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城市群规划2011-2030(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05:30: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滇西城市群规划2011-2030(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滇西城市群规划2011-2030(本站推荐)》。

第一篇:滇西城市群规划2011-2030(本站推荐)

滇西城市群规划2011-2030年公示稿(上)

作者: 来源:云南房网 添加日期:11年11月30日

第一章 总则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以区域(城市群)为单元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对外扩大开放的战略背景下,滇西地区作为我国西部极具发展特色与潜力的地区之一,同时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滇西地区的发展应站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度,从加快推进我省重要桥头堡建设的角度,明确滇西城市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的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滇西区域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合作,最终实现滇西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为了更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协调好区域发展的各种关系,科学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滇西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及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划。

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依据、原则

第一条 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深化改革力度;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滇西特色的发展模式,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保护集约利用资源、能源,保护好自然、人文环境。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审批办法

(4)《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5)《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

(6)《云南省社会与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7)省政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滇西各州市相关政府文件

第三条 规划期限

滇西城市群规期限为2011-2030年。

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16-2030年,远景为2030年以后。

第四条 规划范围

本次滇西城市群规划的范围本次城市群规划范围涵盖大理、德宏、保山三个州市级行政区及怒江两个县级行政区(泸水、兰坪)。国土面积合计68015 km2,共包含252个城镇单元,其中5个街道办事处、122个城镇、125个乡集镇。

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滇西城市群全域。

第二层次:包括大理都市圈、隆腾芒都市圈、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带等重点次区域。

第五条 规划原则

1、优先保护永续利用

保护滇西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对区域性重大生态廊道、生态斑块,法定设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以及城市水源地的保护。加强对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的保护,有序引导开发利用。

2、统筹协调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城乡体系结构,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与布局,建立城乡社会与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合理聚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优先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努力壮大县域经济,提升边境口岸地区城镇发展水平。

3、因地制宜

根据滇西自身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空间开发。一切开发应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的容量之内,严禁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4、特色发展

坚持走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运用市场机制,以产业新型化,特色化促进城镇化加快提高。充分挖掘滇西的自然地理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弘扬云南边疆地域文化,并引导城镇建设的特色发展。

5、集约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水电资源,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坝区优质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空间效率与结构效率,鼓励城镇建设利用地质条件较好的荒山、荒坡地,少占平坝耕地。改变能源消费方式,逐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使用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推行公共交通出行,逐步减少工业与城市的碳排放,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滇西这片人类的净土。

第三章 目标与战略

第六条 定位目标

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先行区及国际陆路大通道门户;我国民族和谐发展示范区;以发展外向型产业、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的云南省重要增长极和门户城市群。

第七条 质量目标

第八条 总体发展战略

在保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整合区域产业、人口、生态、人文资源,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极化发展大中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全方位拓展与东南亚、南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推动矿产业、能源、进出口加工贸易、制造业、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与人居环境,重点提升快速发展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滇西城市群整体活力、竞争力和辐射力,为滇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空间载体,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九条 分项子战略

1、生态安全战略

立足滇西生态本底,因势利导,构筑区域安全的生态格局,延续川滇生态屏障余脉,为我国保存保护好战略性资源区域。

2、极化增长战略

依托现有发展基础,有序引导优势资源要素向核心地区集中,培育一到两个地区增长极,通过率先发展,带动并辐射滇西地区发展。

3、外向型主导战略

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通道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以瑞丽国家级重点实验区为先导,打造若干个外向型产业基地,推动外向型消费品加工制造业体系形成。

4、交通先导战略

依托国家战略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快建设滇西高效交通体系。建立健全以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航空为主导的现代交通与物流体系,率先实现跨境经济走廊的全面高速化、大运量化,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群内各主要城市、城镇之间的城际联系,积极依托高效交通打造一小时核心经济圈。

5、特色化产业战略

保护利用好滇西地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积极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潜力,推动滇西旅游、文化创意、手工艺品、珠宝加工、影视传媒向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对滇西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进行产业化改造,向深加工发展,形成滇西的特色产业体系。

6、城乡有序统筹战略

实施“双向推进”战略,即以大理中心城市为核心向西辐射,瑞丽国家重点开放开发实验区为支点向腹地延伸,在条件成熟时期形成另一个区域增长极——隆腾芒次区域都市圈,最终实现主要走廊上增长核心的全面极化,以核心增长极作为带动辐射滇西城乡发展的重要支点,并通过轴廊进行扩散提升小城镇的数量与规模。

7、跨区域竞合战略

滇西地处我国西南国境,应处理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关系,从竞争向竞争合作双赢的战略着眼,内引外联,利用自身的地缘区位优势,加强对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机遇,实现区域共同快速发展。

第四章 滇西城市群空间布局规划

第一节 空间结构规划

第十条 空间发展结构

空间结构:“一脊两核一区”。

一脊:依托西出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发展“脊带;两核:大理城市都市圈;隆腾芒都市圈;一区: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两条发展轴:一是依托滇缅印的西翼发展轴;二是联系丽江-大理-临沧东翼发展轴。

第十一条 都市圈布局结构

1、大理都市圈

核心圈层:以大理市主城、祥云、弥渡、宾川、巍山构成的半小时通勤圈。

紧密圈层:以漾濞永平、南涧、洱源及小城镇构成的一小时通勤圈。

外围圈层:以鹤庆、剑川及若干小城镇构成的外围发展区域

2、隆腾芒都市圈

核心圈层:隆阳区、腾冲、芒市、龙陵构成的的半小时通勤圈。

紧密圈层:以梁河、盈江、陇川、施甸、昌宁及小城镇构成的一小时通勤圈。

外围圈层:瑞丽为核心,由沿边口岸及特色小城镇构成的外围发展区域。

3、区域绿核

以横断山系-碧罗雪山、云岭余脉为骨架,大理点苍山脉、永平博南山和云台山,云龙天池、永平金光寺、苍山自然保护区形成的区域生态绿核,该区域生态条件优良应作为区域的重要生态保护地。

第二节

生态功能分区与发展指引

第十二条 生态结构体系规划

形成“一区、四廊、八核”的生态空间结构。

一区,即滇西北部至西部区域构成的区域性生态环境屏障区;四廊,即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构成的纵向生态廊道、澜沧江构成的纵向生态廊道、云岭——苍山构成的纵向生态廊道、玉龙雪山南部——鸡足山构成的纵向生态廊道;八核,即苍山洱海、南涧无量山、永平金光寺、清华洞、云龙天池、巍宝山、施甸南部区域、来凤山。第十三条 生态功能类型分区

第十三条 生态结构体系规划

滇西城市群生态功能类型区组成 第十四条 生态功能类型分区指引

(1)山林生态协调区

保护措施:开展面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等工程,恢复面山植被,加快兰坪、漾濞等地区的林权制度改革,协调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发展,转化林业资源粗放利用模式,逐步形成特色经济林、林浆纸、林化工及生物质能源、林下非木资源开发利用、木材加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25度以上坡地退耕还林,保护森林资源。

(2)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措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的开发与利用,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在山脚、陡坡等敏感地区进行重点绿化;城镇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相协调,避免城镇用地侵占保护区;产业发展结合城镇资源特色,在滇西区域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同时,注重滇西水能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3)水源涵养生态协调区

保护措施:加快剑川、鹤庆、宾川等地区的整体水资源保护,控制城镇污染物总量的排放,统筹协调湖泊、河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的发展,减少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的开发和工业污水对湖泊、河水流域的污染。

(4)城镇密集生态协调区

保护措施:从区域整体出发,优化和调整大理等中心城镇产业结构,鼓励低碳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指标。优化城镇内部生态环境,强化各种类型和级别的城镇公共绿地建设,严格保护与城镇建设密切的外围山体林地。加快城镇饮用水源工程建设,统筹九大高原湖泊的截污工程和城镇排污工程建设,保证湖泊、河流水质安全。

(5)城镇点状生态协调区

保护措施: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逐渐转变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模式;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加快农村新能源利用和截污工程建设,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发展新型农业,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

第十五条 环境承载力提升规划

1、土地环境保护对策

通过开发未利用土地和寻求耕地的异地代保增加可利用土地总量,通过耕地整理、居民点整理、土地复垦等补充耕地。

2、生产清洁环保对策

全面实行清洁生产计划,建立健全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引导、企业自觉实施和政府积极推进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研究、开发和推广一批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滇西各工业园区特别是滇西西部及西北部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和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3、节能节水对策

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水资源和能源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针对滇西主要工业行业耗能耗水较高、节水潜力较大的实际情况,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长期战略方针,深挖各行业节水潜力,建设节水型工业,发展节水型农业,不断提高用水效率。

第三节

产业聚集区布局规划

第十六条 产业发展战略

1、改革与振兴具有一定优势的资源开采行业、初级加工业;动力欠缺、潜力不足的现状规模产业,使之成为具有滇西地区影响力的产业。

2、强化资源、能源条件充分、技术日臻完善、市场需求广泛、较具先进性的产业,使之具有东南亚地区影响力。

3、壮大具备独特资源优势、广域竞争力强、可持续的优质产业,培育中国—东盟自贸区重要制造业产地和商贸文化中心。

第十七条 城市产业布局规划

各城市规划期主导产业类型如下表所示:

第十八条 产业密集区布局规划

根据滇西产业特点及空间分布主导因素,划分六大产业密集区。包括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密集区、先进制造业密集区、外向型产业密集区、地方特色产业密集区、旅游及配套服务产业密集区、商业金融密集区。

(1)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密集区

产业核心:大理、洱源

单元组合:大理、洱源、鹤庆、永平、芒市

工业园依托:大理创新工业园区、洱源邓川工业园区、鹤庆兴鹤工业园区、永平苏屯工业园区、芒市工业园风平帕底片区

(2)先进制造业密集区

产业核心:大理、祥云;隆阳区、腾冲

单元组合:大理、祥云(东部组团);隆阳区、腾冲(西部组团)

工业园依托: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祥云财富工业园区、腾冲石头山工业园区、芒市工业园遮放及龙江片区

(3)外向型产业密集区

产业核心:芒市、隆阳区、腾冲

单元组合:芒市、保山、腾冲(内圈层);瑞丽、盈江、陇川、梁河、施甸(外圈层)

工业园依托:芒市工业园区、保山工业园区、腾冲石头山工业园区、瑞丽工业园区

(4)地区特色产业密集区

产业核心:腾冲、瑞丽

单元组合:腾冲、瑞丽;盈江、陇川、巍山、弥渡

工业园依托:芒市工业园区、保山工业园区、腾冲石头山工业园区、瑞丽工业园区、巍山工业园、弥渡工业园

(5)旅游及配套服务产业密集区

产业核心:腾冲、瑞丽;大理

单元组合:腾冲、瑞丽;大理;祥云、巍山、弥渡、剑川、鹤庆

工业园依托:腾冲石头山工业园区、瑞丽工业园区、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祥云财富工业园、巍山工业园、弥渡工业园、剑川上兰工业园、鹤庆兴鹤工业园

(6)商业金融服务密集区

产业核心:大理、隆阳区

单元组合:大理、隆阳区;祥云、宾川、腾冲、芒市

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十九条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预测

规划近期(2015 年):常住人口777万人,城镇人口27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5%。

规划远期(2030 年):常住人口880万人,城镇人口51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8%。

第二十条 区域人口空间引导

1、重点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的迁入区。

滇西半小时通勤圈地区,这些地区是人口的主要承载区,包括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圈、隆阳区-腾冲-芒市都市圈。应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人口向城市(镇)集中,削减农村人口,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2、产业重点发展区:人口相对密集的迁入区。

滇西一小时通勤圈地区是人口集聚的次级区域,包括次级中心城市区域,应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大各类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投入,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3、生态控制地区:人口低密度的迁出区。

对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的区域,包括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的水源保护地。该区应控制并削减人口增长,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田及农业文化,严格控制第二产业尤其是污染型产业的发展其余地区。

4、其它区域:人口中等密度的相对平衡区。

鼓励本地劳动力的就地城镇化,并加大该地区对外来劳动力的吸纳,作为人口和产业进一步扩散的承接地。平坝地区应以城镇为转移重点,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第二十一条 区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1)城镇等级结构

2030年滇西城乡居民点体系等级一览表

(2)城镇规模结构

至规划期末形成1-5-4-8的规模序列结构。

2030年滇西城镇规模等级规划一览表

(3)区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2030年滇西城镇职能规划一览表

(4)重点城市职能:

大理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度假旅游目的地,云南省重要增长极,滇西城乡统筹先行区,是以冶金、装备制造业、旅游文化业、生物资源开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滇西中心城市,滇西城市群核心。

瑞丽市: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对外门户,沿边民族睦邻和谐发展示范区,以旅游文化、口岸贸易、进出口加工、特色农产品、珠宝加工业为主的我国西南重要门户城市。

隆阳区:桥头堡建设的门户枢纽,云南省重要的制造业承接转移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以光电子、珠宝加工、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滇西城市群核心城市。

腾冲县: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对外门户,是以滇西文化、火山热海特色旅游、珠宝加工与口岸贸易为主的山水生态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芒市: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滇西民族和谐发展示范区,是以特色经济作物、生物、食品加工业、民族文化产业、口岸贸易、物流业为主的滇西城市群南部中心城市。

泸水县: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遗产地,是以水能开发,民族文化产业及生态旅游为主的云南省新兴旅游城市,滇西城市群门户城市。

第五节 城乡空间开发建设指引

第二十二条 城乡空间开发指引

城乡建设增长压力较大的核心地区在坝区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鼓励产业和建设向外围地质条件允许的半山及山地转移,引导平坝核心地区与外围山坝地区的协调发展。将节约城乡建设用地的重点领域放在农村地区的村庄建设,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的工作重点放在各级城镇,将提高存量土地使用效率的重点放在城镇的周边地区、城中村和各类开发区。

第二十三条 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山地城镇规划应遵循安全、保护、系统、经济、多样性和发展的原则。

(1)安全原则:应从用地选择、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市政设施布置、综合防灾、生态保护、防灾机制等方面将安全原则贯穿山地城 镇规划建设全过程。

(2)保护原则: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划建设环境 友好、资源节约的山地城镇。

(3)系统原则:应全面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和生态环境因素,以系统的思想统筹影响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4)经济原则应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节约能源、节约投资、降低工程建 设成本和环境成本等方面,控制山地城镇建设成本。

(5)多样性原则:应根据多样性的文化、地理及环境,规划建设多民族聚居文 化、不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各具风貌特色的山地城镇人文景观文化。

(6)发展原则:统筹考虑城镇的当前建设需要与未来发展需求,以动态的、发 展的观点预留城镇发展空间。

第五章 滇西城市群支撑体系规划

第一节 综合交通设施规划

第二十四条 交通规划总体目标

围绕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的目标,通过构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西出滇缅、滇缅印,东联滇中城市群,北进滇藏、滇川,南下滇西南城市群的交通联系,形成大能力、全天候、便捷化的西出国际大通道、北进川藏省际大通道。形成以航空为先导、铁路为骨架、公路成网络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第二十五条 综合交通网络结构

形成“一核、两次、双环、七放射”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结构。

①一核:一个核心枢纽——大理中心城市都市圈

②两次:两个次枢纽——隆腾芒都市圈、瑞丽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

③双环:两个都市圈城市联络环线

④七放射:七大区域对外联系通道

第二十六条 骨架公路网系统

骨架公路网系统主要为“双环、七射、多连通”的综合交通结构。

双环:都市圈城市联络环线

大理都市圈环线:联络大理中心城区、宾川、巍山、弥渡、祥云各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环线。

隆腾芒都市圈环线:联络隆阳区、腾冲、芒市、瑞丽、梁河、陇川、盈江各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环线。

 “七射”:即滇西城市群向外辐射的7条高速公路

包括以下7条高速公路:

大理-丽江高速——经大理-洱源-剑川-丽江(延伸至川藏);

大理-瑞丽高速——经大理-保山-芒市-瑞丽(延伸至缅甸曼德勒);

大理-昆明高速——经大理-楚雄-昆明(延伸至曲靖);

大理-临沧高速——经祥云-南涧-云县-临沧(延伸至普洱,连接昆曼国际大通道);

保山-片马高速——经保山-瓦窑-泸水-片马(延伸至缅甸密支那);

保山-猴桥高速——经保山-腾冲-猴桥(延伸至缅甸密支那);

保山-临沧高速——保山-昌宁-凤庆-云县-临沧(延伸至普洱,连接昆曼国际大通道);

 “多连通”:即滇西城市群内部主要城市间相互连接的公路网络

云龙-洱源高速——经云龙-洱源(延伸至丽江);

南涧-宾川高速——经南涧-巍山-大理-宾川(是大理州内部交通联系的快速连接线);

瑞丽-腾冲高速——经瑞丽-陇川-梁河-腾冲(是猴桥口岸与姐告口岸的快速连接线);

梁河-芒市高速——经梁河-芒市(是德宏州内部的快速连接线);

梁河-临沧一级公路——经梁河-芒市-永德-临沧(是德宏州与临沧市的快速连接线);

昌宁-龙陵一级公路——经昌宁-施甸-龙陵(是保山市内部的快速连接线);

泸水-鹤庆一级公路——经泸水-云龙-兰坪-鹤庆(是怒江州与大理州的快速连接线);

漾濞-洱源一级公路——经漾濞-洱源(是大理州内部的快速连接线);

宾川-宁蒗一级公路——经宾川-永胜-宁蒗(是大理州与丽江市的快速连接线);

二级公路——是高速及一级公路,北部主要城市的联络线。

第二十七条 铁路运输系统

滇西城市群铁路布局规划以“两出境、两连通、一沿边、一高铁”为骨干,构建完善的滇西铁路网系统。

1、“两出境”:包括中缅铁路通道和中缅印铁路通道

中缅铁路通道(泛亚铁路西线):大理-保山-瑞丽至缅甸皎漂、仰光,连接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

