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社会学史读书笔记
1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Z01114155
丁贤兵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 ——读《乡土中国》有感
当我在图书馆翻阅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时,我发现人们对于这本书的评价总是用这样的字眼:“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我想,这两者间一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吧,于是我就满怀好奇,打开《费孝通文集》,找到这篇文章细细品读起来。
今天,我们来谈“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这个话题,不时能看到历代先贤为之孜孜不倦的身影。应该说,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先后提出并铺垫好的。1947年,费先生完成了《乡土中国》的分析,现代经济的诉求被抽出去了,只剩下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静态的模型。同年,他远赴欧洲对西方人谈起了“乡土重建”。他在这次演讲中触及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问题,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的特性在于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位育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资源利用上的克己。晚年的时候,他谈到了“文化自觉”: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发展的,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能不能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
今天,中国的乡土和文化正日益成为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规则指导下的在建和待建的“社会工程”,人被这些工程剥离,家园在丧失,内心不得宁静。现在,千百年来中国人凭自己的勤劳、智慧和 勇敢建立起来的现代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体系的躯体尚在,然而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潮流席卷之下,这些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却要被这“三化”的理想模式按照它们的生命周期从小到大重新来建造,这是何等的挑战!当初费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并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乡村变了很多,但没变的东西我们似乎还能在《乡土中国》中找到。今天我们谈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就是在这个家底面前如何消除近代以来畸形经济发展观所产生的乡土中国社会文化失所的影响,使中国的社会发现道路不至于偏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文化是上层建筑,它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文化,虽然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大阶段中,有大致相同的核心内涵。在全球化中保持文化独特性,或是多样性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费先生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地球越来越小”。处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下,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将会不断地接触交流,互相碰撞、融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尤其要提倡“文化自觉”,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其他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它发展的趋势,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 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反思当前国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要面向世界,要世界充分认识我们中国人的真实面貌,我们首先要自己认识自己,才谈得到让人家来认识我们和我们去认识人家,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建立和平共处的起点。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理想,就是要实现一个人类和平共处并共同发展的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不应互相冲突,而应相互协调。
正是因为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之间的断裂和接续才使我们发现多重现代性发展经验与知识积累的不足。这种不足在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的层累的诊断报告上一览无余。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式微时节,王国维对乡土中国的呼告是要我们记住这个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性追求的行动时期,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的时候只不过是让人们思量一下往现代化前进的时候不妨看看脚下的大地。今天我们在这里再一次呼喊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的时候,不只是为了要缅怀前辈先贤,而是我们也要面对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根据中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人们所刻意追求的似乎是西方19世纪的发展模式。这个讽刺性极强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毫无疑问是我们这些年来既不讲历史也不问世界埋头拉车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源自农村,礼失而求诸野,乡土中国仍然保持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汁,从乡土中寻找中国现代性的智慧,是一条可能的路径。20世纪乡土中国多样现代性的发展摸索的道路上,梁漱溟先生所进行的乡村建设实践就是这方面的努力。费先生认为,在经 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的问题,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成为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
第二篇:中国社会学史读后感
中国社会学史读后感
