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人民政府批转关于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大全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部门制订的《关于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已报市政府批准,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关于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
自去年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苏州市市区事业单位转制中有关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处理意见》(苏府办[2001]40号)以来,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了进一步加快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根据中央、省有关事业单位改革文件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苏发[2002]31号),现就市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
见。
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界定及改革要求
(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是指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以盈利为目的,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二)所有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都要转为企业,并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化。通过转企改制,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新型产权关系,使这些事业单位真正转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
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二、转企改制的基本原则
(三)在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转企改制同步进行、一步到位的原则。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在转为企业的同时,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化。凡属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改制时国有资产原则上全部退出。同时,将职工的事业单位身份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劳动者身份,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企业管理制度。
2.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的原则。转企改制单位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认真制定改革方案,合理确定资产转让对象和转让方式,严格依据改革政策和规定程序规范操作。对借转企改制之机,暗箱操作、藏匿资产或以无偿量化、低价出售等手段侵吞国有资产的,必须严肃追究法纪责任。
3.行业整体推进、统筹改革成本的原则。市各主管部门要从全行业出发,统一研究制定下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整体推进。改革成本按照单位自筹、行业调节、全市统筹的办法,主要从国有资本退出中解决。
4.依靠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原则。要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认真听取职工对单位转企改制方案的意见,整个转企改制过程要在职工群众的监督下实施,确保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使转企改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5.因事制宜、勇于创新的原则。要从各单位的实际出发,以市场化为取向,大胆创新,努力探索转企改制的办法和途径。对转企改制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要因事制宜,一事一议,妥善处置,以利转企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转企后的改制形式
(四)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后的改制,可采取国有(集体)产权转让和清算撤销两种方式。产权转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公开转让、协议转让、内部转让等方式进行。
1.公开转让:在资产评估基础上,通过制订招标、拍卖、挂牌转让方案,并确定标的,发布产权转让公告,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转让的方式。
2.协议转让:通过主管部门与受让对象(一般应为国内外法人或自然人)进行洽谈,并签订协议,确定企业整体或部分股权出售价格和有关条件的方式。
3.内部转让:在对资产审计、评估和按有关政策进行各项资产剥离的基础上,由有权部门批准,将国有净资产余额出售给原单位经营者、骨干或职工的方式。内部转让和协议出售
方式可结合实施。
4.清算撤销:对已经停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因亏损严重、债务沉重、不能正常运转的单位,先清算债权债务,然后申请销号,实行解体,按政策分流安置人员的方式。
四、转企改制中相关问题的处置
(五)职工处置问题。
本《实施意见》所指职工,均为苏府办[2001]40号文件下发日(2001年5月18日)之前已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在编在职(岗)正式职工;苏府办[2001]40号文件下发之日后从企业调入事业单位的职工,除按规定进行身份置换外,不享受本《实施意见》所列的其它政策。
1.关于离退休职工。
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月底前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条件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原退休待遇标准不变;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月后退休费的调整办法、时间和标准统一按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金中支付。
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月后至单位转企改制之月前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和条件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退休费计发基数统一核定在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月,先按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退休费,再按企业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时间、办法和标准增发基本养老金。市直属事业单位办理职工退休手续的由市人事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审批;其它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审批。今后,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办法、时间和标准统一按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有关规定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金中支付。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应支付给退休人员的住房补贴等其它待遇,按部省规定不属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列支项目的,由改制后单位按规定在原渠道支付,也可由单位委托代
发基本养老金的社会服务机构发放。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中离休干部享受的有关待遇不变,医疗保障费按人均7.5万元标准
计提。
2.关于提前退休职工。
2001年12月31日止工作年限满30年,或至2005年12月31日前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且2001年12月31日止工作年限满20年的职工,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这部分职工,在本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由本人书面申请,单位同意,报市人事局审批,在市改制办同意单位转企改制批复下达后、事业单位注销前,办理提前退休手续。
提前退休职工在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时,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退休费,计发基数统一核定在2001年12月本人当月工资,工作年限统一计算至2001年12月31日,今后退休费的调整办法、时间和标准及其它待遇统一按企业基本养老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提前退休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的退休费,可由转企改制后的单位按规定支付,也可由单位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的退休费向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缴纳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社会服务机构代发。职工至法定退休年龄前的退休费仍由转企改制后的单位支付,如全额支付确有困难,可采取协议支付退休费的办法。协议支付退休费标准
