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摘 要:随着生态安全农业的大热,一种大森林环境下的有机新型农业――林下经济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该文通过介绍广西国有钦廉林场的林下经济――钦廉模式,探索大森林环境下有机新型农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意义。
关键词:钦廉模式;林下经济;有机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91-02
引言
1.1 钦廉模式的起源 20世纪90年代,国有区直林场中由于管理体制不到位,劳动力效率下降,林场经营效益降低,职工就业难度大。出于对林场减负和职工发展的角度,出现了林场分地给一线职工并准其自主经营的自营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提出“少砍树,不砍树,也致富”。不能因为林改破坏林地,而要使林改具有持续性,由此提出了林下经济。2011年10月10日,经过会前多次到广西的调研,时任全国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正式提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广西钦廉林场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排头兵。2008年,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提出桉树下不长草的疑问,开启了钦廉试行林下种草的序幕。此后,钦廉林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营经济的基础,从林下种草开始,到牛羊养殖,再到生物肥料,逐步形成了林下种草―草喂牛羊―沼液种草的有机、立体、循环经济模式。
1.2 钦廉模式的内涵 钦廉模式的内容在于利用林下空间,实现林下种草、草喂牛羊、沼液种草的林业循环,形式是“公司+基地+合作社+林户、林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真正成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民生农业。
1.3 钦廉模式的意义 钦廉模式林下种草,改变了速生桉下不长草的传统、错误观念;带动辐射林农和农村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它多种树而不砍树,创造良好的林业环境,以绿色、环保、生态、循环、低碳为依据,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做法
2.1 把林下绿色空间当新型财富资源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将林间间隙土地、林荫、森林小气候等资源种草,将其当做新型的要素资源、资产资源、资本资源来开发、利用、运营,不仅丰富了森林景观,增强了林地保持水土的效用,而且将林下资源切实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财富,真正做到了“既要青山绿山,也要金山银山”。
2.2 把林下绿色经济当新型产业体系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林下种草、草料加工配送、草喂牛羊、粪便做有机生态肥、沼液种草、牛羊产品转销市场的林业循环模式,真正将森林环境下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当做新型的农工商贸服产业来开拓、延伸、建设,构建了一个现代多功能复合产业体系。
2.3 把林下绿色基地当新型产业园区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将林区土地整合规划,统一配套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立种养集中区,建设特色功能园,把森林环境下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等功能集中区,当做新型的现代产业园区来开发、建设、运作。
2.4 把林下绿色产品当新型市场品牌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产品,经过标准检测、检验检疫、品牌认证,通过统一加工配送,建立专业市场销售,真正做到绿色安全无污染,紧跟新时代人们对食品安全高要求的潮流,真正做到高品质、高生活。以此将森林环境下生产的绿色、环保、生态、卫生、安全的食品,当做顺应人们消费观念提升、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载体来做。
2.5 把林下绿色经营当新型发展方式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整个产业链实现资源的绝对利用,真正践行“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理念,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把森林环境下的生产经营,变成绿色、环保、低碳、生态、清洁、循环的生产经营,当作了转变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广西的新路径来做。
2.6 把林下绿色管理当新型制度变革来做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公司仅做承包、示范,经过市场检验之后再鼓励和带动职工大力发展,将最终利益归属职工,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人文经营、民生管理,把森林环境下的生产政策、经营制度、管理机制,当作现代林业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来做。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运行特点
3.1 资源化 钦廉林下经济利用林间间隙土地、林荫等原来从未开发的资源进行再利用,将牛羊粪便通过微生物处理做成有机肥料,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改变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传统,真正做到了资源化发展。
3.2 产业化 钦廉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国有林场的龙头带动,对林业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林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3.3 集约化 钦廉林下经济整合林区土地,将森林环境下的种、养、加工等功能集中区作为特色功能园区来开发,增加了生产要素的含量,提高要素投入的集中度;通过总公司+分公司+基地+专业市场的形式,实行规模化经营。通过这种集约化经营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整合效益。
3.4 品牌化 钦廉模式的林下经济产品经过标准检测、检验检疫,目前已形成钦冠品牌,通过绿色、环保、安全、无污染的产品形象将其与其他非林下经济产品区别开来,达到了市场突出和市场区别的品牌化作用。钦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启示
4.1 理念先行 广西钦廉林场在林改实行以来即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林下空间增强自身发展,再借民众对由桉树下不长草发出疑问的契机,提出不砍树也致富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的基础加以建设,真正做到理念先行。
4.2 模式引导 广西钦廉林场通过对林草、林畜、林菇、林蜂等不同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形成了林下种草―草喂牛羊―沼液种草的立体循环模式。在该模式的引导下,逐步发展完善成为钦廉林下经济的发展路径。
4.3 主业带动 钦廉林下经济产业链以种草为基础,以养殖为主业,以生态肥料加工为后续,通过养殖的发展,带动林下种草和有机肥的生产,而动物产品则实现品牌化经营销售。
4.4 立体推进 钦廉林下经济首先利用林下空间,实现立体经营;其次对大森林环境下的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交叉发展;再次通过总公司、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的形式,步步推进,层层发展。
4.5 综合发展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不只是林场种树的单一发展,而是林下种植、养殖、加工多向发展;也不是只停留在生产阶段,而是生产、加工、储运、市场层层推进,真正实现了农工商贸服一体化、综合化发展。
4.6 推广价值 钦廉林下经济模式由林场牵头组建公司,公司做承包和示范,经过市场检验之后再鼓励和带动职工大力发展,将最终利益归属职工。在全区林场范围推广钦廉模式,首先有利于确定林下经济产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其次,依靠林场强大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加快林下经济产品市场和流通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林场发展经过市场检验之后,在全区各地推广钦廉模式有助于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实现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全区实现绿色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余玉珠,顾克潇,李杰霞.钦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及举措[J].中国林副特产,2012(4):101-102.[2]程亮,胡礼伟,余玉珠.钦廉林场谱写林下经济新篇章―林一草一牧一沼循环发展模式的有益实践[J].中国林业,2012(24).[3]韦荣华.钦廉林场:循环的财富[J].当代广西,2013(20).(责编:徐焕斗)
第二篇: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探讨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及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要求;模式
所谓的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将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于此的经济作业,其中包括了林下、林中以及林上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可以缩短林业经济周期,保护生态的稳定与安全,提高林业经济附加值,从近年来各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林下经济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广东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
广东省共有国有林场188个,分布在21个市、84个县、经营拥有的总经营面积73.9万hm2,林地面积60.7万亩,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在有林地面积中生态林面积占51%,商品林面积49%。2008年底统计:林蓄积量合计约3 384m3,占全省森林资源总量的8%。在职职工1.5万人,全省林场资产总约35.5亿元。201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15年,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在186.7万hm2以上,林下经济产值在45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2.1 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综合效益较为低下
如今省内部分国有林场中,现有的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林区的发展,旧模式导致林业资源被浪费,使得林区经济的综合效益相对较低。在国有林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延续过去造林伐木传统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大量的林地资源未被综合有效地利用,经济效益长期徘徊在较低的水平。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林区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的提高,而且对生态平衡发展具有破坏性的危害,直接导致林区的林业资源逐渐枯竭,林区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形成对立矛盾的态势。
2.2 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多元化的林下经济是转变国有林场的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有林场探索出一条以林业为主,林下养殖、种植、森林旅游综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以充分地利用林区丰富的林地资源及广阔的林地空间来提高林区整体的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效率。将单一的林区经济发展模式拓展为综合利用林区多层空间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科学发展国有林区的经济。同时,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可以使得林区的职工通过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以避免由于林木收益周期较长所带来的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的问题。整合林区的整条林业产业链,实现既能在短期内获得收益,又能在长期保护生态维护树林,长期与短期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2.3 节约型林场及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
