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山东省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矛盾与融合 2009
论山东省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矛盾与融合 2009-10-29 张洁玉
(华东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摘 要:21世纪以来,山东省进入了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型期,而其行政区边界的稳定性和旅游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滞后了这一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当前行政区与旅游区之间的矛盾原因进行剖析,得出该矛盾的产生涉及到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等多方面原因。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培育跨行政区旅游管理机构,加大跨行政区旅游合作并进行适当行政区划改革以实现山东省行政区与旅游区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行政区;旅游区;区域旅游合作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ShanDong province starts its transition period of becoming a tourism province , bu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ertain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bound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region decays the process.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asons, such as economy systerm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rm and so on, some solutions, including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the foster of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and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will be mentioned to promote the fusion.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region;tourist region;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国有30多个省、市、自治区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包括山东省。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旅游业中的表现越来越明显,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矛盾导致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已经阻碍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研究山东省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矛盾与融合对促进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加快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行政区与旅游区的关系,国内有学者对二者本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如牟红(2002)认为,旅游区域为规范区,行政区域为机能区,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有一个明确的边界且自组织性强,后者则边界模糊且基本没有组织功能[1];薛莹(2003)认为,行政区是一种法定区域,具有严格、完整、发达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对辖区实行比较严密的区域管理,旅游区同行政区不同,它并非人为划定,而是自然生成,其资源在地域上具有相对完整连续性[2];也有学者从理论层面上研究了二者矛盾,如秦学、刘君德(2003)研究了“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3];郑向敏、林美珍(2006)研究了行政区与旅游区的本质、矛盾,提出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区划调整[4]。还有学者通过实例研究了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矛盾与融合,如薛莹(2003)以黄山市为例研究了旅游区与行政区的关系[5];郝革宗(2003)以桂林市、桂林地区合并为例探讨了行政区划变更对旅游业的影响,认为合并后的桂林旅游形成“众星捧月”之势[6];陈国生(2004)探讨了岳云塘旅游区与行政区的关系,剖析南岳政区调整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进而分析设立南岳旅游行政市的基础及制约因素[7]。
笔者认为,行政区和旅游区存在着本质差异。行政区是指为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治理与建设国家,对领土进行合理的分级划分而形成的区域或地方;旅游区是指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空间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是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行政区是基于行政区划而形成的,其本质是国家权利再分配的一种空间投影,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且一旦确定,就有了明确的地域界限;而旅游区是一种水平式的经济网络,它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且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基础设施状况密切相关。一个旅游区可以地跨多个行政区,几个旅游区也可能在一个行政区内,正是由于行政区和旅游区的界限往往不重合以及旅游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这一课题的研究多是单纯的理论探讨或以单一旅游区为对象的探索,鲜有较大地域如省区为对象的研究,考虑到山东省复杂的行政区划与发展相对滞缓的旅游业,行政区与旅游区矛盾严重,本文选择以山东省为对象,研究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矛盾及原因,并提出二者关系优化建议。
二、山东省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矛盾、山东省行政区划现状
山东省,简称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山东省人民政府成立于1949年,经过复杂的行政区划沿革,截至2007年底,共有人口约9300万,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辖17个地级市、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
2、山东省旅游区现状
