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http://lishui.offcn.com
浙江省事业单位考试: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加强和创新社会
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建设篇里提出了不少新的内容。比如创新管理、收入倍增计划等等,都做了不少新的论断。从论述角度来说,与十七大内容相比,都是从群众感受出发而非仅仅是制度建设层面,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以人为本的方面上。
发展有一个先后次序,也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们的经济国力水平有关系,所以我们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小康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当年小平同志强调的,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起来,发展快了问题会更多更复杂。所以说,十八大要求我们在未来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间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报告摘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他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解读】
以上部分是以前党代会报告当中所没有的,为十八大首创。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方向——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角度为民生。
在社会建设方面更加强调以民生为重点。进行社会建设看起来好像关注的是老百姓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养、住有所居,但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承诺。从这一点来说,在社会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让老百姓对未来生活更加幸福有了足够的期待。这些都
http://lishui.offcn.com
显示出大政方针上有了新的部署。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具体举措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
[存在的问题]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
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管理对象不断扩大,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管理对象扩大,原有的社会管理功能难承载。
目前,我国除了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职工等体制内的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体制外人员的各类关系,如低保、医疗、养老、就业,以及计划生育、权益表达、看病就医、养老金领取、党组织活动、生活服务、老龄护理等,都进入社会管理系统,尤其是进入了社区管理范畴。因这些人的各类关系不直接归政府体制内管辖,因而被称为“社会人”。随着城市“社会人”急剧增多,城市社会管理对象总量迅速扩大,原有的城市社会管理功能难以承载和适应。
第二,社会管理难题增多,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难奏效。
从1993年以来,全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一直居高难下,总量年均同比增长25%,其中5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上升近80%。尤其是2006年以来,仅百人以上群体性上访事件全国平均每年就达800多起近20万人次。这些群体性事件,涵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房产买卖、国企改制、企业破产、水库移民、环境污染、劳资关系、劳动争议、医疗纠纷、民族纠纷、宗教纠纷、涉法涉诉、损害赔偿、食品药品安全、利益分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以及入学、就业、看病、社保、治安等各个方面的矛盾纠纷。其中每一个矛盾纠纷的背后都涉及到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制度问题。对于这些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继续沿用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已难以奏效,http://lishui.offcn.com
这是目前城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公众社会诉求升级,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难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诉求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对社会管理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停留于社会治安、应急处理、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规范秩序、风险控制、强化监督、遵纪守法等社会稳定层面,而是广泛涉及扩大参与、完善服务、改善民生、保障权益、净化环境、食品安全、公平正义、诉讼顺畅、政府勤政、干部廉洁等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和谐为目的社会管理。面对公众新的社会管理需求,沿用过去传统的控制、强制等方式已难以实施。
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本文来源:丽水中公教育
第二篇: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ah.zgjsks.com//)
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建设篇里提出了不少新的内容。比如创新管理、收入倍增计划等等,都做了不少新的论断。从论述角度来说,与十七大内容相比,都是从群众感受出发而非仅仅是制度建设层面,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以人为本的方面上。
发展有一个先后次序,也和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我们的经济国力水平有关系,所以我们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小康就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当年小平同志强调的,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起来,发展快了问题会更多更复杂。所以说,十八大要求我们在未来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间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报告摘要】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他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解读】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ah.zgjsks.com//)
以上部分是以前党代会报告当中所没有的,为十八大首创。明确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方向——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角度为民生。
在社会建设方面更加强调以民生为重点。进行社会建设看起来好像关注的是老百姓的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养、住有所居,但背后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承诺。从这一点来说,在社会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让老百姓对未来生活更加幸福有了足够的期待。这些都显示出大政方针上有了新的部署。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具体举措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
[存在的问题]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
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管理对象不断扩大,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管理对象扩大,原有的社会管理功能难承载。
目前,我国除了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职工等体制内的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体制外人员的各类关系,如低保、医疗、养老、就业,以及计划生育、权益表达、看病就医、养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ah.zgjsks.com//)
老金领取、党组织活动、生活服务、老龄护理等,都进入社会管理系统,尤其是进入了社区管理范畴。因这些人的各类关系不直接归政府体制内管辖,因而被称为“社会人”。随着城市“社会人”急剧增多,城市社会管理对象总量迅速扩大,原有的城市社会管理功能难以承载和适应。
第二,社会管理难题增多,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难奏效。