如果从孔德19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提出“社会学”(sociology)一词算起,社会学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学如果从1903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算起,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当然无论中外,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这里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而言的。中国的百年社会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这就是以新中国的建立为界,分为前一段近50年的中国早期社会学和后一段50年的中国当代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存在着两大传统,一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另一个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这两大传统的社会学,在早期的50年表现为以孙本文集大成者的经院学派(综合学派),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主要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以费孝通、吴文藻为代表的社区学派,以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从本质上说,中国社会学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种被动的转型。这一转型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翻开了多难与动荡的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后来的甲午战争的败北,以及战败后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的狂潮,是中国人民保守丧权辱国之苦,使中国社会日益陷入恶性循环和畸形发展之中。传统的中学已无力挽救江河日下的中国,西方社会学的传入适应了中国仁人志士为挽救近代中国社会日益恶化的运行状态的需要。对19世纪末的维新派和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在为救亡图存和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将社会学这门学科传到中国,这是由于孔德系的社会学正好适应了维新派人士进行社会改良的迫切需要,他自然成为改派知识分子引进和介绍的首选目标。而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向西方学习的同时,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学,并非很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非常注重社会调查,这在一直崇尚“精英文化”,讲究贤人政治的中国社会中,这触及了整个思想观念上如何着手认识、解决中国的问题。陶孟和、李景汉曾经大大致力于实地社会调查。杨开道力主“以农立国”,并在清河设立了一个社会学“实验室”,著有调查报告《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李景汉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代表了中国当时社会调查的最高水平。晏阳初主张“民族再造”,中国人有愚、穷、弱、私四大缺点,需要有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分别救治,通过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实施。梁簌溟主张从社会组织构造上重建文化体系。陈达深入研究中国的人口问题,开中国现代人口普查之端。吴景超提出了一套工业化与社会建设理论,并进而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新路。以“社区研究”为方法、以“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燕京学派”,在吴文藻的主持下,尝试建立比较社会学。吴文藻“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体现了他宏大的学术抱负,他对派哪个学生,去哪个国家,哪个学校,拜谁为师,吸收哪一派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都做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安排,这实在是让人敬佩!费孝通《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云南三村》等等著作中的观点和主张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复兴乡土工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土地问题,还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集聚工业化所需资本,解决人多地少,重建乡村,重建中国。孙本文将文化看成是 社会形成的基础,编著《社会学原理》,号称迄今为止最翔实精细的社会学概论教材。潘光旦用生物因素解释文化现象,提出著名的“位育”论。
他们作为中国的第一代社会学学者,他们也曾苦苦探索,研究中国的文化体系和社会问题,试图在大动荡的时代中寻找一条富国强民之路,为了坚定理想和信念,他们付出了青春、有的乃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社会学的本土化,他们为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界赢得了地位,使中国成为除北美和西欧以外的世界上社会学最繁荣兴旺的地方。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学学派。
19世纪末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开始出现在中国思想界。早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已经不陌生。但是应该看到,这段时间对马克思的介绍和讨论还是比较零碎的。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两种不同但又统一的形态。一种是革命批判性的形态,以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致命的弊端为主要任务,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另一种是维护建设的形态,以维护改善社会主义为目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然而社会学并未如社会学者期待的那样发挥作用,把原本是一门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认为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伪科学”,并在1952的院系调整中被取消了,直到1979年方才开始重建。1949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曾有过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此情况下,倘若社会学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新政府重视并采纳社会学者们积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的一套社会建设方案,逐步建立起稳定而有效的现代管理体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能少走一些弯路,一个没有社会学参与的社会建设,无疑走了很多弯路或者错路。中国社会学被取消了整整27年,27年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时,他已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学,这需要接下来几代社会学者的努力,才能与西方缩小差距,跟上时代的步伐。曾经与社会学休戚与共的第一代社会学家,则在这场厄运中饱受批判与摧残,他们对新时代的热情、对国家建设的参与感受到重击,最终带着遗憾走向了凋零。
当下的中国正是经济转轨同社会转型的关键敏感阶段。尽管我们的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矛盾,一定时期的矛盾积累必然需要一个发泄口,社会学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较为合理的用较小的代价将这些矛盾弱化。从而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这些矛盾问题并不妨碍我热爱我的祖国,他只能激发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运用我们所学的社会学知识来实现社会的良性与协调发展。
社会学是一门处于上升阶段的学科,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充斥着各种日新月异的问题,社会学就是一个合格或者趋向于合格的修补匠,解决或趋向于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社会学,一方面要本土化,另一方面要国际化。中国社会学已走过了一百多年风雨兼程的曲折道路,我们如果立足现实,弘扬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社会学最终能如先驱者所期望的那样,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所建树。
