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 福建师范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福建省福州市 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5285 CN: 35-1016/C 邮发代号: 34-4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福建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56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来稿需符合以下规定:
1、在篇首标明作者姓名、论文署名的单位(全称)、及单位所在省市、邮编(附英文)。
2、稿件须有:摘要220字左右(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切忌使用“本文”如何、“文章”如何这类评价性、解释性、介绍性的词语)、关键词(3—6个)(附英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或出生地、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作者须提供:详细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4、来稿中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分别排列。注释是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序号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图书报刊等资料的引文。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如下:[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或出版地,起止页码.{刘国东.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经济意义[J].商业经济,2001,(9):10-18)}
5、所有来稿,字数以4000—8000字为宜,来稿以 word 格式发送电子邮件。邮箱:boyalunwen@126.com(请注明所投期刊名)扣扣:1754477038 学术期刊论文撰写格式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
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
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
(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
11.基金项目: 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13.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
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第二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51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1-6201,国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22-1062/C。国内邮发代号12-21,国外邮发代号:BM357。本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吉林省精品期刊、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吉林名刊。
本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和科研成果,发现和扶植人才,培养学术理论队伍,为提高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服务。
本刊内容:主要刊载政治理论、哲学、经济学、历史、语言文学、教育等各学科学术研究论文。本刊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师范特色和地方特色,辟有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美国史研究、中国明清史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茅盾研究、儿童文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中外比较教育研究等专栏,体现本校学科优势,深受国内外学术界关注。
本刊由博士生导师郑德荣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任主编,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副社长王亚范编审任常务主编。
本刊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注重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提高学术质量, 曾得到国家教委的通报表扬,《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等报刊均以显著位置专文介绍。本刊刊登的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等国家级奖励;荣获吉林省一、二、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多篇。本刊在《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文摘刊物上的年转载率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本刊在(CSSCI)中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各项质量指标位居高校文科学报前列。海内外报刊经常转载介绍本刊所发表的文章,在海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
读者对象: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等。
本刊为大16开本,240页,单月20日出版,每册定价30.00元,全年定价180.00元。
来稿有以下要求:
1.来稿格式要求规范,项目齐全,按顺序包括: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和电子信箱。1.1 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加副标题。1.2 作者姓名:署真名,多位作者之间以逗号分隔。在篇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如乌兰娜(1968-),女(蒙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199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1.3 作者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政编码。如: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 长春 130024。1.4 摘要:概括陈述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200字左右。1.5 关键词:选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1.6 正文:来稿字数10000字左右。1.7 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引文起止页码放在序号后。如第8页标为[1](8),按正文中出现的次序标引,未公开发表的资料 一般不宜引用,参考文献不得少于8项。注录格式:[期刊] 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页码。[书籍]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报纸] 作者.文题[N].报名.出版日期(版次)。[论文集] 作者.引文文题[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码。1.8 注解: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用圈码标引,在当页下注文。1.9 英文摘要、关键词:与中文摘要、关键词对应(包括英文题目、作者、作单位等);作者姓的字母全部大写。
1.10 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表的序号和表题写在表上方,表格用三线制图的序号与图题居中写在图下方,图中文字用印刷字。1.11 数字: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图表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千位以上数字小数点左右每隔3位空1/4格,5位以上数字以“万”、“亿”作单位。
2.稿件若系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须在篇首地脚标注项目名称、编号,本刊将优先发表上述稿件。
3.来 稿 方 式: 信 箱:qklww163@163.com(注明刊物)
责任采编:赵编辑 q q :523174340 快捷咨询:*** 更多期刊登陆:163期刊论文网
第三篇: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格式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000000
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 Vol.* 200*
文章题名不超过20字黑体二号
第一作者1,第二作者2,第三作者3
(1.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太原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山西农业大学大学 文理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摘要:楷体小5号。摘要其实就是一篇小文章,字数应在100-300字范围内。它应是脱离正文仍然可使读者明白的高度精练的短文,摘要应该突出体现文章的新意及新观点是什么,与以往的学术文章的不同点。在数据库中读者一般首先检索标题、关键词,重点先看摘要,当摘要中没有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就不可能被浏览全文,因此写好摘要、选好关键词是文章成功的一半。
关键词:3-8个关键词,词与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如:公共服务;供给;农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必填)请查阅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不必填写)
