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1(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5: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1》。

第一篇:《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1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申荷永 高 岚(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 510631)

摘要: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易经,心理分析,中国文化心理学。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既然当代西方心理学史家也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那么这种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也自然会透过《易经》来传达其消息。在本文中,我们以《易经》为基础,分‚易经中的心字‛,‚易传中的心意‛和‚易象中的心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易经》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同时,我们也将比较与分析《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易经》与分析心理学所建立的关系。

1易经与心之意义

我们将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心理学‛,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使用了‚心‛字。尽管西方心理不的研究对曾以有‚灵魂‛(soul)、‚意识‛(consciousness)、或‚行为‛(behavior)或‚认知‛(cognition)的不同强调与变化,但是一个汉语的‚心‛字,却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基中涉及到了‚心‛,反映着《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1998、955,247,8,3)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理想。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属于心理学的最基本范畴(文中所引用《易经》原文,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文中,探讨了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比如,在汉字或汉语中,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以心为主体,同时也都包含着‚心‛的整合性意义。这也正如‚思‛字的象征,既包容了心与脑,也包容了意识和潜意识。对此,《礼记?大学疏》中有精辟的论断,称之为‚总包万虑谓之心‛(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73)。

西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所侧重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的代表作,便是《生理心理学大纲》(1875)。其后来的发展是以意识和行为为研究的主题,尽管仍然把人的生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生要基础。但是,再后来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之后的第四势力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超个人心理学)等,却明确地要以人的心灵或灵性作为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而作为这后来的发展,作为自称为后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却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与支持。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如加德纳(H、Gardner),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D、Goleman)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们以‚心与心理学‛为主题来思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时候,曾经被《周易?系辞上》的‚圣人以此洗心‛深深地打动。我们曾经以‚Psychology of Heart‛为论文的韪,参加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关于《易经》的国际圆桌研讨会。透过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考察与分析《易经》与心理学。

2易经中的心字内涵

通行本《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易传的部分则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6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8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6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64卦中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为此,我们以‚坎卦‛为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程颐还说,‚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经卦中出现的心字及其表述方式,如‚维心亨‛、‚为我心恻‛、‚有孚惠心‛等,与尚书和诗经中所使用的心字具有相似性,保留了汉语心字的原始面 及其基本蕴涵,并且保留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心字与心词的古朴性。对此我们可以略作比较如下,如早期甲骨所载:‚庚戌卜,口贞,王心若‛;‚午卜,贞,王心亡鼓‛;(参见张立文(主编)、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5)《诗经?国风?邺?柏舟》之‚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96)以及《尚书?商书》中还有‚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的描述,实为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而《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

《易经》坎卦中的‚心‛义及其原型性的内涵,为后世发展的心学奠立了基础。李舜臣曾经评注说,‚作《易》者,因坎离之中,而寓诚明之用,古圣人之心学也。‛章潢说,‚六十四卦,独于坎卦指出心峄示人,可见心在身中,真如一阳陷于二阴之内,所谓道心惟微者此也。‛《易传》中所发挥的‚天地之心‛,如复卦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所主张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如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所提倡的‚君子立心以恒‛,如系辞之‚君子安其身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便是心学的最初形态。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并且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之卦象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3易经卦象之启示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易传中的评论与解释,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孔颖达在其《周易注疏》中说,‚伏羲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82,2)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揭示的:‚圣人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因而,凡是《易经》之64卦,384爻,拟诸形容之间,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易中有象,在《周易》之象辞中集中反映着这种象征性的启示,诸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中包含着一种‚君子之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其次,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卦象,其中六爻的变化,也可象征人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孔子曾经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从中也不难看出乾坤之六爻变化的痕迹。如‚四十而不惑‛与乾卦第3爻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或坤卦第3爻之‚含章可贞‛。或者说,从乾坤之六爻的变化中,可以来分析真正君子之道或君子之心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再者,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更有着重阐述心理规律的卦象。比如,象坎卦、艮卦、比卦、家人卦等等。在此,我们以咸卦为例,来进行易象的心理分析,以及我们对《易经》中心理象征性的理解。

咸卦由兑与艮组成,《易经?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释其卦象,咸卦以艮兑相配,所表达的是山泽气息相通,万物皆互相感应之道理;但象中亦有情,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感之至情,已见于此。启观咸卦六爻,初阴四阳,二阴五阳,三阳六阴,皆阳感而阴应,阴感而阳应之象征。称其为感,所表现的正是交互相感之义。

因而,我们知道,这咸卦是象征‚感应‛的,揭示了感应之道。我们曾经将‚感应‛译为英文的‚touching by heart and response from heart‛,因为汉字的感与应,皆有‚心‛为主体。这可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原理相互比较,两者所揭示的是不同的心理层面,所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学理想。感应是超于单纯的刺激反应的,其以心的象征性为主体,强调了这种心理过程的体验与感受性,以及情感的作用。而刺激反应则不然,所侧重的是对心理过程机制的描述。更为可贵的是,《易经》中咸卦的心理学意义,并不完全在于一种‚普通心理学‛的描述,它是将意识的心理学与无意识的心理学结合了起来。咸卦上兑下艮,乾在坤中,包含了‚天地所感‛的境界。因而,在‚咸卦‛之意象中,包含着‚无心之感‛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途径。这正如《易经?系辞》中的介绍:‚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朱熹评注说:‚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体。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朱熹(注)、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45)无心之感,是《易经》中天地之心的呈现,是中国心学的精深境界。

咸卦感应之心理学的意义与象征性,却也并非局限于咸卦本身。从咸卦九四爻以下,复有困三解上,噬嗑之初上,否五鼎四,豫二复初,损三益上等,其义皆统于咸四。因为咸卦之第四爻,正为‚心‛之象征。对此,《易经?系辞》中有深刻的论述,将咸卦第四爻之意义发得淋漓尽致。如将其形容为‚同归殊涂‛,‚一致百虑‛;‚精义入神‛,‚穷神知化‛;并且主张‚君子易其心而后语‛,戒‚立心勿恒‛。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表现出《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的线索。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3、32)而《易经》则正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我们更希望当代的心理学家们,能够从《易经》中获得启迪。对此,我们可以用‚易经与心理分析‛,以及‚爱诺思与易经‛,来介绍《易经》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所已经产生的影响。易经与分析心理学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便早已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卫礼贤(理查德??维尔海姆)在劳乃宣的帮助下,把《周易》翻译成德文的时候,已经通过他们的翻译,传递了其中古老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信息。这正如卫礼贤的儿子海尔特??维尔海姆在该译本的英文版第三版(1967)序言中所说,‚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Wilhelm R,Bayness、The I Ching、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xvi-xvii)在这第三版的英译《易经》中,同样带有荣格为其德文本所撰写的‚前言‛,更是增加了《易经》对心理学的意义和影响。

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Jung C G,Wilhelm R、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New York: Causeway Books,1975、141,144)这是荣格对《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任何一个象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Jung C G,Wilhelm R、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New York: Causeway Books,1975、141,144)这个‚阿基米德点‛,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基石。荣格说,我自己在对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西方的因果性原则在解释一些无心理活动和过程时,是不充分的;这也促使我寻求另外一种解释的原则。在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的名作《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第六章:‚精神与灵魂‛中,作者将荣格的一段话作为该章的‚导引‛:‚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卡尔??荣格‛。(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6)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共时性‛原则是荣格为之而奋斗的一种理想。荣格曾经说过,‚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兹那里出现过一些低微的回声‛。(Jung C G,Wilhelm R、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New York: Causeway Books,1975、141,144)在这种意义上,荣格说,《易经》正好适合于分析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从荣格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心理学家,都对《易经》情有独钟。《易经》与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众多的分析心理学家,都从《易经》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并且将这种深刻的启发,发挥为其心理分析的实践。对此,我们可以用‚爱诺思与易经‛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

5爱诺思与《易经》

‚爱诺思‛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好象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卡普泰因夫人(Olga 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 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鲁道夫?? 奥图(Rudolf Otto)和卡尔??荣格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早已成为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

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从1933年至50年代初,荣格几乎每年都要出席‚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并且每次都是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因此,在瑞士苏黎士荣格研究院建立之前,爱诺思也就成了分析心理学的大本营。同时,《易经》与心理分析,《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

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利策玛(R、Ritsema)博士,同时花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

