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
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
钟瑛/余秀才
网络传播的巨大威力已经有目共睹。其挖掘事实的监督功能、其聚集人气的集合功能、其煽动情绪的动员功能等等,这些远远超越传统媒体的功能在诸多网络舆论事件中皆有明显表现。然而现有对网络舆论的研究,或多从个案出发、或停留于感觉层面,缺乏系统、全面的案例剖析,在广度与深度上都不足以揭示网络舆论发展的本质与规律。本研究力求对1998年以来的重大的网络舆论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案例选择标准有二:1.谷歌与百度两大搜索引擎上出现相关报道超过1万条;2.在大范围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终选定我国1998年初至2009年底重大网络舆论事件160起,对这些案例的关键要素,如时间、地点、群体、类型、传播途径与影响效果等进行逐一分析,以全面、系统、翔实的数据揭示我国网络舆论事件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力图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提供有效参照。
一、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时空特征 1.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时间分布
我国最早的网络舆论事件,虽有学者认为是1998年的印尼排华事件,但事实上,早在1998年1月发生的克林顿拉链门事件,中国网络舆论已经十分活跃。因此,我们选取网络舆论事件以此为先,时间跨度正好从1998年初到2009年底。
对我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发生的时间频率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时间频率
由图可见,中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在时间上呈波浪状不断上扬的发展态势,2009年有所回落。其间,2003年、2007年,特别是2008年,上升态势明显。这正印证了通常所说的:2003年是网络舆论年,2007年是网络民意年,2008年是网络舆论监督年。这些具有标志性的年份,在网络舆论事件的数量上皆有明显表现,在16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中,发生在2003年的有9起,2007年有17起,2008年有58起。
网络舆论事件逐渐趋多的原因,最为主要的有三:其一,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2003年之前,互联网还处在web1.0阶段,web1.0是以网站提供信息为主,因此,以民意为主导的网络舆论事件在中国尚不常见。2003年以后,互联网进入以博客、RSS、P2P、社交网(SNS)、即时通信(IM)等为主导的web2.0阶段,用户成为网络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互动、共享的网络传播理念及其相关技术的使用,为网络舆论兴盛准备了技术条件。其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网络使用在中国各个领域快速普及,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在1997年10月,我国网络用户为62万,到2009年12月,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28.9%。巨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主体。其三,中国社会民主化建设的加强。近年来政府致力推行信息公开与社会民主,特别重视网络言论,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得以充分展现。
网络舆论事件从形成、发展、高峰峭立,到有所回落,也显示出政府引导网络舆论水平的提升。2.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空间分布 我们根据现实中的地域概念将网络空间进行划分,为了方便统计,我们选取方位角度、大小角度。从方位角度,我们通常以方位不同将地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从大小角度,我们通常以人口数量、经济属性、消费水平等将地域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偏僻地区。
对我国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发生的地域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源自东部地区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占50%、中部地区占20%、西部地区占14%,具体如下图所示:
地域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案例数
所占比例
50% 20% 14% 源自大城市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占50%、中小城市占20%、农村偏僻地区约占14%,具体如下图所示:
地域
案例数 大城市
中小城市
农村偏远地区 15
所占比例
50% 20% 14% 两组数据非常合乎逻辑的契合一致。由此可见,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更为频发的地域以东部地区与大城市为最,而且,城市越发达,受网络舆论关注的程度越高。以方位而言,频发顺序是:东部、中部、西部;以发达程度而言,频发顺序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偏远地区。在东部及大城市中,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最为突出,其中北京占所属区域的27%,广州占7.5%,上海占6%,深圳占5%。显而易见的原因不外是,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上海为经济贸易中心,广州、深圳为东部沿海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中部地区,网络舆论事件分布以湖北、河南、湖南、山西四省偏多,其中,湖北占29%、河南占24%、湖南占19%、山西占19%。并主要集中在武汉、湘潭两城市,所占比例均为8%。山西的网络舆论事件中,多数为矿难事件,占到其总数的75%。西部各地,以重庆、陕西、四川偏多,四川、重庆各占22%,陕西占19%,而且多集中在成都、重庆与西安三个城市,这也正好是西部较为发达的三个城市。
由于网络传播超越空间,一些网络舆论事件跨区域特征十分明显。这其中一部分是因为事件本身就是全国性事件,如SARS事件、房地产高房价事件、金融危机事件等;一部分事件是因为备受关注而扩散到其它区域,如印尼排华事件、铜须门事件、贾君鹏事件等。这种跨地域性的网络舆论事件占到整个160起网络舆论事件的3%。
对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空间分析过程中,我们同时能感觉到事件发生地域的迁移。基本呈现出:初期阶段(1998-1999年),网络舆论事件多源起于国外,如克林顿拉链门事件、印尼排华事件、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2000年前后,网络舆论事件重心转移到国内中西部地区,如胡长清案、广西南丹矿难、繁峙矿难;2003年以后,东部发达地区成为关注的焦点,如孙志刚案、珠海买春事件、上海社保案等。
二、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群体与类型 1.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群体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群体,参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最终划分出中国当代社会十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①我们对十大阶层在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中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社会阶层
由图可见,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阶层,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首当其冲,相关案例共48起,约占整体的30%。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案例共22起,占到整体的18%。位列其三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案例为16起,占整体的10%。其次是办事人员阶层,案例13起,占整体的8%;农业劳动者阶层,案例10起,占整体的6%,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与产业工人阶层各为6起、5起,各占整体的4%与3%。位列最后的是经理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各3起,仅占整体的2%。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他们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仅为2%,但却拥有并控制着整个社会最重要的组织资源,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②因此,构成网络舆论事件的焦点,网民极度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管理能力、工作作风等。如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不断作假的村民周正龙受到舆论指责,但更为强烈的网络舆论矛头是直指陕西省林业厅,网民关注的是政府诚信。2009年绿坝事件,网民质疑的是工信部的工作方式,工信部没有充分论证就仓促安装过滤软件,以至抵制之声四起。2009年,郑州副局长逯军质疑记者“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网络热议,人们关注的是干部的领导素质。