英文题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下面模式
Trends of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Protein(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
WEI Qin1,2,WU Dan2,ZHANG Xu-zhen2,LI Chao2
(姓全部大写,名之间加—连接)
(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China;)(只需要第一作者的英文单位,地址只需要市县名和国名)
Abstract: The study of quantitative protein is very important and valuable in biochemical and clinical test as well as food test.In this paper, a review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rotein is presented in details, pertaining especially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tei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using spectrophotometer method, fluorescent method and resonance Raleigh scattering method.Moreover, many important reaction systems and their analyt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displayed in the tables in order to keep this paper for reference.Keywords:Protein;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Spectrophotometer method; Fluorescent method;Resonance Raleigh scattering method
文章正文是5号宋体,行间距最小值。号和单位用正体,数字三位之间、数与单引言部分经常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位之间空半格。
回答“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它简明介(一)二级标题5号黑体
绍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
1、三级及其三级以下标题和正文字体与现状,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一样为5号宋体,数字Times New roman 括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
二、制表应注意的问题 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
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引言中(一)表题在表上方小5号黑体,三线不应详述同行熟知的,包括教科书上已有制表 陈述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1、表内字体为6号宋体,数字Times 推导。New roman
表内各量应标明其符号和单位。一、一级标题4号宋体段前段
后各为0.5行
文中变量的符号用斜体,常量、微分符
三、制图应注意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8 –12 –21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男(民族),籍贯具体到县市,职称,学位(学士忽略,在读硕士请标明),主要从事农村村镇规划方面的研究。只需要提供第一作者的作者简介
基金项目:国家级及省级基金(编号)(此项是优先发稿条件,没有请删除)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200*
(一)图题在图的下方6号黑体
1、图内字体为6号宋体,数字Times New roman
图内各量应标明其符号和单位。坐标要用中文标明量的符号和单位。
四、结论(结语)
结论或结语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可以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结论是在文章结尾时对文章的论点、结果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当从研究结果确实得出了有重要价值的创新性结论,或者
对相同论题的研究得出与别人不同或相反的结论时,应采用“结论”作层次标题。
当未得出明确的研究结论,或结论已在“结果与讨论”中表述,而同时需要对全文内容有一个概括性总结或进一步说明时,尤其是要对文章已解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表达作者的某些主观见解或看法时,用“结语”。
文章结尾时如果不能导出条理性结论,则可写成结语进行必要的讨论,文中已有分步结论的可不再在文章结尾处写出结论。
参考文献字号为小五号顶齐排
[序号]
(期刊数目不低于10条,综述文章不低于40条,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相应位置用上标形式标出)
期刊与书(论文集)著录格式为:
[1] 作者1,作者2 .文章题名[J]. 期刊名,出版年,卷(期):起始页-终止页.(期刊[J]的著录方式, 不要缺少页码)
[2] 著者1,著者2.书名[M].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时间.(书[M]论文集[C]的著录方式不要缺少出版地)例:
[1] 张旭,张通和,易钟珍,等.采用磁过滤MEVVA源制类金刚石膜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4): 478-481.[2] 厉朝龙,陈枢青,刘子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23-56
[3] Lowry O H,Rosebrough N J,Farr A L,et al.Protein measurement with the Fooling phenol
reagent[J].J Boil Chem,1951,93(3):265-275.(英文文献作者姓名、期刊名的缩写点都要舍去)[4] 刘玉国.络合物光谱探针法定量测定蛋白质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1995.(学位论文著录方式)
[5] 刘加林.多功能一次性压舌板:中国,92214985.2[P].1993-04-14.(专利)
[6]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发布时间2001-12-19)[下载时间2002-04-15].http:∥/news/ 200112190019.htm.(网上电子公告)
(投稿时该模板中的说明部分请删掉。)
注意:以下的修改意见,是投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请参考。
1、题名:过长,应不多于20个汉字。
2、作者单位:缺少二级单位,邮编。
3、摘要:重点不突出,没有反映出文章的核心内容或区别同类文章的创新点。
4、关键词:应不少于3个。
5、缺少上述 1 2 3.4.5.条的英文。
6、中图分类号:请到从同类文章中寻找。
7、作者简介:缺少出生年,籍贯,职称,学位。
8、基金项目:补充基金号,将该文涉及的所有课题逐个给出。
9、正文需要修改的内容如下:
插图存在如下问题,坐标应给出量的名称、符号和单位,图中的曲线不应用彩色区分,参考文献:期刊缺少:页码,期(卷)。书缺少出版地、页码。
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相应位置以上标的形式标出,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
摘要说明:
文章摘要应以摘录或缩编方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较快地获得最大量的信息。摘要字数一般要求在200字左右。摘要的写作请参照以下要求:
第一,要客观地反映文章内容。文摘不应是正文的补充、注释、总结,也不可以加进文章内容以外的解释或评论,尤其是不得进行自我评价。
第二,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要着重反映文章的新内容和特别强调的观点。
第三,要排除在本专业或本领域已经成为常识性或科普性的内容。第四,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第五,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意要确切,一般不分段落
第四篇: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总目
2009.1 陈连锦.新历史主义诗学与新历史主义小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7-129.陈秀君.从女性主义解读《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存主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0-133.秦勤.《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父亲形象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4-137.唐自力.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李学红.列宁共耕制思想中国化演进轨迹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12.王明安.论毛泽东的“探索”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6.范志轩.论邓小平创新思维的形成及现实意义[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7-20.陈红照.论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23.朱红英.刘春焱.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9-43.蒋文学.罗莉.论当代社会民主意识的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4-47.于春洋.民族政治发展研究述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8-52.沈烨.倪妮.比较视阈下的行政规划与行政计划——基于词源、法律文本的解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7-61.邹军.捐赠关系中的受赠主体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5-69.