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汉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研究-湖北土木建筑学会
武汉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研究
刘 杨
王维平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摘要】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在发展推广绿色建筑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的特点。绿色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各个子系统的协调统一,将各项技术与设计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绿色的有机体,充分体现出地域性特色。同时在运行管理上,要坚持绿色建筑从设计一直到运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坚持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的同等重视,最终促进武汉地区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武汉 绿色建筑
0 引言
建筑是导致资源消耗、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的大户。建筑业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阻力,所以探索对资源、环境和气候影响小的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被动式设计及合理的主动式设计,可达到“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改善资源、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必然选择。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即:“四节一环保”的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事业是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建筑业造成的污染约为全部污染的1/3,建筑运行过程中导致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倡导节能减排以及降低建筑能耗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实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45%这一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武汉市在2009年被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批准为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城市。随后,武汉市以开展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为契机,大力推进绿色建筑。2011年12月,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在国家经济结构和战略布局中具有重大功能作用,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近年来,武汉接连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承担着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任务。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不仅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对推动全国走出区域协调、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具有示范意义,并充分体现了武汉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武汉地区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武汉市按照国家和湖北省发展绿色建筑有关要求,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并指定及逐步实施《武汉市发展绿色建筑“十二五”规划》。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武汉市获国家绿色星级评价的项目从首批的“京都汉宫”到目前的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花山生态艺术馆”,累计共27个项目,共计29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除此之外,还先后确定了泛海中央居住区一组团、海山金谷、湖北图书馆等47个项目共计597万平方米为武汉市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创建项目,有效的推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既有政府机关办公建筑—武汉建设大厦进行了节能改造示范,并获得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成为全国首个高星级绿色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武汉地区绿色建筑技术选用调研分析
武汉地区处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高温闷热,冬季潮湿阴冷,全年的相对湿度较高,空调的冷、热负荷的需求均较大。依据武汉市地域特点及气候环境实际情况,武汉市绿色公共建筑倾向选择的绿色建筑技术有如下几种:
(1)外墙自保温:采用节能型墙体材料及配套专用砂浆使墙体热工性能等物理性能指标符合相应标准的建筑墙体保温技术;它包括保温窗、特殊保温隔热构造、自保温外墙面材、保温性能好的砂浆和结构材料等。武汉地区对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需考虑夏季隔热的同时兼顾冬季保温。维护结构保温隔热对减少建筑能耗贡献率大,技术投入的回收年限低。
(2)立体绿化技术:通过在建筑墙面、露(阳)台和屋顶等处种植植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景观,减少热岛效应,并起到吸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的作用;它包括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两类,如图1所示。
图1屋顶绿化(左)与垂直绿化(右)
(3)排风热回收系统:利用排风对对新风进行预热(预冷)处理,以降低新风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建筑中常见的排风热回收系统形式有转轮热回收、板式热回收和溶液调试新风处理系统等多种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4)可调节空调末端:采用集中空调供暖的建筑选用可以独立调节温度、风速的空调末端,以提高人员的舒适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浪费。设计者可根据房间功能需要,结合使用方便性以及节能因素,合理设计末端调节装置的数量、位置。
图2 可调空调末端设备
(5)室内空气监控系统:通过在地下室、建筑通风不畅或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置空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探测器,并与建筑自动监控系统联动,以确保适宜的空气质量。当空气湿度、温度、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数据超标时,新风系统自动感应,调节送风量或送风速度并自动报警,提醒使用者或管理者采取措施改善空气质量。
图3 空气质量探测器
(6)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建筑与太阳能光伏板应进行一体化设计,以节约建筑空间,保证建筑的美观性。武汉地区属太阳能资源可利用区,除光伏技术外,还应考虑太阳能热水技术。
图4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7)能耗监测与设备自控系统:采用可自动计量的耗能设备,并与相应电子信息系统联动,实现对各耗能设备的自动控制和实时监、能耗的实时监测和各分项能耗的统计;通过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合理监控,实现降低建筑能耗,保证建筑节能、环保和绿色运营。
图5 建筑节能监管平台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武汉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
2006年3月,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共同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方面的国家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绿色标识星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该标准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提高了相关的评价要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比2006年的版本“要求更严、内容更广泛”。
