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学方面的书 交通管理方面的书
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中心和外围分析92 欧洲共同体222 功能主义258 地缘政治学268 国内殖民主义316 “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研究”研讨会综述
倪世雄 黄仁伟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赵可金副教授认为,任何政治现象必然存在于特定的空间,地缘政治 是地理空间和政治权力交互运作的产物,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在空间如何展开。关于地缘政治结构的力量:批判与建设 陆权海权空权
国际系统的进程主要指国际制度和国家间力量的组合。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说”
中国千年外交与地缘政治(袁南生)
中国式古代东亚文明的中心,近代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战场,美国在亚洲的驻军,以及和东南亚、东亚一些国家的同盟关系,体现了美国“全球主义”的地缘政治战略,美国极力维持各地区的平衡,从而阻止有可能完全主导某一地区的大国的崛起,防止其挑战美国的单极霸主地位。中国的地缘文化战略(潘忠岐 黄仁伟)
所谓地缘战略就是“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地缘文化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地缘文化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和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冷战结束不仅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 格局,而且改变了地缘文化格局。亨廷顿根据历史学家的既有研究,并结合冷战后的最新发展,确认了6种现代文明(印度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日本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华文明和 西方文明)和2种可能的候选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在
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南太平洋地区和以东正教文化为主的中亚地区,中国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较弱,它们至多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次级空间。在周边层次上,“大中华儒家文化圈”是中国地缘文化发展的首要空间。
新地缘政治结构的功能定位:国际主义的跨国性合作(张微微)
一、建构新模式: 结构功能视角的地缘政治学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政治分析的一种研究方式,它集中研究政治体系 履行的功能以及实行功能的结构。是20世纪60年代最盛行的政治学理论分析模式之一,这种理论框架提出了政治体系、结构、文化、功能和角色等新的概念术语代替传统理论中的国家、权力等政治学术语。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分析每一特定体系中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并假定,如果一个体系持续存在或得到适当维护的话,那么它就能完成一些必要的功能,在这种意义上,“功能”就能使系统保存或永存下去。“结构”则可能是一些有关角色的组织结构。代表人物阿尔蒙德沿着“政治体系”、“政治结构”、“角色”的顺序对政治系统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他认为,政治体系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结构是政治体系和功能的载体,没有结构就无所谓功能和体系。
政治结构又由 “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所以,政治角色是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政治结构是整个政治体系的载体和内容,而 “政治功能指的是政治体系发挥的基本作用”。也就是说,功能是体系和结构的属性,没有功能的体系和结构都是没有意义的。阿尔蒙德将政治结构的分化视为政治发展的一种表象,在结构功能主义的范畴中,政治结构 分化是政治体系在受到环境变化的挑战和压力时在结构上作出的协调性变化。重建的地缘政治结构应该是以海陆联合的全球结构和合作性区域结构,以及过渡于二者之间的区域间合作结构为主要内容
Geopolitik 《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英国 杰弗里帕克著 刘丛德译 新华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第一章:时代的属于: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
地缘政治学在19世纪引起来大的争议,因为主张接入国家政策的现实事务。德国纳粹利宣传领土扩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把纳粹主义意识形态输入到地缘中,这是地缘政治学被唾弃的直接原因。
20世纪70年代,“新地缘政治学”诞生,基辛格将地缘政治属于引入到外交政策的论述中。地缘政治学:从语义学上将,表达了政治行为和这种行为产生的地球环境间的某种特殊关系的术语。涉及到政治科学与地理学
拿破仑:国家政策取决于其地理。德温特惠特尔西任务地缘政治学的教义旨在“使政治地理学服务于这一或那一特定国家的目的”。
新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增添合法性。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分析手段是政治地图,其方法是包含于对其特性的考证之中,借此理解其所揭示的现象和滋生其形态的过程。世界政治舞台的各组成部分被视为空间客体,其相互作用构成空间现象,其相互作用构成空间现象。根本目标是了解整体地缘空间和任何既定时间里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过程包括,首先对基本空间客体自身特征的考察;其次要探视空间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空间模式,这包括对不同地理空间区域中相互作用模式差异性的观察;最后将地缘政治空间做一个整体的分析,从而确立对全部特征的判断,从实用主义出发的地缘政治学: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70年代的法国、第二章:地缘政治学的缘起
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国家作为空间范围的科学”,即国家作为空间的一个地理有机体或现象的理论。
:国家是领土组织的基本单位,国家是“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人”,正是国家观念构成了全球战争的根源。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政治地理学》:国家作为有机现象遵循其领土增长和发展的原则。他考察了国家的特性,认为国家是维持秩序,防止混乱的惟一保障。
政府组织:英国的“全国地形测量局”和法国的“军事地图测绘局”。这样的政府组织的存在证实了官方绘制地图的军事目的。
麦金德19世纪末期英国新地理学的开创者,《世界区域》《历史的地理枢纽》,海权国家处于优势地位的时代行将结束,路权即将回归。达尔文主义者关于竞争生存的观点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第三帝国是要使德国成为欧洲的霸权民族。第三章地缘政治学的衰弱
