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部存在的意义

时间:2019-05-14 05:3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学习部存在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学习部存在的意义》。

第一篇:论学习部存在的意义

论学习部存在的意义

学习部是学生会下设的部门之一,主管学风建设和学术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学习意识、营造校园学习氛围为目的,开展各种同学喜闻乐见的活动。了解反馈广大同学在学习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促进师生的相互交流。依我所见,学习部的存在是具有必要性的,它一方面组织了学校学生的学术活动,提高了学术建设氛围;而在另一方面,促进了广大在校师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部是学生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部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学生会的积极发展,有利于学生会不断完善的同时,服务了广大在校学生。而又在学习会的组织领导下不断完善部门职能。

学习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辩论竞赛,促进同学们对学习各种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各地学生的知识文化交流,碰撞出更加激情洋溢的火花,促进大学生的生活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文化涵养。

学习部邀请学校或举办各种与学习有关的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开拓同学的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校的学术氛围。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的积极开展。

学习部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经验交流活动,如读书活动心得交流会,新老学生学习交流会、思想交流会等。在促进大学生的交流同时,也让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快速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学习部要严抓学习纪律。制订详细的《考勤制度》,严把考勤关。对全校师生负责。

学习部的存在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做好“教”,“学”双方的信息反馈工作,配合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定时了解并解决学生中学习上的问题,协助有关部门抓好学风建设,参加“评教”活动,积极反映学生对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促进了师生思想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创造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工作。

此外,学习部还要负责学校各类社团组织工作的指导与建设。使各种社团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热切关怀、领导下积极开展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生活的积极健康的活动。

综上所述,学习部的存在是一所学校里学生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门。它促进了广大师生的学习、教书积极性,提高了校园里学术氛围浓度,有利于学生们尽快适应校园学习生活。是一个功能非常重要又不可缺少的部门。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工程管理系房地产1班

邹彦逸

于2011.10.15

第二篇:论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论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新课改地理探索课引发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作者亲身体会的一堂新课改探索课,对新课程如何组织教学进行了思考,探讨了新课改的积极意义,讨论了新课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探索课;分组讨论;乡土地理;任重道远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历时近三年之久,教师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无不认真专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在新课改下如何组织教学。数以万计的教育工作者在探讨新课改所具有哪些积极意义,以及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更好的推行与落实好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地理教师,我也并不例外。在此,我以亲身体会到的一堂新课改地理探索课引发的思考,论述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一、探索课设计思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的安排是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而这段内容采取分组探究教学是比较好的。在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首先是各小组的内容分工。按照内容的安排我把学生分成5组。探究内容依次为:成土母质与土壤;气候与土壤;生物与土壤;地形与土壤;人类活动与土壤。依据教材给出的活动题,按8人一大组4人一小组布置以下讨论题。第一小组: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及联系。2.举例说明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

第二小组:1.大气能为土壤提供什么?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判断的理由。3.寒冷气候比暖湿气候有机质积累更多,为什么?

第三小组:1.生物是土壤中什么物质的来源?2.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为什么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1第四小组:1.举例说明地形对土壤的影响。2.比较说明下列土壤类型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3.说一说黄土高原土壤的性状和成因。

第五小组:1.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一些什么途径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壤退化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其次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先是仔细阅读教材,再钻研教材中跟问题有关的内容。每人负责想一点,最后再综合讨论。我在旁边适时指导。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比较难,因为这些内容专业性比较强,跟土壤地理学联系紧密。然而虽然他们不怎么理解那些专业术语,却能知道大致的答案。老师在旁稍加指导就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如: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岩石的风化产物,不具备肥力特性,学生大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肥料,可引导他们这样去理解肥力,供应植物生长的能力,再发散可知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再次,问题讨论完毕,各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在此不赘述。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师归纳总结:1.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2.环境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3.说明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也说明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二、引发的思考

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新教材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上述分组讨论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讨论,使得原本很枯燥无味的、难于理解的东西变成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智慧的碰撞,形成地理思维的基础。最根本的目的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重在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少要向学生传递要他们自己主动去学习的思想,慢慢的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并且确实能够在讨论合作之中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会产生成就感,就会乐于主动去学习了。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去积极引导,首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老师感到比较难,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落后山区学校来学更难。不过一旦培养出了学生这种勤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掌握地理知识还是其

