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城市牛仔服装产业转型发展战略中“用工荒”分析
增城市牛仔服装产业转型发展战略中的“用工荒”分析
作者:人力资源专业小组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
摘要
增城市新塘镇以牛仔服装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地处珠三角经济区的中核位置。近年来,在面对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压力,以及应对环境改进,提升利润等问题的迫切要求,企业在考虑到自身利润及社会期望、政府要求等各方面因素,增城市牛仔服装产业应进行产业升级。在我方对增城市牛仔服装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用工荒现象深入调查后,从企业自身、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分析,得出增城牛仔服装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影响等信息。在获取的数据和信息支撑下,预测未来再出现“用工荒”问题的可能性及趋向,从基层员工、企业、政府以及社会等不同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
增城市,牛仔服装,劳动力,用工荒
An Analysis of the “Waste of Labor“ was based o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nim Wear Domain in the Development
in Zengcheng
Author:Team HR.(Guangzhou University Sontan School,Guangzhou Guangdong 511370)
Abstract The cowboy clothing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s the pillar industries, xintown, zengcheng city, is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nuclear position.In recent years, in the fac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middle and west areas of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and relevant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mprove profits such problems as the pressing requirement, the enterprise is in considering its own profit and social expectations, government requirements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factors, zengcheng cowboy clothing industry should undertake industrial upgrading.In our of zengcheng cowboy clothing industry upgrading appeared in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after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n the desolate phenomenon from the enterprise itself,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other various analysis, obtains zengcheng cowboy clothing industry upgrading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Labour shortages in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influence and other information.In acquiring data and information support, predict the future again ”labor shortage" issues and trends, from the possibility of grass-roots staff, enterpris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nd so on the different Angl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Keywords
Zengcheng Cty, the Denim Wear Domain, labor, waste of labor
前言
自2004年以来,“用工荒”便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政府及企业所要面对的难题,更成为了每年媒体开春例牌的报道内容。根据珠三角过去几年的表现,当地多数企业最大的困扰便是每年三月以后的“用工荒”。2011年春节刚过,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使得“用工荒”有所缓解,但以加工业为主的增城市“缺工”情势依然严峻。“本企业大量招收普工„„”的横幅仍随处可见,“用工荒”依旧困扰着增城。频繁出现的“用工荒”是否表明人口红利时代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大范围用工荒是喜是忧?“用工荒”是否可以倒逼低端产业转移,从而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依托
(一)增城市的社会经济背景
增城市位处广东省广州市东部,地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内,是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群和广深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纺织服装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增城市传统优势产业,拥有2000多家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4家,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技术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形成了集设计、生产、销售、展示和信息发布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在广州市工业产业集群区规划框架中,新塘镇是纺织工业集群区的重要布点之一。新塘镇是我国牛仔纺织服装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其设计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均居领先地位。2008年,新塘镇获得“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之牛仔服装产业集群”称号。近年来,增城市政府积极推动纺织印染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起点规划建设了新塘环保工业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力求使牛仔服装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2009年,增城市全市纺织服装业完成工业产值262.51亿元,同比增长40.15%,占规模以上工作产值比重的25.45%,与2008年同期相比,产值比重同比提高6.44个百分点。全市牛仔服装出口 5.4亿美元,同比增长3.95%,占全市出口比重的29.77%,主要出口到美国、香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增城牛仔服装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形成较大规模的经济优势,但基本上是通过做大制造能力、做大专业市场和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发展起来的。做大已然重要,做强却美中不足。光靠走粗放型发展模式的道路,发展到今天,便已面临诸多情况、问题:产品利润空间趋薄、土地资源枯竭、环境压力增大、劳动力供给出现情况、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国际竞争力、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乏术等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还面临着与增城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不相适应的尖锐矛盾,规划滞后所带来的较严重安全隐患。由此可见,原有的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发展空间迅速缩小,已到了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牛仔服装产业将实现由初级制造向精品制造的升级发展,这对我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用工荒”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南下,“民工潮”此起彼伏。为了遏制日益兴盛的“民工潮”,广东政府曾出台“六不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规定在2005年已取消。由于受到08年底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的用工量日益减少,由于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在用工单位的社会保障及缺乏信任感,很多人选择了返乡。随着09年国家对经济的调整,使得经济开始复苏。当年被迫离开的劳动力,现在大都已在家乡或者内地找到了适合他们的工作单位,对于珠三角的召唤,他们已不再像之前那样狂热,从而致使珠三角广泛出现 “用工荒”现象。