利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Ritsema R、I Ching The Classic Chinese Oracle of Change、London: Element Books LTd,1994、8-15)利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同上)。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心理学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

利策玛与斯提芬??卡赫(Stiphen Karcher),1989年以《爱诺思年鉴》的形式,发表了爱诺思《易经》第一版,并且为其取名为:《周易:包罗万象的启迪》。接下来几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基本上都是集中于对该《易经》版本的研讨,国际间著名的分析心理学家以及易经学者,频频聚会于爱诺思,共同研究爱诺思的《易经》版本,共同探讨《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这些研讨,通过一种集体性的工作,也大大地改进与完善了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内容与形式。1994年,英国基础出版公司又重新出版了爱诺思的《易经》,将其定名为《周易:中国的经典,变化的启示》。

我们曾经几度访问爱诺思,并且在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做关于《易经》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报告,同时也深为众多分析心理学家对《易经》的执着与热情所感动。在1998年‚第一届分析心理学家所提交的大会论文,都是关于《易经》与心理学或心理分析的。(高岚,李群、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学术研究,1999,(2):34-36)我们希望,通过‚《周易》与心理学‛,或者是‚《易经》与心理分析‛的主题,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能够通过中国文化心理学,来促进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东——西方整合性心理学的发展。

(原载《心理学报》2000年第3期)

第二篇:易经与中国文化

易经与中国文化

《易经》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乃五经之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易经》的发展横贯数千年,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特质。

目录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

二、《易经》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易经》的基本认识

1、易的基本含义

2、易的基本要素

3、何为太极?

4、何为阴阳?

5、八卦成象

6、六十四卦结构

7、六十四卦与生命遗传密码

四、《易经》的核心——太极图理论

1、世传最早的太极图

2、解说太极图

3、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

五、易经应用于管理

1、易经思维模式

2、八卦与五行

3、五行学说渊源

4、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5、易经与现代管理模型

6、五行学说与政治哲学

7、中国式民主政治

六、东西方文明

1、西方文明

2、东方文明

七、开创中华文明新纪元

——————————————————————————————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那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为我们展示了恢宏壮丽的历史画卷。谈到中国典籍,自然想到中国的经、史、子、集,所谓经就是儒家《五经》(即《易》、《诗》、《书》、《礼》、《春秋》),以及《四书》、《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等等,但是在这些经典中,唯有《易经》是最古老的典籍,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易经》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的文化特点。

“文化”一词就来自于《易经》中的《贲卦?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就是文理,纹路的意思。我们看甲骨文、金文中“文”字(见上图)就是文理、纹路的象形,其中金文中的“文”字还有人形的象征。

什么是天文?什么是人文?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寒暑昼夜就是天文;人有男女老幼,有君臣夫妇子女,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及需求,这些就构成了人文,通过协调这些不同关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使各社会群体及个体和谐相处,使人与人之间其乐融融,使整个社会富有凝聚力与向心力,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人文以化”就是文化,“化”是文化的核心,“化”包含三层涵义即教化、感化、风化。

教化就是培养与教育,使人懂得遵循社会规则,尊重社会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知礼仪进退。如果没有人之为人的教化,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与优雅,狼群中长大的狼孩,只具有狼的习性,而不是人性,虽然有人的身体,但是其习性与狼无异,所以教化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企业,教化就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习惯的养成与培养,它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是感应、感知、感通的意思,易经中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咸”卦,咸就是感的意思,咸卦彖辞中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所谓“感化”就是要了解各阶层百姓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其不同层次的需求、愿景,使大家在这个群体中有所依托或寄托,从而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相互关系。在企业管理中,沟通感化是形成团队凝聚力的关键因素。

风化不是指石头的风化,而是形成风俗,风情的意思,《诗经》中的风、雅、颂的“风”就是民风的意思。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自化”,就是使文化形成民风、民俗、民情。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中国人移居国外后仍保留中国人的习俗特点,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很多“唐人街”,都保留了很多中国人的文化习俗,这就是风化的魅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强盛最重要的标志,一个民族的强大首先是文化的强势,而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强大。美国黑人精神领袖马丁•路得•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强大,而在于人民的强大。人民的强大的根本就是文化的强大。

军事或经济强大的国家,如果没有核心文化的支撑,所谓的强大也仅仅是短暂的。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在中国历史上,秦国采用了商鞅法家思想使秦国很快由弱国变成了军事强国,并依此统一了六国,然而秦国依靠的是严刑酷法、野蛮暴政,而不是亲民顺民思想,以至于人们称强秦为虎狼之国。在秦统一后不到十六年,民怨鼎沸,终致陈胜、吴广起义,短短几年不可一世军事强大的秦国就灭亡了。这是短期内军事强大的国家灭亡的例证。

另一个例子就是隋朝的建立与灭亡。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一位非常有作为有思想的开国帝王,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了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大力发展文化与经济,使隋朝很快成为盛世之国。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杨坚虽然采用了先进的科举选官制度,但是其皇位继承人并没有选好,其子杨广即位后耽于声色,残酷暴敛,大兴土木,劳役民众,其在位期间不几年三次对高丽用兵,使其国力大减,最终激起人民的反抗,间接导致隋朝的灭亡。这是经济强大国家很快灭亡的实例。

谈到文化,我们自然会想到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以理性思辨为基础,诞生了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欧几里德等著名思想家,由理性思辨衍生出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与民主;而希伯来文明来自于古犹太民族,其发展为神圣上帝(耶稣)信仰为根基的宗教文化,即基督教、天主教文化,成为西方人文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是中国人的原典,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是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墨家、兵家、杂家、纵横家等等)之渊源。诸子百家思想是对易经天人思想的不同理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多元文化竞相绽放的局面,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中国文化从其本源来说不是神创说,而是秉承“天人同源、天人合一”天地人同源的思想体系。

《易经》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百姓日用而不知。成语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金兰同好、物极必反、居安思危、否极泰来、七上八下……等均来自易经。

谈到《易经》,那么什么是“经”?就是织布中的纵向的“线”,是不能够断的,不管编织多长的布这个经线却贯穿始终。所以经是织布的主干,横向的线称作纬线。所以易经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主干。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易经》?用宋代思想家张载的话讲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意思呢?天地本无心,以其自然规律为心,“为天地立心”就是把握天地运行规律,推之于人伦社会,建立社会正当的秩序;“为生民立命”就是将人民的福祉与性命放在第一位,使人民幸福、使社会繁荣;“为亡圣继绝学”就是继承、发展、创新先贤古圣传下来的智慧宝典,使之弘扬光大;“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使天下人永享和平,建立祥和安泰的太平盛世。

二、《易经》的形成与发展

“易”字的来源

为什么称为《易经》?这个“易”的来源是什么?历史上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易字来源于日月,即日月为易。

也有人认为“易”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象征,故曰:“日出为易”。

还有人认为“易”来自于变色龙,即蜥蜴的“蜴”。但是不论何种解释,都离不开象形和变易,那么易是干什么用的呢?《易》是研究事物变化的学问,是通过象与数的模式演绎、模仿万事万物规律及规则的学说。

所谓“象”就是现象、抽象,所谓数就是变化的量数关系,关于“象”与“数”后面还要详细阐述。

古有三易

据载自古曾有三易流传,《周礼?春官?太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

《连山》以艮卦为首,传说是神农时之易,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断,是人类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归藏》以坤卦为首,传说是黄帝时之易,象征万物无不收藏于大地之母,《归藏》重阴亲柔,是母系社会的形态反映; 《周易》以乾卦为首,坤卦次之,象征重天地尊卑次序,《周易》重刚崇健是父系家长制农耕社会的重要社会形态构成。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或三个划时代的重要人物,这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伏羲氏——周文王——孔子

远古———中古———近古

伏羲氏

伏羲氏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为三皇之首,相传是距今6500年前远古时代的一支氏族,那个时候还是蛮荒时代,先人茹毛饮血、居无定所,依靠渔猎为生,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祖。

传说伏羲氏治理天下时尊道贵德,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通人事,其思想达于天人合一之境,当其时黄河上通天界,河中出现了一匹神奇的龙马,背上呈现有规则的图案,伏羲氏见到图案,恍然所悟,就将其记录下来,由此便产生了为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八卦”。