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是小菜一碟。通过实践证明,新课改的理念思想是很超前的,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也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编写始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教材在学生学与老师的教中具有很强的指引性。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通过土壤的形成了解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明白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建立整体性这一思想,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他们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新教材是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以因材施教为方法的现代思想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表述形式。他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一些什么途径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后,便知道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作物代替天然植被,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使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等等。并且有些家在农村的学生就会想到父母在家的耕作过程,想到劳动的艰辛,也就更能理解父母,因此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学生还想到了人类活动造成了土壤退化,并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对策,这无疑是一种创新,教材的其他部分也有体现,以后多注重这样的引导应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新课程标准理念是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地理。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无疑与生活相关,人们通过生产活动改造土壤影响环境。跟生活相关的地理,乡土地理开发势在必行。结合各地情况,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十分迫切。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沿革均须纳入计划,调查整理。乡土地理应进入课堂,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家乡,所以,了解有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总之,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认为新教材是成功的,因为它特别重视地理和生活的关系,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的关

系入手,为地理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现在的地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课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的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推行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此简要的谈论一下,讲得不好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首先我也发现教材有些活动可操作性不强,语言高度精炼,过渡性不强,思维跳跃性比较大,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难度加大。甚至有些内容老师都不太理解,当然也许是我的专业功底不够深厚所致。现在湘教版教材还没有多少配套的参考书,教师用书实用价值不够大,供学生参考的配套书籍质量不高,鱼龙混杂,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不买参考书,知识点又多以问题形式存在,学生有时真不知道从何下手来思考问题,所以在探究过程有时很难推进。甚至有的老师干脆不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仍旧使用老一套。大多老师认为人教版的教材问题与知识点衔接要好些,在此希望编者努力编出一些和教材相适应的教参,还有配套的习题,另外再给教师编一本知识衔接的书,让教师不用再为寻找资料发愁,而更加有精力去搞好教学。

其次很多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不透,不知道新课改下的新课程到底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虽然相关部门对新课改的理念、思想以及如何搞好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组织了大大小小的课程培训,但是效果不佳。老师对此的理解也是各有不同。我认为相关部门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一些能很好体现新课改的示范课或者由新课改的相关负责人上几节示范课把这些课录制下来制作成光碟共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观看研究,这样我想效果更好。加大培训力度,正确把握教改方向。改变传统的“传声”式的集中培训,多想办法“请进来”,让经验丰富的教师现身说课。要“走出去”学习,多向他人,特别是新课改已取得一定经验的学校教师取经,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优补缺,取长补短”。多级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切实把教师培训、教研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乡本”培训、教研当作目前的工作重点来抓。同时,要加强县城内的大校本培训、学校内的校本培训、教研,做到县内有计划、有安排,校内有内容、有系统,充分发掘学校资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再次我认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地区心不由己,在推行上很难。比如说有的地方教学设施跟不上,有地方怕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出问题。。。。

最后考评机制不配套,教师实施新课改难以“正名”。“新的教学方法,旧的考评办法”是教师反映的最大困惑。许多农村小学虽然尝到了新课改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甜头”,但对考试分数却丝毫不敢放松,“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仍为农村小学的普遍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有55.7%的教师反映学校权衡教师业绩的法码仍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学校的考评机制如此,家长的“考评”也不容教师松口气,综合实践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被家长们认为是“旁门左道”、“业余爱好”,学生个性张扬被认为是对孩子的“误导”甚至是“教坏”,会影响孩子上重点、考名牌,会影响孩子的前途。学校、家庭“考评”的双重压力,使得许多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只好亦步亦趋,谨小慎微。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小学教师难以修成实施新课改的“正果”,影响了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进而影响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革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

改革评价机制要以激发教师勇于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为重点。在学生评价上,改变只看考试分数的惯用做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多元化发展,变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个性的激发、能力的升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在教师评价上,关注教师的发展。重新摆正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鼓励教师终身学习,以学历提高促能力提高,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引导教师把教室作为课改的实验室,把教学作为师生交往互动、民主对话的过程。不断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发展型转化;在学校评价上,注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学校的考评与学校声誉、校园文化建设挂钩,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潜能

