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时间:2019-05-14 06:5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第一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我区农村人口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历不起偶然事件的冲击。已经影响到我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农村人口能否安居乐业,直接影响到我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现就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提出自己分析。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 必要性 实施建议 [正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任务,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农村人口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城乡差别有拉大的趋势。然而农村恰恰是我区社会保障机制最薄弱的环节。这就造成了我区农村人口生活的得不到保障,经历不起偶然事件的冲击。已经影响到我区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经济能否发展,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农村人口能否安居乐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社会保障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社会保障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农民投入为主体,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或因意外事故而在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的必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区农村的社会保障却始终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对于缓解农民的生活压力,解决农民突发事件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1、农民经济来源依然不足。首先农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价格依然普

遍偏低,由于目前农村土地依然是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基本上都是小块分散耕种经营,扣除本身消耗品价格以外,所剩农业收入依然很少。其次广大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如果遇上天灾人祸甚至会出现一年劳作入不敷出的局面,这个时候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性救济往往是难以保证的,应该从根本上建立起制度化,法律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医疗教育等费用高速增长,农民不堪重负。虽然我区近年来已经在全区范围内免除了农业税,并且在农村真正实现了的义务教育,但是缓慢增长的农民收入依然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和教育等费用。同时由于农民不太注意个人健康,加上环境的日益恶化,农村人口的患病率也有所上升。同时有一些优秀的农村学生因家庭无力承担其大学费用,而放弃的继续深造,而外出打工。总之,这一切都使农民的生活经不住任何风险和打击。

3、农村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由于仅仅依靠土地的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许多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所以目前耕种土地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更难使土地发挥大的经济效益。农村老龄化人口比例不断增大,而这些人又没有任何的养老保险等机制来保障,所以也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根据国外的经验养老保险体系必须在老龄化社会真正到来二三十年前开始建立,才能到时真正应付劳动力不足给社会带来的冲击。

二、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可行性研究和实施建议

1、着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村社会保障拥有更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区确实农村人口众多,底子薄弱,而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使农业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增长中明显滞后,因此我区农村人口比重偏大,使得社会保障支付水平过高,过分依赖政府财政,会使财政负担过重,政府只能采取提高税收的办法来弥补这一赤字,会抑制我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目前的情况下部分人会逐渐形成依附社会保障的惰性,宁愿领取失业保险金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我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区只能建立适合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才是建立更高级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

方法。

2、建立社会保障需要重塑社会信用机制,改变农民的固有观念。目前绝大多农民都认为每月要交纳的养老保险金是在榨取剥削个人的血汗钱,人为养老送终早晚要靠儿女,认为有钱还是放在自己手里踏实,没有必要上什么保险。造成这种现状是与前几年实施的比较失败的社会保障政策分不开的。

3、在一定的时期的实行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分立,建立适合农村特点易于被农民接受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的目标选择是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一环,我区农村应以建立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为目标,并在实行方式,机构建设,具体操作和观念转换等方面进行慎重探索。国家民政部前任部长多吉才让的《如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文,文中提出“ 农民自我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障的长期要求”,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一、二、三、四、五结构,即: 一个主体,家庭自筹保障为主;两个辅助,国家保障和集体保障; 三个层次,救助、保险和福利服务; 四个重点项目(支柱),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养老保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服务;五个服务网络,扶贫济困服务网络、助残服务网络、安老敬老网络、优抚安置服务网络以及婚丧服务网络,我们孝南各地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应朝这个模式发展。”这在一定时期内是适合农村社会经济社会现状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能够惊醒自我调节以维持其均衡的整体系统。它的建立与完善与否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当前的水平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不可拖延的事情,否则会影响到我区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参考文献:

[1]、刘群.从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成效初显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困境的突破.山东省青年治理干部学院,200.

[2]、翟秀海.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北华大学,200.

[3]、李宏,单学勇.农村养老保障:从“家庭”到“社会”.经济与治理,200. [4]、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人口研究,200.

[5]、金丽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韩俊.中国三农问题.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7]、朱国伟.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前沿,2005.. [8]、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9]、朱丽颖,石俊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过程中政府与农民角色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0.