据统计,直至2011年年初,珠三角的劳动力缺口已达到200万之众。截至3月,仍有大量企业不少生产线因为招不到工人而处于停工状态。从劳动力短缺的种类上看,缺口已经不再局限于技工,而是慢慢延伸到了普工。比如增城市新塘的牛仔服装城,其目前大多数工厂的用工缺口就已在100-200人之间。再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劳动力缺口最严重的无非是制衣、玩具、电子、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人才市场上缺口最大的职位,主要集中在各大企业都需要的普工层面上。即使企业大都将工资上调了10~20%,但仍难见成效。
(三)理论模型
通过对近年来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从而为解决“用工荒”提供理论依据。
1、刘易斯模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这时到来的即为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二元经济完全消解,经济开始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便是按新古典学派的方法确定的均衡的实际工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2、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用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而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如果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重视农业生产,不断向工业转移农业资源,就会出现全社会资源都趋向于赢利高的行业,社会资源开始撤离农业,造成农产品总供给的结构性短缺,农产品价格上扬,粮食问题将不可避免。
3、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因此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学历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迁移和失业;政府干预城市工资水平的确定,特别是制定最低工资线,并且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会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失业率更高;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二、“用工荒”产生的原因
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利性,为降低劳动力成本,走廉价劳动力的道路一直以来就是其首选方式。由于企业和劳动者之间互动存在诸多方面的偏差,“用工荒”便应时而生了。
(一)社会因素
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与工作岗位借以结合的有效机制之一,“用工荒”便是劳动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表现。它所反映的便是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1、企业招工难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多数内地企业一直处于停滞或半停滞状态。随着 “十二·五”规划的提出,国家开始对区域经济进行重点规划和帮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国家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往年外出务工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相比以往在珠三角的工资福利和生活成本,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更愿意选择在福利较好且生活成本较低的内地城市。
随着各地对务工人员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近年来流向增城的人日益减少。牛仔服装产业作为增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用工量需求很大,因此使普工的缺口日益明显。据一人才市场经理所说,现在的打工者在意的已不再局限于生存,而是更看重生活和工作质量。由此看来,如何招到适合的员工或留住一个合适的员工,这都会是企业未来要考虑的问题。
2、求职者找工难
春节过后,许多待业者和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人才市场出现应聘高峰。面对着自己面前各式各样的工作职位,许多求职者开始犯难:工作何其多,好的有多少?通过对求职者的调查了解,现在大部分人对期望的职位要求偏高,甚至对于很多方面都提出了诸多要求。但在目前这样的现状下,好职位早已供不应求,加上竞争激烈,很多人只能失望而归了。据相关人员阐述,现在之所以会出现求职者找工难,大都因为求职者们未能正确对待自身条件。他们往往自视过高,对企业的要求条件太高,从而造成了找工难。如今在这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社会里,只有把心态放平了,才有可能有所作为。
(二)政府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闲置人员不断涌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可能是碍于本位优势等因素,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大都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里合法生活与工作平添障碍。
1、制度的不完善
长期以来,部分珠三角地区政府管理者仅仅把外来务工人员看作匆匆过客,实行“经济接纳、社会拒入”政策,对于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环境、子女教育、劳动监察、社保制度、培训、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完善还远没达到外来务工人员的满意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珠三角的可选择性。
(1)户籍的束缚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产生“用工荒”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户籍被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种,而且两者间是无法轻易对调的,因此便造成了户口稳定却难移动的现状。我国的户籍被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这也成为了农村人口移居城市的阻碍。
(2)社会保障的缺失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村人口主要以土地和家庭作为自己的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农村闲置人口开始涌向珠三角地区。他们在被劳动力市场接纳的同时,更要承担起社会对于他们的不平等。他们不仅没有在城市取得合法的地位,甚至还要面临失去农村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危机。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大都不会与这些打工者签定劳动合同,从而来逃避社会保险金的缴纳。即使国家已对这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对于城市地位不合法的农民工而言,这都是很不公平的。
(3)利益表达机制出现脱节
工会,作为劳动者向上级表达不满的诉求组织,它的效用是无法估量的。现如今的劳动市场,劳务组织与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还是存在有偏差的。近几年来,务工人员讨要工资未遂,而选择了类似于跳楼、聚众闹事等激进的行为。这种事情的发生,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劳动者缺乏上诉空间,使得他们求助无援,最终只能采取这样的消极办法。
2、政府职能的缺位