新课改的精神很好,但要真正落实任重道远,特别是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分数还是唯一的标准。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我期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卢慕稚等《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三篇:自我存在的意义

自我存在的意义

一个人是关系的产物,在环境中诞生,穷极一生这样的过程,大概只是为了在“我存在”中寻求一种首先要自己认可的“意义感”。

我以为那便是自我。

我现在是一个怎样的人,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它们就像无数双手,从不同方向过来,却合力把我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当然这之间我省略叙说了时间,加上到此为止我所经历过的时间,我才站到我现在站着的位置。这个位置说不清是好是坏,也许不能单纯地用“好”与“坏”这样明朗的词来形容。假如与人无害,就是好,有损于人,就是坏;又假如只要我心里愿意的就自认为是好,排斥的就是坏„„这样无休止的冲击和对立就很不容易有融合。

总之,我就是在现在看起来不知怎么地就成为了今天的我,好像没有过程一般。事实上恰好是因为这过程太过漫长,根系太过庞大。

我常常在表述内心的想法时候感觉到吃力,这时候就会想要存在一个与我一模一样的人,拥有与我一样的思想。但是这几乎是不用证实就可以归类为“不可能”的。即使是双胞胎也很难拥有完全一样的身体状况;即使有,也未必拥有完全一样的一群周围人给他们产生一样的影响;即使有,也未必有同样一本书,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场景给他们带来一样的感官。不同的始终是不会相同的,只可能相似而已。我们这些多数的没有成为双胞胎的人,在人生中遇到于自己相似的人也是很有可能。结果可能是看到彼此的相同而惺惺相惜,或是接受不了太多的相同而不能共存。唯有在何时何地都保有自我。既然这么困难,为什么要去追求呢?

我心里的回答是,也许我除了深爱我的亲人之外,唯一可以自豪的就是这世间没有另一个我。

因为这份执念,才坚持着特殊的孤独与热情。

一路上是在自己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过程,与姓名同在的结合。因为打从一开始,我们先来到这世上的亲人就赋予了我们祝福,这个形式便是我们得到在这世上最先存在的证据,获得标识的姓名。所以对于这份期望,我不会看轻,心里一直有一个地方存放着应该有的理解和尊重。我想许多人的一生,都在努力丰富着自己的姓名,希望从其他个体那里,透过这样一个标识来看到背后的努力甚至成就。亲人们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远远地看着你。

人生几十年,总要有主观意志的支撑才算得上真正有质量地生活。今时明月已照不得古人,更何况连宇宙也不能断言是永恒的。无数的导师与伟人都记录在文献和部分人们的记忆里,如果这些历史的载体都将有一天不复存在,那曾经有过的精神该以何种方式得到延续呢?那么小到只是沧海一粟的我,自身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作为一个生命体而存在着,能够独立地思考与探索,我已经感到了小小的荣耀和庆幸。即使文明毁灭,未知灾难无预兆地降临,也可以少些遗憾。十年之前的我假如能预见现在的我,那时候的自我或许是很难接受现在的自我,而现在的自我,也是经过了很长久的忍耐磨合,才渐渐适应接受了原本难以接受的许多改变,把它们收纳起来,放进现在的自我里面。人常说得失心太重是自寻烦恼,看不破的凡尘俗事总是阻碍了自我的优化。但是我也很难确定是否自我的成长本就是只有曲折才能成就的。

如果从前的我不喜欢如今的我,如今的我只要想到这些便会痛苦与后悔。我想,那便是不放过自我。

靠着自身的能力去生活,不得不面临掉进不同的洞里,而去寻找不同的出路。这些洞深浅不一,样貌也不尽相似。人生本就因为了对一切事物的未知,而变得新奇有趣。有没有抱怨和质疑过为什么自己的生活不能一帆风顺呢?为什么与家人相处感到压抑甚至烦躁?为什么很努力了但是事业仍然不见起色?结识不到新的朋友却又和老朋友摩擦不断?

那,有没有想要成为别人呢?

也许那个人真的比你优秀很多,比你独立,比你更具裁决能力,比你更能掌控适当的情绪,比你更聪明,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比你更有教养更具魅力,或者简单地只是比你更幽默更乐观更会发掘生活的友善面,比你更热爱运动和健康。总之,那个人的状况在你看起来就是要比自己的好,所以甚至嫉妒到恨不得成为那个人。

这个时候自我是迷失了吗?