[10]、任冲,陈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实选择.北方经济,200.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研报告

郊区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了“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这一明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目的是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目的体现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但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却存在相关问题,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能够完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建设,对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推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抚养压力有巨大的作用。必将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护好社会稳定,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显化村现行社会保障的主要方式

通过对XXXX年显化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显化村现行的养老保障方式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保障方式。可以说,“以家为主”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家庭生活的重要作用。对于保障和维持年老体衰的人群的生活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家庭保障,包括赡养老人和哺育幼儿不仅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认了老年人被赡养的权利,以及从侧面规定了年轻儿女有义务抚养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XX”计划和XXXX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实际上,家庭赡养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赡养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养。根据显化村的统计,按照六十岁以上人员统计,目前显化村完全由家庭抚养的老人有XXX人,这些老人的抚养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这部分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有点困难。

2、五保保障方式。农村五保指依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料和物质帮助。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对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供养对象,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显化村目前享受五保政策的有X人,这五位老人基本上的由显化村给予照顾和帮助,生活情况良好。

3、优待抚恤保障方式。准确来说,这一种保障方式并不能说是一种常态化的保障方式,因为这种保障方式具有特殊性性,其保障对象为老红军、复员军人、烈军属、伤残军人等。根据有关政策,对这些人给予不同的优待抚恤,其业务由村民政负责管理。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优待抚恤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但是该保障方式对于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优抚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根据统计,显化目前有X人享受此类社会保障方式。

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根据《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XXXX]XXX号)和《XXX市人民政府转发XX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政[XXXX]X号),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人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其中对于已按《XX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X政[XXXX]XX号)参保缴费的女性农村居民,待遇领取年龄仍为55周岁。显化村现有XXX户,人口XXXX人,符合社会保障的有XXX人,整体上说,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绝大部门农民是认同和欢迎的。

5、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这项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地现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基础上,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在夫妇年满60周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享受年均不低于XXX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实施该项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对实施了计划生育的家庭给予经济奖励和扶助,部分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困难问题,形成利益导向机制,以更好地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显化村目前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分为奖扶对象7人,特扶对象暂时没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双提对象X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该项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各种疾病预防工作,对保障广大农民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显化村目前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2389人,基本上覆盖所有长居于显化的农村居民,对于该项制度,农民普遍表示很有价值。

7、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项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显化村历来重点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资格评选和认定工作,在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的同时,注意被保人的生活情况变化,适当、适时的调整,使得应该保的人享受到政策,可以保也可以不保的人民主评选,不可以保的人坚决不保。在2011年最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名单中,保障了XX户,XX人。在公示之内,无任何异议!

除上述主要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方式外,显化村对于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临时救助和保障措施,也执行到位,对显化村重点贫困对象予以适当的生活救济。

二、显化村社会保障状况及原因

XXXX年,显化村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均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和依据显化村的具体实际做过适当的调整,比如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开展中,在村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对于所有长居于显化村的居民,村委会先行为每人垫付了XX元,垫付金额XXXXX元,为该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显化村的社会保障情况仍然不是十分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群众对于自身的社会保障不热心,缺乏认识。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该保险于已于开始XXXX年开始推广,但XXXX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开展实施的阶段,依然有很多农民对此有深深的顾虑。

究其原因这首先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决定的;其次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可能在农村各项负担降低的情况下,人们并不认为养老是一种问题,传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依然束缚着这一政策的推行和执行力度;有部分农民担心这是保险是不是和公司做生意,担心缴的钱不知去向,这是极少部分的言论。

(二)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效果不是很理想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大部分以“保小病”为主,部分农民对于减免挂号费和辅助检查费的态度是无关痛痒,致使普通患者对此也缺乏热情。此外,作为合作医疗载体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并不能让农民信服,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农民认为镇医院就是看看感冒,挂挂吊水的地方,对于镇医院检查大病的能力,都表示怀疑,更愿意去市区的医院,因此导致很多农民对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产生了不冷不热的态度。

(三)政策的不连贯性也是导致农民对部分政策产生疑虑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关于女性享受保障年龄的规定。根据《XX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X政[XXXX]XX号)参保缴费的女性农村居民,待遇领取年龄仍为55周岁。但是今年女性享受此项社会保障的年龄和男性相同,均为60周岁,因此,很多人对此产生了质疑。此外,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临时救助方式在救助方式普遍使用打卡的方式,但是这些临时的、特殊的救助在这些资金到位之前村里均已垫付相关救助资金,采取打卡方式,将会产生村里垫付资金无法收回,若村里不采取垫付方式,将导致受灾人的生活困难,这种尴尬的情况。长期困扰着基层的救助工作。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总体思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从实际出发,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为目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分重点(先保障农村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再一般群众),分人群(先思想观念接受能强者,后影响接受能力弱者),分项目(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基础性项目,再养老保险等大型项目),分批次(先完成可以完成的项目,再推进其他项目,先易后难)进行。

