当今这样的国际贸易新体系下,大国的贸易条件正在日益恶化,导致大国会不断地压低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降低产出价值,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耗,同时通过网络寻找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增大其国际贸易利益。对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可以在新技术中获得更大经济增长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获得的利益不断向全世界扩散,同时其产业结构也会逐步地向人力资本密集度更高或者资本密集度更高的方向迁移。由此可见各国之间贸易条件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此时发达国家又不遗余力给予有效支持,这样就必然促进网络贸易的形成。
如今各国不断地实施大型科技发展计划,这些研究开发不仅会刺激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而且都会带来许多科技副产品,带动诸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生产管理、跨国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经营运作急需更
高效率的通信系统来支持完成。随着电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洽,计算机联网、电子商务、数字业务网和通信网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的外部技术环境,而且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了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
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呈现出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贸易自由化、地区一体化,科技研发与生产过程的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与市场的整合,信息与结算的全球化,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化。对于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而言,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演变成世界经济结构的主体。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跨国公司不断呈现出经营多元化、决策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交易内部化的特征。为了能满足世界范围内的签单与备货、研发与生产、配送与结算、总部与分部等高效率高准确性的异地操作需求,网络与信息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更加强化功能、高度智能化。
以当今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应用水平也相当地高,在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美国,与信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部门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80%,在新增就业岗位中,90%来自与信息相关的行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其信息化水平都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然而,今后国际贸易的必然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这主要是电子商务具有信息量大、储存时间长、价格低廉、客户众多、传递速度快、大大减少了商业环节的优势,这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诸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内部与外部结合、直接与间接并存、方法与手段协调、内容与方式互动的综合影响方式。另外,也产生新贸易方式和新的概念,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商务洽谈与签约、交易与结算效率与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物流调度的效率也更高了,市场信息收集渠道更广更全面、寻找合作伙伴更便捷。本文作者认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具体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供更为便捷实用的国际贸易手段
首先,以互联网为基础所建立的网络化国际贸易电子平台,消除了时空差距,突破了国家和地区界限,使传统的地球概念变成了“地球村”理念,把整个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信息在互联网上畅通无阻。在整个网络上,实现了不分国家、民族、种族、职业和社会地位之间的自由交流,沟通信息,大大减小了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其次,网络超越了时间的约束,使得贸易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为信息传输、经济往来缩短了时间跨度,减少了时间因素的制约。最后,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速传输信息,为贸易公司提供了对市场变化发展高度灵敏的实时观察手段,对信息进行实时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大大加快了贸易节奏。因此,买卖双方在这样一个高速快捷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可以不用当面进行洽谈,就能实现和完成供货与结算等国际贸易活动,有效促进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
(二)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个没有界限的信息网络上,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降
低了交易成本,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减少了采购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在实际交易过程中,从顾客输入定单到拿到销售商店出据的电子收据为止,全过程只需要大约5-20秒钟,十分省事、省时。企业管理者可以获取跨层次、跨地区的多方位信息,能较早地发现问题,进而有效地避免发生重大经济损失,同时还可以减少内部管理环节,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使企业效益最大化。网络可以使企业实时掌握国际市场价格动态,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有利于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合作商,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互联网还可以认识到国际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完善产品质量。