充分利用林场内的各种资源,实施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林场节约林业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场和环境友好型林场的要求。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以及森林旅游,既可以扩增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土的保持能力和水源的涵养能力,为林区的生态平衡打下水源基础。同时,通过发展林下养殖业将牲畜从室内养殖转移到林间放养或圈养,既可以提高牲畜的品种质量,减少病菌传染的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使林区的整个生态系统更为一体化,生物资源的循环更合理,以促进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成。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是指依靠林地资源,以科技为技术支持,合理选择适宜林下生长的菌类及微生物、动物、植物的物种,并施以系统化地种植养殖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既实现林地生物品种的多样性,又在农业、林业、牧业三方面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享,最终实现整个生态圈的平衡稳定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国有林场是宝贵的优质资源之一,森林资源和辽阔的林地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功探索出多种高效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如林下种植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森林旅游模式等,为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3.1 林下种植
国有林场拥有极其丰富的林下资源可供发展种植业。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4.1.1 林+花模式
即在林下大批量种植各类耐阴的观赏类植物和花卉。
4.1.2 林+菜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喜阴的经济作物。
4.1.3 林+药模式
即在林下培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或其他作物。
4.1.4 林+菌模式
即在林下种植各类菌菇类。
在连山壮族瑶自治县,许多乡镇在山上的枫树林下便会长出一朵朵天然的灵芝,因其具有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抗自由基、抗神经衰弱、治疗高血压、治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抗过敏作用等功效,药理价值极高。在各地区市场需求都很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收益可观,可作为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模式的首选之一。近年来,该县以“林+菌”模式作为该山区乡镇农民主要的致富创收项目进行推广,并对灵芝种的林区施以各项全面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保障林下的生长环境以适合灵芝的生长。
3.2 林下养殖
除了林下种植的模式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国有林场林下广阔的空间发展进行多层次立体的养殖。可供考虑的发展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3.2.1 林+蜂模式
即利用林下的空间放养适合的蜜蜂品种以发展养蜂业。
3.2.2 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猪牛羊兔等各个品种的家畜。广东省连山林场部分职工在林中放养东山羊,收入十分可观。
3.2.3 林+禽模式
即在林下畜养鸡鸭鸟鹅等各种禽类。
3.3 森林旅游
在发展林下种植及林下养殖之外,发展林下旅游业也是国有林场发展经济的高效模式之一。利用该省优越的地理环境,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极佳的生态环境,在合理地开发规划下,发展以纯天然的森林景观为主,以周边天然林下资源的产品为辅的旅游业。具体而言,可开发森林氧吧、疗养康复、休闲度假等各类功能的森林旅游开发区。近年来,广东省已先后开发并建成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正逐步成为国有林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省乳阳林来局和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合作建设合同》,该公司将在5年内投资5.5,建设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能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家增收渠道,提高林地使用率,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利用林下经济产业各项产品资源,从加工到流通销售将其打造成一条经济产业链,进一步使林下经济的发展高效化,形成国有林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 杨馥宁,周水金.江西国有林场发展森林旅游业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04).[2] 蒋叔介,张启俊.分类经营管理 发展森林旅游[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02).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做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区委、政府工作安排部署,扎实推进我区节能降耗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工作情况及主要做法
1、节能降耗方面: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自治区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要求,按照自治区政
府和市政府节能工作要求和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节能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产品单耗控制在自治区定额标准以内。采取了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和保障措施。
2、工业经济转型方面:为了进一步对接自治区给予我市资源枯竭城市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自治区支持我市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9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石嘴山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3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经济转型示范区工作方案。该方案以打造宁夏陆港经济区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转型这一主线,抢抓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国家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石嘴山工业园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四大工业园区”的历史机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强化投资拉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努力在产业转型上再上新台阶。
3、循环经济方面:抓住石嘴山工业园区被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机遇,加快石嘴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通过规划、改造和建设,使园区内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形成各种循环利用链条,以宁夏博宇60万吨矿渣微粉新型建材、荣华缘25000kva硅铁矿热炉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试点项目为带动,鼓励生产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形成循环发展规模优势,获得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效益。
二、对策及措施
(一)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必须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项目审批程序关、“两高”产品出口关。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
(二)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节能。
(三)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继续做好高效节能空调推广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推广节能灯。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认真落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监管。坚决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单位,收取惩罚性电价。
(五)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推进高效节能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先进发电设备等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肃查处违规乱上项目、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电价优惠、严重浪费能源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
(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继续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新闻媒体要定期公布各地方节能减排进展和能耗情况,报道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总之,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政府主要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对本地区、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强化行政问责,对节能目标完成好的要给予奖励,未完成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责任,根据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同时还要严防弄虚作假,对任何地方和企业,一经发现数据造假、做表面文章,都要坚决严肃处理,确保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四篇:多举措发展林下经济
多举措发展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林业生产的参与式林业与农业经营方式,是采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协调森林保护与发展经济非常有效的模式。
一、林下经济的兴起
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在国家的政策引领,财政扶持和技术支撑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林下经济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部分领导层和决策层对发展林下经济在农民增收和巩固退耕还林,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作用和潜力认识不足,主管部门和乡镇在改变农民传统种植养殖习惯的示范引导不够。
(二)林产品加工规模小或无加工企业,缺乏林产品收购的定价和竞争机制,导致林产品收购价格低,林业的综合效益差,影响了农民植树造林建设产业资源基地的积极性。
(三)政府对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大,没有专门的扶持资金。
(四)林地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既增加林产品运输管理成本,又只能是靠天吃饭,很难在肥水上确保林产品稳产高产。
(五)林业产业企业或业主在发展中不能及时兑现有关协议内容,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纠纷。
三、多种措施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
(一)明确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
充分利用林木,林草、林地、林萌等森林资源,改变人们纯林、纯田、纯土、纯圈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习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实现林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地实施“科技兴林,产业强林”战略,推进从重生态向生态产业一体化转变,从林业小县向产业强县转变,提供为生态安全提供森林支撑,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二)明确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目标。
着力发展“两大产业”地参、雪莲果,大力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模式两大模式,到2017年打造十亿产业,助推亿元模式,地参产业高产基地和雪莲果高产基地转换面积达10万亩,林地资源利用达到40%以上,产业资源培育,产品加工一体化上规模上档次,达到森林资源少剩余甚至无剩余的要求,实现兴林富民目标。
(三)突出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重点
地参,雪莲果在广安、前锋、南江等地已多年试种成功,能食药两用,具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很具有开发价值,将其打造成现代林业循环经济的示范产业,对 其他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十分巨大。