宋正喜.中国现代司法的乡村阐释及运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0-73.张国方.任林洁.朱莉.论车文化的形成标志及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6-99.吴鹏.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途径探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0-103.赵清文.论荣辱观对多元化价值思潮的引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4-107.熊久平.胡碧玉.刘巧丽.思想政治工作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8-111.张春.桑雷.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118.王小平.古春梅.回忆的诗学:检讨与新进路[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9-123.牛刘伟.外向型汉英词典中“龙”的释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4-126.闫金山.农村社区中的信任状况研究——基于对凉州区建设村问卷调查的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4-38.王建琼.廖渝.张馨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农转非”居民的市民化———对自贡城郊“农转非”居民的实证调研[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8.秦喆.陈家麟.儒家和谐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115.曾绍伦.陈于后.胡虹.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信息密度指标的应用研究——基于法学期刊2006年文献计量数据的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8-140.刘爽.工会对劳动者收入的保障作用探讨——以初次分配为基础[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33.周全胜.论政府节能政策能力建设[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3-56.周金应.基于“3R&I”原则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4-76.刘玉萍.郭郡郡.南充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84.陈丽.自贡盐业契约“出山约”与“出丢上中下节约”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27.肖兴政.郭维纳.盐业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探讨——以四川久大品种盐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8-30.王砥.川南生态文化区域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5-88.唐勇.覃建雄.刘妍.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框架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9-91.程子彪.李陇堂.蒲小梅.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95.樊玉然.赵绍成.宏观经济调控视角下的政府采购模式选择[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7-80.胡焕.宋伟.中国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2-64.2009.2
王浩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及其实践主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霍芳霞.闫财旺.代立梅.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向度展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7.王红.清末民初四川盐场陕籍盐商衰落原因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3.程龙刚.宋代四川卓筒井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19.房正宏.论刘少奇党内民主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24.陶叡.论公共伦理视野下的诚信政府建设[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27.廖原.行政内部监督制度的域外借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8-30.安建增.区域治理创新的制度分析:府际治理视角[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34.黄书萍.我国监狱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38.施政.暴力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及预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9-42.刘宝臣.梁海水.战争视阈下的公共养老金制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7-50.贾继鹏.刘卫斌.政府在社会保障责任中的卡尔多—希克斯有效性标准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54.林鉴军.胡新平.严太华.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8-71.李智干.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及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75.吴薇薇.网络语言“返祖”现象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4-97.戴卫平.于红.英语名物化及基本特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2-105.周永平.关联理论对间接性指责言语的阐释力再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6-109.甘涛.姜玲.谈当代汉语的日源新词“达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0-112.曾晓光.《牛津英语习语词典》(英汉双解版)OIDB问题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3-116.常晖.翦洁.跨文化视角下旅游资料的英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7-120.伍丹.王浩.熊丽娟.传统与外来影响下的韵味传达与审美追求——周作人散文创作浅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1-124.曾利梅.论经典外国名著《静静的顿河》的思想魅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5-128.徐汉峰.古典小说《红楼梦》对清代财务管理文化的贡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8-140.段艳兰.蔡元培与陈独秀教育思想共同特征辨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88.张敏.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9-82.单联娟.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85.吴彬.高职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78.曾绍伦.梁雁.陈于后.学术期刊的规范性与内在要求——兼论学术期刊界定的框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9-133.胡虹.王伟.《哈佛法律评论》办刊理念对我国高校学报的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4-137.詹勋武.论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8-101.谢榜雄.程子彪.宋乃平.绵阳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67.林自新.郑国泽.“飞地工业”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59.郑浩生.艾勇.成都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0-63.耿英华.走出电子游戏的“概念化”误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9-93.朱国龙.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设计[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46.2009.3
