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历史与历史的书法(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5:3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法的历史与历史的书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法的历史与历史的书法》。

第一篇:书法的历史与历史的书法

书法的历史与历史的书法

日期: 2008-5-10 9:58:09

作者:鲁明军

来源:

甘阳在《八十年代文化意识》的“再版前言”中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么一段话:“八十年代似乎已经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时代。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在今天的人看来或许不可思议:‘文化’是什么?这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什么可讨论的?不以经济为中心,却以文化为中心,足见八十年代的人是多么地迂腐、可笑、不现代!但不管怎样,持续近四年的(1985—1988)的‘八十年代文化热’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意识的一部分,而对许多参与者而言,八十年代不但是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时代,而且也是一个纯真素朴、较少算计之心的年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不知不觉,也不可思议的是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回看与反思一时竟成了国内知识界的潮流,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甘阳(编)的《八十年代文化意识》„„凡此种种关于八十年代的图书一时成了阅读消费的“宠儿”,连查建英自己都觉得《访谈录》“火”得有点莫名其妙。(《书城》,2006年第8期)尚且不知读者到底怀有一份怎样的心境,是留恋的、批判的,还是可笑的,但是复杂的心理背后,却难以回避回看者和反思者对于这段历史和对于当下现实难以言状的立场和姿态。

激烈也好,平淡也罢,八十年代毕竟已然是逝去的存在或不存在,也许有人还会想起那时的迂腐,想起那时的可笑,和不现代。偶尔想起,常常也只是淡然一笑而已。如果说,这是那些亲历者的一种常态的话,那么,对于我们这些无知于那个时代或者并未亲历那个时代的人而言,既充满了莫测神秘,又心怀种种不可思议。可当这些神秘和不可思议终难得到澄清时,眼中的八十年代也自觉地抽象为一个符号。符号的弊病在于其常常遮蔽和抽象了真相与事实,意味着相对历史本身,符号自身并不可靠。如果说,符号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话,那么,问题就在于现实的我们能否建构社会与思潮的缠绕真相及变迁呢? 回过头看,事实一旦成为历史,便幻化为隔世者的想象;一旦打上历史的烙印,总有被遗忘、冷落、抽象、甚至扭曲的可能。每一个人眼中的历史都不一样,不管是想象,还是还原,黑格尔的“发生史性”决定了历史不可能回避它的主体性。事实是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尽管存在,却总模糊,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徘徊在真相周围,而始终无法进入其中。这遮蔽了历史本身,也遮蔽了我们的眼睛,使得我们既看不清过去,也看不清未来,更看不清当下现实。按照现象学的逻辑,这也正是我们一再渴求解蔽真相、还原事实的真正缘由。

有人说,八十年代是一个理性的启蒙时代,也有人说八十年代一个非理性的激情时代„„不管是理性,还是非理性,这种非此即彼的判断和结论只会使问题抽象化、单一化,而失却了它的复杂性及其所蕴涵着的鲜活与生动。八十年代的兰州现代艺术就是这样,我之所以如此肯定,是因为我们在回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既没有进行概念的罗列,更无意建构一个观念性的历史框架,而是选择了“口述史”的方式。“口述史”是一种最为真实但又最不真实、最为可靠但又最不可靠的方式和途径——说它真实可靠是因为毕竟是由亲历者口述,说它不真实可靠也同样毕竟是个人回忆,其中还有个人态度,还包括种种遗忘在其中„„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度。同样一件事情,甲是批判的,乙又是认同的;这个说是这样,那个又说是那样„„这些我们都不可避免,更无法轻易地做出界定和判断,所能做的就是将其原本真实地记录下来。但我们深信,其中关于真伪的澄清和框架的建构显然已经超越了口述史的范畴和层面。何况,其至少将历史的主体还给了亲历者本人,即历史的创造者,而非历史的书写者。亦如汪晖在《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重印时所说的:“我力图将研究的对象从对象的位置上解放出来,并使之成为支撑我思考和探索的思想源泉,即在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对象同时构建为一种视野,用以观察我们自身的局限。”(《中国书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就是站在一个社会史的角度,在试图探寻澄清的过程中,也同样是将其作为审视的视野和角度,进而反思被采访者和采访者自身的局限所在。

• 兰州位于黄河中上游两岸,地处南北两山的夹缝当中。古往今来,狭长的地形决定了其一直是西北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历史上的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曾经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说和辉煌的痕迹。如今的兰州尽管是一个保守的重工业城市,但是随着经济转型和体制变革,内陆与沿海、开放与保守、传统与现代等之间的矛盾或隐或显、或明或暗交错渗透在它的各个角落。很多沿海人眼里,兰州似乎始终摆脱不了落后、封闭、无知的面目和形象。而事实上,透过兰州每一个现代性细节,比上海、广州没有不现代多少。

