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6:5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篇: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见效慢,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但又应该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概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生态植被的破坏等五个突出问题之后,指出了生存压力、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监管不力是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三个主导因素,并提出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监管、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高农民的科学发展观意识三个方面着手。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而其中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加强农村基础,加大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方面的投入,完善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电力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供水系统快捷卫生,电力设施安全齐备;需要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加强对危旧房屋的更新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需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居民民宅,使其美观实用,又节约土地。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诸多内容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效工程,由于见效慢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然而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该列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直接威胁到了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和谐。

一、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

我国对陆地生态植被的第一次“浩劫”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毁林毁草开垦、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大面积灾难性的生态和经济后果,教训是惨痛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日益重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生态植被的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欠债太多,植被恢复积重难返,加上巨大的人口生存压力,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处理的不当,各地毁林毁草开荒搞建设,不少农村地区还以柴薪为主要的生活能源,对生态植被“蚕食”现象一直持续不停,形成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从整体上看,我国生态建设状况已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我们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仍在毁坏生态功能强大的天然林,另一方面又在下大力气营造生态功能脆弱的人工林。农村生态植被的破坏使农业生产失去生态屏障,是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直接威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安全。

2.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药品提高产量,而未分解的药物流入地下水和河流等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粮食蔬菜果品中残留的农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乡镇工业大量工业废水,以及城镇和乡村生活污水排放,加之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没有无害化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荷塘或低洼处,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不少地区水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农民的生存,农民患癌症等大病的比例增加,也直接导致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贫困。

3.农村土壤环境的污染

一方面,我国是耕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近年来耕地面积又在不断减少,并以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另一方面,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仍在恶化,不少农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目前,我国受铬、砷、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土壤污染的危害性相当严重,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我国大多数城市近郊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接近临界值。土壤污染还会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

4.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随着农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快餐盒等不可降解物正大举“入侵”农村,污染农村环境今天进入农村,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随处可见的垃圾。乡镇工业发达的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特别大,甚至一些城镇的固体废弃物也随意往农村地区倾倒。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危害也相当严重,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空气、水源、土壤,还影响村容。未收集和未处理的垃圾还会滋生传播疾病的害虫,如苍蝇、蚊子等。对农村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我国大多数地区还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5.农村大气环境的污染

我国许多农村家庭还在使用柴草和含硫量高的优质煤作为生活燃料,且农家灶房的排烟设计很差。农家炊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害有毒物质,其中部分还是致癌物质,大量吸入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炊烟还含有大量可吸入颗粒物,一旦经呼吸道吸入人体,就会直接进入肺泡和血液,最终引发呼吸道疾病和肺部疾病等。在工业废气方面,乡镇工业废气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占我国工业排放总量的近一半。农村的大气污染由于受影响地的人口密度较低和较分散往往不易引起重视,但其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的职能,增强执法的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证。政府须继续坚持目前所走的生态发展道路,保证良好势头,确保各项环境指标能真实可靠,达到环境标准。须制定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指定具体的工作计划、编制环境总体规划。各责任主体,要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既各尽其职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调动下属单位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创建积极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折不扣的落实各项任务,形成人人听指挥、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应对突发的各种环境问题。

2、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做好现有的污染治理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继续提升科技含量,降低治污成本,尽快成熟可复制推广的治污技术。此外,还需要加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农工业工程体系,化绿色壁垒为绿色竞争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3、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契机,加强对居民的环境意识普及。虽然现在公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但是生活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还有许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习惯问题、比如设施的齐备问题、比如社会环境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来一一完善,从有意识到开始行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还需要做很多。要通过此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体验到切切实实的优异感。并且要对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知识普及工作,定期开展活动把环境教育融入到对居民的亲身实践中去。加强对环保分管业务人员和各村(社区)环保办人员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让环保渗透进学校、走进社区、进入企业,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环保教育,提升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感,真正形成领导重视、企业负责、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4、保持原有环境不破坏,进一步整治污染单位。在处理水污染问题以及空气污染问题的时候,一方面要保证好污染单位不能再度恶化,另一方面要积极着手,通过政府主导,采取强有力的办法将污染范围逐步缩小,把污染的程度逐步降低。政府部门还要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严抓污染治理,不断削减污染负荷,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生态建设和污染整治的问题上,政府也可以就如何治理好污染和怎样更好的进行生态规划向高校和上级环保部门咨询,团结好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好生态文明镇。