1、坚持四项制度,促进地参、雪莲果高产高效。一是先进科技应用推广制度;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三是政策激励制度;四是建立参、果产品收购定价听证制度。
2、抓住四个节点,提升产业素质。
一是抓住培育和引进不同经济成份和不同产业环节的地参、雪莲果加工企业发展的节点;二是抓住差别扶持的节点,重点以地参、雪莲果加工能力超千吨、超万吨加工企业发展;三是抓住培育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品牌节点,增强社会知名度和认知度;四是抓住扶持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和农产品产地认证节点,提高产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3、破解两大难题。
一是破解地参地上部分茎叶销售难问题;二是破解雪莲果地上茎叶未能利用难题,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和发展林下养殖,将地参、雪莲果茎叶物转化成猪、羊、牛、鸡、鸭、鹅、兔等饲料,可循环利用的现代林业循环经济示范产业。
四、强化组织领导,各方协调配合。
(一)科学规划,引导合作。
科学确定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重点,规模布局,处理好家庭承包与规模经营的关系,林业与农业,林业与畜牧业的关系,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转变森林经营理念,推动部门合作,促进林农林畜互动,提 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增强林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强化服务,示范推动。
切实加强对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的指导服务水平,坚持常态化先进科技推广应用制度和重点林产品定价听证制度,聘请专家建立不同类型科研平台,帮助农民、林业专业合作企业解决资金、技术、生产、销售等问题,抓好不同发展模式的试验示范,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做法,表彰典型,推动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向纵深发展。
(三)完善政策,扶持发展。
要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将扶持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反馈到领导决策层,争取各级政府的税收、信贷贴息政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对符合政策的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县级林业循环经济或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基金。出台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专项扶持政策,促进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实现绿色增长,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较大贡献。
第五篇:关于发展林下经济的几个问题
发挥林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景观资源,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初级加工、林下旅游等多种项目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相关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它是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等特征,是林区职工群众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林下经济是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不断增加森林碳汇,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协调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碳汇等功能。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广大林区职工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资源,才能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他们在
从事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的同时,都能够自觉地植树造林、爱绿护绿,实现了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这就是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的最好诠释和生动实践。比如,新疆阿克苏市自1986年以来实施了柯柯牙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7.2万亩,建成了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4公里的防护林带,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而且打造了著名的特色果品基地,红枣、核桃、苹果等林产品畅销世界各地,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绿色发展之路。从全国范围看,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一方面,每亩林地直接产出率由2003年的84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198元,有力地促进了林业职工增收;另一方面,林业职工植树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建设,为实现绿色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绿色资源,探索了宝贵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林业职工就业增收、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实践。我国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农用地中林地面积达25325.39万公顷,是耕地的1.8倍。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经营和必要投入,林地生产力低下,综合利用潜力巨大。尤其是许多林地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林下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水气热条件优越,森林景观资源丰富,既能发展林参、林菌、林药等种植业,又能发展林禽、林畜、林蛙
等养殖业,还能发展观光休闲、果品采摘、生态疗养等森林旅游业,是林业职工最熟悉、最适宜、最便捷的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是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特色经济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所在。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木头经济发展模式,缩短林业生产周期;有利于发挥林区资源优势,促进林业职工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加快推进兴林富民步伐;有利于促使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在林区蓬勃兴起,吸纳林区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走出了一条不离乡能就业、不砍树能致富的发展之路。
(三)发展林下经济是满足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林业既承担着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又承担着保障生态产品供给的两大重要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维护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社会对绿色无污染林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且呈急剧增长态势。人们对油茶、核桃、红枣、板栗等木本粮油,以及松茸、木耳、松籽、枸杞等林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鹿茸、天麻、三
七、茯苓等名贵中药材日益青睐,对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淡水、优美的环境等生态产品须臾不可或缺,对回归自然、亲近森林、走进郊野缓解精神压力的休闲方式更加向往。同时,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生物质能源已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市场需求前景广
阔。总的看,林业生产的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生态产品,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短缺、最急需的产品,而这些产品绝大多数是耕地无法提供的,也不能利用木材加工而成,只能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随着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森林旅游已成为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产品种类日益多样,产品产量明显提高,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绿色林产品,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而且为林业职工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增收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国林地产出率还很低,不足耕地的一半,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巨大。如果将林地平均产出率提高到与耕地相当的700多元,全国45亿多亩林地每年总产值可达3万多亿元,将为增加林业职工收入、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更大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从长远看,社会对林产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发展林下经济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潜力,既可以增加林业职工收入,提高购买能力,又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绿色消费需求,进而提升国内消费水平,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四)发展林下经济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森林景观利用、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为主要模式的林下经济,挖掘了林下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发挥了林荫空间和水热条件等自然优
势,是资源环境代价小、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生态产业,既符合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客观要求,又顺应当前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的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把林区部分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有利于林区提高林地复种指数,节约土地资源,带动林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以贴近自然的生产方式,产出具有绿色、环保、健康等特点且市场前景广阔的林下种养产品,加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发展格局,变产业优势为经济优势。
(五)发展林下经济是全面深化林改、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体改革部分基本完成。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但这只是改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确保农民群众有积极性、有能力依靠经营山林发家致富,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才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和改革成功主要标志。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全面深化林改、促进农民、林业职工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既能够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够壮大绿色产业,增加林业职工收入,促进林业职工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地资源、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转变,大幅度提高林地利用