山东省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对山东省的旅游区现状的描述不一而同,笔者赞同韩笑(2006)提出的6大旅游区划分方案,分别是由青岛、日照、烟台、威海构成的海滨特色旅游区;由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由济南、淄博、潍坊、莱芜构成的文化、历史与民俗旅游区;由临沂、枣庄、微山构成的湖泊、运河、山地特色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风貌为特征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梁山、阳谷为重点的水浒旅游区。旅游大区内又包含着500多处旅游景区、景点。
3、山东省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矛盾表现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虽然最近几年地方政府逐渐意识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愿意斥重金打造旅游业,但是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却没有发挥出资源优势,发展相对不足。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矛盾。
首先,从地理覆盖角度来看,山东省的旅游区与行政区在地域上多不重合,“行政区经济”现象严重。以水浒文化旅游区为例,水浒文化旅游区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梁山、东平、阳谷、郓城四县,分属济宁、泰安、聊城、菏泽四市,不同的行政隶属关系,导致目前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梁山县依托地名上的优势,以水泊梁山和梁山山寨为主打旅游产品,但是水泊梁山无水的现状给慕名而来的游客造成巨大心理落差。有关旅游部门提出调引黄河水以重塑水泊梁山盛景的计划,这不仅耗资巨大,其可行性也需要进一步考证。实际上,东平县的东平湖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是目前二地竞争大于合作,导致两败俱伤。阳谷的旅游产品主要有景阳岗和狮子楼,只是水浒故事的侧面,尽管阳谷政府对其投入很大,但多是重复建设。郓城是宋江武术村所在地,旅游力量非常单薄。水浒旅游区是旅游发展相对落后的山东西部重要的旅游资源,正是由于严重的行政分割、恶性竞争使这一旅游品牌迟迟做不大。
其次,从管理角度来看,山东省的旅游区归行政区管辖。行政领导通过委任干部来管理旅游区,或通过行政权力给予旅游区一定特权,如为旅游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或政策等的支持。使得旅游产业的资源所有权、产品开发与销售权、行业审批权、行政管理权等实质上统统归地方政府所有,旅游业发展带上了明显的地方政府利益色彩,出现同一景区的不同地段隶属不同管理部门,人为分割、各自为营的情况,如鲁西的微山湖旅游区,由于整个微山湖五段河港口隶属于两个省,各地方政府又因规模小而志不在此,因此旅游管理相当混乱,阻碍了微山湖的旅游发展。
三、山东省行政区与旅游区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1、经济体制的影响
山东省行政区与旅游区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山东省旅游业萌芽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是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思想,也就是说,政府是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实施者和管理者[8],旅游区大部分时候是一个地方政府所代表的“利益区”。几十年来,“政府主导”,模式虽然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严重影响了区域与区域之间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山东省整体旅游实力的提升,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
2、同一旅游区的自然山水往往是不同行政区分界线
我国的行政区划多以自然山水为行政界限,山水不仅是天然的行政区分界线,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以地跨烟台、威海两市的昆嵛山为例,1987年,威海市从烟台市的一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威海市文登与烟台市牟平以昆嵛山为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昆嵛山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游览。但由于其地跨两市,从网络上检索昆嵛山,既有“烟台市昆嵛山”,也有“威海市昆嵛山”,给游客造成混乱,使昆嵛山的旅游业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正是由于此类旅游区地处行政区边界,故常常引发边界旅游资源争议,出现“都要管”或“都不管”的情况,给旅游区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3、地域文化常常具有整体性或相似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业逐步由单纯的自然观光走向与文化旅游的融合。由于历史积淀,同一个地区的文化往往具有整体性,因而出现了相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区行政分割现象。如山东省是著名的齐鲁文化的发祥地,齐鲁文化在很大地域范围内都留有痕迹,但齐文化旅游区却常常只被限定在淄博市临淄区,忽视了与位于其西南方的淄川区的蒲松龄故居和聊斋园的互动与合作,另外,位于淄博市西南方的莱芜市境内拥有保存最为完好的齐长城及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遗址和齐鲁夹谷会盟遗址,与淄博境内的齐文化旅游资源本是相辅相成,但由于地处不同地市,各地之间利益分割、单打独斗,旅游效益远远没有发挥。、现行行政体制带来的弊端 山东省目前的行政体制弊端也是导致行政区与旅游区的原因之一。现行市管县体制是由原来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地区行署,再到地级市演变而来,本意是打破多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却演化出 “市挤县”、“市刮县”、“市压县”现象。山东省所辖的17个地级市中,除了莱芜市,其它16地级市均下辖县(市),市县矛盾突出,也体现在了旅游利益分配上。以山东省枣庄市及其所辖滕州市为例。1978年滕县由济宁地区划归枣庄市,1988年,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由省直辖,枣庄市代管。滕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73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遗址以及滕国、薛国故城等古文化遗址,是“科圣”墨子和“工匠祖师”鲁班的故里,其旅游业收入是枣庄市旅游收入的中流砥柱(见表1)。但是,枣庄市和滕州市之间矛盾突出,而且枣庄市政府忽视产业、人口、人文历史等发展的实际情况,于1983年把滕州东部山亭等8个公社划出去,成立了山亭区。使得滕州不仅失去了原来的版图,丧失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人文历史被破坏,旅游资源价值大大降低。
表1 滕州市与枣庄市比较(2007年)
Tab.1 Comparison between Tengzhou and Zaozhuang(2007)
面积
(平方千米)
人口
(万)
GDP
(亿元)
旅游总收入(万)
旅游接待人数
(万)
滕州市
1485 159 331 116000 223.3
枣庄市
4550 372 926.91 281856.3 503.2
所占比例
32.6% 42.7% 35.71% 41.2% 44.4%
*数据来源:山东省旅游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四、山东省行政区与旅游区融合构想、转变政府职能