吊诡的是,正是在这样一个在常人看来是封闭、落后、保守的西部工业城市,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现代艺术事件,其甚至同步或先于北京、上海等文化、经济发达城市。我们也在一直试图究明这背后到底有何历史渊源和现实支撑,外在地看,这一方面与常书鸿、吕斯百、高尔泰、洪毅然等艺术、美学先贤在兰州的经历及其所留下的现代审美观念和意识遗绪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归根于本土地域如敦煌、天水等地艺术资源的不断被挖掘和推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历史传承的体现。内在地看,事实上当被传统与保守规训了近几十年的身体和精神突然对于现代、开放等思想有所感味时,我们的心理反应和情绪实践自然会超越一个普适的层面,也就是说“被压抑的现代性”(李瓯梵)一旦启蒙,它所释放的能量自然不是惯常的标准所能衡量的。这也许才是兰州现代艺术兴起的真正根源所在。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艺术毕竟是个人性的,我们无法对一个个人性的艺术选择赋予更多的公共依据和现实理由,将其置于一个群体的层面上只能赋予其一个正当而合法的现实依凭。因为依赖于背景并不能建构一个完整的个体诠释。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始终被规训和束缚于前苏联及其“马训班”的“灰色”固定模式当中,至今其依然是我们“学院派”的主流范式。(尽管欧美现代派的潜流一直在顽固抵抗,且这一抵抗已逐渐公开化。)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兰州这样一个移民城市(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被动支援大西北而来,也有极少数自愿的),受早年因文革迫害从青岛、上海等地被发配至此的崔承珣、佘国纲等“右派”艺术家的影响,年少的梁宗孟、吴弘、张建民等渐渐萌生了现代艺术的意识,因为崔、佘等均先后接受过西方美术专业教育。与其说这是一种天份使然,毋宁说更多源自崔、佘等人的言传身教当中。这种影响不仅只是艺术技法,人格的砥砺锤炼更是使他们终身受用。访谈中,梁宗孟这样说:“当时我已经被崔承珣老师所感染,觉得一切都非常神秘,他整天在房子里拉着帘子,开着灯,画画。他除了吃饭、作画、睡觉,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但是在那个年代给所有人的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是一个反动的人,或者说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是疯子。但在我的心里他没有疯。”神秘、反动、疯子„„我们从梁宗孟对崔描述的这些语词中不难洞悉这种感染及其力量所在。有一种错觉是,我们再回看梁的时候发现,他的身上和言行中似乎流露的更多的是崔承珣、佘国纲他们的影子。——尽管那个年代的崔、佘二人对我们而言又是何其遥远!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吕斯百、常书鸿赋予兰州现代艺术启蒙意识的话,崔承珣、佘国纲等则无疑真正将西方现代艺术注入了兰州。1975年春节(待确定),梁宗孟、吴弘、张建民等在兰州五泉山举办了“春节油画展览”,展出的作品一反当时铺天盖地的“红光亮”,而是借鉴了梵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西方现代艺术图式和语言。这在当时是绝对“反动”的,但由衷的叛逆却恰恰决定了他们的冒险精神。此时看来,尽管那种借鉴还只是处于形式的层面,可这成为兰州现代艺术、乃至现代思潮兴起的真正发端。尽管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甚至批判,但好在没有引起当局的注意和重视。

很多人看来,1979年底的“星星美展”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捩点。事实上,之前上海的“12人画展”、北京的“新春油画风景和景物展览”以及“无名画会画展”这些民间“潜流”已经先于“星星美展”,包括兰州地区的“春节油画展览”,但这些在我们的现当代美术史上至今未能澄清。而极具意味的是,就是在80年初,吴弘、张建民、成力、梁宗孟、杨山等兰州本土画家自行组织举办了“鸽子画展”,甚至最初都是以“小星星画展”命名的,这无疑是对北京“星星美展”最好的地方性回应。尚且不论北京“星星美展”是否受到兰州“春节油画展览”的些许影响,也不论兰州的“鸽子画展”是否直接关乎北京“星星美展”,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新思想、新观念、新形式则无疑几乎同步启蒙和瓦解着中国传统、保守的一面。

毕竟已成历史,自然很难断定。地方性的限制、艺术家的内敛决定了兰州及其艺术发生很难进入全国视野,艺术家似乎也并不在乎能否进入历史,于是一系列极具价值和意义的艺术事件也被永恒地阻隔在历史视野之外。缺席《历史》并不等于失却了历史价值。这或许是兰州现代艺术家真率可爱的一面,抑或是其悲哀不幸的一面。

