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工作意见(样例5)

时间:2019-05-14 05:3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工作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工作意见》。

第一篇:福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工作意见

【发布单位】福州市

【发布文号】榕政综〔2007〕181号 【发布日期】2007-07-09 【生效日期】2007-07-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州市

福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

(榕政综〔2007〕18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闽政〔2006〕48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步伐,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海西”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供销合作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和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供销合作社的主要阵地在农村,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发展基础是农业。供销合作社既是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市各级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转变,经济实力和服务“三农”功能得到明显增强,在服务农业生产、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活城乡流通、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快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好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积极作用,对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八次、市委九次党代会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服务“三农”的新要求,坚持合作制原则和服务“三农”宗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和加强经营网络改造为重点,以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增强为农服务功能,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为实现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要求。坚持以多种形式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把基层供销合作社办成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坚持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创新社有企业体制与机制,使社有企业成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龙头企业;坚持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加强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协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提高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使县级联合社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从整体上提升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功能、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供销合作社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力量,成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推进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坚持合作制原则和为农服务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按照经济区域合理调整基层供销社布局,明晰产权,实行新型劳动用工制度,创新体制,搞活机制;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村级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农产品信息服务站等各类为农服务载体;加强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努力构建布局合理、产权清晰、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力争到2008年全面完成基层供销社改革。

(二)深化社有企业改革。根据统筹城乡发展、服务“三农”的需要,按照企业产权明晰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职工劳动关系理顺到位、经营机制转换到位和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围绕供销合作社主营或优势业务,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强做大社有企业。加快社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劳动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优化企业结构,重点培育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资、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农产品加工经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助农增收中发挥作用。要多渠道筹措解决社有企业改制资金,妥善安置职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力争2008年全面完成社有企业改革。

(三)深化联合社改革。按照社企分开的原则,理顺各级供销合作社与其所属企业的关系。各级供销合作社理事会是本级社有资产的所有权代表和管理者,行使本级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监督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并按出资额依法享有所有者的资产收益、处置、重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权利。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供销合作社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担负着对县域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统一指导、发展统一规划、资产统一管理、网络建设统一实施的重要职责。县级社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强化对基层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整合、统筹运用好县域资源,加大开放办社步伐,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广泛吸纳社会各类涉农企业、组织加入供销合作社,壮大合作经济组织。县(市)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参照省、市的做法,精减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从严从紧进行“三定”,其所属企业不列入。

(四)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助农增收为目标,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组织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福州市农副产品信息服务中心为龙头,各县级供销社农副产品信息服务中心为骨干,乡(镇)、村农副产品信息服务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全市乡村、沟通上下联系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加强农产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帮助农民解决“出售难”问题;围绕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加强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庄稼医院”建设,开展放心农资下乡、农资科技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物结合服务,在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参与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要按照省、市政府关于促进现代流通业发展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供销社关于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新网工程)的总体部署,充分利用本系统现有流通网络资源,调整经营结构和网点布局,重点加强县、乡、村三级经营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全市性或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烟花爆竹等经营服务网络,加强医药、图书等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积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超市、便利店、农家店,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优质和安全的消费服务。

(六)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各级供销合作社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组织实施人才兴社工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注重人才资源的引进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的教育与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积极开拓、勇于创新、艰苦创业、服务“三农”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

四、加大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扶持

凡国家和省、市对农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原则上都适用于供销合作社。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力度,帮助供销合作社解决好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我市供销合作社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切实保护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供销合作社的社有资产是在长期的经营服务中积累形成的集体财产,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随意改变供销合作社及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不得侵占或平调供销合作社的资产。因城市建设、道路拓宽等需要拆迁或占用供销合作社营业网点和服务设施的,拆迁人应按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和拆迁法规的规定,充分考虑供销合作社性质和开展经营服务的需要,对被拆迁的营业网点、服务设施等予以补偿安置。县级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行使对本级社有资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可组建社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或中心),行使本级社委托的社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专司社有资产营运和管理。社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属于本级社直属企业之间的资产调拨和重组合并的,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文件(财税〔2003〕184号)规定免征契税。基层供销合作社涉及资产处置、权益转让及重大投融资计划等事项,须报经县级联合社审批;基层供销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县级联合社负责管理经营。