率和产出率,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绿,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取得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同时,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可以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林业流动,推动了强林惠林政策体系的完善和落实,促进了林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和确立,为林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我市发展林下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和基础
1、生态优势。伊春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森林总蓄积2.71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高达84.5%。全年夏季平均气温20℃,无霜期110~125天,年平均降水量750~820毫米,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361天,森林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达5万多个。境内有大小河流702条,河流、湖泊、沼泽等各类湿地资源39.9万公顷,水资源总量为83.6亿立方米。2010年,我们委托中国林科院开展了森林与湿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工作,根据评价结果,伊春市森林与湿地资产价值1.26万亿元。
2、资源优势。在野生资源方面,400万公顷大森林中,有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亚寒带珍贵树种110多种,熊、鹿等珍稀野生动物434种,有五味子、人参、平贝等野生药材490多种,有红松籽、平榛、蓝莓、山核桃等野生植物1390多种。
3、市场优势。我市产地市场的集散功能初步显现,伊春区森林食品大市场年交易额近3亿元,蓝莓、食用菌等产品的集聚量达到万吨以上;组织越橘庄园、林都、忠芝等14家森林食品龙头企业的51个产品入驻省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在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特色产品经销点、代销点982处。加大伊春森林猪营销力度,开办了5家“伊春森林猪可追溯产品专营店”,注册了伊春寒地森林猪连锁经销有限公司,以加盟连锁的形式诚招省内外的加盟商,以品牌优势、品质优势,打开外埠市场。
4、技术优势。围绕绿色食品开发,我市在农产品种植、野生动植物驯化、北药研制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2010年,黑龙江隆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在嘉荫县初步开发了400亩的“中国嘉荫绿色水稻基地”,共同打造“神州第一龙大米”。2014年,我市获省农业科技奖1项,农业“丰收奖”5项。增产粮食7048万公斤、黑木耳264万公斤、药材192万公斤,增加收益2.61亿元。建立各级科技示范园区40处,总面积22.5万亩,市、县(市、区)、乡镇三级示范园区建设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在伊春森林猪养殖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省农科院专家研究制定了《伊春森林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已通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审定(执行标准号为DB2307/T001-2014)。在北药业方
面,伊春药业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北豆根研究上得到了高纯度的蝙蝠葛碱、蝙蝠葛苏林碱等物质。红星区积极与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进行产学研联合,围绕平贝母播种机械、平贝母除草机械、平贝母起收机械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创新。近期平贝起收机样机已经生产出来并在红星区进行了试车,预计今年将投入正式生产。
5、政策优势。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伊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支柱型产业,进行专题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加大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改善农产品、加工食品质量方面,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将极大的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发展进展,带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
(二)我市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上下按照“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的理念,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全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伊春森林食品产业继续呈现两位数增长,实现产值61.2亿元,同比增长12.8%。对林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提高。从业人员达到18.2万人,同比增加2.5%。人均纯收入11,407元,同比增长10.4%。
1、初步形成“红蓝黑+林药+林畜”五条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初步形成了林菌、林药、林果、林畜等10
多种森林食品药品产业,突出抓“红蓝黑+林药+林畜”五条产业链。红松产业链,目前以汇源、中盟天隆为龙头的坚果精深加工生产线正在加速推进建设,争取在下一个红松籽丰产期到来前使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上,实现红松籽不出市。蓝莓产业链,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以友好万亩蓝莓基地为依托,通过越橘庄园、忠芝、双蓝等企业为带动,打造了从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到蓝莓文化的全产业链条。黑木耳产业链,通过开展食用菌产业素质升级行动,引进黑尊集团,建设总投资5亿元的黑木耳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提高食用菌生产加工能力和水平。林药产业链,目通过加大对格润、葵花等制药龙头企业的扶持,形成拳头产品,带动林药集约化、规模化、自然化种植,做大上游环节。林畜产业链,以做大“伊春森林猪,全程可追溯”项目为示范,打开销售出口,以销带养,取得突破后将这一模式在其它养殖项目上推广。
2、特色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在种植业方面,2014年,我市红松果林、榛子林营造和改培分别达到2.4万亩、5.8万亩。蓝莓、蓝靛果等小浆果面积达到6万亩,进入盛果期面积达到3000亩。食用菌生产规模5.8亿袋,其中黑木耳5.6亿袋。日处理万袋制菌厂已突破20个,棚室立体栽培规模达226栋。落实蕨菜、山芹菜、蒲公英等山野菜驯化种植面积2282亩,其中蕨菜2040亩。在畜牧业方面,2014年,我市黄牛及肉牛饲养量 17万头,奶牛存栏近4万头,山绵羊饲养量 37万头禽类饲养量2800万羽,生猪饲养量88万头,特别是森林猪饲养量达6.2万头。在北药业方面,2014年,伊春市北药行业完成增加值8.6亿元。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林下药材改培完成32万亩、采集销售野生药材1万吨。
3、产业化项目稳步推进。2014年,5个省级绿色食品和林下经济产业项目实现开复工,完成投资8.7亿元。汇源集团投资75亿元建设的绿色产业谷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物流产业园工程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黑尊集团黑木耳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完成综合生产车间及附属设施建设;伊春永旺食品有限公司大豆精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加工腐竹等产品1820吨;宝宇集团森林猪养殖加工项目上,新建森林猪养殖基地2个,带动全市建成寒地森林猪基地56个,饲养量达到5.2万头;中盟集团红松全产业链深加工项目,联合车间、动力车间主体封闭,制冷设备安装测试完毕。
4、完善了“龙头+基地+农户”机制。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森林食品龙头企业60户,总资产超过17.5亿元,年加工原料能力达到10万吨,罐储能力5万吨,产成品产量50万吨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主导产业全面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基地270万亩,养殖量1125万头(万只),农户8.2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2%、2.5%和6.7%。全市森林食品共有10大类360多个品种。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养殖场6个,市级规模示范养殖场37个,达到省级备案标准的养殖场已达到317个,全市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协会)达到40个。
5、产品质量认证和品牌打造有新突破。全市落实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270万亩,有效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的有59家企业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183个产品。采用二维码技术,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市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全市有26家企业120多种产品实现了质量全程可追溯。全市农产品(森林食品)中获国家驰名商标的有5件,省著名商标31件,市知名商标85件;伊春蓝莓、嘉荫木耳等7个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完成15个“小兴安岭大森林”和“林都北药“集体商标”的续展认证,目前已有近百家企业200多种产品统一冠注使用这两个集体商标。
6、科技支撑能力的得到提升。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林下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体系,与省内外的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组建了以国家首席蓝莓专家李亚东教授为首的伊春市蓝莓产业专家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李玉为伊春食用菌产业专家团,并在决策咨询、成果转化、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科技交流等
方面开展了有效合作;市政府与东北农业大学签署了“共建特色产业基地”协议,共同建设“寒地特色小浆果、食用菌实验研究中心和产业基地”;黑龙江越橘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德国酿酒专家,成立了小兴安岭山野果开发研究所,开发了蓝莓白兰地等多种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在森林食品培训基地伊春林校、伊春技师学院举办森林食品专修班,并在五营、友好等地建立了实训基地,以“订单式”培训引导林业职工群众转入森林食品行业。
(三)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的活力不足。我市产业特点是大林业小农业,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在林下。但受国有林区体制机制限制,一方面林业职工没有取得林地的长期承包经营使用证,不能有效地将森源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外来大户和工商资本进入林下受限制,也就不能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发展林下经济。
二是产业链各环节融合不够。产业化各环节进行股份形式的资本联结是最理想最公平的联结,但目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务农职工运行都不规范,无法进行产权融合,多是合同或随机联结,没有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产业链舞动缺乏力量。
三是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品牌混杂,层次不一,知名
度低,影响了统一宣传,缺乏市场话语权,风险较大。营销网络不健全,营销手段落后,仍以产地经销为主,缺乏现代营销理念,缺少现代营销人员,也缺乏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手段。
四是产业提升受到资源市场双重打压。受全面停伐和市场疲软影响,黑木耳等产业发展受原料限制和价格低迷双重限制,职工群众缺乏信心,生产规模已呈现蒌缩趋势,预计2015年生产规模又将下降6000万袋。
五是项目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伊春市的林下产业以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为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从全市角度看,除食用菌、松籽、蓝莓具有一定规模外,其它品种规模都很小,未能形成较强的集约化、规模化效应。
六是龙头企业和基地没有形成有效对接。伊春市确定的食用菌、山野果、山野菜、保健品、驯化动物食品、矿泉水六大森林食品产业中,除山野果中的蓝莓形成一批加工龙头,加工转化率较高,具有一定带动作用外,其它产业基本没有带动全局的龙头企业。
七是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但重点是提高粮食产能,满足肉蛋乳的供应,多数多种经营用地未纳入国家基本农田,不享受基本农田建设投资政策,水、电、路等设施落后。
八是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林区职工长期从事采伐
和营造用材生产及农业种植,缺乏经济林经济作物生产的专业知识,科学研究力度不够,丰产配套栽培养殖技术匮乏,新、特、优品种少。