应不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
提前退休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单位和个人须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由转企改制单位按规定一次性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清。社会保险补偿金一次性缴清后,提前退休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按退休人员规定执行。
办理提前退休的职工,单位和个人不再缴纳住房公积金。已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可凭退休
证提取,同时注销个人账户。
3.关于2005年12月31日前退休的职工。
转企改制后仍在转企改制单位工作,且至2005年12月31日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符合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有关规定、按月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在按企业计发基本养老金时,另按月加发补贴,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补贴的基数,统一按2001年12月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确定的本人退休费,减去2001年12月市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计算。核发给退休人员的补贴逐年递减,2002年至2005年底退休的,补贴基数分别为2002年90%、2003年70%、2004年50%、2005年30%.计发补贴时按原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计发退休费的计发基数、工作年限统一核定在2001年
12月止不再变动。
按规定核发的补贴与按企业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之和,不得高于本人按原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计发的退休费。如果单位转企改制后,其在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低于转企改制前职工本人的职务工资、津贴、职岗津贴、地方综合补
贴之和的,职务工资和津贴按转企改制后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减去转企改制前省和市规定的职岗津贴、综合补贴确定。
4.关于其他职工。
除以上三类职工外,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须对其他职工进行身份置换,实行劳动力市场化。具体实施办法按市政府转发的《关于我市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苏府[2002]81号)和《关于执行苏府[2002]62号和苏府[2002]81号文件有关政策的处理意见》(苏体改[2002]62号)文件规定执行。
(六)资产处置问题。
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的改制政策,主要按市政府转发的《关于我市市属国有企业改制中若干问题的意见》文件执行。本《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有关资产剥离问题作以
下补充规定:
1.净资产足够的单位,可在净资产中剥离提前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补偿金和提前退休费。经变现后一次性缴纳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缴纳标准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苏州市市区转制事业单位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补偿的具体办法》(苏劳社险[2001]
17号)文件执行。
2.有一定净资产的单位,可在净资产中剥离提前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补偿金,经变现后一次性缴纳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前退休职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的退休费由单
位支付。
3.净资产难以剥离提前退休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补偿金的单位,由主管部门进行行业调节解决。提前退休职工在法定退休前的退休费仍由单位支付。
4.转企改制前按本市规定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时应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补偿,补偿金额按转企改制当月离退休人员所需退休费的3-5年计算,并一次性交给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其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可按规定列入基本养老保险基
金支付。
5.1998年11月前参加工作现无房或居住面积未达到标准的职工,可实行住房货币补
贴,补贴从单位住房基金中列支。
6.转企改制单位净资产剥离的顺序依次为:新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补偿费,提前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险补偿金,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费,苏府[2002]81号文件规定的各项资产剥离,提前退休职工到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期间的退休费。
(七)社会保险手续衔接问题。
1.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应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有关转企改制文件和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提供转企改制前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名册、人事部门核定的原离退休待遇标准和有关文件依据,及时办理本单位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及时发给或变更转企改制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登记证
件;复核事业单位转制前已退休人员办理的退休条件和原待遇标准,确定在基本养老保险基
金中按规定列支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
2.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应从办理事业单位撤销手续次月起实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按本市规定的企业和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规定为转企改制单位参保职工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个人账户。
3.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前按本市规定不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在编职工(劳动合同制职工、城镇临时工和其他编外职工除外),按国家和省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转企改制前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职工,养老保险关系随同转移,其转企改制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实际缴费年限和转企改制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转企改制前应参保而未参保的,应由原事业单位按规定补缴。转企改制前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转企改制后仍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执行。
4.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中的劳动合同制职工,按苏府[1985]2号文件规定已参保的,其在1985年1月1日前按国家和省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1985年1月1日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可与转企改制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5.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中经劳动(人事)部门批准使用的城镇临时工,按苏州市劳动局、市人事局苏劳薪[1990]5 号文件规定,1990年7月1日后的实际缴费年限与转企改制后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并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执行。
6.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同时具备《苏州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苏府办[1998]83号)第二十四条条件的人员,从批准办理退休手续次月起,按第二十五条规定按月计发基本养老金。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后,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直接实
行社会化发放。
