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独立审计制度体系的构想

时间:2019-05-14 05:0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独立审计制度体系的构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独立审计制度体系的构想》。

第一篇:建立独立审计制度体系的构想

建立独立审计制度体系的构想(1)要重塑注册会计师诚信,独立审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当前最迫切、也是最实际的措施。本文提出如下观点:

明确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监督制度是在经济改革中确立的,而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则需要健全的独立审计法律体系来保障。在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下,独立审计很难有效推行。只有完善有关法律,才能优化审计环境。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出现某种结果或实施以及不实施某种行为是否应该承担不利后果,都要找到法律法规作为判断依据。实际上,独立审计准则本来就不属于法律法规体系,而只是一种权威标准。依据这种标准执行业务出具的报告也不能绝对保证其真实性和不出现重大遗漏,只能提供合理保证。如果这种标准要产生法律上的效果,必须要通过法律法规。

标准实际上只能作出事实判断,其本身不是法律判断。如没有遵守标准,导致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害是否应该承担不利后果。而承担何种不利后果,标准没有作出规定,这也不是标准应该作出的规定,这是法律法规的范畴。注册会计师要规避风险,只有依赖独立审计准则。

要从法律的角度保护注册会计师,必须正确认识独立审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即独立审计准则作为一种权威标准只有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直接认可或通过合同约定才能产生法律效果。但从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看,包括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的相关条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XX年1月9日发布的“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等,都提到以有证据证明无过错作为免责原则,没有明确以注册会计师是否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判断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错的标准。这种状况加上审计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对注册会计师是否有过错,或者如果有过错,是一般的过失、重大过失还是欺诈作出事实判断。于是在一些情况下,容易形成以结果判定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要改变这种状况,明确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在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关法律法规都应该在相关的确定注册会计师责任的条款中明确以下事项:一是审计报告或其他注册会计师报告的性质,或者规定报告本身应该指出其性质和用途,以避免误导报告使用者;二是注册会计师出具报告应当遵循的专业标准及专业标准的制定者,或者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报告和合同中明示其出具报告依据的专业标准,并规定没有遵循专业标准出具的报告为虚假报告;三是出具虚假报告应承担的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等的各种否定性法律后果。

健全独立审计制度体系和确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法律制约

制定我国独立审计制度体系并保证其权威性。为此,制定我国独立审计规范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促进注册会计师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第二,促使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按照统一的执业标准执行审计业务,提高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第三,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权益,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第四,确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法律地位,使其内容具有强制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遵守。

事实上,仅有相应的法律和规范,还不足以使独立审计高效率地运转起来。当与独立审计相关的法律和规范的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的情况下,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社会就需要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克服注册会计师的机会主义行为,制约注册会计师不择手段地从事任何一种个人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的谋利活动的行为倾向,从而使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的维持。注册会计师是理性的。理性会促使他们接受道德的支配,使诚实、信用等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手段。一切不义、欺诈等行为都不符合道德的精神。在市场经济中,道德的地位是法律和规范所无法代替的。

此外,最为重要的是执业质量的提高程度也取决于注册会计师以道德为基础的行为自律程度。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受到一般道德-伦理道德的制约,还要接受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规范的范畴。但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所确定的内容如独立、客观、公正、职业胜任能力和技术准则、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以及其它责任等都可以看作是一般道德在独立审计行业的具体化,应当在全面了解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的基础上,制定职业道德准则。所制定的规范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职业道德问题。鉴于独立审计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应具有强制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遵守。

构建审计的强势主体

独立性的丧失对注册会计师和整个行业来讲,是自身制度的不完善,经济地位的不独立导致其职业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笔者认为,只有让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个强大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并以公正的姿态面对各种利益冲突,为社会公众代言。

设立专门机构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业务委托与付费,以割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保证其独立性。笔者认为:由专门的机构行使委托权,将从根本上改变审计关系中已往的审计委托人与被审计人相重合造成审计关系失效的局面,建立起规范、完整的审计三方关系,为审计的独立性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专门的机构给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付费,可以切断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联系,消除了被审计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提供了经济基础,也可以有效解决付费的不需要,而需要的不付费这一矛盾。

行使审计委托权的机构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单位,能代表社会公共(众)利益,这样才能真正出于公心,出于社会效益最大化而行使职权,笔者认为,真正能代表全社会公共利益的,能协调各方面利益的只能是国家,是政府。因此,这个专门机构应该是由国家(政府)管理的非营利机构,由国家支付其日常费用而不能通过委托权的行使来赚取收入。

要解决审计费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的办法是:由投资人、债权人根据自己权益金额交纳一定比例的咨询费用交由专设机构作委托费用,二是由政府出审计费用。理由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其受益者既是债权人、投资人,也是整个社会-由于社会环境的好转,经济的有序发展,将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所以由政府代表社会出一定费用也是合理的,因为它是社会进步的一笔必要的成本,何况这笔费用,国家(政府)又可以从投资者、债权人的印花税、所得税、营业税,从经济的发展收益中得到补偿,所以说由政府出这笔费用是可行的。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第二篇:关于建立审计预警机制的构想

关于建立审计预警机制的构想

(2008年10月9日)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审计(本文所称审计除非特指一般皆指“国家审计”)的前瞻性和建设性作用,增强审计的主动免疫功能,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马后炮”和“秋后算帐”的问题,审计机关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审计监督与服务模式,改变“重查处、轻预防,重事后介入、轻事前监督”的作法,建立起主动防疫、动态监督的审计预警机制,维护经济社会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立审计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审计预警就是审计机关发挥审计免疫功能,针对监督对象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和危机现象,运用预警原理与方法构建能监测、预防和摆脱危机的预警体系,使行政管理与财务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