伏羲氏的贡献: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始制嫁娶,以俪皮之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他的贡献就是开创了中华人文文明,使人们懂礼仪,生活更优雅,摆脱蒙昧的蛮荒时代。

河出图,洛出书

河图洛书的传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据《尚书·顾命》孔安国传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随则其文以画八卦;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类(九类即《洪范》九条法则,笔者按)”。

前面讲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黄河中出现了一匹龙马,背上呈现规则图案,伏羲氏因之以成八卦,这就是河出图的传说。

传说大禹治水时,大水久治不退,时有神龟背上有神奇文字,大禹感悟,依此法大水退去,并将其整理成了九条治理天下的法则,这九条法则保留在《尚书·洪范》篇中,这就是洛出书的传说。

通常认为,“河出图”就是指易经中的八卦图的传承,“洛出书”就是指《尚书·洪范》传承,它们常常代表了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象征意义。

周文王

周文王(公元前1152——1056)姓姬,名昌,为殷商末年西伯侯,是一位很有德才的创业君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经济,礼贤下士,广募人才,使“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文王曾被商纣王关押在羑里监狱七年,身处忧患之中,感慨大自然、人类社会的阴阳消长规律,结合自身的坎坷遭遇,探究八卦、六十四卦之理,从而演绎出了《周易》,文王的第四子周公将六十四卦附上卦辞、爻辞,借以阐述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吉凶祸福的看法,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易》本经。

周武王(姓姬,名发)是周代第一代立国君王,是周文王的次子,于公元前1046年消灭殷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

周公旦,又称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周公辅佐文王、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传说他作《周官》(即《周礼》),是礼乐制度的倡导者以及推行者,传说他擅长解梦,后世有周公解梦一说。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官为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县)。因纣王无道,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起来。周武王攻破殷商都城朝歌后,武王向箕子咨询治国之道,箕子向其传授大禹之络书九法,记载於《尚书?洪范》之中,《洪范》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箕子因为殷商旧臣,不愿在周为官,被武王封于朝鲜。

周文王父子及箕子对易经的发展做出了卓绝贡献,在周建立人伦道德礼乐秩序,开创周朝800年基业。

孔子

孔子为春秋时期鲁国人。《史记》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彖》、《说卦》、《文言》”。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是“述而不作”,由其弟子将他的讲解《周易》的心得整理出来而成《易传》。孔子对《周易》的讲解心得共十篇,这十篇心得就像给《周易》插上了翅膀一样,故孔子的《易传》又称《十翼》。

孔子十分喜爱并赞赏《易经》,其在《论语》中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马王堆帛书《要》载:“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史记》载孔子读易而“韦编三绝”,可见孔子对易经十分喜爱。

孔子曾删《诗》《书》,制《礼》《乐》,而唯独赞《易》,不敢对《易》进行删改。

孔子对中国典籍进行整理传授三千弟子,成为中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

图片分享: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其时周王室已衰微,礼乐已崩坏,诸子百家各自提出了治世理想,包括孔子也提出了社会大同的盛世理想,然而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孔子学说难以付诸实践。尽管如此,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带领众弟子传播其仁义盛世理想,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孔子最后也不得不慨叹:“河不出图,凤鸟不至,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孔子自叹生不逢时啊。

公元前479年,孔子正在编著《春秋》,有人在鲁国西部猎获一头怪兽,孔子见到后说:这是“麒麟”啊。麒麟是传说中的仁兽,它被人捕获而死,孔子掩面痛哭,叹息生非其时啊。在《春秋》志有“西狩获麟”,至此孔子就停笔写不下去了。孔子确实在这一年悄然离开了人间,享年73岁。这就是 “获麟绝笔”的传说。

孔子的学说到汉武帝时由董仲舒阐发得以弘扬,汉武帝拙百家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绵延两千多年。

三、对《易经》的基本认识

易经是关乎天、地、人根本规律与关系的智慧经典,是揭开宇宙、社会、人生奥秘的金钥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西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讲究二元对立,西方的认识论常常是黑白分明,西方人做事讲究原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讲求二元融合,做事讲究曲成,其把握的原则是“中庸”,就是执其两端而用中(不走极端),做事常常是不取黑白两端,而走中间道路,注重平衡各方关系。

1、易的基本含义

易有三义:变易、不易、简易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之中,但不是乱变。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原则。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变化,这是现象的变化,但是春夏秋冬的次序是不变的,这就是原则。

万物的变化一刻不停,正如《论语》中所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常言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就是说变化是永恒的,不变的是原理、原则,而原则、原理也是随着大的体系而发生变化的。例如在地球上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而在土星上则相当于地球上的二十九年半。

所谓简易,就是指万事万物的变化模式很简单,归根结底就是两个要素,即阴和阳的变化。

易中的理、象、数

所谓“理”就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道理、原则,所谓“象”就是事物变化的现象,而“数”就是事物变化的量度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包换数量的变化。如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就包含了季节、月份、日时等的数量变化关系。

2、易的基本要素

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大自然有天地、日月、昼夜、寒热,动物有雌雄,社会有治乱更替,人类有男女等等。古人就将天、日、男、雄、昼、热等象征光明、温暖、刚强、向上的现象都归属于阳,而把地、月、女、雌、夜、寒等象征黑暗、寒冷、阴柔、向下的现象都归属于阴。阳性事物具有散发、活力、刚健、升华、创始等属性特点,阴性事物具有收藏、静止、柔顺、承载、生成等属性特点。

在易经八卦或六十四卦中,阴用中间断掉的横线表示,阳用一横线表示。一阴或一阳也称作爻,或阴爻、阳爻。

3、何为太极?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专门术语,意为化生万物的本源。

古人发现,在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一种内在生命力,一颗种子只要给于其适当的条件,它就能发芽、生根,并成长为植株,并开花结果。正是这种生命力造就了万物各具形态、成长繁育、生长化收,使树木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使我们的幼儿长大成人,能够使我们身体内部、社会乃至宇宙天体维持自然的平衡与更新;在自然界中这种生命力能够使天地按照昼夜、四季的规律不停运转,能够产生冰霜雨雪、雷电风云、暑寒燥湿的作用,是这种力量带给自然界多姿多彩的勃勃生机。这种“生命能力”(古人称之为“气”)它缈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却又遍布所有有形无形的事物与生命体,这种能力在《易经》中叫做 “太极”,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

图片分享:

任何事物都存在这个特性,它就是万物及生命的“能动之机”。这个“东西”在道家称之为“道”,在佛家称之为“心”,在西方宗教中称之为“上帝”。它渺无形象,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易经》的太极图中用一个空心圆来表示。

4、何为阴阳?

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有:“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也是事物变化呈现的基本状态,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的这种关系可以形象的用阴阳鱼太极图来表示(其中左为阳,右为阴)。

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与现代辩证法中的“一分为二”有一定的相似性。

自古中国人就十分重视阴阳之间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关系,《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音声相合,高下相倾”,又曰:“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人的福与祸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人的福可能是祸的开始(人在优越的条件下容易懈怠);人的祸也可能是福的开端(人经历挫折与磨难会变得智慧与理性,就会有忧患意识,就会奋发图强)。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意思。

在道教经典《阴符经》中有:“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这就讲出了恩与害的相互转化关系。比如教育孩子,从小在家中得到溺爱的孩子往往很难成器,而在严格要求或艰苦磨练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能够有所作为。

谈到阴阳之间的关系,就会涉及到哲学中物质与精神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之说,因为物质与精神只不过是一阴一阳关系,不可分割的,正如一个人的手心与手背,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物是一元二分的关系。

得与失、苦与乐

说阴阳关系,为什么将“得与失”、“苦与乐”单独拿出来讲,是因为得失与苦乐问题是人生的一大问题,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与关切的。人们常常会问:

什么是幸福?