九是缺乏人力人才支撑。现有从业人员多是45岁以上人员,各地畜牧、北药、山野菜加工等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有的即将退休,专业大学生又招不进来,无论从业人员还是技术人员都面临断档。
三、下步发展林下经济的目标与布局
市里已经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到2020年,建成一批森林食品生产示范基地,推进森林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创立森林食品特色品牌产品,开发森林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森林食品专业交易市场和流通体系,使伊春森林食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取得稳固地位。全市森林食品产值9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7%。从业人员人均收入达到14040元,年均递增6%。森林食品产值和从业人员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森林食品产值占全市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十三五”时期,重点围绕食用菌、蓝莓、红松子、山野菜、特色养殖五大产业,做大森林食品种植、养殖、采集项目,做强森林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做精森林食品批发零售、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特色餐饮等服务项目,全力打造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一)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1、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总产值达到30亿元, 年递增5%,生产规模力争达到 8亿袋(瓶/盘/棒),年递增4%;产量达到35.5万吨(鲜重),年递增4.5%。全市食用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人均纯收入2.5万元。全市食用菌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高,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素质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品牌更加叫响,食用菌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取得稳固地位。
2、总体布局:我市食用菌生产区域布局分为:中北部黑木耳生产区、中南部多品种生产区、中部珍稀菇类生产区、铁力草腐菌生产区、中部食用菌加工营销区、山上林场所野生菌保护采集区。
(1)中北部的黑木耳生产区。包括美溪、金山屯、南岔、带岭等东南部黑木耳产业带;翠峦、乌马河、友好、五营、新青、汤旺河、嘉荫等中北部黑木耳产业带。区域内县、区(局)黑木耳生产均超千万袋以上,其中金山屯、南岔、五营都在5000万袋以上。两个产业带分别沿哈伊公路、伊嘉公路、鹤伊公路、乌带公路、桃南公路两侧形成近千里的“黑木耳走廊”。
(2)中南部多品种生产区.包括友好、乌马河、翠峦、美溪、朗乡等区、局,除生产黑木耳外,还主要生产香菇、金针菇、榆黄蘑、平菇、猴头蘑等。
(3)中心城珍稀菇类生产区。包括市食用菌产业园区、友好、乌马河、翠峦、伊春区等中心城区。在伊春区建设日装8万瓶、日产金针菇30吨、全年产量可达1万吨的现代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线,在友好区建设日产金针菇、杏鲍菇2吨以上中小型工厂化生产线。同时为友好、乌马河、翠峦、伊春区等周边农民和林业职工提供食用菌生产原料1万吨,建设50个出菇房和500个大棚发展珍稀菇类生产。
(4)铁力草腐菌生产区。包括铁力市、双丰局、铁力局、桃山局等。该区域处于平原和浅山区,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大,稻田多,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可利用水稻育秧大棚间歇期发展草菇、白灵菇、双孢菇等草腐菌类生产。
(5)中部食用菌加工营销区。包括伊春区、友好区、五营区等。这个区域现有伊春区的天隆、林都、宏达、兴安塔,友好区的丰园、雪林、大山里,五营的忠芝、丰林等20多家食用菌加工企业,食用菌加工能力在万吨以上,加工总量占全市的90%。伊春区是我市食用菌产品营销的集散地,现建有集销售、仓储、物流于一体伊春市森林食品大市场,通山路还集聚了食用菌经销店20多家。
(6)林场所野生菌保护采集区。在全市218个林场所施业区中都分布着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现已知可食菌类有30科280多种,年允收量18万吨,占全国已知食用菌的三分之一,金顶侧耳(榆黄蘑)、蜜环菌(榛蘑)、亚侧耳
(元蘑)等10多个品种已进入商品化采集,其中野生黑木耳年采集量1000吨,野生榛蘑年采集量1300吨,野生元蘑年采集量700吨。
3、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1)实施优良菌种繁育与应用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配套、运行灵活、实力较强,市场主体突出、保障体系完善,适应菌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优良菌种繁育与推广体系。推广优良菌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行食用菌生产自动化,年产三级菌5000万袋;培育30个年生产10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菌包生产企业,扶持50个左右年生产50万袋菌包合作组织或专业大户。
(2)实施原料开发与循环利用工程。规划期间,通过实施食用菌原料开发与循环利用工程,加快新型食用菌原料开发,逐步减少木屑原料配制比重,降低林木消耗。到2020年,食用菌栽培生物转化率要提高10%以上;建设5个以废菌料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型煤加工企业;重点抓好朗乡局100公顷食用菌原料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3)实施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建设规模“超千万”袋的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区、局)15个、“超百万”袋的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林场(所、村)100个、“超十万”袋的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大户或合作经济组织400个;重点在嘉荫、乌马河、朗乡、桃山等区、局建立年产100万
袋(棒)以上的标准化香菇示范基地;建立野生食(药)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圈),建立人工促繁基地。
(4)实施产品精深加工工程。通过实施“产品精深加工工程”,培育20个规模以上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加工企业2户,5000万元的加工企业3-5户,3000-5000万元的加工企业10户,超千万元的加工企业20户;全市食用菌加工业产值与食用菌总产值之比达到1∶2,主要品种加工转化率(粗加工以上)达到55%-6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重点抓好黑龙江黑尊食品有限公司黑木耳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年培育黑木耳液体菌种成品2000万包,年加工黑木耳干品5000吨;设立种植基地,通过“园区+种植户+基地+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在伊春地区实现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回收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投产后将成为目前国内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工艺最科学、生产力最强黑木耳液体菌种、成品包、黑木耳精深加工企业。
(5)实施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建立全过程、全品种标准体系;健全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立严格的监控制度。
(二)发展蓝莓产业
1、发展目标。在搞好野生蓝莓保护及合理开发基础上,育苗技术进一步成熟,供加工用的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栽培形成技术集成,鲜食品种栽培技术趋于成熟;开发出一批特色突出、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以及相应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建成全国最大的蓝莓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种植蓝莓10万亩,年收获蓝莓果实3万吨以上,种植业产值实现12亿元以上;加工仓储、保鲜企业形成处理蓝莓果实3万吨以上的加工能力,加工业实现产值36亿元以上,服务业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2、产业布局。
(1)基地建设布局。在切实搞好野生蓝莓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同时,以加工品种为主,以鲜食品种为辅,优选适栽品种,加快苗木繁育,建设国内最大规模种植基地、设施化有机鲜果生产基地、旅游观光采摘基地。在野生蓝莓集中分布的友好、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汤旺河、乌伊岭区和嘉荫县施业区内,建立野生蓝莓管护和抚育基地;在土地等自然条件适宜的友好、双丰林业局等地建立集中连片的人工种植基地;建设鲜食果品设施生产区,在基础条件较好的铁力市、友好区、乌马河区、五营区,新建和利用现有蔬菜温室、大棚,选择半高丛和北高丛类型中适宜的优良品种,发展一定规模的设施蓝莓栽培,生产鲜食蓝莓;建设著
名旅游景点观光采摘区,将蓝莓产业与我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相结合,以小兴安岭蓝莓节为带动,在市内主要景区建立蓝莓观光采摘区,丰富森林生态旅游内容。重点建设区域为汤旺河石林公园、五营森林公园、上甘岭溪水公园、金山屯峰岩山寨、南岔仙翁山公园、桃山悬羊峰公园。
(2)龙头企业布局。根据蓝莓种植区域规划,遵循原料就地贮藏和就近加工的原则,在伊春区、友好区等地新建一批保鲜、冷藏加工企业,扶持越橘庄园、五营忠芝、友好丰园、汇源、中盟等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与扩大产能同步推进。规划每个龙头企业的特色产品加工种类,有针对性地发展品牌产品,引导龙头企业开拓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依托伊春市天华药业、南岔格润药业等医药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效益。
3、主要建设任务及重点工程
(1)基地建设重点工程。计划建设野生蓝莓管护、野生蓝莓集约化抚育、蓝莓种苗繁育、人工种植基地等四类项目。
——野生蓝莓管护项目。管护区内不进行大规模的林间作业,采取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以人工抚育为辅,适量采摘,注重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逐步恢复管护区内野生蓝莓种群,达到扩大种群、提高单产的目的,亩产
突破25公斤。建立管护采收站,配备必要的巡护设备、收贮机械、界桩、标牌等设施。到2020年,建立野生蓝莓管护区50万亩。
——蓝莓种苗繁育项目。五营、朗乡种苗繁育基地要完善温室大棚、组培室、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育苗能力达到3000万株;在上甘岭、红星、乌伊岭、翠峦建设野生蓝莓优系及蓝靛果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
——蓝莓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一是露地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加强喷灌设施、围栏、道路、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购臵配套农机具。采用最适合栽培品种及株行距,按统一标准进行土壤管理、水肥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埋土防寒等规范操作。到2020年,全市种植蓝莓10万亩。二是设施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温室大棚、组培室,配套喷灌设施。选用适合品种,按适宜株行距进行定植,按统一标准进行设施内温湿度管理、光照管理、土水肥管理、花果管理、整形修剪、埋土防寒等规范操作。到2020年,全市建设设施蓝莓生产基地0.2万亩。
(2)产业化带动工程。重点扶持蓝莓加工龙头企业投产达产,提高经济效益,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点建设蓝莓旅游配套等项目。紧密结合小兴安岭地区的旅游产业,重点围绕蓝莓优势和特色地区,加强蓝莓旅游产业配套工程建设,相应发展匹配企业和辅助企业,形成加工业上下游紧
密衔接、大中小型企业互为支撑的关系;开发蓝莓旅游精品项目,主要在友好区建设分蓝莓资源区、蓝莓科技区、蓝莓产品区、蓝莓文化区的蓝莓博物馆项目;在红星区建设集研发推广、种苗繁育、设施栽培为一体的伊春中俄林业产业示范园
(3)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工程。加强蓝莓科技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市林科院、带岭林业科研所和市内相关大专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借助外聘的蓝莓专家服务团援助,集中整合科研力量和资金,围绕蓝莓产业的关键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技术攻关,破解技术难题,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加快制定《野生蓝莓集约化生产技术规程》、《野生蓝莓冰酒加工专用原料果实标准》等各种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完善的技术规程,并做到全面推广普及。计划建设蓝莓专家团队创新、蓝莓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技术培训推广等项目。在友好、五营、嘉荫等地建设伊春市野生蓝莓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区,在北部区、局建设伊春市野生蓝莓资源经营技术研究示范基地项目,在伊春区建设伊春市蓝莓种植配套机械研究中心项目,由伊春市农机研究所牵头,相关区、局配合落实。