从总体上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转轨时期,违反财经法规的现象在一些部门和单位易发多发。从实践看,宣传不到位,制度不健全,预防不得力,是出现违纪违规的重要原因。我们要增强预防工作紧迫感,抓紧建立健全审计预警机制。

(一)建立审计预警机制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审计预警是审计机关切实践行“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体现,是审计机关内涵与外延的扩展,有利于推动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是审计事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审计预警机制是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需要。经济发展转轨时期,经济活动十分频繁,政策法规相对滞后,各种诱惑相应伴生,预防违纪违法是各执法监督部门的重要任务,审计机关提前预警,发挥“保健医生”的作用,加强监督,促进管理,建立监督管理防线, 保护领导干部,是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完善与补充。有利于规范公共权力的行使,防止和减少权力寻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建立审计预警机制是加强管理与规范行为的需要。审计机关发挥审计免疫功能,事前预防不良经济行为,消化问题于萌芽之中,避免违纪违法发生,推动体制、制度、法制、机制建设,能有效促进管理加强与行为规范,确保经济秩序健康发展。

二、建立预警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十七大”重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构筑完善的“防、诊、疗”审计体系,强化主动性,注重预防性,坚持开放性,增强科学性,防范、化解和控制不良经济行为,全面履行审计预防职责,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形成“防治并举、重在预防”的审计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任务。一是捕捉信息,发挥预测、判断功能;二是规范权力运行,监督单位职责履行,预防失误,促进依法行政,促进规范管理;三是防治出现重大问题,预防职务犯罪,促进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三)基本原则。建立审计预警机制,必须遵循预警机制的固有规律和审计的本质特征,主要坚持的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确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对重点部门和行业、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预防;二是重要性原则,坚持全面预防、突出重点,在全面预防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部门和行业倾向性问题的“防、诊、疗”;三是系统性原则,坚持综合配套,各部门统筹协调,相互支持,多管齐下,共同构建预警系统;四是前瞻性原则,注重时效,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坚持事前、事中主动防疫,发挥审计的前瞻性和建设性作用。

三、全方位构建审计预警体系

(一)加强法规宣传,构建预警征兆机制

1、加强领导,建立审计预警保障机制。政府重视、领导支持是有效实施审计预警的关键。一是以政府的名义出台审计预警机制实施办法,确立开展审计预警的范围对象、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及具体措施,从政府层面建立审计预警机制;二是各级领导要积极支持审计预警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配合审计预警,提高理财能力,防范违纪违规行为发生;三是各级领导定期听取、调研、指导审计预警工作情况,以发展、改革的眼光分析、解决审计预警工作运行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扩大宣传,建立财经法规告知机制。一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财经法规培训及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家建设项目单位负责人、财务等人员的法制和财经纪律意识;二是广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加大对财政审计法规的宣传,扩大财经法规的知晓面;三是对职能强、资金量大的部门和单位开展财经法规专题知识讲座,形成知法、守法,重制度、强管理的良好氛围。

3、畅通民意,建立审计预警信息机制。转变搜集、发现审计线索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建立经常化、便民化的审计信访制度,设立信访室、举报箱、电子信访箱,安排审计接待日,广泛听取民声,了解民意,依靠群众建立预警征兆机制,以及时灵敏获取报警信号。

(二)审计关口前移,构建跟踪预警机制

1、实施跟踪审计,建立动态监管制度。一是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行季度、半、预算执行审计(开展季度、半审计的根据需要出具阶段审计情况反映或审计报告,年底出具总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跟踪监督项目实施情况;二是对重要专项资金(如扶贫资金、产业发展资金等)实行有选择地驻点审计,跟踪监督资金的拨付、使用及效益情况;三是授权审计机关对财政、教育、卫生、劳动保障、交通、水务等重要部门和单位的重要帐户实行动态监测,跟踪监督重要资金的流向及使用情况。

2、强化经责审计,建立任中监督制度。一是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前审计,对重点部门及单位的领导干部离任前,特别是拟提拔、交流之前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二是每年有计划地开展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加强日常领导行为的跟踪,突出领导干部任中监督。

(三)创新工作方式,构建日常预警机制

1、探索绩效审计,建立问效寻因制度。推进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社会影响大的公共资源、公共资金特别是重大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试点。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性、效率性,还要关注过程中的决策效益、资源配置效益,重点审查决策依据是否科学充分、决策过程是否民主科学,管理是否科学高效,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经济社会效益是否符合预期,并分析其中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原因,实现宏观预警。

2、推行检查监督,建立咨询服务制度。一是定期开展检查监督活动,对重点部门和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内部规章制度建立及其执行情况为检查内容,实现预防错误、提前纠错;二是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对重点部门和单位有计划的实施专项咨询服务,通过咨询服务实现规范管理、修正不足、纠正错误。逐步将检查与咨询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发挥审计的监督、咨询、评价、建议作用,体现审计免疫功能。

3、深化审计调查,建立服务决策制度。加大审计调查实施力度,实施审计调查的数量应占审计项目的1/3,主要针对关系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政策的评估及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开展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分析政策的合理性,评估资金使用效率,剖析存在的普遍问题,从体制与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避免类似问题再度发生,从而预防失误、减少差错。