由于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免费资源,在复杂的建筑设计和工艺流程等工作中,通过利用这些资源来辅助设计,然后再通过计算机网上模拟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不仅可以缩短生产设计的周期,减少工作量,而且还通过模拟来发现问题,进一步优化生产设计,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某一个产品技术开发,生产流程、设备装置等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传达给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多个专业专家,联合攻关,不仅减少了专家们亲临现场的相关费用,更有利于快速解决疑难问题,节约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高速高效的网络平台上,国际贸易进程被大大加快,且销售渠道也多样化,营销活动更加频繁有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电子商业系统使现有的商业文件传递速度提高了81%,这意味着直接消除了贸易活动的空间距离和时间约束。一方面,信息收集的互动性(黄蕾,2010),让买卖双方的交易环节更加明晰,带来了沟通上的便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式双向交流,充分体现了网络的“空间变平面”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的信息共享性,可以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客户,同时它的平铺性又体现了其对一传递特色,可以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产品的关注者,进行更加畅通的对一网络沟通。随着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竞争性,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变革和创新
如上所述,国际贸易网络化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并且在这趋势下给贸易带来诸多益处和变化,然而如何积极发展利用以网络为媒介的贸易是我国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根据近年来我国网络贸易的现状来看,要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务之急是要在我国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从目前看,我国外贸全面实现电子商务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网络贸易法律法规的制订,为网络经济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江恩志,2010)。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中,并没有将个人的信用行为进行终生记录,这使得在进行网络交易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欺诈行为,对整体的网络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法律法规上,现行的许多贸易法规并不适于网络贸易方式,因此需有针对性地依据网络管理、金融结算、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予以严格、有力的社会监督,促进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硬件环境(张涛等,2010)。网络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形态,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将会严重制约网络贸易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严重不足。在许多边远贫困地区尚未正式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盲点”。此外,国内信息网络运行速度慢,费用过高等现象都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体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为网络贸易发展做好准备。在网络信息时代,很多网络贸易过程都省略了中间过程,使得网络两端的企业直接进行互动交易,这就需要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为网络贸易的发展做好主体上的准备。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电子商务意识淡薄,需要吸引和培养网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或者加强宣传力度,普及网络知识,让企业管理者对电
子商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管理上,加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便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部门之间的合作,积极参加电子商务的国际对话。就国际贸易本身而言,整个交易过程中会涉及到银行、保险、海关、运输、商检等部门,在其网络化过程中,还需其他相关部门都具备电子化的基础才能实现密切配合,因此这急需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目前,国际电子商务谈判主要集中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缺少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往往会使得谈判的结果有失偏颇,不利于建立起一个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的公平、合理的电子商务国际框架。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大国,应积极参与、组织有关电子商务的国际谈判,这对我国及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网络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刘江兵.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28)
2.苏妮娜,马晓平.网络经济时代的国际贸易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
3.黄蕾.浅议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带来的变革与发展建议[J].现代企业文化,2010.5
4.江恩志.浅析网络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策 [J].中国集体经济,2010(33)
5.张涛,马丽梅.浅析国际贸易方式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1)
第三篇:管理变革趋势
管理变革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中国本土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管理的效率将成为其决定因素之一。要想获得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变革大趋势。
1、管理目标的变革:由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目标向以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性目标转变。
