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艰苦创业志不渝 扶贫济困桑梓情
艰苦创业志不渝 扶贫济困桑梓情 ——记县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 “小时候心里有个梦想,梦想能穿上那绿军装,手握钢枪雄赳赳,军号声声气昂昂……走进了军营还有梦想,梦想家乡改变模样,祖国繁荣更加富强,父老乡亲平安吉祥……”一个人的时候,50多岁的**还常常会眼含泪水唱起这首军旅歌曲,这首歌给了他力量,这首歌指引了他前进的方向,他的人生就如歌中唱的一样执着、饱满而丰富。
九百里河西走廊,涌现出了无数舍小家,顾大家的动人故事,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这块红色热土上,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基层人大代表,他胸襟开阔,立志高远,青年时代,投身军营,锻炼意志,增长才干;从部队复员后,勇立经济潮头,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在组织信任父老乡亲期盼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个人事业,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牢记一名人大代表的神圣誓言,带领全村群众谱写了一曲脱贫致富的动人凯歌。
他就是**县**村党支部书记**,一个历尽艰难成就事业,致富思源不忘家乡,一心为民造福桑梓的人大代表,他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倾注于家乡事业上,以无愧于人大代表的光荣使命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奉献,赢得了普通百姓的广泛赞誉!
1981年,**从新疆复原回到了家乡,被安臵在了县农修厂成了一名端着铁饭碗的工人,很多人都很羡慕他,家里人都指望着他来养活。然而从来都不安于现状的他,毅然辞去了工作,怀揣着东挪西凑的100元钱踏上了西上新疆的打工之路。他以“睡地铺也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念,从建筑队的一名小工干起,凭着当兵时练就的铮铮铁骨和本人身上勤劳苦干、无私奉献的品德作风,逐渐拉起了自己的建工队并组建成立了**县建筑总公司第三工程处,参与房屋建筑与油田管沟铺设工程,在风起云涌的新疆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
**富了,成了远近闻名的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致富能人,但是他并没有感觉到满足。每当他返乡时,看到家乡泥泞的道路、破败的房舍、贫瘠的土地、紧闭的大门和贫穷的父老乡亲时,他都会流下难过的泪水,那种感觉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怎样才能让这片养育他的故土焕发生机,怎样才能帮助父老乡亲走上致富之路,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承担一份责任,需要的不仅是能力,还有一颗勇于担当的心。2011年,**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县人大代表。面对乡亲们一张张信任期盼的脸庞,他勇敢地挑起了带领大家致富、为乡亲谋福祉的重担。
然而当他真正介入工作以后才发现**村的工作比他想象中的要难做的多,他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村位于**县境内312国道和兰新铁路之间,在绵延10公里的狭长地界内散乱分布着9个社和一个还未建社的自然村,从70年代开始,全县八个乡镇的贫困户开始陆续迁往这片叫做“**”的城郊荒滩,至目前,迁移至此的人口已达3600多人,社与社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都不尽相同,群众观念普遍保守落后,小团体意识强烈,人心涣散,村情极其复杂。更为严峻的是全村耕地只有5000亩,人均不到1.4亩,60℅为低产盐碱地,群众用“春种一袋子,秋收一帽子”来形容这片土地,村上无渠、无路、无支柱产业,垃圾满天飞,是一个典型的贫穷落后的移民聚居村。因土地贫瘠,几无产出,有近一半农户不得不再次举家常年外出务工,长期居住的居民不到全村总人口的一半。
怎样尽快使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村脱贫成了摆在**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上任后,特别是“联村联户、为民富”行动开展以来,他将促进全村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以发挥人大代表的职能作用为抓手,及时向上级反映群众意愿,带头发展增收产业,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整治美化村社环境,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了代表作用。他带领村班子成员跑遍了全村9个社,广泛和群众交流,听取群众意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村集体事务中来,共同谋划**村致富路子。同时,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上的部分党员外出“取经”学习,开阔眼界,增强发展意识。通过广泛动员发动和外出考察学习,群众发展意识明显增强,思想逐渐统一,结合村上实际,大家一起商议制定了《**村五年发展规划》,提出“改善基础设施留住群众、增加群众收入凝聚人心、发展支柱产业跨越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全面改造盐碱低产田、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定植连片杂果林,修筑通村通社富民路、整治美化村容村貌”五篇文章,努力走出一条移民聚居区快速脱贫的新路子。