(四)强化审计处理,构建末端预警机制

1、深化审计问责,建立审计质询制度。推广经济责任审计界定个人责任的作法,加大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形成问责压力。一是开展责任人自我问责、组织问责,问题责任人要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出检讨,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整改措施,上级部门及有关领导要明确具体的处理措施和整改要求。二是要将问责情况公开,邀请相关单位和利害人、有关民众代表参加问责会议。三是要对整改结果公开,并实行民主评议。

2、开展审计公告,建立审计公开制度。推进开放、全面的审计公开,增加审计工作透明度,形成社会压力。一是扩大审计结果公告范围,将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财政预算执行等审计纳入审计结果公告的范围;二是增加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既要公告问题,还要公告模范遵守财经法纪、带头执行政策规章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单位的成绩和经验;三是推行审计计划公开制度,事前征求、采纳社会公众的意见,然后才确定审计计划;四是推行公开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审计项目的工作进展情况,建立情况发布制度。

3、加强审计整改,建立审计回访制度。高度重视被审计单位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审计问题整改情况及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对有重大问题和存在重大制度缺陷、管理风险的单位实行审计回访,形成督导压力。审计回访要特别关注审计决定执行及审计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原因,必要时提出处理意见,写出审计回访报告。若在回访中发现被审计单位有隐瞒、欺骗行为,或者由于审计人员疏忽存在漏审、定性不准确、处理不恰当等问题,还需要进行后续审计,并单独出具审计报告。

(五)多方共同联动,构建联合预警机制

1、归口定向监管,建立对口联系制度。审计机关内设机构要根据自身的职能作用,对所监督的重点部门或单位实行归口监管,建立对口联系机制,为对口联系单位提供日常咨询服务,帮助对口联系单位完善规章制度,促进规范管理;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对口单位座谈会,交流管理经验,共享行业信息,预警财经风险。

2、强化内审监督,建立自我监督制度。一是审计机关要加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联系和指导,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通过强化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评审,促进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有效,以在单位内部构筑审计预警的“第一道防线”;二是各部门、各单位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成果,推动内部自查自纠,加强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三是强化内部审计协会的作用,在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相互配合支持的互动关系。

3、发挥中介作用,建立社会监督制度。一是引导社会审计机构严谨从业,严格依照国家财经法规开展审计执业;二是引导社会审计机构多开展咨询服务业务,从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方面对服务对象提供帮助;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审计机构作用,推进委托审计和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等办法,解决国家审计机关人员及覆盖面不够的问题;四是充分利用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成果,督促被审计对象整改落实,将审计预警机制延伸到社会审计机构。

4、搭建信息平台,建立互通交流制度。加强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检查院、法院、公安、工商、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沟通和交流,搭建平台,形成执法合力。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分享各部门的动态信息和有益经验,开辟新的审计预警报警渠道;二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研讨会商有关问题,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预防、纠错工作;三是建立联合办案制度,对重大违纪违规案件实行集中战和歼灭战,发挥震慑作用,从心理上、舆论上起到预防作用。

四、建立审计预警机制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首先,监督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审计有责任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发现和查处各种财经违纪行为,这也是做好审计工作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前提。同时,服务也是审计监督的应有之义,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对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而言,应该是服务要重于监督。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立足于监督,着眼于服务,把服务寓于监督之中,通过监督搞好服务,通过监督实现服务。监督有主动监督与被动监督之分,审计预警是主动监督的有效形式,既要发挥前瞻性和建设性,但也不能越俎代疱,做到到位不越位,不错位。

(二)正确处理律人和律己的关系。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检查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法规情况,审计预警工作性质是律人的,做好审计预警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律人与律己的关系。“打铁先要自身硬”,因此“律人”必先“律己”。一是要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审计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审计预警打好思想基础;二是要加强学习培训,促进审计干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审计预警能力;三是要强化内部监督,从严治理审计队伍,维护审计机关公正严明、依法办事的社会形象。

(三)正确处理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审计工作必须保证充分的覆盖面,但从实际情况看审计机关人力不足与任务繁重的矛盾突出。因此,在审计预警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全面与重点的关系,把“全面预警,突出重点”的方针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要善于从中心和大局出发,在保证审计预警覆盖面,实施全面预警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审计预警。正视由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通过增加编制、保障经费、加强培训、配备必要设备等具体措施,不断推进审计向动态预警、主动免疫方向发展。

第三篇:如何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关于如何建立反腐倡廉制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陈华汉 20122941171、制度建设要符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制度建设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通过学习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深理解,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增强认识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要通过正确处理反腐倡廉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关系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己任,又要把维护干部合法权益作为职责;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善于有效预防腐败;既要促进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又要实现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的有机统一。要通过加大监督检查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的监督检查,纠正相互攀比、奢侈挥霍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

2、要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上有所创新

加强监管,不能“走过场”,必须切实做到有纪有法必依、执纪执法必严、违纪违法必究。一但发现违法违纪问题,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纪检监察部门应认真做好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办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信访举报工作机制,对于群众举报信件,经加大查办工作力度,实行信访督办案件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大违法查办责任追究工作,建立健全由人到案、由案到人的查案工作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办事行为。对发现干部中有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乱纪案件;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案件;在办事中损害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案件;知法犯法违规审判的案件;要组织力量,严肃地予以查处,决不姑息迁就。要逐步建立事后的跟踪随访制度,重点调查案违法违纪现象