有人说,有钱就幸福,也有人说,有权就幸福,是这样吗?不见得,有些富豪跳楼自杀是怎么回事?还有些高官欲壑难平是为什么?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包括得失的取舍与苦乐的感悟等。

佛家常说人生是苦,故佛家讲修行解脱,实际上佛家用人一生的时间去解决人生苦乐的终极问题,他要出家、修行、解脱,最后证悟涅磐的彼岸,即获得永恒的解脱。实际上在宗教中真正解脱的少之又少,犹如凤毛麟角。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是非常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发展深受儒家的影响,特别是《易经》思想对禅宗影响巨大。禅宗中讲:“烦恼即菩提”,这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就是太极一体之智。其实人生中的得与失、苦与乐始终是相伴的。

禅宗的确是一种离苦得乐的解脱法门,宋代禅宗青原行思认为真正解脱要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小时候是没有好坏概念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好坏、苦乐有了分别之心,我们往往喜欢好的,不喜欢不好的,人生中总是在好与坏、得与失的分别、取舍、争夺之中,所以会有烦恼、有痛苦,会患得患失,难以解脱,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宗教与世俗最大的区别是宗教提供了一个超越世间的天堂世界或极乐世界,宗教中认为人生是苦的,只有艰苦修行才能到达天堂或极乐世界从而永享幸福。这激励修行人为了获得永恒的幸福,可能暂时舍弃世间人们的各种追求。这往往颠覆了世俗中的价值取向,孜孜于宗教信仰的人往往能吃尽人间之苦,却不以之为苦,苦乐、得失在这一境界中完全颠倒了,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一境界不可思议,是达到超越二元对立智慧后的一种认知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没有所谓天堂地狱的分别,没有出世与入世的执著,没有执著于好与不好的取舍,然而却一切能应运自然,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我们不执著于山或水,而是享用、受用山水带给我们的遐意。在第三重境界,生活中还有不愉快,还有烦恼,但是这不愉快、烦恼也只是体现生命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我们快乐之源。三重境界说来简单,但是每一重境界须经过刻骨铭心的人生磨砺,甚至经历生与死般的人生大历练,才能有所感悟,有所贴切,未有真正的人生体验,实难超越。

与禅宗三重境界相对应的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这是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一段,原词是这样的: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本来是叙述离恨别苦之情的,表达词的主人公经过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清晨独自登楼远望,眼前茫茫一片空阔,离愁愈炽。王国维借用宴殊词中的意境妙手一点,将凄凉、孤独、迷茫的意境与执著追求的心境,引申到对事业和学问的凄苦迷茫与追求的意境中。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这一段出自柳永的《蝶恋花•凤栖梧》,原词是这样的: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十分擅长写哀婉缠绵的词情,这首词本来是描写执著追求爱情的愁苦意境的,王国维借用该词对爱情的孜孜追求引申为对人生事业和学问苦苦求索,为了所追求事业或学问,实现自己的梦想,虽历尽千辛万苦,身心憔悴,那怕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一段词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原词是这样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的前面描写宋代都市元宵之夜,游人如织,灯火如雨,艳香华美,车流龙舞的景象,最后一句笔锋一转,描写主人公在喧嚣的夜景中不经意间见到了寻觅已久的意中人。抒发了主人公在喧嚣的夜景中能超然物外,独享久别相逢的快乐心境。王国维将这一意境引申为对事业与学问的追求,在苦苦求索的过程中,当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然而却在不经意间山回路转,展现出“柳岸花明又一村”,似乎一切都变了,真是豁然开朗天地宽。

在这一境界也意味着,人在喧嚣烦乱的世事中要能保持一丝宁静与恬适,能够随处发现生活中的意外惊喜,学会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

5、八卦成象

前面主要讲了阴阳的生成及其相互关系,并由阴阳引申至人生对得与失、苦与乐的理解上。阴阳是《易经》中的重要概念,是八卦、六十四卦的根本。阴阳之中仍包含着阴阳,阴阳再分化就成为四象,四象再分化则成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如果用卦符的排列组合来显示,则八卦的生成关系如下图所示。

十七世纪著名德国数学家、哲学家、神学家受这个图示的启发而发明了二进制数学原理,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理论的基础。

6、六十四卦结构

(1)什么是象?什么是卦?

象就是变化的现象,卦者,挂也,就是悬挂在那里的一种形象,是事物变化现象的比拟。

(2)什么是爻?什么是爻位?

卦中的阴阳层次就是爻,爻者,交也,就是事物变化的层次。比如八卦有三爻,六十四卦则有六爻。爻位就是在八卦或六十四卦中爻的位次。在易经中爻位通常是从下向上的次序,在八卦中分为下爻、中爻、下爻;在六十四卦中分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3)为什么阳爻用九,阴爻用六?

;在易经中,阳爻通常用九来表示,因为九是成数(生数是指一、二、三、四,成数是六、七、八、九)中最大的阳数,阴爻通常用六来表示,六是成数中最大(逆数序)的阴数。故阳爻用九,阴爻用六。

(4)六十四卦的来源与构成。两个八卦重叠(即八卦再排列组合)就构成了六十四卦。

(5)卦名、卦象、卦辞、爻辞及传文。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不同的卦名,即乾、坤、屯、蒙、需、讼……等等。

卦象通常就是指卦符,是事物呈现状态的比拟。卦辞是对该卦象呈现状态的概括性或比拟性解释。爻辞是对卦中某一爻位呈现状态的比拟性解释。“传文”则是对易卦辞、爻辞或易理的进一步阐释。

例如,在易经中鼎卦是由从上至下的六爻组成,从下至上分别是初六、九二、九三、九四、六

五、上九。

鼎卦的卦符是一种象,它与鼎有一定的对应性,鼎卦的初爻与鼎的四脚对应,鼎卦的九二、九三、九四爻与鼎身对应,而鼎卦的六五爻与鼎耳对应,鼎卦的上九爻与鼎杆(抬鼎时所用)可以对应。

7、六十四卦与生命遗传密码

现代细胞生物学研究证明,所有生命体,不论植物、动物,乃至微生物,决定生命遗传特性的是DNA和RNA,DNA由最基本的四种碱基,即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组成,这四种碱基排列组合,可以构成64中遗传密码,可以对应于《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而四种碱基则对应于《易经》中的四象。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基因中包含着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人类的很多疾病都与遗传信息,或自身携带的基因有很大关系。因此,可以说六十四卦是构成生命的密码,不仅如此,六十四卦也还是构成宇宙自然乃至人论社会的密码。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四、《易经》的核心——太极图理论

1、世传最早的太极图 最早的太极图出现于北宋,是由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所创立(即著名的《爱莲说》的作者),据说其来源于道士陈抟炼丹用的无极图。周氏太极图为五层结构。

图片分享:

周氏太极图

周敦颐对其太极图作了一个简单说明即流传后世的《太极图说》。

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其图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他开启了宋代理学的发展与繁荣,由于宋代思想的繁荣昌盛,远播西方,形成了东学西渐的热潮。宋代易学思想及理学对欧洲哲学影响深远,16-17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东学西渐”的热潮。到了18世纪,欧洲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不断涌现,到今天,人们还能在梵蒂岗图书馆看到14种西人研究《易经》的著作。当时欧洲许多著名学者对中国哲学思想怀有敬意之情,如莱布尼兹、伏尔泰、卢梭等。

由于周氏太极图看起来还是有些复杂,后人对其不断修改,以期更加符合易经的深意,阴阳鱼太极图就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太极图示。

2、解说太极图

传统太极图是以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故称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专门术语,意为化生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包括我们人)存在、成长与变化的总根源。

“太极”是我们的生命之本,是我们的文明之源,它难以言表,难以形容,但是古人还是用各种语言将它的变化进行描述。有学者则根据《周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章句创立了各式各样的太极图式,以表述太极的变化原理。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周敦颐对其太极图形阴阳关系的最简要的说明。

世传的太极图有多种多样,其中传播最广泛,在民间最具影响力的当是传统阴阳鱼环抱太极图,这个太极图代表什么意义呢?

