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模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
秦迪20***6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治学类 2015级政治2班
摘要:如何协调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以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出发,探讨了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作用,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集体主义的实现形式所要注重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集体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与作用
一.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列宁看来,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联系。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的“现象性”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我们认为,可以表述为对立统一关系。
(一)二者的对立性。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利他原则、共享原则和互相合作原则;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自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和竞争原则。二者间是不同的。首先,利他性和自利性的不同。利他是以他人、群体利益为主体行为的出发点,而自利性则是以个人和个体利益为目的;其次,共享与等价交换的不同。实体利益的共享原则要求无差别地共同享有
群体利益,而等价交换则要求有差异的主体按其价值贡献的大小获得所能享有的利益;再次,合作与竞争的不同。在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合作原则要求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社会资源配置、社会经济活动中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而竞争原则则要求以主体自身的实力,占有对资源支配的权利,它要求优胜劣汰。
(二)二者的统一性。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性集中反映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上。首先,利他性和自利性是主体行为的两个方面,是人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人作为个体是利益的最终享用者,必然有着与自身存在和发展相适应的利益关系,也就会形成自利性的行为。自利性行为本身反映了在有限资源、有限利益的条件下人们行为选择的客观事实。但是,人又是社会性的人,即在与他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也就是说,个体是以他人存在和发展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个个体行为的利他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才能形成共同存在和发展的群体社会。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利他性和自利性是相互联系的。
其次,实体利益共享和等价交换反映了利益分配的两个方面。利益无差别的共享原则反映了群体利益对每个个体的平等权利,共同享有社会财富以求得每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然而,个体在享有保证其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时,不能无偿占用,尤其是在物质财富尚不丰富,尚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需要每个人在享有的同时必须支付。这就要遵循等价交换① ①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3.的原则。实体利益的共享与等价交换反映了社会的人在利益分配中,获得利益与对利益的贡献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基本关系。
再次,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与竞争是相辅相成的。竞争要求优胜劣汰,以主体自身的优势拥有对资源配置、经济活动乃至其他活动的支配权,以求获得最大的收益;合作则要求差距互补,共同收益,一起发展。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竞争是以合作为前提的,在合作中实现竞争的效率。合作又是以竞争为前提,在竞争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没有合作,竞争就会失去对象;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动力。最一般地讲,经济活动就是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竞争与合作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水平。
二、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三大基本作用。这些作用是: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促进职业道德规范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一)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
1.保持团体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集体主义有助于团体成员彼此之间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统一。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为基本思想,以利他性、共享性和互助合作性为基本原则的伦理意识和行为规范能够促使人们自觉地服从和维护集体利益,积极地团结起来,为了共同利益而努力。从而使团体内部保持稳定和团结,减少了将众人组织起来的组合成本和监督成本。
2.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行动的规模经济是实现经济效率的重要形式。它是在对于一致利益目标认同下,人们所采取的一致行动所形成的行为的协同效应。集体主义通过激励成员的信心和热情,将人们的行动聚集在实现整体利益的目标下,从而提高了人们行动的协同性。在经济社会中,个体利益千差万别,个体行为也千差万别,集体主义的利他原则、共享原则和互相合作原则能对多样性的个体行动产生整合作用,通过利益和行动结果的一致性使人们产生对集体行动的认同感,聚集起来共同行动,形成行动的规模经济。
3.协调不同个体、不同群体间的关系。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不同利益取向的个体和群体,他们之间会因不同利益取向而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影响着经济效率。集体主义能够协调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集体主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包括着多个个体和群体的利益,以一个集体主义的利益观将有差别的利益取向融合起来,扩大共同利益面,减少利益的差异面,保护存在着的不同利益面,就能化解矛盾,减少冲突。把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信念,不同利益取向的主体联合起来,在集体主义环境中,牺牲一些有差异的短期利益,增加共同的长期利益,就能减少磨擦,减少矛盾,从而降低社会运行成本。
(二)建立社会职业道德的作用
1.规范经营道德。任何职业都是通过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方式为他人服务的。生产和经营这些产品和劳务与享有和消费这些产品和劳务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价值与使用价值分离的过程,是一个产权转让的过程。生产和经营这些产品和劳务,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满足人们的需要,还是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运作效率。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职业道德、经营道德要求经济主体在生产、经营产品和劳务时,要承担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的义务与责任,并以此确定主体的行为规范。生产与经营者在生产、流通、交换以至消费等环节上,本着有利他人,有利于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从事经济活动,不允许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发生。应当讲,用集体主义精神和原则规范经营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良好经营道德的坚实基础。
2.有助于市场竞争道德规范的建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没有竟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通过经济力量的较量获取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权力。不同的市场竞争道德规范所引发的竞争行为是不同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竞争意识和行为免不了导致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市场竞争道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竞争能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有助于市场竞争朝着利他性和合作性方向发展。从而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竞争效率。
(三)推动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1,它能够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市场经济的规则,遵守市场经济秩序。因为秩序安排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的综合体现,遵守秩序,按规则行事是集体主义基本要求。
2.它能监督和评价人们遵守市场经济秩序,自觉执行规则的程度。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和伦理规范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公众评价的途径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评判,从而起到法律、法规之外的监督和评价作用。
3.集体主义能够弥补已有的市场规则和秩序的缺陷。一般地讲,成文式的规则和条例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及不足之处。这些缺陷对于变化着的市场经济活动具有消极作用。集体主义可以通过对人及经济主体的德性教育影响他们的意识和行为,修正人们的经济行为,协调规则之外的经济关系,从而保持经济运作的良好秩序。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经济规则和法制基础还不坚实,这就更需要以集体主义的精神及其原则推进市场经济的建立,维护社会市场秩序。
