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5:5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

第一篇: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

《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农村城镇化

即是指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小城镇群体的形成过程,这时大量农民往返于城镇与农村之间,他们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农村。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是我国三元经济结构发展的产物。

2、农业产业化

又叫贸工农一体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进行规模经营的“龙”型产业实体,是“农工商一体化,供产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

3、“两个飞跃”的农业思想

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农业的“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构成了“两个飞跃”农业思想和实践的内容。

4、农业产业组织创新

也可称农业重组,是指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而进一步整合农村市场取向,改革业已形成的农业产业内市场关系的过程。

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是对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进行领导、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其面向市场和用户,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确定规模和特色,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过程。

6、主导产业

是相对于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而言,就是在产业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产业。主要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中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它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强烈推动作用的产业。

7、生产基地

是指围绕龙头企业或市场建立的,联结众多农户形成的,某种主导产业的专业生产区域和生产组织形式。它有以下几层基本内涵:(1)生产基地是区域化布局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具体表现形态。(2)生产基地是农业主导产业在一定地域上实行专业生产的表现形态。(3)生产基地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的一种经营形式。(4)生产基地还是联结农户的一种组织形式。

8、龙头企业

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础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

9、农业现代化

就是指农业的发展适应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思想上、组织上、方法、手段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不少专家学者结合学术理论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农业现代化形象地描述为:富裕的文明新村、发达的农业、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的概念。所谓世界性概念,就是说现代化要求以国际水平为标准,要达到国际上同期先进水平。所谓历史性概念,就是它包含的内容将随时代的前进,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

10、有机农业

就是指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利用自然手段进行耕作与放牧。

11、资本经营

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但其内涵也包括生产经营。

12、保护价格 是在农产品价格放开以后,为维护农产品在国内市场比较高的价格,以

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国家制定的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即国家干预家。其目的是保证农民生产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改良农产品价格背离价值的行为。保护价的基本内涵=“完成成本+合理利润”。

13、成本效应价值

是指在成本支出中,该项成本的作用而转换的某些使用价值产生的结果。一般说,成本效应价值高,实际成本支出低最为合理,成本效应价值低,实际成本支出高表示企业成本支出不科学。

14、“非市场安排”

是龙头企业与参与者农户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保证产业化经营系统再生产过程连续有效运作,保持系统内各利益主体权益关系稳定的重要手段,从而也是保证市场供需和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其具体措施包括:1)资金扶持;2)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户;3)低偿或无偿服务等。

15、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是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秩序、促进最佳效益为目的,经有关方面协调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的准则和规则。

16、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17、农业标准化:指根据市场需求,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系列标准,加速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进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过程。

18、农业标准化的范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用微生物业

19、无公害农产品:指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或加工,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经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的农产品。

20、绿色食品: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1、有机食品: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22、农业国际贸易壁垒:关税壁垒、贸易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二、简答题

1、简述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各自的基本特征。

答:1〕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石器、棍棒为生产工具;(2)采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方法;(3)掠夺式经营,未形成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循环;(4)带有浓厚的采集经济色彩。2〕传统农业的特点:(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2)耕作技术的显著进步;(3)水利建设和灌溉技术的发展;(4)产业内部循环形态的形成。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日益广泛地依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看,现代农业具有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三方面的特征。(1)从生产手段上,从使用人畜力为动力的手工农具转变为使用以石油、电力为动力的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促使了生产效率极大提高。(2)在农业技术上,从凭借直接的经验积累和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术转变为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农业技术体系。(3)在生产组织上,农业已从自然经济型小生产转变为农业专业化、区域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

2、简述我国农村改革的三个阶段。

答:我国农村改革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农业和农业改革首先在土地使用制度上取得了突破,普遍推行了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解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第二阶段:从1985—1992年,农村经济改革主要是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废除了传统的流购流销制度,代之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制度。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一些地区总结出了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路子,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

3、外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答:主要模式有:1〕“工商企业+农场+农户”的一体化模式;2〕“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模式;3〕“工 业、商业、金融及农业企业+农户”的合作制模式;4〕“农协+农户”的以体化模式;5〕“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模式;6〕“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的一体化模式。

4、简述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线和规律。

答:纵观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可以总结出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线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并遵循以下规律:1〕农业产业一体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地域上一般遵从由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到次发达国家(地区),再到欠发达国家(地区)的递进次序;2〕在同等条件下,受农产品生物特性和市场需求弹性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在行业上,一般遵从由畜牧水产业(特别是乳业)到果蔬业再到大田作物的递进次序;3〕同类农产品受其内在品质的影响,农业产业化一般遵从由特质品种向一般品种的递进次序;4〕农业产业化的演进方向是一体化程度由低到高。这是由生产力由低到高,社会分工由粗到细的发展走向所决定的。5〕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功能大于每一部分单独功能的简单相加。

5、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1〕(1)从狭义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就是使农业成为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农业产业化也可理解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2)从广义角度,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3)从静态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目标,是人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设计;(4)从动态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即人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2〕除此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还要把握以下几点:(1)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在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农民的一大创造,同时也适应世界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农业产业化标志着农业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升华;(3)农业产业化是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换的过程,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创造的过程,是农业由弱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1)农业生产专业化;(2)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3)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4)农业服务社会化;(5)农业经营管理企业化。

6、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

答:1〕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含义是:也可称农业重组,是指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而进一步整合农村市场取向,改革业已形成的农业产业内市场关系的过程。2〕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即一方面建立活跃的有效竞争秩序,把农业经济搞活;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农产品成本。

7、正确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典型示范、政策引导、自然组合的原则,防止一哄而起,强制捏合;2〕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则;3〕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和平等互利的原则;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把科教兴农融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

8、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基本原则的含义?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多元主体共同利益上的联合,其本质是经济利益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在“龙头”与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共同承担一切风险,共享利益分配。要用营运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防止短期行为发生,共同坚持“共担”与“共享”的原则。“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密不可分的它如同一块铜扳的两面和义务与权利的天平。承担风险是多元主体共同的义务,也是利益共享的前提。利益共享(即合理分享加工、运销增值交易利益)是多元主体应有的正当权利。有“共担”才有“共享”,同样有了“共享”的预期,才乐意“共担”,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9、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答:1〕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任务:(1)对通过合同形式联结的松散一体化经营组织要健全物质供应、技术服务、产品收购等各方面的合同管理。(2)对通过资产联结方式建立的紧密型一体化组织,要合理确定股权结构、出资办法、分配办法,保证农民获得合理的收入。(3)要健全风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并为农业生产提供 系列化服务。2〕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1)具有市场营销观念,即以消费者为中心,把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在产销关系上,实行以销定产。(2)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思维方式正由经济化向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转变。(3)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农业产业化是个系统工程,包括贸、工、农三大行业,涉及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十多个部门。没有政府协调不行,没有权威部门说话不行。(4)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现代经济中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龙头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构由金字塔形向平行式发展。这样可以减少重复中间层,缩小生产与市场的距离,从而可以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灵敏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

10、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原则是什么?