郝华.着力构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三大重要机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吴斌.缪锌.盐业买卖契约与现代买卖合同制度比较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9.丁琼.清代云南私盐问题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14.周长鲜.自主参选人的兴起与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新走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18.李小红.关于建构我国竞选制度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9-21.孙莉.人大监督不力的制度原因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25.余艳清.错误合同撤销权行使之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56.朱祥.胡敏.我国警察机构及警察权改革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0-33.梁巨龙.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4-36.殷涛.童丽君.对非正当关联交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行性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7-41.张小军.试论经济诉讼法的独立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45.李凌鹏.关于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9-52.崔溥.白先勇和陈映真小说之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3-115.穆亚婷.邓永红.说汉语儿童早期动词习得个案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9-112.梁勇.陈琪.主体性视角下的译者文化身份探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6-108.饶斌.汉英回应赞美语策略差异及原因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3-105.赵霞.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与翻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9-102.计红丽.英文药品说明书的人际功能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5-98.唐健禾.贺鹏.自贡市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调查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1-94.贺淑容.从民生问题论社会公平及实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68.熊卫.王宏.黄自艺术歌曲及演唱风格研究——以歌曲《思乡》《春思曲》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6-118.万东升.原创性学术研究方法的两维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7-140.周秀云.高婧洁.姚兆余.苏北农村老人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分析——以淮安市Z村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2-65.陈于后.高校法人规章制度及其价值取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29.杜鑫.游建军.鲁飞.合并高校的精神整合与传承——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4-87.黄遵斌.刘浔.大学文化内涵的哲学审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0-83.高翔.利用普通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继续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8-90.李文汇.孤残儿童受教育权利深度保护的对策研究——以四川省“5.12”震灾后孤残儿童受教育权利为中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7-61.张建.蒋婧.传媒叙事中的时尚消费文化解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9-121.王玉娥.关于中国红色网站建设的调查研究——以中国红色网站联盟为基点[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6-129.杨先情.“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办刊特色及其对当前报纸副刊的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2-125.胡虹.学术论文“文后参考文献”的作用探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0-133.杨平.机械工业类期刊学术规范性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4-136.李珂.建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签制度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6-48.兰海.企业品牌经营模式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7-79.吴晓东.赵黎明.区域经济视角下欠发达地区旅游目的地建设[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9-73.廖海波.唐柳.博彩者特征和彩票功能悖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76.2009.4
唐自力.“以人为本”是能动的科学的发展观[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14.柯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18.裴恒涛.唐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9-23.曾春霞.基于“两型社会”目标的衡阳城市人居环境建设[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7-60.刘廷华.基于博弈模型的“罪刑均衡”思想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1-65.高燕.简论我国征信立法原则[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0-72.杨帆.司法过程中法官认知偏见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3-75.周维珩.曾玉梅.民事诉讼代理视野下的“草根律师”制度——以成都地区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6-80.范崇高.王红.《汉语大词典》书证举误[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1-84.段红.汉语元话语分类体系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5-89.龙德银.反语理解的认知语用阐释[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4-97.王余.新写实小说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心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8-101.郑晓芳.崔酣.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积极转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5-128.叶凌雪.周中梁.民族地区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调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9-131.范志轩.游建军.略论高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2-105.张俊.梁洁.翟崇华.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调查报告[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6-108.吴斌.缪锌.张谨诒.说教与游戏之间: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选择[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09-112.张艳芳.王迎春.网络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命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3-116.史仕羽.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构建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7-120.郭栗.刘畅.有效沟通是学生工作的重要途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1-124.杨美平.英语政治新闻的语篇体裁结构潜势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0-93.梁雁.学术期刊编辑的出版品牌意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7-140.云虹.梁雁.陈琪.张少会.从海外比较研究看自贡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6-69.李博.岳晶晶.四川省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0-44.陈一君.林琳.马娇.四川观光农业发展对策——以自贡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5-49.刘卫国.私盐问题与盐价双轨制——以渝东盐市场为中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舒红.何凡.股权激励绩效与股权结构关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6-39.周劲.唐代后期私盐治理措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10.王艳.缪飞.中等城市新型购物中心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桂林联达商业广场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0-53.杨宏斌.次贷危机传导机制及银行危机防范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2-35.海新权.杨林娟.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4-56.董正林.杨金焰.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选择[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4-27.陈晓冬.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8-31.杨思帆.组织信任文化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32-136.2009.5