第三篇:《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译学史》读书笔记
作者:刘玲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译学史》为研究对象,通过该书与其他同类写史书籍的对比研究出了《译学史》的三个主要特点,以及一些存在的不足。从这些不足中得出结论,对于翻译学的研究应该是持一种辩证以及怀疑的态度。
关键词:译学研究方法辩证怀疑
一、概述
《中国译学史》是由陈福康先生主编,最初是2000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原名《中国译学理论史稿》。该类写史的书籍较多,比如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方华文200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王宏志的《重释“信”、“达”、“雅”》等等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来分析中国翻译史的发展。陈福康先生是我国现代专门从事中国文史研究工作的专家,主要学术成果包括《郑振铎传》,《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井中奇考》等等。对于该书,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秀明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名叫《从的出版看我国的译论研究》的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对比《译学史》与其他写史书籍的不同,来找出该书的优缺点,同时给出一些写史研究方法的建议。
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
该书总共四个大部分,引言,正文,附录和后记。引言部分主要就是讲述一些该书成书的经过,以及主要的内容结构等等;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包括中国古代译论的译事及论说,晚清时期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每一小节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译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介绍;该译者的重要理论主张,主要的译学活动以及翻译作品等;总结该译者的地位,影响等等。从总体上来说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译学理论的形成、转折、发展以及鼎盛的历史,为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另外附录部分主要列出一些参考书目。后记就是一些与本书写作相关的话,包括对前人类似书籍的总结和该书成书的意义等等。
三、该书特点评析
通过对比陈福康的《中国译学史》与王炳钦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后者是以浓缩的形式介绍了数十位古今的一些翻译大家,不那么详尽;而对于《中国译学史》一书,我粗略地概括了以下三个特点:
1.从整体来看,本书是以历史发展顺序叙述,把中国的翻译活动与历史时期结合在一起,清晰明了;如晚清时期的西学翻译热潮,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化翻译热潮等等都是和相对应时期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而产生的;而且同一个时期的翻译家译论、主张相似,读者易于明白。而且作为一部专史,该书内容详尽,把一些很鲜为人所知的翻译家,如古代译论部分少数民族翻译家,如党项族的骨勒茂才、蒙古族的确吉敖斯尔等,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对翻译的贡献,如毛泽东,周恩来等。
2.从目录结构来看,每一小节讲述一个翻译家,但是与其他译史书籍不同的是,它同时列出该翻译家的主要思想或者是代表作品,例如:“玄奘的五不翻”,“艾思奇的《翻译谈》”以此来作为小节标题等等。这样的目录结构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一个翻译家的主张,或者是地位,这样对于一些只想粗略了解中国翻译史的学习者来说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了解全面。
3.从内容来看,每提及一个翻译家,如与前面内容有联系之处,必会结合前面的内容进行阐述,分析各自优缺点。比如在提及郑振铎先生关于译名统一问题的观点的同时也总结了前人如徐继畲,傅兰雅,高凤谦,严复等等的局限性,从而说明了郑振铎先生提出该问题的重要地位。同时在介绍每一个译者的时候有褒有贬,采用辩证的眼光客观的对待,即使是在翻译界被视为泰斗级的人物,例如严复,书中评论严复多少流露出盲目崇拜雇人的错误倾向,还有就是他把雅与俗绝对对立起来,有违辩证法。所有这些作者的评论以及观点都是有根据可循的,书中作者都给出来可靠的文献来源,即使尊重作者也是对自己说话负责。
四、局限性
这本书无可厚非是一本极有价值的译学理论研究的书目,而且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是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有瑕疵,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读过之后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不足:
1.在该书中不应该只是单独的阐述中国译论史,可以在阐述某个时期时候简单地阐述一下与之对应的该时期的西方译论的主流思想,以及对中国翻译家的影响等等,就正如《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上,讲到中国现代翻译思想时,作者就把中西翻译思想融合起来讲,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一则促进各自的发展,二则可以让读者了解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2.前面提到该书的内容详尽,是其他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但是这让人觉得整本书读起来单调乏味,没有什么重点,他们之间缺少该有的逻辑性,让了读完之后仍然觉得是一片散沙。
3.读完该书之后觉得它的概括性很强,这正是译史类书籍的一个特点,但是就像上面所讲的整本书读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一盘散沙,没有一根清楚的线可以贯穿每一个时期,比如在讲到中国传统译论的时候,王炳钦先生就提出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直译—意译—直译—新译”贯穿了整个古代翻译史,让人读完之后在头脑里有个清晰的脉络。”所以该书如果能够有一条类似的线索那会更加的清晰明了,让人易懂。
五、总的评价和收获
读完该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各个时期都存在的论争,翻译家之间通过文字的争论,比如民国时期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争辩,就翻译史“媒婆”还是“处女”又或者是“奶娘”进行了争论,他们在争论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对翻译进行研究,实践,这无疑是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一个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做学问就应该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任何一个观点,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同时应该在肯定该观点好的方面的同时评判它的坏的方面,而不应该全盘否定。但是同时也应该力所能及,不要胡乱地去批判,应该在足够的证据下,才去推翻别人的观点。而且做学问应该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就像陈福康先生一样具有探索精神,尽可能全面的为读者提供一本详尽的数目,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作者负责。
参考书目:
[1]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王炳钦,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中国社会学史之2010年大事记
中国社会学史之2010年大事记
1月5日 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北京大学中国劳工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两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
2月27日 “2010年社会保障重大问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3月13-14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宗教人类学的回顾与前瞻——首届宗教人类学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举办。
3月23-24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社会学)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社会流动与社会和谐。
3月27日 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界泰斗林耀华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纪念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本次纪念大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主办。
4月1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北京举行建所30周年暨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出席会议并共同为费孝通先生塑像揭幕。纪念活动还包括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讨论会、社会建设和社会学发展研讨会、“金砖四国”社会学圆桌会议以及系列学术报告会等。会上还举行了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发起组织的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首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
4月17-20日 由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教育部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开创与规制:中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学高级研修班”。4月24-25日 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与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社会调查与数据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首届社会网与社会资本青年论坛”在山东大学召开。
4月29 由重庆市社会学会主办、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2010年重庆市社会学学会年会暨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研讨会”在重庆工商大学召开。
5月8日 由中国人口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流动人口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保护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
5月8-9日 为进一步推进中法经济社会学界的交流,由National Center of Scientific Research,France、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办,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承办的第三届“中法经济社会学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发展机会与经济社会新秩序”。
5月15日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恢复建系暨《社会》杂志创刊30周年纪念大会在上海召开。
6月11日 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纪念费孝通、林耀华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6月18-19日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在北邮科技大厦举办“社会理论:现代性与本土化研讨会暨苏国勋教授、叶启政教授荣休庆贺会”。
6月20-21日,作为纪念费孝通先生百年诞辰活动的一部分,北京大学海外民族志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北京大学资源宾馆举行了题为“中国人类学的田野作业与学科规范——我们如何参与形塑世界人类学大局”学术研讨会。
7月10-12日 由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主办,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协办的2010年(第七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大学举办。7月13-15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led Hallam University)联合主办的“社区变迁与社区参与:中英比较视野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举行。
7月17日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7月18-20日 由中国社会学会方法研究会、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上海社会学学会主办,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南康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上海神州市场调查公司等单位协办的“中国调查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
7月20-22日 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呼伦贝尔学院联合承办的“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呼伦贝尔学院举行。
7月24-26日 由中国社会学会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学学会承办,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协办的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道路与社会发展”。
8月 河海大学成立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委会副会长陈阿江教授兼任中心主任。
8月21-22日 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共同承办,辽宁《华商晨报》协办的“第五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在沈阳举行。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城市、空间、社会”。
8月27-29日 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所主办的“第六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8月31日-9月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莫斯科联合举办“中俄社会结构比较研究讨论会”。
9月11日 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韩国社会政策学会、日本社会政策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社会保障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社会制度创新:机遇与挑战”。