位列其二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他们是在各类机构中从事专业性工作、科技工作的专业人员,是我国社会中层的主要群体,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约为18%,他们拥有社会文化(技术)资源。有研究显示,拥有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在中国特定社会结构中越来越凸显,甚至超过对经济资源的拥有。③网络舆论对该类阶层的关注正好契合这一结论。如2008年阎崇年事件,著名学者阎崇年无锡签名售书,网友认为其观点有汉奸之嫌,遭掌掴,引起网上对其学术观点的大讨论。2008年奥运会中美女排赛,执教美国队的原中国女排队员郎平成为网络舆论评论的焦点。其他如2001年赵薇着装事件、2007年黄健翔“解说门”事件、2009年方静间谍门事件等皆如此。
位列其三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拥有一定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占有一定的经济资源,但在我国现有社会结构之下,经济资源的支配更多取决于政府政策导向,远不及组织资源,甚至也不及文化资源重要,因而其社会地位难以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这一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比例为10%,④也较容易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对象。如2008年张茵提案事件,女首富张茵的提案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指责张茵是在替富人说话、无视穷人利益。2008年万科董事长王石在汶川地震中的捐款言论,引来网上一片指责。2009年中国首富黄光裕事件,网络舆论焦点直指官商勾结、非法敛财。
总之,网络舆论对社会阶层的关注度,明显呈现出如下特点:对社会资源占有越多,被关注度越高;对社会资源拥有越少,被关注度越低。2.重大网络舆论事件所涉类型
网络舆论事件的类型是针对网络舆论事件的议题与性质。网络舆论事件所涉内容很广,我们对160起网络舆论案例进行分类,凡同类案例有5个以上的,即归为一类,结果共归纳出12个类别,对其频次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网络舆论关注的事件类型
网络舆论事件关注的类型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政治与民生方面。政治方面,官员腐败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共占整个案例的21.5%,显示出网民对政治生活的关注。网民一方面积极关注政府的管理绩效,一方面积极监督管理中的腐败问题。前者如,2008年胡锦涛强国论坛对话网民、网民对科技部网站留言的热议、网民对中国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关注,2009年***重庆打击黑社会保护伞等,都受到网民的热烈追捧。后者如,2007年上海社保案、2009年躲猫猫事件、湖北邓玉娇案等,极大发挥了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2009年腾讯网对目前举报方式的调查显示,网络曝光占35.8%,居目前举报形式之首,其他依次为传统媒体曝光(31.3%)、向纪委举报(17.2%)、向检察院举报(11.4%)、向上级政府机关举报(3.3%)、向公安部门举报(0.5%)。⑤网民对政府与官员的关注,同时显示了国家政治民主的进步。2008年5月1日,国务院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鼓励政府与官员信息公开。2009年,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建立网络快速应急机制,及时回应网民。⑥ 警民对抗问题,因案例较多,占到总数的6%,所以单列一类,事实上这类案例反映的也是网民对政府行政执法的监督。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加强,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政法机关的执法行为,特别是执法中的不公不廉问题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焦点。如2008年上海袭警案、哈尔滨警察打死人事件,2009年的浙江南浔两协警临时性强奸事件、七十码事件等,都引起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对政府倡导的阳光执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是网络舆论事件关注的又一大热点。民生问题是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教育、医疗、城市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这类案例共28起,占到总体数量的17.5%。这些内容最易于触发网民的敏感神经,引起网民共鸣,快速形成网络舆论热潮,并引发人们对体制缺陷的探讨。如2009年罗彩霞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南京婴儿徐宝宝医院死亡事件、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2007年厦门PX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等皆如此。
涉外关系问题,案例14起,占到整体的9%。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由此引发的网络舆论事件也渐趋增多。这类案例主要表现为爱国热情与民族情节的纠集,如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2001年赵薇军旗装事件、2003年日本人珠海嫖妓事件、2004年民间反日入常事件、2008年抵制家乐福事件、2008年莎朗斯通“辱华”事件等。这种情绪引导得当便是一种强大的爱国力量,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2008年奥运火炬巴黎遭袭事件,网民对国外媒体歪曲与不实报道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与谴责,为国家赢得了尊严。
性与婚姻问题也是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这类案例共8起,占到整体的5%。现实社会的道德滑坡使网民特别关注体现人类基本道德的性与婚姻问题。这类问题总是与名人隐私、高官情妇、插足小
三、家庭责任等联系在一起。如2006年铜须门事件的主人翁铜须,因被网友爆料与一有夫之妇发生婚外情,惨遭网络人肉搜索;2009年艾滋女事件,一名自称艾滋女的博主在博客上公布了279名与自己发生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导致公安部门介入。其他诸如“一夫二妻”区委书记事件、姜岩死亡博客事件、艳照门事件等皆如此。
总之,对政治与民生问题的关注,是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关注的焦点。
三、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源与传播途径
目前,大众传播的媒体主要有三: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我们对160起案例的信源与传播途径进行考察,以探寻网络舆论事件在各媒体间形成、扩散与传播的基本规律。
1.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源
考察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息来源,我们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追溯:追溯谷歌、百度、搜狗、有道等搜索引擎;追溯门户网站以及社区论坛自带的检索系统;也通过电子期刊库进行文献追溯。通过对160个网络舆论案例的信息源的考察,我们发现:48%的网络舆论事件由传统媒体率先报道,33%源自网络媒体,4%源自手机媒体,15%各类媒体同时报道,难以分辨先后。具体如下图:
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源
媒体源头
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 手机媒体 多种媒体 最先报道数
所占比例
48%
33%
4%
15%