5、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整合生态资源。在积极建设生态农村的时候,也可结合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把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一条新颖的旅游模式,充分的发掘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而不单只是靠引进企业工厂获得收入。努力发展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新型旅游模式,把自身生态文化品牌推向外界,打好绿色旅游这张牌让绿色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从而更好的突出生态资源的优势。

第二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影响,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发展成为我国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环境问题严重。

针对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生态环境中的土地资源污染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耕地面积的减少,二是土壤肥沃力下降。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为了发展自己的本土经济,不惜代价引进了大量的厂矿企业和乡镇企业,有的农村还建立了大面积的工业园。这使仅有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而单位耕地上承载的人口却不断增加,由此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水土流失、粗放耕作、农田污染、有机质不能还田、不正确的土壤耕作等造成了土壤肥沃力的下降。我国又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又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主要途径,加之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施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二)生活垃圾和废水污染情况严峻。

农村不像城市有统一的市貌规划,农民建房、乡镇企业布局都是比较分散而且杂乱无序。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18 亿t,生活污水约90 多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而且绝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各种废弃物随意抛散,垃圾“围村塞河堵门”现象已经成为令农民头疼的“公害”。再加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排放的畜禽粪便更是给农村的生活垃圾“雪上加霜”。目前农村的水污染也相当严重。据统计,绝大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从未经过检验,目前全国共有3.2 亿人用水不安全,不少地区的农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每年有超过2500 万t 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进入地下水系统,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三)农村生态环境中能源消耗严重,能源建设滞后。

在农村,由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村干部又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所以对能源节省和再利用方面做的远不到位。而且广大农村做饭仍以烧柴为主,大量砍伐和使用薪柴,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造成大量污染,滑坡、泥石流加剧,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农民环保意识环节薄弱,过于追求短期效益。

在农村,多数农民认为“知识无用论”。许多孩子不上学或被迫辍学跟着家长外出打工或自己外出打工,农村孩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文化知识低。生态环境破坏,土地、水源地减少,土壤、水源污染。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影响,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我认为,面对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上述一系列问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体系的建设,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要严格控制饮用水、食品工业用水、农田灌溉水的相应质量标准,防止污染物侵入造成危害。另外,在村镇环境规划及综合治理过程中,要防控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强化垃圾回收等,还要抓好改善能源结构、发展沼气、生态养殖场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等工作。通过实施生态农业,合理规划与开发农业资源及利用方式,控制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建设我国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状况调研

——

Jack作品

以赣州宁都县为例

摘要:目前国内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研究方向多有不同,其中不乏生态环保方面的调研。但这些调研中,普遍视野较局限,同时缺少专业知识来分析情况及原因。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无该方向带有学术性的论文发表。本文借助在赣州宁都实践调研获得数据及走访采集资料,从新农村建

设与生态环保之间和谐发展的问题进行调研。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生态环保 和谐发展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开始活跃起来。但由于未进行系统性规划,在农村建设中依然采取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正在发展中的农村普遍存在各式生态环境问题——饮用水源水质下降、生活垃圾处理不当、禽畜养殖污染等。这不仅威胁着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红色土地”之称。在中国宏观经济大势下,作为承担着推动“中部崛起”的农业大省,其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视性,通过江西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的基地”的发展战略,足以体现。同时又出于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旅游观光的„后花园‟”战略的需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赣州市宁都县正是在这战略规划下,一方面要招商引资承接邻省广东的产业转移,另一发面又需重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曾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县”的宁都,在护住这个荣誉光环的时刻,又需实现江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典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城镇。

可见,调查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生态调查中,具有代表性。而正如上面所述,有“红都”之称的宁都县是集合江西省经济建设和环境关系的特点的模式县。

对宁都县的生态调研成果,在我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推广意义。

我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达成共识,承担了对我院暑期实践队活动地点——赣州宁都的生态调研任务。2004年7月14日至7月20日,全体成员共19人在院团委书记谭菊华老师的带领下,对宁都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调研,随机走访了对坊乡、刘汉乡、垦田乡、田头乡等地及县城周边地区村庄的农户,完成《农户调查》问卷51份,《村庄调查》问卷3份。并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帮助下,实地考察了部分新农村建设基地,听取了当地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介绍

和县内生态环境的大体情况。

通过调研,调研组认真分析了这些乡镇存在的生态环境现状、农村建设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当地政府环保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结合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大体了解了当地在新农村建

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状况。

研究目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生态环保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生态环保的投入有所提高,力度有待加强