答:农业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原则是:通过利益杠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具体做到:(1)以利益增长为核心,调整利益分配关系;(2)以各环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的贡献来确定组织内部利益分配结构;(3)注重利益分配的均衡性,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在增长的利润中,有计划地预算部分利润,作为一体化组织发展的风险基金与利益补偿基金,以便有效抗御经营风险。

11、龙头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和标准是什么?

答:1〕龙头企业的概念: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础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2〕龙头企业的特征:(1)是姓“农”,其经营活动必须是以农副产品为基础。(2)是属“龙”,它必须置身于龙型经济之中,对龙身龙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3)是“一体”,与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围绕共同的最终产品合成一个生产周期,形成农业产业的经营机制。3〕龙头企业的类型:(1)加工企业作龙头;(2)流通企业作龙头;(3)专业批发市场作龙头;(4)中介组织作龙头。4〕龙头企业的标准――“明、大、高、新、外、全”:(1)“明”就是企业的产权一定要明晰。(2)“大”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一定要大,农产品的加工量、增加值销售额要大,服务、带动、辐射能力大、能带动大批农户、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入产加销一条龙,农业产业化组织。(3)“高”就是龙头企业建设的起点一定要高,生产技术水平高,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要高。(4)“新”就是龙头企业所采用的设备要新,工艺要新,技术要新,产品要新。(5)“外”就是外向型。龙头企业建设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尽可能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生产的产品要尽可能地销往域外、国外。(6)“全”就是龙头企业在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服务基地的功能要尽可能全。只有功能齐全,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才能发挥得好。

12、龙头企业的功能有哪些?目前,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龙头企业的功能有:(1)开拓市场。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中所起的作用:a.它资金雄厚,生产能力较大,能带动较大范围的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较大的市场供给能力;b.“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势,在经营过程中能占有一定的区域性市场份额,成为区域性的信息和价格形成的重要源头;c.“龙头”企业在同国外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过程中,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的发展拓展了空间。(2)疏导生产。龙头企业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连接市场,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3)深化加工。通过龙头企业促使农产品加工转化,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而且由于农产品加工增值,还解决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4)销售服务。龙头企业不仅承担加工的职能,也承担销售服务的职能。这样避免了单个农户直接面对市场,独自承担风险的局面,有助于形成政府、社会、农民生产者分担销售角色,扩大了销售队伍和销售领域,有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完善。

目前,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2)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少。(3)名优特新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4)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产业化的经营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联系松散,有的仍为单独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基地与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不稳定。(5)龙头企业功能单一,产业链短,关联产业群发展不快。(6)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7)“龙头”企业之间竞争无序,企业内部产权不明,管理薄弱。

13、外向型农业有哪些特征?

答:(1)外向型农业必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2)外向型农业直接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3)外向型农业必须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纵向一体化经营。(4)外向型农业必须以现代化工业为依托。

14、农业产业化营运约束机制、基本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约束机制有:(1)市场约束机制;(2)合同〔契约〕约束机制;(3)股份合作约束机制;(4)租赁约束机制;(5)专业承包约束机制。基本保障机制有:(1)组织保障;(2)制度保障:包括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

1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也就是特殊性有哪些?

答:(1)市场营销的理念;要以市场为重点,消费者为上帝。(2)与时俱进的理念;因地制宜,抓住机遇,促进发展。(3)内抓管理、外抓市场的理念。(4)以人为本建立市场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企业文化。(5)以水平管理为主。

16、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特征有:1)生产手段现代化;2)生产技术现代化;3)生产组织现代化。

问题有:1)耗能与增长不平衡、消耗能量与产量不平衡;2)环境污染问题严重;3)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由于过渡使用化肥。

17、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构建新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答:1〕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涵义: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有关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分类包括:(1)现有的国家经济技术机构;(2)“龙头”企业兴办的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3)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4)个人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5)合股、合作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2〕如何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转变政府服务组织的职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手段提供服务的方式以及服务组织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综为一体的现状,变原来的领导农业,指导生产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生产。(2)大力发展新型合作服务组织。(3)强化集体服务组织的作用。(4)积极扶持与引导民营服务组织的发展。(5)深化产业化实体服务。

18、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应具备以下条件:1)市场结构完整,各种市场配套;2)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能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动;3)市场的主体—商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者对市场的各种信号有能动的应变能力;4)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保证货畅其流;5)国家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应是多元的、竞争的、开放的和有序的。

19、实行产业化资本经营的必要性。

答:1)是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2)是产业化经营寻求发展的突破口;3)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变革的基本趋向;4)是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

三、论述题

1、试论我国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必然性。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1)随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那就是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的改革大大滞后于生产经营制度的变革和消费结构的转换,也滞后农产品流通体制中价格体制和购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滞后性突出表现为二大矛盾:一是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把农户和市场连接在一起的流通中介组织严重不足。农民还得自己去销售自己的产品,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农户始终无法摆脱“买难”、“卖难”的交替困扰。二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 个市场竞争中处于弱者地位。农户仍处于出售原料和为城乡居民提供销售品的地位,产业链短,加工增值利润外溢,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并产生规模效益,农民增产不增收时有发生,阻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地向前推进。(2)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冲突,必须有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的最好形式。(1)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有健全的市场信息系统,使生产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组织。(2)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顺畅的产、加、销系统,改变农产品的初始状态,创造新的需求,错开农产品大量上市的产销矛盾使产销得以平衡。(3)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有序地解决了农产品市场分割与产业化经营的矛盾,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走出困境,寻求有效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1)从农民自身来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分散的经营方式弊端越来越突出。(2)从政府方面来看,在国家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是依靠农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进行自我保护。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这种新的组织形式。(3)从流通体制来看,农产品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割和垄断,产供销脱节是导致目前农产品流通不畅,“买难”、“卖难”交替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创办能把产供销连接起来,跨地区、跨行业的新的流通组织,也是流通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

2、农业标准化对农业发展现实意义:

①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保障消费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②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③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④ 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桥梁。⑤ 是新时期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指导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3、农业标准化的发展趋势:1)农业国际标准化2)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

4、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结合的主要方向:

1)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其配套体系,满足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

2)运用农业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5、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的结合的主要方向:

1)不断提高人们对足量优质安全农产品开发的思想认识水平。

2)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

3)进一步完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的支撑和保障体系。

6、农业标准化发展存在问题: 农业标准化改进对策:

1、标准不全、不统一、质量不高

1、完善农业标准、提高标准质量。

2、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2、加快标准的贯彻实施。

3、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3、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高效运作机制。