结果显示,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信息源,可查证的大多来自传统媒体,这与我们通常所感觉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信息源有所出入,但却十分吻合我们对门户网站信息源的分析,在门户网站提供的海量信息中,除体育与娱乐信息原创率居高外,其它新闻信息多转自传统媒体或新闻网站(新闻网站的信息多源自其母媒体)。究其原因:其一,与我国媒体管理政策密切相关。根据政府2000、2005年出台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只有传统媒体创办的网站,经过申请、审批才有新闻首发权,其它网站皆不具备采访与首发新闻的权力,其新闻只能转载传统媒体或新闻网站。然而,低成本的转载与复制,快速形成新闻聚合的强势,使网络媒体找到了另外的出路。其二,传统媒体的组织结构与品牌优势,使他们在信源获取上仍具优势。传统媒体具有分布合理的信息网络,具有训练有素的专业采编队伍,在网络时代,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网络媒体,绝大多数尚不具备这样的组织构架,分散的信息渠道,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系统开发、甄别信源上仍需努力。
然而,对性质敏感、发生地偏远的事件,网络媒体的挖掘功能却有独到之处。如2002年SARS事件,在管理部门未作指示之前,传统媒体难以报道,但网络论坛上四处传播。2008年温州出国考察门事件,一张遗失的公务员出国考察账单,在事情没有核实之前,传统媒体难以报道,但网络论坛四处张贴。2008年山西娄烦矿难,几十条人命,当地政府封闭消息,传统媒体难以报道,记者孙春龙却将事件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网络信息发布平台众多,最为主要的集中在网络论坛、QQ群、贴吧、博客、邮件列表上。我们对源自网络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考察,结果发现:源自网络论坛的居首,其次是博客,之后是贴吧、邮件列表、QQ。具体如下图所示:
网络媒体发掘信源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势,其无以数计的信息源头,其四通八达的信息渠道,特别是随着3G普及,移动网络的广泛使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会更加明显。2.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途径
对16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的媒体传播途径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其传播途径基本如下:一是从手机媒体到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占4%;二是从网络媒体到传统媒体或手机媒体,占28%;三是从网络媒体到网络媒体,占5%;四是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或手机媒体,占48%;五是各媒体同时关注,占15%。事实上,网络舆论事件的形成,大多是多种媒体互为传播的结果。
对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途径进行整体考察,发现其扩散过程基本呈现出葫芦状模型。最初,某媒体发掘信源;然后,各媒体分头传播;之后,多媒体共鸣;最后,舆论事件形成,并向社会各方扩散影响。图示如下:
网络舆论形成的途径较为多元。在事件发展中,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尤为突出。网络媒体彻底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广大网民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探讨问题、形成观点、引导舆论。在网络舆论事件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值得关注,因为起关键作用的观点往往总是来自非常有限的几个活跃分子。
值得一提的是,5%的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在网络上沸沸扬扬,持续升温,传统媒体却处之漠然,如赵薇着装事件、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铜须门事件、贾君鹏事件等。这典型的反映出不同媒体间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会随着媒体的多元发展更趋明显。
四、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与效果
网络舆论不同于司法审判,它主要是通过“舆论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事件各方施加影响,从而左右事件进程。该部分探讨网络舆论事件的影响与效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探讨网络舆论对事件解决的多向作用;二是比较网络舆论事件中各媒体影响力。1.网络舆论对事件解决的多向作用
网络舆论对事件解决的多向作用,是指网络舆论在促进原始事件解决过程中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传播学先驱勒温在研究群体社会行为时建立了一个力场分析图,图中,他将促进事物变革的力量分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时,事物将会发生变革;当作用力小于反作用力时,事物将会走向变革的反面;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持不下时,事物会处于均衡状态。⑦
受此启发,我们将事件进程中网络舆论作用划分为三种:正向、负向与中性。网络舆论对促进事件的发展具有明显正面效果的我们称为正向;网络舆论在促进事件解决上产生负面消极作用的我们称为负向;网络舆论多方观点势均力敌,对促进事件的解决效果不甚明显的我们称为中性。
我们对160个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解析,通过各种检索工具,追踪事件发展过程以及最终解决结果,发现网络舆论在推进事件发展中作用多向。其中,起正向作用的案例106起,比例为66%,起中性作用的案例为39起,比例为24%,起负向作用的案例有15起,比例为10%。
网络舆论对事件发展的影响
数据显示,起正向作用的网络舆论占绝大多数,其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十分明显。如2003年孙志刚事件,从传统媒体引发到网络媒体,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温家宝总理亲自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最终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2008年山西襄汾溃坝事件,事故发生后网络舆论反响强烈,很快掀起问责风暴,涉及各级官员100多名,省长孟学农引咎辞职,副省长张建民免职。其他,2007年厦门PX事件、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等,都因网络舆论强烈抵制,最终导致地方政府修改决议。
起中性作用的网络舆论,对促进事件解决的作用不甚明显,但却起到了很好的广开言路的作用,虽然这些言论不免良莠不齐。如2008年农民工胡小燕当选人大代表,网上舆论纷纷,有的嘲笑现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有的积极肯定社会民主的进步,莫衷一是。2009年全国最年轻市长事件,全国最年轻市长周森峰被媒体报道后,引起网民强烈兴趣,有的赞扬中国干部年轻化制度,有的对其背景、学历、提拔方式进行质疑,舆论纷争。2008年杨师群教授反革命**,有的批评学生的告密行为,有的质疑杨教授的授课行为,相持难下。在诸如此类的网络舆论事件中,虽然没有传统媒体的强势导向,然而在网民的多元观点呈现中,人们开阔了思路,政府了解了民意。
起负面作用的网络舆论所占比例较小。网络舆论的情绪化、鼓动性、不负责任等特点,也易于引起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等问题。如2006年铜须门事件、2007年姜岩事件,当事人在网上受到网络舆论的强烈抨击,生活隐私遭到网民的人肉搜索,生活安宁受到极大干扰。也有网民不辨是非,如2008年上海杨佳袭警案,杨佳为泄私愤,刺杀6名警察,却有网民对其行为大加赞赏,称其为“沪上刀客”。对这类案例的引导如果不能及时引起重视,就会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2.网络舆论事件中媒体影响力比较
比较网络舆论事件中各媒介的影响力,我们将事件进程与主要媒体报道联系在一起,对不同媒体报道对事件发展的影响作用进行考察,结果发现,网络媒体主导事件发展的案例有80起,占50%,传统媒体起主导作用的14起,占9%,多种媒体共同作用的66起,占41%,手机媒体的主导作用尚不明显。
网络舆论事件中媒体影响力
媒体
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手机媒体 多种媒体 案例数
0
所占比例 50%
9%
0%
41%
数据显示,不同媒体对舆论事件进程的影响力,网络媒体首屈一指。虽然网络媒体在信源挖掘上尚不及传统媒体,但网络媒体最具人气、最具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影响力远在传统媒体之上。许多传统媒体无法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皆因网民的自觉参与,挖掘真相,伸张正义,最终形成势不可挡的网络舆论气势,管理者不得不重新审视问题。如2009年杭州的七十码事件、2009年云南的躲猫猫事件、2009年河南跨省追捕王帅案等,皆因执法者没有秉公执法,网民穷追不舍,最后施暴者受到严惩,受害者获得赔偿。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已经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寻找出路。虽然目前在信源获取上仍有政策保护,但对重大舆论事件的影响力,已经无法与网络媒体相比。然而,在我国特定的媒体框架下,传统媒体的功能仍然不容忽视。如2004年的湖南嘉禾拆迁事件、2004年深圳妞妞事件、2006年富士康事件等,皆因传统媒体,特别是中央级媒体的介入,事件最后都得以圆满解决。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仍然难以被超越。