一直以来,西北人粗率、真诚、大度的特有秉性决定了他们对艺术以外的一切的漠然与无知,在他们的眼里,除了艺术便是艺术。“兰州军团”在当代艺术界的兴起与其说是依赖于艺术本身,毋宁说是取决于其真诚品质。可悲的是,这也导致了“兰州军团”的集体退避或自然解散。至80年代中期,78年恢复高考以来的美术科班毕业生渐渐开始进入这个圈子,杨树峰、杜瀚沱、刘新华、曹涌、马云飞、高波等等,相对梁宗孟、吴弘,他们经过严格的学院训练,多了理性,但也少了勇气。然而,不同的是,他们更具破坏和批判的意识和力量,这也恰恰暗合了现实文化语境所缺乏和所诉求的。1987年“五四”青年节的“滚画布”事件则有效地表达和呈现了他们的批判意识和精神。参与者之一行为艺术家杨志超在回忆中这样说:“也许这和当时的思潮有关系,当时都崇尚创新,有这么一种创造意识。当时赵俊波提议说我们能不能把画布给它滚了,我和老张都说这样好。他画他的,我们给他滚了,这样不就把他的东西给破坏掉了吗?!破坏的同时也就给他了一种思想的觉悟。”本来是一个很官方很严肃的艺术活动,但吊诡的是其遭遇的恰恰也是艺术的破坏与解构。结果,数名参与者屡屡遭到公安询问、调查。现在看来,事件(或作品)本身或许有点草率,意义也显得模糊。但是,当我们在回看事件背后的“行动美学”、“黑房子”等等发生以及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效应时,我想,作品本身的意义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艺术的层面,按照福柯知识谱系学的逻辑,这些发生本身就具有历史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和意义。当然,作为艺术家本身,他明确所追诉的并非是社会价值与意义,而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一种意志肯定。这种意志的选择既涵有对现实与历史的一种反省,也有对西方思潮一拥而上、“未加消化”的响应。我们肯定的当然并非是“消化与否”,而是这种一拥而上的激情和热烈。因为时代决定了这种意义的介入无需主体自觉,而只管按自己的意志去做。

说到“行动美学”,也是八十年代兰州知识界的一个很有意义的事件。1985年,还在西北师范大学读书的赵俊波、杨志超等提出了“行动美学”及其纲领,在校园集中发布了宣言,并远赴成都去寻访高尔泰。杨志超甚至认为“滚画布”事件的最初的理论依据就是“行动美学”,他们的目的在于为他们的理论主张和美学宣言寻找一个实践的载体和依凭。看上去是合情合理的,事实上,这种过度的抽象和不求客观的生拉硬拽并不能将艺术本身引向一个深度层面。但是,它却反衬了一个浮躁的、甚至近乎“荒唐”的时代。其实,倒是张向明(夕川)的“黑房子”沙龙更值得当下反思和向往。某种意义上,很多艺术家韩元茗、赵俊波、杨志超等艺术家的成长还无法绕过“黑房子”年代。正是那间位于兰州市南关什字的灰暗的小平房,真实见证了诸多著名艺术作品的生成过程,也见证了一代艺术家、准确应该说是“兰州军团”的成长历程。这使我不由想起80年代汇集了甘阳、徐友渔、苏国勋等思想学术“弄潮者”的“赵越胜”沙龙,还有邓正来90年代中期在他家“六郎庄”组织的“六郎庄读书小组”,也影响了许多现在如郑戈、赵晓力、强世功等卓有成效的学者。

应该说,八十年代以来兰州现代艺术在国内泛起些许涟漪的还是1992年由叶云峰、杨志超、成力、马云飞等创作并实践的作品“葬:钟现代”。作品发生过程在相关文案中是这样记载的:“1992年12月至1993年1月在兰州举行,埋葬一位长期勾结画商、编辑、制造人事关系、疯狂销售绘画作品的画家。行为包括以刊报、信函、电报、街头张贴发布‘死亡通知书’、‘讣告’;制作尸体模型;布置活动场景,抬尸游街,火烧,埋葬,向艺术评论家、艺术家寄遗物盒。”现在看来,“葬:钟现代”或许是最有可能影响全国的作品,但事实并非始料,“兰州军团”的这件作品似乎也意味着兰州现代艺术的“终结”,此后兰州一直被中国当代艺术阻隔在视野之外。尽管这之后,“步行者”展先后举办了两次,但是仅从形式而言,还依然停留在架上,这无疑弱化了艺术本身所蕴藉着的当代性及其批判力。何况时至今日,两次“步行者”展依然极富争议,即便是参与者中有人持肯定的态度,认为那是将兰州现代艺术推向全国的里程碑;也有人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其不过是江湖行为„„当回过头看时,“钟现代”所传达的不就是今天我们周遭的真实发生吗?从这个意义上,“钟现代”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现实的批判,它还富有一定的现实预见性和超越性。

• 任何事物的生成与发生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有一个背景在铺垫。八十年代兰州现代艺术也正是依寓于一个大文化背景的支撑,诗歌的、思潮的„„不敢说,其间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毋庸置疑的是其或隐或显、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其实反过来说,八十年代真正让兰州扬眉吐气的还是文学界的《飞天》和思想文艺界的《当代文艺思潮》。今天,尽管《飞天》已不是八十年代的《飞天》,《当代文艺思潮》也早已被尘封,包括已经变味的西北师大主办的《我们》,还有被遮蔽了二十余年的著名的《地平线》(兰大主办),以及同样被尘封了二十余年的曾经活跃在全国诗界的兰州诗人菲可、封新城、冯博、任民凯、苗强等等,但是,即便是历史的尘埃一旦浮出水面,一样令人感慨万千。而此毋宁认作是既蕴藉着对那个时代的一份依恋,还夹杂着对这两份刊物命运的悲叹的一种复杂心绪。诗人叶舟谈及八十年代的《飞天》时无不动容:“你说,在兰州,在自己身边就有《飞天》杂志嘛,多激动哦!那时候,一个校园诗人在《飞天》上发了作品,就意味着你在学校里一举成名!如果你在《飞天》上连篇累牍地发,意味着你在全国的高校名噪遐迩!”提起《飞天》著名的“大学生诗苑”及其主持张书绅先生,诗人唐欣恍若又回到了过去,“张老师搞的‘大学生诗苑’是全国大学生的一个诗歌圣地,很多人千里迢迢跑来找张老师,结果一找,张老师钱也不多,一般请一顿牛肉面嘛,然后就打发走了。”从唐欣的表情和眼神中,我们也隐约看到了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特有的感恩和怀恋。