3、4、合格评定程序存有不足

4、创造良好的农业标准化环境。

7、加入WTO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①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②制定严格的质量认证和检测程序 ③ 制定严格的标签和包装标准 ④环保标准不断升级

8、简化原理: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目标,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农业各项活动需要,对农业标准化对象的数量、规格、品质或其他特性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能满足农业各项活动全而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炼、合理,达到省工、节本、增效之目的。

9、统一原理:为了保证农业发展所必需的秩序和效率,对农业各项管理活动、农产品品质、规格或其他特性确定适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一致规范,并使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农业标准化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

10、协调原理:为了使农业标准化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1、选优原理: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农 业标准化对象的大小、形状、品质、色泽、气味、生产成本等参数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组合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12、农业标准化四原理之间的关系:

1、简化和统一都要经过协调达到选优的目的。

2、简化和统一相互渗透。

3、统一要以协调为基础,协调也不能离开统一的目标。

13、农业综合标准的实施步骤:

1、选择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立项。

2、成立农业综合标准化项目领导小组。

3、设计农业综合标准体系表。

4、确定农业综合标准化目标。

5、可行性分析。

6、建立农业标准综合体,落实具体项目。

7、编制工作计划。

8、制定、实施标准,监督标准的实施。

9、经济效果评价。

14、农业超前标准化:根据预测,对今后成为最佳的农业标准化对象规定出高于目前实际水平的指标和要求,并根据现实条件在农业标准中的质量分等分级的形式中,归总出具有不同实施日期的指标和特性,称之为农业超前标准化。特征:超前性、阶段性、动态性。

15、农业动态标准化:以制定新的农业标准时的最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依据,对农业标准化对象制定农业标准,并以该标准为基准,依照生态、技术、管理等环境条件的变化,按阶段进行修订的过程。

16、农业分类:效力分类法:

17、①强制性农业标准:是指与安全、卫生有关的技术要求,重要的涉及技术衔接通用技术语言和国家需要控制的检验方法,种子与重要农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

②推荐性农业标准:指农业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农业标准。

18、农业标准体系的特征:配套性、协调性、比例性 层次:主要包括农业国家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地方标准体系和企业标准体系。内容:农业标准的制定主体、农业标准的构成、农业标准的管理。

19、种植业标准化的对象:广义上,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经人工有意识种植和利用的所有种植作物和野生植物。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绿肥、牧草、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及食用菌等。而狭义的通常仅指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等而言。20、种植业标准化的特点:

①种植业标准化对象是种类繁多、品种数以万千计的活的有机的植物群体 ② 环境条件是影响各种作物生长及其产品性状的重要因素成果

21、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内容: 主要是农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

22、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因素:农作物本身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为条件的影响

23、农业标准的制定原则:①合法 ②效益最佳 ③科学先进 ④因地制宜 ⑤和谐一致

24、农业标准制定程序:①确定计划 ②建立工作组 ③编制工作方案 ④编写草案(征求意见稿)⑤确定草案(送审稿)⑥编写草案(报批稿)⑦标准的批准和发布 ⑧标准的修改、勘误和复审

25、农业标准的实施作用:只有实施,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正确评价标准的优劣,才能发现标准中存有的不足之处。

26、实施农业标准的一般程序:

①计划(计划的内容主要是确定贯彻农业标准的方式、内容、步骤、负责人员、起止时间、达到的要求和目标等)

②准备(明确贯彻实施的组织机构及人员;宣传标准;技术准备;物资准备)③实施(采用、选用)

④检查、考核、验收(组织领导、管理工作、责任落实、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示 范区域及面积、实施效益等。)

⑤总结(技术上的总结;贯彻方法上的总结;资料的归类、整理、统计、归档;贯彻中发现的问题总结)

27、农业标准化监督内容:

1、对品种选育方案及生产管理技术文件进行审查。

2、对农产品、种子生产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检验。

3、先进性标准采用的验收、使用采标标志的农产品、种子备案审查。

4、农业企业标准化水平考核、质量认证的检查与审核。

4、农产品、种子符合标准情况监督检查

28、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来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9、质量管理组织体制构成: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认证、质量管理学术(系统)30、质量管理现状:麦肯锡公司对167家企业进行调研:质量检查(25%),质量保证(36%),预防次品(25%),完美无缺(13%)。第一级企业年平均利润率为0,第四级年平均利润率为9.1%。

31、质量管理作用:

1、有利于贯彻实施标准。

2、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活需要。

3、有利于保证生产、加工、物流和消费的正常秩序。

4、有利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2、农业质量管理:确定农业质量方针、目标,并在农业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活动。

33、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管理的关系:

1、农业标准化是农业质量管理的依据和基础。(①质量标准是其具体化和定量化;②管理及工作标准是其保证条件;③检测检验标准是其评价依据)

2、农业标准化活动贯穿于农业质量管理始终。

34、质量保证:指为使人们确信某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

35、品牌:对出售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又称“牌子”,它包含品牌名称、品牌标志、注册商标等。

36、农业质量管理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关系:

①农业质量管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保证。②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关键。③农产品品牌建设能够促进农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37、认证:为确信产品、过程或服务完全符合有关标准或技术规范的第三机构的证明活动。

38、质量认证:由产、销以外的第三方公正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产品、服务、过程、环境进行检测、审核、判断及验证的活动。

39、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40、ISO9000系列标准: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即ISO9000(为整个系列标准应用提供指南)、ISO9001(全过程)、ISO9002(生产到安装)、ISO9003(最终检验和试验)、ISO9004(为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供指南)等。

41、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认证关系:农业标准化是农业质量认证的依据,农业质量认证是农业标准化的有力保障。

42、质量认证程序:①申请②质量体系审核和产品检验③审批 40、农业标准化在现代农业国际贸易的作用 : ①是一国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②拥有先进合理的农业标准有助于在竞争中享有主动权 ③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农业贸易

④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是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技术措施 ⑤农业国际标准化是农业国际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前提

⑥农业标准化可在农业国际贸易实践中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41、农业标准在现代农业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推动、协调、保护、仲裁

42、农业国际贸易市场准入战略 :①我国农业标准的国际化 ②充分运用高新技术 ③加快建立我国检验检疫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检疫水平

43、农业对外贸易标准化的原则:

①国际贸易术语和条码统通用术语标准等同采用原则

②安全、卫生、环境方面的强制性法规与农业外贸标准的重点配套原则

③国际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认证制度与进出口质量许可体系相结合的原则 ④农业外贸标准化的超前原则

⑤农业外贸标准的灵活性、适应性原则

44、农业对外贸易标准化的策略:

①要持续追踪农业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出口目标国标准

②积极把我国已具有相当水平和优势的项目纳入到农业国际标准中去 ③要考虑不同市场的不同的农产品标准要求 ④要加快贸易型农业标准的制定与贯彻实施进程 ⑤要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⑥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研究机构的整合四、重点思考题

1、农业标准化的概念?