手机媒体,其媒体功能开发较晚,在舆论事件中的影响力难以考察,但其独特的便捷性、移动性,皆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如2007年厦门PX事件,在网络媒体传播受阻后,手机媒体仍在推动事件发展。2008年汶川地震,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陷入瘫痪时,手机媒体仍在向外界传递信息。手机媒体巨大的潜力将会越来越凸显。
在全信息时代,多种媒体共同关注重大事件,共同影响事件发展,这将成为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媒介融合现象已经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热点。媒体实践早已起步,如美国9·11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中国奥运会开幕式、金融危机等,理论研究正在紧跟其后。
五、结论与启示
对网络盛行后11年间160起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进行分析,结论与启示如下:
第一,网络舆论事件上升趋势明显,特别是2008年以后,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因此,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任重道远。第二,网络舆论事件频发点:地域上,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群体上,多集中在政治、文化、经济资源占有更多的群体。政府在进行网络管理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些地域的社会秩序、群体道德进行监管。第三,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问题,是政府官员的执政与民生问题。这些问题关涉到普通百姓最敏感的神经,稍有不公,易于群情激愤,形成网络暴力。因此,政府行政执法的公正性,网民道德水平的提升,都应受到高度重视。第四,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不仅在网络舆论事件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推进事件圆满解决方面正向作用也十分突出,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媒体,是我们还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简略版本,http://gongzi5386.blog.163.com/blog/static/***82821573/,2008-06-18。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简略版本,http://gongzi5386.blog.163.com/blog/static/***82821573/,2008-06-18。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简略版本,http://gongzi5386.blog.163.com/blog/static/***82821573/,2008-06-18。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简略版本,http://gongzi5386.blog.163.com/blog/static/***82821573/,2008-06-18。
⑤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检测室,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⑥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检测室,http://yq.people.com.cn/htmlArt/Art392.htm,2009年12月22日。
⑦勒温:《力场分析法》,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5%8D%A2%E5%9B%A0%E7%9A%84%E5%8A%9B%E5%9C%BA%E5%88%86%E6%9E%90%E6%B3%95。
第二篇:浅议网络舆论形成传播规律
浅议网络舆论形成传播规律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已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不可或缺的桥梁与纽带。网络舆情热点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正确把握舆论宣传的角度,遵循舆论形成、发展、传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为正确舆论的传播开通有效渠道。
关键词:网络,舆论现状,舆论传播,规律
持有、接受、表达某种相同、相似的观点的人在社会人群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定的阀值,这时候这种观点就上升为舆论。舆论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巨大的社会力量,能够左右社会大众和政府的行为。
如今,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已经成为了世界的“第四媒体”。显然,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在形成、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的特点,如何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开放的网络平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想法。现今,互联网已成为新闻集散地、观点集散地和民声集散地。
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庞杂多样,容纳了各种人群、各类思潮,对于社会上的一些敏感问题出现在网上而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应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使这些敏感问题向热点演变,最后形成网络舆论并引起社会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动时,将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其他政治问题,因此网络舆论的爆发将以“内容威胁”的形式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对网上的信息内容进行管理和控制将成为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网络舆论传播的形成过程,对于正确地理解网络传播,进而引导舆论是非常重要的。
一、网络舆论热点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网络舆情热点也是如此。由于引发舆情热点的问题或事件本身及其变化发展,以及网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
1.网络舆情热点的起始。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往往源于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发生,也就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与弱势群体相关的事件、反映社会道德困惑的事件、反映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事件的发生以及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经媒体或网站论坛报道反映后,一般都会引起网民强烈关注与热烈讨论,并广泛传播开来。
2.网络舆情热点的持续高涨。
网络舆论热点形成后,由于网民的情绪、意见等不断高涨,使热点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网上热点。这种高涨的态势根据热点问题受关注的程度,有的持续较短的时间,有的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3.网络舆情热点的波动变化
网络舆情热点的发展过程并非总是直线式的上升或下降。某些时候,它会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轨迹,即发展到一定高潮后,会经历一定时期的萎缩或沉寂,但进而又出现新高潮,这样的波动过程甚至可能反复数次。舆情波动之所以产生,往往是由于在舆情热点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例如,出现了强大的外界阻力,暂时阻止了舆情的进一步高涨。
4.网络舆情热点的最终淡化或消落。
热点持续一个时期后,逢新的事件涌现并产生新的刺激,多数网民就会自动转向新的目标。于是,原来的热点舆情便慢慢冷却,最终沉寂下来。当然,依照舆情自身的变动规律,那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事件对网民的刺激和引发的舆情,只能说是“阶段性沉寂”,一旦有新的诱因关联性的事件发生,极有可能被网民旧事重提,再度成为热点。网络舆情热点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维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等来传播。