管理理论产生的初始目标便是提高生产作业的效率,随后,管理理论便一直以此为核心,而效率最大化最直接的、最具体的体现便是利润的最大化。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经济现象的出现,使得实业界开始对这种纯粹的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产生了怀疑,因为短期的利润追求往往会缩短企业的生命周期,“拔苗助长”、“生命”透支使得企业最终得不偿失。与此同时,管理理论界也开始对效率是否是管理的唯一目的产生了怀疑,并通过不断的实验最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长远的、既注重经济效益最大化又注重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浮出了水面。管理的目标也最终由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转向了追求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性目标。实践证明,管理目标的这种转变可以更为有效地确保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管理对象的变革:人由“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最终成为“人力资本”。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生产工具,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近代管理理论对人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人”开始作为与机器、厂房等物力资源相对等的“人力资源”的形式存在。但是与传统管理理论相一致的是,近代管理理论仍然是以“货币资本”作为企业存在的前提的,“人”不管是作为一种“劳动力”也好,还是作为一种“资源”也好,都是通过“货币资本”就可以获得的。在这种理论的前提下,“人”是无法与“货币资本”相提并论的,“货币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中“人”的作用的提升,特别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他具有其他生产要素所无法比拟的、“特殊”的功效。在新经济时代,人的效用:将远远超过“货币资本”的效用,因此,“人”不再是由“货币资本”支配的“劳动力”或是“人力资源”,而应当是完全与“货币资本”相提并论的,甚至是超过“货币资本”的“人力资本”。新经济的发展,将直接促使“人”成为企业的主角,成为支配力量。当然在这里,我们提到的“人”并不是企业中所有的成员,而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成员,这种作用包括特殊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等。
3、管理方式的变革:由传统的监控型管理转向授权型管理,最终转向以潜能开发、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为主体。
管理对象的变革必然引起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于以“货币资本”为主导的传统企业管理理论而言,人作为一种通过货币资本就可以获取的“劳动力”或是“人力资源”,必然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是受货币资本所有者支配和监控的。因此,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也以监督、控制为主。然而伴随着企业中“人”的作用的提升,特别是在科技时代,人的作用将成为企业制胜中勿庸置疑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本”在与“货币资本”的对话中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将不再成为最终的决策者,人也不再只是纯粹接受命令的劳动者。人的这种效用的转化最终促使了企业管理方式从监控型转向授权型,并最终发展成为以“人力资本”为主体,以追求“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为企业的最终目标。
4、管理中激励方式的变革:从短期激励转向长期激励,从物质推动型激励转变为情感满足型激励,并最终形成精神归属激励。人力资本作为企业未来的最重要的资本形式,如何最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最有效地集结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主要的问题。传统的激励方式大部分集中在对人力资源的短期效应的激发上,这一方面与企业中人的地位和作用相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在人们还没有充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的时候,经济的刺激将远远大于情感的满足,因此,在以货币资本为主导的企业中,短期的物质激励将成为最主要的,也是最为有效的激励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水平也不断提高,由物质的需求逐渐转向于对精神情感满足的追求,并最终寻求一种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激励有效性的根源就在于对人最主要需求的满足。人的这种需求的变化使得企业也必须不断地调整自我的管理激励方式,从传统的以短期的物质激励方式为主体逐渐转向于以情感的满足、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主体。
5、管理重点的变革:以强化软性管理来替代硬性管理。
传统的管理重点是顺应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产生的,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劳动”成为了人们谋生的必要选择,同时货币资本在企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都促使劳动中的消极、怠工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严厉的、甚至是有点不近人情的规章制度便成为领导者进行有效管理的必然选择,而传统的这种硬性管理模式也最终证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极其有效的,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员工运作效率的提高。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以及人的需求的发展,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反而成为人们潜力发挥的一大障碍,因此,一种强调人的自由化、授予人力资本更多自主决策权的现代软性管理模式被提了出来。领导的管理重心也从传统的过程控制与监督转向了现代的结果考核与管理。
6、管理者角色的重新定位:从管理监督者到指导型的教练到帮助型的顾问直至合作中的伙伴。
管理方式的变革以及管理重点的转变造就了现代管理者角色的重新定位。这种转变首先是体现在现代领导者将要从原来的领导监督岗位更多的转向于信息沟通角色。一方面将上级指令传达到下级,变为部署的行动,另一方面迅速将市场信息及部属情况反馈到上级,以供上级决策使用,同时,进行有效的横向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运作效省F浯瘟斓颊咭膊辉偈且滴裰鞴埽侨肆ψ试吹墓芾碚撸嗟氖侨思使叵档男髡摺?/P>
当然,现代领导者也还需要扮演部分决策者的角色,即将上级下达的任务转化为部门目标,并有效解决目标实施中的问题,同时善于发现将来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机会,作为制定规划的依据,但是管理者的这一职能目前正在逐渐减弱。
7、管理考核系统的变革:从传统的单一考核奖酬系统转向奖酬系统和员工发展系统相结合。