这个阴阳鱼太极图的最外圈为圆形(象征太极),一是表示万物的变化周流不息、无始无终;二是表示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三是表示圆融畅顺、圆满法界。

太极图中的S型曲线(象征阴阳两分),一是表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包含相辅相成的阴阳两方面;二是阴阳彼此消长互动,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三是阴阳互为其根,各自均以对方为存在条件;四是事物阴阳的转化都是渐进的过程,即由量变到质变;五是表示阴阳互推互化生生不息。

阴阳中的鱼眼,一是表示阴阳双方中都包含对立面的因素,即阴中含阳,阳中含阴;二是表示阴阳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部也会自生化出对立面的因素;三是阴阳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对立关系。

世传的太极图将阴阳之间的关系描绘的惟妙惟肖,但是对于三才、五行、八卦等诸多关系,则难以表达。我在参悟传统太极图的基础上,研究出了郭氏太极图,该太极图比传统阴阳鱼太极图多了一个中圆,这个中圆表示阴阳多方面运化致和而生的境界。虽然只是在阴阳鱼太极图中多了一个圆,但是很关键,这个太极图很巧妙的将太极、两仪、四象、五行、八卦等真正贯通起来,是对中国传统太极图理论的创新。

这个太极图在阴阳鱼太极图基础上构成了统一于太极基础上的多元互动与均衡关系。也就是说,将传统阴阳鱼太极图着重描述的阴阳对应关系,发展为多元(三元、五元等)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从本质上讲,三才、五行、八卦又根源于阴阳,而阴阳本于太极。参见郭氏太极演化分解图示。

图片分享:

太极图分解图

图片分享:

太极三层境界图

3、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子思(孔子孙)所作。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中庸》是儒家阐述的“中庸之道”,并作为人性修养与教育的理论著作。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中用与中道,通俗来讲,中庸就是待人接物要把握好尺度,拿捏好分寸,不走极端,留有余地,中庸达到的境界就是“和”。《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利共赢” 就是中庸思想的现代体现。

中庸思想如何在笔者的太极图中体现呢?

太极图是以“象”的方式描述矛盾(阴阳)关系变化的动态模型。笔者的太极图最核心是由一个包含了阳(1)、阴(4)、阳中阴(2)、阴中阳(3)公共部分的中圆,这个中圆就是取其“中”之意,这就是中庸的形象化体现,这个中圆既是“合”也是分,从而形成多元关系,其达到的状态也就是多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个“中圆”也就是象征我们做事、做人应把握的尺度。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

五、易经应用于管理

1、易经思维模式

(1)、建立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系统观;

(2)、象形化思维,取类比象,天人整体观

(3)、运用阴阳互补、平衡和谐、知微见著、物极必反等思想

(4)、用易经中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模式认识了解世界;

(5)、多维度辩证思维(多元辩证思维)。

我们知道易经在中国古代应用及其广泛,在中国古代,宗教、科学(古代)、哲学、管理、心(理)学、天文、中医等都与易经有很大关系。

2、八卦与五行

八卦来源于阴阳、四象,其强调的是“卦”,是事物变化现象的对待关系的模拟,其强调的是事物诸多对待关系。

五行也来源于阴阳、四象,其强调的是“行”,即事物运行关系,是事物诸多方协调、平衡、制约的稳定运行的模拟,其强调的是协调、制约运行关系。

五行学说能够与现代科学接轨,广泛用于系统管理、系统控制等领域。

3、五行学说的渊源

五行学说也是《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和《内经•素问》,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帛书本《五行》,说明五行学说在当时已具十分广泛的影响力。五行学说在后世一直伴随着易学而发展,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将五行学说引入天道信仰,成为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奠定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即以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太极图说》)构建了其宇宙生成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曰润下”,意思是凡具有寒凉、固藏、滋润、向下流动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则属于水;“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蒸腾、热烈、活跃、繁盛性质与作用的事物则属于火;“木曰曲直”,凡是具有升发、条达、舒畅、明辨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则属于木;“金曰从革”,凡具有断革、肃杀、清宣、收敛、约束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则属于金;“土爰稼穑”,凡具有繁育、承载、受纳、滋养作用的事物则属于土。

较早记录五行生克关系的是《春秋?左传》:《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载:“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五易经与中国文化

较早记录五行生克关系的是《春秋?左传》:《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载:“庚午之日,日始有谪,火胜金,故弗克。”五行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十分成熟,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4、五行学说与中医学

自古中国有医易同源之说,历史上著名中医师都是十分了解阴阳易理的,象《黄帝内经》中的岐伯,三国时期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邈等。

阴阳五行是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比类取象(望闻问切)、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认为,木、金、水、火、土五行是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五行分别对应肝、肺、肾、心、脾五大脏俯系统,并与自然界的五气、五色、五味、五神等比类一致。在五脏五行系统中,肝属木主疏泄、明辨;肺属金主清宣、断革;肾主固涩、流浊;心属火主生发、蒸腾;脾属土主运化、纳藏。

5、易经与现代管理模型

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但是作为最成熟的管理模型我认为应该是五行系统,下面简单介绍。

五行原理现代阐释

五行生克构成了事物要素间的和谐互动关系,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多元辩证逻辑学说,五行生克是多元间的互动协调关系。

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运行和变化所构成,故称为五行,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所描述的事物变化的层次不同,但其根本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整体性、系统化思维模式。

图片分享:

对立统一”是阴阳学说的根本规律,其包括阴阳对待、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互动致和”是五行学说揭示的根本规律,描述了事物主要五个因素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维持整体平衡、协调、稳定的运行机制。参见五行结构及其生克变化原理图。

(1)、系统中的五行架构

五行学说是将自然界与社会各种事物参照五行之物(水、火、木、金、土)的性质进行取象比类,建立的多元生、克制约、平衡与生化关系。

万事万物都具有五行要素,在古印度,认为四大(地、水、火、风)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

(2)、五行系统管理(治理)模型

在“完备系统五要素”这个循环图中,制定方案主要是断革是非,从而确立行为方法,故属金;方案执行就是执行过程,主要是体现如水般的滋润、流行特征,故属水;过程监督主要是主曲直,故属木;纠偏机制主要是纠正偏差,尤如火焰般热烈、蒸腾,曰炎上,故属火;系统评估如稼穑生长于土地,其主要服务于全系统,如稼穑来源于土地而回归于土地,故属土。

6、五行学说与政治哲学

三权分立的渊源

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与西方思想史是紧密相关的,最初萌芽于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史学家波里比阿(约公元前205——125年)的思想之中。这些萌芽思想沉睡了十六七个世纪后,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风雨中复苏了。

洛克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全面剖析了立宪君主制,总结了资产阶级各派的政治主张,完成了《政府论》这个划时代的著作。“分权”的概念从此诞生了。他认为,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其中立法权的地位最高;三权彼此是分立的,同时又相互制约并协同工作的。洛克的分权论实际上还只是“两权分立”,联盟权(即外交权)实际上是行政权的一部分。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全面阐述和发展了分权和制衡的思想,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被后人称为“理性的法典”。他认为,如果权力过于集中,来自人民的权力就会变成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他提出“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学说继承了洛克的“三权分立”(尽管还只是二权分立)的思想,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并完善了“三权分立”学说,从而使司法权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元素。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合一,就会形成专断的权力,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他认为国家权力的这三个部分之间要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彼此结合、维持平衡,以具有最大的稳定性。这就是三权制衡的原理,标志着制衡学说的发展和建立。

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说,是当时限制君主王权专制,争取公正政治权的思想理论。随着西方资本社会的发展,这一分权说已经成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论依据,成为国家政权组织结构的基本原则。

其实这“三权分立”制衡说还是不完整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是适合中国文化环境)在分权系统内缺少必要的监督环节,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学说可以构建完善的五元权力制衡。

“三权分立”不仅仅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同时也是西方管理哲学的核心。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西方三权分立缺乏必要监督、监管环节的弊端。

7、中国式民主政治

中国正处在结构转型期,法制化管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应该体现公平与正义,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是确保公平与正义的重要环节,也是防治行政腐败的有效途径。所以将监督权从司法权中独立出来成为重要一环,以强调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监督权是保证行政有效运行,防止行政腐败的一种重要因素,故单独成为权力制衡的一个独立元素。监督权主要是监督、审查行政执法环节的公平、公正、有效性,防止行政腐败。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走向社会主义民主,没有真正的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民主是一种政治体制,也是公民的一种社会权利,民主化的程度决定着社会的和谐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保障和维护人民公众的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政治哲学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必然应该涵盖包括政治哲学在内的诸多领域,《易经》中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必然也能从政治哲学视角解读当代中国政治,乃至提出相对适合于中国特色的政治解决方案。这也是笔者从传统阴阳五行哲学中探索政治哲学的根本目的,希望以此抛砖引玉。

六、东西方文明

1、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有个特点,就是黑白分明、二元分立,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西方基督文化中二元对立论十分突出,在《圣经》与基督教义中善与恶、美与丑、天堂与地狱、正统与异端常常是水火不相容。反映在社会生活中也常常表现为二元对抗或二元分离的矛盾状态。如,西方一方面信仰万能的上帝,另一方面又搞唯物的科学,宗教与科学始终不能统一。而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如莱布尼兹、牛顿等。