(二)妥善处置供销合作社企业土地资源。《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土地资产处置意见的通知》(闽政〔2002〕33号)原则适用于供销合作社企业土地资源的处置。企业原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改制后其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土地使用,并由国土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要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现代流通网络,把供销合作社的物流配送建设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供销合作社将原有的商业用地改为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或将仓储用地改造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可保留商业、仓储用地性质不变,不需办理用途变更手续。原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需要采取出让方式处置的,土地出让收益按企业隶属关系纳入同级财政专户,优先用于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

(三)妥善做好供销合作社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安置工作。供销合作社困难企业改制中涉及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社会保险费及职工退休移交社区管理等职工安置费用应先从企业资产变现、土地出让金中解决,不足的部分纳入当地政府安排的困难企业改制经费中统筹解决。供销合作社下岗失业人员按有关规定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确认后,纳入《再就业优惠证》发放范围;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供销合作社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同等待遇。供销合作社兴办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经济实体,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政策扶持。

(四)妥善处理供销合作社财务挂帐问题。对于1992年底前地方政策性亏损挂帐,市、县政府要按照市政府(榕政办〔2002〕文51号)文件精神,积极抓好政策落实工作,根据各地财力及亏损挂帐情况,一次或分期拨款冲销挂帐金额;对1993年至1998年新增的市、县级政策性亏损,比照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文件(发改经贸〔2006〕551号)对中央政策性挂帐处理规定,由地方财政负责还本付息,根据地方财力情况分年消化挂帐本金,由财政拨款直接冲销原挂账金额。对财政未拨款冲销的挂账本金,继续实行财政贴息。对于政府核查确认的企业经营性亏损,要根据企业实际,通过支持优先发展,提高还贷能力,逐步消化解决。同时,企业也要接受债权银行监督,防止逃废银行债务。

(五)加大对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作用,支持供销合作社根据为农服务需要,控股、参股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供销合作社兴办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享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供销合作社兴办或与农民联办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项目和承办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在农业产业化资金、支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及市场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纳入国家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企业名单的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企业建设以冷藏、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的,可以实行加速折旧。各级政府要根据财力状况和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和改造农产品专业市场。支持供销合作社及其领办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服务。关心、支持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各级财政要对供销合作社开展信息服务所需经费予以支持,保证信息服务工作顺利开展。金融机构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信贷、信息、咨询、结算、代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对供销合作社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商品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输、营销设备,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在有关专项资金中适当给予资金扶持和贷款贴息。对为农业生产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六)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要从资源利用、建设用地、工商登记、税收征管、经营许可、资金安排、建设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供销合作社发展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图书音像、医药等连锁经营以及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建设,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网络。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履行好烟花爆竹的安全经营管理职责,完善购销管理体制,做好统一归口经营工作。各地要将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规划,对废旧汽车报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与产品开发项目给予优先立项和资金扶持,市贸发局、环保局、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商务部关于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的工作要求进行组织实施,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扶持。同时依托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规范全市可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地点和交易行为,引导生产企业进场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公害处理。要支持回收工作进社区,在城区设立若干规范的废品回收转运站,逐步形成以社区流动回收车、街道回收转运站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核心,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五、切实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领导

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流通,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大局。各级政府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统筹安排,精心部署,积极推进;要进一步加强对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领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各项政策,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措施,及时研究解决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各级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建设,及时配齐配强班子成员,把政治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有开拓创新精神、作风正派、年富力强、热爱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干部选配充实到各级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中。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为动力,大力创新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转变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我市供销合作社工作新局面,为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七年七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实施意见

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报道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精神,结合河南实际,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日前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水利在保粮食、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极其重要,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必须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切实推进重点工程,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15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重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50万亩;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34.3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2%。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流健康保障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水利建设成就显著。我省是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受特殊地理位臵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建设,治黄、治淮取得一定成效;农业灌溉体系有所改善,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民生水利建设扎实推进,供水保障体系、防洪保安体系初步形成。各类水利工程在发展农业生产、抗御水旱灾害、满足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水利地位尤为重要。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但目前我省水利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不高,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旱涝保收田比例偏低;民生水利建设滞后,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较多;流域生态较为脆弱,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水利在保粮食、稳经济、促发展、惠民生中的支撑作用极其重要,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必须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切实强化水利工作,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切实推进重点工程,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15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重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850万亩,农田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以上;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34.3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2.2%;初步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稳步提高;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降低;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流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臵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等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臵、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六是坚持远近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规划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减灾兴利体系。

三、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六)做好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2012年底前全部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254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启动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争取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同步完成新出现的孤石滩和13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从2011年起,用3至5年时间,对全省212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保证水闸功能正常发挥。