严小红.诗意空间灵动中的审美蕴藉——再说诗歌意象[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4-117.王新新.对比:一种小说结构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9-113.张玉荣.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言语交际功能与语用失误[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5-108.赵峰.《汉语大词典》“封”释义考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7-100.程绍驹.论语言变体和语用失误之间的互相影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1-104.张鹏飞.论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同构”艺术精神的文化情趣[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8-122.王震.李培湘.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两面三力”模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1-15.吴海波.清代两淮灶丁之生存环境与社会功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6-20.肖文清.胡珊琴.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断原因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8-132.丁春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溯源——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10.王红光.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2-56.黄友敬.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载入宪法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4-37.周长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范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5.万其刚.高民权.我国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8-33.姜朋.推进人大代表专职制面临的阻碍与途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8-42.韦锋.梅娟.当代中国行政改革价值取向的嬗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7-61.汪志飞.论环境污染治理PPP机制的法律关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2-66.方嘉.困境与展望:对日民间索赔途径之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7-70.王琪瑛.生成结构主义:布迪厄社会学思想的核心与基础[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8-51.陈素琴.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3-47.魏青.女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诊断与辅导[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6-89.王红旗.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与对策的新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4-96.万东升.高校学生自治法治化的思想教育方法——以高校安全稳定为视角[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0-93.胡虹.学术期刊规范性评价及实证——以编辑出版学期刊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7-140.陈于后.编审的学术旨趣[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3-136.吉成名.论明代海盐产地(上)[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27.谢智红.民营企业员工组织承诺影响因素及实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1-85.马澜.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1-73.杨素琼.从生产到运作透析服务管理的变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7-80.曾艳芳.郑耀星.跨文化视角中的会展旅游目的地营销[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74-76.孙新文.邢宇峰.明清徽商的市场伦理——以徽商与政府的关系为视角[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3-127.2009.6 陈耀辉.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贺可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8.游建军,康珺.井盐节庆文化与自贡城市文化建设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9-13.王伟,陈于后.我国食盐专营的法律规制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18.刘彦群,王红.川黔渝生态金三角古盐道与休闲旅游联动开发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9-23.郑颖芳.公民信任结构——论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微观基础[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4-27.罗柏林.邓小平执政党执政合法性思想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8-31.刘元龙.金融危机下企业签约风险防范的法律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2-35.钟华丽.在廉政制度设计中引入道德规范体系的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6-38.熊德禄,廖天舒.法律正义在法律适用中的冲突与缓和[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9-42.赵紫雄.“罪名”抑或“具体犯罪行为”之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3-45.龚清宗,袁永朝,桑词友.论刑法中的共犯与身份[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46-50.安增军,陈瑜.福建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1-56.邵云,王安志,李京.基于循环经济的家电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7-60.谭征.自贡市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1-64.马瑞.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整合的历史考察[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5-69.王胜利,方旭东.费孝通制度思想的价值来源及其嬗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0-74.刘丽.论锦江盘瓠龙舟节[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5-78.常智敏,陈范华,李永忠.梁思成李庄时期精神及学术遗产的清理与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9-84.曾玉琴.论高校阳光辅导员的培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5-88.尹增宝.高校各类青年人才隐性流动的驱动及其归因[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9-92.杨宁.“中华文化使者”项目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93-96.吴琪琼.高校校园新闻网现状及建设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97-100.詹勋武.学科馆员的学科角色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1-103.旷战.认知文化图式对英语谚语的阐释[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4-107.胡萍英.隐喻理论探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08-113.郭高攀,王宗英,熊宜春.词级概念结构的认知理据与翻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4-117.熊飞宇,唐廷碧.艺术想象在中西文论中的分途异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8-122.李艳.期刊的经济本质与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打造[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23-126.梁雁.《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作者群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27-130.朱永康.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引用与著录常见问题刍议[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31-134.