(4)市场建设工程。依托现有的山特产品交易市场,利用2-3年时间,建设集采购、仓储、营销、信息发布等为
一体的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全国最大寒地蓝莓产品集散交易市场。大力培育和开发蓝莓产品消费市场,加快建设连锁营销和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利用伊农网建成面向国际、功能齐全、信息通畅、资源共享的伊春市蓝莓产业现代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计划建设伊春市寒地蓝莓交易市场、伊春市蓝莓产业信息平台。
寒地蓝莓交易市场项目。集批发、贮藏、加工、运输、直销、配送、质量安全检验、出口检验检疫、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大型蓝莓产品交易市场。占地5万平方米。
蓝莓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伊春市蓝莓产业信息平台,购臵大型服务器、微机等网站设备,开发信息应用软件,建设蓝莓产业网站。
(5)品牌建设工程。发挥原产地天然无污染等品牌优势,按照培育、整合、保护、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分级化、差异化品牌战略,做大做强优势品牌,扩大伊春蓝莓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3-5年时间打造1-2个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3-4个有竞争力的国内知名品牌。对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有机认证等给予政策扶持,对展会宣传、广告宣传及蓝莓品牌建设理论研究等项目进行扶持。
——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有机认证等扶持项目。扶持“伊春蓝莓”等地理标志认证,有机蓝莓基地认证5万亩,23
支持企业争创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引导相关组织依法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及进行商标国际注册。
——展会宣传项目。在重点销售市场和新兴市场定期举办蓝莓产品展览会,支持重点品牌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展会。
——品牌广告宣传项目。常年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进行产品广告宣传。
——蓝莓品牌建设理论研究项目。重点进行蓝莓品牌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三)做优红松榛子坚果产业
1、发展目标。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天保二期政策,大力发展红松榛子果林嫁接栽培,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加速提高坚果精深加工能力,实现红松籽不出市。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坚果仁、坚果油、坚果粉、坚果酱等高附加值食品、保健品、婴儿食品、绿色休闲食品等,努力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红松榛子坚果产业基地,提高伊春坚果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聚力打造“红松产业之乡”。到2020年,全市红松榛子等坚果总产值达到10亿元。
2、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实施红松林基地建设与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红松母树林的管护,开展抚育丰产技术研究,做好红松子、榛子、山核桃等野生坚果保护性采集工作。重点建设伊春天隆 的有机松籽基地、乌伊岭区榛子改培、铁力局山核桃保护和改培基地项目。利用保留的红松母树林建设松子保护基地,重点做好带岭、朗乡等林业局红松坚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坚果经济林人工丰产技术,不断扩大基地规模,满足龙头企业原料供应。
(2)实施产业化带动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俄国、澳洲、法国、美国等国际美容和食品加工企业来伊春投资合作。重点抓好中盟天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红松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年加工能力1.5万吨的松果产业园以及特色鲜明的红松工业园和红松文化博览园,开发红松果仁、松子油、松仁蛋白粉、松仁酒、精油、红松籽油软胶囊及松仁软磷脂胶囊等十大系列高端精品产品品种;抓好汇源集团绿色产业谷红松保护及加工项目建设,年加工红松籽3000吨。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重大成果转化等各级科技项目、创新项目资金的支持。以汇源集团、中盟天隆为龙头,加强与东北林业大学、哈工大的科研合作交流,深度开发红松榛子保健功效,开发松多酚、松仁蛋白粉、美容精油等高档系列产品,提升红松籽的产品附加值,形成完善的产品体系,做优企业品牌,做响园区品牌,做大市场份额,做强红松工业旅游,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集种植、采集、加工、商贸、博览、文化、观光 25
旅游于一体的松子文化产业园区。鼓励企业,做大伊春松籽油榛子油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3)实施品牌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有机食品认证,组织坚果加工经营企业统一使用“伊春红松籽”农产品地理标志,并做好品牌宣传和保护工作。打造1-2个红松产业驰名商标,叫响我市红松品牌,打造“伊春红松产业之乡”。
(四)加快发展山野菜产业
1、发展目标。依托伊春林下特色资源,做好特色山野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野生蕨菜、猴腿、刺嫩芽、黄瓜香、刺五加叶等实行保护性采集,加快建设刺嫩芽、刺五加种苗和改培基地,扩大蒲公英、老山芹、黄花菜等人工种植面积。在传统盐渍、清水保鲜产品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做好山野菜的精深加工,以汇源集团、伊春丰林公司为龙头,开发多种口味即食系列产品;积极引进和培育加工生产切割净菜、脱水菜、冻干菜、腌酱菜、各种菜汁、软硬包装罐头、野菜粉等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到2020年实现增加值3.1亿元,年均递增6%。
2、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建立山野菜基地,加大基地示范化建设工程。建立野生资源保护采集,刺嫩芽、刺五加种苗和改培,老山芹、蒲公英、黄花菜人工种植、引入国外优良品种等四类基地。重点项目有嘉荫县蕨菜保护采集基地,双丰局刺嫩芽改培基
地,南岔区、翠峦区刺五加改培基地,伊春区老山芹等蕨类山野菜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同时,加大山野菜规范化栽培研究示范基地建设,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标准进行生产,以带动全市山野菜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工业园区工程。加快伊春丰林公司等山野菜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利用汇源集团冷链物流项目为基础,整合全市山野菜资源和加工企业,发展速冻、速干、即食产品。通过招商引资,开发以野菜味饼干、菜泥、菜粉为重点的大森林婴幼儿辅助食品、山野菜冻干产品等项目。积极引进和培育切割净菜、脱水菜、冻干菜、腌酱菜、菜汁、软硬包装罐头、野菜粉、山野菜水饺等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山野菜生产流程为:生产基地-采摘-订单收购-净菜加工(保鲜加工)-制冷-包装-运输-市场。建立工业园区,吸引加工企业进入,规划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净菜加工车间、标准化冷库、购臵冷藏车、蔬菜检测设备等,实现山野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做强伊春山野菜品牌,实施拓展山野菜销售渠道工程。严把伊春山野菜质量关,注重提升伊春山野菜的包装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地理标志产品等认证,加大伊春山野菜的品牌塑造力度,注重山野菜有机健康功能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意识培养,通过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商超的有效对接以及利用我买网、淘宝网、一号店等电商的推广,拓展伊春山野菜的销售渠道。
(五)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产业
1、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伊春优越的林中资源生态条件,加快特色养殖产业步伐,积极调整伊春林下养殖的品种结构,扩大养殖总量,打造伊春森林野味肉食品品牌。扩大蜜蜂养殖规模,建立标准化蜜蜂放养示范基地,开展森林野猪、森林梅花鹿等特色品种的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形成良种繁育、商品生产、精深加工和特色鲜明的区域优势。以宝宇集团、友好鑫宇等养殖和加工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各类精细分割的保鲜肉类制品。开发用兽禽肉类生产的灌制、腌腊、薰制等风味食品及罐头食品;开发保鲜野禽蛋、精制蜂蜜、蛙肉制品等产品,培育相应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市特种养殖业实现产值10亿元,加工业实现产值15亿元。
2、重点工程。
(1)实施基地建设工程。加快建设野生动物驯化及繁育基地建设,增加饲养品种,建设标准化饲养园区,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建设好桃山、金山屯鹿繁育和饲养基地,友好、美溪野猪繁育和饲养基地,铁力、金山屯林蛙养殖基地,铁力、上甘岭养蜂基地。重点建设宝宇集团伊春森林猪养殖加工项目,年繁殖森林猪10万头,建设标准化森林猪放养基
地,辐射带动全市森林猪养殖规模。加快建设汇源集团林下养殖项目,建设万头标准化森林猪繁育场、中型饲料厂、屠宰加工厂及食品加工厂,在汇源先进加工技术的支撑下,实现野生动物养殖驯化品质上的飞跃,以“基地+合作社”的模式扩张规模,将伊春各地的特色养殖业实现质和量的全面提升。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蜜蜂生产基地和成熟蜜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蜜源植物开发和种植,提高蜂蜜产量和品质。
(2)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做大做强友好“雪山来客”、“鑫宇”品牌,形成品牌优势,扩大野生动物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伊春森林猪”品牌,加快推广“龙头+基地+合作社+农户+品牌”的发展模式,打造以宝宇集团为龙头的寒地森林猪全程可追溯专营连锁店。积极申报“伊春蜂蜜”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3)实施冷链物流建设工程。扶持友好鑫宇、恒泰等龙头企业完善冷藏、保鲜设施,开展冷藏运输业务。
(4)实施工业旅游建设工程。以宝宇科技、鑫宇牧业、恒泰牧业等龙头企业为基础,建立森林动物食品加工产业集聚区,开展工业旅游。
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快林农一体化建设。转变林农业发展方式,推进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构建更加适应林区生产力发展的新型
林农业生产关系。努力在创新林农经营体系、发展模式、政策支持、流通方式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灵活高效的林农一体化经营机制,推进森林食品北药业做大做强。一是完善产权制度。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林下种植提供优越的体制环境。二是推进林业综合改革,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全面开展国有林区林业资源普查,为确权做好准备;要完善国有林权改革制度;放活林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模式也要加快升级;要推进林业局公司化运营、多元化发展;要实行政企、政社分离。三是积极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森林主要用途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逐步改变现行的造林投入和管理方式;鼓励各社会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参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及时办理权属变更和相关手续,保护从事林下种植的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四是试点先行,分类指导。五营、新青及南四局应先行试点,如双丰、铁力、桃山多种经营用地规模大,相对连片,可以统一收回多种经营用地,进行返租倒包,成立农业公司,进行集约化经营试点。南岔、汤旺河有龙头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试点,林业局以林地、土地入股参与经营。
(二)加快人工培育森林食品资源步伐。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森林食品资源普查,查清现有野生资源品种、分布状况、面积、产量等情况,实行保护性、抚育性开发。一是选择集中连片的野生资源建设保护型基地。视资源消长情况划分为允采区、繁育区、禁采区,做到有采有养、采养轮换、永续利用各地都应利用保留的红松母树林建设松子保护基地,友好区、红星区、新青区、汤旺河区、乌伊岭区和嘉荫县要建设笃斯越橘保护基地,铁力局要建设山核桃保护基地。二是选择掌握人工抚育技术的品种建设改培型基地。对山野菜、山野果及药食兼用植物,通过移植、补种、抚育等措施使之增加密度,促进其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重点建设双丰局刺嫩芽改培基地,桃山局、朗乡局五味子改培基地,南岔区、乌伊岭区榛子改培基地。三是选择人工培育有成熟技术的品种建设培育型基地。对经过多年驯化已成功改野生为家种家养的品种,通过建设基地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集约经营,提质增效。重点建设友好、双丰等地蓝莓人工种植基地,带岭区和朗乡局红松坚果经济林基地、朗乡局和乌马河区香菇基地,美溪区猴头基地,铁力市养蛙基地,上甘岭区、带岭区等养蜂基地,在桃山局、金山屯区、乌马河区、乌伊岭区建设养鹿基地,友好区、美溪区等地建设野猪和珍禽繁育基地,红星、乌马河、翠峦等黑木耳立体栽培生产基地。同时,在汤旺河区、五营区、友好区等地引进树莓、黑加仑、沙棘、美国蓝莓等适合我市生态条件的非乡土品种,建设生产基地。四是选择家种家养的品种回归自然建设野化型基地。对