3、制度建设应与教育相结合,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

制度建设要在不断完善原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加大各项制度的宣传,使国家干部熟悉各项制度,把已经制订的制度落实到位,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找到制度缺陷,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应注重进一步提高执政为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国家工作人员认识到权利是人民给的,行使权利只能为人民服务。推进教育工作制度化,健全思想教育机制。坚持教育面向全党全社会,积极推进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推进制度反腐的基础性工作。坚持党委(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干部理论

学习考核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坚持反腐倡廉专题教育制度,各级党组织每年要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专题教育与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坚持完善网络教育制度,加强廉政文化制度建设,充分运用影视、电教、戏曲、文学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努力提高党风廉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实行分层施教制度,建立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家属子女等特殊群体的廉政教育制度,完善示范教育、警示教育、提醒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的防范功能。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党风廉政教育纳入党校和各类干部培训计划进行统一部署,形成反腐倡廉教育强大合力。制度与教育监督在反腐败中既要各有侧重,又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教育是基础,侧重于教化,同时教育为制度的制订、执行奠定思想基础;制度是保证,侧重于权力行使的规范,同时制度为教育、监督的规范有效提供保障;教育是基础,监督是关键,侧重于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同时为制度的执行和人的素质的提高提供硬性约束。制度反腐作为新形势下反腐败的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径,必须纳入整个惩防体系,与教育监督等其它手段相互结合、综合运用,以达到反腐的最佳效果。要通过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教育监督的全过程,努力形成教育监督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教育,深刻认识制度反腐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制度反腐意识,使制度反腐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制度反腐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要通过对制度的执行状况的严格监督,狠抓落实,切实维护制度的尊严和权威,从而全面推进制度反腐工作。

4、制度建设应注重提高国家工作人员依制度办事的意识

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办事制度,加大违法办事的惩治力度,对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依照制度处理,做到奖惩严明,并加大宣传力度,对违法办事人员在福利待遇,干部考核提拔使用上加以限制,使违法办事的“成本”大大加强和提高,从而提高和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的依制度办事意识。推进监督工作规范化,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坚持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重点,以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为关键环节,努力构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同级监督相互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监督体系。在突出抓好党内监督的同时,拓宽监督渠道,进一步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制定各项监督配套措施,增强制度的刚性和可操作性,把党内监督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阶段。

5、制度建设中应注重建立新的具有强大约束力和不可人为控制的事前监督和事后惩罚机制

尽快建立起行政办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及高科技手段来加强办事的监督,把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从而使问题公开化、明朗化,使违反制度者公开暴光,无藏身之地,使问题在未产生不良后果之前及时解决,同时推

进惩处工作法制化,强化法纪约束机制。坚持依纪、依法、依规惩治腐败,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制定完善办案制度,促进办案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强化制度的规范功能和惩戒作用,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适时地将一些惩治性的规范上升到法规和规章层面,切实提高制度权威,弥补惩处工作中的纪律疏漏,增强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力,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依法惩处力度。建立辞职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等组织处理制度,强化干部问责制,加大对违规干部和不称职干部的组织处理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进一步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要逐步建立廉政预情网络,在检察、审计、信访、新闻媒体等单位设立廉政预情联系站,在县(市)区、镇乡(街道)、企业和村级组织有选择地建立廉政预情直报点,组建党风监督员、特邀监察员、行风监督员为主的廉政预情观察员队伍,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与反腐倡廉有关的信息资料。深入分析收集的信息,动态研究腐败行为的类型、形式、手法和发生的环节,及时预测一段时间内党风民情动向,为制度防范提供决策依据。建立预情反馈制度,发现单位在制度和管理上存在漏洞的,及时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等责令纠正,防患于未然。以预警机制的全面构建,提高制度反腐的科学性和主动性。

6、制度建设要符合市场经济制度发展的要求

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和公平竞争的机制,思想要进一步转变,要把过去在计划经济形成的人说了算的行政管理习惯改成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由市场调节的行政机制,改革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反对垄断,鼓励公平竞争,确保各种资源按市场需求自由流动,各种贸易按经济规律进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制度反腐工作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把握反腐倡廉的工作规律,自觉适应实践的需要,更新工作观念,及时依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创新法规制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必须体现服从服务于第一要务的思想,与促进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协调,始终把制度反腐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前提、构建反腐败惩防体系的大格局中来把握。必须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其它改革相配套,针对不同地方、部门、领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

第四篇:建立法官分类制度的构想

建立法官分类制度的构想(1)我国四等十二级法官等级制度的确立,为法官正常晋升建立了顺畅的渠道,从纵向管理的角度开启了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大门。然而,要建立真正的职业化法官队伍,仅有纵向的管理是不够的,应当辅之以横向的管理方式,使之与纵向的管理相结合,才能实现法官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法官的职业化才会具有现实的可能性。鉴于此,笔者提出建立法官分类制度的构想。

一、法官分类制度的涵义

法官分类制度是指在一个法院内,根据审判工作的分类需求,结合法官的专业特点和本人意愿,对法官进行分类管理,以提高法官的在某一审判领域专业水平的一种法官管理制度。审判工作的分类需求是指法院按照立案、民事、刑事、行政、审判监督、执行等门类的审判工作对法官的数量、专业素质、特长等方面的需求。