而今,在全国诸多中青年学者、作家、诗人、批评家眼中,《当代文艺思潮》、《飞天》依然是八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重要语符,更是兰州现代艺术重要的话语支撑。有意思的是,从八十年代以来,兰州的诗人就与画家一直保持着“暧昧不清”的关系,从《我们》的编辑到“行动美学”宣言,画家常常参与诗人的活动,也总有诗人的影子在画家的圈子里面。遗憾的是,这样的场景在今天已经是看不到了,兴许那只属于八十年代了。只有在八十年代,才有可能。

今天,最令曾是《当代文艺思潮》创刊人之一和主要编辑的管卫中兴慰和自豪的是,还能有许多外地朋友不时提及《当代文艺思潮》。在八十年代的思想史上,《当代文艺思潮》是绕不过去的。尽管今天看来,它只是历史泛起的些许涟漪而已,但是作为历史,它本身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因此,它的影响将是永恒的。反过来说,《当代文艺思潮》就是这么一份刊物,它到底对历史有多少影响呢?如果退一步讲,它至少为思想“弄潮者”创造了平台,搭建了阵地。于是,二十年后的今天,当那些曾经的“弄潮者”“大放厥词”的时候,这些刊物及其背后的编辑却一致选择了的沉默或回避,至少对这个年代他们不想去说或说得太多。历史就是历史,无须言说太多,与其让对历史的言说影响历史,毋宁让历史本身影响历史。在他们看来,历史有很多不可言说的理由和隐衷。真相不可解蔽,内心不可敞开,这没有理由,这是历史。在管卫中的很多次沉默和回避中,我听到了一个时代的悲壮!

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思并试图进一步澄清这段历史的时候,物是人非的感觉刻骨铭心,每一个经历者都似乎饱含着对那个时代道不尽的衷肠,兴奋的、激烈的、苦涩的、悲叹的„„而事实上,他们最为敏感的一点还是为什么兰州总是成为艺术家的一个“驿站”而已?而今,杜瀚沱在爱尔兰,曹涌在美国,赵俊波在法国,程九军在日本„„成力、成进、林兵、夕川、马云飞、杨志超、马云飞、王兵等先后去了北京,刘小棣先后从北京回到了银川,由旭生去年走了宁波,王志刚很早就在西安了,诗人马丁、唐欣及书法家曾来德、马啸都先后去了北京,都各奔东西了。当然,还有不少如梁宗孟、高波、靳勒、邹晓萍、马奇志以及诗人叶舟、批评家管卫中等,依然固守着兰州本土,坚守着自己二十年前的愿望和梦想。二十年前的他们很多都是穷困潦倒,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不少还在飘泊,甚至为生计奔波,但可贵的是,即便是为飘泊或为生计奔波,也依然是飘泊艺术或艺术的奔波。逝去的是那段历史,那些人,和那些事„„而未逝去的是那些痕迹,那些热衷,和那份坚持!

八十年代尽管有它值得肯定的一面,也自然少不了令人质疑的一面。很多人眼里,八十年代是浪漫的、诗意的、自由的,却忽略了与之相伴的非浪漫、非诗意和非自由的一面。历史的新变与进深都是在屡屡挫折中实现的,于是,有些人挺过来了,今天俨然是一副“功成名就”的样子,有些人却永远地成了历史上的“缺席者”,比如曹涌。八十年代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兰州艺术家曹涌(代表作有《现代悲剧图示系列》等)因为作品涉及政治指涉,先后数次遭遇官方追查和拘留。九十年代初,曹涌移居美国从事街头肖像绘画至今,生活一直处于窘迫境地,从而遗憾地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个缺席者。其实,在这里曹涌作品与官方政治的博弈本身已经不重要了,单从曹涌本身的遭遇我们便看到了一个真正具有批判意识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命运,而这种命运所蕴藉着的恰恰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政治处境和社会命运。类似遭遇的艺术家何止曹涌一人,很多艺术家的命运和境遇甚至还不如曹涌。当然,更多的艺术家今天已经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一方面这使得艺术变得更为纯粹,生活不再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但另一方面这也离生活或生存本身愈来愈远,渐渐弱化甚至失却了对现实的批判性。诗也好,艺术也罢,之所以能够撑到现在,没有别的,只是因为热爱,由衷的热爱。但,每一个人毕竟禀赋不同,遭遇不同,我们能表达的或表现的能力也自然不同。因此,我们无意为兰州地区现代艺术打上一个固定的标签,更无意为兰州的现代艺术发展或文化建设想做点什么,历史本身毕竟只是曾经的发生,连亲历者眼里都有着不同的真相及态度,何况对于一个非亲历者而言,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将这段可能的历史澄清多少就澄清多少,不管澄清后的真相是否真的真实。