“用工荒”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是制度的不完善,但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在职能上的缺位。珠三角地区出现的“用工荒”,我们都固执的认为企业是最主要的,但我们却忽略了作为管理者的政府,他们对于这样的现状应付怎样的责任呢?
20世纪90年代,一些地区政府因为注意外商利益,为企业考虑投资环境,往往忽视了对劳工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甚至于不惜损害劳工利益来迎合企业主及外商。久而久之,政府在外来劳工心目中的信誉度逐渐消失殆尽。
(三)企业因素 工作环境、工资水平和诚信度的好坏,是劳动者在应聘时衡量企业的三大标准。
1、工作环境恶劣
工作环境差,劳动条件恶劣以及工作强度大是珠三角出现“用工荒”的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劳动力的供给水平仍处于所谓的“无限供给”。当时珠三角的各大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违背劳动法规:延长加班时间、缩短休息时间、甚至一周无休,造成对员工管理的缺乏人性化。只是那时的打工者只在乎工资的高低,对于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并无太高的要求,这才使得企业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年的打工者已渐渐步入中老年,如今顶替他们在社会上奋斗的,已然是80、90后。这些新一代的务工人员对工作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不再像祖辈、父辈那样无要求,只是为了生存而奋斗。如今的他们对于生存这个问题已不再上心,他们不仅追求物质的享受,更注重精神的享受。因此,现诸多工作环境恶劣的企业,已留不下他们寻求发展的脚步。
2、工资水平普遍较低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著名的轻工业产区,经济生活水平一直处于国内前茅。外来务工人员想在这里安居乐业,光依靠他们那份微薄的工资,是难以应对这不断上升的物价的。收入和支出的不对等,必然会造成劳动力的流失与转移。因此,工资偏低和物价上涨而造成净收入下降也是形成“用工荒“的原因之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珠三角的大部分企业为留住自己的员工,纷纷采取加薪的措施。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企业不断加薪,物价依旧飞涨,员工非但没有加薪的快乐,反而多了更多生活的压力。相比于同样以发展轻工业而著称的长三角地区,无论从工资福利还是外部环境,都比珠三角略胜一筹。于是很多原来在珠三角打工的务工人员开始转向,理性地选择了到条件更好的长三角去发展。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原来依赖人以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慢慢出现危机。
3、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的责任感缺失亦是诱发“用工荒”的原因之一。在很多打工者眼里,珠三角的企业犹如暴君饿虎一般可怕:不签合同,硬性加班,无节假日,强制扣留身份证等。这些违法犯罪的事虽然只出现在某些企业,但却将许多无辜企业牵涉在内,这样的信誉危机,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招不到人,甚至影响到整个地区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
(四)个人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春节后广东缺工已达到100万人左右,仅深圳“阶段性缺工”缺口就约20万,且53.2%的深圳企业认为今年春季的招工存在一定困难。
当下的珠三角地区务工群体已发生结构性变化,以80后为主的劳务工主力军,薪酬、福利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他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新求职人群70%以上都是80后、90后的农村新青年。与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打工的目的与养家糊口的父辈不同,他们大多有着高中或中专文化,除工资薪酬外,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环境和对职业前景的选择。80、90后的打工者,在职位选择上更加“挑剔”。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出生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目前正逐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受教育程度提高后,更追求自我,且职业期望值高,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他们不愿意成为流水线上的生产工具,而是希望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个体,追求体面劳动,追求生活质量。据调查,目前打工者年龄结构中,80后所占比例大概是53%,他们对工作的诉求不仅限于赚钱,而是会考虑到福利和文化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渴望被肯定、被认可。
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80后开始背负养家糊口的重任,除了要面对巨大的现实竞争压力,住房、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都是他们在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单纯靠加薪的手段已不足以吸引他们的目光。
三、增城市牛仔服装产业“用工荒”现状分析
牛仔服装业是增城目前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及相关企业达3000多家,其中纺织服装企业就有2000多家,上规模企业395家,从业人员12万人,集纺纱、织布、漂染、面辅料、机械、制衣、印绣花、专业市场、物流、广告等配套链条产业,形成了以新塘为中心的牛仔休闲服装生产加工基地。
据调查,过去的牛仔服装企业到了生产旺季,写的都是“招收熟练、熟手、高级技工”,而今却增加了不少的“大量招工”、“急招、急聘工人”、“有无经验均可”等字眼。招工无疑已经成为增城牛仔服装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以前每逢生产旺季,企业在门口一贴招聘广告,就有很多人围上来,常常是排长队的,而现在使尽各种方法也没有实质效果,包括贴广告,几乎无人问津;通过媒体也是收效甚微;现场招聘也没几个人;挂横幅花了几千元,人也不见几个。现在来应聘的人素质和技术都不如从前,可是,企业等着用人,也只好降低要求,只能用增加培训时间来弥补了。”某知名企业生产招聘主管如是说。
一方面新人难招,另一方面,老工人因为一些原因离职。很多企业每个月都有因为各种原因要离职,部分工人从企业创立就开始跟随,现在大都有了家庭和孩子,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不顾一切,任劳任怨。甚至还有一小部分要去进修等等,为此,部分企业会要求辞职的员工要提前一个月提出来,好有所准备。
大中型企业都已如此,小企业该怎么办?对于小企业来说,车工的紧缺有时候是致命的。据了解,在新塘的牛仔服装城里,由于缺少车工而已经出现停产的企业,轻微的也已影响到工厂的正常运作。就如一艘在海洋里行驶的轮船,掉了一颗关键的螺丝就会使轮船无法航行。
近年来,沿海的外贸形势都不容乐观,由于政府的配额限制,对许多中小外贸企业的影响很大。“订单不稳定,工人自然留不住;工人走了,订单来了也没用,这是个恶性循环。”某企业今年因为缺工问题放弃了两个大单,大概价值人民币50万元,总经理陈某显得很无奈。“没办法,交货期很紧,一方面工人不够,生产不出来,另一方面200多台机闲置,原先租过来的设施齐全的宿舍也都空 8 着,又不敢退租,因为假如工人招到了没地方住就会跑掉。”为此,企业的人事经理最近几个月都在忙着到处找工人,“我最近的工作就是天天都到市场上去看,到介绍所打听,到单位打听,如果有企业停产不做了,就叫工人赶紧过来。为了招工做了各种广告,钱花了不少,但工人一个都没招着,无奈下只能依靠外加工,被迫转型做环保袋作为过渡。”
工人的缺乏给各个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业界纷纷呼吁,“政府不能只保障工人的权益,同时也要保护企业主的利益,拖欠工人工资当然要抓,工人半途逃跑影响工厂的生产,对企业造成损失也不小,有关部门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对增城牛仔服装产业“用工荒”现状调查分析,现在大多数企业所面对的“用工荒”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用工荒”的实质为“普工荒”;第二,不同规模企业用工缺口不同,小企业用工缺口尤为严重;第三,各行业用工缺口差异明显;第四,区域差异明显。
四、解决增城市牛仔服装产业“用工荒”的对策