人参、五味子、牛、猪、鸡等家种家养的品种,回归森林生态环境进行野化培育,避免各种人为污染,恢复这些品种的野生特性,提高其附加值。重点抓好汇源集团特色种养基地、双丰局、乌伊岭区充山参基地,桃山局五味子野化基地。继续筛选适宜品种,探索更多的林菜、林果、林畜复合经营模式。同时,要不断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加强基地道路、喷灌、排水、圈舍等设施建设。开辟外埠原料基地,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为我所用。
(三)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是招引战略投资者打造产业支点。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全市产业发展层面,谋划一批在全市范围具有龙头作用的大项目,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重点围绕伊春绿色产业谷项目、黑龙江黑尊食品有限公司黑木耳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宝宇集团伊春森林猪养殖加工项目、中盟天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红松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汤旺河中药材产业化加工基地项目等一批森林食品项目,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二是培育本地加工龙头企业。优选现有企业,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抓紧培育本地的加工龙头:对具有相当实力,在一定区域内已有龙头作用的企业,要扶持其尽快做大做强;对有发展潜力、前景广阔的企业,要给予多方面帮助和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壮大;引导木材粗加工企业向森林食品领域转型,帮助其选择适当的生产项目,指导其在较高
的起点上建设新企业,争当产业龙头。重点培育越橘生物科技、忠芝集团等本地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积极推动企业融资重组上市。三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把发展精深加工作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森林食品加工的主攻方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精深加工项目,严格限制出售稀缺原料,促进原料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尽快改变我市大量出售森林食品原料和初级加工产品的局面,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要立足资源稀缺性特点,坚持走高端市场路线,在借鉴传统加工技术的同时,大胆创新加工工艺,强化森林食品的风味特征,根据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开发礼品型、即食型、休闲型、配餐型等各类森林食品。四是发展配套的相关产业。支持农业生产资料经销企业依法拓宽经营范围,经营森林食品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开发各种森林食品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不断改进包装物设计,促进包装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发展森林食品特色餐饮业,开发森林食品系列菜肴,培育森林食品饮食文化;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森林食品种植园、野生动物驯养园,开发一批森林食品方面旅游商品。
(四)扩大伊春森林产品的知名度。一是加强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强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标准意识、品牌意识,引导和支持产业化经营主体严格执行国家标准,鼓励采用国际标准,按照“优质、高效、安全、33
生态”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要切实把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臵,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争创全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提升品牌影响力。积极申报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地理标识,做大做强做响“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等特色品牌。加快品牌资源整合,用好“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逐步在全市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宣传;强化平台营销,充分利用东北绿色食品产业联盟、汇源易捷便利店等合作平台拓宽营销渠道,加强与中国网库、慧聪网、新农村商网的对接,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网络。对荣获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二是开展强势宣传推介。树立大手笔运作意识,举全市之力,形成统一的运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聘请著名的广告公司,对我市森林食品进行高层次策划和包装,通过国家级主流媒体全方位进行宣传。组织森林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哈洽会等国内外大型展销活动,采用多种手段宣传我市森林食品。借助中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这个重要平台,举办森林食品博览会、高规格学术论坛、森林食品菜肴烹饪大赛等活动。三是借船出海。以汇源森林产品展销中心为龙头,吸引更多企业和外地经销商入驻,大规模批发食用菌干品,吸引外地原料以满足我市加工企业需求;开展以食用菌保鲜加工、低温或冷冻
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为主的冷链系统建设,扩大鲜食食用菌产品的流通,重点建设汇源集团伊春分公司、黑尊集团伊春黑木耳公司等食用菌冷链系统,全市冷冻贮藏能力达到千吨以上,冷藏运输能力达到百吨以上;积极培养经纪人,引导本地食用菌生产大户、菌需物资供应大户开展食用菌产品经销活动;加强与北大荒集团、汇源集团、黑尊集团等国内外大型商贸集团的合作。
(五)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林产品的商业运营模式。一是批发模式。通过全国主要大型批发市场的批发商销售货品,充分利用批发市场全国销售网点多、辐射面广的特点,快速铺开产品市场,迅速实现资金回笼。二是代理商模式。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设立林下经济产品代理商,授权代理商全权负责该区域内的林下经济产品销售,由代理商发展和管理下属终端商。以此调动代理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品牌销售渠道,节约成本。三是特许加盟连锁模式。实行林下经济产品特许经营,由总部直接发展终端加盟商,或由特许区域商发展终端加盟商,统一店面形象、统一价格、统一人员培训、统一销售模式。促进林下产品品牌管理标准化、经营规范化。四是直营模式。林下经济产品生产企业自主选择合适的店铺经营并管理店铺,实行垂直管理和精细化营销,较好地展示品牌形象,准确掌握市场信息,提高市场计划执行力。五是超市推广模式。抓好
企业与企业对接,引导企业直接与各大连锁超市签订合作合同,在按照消费市场要求,保证质量安全标准的前提下,使林下经济产品直接摆上超市柜台,供消费者选择。六是网络销售模式。建立全市林下经济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与阿里巴巴、慧聪等国内大型商务网站联合开展网络销售,将网络技术的特点和直销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网络宣传与推广,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互动,通过网络实现企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大量减少传统分销中的流通环节,免除支付给中间商的费用,有效降低成本。建立林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林产品储运、订单、调配、结算等服务功能,保证全省大宗林产品和生产物资合理高效流动。针对不同的产品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科学定位,选择更加合理的运作方式,争取更多的增加值和税收生成。搞好外埠营销网络建设,加强与北大荒集团、汇源集团、黑尊集团等国内外大型商贸集团的合作,利用他们的销售渠道,完善营销网络。
(六)建立健全完善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建设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组织我市教学、科研单位,与设立森林食品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固定合作关系,开展野生森林食品植物保护、抚育、改培以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开展可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驯化技术研究,开展重点品种加工技术研究,争取尽快形成一批应用性成果。广大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应该加以总
结提高,形成完整的技术规程或关键技术要点进行推广。二是加强公益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市属林业、农业、畜牧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森林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森林食品种养技术研究,引进和推广适用技术。各县(市)、区、局的林业、农业、畜牧技术服务机构,也要承担这方面的职能,根据本地骨干项目确定服务方向,配备专人开展这项工作。有森林食品工作任务的乡镇,要在综合技术服务机构配备骨干项目技术员。各林场(所)也要积极选配这方面的技术人员。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公益性森林食品技术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全品种、全过程标准体系。对目前已有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应直接采用,对未有标准的项目,应组织林业、农业、畜牧方面的科技人员,立足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结合我市实际,从重点品种开始,逐品种制定产地环境、投入品、基地建设、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各项标准,逐步形成覆盖全品种、贯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四是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林特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加强市、县(区、局)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配齐配全必要的设备,支持和鼓励森林食品龙头企业完善化验室功能,形成以市、县(区、局)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为依托,以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自检和市场准入速检为基础,覆盖全市的森林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五是建设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
队伍。建立柔性引才机制,灵活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森林食品科研、技术推广及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选定应用性课题,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快出成果。积极吸引森林食品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我市工作。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结合实际强化培训,培养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组织职业学院、技师学院、林校、林干校、职业教育中心等院校,针对森林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开设相应专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善于发现和使用乡土人才,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带作用。
(七)优化生产组织形式。积极引导林业企业开展“企业(林场)+合作社+农户”、“企业(林场)+基地+农户”、“订单林业”等生产组织模式,以公司或集团公司为主导,以林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有机联合,实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龙头企业与分散的农户签订合同,企业为农户提供生产原料、技术服务和成品回购。在大幅提高林区职工生活水平的同时,提高林业产业增加值和税收。把科技融入林业产业组织的全过程,加大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发展精深加工,补足林业产业发展的重大缺项,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完整度。从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产业化。培育产业发展的助推体系,完善功能配套提升产业关联度,完善产业上