7.转企改制后的单位及其职工应按规定参加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按时足额交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并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
8.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前因受处分领取生活费的人员,转企改制后其待遇改按企业有关规定执行;长期病假人员应从签订劳动合同时起改按企业职工医疗期有关规定执行。
9.转企改制前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按事业单位标准享受的退休人员供养的直系亲属有关待遇仍保留原标准不变,并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企业供养直系亲属有关待遇如低于原保留标准时按原标准执行,如高于原标准时按企业标准执行。未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其原有的供养直系亲属有关待遇仍由转企改制的单位承担。
10.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为职工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建立劳保关系。转企改制后死亡的在职职工、退休人员,其丧葬费、抚恤金和供养直系亲属的有关待遇,按我市城镇企业标准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支付。
五、转企改制的组织领导和操作程序
(八)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定》文件精神的要求,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在市推进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好本系统下属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整体方案,并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九)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按以下程序操作:
1.前期准备阶段。转企改制的单位建立领导小组及工作班子;召开本单位职工动员大会,学习相关文件,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制订并向主管部门报送转企改制的初步方案。
2.资产评估阶段。转企改制单位在市财政(国资)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清产核资,搞好资产清查、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工作;由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审计、评估报告须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并在单位内部公示。
3.方案制定阶段。单位制定转企改制实施方案,其内容包括:基本概况、改制形式、股权设置、人员安置、净资产处置等;方案在广泛征求单位职工意见的基础上,提交职工代表
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并形成决议。
4.方案实施阶段。转企改制单位向主管部门报送方案,并由主管部门审核后行文转报市改制办公室;市改制办公室对改制方案进行会办论证并作出批复;转企改制单位凭批复文件到财政(国资)、编办、劳动社保、国土、房管、税务、银行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为组建新企业做好相关筹备工作,并向工商登记机关申请企业名称预登记。
5.企业创立阶段。召开由全体投资者参加的企业创立大会,通过企业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依法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
(十)由转企改制单位的主管部门向市改制办公室报送的材料有:转企改制单位的申请及主管部门要求市改制办公室进行会办的请示,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的单位转企改制方案,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通过转企改制方案的决议及发起人协议书,审计、资产评估报告,国有(集体)资产转让意向书,《公司章程》草案,其它需要申报的材料。
六、其它规定
(十一)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含按苏府办[2001]40号文件精神已改制的事业单位)自本《实施意见》发布之日起,不再执行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工资的政策。转企改制的截止时间为2004年10月31日,逾期不改的,事业单位性质作自动注销处置,并不再享受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有关政策。
(十二)注销、撤销的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经市企业改制办公室批准,在行业调节改制成本的前提下,可按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有关人员分流、提前退休等政策执行。对少数虽有事业经费拨款,但属生产经营型的事业单位,可参照本《实施意见》实施转企改
制。
(十三)对兼有行政或公益职能,但同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在实行事企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求,实施转企改制。
(十四)各市、区可根据本《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贯彻执行。
(十五)本《实施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并由市企业改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苏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
苏州市人事局
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苏州市财政局
苏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二○○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附件:
已确定转企改制的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名单
1.苏州市机关汽车服务管理中心
2.江苏省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苏州分公司
3.苏州市房地产开发经营总公司
4.苏州市住宅建设处(苏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
5.苏州市轻微型汽车服务中心(苏州市机动车配件市场管理处)
6.苏州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苏州市节约能源监察站)
7.苏州市技术贸易中心
8.苏州市林业园艺培训中心
9.苏州市畜禽良种实验场
10.苏州市水产养殖总场
11.江苏省浒关蚕种场
12.苏州市中国旅行社
13.苏州市公园会堂美术广告服务部
14.苏州市人防经济技术开发处
15.苏州市办公自动化服务处
16.苏州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通和坊招待所
17苏州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朱家园招待所
18.苏州液化气公司
19.苏州市水利工程公司
20.苏州国际体育旅游公司
21.苏州市文化局房管站
22.苏州市文物古建筑工程处
23.苏州市文化艺术中心
24.苏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25.苏州市演出管理处
26.苏州市广播电视服务公司
27.苏州广播电视艺术培训中心
28.苏州市音像制品发行站(苏州市音像公司)
29.苏州友谊宾馆
30.苏州职工国际旅行社
31.苏州市南园宾馆
32.苏州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3.苏州市城市建筑设计院
34.苏州市投资公司
35.苏州市对外经济贸易公司
36.苏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
37.苏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房屋管理处
38.苏州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材料供应处
39.苏州市政综合开发公司
40.苏州市地产开发经营公司
41.苏州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服务所
42.苏州市房屋置换中心
43.苏州市民用建筑设计院
44.苏州市房屋工程监理事务所
45.苏州市房产管理局拆迁办公室
46.江苏省第二建筑设计研究院苏州设计所
47.苏州市公园会堂
48.苏州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49.苏州市商业幼儿园
50.苏州市钱万里桥小商品市场管理处
51.苏州市盘门日用品市场管理处
52.苏州市建设工程拆迁办公室
53.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房建站
54.苏州市园林苗场
55.苏州市园林旅游服务公司(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招待所)
56.苏州市园林设计院
57.苏州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58.苏州市盘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已确定撤销或注销的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名单
1.苏州市房地产管理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苏州市房地产管理局职工学校)
2.苏州市经济技术协作服务中心
3.苏州市三电办公室
4.苏州市名优新产品展览服务部
5.东锦商城管理处
6.苏州市光大计算机应用服务中心
7.苏州市水利物资站
8.苏州市科技大楼服务管理处
9.苏州姑苏饭店
10.苏州市民进科教文咨询服务部
11.苏州杂志社广告发行部
12.苏州中国青年旅游社(已转为企业)
13.苏州市柬玮规划设计所(已转为企业)
14.苏州市国宝钱币博物馆
15.江苏苏钢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