中缅印铁路通道(泛亚铁路北线):大理-保山-芒市-腾冲猴桥经缅甸密支那至南亚。

2、“两连通”:包括大兰铁路和大临铁路

大兰铁路:大理-洱源-兰坪;

大临铁路:大理-祥云-弥渡-南涧-云县-临沧。

3、“一沿边”:即沿边铁路通道

沿边铁路通道:普洱-临沧-永德-芒市-腾冲-猴桥。

4、“一高铁”:即区(国)际高铁

区(国)际高铁:昆大高铁,大瑞(至曼德勒)高铁(中期可作为城市轨道联系)。

第二十八条 航空线路与机场建设

以构建滇西开放的“空中经济走廊”为发展目标,滇西各州市均至少有一个机场,以大理机场和芒市机场为枢纽,对内形成高效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对外形成辐射东盟,联系川藏的重要航空节点。

①干线机场:大理机场、芒市机场、腾冲机场

②支线机场:保山机场、泸水机场

第二十九条 客运交通系统规划

1、客运交通枢纽

构建滇西城市群“一个区际级、两个城际级”客运交通枢纽,实现滇西城市群区域对外、城际、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客运体系。

一个区级客运交通枢纽:大理综合大型枢纽。

一个城际级客运交通枢纽:保山中型枢纽。

2、城际轨道交通规划

滇西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应充分利用滇西铁路网络,分阶段灵活组织建设。近中期期内修建大巍、大洱、宾弥城际轨道,远期修建楚大、大保城际轨道。

第三十条 物流体系规划

1、物流枢纽布局规划

构筑“一个物流核心圈、一大物流枢纽、两大物流中心”滇西城市群物流体系。

一个物流核心圈:以大理为中心,涵盖洱源、漾濞、巍山、宾川等城镇的物流核心圈。

一个物流枢纽:大理综合物流枢纽。

两大物流中心:

龙陵物流中心:转运+城市配送型。实现货物集散、中转、配送、物流信息服务、物流咨询与培训、商品展示交易、贸易洽谈、电子商务等功能。

瑞丽物流中心:货物集散、中转、加工、配送、保税、海关监管仓储、信息服务、商贸服务、口岸功能和其他配套服务等。

2、综合性物流基地布局

●凤仪物流基地

凤仪物流基地依托创新工业园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云南省特色产品加工增值和国际贸易的竞争力,打造成带动滇西北的丽江、怒江、迪庆,连接川藏,辐射保山、德宏、临沧等城市的滇西地区现代物流园区,最终建设成为滇西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加工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和国际采购中心。

●祥弥物流基地

祥弥物流基地位于滇西区域的交通枢纽,基地定位为转运+城市配送型,覆盖大理、丽江及其周边地区,大量工农业生产物资和产品在此区域集散和中转。祥弥物流园区凭借便捷的通道和产业聚集的基础发展商贸物流,逐步形成滇西区域连接滇中、川藏,内陆物资进入东盟的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龙陵物流基地

龙陵物流基地是泛亚铁路西线与北线的交汇点、是杭瑞高速西出缅甸的必经之路,因此,龙陵物流基地将以实现公路和铁路两种运输方式的连接并使物流基地布局与运输网络相结合为目标,发展成为云南省重要的铁路、公路货运物流集散地。龙陵物流基地发展定位为转运+城市配送型,实现货物集散、中转、配送、物流信息服务、物流咨询与培训、商品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等功能。

●瑞丽物流基地

瑞丽物流基地结合其沿边区位及交通优势,以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跨境交通、口岸和边境通道等基础设施,推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借助桥头堡最前沿的经济合作平台和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主要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形成滇西地区规模最大的出口加工装配基地、仓储物流基地。

3、特色专业物流中心布局

结合区域产业布局,确定以下特色专业物流中心布局:大理建立汽车设备、医药、新材料和特色农产品三大物流中心;龙陵建立农产品、冶金、新材料三大物流中心;瑞丽建立珠宝、进出口、旅游产品三大物流中心。

第二篇:我国五大城市群规划(范文)

我国五大城市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商务部研究院产业研究员沈云昌认为,当前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城市产业同质化问题、财税利益分配问题、地方保护问题。有专家表示,这些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市场化所要求的一体化与行政权力分割之间的矛盾。

法治周末记者 蒲晓磊

“城市群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城市健康发展的问题。城市群能否顺利从口号到落地,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区域协作机制,这种机制既要依托于现在的行政区,又要超脱于现在的行政区,可以让城市之间以合作共赢的方式解决共同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4月初,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范围和定位,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至此,我国已形成了五大国家级城市群。

但是,城市群要真正从口号走向现实,必须解决当前城市群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商务部研究院产业研究员沈云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城市产业同质化问题、财税利益分配问题、地方保护问题。

“这些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市场化所要求的一体化与行政权力分割之间的矛盾。”冯俏彬对法治周末记者分析。

9年形成5大国家级城市群

在中央于2006年3月发布的“十一·五”规划中,“城市群”的概念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及,规划称“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

中央关于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传递出了这样的一种信号:中央确定了城市群的空间战略方向,21世纪将迎来中国城市群大发展时期。

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这样的部署。

经过9年的规划发展,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珠三角五大国家级城市群。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务院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批复中写道。

可以预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获批,只是一个开始。

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称,我国的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

对于未来城市群的布局,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进一步明确,今年将“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

5大城市群GDP占全国一半

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定位,国务院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四个“打造”:第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第二,打造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第三,打造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第四,打造“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从国务院的定位可以看出,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无论是对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还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国务院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寄予厚望的“底气”,来源于几大城市群在近些年的GDP成绩。

2014年,全国GDP达到了63.6万亿元,而五大城市群的GDP总和占据了半壁江山。

长三角仅核心区16个城市GDP总量便达到了10.6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

珠三角9个仅占全国面积0.57%的城市,即以7.8万亿元的总量创造了全国12%的GDP。

京津冀在2013年首次突破6万亿元大关之后,在2014年再次达到6.6万亿,占全国10.4%。

已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的成渝城市群,以3.7万亿元的GDP占到了全国6%的份额。

刚刚获批的长江中游城市群GDP达到4.5万亿元,占全国7%。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50%,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进行测算,2015年中三角GDP将超越珠三角(不算港澳地区),2020年超越京津冀。

沈云昌认为,五大城市群之所以能够提升到国家级层面,有很多内在规律上的共同点:

一是产业集群相互依赖程度高。各城市群的产业配套紧密,绝大部分都是在集群内实现近距离专业分工,集群发展的内部成本低、专业分工的效率高。

二是城市功能互补性强。相较其他区域的城市发展而言,产业虽有同质化但程度较低,城市功能分工较为明确,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各有不同,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在区域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是共同市场程度高。虽然区域之间不存在关税,但是由于区域文化相似、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近、产业需求客户相同,五大城市群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相对属于自己圈内的共同市场。

“城市群概念提出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集群效应打造新增长极。通过城市群的规划协调,能充分促进城与城之间的关联发展,加速城市群空间组织的演进,进而实现城市群内部功能高效互补、专业分工深化、制度创新协同等目的。”沈云昌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群迅猛发展之余仍然存有一些隐忧,而这些问题能否得以顺利解决,是决定城市群从概念到落实的关键。

沈云昌认为,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一是产业同质化问题。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在产业分工上,迄今成渝两地在多个方面仍有直接竞争,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在IT产业上。成都曾制定“到2015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将形成5000亿元产值的IT产业集群”的发展计划,而重庆则希望“在2015年达到1万亿元规模,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

除了“群主”中心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市往往都产业同质化严重,这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就会出现竞争过度、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的问题。

二是财税利益分配问题。在城市群统一规划协调后,对每个城市适合发展什么、应该发展什么才能实现群内最优化发展,涉及到各城市的产业调整、主体功能调整,进而影响到各城市的税收变化,发展利益的变化。

三是地方保护的问题。从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长期辛苦养大的“亲儿子”,地方保护是阻碍市场相互深度开放形成城市群的障碍。

冯俏彬分析后认为,在产业同质化、利益分配等突出问题的背后,是市场化要求的一体化与行政权力分割之间的矛盾。

亟需新型区域协作机制

对症分析后发现,顶层战略设计在城市群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城市群优势共振强化和功能互补优化的关键之处。

冯俏彬认为,城市群要想将口号化为行动,需要在理念、规则、具体合作方式等方面作出改变,“这就需要一种新型的区域协作机制,既依托于现在的行政区,又超脱于现在的行政区,能够以合作的心态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设计具有刚性的协作规则、设立支持合作的机构、确定清晰的合作方向、制定政策手段、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吸取政府之外的支持力量„„这些工作都是城市群规划中亟需去做的。”冯俏彬对法治周末记者强调。