汪宇明教授认为,当前存在着夸大“行政区刚性约束”的现象,行政区与旅游区的种种矛盾主要反映在政府作为的质量层面,与行政区划本身只有相关关系,没有必然联系。提高政府引导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的有效作为质量是政府最重要的价值目标取向[9]。山东省的旅游业发展有明显的政府主导型特征,各级政府为追求自身旅游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的造成利益冲突,并由此引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当务之急,是政府逐步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职能转变,致力于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备的体制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旅游企业成为具有主导利益的旅游发展利益主体,市场主导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切实推进山东省旅游业发展。
2、培育跨行政旅游管理机构,加大跨行政区旅游合作
尽管要转变政府职能,但当前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山东省的跨行政区旅游合作多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缺少具体可行的实施政策和手段,发展不尽如人意。要使旅游合作得以实现,建立起跨行政区旅游管理机构是必然选择。通过建立跨行政区旅游管理机构,有利于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旅游产品的统一策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营销,从而提高整体旅游竞争力。该机构应鼓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由省政府以公平选拔的模式组织管理团队,并赋予其一定得调控权和决策权,负责对管辖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和部门等进行监督和利益协调,最终实现旅游管理的分级调控。
3、适当进行行政区划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东省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形成的行政区体制显露出诸多的不适宜性,亟待改革。山东省很多旅游强县级市,如滕州市、曲阜市、荣成市、蓬莱市、邹城市等,虽名义上由省直管、地级市代管,但其发展管理很大程度上受地级市支配,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因此有必要取消“代管县”的行政名词,落实省直管县的地位;对目前相对集中却地跨不同行政区的旅游资源,为保证旅游区的完整性,也应适当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如地跨烟台、威海两市的昆嵛山,考虑到烟台市昆嵛山旅游景点较多和已形成的名气,建议将昆嵛山划至烟台市牟平区;另外,建议将鲁西济宁的微山县划归枣庄市,从而使鲁南享誉全国的“台儿庄战役”、“铁道游击队”、“微山湖”等红色旅游区(点)统一通过枣庄市运作,把鲁南红色品牌做大、做强[10]。需要说明的是,行政区划的调整牵涉到地方权力配置、社区居民利益、社会安定等诸多问题,不能马虎大意,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积极稳妥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牟红.三峡旅游整体开发区域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3;(5):86-87,96.[2] 薛莹.论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关系[J].经济地理,2003 ;(11):786-790.[3] 秦学,刘君德.“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 ;(12):36-39.[4] 郑向敏,林美珍.论区域旅游发展中旅游区与行政区的矛盾与融合[J].人文地理,2006;(3):110-114.[5] 薛莹.论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关系---以黄山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 ;(6),786-790.[6] 郝革宗.行政区划变更对旅游业的影响---以桂林市、桂林地区合并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52-55
[7] 陈国生.岳云塘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关系整合问题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2004;(3):76-79.[8] 张建.重视区域旅游合作开发中的行政区划因素[J].科学.经济.社会,2005;(1):55-60.[9] 汪宇明,何小东.关于区域旅游障碍的辨析---兼论行政区划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J].旅游学刊,2008;(8):39-45.[10]陆相林.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旅游发展战略构想[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5):96-100.作者简介:张洁玉、花露,均系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与管理、行政区划。
第二篇: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401所党群工作处惠娟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微观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必要性,并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融合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带有浓厚的企业管理色彩,是为实现本企业的发展目标服务的。然而,企业思想政治工和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又是相融的。我们从各自的内涵解读和辩证关系来看,二者的融合具有必然性,二者相得益彰,才能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魅力,实现企业文化入心入脑,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
一.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内涵解读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航天科研院所作为国家重要的军工企业单位,承担着国家大型科技生产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小视。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含着非常丰
1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航天科研院所已卷入市场竞争的滚滚洪流之中,只有建立现代企业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讲究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优化企业内外环境,全力打造具有自身特制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快速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企业员工,其目标都是实现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两者都是通过教育、管理、宣传、激励的手段,提升文化、思维、思想、观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贴近群众,则充分凸现引领性、政治性、先进性,是确保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基础。