(二)具体建议

1、继续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执行和筛选力度。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应保尽保”的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这不仅体现了公平性,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首先要合理界定所选择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的保障对象应该是那些供养系数较高的家庭、残疾人、病人和家庭有突发事件的人。村级系统内,村民之间的了解程度比较高,村级民政负责人应定期核查受保对象的生活情况,避免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影响其他人对于评选低保人员制度的公平性产生异议,影响社会和谐。其次农村保障金的发放形式与城镇一样,财政按指定账号划拨资金,由银行统一发放。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减轻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方便了群众,有利于各级资金的及时到位,还提高了透明度。但是,如前所述,在经层工作中,尤其关于社会救助上,打卡制度的优势和劣势是并存的,具体应该怎么操作,还待进一步研讨。

2、大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农村合作医疗的定位仍然有待进一步商榷。农村合作医疗若要真正缓解或者根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就要“保大病”,这也是广大农民真正需要的。但是“保小病”确实有困难,更何况是“保大病”;若提高缴费标准,则会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但倘若换一种角度考虑,在不提高缴费标准的情况下也可能“保大病”:大病的发生概率毕竟较低,若参保率较高,则可以用全体的缴费资助大病患者,以体现保险的“互助”精神。但这一思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点和实验。其次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应与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农村合作医疗离不开县、乡、村的卫生机构,同样离不开医疗管理体制、收费政策、药品监督检查等相关制度。只有各项制度的关系理顺了,卫生机构的运转良性正常了,才能切实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需要。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核心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减少农民开支、减轻农民负担,关键在于降低农民的风险。降低农民风险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对象范围的局限性,改变这种有悖于社会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篇: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农村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的探讨

摘 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这使得虽然目前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却导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本文首先对社会保障的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进行介绍,然后进一步指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社会保障 问题 建议

一、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

1935 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体系法》中记录着社会保障体系,这成为其最早出现的地方。后社会保障一词逐步被国际劳动组织接受并在一系列的公约、文件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该词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基本保障体系与补充保障体系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是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四个方面的内容;后者主要是指单位补充保障、社会互助保障、个人储蓄保障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巨大发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社会福利等四个方面,并具体体现为六种形式:

一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即为农村居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在衣食住医葬(教)等方面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来源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五保供养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逐步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二是农村军人及家属优抚安置制度。即政府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体的优抚安置对象进行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制度。三是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对遭受自然灾害后的农民进行救济、对其他贫困农民进行救济以及对贫困农民进行医疗救济等多个方面。目前,在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这些救助对象基本上都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四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五是计划生育保险和奖励制度。六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断推进,缓解了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意义重大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消除农村贫困和防止农民返贫,解决 “三农 ”问题;有利于推动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提高人口质量,减少人口数量,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改变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状况,我国二元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不平等,社会保障向城市居民倾斜,在农村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改变这种状况;有利于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和经济交流;有利于安定农村社会生活和实现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农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就会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就会稳定发展,从而成为全国稳定发展的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四、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和城市保障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1.地区差距大,覆盖面狭窄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高,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则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实现全面覆盖,未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农民参保水平仍普遍较低,覆盖范围较窄。

2.资金缺乏,来源不合理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是以 “农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为补充 ”,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不足。这不仅造成农村社保资金的短缺,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同时,各省市的社会保障项目不一,比例不同,又无法律约束,因而征收手段不硬,导致收费困难,欠费现象普遍。

3.资金管理水平低下,监督乏力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有效的监督。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是按地区和部门分开制定的,地区间条块管理较为松散。社会保障基金统筹形式多种多样,统筹办法各地自行确定。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的状况,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由劳动部门负责;抚恤救济由民政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由卫生部门和职工所在单位负责。由于社会保障缺乏统一的管理,没有一个机制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社会保障费管理不严格、漏洞较大,社会保障资金运转处于无序状态。

4.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社会保障的特征是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这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但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由于立法滞后,在对社会保障方面发生的争议进行仲裁或提请诉讼时,仲裁机构和法院难以根据权威性的法律规定对这类争议和纠纷进行仲裁或判决,一些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五.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从目前来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从长远来看,关键是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形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注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续接机制和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是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筹资机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在农民个人自愿参保的基础上,政府应为参保农民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二是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二)加快推进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一是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规、政策体系。二是要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府投入比例,各级政府的投入要制度化,分担比例要合理化。三是要创新管理体制。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应逐步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多个部门都管但又管不好的现象。四是加强监督机制建设。要利用多种形式,发挥多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保障广大参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同时,还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科学的保障线标准。由于不同地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差异,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东中西部地区制订不同的标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合理界定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因缺少劳动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义务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三是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国家财政不仅要给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费用,还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一是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五保供养的资金比例,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按照中央要求确保五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二是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重点是提高倒塌房屋和救灾口粮的救济标准,解决好受灾群众生活安排问题。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救灾。三是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四是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构建和谐,改善民生是时代主题,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它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需要、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财政部网站