沈云昌同样认为,新型区域协作机制可以起到“内外兼修”的作用:“内部要实现优势强化、功能互补,解决好城与城之间的合作关系;外部要提升城市群竞争力,产业集群专业化、城市集群高端化、整体发展优质化。”

沈云昌认为,破除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绩考核目标多元化。城市群统一规划、综合协调后,就要求各地分工有序、功能互补。这样势必会出现有些地方多发展(例如产业基地)、有些地方少发展(例如生态水源地),有些地方重点发展制造业、有些地方重点发展服务业、有些地方重点发展农业„„这种打破原来各地门门齐的局面。

这就要求在政绩考核上必须目标多元化,不同地区承担的任务不同,就采取不同的政绩考核目标,而不是统一标准的关键指标。例如,生态区域就重点考核生态优化,制造业区域重点考核产值、税收、就业等。只有这样,各地才会安心的各司其职。

二是财政税收分配合理化。既然在城市群大区域内合理进行城市分工,那么在财政税收的分配上就要合理化,这样有些城市才会积极按照统一分工发展财税少的产业,避免同质竞争。与此同时,财政税收分配合理化才能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医疗卫生、学校等基础设分布合理化,最终促进整个城市群健康发展。

三是市场竞争自由化。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从市场经济机制、行政管理制度、要素流动制约因素等各方面改进,实现更高程度的市场竞争自由化,才能进一步在城市群内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规划背景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规划》立足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实际,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扣协同发展主线,突出重点合作领域,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明确了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的战略定位,以及到2020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重点任务

一是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

三是产业协调发展。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共建生态文明。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构筑生态屏障,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

五是公共服务共享。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全面加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文化繁荣,联合开发人力资源,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

六是深化对外开放。把握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推进国内外区域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为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规划》强调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督促检查机制,并要求各有关方面提高认识、紧密合作、扎实工作,共同推动《规划》的落实。[1]

存在意义

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国务院在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指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对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大意义,三省应该怎样合力争当全国城市群建设“排头兵”?记者一一为大家解读。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四大战略定位

我国城市群规划,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5个国家级城市群,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四大战略定位: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六大重点任务: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对外开放。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现院长周济均表示,中三角的健康发展,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市化,乃至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具有战略意义。

北京大学秘书长、长江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真正建立开放、统一的现代区域市场体系,让资源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畅快流动,优化配置。

将进一步强化南昌中心城市地位

《规划》提出,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去年下半年出台的《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依托,以沿沪昆线和京九线为主轴,聚集优势产业,提高规模效应,着力培育和发展以南昌市为核心的南昌都市区,加快发展九江都市区、赣州都市区,构筑“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为主骨架的省域城镇体系。这与国家《规划》十分契合,意味着江西新型城镇化将“换挡提速”,在国家层面强力推进。

《规划》同时提出,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

“一带一路”将南昌列为节点城市,南昌地铁年底运行通车,昌九一体化风头正劲„„《规划》的贯彻实施,无疑将强化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对于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带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促进全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而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将加快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加快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要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表示,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疏浚长江及支流航道,推动高铁干线建设,或将撬动超过万亿元规模的基建投资,这也将使长江中游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加充足的动力,为企业带来更多投资机遇。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是三省共同的心声。《规划》同时提出,要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有关专家认为,江西应在加强与湖北、湖南交流互动、避免产业趋同、打造产业特色的同时,找准产业定位,细化产业分工,力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共享迎来新机遇

生态环境优良,是江西最大的品牌、财富和发展后劲。去年底,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群绿色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专家指出,我省应在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的同时,按照《规划》要求,与湖北、湖南良性互动,着重在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同构筑生态屏障等方面下功夫。

《规划》同时提出,要推进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对外开放。专家认为,昌九一体化发展,两地百姓实现了多方面公共服务共享。我省今后应进一步开阔视野,强化省内城市与湖北、湖南城市之间的公共服务共享,让百姓共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红利”;同时强化开放的引擎作用,为城市群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共谱中部崛起时代华章——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江西作为

长江中游,浪潮奔涌,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从梦想变成现实:环鄱阳湖城市群成为三大主体之一,以南昌为核心,江西10个设区市的64个县(市、区)被囊括其中。

面对江西新型城镇化建设迎来的这一重大利好,我们应该怎么看,江西应该怎么干?

内外兼修,积极策应,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找准“江西定位”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对江西意味着什么?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彭迪云说,《规划》对于中部地区特别是中三角地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机遇“窗口期”,是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对江西而言,不仅强化了南昌作为中三角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地位,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江西的战略区位价值。

在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如何找准“江西定位”?专家建议,江西要内外兼修,积极策应。一是开放合作,主动出击。着眼构建新型竞合关系,打造和完善开放合作的平台、渠道与协调机制,建设共同市场,为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二是改革转型,有效对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弥补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企业改革不彻底等体制机制的“短板”,根据国家战略完善产业、城镇和区域发展规划,促进转型升级。城市群具有自主互动、统筹兼顾、抓手有力、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可以弥补我国现有地方治理主体结构设计中,从国家到省市到县域链条上的中间“缺环”,将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利益纳入国家的有效管理。

针对这一特点,江西如何策应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院长邹勇文建议,江西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立足生态本位,增强经营意识,发挥江西作为全国生态最好省份之一的优势,有效凸显生态的经济社会价值。注重自身特点,统筹多元目标,重视回应各方的利益诉求,激励公众对城市群建设的自觉关注与主动参与,形成混合均衡、统筹兼顾的发展模式。树立问责观念,引入淘汰机制,做到激励与约束并重。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做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开放坦荡的胸襟推进城市群良性发展。

无缝对接,敢于作为,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唱响“江西声音”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是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国家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大机遇,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一极、中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开放合作新高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

城市群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应紧紧围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立足江西实际,结合《江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薄弱环节上发力,在优势领域中用功,无缝对接,敢于作为,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唱响“江西声音”。

—强化联动对接,促进城镇发展一体化。巩固提升南昌中心城市地位,壮大九江都市区,培育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镇群,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和昌抚联动发展,推动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强化互联互通,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与湖北、湖南共同打造紧密协作的水运网络,完善陆运网络建设,建设高效便捷的空运网络,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强化协作配套,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立足我省的比较优势,强化协作配套,与湖北、湖南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推动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强化协同共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联合湖北、湖南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建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逐步统一工业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环保信用体系和“黑名单”制度。

—强化共享合作,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与湖北、湖南增强教育合作交流,强化科技合作,推进医疗卫生合作,推动文化繁荣,开展社会保障合作,让三省居民共享城市群建设“红利”。

„„„„

赣水奔腾,鄱湖潮涌。我们相信,江西必将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奏响激昂旋律,唱响激情大戏,与湖北、湖南一道共谱中部崛起的时代华章!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经济“第四极”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我国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这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说。专家认为,我国正进入城市群引领城市化的新时代,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之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有望成经济新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和现有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它的覆盖面更大,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规格和功能也更强;同中部崛起战略相比,它的区域联系、文化共性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需求又更强。”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说,国家层面出台规划来引领地区经济发展很有必要,地方规划、专项规划能更好地和国家宏观战略衔接。

《规划》明确了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产业协调发展,四是共建生态文明,五是公共服务共享,六是深化对外开放。专家认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三省甚至可以创造一个超级城市集聚效应,有望打造若干个跨省的超级产业集群。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湘鄂赣三省近年来的发展显得“中气十足”。2014年,湖北、江西GDP同比均增长9.7%,比全国平均高2.3个百分点,并列中部第一;湖南GDP同比增长9.5%。湖北、湖南、江西经济总量分居全国第九、第十和第十八位。

在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看来,城市群对巨型城市的取代是近50年来大国城镇化的主要趋势。他说,美、英、日、法等发达国家中单个巨型城市逐渐被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网络状城市群所取代。

秦尊文介绍,欧洲两大城市群是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城市群以及西北欧城市群;北美有两大城市群;东亚也有两大城市群,分别是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他认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模来看,说它是世界第七大城市群也毫不为过。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现在三大城市群的产业承载空间趋于饱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丰富,有庞大的经济辐射范围和腹地,发展潜力、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市场辐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中国第四城市群最有力、最热门的竞争者,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产业融合任重道远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以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为主体,促进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龙尾的成渝经济区都有了国家层面的规划,这次龙腰长江中游也有了。”伍新木说,只有长江中游发展起来了,腰才能支撑起长江巨龙起舞,龙头、龙尾、龙腰才能协调舞动。

“长江经济带关键还在长江中游,中游畅长江畅,中游通长江通。”徐匡迪称,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的优势,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黄金水道;还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铁路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铁路、沪昆铁路、京昆铁路、京九铁路、二广铁路轴线形成多中心网格化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一体化发展动作频频。2012年2月,湘鄂赣三省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中部城市群发展新平台。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会商会连办三年,先后形成《武汉共识》《长沙宣言》《合肥纲要》。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已经开展很多合作,如异地医保卡的使用、公积金互认、打通断头路、旅游合作等。