1.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导航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把好方向,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精神层的建设,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行为层的建设,规范职工行为,提高职工素质。另外,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优势,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物质层的建设,为打造企业品牌创造条件。
2.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新情况的需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已是迫在眉睫。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表现出更为灵活的方式和更为丰富的内容,贴近职工实际,如结合业务工作、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有利于对职工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把好方向、营造优势、提供动力,更好地推进
企业文化行为和物质层次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把两个文明建设的目标融合在一起,使两个文明建设更好地结合,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营管理中的极好途径与有效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利用企业文化的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四大功能统一员工思想,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以正面灌输和教育引导为主要手段,使先进思想“内化”为职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4.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人们进行生存意义的引导,使员工懂得他所在的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看到他作为企业一员的意义和自己生活的意义。在这种生存意义的引导下,培养人们的价值观与规范感,使员工产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企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支持,企业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三.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基本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能够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相互融合,是推进企业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1.让企业文化助推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文化建设使思想下政治工作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就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生产经营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一道,通过文化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内容以更
易为职工群众接受,更易得到企业行政部门实施的方式,融入企业发展各项工作中,使职工把自己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度的主人翁精神,为企业文化发展做贡献。
2.让思想政治工作强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职工所认同和接受,它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我们要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反面的教育、课堂授课、演讲报告、个别谈心、回忆对比,参观访问、文字和形象化教育等方法给人讲道理,培育企业精神、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让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和强化企业文化的渗透力。
3.让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生产经营中契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调整目标,发挥优势,搞好改革,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去做,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才能充分地将企业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泛而最佳结合的空间。
4.让企业文化的功能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拓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切实发挥人的巨大作用。以“粘合剂”的凝聚功能把广大员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而共同努力;以激励功能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以约束功能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把企业目标的实现变为员工的自我追求和价值实现的目标;我们要挖掘文化力量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巩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让企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成为员工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的准绳。我们要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企业文化的物
质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层面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中。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借助企业文化不断丰富自身、深化效果。作为航天企业单位,单位性质和行业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工作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其重要性,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匹配,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才能找到肥沃的土壤,企业文化唯有承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推动构建和谐企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齐子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中国商界》【J】,2009.4.2.李科平,略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结合的途径,《企业管理》【J】,2009.5
3.李桂香,浅析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经营管理》【J】,2008.6
4.左 洪,企业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2008.4.
