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分析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着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探索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试图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从而为实践操作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开发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表达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望。实际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使农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机会和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人民,特别是农民,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在实现这一战略任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人力资本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然要求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因此,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一经济目标的根本途径
中央提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种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然而,要实现这一切,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
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必须提高亿万农民的素质,把他们塑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一新型农民。因此,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一社会目标的根本保障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更要“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造就亿万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障。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这一政治目标的根本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外,还要实现“管理民主”这一目标。显然,没有高素质的农民群众的参与,要实现这一艰巨任务是不可能的。在现阶段,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提高农民政治素质,创建乡村民主政治,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运动,这正符合建设杜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这一要求。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造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这一政治目标的根本举措。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主观制约因素
1、政府官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要成功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没有政府的积极主导参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事实是,政府官员脑海里往往装着物质资料生产蓝图和“官本位”思想,行动上追求看得见的政绩,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处处皆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级政府官员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着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农民的教育投资需求不足。从上文中已知我国农民的教育观念淡薄,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投资不足。我国现在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需要大量人才,理应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然而,由于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很少,特别是农村地区,结果教育负担基本上落到农民身上。然而事实是,农民对教育投入积极性不高。
(二)客观制约因素
1、人口政策因素。众所周知,我国在建国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的时候甚至鼓励人们多生,这在当时具有其合理性。一是由于受到“人多力量大”传统思想的影响;二是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实际情况使然。但是,这种“放任自流”的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有弱化的趋势,计划外生育屡禁不止,特别是农村地区。因此,强大的人口增长惯性增加了人口控制的难度,给教育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2、有效制度供给缺失。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农村许多制度缺失,特别是户籍制度和有效的农村教育制度的缺失,使得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一是户籍制度障碍。我国的户籍附加了太多的社会功能。二是教育制度障碍。农村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师资力量良莠不齐。三是产业障碍。我国的产业状况也制约着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这种结构非常单一的局面,造成农村大量劳动力拥挤在第一产业,农民收入上不去,从而农村的发展也就处于艰难的境地。四是劳动力市场降碍。劳动力市场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流动,配置和利用的客观机制,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调节机制。由于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措施
西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我们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从多方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加强党的建设
1、强化政府官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官员必须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经济社会,特别是对当前我国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必须要站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高度,认真学习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理论,深刻理解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从而增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2、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全部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力量。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离不开党的有力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
3、改进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过去,在党的“一元化”领导格局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形成了包办一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如近年来出现的“包揽型”领导和“放任型”领导就是明证。因此,要使农村党组织领导好,完成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必须努力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始终要把握一点: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关健——实施正确的人口政策
1、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加大农村人口调控力度。政府要加强农村人口综合调控,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政府要加大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要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
2、大力提高农村女性综合素质。发展经济学认为,妇女在农村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65%以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开发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对我国显得尤其重要。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梁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拓宽就业门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经。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稀少,人地矛盾相当突出,农业效益很低,依靠农业本身的发展来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富裕农民,就必须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化和城镇化转移。
(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保证——强化有效制度供给
1、建立中国特色的杜会保障制度与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一要加强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法律支持。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三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2、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配套体系。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配置体系,根本的就是要统筹城乡就业,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要统筹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
(五)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基础——切实加强农村教育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要明确职责,加大投入,巩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二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三是推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之,必须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满足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2、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按照“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的方针办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担负着农村普及教育和培养农村中、高级人才的重任,只有努力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农村急需的大批人才,才能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参考文献:
1、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邓涛.对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1).3、陆学艺.转型时期农民阶层的分化[A].陆学艺.“三农论”一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
[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谢爱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教育投融资问题[J].特区经济,2006(1).5、王秀梅.中国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6、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宜春学院学生工作处)
第二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字体: 小 中 大 发布: 07-02 11:35 作者: 学术发表网
来源: 中国知网