第二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剥削
33年前,一位老人站在高山之巅,挥手洒下了令中国强大的种子,今日早已遍地开花。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就已经在各个领域独树一帜,并且变得越发坚韧。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无数国人尝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甜头,但在当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斗争的时候,却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中国内部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人们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当然,这场**自然开始向经济上扩展,并且演变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大对决。
世界强国,社会主义阵营的龙头老大前苏联,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逐渐僵化。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全面接手政治经济之后,他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将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提出了“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和“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哪种体制,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就可以施行)”两种理论。在老人睿智的思维和幽默的话语的带领下,中国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这个大方向的带领下,中国经济天天向好,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便无可避免的留下了一些隐患,发展到现在,贫富差距过大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归根结底两个字:剥削。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的。简单来说,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是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余下的人富起来。所以中央开放了沿海经济发展带,并明确指出:“中央没有钱,所以要你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面对惨淡的事实,一些人自然开始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俨然创造了一个可以被称作阶级的“资产阶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存在了一些“剥削”,可是无法否认的是这些人所起的模范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并帮助其他人富起来。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剥削”和“贫富差距”的产生,这些都是我们要行走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的生产力还未达到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的水平,所以理所应当的要经历这一环节,但是也应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应使其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但事实证明,中国现状确实出现了“富的更富,贫的更贫”的现象,而且我国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迅速攀升至2004年的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0的警戒线,前景实在令人堪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应该认清,中国现状不是要去消灭什么剥削,而是允许一些剥削,利用他们大力发展生产力,缩短两极分化,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并非能在短时间实现。现在世界上除了经济特别发达和经济特别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贫富差距较小,其他地区都存在着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所以中国在走一条别人都在走的老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的最好办法。
但是根据各国国情,每个国家又都很不一样,所以中国的发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先富到共富,这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还尚待后人努力。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沟油”、“三鹿毒奶粉”、“毒胶囊”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如何遏止和治理当前道德中一些扭曲现象,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肥沃的土壤上营建新道德模式和道德观念,如何构建社会主义道德新体系,法制建设能否代替道德建设,道德规范的建设能否起到道德人格建设的作用等。不仅关系到道德文明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道德
从中国建国到现在,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前的经济萧条、工业不发达、建设滞后到现在的经济繁荣、工厂遍地、各方面建设实施健全。现在的中国不仅能生产大量的工业产品,无论是高端科技还是日常生活用品,而且大量的产品还远销美国、非洲等国外、海外地区。中国的城市建设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建成了上海、北京、广州等国际知名大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加入国际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经济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特区应运而生,为中国的经济加油打力。但是在享受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喜悦的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和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也悄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爆发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假鸡蛋、三聚氰胺牛奶、皮革奶、注水肉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不仅在食品安全方面,在工业和建筑方面也爆发了大量道德败坏的问题:松花江受污染、湘江遭遇镉污染、水体污染之广东北江险象环生、金矿选矿污染、铅污染、汶川灾区重建房豆腐渣工程等,这些问题都造成了生态环境和一些人生活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人和牲畜的死亡,严重伤害了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空间。
为什么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工业建筑问题会在这几年频繁发生呢?其实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道德规范跟不上有关。市场经济下,一些人,一些商家及一些政府官员为一己私利,不顾大众安危,扰乱和协助参与扰乱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建设安全等方面。
如何有效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这一问题成为理论界、经济实业界以及党政领导十分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应该有强有力的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经济手段,有一套系统科学的、保证公平竞争的政策、法律、法规。然而这些还不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伦理道德在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单凭政策、法律手段还不能从社会心理的深层结构上为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提供坚强的保证,对于社会腐败现象来说往往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法律、法规对市场竞争者来说仅仅是外在的约束力,对于没有自觉性和责任心的竞争者来说,只要能躲过法律制裁或钻到法律的空子,他能不惜一切,哪怕用生命作赌注去赚不义之钱,象走私、非法倒卖、制造和销售伪劣商品,并严重扰乱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现象,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并非没有明令禁止,可这些不法行为依然屡见不鲜,这并非他们不懂法或不知法,而是因为在金钱的诱惑下,丧失了做人的良心,丧失了应有的起码社会职业道德。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有效地处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需要全社会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而仅有法律、法规这种戒律,外在地强制性地将人们的行为纳人到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秩序中
去是不够的。还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宣传和教育,逐步使人们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责任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取得目标和手段上的共识,在真正实现内心自觉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有序、高效的局面。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上,我国对前者的注重程度相对较高且步伐也较快,特别是近期,我国陆续出台了好多法律法规,法制宣传工作也较为扎实普遍,这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序性。但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两项基本工程,其中道德建设是一项“软件”工程、基础工程,在这过渡时期,我们仍必须把道德建设的工作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决不能用法制建设来代替道德建设,也不能因道德建设而放松法制建设。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使其理解市场经济的内涵及运动的内在规津性,特别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作到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树立止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破除陈旧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进步。