蓝图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干劲、铸就了发展。身为人大代表和村支部书记的**为了使规划尽快付诸实施,他义无反顾的垫资200多万元新建了丰润和新鑫两个养殖小区,修建水塔两处,铺设电缆7公里,硬化养殖小区道路2公里。那段日子,**夜以继日的奔波在工地上,办手续、保进度、抓质量、协调建设水电路,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丰润养殖小区拔地而起。看到崭新的设施齐备的养殖小区,群众奔走相告纷纷跑来问**:到小区养羊需要啥条件,要给村上交多少钱?被晒得黝黑,满手是伤的**果断的说“不要钱,只要是本村的人都可以到小区发展养殖业,村上还会为你们提供良种种羊和技术扶持。”这句话在全村炸开了锅,半年时间两个养殖小区就吸引了60多户群众前来养羊养牛养猪,仅养殖业一项群众就人均增收300多元。与养殖小区建设同步实施的还有500亩优质新疆大枣苗定植和500亩沙造林提质改造工程。为了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六下新疆,请教专家、选购苗木;多次去县水务局软磨硬泡铺设低压暗管。他的持之以恒感动了所有人,村里的妇女老人孩子都拿起了铁锨前来平整土地,挖坑种树;县水务局也派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安装暗管;林业技术人员义务前来指导苗木定植……。看到随风摇曳的1000亩果林和养殖小区内欢快奔跳的5000多只羊,**笑了,他知道,群众已经认可了他这个人大代表,他的心和群众的心靠的越来越近了。
平时群众都这样说:“要想富,先修路”。**认为,希望在路,致富在人。针对“晴天灰尘满天飞,雨天路过一身泥”的村社道路,他提出两年内硬化全村所有的通村道路,得到了班子成员和群众代表的一致赞同。但是修路需要钱,这对一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而言,100多万元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没钱,他就跑县里找帮扶单位、找老板、找老乡,寻求资金扶持,实在不够,他就先行垫资确保工程进度。为了少花钱,多修路,发动群众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把填土、拉砂作为群众义务,最终在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硬化通村道路11公里,一条条通村路同312国道连了起来,像是四通八达的触手向外界传递着**村快速发展的最强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一点谁都不会怀疑。在中国农村,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人们对土地的眷念是城里人难以理解的。“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中国农民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农村稳定的社会基础。可惜,在**村,这样的安宁和谐氛围,因为土地问题被破坏了,在**村5000亩耕地中60℅是盐碱地,远远看去盐碱地就像是在地上撒了白花花的一层盐,土质特别硬,因为盐碱地基本无产出,**村群众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如果大自然不赋予这块土地良好的条件,就只能靠人工造地,在盐碱地上造良田。**的这个想法,很多群众都不太理解。**回忆说:“当时,有些老百姓说盐碱地能长出庄稼吗?这可能是胡整的,肯定不成。我就带领村班子开村民大会,动员大家,我们要从盐碱地上要钱、要粮。”他挨家挨户的去做动员,一开始群众认为改良土地有些不靠谱,没人出工。但是经过他一一次的做思想工作,乡亲们看到了他为大伙儿办实事的决心和诚心。全村的人都被他调动起来了,经过60天的奋战,第一年改良了100亩盐碱地,来年亩产达到了300公斤。那些被撂荒的盐碱地上也种上了油葵、洋姜,为了增产增收,**又开始跑水利部门,希望他们能同意他在村里打井,为了保障打井的成功率,每当夜深人静,众人都回家休息时,他都要到工地上去值班。这一年他带领群众苦干,终于井里出水了,盐碱地改良迈出了重要一步。有了水,**开始忙碌着治理村容村貌,他发动群众栽植了2公里绿化林带,定期开展村内环境大整治,定点掩埋生活垃圾。村容村貌变美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劲头也更足了。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昔日落后的**村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村变了,变得太快了,这是每一个到过**村的人共有的感受,一条条通往各社的水泥路,绿化带旁的红枣产业基地,以及与住宅区相隔不远的荒滩上,新建的两个高标准养殖小区,这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村村民欢喜雀跃,让他们再次肯定了当初移民来这儿的决定。也激发了村民爱村建村的热情,近几年搬迁来的没有建社的群众纷纷向镇党委要求要加入**村,2012年,**村十社正式成立。这一天,40多户,1700多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40年艰苦奋斗,**终于从一个山沟娃到拥有过千万资产企业家再到村党支部书记和人大代表,不管角色如何转变,他在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者自己无悔的人生。他说:群众选我当代表,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农民的苦,我要为人民办实事,努力尽我所能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才对得起人大代表这个称呼。