第五篇:哲学社会科学研修班学习心得
“2011年海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心得
根据学院安排,我有幸成为“2011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一员。在省委党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周密安排下,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解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术”、“海南的文化与精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其创新发展”、“加快城市一体化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要课件,聆听了省委党校、省教育厅、省旅游委、省社科联、省文联等领导所做的专题讲座。面对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自觉以饱满的热情和勤恳的作风投入其中,做到目标明确,认真学习,转变角色,找准位置,严于律己,遵章守纪,爱护公物,讲究文明。在这二十多天的集中研修学习中,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理论素养、增强了我的政治觉悟,也收获了珍贵的友情,可谓感悟深、启迪远、信心足、收获大。作为学员,在学习当中我们也互相讨论高校相关的敏感问题,感觉收获非常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内容充实,学员深入交流,受益匪浅。在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解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沿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艺
术”、“海南的文化与精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其创新发展”、“加快城市一体化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报告,各位专家对自己所报告的内容有独到的见解,知识渊博,讲课时绘声绘色,感染力强,从国际、国内和省内的发展都作了具体的分析。在学习后期,我们还到省内几个市县作了考察,所有报告和活动内容均紧扣研修内容,通过边听课边研讨的学习形式,使学员们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充实,素质进一步提高,受益匪浅。本期研修班学员均来自省内高校,且部分学员在学校中担任思政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了解,因此在研讨活动中得以从各方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许多情况,这对做好今后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认识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是指导全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纲领性文献,体现了理论创新与指导实践的统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领会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的精神,做到真学真信。“七一”讲话是我党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提升,是许许多多人的智力成果,凝结了许多人的智慧,不是简单的一个讲话稿,实际上是我党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其要旨,这样,才能充分认识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的重要意义,理论内容的真理性,才会真信并很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三、加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当
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当然,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毋庸置疑,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四、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需要更多的文化作支撑,我们要激发文化的力量,更加
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更加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解放文化生产力;更加重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增强文化凝聚力;更加重视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提高文化创造力;更加重视文化传播,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以主力军的姿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1、弘扬海南文化精神,增强思想引领动力;
2、参与文明大行动,争做海南文明人;
3、推动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培育理论学术精品;
4、推进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的决策研究,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5、大力开展社科普及和社团活动,提高全社会知识文化修养;
6、推动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构筑社科人才高地;
7、打造学术高地和学术品牌,提升海南学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8、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支撑计划,夯实社会科学大发展的组织基础和基本条件。
五、提高对省情的深刻认识。建设国际旅游岛,既是海南的重大发展机遇,也是对海南的全新挑战。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海南“要引导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把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我们要认真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走科学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只争朝夕、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一步一步地把国际旅游岛的宏伟蓝图变成海南美好的现实。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形势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当今社会变化一日千里,发展环境和竞争压力也在时刻发生变化。环境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实现发展的方式和手段也要相应发生变化,这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变的是总
思路、总方向,变的是方法、手段。我们一方面要保持发展思路和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复杂多变的新形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破解新矛盾新问题,不断丰富、创新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因此,海南人民需要提高科学发展的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的挑战和检验。
本次研修学习期间,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思考的深入,收获的还有弥足珍贵的友谊。此次研修给兄弟院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宝贵的坦诚的交流机会,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源。我们的学员,他们均来自省内各个高校,他们当中有的是教坛新星,有的是学科带头人,有的出了许多学术成果,有的善于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他们当中,有的人自信满满、善于交往,有的人矜持含蓄、谨言慎行;尽管大家性格不
一、年龄不同、学校不同,但他们都是一批充满理想和热情的高校老师。来到党校,大家共同学习,共同遵守学员手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此次研修,我们收获不仅是一些“大智慧”,也得到了一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