苏州市人民政府
第二篇:皖编办〔2006〕15号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
皖编办〔2006〕15号
省直各单位: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意见》(皖办发[2005]26号),现就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范围
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范围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国有事业单位(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名单由省编办界定后逐个下达)。
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操作程序
(一)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拟定改革方案;
(二)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转企改制方案;
(三)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编办,省编办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省编委审批。
(四)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
(五)办理资产处置核批手续;
(六)办理提前退休人员审批手续。
(七)办理劳动工资关系和社保关系划转手续;
(八)办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三、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方法步骤
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总体上要求从2005年12月开始,2007年底前完成,分两个批次组织实施。第一批次原则上在2006年底前完成,第二批次原则上在2007年底前完成。每批次具体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1个月时间完成)
召开省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转企改制工作的领导;各主管部门组织所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职工认真学习转企改制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二)拟定转企改制方案阶段(2个月时间完成)
各主管部门组织所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按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各项政策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转企改制方案,并经本单位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单位概况;转企改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转企改制具体形式;资产处置办法(包括剥离、核销、提留、出售、优惠等);人员安置方案及有关费用测算;转企改制后设立的新体法人治理机构和企业发展构想;转企改制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步骤;需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重要事项。
(三)方案报批阶段(2个月时间完成)
各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将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转企改制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编办(一式10份)。省编办收到方案后及时转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反馈省编办,省编办汇总有关部门意见后拟定审批意见,报省编委审批。
(四)组织实施阶段(3个月时间完成)
转企改制方案批准后,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原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各批次转企改制单位须于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各项转企改制工作,并将转企改制工作实施情况总结报省编办。
2005年12月8日
第三篇: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关于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赣府发[2001]37号 【发布日期】2001-12-21 【生效日期】2001-12-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关于全省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赣府发〔2001〕37号2001年12月21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省监察厅、省法制办、省体改办、省编委办《关于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
(省监察厅、省法制办、省体改办、省编委办 二00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为进一步深化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根据《国务院批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发〔2001〕33号)的要求和全国、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届十三次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基点,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努力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
二、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原则。行政审批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设定行政审批应当遵循我国的立法体制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依照法定职权、程序制定的规章设定的行政审批原则上可以保留;对其他机关、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应当取消。
(二)合理原则。设定行政审批,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应当由市场机制去解决;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但通过公正、规范的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应当通过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去解决。有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等事项,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对虽符合合法原则,但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行政审批,也应当取消。
(三)效能原则。要合理划分和调整部门之间的行政审批职能,简化程序,减少环节,加强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一个部门应当实行一个“窗口”对外;涉及几个部门的行政审批,应当由政府规定的主要负责部门牵头,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决定后办理;实施行政审批要规定合理时限,提高工作效率,在限定期限内办结。
(四)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在赋予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权时,要规定其相应的责任。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审批,应当依法对审批对象实施有效监督,并承担相应责任。行政机关不按规定的审批条件、程序实施行政审批甚至越权审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对被许可人不依法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对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审批机关主管有关工作的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监督原则。赋予行政机关行政审批权,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明确行政审批的条件、程序,并建立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监督的制度。行政审批的内容、对象、条件、程序必须公开;未经公开的,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依据。行使行政审批权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依法加强对被许可人是否按照取得行政许可时确定的条件、程序从事有关活动的监督检查。
三、三、实施步骤
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起步较早,从去年7月至今年7月,省政府各部门先后两次开展了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各设区市和部分县(市、区)也在今年10月底前对本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今后一段时间,各地、各部门要在前一阶段清理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回头看”,把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和要求进行。