(七)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按照国家要求,确保按时完成我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依照全面规划、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规模建设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城镇供水管网延伸、兴建中心水厂、分散供水等形式,形成以大中型集中供水工 程为骨干,单村、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供水网络。逐步实现村村户户通自来水。出台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措施,认真落实征地、用电、税费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强饮水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建立健全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正常运行。

(八)切实做好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工作。按照“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2011年完成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搬迁安臵任务。做好河口村、出山店等新建水利工程移民安臵工作。加大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帮助移民村发展生产项目,着力提高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努力解决水利移民遗留问题,确保水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

(九)提高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做好全省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合理确定城市供水安全建设方案,科学制定管理对策及保障措施,统筹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关系,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抓紧做好城市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建立相应调度管理机制,增强防御突发水污染事故、连续干旱和特殊干旱等风险的能力。加快雨污分流、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中水回用。

四、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

(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认真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11年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以上,力争到2015年完成12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基本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加快赵口二期、小浪底北岸、小浪底南岸等3个大型灌区前期工作,“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并发挥效益。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新增一批重点县,扩大重点县支持范围。加大对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投资的引导工作,田间水利工程项目要优先安排到已完成改造的灌区内。更新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加快以淮河流域为重点的低洼易涝地治理,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扩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按照中央要求足额落实省级财政投入,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全面落实节水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和节水 灌溉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节水灌溉从典型示范转向全面推广,以节水增效为目标对现有灌溉面积进行技术改造,到2015年全省节水灌溉面积超过3000万亩。积极推进农田机井通电工程,配套实施机井的更新修复与升级改造,扩大井灌面积。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老区、贫困地区倾斜。

(十一)加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以渠系为单元成线成片整体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15处大型和30处重点中型灌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基本完成38处大型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建设。按照《河南省现代灌区建设管理标准》要求,努力实现投入多元、管理规范、制度灵活、效益提升,全面提升灌区建设和管理水平。

(十二)加快引黄调蓄工程建设。研究出台加大引黄力度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国家分配引黄水量,到2020年引黄灌溉补源面积力争达到3000万亩。新修一批调蓄工程,加大非灌溉季节引黄水量。综合利用现有平原水库、沉沙池或背河洼地等调蓄工程,通过改造完善其蓄水条件,做到丰蓄枯用、冬蓄春用。逐步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25处调蓄工程,新修5处渠首扬水泵站,提升引水能力。建立引黄渠道清淤长效机制。落实资金投入,疏浚引黄干、支渠,增加灌区引水能力,恢复渠道输水能力,保障灌区用水需要。

(十三)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雨情水情旱情墒情预测预报水平。抓紧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从2011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区的13个市、79个县(市、区)、885个乡镇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健全防汛抗旱信息报送发布制度。完善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健全调拨机制。健全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五、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抓好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沁河河口村、淮河出山店、北汝河前坪水库工程前期工作。2011年全面开工建设河口村 水库;2015年前建成河口村水库,基本完成出山店水库主体工程,争取开工建设前坪水库。开工建设石步河、张沟水库,加快北湾等22座新建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分批开工建设,2020年前全部建成。科学编制水系开发治理规划,建设跨区域、跨流域的水系网络,加快河道整治,恢复水生态功能,有条件的河流恢复水运功能。加大沁河、伊洛河、金堤河、唐白河、卫河、漳河等河流治理力度。以新一轮治淮工程为重点,加快淮干一般堤防加固,开工贾鲁河、北汝河、汝河治理工程,加快其他15条重要支流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101条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2015年底前再完成130条左右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泥河洼、杨庄、老王坡等11个蓄滞洪区建设。做好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作,2012年前完成规划的居民迁建任务。加快我省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前期工作,尽快启动实施。

(十五)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河南段建设,确保2013年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2014年汛后按期通水。加快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步伐,确保与干线工程同步建成、同步达效。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做好丹江口库区和干线工程两侧水土保持和水源水质保护工作。

(十六)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力争在5年内完成易灾地区、革命老区、黄河淤地坝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建设任务。完成236座存在安全隐患的大中型淤地坝的除险加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完成100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和100个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任务。积极推进浅山丘陵、坡耕地整治工程,加大梯田、坡面水系和以水窖、塘堰坝为主的小型水保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对江河源头及其两岸、湖库周围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陡坡耕地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强化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严格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基本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机制和补偿机制,启动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