为增城市牛仔服装产业解决“用工荒”问题出谋划策,我们参考了《中国发展观察》在2011年3月16日刊登的《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四大举措》一文。总体而言,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要努力,政府也责无旁贷,需要政企紧密配合,政府应当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增城地方政府要完善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一是要优化社会环境,打造整洁、健康、平安、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增强增城劳动力市场对外来人员的吸引力。二是加大劳动监察,积极整治和维护好社会的用工环境。三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保障外来人员的医疗、养老等保障制度,保障他们的各项生活。四是要切实给予外来人员子女教育市民化待遇,而不是简单地采取打工子弟学校的解决办法。五是做好就业服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委员会的作用,搭建好就业平台,解决牛仔服装企业用工和人才短缺问题。
其次,地方政府要加大产业升级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及时从“投资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一方面要改进企业的生存环境、提供产权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冒险,鼓励原创经济发展。当前,政府的招商引资扭曲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目的。引资是为了发展更多的经济主体,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地方GDP的快速提高,更不是为了形成庞大而丰厚的地租经济。
再次,牛仔服装企业要提高思想认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网络调查,我们发现增城市不少企业在今年出现“用工荒”的高峰时期,即在春节前后已经为解决用人不足问题实施各种办法。增城市不少企业各出奇招:通过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改善用工环境、加强人文关怀,如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短途旅游、“老乡带老乡”等奖励制度争取留住员工。因为企业知道员工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工作稳定,和企业负责人进行良性互动,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增城市内某绣花厂负责人也表示,只要外来员工愿意留在厂里过年,每 9 人可得1000元的过节补贴。该绣花厂针对外来员工返乡过年的情况,提前一个月进行用工规划,鼓励员工留在增城过年,春节期间还将组织一系列文艺活动,活跃员工生活。对于想回家的员工,则积极为他们订购团体车票。
面对节前的“用工荒”,“链式招工”成了不少企业的法宝。新塘某大型制衣厂正处于业务扩张期,急需大量一线工人。一个月前,该公司就鼓励老员工以亲带亲、以友带友、老乡带老乡的方式,帮企业招兵买马,该公司还特地印发了“告员工书”,详细讲解企业招工的优惠政策,对新进员工的年收入、福利待遇等都作了说明,并规定“老员工”每招来一名工人,可以获得100元奖励。果真,“链式招工”产生了奇效,该制衣厂的老员工招回了200多名新工人,有效地解决了节前“用工荒”问题。
解决年前出现的“用工荒”问题,需要用工单位转变观念,更要突出人性化管理,不能只顾招人,留人更重要。这就要求经营者不仅在薪酬上有所提高,最主要的是要给员工更多的就业保障,如果可以与员工签订一份稳定的劳动合同,势必能够留住员工的心,同时也能规范双方在劳动关系上的权利和义务,例如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在节假日加班给予员工二倍或者三倍的工资,便可以大大地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通过福利、文化建设,善待员工,彰显人文关怀,建立起优待员工的长效机制,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才是解决“用工荒”的根本之道。
综合各种因素,我们认为,要解决增城市牛仔服装产业在升级过程中出现的“用工荒”问题,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改变用工观念。企业要学会关心和爱护员工,把员工当作公司不可缺少的一员,而不是仅仅当作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一种资源。要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为员工着想,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着想。企业要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切实关注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环境,要从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规范用工和开展员工培训与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来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其中,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是当前企业有效解决“用工荒”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第二,加快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牛仔服装企业所面对的“用工荒”,在当前表现最鲜明的是“民工荒”。“用工荒”的出现,昭示企业要保持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必须提高效率,向科技要效率,向管理要效率。
第三,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重视对员工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和进行积极的人才储备。要采取激励措施,留住员工的人,更要留住员工的心,建立适合本行业、本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文化。
第四,要与专业招聘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建立自己的招工渠道,招聘途径多样化。
五、对未来解决“用工荒”的建议
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其实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即便是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被誉为“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的瑞典预计在未来也会出现同样地问题。对瑞典的处理“用工荒”的方法做一个简单的参考,能为我们解决自身的“用工荒”问题带来全新的思路与广阔的空间。
根据瑞典统计部门的最新数据,与2009年的同年龄段人口数相比,2010年瑞典19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将减少5000至1万人,而6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将增加4.5万至5万人;2015年,这两类人口的数量变化将分别为年轻人口减少4万至5万人,老年人口增加约22万人;到2050年,虽然年轻人口也将出现10万人的增长,但老年人口会增加85万之多。无疑,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但导致“以较少的劳动人口来供养更多的非劳动人口”,而且直接引发劳动力市场出现短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瑞典自2008年12月15日开始,实施了一部有关劳务输入的新法。这项法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工资、工作条件等各方面,外国员工和瑞典员工的待遇完全一致。所以,在此法律下,雇主并不能从国外获得廉价劳动力。瑞典政府之立此法的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平等对待每一位工人,不论其来自哪国;另外也是为了防止由外来劳动力工资过低引发本土劳动力工资状况恶化,以维护瑞典劳动力市场的稳定。
虽然“瑞典从国外吸纳劳动力的策略”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但瑞典制定的相关策略为中国提供了“近处雇不到就从远处雇”这一启发,“西部劳动力跨省补充东南沿海需求”不失为中国南方“用工荒”的一个解决思路。不过,政府需要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劳动力提供经济上的协助。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问题,还是得从实质性地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入手。如果劳动力不足,工资就应涨到足够程度,这是很清晰的市场规律。因为如果没有经济上的吸引力,就很难真正把劳动力留在工作岗位上。即使工资涨了,但涨得不够,没有达到工人的期望值,他们还是不会回来。从长远来看,给工人提供更高的、满足他们需求的工资,是大势所趋。另外,还需要考虑提高工作条件。工资的多少并不是工人是否接受某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还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是否受到尊重等因素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带给社会一个非‘绝对平等’但‘公平’的劳动力就业体系。