还是说被更为强势的自我遮盖住了,牵引着自我发生内在本质的重塑。

有句话叫身未动心已远,可是在这里,我想表达的是如果意识与行为的匹配度达不到,行为上想要去跟上思想的指示却仍不能靠近,自我就会躁动不安起来,事物本身的两面性在内心的矛盾就会明显化,假设和推翻,总是得不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行动力在内心平衡的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大脑中万马奔腾,胸腔里汹涌澎湃,行动力的脱节只会导致思索的愈发纠结。人生有许多苦闷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不知道心之所向,知道了又找来各种原因在还没有踏出任何一步之前就全盘否定掉了。

我相信的人生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即便一眼望去只有一条不可逆转的单行道,而且尚不能实现时空的穿越。我始终认为的循环,只是在我与我的人生,个体与个体的人生里,诞生与泯灭的出奇相似,这之间过程起伏的生生不息。所有的起承转合,自我都无比清晰地目睹见证,哪怕不说话,哪怕无法用言语形容。一直到现在的陈述,都包含了太多确定的语气和不确定的事实,包含了太多的假设与困扰,以及总是极力想要维持坚定的自我。

我只是希望在阻碍中凭借自我的锤炼,可以让勇气得以加满。

六系二十八队姓名:郭皓

学号:G200728083

第四篇:论《活着》的意义

《活着》如此艰难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品味社会品味人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余华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活着》是我在大一时读的,不可说记忆深刻,不管余华给富贵什么不幸,但是却深深地触动了活着的人。《活着》却不是用如何克服困难、战胜生命的坚强活着,而是用“死亡”这一主题给我们讲述了人生要如何活着如何不死。

透过《活着》,我们得以透视到人生的许多问题。“活着”意味着什么?如何在苦难中找到支撑点?

作品《活着》以其独特的方式——死亡,来告诉人们什么是“活着”。读这部作品,从进入故事到体验其中生活再到体会人生意义,相当于完成了一次人生经历。《活着》以福贵身边的亲人不断死亡的事件来构架全文。

福贵曾是一个家有良田百亩的地主少爷,同时也是一个浪荡子、败家子。他将田产和房屋全部输在牌桌上,将父亲活活气死。当他洗心革面准备重新生活时却被抓了壮丁一去数年。在这期间母亲撒手西去。归家后他与家人安心活命,虽苦亦其乐融融。但变故接二连三:妻子家珍患了软骨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被过度抽血致死,家珍受不住这

沉重打击凄然离世。女儿凤霞因病致哑,她好不容易找了个贴心丈夫,却死于难产。女婿二喜在上班时又死于意外事故。爷孙俩艰难度日,孙子苦根又因吃多了豆子被撑死。到头来,福贵孑然一人,形影相吊,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小说除了中途一次时空转换(由福贵作为叙述人回到“我”作为叙述人)外,没有什么可用来缓释这些犀利的非正常死亡给人造成的沉重压抑。福贵的一生就是一部灾难与苦痛的历史,他命运多舛经历种种世事变迁,心中伤痕历历在目,但外在的死亡体验不断重复,他内心的死亡感受却越来越轻飘空灵,直至进入一种淡泊宁静的境地。

作品似乎藏着一种恶作剧心态:黑夜中刚看见火光,然后它马上熄灭,再次点燃,又再次熄灭。一次次,让人的心灵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摇摆。

作家余华用他“不确定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了这样一个“真实”得几近残酷的现实人生,即使是“暴力”事件也是娓娓道来,没有主观色彩的强加干预。富贵的儿子有庆因为为校长的妻子献血过度致死。一个小孩子,“幸运”地和病人吻合的血型,不管情愿不情愿,“无私”地被超限度地抽走赖以生存的血液,直至自己生命的终结。

也许这就是活着!走了的人已经活“过”了,活着的人依然要“活着”!