从1993年以来,全国群体性事件数量一直居高难下,总量年均同比增长25%,其中5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上升近80%。尤其是2006年以来,仅百人以上群体性上访事件全国平均每年就达800多起近20万人次。这些群体性事件,涵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房产买卖、国企改制、企业破产、水库移民、环境污染、劳资关系、劳动争议、医疗纠纷、民族纠纷、宗教纠纷、涉法涉诉、损害赔偿、食品药品安全、利益分配、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以及入学、就业、看病、社保、治安等各个方面的矛盾纠纷。其中每一个矛盾纠纷的背后都涉及到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制度问题。对于这些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继续沿用过去的社会管理手段已难以奏效,这是目前城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第三,公众社会诉求升级,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难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诉求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对社会管理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停留于社会治安、应急处理、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规范秩序、风险控制、强化监督、遵纪守法等社会稳定层面,而是广泛涉及扩大参与、完善服务、改善民生、保障权益、净化环境、食品安全、公平正义、诉讼顺畅、政府勤政、干部廉洁等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平等、社会和谐为目的社会管理。面对公众新的社会管理需求,沿用过去传统的控制、强制等方式已难以实施。
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http://ah.zgjsks.com//)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的八大内容
创新社会管理的八大内容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和管理服务体系。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7、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8、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1、定期排查制度:
社区(村)每半月排查一次确保各种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台账”制度:
⑴排查出影响稳定的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全部登记造册,建立台账。⑵定责任单位、责任人,定处置措施,定处置期限。
⑶问题已经解决的要及时销账,到期未能解决的要限时督办。
3、定期报告制度:
⑴社区(村)每半月向乡综治办报告一次排查处置情况。
⑵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要及时向乡综治办汇报,矛排办组织排查调处,限期解决。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的矛盾纠纷,写出专题报告,随时上报。⑷经排查未发现矛盾纠纷的要施行“零报告”制度。
创新社会管理的六大方面
1、管理观念的创新
2、管理主体的创新
3、管理方式的创新
4、管理环节的创新
5、管理手段的创新
6、管理制度的创新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
1、协调社会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
3、解决社会问题
4、化解社会矛盾
5、促进社会公正
6、应对社会稳定等方面
第四篇:浙江省事业单位: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增强生态产品能力
http://lishui.offcn.com
浙江省事业单位:十八大热点内容之增强生态产品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经济部分首次提出来的,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高度阐释和全面升华。这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总体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涵盖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几个变化与亮点值得我们注意。
【报告摘要】
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解读】
“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加“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舒适环境,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
生态文明崇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可否认,当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没有被完全贯彻执行,一些地区仍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肆意开发,不但进一步加剧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也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产品”这一新提法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绿色食品,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会在周末赶到郊区农村呼吸清新的空气。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文明,要想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破解地方发展难题的出路所在。
[原因]
http://lishui.offcn.com
从2011年底开始,pm2.5空气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随后国家出台了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要让包括空气在内的多项环境质量标准体现民众诉求:要改善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标准,让监测数据与民众感受一致,环保工作要充分体现民众的期待和诉求,广泛调动民众的力量。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空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空气质量相比,污染物浓度仍保持在高位水平。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环境空气污染类型正从以一次污染物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并存的复合型空气污染,从城市的局地污染发展为城市群的区域污染。灰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煤烟型与氧化型污染共存、局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相叠加、污染物之间相互耦合的复合型大气污染特征。
[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城市空气质量管理重结果轻过程,即只重视考核而缺乏对城市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和方案实施的统一指导和规范。
二是长期以来实行一刀切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策略,由于排放额度分配方法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削减污染物排放没有使得城市空气质量同步明显改善。
三是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低,多污染物高浓度复合导致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城市,尤其是重污染城市的空气质量亟待改善。
三是大气污染源排放结构复杂,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复杂化,管理部门急需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关键技术支撑。
本文来源:丽水中公教育
第五篇:十八大热点--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 )
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社会格局和利益分化也逐步形成,这使各利益群体的阶层化加剧,而阶层的利益取向分歧就越来越大,由此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官员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许多富于代表性的事件也先后挑战着中国人眼球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当前,在十八大三中全会上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当前在公考中,面试题材大量采用一些比较矛盾的直面社会矛盾的题材。因此京佳为你整理出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的社会矛盾及其表现,以便我们帮您深刻的分析其中原因和找出可行性的对策。
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