“人民选我当代表,当好代表为人民”。这是**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弹。从成为新一届人大代表那一刻起,他时刻把“人民”装在心里,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参政议政,为政府建言献策。他时常告诫自己,代表产生于人民,就要服务于人民。只有广泛的收集人民群众的关心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才能真正“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根据“实事求是”的要求做好一切发言准备工作。只有深入群众、搞好视察调查,才能履行好人大代表的义务。在**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与其他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的议案,所反映的情况、数据和政策都是实事求是,真是可靠的,引起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专项扶持力度,使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他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奉献爱心,他看到村上的校舍有些破旧,孩子们冬天上课,一个个冻的鼻青脸肿的,他于心不忍,为学校捐款1万元,让学校买煤生火。在党员冬训中,他看到村委会办公经费捉襟见肘,随即捐款5000元,解决经费难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又向灾区捐款1万元,……
从大马营乡下河村搬迁来的李旭堂因为缺少劳动力是村里的重点贫困户,老两口相依为命。2013年,李旭堂被查出患有肛门癌,这对于一个本就贫穷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老两口根本无力负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只能整天以泪洗面。得知这一情况后,**瞒着家人悄悄送去了两万元钱,李旭堂的老伴含着泪水说:我知道老头子的病是不会好了,但他一定会笑着离开,武书记的情意我们老两口下辈子一定还。不久,老李离开了人世,**又为他操持了丧事。
身为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由衷的说:“从管企业到当村官虽然辛苦,但能为众乡亲谋福祉,我觉得很值。今后,这条路还很漫长,但我会始终秉持一颗虔诚做事的心,为群众办实事,我坚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明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时刻以一个人大代表的要求来严格约束自己,以身作则,克己奉公,树立了良好的人大代表形象。每次出门为村里办事,都是开自己的车,从未报销过。他不吸烟,不酗酒,不接收群众的红包,为群众办起事来兢兢业业,有理有条,树立了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榜样,对于村里其他的党员干部,他严格要求,约法三章,为**村的发展营造了一片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2013年,500亩优质新疆大枣林已开始挂果,火红的枣子、鲜嫩的绿叶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漫步在枣林中,**仿佛又再次回到他当兵和创业的地方,梦想从那里升起,在家乡这片热土升华。
第二篇:功高不移赤子心 扶贫济困桑梓情范文
功高不移赤子心
扶贫济困桑梓情
--记“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山西省人大代表张春生
晋西北高原,忻州市岢岚县,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川河畔,它就是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吴家庄。
走近村落,一排排统一规划、欧式风格的新建民宅十分醒目,与座落在山坡上的破败土屋形成鲜明对比,诉说着小山村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迁。村口广场照壁上,“吴家庄鸟瞰图”迎面伫立,两侧对联写道:“党施德政构和谐谋发展村企同奔金光道;民逢春生创伟业成新韵桑梓常念赤子情”,这“春生”、“赤子”即指本文主人公张春生。这是淳朴善良的乡亲父老以这种独特方式表达感恩与拥戴,向本村走出来的这位“省人大代表”、“省特级劳动模范”、“优秀农民企业家”投来的一张沉甸甸的“赞成票”!
那么,吴家庄村脱贫致富的背后,凝聚着张春生怎样的心血汗水和精神风貌?