但有关专家和政府官员普遍认为,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协调和推动;加上三省产业趋同,目前长江中游城市产业方面的合作力度不够,产业融合发展障碍较大、任重道远。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低水平重复建设仍较普遍,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自身优势发挥不够,各城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产业基础和特色,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城市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实现优劣互补。他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区域资源整合利用和保护不够。

区域经济专家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还不是市场主导型,它实质是学界倡导、政府推动。政府签订一些合作的意向,但城市群有生长的周期,长江中游城市群还处于萌芽阶段。

由易到难“去行政区划”

专家认为,实现《规划》划定的蓝图,核心是湘鄂赣三省如何协同发展,可先从共识较大、较易推动的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科教、医疗卫生、文化、旅游合作等入手,进一步开展城市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经济等多层次融合发展。

《规划》提出,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认为,省际毗邻地区也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可从三省交界的幕阜山连片扶贫特困区的开发入手,在扶贫攻坚上广泛开展合作,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江西萍乡、湖南醴陵已有合作,岳阳、咸宁也应该合作,武汉可以参与。”

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贾耀斌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近期可在三方面发力:一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尽快消除省际断头路,加快形成两小时交通圈。二是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可在三省优势产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电等方面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是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鄱阳湖城市群是国家级的生态经济示范区,三城市群组团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具有一定基础。

在湖南省株洲市市长毛腾飞看来,发挥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和潜力,特色很重要。作为一个城市群,33个市要发挥各自的特色,差异化发展,不能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徐匡迪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崛起和珠三角、长三角都不一样。珠三角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机遇,建了很多开发区,吸引了大量外资。长三角主要是靠利用原有国有企业、集体经济和国外著名大公司合资发展经济;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崛起的,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靠体制创新、深化改革、科技创新来实现崛起。

伍新木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中国区域经济显现出明显的“去行政区划”特征,地方政府要顺势而为,摒弃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的落后思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城市群与中部其他省份之间的合作应继续深化、拓展,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要主动率先融入,创新驱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长江城市群规划五热点问题

“中三角”的地理范围涵盖了湖北武汉“8+1”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家建议,武汉(图1)可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中心,南昌(图2)、长沙(图3)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获批,专家揭秘关于规划的五大热点问题

4月5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湖南的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的环鄱阳湖城市群自此成为“一个群里的朋友”。国务院批复文件中指出,该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给长江中游城市群简单画个像就更能理解它的重要性: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日本面积的85%、德国面积的89%;总人口超过1亿人;去年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仅次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这三地用约4%的国土面积产生出约1/3的GDP,被视作中国经济“前三极”。

早在2012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已在武汉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人民日报》当时报道称,“中三角”的概念正式提出,名称呼应“长三角”和“珠三角”。

2015年4月8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表态,希望与湘赣等地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

热点问题1

“中三角”为何此时获批?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首先获批,可见其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事实上,该规划从2013年启动编制到获批,历时三年,如果算上前期三省份的互商、研讨,则历时五年之久。

湖北是牵头编制规划的省份。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省发改委中部办有关负责人透露,规划初稿三万多字,几经修改,于2014年12月上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强调通过共推的项目和事项,打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推动一体化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规划出台的背景,该负责人认为,“既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又是长江中游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之需”。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2011年就开始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近年来国家先后在长江下游地区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多个区域规划,上游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只有中游没有批。“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列为‘三个支撑带’,对长江经济带空前重视,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时机刚好。”魏后凯说。

“李克强总理曾用‘下围棋’来比喻区域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先从‘金角银边’开始。会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金角银边’是比较容易做活的。现在沿海地区发展充分了,下一个阶段就要‘决战中部’,使中部地区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人口、市场、资源等多个方面,优势都很突出。

陈耀认为,在区域战略中,空间尺度越大,可操作性越弱,推进时间就越长。“长江经济带覆盖东中西部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超过全国的40%。宏大的战略实施起来,还是要有具体的抓手。去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中游城市群规划首先抛出来,可见其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在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方面,预计会有很大的投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还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获批,除了有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需要,还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经济进入新常态,要避免经济增长过度下滑,要稳增长,‘中三角’对培养新的增长点起到很大作用。”

热点问题2

“中三角”一度为何变“中四角”,最后又回归“中三角”?

魏后凯介绍,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范围,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有人主张,以安徽省会城市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也应纳入其中。不过,当长江中游城市群盖头揭开,合肥未在其列。

很多人并不清楚,“中三角”曾经还有扩大为“中四角”的一段经历。

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手提出。2011年4月和7月,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考察湖南和江西,向两省倡议共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得到湖南、江西两省积极响应。

2012年2月10日,三省正式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2年12月28日,在江西九江召开的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有关方面建议,把安徽也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2013年,由于安徽省会合肥的加入,武汉、长沙、南昌由“中三角”变为“中四角”。同年,湖北牵头开始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但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把合肥都市区划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组团。

“安徽到了‘长三角俱乐部’,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又开始调整,从‘中四角’重新回到‘中三角’。”一位接近规划编制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上述人士表示,事实上,安徽本来想“脚踏两只船”。该人士透露,今年2月7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党政一把手齐聚合肥,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三届会商会合肥纲要》,提出加快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加速挺进“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但此次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再次明确了界限。

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不把安徽纳入,从理论上是有道理的。

首先,从地理空间上看,长江中游是指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一带,安徽处于长江下游。更重要的是,在四省范围内,武汉、长沙、南昌三个中心城市之间,以及鄂湘赣三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要远大于与合肥和安徽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而且,在四省现有四个城市群中,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联系相对密切一些,而江淮城市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经济联系方向更倾向于长三角。近年来,安徽省与长三角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础。

在刘勇看来,区域合作应当是多方位、宽领域的,“脚踩几只船”是合理的。合肥虽然没有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但也不影响合肥与武汉、长沙和南昌等地在区域层面的合作。

比如,近日,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市共同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院前医疗急救联盟”,旨在提升长江中游地域院前医疗急救整体水平。

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上游地区已有《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下游则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此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填补了中游地区的规划空缺。

“中三角”怎么建设?

4月8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3天后,湖北省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在武汉共同举办了“长江论坛”。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论坛上表示,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岸线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下一步,将借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的东风,按照建设“文化长江、生态长江、经济长江”的思路,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湖北段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江西的表现也同样积极。《江西日报》在规划批复次日即刊文称,正着手编制出台《江西省贯彻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结合江西实际,在薄弱环节上“发力”,在优势领域中“用功”。

此前,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也表示,长株潭城市群,要继续巩固和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依托两型社会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平台,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与建设,努力打造全省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引领区。

事实上,三省在规划获批前,就已经在区域合作上迈出步伐。据统计,三省已在产业、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签订30多项合作协议。魏后凯建议,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大力推进一体化;二是形成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刘勇也提出,应当在交通物流、产业分工协作、要素市场、社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一体化。

他建议,长江中游城市群尝试向民间全面放开金融市场。此外,在土地市场也可以有所突破,比如,在不触及所有权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权永久化,可以抵押、可以转让,解决“小而散”的问题,进行规模经营。

“比如说,湖北人号称九头鸟,敢想敢干,长江中游城市群当前有这么好的政策,应当寻求改革、突破,对此我们寄予厚望。”刘勇说。

热点问题4

武汉能成 “中三角”的 “带头大哥”吗?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获批后,有学者提出,武汉应当发挥“龙头”作用。如果没有“龙头”,可能会导致发展不聚焦、过于分散,从而影响城市群的形成和竞争力。

采访中,魏后凯、刘勇等专家并不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刘勇认为,合作也许比“争龙头”更重要。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地位不可取代,但能否成为“龙头”还要在合作发展中来看,还要靠实力匹配。

魏后凯不提议武汉成为“龙头”。“整个长江经济带,只有一个龙头,就是上海,这是大家公认的,也是有实力的。”

但魏后凯也十分看好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重要功能和地位,他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应该以武汉为主中心、长沙和南昌为副中心,共同打造多中心、复合型极核。

他同时支持把武汉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从全国战略布局来看,整个中部地区没有国家中心城市;从长江经济带建设来看,下游的上海、上游的重庆都是中心城市,武汉成为中心城市是有必要的。”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他曾做过的学术研究中,对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武汉、长沙、南昌进行了综合经济实力的相对评价,如果武汉得10分,长沙则得6.84分,南昌得4.83分。3个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备选都没问题,但武汉更优。

热点问题5

竞争“第四极”,“中三角”的对手都有谁?