新该标准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标准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在众多的修订内容中,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影响较大。在新标准中加入运行评价是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善的必由之路。在我国,以前较注重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及相关技术的采用的评价,而对于取得绿标的建筑的实际运行情况较少关注。运行评价就是要审视这些取得绿标的建筑:其绿色设计目标实现情况如何;这些绿色建筑是否真的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投入使用后是否能真正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
由于绿色建筑技术中有很多技术含量较高,需要较高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而现阶段,武汉市的绿色建筑普遍存在绿色技术运行情况不佳的现实。例如,室内空气监控系统操作复杂,物业管理者的专业素质不足,未实现相关设备有效管理与维护,导致了系统及其检测平台成了简单的摆设;能效检测及设备自控等智能化系统运行情况不佳,仅使用了系统的显示设备运行状态功能,但管理者出于对误操作和系统稳定性不强的担心,未通过系统对设备进行启停和调节控制,而是依旧采用手动操作;能耗监测系统数据复杂,物业管理人员对系统并不是很了解,日常管理和维护都存在些问题,能耗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也未到位。这些均为管理和维护上的问题。所以对于绿色建筑,实际建筑管理者应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对其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进而加强系统的使用效果,增加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的绿色收益。结语
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在发展推广绿色建筑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的特点。绿色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各个子系统的协调统一, 将各项技术与设计之间能够相互促进, 形成一个绿色的有机体,充分体现出地域性特色。同时在运行管理上,要坚持绿色建筑从设计一直到运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坚持绿色建筑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的同等重视,最终促进武汉地区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肖钢.推动绿色建筑为武汉新建筑的主体.武汉建设
【3】张磊.南京地区三星级绿色公共建筑的探索与实践.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 【4】中南地区绿色建筑技术调研.许嘉桢.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
作者简介:刘杨(1985-),男,武汉市汉阳区新民路观澜御苑,430050.武汉商学院机电工程与汽车服务学院,电子邮箱:ktliuyang@163.com,讲师,研究方向:太阳能空调、制冷与空调技术。
第二篇:湖北土木建筑学会2015年工作总结
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5年工作总结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关年,也是我会完成换届和新老理事会交接工作的一年。一年来,在省科协、省民政厅、省住建厅及上级学会的关心和支持下,理事会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紧密联系我省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实际,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改革的精神、务实的态度、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科技咨询、技术服务、专业培训、科普宣传等各项活动。现将2015年学会工作汇报如下:
一、完成学会换届,加强学会建设。
1、顺利召开了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经过一年多筹备,我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15年12月16日在武昌隆重召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为大会发来贺信,省科协副主席朱瑛、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钱华志、省住建厅副巡视员曲波到会并致辞。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十一届理事会和领导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院长钮新强当选为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金志宏、田要成、徐礼华、汪稔、邓志光、王爱勋、王乾坤、张琨、李霆、廖朝华、彭孟平、吴凌、何继斌、潘东发等14人当选为副理事长,肖顺昌当选为秘书长,产生了48名常务理事和147名理事。大会任命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分支机构负责人和副秘书长。理事长钮新强在大会闭幕时,对第十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抓住学会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学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升学会服务学会服务科技、服务社会与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优化学会治理结构、深化学会组织体制与管理方式改革,加快推进学会办事机构实体化、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加强学会自身建设、保证学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分阶段推进学会工作。
一是年初全面部署工作任务。年初召开第十届四次理事长工作会议,对2015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学会要继续坚持以学术交流为重点,加大学术创新和知识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以科技创新推动我省建筑业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对土木建筑学会工作的要求,同时要做好学会换届各项筹备工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社会组织的要求,提出新一届人选方案,保证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推进工作进展。3月12日,学会第十届九次常务理事会进一步明确了学会的各项任务,要求各分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形式要多样化。加强与高校学术活动的合作,组织开展绿色建筑工业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特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要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做好学会换届,并以换届为契机、吸收一批热爱学会工作、支持学会工作的同志到学会来,使学会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把学会工作做得更好。9月8日,在武昌召开秘书长工作会议,总结并交流学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上半年工作,通报各分支机构换届进展情况。重点对下半年做好换届筹备工作做了部署。组织推荐新一届理事候选人,以确保第十届理事会换届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讨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有关材料。11月20日,在武汉召开学会“第十届第五次理事长工作会议”和“第十次常务理事会议”,讨论本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学会修改的章程及说明,学会会费管理办法及第十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及常务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及秘书长的候选人名单。根据有关规定,国家公务人员及参公人员不再担任学会领导。学会今后与行政主管部门实行“五分离”、“向社会化、市场化”改革。会议听取了有关换届工作的基本思路,为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如期召开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3、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2015年,学会所属的分支机构,多数已届满到期,原有的24个分会、专委会,其中19个完成换届,根据章程要求,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专业委员会,实行新老交替。在学会第十届九次常务理事会上,增补了刘林、王春香为学会常务理事并分别任命为村镇建设专业委员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意增设市政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并发展7个新单位会员加入我会。