村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人认为村有做专门的规划,100%的人认为村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这说明政府部门已改变以往将农村作为城市“垃圾处理场”的观念,开始为农村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同时,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家庭饮用水类型”题中,选“自来水”的与选“手压井水”的人数持平,“厕所情况”中选“室外旱厕”的与选“室内水冲”的人数相等,表明农民的生活卫生条件在逐步改善;通过调查结果我们也发现,78%的人承认参加过有组织的农村环保科普活动,但有100%的人承认村无专职保洁员,39%的人认为政府应加强环保资金投入(农村调查问卷第17题),41%认为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主要依靠于当地政府(农村调查问卷第18题),而且在17题中选择“法制法规建设”的只有6%。这些数据表明,当地政府已开始为农村生态环保做工作,但工作层面不够深入。目前,村民对环保工作的要求已不仅只在政策宣传、法制法规建设上,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带头以实际行动来唱响环保之歌,这将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入

进来。

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也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将农民问题提到国家议案层面上,当地农民的经济条件在逐步提高,多数人在政府的帮助下,住上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房。但农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3%的人认为家庭垃圾主要来源生活垃圾,而只有11%的家庭对垃圾采取“统一收集”;在“家庭污水来源”一题中,92%的人选择了“生活污水”;同时,39%的人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固体废弃物污染,32%者认为空气污染来源于垃圾,35%者认为水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24%者认为噪音污染来源于机动车发出的引擎声(仅次于“没有噪音”一项)。而在谈及环境质量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关系时,31#者认为影响不大。这都反映了农村中因工业较少,所以污染主要来源于村民生活。要恢复农村的好山好水,一方面要坚持不将农村作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的立场,另一方面要针对村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采取适当措施,以往“托付”给自然的方式已无力解决目前村民生活污染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就发现,不能回收的废弃塑料袋在乡村随处可见。这些废弃物让土壤来腐蚀“消化”的话,要两百年之长!这是人类发展所不能等待的时间。所以,我调研组认为,对于城市居民提倡的环保观念,如今也完全可适用于农村环保宣传——讲明生活污染对土壤、对村民

生活的危害,提倡村民们使用环保生活用具,比如使用可回收的塑料袋、合理处置废气电池等。

三、目前农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局限性,制约了环保工作的落实

村庄调查中,对于“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一题,所有的被调查村都选择了“农业”和“副业”;农户调查中,69%的人承认家庭收入来源于务农。这表明,大多数村民的生计仍依靠“一亩三分地”。生计的需要,使得大多数村民不关心任何与“农田”无关的事情。甚至在我们走访村中河水浑浊的农户们时,多数人认为村中无污染,这也看出了国家的环保政策至今未落到农民心坎上的原因。假如不能让农民明白生态环保对他们家庭收入的助益作用,环保的工作也只能停留在政治口号或暂时上级任务的层面上。只有将环保工作和村民的生计挂上勾,才能使农民们自觉地按照环保的要求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为构建和谐农村而尽各自

一份力。

四、新农村建设中兴办的各种企业忽略了对环境的责任,逐渐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新来源

农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1%的人认为家乡的环境污染对当地工业发展有制约;35%的人认为家乡由于企业的兴建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本题选择率最高项),而这些新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上;在“造成这些污染的企业的性质属于”题中,选“食品加工企业”、“造纸、制革、印染、电镀企业”的各达5%,“养殖、屠宰企业”达10%,另“冶炼、炼焦、建材企业”也有人选。这相比往年江西省农村污染源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往年,村民们基本上认为只有生活污染,而如今各种企业污染也出现在调查结果中,说明了由于企业刚起步阶段,注重经济收益,不承担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责任,而使乡村污染源逐渐变得复杂化,为日后的治理增添了难度。

对于以上问题,我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在加强环保法制法规建设的同时,落实职责到部门,以足够的人力物力解决目前的农村污染问题。我调研组通过走访发现,当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号召下,环保工作的相关法制法规已建立得相当完善。特别是县环保局便民的举措使各地的问题能及时地上报,并能迅速地做出解决办法。遗憾的是,由于经费及历史观念原因,当地环保工作能解决的问题局限于县城境内和周边地区,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多是处在“文件”层面,这使得再好的治理之道也只是村民心中的“美好期待”。目前农村的污染并不严