铿锵起步创大业。1983年10月,年方十六岁的张春生走出贫困而闭塞的小山村,身着国防绿远赴新疆服兵役。三年的军营励炼,造就了他知难而进、永不服输的军人气质。烫金字样的优秀士兵奖状,记载着他无怨无悔的光荣军旅生涯。1987年,张春生服役期满回乡务农,决心为家乡建设干一番事业。
然而,乡亲们对张春生回乡务农之举却流露出些许不解、疑惑乃至惋惜:吴家庄村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祖祖辈辈被贫困二字压得抬不起头来;稍有门路、头脑活泛的年轻后生都走出山沟“闯天下”,以张春生的勤劳聪慧,干吗还要回到这穷乡僻壤?严酷的现实没有熄灭张春生心中理想的火焰,他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务农、当工人、开汽车搞运输……脚步艰难而又执着。
为了彻底改变家乡的贫困现状,张春生抓住机遇,在1997年承包了岢岚乡(镇)煤炭运销公司这家濒临破产、资不抵债的公司。许多人看来,承包这个烂摊子,无异于接过一个“烫手的山竽”、接收一个空牌子。张春生却由此找到了一个发展平台,进而改写了人生的轨迹。经过十余年打拼,张春生终于在强手如林的煤炭加工运输领域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由岢岚乡(镇)煤炭运销公司改制的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岢岚煤炭有限公司随之迎来了产销两旺的黄金发展期,实现化蛹成蝶的奋然一跃!截止目前,拥有占地84亩,年入洗180万吨原煤加工能力的现代化数控洗煤厂一座;拥有占地65亩的储煤选煤场一座;拥有年发运能力180万吨煤炭的一站两线铁路专用站台一处;有年发运能力千万吨的昊东煤炭集运有限公司;在建万达煤炭集运站;拥有95辆大型运煤车辆的运输车队一个。公司现有员工307人,为当地政府劳动力安臵就业减轻了压力;成为当地异军突起的明星企业和支柱产业。企业在2008、2009两年被评为山西省“诚信维权单位”,先后多次被省、市、县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质量管理成绩显著单位”,山西省国新能源发展集团授予“优秀单位”及“十一五发展贡献奖”、“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转型跨越五四青年奖状”、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等荣誉。
倾力帮扶新农村。作为成功人士、农民企业家的张春生,为家乡经济繁荣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处于创业颠峰期的张春生,时而流露出一丝忧虑与不安。每次回到小山村,看到众乡亲栖身于破旧不堪的窑洞和土房,依就土里刨食艰难度日,他心里总是隐隐作痛。怎样帮助引导父老乡亲“换个活法”?成为张春生心中的最大夙愿。身为人民代表,也应该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多做点什么。功高不移赤子心,正是这挥之不去的桑梓情结和责任感,促使张春生自觉地挑起另一副重担,为帮扶吴家庄新农村建设再创辉煌。
吴家庄村位于岢岚县城南20公里处,全村66户,232口人,人均耕地不足4.5亩。200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200元,80%的农户仍居住在破窑、旧房内。为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2006年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张春生提议他所属的企业与吴家庄村结对帮扶。2007年,他邀请省农科院、省建筑设计院专家,实地勘察论证,有组织、有计划地扶持贫困户从发展生产和商品经济入手,达到摆脱贫困的目的。制定了吴家庄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使之步入有序推进 的“快车道”。
万事开头难。选择一个符合市场需求和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项目,对引导村民脱贫致富具有“破冰”意义。岢岚属高海拔山区,受气候环境的制约,新鲜蔬菜价格比肉还贵。发挥当地优势,挖掘资源潜力,开辟生产门路,实行多种经营,几经调研论证,张春生把眼光锁定在发展大棚蔬菜上,他毅然无偿投资350万元,请专家精心设计,新建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50座,全部水泥混凝土钢架结构,并打了两口井,做到自来水入棚。建成后无偿分给有种植能力的村民每户一座。为保证蔬菜生产标准化无公害,他高薪聘请技术员驻村指导,请省农科院蔬菜专家地头授课,组织村民赴榆次、偏关等地参观取经。张春生还上网搜集有关信息,将新优品种台湾春桃1号小西红柿引入本地首家栽培。在张春生呕心沥血的帮助和村民努力下,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终于一炮打响,成为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有的进了省城超市,有的被驻地官兵争相购买。逐步形成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种植。仅大棚蔬菜种植一项,全村年总收入125万元,户均1.9万元。菜农们感慨地说:“咱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大棚蔬菜品牌”,一些在外打工村民也纷纷回乡种植大棚蔬菜。为了使村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走上致富道路。张春生发现吴家庄村背靠大青山,怀抱青草滩,植被茂盛、草种丰富的优势,是发展特色养殖业的绝佳基地。针对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效益不突出的状况,张春生投资45万元,成立了山地养殖合作社,合作社实行“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共吸纳社员31人,养殖绒山羊1600只。目前拥有占地15亩高标准舍饲养殖小区15套,与此同时,引导农民发展畜牧业,激发乡亲们勤劳致富、科学致富的积极性。到2009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11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6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全市第一。2010年人均收入达2万元(小杂粮收入500万元)。昔日的穷村庄一下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张春生从不满足于“小富即安”。