二、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行业发展。我会始终将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广大会员和建设科技工作者结合我省城镇化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等方面,从学术角度深入开展探讨、研究与交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我会及各分会、专委会举办各类学术年会、学术报告会、交流会和学术论坛等共62次,征集交流学术论文 320 篇,共有5000余人次参加交流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工程建设开展学术交流。
8月19日至21日,一年一次的“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本次年会主题为“新常态下的绿色建筑”。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小东、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范欣、新疆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工刘鸣分别作了题为《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思考》、《因地制宜、探索地域性可持续发展之路》、《幸福堡被动式建筑设计》专题报告。我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得者——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武汉中心”项目科技部经理武超在年会上作了题为《武汉中心项目绿色方式技术创新》的技术交流。本届年会,我省获优秀论文10篇,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6篇。
结构加固专委会,承办了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砌体结构专委会主办的“2015年全国砌体结构领域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邀请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作专题讲座,全面介绍目前国际上关于“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非线性数值模拟”的主要理论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承办了“第十七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
电算专委会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多次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交流。邀请香港理工大学戴建国博士、合肥工业大学任伟新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华博士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作题为《FRP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桥梁健康监测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进展》、《智能软材料的多场模拟》的专题学术讲座。邀请浙江大学楼元娟教授、同济大学曹曙阳教授、澳大利亚学者皮永林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王明祥教授分别交流了《输电线路抗风防灾以及风偏安全评价》、《低矮建筑龙卷风荷载特性及其模型和计算理论》、《钢性结构稳定性研究》、《在防护工程领域——能量源和能量汇》的学术交流。专委会承办了“2015年第二届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青年学者学术会议”。180人参加会议。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周安楠博士、香港城市大学李秋胜教授作题为《非饱和土水力——力学耦合特性及其弹塑性模拟》、《建筑结构风效应的现场实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综合研究》的学术报告。
2、围绕绿色建筑和新能源利用开展学术活动。
绿色建筑节能专委会积极组织会员单位成员参加国内有关绿色建筑与节能学术交流活动。今年先后组织专业人员参加了“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中国绿色校园论坛”、“第五届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2015年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大会暨第二届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活动,并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
太阳能建筑应用专委会,协办了由中国太阳能热能利用产业联盟主办的“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趋势研讨与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暨太阳能光热与建筑结合(巡回-武汉)论坛”,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传志、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琪、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系系主任沈国明分别作了题为《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设计策略》、《加大推广力度、科学利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与太阳能共用井取蓄热系统的数值计算》的专题报告。举办了“2015年太阳能建筑应用学术年会”,新当选的专委会副主任、中南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平作了题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深化设计》的专题报告。
地源热泵专委会,作为会议支持单位参加了“2015第七届中国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主任委员陈焰华作《地源热泵工程应用关键技术问题探讨及案例分析》学术报告,并主持“格瑞德·地源热泵技术创新”论坛分会,副主任委员胡平放作《地源热泵能效评估方法研究及其应用》学术报告。组织会员参加在绍兴举办的“第五届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并递交了8篇学术论文。
3、围绕工程勘察和市政设施建设开展学术交流。工程勘察专委会围绕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岩土工程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召开了“2015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徐光黎教授作了《边坡工程事故分析与教训》专题报告。收到12篇学术论文并交流。
市政工程专委会,组织会员单位技术人员参加了“第四届城市轨道交通测量及监控量测技术管理现场观摩讲座咨询会”、“2015年中国桥梁结构概念设计与建筑美学新技术及案例分析技术讲座咨询会”、“城市雨水管理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交流会”、“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培训”、“大断面矩形顶管通道及盾构机生产企业交流会”、“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交流会”。参加了由武汉市政府和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主办的“第三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活动,会员单位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的5项代表工程参展,受到好评。
铁路公路桥梁专委会组织开展桥梁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技术交流活动。组织会员参观武桥重工钢构件加工车间和施工设备模型馆,直观地感知钢结构的制造、架设和施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钢桥面铺装和桥梁新材料应用技术交流会”,主题是“促进我省大跨径桥梁的建设再上新的台阶”。邀请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王用中作了关于《创造性地利用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桥》的专题学术讲座。邀请工管中心盛黎明副主任、中铁大桥院高宗余大师、中铁建大桥局宋伟俊总工、西南交大李亚东教授、中南大学戴公连教授、美籍华人孙俊岭博士作《从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桥梁工程中的若干应用》、《高速铁路桥梁与极端温度适应性》、《从欧洲结构规范说开去》、《中国桥梁产业状态及产业升级技术途径探讨》、《京沪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专题讲座,为桥梁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科技前沿技术信息。
4、围绕建筑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热能动力方面开展学术交流。