《中国金融》

《新农村》 2011年第 2期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2008-01-31 | 作者:范德种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建设用地呈日益增长态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背后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农村宅基地管理一直是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农房分布散乱,布局混乱,沿乡村公路“一字长蛇阵”建新房,致使旧村庄出现大量闲置废弃的宅基地,形成了“空心村”;规划及监管工作跟不上,违法占地建房未能遏制住;农村无宅基地或宅基地不够农户建房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农村稳定。时下举国各地吹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不少地方正在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改善农村生存环境,集约节约土地;通过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探索一条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路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用地矛盾,较好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

一、存在问题

1、居民点布局零乱。笔者对A县几个镇农村宅基地进行调查发现,A县乡镇多属典型江南圩区,村居沿圩埂发展,其中不乏砖瓦结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农村农宅绝大多数是土坯房;八十年代少部分农民建瓦房;时至今日低矮破旧的土砖瓦房逐渐减少,被欧式风格的新型房屋替代。农民建房是先富先建,后富后建,经济困难无钱建,村民建房随意,村民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一户两宅现象突出。旧村庄土地利用粗放,历史上缺乏规划,呈满天星分布,造成村庄布局零乱不堪,农村居民点内各类用地交叉分布,村民建房布局零乱,如犬牙交错,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杂乱分布,村内公共设施无法合理布局影响了农村生活环境状况的提高和城镇化的进程。

2、内部闲置。宅基地为农民集体组织所有,作为一种福利分配给农民使用。但超占、多占有一定历史积习。在农村不少农民认为宅基地私有,谁先霸到是谁的,甚至抢占村内公共通道。村庄规划滞后,大多数不能很好地指导村庄建设,盲目建设、乱占乱建。同时基层土地执法中存在“软肋”,农民违法超占、圈占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及时制止和处罚。农民富裕后建房弃旧建新未及时退宅还耕,因老村庄公共设施缺乏,不方便生产生活,时下农建房像“摊大饼”向村庄外围发展或是沿乡村公路“线状爬”,农民弃旧建新占用交通要道口土质肥沃、生产设施好的农田。村庄内破旧,而村庄四周公路新房林立,造成土地浪费,形成内糠外光的“空心村”。

3、户均用地参差不一。千百年来小而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农民建房时每户分散,且农民建房贪大求洋,主房、晒场、厨房等一应俱全,根据《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规定》,A镇的农村集镇和圩区宅基地每户不超过160平方米,本次对T镇22个村调查发现有18个村,宅基地面积超过省规定宅基地标准及该县《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划户均用地120平方米。村最高户均用地标准为346.4平方米,村最低户均用地标准为72.2平方米,两比为4.8倍,悬殊大。

二、原因

农民思想认识——错误

农民建新不愿意交旧宅基地其原因有,认为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不能在自己手里丢了;另外农民旧思想作崇,狭隘地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空余宅基地宁可空了也不愿意让他人建设。这与土地法律宣传缺乏有关。生活富足起来的农民住房求宽敞、图方便,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动,本着“要想富,临公路”任意在乡村公路建设,导致“满眼新房不见新新村”。

村镇规划——滞后

不少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十分注重新房整齐划一,但长期以来村镇规划滞后缺乏科学性没能很好地指导农民建房。目前,农民生活状况套用一首老歌,“再也不是旧模样了”,农民是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裕后的农民舍得花钱用于建房。但就时下农民建房经济承受能力是“十个手指伸出有长短”,是“出水荷花有深浅”。农民建房是先富先建,后富后建,造成村内房屋朝向不一,杂乱横陈。在农村宅基地整理中废弃房、旧房拆迁难度很大。据笔者对某村16户64人农宅调查,房屋成新度为,旧房占75%,较新12%,新的占13%。农民建新房旧房给老年人住,对于宅基地整理,旧房拆迁没有补偿农民不愿拆,新房不肯拆。另外拆除农民原先居住的房屋要异地建设,但二轮土地承包后村里没公共设施用地预留地。这样统一规划实施难。