“用工荒”背后反映的是劳动力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由此引发的要素配置结构的重大变化。由于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促使中国逐渐摆脱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劳动力供给由过剩向平衡乃至短缺过渡不可避免,再加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推进,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将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在这种压力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将势必加快。
六、结语
人口优势的丧失,人力成本的增加,廉价劳动力不再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为避免形成以价格竞争为主的低端生产力过剩的格局,破坏经济均衡和经济正常运转体系,企业“用工荒”问题亟待解决.调查研究表明,造成用工荒的原因由多方面因素构成, 主要是员工对企业工资和福利的满意度低, 劳动强度大,家庭压力大,难以满足生存需要.企业对员工的劳动价值没有真正市场化,员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企业保险不落实,员工的后顾之忧得不到解决,加之缺乏科学的管理等等。因此,社会因素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员工缺乏归属感,企业也很少为员工提供自我升值的机会也成为造成“用工荒”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更有效的解决“用工荒”问题,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改进就业环境,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准确预测国际国内经济走势,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用人机制,切实提高员工就业素质、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周旭《用工荒与地方政府对策研究——以B镇为例》 www.xiexiebang.com [2]《沿海地区出现严重缺工现象,珠三角缺工超200万》 深圳新闻网,2010(2).[3]《珠三角服装企业“用工荒”调查》南方都市报,2010(2)
[4]《张佩英解读云南农民工就业与珠三角用工荒形势》新华网云南频道2011.3 [5] 中国产经新闻.2009.12 [6] 增城日报.社会.民生.2011.1.10 [7]《中国发展观察》之《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四大举措》2011.3.16 [8]《中国青年报》之《瑞典制定长远政策解决“用工荒”问题》2010.3.27 12
致谢
回顾本次课题的调查、研究和写作过程,我们经历了很多次的磨合与争议。但是,这也使我们团队收获颇丰,进步不少。当我们在为进步而喜悦的同时,更要感谢这一段时间来,帮助和支持过我们的人。
我们的论文是在侯向龙老师和罗月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对我们论文思路、提纲的调整、结构的改善以及内容的丰富等给予宝贵的建议及认真的指导。在此,我们要向我们的指导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同时,更要感谢这段时间在一起奋战的队友们,没有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我们是无法达成我们的目标的。
由于我们的能力仍很有限,写作时间较为仓促,文章如有错误之处,恳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正,不胜感激。
第二篇:产业转型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学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的定义: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我个人觉得产业转型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微观和宏观方面。对于微观的意义也就是单个的生产厂商来说,如果社会都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生产的话也就是各个单个厂商都是在同样的劳动效率和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生产,那么它们的收益水平也就是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决定利润率的关键就是厂商的生产规模了,所以厂商就会扩大产能来追求规模化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直到产能达到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此时我觉得较易发生寡头垄断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是大家不愿看到的,尤其是寡头达成了价格联盟并且在法治薄弱的情况下有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的西方经济学公认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那么这些要素对于规模经济是很有好处的。然而我个人认为市场充分竞争的产生会冲抵掉规模经济带来的溢价,比如说会发生价格战降低行业的利润率也同样对行业发展产生损害。所以应该再增加一个生产要素—创新能力。如果要给创新能力打个比喻就像是沙丁鱼效应或者是鲶鱼效应,创新能力就是那个维持行业发展的钥匙。当所有厂商都陷入成长的泥潭中虽然有规模但是不能享受规模化带来的好处是,某些厂商获得了新技术开发了新产品提高了自己的利润率的时候,别的厂商就会迫不得已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否则就要接受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所以对于单个的厂商,外界不断地技术与生产创新压力会迫使自己努力进行追赶以获得自己的生存,从而不断压缩自己的可变成本维持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说,产业的转型升级每时每刻都是刻不容缓的,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就来自于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分工中的竞争能力,由于当前世界范围内资本的运作和转移已经相当成熟,所以资本的流向也就倾向于获利的最大化或者说资本的最优化,因此国家层面上如果本国的产业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那么产品的平均利润明显会被压缩,由于是低附加值产品所以行业的门槛也就比较低,所以这样的国家明显没有议价能力,因为如果当一国强硬的提出要增加本国产品利润时,国际资本就会流入那些具有替代生产能力的国家,而且对于低附加值工业来说通常会遇到更多且更致命的利润影响因素,比如说原材料,由于是低附加值那么对于原材料是不会深加工的所以这样的工业会受制于原材料价格。再比如人工成本,人力价格也会在成本里面占据大头,尤其是服装加工这样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因此国家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升级更为重要,它牵扯着在世界分工的大背景下该国的国际地位,只有国家努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才能凸显出比较优势才能提高该国的议价能力。
再来讨论下国内当前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误区,比如说服装行业被视为低附加值产业,但是其实问题的本质是国内的服装普遍是低附加值产品,参照当前欧洲的服装品牌,它们的利润简直是暴利,而利润的来源正是它们生产的是高附加值产品。再比如说当前流行的一个名词,夕阳产业。个人认为只要某个工业生产的产品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那么这个工业就有存在的必要,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夕阳产业了,所以其实夕阳产业的本质是夕阳技术,是低效率生产被淘汰的必然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转型升级的重要。
第三篇: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用工荒倒逼产业升级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用工荒倒逼产业升级
【背景信息】