(十七)做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加快以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和小水电代燃料为核心的惠农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水 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2015年前争取新建水电站40座、技改扩容电站97座,完成158座农村水电站的增效减排工程和23个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任务,农村水电装机达到41万千瓦。

(十八)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文气象站网布局,完善雨情、水情、地表地下水质、土壤墒情监测站网,建设水源地、水功能区等监测站网,强化暴雨、山洪灾害、农田渍涝、城市防洪和地下水超采区监测预警。2015年建成覆盖全省的水文气象、水资源信息监测网络。加快水文气象现代化步伐,加强水环境监测机构和水文气象机动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建成全省水文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

(十九)加强水利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水利科技试验站、科研示范基地,加快市县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及乡镇技术推广服务站网络建设。结合重大水利工程的实施,加强科技投入,推动水利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推广力度,获得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按照国家“金水工程”要求,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完善防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扩展、改造和完善水利计算机网络系统、异地防汛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和防汛重点部位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六、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二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总量和增幅要大幅度提高。加大水利规划及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并力争逐年增加。落实水利普查工作经费。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比重有明显提高,分级建设,分级管理,重点支持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专项水利资金。足额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合资金的综合效益。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加大各项水利规费征收力度,不断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研究制定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用于防洪河道的维修养护。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整合现有用于水利建设的各类资金,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

(二十一)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根据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对准公益性的水利建设项目,可采取项目法人承贷、财政贴息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合理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要积极关注并参与水利项目建设,对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效益明显的水利项目,提供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各类银行业机构增加农田水利建设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探索水利项目受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

(二十二)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支持河南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发展并充分发挥其投融资作用,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筹资筹劳限定标准内,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全面推行“一事一议”,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把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等政策落实好。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外资并不断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七、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二十三)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定我省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评估指标,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审批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二十四)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节水制约机制,明确我省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确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建立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扶持节水产业发展,支持节水关键技术和节水产品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积极培育节水文化,引导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十五)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合理确定各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和纳污总量控制指标,建立省域纳污总量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重要河流水库水功 能区监测、评估、管理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入河排污口设臵审批管理,对现状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限制审批入河排污口。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8%以上。

(二十六)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党组织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八、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七)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明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八)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研究和探索项目法人招标制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走向市场,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职能明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省财政对贫困地区和防汛重点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管养分离,提高养护水平,逐步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加快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县级财政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安排,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形式给管护主体进行补助,确保小型水利工程的持续效益。

(二十九)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 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模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三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兼顾效益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在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价格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用水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农业排灌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政策,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完善水利工程供水收入税收政策,农业灌排用水免缴营业税,非农业供水在未达到供水成本的情况下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九、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三十一)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防汛抗旱督察员制度。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依法治水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符合省情水情的地方水法规体系,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洪水影响评价等制度。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强河湖管理,扎实做好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工作,严格落实水事纠纷调处责任制。

(三十二)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加强水利行业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全面提升水利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科研、规划、勘测和设计能力。多渠道、多途径培养水利经营、施工、管理人才。推进水利高等教育发展,支持大专院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加快水利高、中等职业院校建设步伐。大力引进、培养和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中高级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 10 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好服务水利改革发展事业。

(三十三)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省情水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持续开展好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激发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的强大合力,努力开创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供销社加快改革发展实施工作意见

供销社加快改革发展实施工作意见

供销社加快改革发展实施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我市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合作制基本原则,大力实施服务立社、流通活社、合作强社、富农兴社发展战略,推进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在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工作目标: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把供销合作社建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真正办成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十二五”期间,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培育商贸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20家,其中,产值和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0家,实现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突破;按照坚持标准、规范运作、扎实推进、提档升级要求,完成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造新建工作;规范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0个,大型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8个;农村日用品农家店达到1000个,供销农资店达到380个,商品物流配送中心达到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个,建成农村综合服务中心50个;加强以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社区农产品直销、农副产品购销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农村合作经

济组织为重点的“六大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体系健全、网络贯通、功能齐备、全面覆盖、服务完善、作用凸现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新格局。

二、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加快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市场主导作用,支持供销合作社整合与联结供销合作社系统和各种社会农资经营资源,在主要农作物产区建设一批农资商品配送中心和物流实体,积极培育区域性农资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形成覆盖全市农村、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技物结合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为农民群众提供物美价廉的“放心农资”。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资企业完善农资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资金投入,帮助和促进扩大配送规模,提高商品配送率;支持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及农资企业从事种子、农机具、成品油、饲料等商