根据“五年规划”,2007年以来他先后投资1800多万元,为彻底改变村民的居住条件,按照山西省新农村建设住宅标准,无偿新建72套户均建筑面积119平方米、配套地暖、防震功能的欧式民宅,分给每户村民一套入住。投资150万元规划建设了包括学校、超市、卫生所、培训中心、计生服务室、两委办公室和文体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等公共设施。并投资30万元聘用河北定州市专业园林公司对村街巷道,周边山头、空闲地带进行了绿化,种草1080m2,种树4000多株,建起了1000m的景观带,修通了通村柏油路500m,总绿化面积8000m2。2011年投资300多万元,对村边山头、河滩、荒地有加大绿化力度,种植百亩李杏果园、杨树3000多株、柳树600多株、油松200多株、柏树180株、绿化面积500多亩。他深深懂得脱贫致富要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他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村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在继续扶持村民发展生产的同时,投入更大力量实行经济开发。去年,他新增投资500万元在吴家庄建设占地面积1500 m2,建筑面积550 m2的小杂粮生产基地、蔬菜恒温保鲜库。小杂粮加工厂采取股份制,充分利用当地种植的天然无公害、无污染绿色小杂粮加工生产。投资150万元新建高效农业观光示范园区“无土气雾立体栽培大棚”鸟巢一座。采取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这些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为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民企帮扶新农村,共建和谐新家园,在解决村民衣食住行、扶持发展生产的同时,张春生继续投入更大力量对吴家庄实行经济开发,扩大产业发展,提升吴家庄的整体生态优势。去年又新增加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吴家庄农民培训中心,建筑面积7200 m2,星级欧式公寓6栋,高标准传统转窑洞客房64间,多功能会议中心、餐厅可接待200人以上的会议和培训。还建设了影视厅、健身馆、垂钓园、等等配套设施。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景区绿化阶段,将于今年6月全面建成并正式对外运营。培训中心与吴家庄新农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成自然、宁静、优雅集现代农业观光、度假旅游、会议培训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旅游接待中心。
到目前为止,张春生无偿投资于吴家庄新农村建设项目已达8300多万元。他的愿望就是把吴家庄全面提升打造为一个文明富裕、绿树 成荫、花果飘香的“晋西北第一村”。
一枝一叶总关情。张春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善好施、救助他人的事迹感人至深,传为佳话。四川汶川、舟曲灾区,踊跃捐款达6万元,履行了一位中华儿女的光荣义务。为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文化生活,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他都积极捐款,支持助建大涧乡卫生院10万元;捐款为贫困村民治病、资助患有白血病的中学生……累计捐款已达数百万元之多。2008年他参加山西省人大第11届会议,提出“加开大同至岢岚旅客列车”的议案,解决了城际间学子往返不便的多年困扰。
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东风,凭借艺术大舞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和新农村、新农民的新风貌。2011年12月23日赞助冠名“吴家庄杯”的忻州市政府最高奖首届“梨花奖舞台艺术大赛”如期开赛,取得圆满成功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尊师重教,支持岢岚教育事业,捐款100万元新建岢岚中学图书馆;设立“北方浩然助学工程”,资助30名岢岚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1万元,四年将资助120万元。帮助这30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更好的回报社会和他人。这一连串不胜枚举的真实数据和事例,透射出张春生金子般纯洁高尚的赤子之心。
2011年11月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张春生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受表彰代表从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手中接过“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大红证书。他连续几年获得 “山西省优秀企业家”、“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影响山西民主法制建设十项业绩暨感动山西的十佳人大代表”、“山西好人”、“山西省转型跨越五四青年奖章”、“三农人物”;被忻州市委、政府评为“农村改革三十年十大功勋农民企业家”,“新农村建设十大功勋”,“扶贫攻坚十大功勋”“忻州市第十一届十大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十大低碳贡献人物”,“优秀复转军人”……
这是对一个农民企业家,一个具有高尚思想境界的企业家、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赤子的最好褒奖。将激励和感召更多的仁人志士投身于 扶贫帮困的伟大壮举中。
二零一二年三月七日
第三篇:情系桑梓爱心助学