二、网络舆论热点的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和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样、复杂,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现。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舆情热点层出不穷,涉及的地域非常宽广,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无论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是各种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无论是网民对重要部署、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还是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舆论动向,一经网络传播,就会立即引起网民关注,形成网络舆情热点。如2007年的华南虎真伪事件、“5·30”股灾、山西黑砖窑、重庆最牛钉子户、超女唐笑怒踢武警、南京彭宇案、猪肉涨价、郑筱萸案、汽油价格上涨、“嫦娥一号”奔月等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网民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几乎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场”。其中,很多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正如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样,由小到数百大到上万个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观点所形成的网络舆情更是充满着复杂性与多面性。除了主流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外,网络舆情虚虚实实,情绪化表现突出,网络舆情热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网络舆论情绪化。
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网友在网上会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固然体现了网上舆论多元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例如,人们把在生活中经历或耳闻的有关官员腐败、渎职现象传播上网,揭露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信息相联系,并使之绝对化。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极度张扬,甚至妨碍了社会秩序。
2.网络谣言与虚假报道。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网络上虚假信息发布非常容易。一些人出于某种动机,发表或转载虚假信息,像“高州事件”“香蕉事件”等突发性消息,有的直接发源于网络社区论坛、聊天室、帖吧,有的通过电子邮件、手机、博客等传播,信息参杂多元观点,极易造成歪曲、失真。同时,由于网络“开放性”及“无边界性”,“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范围更大,引起社会“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例如,2007年8月厦门得得网发布一篇帖文,捏造台风“圣帕”对厦门造成巨大破坏的事实,引起人们的恐慌,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3.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及舆论攻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非常复杂。西方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法轮功”、“民运”、“台独”、“藏独”、“疆独”分子等将网络视为“封不住、禁不止、打不断”的反华渠道,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他们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例如,在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中,为了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网民通过网络发酵尽力放大事件的政治意义,境外一些媒体故意炒作,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引发“蝴蝶效应”,使得以往简单平常的民事纠纷案发酵膨胀为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
此外,一些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看似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个别人操纵、反复“灌水”炒作的结果。
三、网络舆论传播规律
1、从个人意见出发,搭建社会舆论传播的平台 “任何舆论都发端于个人意见。”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传播史舆论形成的起点。万千世界,日新月异,人们在不断地发表意见和议论,各种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讨论为发表个人意见提供了诸多可能和机会,而网络又为个人意见的发表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方便自由。
在个人意见的形成过程中,人们总是受到社会问题的困扰,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认知,最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若是魔种意见或观点受到多数人的一致认同,那么就会引起无数的争议,与此同时,各个舆论圈子就会形成。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论坛,而这些论坛较之平常的议论圈在时间、空间上受到的限制少之又少,于是大量的人们会通过网上论坛对某一事物进行讨论,这就表明了时间地域因素对网络舆论形成传播所祈祷的决定性作用。
2、以核心意见为主导,促进正确的网络舆论传播 网络常常被称为是“虚拟的社区”,既然是社区,就一定会有议事的公共区域。以新闻为例,一般网络上最先出现的网友自发的帖子表达其自身对某件事的看法,一旦这些帖子受到其他网民的认同或是反对就会引起网民的激烈争论。随着讨论的深入,某种意见或观点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众人的共识,并为路摊只能过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许多论坛中,一些网民会凭借自身的素质提出一些常常能左右他人思想观点的论点,于是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论坛上的“意见领袖”。而他们对某种观点的评价指导,能够最终确定网上舆论发展的趋势。论坛上组织的各种讨论,透射和体现了网络舆论在传播中强有力的引导功能。由此可见,要想形成网络舆论传播的正确导向,必须时刻琢磨广大网民的心理需求,不断提高驾驭引导网上的聊天室和论坛上舆论传播的能力。
3、靠权威意见渗透,把握舆论传播的政治大局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许多烦心事,也会存在各种的困惑与矛盾,如果这些仅仅靠记着们某些隔靴搔痒式的报道和论坛管理者对事实泛泛的陈述,肯定难以满足广大网民的心理需求。经常上网发帖的人不难发现,现在许多网站推出了“专家论坛”等一系列的栏目,聘请一些业内的专业人士对各类社会问题发表较为系统全面的观点,提出解决途径等。专家们的权威性文章、权威性观点和看法,以正确的观点求实的态度,严谨的说理,释疑解惑现实生活的焦点,热点问题,使得网民心悦诚服。因此,要想在网络舆论形成传播支奴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大局为重,把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网络传播的出发点。
综上诉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舆论形成传播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开放式”。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使得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征、不同分布的各类需求,因此,我们务必要遵循这个基本规律,努力搭建好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积极驾驭好形成核心意见的导向,认证把握好网络舆论传播的大局,促使网络舆论传播工作的“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等都有章可循,真正做到诉网民意、顺网民心。
参考文献:
1、刘建民《舆论传播》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胡环《新闻与舆论》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3、厦门一网站散布“圣帕”谣言被查处.人民日报,2007-08-22.4、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北 京:学习出版社,2006.