继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之后,谁能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多个地区曾经提出“争当第四极”的目标。比如,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当时《重庆日报》就曾刊文称成渝经济区要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中三角’的竞争对手可能有成渝、山东半岛、辽宁中南城市群等。但从发展情况看,‘中三角’成为‘第四极’的可能性最大。”刘勇表示。

而在魏后凯看来,其他可能的竞争对手,在面积、人口、经济总量上,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没法比。“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目标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我们预计,到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到203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能进入这个行列,它们四个是一个级别的。”魏后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2012年经济总量计算,长江中游城市群比长三角低48%,比京津冀低10%,比珠三角只低2%,并且,长江中游城市群增长速度很快。

“按照现在增长趋势预测,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将超过珠三角,到2020年将超过京津冀都市圈,仅次于长三角。因此,有的学者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不是争‘第四极’,而应当是‘第三极’,或者‘第二极’。但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不能光看经济总量,应当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水平低,要赶上珠三角、京津冀,还是需要狠下一番功夫的。” 魏后凯说。(记者 姚冬琴)

第三篇: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

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

浙中城市群是我省特色先进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基地,是我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浙中城市群规划从2008年1月开始编制,2011年6月13日获省政府批准实施。

规划期限:2008-2020年,近期2008至2015年。规划范围:为金华行政管辖的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0941平方公里。同时将周边功能联系密切的缙云、龙游、诸暨南部作为本次规划的协调区,强化其空间、产业、设施等方面与金华市域的统筹协调。

规划定位:是“我省参与长三角区域竞合的载体之一,特色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基地;以国际商贸城、特色五金基地为依托的浙江中西部门户地区;浙闽赣皖四省九方经济协作区发展龙头;我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和生态屏障,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浙江中部宜居宜游城市群、优质生活圈。”

规划目标:以建设宜居城市群为目标,至2020年,城市群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市群总人口达到78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550万人以上;城乡差距显著缩小,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小于0.6吨标准煤、综合水耗小于120立方米。

空间发展框架:构建网络型城市群,形成“一个核心区域、两条发展带、三个城镇集群、两个支撑网络”的空间发展框架。一个核心区域:由金华、义乌城市和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为主体共同构成,是承载网络型城市群核心功能的城市区域。将为提高金华-义乌都市区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功能,加快要素集聚,培育新型产业提供强大的空间平台和服务基地;为带动浙江中西部地区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两条发展带:一条为金义主轴线,作为网络型城市群核心功能的载体,主要通过培育金东-义西南战略区,促进主轴线产业发展,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主轴线的交通联系等措施实现其核心集聚效应。另一条为联结兰溪——金华——武义——永康——磐安——东阳——义乌——浦江的发展带,是网络型城市群内部要素集聚的主要空间。两条发展带通过快速交通体系及基础设施综合廊道,串联现有重要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要城镇,以及未来的重要开发节点,形成有重点的串珠状发展空间,促进浙中城市群融合发展。三个城镇集群:分别为西北城镇集群,由金华、义乌、兰溪、浦江四城市和游埠等中心镇共同组成;南部城镇集群,由永康、武义二城市和古山等中心镇共同组成,向北可延伸辐射至磐安;东部城镇集群,由东阳城市和横店等中心镇组成。三个城镇集群将成为产业集群培育的主要空间载体。两个支撑网络: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网络,由“一心、两带、三片、放射廊道”构成,以建设全省生态屏障和生态城市为目标,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界定城镇发展形态为主的生态绿地网络;二是基础设施网络,由交通、能源、通讯等功能组成,形成城市群内部同城化的设施载体,强化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的联系。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城镇体系等级结构为“一主两副五级”。“一主”即以金华、义乌为城市群主中心城市,共同引领城市群发展;

“两副”指永康、东阳两个副中心城市;

“五级”指主中心、副中心,县市域中心(兰溪、浦江、武义、磐安),以及11个重点镇、54个一般镇的五级城镇。产业空间布局:金东—义西南产业升级示范区、金兰综合制造业区、义乌商贸产业区、永武五金产业区。

金东—义西南产业升级示范区:以金东——义西南发展战略区为主体,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与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战略型产业基地。

金兰综合制造业区:以金华主城区为核心,以金华、兰溪的各类开发区和功能区为依托,形成长三角重要的综合制造业集聚区。

义乌商贸产业区:以义乌主城区为核心,整合义乌及东阳、浦江周边的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商品总部办公、研发设计、制造、物流、贸易营销、旅游购物等各个环节相互支撑的商贸产业区。

永武五金产业区:以永康主城为主体,以永康、武义、磐安周边的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为依托,形成特色突出的五金、汽摩配产业区。

生态空间格局:一心、两带、三片、放射廊道

一心:以金华盆地中部的丘陵山地为主体构成城市群生态支持体系的核心,为城市群的“绿肺”。

两带:以东阳江-义乌江-金华江-兰江为主轴的生态带,以宣平港-武义江-永康江为主轴的生态带,保障水安全格局。三片:以城市群东部、东北部大盘山、会稽山为主体;以北部、西北部龙门山及干里岗山脉为主体;以南部仙霞岭山脉为主体,构建城市群区域生态屏障,起到重要的生物栖息、水土保持以及区域防灾功能。

放射廊道:从绿心串联外围生态空间的放射状生态隔离廊道,以加强各自然“斑块”之间、“斑块”和“种源”之间的生态联系,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综合交通网络:

轨道交通:形成大区域、省域和城市群内部多层次网络,大区域层次新建杭长客运专线,实现与北京、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间4-6小时到达,与上海、南京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及周边南昌、长沙等省会城市2-3小时到达;省域层次在现有和在建的浙赣、金温、金千、杭长铁路基础上,规划新建沪杭金衢、金台、金甬铁路3个通道,与杭、宁、温等主要城市1-2小时到达;城市群内部建设轨道等公共交通网,实现城市群主要城镇及景区间30-40分钟到达的同城化目标。

高速公路:形成“三横、二纵、一环”的网络体系,在现有5条高速公路基础上新建临金高速公路。三横:杭金衢、金甬、金台高速;两纵:临金-金丽温、诸永高速;一环:金华—武义—永康—东阳—义乌—金华高速环线。

城际快速道路:城市群内部构建17条城际机动车快速通道,其中金义主轴线设置4条快速路。规划金华义乌间设置1条03省道、2条城际快速路和1条一级公路;永康-义乌(东阳)规划设置2条省道及1条城际快速路,其中一条延伸至武义;其余主要城镇间按交通需求设置1~3条快速道路。空港交通:近期使用义乌机场,远期在义乌与金华之间预留4D级浙中机场。

水运交通:形成“三干二支四港一库”总体布局。其中“三干”航道为兰江、衢江、金华江航道;“二支”航道为义乌江、武义江航道;“一库”航道为东阳横锦水库航道。

物流中心:重点建设四大物流中心,即:义乌国际物流中心、金华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物流中心、兰溪市嘉宝物流中心。同时,根据需要和建设条件,在杭金衢、甬金、金丽温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重要的产业集群发展区域,适时规划布局建设若干规模较小的物流活动集聚场所。市政设施网络:建设高速信息流通骨架网。建设500kV电网、高压输气管网为主体的高效能源保障网。以水资源跨行政区共享为重点,按规划分区域实施联合供水的一体化给水保障网络。

落实近期行动计划:坚持规划引领,深化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及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生态绿道及旅游一体化规划、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金东-义西南战略发展区规划等专项规划,以近期建设项目为主体,构建城市群七大行动计划,推动规划落到实处。

七大行动计划为:金义轴线增强计划、城际交通连接计划、区域重大建设项目库计划、区域旅游、文化、商贸交流计划、区域空间信息平台计划、区域水资源配置计划。

第四篇:滇西实习报告

滇西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一、综合实习概述:

地理专业知识必须通过野外实习的实践活动来丰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而在这次野外实习过程中,培养了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和培养我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地理系开展了为期八天的野外实习。

前期准备工作:在实习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一些关于实习路线中个地方的知识点的资料,比如说滇池和洱海的成因、大理地区古城的形成集发展状况和白族的文化的特点和独特之处、最后了解了腾冲的火山及热海的形成原因等等。

野外实习过程:本次实习的地点是滇西地区,最主要集中在大理和腾冲,整个实习路线是:滇池-洱海公园-洱海-蝴蝶泉-喜洲古镇-苍山-潞江坝-高黎贡山-腾冲火山-柱状节理-黑鱼河-国殇墓园-热海-和顺-楚雄十月太阳历公园-玉溪。在去滇西这条路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了一路所走过的车窗外景观,从玉溪出发山较矮,而一路向西山便不断的增高增大,可以用山高谷深来形容。每当经过一个州或市时,都各有特色,比如说到楚雄时当地的民居外墙上都有“粉墙画壁”,而这种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其公路两旁的路灯也表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表现出彝族对火的崇拜,路灯上的图案都是由火焰的图案融合于其中,这种特色的路灯景观只有在车驶过楚雄境内是猜看到。在具体的实习中其中滇池、蝴蝶泉、洱海、柱状节理、苍山、火山地热、则侧重对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扩展,老师都轮流为我们讲解形成原因,以及让我们用眼睛去观察和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次就是让我们体会人们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利用程度和保护程度;国殇墓园则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学们在生活中很难体会到曾经的国家的耻辱,通过这次实习及同学们亲身去感受烈士们为国牺牲的精神和列强的残暴,最终激发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奉献精神;喜洲古镇、和顺古镇、大理古镇、彝人古镇则侧重于对民族民居、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宗教信仰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对比,通过导游的讲解和自己查阅的资料最终突出了人们的智慧的无限性,同时也让我感受的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着我对这些古镇的兴趣;十月太阳历又侧重了学生对历法的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有很多有才能的人,而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终也创造出另人们惊叹的作品。