第三篇: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这种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中,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如何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是摆在我们新时期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之有机的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是我们在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和其他实际工作,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一起,多办实事、好事,才能把企业的工作目标转化为干部员工的自觉工作的动力,形成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搞好各项工作的良好局面。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号召广大员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要依靠自己求
1生存、求发展,要有危机意识和创业意识。二是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随着改革的深人发展,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一切资源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不具备一流的人才,就不会产生一流的企业,就不会拥有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融入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思想,通过育人,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三是提高领导素质。领导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没有企业领导创造和倡导企业文化,就不会有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领导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创新能力,还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全面的文化知识,以及竞争意识、风险精神和民主作风。四是提高员工素质。员工是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其素质的高低对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员工的素质呢?首先,端正员工的劳动态度,使其认识到劳动是自己的权利,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劳动是精神和道德的体现。其次,重视知识和创新,尊重科学和技术,使员工把精力放在钻研业务、提高劳动技能上。再次,提高员工的群体意识,使员工之间能体现合作精神,相互间真诚地尊重和关切。第四,强化员工的自我意识,使其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不事事仰仗他人。这种意识会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奋发向上”的群体氛围。
二、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经营管理
工作中
(一)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共同推动企业整体素质提高上。围绕增强以企业的市场应变力、创新力、员工学习力为核心的整体素质,努力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动员工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为公司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加快发展步伐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共同促进提升企业整体形象上。充分发挥思想工作所具有的队伍优势、阵地优势和渠道优势及机制优势,使之与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
三、在内容上互相补充,做到相辅相成,整体推进
(一)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把好方向,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精神层的建设,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大力弘扬企业精神,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保证。
(二)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行为层的建设,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以良好的形象带动人,以严格的制度规范人,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深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引导员工群众树立爱岗位、爱专业、爱公司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不断提高员工的岗
位技能,增强广大员工爱岗敬业的意识,激发其投身二次创业的热情。
(三)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优势,从而更好地推进企业文化物质层的建设,为打造品牌创造条件。一是抓好企业文化传播网络的建设,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加强企业的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二是抓好生产、工作环境和员工生活环境的建设,对内提高员工的光荣感、自豪感,对外展示企业的形象和实力。三是抓好统一协调、形象鲜明的企业标识、标志的建设,为导入形象策划创造条件。
四、在工作运行中互相促进,确保同步推进,落到实处
(一)通过目标激励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坚持用企业发展的愿景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远大目标,教育员工,激励员工,把广大员工的思想和意志统一到加快企业发展中来。
(二)通过领导带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由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创建活动。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发挥先锋模范,争当时代先锋”等活动。
(三)通过典型引导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结合企业二次创业的实践,积极挖掘、培养、选树能够体现企业精神的典型群体,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形成浓厚的学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通过载体互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一是通过组织主题实践活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探索群众喜闻乐见,富有生命力的各种形式和载体。二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根据广大员工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充分发挥各种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经常性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员工在工作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理念,与企业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在培育企业文化观念的同时达到员工思想观念的统一,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所在。
在一个中外合资企业中,没有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很重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学会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发挥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探索精神,在企业变革的新形势下,把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在一起,探索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作者单位:**公
司
第四篇:论理想与现实之矛盾
论理想与现实之矛盾
今题北京某一重点高校调查显示,60%的学生谈到“我没有什么理想,只要毕业后找到工作就行”;50%的学生表示“我不知道什么是理想,过好现在就可以了”;40%的学生坦言“现实太过现实,来不及让我们望向理想的美好”;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表示“年轻人就是要时刻怀有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现实之境也正如这个简答的调查所示,我们的理想与现实之矛盾,正不断的冲击着我们这一代代年轻人。在现实中止步,在理想中徘徊。似是非是的,或者说不敢去拥有理想。这里,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了。