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实施监督,促进先进的业成果和经验的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竞争力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叫做农业标准化。

2、简述农业标准化的特点有哪些? 农业标准化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

1)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者有机体 2)农业标准化具有明显地区性 3)农业标准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4)农业标准化的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等重要

3、农业标准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农业标准体系具有如下特征。1.目的性

能够使农业标准化对象系统具备适合需要的功能和为此所必须具备的协调统一的秩序。2.整体性

农业标准体系是由一整套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标准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具有整体性功能。3.结构性

农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结合起来并具备新的整体性功能潜力。

4、农业综合标准化的概念是什么?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指为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农业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即农业综合标准化是在农业标准化的活动中,以系统的观点对农业标准化对象进行分析,根据规定目标,识别出农、林、牧、渔各业中某一具体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要素,并对其制定出标准,经过协调、优化之后,建立农业标准综合体,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实施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5、农业综合标准化的特点是什么?(l)系统性 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基本观点是系统观点,它把标准化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对这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研究。即对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考察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孤立地确定一个一个标准。(2)目标性

开展农业综合标准化,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应本着抓主要、抓重点的原则从本地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效益最大、影响最广、最有发展前途的标准化对象着眼,合理确定出综合标准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通过综合标准化、规划反映出来。(3)协调性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协调工作量很大,所谓协调就是根据综合标准化系统的总目标,总任务的要求, 使各相关的子系统相互配合,以实现整体最优。(4)整体最佳性

所谓整体最佳性,就是在推行农业综合标准化时主要考虑标准化对象系统的总效果,而不要求各相关要素单项指标最佳。按照系统工程学观点,单项最佳的总和不等于整体最佳。

6、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原则是什么?

(1)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看作为一个系统开展标准化工作

农业综合标准化,简要地说,它就是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的方法解决标准化问题的一种方式。为此 ,首先要把对象及其相关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2)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的范围明确并相对完整

为便于系统分析,要求明确农业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3)以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

以系统的整体效益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4)充分利用现行标准,必要时可对现行标准提出修改补充 按照《标准化法》的规定,对引入农业标准综合体内的各项标准,如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应首先采用,故基本原则也因此规定要充分运用现行标准。对现行标准中有不适合的部分则可以进行修订而成为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对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则应制订企业标准,后者是综合标准化工作中制定标准阶段中的主要任务。

(5)要符合综合体标准之间的服从关系

农业标准综合体的标准之间,应贯彻局部服从整体,低层次服从高层次的要求,单项标准服从综合体的要求。

7、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l)示范区所在地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农业标准化有较高的认识,对示范区建设有总体规划安排、具体目标要求和相应的措施和经费保证。

(2)示范区建设要坚持以一种或一类农产品为主,按照区域化布局中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建设的要求,实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标准化管理;示范区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并与当地政府实施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林业“六大”工程等有关项目的建设相结合。

(3)示范区建设以县(市、区)、农业企业或生产基地为单位。示范应选择在当地有代表性、区域化产业化优势明显、预期可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区;示范区区域明确,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4)示范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序高,示范区应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

(5)示范区应有较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有较强的科技推广队伍。

8、简述农业标准实施监督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是什么? 1)实施监督的内容

农业标准实施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苗)、农药、化肥、农膜、饲料、兽药等质量标准,以及产地环境有关标准;农(兽、渔)药、化肥的使用,病虫害测报等的技术规范;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农产品收获、加工、贮运等标准。这些标准和规范是否满足实施的需要,标准之间是否协调。

(2)实施农业标准的计划、组织、措施是否落实到位。(3)是否严格按所规定的标准实施,实施农业标准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存在严重偏差。

(4)实施农业标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所制订的农业标准是否切合实际。2)实施监督的方法

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主要有以下方法。(1)检测检验

通过检验手段,对农业生产资料、产地环境和农产品按照标准进行检测,看是否符合标准。(2)资料审查

查看标准实施的记录、检测检验记录,以及标准实施的计划、组织、措施等书面记录,是否满足标准实施的要求。(3)调查走访

实地对标准实施人员进行调查,特别是走访农户, 解农户对标准掌握的情况,如何按标准实施及实施标准时存在的问题。

(4)测算评估

标准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可通过投入和产出的情况,测算标准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终对标准实施作出评价。

3)农业标准实施监督的形式 ,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形式,按照实施监督的主体来分,有以下三种形式。1.第一方监督

即农业生产者的自我监督。2.第二方监督

即对农业生产者的相关方的监督。3.第三方监督

即具有公正立场的政府或政府授权的相关机构进行的监督。

《农业标准化概论》分章节复习提纲

第一章

1.名词解释:标准、标准化、农业标准化

标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 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行为规范的活动。农业标准化: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 转化成标准,加以实施,并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掌握)

农业标准化的特点--生物性--区域性-复杂性--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步 2.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标准化著作。

4000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农业词典《尔雅》周代《礼记.月令》中记载了最早的酿酒规章。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已经认识到施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河南出土的战国犁,是中国甚至是世界农具标准化史上的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创举《春秋左传》中记载的“二至、二分”等二十四节气,至今仍在沿用,秦朝的《仓律》、《金布律》、《田律》等中有关于种子选择保管使用、布的规格、土地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被尊为“农师”的汜胜之所作的《汜胜之书》提出了农业生产的总原则。北魏,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对农作物、蔬菜、水果、畜禽及农产品加工、贮藏和酿造方法等进行了论述。王祯撰写的《王 祯农书》内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农器图谱。明朝的《开工天物》是研究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参考书籍,是世界纺织技术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科书,是继春秋《周记.考工记》之后介绍标准化资料最多的科学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近古农业生产的百科全书。--清代《棉花图》、《烟草谱》等 3.世界标准日,ISO章程,农业国际标准的功能,采用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 1969,ISO理事会发布决议,决定把每年的10月14日定为世界标准日 ISO的章程规定:每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标准化团体作为其成员 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掌握)--等同采用IDT(identical)

指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相同,或者与国 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相同,只存在少量编辑性修改。--修改采用MOD(modified)

指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异,并清楚地标明这些 差异以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允许包含编辑性修改。--非等效采用NEQ(not equivalent)

指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不同,它们之间 的差异没有被清楚地标明。我国应对农业国际标准化的对策

--积极跟踪国际标准组织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动向--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转化国际标准

--与国际加强合作、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

农业国际标准的功能(1)技术价值(2)经济效果(3)贸易依据(4)法规属性

第二章

1.名词解释:简化、统一化、农业综合标准化、农业超前标准化

简化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农业标准化对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一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适应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的农业标准化形式和方法。(掌握)统一化的定义