(一)开展“回头看”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各部门对前一阶段的清理工作情况进行认真回顾和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依据这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遵循的五项原则,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对在前两次清理中未清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要重新申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在前两次清理中应取消但仍未取消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对与国务院各部门清理结果不一致的,要提出相应的调整意见,如我省在清理中保留的而国务院部门在清理中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应改为取消;我省在清理中已取消的而国务院部门在清理中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原则上维持不变,确需改为保留的,要向省政府提出意见,并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对国务院部门在清理中下放到省级政府部门的审批项目,要提出抓好落实的具体意见各部门在开展“回头看”过程中提出的改进意见要以书面形式报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研究确定改进意见。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部门提出的改进措施和意见进行审核,并负责与各部门协调。对协调不一致的意见,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意见报省领导小组确定。
(三)公布改进意见。由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各部门改进意见目录并拟定有关文稿,报省领导小组讨论并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经批准后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
(四)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人民政府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发〔2001〕5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人民政府第二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项目的通知》(赣府发〔2001〕18号)的要求,在前一阶段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对保留的审批项目要进行严格规范,要制定简明、清晰的流程图,要实行“一个窗口”对外和审批工作限时制度;对取消的有关审批项目,要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加强后续监管。同时,要进一步做好行政审批公开工作,做到能公开的都必须公开,以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进一步改进行政审批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各设区市、县(市、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要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本实施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工作扎实、效果较好的,要注意总结和推广经验;对工作不认真、走过场的,要责成其认真整改。
四、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地、各部门务必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这项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负责这项工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或抽调专人继续承担日常工作。监察、法制、体改、机构编制等部门和单位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注意搞好工作衔接。各设区市在审批项目处理工作中,要注意与省政府各部门的有关工作相协调。对于省政府已经明确取消或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要作出相应处理。应该取消的,必须取消;需要保留的以及由省政府有关部门下放给设区市审批的,要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执行。
(三)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既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又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既要坚决精简和调整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审批事项,又要切实加强对需要保留的行政审批行为的规范、监督。对取消行政审批的事项要制定积极有效的后续监管措施,避免管理脱节。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并及时解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与政府机构改革、政务公开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工作结合起来,互相促进。
(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监督检查,绝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坚决反对和防止搞形式主义。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瞒报、虚报行政审批项目,不得对决定取消的项目搞变相审批,不得违反规定擅自新设行政审批项目。对已经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仍然进行审批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在明年初对各设区市、各部门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情况(包括行政审批项目是否得到彻底清理,已经作出处理的审批项目是否落实到位,对保留的审批项目是否建立了监督制约机制,对取消行政审批的事项是否制定了后续监管措施等)有重点地进行一次检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若干配套政策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若干
配套政策的意见
(豫政 〔2006〕49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若干配套政策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若干配套政策的意见
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现就有关配套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财政支持
1.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用于文化事业建设。继续增加对宣传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宣传文化事业发展。
2.省、市两级设立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转制单位职工安置和弥补社保资金的不足。具体办法由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制定。
3.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关于税收优惠
4.对国家、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转企改制的文化单位,自2006年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5.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6.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经批准后,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7.转企改制过程中,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不征收营业税。
8.转企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转让净收益按国家有关规定全额上缴财政的,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9.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对其自用房产、土地和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
10.文化企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申请减免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
11.文化体制改革单位中,对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厂或经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电影集团及其成员企业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取的电影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