9月17-19日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社会心理学2010年学术年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厅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尊严——社会心理学的使命”。
10月10日 “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吉首召开。
10月21-23日 由民盟中央、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与中共吴江市委市政府共同发起,在吴江市举办“纪念费孝通诞辰百年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及系列庆祝活动。期间还举行了“费孝通学术成就奖管理委员会”揭牌仪式。
10月27-28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挪威奥斯陆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主办的“第三次中国——挪威社会学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比较研究与合作研究:方法和实践的挑战”。
10月29-30日 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办,广东人文学会协办的“第六届南方农村报·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在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县召开。研讨会的主题为“农村综合改革与社会建设”。
11月2日 纪念费孝通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出席了会议。
11月2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益时报社共同举办的“2010年《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11月3日 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重建30周年暨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会上还举行了费孝通先生铜像揭幕仪式。
11月13日 “2010年宁夏民生与社会建设论坛暨宁夏社会学会年会”在自治区统计局大厦举行。本次论坛由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宁夏社会学会主办,宁夏社会科学院法学社会学所承办。会议的主题是:“努力服务社会,真情与民谋利”。
11月18-20日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举办“‘田野调查,立身之本’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论坛”。
12月5-8日 2010年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费孝通先生的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举办了国际学术会议等一系列纪念活动。
12月14-15日 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问题研讨会:理论与实践”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12月16-19日 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共同主办了“理论与实务:第二届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教育高级研修班”。
12月25-26日 由中国社会学会、北京工业大学主办联合主办的“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第五篇:《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1
一 数字与意义
1·2 1.分析单元:所谓分析单元,就是用来考察和总结同类事物特征并解释其中差异的单元。常用的分析单元有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人为事实等。
2.简化论:用在狭小范围或特殊群体获得的结论来看待和解释所有事物,这就是简化论。
3.数字的启示:第一,常识并不总是对的。
第二,数字并不总是有意义的。
第三,对数字的错误解释经常发生。
疑问:高层次分析单元 低层次分析单元 生态谬误 区位谬误
1·3 1. 在社会学中,和其他的任何符号一样,数字的意义就在于数字的社会指称,而要获得数字的社会指称,就要有对世界的基本观点。
2. 获得具有科学意义的数字和对数字之间关系的社会意义进行解释,通常要经过几个阶段:首先,要弄清楚被研究的问题;其次,我们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虑;第三,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分析资料,如何在不同的变量之间建立关系等;第四,搜集资料;第五,整理资料,并根据第二阶段的思考对资料进行分析。第六,解释结果的社会意义;第七,处理研究的结果。1·4 获得数字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区分日常观察和社会观察)
分类一:(根据是否是人为场景的观察)
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分类二:(依据是否参与到所研究的社会情景中)
参与观察(公开性和隐蔽性)和非参与观察
局限性: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观察,都难免会遇到困境,特别是在融入了被观察的人群以后,就很难保持研究甚至观察本身的客观性;还有,如果不辅助以其他方法,仅靠观察方法本身就只能获得人们行为的表现性资料。
2)问卷调查
局限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一定。
3)文献调查,也称“第二手资料分析”(定性方法:历史分析,过程分析定量方法:内容分析)
局限性:只能根据既有文献;对文献资料的信度测量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资料的可及性。
4)访谈、实验和评估
疑问:在问卷调查中怎么识别回收问卷的有效性? 在避免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时采取的深度访谈是什么?
如何对文献资料进行信度测量?
如何理解对文献资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5 对数字科学意义的探讨策略:基本分析,比较分析和反复分析
基本分析:概括性研究——“分布”分析 集中趋势分析 离散趋势分析
比较分析:可比变量之间的比较——截面数据比较 同期群比较
疑问:集中趋势分析
离散趋势分析
测量离散趋势的方法:四位分法
总结:数字对于社会学来说虽无它对于数学一半,但是没有数字的社会学是不科学的、有严重缺陷的,在一切问卷调查活动以及社会现象研究过程中,缺少了数字的解释和说明,那么一切社会问题都无法给予科学系统的解释,数字之间关系的社会意义,构成了社会学界市的重要基础。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分析策略,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赋予数字或资料以科学意义来增进人们对社会的了解,并获得知识的积累。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2(2007-12-21 13:45:53)
转载▼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2
二 社会之学
2·1 1.三阶段规律: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神学的”阶段,人们把一切事件都归因于生命体和人类相似的力量;
第二是“形而上学的”阶段,人类乞灵于抽象的实体如大自然;
第三是“实证的”阶段,人类认识各种现象,并找出现象之间的联系和支配现象的规律。
2. 科学分类:孔德依据“一般性不断减少,相互依赖性和 复杂性不断增加”的进化路径,对科学作了分类,并认为这个分类系统不仅是一种逻辑分析,而且也为历史所证明。譬如,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社会学。
2·2 1. 机械团结:当社会成员具有很高的同质性,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人们有 着共同的生活基础,分享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的时候,人们之间很自然就是一致的,没有理由去寻找另外的使人们协调一致的东西,人们共同的生活基础就是社会团结的纽带,这就是机械团结。