统一化是把同类农业标准化对象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农业标准化形式。(掌握)农业综合标准化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从农业标准对象的整体出发,以实现农业标准化对象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的科学的农业标准化方法。(掌握)根据预测,对今后成为最佳的农业标准化对象规定出高于目前水平的指标和要求,并根据现实条件在农业标准中的质量分等分级的形式中归总出具有不同实施日期的指标和特性,即 称为农业超前标准化。(掌握)2.农业标准化的方法原理,统一的含义 “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

1.简化原理(predigesting principles)2.统一原理(unifying principles)3.协调原理(harmony principles)4.优化原理(optimizing principles)统一”的含义(掌握)①一定范围的统一

应当而且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应制定国家标准(GB)适于在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应制定行业标准(NY、SC)适于在本地区内统一的标准,应制定地方标准(DB)宜在本企业内统一的标准,应制定企业标准(QB)②一定程度的统一

统一要先进、科学、合理,也就是要有“度”。

如:GB1350-1999《稻谷》标准中,3.13色泽、气味一项,不同品种的稻谷其色泽和气味各有不同,香粳的香味、血糯的色泽是其专有的,就不能作为农业国家标准中统一的内容或指标。③一定级别的统一

应该在哪个级别范围内统一的,就必须掌握统一的时机制定该级别的标准,而不能依赖其他标准。④一定水平的统一 是指农业标准的指标应定多高和达到什么水平的统一。技术指标应以先进、合理、适用为准则。如果指标过高、过严或过低、过宽,不考虑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和水平,就会降低采标率,起不到规范农业生产秩序的作用。

第三章

1.名词解释:农业标准

.农业标准的定义为了在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农业活动或 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的文件。2.农业标准化的范畴,农业标准的分类方法及其种类 第三章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体系 第一节 农业标准化范畴

一、对象(Subject)或领域(Field)(一)农业标准化对象或领域涉及的行业

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农用微生物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环保业、安全卫生等领域。(二)农业标准化对象和领域的概念及其内涵

农业标准化对象:指农业及其相关领域内具有多次重复使用而 需要标准化的实体。更为确切地分类,农业标准化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作为商品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简称农产品)、种子(包括种子、种苗、种禽、种畜、菌种以及在生产上用作繁殖后代的器官或部位等,简称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和安全卫生要求。

2.农产品、种子的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和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3.农业方面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标志。4.农业方面的环境条件、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上述农业标准化对象主要是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成果2.过程 3.行为4.条件因素

二、内容

三、级别

1.农业国际标准化:所有国家有关机构都可参与的农业标准化。2.农业区域标准化:仅世界某个地理、政治或经济范围内的国家的有 关机构可参与的农业标准化。3.农业国家标准化:在某个国家一级进行的农业标准化。

4.农业行业标准化:在某个国家的农业行业一级进行的农业标准化。5.农业地方标准化:在某个国家的某个地区一级进行的农业标准化。

6.农业企业标准化:以提高农业企业管理和效率为目的,对农业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管理和工作事项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农业标准化。

(一)层级分类法1.农业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 2.农业区域标准(Region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3.农业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4.农业行业标准(Occupation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5.农业地方标准(Provincial Standard of Agriculture)6.农业企业标准

三)性质分类法1.农业技术标准2.农业管理标准3.农业工作标准(四)效力分类法1.强制性农业标准2.推荐性农业标准

3.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程序、审查的形式,农业标准复审周期及结果形式,农业标准监督的种类。(一)确定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计划(二)建立农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组

(四)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编写好农业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五)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定农业标准草案(送审稿)及其《编制说明》 农业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农业地方标准的复审周期 一般为5年,农业企业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为3年。农业标准的复审结果:

(1)继续有效:不需修改仍适用。(2)修改:需作少量修改和补充。(3)修订:需作重大修订并更新版本。(4)废止:已经不适用,予以废止。(一)农业标准实施监督的种类 1.国家监督

2.社会监督:(1)社会团体监督(2)新闻舆论监督(3)消费者监督

第四章

1.名词解释:质量管理、农产品质量、农业质量管理、PDCA标准循环

ISO 8402-94对质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的定义为: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活动。农产品质量

是指反映农产品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农业质量管理的概念确定农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农业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即为农业质量管理。

在农业质量管理活动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标准,都是以标准作为依据的。即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业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农业标准化工作其实也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标 准的过程,可以称之为PDCA标准循环。

2.质量管理的特点,质量目标的分类,农产品质量特性包括哪些方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一)质量管理的全面性

(二)质量管理的服务性

(三)质量管理的预防性

(四)质量管理的科学性 质量目标(Quality Goal)

指根据质量方针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求达到的预期成果。按照达到目标的期限长短,分为:短期目标:一年、一季、一月等

中、长期目标:五年、十年等 按照达到预期成果的特点,分为:

突破性目标:为了打破和超过现有的质量水平而制定的目标

控制性目标:为把质量水平的有关质量指标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而制定的目标 质量特性

有形产品的质量特性:

1.性能:指产品满足使用目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

2.寿命:指产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3.可靠性: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4.安全性:指产品在生产、储运和消费或使用过程中保证人身与环

境免遭危害的程度。

5.经济性:指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大

小,具体表现为用户购买产品的售价和使用成本。无形产品(服务)的质量特性: 服务的提供可涉及:

--在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上所完成的活动; --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上所完成的活动; --无形产品的交付; --为顾客创造氛围。

因此,无形产品的质量特性主要体现在:

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时效性、舒适性、文明性等。3.质量管理的作用,质量管理发展的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特点。质量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贯彻实施技术标准。

2.有利于维护消费消费者权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满足不同层次的生活需要。3.有利于保证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消费的正常秩序,维护多方权益。4.有利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名牌产品的开发。

四、质量管理的发展 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从开始出现质量管理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渐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作坊为止。

特点:

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者,且经验就是“标准”。质量标准的实施是靠“师傅传徒弟、徒弟带徒孙”的方式,因此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首次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又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特点:

“三权分立”:有人专职制定标准(立法);有人负责生产 制造(执法);有人专职按照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司法)。缺点:

1.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诿,缺乏系统化的观念。

2.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完全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3.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百检验,经济上和技术上不合理。

由于事后检验信息反馈不及时所造成的损失很大,因此“预 防”的思想有了萌芽,导致了质量控制理论的诞生。3.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

质量控制理论和质量检验理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全世界,由于此阶段的质量管理强调“用数据说话”,强调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称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从产品质量波动 中发现规律性,为采取措施消除产生波动的异常原因辩明方向,以便能在生产过程中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特点:

从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过程控制,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二战以后,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开展了名为¡°全面的质量保证计划¡±的活动。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发表了题为“Total Quality Control”的论文,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的TQC演化成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4.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 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1)全面的质量:即不限于产品质量,而且包括服务质量和作质量在内的广义的质量。后服务等质量环节的全过程。

(2)全员参加:即不限于领导和管理干部,而是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参加。

(2)全过程:即不限于生产过程,而且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 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造、检验、销售、售