建筑给水排水专委会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了“新型隔油提升设备”产品技术交流会。与襄阳市土木建筑工程学会共同举办了“同层排水应用技术交流暨观摩会”。举办了“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自动灭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产品技术交流会。副主任委员李传志作了《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自喷系统设计》的主题报告;美国TUCO公司的闫平伦讲师为大家介绍了“窗式喷淋系统”的原理与优势。
暖通空调专委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暖通制冷领域的技术热点,开展学术交流和新产品、新技术的推介活动。由《暖通空调》杂志社主办,暖通空调专委会协办的“分户供暖、冷暖一体化技术交流会”在汉召开。介绍了空气源热泵低温供暖的应用难点和核心技术。富丽凯(北京)供热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作了《从控制到节能的供暖系统——完全不同的供暖壁挂炉》的报告。协助天加公司举办了“新天加新‘净’界——天加中央空调2015新产品发布会”。举办了“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征集论文118篇,会上交流15篇。会议针对“地铁通风空调新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技术”、“建筑围护结构主动隔热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超高层建筑燃气工程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以及地源热泵领域的关键技术”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热能动力专委会,组织单位会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2015全国热能动力学术年会”。并多次组织学术交流,研讨有关热能动力技术、推广应用有关热能动力新产品、新技术推动。
电气与智能化专委会举办了“2015年电气与智能化学术年会”。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副总夏林作题为《上海中心电气设计》的学术报告。征集学术论文48篇,编印成《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论文集,8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在年会上进行交流。同时还展示了建筑电气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5、围绕新“标准”修订与应用开展学术交流。
市政工程专委会在挂靠单位的支持下,组织编制的湖北省地方标准《城镇道路土壤固化剂稳定混合料基层技术规程》、《高固含量乳化型中温沥青路面技术规程》于2015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组织专业人员参加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举办的“给排水结构及规范修订”研讨会。参加由中国标准化教育协会举办的《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研讨班。土工基础专委会组织会员单位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市政设计院参加中国一冶集团公司主编的《钻孔后注浆连续墙技术规范》编制工作会议。
地源热泵专委会,2015年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组织地源热泵相关企业编制湖北省地方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和中南地区工程建设标准《地源热泵工程设计及施工标准图集》,目前均已完成编制工作。
太阳能专委会会员单位黄石东贝机电集团太阳能有限公司承担了地方标准《家用紧凑式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规范》的编制工作,现初稿已完成,下一步待进一步征求意见后修改完稿。
湖北省工建分会2015年参加湖北省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先后编制了《EPS模块工业建筑低能耗围护结构技术规程》、《EPS模块保温系统技术规程》、《EPS模块现浇混凝土结构低层低能耗技术规程》等。并组织技术人员宣贯学习《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规程》等标准。
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为方便相关人员我省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项目申报,进一步完善新旧标准的管理系统、启动湖北省绿色建筑在线申报系统,便于此项工作进一步推广。
6、围绕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开展学术交流。
施工技术专委会非常重视施工技术创新与交流,多次组织会员单位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交流与观摩。召开“高性能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技术交流暨现场观摩会。专业技术人员作了题为《高性能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简介》、《自保温系统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技术交流。在“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工地举行“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就“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工程进展、科技创新以及绿色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汇报,介绍了“智能化超高层建筑施工集成平台”、“整体自动顶升回转式多吊机集成运行平台”等关键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分会举办了5场专题讲座。分别是“建筑安装讲座”、“深基坑支护技术讲座”、“监理现场安全达标手册及安全在工作中注意事项讲座”、“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详解讲座”、“监理评选资料及项目部工作容易忽视的问题小结讲座”。参加了“2015年中国建筑学会项目管理研究会年会”,大会的主题为“建筑业现代化:安全、绿色、效益”。
三、开展活动,增强学会影响力和凝聚力。
1、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
我会与武汉岩土工程学会及相关大专院校在武汉理工大学共同举办了“第六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目的是为进一步促进湖北省暨武汉地区高校大学本科生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活跃土木工程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氛围,推进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收集论文60多篇,经专家听取论文演讲和作者答辩,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1篇、三等奖18篇。我会与省教育厅、省住建厅联合举办了“第三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2、组织考察活动。
4月19-25日,湖北省工程建设专家委员会与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施工技术专委会联合举办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暨现场观摩会”在成都、重庆两地召开。先后参观了成都环球贸易广场、成都国金中心、成都绿地中心、成都环球中心、重庆嘉陵帆影、重庆万科凤天路工业化生产住宅等已建和在建施工现场,听取了项目建设情况介绍。工地实施先进的云端项目管理,引入体验式安全管理,塔吊旋转自动喷雾降尘系统和低压雷达感应LED照明系统,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等现代化管理,采用了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数控钢筋加工机、变频塔吊等先进设备和材料,有的工程还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会员素质。
地源热泵专委会为推动和指导地源热泵技术在湖北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学会在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组织专家为基层建设排忧解难,为地、市、州的地源热泵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积极为地、市、州提供地源热泵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服务,针对地源热泵工程建设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和咨询,指导和帮助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地源热泵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能力。省工建分会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对工法编写能力,举办“工法编写培训”,由分会理事长徐洪主讲,50多个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此次培训。为贯彻国家住建部《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两次举办宣贯培训班,管理人员及项目经理30多人进行了培训。