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当人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是因为看不到二者的统一性,把二者对了立起来。其中一种倾向就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有的人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极为不满。这个的例子,也不为少数,我们的身边就可以找到。“书上不是这么写的,电视上不是这么演的,妈妈不是这么说”,诸如此类,在正常人的额我们看着很滑稽。这样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逃避或反对现实社会。为了理想而抛弃现实,会是你变成一个空中楼阁的英雄,很快你就牺牲了,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诚恳的,没有一个人是好人。对任何事件,都失去了信息,提不起精神,踏踏实实的来做事。拥有这样一种消极态度,在现实中堕落,在理想中幻想。在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还有一种偏向,就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这样的人,还有多大的前途??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可以想象,有些学生在开始走向社会的时候,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时间长了就不以为然,甚至自己也搞起腐败来,失去了自己的理想。还有的人由于看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对理想失去信心和热情,“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热衷于“实惠”,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更不要谈什么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这种抛弃理想,只有现实的人,一定会一步一步走向一个死胡同。从来没有一种现实能够满足人类,人类不是完全活在现实的东西,很可能,明天你可以赚更多的钱,后天可以更有名。可是,更多的钱能够做什么?更有名能够做什么呢?同样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作者我初步的比较浅显的分析了下原因。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等等。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会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我们要深刻的明白,理想产生于现实,高于现实,又积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最终转化为现实;现实需要理想、产生理想、制约理想。现实不断地产生理想、理想不断地转化现实,从而推动历史发展。现在,结合我自己的亲身感悟,对于理想与现实这个矛盾,来明确几个简单的概念:
1)理想产生于现实。理想就是客观现实所产生的,与奋斗目标相联系,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无论社会理想、政治理想,还是道德理想都离不开现实土壤。离开现实的理想就只是幻想。我们都有学过,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展的最总目标。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的科学性、先进性,就在于它们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使历史的发展的归总。
2)理想高于现实。理想来源于现实但不等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比如说我们大学生,首先要定位自己的位置与能力。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追寻我们想要的工作,想要的生活。而这个工作与生活,当然是在不满足现在的基础上的一个更高的目标。于是,我们为之不懈的努力。
3)理想影响现实。理想产生出来的巨大意义就在于作用于现实、引导现实,是人们改造现实的精神力量。有了理想的存在,我们知道了自己想要的那个世界,以及在那个“世界”里,我们需要什么来装束自己。于是,正因为这个理想,我们在现在的一分一秒都在不断的充实自己、改造自己。4)理想能够转化为现实。理想是合乎规律性的,是人在现实中追求的理想目标,今天的理想就是明天的现实。当我们把自己武装的够格的时候,我们有了踏入那个“世界”的资本。于是,曾经的理想,变为如今的现实。5)现实需要理想。现实是现存事物的合乎规律的存在,它不是现存事物的简单堆砌、内部贯穿着历史规律,现实的东西虽然是合乎规律的存在,但历史的发展会使一些东西失去必然性,昨天合乎规律性的东西,今天就可能失去存在的理由。如果我们安于50年前,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更不用说在美丽的华中农业的大学学习了。
6)现实制约理想。现实产生理想,它又制约着理想的形式、内容及实现。现实的发展程度制约着理想的先进程度。正像我如今所处的环境一样,想要做科研。可是,以我现在的水平,对知识积累的少,对实验接触的少,对尖端科技接触的少,现在就搞科研,可能是痴人说梦。或许说,这个不是理想,说妄想恐怕都不为不合适。所以说,理想的确立,应当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时候要在适当的适时的降低或提高理想。
7)理想的实现。人们只能使现实接近理想,不可能穷尽理想。当我对随积累的知识、实践、科技逐步积累的过程中,谁可以否认不是朝着理想又走近了一步,慢慢的会越来越近?于是那时,理想变为现实,现实中重新设立理想。
明确概念以后,我们已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其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理想与现实的一致性。理解的比较深刻的是,青年大学生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往往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对理想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模糊的看法,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自身出发,思考了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不能辩证的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他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鉴于此种状况:首先,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还要看到他们的相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其次,要从整体上来看待离线与现实的关系,将两者的关系贯穿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可偏向于哪一种,要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才能从整体上来看待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把握我们做事的原则。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十分必要的。
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要正确认识社会,必须全面了解社会。既要了解社会存在的弊端,又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光明前途。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放弃或降低理想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只能使人消极、平庸,不是一个有为青年的选择。只有坚持远大理想,通过变革现实,使现实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才是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正确办法。也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抵达理想的彼岸。
理想,对于我来说,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我的理想总是充满生活和泥土的气息,从来不去空想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事与情„„面对理想与现实两扇门,我想,我会怀抱理想,选择现实的路,而不是在理想里,虚无缥缈的生活„„ 3
第五篇: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就能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南建工集团存在的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文化的双重影响,论证建筑企业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现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以期达到指导建筑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以及让企业文化在建筑企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企业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探源-
1.1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湖南建工集团经营思想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的诚信、人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业、社会、员工“之间的利益日趋统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1.2 企业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为湖南建工集团建立相对集权的总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
2.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2.1.1.1 有利于形成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非常强调义,甚至要求“合利取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团在经营管理中所确立起来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就是对“义”与“利”关系的最好诠释,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筑回报社会和业主,“义”在前,“利”在后,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集团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若局限于短期利益,搞豆腐渣工程,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必将背上不义之名,声誉扫地,到头来只能为业主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失去应得之利。