由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信仰,它将世俗与天国割裂开来,在世俗中人就是有罪的,这就形成了宗教中的原罪思想以及救赎人生的情结,构成西方思维模式中的执著、反省的人生诉求。对上帝的心灵依托以及对来世天堂世界的信仰追求,造就了西方修道普教的传教士精神,并贯穿于所谓西方文明的不断扩张中,成为社会潜意识的心理形态。因此,西方的枪炮打到哪里,哪里就会有西方传教士和教堂。

西方宗教本质上是把上帝信仰契约化了,歌德的《浮士德》人生历程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契约基础上的;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从理论的层面使契约精神成为西方文明的基本社会思想。;

作为宗教中上帝信仰与主宰的反叛,以希腊理性哲学为基点的自由主义在西方近代得到了大发展(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发端)。洛克《政府论》的问世标志着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体系的建立,孟德斯鸠进而完善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则从经济层面丰富了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一是主张彰显人的权利,指出君权并非神授,而是来自民意;二是限制政府权力,不让它恣意妄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三是相信经济发展要靠市场,靠自由竞争,靠合理规则。

契约论与自由论结合,形成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为基调的民主法制制度,形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社会基础,形成了西方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维护人权的思想。

中国认知思维模式注重综合,而西方思维认知模式注重分解,注重对每一部分的细节的解剖与分析,就像西医一样。这形成了西方人条理分割、注重逻辑的思维习惯,也造就了西方人的科学思维模式。

西哲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就是这种分析思想的最高体现。黑白分明,一切都分成同己和异己的两部分,总要找出一个对立面,这种对立思维,直到现在还是大有市场。如冷战思维、民主传播思想、反恐理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1927~2008)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其代表作《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他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和宗教的差异而非意识形态的分歧将导致世界几大文明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这一思想在美国当代很有影响力,这也是美国实行对外霸权主义思想内在因素之一。

2、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与《易经》的传承有很大关系。中国文化是多元融合而又统一的,在对《易经》的不同理解中,形成了儒、道、墨、法、阴阳、医、名等诸多宗派,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没有万能的造物主(人格神)的概念(尽管墨家崇神,但没有成为主流),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秉承天人合一的天道人和思想。

中国文化崇尚人文主义精神。道家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完美的人性。而儒家则认为,既要尊重自然规律,还要通过礼乐教化,通过自我完善才能达到圆满人生。儒家思想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为人处事,所以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学。

儒家的治国之道,是以扎根于宗亲宗族之血缘关系的宗法体系为基础的。在中国,家与国存在着结构模式的相似一致性。君与臣、夫与妇、父与子、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这是同一性质的阴阳模式的关系体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治国之本。在儒家看来身、家、国、天下是不同层次的同构关系。儒家的一切思想范畴: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等等……都是构建在统一的家国一体式宗法体系之上的。因此儒家思想又是一种政治哲学。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认为知足、自强、内省、心灵宁静与安适是真正的幸福之源。

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突破了简单二元对立思维,中国人不太主张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分法,排斥任何形式的极端与片面。中国的辩证思维较西方有更多维度,中国注重多个不同因素(不只是两个)的和谐、圆成与圆通之境。我们善于寻求一种综合的结决方案去化解矛盾,而不是简单地排斥对立面。“和”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思维习惯,中国今天倡导的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思想,就是“和”这一思想的政治体现。

七、开创中华文明新境界

中国文化当前面临的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社会多元化问题,诚信缺失问题,产业技术发展问题,以及在世界多元关系中构建和谐国际关系新秩序等诸多问题……。我们还要继承、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吸收、贯通、融合西方的先进文化,并融进中国元素,建立东方文明话语权强势。,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自1840年中国经历了“3000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目前中华文明尚处在复兴初期,我们今天的吃穿住行乃至生活中的一切都受西方化深刻影响,我们穿得西服,坐的汽车、飞机,办公用的计算机等等,包括西方的政治、金融、文化体系都有来自于西方,应该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的烙上了西方文化的印记,民主与科学是西方文化近代奉献给世界的丰盛大餐。然而我们不曾放弃复兴中国文化的梦想,我们今天的文化仍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嫁接性,中国文化具有非同寻常的发展潜力。

中华民族能否在经历了西方文明的洗礼之后,脱胎换骨、凤凰涅磐,进而开创出一个崭新的人类文明,以挽救当代西方文明带来的诸多危机,引领世界走向全新的天地,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华儿女的责任。

第三篇:《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http://www.xiexiebang.com/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文 | 申荷永、高岚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既然当代西方心理学史家也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那么这种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也自然会透过《易经》来传达其消息。

在本文中,我们以《易经》为基础,分“易经中的心字”,“易传中的心意”和“易象中的心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同时,我们也将比较与分析《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易经》与分析心理学所建立的关系。

1.易经与心之意义

我们将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心理学”,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使用了“心”字。尽管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曾经有“灵魂”(soul)、“意识”(consciousness)、“行为”(behavior)或“认知”(cognition)的不同强调与变化,但是一个汉语的“心”字,却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其中涉及到了“心”,反映着《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⑴ 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⑵ 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属于心理学的最基本范畴(文中所引用《易经》原文,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版)。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文中,探讨了我们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表述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比如,在汉字或汉语中,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以心为主体,同时也都包含着“心”的整合性意义。这也正如“思”字的象征,既包容了心与脑,也包容了意识和潜意识。对此,《礼记·大学疏》中有精辟的论断,称之为“总包万虑谓之心。”⑶

西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所侧重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的代表作,便是《生理心理学大纲》(1875)。其后来的发展是以意识和行为为研究的主题,尽管仍然把人的生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是,再后来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之后的第四势力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超个人心理学)等,却明确地要以人的心灵或灵性作为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而作为这后来的发展,作为自称为后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却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与支持。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如茄德纳(H.Gardner),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D.Goleman)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http://www.xiexiebang.com/ 当我们以“心与心理学”为主题来思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时候,曾经被《周易·系辞上》的“圣人以此洗心”深深地打动。我们曾经以“Psychology of Heart”为论文的题目,参加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关于《易经》的国际圆桌研讨会。透过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考察与分析《易经》与心理学。

2.易经中的心字内涵

通行本《周易》本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易传的部分则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6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8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6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64卦中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对此,我们以“坎卦”为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⑷ 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程颐还说,“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⑷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经卦中出现的心字及其表述方式,如“维心亨”、“为我心恻”、“有孚惠心”等,与尚书和诗经中所使用的心字具有相似性,保留了汉语心字的原始面貌及其基本蕴涵,并且保留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心字与心词的古朴性。对此我们可以略作比较如下,如早期甲骨卜辞所载:“庚戍卜,口贞,王心若”;“午卜,贞,王心亡鼓”;⑸《诗经·国风·邺·柏舟》之“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 ⑹ 以及《尚书·商书》之“惟简在上帝之心”⑺ 等。《尚书·商书》中还有“啟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的描述,实为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而《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

《易经》坎卦中的“心”义及其原型性的内涵,为后世发展的心学奠立了基础。李舜臣曾经评注说,“作《易》者,因坎离之中,而寓诚明之用,古圣人之心学也。”⑴ 章潢说,“六十四卦,独于坎卦指出心峄示人,可见心在身中,真如一阳陷于二阴之内,所谓道心惟微者此也。”⑴《易传》中所发挥的“天地之心”,如复卦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所主张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如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所提倡的“君子立心以恒”,如系辞之“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便是心学的最初形态。

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并且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之卦象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http://www.xiexiebang.com/ 3.易经卦象之启示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易传中的评论与解释,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孔颖达在其《周易注疏》中说,“伏牺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⑵ 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揭示的:“圣人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因而,凡是《易经》之64卦,384爻,拟诸形容之间,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易中有象,在《周易》之象辞中集中反映着这种象征性的启示,诸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载物厚德。”乾坤中包含着一种“君子之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格心理学理论。

其次,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卦象,其中六爻的变化,也可象征人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孔子曾经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⑻ 来形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从中也不难看出乾坤之六爻变化的痕迹,如“四十而不惑”与乾卦第3爻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或坤卦第3爻之“含章可贞”。或者说,从乾坤之六爻的变化中,可以来分析真正君子之道或君子之心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再者,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更有着重阐述心理规律的卦象。比如,象坎卦、艮卦、比卦、家人卦等等。在此,我们以咸卦为例,来进行易象的心理分析,以及我们对《易经》中心理象征性的理解。