整理拆迁资金——短缺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件好事,但要办成百姓盛赞的“民心工程”,需要资金支撑。征拆中对农民补偿安置,中心村或基层村基础设施配套都需资金。目前,乡镇及村集体筹资难。乡镇是吃饭型财政;村级集体经济是捉襟见肘。在没有项目资金带动下,这使农村宅基地整理出现两难境地,没有征拆补偿或补偿不到位,农民不乐意,征拆积极性不高;要使农民支持宅基地整理,是百家姓里缺第二位——缺钱,无钱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基层建房管理部门关系未理顺,工作——掣肘

随着乡镇合并后,区域变大,合并乡镇后,新设镇往往由原先几个乡镇合并组成,管理区域也相对大了,基层国土员配置还很少,每个基层国土员要管理十多平方公里,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另外,不少地方国土所刚刚上划,国土所、村镇建设办人员处于“磨合期”,建设办认为国土所人员上划端上“皇粮”可高枕无忧,而自己处在乡镇管理之中,执法硬不起来腰杆。有的碍于人情消极对待,影响了土地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乡镇区划调整,交通偏远等因素,管理上常常是鞭长莫及,造成土地管理上的漏洞,给违法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一些农民瞅准管理上“空档”,违规建房。但对超占、多占,一户两宅,如何缺乏详尽的法律处置措施。另外基层以编制规划,冻结村民建房。规划迟迟未出台,几年农民等不及。这样就要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审批时间,使具备条件的农民合法用地。

三、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构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支撑和基础条件。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现在要转变到存量挖潜上。农村建设用地节地构想:

1、零散自然村合并,建设中心村。是从利于群众生活生产原则出发,通过归并零散村落。在实际操作中,以交通相对便捷,居民点村对集中的地点为中心,辐射带动邻近小村落来此“安营扎寨”以达到从总体上减少小村落数量,进而对腾出的小村落、分散村落进行整理,既可新增一定耕地,又使零散局面得以改观,真正实现“双赢”。六郎镇强湾村耕地面积不足3000亩,人口3600人。村两委经过走访,并请县里以六咸、殷强路交汇处为中心,沿路向四周发展作了中心村规划设计,户均建房用地0.2亩,零散居住在蜿蜓2公里的圩埂上农民重点迁移。如今的强湾中心村不仅架通了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还兴建了公厕和农贸市场,聘请了环卫工人。中心村常住人口达1500人,原来的850户村民户均占地0.7亩;而迁到中心村后,户均用地0.2亩;同时村里正抓紧申报土地开发复垦,将迁出的约300亩的空心村进行治理。

2、整村搬迁。从地质灾害、地势低洼、易洪易涝的地区及万亩圩圩堤拆迁控制线内的村庄,因地制宜整体迁出。

3、旧村改造,缩实填空,整治空心村。农民建房弃旧建新,旧房破旧不堪无人居住,村内宅基地闲置。在这其中还有祖上遗留的宅

基地。开展土地整事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方村镇下元自然村只有10户人家,村界与周边农田相连,一些农民陆续在菖蒲中心村建起楼房,村内形成空心村。合心,全村有15个自然村,700户,2600人,自1996年开始提出对小村落限制发展,要在规划引导,有步骤拆除旧房、危房,优化村庄布局的工作思路,规划了北上、菖蒲、黑鱼坝三个中心村,户均用地0.2亩,5 个空心村仅住户70户,空心村整治,净增耕地1000亩

4、平改楼多层发展模式。村民建房向空间发展,形成立体,占地少、房屋内部功能多,如卫生间、厨房、工具库。石桥村人口0.204万人,18个自然村,平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居住不集中。老基点386人,75 户,房屋90幢,楼房65幢。整治后,今年将达到350户,人口来自奚村、石桥村等万亩达标安置户,吸收石桥村17个自然村村民。

四、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的措施

1、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农民宅基地使用面超标在农村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农村居民点分散、农民对宅基地私有观念的错误认识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给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带来一定障碍。因而要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的意义,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宅基地整治的氛围,破除农民思想认识上坚冰,破除宅基地私有观念,树立集体公有意识,为农村宅基地整理扫清思想和认识障碍。

2、科学编制农村宅基地整理规划

可以这样说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目前农民生活富足,建房面积大了,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人口相对于以前大户家庭少了;农民对公共设施要求高了。因而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聘请专家编制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绘制村庄建设发展蓝图。

3、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个渐渐过程,让农民看到整理的好处比硬性赶农民集中要好得多

规划方案完成后,乡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进行讨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情况下进行完善在整理过程中,要让农民看到整理的好处比硬性赶农民集中要好得多,整理后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就农民而言,农民对农村宅基地地整理认识不足影响此项”民心工程”开展。农民对中心村进退两难,既希望享受公共设施,又想念故土。农民对旧村庄眷念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奏效。集中建设强行将农民搬到一起,实行像城市社区管理居民户。这种农户社区管理,增加了农民耕种运输成本,且不利于农民之间交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一个渐渐过程,其思路:

1、对经济发达,靠近集镇的村庄,纳入集镇规划,鼓励建多层新型农民公寓。

2、零星村落控制发展,待房屋自然老化后村民建房统一纳入新区规划。

3、对大村落,可归并附近零星小村落。新农村建设立足于布局合理节约集约土地,又有老村庄整治,积极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对村庄改造中腾出的土地,复耕经国土部门验收。旧村改造,归并零散村落,可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往水平,增加土地面积,让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4、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

调查各村庄用地、宅基地面积、房屋成新度、闲置土地面积等,从而摸清家底,为农村宅基地整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政府加强被征拆农民利益保障

农村宅基地整理实施过程中不搞强制拆迁,切实维护农民个人合法权益。在宅基地整理中,多考虑老百姓切身关心的问题,并妥

善解决。被调查的16户,在选择“一次性货币安置”还是“房屋安置”的调查中,需要房屋安置的选择达90%的;需要解决生活保障的达80%。因而政府为保证失地农民创业有基础,致富有奔头,房屋拆迁补偿价格上让利于民,且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如开展就业岗前培训,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作用

农民群众的参与,增强了民主意识,保障了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乡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民主议事来解决相关问题。在统一规划下,如何建设,建设什么由农民发言,提高参与度。争取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支持。

7、要有精诚团结的领导班子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宅基地整治中,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其中离不开村集体的协调。村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有着深厚的人缘关系,是矛盾的“减压器”,能处理政府干部处理不好,做不好的事。乡镇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政策,为此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

8、要有能支配的启动资金

就目前而言,乡镇财力是吃饭型财政,经济是捉襟见肘。缺乏资金难以调动干群参与积极性,难以安抚民心。因此一是要用好用活国家鼓励开展土地置换政策,实行退宅还耕。二是农村宅基地整理市场化。对村庄征拆进行公开招标,筹措筹措资金。

9、把农村居民点整理后的利益分配与土地整理工作相互联系起来,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激励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惠政策,鼓励单位、个人投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以将通过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划归投资者有限期使用,使用期限一般不少于30年。凡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村,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县里全拿走置换的用地指标,乡镇无用地指标而整理积极性主不高。因此,合理分配调剂,多余的公开出让,所得出让金用于拆旧补偿或基础配套建设。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按比例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如新增耕地指标分配机制,激励、调动基层人民政府参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积极性。

10、规范村民建房用地,坚守耕地“红线”

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经基层国土所审查建房用地条件并在村务公开栏和交通要道口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缩短建房审批时间。农民建房从申请到最终送到行政服务中心审批要一、二个月,农民建房时间上等不及。因而要健全公开办事制度,县、乡镇里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进行公示,并公开约定办结时间,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闲置土地管理。农民外出打工,姣姣者在城市购房安家置业,农民子女升学等流动现象,致使宅基地空闲。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且有限的土地资源,且加剧社会人多地少矛盾。因而要对旧宅基地进行处置。对旧宅基地,农民申请建房时,必须建新交旧,交由集体统一支配。对收归集体的旧宅基地根据实际和规划情况,或用于分配农民建设,或用于复耕,增加耕地。一进不能交出旧宅基地的,如农村老人居住的,也要签订拆旧协议缴纳保证金,协议规定时间不能及时拆除的用保证金作强制拆除资金。对超占的,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以遏制农村超占趋势。

推行土地置换政策。建立建新宅交出老宅基地等相关倾斜政策,引导鼓励基层及农民群众在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向集镇或在中心村购房后,应限期拆除旧房,退宅还耕,减少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农村宅基置换按照“一户一宅”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置换。如对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过程中进行退宅还耕的按退一补一原则,在中心村、基层村规划内置换,建筑土地面积与宅基地面积相抵后,余出部分给予一定补偿。

造成农村居民点星罗棋布的格局与多头管理不无关系。乡镇的土地所管理体制上划,目前农村村民建房归属国土所、村镇建设办两个部门管理。基层国土所作为县土局派出机构;与之对应是乡镇成立了村镇建设办。基层国土所主要管理建房农民申请的土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预审、村民建房用地勘察及放样;村镇建设办负责村民建房的选址、规划、新建房屋的层高、立面等,而对村民建房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布局缺乏统一管理。此外农民建房是多头请示。因此,基层要成立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督促,两部门各司其职。