“口述史”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在其中,每一个见证者在回忆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或多或少的批判意识。当然,历史地书写也常常是主体批判的结果。尤其是对于涉及主体利益和个人隐私时,口述者自觉地进行了回避不谈或作另一番解释。我想,这也正是“口述史”的局限所在,“口说无凭”,毕竟仅仅出自个人口中的事实还是值得怀疑的,至少不能完全予以肯定,何况,我们常常遭遇的恰恰是针对同一件事情,当事者口中又是不同的事实和态度。这就意味着,“口述史”永远是不确定的,直到有一天真正发现与其相符的历史资料作为凭据时,我们方可建构一个可能性的框架。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八十年代兰州现代艺术这段历程,在文献资料如此稀缺的前提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对二十余位亲历者的访谈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即便其中不少矛盾、冲突,但疏对疏错,并非我意,还是留待历史去证实吧。

承蒙田卫戈老师的信任,我承担了此次《兰州地区八十年代现代艺术历程访谈录》的部分访谈任务和编校工作。在断断续续近一年的面对面访谈和文字编校过程中,许多人和事总是不经意间生动地浮现在自己的眼前,虽然这些形象仅仅只是自己意识的假想和虚构而已,但是渗透在其中的那些单纯与真诚令人感怀得忘了自己置身何处,仿佛自己是历史的亲历者或见证者一样。在当时看来,这些民间潜流不是什么,更不会改变历史什么,而在今看来,这却恰恰成为历史的主流。正如田老师所说的:“我们真正的意图在于将这段被淹没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使这段被遮蔽的历史得以去蔽,以重构中国当代艺术史。”尽管只是一个不具严格要求的访谈与口述,但本质上其更属于历史与社会,而非仅仅艺术。也正是从艺术这个微观的视角,至少为我们理清八十年代社会变迁的线索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及可能,当然,我们所做的并非是理论和概念的串联,而是力图建构那些丰富、鲜活、真实的人和事。《兰州地区八十年代现代艺术历程》(田卫戈编著,即出)

鲁明军

2006年7月18日于兰州初稿 10月16日于川大改定

第二篇:书法的历史与前景

起源: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故名。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1954年在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又出土了很多陶器,其口缘外往往刻有不同的符号。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地区也发现了仰韶文化的文字符号。

经考征,这些符号即是简单的文字,有的已经释出。至于大汶口陶器文字图的文字则是意符“热”字,已是合体图画的会意字。太阳烤得下面起了火,就是热。有人认为这些符号就是“结绳而治”以后的“书契”。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

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网络书法不是古来有之,它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产物,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网络书法正在逐步为许多书法爱好者和电脑网络爱好者认识和实践,它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也随之逐步显现:

其一、极具时代色彩。它直面当代书法传承的危机,具有明显的计算机网络时代特征。

其二、传承古老文化。它既洋溢着浓厚的现代化色彩,又根植于深厚的传统书法的艺术土壤,以全新的面貌和崭新的样式,直接传承了古老的书法文化。

其三、普及书法教育。它伴随计算机网络诞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大放异彩,得到青少年一代的广泛关注和接受,这对于扩大书法宣传、普及推广书法、辅助书法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四、直接走向世界。它通过国际互联网展示和传播,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到全球各地千家万户,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书法艺术以及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毛笔书法是中国一宝,然而毛笔在现在很难跟上节奏,用的人也不多,尤其是年青一代更是少得可怜.说到现在年青人好像和计算机网络联系更加密切.我好是现代年青一代毛笔爱好者.我们当然希望能学到古人的精髓,能把东方美学之核心传承下来,古人技法惊人,我们这一代人都很难在攀上这种高峰,还有现在毕竟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经济时代.我们也应有现在的东

西,网络书法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网络书法也有负面的地方,它没有一般书法的一种美,或许现在的书法大家并不赞同,得不到老一辈的支持,我担心就是这种负面影响会不会阻碍网络书法的发展.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rospects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is the art of writing.Chinese characters evolved in the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n the one h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inherita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itself and formed a unique style of art.It is not only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and in the treasures in the Treasury cultural and artistic vision.Let alone,Through the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the orig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is commonly believed in China “, ”yangshao culture period has created a text, dating from about 50, 60 years.Yangshao culture for 1921 first in henan rope shanyou yangshao village, therefore.Nearly 40 years, and there are many discoveries.In 1954, BanPo yangshao sites have been unearthed wares, the margin of many different symbols inscribed with the often.In 1959, DaMenKou in shandong district also found yangshao culture text symbols.After examination, these symbols that are simple words, have

to release.As the chart DaMenKou pottery text text is YiFu “hot”, is already fit the picture was word.The sun bake have started a fire, below is hot.Somebody thinks these symbols is “rope and later” book “fellowship”.Each nation in the world,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summarizing, i.e.table text(picture)image, Ideograms,(typeface language);the word or morphemes Logophonetic text(pinyin).Chinese characters is typical in table form words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deograms.The word is that pictographic the physical methods.But drawing tend to be more simple, abstraction, and become outstanding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kind of symbol representing certain significance, and has certain pronunciation...Our characters from the pictures, symbols, and to create and finalize the design,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exclusive to Zhuan by Li, fixed, but, grass, forms gradually formed.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us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 world nationalities in one word, the calligraphy art can be independent categories.Calligraphy is not throughout the network computer network era, it is the product that first appeared in the 1990s.Calligraphy is gradually for many network calligraphy lovers

and computer network lovers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and artistic value also gradually revealed:

Firstly, the most times colour.It fa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y, significant crisis of computer network era characteristics.Secondly, the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It is permeated with strong modern colour, and is rooted in the deep traditional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in soil, the new look and new style, the ancient calligraphy directly.Thirdly, calligraphy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It was born with computer network, Internet, teenagers shine wide attention and accepted, the calligraphy for expanding propaganda, popularize calligraphy, auxiliary calligraphy education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Fourth, directly to the world.It is through the Internet, can show and spread in a few seconds to households worldwide, help to spread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art and Chinese language.Chinese calligraphy is a Chinese calligraphy brushes, however, it is hard to beat in with people, especially young generation is not little also said to the young man like.Now mor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computer network is good.I modern young

generation.We certainly hope brushes lovers can learn the essence of ancient Oriental aesthetics, can put down, the core of inheritance, our generation techniques are difficult to climb the peak in, and now is in the age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era, economy.We also have now, network may do this calligraphy, but also have a negative network calligraphy, it is not the place of a general calligraphy, perhaps now the calligraphy, older people may not agree the support, I worry i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network will no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calligraphy.

第三篇:书法历史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関)外框末笔钩时,腕力支持不住。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写”出的钩饱满、锐利,似对整个门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

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刚刚挂起,城楼下的人群顿时哑然无声,原来是匾上的“下”字漏写一点。肖显急中生智,向楼下茶馆要来一块抹布,饱蘸余墨,又从卫兵腰间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头上,张弓搭箭,对准城楼上匾额射去。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斜,正好补上了那一点。

王羲之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欧阳通苦学父书

欧阳通,字师通。是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徐氏教导他一定要学习继承父亲的书法。她怕儿子懒惰,不肯学书法,就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买了这些墨迹后,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刻苦地学习、临摹,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一样有人购买收藏。经过很多年的刻苦学习,他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怀素种芭蕉学书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写得很好。他从小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练字,从不气馁(něi)。怀素少年时家境贫寒,被家人送到寺庙里当和尚混碗饭吃。可是生性好学的怀素在诵经之外,十分喜爱书法。师兄看怀素如此喜爱书法,便送他一支毛笔。怀素就采摘芭蕉叶当纸,用铁锅下面的烟灰和上水当墨汁研习书法。后来,怀素为了用芭蕉叶练字,便在园外大量栽种芭蕉。到了冬天,怀素还找来一块厚木板做成漆盘,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天长日久,竟然将漆盘擦通了。

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第四篇:书法历史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

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

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龄,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导家为女儿选对象。王家是名门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优秀,一听说郗太尉要为宝贝女儿选女婿,个个打扮一新出来相见。唯有一人躺在东院书房靠东墙的一张床上,坦腹仰卧,无动于衷。郗鉴闻讯后说:“这个东床上的年轻人不做作、很豁达,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将女儿嫁给了他。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东床快婿”一词即由此而来,成为理想女婿的代称。后来又衍生出“东床驸马”、“东床娇婿”等。(摘自«家庭百科»)

墨汁当蒜泥

一次,王羲之正在专心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馍馍和蒜泥,他却只顾写字。夫人郗氏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把墨汁当蒜泥,用馍馍蘸着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郗氏哈哈大笑,可是羲之还是没有“醒”来,一面濡毫运笔,一面还连声夸赞郗氏做的蒜泥味道可口。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是与父亲被并称为“二王”的大书法家。小时候,有一次临写父亲的一幅字,着急去后花园玩耍,“太”字竟漏写了一个“点”。父亲看到后把这一“点”补写上了。一会儿母亲又看到了这幅字,看到儿子这一“点”写得圆满精到、厚重有力,心中大喜,便在纸上写下两句赞语:吾儿习字费尽三缸水,唯有太字一点像羲之。

唐太宗用«兰亭»陪葬

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珍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把它放在座位旁边,早晚观赏。有一天他贴近唐高宗耳边说:“我死以后,把兰亭帖给我带去。”等到他死后,真的把兰亭帖装在玉匣中葬入了他的陵寝。

一块碑看了三天三夜

一次,欧阳询在一座古庙里看到了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始而勒马观看,继而拍马而去,一边走一边细品碑文,觉得笔势、神采实在好极了,又拨转马头,回来再细细观看,后来索性卧在碑前,竟在这里揣摩了三天三夜。从而留下了“欧阳询宿夜观碑”的美谈。

“小欧阳”

唐代书法家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被后人称为“小欧阳”。欧阳通少年时父亲就病故了,为了把父亲的书学风格继承下来,他到处去买父亲遗留下来的亲笔墨迹。每得到一篇,便认真观察、揣摩、摹写,经多年勤奋努力,终于继承了父亲的书名,号称大、小欧阳体。