第五章

1.名词解释:贸易壁垒、关税壁垒、补贴、倾销、贸易技术壁垒、绿色壁垒

贸易壁垒:一个国家为了限制外国商品进口而设置的贸易障碍,是对国际间商品和服务交换活动加以限制的各

种措施的总称。

关税壁垒:指一个国家对进口商品以较高的商品税率征收保护关税,使其销售价格上升,竞争能力削弱,从而保

护国内市场免受冲击,保持稳定。

补贴: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格支持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贸易技术壁垒的含义与成因 1.含义

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章、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认可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绿色壁垒的含义与成因 1.含义

是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管制时,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以及人和动植物健康为由,通过颁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要求,增加进口难度,对进口产品设置障碍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2.关税的种类和形式,农业国际贸易中的强制性标准。关税的种类和形式 1.关税的种类

(1)从价税:按进出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收。(2)从量税:对进出口货物按计量单位征收定量的税收。(3)混合税(复合税):将从价税和从量税混合使用。2.关税的形式

2.关税的形式

--正税:按照海关税则中公布的税率征收的关税 --进口附加税

•反补贴税:进口国为了抵制出口国家对出口商品的补贴行为而征收的加重关税

反倾销税:进口国为了抵制出口国家的倾销行为而征收的加重关税 --差价税:又称差额税,是指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国内价格

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

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

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的一种关税。

补贴:出口国(地区)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并为接受者带来利益的财政资助以及任何形式的收入或者价 格支持出口补贴:向国内出口商提供的以支持其扩大出口的补贴生产补贴:又叫国内补贴,是向国内出口商品生产者提供的以提高其增值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的补贴 补贴在国际贸易中可能产生的三种不利影响:

--对于进口国而言,其国内相关产业生产的产品将处于竞争劣势 --对于出口国而言,会削弱国内其他成员向该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对于国际市场而言,一些成员国的出口可能受到影响,竞争力被削弱 农业国际贸易中几项重要的强制性标准和技术法规 1.卫生标准2.环境保护标准

3.安全标准(1)食品安全(2)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3.贸易技术壁垒的形式、特点及作用,绿色壁垒的形式、特点及作用。贸易技术壁垒的形式 1.技术标准与法规2.合格评定程序3.包装和标签要求4.产品检验、检疫制度.5.信息技术壁垒.贸易技术壁垒的特点

1.合法性2.灵活性3.坚固性4.隐蔽性5.争议性6.利弊双重性 易技术壁垒的作用 1.对发达国家贸易的影响 2.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影响 3.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绿色壁垒的形式

1.国际和区域性的环境保护公约 绿色壁垒的特点

1.合理性、合法性、隐蔽性2.复杂性、灵活性、广泛性3.坚固性、利弊双重性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1.增加了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门槛,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2.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量下降,削弱了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地位。3.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国际竞争力下降。

2.绿色技术标准或法规3.绿色环境标志4.绿色包装制度5.绿色补贴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

磐石乡创新举措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摸清家底,全方位掌握人才资源。

对全乡127名“土秀才”、“田专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

二、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畅谈家乡产业化发展前景,定好发展方向。认真听取相关专家对草莓、西瓜、柑橘、蔬菜种植方面的建议,打造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色。

三、专家授课,提高村民科学素质。

认真开展授课活动,由土秀才,田专家讲解相关种植技术的要点;授课地点:形式多样(集中授课,田间讲解,亲身示范);全乡村民在127名土秀才,田专家的帮助下,1300户村民致富效果明显,其中新增草莓950亩,西瓜980亩,柑橘1500余亩;人平增加528元。

四、关心人才,关注产业化发展方向。对暂时生活困难的土秀才,田专家每年解决800-1000元的补助,带动村民致富的专家奖1000-3000元。今年加大了农业投入,新增大棚蔬菜1200亩,新增种类10余种,形成了5个专业村,6个专业合作社。

五、政策扶持,资金支撑。积极争取农业资金53万元,对表现突出的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予以奖励。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

四、抓好现代化农业发展,要全力推进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实践创造后各级总结完善的一种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其基本内容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实行生产布局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比如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走的是农村产业化道路,那么我们看一看华西村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一是有个一心为民的好公仆;二是有村办企业且为集体所有制;三是企业经营方向为工业,而不是种大棚搞养殖;四是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注 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在比如南街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十大名村,它是集体主义经济的代名词。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此外还组建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华西村和南街村的成功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被认

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极为重要。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北绿米业、华鹏米业、新远东公司为代表的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群体,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达到36家,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全市新建、续建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虽然我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与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培植主导产业难。二是建设生产基地难。三是发展龙头企业难。四是扩大经营规模难。五是拓宽销售渠道难。六是提高理想意识难。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省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符合我省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展程度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内在要求。当前形势下,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中所面临一系列问题最为有效的举措,具体我市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更新观念提高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思想先行。要树立大产业思想,要把农业看成一个包括工、商、建、运、科、教、文、卫在内的大产业;要树立大开放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产业封闭,实行产业大开放,各产业要互相通开;要树立大联结思想,在传统分工分业的基础上,要坚持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开放发展。二是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发展好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主导优势产业。三是建立五大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种养业。突出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粮食、蔬菜、畜禽、水产、林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五大生产基地”。即优质粮食基地、绿色蔬菜基地、优质畜禽基地、特色水产基地、优质林产基地。四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 “龙型”生产经营。把产业化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在大力扶持北绿米业、华鹏米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打造和延伸粮食、大豆、畜禽、水产等加工产业链,招引30万吨的水稻加工企业入驻我市,提高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五是扩建生产经营规模。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原料生产基地,着力推进连片规模经营,打造青河、三村、向阳、临江4个10万亩水稻专业乡,乐业、青河、向阳3个10万亩玉米专业乡、八岔乡10万亩杂粮杂豆专业乡。六

是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共创市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订单的形式,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等将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与广大农民相结合,构建产、加、销利益联合体,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

码头镇2008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

实施方案

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和我镇农产品对外竞争力乃至走入国际市场,根据九江市、瑞昌市文件精神和具体要求,现提出2008年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实施方案。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紧紧围绕水产业发展这个方向,坚持“产业为先、富民为本”的工作思路,做大做强畜禽、螃蟹、小龙虾特色养殖以及围绕赤湖和山林发展休闲农业。着力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基地等工作,努力开创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2、目标任务。2008年在稳定提高粮、棉、苎、油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螃蟹、小龙虾、四大家鱼、生猪等养殖。以长咀、朱湖、苏山、赤庄、田塘为主,做强、做大螃蟹、小龙虾产业,各村至少有一家一定规模的养殖业。以梁公、龙泉、翠林、三源、龙窝、新风、北岭、长流、长丰为重点大力发展立体养殖业,各村必须有1-2户养殖大户。以赤庄、田塘、团结为重点做好观光农业,每村必须建一个产业基地。以码头为重点做好蔬菜基地和农产品流通业,组建一个农产品流通公司,不但使农产品进出畅通,群众受益,以新风为重点,加强水梨基地建设,还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业的引进。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使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一个产业,力争我镇今年农业增长9%的目标。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重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要以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农民专业合作为纽带,以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为切入点,做大做强我镇特色主导产业。