查看: 150次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施如何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如何发表论文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如何发表论文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发表论文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5][6]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7] 孙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第三篇: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思考 字体:小中大发布: 07-02 11:35作者: 学术发表网来源: 中国知网查看: 150次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 开发 新农村建设 措施如何发表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9亿多是农村人口,因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如果有效地开发好这一资源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就如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2]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
(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
(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如何发表论文
(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
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4] 如何发表论文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
第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6]。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
第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
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
第四,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
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如何发表论文
第五,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7]。
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
参考文献
[1] 张晓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06(12).[2] 魏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5(9).[3] 俞敬忠.如何破解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难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8).[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07-10-25.[5][6]易小芳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7] 孙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
【摘 要】 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有较大差距。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五项目标”必须注重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有序开发,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禀赋,确保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又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创新不只是要改变农村的贫困状况,创造一个富裕的农村,更是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农村。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变革的主体。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供给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农村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现状与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本大国。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源开发。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和农业投入较低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非常有限。很多地方把农民教育工作看成是软的、虚的。而物质资本投资效果的外显性常常博得决策者的青睐,从而有限的农业投入经费被用于结构调整、粮食企业的经营性补贴甚至政绩工程,导致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事业落后,职业技术教育“发育不良”,农民得不到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农村人力资源远远落后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由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主体,低素质人口中90%在农村。正是“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对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少,接受现代生产技术和知识的欲望不高。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质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质是投入资金作用于农村人力资源,以改善原有资源禀赋,形成具有更大潜力的人力资本,以期得到更高回报。资源与资本在经济过程中的区别在于,前者只强调价值的转移,后者却强调价值增值和价值回报。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的过程。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可以通过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或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W•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按照舒尔茨的研究,在美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
我国经济学家根据我国1978年至1996年间有关的统计资料计算出,每增加1亿元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次年近6亿元GDP增加额,而每增加1亿元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够带来2亿元GDP增加额。另据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的测算,中国各级政府现在大约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5%用于教育投资,30%用于物质投资,这两项投资在美国分别是5.4%和17%;在韩国是3.6%和30%。也就是说,物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二者的比例,中国是12:1,韩国是8:1,美国是3:1。詹姆斯•海克曼的分析说明中国对人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各国平均数。如果中国过多投资于一种资本,而另一种资本投资不足,那么财富增长的机会就会丧失。
因此,在我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着眼长远,少走弯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良策。
三、提高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的措施与方法
第一,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人的素质的提高需要通过教育以获得知识和能力。全面振兴农村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也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创新农村教育模式。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二要通过完善立法等措施,实现依法治教。用立法的方式制定和实施教育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同时建立一套检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进程的评估制度和普及不同年限或阶段义务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执法的监督制度。三要加大教育投入。按照财权和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可考虑建立省级财政统筹、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分担的教育财政体制。即,中央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经费中的教师工资部分,省级政府承担公用经费的支出,而像校舍建设这样弹性比较大的项目,由监督距离最短的县级政府承担经费。做到权利和义务明确,财权和事权相匹配。除了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外,还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注重义务教育的民间资本开发和利用。四要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扩大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框架。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农村教育新模式。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此外,还要优化农村教师结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第三,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一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和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二是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要注重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要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依托农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业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建立各种培训基地,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竞争能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
第四,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和人才开发机制。农村人才市场是沟通城乡人才交流的枢纽,是优化人才资源结构、配置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快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市场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采取必要措施,建立乡镇人才市场(工作站),以县(市)级人才市场为依托,下联乡镇人才市场,运用市场功能,构建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运作框架,形成以县级人才市场为龙头、乡镇人才市场为网络的农村人才市场运行框架,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打造基地。二是健全信息服务功能。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各类人才的供求信息,定期向乡村发布人才信息,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搞好信息服务,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以服务为本,及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农村人才市场应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及时举办各种交流会,组织有关农业专家、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四是采取优惠措施,提供宽松条件和待遇,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创业。
第五,继续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应继续控制农村人口的高出生率,坚持少生优生,为从整体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根据实际采取适合农村现状的措施,加大对计划生育的物质投入和精神投入,促使人口发展迈上健康科学的轨道。同时,要在健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农村不同地区的各种保障形式,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需求。应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这既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 瞿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2] 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 孙百才:农村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3.
[4] 刘道吾 钟世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史博览•理论,2007.1.
