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心理健康吗?——谈谈心理健康标准
你心理健康吗?——谈谈心理健康标准
你心理健康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心理健康的。
可是,你能回答自己:我心理是健康的么?
在我多次关于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的培训课程中,每当提问这个问题时,总有大部分学员没有把握去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是他们不知道拿怎样的标准去衡量自己是否心理健康,一般都是凭着感觉去判断。当然,也总是有人回答有些离谱。
现场的答案有各种各样:我快乐,所以我心理健康;我身体好,所以我心理健康;我不太发脾气,所以我心理健康...。
显而易见,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什么叫做心理健康,去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而每当我在培训中向大家提问什么是心理健康时,大家纷纷踊跃发言谈自己的状况,但很少有人首先去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所以完全正确的答案很难得到。很多人容易把身体健康和快乐与心理健康搞混,往往还认为认为它们相等同。
人的健康,由生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方面构成,并且生理健康是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上的,人的身体健康是由心理健康来主导的。也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人的心理上不健康,或者很不健康,长此以往,他几乎不可能会有身体(生理)的健康。当然,除了心理因素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例如饮食、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这里主要从心理健康标准的角度来讨论心理健康因素对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水平的影响。
这里,我们从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分析和讨论出发,在对照和检验之后,再去改善、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到现在的表述有很多,但以下两个标准是被普遍公认的:
A、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心理健康标准(1946年)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生活。B、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1951年)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解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对这两个标准,从归纳、理解、判断的实用上来说,我个人的观点更倾向采纳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4条心理健康标准。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的10条心理健康标准较适合去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维度或指标,但也有抽象性,而且显得复杂,难以从概念上区分和归类。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4条心理健康标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界定,比较清晰地概括了人的几个关键特征,能够更好理解和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当一个人做到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那就是他的身体机能、器官功能和智能情绪方面的功能是完整的,有效的。身体协调代表了他躯体的系统是良好有效的;智力协调表达了他的大脑系统功能健康,认知、思维和判断能力良好有效,这是人的三大重要心理过程之一;情绪情感也是人的三大重要心理过程之一,反映了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情绪协调代表着这一重要心理功能的正常。
这一条完整地描述一个人躯体、智力和情绪的精神机能是完整的有效的,也可以说从物理和精神的角度,对个体客观方面进行考量和描述,个体的生理器官功能和心理系统是完善的健康的,这一条重点是对个体内在系统功能完整性的维度进行考量和描述。
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当一个人个体的生理器官功能和心理系统是完善健康的之后,这个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就凸显出重要性了。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他自己个体的范围内是完善健康的以后,他是否还能够顺利地很好地适应环境,他能否在人际关系中做到彼此谦让,以此来实现与环境与他人与群体和谐相处。熟话说:“痴汉不会饶人,饶人不是痴汉”,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只有心智完整健康的人,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做到“饶恕”他人,才能在人际关系中做到彼此谦让。
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表达了个体在与群体相处的过程中,具备了完善的健康的精神素质和心理功能。它重点考量和描述了个体与环境与群体相处的这一关系维度。
3、有幸福感
第一条描述了个体系统的完善和健康,第二条描述了个体与环境和群体之间的完善和健康,这一条则涉及到个体内在的价值感和心理健康的结果,那就是人有幸福感。我们可以说,这是心理健康标准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也是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它代表人的自我感受,也是个体所有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的综合考量结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是有幸福感、快乐的人。这一条,具有综合性,简洁鲜明,很具有权威性。
4、以上三个指标的价值
当有这以上三个指标完全成立之后,一个心理健康的生物个体就成立了:个体本身的系统客观上完善健康;个体与环境与群体能够很好地适应与相处;个体内在感觉非常快乐、幸福。所以,这个生物个体本身精神上心理上是健康的。但是,我们去看看,一头猪也可以是这样啊:
1、这头猪身体发育正常,动作协调,能跑能蹦,按时吃睡,具备正常猪的智力,吃饱了高兴睡觉饿了吵闹,情绪也协调,所以个体内在系统是完善健康的;
2、个体适应环境,这头猪可以与一群猪很好相处,不会随便乱咬,大家常常相安无事;
3、这头猪对一切都满意,每天吃饱睡足,内心快乐,有幸福感。好啦,我们可以说,这是一头心理健康的快乐的猪,或者说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生物个体,但是,作为一个人,具备这三条,那就够了吗?不,由于最重要的还不具备,所以不够。
人,是社会的主宰者,人是具备无限创造力的高级动物,这种高级动物还有其他所有动物不具备的一个最高的重大需求,那就是,人还需要自我成就感,需要为为他人社会服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来体现自我成就,来找到自我成就感。以上三个维度都没有涉及到这一方面,但标准的第四条涉及到了。
5、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生活
在这一条中标准中,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1、工作和职业对人的重要性及价值;
2、在工作中的能力发挥以及生活的有效性。