咸卦由兑与艮组成,《易经·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释其卦象,咸卦以艮兑相配,所表达的是山泽气息相通,万物皆互相感应之道理;但象中亦有情,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感之至情,已见于此。遍观咸卦六爻,初阴四阳,二阴五阳,三阳六阴,皆阳感而阴应,阴感而阳应之象征。称其为感,所表现的正是交互相感之义。

因而,我们知道,这咸卦是象征“感应”的,揭示了感应之道。我们曾经将“感应”译为英文的“touching by heart and response from heart”,因为汉字的感与应(應),皆有“心”为主体。这可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原理相互比较,两者所揭示的是不同的心理层面,所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学思想。感应是超于单纯的刺激反应的,其以心的象征性为主体,强调了这种心理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性,以及情感的作用。而刺激反应则不然,所侧重的是对心理过程机制的描述。

更为可贵的是,《易经》中咸卦的心理学意义,并不完全在于一种“普通心理学”的描述,它是将意识的心理学与无意识的心理学结合了起来。咸卦上兑下艮,乾在坤中,包含了“天地所感”的境界。因而,在“咸卦”之意象中,包含着“无心之感”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途径。这正如《易经·系辞》中的介绍:“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朱熹评注说:“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体。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⑼ 无心之感,是《易经》中天地之心的呈现,是中国心学的精深境界。

咸卦感应之心理学的意义与象征性,却也并非局限于咸卦本身。从咸卦九四爻以下,复有困三解上,噬嗑之初上,否五鼎四,豫二复初,损三益上等,其义皆统于咸四。因为咸卦之第四爻,正为“心”之象征。对此,《易经·系辞》中有深刻的论述,将咸卦第四爻之意义发挥的http://www.xiexiebang.com/ 淋漓尽致。如将其形容为“同归殊涂”,“一致百虑”;“精义入神”,“穷神知化”;并且主张“君子易其心而后语”,戒“立心勿恒”。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表现出《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的线索。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⑽ 而《易经》则正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我们更希望当代的心理学家们,能够从《易经》中获得启迪。对此,我们可以用“易经与心理分析”,以及“爱诺思与易经”,来介绍《易经》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所已经产生的影响。

4.易经与分析心理学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便早已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卫礼贤(理查德·维尔海姆)在劳乃宣的帮助下,把《周易》翻译成德文的时候,已经通过他们的翻译,传递了其中古老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信息。这正如卫礼贤的儿子海尔姆特·维尔海姆在该译本的英文版第三版(1967)序言中所说,“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⑾ 在这第三版的英译《易经》中,同样带有荣格为其德文本所撰写的“前言”,更是增加了《易经》对心理学的意义和影响。

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⑿ 这是荣格对于《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任何一个象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⑿ 这个“阿基米德点”,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基石。荣格说,我自己在对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西方的因果性原则在解释一些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过程时,是不充分的;这也促使我寻求另外一种解释的原则。在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的名作《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第六章:“精神与灵魂”中,作者将荣格的一段话作为该章的“导引”:“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卡尔·荣格”。⒀

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共时性”原则是荣格的心理学信念,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石,也是荣格为之而奋斗的一种理想。荣格曾经说过,“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兹那里出现过一些低微的回声”。⑿ 在这种意义上,荣格说,《易经》正好适合于分析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从荣格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心理学家,都对《易经》独有情钟。《易经》与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众多的分析心理学家,都从《易经》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并且将这种深刻的启发,发挥为其心理分析的实践。对此,我们可以用“爱诺思与易经”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

http://www.xiexiebang.com/ 5.爱诺思与《易经》

“爱诺思”※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她便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夫人(Olga 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鲁道夫·奥图(Rudolf Otto)和卡尔·荣格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早已成为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

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从1933至50年代初,荣格几乎每年都要出席“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并且每次都是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因此,在瑞士苏黎士荣格研究院建立之前,爱诺思也就成了分析心理学的大本营。同时,《易经》与心理分析,《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远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

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利策玛(R.Ritsema)博士,同时也化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

利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⒁ 利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⒁ 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心理学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

利策玛与斯提芬·卡赫(Stephen Karcher)合作,1989年以《爱诺思年鉴》的形式,发表了爱诺思《易经》的第一版,并且为其取名为:《周易:包罗万象的启迪》。接下来几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基本上都是集中于对该《易经》版本的研讨,国际间著名的分析心理学家以及易经学者,频频聚会于爱诺思,共同研究爱诺思的《易经》版本,共同探讨《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意义。通过这些研讨,通过一种集体性的工作,也大大地改进与完善了爱诺思《易经》版本的内容与形式。1994年,英国基础出版公司又重新出版了爱诺思的《易经》,将其定名为:《周易:中国的经典,变化的启示》。

我们曾经几度访问爱诺思,并且在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做关于《易经》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报告,同时也深为众多分析心理学家对《易经》的执着与热情所感动。在1998年“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上,有10余位西方心理学家所提交的大会论文,都是关于《易经》与心理学或心理分析的。⒂我们希望,通过“《周易》与心理学”,或者是“《易经》与心理分析”的主题,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能够通过中国文化心理学,来促进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东—西方整合性心理学的发展。参考文献: 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1998.955,247,8,3

http://www.xiexiebang.com/ 2 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82,2 3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73 4 程颐.程氏易传.见:郑万耕主编.易学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627 5 参见张立文(主编).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5 6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96 7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2 8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461 9 朱熹(注).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45 10 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3.32 11 Wilhelm R., Baynes.The I Ching.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PP.xvi-xvii 12 Jung C G, Wilhelm R.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New York: Causeway Books, 1975.141,141,144 13 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6 14 Ritsema R.I Ching The Classic Chinese Oracle of Change.London: Element Books LTd.1994.8-15 15 高岚、李群.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学术研究.1999;(2):34-36

第四篇:易经与中国文化试卷(2012)

2012-2013年第一学期《易经与中国文化》科目考查卷

专业: 电气 班 级: 电气11-1 任课教师:赖大厦 姓名:王大夫 学 号:11044040654 成 绩: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学习了《易经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会触发你的一些感想与感悟。就以下两题,进行答题。(共100分)

一、听讲《易经与中国文化》课程的散记与感悟。可根据课堂进程写散记与感悟,也可综合起来聊聊你听讲课程的一些体会与感想。不要求理论深度,也不要求专业性,只要求写出你真实的内心想法、收获、疑惑及感悟等。答题应有浓郁个性色彩,文字率真,情感真诚,见解独到。字数不少于800字。(50分)

二、从小到大,你可能遇到过或听说过一些有关社会人生或天地自然的,奇特或奇妙的事情或现象,请用较为感性的笔触,将这些事情或现象叙述一下,并运用太极阴阳等易学思想,试着解释你所感兴趣的这些事情或现象;或是结合易学智慧,散记式写下你针对一些社会人生问题或天地自然现象的一些思考或感悟。字数不少于800字。(50分)

要求:试题着重考查听课质量与效果,以及运用易学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写成论文。答题前,可进行一些相关检索,也可借鉴一些易学成果,但一定要化成自己的文笔风格,文笔要感性化、口语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卷面相互雷同者,判分皆低。