弘扬书艺,为国争光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年轻时曾做过醴泉县尉,到任一年就辞官学书去了。放着官不当回家去练字,别人都很不理解。原来他是记住了母亲临终嘱咐:“弘扬书艺,为国争光”。经过努力,他终于创造了雄健厚重的“颜体”,至今广学不衰。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小时候,见一位没有双臂的老人,用脚夹着一支大笔写字,挥洒自如。他感到自己的字太差了,便跪在地上拜老人为师。老人在纸上写道:“写尽八缸水,矾染涝池墨,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从此,柳公权牢记老人教诲,发奋练字,终于成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任夏州书记时,一次入朝奏事,唐穆宗问他用毛笔的方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一语双关,说得穆宗脸色都变了。

人品与书品

颜真卿其人刚正不阿、刚毅果敢,以致为国捐躯。其书刚健遒劲,严谨端庄;柳公权其人直言敢谏,其书刚劲挺拔;欧阳询面对皇亲国戚的嘲讽,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其书端正严谨,被公认为初学范本„„书品是人品的反映,人品是书品的内在因素。故有“先有风骨俊,始能翰墨香”之说。

练字“写”破被面

虞世南是唐代书法家。他从小跟智永和尚练字着了迷。每晚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琢磨一些字的写法、气势、结构,一边想,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给划破了。

芭蕉叶上练出的狂草

唐代怀素家贫买不起纸笔,他便种下三万株芭蕉,采芭蕉叶练字。老叶摘完了,新叶还小,舍不得采摘,干脆就在嫩叶上悬臂练字。就这样,怀素终于成为“草书天下称独步”的一代大书法家。

破产求书

唐代书法家钟绍京是钟繇(三国魏书法家)的十世孙。他喜好书法,不惜花高价,甚至倾家荡产去收求书法名作。曾用几百万贯钱买到王羲之的行书五张。

郑虔三绝

郑虔家贫,练字常常没钱买纸,听说长安城南慈恩寺里贮藏几屋子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寺里,以柿叶当纸练字,正面用完用反面,竟把几屋子柿叶全写完了。后来写了自己作的诗,和画合成一卷献给皇上,唐玄宗称之为“郑虔(诗书画)三绝”。

苏黄论书 苏东坡与黄山谷在一起谈论书法,切磋书艺。苏说:“你近来的字虽然清新劲挺,可是有时用笔过分瘦弱,好像树梢上挂的长虫(蛇)。”黄说:“对你的字,我本不敢轻易评头品足,可是我觉得有的字写得也太局促,扁扁的,像石头下压着的癞蛤蟆!” 二人一边谈着,一边大笑不止。按:“当面敢批评,难得是诤友。”苏黄二位书友之间的真挚直率之情,真令我们羡慕不已!

苏东坡悬壁观帖

苏东坡少年学书,常把古人的字帖挂在墙上,每天细细观看其间的笔势与精神,心里摹写,笔底追求,深得各家用笔意趣。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使书艺达到高超的境地。

博取众长,自成一体

米芾因个性狂放,被人称为“米颠”。能诗文,善书画,精于鉴别,好收藏名迹。他积学博览,娴熟古人用笔,而又能加以变化。他自己曾说:“人称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也就是说,他是经过博取众长,才自成一体的。

惜帖如命

赵孟坚,南宋画家。书法也很有造诣。有一次乘船出游,船至江心,风起船翻,他和他所带的财物全部落入水中,眼看性命难保,只见他还拼命高举一轴字帖露出水面,那是欧阳询的«定武兰亭卷»。脱险后他说:“性命可以丢掉,这艺术珍品是不能丢弃的。”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写字要有“胆”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擅长悬腕写字,行草书写得尤其清秀俊美。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如此精妙,他闭上眼睛伸出双臂说:“胆!胆!胆!”意思是,写字不能缩手缩脚地很拘谨,要豪爽,有点儿胆识才行。

“第一关”匾额传说

相传明进士肖显给山海关城门楼写匾,当他振笔疾书地写到“天下第一关”的“关”(関)外框末笔钩时,腕力支持不住。他急中生智,使用右脚灵巧地将笔往左上方一踢,竟使“写”出的钩饱满、锐利,似对整个门框上的字都有了“扛鼎之力”。前来观看者人山人海,可字匾刚刚挂起,城楼下的人群顿时哑然无声,原来是匾上的“下”字漏写一点。肖显急中生智,向楼下茶馆要来一块抹布,饱蘸余墨,又从卫兵腰间摘下弓箭,把抹布裹在箭头上,张弓搭箭,对准城楼上匾额射去。只听“叭”的一声,不偏不斜,正好补上了那一点。赵孟畋沉倬

第五篇:初探历史学科中的书法教学

初探历史学科中的书法教学

摘要: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让书法走进历史课堂,既能很好的传承书法艺术,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书法艺术 历史教学 文化传承 中国梦

2013年3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益处……”