先看第一个角度,工作和职业对人的重要性及价值。所有的动物都只为照顾自己个体为全部目的(也有少数例外,如狼群的合作捕猎以及一只狼受伤后,另一只狼会去帮助它,等等)。而人不同,人需要有职业,在较长时期或一生的职业中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人需要有工作,为社会服务,也间接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服务。一个只为个人需求,为自己个人而活着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不是心理建康的人。关于完整的人生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层需求论广为人知,最高一层需求是自我实现,其实就是实现个人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是为人的群体为社会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个人的物质享受。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他必须有工作有职业,并且能够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马斯洛之前,马克思也有个著名的论断:工作是人的第一需求。这也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第一需求是为社会为他人的工作,这是他的价值所在,也是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之一,没有工作,一个人就不具备完整的健康的人的属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追求自我实现价值,追求得到他人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并以此作为自己愉快生活的精神支撑。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工作和职业描述的第4条标准,是对人的健康心理的本质的描述,这一条把人和其他生物区别开来,体现了地球上最高生灵的核心价值,也是评价一个人的属性是否健全,衡量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关键维度。再看第二个角度,即在工作中的能力发挥以及生活的有效性,也就是这个人应该“过这有效的生活”。这其实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实践检验。这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很“有效”,是他“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的社会实践结果。也就是从一个人在社会里在生活中最后实践的结果事实(他实践的有效性),来评判这个生物人这个社会人整个生命系统的健康与否。
在培训的课堂中,常有学员问:“老师,什么叫做过着有效的生活?”。我一般回答说:那就是看他工作和生活的效率。但这样回答似乎不够清晰,有点笼统。这样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对于同样年龄的人,是不是地位越高,或财富越多,或成果越多就效率越高,就是过着更有效的生活呢?回答应该可以是也不完全是,因为“过这有效的生活”还应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形容猴子的寓言:“猴子掰包谷”,说猴子喜欢包谷,它不停的在包谷地里掰,可它只能抱一个,以至于它掰一个新的扔一个旧的,到头来忙活了半天,最后怀里还是只有一个。这就是“无效生活”最好形容。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事,却件件不成,最后一事无成或只有很小的收获,就是没有“过着有效的生活”,也可以说,他做事没有效率,作为人的整体心智体系的客观效能不高,他不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在生活中目标明确,并且能够通过健全的心智活动,有效地而不是低效率地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6、关于4条心理健康标准的整体观点 从以上我们看到:
第一条标准从一个人躯体、智力和情绪的精神机能方面界定,从个体内、外在客观方面进行考量和描述,说明他的心理系统是完善的健康的。第二条标准从个体与环境与群体的客观关系方面进行界定和描述,表达了个体在与群体相处中,要具备完善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功能。
第三条则是对个体主观内在标准的考量和描述,一个人不管他在客观上达到了什么样的状态,不管别人怎么样去看待他评价他,他必须主观上有自己的幸福感,才是心理健康的。
第四条标准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界定,把人和动物彻底区别开了,并进一步从人在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最终结果效能方面做出了界定,用客观事实和成果说话,也就把人心理健康的状态最终确定了。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4条心理健康标准,精炼扼要,从人的生物外在和内在特性、个体特性与社会特性几个最关键的特质进行界定和描述,清晰、准确、完整地概括了人的几个关键特征,很好地定义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说,再多则显繁显赘,再少则缺而不全,故这多年来,心理健康标准描述很多,却很难有完全取而代之者。
同时,这个标准也为我们检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使我们能够简单清晰地界定心理健康状态,避免八条十条很繁琐地去检验核对(那些界定维度较多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有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简单对比和检验)。
再进一步,这个标准还为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的提升提供帮助,我们可以依据这个标准对比检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去改善和提升我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对我们有很好的检验和指导帮助作用。我建议做心理健康工作的同行们更多地使用和推广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的4条心理健康标准。
——阎柏宏培训感受摘要
有兴趣了解原文或更多,请登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531c2a401011cip.html
第二篇: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第三篇: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一、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的事业。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
二、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
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四、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向上,将影响教师队伍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五、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六、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七、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形式,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八、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一是指教师平时积极愉快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心境良好,乐观开朗,充满热情;二是稳定自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应教学环境。
九、和谐的人际关系。
指乐于与人交往,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较充分的精力从事社会交往和闲暇活动,有一种了解别人,参与社会,开放自我的强烈倾向。
十、较高的自我调适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产生焦虑时,能够运用各种理性的应付策略和心理防御机制加以调节,及时转移、摆脱不良情绪,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
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
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有以下10条: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