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只要有以下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1)我国基层干部官僚作风和腐败问题严重,使群众产生对基层干部的不信任,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再加上有的基层党政干部基本素质较低,“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推诿拖拉,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处理。这种政府不作为让基层群众无法通过体制内的合法途径解决问题,而造成了矛盾的产生和扩大。比如干群之间的矛盾,甚至民族之间的矛盾,这样矛盾沉积一久,便会爆发大规模的群众性事件。
(2)我国基层政府的组织社会管理能力薄弱,基层干部专业结构单一,机构设置不合理,出现臃杂或是空缺的问题,甚至有的基层组织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群众对政府管理能力产生质疑。不能正确利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也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是态度,不能把群众的民生问题化解在最基层。在“第一道防线”即出现崩盘,并不能把党和国家的意志和政策贯彻到基层,加之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尚未完善,导致群众自身利益诉求渠道闭塞。
(二)社会因素
(1)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凸显,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两极化加剧。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利益结构的调整,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完善,以致于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公。这种由于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不平衡,造成职工、公民的心理不平衡。
(2)社会风气下降,唯利是图,传统道德约束功能呈现弱化,趋势造成人们之间关系的冷漠,这种冷漠的意识使群众的内部矛盾不能“大化小,小化无”,反而使简单的问题升级为群体性事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早就了这样背景下社会公民的心态,或是说,现今社会的”软件“建设并不完善,并不能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建设的断层。特别是在遇到一些利益问题和关于生命问题时,为了避免麻烦,大多人采用漠视的态度,也从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人民的心灵。
(三)思想因素(1)公众维权意识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以及注重民权、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群众的人权意识、法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在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等方面要求随之提高。有时基层群众之间在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本应在友好协商下能够和解,却会因维权意识的发酵,致使这些小的摩擦变为难以化解的矛盾。
(2)部分群众法律法规认识尚不到位。使得部分群众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只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甚至存在“断章取义”的现象,导致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一旦遇到自身权益被侵犯的情况,便会以自身所认知的“法律”说事,一旦问题解决得不到自身认可,极易出现聚众上访、无理闹访等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和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拓展群众诉求渠道,畅通信访渠道,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只有群众把自己的利益表达出来,才有可能让政府知道,这是化解基层矛盾的前提与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至于如何建立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主要可以采取政务公开、领导下访等多种方式,让广大群众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当前,中央的精神就是把矛盾要在基层化解。也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二)基层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在法制还不太健全、公民法律意识还普遍不高的国情下,信访就是群众合理反映问题的渠道,信访是群众相信党和政府的一个表现,信访也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一个窗口,因此,目前信访非但不能削弱,反倒还要加强。要避免越级上访就要及时为群众解决题,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劝阻、堵截越级上访者。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主动了解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同时,不断完善权力监督机制落实行政问责制、维护司法工作的独立与公正、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措施,这些都是减少上访、越级上访的根本途径。此外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亦要加强,还要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代表政府形象、直接与群众接触的干部更要注重言行举止,防止因工作方式不当而引发冲突。
(三)确保利益分化的合理性、有序性。其合理性:一是机会和起点上的均等;二是过程或规则的公正。机会均等就是人们在获得发展机会(如就业、升迁、教育等)的权利方面,不受诸如户籍、性别、身份、种族、资本占有状况等的影响,不同的利益主体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规则公正则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要遵守同样的规则,如同一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存在特权和例外。公平公正历来是群众关注的重点,只有保证竞争是在公正、平等条件下进行,其结果的差异才具有合理性,人们才可以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要尽快完善竞争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对不平等的利益加以有效遏制,使社会利益得到合理的分配。其有序性:一是要确保利益诉求的程序合法;二是要确保获取利益的手段合法,即合法得利。要确保利益诉求的程序合法,主要是要构建一个程序规范和广泛参与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主要有个人表达和团体表达两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表达利益的途径主要有利益团体的结成、利益代表的选举、利益要求的提出、利益侵害的申诉等等。要保证这一过程的顺利展开,就必须建立健全顺畅的利益表达、补偿机制。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一方面是要解决人们必然遇到的问题,如生、老、病、死等;另一方面是解决人们偶然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天灾、人祸(如各种事故)。社会矛盾冲突常常是由于上述问题没有解决好而引发。我们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机制,增强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预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要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公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并不断提高保险水平。其次,要健全司法实践中的社会救助基金等保障措施。
第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行政,真正维护司法的公平和正义。我国是一个法制化国家,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当出现一些违法乱纪,严重损害社会风气和人民利益的现象出现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因此,必须加大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完整,很多的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要需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和正义的社会秩序。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许要政府具有前所未有的决心。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当前,在社会的转型阶段,社会矛盾还错综复杂,但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应该加大解决矛盾的节奏,真正从内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找出矛盾的根本性的解决方法,真正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