下游吃配,完善产业标准,打造产品品牌,增强产业影响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园区,提升产业集中度。积极引导同类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并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重点加以培育和扶持,组建一批大的林业企业集团,同时积极开展园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集中全省林业优势资源,打造全市林下经济联盟、林业科技联盟、林业文化创意联盟、林产品设计联盟、林业品牌策划联盟、林业产品质量检测联盟、林产品推广联盟等,实现全市一盘棋,一个目标、一个步调。
五、国家和省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1、《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的政策。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它包含以下政策: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与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林下经济技术推广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优势产品集中开发。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商务、林业、扶贫等部门要结合各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相关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支持。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公益林管护、退耕还林、速生
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木本粮油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富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项目,以及林业基本建设、技术转让、技术改造等资金,应紧密结合各自项目建设的政策、规划等,扶持林下经济发展。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对符合小型微型企业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合作林场等,可享受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符合税收相关规定的农民生产林下经济产品,应依法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申请国家相关扶持资金。对生态脆弱区域、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发展林下经济,要重点予以扶持。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大林下经济相关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特别是今年2月8号出台的中央6号文件提出加快林区道路、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基础设施薄弱的难题。
2、《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政策。2010年出台的《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提出:一是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利用林上
和林下资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吸纳林区人口转移和劳动力就业,把林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扶持发展食用菌产业和特色山野菜产业;合理保护和开发野生林产品资源,提高蓝莓等野生浆果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以有机大豆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建设全国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和无公害大豆等生产基地;发展貂、狐等珍贵皮毛动物。二是扶持发展北药产业。充分利用林区“绿色药库”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刺五加、五味子、防风、龙胆草和鹿、蜂等北方林区独具特色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和养殖,扩大规模,加大野生道地药材保护力度,建设北药特色原料供应基地。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积极与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实现北药生产技术现代化、质量标准化、产品规模化和品牌化,提升北药的精深加工水平,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化的北药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完善林区交通设施。加快林区公路建设。把公益性林区道路纳入国家和地方交通建设规划,道路产权和日常养护逐步移交地方管理。以提高林区的路网密度、改善林区对内对外通达性为目标,重点建设通场公路、防火和专用通道,提高林区路网的养护等级。积极推进高等级公路、进出口通道和资源运输通道建设,提高林区对外联系的通达能力。到2020 年,林区的县际和森工企业所属的林业局所在地之间公路以及其他县乡
公路、重要的国防公路、旅游公路和通往工业园区公路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上连省区道、外连周边地市、覆盖林区的公路交通网络。四是出台了支持林区经济转型政策。在一定期限内参照资源枯竭城市政策并比照农业补贴政策支持林区经济转型。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大小兴安岭林区发展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接续替代产业。林业职工从事林业生产和动植物种植养殖活动,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扶持政策,在农业保险、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大小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的支持。
3、《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政策。《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支持农牧资源丰富城市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鼓励森工城市依托特色林下资源发展食用菌、山野菜等绿色食品加工业。实施林区吸纳就业产业培育工程:依托林区丰富的林木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农林产品深加工及生态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重点支持50个吸纳就业项目,到2020年,累计培育发展3000个小型微型企业,解决林区50万失业工人再就业。
4、黑龙江省关于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2013年,出台了《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发展目标是:着眼于现代林下经济建设,构筑结构布局
合理、区域优势明显、节能低碳环保的林下经济体系。重点打造林菌、林果、林药、林业养殖、林业蔬菜、林业种植等6个林下经济支柱产业。探索现代物流、网络交易、品牌拉动等新型产业模式,不断提升林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功能、对生态建设的支撑功能、对职工和农民增收的促进功能。到2020年,林下经济总产值实现1500亿元,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多元化林产品市场,建立多元、稳定、安全的资源支撑和产品应用体系。培育一批以知名品牌为引领,以产业链为纽带,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大型林业企业集团,基本建成具有黑龙江特色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竞争有力、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3—2020年)》出台了一下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园区,切实保障林下经济企业的水、电、气、运等生产需求。积极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林业龙头企业,在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并比照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政策给予同等扶持。大力加强林下经济相关的信息、培训、产品质量认证、基础设施、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项目建设。加大林下经济产品品牌建设力度,积极打造林下经济“绿色品牌”、“生态品牌”、“特色品牌”,提高全省林下经济产品的影响力。积极构建发展林下经济融资服务体系,促进金融机构发展互
助性、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探索担保贷款、建立发展基金、发行债券等形式支持林下经济发展。三是确定了各个部门支持的任务。《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各级发改部门要把发展林下经济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协助林业部门搞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支持林下经济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现有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工信、网络通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林下经济信息化平台建设,扩大网络应用范围,为林下经济主体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要开通发展林下经济所需水、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公共服务绿色通道,简化程序;林业咨询机构、规划评估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组织要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料、生产到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服务。三是加快服务体系建设。《黑龙江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各地要鼓励、引导、支持组建相应的林下经济产业协会、合作社,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赋予其更多的社会化服务职能,为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选择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实行“重点品牌、重点打造、重点培育”,建成不同类型、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通过引进战略合作者、采取股份制等形式,建成黑龙江省林产品交易市
场。积极搭建平台,通过举办交易会、产业发展论坛等形式,推进林下经济产、供、销等环节的有效对接。
5、我市有关扶持林下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安排森林食品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森林食品品牌宣传、技术引进、人才培养、市场建设、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和补助。二是建立健全信贷担保体系。发挥市财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作用,创新担保品种,扩大担保规模,增强担保实力和风险补偿能力,促进金融机构对森林食品产业的信贷支持,使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放大效应。开展以土地经营权、林地承包经营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推广“菌联融”等林农金融产品。三是使用营林资金发展经济林。把重点经济林品种作为目的树种进行培育,在营林费用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各种经济林的营造、抚育、改培等项生产支出,为森林食品发展培育后续资源。四是利用野生资源和多种经营用地承包费扶持森林食品生产。各林业局要全面查清各种野生资源底数和多种经营用地面积,充分发动职工群众,实行公开竞价发包,从收取的承包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森林食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开发森林食品项目。五是支持对野生资源的科学管护与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承包者通过改培、移植、抚育、还山种植等方式提高野生资源质量和产量。林场(所)多种经营用地要优先用于发
展野生植物的引种、繁育、人工栽培及森林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并在地块选择、土地承包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六是为森林食品种养户提供物资支持。各林业局要充分利用闲臵房舍、设备、设施、物资、场地、原材料等资产,特别是要利用好林场(所)学校撤并后闲臵的校舍,无偿或低价租赁给职工发展森林食品生产。完善食用菌扶持政策,充分利用采伐、抚育、加工剩余物为职工和农户提供优惠价格的菌料,有条件的地方应对外进料给予适当补贴;为食用菌生产者优惠提供菌架材料、菌袋摆放用地;扶持水源、喷灌设施、晾晒设施、管护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