“原来我们计划今年扩充产能,招工4000人左右,但现在连2000人都没招到,还不如以前的工人多,只能无奈减少今年的生产量。”山东青岛哈达石墨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总说,公司普工的工资已涨到2300元以上,即便如此,今年工厂仍招不满工,这大大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各地迎来今年最大的节后返工潮。但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山东、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了解到,返工潮并未解决当地大量企业结构性缺工的矛盾。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在企业生产复苏和通胀预期背景下,劳动力短缺现象短期难以解决。用工荒倒逼企业尝试以“机器代替人”的模式破解困局。
【原因分析】
第一、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有关。目前全球电子产品正进入一个更新换代期,对通讯电子产品需求量很大。新增订单主要集中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日本的市场份额也会有一定增加。
第二、用工荒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抢劳力”。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到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再到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直至江西、河南、湖南这样的劳动力流出区域,“用工荒”和“技工荒”开始蔓延。
第三、受困于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度、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农民工在社保、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待遇问题的考虑,相关企业仅仅靠加工资很难挽留农民工。近两年物价的不断上涨,让在外务工人员也承受很大的压力。另外,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
第四、农产品价格快速上升让一些农民切实获得实惠,二产三产之间的收入水平渐渐缩小,也令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数量减少。
【对策分析】”
核心对策:产业升级
遭遇了严重的用工荒和成本上升,不少企业开始想方设法进行产业升级,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技术改造,尝试以“机器代替人”的模式破解企业的“用工荒”困局。
靠临时性涨工资是不够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升级。
从国际经验来看,“民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第四篇:用工荒昭示我国廉价劳力时代结束 企业面临转型
用工荒昭示我国廉价劳力时代结束 企业面临转型
自2004年以来,用工荒成为每年开春媒体的例牌报道内容。而今年的情势,似乎又显得格外严重,珠三角缺工的人数已从当年的15万激增到了200万,缺工的种类从技工蔓延到普工,缺工的区域也深入到了内地甚至边远的省份。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这类话语体系下的中国民众而言,这幅图景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和难以接受。
但细想一下:一群人,每天匆匆穿梭于自己亲手建造的城市,却从来无缘与城市乃至企业的相应福利亲近;生活在城乡二元的剪刀差之下,却遭受着同命不同价、同工不同权的不公待遇。城市需要的只是他们低廉的价格,而他们所需要的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就业权利,却不过只是无根浮萍。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城市生活几无意义。
这种数十年不变的景况,和80后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和尊严的要求迎头相撞,再加上“人口红利”走过峰值导致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国家在技工教育上长期的不重视和投入不足,读技校低人一等的社会心理,全国范围区域规划的相继出台带来的新一轮投资冲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的转移,甚至汶川地震后大规模的重建……遂酿成了愈演愈烈、且会在未来长期存在的用工荒。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就业问题并没有因为用工荒的出现而得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用工荒”时代一道令人尴尬的风景。
乍一看,用工荒现象似乎只是微观经济中的小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加工资就是了,但在现实中,有能力大手笔加工资的企业却并不多见。虽然用工荒在一时之间不会动摇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但可能的产业空心化的隐忧却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我们的企业躺在原有的优势上睡大觉,那么失败可能会来得很快。要想继续生存下来,企业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企业向上提升的内在动力,而员工的工作意愿、能力和忠诚度,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中国工厂到了必须重视员工的时候了。
因此,用工荒的出现是一个节点,它昭示着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结束、由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中国式经济奇迹的结束,使得多年来难有突破的社会改革,有了破冰的最大可能。但是,并不必然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迅速打破和一个崭新的“以人为本”时代的到来。如果没有一系列制度和规则的保障,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人民的幸福和尊严”,都可能沦为一句空话。
在实现这些目标的漫长道路上,我们需要改革分配制度,让经济社会发展的阳光普照全体人民;需要创造条件,对权力进行有效的限制和监督,改变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的不合理现象;需要政府从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改变成保护每个人的利益,保护每个人的人权……只有这样,用工荒才真会成为刘永好先生所谓的“大好事”。到那时,全社会引颈呼唤的那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用工荒,在“人口红利”枯竭之外
文_本刊记者 杨 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显示,2009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达到72.35%的峰值,此后转而下降,2030年以后可下降到67.42%,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于是,2009年被看成一个转折点,随之爆发的大面积用工荒似乎成了最好的注脚,“人口红利”面临枯竭的声音不断涌现。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可以为经
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离不开“人口红利”的因素,极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有专家分析认为,“人口红利”对中国人均GDP增长的贡献超过1/4。
中国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从2004年起,就有无数预言,认为未来“民工荒”将会经常出现,而且日趋严重。但实际上,人口红利只是走过了峰值,远远没有到枯竭的时候,而不管是民工荒,还是用工荒,也并不仅仅是人口红利变薄那么简单。
人口红利没有结束
2009年是人口红利的最高峰,也就是说,从2004年到2009年期间,人口红利实际上是增加的。人口红利达最高获利点后,劳动年龄人口每年新增数量下降,但是整个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仍会增加。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告诉记者,中国的抚养比从1990年开始低于50%,只要抚养比低于这个点,就仍然还有人口红利。他表示,现在劳动力并不短缺,不过是从“无限供给”变成了“有限供给”,但这有限单从数量上说也足够使用。现在中国劳动力数量接近9亿,比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总和还要多,在总量上并不缺,只是结构上有些短缺,年轻的劳动力会少一点,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少了。即使去年达到峰值之后会开始回落,这个过程也是缓慢平滑的,而不会骤然导致今春突然喷涌而出的“招工难”。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从2004年就开始出现一波波的“用工难”?