品经营,办好“庄稼医院”,面向农民开展各种技术服务。农资企业要坚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用药、送肥到村到户等系列化服务。

加快发展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造整合现有经营网点,培育壮大日用消费品连锁骨干企业,加快传统经营网络改造升级。加强市、县级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农村零售终端建设,强化商品采购、储存、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逐步形成市有大型仓储物流龙头、县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便利店的四级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鼓励供销合作社发挥“一店多能、一网多用”优势,开展吃、穿、用、行等多种家电、图书、药品、通讯代理、烟花爆竹等连锁经营业务。

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兴建、领办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升级改

造和功能提升。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仓储运输、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对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建立完善检验检测、资金结算、信息服务系统。创新农副产品流通方式,推进“农超对接”,推动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直接建立采购关系。高度重视城乡农贸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管理,发挥功能,拓宽农副产品进城渠道,畅通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参与对城乡农贸市场的管理,加快农贸市场的规范化升级改造。支持市供销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并构建以展示展销中心为龙头、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主体、生产加工为基础、现代物流配送为支撑、城市社区农产品直销和便利店为终端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和循环体系,提高流通效率,培育品牌产品,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帮助

农民增收致富。

加快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我市在全国较早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列入商务部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26个试点城市之一,要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标准要求,加速推进,重点突破。各级政府要依托供销合作社经营、人才、网点、设施等优势,积极推进绿色回收进社区工作,支持布设和加快建设社区、村镇回收网点、专业化分拣中心、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按照绿色经济要求,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认真解决再生资源社区回收亭、集散市场和分拣加工基地建设规划和土地使用问题,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必要的倾斜和支持。有关部门要在办理手续等方面提供方便,扶持供销合作社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再生资源利用和废

旧家电、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务。发挥供销合作社基层门店和网点的收购作用,搞好农村废旧物资回收,改善村容村貌,提升服务功能。

加快发展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支持供销合作社与信息技术部门合作,加快农村市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信息网络终端建设,为农村物流配送中心、便民店和便民超市提供先进管理手段,实现商品配送、统计管理、电子结算、网上交易等终端信息化服务功能。有关部门要在技术、资金方面加大对供销网农村信息化商务平台建设的支持,使之尽快投入使用,为农民提供快捷有效的价格动态、行情预测、信息发布、在线洽谈等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及其经营网点基本实现电子信息化。

三、强化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功能

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要积极探索创新为农服务的方式

方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推进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帮助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开辟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批发市场的便捷通道,实现农副产品与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

加强行业协会服务。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牵头组建各类为农服务协会,组织市场开拓,完善服务功能,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协助政府部门开展行业调查、决策咨询等工作,建立有序的行业自律机制;在农资、果品、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和农副产品等传统优势领域,发挥制定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产品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职能的新途径、新办法。各级政府要采取财政补贴和资助办法,支持供销合作社及其主管的各类协会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开展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民实用技术技能、基层供销合作经济组

织领办人培训。

强化农村综合服务。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原则,支持供销合作社参与建设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在搞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展文体娱乐、图书音像、医疗卫生、邮电通信、养老幼教、劳动就业、科技信息等服务。大力开展“便民连锁进百村”活动,实施乡镇“六个一” 服务。各县政府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方面对供销合作社予以政策扶持,积极支持供销合作社推进公益性服务向农村延伸,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打造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有关部门应在资金、农家书屋、文化服务、科技服务、体育器材、卫生室、药店、医药专柜上给予支持,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四、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造重

组。各级供销合作社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社建设,积极推行和探索多种有效形式,按照自主经营的实体、为农服务的载体和合作经济联合体的模式,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改造。对于基础较好、存量资产较多的基层供销社,在明晰产权、改革改制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的基层供销社,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组建村级综合服务站等形式开展为农服务,为乡村工业服务。要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城镇建设规划要求,调整建制、优化布局。通过3年努力,完成基层供销社重组改造和组织创新,并培植5-10个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典型。基层供销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由县级供销合作社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