法官分类制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它是法院内部对法官的一种管理制度,各法院可以自己审判工作的需要、法官的素质状况比较灵活地确定分类管理的方案、方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与之相对照的是,法官等级制度是法院系统对法官进行管理的制度,它具有很强的原则性。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法官自己特长的专业领域充分发展的需求。三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审判人才资源,实现法官的精英化。

建立法官分类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行法官助理制,实行法官员额制,培养专家型、复合型审判人才,建立精英型的法官群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尽可能地提高司法效率。

二、法官分类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法官分类制度是法官职业化、精英化的必然产物,它的设立是必要的:

它是提高法官素质的必然要求。高素质的法官是高质量的裁判的前提和基础,法官的素质越高,则法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司法权威性也越强。高素质的法官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娴熟的审判操作技能、过硬的审判作风。与上述要求相比,我国法官队伍素质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个别法官追名逐利,缺乏起码的道德水准,为了一已私利,甚至不惜利用手中的审判权算计当事人;少数法官文化素质低下,滥芋充数;部分法官缺乏对法学理论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法律规定一知半解;少数法官驾驭庭审的能力欠缺得令人不敢想像,以致案件程序上经常出错;审判作风拖沓,超审限办案者更是不在少数。法官分类制度的建立无疑对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发挥在某一审判领域的特长是大有裨益的。

它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法院工作也丝毫没有例外。过去,法院内部分工的只有审判员与书记员之间的分工。然而,随着法官职业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实施以来,法院内部已建立包括法官序列、书记员序列、司法警察序列、行政管理人员序列,最近,又增加了法官助理序列。分工的细化,使各个序列的人员职责更明确,要求更具体,从而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适应分工细化的要求,在法官序列内部,根据法院对各审判长工作需要,结合法官自身的特长和意愿,•对法官进行分工也是必要的。

它是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要求。司法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官素质方面的因素,也有制度方面的因素。现在在各级法院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审判资格的人个个都办案,而且各种类型的案件都可以办。孰不知,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就一个法官而言,可能长于审判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案件,而对其他类型案件的审判操作能力、法律知识筹备就相对欠缺一些。建立法官分类制度的前提就是承认了法官的个体差异,因此根据不同个体法官的差异,将法官分为立案法官、刑事法官、民事法官、行政法官、审判监督法官、执行法官等类,有利于法官发挥自身的个体优势,及时公正地审理案件,从而带动法院整体司法水准的提高。

它是落实法官员额制度,推行法官助理制的要求。法官分类制度是以实行法官员额制度为基础的,法官员额确立后,根据法官的分类,科学确立法官助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审判资源的优化组合。

三、法官分类管理制度的设计

在叙述这部分之前,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法官?这里所说的法官是指在通过司法考试或司法考试制度实行之前已取得法官资格并依照一定的程序任命其从事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人。

(一)对法官的分类

就基层人民法院而言,法官可以分为立案法官、民事法官、刑事法官、行政法官、审判监督法官和执行法官。立案法官负责对当事人起诉是否符合三大诉讼法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或裁定,批准或决定是否采取诉前保全措施;民事、刑事、行政、审判监督法官根据分类负责诉讼的开庭审理、作出裁判;执行法官负责执行工作中的裁判事宜。为便于表述,这里将分类后的法官表述为专门法官。

(二)专门法官的产生

1、法官资格的取得。就目前而言,法官资格的取得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新法官法施试行以前取得法官资格且现在仍然符合法官规定的学历条件、思想政治条件的视为其已取得候任法官资格;另一种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

2、专门法官的产生。应该说,取得法官资格与能否被任命为法官是两码事。只有在法院法官职务出现空缺,取得法官资格经过一定程序任命后才能成为法官。对专门法官的遴选采取“两考一竞争”的方式。“两考”是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全国法院系统组织的审判专业知识和司法操作技能考试。欲进入法官序列者,须先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担任一年以上的法官助理后,才能参加由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审判专业知识和司法操作技能考试,通过上述两次考试者,取得候任法官资格。当法院法官职位出现空缺或法院有出现法官职位需求时,取得候任法官资格者可根据法院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竞选某一个门类的法官。譬如,某甲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在法官助理职位上工作已一年后,又通过了审判专业知识和司法操作技能考试,取得候任法官资格,恰逢法院缺少一名刑事法官、一名民事法官,这时,他要想从一名候任法官成为一名法官,须根据自己的专长和意愿,参加民事法官或刑事法官职位的竞争,法院主要采取考核的方式在竞争者中择优录用法官,考核的方式由各法院根据需要灵活确定,考核的范围包括刑事或民事方面的专业知识、模拟主持开庭情况等,如果考核合格,他就可以经院长提请权力机关任命为法官,并从事他所选择的民事法官或刑事法官工作。根据法院工作的特点,一个人一次只能竞争一个专门法官职务。被任命为法官后,他至少应该在他所竞争的专门法官职务岗位上工作一年以后,才能再竞争其他门类的法官。结合法官审判监督工作的特点,只有先后担任过取得立案法官、民事法官、刑事法官、立案法官、行政法官、执行法官职务的人,才能竞争审判监督法官。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

第五篇:建立秘书职业资格制度的框架构想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1、构建秘书职业资格制度框架的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有关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精神;

国家人事部、劳动部《关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制〉的通知》的要求;

秘书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

不同行业对秘书资格制度的特定要求;