原因有很多种,通常的比如中国近年大力发展新农村,使很多农民不愿意出来打工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很多人可以在当地城镇找到不错的工作,不用千里迢迢到珠三角了,还有就是新一代农民已经不像父辈那样吃苦耐劳,对工作比较挑剔。这些原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劳动力流动减少,但不致于造成如此大面积的“用工荒”。翟振武认为,民工荒主要还是工资低,有限供给的劳动力也是足够的,不同的只是原来不管多低的价格都能招到人,而现在需要合理的价格。只要企业提高用工价格,目前劳动力还是相当于无限的。他说:“广东缺农民工,但北京没有缺过,北京流动人口去年达到800万,2004年还不到400万,政府一直在极力想控制人口规模。据我了解,北京的待遇比珠三角好很多。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农民在周围就能找到工作,收入不比广东差,但生活成本少很多。现在已经不是贫困年代了,不存在温饱问题,所以对工作会比较挑。要是珠三角大幅度提高工资,相信还会集中很多人。”据测算,劳动力绝对值预计到2017年才会达到峰值,届时会到10.01亿人。也就是说,2010年到2017年不仅仍是人口红利的获利期,而且尚有较多的“人口红利”可以分享。其后呈下降趋势,2030年可减至9.89亿,2050年可减至8.62亿,相当于本世纪初的水平,而本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还很迅速,人口红利的多寡并没有成为关注的对象。
“用工荒”的转型预警
既然人口红利变薄不是“用工荒”出现的主要原因,那么深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综观中国30多年的改革路程,中国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蓬勃发展,到本世纪,因为资金流动性充裕,资本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但技术密集型企业却没有像前两者一样有大的发展。而一国的经济发展,往往要顺次走过劳动力推动、资本推动、创新推动等几个阶段,创新推动和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各国的经济发展在走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日本、韩国等都曾有过类似的境况,在发展到一定阶段,走上了提高技术含量转变发展方式的道路。一些拉美国家则没有跨过这一道坎,所以在崛起的中途停滞。
直到现在,二三十年前发展起来的“两来一补”的作坊式企业还大量存在,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更多的是在产业链低端为人作嫁,自有品牌的知名产品和中国经济总量完全不成比例。当时很多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引进的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国内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盈利水平低下,如果不剥削廉价劳动力的人工成本,则毫无利润可言。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中,这类盈利水平较低的企业大批倒闭,而“用工荒”也迫使企业不得不提高用工价格。这些外力都在逼着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从这种意义上,“用工荒”对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预警,对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是一次机遇。
2004年出现“民工荒”,对中国经济已经是一次预警,只是当时外部环境尚好,中国经济也还没有发展到不转型将难以为继的程度。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2009年成为进入新世纪后最为困难的一年,大批企业倒闭,转型成为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话。但当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一些企业在奄奄一息中撑过了最困难的时候,终于重新得到订单,却再次将转型抛到脑后。
“用工荒”则再次给这些企业敲响了警钟。对于企业而言,面对“用工荒”必须提高工人工资才能招到人,为了保证利润,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企业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增加产品附加值,或者增加机械操作,减少用工人数,两者都逼迫企业技术升级,这必将逐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从长远看,“用工荒”的出现对企业、对区域经济未必是件坏事。对宏观经济来说则更是意义重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成功转型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用工荒的大面积出现,不仅说明了人口红利时代面临终结,更昭示着中国粗放型经济时代的彻底终结。中国经济转型已经提了很多年,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已经成了写在课本上学生耳熟能详的口号,但这么多年,也几乎仅仅止于口号。金融危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等等,所有这些,都已经在逼迫中国经济转型。大面积地持续经年的“用工荒”,则可能奏响了旧经济时代最后的休止符。
不要挽救倒闭的企业
在2009年全国“两会”的时候,一场讨论引发无数关注,那就是一些代表委员建议,2008年1月1日才正式实施的新的《劳动合同法》暂停实施,或者干脆废除。这些代表委员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因为当时大批企业倒闭,中国经济陷入低谷,新的《劳动合同法》因为很注重保护劳动者利益,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当经济岌岌可危,这点增加的成本可能压得一个企业倒闭。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思维,稳定压倒一切。但这样做的可能后果,却是维护了大批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市场选择中,这些企业应该倒掉,经济才能良性发展。
现在,中国虽然已经走过了经济的最低谷,但史无前例的“用工荒”同样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心,“用工荒”和新的《劳动合同法》一样,会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这时候,政府的政策导向很关键,政府要做的是引导变革向正确的方向进行,而不是延迟变革的时间,很多导向正确的制度要能坚持到底,不变相放松。对企业来说,主动改变比大量被动倒闭好得多。一些因产能技术落后而岌岌可危的企业政府不要救,振荡是必然的,只要过程不太过于猛烈,政府都不要在这方面伸援手。翟振武说,广东提出腾笼换鸟,即让低端的小企业倒掉,用高附加值的企业取而代之,是很高明的。
翟振武认为,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前不注重劳动生产率,只过分注重GDP总量。过去中国的GDP总量靠的是人海战术。对于最能显示劳动生产率的人均GDP,过去的统计方法几类作假,算经济总量的时候,包括外来人口,算人均GDP的时候,却按户籍人口来除。翟振武告诉记者,这样的统计方法已经从去年开始改了,统计局现在要求按常住人口来统计。统计方法改变之后,人均GDP自然会大幅下降。如果要提高人均GDP,应该大力发展汽车行业、大飞机行业、现代加工制造业等等高附加值行业。政府要做的是给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第五篇:对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
对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
摘要:广州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但是并不是说广州已经是合格、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要建的。目前广州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的“坎”上,转的好,广州的下一步发展就有希望;转得不好,可能中心城市的地位就不保了。
关键词:广州市 产业转型 措施
前言:目前,广州市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亚运等各种大型项目活动的刺激下,广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积极的向前推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作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领头羊,经济水平逐年稳步上升,而广州作为广东省首府,更是在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广州市更是加大投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扩大内需,使广州市保持住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城”的优势地位。
什么是产业转型?