重,污染源较单一,及时治理的话,容易控制。这也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路途。

其次,将环保工作与农村经济相结合,以“擦边球”的方式将环保意识植入到农民心中。我国是农民大国,农民们出于生计的考虑,基本上较多关心农业生产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一特征,环保工作人员应采取变通方式,将环保的成效和农民们的收入相结合,可以传授创收科普知识的方式,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好环境,不仅利于社会、他人,也利于自己的“小家”。这样能使农民从内部、外部因素影响上

都能真正参与到农村的环保事情里去。

经过调研组的努力,大家终于对宁都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较透彻的分析。调研走

访的这几天,成员们也各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农民们也很关心村庄环境的变化,但自主意识较弱,期待政府或他人的帮助。在与农民交谈中,他们都流露出对过去“好山好水”的怀念,一说到村庄旧貌,基本都表达一个意思——虽然地方穷,但是山青水秀的,环境很宜人。可当说到目前的污染状况时,要么归咎于附近的企业,要么就从没想过原因。因为他们始终还有一种观念——祖辈们都是这样处理废弃物的。所以当他们感觉身边环境真变差了,只是一味希望政府“买单”,可对自身的行为却依然没约束。素不知,即使政府帮忙买单,到最后还得靠村民们自

己维护。

二、农民的知识水平影响了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调研中,我们时常碰到老乡不明白什么是“生态”、什么是“污染”,以至于刚收集问卷数据时,成员们基本上交白卷。由此发现,就算我们当地环保工作作做得多么有声势,但村民们不理解,这也是枉然。所以,我调研组认为,乡村环保也要从教育抓

起,从小抓起,这样才能治“本”。

三,新农村建设规划短期内无法完全实现“与环境相和谐”的目标。根据我调研组考察的几个新农村建设基地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规划房做的很漂亮,也考虑了地势差异,但环境并非最佳。多数的规划村区都坐落在老村区的村口处,而这些地方以前多为杂草,即使有树也因建房而被锯掉。这使得漂亮的规划房屋暴晒在夏季炎炎烈日下,冬天也可能无物挡风而成为“冰房”。同时,规划房内虽设计完善,但规划房外的排水渠道等都没经过任何处理措施,或直接排入村中唯一河流,或直接排到空地。这将使未来的村庄可

能遗传到发展中城市的“房屋虽美,水质难闻”的特征。

调研后记

本次调研活动得力于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使我们明确了调研方向和方法,达到了我大学生想了解新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目的,实现了我青年大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于祖国建设的愿望。调研报告形

成之际,特此感谢!

第四篇: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了比较重大的成就,值得国民庆幸。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造成城乡差别巨大,它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的关键因素。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提法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源于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解放前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形势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从根本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就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各地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拓创新,强化政府引导,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地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突破。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些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1.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有着很大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还比较差,经营管理也比较粗放,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应有之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1.2繁荣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

现今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当中,但我们还是不能忽视8亿农民的发展要求。只有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去了,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建设、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农村经济才能繁荣。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惠及到全国的每个角落。

1.3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1.4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打破惟经济发展论的常规思想认识,加快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村科教、文化、卫生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问题。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2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

2.3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2.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3.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客观分析地区的现状,努力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1.1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

3.1.2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是以瓜果、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优质草食动物、水产品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突出抓好粮、猪、禽、林、果等产业链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增加农民在农业产业链上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五是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发挥自身优势搞规模种植养殖,创办经营实体,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3.2.1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积极引导民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的管理养护机制。

3.2.2推进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

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

3.2.3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中国传统的农村劳动人民,一直都是饮用未经过滤消毒的河水、山塘水或井水,一旦周边水质受到污染,就会影响到农民健康。通过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3.2.4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要将电力、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纳入到村庄布点规划当中。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在适宜农户中普及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

3.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3.1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要大力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3.3.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3.3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4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大力推进农村发展的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所提出的目标任务之一,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4.1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财政部门应利用国家各类项目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组织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在农村认真落实。对水利、道路交通、供电、供水、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等项目应组织专人配合实施;对农村发展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农民或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对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经济、农业服务业等)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应坚持执行。

3.4.2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农业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建好水、电、路等公共基础建设,解决单家独户不好办也办不了的事情。政府在投资方式上,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资金物资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上,采取“统一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模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

3.4.3抓好试点工作,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和方法

基层主要领导要建立自己的试点,并深入基层和农户进行调查研究,与广大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蓝图。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特别是连片试点区的领导,应当坚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高度重视已经建成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问题,通过调研,根据当地实际,按照通村道路、通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同的维护管理要求,建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规范性的维护管理措施。