第二、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沦导向,即用正确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引导人们辩证的认识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正负影响,分辨出哪此是反映市场经济本质的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哪些是错误、畸形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促进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道德进步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克服那些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又危害市场经济发展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观念,使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爬坡”,而不是“滑坡”。
第三、建立起真正有法制化、公平的竞争机制。无约束的竞争是导致种种消极腐败现象的根源;平等的竞争机制是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客观环境,也是遏制种种不良现象产生的重要条件。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要求,建立正常的市场秩序,为道德建设的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法制荃础和法律保障。
总之,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法治的健全以及国人道德水准的不断提高,将使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
第四篇: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食品安全
摘要: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这个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人们更加从细节方面注重养生,食品问题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无论是体制方面还是人的道德方面,都尚未成熟,食品安全问题便日益突显出来。本文将从臭名昭著的“地沟油”案例讲起,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不同层面,具体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起因、性质、危害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自身不成熟的经验,为此类现象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希望我们国家能够早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食品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一、我国当下食品安全问题的典型代表——“地沟油”事件
(一)“地沟油”简介
1由来
狭义的“地沟油”,是指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
2危害
“地沟油”会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强烈腹痛等症状,长期食用可引发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3影响范围
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1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二)我国对“地沟油”的防治方法
针对“地沟油”问题,2010年3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紧急通知》指出:近日,有媒体报道不法分子加工“地沟油”。为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切实保护消费者饮食安全,请迅速组织对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食用油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查餐饮服务单位进货查验记录及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同时依法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三)其他食品安全案例
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
2005年3月15日,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对肯德基多家餐厅进行抽检时,发现新奥尔良鸡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调料中含有“苏丹红一号”成分。
自2006年9月初开始,上海市发生多起因食用猪内脏、猪肉导致的疑似瘦肉精食物中毒事故。这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共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红心”咸鸭蛋。
2009年1月22日,三鹿“三聚氰胺奶粉”案终审宣判。自08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 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这是由于三鹿集
团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存在即合理。劣质、有毒有害食品能够在消费市场大行其道,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抵抗来自资本主义制度的不良风气的侵袭,另一方面还要慢慢消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找到这些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以下我会从三个角度来分别论述这个问题。
(一)政府角度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律为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仍然严重滞后,就实施过程而言,执行难、效率低的情况依然存在,监督和惩治力度有待加强。个别地方政府出于对保护地方利益和一己私利的考虑,对食品造假者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更加助长了其嚣张气焰。
1政府监管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监督覆盖面狭窄。
2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目标上的差异,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执法不严,特别是民事赔偿制度有欠缺。
3一些政府寄希望于企业的自觉,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强有力的惩戒措施。
4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政府检测水平有限,而食品制假贩假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造成监管者的无可奈何。
5政府诸多相关负责部门,如工商、供销、卫生等,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二)企业角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大部分企业的自觉自律明显得到加强。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力不从心”,这无疑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1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千方百计找法律的盲点漏洞,大打擦边球。
2部分企业道德素质低下,缺乏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3一些小企业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尽清楚,生产条件简陋,甚至违规操作。
(三)消费者角度
当今世界,造成食品不安全的风险源不断增加,人们对不安全食品风险的认识逐步提高,防范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让人们忧心忡忡,面对日益丰富的食谱,不知该“如何下口”。
1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2部分消费者食品安全观念薄弱,“吃什么”“是否安全”未能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3一些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即使发现或食用了不健康食品,也未能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4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不客观的舆论宣传,加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恐慌。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形象,并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几年来,被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案件层出不穷,受害者更是成千上万。
四、应对措施
纵观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跟我们目前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有这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有可能有效妥善地解决眼下的问题。下面我会从多个角度分别论述这个问题。
(一)政府角度
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开展食品安全工作是政府最重要的民生工作之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食品安全的关系,是相关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