12.文化体制改革单位的文化产品出口可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文化劳务出口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引进先进技术或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法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13.转制后税收征收管理范围保持不变,过去所享受的税收政策继续执行,原有的增值税优惠政策继续执行。
14.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兴办或参与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税收待遇。
15.社会力量通过国家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或国家机关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16.对原实行工效挂钩政策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转制后可继续实行工效挂钩政策,经税务机关审核,其实际发生的工资支出额准予税前扣除。
三、关于资产处置
17.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由同级财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支付。转制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
18.清产核资中清查出的资产损失按规定报经批准后进行核销。转制为企业的出版、发行单位,转制时可结合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财务审计,对其库存积压待报废的出版物经财政部门审批后做一次性处理,所发生损失经税务机关审核认定后在税前列支。转制后对库存出版物的呆滞损失实行分年核价、提取提成差价的方法。商品盘亏数额在规定范围内的,允许自行转账,所发生损失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在税前列支。
19.转制单位资产出让时,应比照国家和我省有关国有产权转让政策的规定,进入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选定的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市场确定价格;采取协议方式转让国有资产,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转让价款原则上应当一次性付清,如金额较大、一次性付清价款确有困难的,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在1年内付清,且首付款不得低于总价款的30%,并在合同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支付;其余款项应当提供合法的担保,并应当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支付延期付款期间的利息;购买方未付清价款之前无权处置国有资产;确需处置的,须经产权持有人同意并报有关部门批准。
20.转制为股份制的文化企业,经财政和主管部门批准,可从1992年以来净资产增值部分(除国家投入外)提取不超过30%的额度,以股份的形式奖励给经营管理人员和有较大贡献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该股份只有分红权,没有所有权。
21.商标、专利及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原则上按规定进行评估作价,由产权所有者交转制后的新单位使用。
22.清产核资中清理出来的转企改制前发生的3年以上应收账款,在转企改制时可按有关规定进行核销;3年以内的应收账款确已形成呆坏账的,也可按规定进行核销。已核销的应收账款实行账销债留,转制后的新单位继续保留追索权,收回的资金仍为原资产所有者所有。为调动转制后新单位的索债积极性,原产权持有人可按一定比例将实际收回的资金奖励转制后的新单位。
23.根据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允许转制单位租用国有文化设施。缴纳租费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可适当减免。
四、关于土地处置
24.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可参照省属企业改制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有关规定,分别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和保留划拨等方式。
25.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处置,用于商业、旅游、娱乐和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的,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或挂牌方式进行。
26.不改变土地用途的,经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
27.用于非经营性项目且用地单位不变,可按土地使用权评估确认价的20%—40%补交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清土地出让金确有困难的,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方式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期满未缴清土地出让金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经批准,艺术表演团体和确有困难的文化单位的土地出让金可采取先缴后返的办法,由财政部门返还给转制单位。
28.采用租赁方式处置的,土地租金可实行“2年免除3年减半”,个别特殊困难的单位可免缴5年。
五、关于授权经营
29.文化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需实行经营性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报同级政府批准授权。授权经营企业原有行政管理和党的领导关系不变。
六、关于收入分配
30.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可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企业要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企业自身特点的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七、关于工商登记
31.文化企事业单位在办理转制登记时,原专项审批的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的,可不再重新办理审批手续,但要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证的变更手续。
八、其他
32.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的资产审计、评估、广告、资产交易等各项收费,按省有关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收费行为文件执行。转企改制过程中所需办理的工商登记、税务变更登记以及水电、土地、房产、交通工具、通讯设施等过户手续,除证照工本费外的收费一律免缴;转企改制单位未发生现金流量的资产过户,可不视为交易行为。
33.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需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
34.对于转企改制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及时研究具体办法予以解决。
第五篇:湖北宜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从事生产经营的实行转企改制
湖北宜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从事生产经营的实行转企改制
2013年12月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市委副书记王兴於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作动员讲话,部署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酝酿多年的事业单位改革由此拉开序幕。
月内基本完成分类工作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央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的一项改革。之所以要实施这项改革,是因为不少地方仍然存在政事不分、事企不分以及公益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2011年,中央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 [2011]5号),对全国改革作出部署。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鄂发[2013]11号),对全省改革进行安排。这次会议后,市委市政府也将出台实施意见,明确全市改革目标任务、改革重点和工作措施。
这项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明晰的“线路图”和时限要求。我市改革采取市、县(市区)同步推进,2013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从事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改革积极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分行政经营公益三类
所谓分类改革,即先分类再改革。根据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如义务教育学校等)、公益二类(如高等教育学校等)。然后,因类施策进行改革。改革的路径是“剥离两头,强化中间”。“剥离两头”,就是将承担行政职能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进行合理剥离。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行转企改制。“强化中间”,就是强化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公益事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