作品也给我们展示了富贵年轻时的生活方式,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由一阔少终于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佃农,父亲是被活活气死的。前期的生命之轻与后来的生命之重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他居然也平静地承受了下来。这样一个令人感觉匪夷所思的人生,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去忍受命运强加的一切苦难,去承担生命赋予的所有重担?还是去摆脱痛彻心底的绝望?活着本身是否就已经有了巨大的意义?

他活着好象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但于他个人而言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十年,“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余华采用一种与主题背道而驰的写作手法,将贯穿故事始末的悲剧人物富贵描写的幽默、达观也是麻木,并是一种游离于死亡之上的平淡和睿智。朴素的语言和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白描式铺诉,一个人的一生何其漫长又是何等的简简单单。出生,就要面对死亡,这是人生两端必经的过程。“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这也只是一个结果的问题,可是面对死亡前的心理挣扎和如何去死之类的琐碎细节,人与人还是不平等的,死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正是人们滔滔乐道也一样避之不及的话题。

《活着》为福贵漫长健忘的一生找到了活着的最佳理由,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同时,活着“是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富贵的故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男人的故事,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的那几代人,他们承受了战争、饥饿、贫穷、十年浩劫、失去亲人。富贵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生,以无声的方式默默抗争。先是由最初的放纵的生活方式活着,与社会发生冲突后,迎难而上承担了生活所给予他的所有苦难。看似“顺命”,实则是无言的抗争,因为在一次次极端状态的挑战中,富贵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的忍受力及对希望的期待是无限的。活着,就是对苦难最好的挑战!

当活着消解了苦难,还是要从富贵说起。富贵所遭遇的困难可以说是由一串多项加数相加得出的:财尽——摇身为穷光蛋,父亡——洗心革面重新生活,决心改过——被抓了壮丁一去数年,继而母亲撒手西去。作品在描述富贵归来后的又一串变故时,已经让主人公平静了下来,从遭遇到平静,这是一种清醒的无奈。从文本中我们已经看不出他的情绪有无变化,在谈到死去的亲人时,“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这时的富贵已经不再看重生离死别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活着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富贵所遭遇的苦难全都化解到了他的生活之中,化解之后他以一种顺命隐忍的态度生活。但他的苦难就像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每解决一个问题,又有新的问题横在前头。每一次对苦难的消解都给予了富贵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尽管他没有说过什么,但对于死亡对于生存对于幸福,他逐渐接近真相接近真理。

我们看到了苦难下的富贵承受着生命赋予的责任,面对现实给予他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淡定自如地看着这个匆忙的世界,静默地品味其中的苦乐。尽人事以听天命,“尽人事”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努力,是积极的拼搏与奋斗;“以听天命”是结果如何不必计较。事与愿违的事情太多,重在过程而非结果,做事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第五篇:论中国移动班组建设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难点

论中国移动班组建设存在的意义

与发展的难点

内容摘要: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是企业运营发展的基本环节,班组建设是建立高效企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班组建设存在的意义更为重要。现阶段班组建设的意义与工作难点在哪里,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采取那种形式开展班组建设,有效的提升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人员的凝聚力是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关键词:企业管理、班组建设

引言:班组建设是企业的基础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企业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只有做好班组建设工作才能强化劳动纪律,规范职业道德,推进企业创新,才能使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现阶段班组建设存在的意义

班组建设在80、90后的一代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在他们印象中班组建设是父辈那个年代开展的一种活动,现在班组建设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将如何理解过去的活动又拿到现在来用,已经老掉牙的东西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么!

班组建设用现代化说就是团队建设,就是一根手指与一个拳头的力量的一个对比,现阶段我们之所以返回来再提班组建设正说明他有的顽强的生命力,既符合过去又适应现代。

在过去每个家庭至少有3到五个子女,而这些子女在一起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团队,也可以说是一个班组,他们各自分工担负的家长

以外的一切生活内容,他们互相照料,相互关心。对内可以有矛盾、分歧,对外同仇敌忾绝不剥离。这就是班组建设的雏形,这也是团队精神的最佳体现。1978年以来我国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致使80、90后以独生子女为主流现象,而这一代孩子没有感受过这种氛围,在工作中表现的特别自我,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他们所缺乏的就是那种上一代人所拥有的那种团队的合作意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帮助,十分不利于企业、社会及国家的发展。这也就是我们在现阶段再次提出班组建设存在的重要意义。