---------------

一.随堂感悟

上到这周易经也快已经结束了。在上一个学期就已经知道了老师的大名,所以这个学期费了不少力气,终于选上了老师的课《易经与中国文化》。我是一个普通农村里面的孩子,家里也没有什么读书人。所以易经这本经书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一直就是一部天书,尽管我会看得懂文字,但是看不懂里面的内容。然而,自从听了老师的课,老师的循循教导,由深入浅的教学模式让我慢慢地进入了易经的世界,让我体会了易经文化的奥秘,更加使我懂得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下面就是我听老师课的一点点见解。老师说过易经的人生观有:人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要积德行善。人要谨慎,不要是非张扬。人要乐天知名,无忧人生。这些人生观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是在逆境还是在顺境我们都要自强不息。在逆境时,身边的苦难使我们觉得世界是灰暗的,连灿灿的太阳都黯然无光,照不亮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心,可是我们不能放弃,不能一蹶不振,要相信自己,不管怎样的苦难都打不到我们,不管怎样的坎都会过去,不管今天多么悲惨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奇迹,只有我们相信才会存在。马史诗《实德赛》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在顺境时,我们更要当心,因为舒适的日子会使我们麻痹,不思进取。迷人的风景会使人容易迷途。如果说,我今天彩票中了大奖,有很多的钱,于是我辞掉公工作,每天花那些中奖的钱,日子会过的很快乐很舒适,可是钱总有一天会花没了,到时候又没钱又没工作就只能去乞讨了。所以就算是在顺境时也要努力,发愤图强。真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社会已经生病了,人们都不敢做活雷锋了,大家都在为自己为钱而去生活。又时候想问问自己,问问他人。我们幸运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思考了很久,到现在我的答案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他人更加好地生活下去。在目前来说,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最后死亡的命运。所以人要积德行善。人要谨慎,不要是非张扬。人要乐天知名,无忧人生。当你遇到有人在街上行乞的时候,或许他真的是骗子,但他可能真的是因为无能力才出来行乞的。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我想我会按照易经里面所说的——人要积德行善。他乞求的不是你很多,你也有能力去给他,我们何必去用高尚人地眼光去鄙视地认为人家就是骗子呢?再退一步来说,尽管他真的是骗子,这时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世界上少了一个困难的人。有时候宁愿自己被骗,也要帮助人家,因为在你帮助的人之间肯定会有人是真正有困难的。钱太多也是拿来花的,不是拿来带去棺材的。我们赚钱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拿钱去买快乐吧。但是快乐难道一定要用钱去买吗?你赚钱就一定是快乐的吗?既然这样又苦又累不快乐地去赚钱,为何不去做一个无忧人生的人呢?钱是赚不完的。困苦的另一面可能就是快乐,我们不需要为了钱去拼命干活,我们应该为了自己快乐地活着。人要满足,有满足就会快乐幸福。所以我们要人要乐天知名,无忧人生。

二.既济——成功后要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能够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因为始终有一种忧患意识在促使其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缺乏这种忧患意识,终将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小有成就之时,更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忘记居安思危。《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就是要告诉我们在成功之时要居安思危,才能永葆太平。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一个国家只有始终铭记自己的内忧外患并逐一去克服它,才能生存下来,才能逐渐走向强大。同样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应该时刻持有忧患意识,成功的时候更应如此。

因为忧患意识可以提醒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如何残酷;忧患意识可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相对未来还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选这个卦象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它就在我的身边,时刻都在!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发生的事情。那是高中时候的一个八月十五。那天我兴高采烈地坐车回家,因为节日放假,可以回去和家里人团圆了。于是在车上我打了一个电话给母亲。当我听到母亲叫我们自己弄吃的,她有一点事情就不回来吃饭了,这时我就知道已经有事情发生了。回到家不久通过询问我终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了。这一切都发生得太突然了,就像一场梦一样。我被告知我亲爱的舅舅昨晚因为急性心肌梗塞而去了极乐世界。让人无法相信这样一个好好活着的人就这样去了,但是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那时候我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现在再想想那个结局是迟早会发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舅舅年轻的时候出去当海兵,部队虽然锻炼了他,同时也让他怀上了坏习惯,喜欢空腹喝酒吃辣椒,脾气也变得暴躁很多。在部队回来,他的坏习惯不但没有改变,还变得更加厉害了。后来他有一份在移动工作的好工作,平时他也去打篮球锻炼身体。唯一不变的就是他那坏习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可能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挺不错了,也可能是因为家庭的问题让他烦恼。到他去世的那几年已经很少见到他去锻炼身体,倒是常常听到他喝酒。他说自己逼着自己走上绝路,像舅舅这样的人迟早都会出事的。其实他的生活条件确实不错,但是他却没有一点忧患意识,觉得自己还可以这样快活地活下去。他缺少了忧患的意识,不会不断地自我调整,总是满足于现状。舅舅用他生命教会了我这一卦——《易经》中第六十三卦——既济。人成功的时候还要有忧患意识,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第五篇:易经与中国文化试卷

2011-2012年第二学期《易经与中国文化》科目考查卷

专业: 班 级: 任课教师:仲浩群 姓名: 学 号: 成 绩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著作,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学习了《易经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会触发你的一些感想与感悟。就以下两题,进行答题。(共100分)

一、听讲《易经与中国文化》课程的散记与感悟。可根据课堂进程写散记与感悟,也可综合起来聊聊你听讲课程的一些体会与感想。不必写成论文。只要求散记式写下你的随想或感悟即可。不要求理论深度,也不要求专业性,只要求写出你真实的内心想法、收获、疑惑及感悟等。答题应有浓郁个性色彩,文笔感性,口语化,见解独到,文情饱满。字数不少于800字。(50分)

二、平心,定气,凝神,灵机一动,报出三个数字,写在纸片上。第一步:得出卦象:用第一个数字除以8之余数作为上卦(外卦)。(例如,第一个数字为12,12除以8,余数为4,按照先天八卦顺序:乾

1、兑

2、离

3、震

4、巽

5、坎

6、艮

7、坤8,4位震卦,作为上卦。如果数字是16,除以8刚好除尽,余数算作8,为坤卦。)用同样之法,根据第二个数字得出下卦(内卦)。第二步:得出动爻:将第三个数字,除以6,算出余数。根据余数,得出动爻。(例如,余数为1,则初爻动,余数为6,则上爻为动爻。余数是3,阳爻动,即九三爻为动爻;如果三爻是阴爻,则六三爻为动爻。其他类推。)然后,结合互联网检索,或结合易经类相关参考书,初步分析一下该卦象,以及该动爻的含义,以及起卦,解卦过程中,你的一些想法,及感悟。如果以上起卦方法掌握不了,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得到卦象:拿起一本易经类书籍,凝神定心片刻,随手翻开书册,看看打开的这书页与64卦中的哪个卦象有关。之后,对这一卦象好好琢磨,好好融通,好好感悟,写写你对这一卦象的一些认识或想法。该题可酌情参考一些易学研究成果,但答题时,要化成自己的语言,用闲聊式的笔触写出你的感悟。字数不少于800字。(50分)

【 备注:答题时,以上题目部分请予以保留。在题目下方,以一、二的形式答题,可自拟相应分题目。格式要求:提交A4纸打印稿,题目(一级标题)为三号黑体,二级标题为四号宋体,加粗。正文为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2磅。注释及参考文献为五号宋体。

邮箱:zhonghaoqun@126.com

电子稿试卷以附件形式发送,电子文稿邮件标题:“易经,班级,名字”。完成时间:须在5月末之前完成。完成后,可电话联系老师,交上打印稿。联系电话:2923021 】

(提交电子稿及打印稿时,【 】内,要求类文字不必出现在你的答题上。)

下载《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1(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 1(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易经》与“心理分析”

    重访爱诺思——《易经》与“心理分析”这是许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浏览网页的时候在网上看到,转贴过来这里。在这文章写后的10年中,也常去爱诺思访问。 2006年的第三届心理分析......

    《易经》与生活

    《易经》与生活 中国周易学会西安研究员吕山峰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这部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

    浅谈《易经》与管理

    浅谈《易经》与管理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经......

    浅谈易经与管理

    易经与管理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易经》是一本......

    《易经》与《红楼梦》

    《易经》与《红楼梦》 《易经》与《红楼梦》《易经》属于哲学著作,而《红楼梦》则属于文学作品,二者牛头不对马嘴地,怎么扯到了一块儿? 这是因为《易经》和《红楼梦》,都属于巅峰......

    围棋与中国文化

    围棋与中国文化(1) 围棋的棋盘格子死板,毫无变化。棋子除黑白为对以分二方外,所有棋子没有区别,无谁大谁小,无分工,不知性能。可一落到棋盘上,突然活起来,都在谋在杀,一着能使通盘皆......

    神话传说与中国文化

    论自然界的神话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摘 要:自然界多姿多彩,自然界的力量无比神奇、无比强大,太阳提供给我们光热,月亮为我们照亮黑暗的世界,风雨雪云霞塑造了自然界的美,那么,在生产力......

    梅与中国文化

    梅与中国文化摘要:梅素以民族之魂被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首,梅的起源与发展,梅的习性与栽培以及梅花的应用构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梅文化,成为中国花文化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