诚然,书法艺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了明确的定位:“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然而,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习惯于键盘打字,他们手写能力急剧下降。教师也是如此,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电子白板教学的推广应用,教师的备课、上课基本上是无纸化办公。故书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鉴于此,2013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_1)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_10)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该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受到海内外中国人民的一致好评。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理应扮演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将书法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定位历史课中的书法教学,坚决纠正书法教学过程中“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做法。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开展好书法教学,进而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一:课内阅读――深度解说教材的书法内容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于书法艺术的内容不多,它不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而是散落在中国历史的部分章节里面。部分教师在有关书法内容的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一笔带过。这种“重历史,轻文化,点到为止,不求甚解”的教法,本人实在不敢苟同。学生对于教材中的书法艺术也就一知半解了。我们应调动各种教学手段,深度解说教材中的书法艺术,以此激发学生接近书法,学习书法,了解书法,练习书法的浓厚兴趣。比如初一历史上册如是描述小篆:“秦始皇又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尽管寥寥数语,但它却概括了小篆的历史。教学时应向学生深度解说它的方方面面。1:向学生展示部分小篆字体(来自网络),以饱学生眼福,使学生对小篆字体有初步的认识。2:鼓励学生说出小篆字体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小篆字体不同于隶书、楷书,特点鲜明:(1)长方形(2)上紧下松(3)笔画横平竖直 粗细均匀 横画 竖画等距平行,笔画方中寓圆 圆中有方(4)平衡对称 3:让学生利用橡皮制作小篆字体模具,学以致用。4: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从小篆看秦始皇 秦始皇为中国的文字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它有利于秦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若能如此周密组织教材中的书法教学,学生对五种书法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定能有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

二:资源整合――认真梳理书法的演变历程

书法内容尽管零星的分布在历史教材的各个章节里,但从整体看,它还是详细而又系统的叙述了我国书法艺术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我国书法艺术杰出的成就以及它独特的形式美和意境美。教师逐个教完那些书法艺术后,应对它作一个概括整合,从整体上把握好书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系统的了解书法演变的全过程。

关于汉字的产生,众说纷纭。一说伏羲发明,二说源于结绳记事,三说黄帝史官仓颉所创。不管怎样,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书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

中国的汉字几经变化,大致经过了从远古的符号到殷王朝的甲骨文,商周的大篆,再发展到秦王朝的小篆,而后又从隶书发展到草书和真书,最后演进到行书和草书,由此可见,中国的书法主要有篆、隶、楷、行、草五种。

1:汉字的产生

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它是汉字产生的标志。教材上这样解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汉字的统一

秦始皇合纵连横,灭六国,一统天下,随即收集起六国文字,求同存异,以秦字为依据,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这就是所谓的文字改革。这次改革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汉字方块化

教材上又说:”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据说,该字体最后形成于秦朝狱吏程邈之手。此字体兴于秦代,经两汉三国到两晋逐步完善。由小篆到隶书是汉字演化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是文字史上的一大进步,从此便有了方块字了。

4:汉字正规化

教材上没有关于楷书的描述,从教参上得知:三国时,魏国的钟繇潜心研究书法,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魏晋以后,楷书成为汉字的正规字体。

5:汉字快速化

随着生活节奏快速化的到来,要求字体也作相应的变革,草书、行书便应运而生。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是有力的佐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后人对王羲之字体最美的赞誉。行书、草书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终上所述,汉字的演变由复杂到简单,从图画到符号再到汉字,实用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

结束语

自先民龟甲兽骨刻字到横竖撇捺方块字的形成,中国汉字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当世界其他文字消失而成为遗迹的时候,中国汉字依然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历经沧桑却青春永驻,中国汉字两千多年前造就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同时也造就了悠久的中华文化,我相信今后的汉字也将成为一种软实力,将中华文明更好的传播下去,将伟大的中国梦带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去。

下载书法的历史与历史的书法(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法的历史与历史的书法(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国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构成了中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国书法审美意识自古至今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

    2013-201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书法与绘画》学案范文合集

    第21课 书法与绘画1.记住隋唐宋元时期著名书画家名字。2.了解颜真卿和柳公权书体的艺术特点。3.欣赏阎立本、吴道子和张择端的代表画作。1.列举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名称和所在地2......

    杨景和 回顾新时期书法现状及其历史地位

    9200 1987年10月,《 回顾新时期书法现状及其历史地位》入选“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辩会”,由“书法新十年学术论辩会”筹委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南分会、河南书法理论委员会、《书......

    书法与文学

    书法与文学 黄秋实 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它理所当然的与文学同属于一个范畴,都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 书法与文学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不同......

    书法与爱国主义教育

    书法与爱国主义教育 " 万应均 #’$$$! 要途径。 (!)!*’+$,-$$)+##"!$#+$’""+$!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 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方法。 一中国字是代表中......

    我与书法

    我与书法 武汉机电工程学校王超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等内容......

    :《爷爷与书法》

    爷 爷 与 书 法 “咿呀,嗬——”,“啪——” 还清楚的记得很小的时候,随母亲去姥爷家,姥爷练习书法时我突然打翻砚台的情景。小小的我,那是根本不懂姥爷在干什么,一双小眼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