3.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五篇: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摘要: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出发,提出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是指农村人力资源在其可能的配置空间上的有机组合,指出有效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经济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从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主体的角度来提出可能的有效配置路径。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曾被多次提及,在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成为热点还是以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为标志的。《纲要》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中2006 年一号文件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解决好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充分合理地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本文将针对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及其研究意义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或依靠某种机制,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地区、以及企业,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财富增长地目的。基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配置理解为:人力资源配置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需要和标准将现有人力资源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机制分配到社会生产及其他经济活动不同的部门、地区、以及产业。此外,它还包括农村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匹配;在生命周期内合理安排个体人力资源的培养和使用等。实际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关键阶段,其目的就是达到人与事、开发与配置的最佳

匹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拥有13亿居民的人口大国。从资源结构上看,我国资源的最大优势既不是物力资源,也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以战略考虑,优先开发,科学配置,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和配置效率,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研究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加快推动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村人口的相对比重少,农业就业的相对份额低。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社会经济结构向着我们的目标转化,利于在加速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减少矛盾,少走弯路。

研究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提高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自我开发意识。学术界的研究往往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来进行的,同时又对国家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从而有利于各级政府等相关部门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开发的重视度和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最后在整个大背景大环境下带动农村人力资源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鼓励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有一定市场经验、有一定管理能力、有一定开拓精神的城镇人力资源流向农村开创新的天地。

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的相关研究可以变农村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同样在农业领域,竞争优势的取得也将依赖于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应用。如果我们将农村人力资源视为一个开放系统,那么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其系统优势,即数量层次、质量层次和配置层次。数量和质量层次决定系统的总体规模,而配置层次决定了系统的结构,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在质量和配置两个层次上都有待改进。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经济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人力资源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不仅是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得到顺利转移,农民收入能否提高,它不仅影响到几亿农村人口的消费,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甚至还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能否最终崛起。如果大多数农民不富裕起来,就不能建设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城乡间、产业间的配置不仅可以直接使农民获得资源配置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专长的发挥和培养。

二.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1340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有66978万人,占总比49.95%,乡村人口有67113万人,占总人口的50.05%。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显示的城镇化率为36.22%,可见在十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城镇化率提高了17.73%,着实是一个良好的发展速度。

(一)就业结构的演变

从就业结构来讲,2010年,在农村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等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为41418万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一种非农化趋势,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例在下降,与此相对,从事非农业的劳动力比例在上升。根据劳动力与土地的正常配比,全国农业只需要1亿左右的劳动力,所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仍有2亿多,本文认为本来由1亿左右的劳动力来完成的农业生产却占用了2亿多的劳动力,这不是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而是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一个直接表现。因为这部分人主要是年龄大、文化低的中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无论从劳作经验还是从体力特征上讲,他们都无法满足农业的现代化要求。真正的青壮劳动力都已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这虽然是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但并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以牺牲农业来发展我们的GDP,所以我们要探求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借鉴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劳动力配置模式来综合发展我国经济。

(二)人力资源素质的差距

由于城市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在人力资源分配中显然占据了完全主导作用。早期实行的农村支持城市发展政策,使优秀人力资源大量涌入城市建设的洪流中,直接造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短缺,以致于现在的农村人力资源的思想、自我发展观念等意识相对淡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形成我国人力资源城乡分布不均。从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上看,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过少,教学条件较差,导致优秀教师不愿留在农村。虽然农村中小学教育已经减免了学生的学费并辅之于一定的生活补贴,但农村辍学率仍远远高于城市辍学率,从而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造成了城乡人力资源差距拉大。

(三)市场配置下的人才供需脱节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可分为计划型人力资源配置和市场型人力资源配置,前者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的配置方式,而后者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农村青壮人力资源的输送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跟随进城务工的大潮从事基本的制造加工行业,二是通过求学途径来

完成鱼跃龙门的蜕变。以高等教育为例,人才培养与城乡社会发展需求的脱节在于:“通识型”人才过多,技术型人才偏少;企业人才过多,农业科技型人才偏少。这种不合理的教育结构导致大部分人力资源无法到农村就业,农村真正缺乏的人才得不到有效培养。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追求“学科齐全”、“专业跟新、跟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缺乏自身特色人才的培养,不利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导致人力资源在某些领域过于集中,而在其他领域人力资源匮乏局面。