第三篇:网络舆论安全
阳城初中维护关键时期舆论网络安全稳定工作
实施方案
为配合上级机关督查实施维护关键时期网络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防范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及蔓延,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推动我校的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形成,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阳城初中关键时期网络舆论安全稳定工作实施方案”,主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制定学校教职工舆论引导措施
2、建立学校网络事件和负面舆论监控和应对措施
3、每日在政教处填写日排查表和日整改表 具体方案如下:
一、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 杜长建 副组长:刘博 刘文举
舆论网络安全具体负责人:贾远征
二、做好监测引导
网络舆论引导要快速反应、组织有力、机动灵活、覆盖全面、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我们要在设施配置、制度建设、队伍培养方面下功夫,锁定重点监测对象,把握好重点监测内容,注意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保证将监测引导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网络浏览监测
我校要每天浏览监测学校舆情有关的信息,经常关注市内外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等。论坛、博客主要关注天涯社区、猫扑大杂烩网站、搜狐社区(青海苍穹)、新浪论坛等网站;新闻网站重点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微博类主要关注新浪、网易、腾讯QQ群、微信圈等。
在网页监测浏览中,要注意和我市县有关的敏感的话题。尤其要重点关注和教育、教学、安全、乱收费、体罚学生、恶劣、野蛮、骂人、打人、师德、补课费等关键字相关的问题、诉求建议和信息报道。
(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我们除要重视做好日常监测外,还要会用、善用网络传播媒体表达自己的声音。要主动介入,建立好网络表达的实体,通过论坛、QQ、博客、微博、微信参与交流,发布信息。我校网络舆情引导监测信息员要随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收集、分析、跟踪舆情动态。要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以及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大范围影响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甄别、筛选。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重点话题,要主动开展正面宣传,积极发帖、回帖、跟帖,宣传市委、政府、教育局关注教育、改善教育的重大工作部署和有关政策,及时做好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以强化网上主流舆论。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我校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把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明确网络舆情监测信息员的职责,建立网络舆情值班监测制度,确定舆情监测人员的责任职责。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引导联络办公室负责对我校的舆情监测引导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导考核工作,及时通报我校舆情监测引导工作落实情况。
(二)认真抓好落实。我校加强舆情信息防控工作的沟通、汇报,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指定网站、论坛和贴吧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如果在本地已经有敏感事件发生时,对舆情产生的相关网站、论坛进行高频度的浏览和搜索,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形成网络舆情大监测引导格局。我们在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收集时,要善于选择关键词,锁定掌握敏感信息发布的源头,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分析相关信息的传播走向和舆论的走势演化,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我们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不断提升舆情监测引导工作水平。
本方案自2015年12月1日起执行,我们会在舆情监测引导工作上积极努力,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落实本项工作。
阳城初中 2015年12月1日
第四篇: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湖州市居民对网络媒体舆论的态度与行为调查报告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这既是网络媒体应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网络媒体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新形势下,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这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如何利用好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成为了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当然,网络媒体不能只满足于作网民的“出气筒”,而要紧紧围绕网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疑虑,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人民,把党和政府为解决困难和问题所作的努力明明白白地公之于众。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
中凝聚人心,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互联网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网络媒体,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走向成熟和理智的道路上,时时处处都呈现出“双刃剑”的两面性。网上正面积极的舆论曾在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错误消极的网上舆论也曾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网上主流话语权比较弱势,网络舆论过于分散和混乱,网络监管存在不少漏洞与“空白”,中国网络媒体在自我净化和完善发展上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因此,研究和分析研究和分析湖州市居民对网络媒体舆论的态度,对发展我国网络媒体有着重要意义。
一、湖州市居民对网络的使用行为和习惯、(1)总体上,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最常用的为网络,手机网络与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次之。以此看来网络舆论对湖州地区居民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同的人群在使用网络是关注网络舆论热点也不同(见图一),我们发现居民对国内经济问题关注的最多,并且随着收入增加对国内政治问题关注也会随之增加。
(2)网络上有很多煽动性和争议性话题,关于他们制造话题的目的湖州市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为了报复个人和社会,但随着被调查者的学历的升高这样的看法逐渐减少。认为他们是为了宣泄不满、抒发郁闷的比例较少。其中认为他们是为了标榜自身个性也占有很大比例。
(3)网络上各种思维聚集,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看法不同,有些意见与言论有些偏激,关于这一特点,我们也对湖州市居民进行了调查(见图三),结果表明在面对偏激言论时,居民多选择不予理睬,选择向相关部门举报的较少。在遇到认同的偏激理论时选择狂顶并告诉其他人的比较多。
图一
图三 i