2.有机团结:当机器工业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后人们不再干同样的活,也不再因此有同样的生活基础,并且不在分享共同的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个体之间开始分化,个体之间的差异影响到人们之间的协调一致,社会必须有使差异在社会的层面上保持协调和一致的机制,这就是有机团结。
3.集体意识: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特征: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有着自己的特征,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4.社会现象:对个人可以施加外在压力的任何固定和不固定的东西,也就是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和独立存在的任何东西(行动方式)。简言之,只要是对个人产生强制作用的就是社会现象。
疑问:社会事实 内省法 社会现象中的“非人格”层面
2·3 理想类型: 为了理解有价值观念和文化所影响的社会行动,韦伯创立了一种分析方法,即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是理解世界的概念或分析模型。在真实世界里,理想类型很少存在,存在的只是理想类型的部分属性。因此,理想类型是一个参照系。
2·4 1.社会学想象力:其特征是在发端之时就出现了多元的理论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2.功能主义:其视角来源于把社会和生物有机体的类比。其另一个基本概念就是强调道德共识在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过分强调社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强调社会的部分有助于整体的整合,使得其解释能力受到极大的约束。
默顿将社会功能分为:1)显功能(显现的)和潜功能(隐含的)2)正功能和负功能 3.冲突论: 强调的是社会内部的不一致,不协调,分化,冲突,认为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决分是一个整体,社会的基本状态就是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冲突的结果。
4.交换理论:强调对人类行为和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只重视宏观社会制度和结构或抽象社会的功能主义,倡导在个体层次上研究社会的基本现象,提出社会中的交换行为就是最好的研究对象。
霍曼斯从代价与报酬的角度提出一组个体运动命题:
如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削与满足命题和攻击与赞同命题。
5.符号互动论:完全是从主观的立场出发来讨论人际交往的视角,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即人是如何使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疑问:进化论 结构主义 批判主义 后现代的解构主义
2·5 社会学基本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试图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来讨论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学科。
《社会学是什么》读书笔记3(2007-12-21 14:05:03)
转载▼
三 人之初
3·1 社会化:由于人类不具备其他动物的生物本能,就只能通过学习来获得能力,获得人格,并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正常一员,这就是“社会化”。
3·2 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有机物都需要食物,并需要利用资源来躲避恶劣的天气等,以便生存下来。自然选择的另一层意思是,一些物种特征被经常使用,进而获得长足的发展;另一些特征用得不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功用,其特征便退化了。
2.本能:主要是指收受基因决定的复杂行为模式。
3.教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有礼貌以外,主要指生存的能力,学习知识和规则 的能力,社会交往的技能,建立个人社会基础的能力。
3·3 1.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并由此构成了个体鲜明的品质特征。
一般来说,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
认知的层面:思想,知识,知觉和记忆
行为的层面:技能,天赋和能力
情感的层面:感觉和感情
2.镜中我:库利提出来,人对自己的了解实际上是通过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镜中我。按照库利的说法,“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反应;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来评价我们的行为,进而获得对自我的概念。
3.米德区分了两种“自我”:“主我”(当做主体的自我)
“客我”(当做客体的自我)
“主我”是每个人的天性部分。
“客我”是每个人的社会部分,包括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个体对这些要求的认知。
根据米德的研究,“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相同的阶段:
1)模仿阶段
2)嬉戏阶段
3)群体游戏阶段
4.弗洛伊德区分了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
“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大多数情况之下处于无意识之中。
“超我”:内化了社会规则的自我。
5.艾里克森的认同危机:1)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
2)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
3)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 4)学龄早期的勤奋与自卑感
5)青春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
6)青年时期的亲密与孤独
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6.皮亚杰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疑问:俄狄浦斯情结 认同危机 角色混淆
四 明天可以不上学吗?
4·2 学校教育的功用:可以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两个角度分析。
受教育者视角:首先学校教育是一张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其次是为个体的社会流动提供渠道;第三学校教育可以使人“修身”,或者说是价值观的习得。
社会的视角:首先就是将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传达给个体;其次就是进行社会控制;第三就是进行筛选和储备;第四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第五就是让年轻的一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社会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 如果天上掉馅饼
5·2 就业市场需要“工作经验”的原因:因为创造力,信任,合作甚至社会关系网络都是在经验中获得的。
疑问:弹性生产
5·3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包揽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并使劳动者不需要找工作,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劳动力市场。同时也使得劳动者失去了选择自己工作地区,场所和职位的权利,也失去了为晋升,调整,变换工作而进行自我努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