其它待业实施资格制度的经验借鉴。

2、基本框架

以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统称党政机关,下同)为主,兼顾企业、事业及其它单位,对秘书实行从业、执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准入控制;根据单位性质,对党政机关秘书(公务秘书)实行职级制度,对企业、事业单位秘书实行职称制度,进行分类整理。框架模式如下图:

3、资格准入:秘书从业、执业资格证书制度

3.1从业资格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获准在我国境内就业的其他国籍人员,遵纪守法并具备一定的条件,可申请确认或考试获取秘书职业资格。秘书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通过学习或考试取得,为秘书工作岗位上岗资格,没有从业资格证者不能做作业秘书工作。

3.2执业资格

执业资格通过全国性的考试取得。在现阶段,作为一种过渡,对从事秘书工作工龄在30年以上的秘书从业人员,可以不参加全国统考,按工作时间、资历、学历等条件予以考核确认。秘书执业资格实行注册登记制度。经考试取得秘书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条件申请进行注册。经注册的秘书执业资格人员方能参与秘书职级和职称的晋升。国务院办公厅及省政府办公厅为秘书执业资格注册登记的管理机构。人事部和各级人事职能部门对秘书执业注册和使用情况实行检查、监督。

4、分类管理:秘书职级资格制度和职称资格制度

4.1秘书职级制度

在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执业秘书按职级进行管理,纳入当前国家实行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非领导职务序列。根据执业秘书人员思想政治素质、学历、资历、能力以及业绩等方面的情况,经地方人事部门考试,社会中介机构评审,组织部门审定,确定相应职级,享受相应的非领导职务和级别工资待遇。

(1)职级设定:执业资格职称可分为7个级别。即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四等秘书、主任秘书、副主任秘书、秘书,分别对应行政职务中非领导职务的正厅、副厅、正处、副处、正科、副科、正股级。

(2)职位设置:中央、国家机关办公厅(室)(党和国家领导人秘书不纳入职位位置范围)、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可设一等秘书及其以下职位;各地(市、州)及省直各厅局可设三等秘书及其以下职位;县(市、区)及地(市、州)直机关设主任秘书及其以下职位;乡镇及县(市)直机关可设副主任及其以下职位。

(3)任职条件:秘书人员除具备考评、评审条件外,还应身体健康,并具备以下相应的资格条件:①一等秘书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熟练掌握和运用中文,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任二等秘书年以上;②二等秘书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熟练掌握和运用中文,熟练掌握一文外语,任三等秘书5年以上;③三等秘书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熟练掌握中文,具备一门外语初级水平,任四等秘书5年以上;④四等秘书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任主任秘书3年以上;⑤主任秘书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任副主任秘书3年以上;⑥副主任秘书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任秘书职务2年以上;⑦秘书应具备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从事秘书工作2年以上。

(4)职位限额:原则上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单位编制确定职位数额。编制部门在核定单位编制时,可适当增加秘书非领导职位。①中央、国家机关设置的一等秘书,职数原则上可达到机关秘书人员总数的10%;二等秘书职数可达到机关秘书人员总数的25%。②省、部级党政机关设置的一等秘书可达到机关秘书总数的3%;二等秘书可达到5%;三等秘书可达到50%。③地(市)级国家行政机关设置三等秘书可达到机关秘书总数的3%;四等秘书可达到5%。④县(市)级国家行政机关设置四等秘书可达到机关秘书总数的3%;主任秘书可达到5%。

(5)职级与工资挂钩形式:党政机关秘书执业人员职级工资可参照非领导职务工资标准执行。

4.2职称制度

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执业秘书,按国家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有关政策规定,增添秘书序列进行管理。

(1)职称设定:借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秘书职业资格技术级别及国外关于秘书职业级别的设定,我国秘书职业职称可设定为初级、中级、高级(副高、正高)、特级四个等级,员级(秘书)、助理级(助理秘书师)、中级(中级秘书师)、副高级(副高级秘书师)、正高级(正高级秘书师)、特级(特级秘书师)六个档次。秘书职称、职级、职位关系如下图所示:

(2)岗位设置:国家、省属大中型事业单位可设员级至特级秘书技术职务,一般事业单位可设员级至高级秘书技术职务,企业不受限制。

(3)任职条件:秘书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与秘书职级职务任职条件基本相同,侧重于秘书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4)任期职务:秘书职称资格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它明确了专业岗位必须具备的专门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等级,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秘书职称资格实行任期职务制,不搞终身制,每一任期在任职期间内领取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它先由专家评审任职条件或参加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相关资格后,再由有关单位聘任,聘任期内,进行考核,不合格者进行解聘或者取消秘书职业资格。

(5)职称与工资挂钩形式:事业、企业单位秘书职称工资,可参照教师、会计师等职称工资标准,由国家人事、财政部门制定统一工资标准。

5、秘书职业资格的认定

目前我国已经有30个职称系列实现了资格认证制度,秘书行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群体也应当走资格化的道路。建立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关键是要搞好秘书职业资格认定工作,以此推动我国秘书工作职业化的更快发展。

5.1秘书职业资格认定的内容

秘书职业资格认定的内容大致包括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智能水平等方面。

职业道德。秘书应遵守以下职业道德:一是忠于职守。秘书应当忠于职守,大而言之是忠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小而言之要忠于本机关、本单位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忠于职守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二是严守秘密。秘书要严守党和国家机密,不得出卖本单位的经济情报,不得泄露领导尚未决定的关系群众利益的事,不得议论别人的隐私,制造矛盾,破坏团结。三是求实细致。秘书居工作作风上要求实、细致,如实反映情况,对上对下负责。四是团结合作。具有开放意识和合作精神,社会效能力强。五是廉洁奉公。做到遵纪守法,不以权谋私,不接受贿赂,具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