要对广州市产业转型的分析,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产业转型。对于产业转型,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较宏观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从这一角度说,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另一种解释是指一个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广州市产业转型现状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广州市近年来遇到了很多大的挑战,但是却始终没有在经济危机中倒下,而是沉着应对,保持经济稳步增长。
总体上来看,200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到9112.76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累计分别提高3.5个、3.0个和1.0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72.55亿元、3394.65亿元和5545.56亿元,分别增长3.9%、8.8%和13.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其中,在三产业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显著。这充分说明,之前政府提出的“三促进一保持”的产业结构政策起到了相当大的进展,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改变。2009年,广州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04:38.94:59.02变为1.89:37.25:60.86,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1%,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房地产业逆势而上,2009年,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合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4.2%和37.5%。金融业受益于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行较为活跃。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3.7%和25.9%。而2010年以来,全市经贸系统加快推进经济方式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升现代商贸业发展水平,保障煤电油及生活必需品等要素供应稳定有序,工商业经济在质量、效益、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1~9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和总产值2621亿元和10729亿元,同比增长19.8%和2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销售总额3182亿元和14390亿元,同比增长21.3%和36.0%。这些数据也在实际上显示出了广州市产业转型的进展情况。
广州市产业转型措施
通过对广州市产业转型现状的分析发现,广州市的产业转型在取得了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真些许的不足。一是对外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球的经济尚未真正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世界经济尚未真正复苏,导致广州市的外部需求仍然不足。进出口在2009年仍有13.0%的降幅,虽然2010年回升了不少,但是总体上还是显示出外部需求的不足。另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加强,在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广州市之所以保持着较好的回升速度,主要是政府力量的拉动,但是由于广州市的民营投资增长乏力、市场价格同比持续走低和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所以仍然表现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加强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广州市政府采取了各种对策:一是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步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和双转移工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占地多、效益低的落后产能;二是促进消费需求,通过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各类保障制度、关注消费的生命周期和降低消费成本、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来增强紧急增长内生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汽车消费、耐用品消费、时尚消费、网络消费和服务性消费等是成长型和潜力型消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点;三是鼓励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石油、电力、水利、新能源、金融保险等领域;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扩大特许经营范围,支持民营资本进入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领域。着力解决民间资本融资难问题,扩大信贷融资规模,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民间投资主体的能力。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在数量上、规模上、质量上取得突破。支持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四是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在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提高到重要议程上来时,发展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必然选择,广州市应大力扶持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及时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五是开拓外需市场,稳定外贸经济发展。广州市要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竞争力。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重点引进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大、能耗低的大型工业项目和现代服务项目。
2010年12月18日,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到刚刚开业的白云万达广场检查建设及运营情况时又提出了要坚持以城市战略规划主导城市总体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按照城市规划和产业业态要求建设,不仅对企业自身有好处,同时带动了城市的建设发展,为广州打造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加快促进了广州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这种以城市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的“双赢”路子要坚持走下去。
促进广州市产业转型的项目——以亚运为例
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使广州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广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较大的助力。从新兴的LED产业、新型能源汽车产业,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全新产业结构,可以说广州亚运会的全过程始终贯穿并体现着广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效果。LED绿色照明正是广东借亚运之机着力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据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介绍,为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亚运会成功举办的支撑保障作用,广东省科技厅与广州市政府共同实施“科技亚运”重大专项,安排专项经费2400万元支持19个项目,内容涵盖数字技术、绿色建筑科技、智能交通管理、环保与绿色城市技术应用、新能源技术、安全科技等诸多领域。行驶在亚运村里的新能源汽车、亚运场馆使用的节能技术、亚运期间的智能交通系统和AVS3D转播技术等,都是“科技亚运”的骄人成果。
这些新技术不仅保证了亚运赛事平稳有序进行,还为广东培育出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以LED产业为例,自2007年起,广东省就联合有关部门和亚运举办城市广州、佛山、东莞等,组织实施“千里十万”大功率LED路灯产业化示范推广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省LED产业总产值近350亿元,同比增长80%以上,全年预计总产值可达800亿元,市场前景相当广阔。其他新技术也多已实现产业化,据广东省经信委通报,目前该省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为主的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增速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
另外,广州亚运会还极大地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促进广州及广东的旅游业进一步成熟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当地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数据显示,亚运会期间15万人次海外游客和观众,为广州带来8000万美元左右的旅游收入,50万人次的国内游客和观众,为广州带来10亿元左右的旅游收入。使广州市的服务业受到了不小的益处。
以功能论输赢 促产业转型
广州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但是并不是说广州已经是合格、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要建的。目前广州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的“坎”上,转的好,广州的下一步发展就有希望;转得不好,可能中心城市的地位就不保了。广州现在所要做的一是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功能;二是提升科技创新功能;三是提升文化引领功能;四是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而发展模式转型是提升实力的根本途径,所以,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广州要时刻都有危机感,根据“三促进一保持”等政策逐步稳定转型。
参考资料:《广州日报》——《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 促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经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