后期的总结整理:在后期的总结中,比去之前的想法更上一个层次,在经济上实习的地区开发程度都较高,并且城市建设方面都有较好的规划;在人文方面,真正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自然方面,会感叹大自然的美,自然界无奇不有等。

建议和意见:首先,实习过程中我觉得带队的老师应该有所分工,在讲解方面更应该确定老师所负责的版块,比如说有的老师负责植物和人文知识的讲解,而有的老师应负责岩石和构造地貌的讲解,有的老师应负责经济知识方面的讲解。这样有序的分工就不会让同学们觉得出去实习和旅游没区别。其次,在路线的制定上没有必要全去旅游景点,有的地方有时比旅游景点的东西更有优势。再次,应该让学生劳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有精力去整理当天所看到和学到的东西。

二、整体实习报告:

喜洲白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考察分析

摘要:民族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指出,在开发与利用中出现中却出现对资源开发不当的现象。要充分的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就因当采取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最终让民族文化得到保护。

关键词:滇西、大理、白族、文化生活、开发、保护

1基本概况

1.1大理市喜洲镇

大理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而喜洲镇又是白族文化中的典型,喜洲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其中丰富的民族文化、建筑等是发展旅游资源的有利优势。

1.1.1喜洲镇的发展历史

喜洲镇是南诏古国中留下来的古城之一,也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镇内建筑宏伟,成为佛教和商业某一的重镇,在古镇内保存着许多文物古迹。该镇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1.2喜洲镇的民族文化

居住在云南省,湖南、四川、贵州也有分布。云南白族有166.3万人,其中80%以上聚居在大理,其他散居于昆明、元江、保山等地。白族人民结合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在服饰、饮食、民风民俗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1.2.1服饰

白族男子的服饰头馋蓝色或者白色的包头,身着白色的对襟衣,下穿白色或蓝色的长裤,肩挂着绣丽图案的挂包。

白族妇女的服饰,大理一带多穿白色上衣,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的“百节鞋”,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1.2.2饮食

白族人民主食多为稻米。副食品有各类蔬菜,野菜和多种山川特产。白族人民喜欢吃冷、酸、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枞等美味可口的菜肴。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欢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又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块或肉丝,佐以葱、姜、蒜、醋、辣椒,以宴请客人。而这次滇西实习中,喜洲镇的白族三道茶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白族人民悠久的饮茶历史。所谓的“三道茶”即是茶分三道,分别是苦茶、甜茶、回味茶。第一道是烤制苦茶。烤至闻到茶香味时,即注入少许开水。几秒钟后,泡沫稍落,又在罐中加入开水,片刻就可将茶汤注入盅中。最后注入适量的开水方可饮用,这样就制作出橙黄透亮的苦茶了。第二道茶是甜茶,在盅中放入核桃仁片、乳扇片、红糖屑,再同第一道茶一样烤制的茶汤注入盅中饮用。这样便制作好了甜茶。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把茶水注入盅中后,加数粒花椒、几片生姜、少许桂皮屑和蜂蜜。这道茶把各种不同的味道融为一体,茶之苦、姜之辣、桂之鲜、花椒之麻、蜂蜜之甜,五味俱全,使人回味,令人难忘。三道茶的”一苦二甜三回味”蕴涵着白族人民对人生的态度及深厚的文化涵养。

1.2.3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寺”,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旧城西的点苍山麓举行,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一直有“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美誉。现在的三月街从原来的聚会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除了三月街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民族节日,如绕三灵,火把节等。

1.3喜洲镇白族建筑

喜洲是白族重要的聚居地,该地保存了很多白族的典型民居建筑群。白族民居吸收了中原的汉地的建筑风格,并结合本民族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在院落、门楼、照壁、装饰、彩绘、雕刻等方面都体现出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精华。镇内的民居为“三防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民居多是封闭式建筑组合,而门楼又是白族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一滴水”和“三滴水”形式,是最讲究和最繁杂的地方。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观念不强,虽然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是总会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污染,随着喜洲镇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人流量的不断扩大和增多,相应的就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最为显著的是游客的生活垃圾污染,以及交通中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其次是游客对当地的生态资源的破坏,甚至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2.2有严重的商业化倾向

游客需要的是正真的本土民族特色的旅游感受,以及去体验古朴的人民生活方式及居住环境,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镇内的居民不断外迁,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的以赚钱为利益的商人,大量的餐厅、商业街、茶楼建立起来,使得原来的人文环境过渡的商业化,最终改变了人文景观的原始特性。

2.3古镇的开发深度不够

在古镇内只是纯粹的去看白族的民居以及从生活中浓缩下来的民族歌舞表演,还只是停留在观光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让游人去体验民族的节日、风俗、以及生活方式等。

2.4物质文化旅游较单一

喜洲作为大力古城的发祥地之一,物质文化便不是单一的。他们对“三道茶”很重视,但是忘记了对“绕三灵”、扎染等这些民间文化遗产的开发。所以让游人觉得除了喜洲镇有“三道茶”这个民间物质文化遗产之外就没有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了。

3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加强环保意识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发展绿色旅游;根据当地的资源承载力来接待游客,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对游客带来的大量污染要及时的进行清理和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加强当地的管理强度,促进当地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深度挖掘民族文化,丰富其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不仅是突出民族特色,而且还要挖掘民族文化后面的深厚的文化底

蕴。加强对喜洲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做好收集整理,开发保护的工作。最终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其文化进行开发。

3.3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商业化的发展

要让本土居民不断入驻古镇,商业化较浓重的商业尽量慢慢在该区淘汰,不断的改善旅游的人文环境的原始本真,使小镇慢慢富有本土民族特色旅游的小镇。这样才能使该地区的旅游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旅游局.云南导游基础知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3):67-69.[2]殷群.《大理喜洲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小镇建设新思路》.大理学院院报.第9卷第11期

[3]徐嘉瑞著.《大理古代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赵勤著.《喜洲史韵》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http://baike.baidu.com/

第五篇:长话短说滇西抗日战争

长话短说滇西抗日战事

耿德铭

(保山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云南保山 678000)

有一位领导问我,能不能用几千字全面系统、有血有肉地说清滇西抗战?我说比较难,但可以试一试。这是试作出的浓缩呈框架式的滇西抗日战事文稿。

梗 概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迅速切断了我国所有的军事外援线。1938年云南动员数10万个民工,历尽艰险修通了滇缅公路,这条路当时被称为我国的“输血线”。1942年春夏,日军占领了东南亚和我国滇西三万多平方千米领土,切断了滇缅公路,并企图越过怒江进攻昆明、重庆以灭亡中国。我国军队坚守江东,把日军长期堵截在怒江以西。日军入侵两年半,在滇西犯下了严重罪行。1944年春天,中国驻印军和美英盟军由西向东一边反攻缅甸北部日军,一边修筑中印公路;5月11日开始,中国远征军16万人在卫立煌将军统率下,由东向西反攻侵占滇西的日军。远征军将士面对依仗天险、堡垒林立、装备先进、步步死守顽抗的日本侵略军,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经大小数百战,全歼日军少将及其以下官兵21057人,收复滇西全部国土。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畹町以南21千米的缅甸芒友胜利会师,中印公路通车。

一、修筑滇缅路

开通“输血线”

1937年秋,云南省主席龙云在南京国防会议上提议修筑滇缅公路,以保持我国与西方盟国的军事运输通道。国民政府批准后,龙云下令沿线28个县区于12月按时动工,全线出工达20万人,全部自带口粮、被服和工具,住临时搭盖的简陋窝棚。没有筑路机械,全用手工在崇山峻岭、深谷激流间开凿修建,奋战9个月,完成土、石方2200万立方米,修建桥梁243座,涵洞1789个,1146千米公路全线竣工通车,创造了世界公路修建史上的奇迹。筑路过程中,民工死亡3000余人,伤残万余人。其后三年,滇缅公路运输车辆由每天300多辆迅速增加到800多辆,仅汽油一项就运入了20多万吨。

二、日军入侵滇西 暴行累累

(一)烧杀抢掠

1942年5月3日日军进入畹町雷弄寨,当天便把全寨抢光烧光,其后把畹町坝各村寨抢光烧光。进入保山龙陵镇安镇、龙新乡、平达乡、隆阳潞江坝、芒宽坝、腾冲界头乡、固东乡、古永乡、保家乡、怒江州芒云乡和鲁掌镇、临沧耿马孟定和镇康南伞等地后,抢光烧光了很多集镇和村寨。日军飞机在西双版纳的许多村寨投下大量炸弹、燃烧弹,曼恩、曼景里等村寨被烧光。