1、扎实推进农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科学规划项目,严格管理项目,精心运作项

目,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农产品基地,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镇成立农业招商领导小组,组长:黄新华,副组长:桂良兴、谈云冲,成员:黄春和、黄金河、张肇琪及各村主任及涉农站所单位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主任由桂良兴兼任。办公室成立招商小分队,队长桂良兴,成员:谈云冲、黄春和、黄金河及各村主任、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力争引进一个500万元的涉农项目一个,百万元涉农项目2-3个。

2、重点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围绕水产、水果、畜牧、棉麻、蔬菜、粮油等特色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安全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新风村百亩水梨标准化示范点;苏山建螃蟹、龙虾养殖基地;翠林、赤庄、长流、长丰、田塘建千亩油菜示范片和千亩棉花示范片;团结休闲农业、码头村蔬菜基地和龙泉交通运输业。由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抓,各相关单位(农、林、水)主要负责人为责任人。

3、推进“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建设,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结合引进新兴产业,重点抓好小龙虾、螃蟹、生猪、油菜、蔬菜、水梨、油桃、加工企业等“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抓好农产品品牌和无公害基地创建。积极做好长咀、苏山等小龙虾、团结油桃、新风水梨的品牌创建。

5、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龙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我们今年要利用我们现有的水产、水面、水梨、油桃资源,积极引进企业,形成“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农民增收。

6、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依托中介和民间组织,按照政府指导、“民办、民营、民受益”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年内发展水产、水果、生猪、养殖三个专业合作社。

7、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等发布农产品信息,让国内外农产品经销商认识码头农业。大力扶持、培育一批有经营头脑、开拓性强的农产品经纪人和专业营销队伍,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劳动

力培训,扎实做好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工作。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确保沟、渠、堰塘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各涉农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吕之重来抓,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加强对产业的创建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各涉农部门负责帮助制定基地建设规划、专业生产技术指导、技术资料提供、技术培训、生产物资协调服务、产生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等。

2、加大融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内资外资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争取银行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同时镇财政对农业龙头企业也进行适当的投入扶持。

3、建立督查考评奖励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化督查考评奖励机制,督查考评的内容:村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招商、培植“一村一品”建立农产品基地、创农产品品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工作。考评督查工作采取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小结、年终一考评等办法。对好的村、单位和个人在镇级干部会上表彰,并推荐到全市经济工作会和农村工作会上进行奖励和表彰。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建议

夏英

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发展与改革于一体,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发展因此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分析判断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和特征,探究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和提高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阶段与特征

考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20多年的发展实践,因发展背景、条件的不断演变,以及农业产业化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对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1、从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中期,属于在局部地区自下而上的起步兴起阶段,以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为代表,山东首开先河。

改革开放之初,农业产业化经营曾在局部地区、个别产业有所萌芽,比如在80年代一些农垦企业中就已经存在这种经营形式,当时被称作农工商综合经营,但没有产生扩散效应和普遍的认同。1993年初,山东省潍坊市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的农业发展新方略,随后得到山东省领导的重视,理论研究的支撑,以及媒体的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反响。以1994 年山东省委1号文件为标志,农业产业化战略进入起步实施阶段,成为全国范例。

在早期阶段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区域、产业、规模等方面存在一些特点:比如率先在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在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形成明显优势;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产业链加工增值不高,产业化经营系统主体间利益关联不稳定,与此相应,其作用和影响较为有限。2、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各级政府有力指导下,农业产业化步入由点到面整体推进、健康发展阶段。

政策导向作用是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其出现伊始就一直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政策语言在1996年已经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到了2000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则由开始的政策语言变成了具体的支持性政策措施。同时,各地、各部门在政策指导下,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据农业部1997年对全国11824个有利益连接机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调查,这些经营组织共连接农户达1995万户,占全国农村总户数的8.5%,其中由龙头企业带动占总数的45.51%,中介组织带动型占28.62%,专业市场组织带动12.26%,其它类型带动占13.61%;到2000年底,全国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66000个,带动农户达到5900万户,其中由龙头企业带动占总数的41%,合作经济等中

介组织带动型占33%,专业市场组织带动12%,其它类型带动占14%。这一时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增长较大,东部地区发展大大快于中西部地区;组织载体形式多样化,以合同关系为主;各个产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种植业类比例最多。但总体表现出低水平扩张的特点。比如,组织总数增加,但实力不强、规模不大,带动农户的平均规模缩小;农产品加工水平低、龙头企业竞争力低、地区不平衡性没有根本改变。

[1]为占纯农牧户的比例;[2]其中当地农户4108.62万户;[3]为运销商和专业大户带动型,与前两次调查不可比。

3、近年在农业国际化和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影响逐步显现的环境条件下,随着我国农业与食品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步入持续发展和提高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特征是,国家对重点龙头企业加大了扶持力度,重点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发挥出典型示范作用。目前,农业产业化呈现“四个转变”特征: 一是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方向转变。适应我国农业和食品产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农业诸多领域已经出现产业集中度提高的态势,企业的重组、兼并、联合不断发生,龙头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战略,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以奶业为例,在经过一段时期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几家大型龙头企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基本形成。去年,光明、蒙牛、伊利、三鹿等几家大型龙头企业产值共计200多亿元,占奶业总产值的一半。

二是产业化经营向为消费者提供绿色食品和实施产业链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转变。在2002年由有关部门共同认定的第二批235个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主导产品为绿色产品的有123家,占总数的52.3%。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意识普遍提高,绿色食品标识管理规范化,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许多食品、农产品在一些大中城市率先实现了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区域规模种植和精深加工增值转变。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布局、市场、资金、技术带动下,目前我国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区域优势产业带,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特点相呼应。即东部沿海以出口外向型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瞄准国际市场的创汇农业;中部以粮棉油深加工为重点,大力推动大宗农产品转化增值;西部地区当地特色,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内蒙古的奶业、新疆的红色产业、陕西的苹果产业等竞争力逐步显现。

四是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日趋活跃,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农户家庭经营从“小规模、大群体”向规模化、企业化方向转变。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起领办或桥梁作用,而且逐步显现出从机制上改造我国农业小规模农户经营结构的作用。这种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十分突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其主要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土地集中流转,形成规模化基地,培育出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农户,同时,原农户的利益从保底收入和经营权股份化两方面得到保障。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则为专业大户、农牧场和农业企业获得有效服务、解决产业共同发展问题提供了手段和路径。