企业传统的单一考核奖酬系统是与其旧有的以短期经济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相配套的。传统的管理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尽可能地避免劳动中存在的消极怠工行为。因此,考核奖酬体系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对员工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的评定和奖惩,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来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管理的效应。然而伴随着现代激励机制的发展,企业作为“人力资本”的集合体,人的潜能的开发,人力资本的价值增值将成为企业最终的发展目标,管理的考核体系也将因此发生“质”的转变,从传统的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为目的转向侧重于对员工的个人发展为目的。考核不再只是员工定期工作的总结和肯定,更多地是强调对员工后续工作的指导意义,考核是为了完善工作,是为了员工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现代企业考核奖酬体系的最根本目标。
8、管理者素质的变革:职业经理人代替了传统的一般经理人。
所谓职业经理人是指既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技能,又熟悉市场的发展变化规律,既能进行全局的掌控,又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还能积极开发或掌握新型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与传统一般经理人相比,职业经理人更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的发展。
首先,一般经理人常常要求必须具有专业能力,具有解决问题、实现最终结果的能力,而职业经理人则要求有更为广阔的知识面,更多的市场历练,对市场有更强的运作能力,更多的应该是个通才,相对的专业能力要求有所下降。
其次,从依靠个人努力,转向依靠团队建立工作网络,利用他人的手去实现组织目标,团队成为现代职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要工具。
再次,从善做具体业务工作开始转向做管理、领导工作,管理者更多的角色定位就是决策与进程的掌控以及对各部门、团队的协调,职业经理人的发展赋予了现代管理者角色定位的回归.最后,市场的发展要求强化经理人对职业的认同感,而弱化管理层的专业技术性,这也进一步促使一般经理人向职业经理人的转变。
9、企业竞争力的变革:由传统的物力、财力资本竞争转向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的竞争。
由于受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影响,传统市场对企业的要求更多的是集中在后者是否能够为前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谁的产品更能符合消费者的物理使用要求,谁的产品具有更高的质量,或更低的价格,谁就更能获得市场的认同,谁就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雄厚的物力、财力资本就可能意味着更好的产品生产工艺,更优的“规模经济”效应,也就意味着上述目标的实现,因此,物力、财力资本的竞争是传统企业竞争的根源。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一方面企业间的技术发展水平开始趋于一致,技术的差异化、价格的竞争优势都开始退减;另一方面企业的主导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向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因此,此消彼长的结果就是企业竞争力的转变。而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产品满意度的转变,从传统的以追求产品的物理使用价值为主转向追求以产品消费中的精神享受,即追求“顾客让渡价值”的最大化为主,而提升后者的最有效、最实际的做法就是企业能够准确、快速地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市场的发展态势,这也就进一步促成了企业竞争力的转变。
10、企业组织的变革:金宇塔式的权力型组织结构转向扁平化组织结构、团队式的管理运作模式。
管理重点的变革,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传统的金宇塔式的权力型组织结构是适应硬性管理以及监控型管理方式而形成的。制度型、监控型的管理方式要求领导阶层必须具有一种绝对的权力,一种可以有效发挥其监督功能的组织体系,因此,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军事化管理组织结构便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管理功效。随着软性管理、授权型管理模式的发展,员工的积极性的发挥将更多地取决于其被授予的权力的大小,或者说是其自由决策权力的大小,以及接受多少人的监督等。被授予的权力越大,决策的自由度越高,接受的监督越少,员工的积极性就越高。管理的效率也就越好。因此,具有更少的管理梯度,更大的管理幅度的扁平化的、团队式的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
第四篇: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上海汽车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摘 要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之一,汽车产业代表了一个地区最高的产业水平,其竞争力的高低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分析研究汽车产业竞争力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地,拥有全国种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轿车零部件工业基地,由此观之,上海汽车产业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清晰认识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其优势以及不足,对于保护上海汽车产业安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发达国家汽车产业、我国汽车产业和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从而为进一步了解上海的汽车产业状况奠定了基础。目前,上海汽车产业主要是由上汽集团(SAIC)所有的相关企业组成。近年来上汽集团通过加强与知名品牌的战略合作,以及加快自助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卓越成效。接下来研究了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内容,通过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视角分析、科研创新能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等一系列相关原理,对上海汽车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
其次,根据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相关原理,分析了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较低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上海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较少,主要通过和外商合资寻求发展,却因为一味地引进外资,丧失了自主研发的动力,导致发展模式盲目化。
再次,根据前面介绍的上海市汽车产业的现状和评价分析的结果,对上海市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分析了上海市汽车产业面临的机会、威胁,同时分析了上海市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优劣势,为上海市汽车行业的发展和定位
I
中文摘要
提供了参考。