(4)针对群众在网络方面对政府的信任这一点,我们调查了湖州市居民当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首选的解决方法(见图四),在各种解决办法之中,居民更倾向与赵政府帮助解决,这说明政府在群众心中还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的。
二、湖州市居民对各种网络所采取的态度、看法与行为
中国官方公布了一个最新的中国网民数据,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达到3.16亿,仍保持全球第一大网民数量国家。同时,伴随自媒体、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网民参与社会事件、政府政务的热情与能力大的增强,在典型负面事件发生时,网民的热情参与讨论,对事件中疑点与处理结果提出质疑,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扩展公众舆论,迫使政府重新审视事件,尊重网络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最终得到事实真相。
关于政府在大多数网络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表现如何,我们针对这点对湖州市民进行了调查了解(见图五),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效果一般,其次是比较好,选择效果很不好的人数最少。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是很有效的,但是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不断的改进。
Pies show counts
图五 i
三、结语
网络舆论是广大网民向政府表达诉求、平等对话的重要工具,是广大网民
抨击时弊,反腐倡廉的重要工具,是广大网民发扬民主,建言献策的重要工具。网络舆论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权利,有利于建设高速廉结政府,有利于促建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实现公平正义。针对不同网络舆情热点进行的舆论引导,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式,同时也更需要网络媒体的工作者们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在网络舆情热点出现时随机应变,及时分析应对。
第五篇: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 统计分析 民意表达 监督机制
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民意历来是社会情势的晴雨表。因此,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年多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基于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平台,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民意,把网络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法则。
2009舆情监测的主要发现
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分布,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最多,10月份则平均舆情指数最高。整体来看,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的M型分布,其中5、6、7三个月的舆情事件个数最多,为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热点事件频发与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11月由于“临时性强奸事件”等事件的拉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其余月份基本上维持在20个左右,网络空间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运行。全年来看,总体舆情指数可以表现出全年12个自然月网络空间的总体压力值,舆情指数越高表示网络空间的压力越大。如果说每月的舆情总指数代表了每月的网络空间的压力,那么每个事件的平均指数则说明了事件本身的烈度。经过平均化计算,全年单月平均舆情指数最高的月度是10、5、6、11等几个月度。全年所有舆情指数在9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总计20个。分别是:“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纸币开手铐死事件”、“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杭州飙车案”、“绿坝遭遇杯葛”、“29岁市长事件”、“重庆打黑风暴”、“浙江湖州临时性强奸事件”、“内蒙古豪车女检察长”、“奥巴马女郎蹿红网络”、“甲型H1N1流感肆虐”、“湖北石首群体事件”、“国庆阅兵”、“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力拓间谍门”、“2009年全国两会”。以
上事件基本上反映出2009年影响力最大的网络热点事件,无论点击率、评论数量和网民情绪共振度都是全年所有热点事件中最为强烈的,因此值得研究和深思。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争议”、“官员”、“最牛”、“死亡”等词的频次最高。为了更好地为舆情预警做必要的准备,我们把全年发生的6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的新闻源(第一篇新闻报道或者第一个帖子)抓取下来,进行词频分析,结果显示700次以上的词为“争议”、“官员”、“最牛”、“死亡”和“言论”等,主要涉及的是一些争议性话题和负面性新闻信息,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是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说明这些词一旦进入网民视阈,极易刺痛网民“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引起网民的心理共鸣,进而引起网民的意见啸聚,成为网络热点事件。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烈度分布:以黄色警戒界别为主。根据通用的警戒分类方法,我们将舆情指数为90-100分之间的热点事件的警戒级别划分为红色;80-89分之间的划分为橙色;70-79分之间的划分为黄色;60-69分之间的划分为绿色。达到红色警戒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数量占到全年总数的8.1%,橙色警戒的占到总体30.5%,黄色警戒的比例最大,为35.8%,绿色警戒的为25.6%。总体来看,全年所有事件的平均舆情指数为77.1,说明2009年全年整体舆情状态是相对祥和的,处在黄色的警戒级别上。
政府部门及个别官员的行为不当是目前网络热点事件集中领域。从下图可以看出,政府部门行政不当是网络热点事件最为集中的领域,占到总体的1/5,其中主要是公检法系统的不当行为造成网民的口诛笔伐;其次是个别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占到总体的近1/5;再次是国际事件,以上三个领域占到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还有1/10以上的事件是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引起网民的反弹或支持等。
公检法系统、职能部委、外国等主体是网络热点事件主要关涉主体。在网络热点事件中,虽然网民是事件的主体,但作为事件本身来讲,研究其关涉主体对于网络舆情的传播和预警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对2009年全年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关涉主体的梳理看出,公检法系统(包含城管)、职能部委、外国、市政府、县级官员等主体是全年网络舆情的主要关涉主体,以上五类主体占到了总体的近60%,尤其是公检法系统,占到了总体的1/5。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分布出现了向县级等行政区域转移的趋势。通过检测分析表明,全国级事件占38.2%,直辖市等一线大城市占30.2%,县级及以下占17.5%,地级市占12.3%,省区占1.9%。中央、一线大城市和县级及以下为网络热点事件发
生的重点行政级别,三者占到了总体的80%以上。从我们上半年的监测数据来看,网络热点事件出现了由中心城市向级别更低的县级区域转移的趋势。