增强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各级供销合作社要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教育培训等职能,为基层社、直属企业服务。坚持开放办社、合作办社,为农民专业合作搭建服务平台。各级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履行对社有资产的监管运营和落实保值增值责任,积极探索建立综合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管理者和经营者积极性。督促社有企业依法完善内部管理,增强风险控制和抵御能力。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按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做好换届选举工作。市供销社要加强对县级社改革的指导,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级政府要发挥供销合作社优势,根据实际需要将可以由供销合作社承担的任务和职能委托或赋予供销合作社。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对未划归农口管理的县级供销合作社,按照上下管理、渠道统一、便于工作原则,划归农口管理。县级供销合作社要加快由单一管理型向经营管理服务型转变,逐步形成有骨干企业、有区域网络、有支柱业务的服务主体。针对部分城区供销合作社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现状不适应供销合作社改1 2 下一页

第四篇: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范文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苏政发〔2007〕8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业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分析建筑业发展形势,确立新的目标任务

(一)我省建筑业发展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建筑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十五”以来,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建筑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建筑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行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秩序逐步规范,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2006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建筑业从业人员380万人,占城乡就业人员总数的7.9%。累计获得“鲁班奖”104项,占全国“鲁班奖”总数的10%。建筑业的发展和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建筑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建筑企业改革亟待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不快,部分建筑企业装备水平和队伍素质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社会负担较重。“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对于促进城乡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承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加快转移,为江苏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同时,我省建筑业发展也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增强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提高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我省建筑业再上新台阶。

(二)“十一五”时期,全省建筑业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的目标,全面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大力拓展建筑市场,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专,推动建筑行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率,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发展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省初步形成建筑强省的基本框架,建筑业年产值超过8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面完成国有和县(市)以上集体建筑企业改制任务,培育扶持10家以上营业额超过100亿元的优势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到80%以上。全行业专业和多元经营产值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科技进步对建筑业发展的贡献份额达到30%,国际市场营业额占全国总营业额的12%。

二、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重点培育优势企业。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建筑企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技术先进,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综合能力的大型建设企业集团。打破行业和地方壁垒,全面开放市场,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大型建筑企业要积极参与高端建筑市场竞争,提高市场覆盖率。鼓励大型建筑企业以资产联结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开拓市场。促进银行与建筑企业合作,由银行为优势建筑企业提供与施工能力相匹配的授信额度和境外保函。积极为优势建筑企业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资金融通、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提高资质等级,优化资质结构,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全球知名承包商行列。

(五)积极扶持发展专业企业。调整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扶持发展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引导企业做专做精。引导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专业领域拓展,支持建筑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高技术含量工程建设领域,逐步提升高端建筑市场的专业施工能力。省建筑主管部门和市、县(市)人民政府要选择一批优势专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六)大力发展劳务企业。鼓励现有成建制的建筑劳务队伍办理工商注册,申报劳务企业资质。加强对劳务带头人、召集人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鼓励以合资入股的方式组成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对建筑劳务企业实行统一的劳动保险制度,由劳务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对职工进行培训。将从事建筑业的农村劳动力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统一进行培训。在编制工程造价制定人工单价、定额时,应明确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不可竞争费,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和缴纳社会保险。各级建筑业主管部门对辖区内超过100万元造价的工程项目征收训练费,专项用于建筑业安全生产与技能培训。

(七)鼓励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引导建筑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关联度较高的上下游产业延伸,积极拓展经营业务,形成一业为主、多元并举的经营格局。建筑企业要根据自身资金、技术、人员、市场等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为建筑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提供支持帮助,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企业从事房地产经营。对同时涉及生产和施工领域的建筑企业,按照有关政策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

三、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建筑产业升级

(八)加大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力度。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推动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转变。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投入,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带头人。“十一五”期间,省级有关科技专项资金要积极支持建筑业科技进步。特级建筑企业要建立研发中心,支持骨干建筑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对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的建筑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科研开发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费优惠支持。建筑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

费,按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建筑企业实施符合国家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经省经贸委确认并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鼓励建筑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增加企业核心技术储备,促进建筑企业进入高端市场。建设项目因技术创新节约投资或提高效益的,由建设单位按照优质价原则,给予必要的奖励。

(九)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职工教育。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用人办法,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省人事、建筑等部门要加大“全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建筑业项目资助力度,推进建筑业高峰人才脱颖而出。省建筑主管部门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岗位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队伍的培训工作,选送优秀人才赴境外学习。各级建筑主管部门要制定职工教育和人才培训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探索和建立职业经理人、个人执业制度。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建筑主管部门,积极发展建筑业职业技术教育,开展建筑业职工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对获得过国家级工程质量奖、国家级施工工法和3项扬子杯工程的项目经理,在评定高级职称时可以破格晋升。对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经省人事部门认定,授予初级、中级专业职称评审权。