三.农村人力资源配置路径探索

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主体有政府、农户、社区性合作组织、企业等,不同的配置方式下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主体的地位各不相同。本文将从这几个主体的角度出发来探析人力资源配置路径。

(一)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

2012年初,国办颁发了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外,政府还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适应农村劳动力向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化的制度,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逐渐排除制度障碍。

着手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机制,并通配置人力资源可能出现的缺陷。政府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切实解决好农村人力资源的静态配置与动态配置、存量配置与增量配置、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的协调统一问题,做到农民创业工程、择业工程、就业工程三大配置体系的宏观统一。政府对农民创业要进行产业引导,把农民创业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对再就业进行信息引导,为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性开发工作提供最好的环境、最优的服务,使人力资源配置的开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布局上,出现了一幅令人欣喜的新景象:农民工进城、大学生下乡双向流动形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大趋势。农民工进城,大家都很熟悉了,而大学生下乡,是近几年勃然兴起的,为引导和调控大学生去基层和农村就业,我国先后出台了“大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大学生选派(选调)到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计划”等的政策文件。这也是大潮初起,是一个良好开端,既为农村输送人才,又可以缓

解现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局势。这个涌向农村的“学生潮”,必定和涌向城市的“民工潮”一样,将为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二)社区性合作组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

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方面政府允许农民组建多种形式的自组织,促使农村社区性合作组织得到较快发展,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对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现在很多省份的农村在推行新农村改造试点,归并分散的村落为若干个大的社区,进行统一管理,这样的话社区性组织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如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住宅及饮用水等也将逐渐健全。

所以要强化基层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一是选派致富能力比较强、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能人担任村干部;二是积极发展优秀农民加入党组织,尤其为党组织多吸纳年轻而又活力的新鲜力量,通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中去;三是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在引导、服务农民,协助上级部门做好农民工培训和农民继续教育培训等,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和帮助。

(三)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

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吸纳能力。这种能力因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企业的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就总体而言,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乡镇企业、农村私营企业以及以生产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的合资企业是农村人力资源企业分布的主要去向;二是对已经吸纳进来的农村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进行配置。“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人力资源配置,就是将企业内外的人力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手段,合理地运用到既定的组织结构中,在企业经营与生产过程中实现人、财、物诸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发挥,提高企业的活力与实力,取得最大的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配置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因此对农村人力资源有明确的质量要求,比如年龄、性别、体质、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等。

乡镇企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各级乡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乡镇企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的建设。把现有的各级乡镇企业培训机构、院校作为实施乡镇企业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要调动、发挥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通过产学研等多种形式,为乡镇企业继续教育服务。对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重视可以增强其企业的吸引力和持续的发展动力,既给务工人员提

供自我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农户的人力资源自主配置

农户是当前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首要主体。农户家庭对其人力资源进行自主配置的利益目标具有一致性。农户对人力资源自主配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家长制——家长主导家庭人力资源配置——在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占据支配地位。由于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他们往往认为受教育只为升学的唯一目的,特别是很多家庭倾其所有培育子女大学毕业,就是要脱离农村到城市工作,农村为城市培养优秀人才,农民生活质量却相对下降,农村人才也就越来越少,狭隘的教育观影响了农民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此外,如若子女成绩不好,则往往辍学外出打工,所以在子女的培养上的途径比较窄。其实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也可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建伍,朱琪.宏观劳动力配置[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8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Z].中国统计出版社.

[3] 刘小毛.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友之家,2009(07).

[4] 罗海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11.

[5] 王红.人力资源的配置性开发与新农村建设[J].特区经济.2007(09).

[6] 任文硕.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行政管理.2008(12).

[7] 夏卫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

[8] 何龙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合理配置的研究,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6.

[9] 梅志罡.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问题[J].长江论坛.2008

(3).

[10] 郭庆春,孙珂,张轩.新农村建设中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2

(3).

[11] 冀致明.做好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J].先锋队.2008(23).

下载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 [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我区农村人口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

    浅析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关乎广大农村农民的幸福,新农村的建设,其重点在发展农村经济。但是我国目......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5篇)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2008-01-31 | 作者:范德种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乡镇招......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农村,要实现中国梦,环境保护必须应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农村环境发展和农业现代......

    试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因素

    试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因素【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引进各种新的方式、方法,更需要注入新的生产要......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文系 语文教育 09—3班 许炜川 90号 作业一 目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国扔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很多,特别是以下几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