日军在村寨、田间、路上无故杀害了不少平民,进入龙陵城当天就杀害了未及逃跑的160人,次日杀害了龙陵城到惠通桥途中难民1000余人,在怒江栗柴坝渡口西岸枪杀难民290多人,在腾冲保家乡杀死村民137人,其中大部分妇女都是先被强奸后被杀害。被日军抓来修筑各地军事设施和搬运军需物资的民工,一旦完工便集体杀害。日军杀人手法极其残忍,有刺刀戳死、集体扫射、砍劈、碎片割肉、切肢断头、挖心炒吃、活埋、锯解活人、剜肛抽肠、刀穿阴道、用冷水或油锅加热煮人,等等。

(二)细菌战

日军在保山县(含今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芒市、盈江县施放鼠疫、霍乱细菌,并在腾冲使用芥子气和瓦斯毒气等生化武器。保山县有6万多人死于鼠疫和霍乱两种烈性传染病,有些地方因此出现绝户甚至绝村。盈江6000多人死于鼠疫。保山五县区战前人口66万多,战后仅剩52万多,绝大多数直接间接死于日军侵略战争。

(三)金融掠夺

日军在滇西设立了“大东亚低息银行”,强制发行了日本军票1亿多卢比,规定一卢比军票兑换云南半开(银元)一元,兑换中国国币40-100元,拒收军票的滇西民众遭日军残酷镇压。腾冲日军在肖庄街向陈增文买东西,陈拒收军票,日军先打耳光,后用枪托把陈活活砸死。

(四)到处强奸妇女

日军四处搜寻妇女,在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大路上、山坡中强奸、轮奸,还成群结队进村入寨搜找妇女集体奸污,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和残疾妇女都不放过,谁反抗就刀戳枪击。在腾冲三联村强奸了128人,用木棒戳开70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兵分左右两翼横渡怒江西向反攻。第20集团军54军强渡怒江北段,首要任务是夺取江西各滩头阵地,并攻克日军设在高黎贡山上下三条千年古道各险关隘口的据点,为收复腾冲打开通道。由于事先摧毁了日军各近岸炮阵地,渡江时仅遭遇几处江边守敌小规模对抗,被我军迅速击溃。但山坡山顶之战、特别是被称为二战中“世界最高海拔之战”的北、南斋公房之战非常激烈,双方胶着拉锯,伤亡巨大,后派第53军渡江强力增援,于6月14、16、27日三线打通,西下腾冲。左翼第11集团军派出4个加强团在南段渡江,阻断芒市、龙陵等地交通,牵制了北援腾冲之敌。

(二)松山攻坚战

松山是怒江西岸的陡峻高岭,由山顶可俯瞰和炮击江桥、渡口及盘绕其侧下两岸的70公里公路,是天设地造的东向防御作战的军事要塞。中日两军隔江对峙后,日军动用了一个工兵联队,并强迫数千民工,用一年时间构筑了亚洲最坚固的一个堡垒群,山中现存遗迹还有兵舍、堡垒、掩体、炮位、防空洞、观察哨等690多个,战壕11618米。松山反攻战打得极其惨烈。第71军主力攻了近两月,攻克部分据点,但因伤亡奇重,7月5日改由第8军攻击。到8月中旬又攻克一批据点,同样伤亡奇重。后改用坑道作业,将3吨炸药埋到日军核心堡垒之下,将其彻底炸毁,终于在9月7日把各山头敌人全部肃清。

(三)腾冲城围歼战

腾冲城墙于明代以石条砌筑而成,高8米,厚6米,有“铁城”之称。城南侧来凤山高出城墙150米,可俯瞰全城,日军重兵把守,五座山峰堡垒间以堑壕连通,并有隧道通往城内。收复腾冲城必须先攻克来凤山。我军在7月13~25日对来凤山的攻击中遭敌强烈抵抗,伤亡大而进展不大。26日起以57架飞机、100多门火炮猛烈轰炸敌堡,步兵继以冲锋枪和火焰喷射器扫荡残破工事中的顽抗之敌,激战至28日收复全山。8月2日起,第20集团军对腾冲城垣发动了三次步炮空联战的全线总攻,21日突入市内,逐街逐屋展开巷战,“一寸土地一寸血”,31日攻占城区近一半,其后又经城隍庙、文星楼、文家巷、李家巷等缴烈战斗,至9月14日全歼日寇3000多人,攻克全城。

(四)龙陵城争夺战

龙陵城是滇西日军前卫区五大据点的军事指挥中枢和军需转运中心。四面环山。日军设第56师团前线指挥所于龙陵城,构筑了连结城区与四周高山的网状防御体系,全力守卫。对龙陵城的反攻历经三次“拉锯”,前两次得而复失,第三次最终攻克。第一次是久雨不停、粮弹断供的两个饥饿疲惫之师于6月10日攻入城内,遭伏击狂

来的中国驻印军第113团会师。第2军两个师分向畹町西南和九谷东南各地日军进攻。第71军两个师分向南孙、大蚌各地日军进攻。1月27日7时第2军第9师率先攻占芒友,残敌不足百人逃奔缅甸丛林。当天上午,远征军5个师、驻印军第38师和部分美军势如潮涌进入芒友,在悲壮、热烈、欢跃中会师。28日11时至13时20分,在芒友举行了盛大的会师典礼,军政部长何应钦、行政院长宋子文、美国驻印军总指挥索尔登和卫立煌分别检阅部队并作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官兵们纷纷激动流泪。14时40分到15时35分,在畹町举行了隆重的中印公路通车典礼,105辆来自印度的首批援华军需运输车从主席台前通过,从畹町到芒市、隆阳、昆明人山人海,夹道欢迎。

五、民众全力支持

盟军积极合作

和日军在滇西丧尽人心,为各族人民痛恨痛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征军反侵略的正义之师得到了国内外人民和盟国友军的全面支持,为战胜日军提供了重要保证。

(一)滇西人民竭尽全力支援抗战

为补充抗日兵员,滇西民众纷纷送子送夫送兄送弟当兵,共输送兵员3万多人。民众生活虽日趋艰困,但仍慷慨提供了军粮5000多万公斤,交纳了价值数10亿元国币的肉食、柴草、蔬菜、马料等等物资,并有许多人自觉慰劳作战部队。作战期间,为抢修道路、机场、工事、运送粮弹、抢救伤员,应征民工达40多万人次,男性青壮年不够用,妇女、老幼纷纷参加,有些妇女身背军粮,胸挎婴儿,千辛万苦在所不辞。

(二)华侨大力支援

抗战期间,缅甸组织了“华侨航空救国协会”,广泛动员华侨捐资,购得战斗机一架,命名“缅甸号”。缅甸华侨总会会长梁金山捐献白银9000两、汽车80辆、飞机1架并每月按时捐卢比100盾供祖国抗战,还捐资建造了滇缅公路惠通桥,认购了云南全省救国公债总额的一半;日军侵占仰光前夕,他亲自率三个“抢运大队”前往仰光抢运回国3000多辆汽车和10万吨国际援华物资;缅甸沦陷,他迅速变卖全部家产,辗转回国捐献抗日。东南亚华侨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动侨胞捐款,购买了千多辆汽车献给祖国抗战。当时抗战“输血线”上严重缺乏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 [2]胡兆才.血战:国民党军正面战场抗战纪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徐康明.中缅印战场抗日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 [4]孙代兴、吴宝璋.云南抗日战争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5]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6]中共保山市委党史地方志工作委员会编著.滇西抗日战争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7]中共保山市委史志委编.中国抗战损失课题调研成果丛书·云南省保山市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M].保山:保山日报社印刷厂,2010 [8]马祥林主编.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卫立煌、陈明仁)[M].重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

下载滇西城市群规划2011-2030(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滇西城市群规划2011-2030(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滇西考察学习

    缅怀英烈,学习楷模当我们踏着清晨的微风步入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美名的国内第一魅力名镇保山腾冲和顺古镇时,在欣赏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环抱在群山中的平川小......

    新闻稿《滇西1944》赏析

    《滇西1944》赏析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滇西1944》之所以获得二等奖的殊荣,主要得益于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现场感极强的文字,意味深长的细节和对比强烈的事......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

    滇西抗战现场学习心得体会

    滇西抗战现场学习心得体会科信科科长杨春华为缅怀民族英烈,增强爱国情怀,创新党员学习教育形式,着力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力度,分局党委于4月20至22日组织党员赴松山干部教育学院及......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6-2020)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6-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07年7月4日对外公布。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8......

    探讨城市群发展土地规划(精选五篇)

    摘要:土地资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群在面对中部崛起、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大好机遇,更应合理高效地进行土地利用,挖掘土地价值,建设“......

    发改委出台中部6省崛起规划 将建6大城市群

    发改委出台中部6省崛起规划 将建6大城市群 2010-08-27 07:58南方日报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我有话说 南方日报(记者黄颖川实习生宋爽劲)“在中部崛起政策刺激下,‘十二五’期......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秦尊文,汤鹏飞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 摘要:湘鄂赣皖四省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本文基于实践和理论测度两个角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