绿色建筑与节能专委会组织相关会员单位技术人员参加由中国绿色建筑节能委员会举办的“绿色工业建筑培训”活动。为了更好的执行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利用我省对绿色建筑评审机会,对“新标准”进行宣贯和培训。
市政工程专委会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由中国企业标准化管理研究院举办的“暖通专业相关规范研讨班”;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参加由住房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举办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培训”;参加了由中国标准化教育协会举办的《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培训班,主要结合案例解析城市停车设计规划与管理。
武汉土木建筑学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先后举办了《武汉市深厚软土区域市政与建筑工程地面沉降防控技术导则》、《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1: 10000地形图制图规范与建库技术”等方面的宣贯与培训。
五、做好各项技术咨询服务。
1、我会利用人才与技术优势,与省工程建设专家委协同开展各类技术咨询服务及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2015年配合省住建厅组织专家对《宜昌新华国际广场项目地下室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等158项建设科技成果进行审查鉴定。其中科技咨询62项,深基坑设计方案审查65项,施工工法关键技术评审31项。
2、受省住建厅的委托,组织专家对全省23个施工图审查机构已通过审查的20个房屋建筑(公共建筑)工程项目和10个市政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图调审,并根据调审情况,组织专家编写了“施工图调审常见问题”上网,供审查人员学习交流。
3、受上级学会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委托,组织专家对“万科城四期L栋及地下室”等3项申报鲁班奖和“楚天都市佳园一期”等3项申报国家优质工程项目进行了设计初审。
4、省专家委协助省住建厅对申报“2015湖北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和建筑节能示范工程项目共154个项目进行审查。确定了“高性能砂加气混凝土(梁和板)的开发及产业化”等72个项目列为2015湖北省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绿地国际金融城A01地铁武汉绿地中心”等34个项目列为2015湖北省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六、办好学会刊物和网站,为广大会员服务。
加强期刊的编辑和网站建设,扩大宣传,沟通信息为广大会员建好交流平台。
《湖北土建》全年出版正刊4期,每期发行1000册,共发行4000册。为配合《第六届湖北省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和《2015年电气与智能化学术年会》的举办,编辑了题为《土木工程创新与实践》、《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论文专刊,刊登学术论文108篇。
《华中建筑》是建筑学术领域的核心期刊,全年发刊12期,每期刊登40多篇论文,全年可登载500多篇论文,设有先锋论坛、建筑文化、城乡规划与园林景观、建筑实践、建筑教育等栏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会员”的宗旨,重点刊载反映和探索工程实例中的新观念、新技术等方面的文章。
《中华建设》是反映建设领域的综合性期刊,全年发刊12期,该刊紧紧围绕建设工作重点,紧盯社会的兴奋点,加强政策理论研究来办刊。内容丰富、联系实际,做到了为广大会员服务、为湖北城乡建设服务,刊物影响力不断扩大。
《土工基础》是专业性刊物。全年发行6期,每期发行1500册。在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加大宣传、拓展订阅空间,稿源充足,刊物的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呈现出好的发展势头。
《中南勘察》、《工程管理》是分别由工程勘察专委会和工程管理分会主办的行业内部刊物,不定期出刊,为本专业技术人员搭建交流平台,及时传递行业发展的信息,促进委员会单位之间的信息术交流。
网站是学会的重要宣传窗口,始终把网站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学会网站内容不断充实,形式不断更新,紧跟形势,力求创新。目前网站设立42个栏目,栏目内容及时更新完善。加强学会网站与会员单位、上级学会及兄弟学会网站链接,逐步做到网上互动,激发了栏目的活跃性,使网站成为广大会员表达、实践的平台。
七、存在的问题。
2015年,在各分会、专委会及地方学会的努力下,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会员的期待和学会改革创新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分支机构发展不均衡,一些专委会活动过于依赖于挂靠单位;有些专委会是参加的活动多,自己开展活动少;学术活动的形式、内容、范围等方面创新不够,学术活动的水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
第三篇:湖北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
湖北省物理学会简介
湖北省物理学会是湖北省内最早成立和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团体之一,也是中国物理学会所属地方学会中成立最早的学会之一。1932年由时任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的查谦教授倡导成立“武汉大学数理学会”。与此同时,在武汉市还有当时由桂质廷教授领导的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也进行了相应的学术活动。1935年9月,查谦教授牵头正式成立了“中国物理学会武汉分会”,会员大多为武汉大学和华中大学两校物理系教师,经常在两校组织学术报告和讨论。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大学和华中大学于1938年分别迁往四川乐山和云南大理。虽条件极其困苦,本学会会员除了坚持教学、仍然开展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如武汉大学物理系桂质廷教授,除了创办研究电离层的观测机构和进行电波传播的研究工作外,还首先对我国地磁进行了研究;后来梁百先教授在游离层方面的观测研究成果于1947年发表在著名的《Nature》上,2000年仍为美国、俄罗斯的科学家所引用。抗战期间,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少会员仍坚持到成都、昆明参加中国物理学会的年会,在会上宣读论文。本学会老一代会员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令人难忘。抗战胜利后,夏两校相继返回武昌,当时会员不足40人,但学术活动相当活跃。1948年10月,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五次年会分别在北平、南京、天津、武汉、广东举行。在武汉由本学会牵头,联合中国科学社武汉分社、中国自然科学社武汉分社等7个科学团体共100余人在武汉大学理学院召开年会,公推查谦教授为主席,进行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
解放后,中国物理学会武汉分会登记为“湖北省物理学会”。1950年7月至1963年10月召开了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由于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影响,第四届员代表大会到1978年才召开。此次大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学会更名为“湖北省暨武汉市物理学会”。1986年在全省性学会复查登记时,根据省、市学会分开登记,分开管理的原则,分别在湖北省科协登记了“湖北省物理学会”,在武汉市科协登记了“武汉物理学会”。两会主要领导班子组成人员相同,组织机构建设也基本一样,学术活动常在一起进行。我会现有会员近2000人,2001年 l1月24日召开了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
七十年来,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在中国物理学会、湖北省科协、武汉市科协的领导和指导下,为湖北、武汉地区物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研究、科普宣传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理学家作为会员。在早期,除查谦、桂质庭、卞彭、梁百先教授外,周如松教授所开展的金属物理的学术研究,戴春洲教授为发展半导体,张承修与王治梁教授开展理论物理、核物理的学术活动,王天眷教授领导研制原子钟和开展时标工作,韦宝谔教授开展的声学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又有李钧、叶朝辉两位研究员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另有刘连寿、田德诚、王仁卉、王少阶、姚凯伦等一大批博士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骨干,一大批学术造诣较深的年轻一代物理学工作者正在茁壮成长,在物理学许多领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会会员在国际上著名的物理学刊物(如美国的Phys.Rev.Lett., Appl.Phys.Lett., Phys.Rev., J.Appl.Phys.;Science英国的J.Phys.;Nature;欧洲的Eur.Phys.J.)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在应用研究方面,本会会员既承担着重大的高科技攻关项目,还积极为厂矿开展科技咨询,解决了许多厂矿长期末解决的问题(如因静电引起的火灾问题)。