知识结构。秘书工作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工作,要求秘书人员横向上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在纵向上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秘书应具备三层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秘书的专业知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秘书专业的基础知识,比如秘书学、文书学、档案学、写作学以及调查研究知识、会议组织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保密工作知识等。第二部分是行业知识与秘书专业知识的结合。比如行政管理学、法学以及办公自动化等。秘书除了掌握必备的基础、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广博的相关知识,比如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新闻学等。秘书人员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变一技之长为多技之长,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秘书工作。

智能水平。秘书活动是脑力劳动,因而就必然要求秘书人员的智力素质达到一定水平。秘书活动又具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因而还要求秘书人员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智力与能力紧密结合的运用和发挥状况,就成了考核秘书人员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智力水平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秘书应该具有观察力透彻、记忆力牢固、反应力灵敏、注意力集中、表达力流畅、理解力深刻、口评力精湛、判断力准确、思维力高超的良好素质,而尤其在思维方面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智力属于认识活动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范畴。能力是指人能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不同的实践活动对能力有不同的要求,而秘书职业则要求秘书人员应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能力、运筹运作能力等。

5.2秘书职业资格认定的形式

我国的职业资格认定在国家证书制度和社会考试体系中都具有自己特殊的地位。秘书职业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认定形式,怎样与中国实际联结和国际惯例接轨?这些都是建立秘书职业资格制度必须考虑的问题。

(1)在认定体系上实行国家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证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国家法律、法令或者行政条规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来推行,由政府认定和授权的机构来实施。从世界各国来看,可以分类两种形式。一是竞争性分权管理,就是由自由竞争产生和各种非政府性证书机构来推行和分别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二是非竞争性集中管理。就是由政府或者政府授权来集中统一地推行和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西方大多数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采用分权管理方式,东方大多数国家职业竞争机制制度采用了非竞争性方式。这两种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方式各有优缺点。东方国家和地区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凭借国家行政权利来推行的,采取的是非竞争性行政手段。其优点是在政府行政效率高的前提下,证书的权威性更高,推广效率更高,有可能迅速建立标准、规范的证书体系,容易做到集中统一,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缺点是由于缺乏竞争,很可能使证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政府在证书推行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容易导致政府行为扭曲和行政腐败,从而给整个工作带来重大损失。西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优缺点和东广的优缺点正好相反。其优点是,它的证书鉴定制度靠竞争才能生存下来。因此特别重视质量,而且其证书能够紧密结合经济与生产的实际需要。由于政府与证书的发放完全没有直接的利益,就能够很好地担任管理者和仲裁人的角色,避免行政腐败的发生。但是,证书资格的竞争和分权管理也带来标准不统一,证书管理也不统一规范。此外,行会太大的权力可能导致对人力市场的垄断,限制了经济增长争需要的技能发展,甚至影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部门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当前两种职业资格证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点。我国应当结合自己的国情,吸收每一种模式的优点,防止或克服其弱点。我国的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将主要依靠政府力量来推行,采用国家证书制度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较快建立健全社会统一的职业标准;有利于发挥国家劳动人事行政部门综合组织、协调和指导的作用;有利于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特别强调,在运用国家权力推选职业资格证书过程中,避免政府行为扭曲和行政腐败始终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环节。

(2)在认定方式上实行现代第三方认证规则。从我国职业资格鉴定的工作方式上看,近年来,我国的职业资格鉴定从传统的第一、第二方认证,逐步发展到第三方认证,也就是走上了社会化管理的轨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必然大大强化人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人才之间的竞争、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以及人才的流动,都要求改变过去由人才供给方(即培养人的单位,包括家庭、学校、培训中心等,统称第一方),或者劳动力需求方(即用人的单位,包括机关、企业、事业等一切需要人的单位,统称第二方)认证的制度,代之以第三方认证的制度。所谓第一方认证或者第二方认证,实质上就是培训机构或者企业机构自培训、自考核、自认证的传统方式,而第三方认证则是由独立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第三方,即由政府授权的独立鉴定考核机构对从业人员做出职业认证。第三方认证是我国人力质量认证和管理方式的一个根本性变革,对于提高我国人力资源质量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重要作用。这一变革不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国际通告的第三方质量谁方式接轨,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最终走向国际一体化,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创造了条件。我国秘书职业资格制度采用第三方认证规则,理由有三。第一,客观公正。我国秘书职业资格认证的鉴定考核活动中,由于实施鉴定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考核的机构是与人力需求方和人力供应方在隶属关系和经济利益上都相分离的独立机构,在实施鉴定的认证过程中它能够摆脱当事人身份的影响。同时,作为第三方,它又代表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其中包括第一方和第二方的根本利益,根据社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施鉴定和考试。这样就能保证鉴定和考试的客观和公正。第二,科学统一。第三方认证由于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专门的技术力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有可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水平,同时,保持全国标准基本一致。根据国外长期实行专业化鉴定考核认证服务的经验,在鉴定考试制度完善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都已出现了专业化水平很高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例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NCVQ),韩国产业人力管理集团等,都属于第三方认证的专业性机构,专业化工作程度都很高。我国秘书职业资格认定部门必须有政府授权,有很强的专家队伍提供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标准的高度统一和鉴定的高质量。第三,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和交流。第三方认证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在人力资源质量认证上采取的通行方式。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往的加强,对生产标准的要求也逐步趋同化,对生产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一致。因此,按照国家通行的标准,建立秘书职业质量认证制度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实现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我国通过实行这种国际惯例的做法,可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联系,引进和借鉴先进的标准和经验,提高我国的鉴定水平和证书质量,并且实现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接轨和多边互认。