【作者简介】
刘显升,工商管理硕士,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二院教师,西安外事学院西部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农村建设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王杰芳 刘英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年第03期
[摘 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如何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民大省,河南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河南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民素质偏低,和其他省份相比,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将面对更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项目] 河南科技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王杰芳,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河南 新乡,453003;刘英杰,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059-000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国家或组织通过数量控制、素质提高、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活动,并使之与开发对象有机结合,使特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掘、有效发挥和合理使用的过程。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现有农村人口开展职业培训和进行科技教育,发挥其积极主动性,挖掘其潜力,提升农业劳动者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缩小人力资源的城乡差异,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生产发展”这一新农村建设经济目标的根本途径
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要改变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就得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而这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根本性提高,即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
发。接受了先进农业科技教育,掌握了现代农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农业劳动者能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判断,捕捉市场信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并组织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整个农村生产发展。
(二)是实现“生活宽裕”这一新农村建设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
生活宽裕的衡量标准就是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个方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但能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而且能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保障新农村建设社会目标的实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以使农民掌握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进行规模化集约型生产,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获得更多收入。与此同时,通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了基本素质的农民也能更好地适应非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收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三)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新农村建设政治目标的根本举措“仓廪实而知礼仪”。随着农村人口基本素质的提高,农村各种不科学不合理的陋习才会逐渐被摒弃,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才会养成;随着农村人口基本素质的提高,道德观念的逐步强化,团结互助、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才会形成;随着农村人口基本素质的提高,民主法治意识的逐步增强,其参政议政的意愿和能力才会逐步提升,农村的基层管理才有可能更加民主并形成规范的制度,使农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得到保障,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成因探析
(一)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素质较低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省。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达1048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59.43%。河南农村人口教育水平比较低,河南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与本省的城市人力资源相比差距非常大,城乡人力资源发展非常不均衡。河南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很低,小学和初中学历的占到80.2%,而河南城市人口中小学和初中学历所占比重要少得多;河南农村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不及城市的三分之一;河南农村人口中取得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为城市水平的二十分之一。
(二)认识不到位,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位
1.各级政府认识不到位。虽然早在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就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河南省各级政府并未真正理解新农村建设目标,部分政府官员只关心自己的政绩,在具体实施中急功近利,偏离提高农民素质这一核心,导致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成效不理想。
2.农民积极主动性差,自我开发意识不强。囿于自身知识能力和传统观念,河南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缺乏提高自身基本素质的积极主动性,很多农村父母倾其一生所有供子女读书上学,目标却是孩子能离开农村留在城市工作,导致高素质人才从农村源源不断流向城市。与此同时,由于农村补贴城市,农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农村落后面貌难以改变。
(三)缺乏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机制
河南省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市集中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经济较为发达,而广大农村却难以获得资源的优先配置,经济相对落后。根据刘易斯的理论,要想破除河南省的二元经济结构,改变河南农村目前的状况,关键是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这就需要加速开发河南现有农村人口。但河南农村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不健全,如缺乏留住优秀师资力量的制度,农民难以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现有的户籍制度以及农村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贫乏,农民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现有的土地制度,无法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流转权,也就很难真正保护农民的长期收益。
四、开发河南农村人力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控制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广大农村重男轻女观念影响根深蒂固,加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养儿防老思想严重,导致农村超生现象比较普遍。超生及超生处罚一方面使现有农村劳动力由于家庭负担重,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使超生儿童的教育培养水平较低,致使未来劳动力的素质下降。因此,在河南农村地区要积极推广新型生育观念,打破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遏制农村人口过快增长。
2.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开发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必须把握农村教育的时效性和特殊性,建立健全河南农村现行的教育机制,促进农村多种教育形式的协调发展。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要合理布局河南农村地区的教学网点,不应对原有教学网点过多撤并,避免农村适龄儿童因上学困难造成失学;让进城务工的河南农民工子女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能够在就业城市就近入学;河南各级政府应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教育经费;建立诸如农村教师补充制度、跟班学习制度以及优秀教师下乡帮扶等各种激励制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素质。此外,还可以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及农村职业学校等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继续教育,以及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既懂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提高认识,注重科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1.政府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在新农村建设中,河南各级政府应抛弃形象工程以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到第一位,增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河南各级政府还要通过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和农民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有效规划和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扶持引导农民走上自我发展道路。
2.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的思想素质决定行为选择。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普及现代文明知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在河南得到大力发展,不断淡化河南农民原有的封闭保守的传统思想。通过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的理念,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通过有效深入的学习,在河南农民心中树立“知识致富”的思想,真正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努力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实现知识致富。
(三)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制度
1.建立并完善河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河南各级政府都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投资作用,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渠道,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的经费保障,满足农民各种培训的需要。
2.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保障机制。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河南农民的居住环境和条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切实保障河南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改革并完善河南农村教育体系,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保证农民能够按需参加技能培训等继续教育,实现学有所教。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契机,加深河南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确保各级财政对农村医疗的资金投入,争取把全部农民纳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来。探索适合河南省情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改变农村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保证老有所养。改革束缚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打破河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为农村劳务输出牵线搭桥,还要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搭建平台,拓宽农村人力资源就业领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对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的实践。在河南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相互促进的。为实现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本,通过有效开发农村现有的劳动人口,带动河南所有农村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蒋斌,张衡,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3]覃成林.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