在学术交流方面,本会每年都要负责主办或参与主办多次国际性、全国性或全省性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学术讲座。为了激发中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的积极性,促进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省物理学会及省中学生物理竞赛委员会认真组织每年一度的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湖北赛区的竞赛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1986年第17届中学生国际物理奥林匹克开始,我省共有9名中学生被选入中国代表队,并在国际上获得3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由于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大学的大力支持,我们成功举办了2000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的决赛。
第四篇: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职教调查小组 小组成员:王东 扎西 调查区域:武汉地区 调查时间:2014/6/24—2014/6/29
一、导言
1、确立主题的背景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地位往往是“低人一等”的,这不仅是因为在中高考的录取序列中,职业教育总是排在最后,更是因为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后果。但是,职业教育亦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2、调查的目的、意义
职业教育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本次社会调查目的就是对武汉地区的职业教育相关问题,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粗略调查,希望能对武汉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让自己能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
二、方法
1、调查所采取的方法
本次社会调查采用了实地走访,网络调查等方法。
1、调查的程序
选择本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最为调查问题;准备调查前的路线选择,确定要进行调查的武汉几所职业学校,查询相关问题的资料,确定调查计划;按计划对武汉几所职业学校进行相应的调查;分析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总结。
三、结果
1、武汉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问题
职业学校不像本科院校,对于考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一直以来在教育体系中,总是排在后面。故而,其招生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是哪一年的招生工作没做好,将会导致招生计划大打折扣,使其一年的办学工作受到影响。由于上述原因,各个职业学校在高中的招生就会形成强烈的竞争关系,此时为了多招学生就会出现虚假宣传,欺骗学生,如保证录取,进校后保证可以转专业,学校如何如何好,就业如何如何好,毕业后工资非常高等。还有就是招生人员跟高中毕业班班主任之间利益来往,班主任就不管学生未来前途,就对学生推荐这个职业学校,而学生往往会听老师的建议填报志愿。除此之外的一个问题就是,招生人员偏于向学生宣传订单班专业,因为这些专业的学费是非订单班专业的近两倍,除了学费还要交所谓的培训费,而最后学生得到的培训往往远远不值所交培训费,但这样不仅招生人员有高额回报,学校也会得到很多利益。
以上结果是基于跟着某职业学校招生老师兼职招生所得出的,可以看出武汉地区的职业学校在招生时存在不规范,存在恶性竞争,相关部门对其监管缺失的问题。这是武汉地区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当武汉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规范化,各校之间良性竞争,武汉地区职业教育才会发展的更好。
2、武汉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办学优势
职业教学一般都是紧紧围绕职业技能培训的,职校的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学习,校外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做得好的学校直接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实训,实现了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面向就业,其设置的课程,学生培养计划都是基于企业需求的逆向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职业学校也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武汉的职业学校,大多是按上述模式进行教学的,这是武汉地区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体现。
武汉地区的职业学校,办学贴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对口就业,订单式培养。办学贴近企业,校企融合、产教结合、育人用人。办学贴近岗位,专业性强,就业前景广,实用性强。办学贴近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全民化教育。职业教育使得中高考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教育,获得必备的职业技能。
3、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武汉地区的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在高职院校中,职业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科学历,还可以通过专套本学习进行学历提升。武汉地区的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合作单位,学校与企业间进行校企合作,这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实践与就业问题。还有的职业学校,与本科学校合作教学,使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得到本科教学资源。武汉的高职教育,大都采取2+1模式,即教学两年,实践一年,这是比较好的一种培养模式。以上这些,都是武汉地区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好的方面。
但是,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就其发展而言,关系到方方面面,这些都是需要注意到的。武汉地区职业教育目前发展迅速,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方面,不少人通过职业教育牟取不正当的利益,这些都是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武汉是一个高校众多的城市,当然也包括许多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在武汉发展迅速,但是也需要注意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控制和监管,使职业教育发展走健康稳定的道路。职业教育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一环,经过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现在在社会中担当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职业教育也应该受到和本科以及更高学历教育一样的重视以及关注。
四、讨论
现今,武汉市内各类职业学校众多,在读学生数量大,但是职业教育似乎没有获得太多的重视。武汉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其整个体系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监管部门要重视。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其重要性,其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五、个人小结
经过短短六天的社会调查,我收获了很多。从开始确立调查主题,制定调查计划,到后来正式进行调查,并最终顺利完成调查,我们二人小组都付出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这六天的调查中,我从对职业教育一知半解到调查结束后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都是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成效。在调查中,我们开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不过我们及时改变了调查方法,使得调查能够顺利进行。这次社会调查活动的顺利完成也是与我们二人小组的分工合作有很大关系的,在拟定调查计划的时候就把各自要做的工作分配好,这才使得调查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同时也减轻了个人的工作量。对于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收获,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对于所调查领域有了更多的认知,还有就是系统地学习到了调查实践的方式方法。