对农村违法用地,尤其是顶风作案,乱占耕地,针对基层国土所人员少事多的特点,将管理区域划成若干片,实行动态巡查,对突出的违法案件,整合国土执法力量从重从快给予打击。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实行严格管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结语: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件利国利民大事,当然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情况在农村千差万别,不可套用一种模式。新农村建设中农宅不宜太集中,这样不仅资金难以保证,且选择土地平整的地方建设中心村占用良田,得不偿失。集中建设强行将农民搬到一起,实行像城市社区管理居民户。这种农户社区管理,增加了农民耕种运输成本,且不利于农民之间交流。须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农民意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土地供需突出矛盾,实现人和地和谐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权,这样发展才有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农村宅基地整理这件“惠民工程”成为农民“放心工程”。

第五篇: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摘要: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出发,提出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是指农村人力资源在其可能的配置空间上的有机组合,指出有效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经济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从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主体的角度来提出可能的有效配置路径。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曾被多次提及,在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成为热点还是以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为标志的。《纲要》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2006 年一号文件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好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充分合理地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本文将针对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及其研究意义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或依靠某种机制,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地区、以及企业,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地目的。基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配置理解为:人力资源配置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需要和标准将现有人力资源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机制分配到社会生产及其他经济活动不同的部门、地区、以及产业。此外,它还包括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匹配;在生命周期内合理安排个体人力资源的培养和使用等。实际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关键阶段,其目的就是达到人与事、开发与配置的最佳

匹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拥有13亿居民的人口大国。从资源结构上看,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以战略考虑,优先开发,科学配置,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配置效率,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研究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加快推动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的相对比重少,农业就业的相对份额低。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社会经济结构向着我们的目标转化,利于在加速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减少矛盾,少走弯路。

研究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提高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我开发意识。学术界的研究往往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来进行的,同时又对国家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从而有利于各级政府等相关部门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开发的重视度和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最后在整个大背景大环境下带动农村人力资源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鼓励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一定市场经验、有一定管理能力、有一定开拓精神的城镇人力资源流向农村开创新的天地。

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以变农村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同样在农业领域,竞争优势的取得也将依赖于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应用。如果我们将农村人力资源视为一个开放系统,那么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其系统优势,即数量层次、质量层次和配置层次。数量和质量层次决定系统的总体规模,而配置层次决定了系统的结构,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质量和配置两个层次上都有待改进。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经济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人力资源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不仅是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得到顺利转移,农民收入能否提高,它不仅影响到几亿农村人口的消费,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甚至还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能否最终崛起。如果大多数农民不富裕起来,就不能建设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城乡间、产业间的配置不仅可以直接使农民获得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专长的发挥和培养。

二.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1340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有66978万人,占总比49.95%,乡村人口有67113万人,占总人口的50.05%。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显示的城镇化率为36.22%,可见在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了17.73%,着实是一个良好的发展速度。

(一)就业结构的演变

从就业结构来讲,2010年,在农村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等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为41418万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一种非农化趋势,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例在下降,与此相对,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比例在上升。根据劳动力与土地的正常配比,全国农业只需要1亿左右的劳动力,所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仍有2亿多,本文认为本来由1亿左右的劳动力来完成的农业生产却占用了2亿多的劳动力,这不是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而是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一个直接表现。因为这部分人主要是年龄大、文化低的中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无论从劳作经验还是从体力特征上讲,他们都无法满足农业的现代化要求。真正的青壮劳动力都已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这虽然是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但并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以牺牲农业来发展我们的GDP,所以我们要探求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借鉴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劳动力配置模式来综合发展我国经济。

(二)人力资源素质的差距

由于城市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在人力资源分配中显然占据了完全主导作用。早期实行的农村支持城市发展政策,使优秀人力资源大量涌入城市建设的洪流中,直接造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短缺,以致于现在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思想、自我发展观念等意识相对淡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形成我国人力资源城乡分布不均。从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上看,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过少,教学条件较差,导致优秀教师不愿留在农村。虽然农村中小学教育已经减免了学生的学费并辅之于一定的生活补贴,但农村辍学率仍远远高于城市辍学率,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造成了城乡人力资源差距拉大。

(三)市场配置下的人才供需脱节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可分为计划型人力资源配置和市场型人力资源配置,前者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的配置方式,而后者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农村青壮人力资源的输送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跟随进城务工的大潮从事基本的制造加工行业,二是通过求学途径来