2.1.1.2 有利于形成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文化以维护稳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要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湖南建工集团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员工和集团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尊重员工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集团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组织与个人相辅相成,使集团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使集团的维系和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2.1.1.3 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主张“和”,即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谋求优良的内外环境。何况,该集团是一个拥有近20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如果片面追求一团和气,忽视各单位的个性而扼杀差异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甚至会出现决策危机。所以,他们力求通过各单位和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集团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1.2 法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2.1 有利于形成论功行赏的劳资分配观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之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之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促使企业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在这一点上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同出一辙,现行公司制度都是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赏罚分明不仅是传统文化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都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1.2.2 有利于形成好利恶害的激励观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团并不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而且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集团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小车、豪宅,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团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
2.1.2.3 有利于形成改革图新的发展观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依据变化的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出台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普通企业到集团公司再到董事会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哪项制度停留在过往的环境中。
2.1.3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3.1.3.1 有利于形成软性管理的领导策略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无为而治”给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严格按事物本身规律办事。湖南建工集团在管理中,高层领导主要着眼于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决策的出台,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协力奋进。
2.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2.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治理民众,这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这一文化观念与现代企业管理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大相径庭。
2.2.2 可能助长企业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
传统文化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滋生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弘扬先进文化的严重障碍。这一文化取向在企业发展中,无疑也助长官僚主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
2.2.3 可能滋生企业管理中唯心观念的颓废文化
传统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与现代企业中需要引进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建筑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放弃高远的理想和斗志而笃信神仙菩萨,或拆除
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建筑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3.1 突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不言而喻,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1.1 把建立仁德的企业形象内化为品牌形象
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一种内化的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品牌塑造的原动力。“仁德”等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品牌塑造最终-将渗透在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团以体现仁德之义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筑航母为目标,在经营规模上连续几年跨越“百亿元”大关,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列湖南百强企业,荣获2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加上资质准人的广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极大地提升了集团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现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3.1.2 将“和”升华为现代企业间的和谐竞争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找到了很好的注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们普遍追求立足于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现代建筑企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看待竞争,必须真正意识到发展是需要和谐社会环境的,而且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成本——包括纳税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把竞争上升到和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实现竞争观念的创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互补的竞争观念。湖南建工集团确立了“全员入市,健康提速,以人为本,品牌领先”的发展理念和“壮大母体,全员负责,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从而赢得了“母子同步腾飞,航母得以启航”的良好局面。
3.1.3 创设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将法家精神贯彻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把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法制文化,而且传统的法制观念要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规章制度要与时代的要求适应。湖南建工集团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了湖南建工独特的价值观——一流、超越、精作、奉献,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筑与服务,以奉献与回报社会。
3.1.4 创新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哲学理念,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应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团放开各子公司的手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母子同步前行。
3.2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抵制并改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竞争环境;追求科学精神,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筑企业由大变强,立于不败之地。
3.3 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学的管理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改进管理,提高“三效”。
3.3.1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企业管理,就要谋求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问题是核心和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图强奋进的关键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3.2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员工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又孕育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坑蒙欺诈等现象。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要在企业倡导见利思义的精神,以取得优良的管理效果。湖南建工集团把培育质量文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质量目标管理,每搞完一项工程,通过不断总结、概括、宣传和推广,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