最后,提出了提升上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与建议。对于政府来说,要积极完善投资政策,为汽车产业创造多元化环境;鼓励汽车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组;积极培育上海汽车产业的集群发展。对于相关企业自身来说,要加大海外收购和兼并力度,加大科研力度,打造自主品牌;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完善配套服务,在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关键词:上海市;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
II
第五篇:关于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政策及其影响研究毕业论文
关于中国粮食国际贸易政策及其影响研究 论文关键词:粮食问题;国际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保护
论文摘要:本文将从中国粮食问题入手,对加入WTO中国粮食面临的新的国际贸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粮食问题的基本概况
目前,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主要是由口粮消费、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等四部分组成。其中。种子用粮占整个粮食消费的比例很小,对粮食需求影响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较大。
1.口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的改变,居民直接粮食消费数量逐年减少,1993年以后粮食消费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仅为2.2亿吨。而同年粮食总产量为4.57亿吨,直接消费仅占粮食总产量的49.1%,我国粮食消费已经呈现口粮消费与其他消费各占一半的局面。
2.饲料工业用粮
目前,全国工业饲料用粮总产量达到6800多万吨,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据专家测算,我国现代工业饲料中消耗的粮食比例约65%。按此比例计算,所消耗的粮食已高达4400万吨以上。但是饲料用粮总的来说在粮食消费总量中占的比例较小,只有8.7%。
3.工业用粮
因为粮食价格低廉,酿造、制药、米粉、味精和副食品等加工企业大量增加粮食的消耗量。发酵工业中味精、柠檬酸、酶制剂、酵母、淀粉糖等产量1980
年为25.3万吨,1998年为166.3万吨,从1990年至1998年共增长了2.4倍。白酒行业每年生产白酒600万吨,以每市斤白酒耗粮3市斤计算.就需要消耗粮食1800万吨。工业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超过四成,为42.2%,在我国粮食消费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我国几年粮食消费增加主要是工业用粮增加所致。
二、WTO框架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未来农业发展政策将置于WTO的框架之下,农业管理部门必须减少对部分农产品市场的干预和保护。这对基础脆弱的我国农业而言,在短期内无疑将遭遇较大的冲击。我们如何按照WTO的基本框架,未雨绸缪,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和贸易政策,以趋利避害就成为当务之急。
农产品贸易纳入WTO管理后,各国以价格支持为主的传统保护方式出现了重大调整。1996年美国制定了《联邦农业发展与改革法》对以前的农业政策作了重大修改。7年内将逐步取消对农场主有关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一切补贴;设立“生产灵活合同补贴”来代替原有价格支持补贴;取消农作物耕种面积;提高了政府贷款利率,取消农场主拥有的储备计划。欧共体则对原有的共同农业政策进行系统改革,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刺激消费并冻结一部分谷物耕种面积以控制生产,实施了保护和开发环境的农业保护政策等。
三、WTO框架下中国粮食政策选择
(一)要把粮食作为贸易保护的重点
首先要尽可能地给粮食保留较高的关税水平。如果粮食关税要价太低,国内生产的粮食无法与国外粮食竞争,稳定国内粮食生产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要主动地调整农产品进口关税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产品关税体系。目前我国农产
品关税税率设置很不合理,粮食等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很大,但关税很低,而许多小商品进口数量较少,关税设置却很高。在进入WTO的谈判中.在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措施转换时,我们应采取“放小保大”原则。再次,采取关税配额政策,对配额内的粮食进口征收低关税甚至于零关税,对超过配额的粮食进口征收高关税。
(二)加大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力度
一是从主导市场出发,着重抓好粮食的吞吐工作,以省或中心集散地为单位,建立粮食储备周转机构,及时有效地发挥调控粮食市场的职能。二是加强仓储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吞吐能力和调控市场的余地。三是中央政府应作为行政领导者和法律中介人,强化粮食产区与销区的权益责任,协调好产销关系。四是注意调整粮食收购比例。五是各级政府应重视对广大农户的市场信息引导和生产科技服务,合理组织农业生产。
(三)加强粮食风险基金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保险水平还很低.农业保险运行远远不能适应WTO框架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宏观政策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问题,把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建设列入政府农业宏观政策的议事日程,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结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商品。粮食安全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生问题。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通过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中国粮食市场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
时,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更加复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各地政府必须抓紧时机,根据国家和本区域粮食流通规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立地方和农村粮食储备,形成中央、地方和农村三个层次的储备体系以满足收购和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的需要。
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依赖外国必将受制于人,所以中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和品种结构。搞好粮食进出口调控。根据我国粮食供求趋势、产销特点、资源状况和国际市场情况,要重点保证口粮基本自给,个别品种适当调剂。注意进口市场的多元化,减少粮食对外地市场的依赖度。总之,中国粮食是个大问题,中国粮食的国际贸易政策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加入WTO后,中国应根据WTO的相关规则来调整粮食的贸易政策,以更好的适应国际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