1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为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2尽快建立和完善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3建立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督管理体系,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企业。5科学是保障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政府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程度。
6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鼓励举报制假售假的行为。
(二)企业角度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参与者。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企业应恪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获取公众的好感,得到社会的尊敬。
1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所在,把生产安全食品作为企业的核心利益之一。
企业应该从战略高度出发,把社会责任贯穿于企业的整体经营中,对质量、对消费者、对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个分子,都要负责任。
2加大科技投入和相关人才的培养,清楚掌握食品生产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严格遵守生产程序。
3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诚信经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利竞争者。
(三)消费者角度
消费者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受害人。然而部分消费者在购买廉价、特价、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这种心理为问题食品打开了销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
1加强自身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积极关注各种新闻报道,提高警觉但不过分担忧。2拒绝购买有安全问题的食品,一旦发现,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四)其他
1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增加违规生产企业的曝光率,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透明化;同时也要引导消费,保护和宣传那些守法经营、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的企业。
2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实现企业行为自律。
各种民间组织或行业协会在不同的领域或出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施展着积极的作用,及时正确传递有关食物安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在内部实行行业规范,能够有效约束企业的行为。
3尽早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保障安全的生产和消费环境。
第五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贫富差距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080975
蔡庆住
一、贫富差距问题
从1981年党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从世界的底部跃居到了世界前列,经济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从经济弱国到现在的稳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个促进中国进步的助推器,不可否认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取得的巨大成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了繁荣与富裕,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贫富差距就是一个显著的让人不可忽略的问题。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国际上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据此,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在我国的现状表现如下:
(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1】
(2)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2】
(3)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二、贫富差距危害
(1)贫富差距过大,会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执政党产生怀疑,严重的会造成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要他们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然而,现状却是先富的人越来越富,贫穷的人越来越穷。富人与穷人的差距愈拉愈大,已是天壤之别。势必影响到人们对社会的信任感,造成对社会的不满,对领导者的质疑。甚至会形成仇视社会的心理,做出危害社会的得报复行为。
(2)贫富差距过大,会影响生产力提高,阻碍经济发展,威胁社会进步。贫富差距的扩大,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对生产力产生负面效应。我国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已经对国内需求产生了影响。而贫富悬殊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不平衡的财富分配结构严重弱化了社会总消费能力,因为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社会收入过分集在高收入阶层的结果是,“钱多的不去买,钱少的没钱买。” 生产力不提高,经济难于发展,社会又何来的进步。
(3)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引起民族分裂,造成阶级对立,以至于发生不可收拾的结果。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整体上相对落后,且多处于地理位置不佳的区域,致使发展缓慢,贫穷较普遍。但贫富差距若大到他们无法接受的话,便易于引起民族分裂,危害到国家安全。不同阶级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势必难于让他们友好的共存着,阶级之间的对立难于避免。一旦人们的心理超过了承受极限,阶级斗争便很容易被激起。
三、解决贫富差距的方针
过大的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它的存在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有的,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人们想要的。忽视贫富差距只会引起社会的**。为此,解决贫富差距势在必行。
(1)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3】为此,因大力改进户籍制服,打破城乡之间的屏障,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大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医疗、保险等的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正确引导农民的流到,制定有利于农民在城市生活的方针与政策。
(2)加大医疗以及教育投资,重视在卫生和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投资,使贫困阶层的温饱和基本生活有可靠保障,因此不容易产生仇视富人和社会的心态。加大以及维护劳工权益,目前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而且正处于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劳工权益的维护,提高劳工的基本工资正当其时,这对于改善民生、缓和贫富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3)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社会保障体制,是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方针,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改进医疗体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大对处于生活水平线下的贫民的经济救助,加强农村的保险配置,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让更多的群体享受到国家发展进步所带来的好处,是发展的目的。
(4)统筹城乡规划、协调区域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三农”工作,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解决贫富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重要条件。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让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带动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走向共同发展。
(5)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尽量将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并且注重社会公平和效率。完善税收法制,充分发挥税收在分配上的作用,发挥其对减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最好征收遗产税和高消费税等。加大公款吃喝的管理。支持和扶住农民的发展。
(6)完善慈善机构。将慈善机构的体制不断深入健全,使其能着眼到最大范围的需要帮助的贫困区域,帮助改善贫困。鼓励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伸出自己的手去帮助正处于生活贫穷线的人们。
(7)完善法制,促进权与钱的分离,加强对官商一体的惩治,防止以不法手段获取高额利益。鼓励通过合法诚实劳动来获取劳动成果。
(8)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抵制投机倒把的行为,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N],北京商报,2008-10-16
【2】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N],京华时报,2008-08-29
【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