完成鱼跃龙门的蜕变。以高等教育为例,人才培养与城乡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在于:“通识型”人才过多,技术型人才偏少;企业人才过多,农业科技型人才偏少。这种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导致大部分人力资源无法到农村就业,农村真正缺乏的人才得不到有效培养。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追求“学科齐全”、“专业跟新、跟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缺乏自身特色人才的培养,不利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导致人力资源在某些领域过于集中,而在其他领域人力资源匮乏局面。

三.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路径探索

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主体有政府、农户、社区性合作组织、企业等,不同的配置方式下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主体的地位各不相同。本文将从这几个主体的角度出发来探析人力资源配置路径。

(一)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

2012年初,国办颁发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外,政府还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适应农村劳动力向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化的制度,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逐渐排除制度障碍。

着手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并通配置人力资源可能出现的缺陷。政府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切实解决好农村人力资源的静态配置与动态配置、存量配置与增量配置、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的协调统一问题,做到农民创业工程、择业工程、就业工程三大配置体系的宏观统一。政府对农民创业要进行产业引导,把农民创业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对再就业进行信息引导,为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性开发工作提供最好的环境、最优的服务,使人力资源配置的开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布局上,出现了一幅令人欣喜的新景象:农民工进城、大学生下乡双向流动形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大趋势。农民工进城,大家都很熟悉了,而大学生下乡,是近几年勃然兴起的,为引导和调控大学生去基层和农村就业,我国先后出台了“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大学生选派(选调)到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等的政策文件。这也是大潮初起,是一个良好开端,既为农村输送人才,又可以缓

解现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局势。这个涌向农村的“学生潮”,必定和涌向城市的“民工潮”一样,将为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二)社区性合作组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

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方面政府允许农民组建多种形式的自组织,促使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得到较快发展,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对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现在很多省份的农村在推行新农村改造试点,归并分散的村落为若干个大的社区,进行统一管理,这样的话社区性组织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住宅及饮用水等也将逐渐健全。

所以要强化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一是选派致富能力比较强、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能人担任村干部;二是积极发展优秀农民加入党组织,尤其为党组织多吸纳年轻而又活力的新鲜力量,通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中去;三是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在引导、服务农民,协助上级部门做好农民工培训和农民继续教育培训等,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和帮助。

(三)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

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这种能力因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企业的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就总体而言,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乡镇企业、农村私营企业以及以生产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的合资企业是农村人力资源企业分布的主要去向;二是对已经吸纳进来的农村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进行配置。“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人力资源配置,就是将企业内外的人力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合理地运用到既定的组织结构中,在企业经营与生产过程中实现人、财、物诸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发挥,提高企业的活力与实力,取得最大的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因此对农村人力资源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比如年龄、性别、体质、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等。

乡镇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各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乡镇企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的建设。把现有的各级乡镇企业培训机构、院校作为实施乡镇企业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要调动、发挥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通过产学研等多种形式,为乡镇企业继续教育服务。对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视可以增强其企业的吸引力和持续的发展动力,既给务工人员提

供自我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农户的人力资源自主配置

农户是当前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首要主体。农户家庭对其人力资源进行自主配置的利益目标具有一致性。农户对人力资源自主配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家长制——家长主导家庭人力资源配置——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占据支配地位。由于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他们往往认为受教育只为升学的唯一目的,特别是很多家庭倾其所有培育子女大学毕业,就是要脱离农村到城市工作,农村为城市培养优秀人才,农民生活质量却相对下降,农村人才也就越来越少,狭隘的教育观影响了农民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此外,如若子女成绩不好,则往往辍学外出打工,所以在子女的培养上的途径比较窄。其实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也可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建伍,朱琪.宏观劳动力配置[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8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Z].中国统计出版社.

[3] 刘小毛.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友之家,2009(07).

[4] 罗海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11.

[5] 王红.人力资源的配置性开发与新农村建设[J].特区经济.2007(09).

[6] 任文硕.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7] 夏卫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

[8] 何龙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合理配置的研究,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6.

[9] 梅志罡.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J].长江论坛.2008

(3).

[10] 郭庆春,孙珂,张轩.新农村建设中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2

(3).

[11] 冀致明.做好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J].先锋队.2008(23).

下载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浅析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浅析 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其目的是通过保障使某些特殊的群体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保证现代......

    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问题的看法

    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问题的看法 每年的农历新年,我都会回乡探望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所住的村镇虽然不足的两千人,但是这一年又一年的巨大且快速的变化,不得不让我感叹。纵横交错的......

    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5篇模版)

    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见效慢,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但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

    关于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五篇材料]

    关于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近几年来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影响,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和......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

    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有关问题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党和国家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任务。它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一直是广大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也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规范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