情系桑梓,爱心助学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3月19日上午情系桑梓,爱心助学捐赠仪式在南召县小店乡大曹村小学隆重举行。活动由副县长石喆主持,县四大家领导、县教育局、县工商联,以及小店乡党委、中心校主要领导同志出席了此次活动。此次捐赠活动由大曹村籍爱心人士汤孝华先生组织发起。并联合其他几位爱心人士向大曹村小学捐赠了20台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监控设施、电脑桌、电视机等一批教学设施和学生文具等物资,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深山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一项惠及万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这次的捐赠活动意义重大,给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各位爱心人士的义举令人感动,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也来到活动现场,体现了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学校一定要励精图治,严谨办校,把大曹小学办成一所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成才的学校。学校各位老师一定会诲人不倦,把全部心血倾注于三尺讲台,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心怀感恩,长大后用知识与本领把爱心接力棒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行动像长江水黄河浪一样生生不息!
小店乡大曹小学陈运团
第四篇:心系桑梓情系教育
心系桑梓情系教育
德圳中心校 龙红忠
2010年6月13日是德圳中心校大喜的日子,文钦明教授捐款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县委常委罗铁辉、县人大副主任刘吉义、副县长夏崇礼、政府办副主任阳明勇、财政局副局长文勤奇、教育局局长吴长秋、副局长旷小虎、德圳乡党委书记颜金楚、乡长罗华等领导出席捐款仪式,罗铁辉主任在捐款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高度赞扬文老先生的义举。
文钦明,衡东县德圳乡太阳村人,1925年6月生,中共党员,离休干部,原西北政法学院法学基础理论硕士研究生导师。文教授情系桑梓,热心公益,积极从事兴教助学等各种社会活动。先后为西北政法大学30多位衡东籍和湖南籍学子排忧解难,提供指导和各种帮助;为家乡太阳村捐资一万元帮助贫困学生上学及修建村公路;还与夫人一起带头捐款一万元,帮助华容县创办了怀乡中学。
文老教授热爱教育事业,对家乡教育更是鼎力支持。今年四月份他回乡探亲,特意察看了德圳中心学校,发现这里条件简陋。在和老师交谈中,得知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发展困难重重,加之今年创建合格学校,遂决定把自己及已故夫人省吃俭用所积攒的大半生积蓄15万元捐赠给德圳中心学校。
文老先生心系桑梓,情系教育。用自己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教育。全校同学决心把报恩之心、感激之情化为成才之志、发奋之源,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文老教授,回报社会;德圳中心学校全体教师决心继续发扬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共创德圳教育美好明天。
第五篇:始志不渝敢于突破-河北科学院
始志不渝
敢于突破
宋水山先进事迹
宋水山,河北省科学院生物所研究员,现任生物所副所长。198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年到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植物抗病信号转导的研究。1991年至2000年,先后在日本大阪市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研修,丹麦Odense大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德国Münster大学微生物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历时近5年之久。当时国外有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并有留下他的可能,但他每次都能按时回国服务。即使是在96-97年他们所经历了旱白鸭事件和生物所整体改制的艰难时期也没有动摇过他回国服务的决心。他说,“因为我是在国家的培养下才取得的这些成绩,没有国家的培养、没有单位历任领导的指导和关爱就没有现在的我。我有责任回国贡献我的知识、贡献我的力量”。
由于宋水山同志具有浓厚的学术造诣,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成绩,被选为河北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审稿专家,《生物技术通报》杂志编委,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河北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河北省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专家顾问组成员。
2000年,宋水山同志回国后创建河北省生物所生物工程研究室,这个研究室成立之初只有4名科研人员。作为团队和学术带头人,他认真负责、潜心研究、拼搏进取。经过他的努力和近十年的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支具有16名科研人员,即团队整体学术层次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年轻有活力,朝气蓬勃、团结协作、拼搏务实、奋发向上的极具凝聚力的研发团队。其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名,副研究员1名,博士4名,硕士8名。
2006年至今,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共承担国家级、省级和院级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15项,其中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重点基础研究项目2项,河北省科技攻关和院管重点攻关项目6项。尤其是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成功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和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实现了河北省科学院多年来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另外在上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成功申报了2010年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为体现我院的基础研发实力增加了亮点。