负面信息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人们对外部信息安全的天然禀赋,人们对外部世界可能影响信息安全的负面性信息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和高关注度,通过我们对全年的网络热点事件进行信息倾向研究发现负面信息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占到总体的64.2%,即占到了总体的2/3,正面信息仅为9.8%,多为提升国民爱国热情和民族主义的正面消息,这个发现对我们目前主旋律的宣传思维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首发主体:传统大众媒体与网民的比例是2:1。我们将2009年全年的网络热点事件的首发媒体进行统计,发现传统媒体依然是设置网民议程的主体性的议程设置者,占到了总体的2/3,而网民设置的议程仅占到总体的1/3,也是议程设置的重要主体。
市级及以下论坛是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集中首发论坛。研究表明,网络热点事件的首发主体中1/3左右来自网民,网民发布信息主要依赖的是论坛,因此研究网民发帖集中的论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我们对以网民为首发主体的信息进行研究,市级及以下论坛是网民作为首发主体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主要原发地,占到总体的37.5%,这一点在网络预警中尤其值得关注;其次是天涯、猫扑等主流论坛,占到总体的20.6%;再次是地方新闻媒体论坛,占到总体的15.7%。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很多议题的首发论坛是市级及其以下论坛,但这些信息只有经过网络搬运工向主流论坛搬运后,被主流化以后才成为热点事件,即存在一个信息差序流动和主流化的过程,大致是沿着这个传播路径实现了影响力和信息流的转移:市级以下论坛—网络搬运工—天涯等主流论坛—网络搬运工—各类论坛,这种传播路径存在一个重要的信息结点—主流论坛和一个重要的信息桥—网络搬运工,因此研究网络搬运工和网络意见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每个网络舆情热点议题存活时间为16.8天,大多数集中在两周以内。经过相关搜索,我们大致圈定了每个热点议题的存活天数,经过加权平均计算,我们计算出每个议题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6.7天。网络热点事件的存活时间大多集中在1~15天的短期,即网络上更多的是喧嚣,说明网民对一个变化不大的议题专一度不高,议题对网民来说“保鲜期”不长,除非该议题信息系统中又有新的变量和元素的介入,如周正龙拍虎照事件。持续在一个月以内的议题占到总体的85%,但还需要注意,60天以上的超长议题还是存在的,占到总体的3.1%,如重庆打黑风暴。
全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意见的多元性分布:平均每个议题的意见类型为1.7个,单一化程度高。经过相关搜索,我们大致圈定了每个热点议题的意见类型(我们选取的是主要意见类型而不是百分之百全部的意见),经过加权平均计算,我们计算出每个议题意见多元指数为1.68,即2009年全年的每一个网络热点事件中平均的意见个数为1.68个。调查发现,一半左右的网络热点事件中意见类型比较单一化,大多数一元化、一边倒的意见类型(一致反对或者讨伐的,当然也有个别事件是一致支持和赞成的),占到总体的51.1%,还有一些是二元对立、争议性较大的议题,占到了总体的39.9%,这种意见类型分布多为尖锐对立争议性较大的事件,一般最后通过争论变为一元化的意见结构。以上数据说明意见类型相对单一的网络事件容易成为网络热点事件,从个人事件上升为公共性事件。
中国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从2009年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的激增、总舆情指数的高企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如果我们把舆情热点时间的数量比喻成社会“火药桶”的数量的话,那么,平均舆情指数则是每个“火药桶”的TNT当量。在这种政治紧张度居高不下的社会背景下,对于社会而言,我们亟需从体制机制上构建一个社会表达与宣泄的“安全阀”——让人们有苦有地方说,有不满有地方宣泄,社会的紧张能够借助某种娱乐和消遣得到一种社会代偿性的满足与精神抚慰。而网络无疑是最为便捷且成本低廉的“安全阀”与“代偿性满足”的表达与宣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给网络的表达以更大的话语空间,给网络的内容呈现以更宽容的文化尺度。
当前舆情热点的纠结点在于公权力的实际使用与公民意识的觉醒及民众权利的矛盾与冲突。在前述2009年的舆情热点态势的定量呈现中,无论是热点事件的由头,还是热点事件的关涉主体;无论是网民评论与跟帖中的高频词,还是网络流行语及热点人物,都显示着公权力及公权力行使者对其的某些不当的使用与人民群众日益觉醒的公民意识和维权行为的冲突。公权力和官员,是一个社会的法纪标尺。在社会转型和道德失落的年代,人们对于公权力和官员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提出更迫切的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的公权力机关及官员,似乎并没有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如前所述,2009年造成中国网络热点事件的原发帖近一半始作于市级以下的基层网站、贴吧,它所表达的一个明显事实是,今天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的成长速度要远高于基层官员的民主意识和执政水平以及公权力机构在机制体制构建方面民主化进程的速度。这种不平衡是造成今天官民冲突最为重要的缘由。用制度来约束我们的官员,用改革和发展来完善我们的政治机制与体制,无疑是当前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中必须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
“草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议程的重要推动者、设置者,传统的政治生态和游戏规则正在被打破。网络的崛起,给了每一个公民一个可以向社会表达的“麦克风”,而网聚的力量又使昔日被忽略、甚至被轻视的那种“一盘散沙”式的民意得以集中表达。这一政治力量借助网络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生态中最重要的改变。它改变着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改变着社会政治的游戏规则,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变就是社会议程设置的肇始者、推动者越来越多地开始向着民众“草根”的方向倾斜。统计表明,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的议程设置的“份额”中,草根的分量已经三分天下,这是一种巨大的政治改变,已经并且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
目前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他们害怕、厌恶甚至拒绝网络中的民意表达和舆论监督。由于传统政治的惯性,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依旧以传统的方式面对网络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变故。他们对于来自网络的民意表达往往显得无所适从,缺乏应对危机、面对民意的素质和能力。他们或者竭力堵塞民意的表达,或者显得慌张失措。在多数网络热点事件中,草根的意见表达几乎成为唯一的意见表达,它显示我们的公权力机构还不善于和民众通过网络来实现对话和沟通,说明我们官员对于网络舆情的调控能力很低。实际上,政府机构及官员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如何有效地将自己的话语参与到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对话中去,这种对话与沟通,虽然不能统一人们的思想,但至少可以使网络舆论的表达更加多元和平衡,它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社会共识的达成提供一种必要的参照系,并且也可以分散和缓解单一化的网络意见对于社会现实某种破坏性压力。(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本文是基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的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软件平台所汇集的数据资料撰写)注释
①衡量某一热点议题的“舆情指数”主要由以下几个维度的指标构成,并赋予相应的权重计算而成:a.时间维度:反映某一议题的舆论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情况;b.数量维度:反映某一议题帖子的多少(总贴数和平均每天的贴数);c.显著维度:反映某一议题帖子在论坛总帖子中的比例;d.集中维度:反映某一议题帖子在不同网友之间的分布;e.意见维度:反映某一议题帖子各种不同意见的分布情况。舆情指数在0—100之间,指数越大,表明该议题的社会影响度越大;舆情指数为60分是该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的“临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