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在现阶段开展班组建设工作更需要优秀的班组长,需要一个符合当代现实情况的一整套班组建设理论作为指导。

对于现阶段的班组建设应该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整理,老一套的班组建设内容以及要求已经完全不符合现阶段班组建设的需要。

(一)对应人群的变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作者团队意识好,协作工作能力强,工作热情,人生观与价值观相对比较正确,人生的价值取向相对较为一致。

现阶段的80、90后的工作者没有适应团队活动的成长环境,对班组及团队概念几乎为零,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非常明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生的价值取向不明确。

(二)意识形态的变化

现阶段我们搞班组建设还在要求文化上墙,那是在信息高度不发达的昨天的事了,大多数现代人对这种方式不是很认可,多数的班组

文化墙不更新,面子工程太严重。

现代青年职工更常用的是微博,网络上更快更迅速的去开展我们的班组建设,更新快,内容丰富,成本低廉。

基于以上两种变化,在开展班组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一个了解青年,懂得青年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班组长或带头人带领我们开展班组建设。创造有时代意义的班组建设内容,将现阶段的广大青年员工融入到整个集体中来,更好的为公司的企业管理,运营发展创造价值。

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现阶段开展班组建设更需要符合现阶段发展的理论为其进行指导。而现在缺乏的就恰恰是这方面内容。不要以为一套理论符合过去就符合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成长与发展壮大阶段不也是不断的完善与修订“马克思主义”吗。而我们仍然采取过去的班组建设形式来对现在的青年职工开展班组建设内容是非常不合适的。

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重点,而现阶段开展班组建设的更多的重点是“人文关怀”。由于青年职工独生子女的情况较多,往往这样情况的孩子更缺少兄弟姐妹的那种温暖,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独生子女的力量单薄就凸现出来,在很多事情上力不从心,这时候我们的班组的作用就应该发挥出来,让员工感受到亲人的温暖,进而很好的融入到集体中来,我们班组建设的基本条件就达到了。

正确的疏导,一个优秀的班组长要懂得如何与班组成员进行沟通,通过沟通能够了解青年职工的心理状态,通过沟通疏导青年职工不正确的思想意识,慢慢的引导其融入集体融入班组,更好的为企业

服务。

树立班组的价值品牌,一个优秀的班组是值得外人学习的,同样一个优秀的班组也是值得人加入的,让你的班组成为优秀的班组,让他成为身边的人,学习的榜样,把加入这个班组成为自身的一种骄傲,这是班组建设的最佳境界。用团队的力量去感染一个人,感染一个部门,感染一个分公司将是我们最高的最求。

以人为本加强班组凝聚力,班组在企业的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其他组织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班组贴近青年员工的实际优势,从思想上、行动上、效果上使班组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让班组成为青年职工温馨的家。

结语:

班组建设与管理应按照科学规律而开展的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与团队凝聚力的一种管理方法,班组建设要加强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育有理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职工,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运营上团结协作、政治上民主和谐、生活上互助互援奋发向上的工作集体。

下载论学习部存在的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学习部存在的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银行业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很快,特别是银行业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迅速蓬勃壮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入世步伐的加快,金融业竞争将愈演愈烈,我国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着前所未......

    论加强廉政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论加强廉政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小兰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现在广大群众议论最多、意见最大的,是少数党员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

    论生存与生存之意义

    论生存与生存之意义生存是具体的,是属于个人的。生命是每一个单独个体的存在。人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尽可能过体面、稳定而安全的生活,这是每一个人生存最低的也是最自然的要求......

    论管理沟通的意义

    现实社会中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过“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

    论世博会安保工作意义

    江苏警官学院实习论文 论世博会安保工作意义 王晓云 摘 要:确保世博会安全,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万无一失”和公安部党委提出的“六个不发生”和“四个确保”的工作要......

    论清明祭祖的意义

    论清明祭祖的意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因为清明是阳气与阴气交......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姓名: 毛英 11级经济学1班 学号:11040125 时代在变,“雷锋”也在变。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日益多元化,个人意识觉醒,个体......

    论行政诉讼的作用及意义

    论行政诉讼的作用及意义 摘要:行政诉讼是一种最为公正、有效的监督行政方式,它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