(3)在考试性质上实行标准参照考试模式。按照考试科学和理论,根据参照系的不同,考试(鉴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常模参照考试,另一类是标准参照考试。我国影响最大的考试之一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公务员录用考试都是典型的常模参照考试,高中会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则是典型的标准参照考试。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是一种职业性考试,它不同于常见的教育性、学绩性考试,不属于常模参照考试类型,而属于标准参照考试类型,由此决定了它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常模参照考试是以常模作为参照系进行解释的考试,也就是说,这种考试是将每个人的成绩与所选定的群体中的其他人相比较,主要考察他处于整个群体中的位置。显然,这种考试的成绩具有相对性。标准参照考试是以某种既定的成绩与所选定的标准作比较,看看他处在这个标准中的什么位置。显然,这种考试的成绩具有绝对性。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就是这样,它以秘书职业中某一个等级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和职业道德要求等作为标准,考验应试者是否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应试者的成绩与个人的水平,以及所选标准的水平有关,而不与参加考试的人数,以及别人的成绩相关。秘书职业资格考试作为标准参照性考试,特别倚重秘书职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专家,依靠他们雄厚的专业理论水平和长期的工作实践经验来判断定和决定秘书职业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和操作训练度以及职业道德的水平,依靠他们确定等级标准。

6、职级制度和职称制度的利弊分析

以上两种制度模式各有利弊。职级资格制度主要是根据被评审对象所处机构的行政级别,确定相应的职业资格。这与我国的行政机构级别管理体制比较适应,也有利于职级与工资挂钩,可以有效地解决行政认可与资格准入和制度的技术性与现有秘书职位的千瓦性矛盾。但是,由于机构行政级别的限制,被评审对象的职称不能也不可能超过单位领导的行政级别,秘书工作的人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员因机构行政级别和领导职数的限制,其职务资格的评升也将受到相应限制。秘书职称资格制度主要是侧重于被评审对象的学历、资历、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的考评。这有利于调动长期工作在秘书岗位人员的积极性,特别是学历高、资历深、业绩突出的秘书专业人员,将不受单位行政级别的限制,而被评定为相应的职称,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但是,实行职称制度以后,打破了秘书人员与单位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原有格局,有可能造成工作人员之间的矛盾。

7、可行性分析(结论)

根据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在对秘书实行从业、执业入控制后,按单位性质实行分类管理是合理的,可行的。

第一,秘书职业覆盖面广,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从业人员庞大。对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在从业、执业之前实行准入控制,实施从业、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既符合国家关于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精神,又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优胜劣汰,有效地控制秘书人员的入口,提升秘书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对秘书群体实施职业规范化管理,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有其它职业制度可借鉴,简便易行,很容易操作到位。

第二,在对秘书进行从业、执业资格准入控制后,根据单位性质,分别实施职级、职称管理,符合当前的国情,符合秘书队伍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秘书从业有特定的政治要求,政治性决定了我国秘书职业资格制度不可能完全按照其它职业的资格制度模式来进行,也就是不可能完全使秘书群体从党政机关单位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而不受单位性质的限制。

第三,鉴此,在目前形势下,对党政机关秘书实行职级资格制度,对事业、企业单位秘书实行职称资格制度,两种模式同时运行,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一是可以较好地解决党政机关秘书从业人员的政治待遇,使秘书的职能、职位、职级与工资待遇相一致;二是可以较好地解决事业、企业单位秘书的工资待遇,使其与其它职业的职称制度相一致,与其它职业制度和国际惯例接轨;三是操作起来有章可循;四是条件成熟后,对党政机关秘书也可同时实行职称资格制度,或只实行职称制度,使职称与公务员职级挂钩。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下载建立独立审计制度体系的构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独立审计制度体系的构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的初步构想

    建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的初步构想 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对于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援助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法律......

    集团内部审计构想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构想 作为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尤为重要,内部审计在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防范经营风险,优......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构想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应当在借鉴国外业己存在,并行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它应该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又能监管银行经营,以......

    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 建立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 建立反腐倡廉制度 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是我国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我党在新时期将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和建立反......

    岗位体系建立

    企业岗位体系咨询 海源顾问之岗位体系综述 1、海源顾问认为,通过建立岗位体系,制定完善的岗位说明书,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1)为录用员工、招聘员工提供依据。可以根据......

    建立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综合能力。 ———城步一中考前30天语文复习方案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一直有其特殊性,其高考备考更具备特殊的时效性、针对性、复杂性,很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个人信用是基于个体在既往人际交往与商业交易中的信守承诺记录而获得的信任。今天,在个体参与的各项事务中信用无处不在,无......

    建立特色体系

    几点看法 根据一个周的了解,对本公司的现在及未来的几点想法如下: 1. 制定合理适用的技术-市场流程和制度,从产品的立项到方案达成,建立相关 的交流流程和方式等。 2. 相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