2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农户与市场联接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但与现代产业经营的发展要求相比,现阶段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发展问题。

1、市场竞争力弱,带动力不强。新产品开发差距,抑制竞争力的提高。由于受自身技术、资金、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在产业和新产品开发上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落后,龙头企业较少进入是一个典型例子;再以玉米加工为例,美国可加工出2000多种产品,且深加工量占15%—20%,我国只能加工100多个品种,深加工比例不到玉米加工量的9%。行业自律差距,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行业协会以官办居多,按产、加、销分段设置的多,难以起到高效、统一的自律协调作用,近年来我国茶叶、苹果汁、蔬菜等产业都出现过因国内企业自相恶性竞争,行业整体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典型案例。市场竞争力弱的直接后果是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的覆盖面为720多万户,不到全国总农户的1/3。

2、农产品质量差距大,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竞争的压力首先来自出口,而非进口,即沿海发达地区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农产品受到了进口国技术壁垒的限制,目前我国有近90%的食品、土畜产品出口企业受到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徘徊,尚未突破300亿元,今年首次出现逆差。这与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存在差距紧密相关。目前我国在农业产地环境、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涉及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一是种养环节的污染问题。我国农产品生产多以农户为单位,龙头企业基地规模小,实施农产品全过程监控难度大,由农药、兽药使用引起的食物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二是加工环节问题。部分是因不法食品加工企业有意违反食品安全生产标准,知假造假,获取不义之财所致;更多的是因生产技术水平低,达不到生产加工规定的标准所致。在目前我国100多万家食品生产企业中,约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他们大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食品企业的小、多、散、乱特点最能说明问题。三是流通环节问题。全国食品经营企业达300多万家,大多为个体商户,缺乏很必要的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使造假者有机可乘,甚至成为假冒伪劣食品集散地。在不法经营者中,即有蓄意出售过期、变质食品的,也有伪造标识、滥用标识,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

3、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别于其他经营方式的根本特征,龙头企业与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政策本身具有的深刻内涵。这方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问题存在。创新利益连接机制成为关键。

4、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尽管近些年各方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共识,特别是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同时存在政策措施落实不理想的问题,尚未形成促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和提高的长效机制。

3对策建议

战略措施。成绩的得来,政策支持功不可没。2002年我国已经正式成为WTO成员国,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日趋提高,竞争更加激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愈加重要,面对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面对农业产业化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各方进一步形成发展合力,稳定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整合要素资源,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拓展政策支持空间。

1、继续落实和调整现行相关支持政策,并选准产业化经营的薄弱领域、薄弱环节给予扶持。

一是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扎实工作,提高现有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比如,龙头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技改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出口退税及时足兑付等,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二是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应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调整现行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税率,提高进项税抵扣税率或降低销项税抵扣税率,将增值税进项税率和销项税率调整到一个平台,解决农产品深加式增值勤税高征低扣问题。优先保证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退税,提高出口退税率。

2、在WTO框架内,对产业化经营的薄弱领域、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扶持政策。

一是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高度考虑,当前应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给予支持。目前,我国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疫检验体系和监测体系四大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现实的困难主要在实施,实施的难点在农户。为使食品安全管理落到基层,落到实处,确保消费者利益,确保整体产业链的安全,在国家农业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中,应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其中,从产业链切入,以龙头传导为支撑,带动一大批基地农户。

二是将制定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政策提到议事日程。改变我国有机农业落后、市场占有率低的局面,需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首先在宏观层面制定相应的法规和鼓励政策。比如,设立农业生产环境补贴、有机农业种植补贴;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建立有机农产品营销体系等。

三是加紧制定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政策。即要对鲜活农产品运输的公路收费适当给予减免;要把龙头企业原料采购、农产品运销纳入特别通告的管理范围,保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

3、立足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社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选择性支持的项目和扶持对象,创新政策支持方式。

一是扶持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实践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往往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载体或平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这表明,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农户或合作经济组织,他们共同需要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以发挥其在市场信息服务、解决贸易纠纷、开拓市场等提高产业化经营系统整体功能和产业关联度方面具有的特殊作用。所以,以农产品行业组织为对象,选择带动性强、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实施政策扶持,是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的一个新支点,是符合现实需要的合理选择。在扶持方式

上,政府项目可以委托协会主办,也可对某些协会活动给予定额专项补助,或以确定支出项目的报帐制予以支持。

二是扶持企业、农户共同规避和化解市场风险,形成风险与利益共担机制,改进和完善农企关系。“订单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类型,包含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由于合同订单以合意性为基本原则,操作简单,一直是产业化经营的主导类型,同时订单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履约风险和利益失衡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但近年来各地对 “订单农业”合作共赢运行机制的实践探索不断,通过采取随行就市、保底收购;保证价收购、建立风险基金;固定价收购、二次返利,以及规范管理等方法,使农企关系趋于合理和稳定,展现出农企之间形成利益与风险共担运行机制的前景。在建立农企利益与风险共担运行机制上,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如扶持企业或行业协会建立风险基金,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等。

三是融产业化经营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于一体,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凭借其独特功能,能够发挥多种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农户微观经济发展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保护农民利益方面作用不可替代。在我国农业政策转型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有利因素促进下,各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小农户,大规模”得以逐步形成,大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力。现阶段,以产业化经营切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以合作经济组织切入发展农业产业化都将是政策效应最大化的明智之举,两者的统一与协调应该成为政策扶持的出发点。

4、立足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农业管理体制。

一是变管理为服务,变职能分割为统一协调。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发挥主管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与服务作用,使产品产业链各个主体和环节能够得到高效、系统的各类服务。

二是从政府单一的封闭性管理向与民间组织相配合的开放性管理转变。应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桥梁,把企业、农户迫切需要而政府部门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不便管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承担起来。政府把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委托或交给协会,可以集中精力抓大事,这样有利于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服务和自律性管理----企业和农户自主经营的农业管理体制新格局。

专题报道: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

(文章来源:农博网)

下载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标准化及产业化(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化

    浅谈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雷军说过:极致、专注、口碑、快,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让使用价值得到最大发挥,这样消费者就会不约而同的认同了。做农业亦是如此,农业属于基础性行业是动植......

    农业产业化

    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与龙头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在......

    农业产业化

    河南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1]。但是随着市场......

    用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水平讲解(精选五篇)

    用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编者按:5月30日至31日,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在运城召开。会上,我市作了题为《用农业标准化提升产业化水平......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效应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效应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作者:沈雅琴、陶昌盛论文来源:世界经济情况世贸组织的加入,使我们对农业问题的谈论已不再......

    农业标准化

    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的实施意见 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证,也是传......

    关于农业标准化

    关于农业标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长期短缺的农产品供给逐步转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由于农业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我国农业发展主......

    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基本概念1、标准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程序,对活动或其要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