(十)努力提高建筑行业装备水平。鼓励大型建筑企业以承建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装备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型机械设备。企业引进大型专用先进设备,可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强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建设,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对建筑机械设备实行登记制度,每年公布建筑机械设备淘汰目录,强制报废危及建筑施工安全的机械设备。“十一五”期末,全省建筑行业装备水平达到人均1.4万元。

(十一)着力推动建筑产业升级。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贯穿于建筑工程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智能、绿色环保建筑,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不断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加大建筑部件工业化生产、工厂化拼装比重,提高建筑业标准化水平。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建筑业,建立管理网络,提高决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建筑业运作模式、设计理念、施工技术、管理体制和规范标准,提高建筑业现代化水平。

(十二)提高建筑业外向型发展水平。要紧紧抓住当前我国对外投资和援助项目增多的有利时机,制定开拓国际建筑市场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引导和扶持更多的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建筑市场。省发展改革、经贸、建设、建筑、外经贸、公安、海关、银行等部门要抓紧制定鼓励建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畅通人员、资金、物资流通渠道,提供出具保函、出境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拉动国际工程承包、建筑机械、建筑材料出口增长。支持企业申报争取国家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引导企业用好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以及对外承包工

程项目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扩大我省建筑企业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份额。积极研究重点国家工程承包市场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掌握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标准、规范、合同条款,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做好服务。大型建筑企业要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建筑业科研、设计单位等方式,组建具有综合能力的外向型建筑企业集团。引导建筑企业通过建立担保基金、在证券市场上市、与投资企业联姻等途径,获得开拓国际市场所需的资金支持。鼓励建筑企业与大型国际工程承包商建立战略联盟,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共同拓展境外工程承包市场。支持建筑企业与国内水利、电力、石化、机械制造等企业广泛开展合作,积极开拓国际专业工程市场。

四、深化建筑企业改革,增强建筑业发展活力

(十三)继续深化建筑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建筑企业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投入多元化、风险社会化、动力群体化。已改制的大型建筑企业,要加快股权流转,理顺产权关系,按照区域性、专业化的要求归并重组子公司,建立规范的母子公司体系。鼓励总承包企业成立独立法人子公司。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或参股外地企业。鼓励已改制的中小建筑企业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联合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有条件的要组建企业集团。鼓励规模大、效益好、市场信誉度高的企业进入境内外证券市场融资。

(十四)全面完成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未改制国有建筑企业改制步伐,力争在两年内完成改制任务。鼓励采取产权转让、增量改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制。在改制中,对一些历史上为国家、社会作过贡献而近年来又亏损严重、改制成本不足的国有企业和县以上集体企业,可通过存量资产变现(包括按城市规划改变存量土地使用性质)来筹措改制成本,不足部分由财政安排一定资金予以弥补;对亏损企业3年以上的呆坏账,经中介机构出具鉴证证明并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予以核销,已经计提并缴纳的预缴或流转税予以抵缴;对企业经批准核销、剥离的资产,移交至国资部门指定机构统一处置。

(十五)大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摒弃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等弊端,改变建筑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探索以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多种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十六)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承包方式改革。改革工程招投标办法和承包方式,政府投资工程率先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工程总承包。鼓励大型设计、施工企业相互联合,拓展企业功能,完善项目管理制度,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企业。鼓励具有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总承包相关工程业务。工程总承包企业依照合同约定或经建设单位认可,可以自主选择分包商,并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造价负责。适应国内外工程承包市场需要,积极推行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

五、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十七)加强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建筑企业等市场主体信用档案

和企业经理人员、项目经理人员、建造师等执业人员的个人信用档案,建立健全全省统一的诚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建筑业奖惩机制,使守信者得到奖励,失信者受到惩罚。积极开展建筑领域反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推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担保制度,特别是业主支付担保制度和建筑设计、施工企业履约担保制度。

(十八)加快形成工程造价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及时发布消耗标准、工程价格、人工工资定额等信息。通过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中标的工程,其合同价格受到法律保护,业主单位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审计业务,不得故意拖延审计时间。要规范工程造价管理和招投标管理流程,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程造价机制。创新建设工程招投标方式,实行综合最优价中标,不得以低于工程成本价中标。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建筑工程实行优质优价的具体政策措施,报省政府批准执行。