本次社会调查,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只对我们熟悉的高职教育进行了调查,调查程度也较浅,没有对中职和社会职业教育进行调查。
第五篇:浅谈武汉地区动漫的发展
浅谈武汉地区动漫产业发展
动漫产业是近年来全球高速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是仅次于IT产业之后的又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基于动漫自接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据经济学家计算,2007年全球动漫产业总产值约为5,000亿美元。武汉作为全国动漫产业的重要基地,其发展状况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至观重要。本文将从武汉的产业环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武汉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浅谈武汉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
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一)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动漫产业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把动漫产业发展成为“产业高地”和“跨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多次在有关发展动漫产业的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把动漫产业建成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并多次下基层进行调研。省长罗清泉同志也多次作出批示,并主持召开了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题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动漫产业发展成为湖北省新的“产业高地”。省政府已将动漫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注入大量资金,打造动漫产业链;同时出台减免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为动漫企业提供融资和技术支持。省政府还将召开由文化厅牵头、省直相关部门参加的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部门联席会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审议通过《关于推动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湖北省扶持动漫产业发展各部门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指导。武汉市也高度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形成合力,以东湖高新区为基地,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建设武汉数字创意产业基地”,并出台了《武汉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武汉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目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已初步建立起了规模宏大的动漫产业园,初步改变了动漫创意产业零散、羸弱的格局,吸引了江通动画等一批业界领先企业入驻扎堆。园区已初步形成动漫产品研发、原创、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等组成的产业链,拉开了大规模发展创意产业的序幕。
(二)良好的产业发展背景
在国家和省积极政策的支持下,武汉迎来了动漫产业的的春天。目前,武汉已初步形成了以光谷为中心的动漫科技园。光谷动漫产业是一个集研究开发、人才培养、企业扶植、动漫制作经营、公共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中国武汉国际动漫展”是武汉市致力打造的动画文化品牌,它是以动漫作品为载体、以青少年为目标群体的大型动漫文化活动。连续举行了三届“光谷国际动漫节”,光谷动漫节已成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市场化程度最好的动漫游戏主题展会。06—08年成功策划主持了国际动漫创意国际高峰论坛和中日动漫产业沙龙等活动。国际专家学者云集,企业广泛参与,探讨产业发展规律,借鉴先进发展经验,增进合作交流,成为国内有影响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据统计武汉已成立了有一定影响的民间动漫团队100多个,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60余个。
在首届中国中部(武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光谷的武汉数字媒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与加拿大Joee公司签订协议,投资1亿元共同制作3D动画大片《7摄氏度》,计划于2009年与观众见面。
目前,武汉动漫产业从业人员约1万人,动画片年生产能力达5,000分钟以上,年出版发行动漫书报刊约1,000余种、500万册,电视媒体年播出动漫节目约20万分钟。作为武汉的本土动漫公司----江通动画公司经过5年的打拼,现已成长为一家专业从事动画片加工、策划、制作、发行、版权经营、衍生产品开发与销售的综合性企业,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动画制作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是我国目前最具实力的动画制作实体之一,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进行国产动画片制作并且将其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动画企业。该公司于2007年4月获得了新加坡一家集团1000万元的投资。
(三)较强的发展潜力
武汉市科研院所众多,人才资源丰富,是我国的科教大市和人才大市,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三大智力密集区,也是重要的动漫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早在1997年,湖北美术学院就创办了动画专业,1999年正式开始招生,成为全国最早开办动画专业的三所高校之一。近年随着动漫产业的升温,武汉各大专院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截止2008年底,湖北已有湖北美术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15所高校专门设立了动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学校开设了动画高职高专专业,再加之为数众多的动漫社会培训机构,武汉已初步形成了从动漫专科到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动漫人才,成为湖北动漫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宝贵财富。同时高校密集也为动漫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国内动漫连锁产业领军机构、动漫一郎企业的副总裁对当前动漫发展形势作判断曾说:“尽管动漫的消费人群比较广泛,但不可否认地是,动漫仍然是年轻人主要的消费目标,而在年轻人中又几乎以学生为主。”开发学生动漫产品、开拓学生动漫市场将会成为未来动漫产业的主攻目标之一。此外,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也为武汉动漫产业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资源。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武汉建设先进文化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动画片的选题立意上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开发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国产动画不可或缺的珍贵宝藏。
二、动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武汉动漫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它存在的问题。武汉的大部分动漫公司目前仍然没有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经营模式。
(一)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创新性高端人才
武汉高校云集,是动漫产业人员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已初步形成了从动漫专科到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完整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动漫人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人才流失严重。武汉动漫产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能够吸引大批优秀的人才。目前武汉大部分本土动漫还呈现低龄化倾向,缺乏创新。不少动漫产品只是拿影视剧、经典名著一版一版来回折腾。动漫作品常缺乏创新,一味对单一主题内容反复挖掘,很难赢得观众读者的热情,也难获得市场回报。香港漫画协会会务总监郭峰认为:“中国的动漫产业目前最缺少的就是大量的创作人才。众所周知,有