近年来,该研究室在他的带领下,利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多种技术和手段,开展了以病原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标,采用生物干扰技术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将编码群体感应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的水解酶的基因导入不同的有益生防菌株,如荧光假单胞菌,苏云金芽胞杆菌,以及构建了转基因马铃薯和大白菜,进行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这为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也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目前该研究室开展的植物感应AHL产生抗病性的受体蛋白及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顺利,研究结果将解析AHL诱导植物抗病反应,介导原核细菌和真核植物之间信息交流的分子生理机制,有望在理论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在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对生物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调控作用研究方面,该研究室首次提供了铜绿假单胞菌中群体感应系统对生物合成PHA调控作用的直接实验证据,丰富了群体感应系统的生物学功能,为设计适当的技术手段提高PHA的产量和产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他通过扎实工作,承担的课题圆满结题,在研课题研究开展得有声有色。2005、2006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研究论文40多篇,SCI收录3篇,2006年以来在《中国农业科学》、《微生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植物病理学报》、《昆虫学报》等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得到了认可。
2006年被任命为生物所副所长后,他知道肩负的责任更大了,担子更重了。他默默地告诫自己,今后不但要为研究室的发展尽力,更重要的为生物所的科研上台阶上水平尽心。因此,他积极与省各主管职能部门联系沟通,汇报生物所的现状和发展,经常请相关部门领导来所检查指导业务工作,使其深层次的了解生物所,信任生物所,并争取他们在项目上给生物所积极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生物所班子和他的努力,近几年来,生物所从科技厅、财政厅、省农开办、省环保厅、市科技局争取的项目数和资金总额有了大幅度提高。为活跃生物所科研学术气氛,及时掌握时代科技信息,他还利用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和知名大学关系较熟的便利条件,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来所讲学并进行学术交流。如:近几年邀请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双江研究员、清华大学陈国强教授、中国科学院植保所邱德文研究员等。通过这些做法和活动大大的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和研发水平,也提升了生物所及科学院在社会上的声望和知名度。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首先将科学研究作为他钟爱的事业。他说:“有人说科研枯燥无味,但我能发现科研的兴趣所在”,可以说研究中每一个新发现,每一个新突破都能令他兴奋不已。他也常对研究团队中的年轻人说,做科研必须要有兴趣点,同时要耐得住寂寞,要淡泊名利,要持之以恒。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他一心扑在科研上,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潜心研究,精益求精,带领着他的团队实践着科研工作者严谨实干的奉献精神,为院、所乃至河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我院“探索创新 求实奉献”十佳研发标兵表彰大会上他满怀深情的说:“成绩已成过去,我将及时清零,继续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为我院和生物所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期待着他以他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胆识为科学院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宋水山科研精神的真实写照。
附:宋水山近几年承担课题 973前期研究专项:
植物感应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产生抗病性受体蛋白及信号转导的研究,2009-2011;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对生物合成聚羟基脂肪酸调控作用,2006-2008;
河北省自然基金项目:
AHL诱导植物防卫反应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2006-2008;
AHL对聚3-羟基烷酸合成途径和机制影响的研究,2007-2009,省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细菌信号-酰基高丝氨酸内酯激活植物抗病反应的研究,2008-2010;
柿叶黄酮诱导植物防卫反应机制的研究,2009-2011; 院管重点攻关项目:
细菌群体感应干扰机制在作物细菌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2007-2009;
新型植物抗病激活剂--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激活植物抗病反应作用机理的研究,2009.01-12;
农作物细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与示范 2006-2007;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