(十九)规范建筑劳务分包市场。总承包企业与专业分包企业、劳务企业之间须按规定签订分包合同,并报建筑主管部门备案,推进劳务分包业务的规范化。各级建筑主管部门要把建立完善建筑劳务分包市场纳入监管范围,防止企业以内部协议取代劳务合同。要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劳动用工合同签约手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加强对劳务分包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劳务承包人员层层转包、违法分包和坑蒙拐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十)加强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各级建设、建筑主管部门要扎实抓好建筑业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检查考核建筑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切实加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认真核发建筑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积极探索建筑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处置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严防重特大伤亡事故的发生。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建设单位须将安全防护、文明施工等必需的经费列入工程造价。建筑企业要严格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建筑企业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建筑企业用于安全生产的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建筑业发展良好环境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认真研究解决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建筑业发展和提高。建立建筑业发展考核机制,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加强考核。各级建设、建筑主管部门要认真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提高管理水平,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关心支持建筑业的发展。加强建筑业管理机构建设,理顺关系,明确职能,提高财政保障水平,确保正常运转和全面履行工作职责。稳定各级建筑业驻外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开拓省外市场方面的服务、协调、管理等作用。

(二十二)规范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积极引导建筑业相关市场中介机构制定自律公约,规范自身行为。有关审计、监理、招标代理等中介机构,要在改革建设工程计费方式、规范工程承发包各方主体行为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调查研究,主动为建筑企业提供服务,促进行业自律。(二十三)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建筑企业税收实行分类管理,规范税收征管行为。根据建筑企业实际利润水平,确定全省统一的企业所得税预征率。总承包企业将工程进行分包的,按全部工程承包额扣除分包工程承包款的余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对财务管理规范、账册健全的建筑企业,其应扣缴的个人所得税实行查帐征收;对其他建筑企业,实行核定征收。切实加强建筑业收费管理,规范各类收费行为。涉及建筑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执行。取消建筑管理费,改革建筑工程劳保统筹管理,适当调整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费征收标准,禁止向建筑企业收取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种保证金,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向企业乱摊派、乱集资。

(二十四)统筹建筑业区域协调发展。按照“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进区域建筑经济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苏中地区要充分发挥高等级资质企业数量多、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势,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建筑劳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专业施工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苏南地区要在专业工程承包、资本经营、多元化经营上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建筑经济新的增长极。苏北地区要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劳务型建筑企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促进建筑业加快发展。

(二十五)维护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政策规定,切实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建立和完善防止拖欠的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做好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工作,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改革建筑工程劳动保险管理,构筑和谐建筑业。

二○○七年八月二日

第五篇: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优化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根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必须经过公开,招聘考试通过后方可录用。医疗卫生系统的招聘工作人员考试须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城市大医院集中,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占2.7%,因此,大力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公开招聘一大批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补充基层队伍尤为迫切。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这一意见的全面贯彻落实必将极大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和发展。根据最新政策,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自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国家正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人才引进的考试制度还不完善,各地区的考试科目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因此,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工作必将任重而道远。本套丛书是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统一规划教材,它的顺利出版不仅为广大考生的备考提供了复习范本,同时也为医疗卫生系统任职岗前培训带来指导性帮助。本套丛书在内容编辑上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最新变化,体现出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命题的地方特点。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的考查重点是检测考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以及

测评应聘者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推理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等等,因此,它考查内容覆盖面广,不仅包括应知应会的综合基础知识,也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知识。

本套丛书在深入分析、研究省(市)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综合众多命题专家的命题实践和命题思路,创造性地将考试的理论知识点与命题实践相结合,在对知识点的系统归纳总结及预测的基础上突出展现各类新题、难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以最短的复习时间获得最好的成绩”是每一个考生的心愿,本套丛

书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考的众多命题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汇编成书,指引考生找到正确的备考方法,避免由于辅导教材的选择不当而误入歧途。本套丛书不仅集权威性,时效性于一身,而且具有省(市)各级医疗卫生系统招考独有的地方特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对考生快速提高考试成绩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医疗卫生系统公开招聘考试,必将深化医疗卫生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必将极大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我们期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对医疗卫生系统招聘考试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由衷地祝愿广大考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国内唯一研究型辅导机构——直击命题核心,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权威教材,历年考题深度剖析及精解,命题规律揭秘及应试技巧。

适合: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医院、疾控中心招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招考。

下载福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工作意见(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工作意见(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