了大量的动画创作人才,才有作品产生,有了人画漫画才有作品出版,有了出版,动漫业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
(二)没有形成产业链 武汉已初步形成了以光谷动漫城为中心的动漫产业园,但是光谷动漫城周边产品开发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由于武汉动漫产业链不完善,企业无法依靠周边产品产生利润,而播出费用仅仅是制造费用的十分之一,动漫产业缺乏盈利模式。武汉动漫协会相关人员介绍,目前武汉做动漫、游戏等数字娱乐产业的企业总数不超过100家,其年产值总共不足5亿元。我国的动漫产业仅仅停留在儿童消费群体的浅层次阶段,动漫游戏产业的教育性未能得到发挥。再加上服装、玩具等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不足,尚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条。在国外,动漫生产-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生产,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循环链。有资料显示,全球最大的娱乐产品输出国美国,每年的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达50多亿美元。日本则通过动画片、卡通书和电子游戏三者的商业组合,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一般来说,表层上的动漫衍生产品包括音像制品、小说、游戏、玩具模型、服装等;深层的衍生产品可以以形象授权方式进入更广泛的领域,比如旅游产业等。日本的机器人动画片《机动战士高达》就是一个例子。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制作并播映的《机动战士高达》系列,是日本生命力最强的动画之一,直到2005年还在播出。随着《机动战士高达》的播出,漫画连载和小说出版,多个主题曲和插曲分别以单曲和合集的形式发售,游戏和模型的开发也是火热登场,可以说衍生品的热销与漫画的热播保持了同步。
(三)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盗版严重 注册版权维护知识产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武汉很多动漫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企业普遍存在不进行版权注册的现象,这其实等于从法律上放弃了对自己作品的有效保护。我们了解到,版权注册其实很简单,它只需要作品说明书、作品介绍、作品形象三面图、作者本人身份证就可以了,不需要一分钱的注册费。“由于武汉动漫产业才刚刚起步,原创动漫少,而且很难打开市场,所以武汉动漫产业的盗版现象还不明显,但为了长远利益考虑,动漫公司从起步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版权的重要性”动漫产业愈是迅速发展,对动漫产业进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就显得愈为重要。盗版侵权行为严重,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严重影响了各投资主体对动漫产业的投资,损害了动画制作企业的生存与其制作人员的创作积极性,致使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造成大量浪费,破坏了产业链的价值增值。江通动画推出的《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在热播的几个月里,公司老总朱佑兰还没有等文具厂商、玩具厂商上门来商谈衍生品开发合作的问题,得知其刚刚推出不久的图书、音像制品接连遭遇盗版。她不得不加快速度,在广州成立了江通动漫产品研发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玩具等衍生产品的开发与合作,并与《知音》杂志社合作,出版由动画片改编的图书作品。当然,盗版不仅是湖北一省动漫业的问题,也是全国动漫业的问题;不仅是动漫一个产业的问题,也是其他涉及知识产权产业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四)情节简单、缺乏原创力著名导演徐克曾说“动漫是一种电影类型,而不是儿童片”。就目前来看,武汉的大多数动漫依然呈现低龄化现
象。很多动画情节简单、内容单一,让人觉得非常的幼稚。在我国,对动漫始终带有历史遗留性的偏见,一直把动画片当作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媒介和工具,动漫的范围显得十分局限,既缺乏想象力,又脱离现实,说教味浓重成为主要的特征,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消费群体只限于
20岁以下的非成年人。武汉动漫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争强产业规模实力,将动漫产业培养成强势产业
首先,着力打造光谷“动漫航母”。要大力加强光谷动漫产业园区建设,致力于打造集聚动漫产业优势资源和国家、省、市优惠扶持政策的动漫产业发展平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注重高端、打造品牌”的原则,充分发挥文化、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顺应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新趋势,在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化整合产业资源、促进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效发展和壮大等方面,为动漫企业提供服务。其次,大力提升动漫产业园区的各项功能。借助动漫园区这个发展平台,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动漫产业的发展趋势,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荆楚文化及民间艺术资源,掘动漫创作素材,在开发动漫原创作品上进行深度研究和技术研发;创建在全国范围内品质领先的动漫产品及衍生品的生产高地,为龙头企业集约发展、中小型企业孵化以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服务;为动漫原创作品提供展示成果、获得商机的窗口,为动漫消费者提供参与消费的机会;促进同行间的交流以及动漫产业链相关环节人才的培养;实现园区的资源集聚效应和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集产、研、学、销、展于一体,凸显动漫产业园区在产品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四大方面的功能。加大创新力度,树立民族动漫品牌
武汉具有悠久楚国文化,在动漫创作上可以尝试动漫与本土民族文化嫁接,打造一些本土化动漫品牌。同时要进一步扩宽现有的动漫题材,突破动漫的低龄化局限,拓宽受众范围,老少皆宜。在动漫的创作上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要善于讲吸引人的故事。加大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链 所谓动漫产业,一半是指动漫的周边相关产品,包括主题曲CD、游戏、衣服、玩具及其他可销售的商品。动漫产业是一条由许多环节组成、经过多种工序打造而成的链条,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要做好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而且要使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前后呼应、彼此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创富的体系。在这方面,中国的动漫产业可以说做得十分欠缺。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做得都十分成功,美国只要有一部动画电影出炉,相应的玩具等产品就会马上投入市场销售。而日本就更是厉害了,就拿近年来很火一部动漫《名侦探柯南》来说吧,看看它的周边都包括了什么:图书、音像、软件、玩具、文具、杂货,甚至还有食品和日用品,可是说是赚足了动漫迷的钱,而且这些产品均由官方出版,价格相对都比较高,由专门柜台销售,从国内外经验看,武汉要提升动漫产业的竞争力,必须整合区域各种优势资源,在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和合力。注重产业链高端的培育,缩小创意、开发和营销等环节的差距,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从资源分散、企业散落分布到集中资源、集聚发展。目前,要抓紧光谷动漫产业基地和江通动画产业基地的建设,要实现基地的规模化、集群化、社区化与国际化一体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光谷创意城”,形成一个强势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避免了盗版的冲击。(四)提高科技含量,发挥高校优势科技无疑是动漫赢得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武汉目前的动漫科技含量有待提高。武汉应充分发挥区域内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密集、科技力量雄厚、人才扎堆和体制优势,加快武汉市动漫产业的发展。加强科研院校与动漫产业的联系,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引导科研院校为动漫产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