是“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强化军事同盟,企图保持绝对军事优势,以便实现“单极统治”。在战略通道上,美国谋求控制世界能源的生产和运输通道,1986 年,美国宣称要控制全球 16 个战略要道,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大了对战略通道的影响和控制力,为此,还专门构筑强大而严密的军事基地体系,形成了足够的威慑力量。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防范和遏制中国,正忙于经营一条所谓的“太平洋锁链”,企图构筑一条东起阿留申群岛,西至波斯湾的上万公里长的超长防线,为此,还加紧拉拢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企图将它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亚太通道安全合作、东北亚海事安全合作、亚太军事安全合作、东盟国家海上安全合作、中美海事安全合作、加强合作维护安全等 6 处
第二篇: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从地缘政治看台湾问题
台湾在整个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主权问题,也是中国的海权以及保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台湾还与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美国控制亚太格局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首先。台湾于中国可谓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是亚洲六大陆的的前卫,西太平洋的桥头堡。而台湾海峡是欧亚航线必经的通道,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之间航空及海运的必经之地。台湾是中国守卫大陆内地的前哨,也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意义可谓生死攸关。
从地图上很容易看出,从日本到东盟,中国基本上处于美国岛链战略包围中,中国的活动区域受到严重的限制。而东南沿海一带是我国经济的黄金地带,最发达的工业基地也基本在此范围内。中国要想突破美国的岛链限制,保护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太平洋地区找到一个安全的入海口,而台湾是中国面向太平洋最便捷的门户,是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对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军队就可以东出太平洋扩大海防纵深,从而更好地保护大陆沿海和内地的安全。如果台湾不统一,中国是一个连小国都敢来取一勺饮的受遏制的大国.“台独”一旦得逞,南沙就会不保,中国原本就不太乐观的海权就将受到毁灭性打击.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线将受到阻截,且失去南沙丰富的海洋空间和资源,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前沿地带的东南沿海地区,就将失去保护屏障,直接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威胁.到那时中国就相当于一个内陆国家.中国将丧失大国地位,其安全权和发展权乃至生存权将受到致命性打击.台湾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台湾问题意味着中国对延续百年的海权地缘政治的根本挑战,无论如何中国非得统一台湾,这关乎一个历史大国的信誉、生存以及发展.同样,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日本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冲破雅尔塔体系的束缚。而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缺乏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日本的地缘政治条件四面掣肘,极其脆弱。在北方,俄国人踩着“北方四岛”后尾。南方还有美国在冲绳岛牵着日本的缰绳。中间还有亚洲国家不断的敲打日本右翼们的脊梁骨。”根据马汉的理论,要控制海洋,必须控制海上交通线;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关键的海上据点。所以日本要发展,必须在海洋空间上大作文章,占领更多的岛屿,从而利用《国际海洋法公约》,以获取岛屿周围半径200海里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
日本有难以割舍的台湾情节,早在甲午战争时就侵占过台湾,而且台海地区是日本能源渠道的咽喉地带,台湾对于延伸日本的安全空间有重要意义。拥有台湾,日本可以控制太平洋到印度洋再到欧洲最便捷的马六甲海峡通道,日本岛屿和台湾岛形成弧形岛链对中国进行遏制,阻挠中国向东、向南发展,而俄罗斯也将被限制在亚洲北部发展,那么日本在亚洲就可以雄霸一方,甚至可以在亚太地区和美国相抗衡,到时日本就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了。
这就是日本为什么一直盯着台湾不放的原因了。而台湾问题上,钓鱼岛就是关键了。拥有钓鱼岛,也就拥有了钓鱼岛周围半径为200海里的庞大海域以及周围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资源,及其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和未来潜在的资源。那么根据《国际海洋公约》关于“主权国家以200海里内的海域为其经济专属区”的条款,日本就可以利用钓鱼岛来和中国争夺台湾了。
“台独”分子就是明白这些,才想寻求日本的帮助,日本也想通过“台独”分子牵制中国,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旨在建立一个“台日同盟”。
另外,台湾问题的最终结果也将影响到美国利益。
从中美建交前的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到建交后发表《联合公报》,从美国一面承认“一个中国”的事实到一面又对台军售,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台湾问题,美国既不希望中国统一台湾,又不希望台湾独立。
美国对中国设置的岛链限制,台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台湾不统一,台湾当局继续走“亲美路线”,美国就可以控制中国的制海权,截断中国向南发展的道路,阻止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扩大,防止所谓的“中国威胁”产生。,台海统一是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地缘政治的变化将触及到美国的利益。那么美国是不是愿意台湾独立呢?事实告诉我们不是。美国至少在形式上是承认台湾属于中国的。如果台湾独立,日本和台湾必将走到一起,结成“同盟关系”,中国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前面说过这样最大的受益者是日本,到时美国将难以控制亚太地区的局面。美国不会把台湾给日本,当年正是因为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拿走了台湾,才有后来日本法西斯的崛起和珍珠港事件。“如果中国垮下去,亚洲就出现了一个大的政治黑洞,印度、日本就会起来,俄罗斯力量就会南下,美国就无法收拾局面。”且美国如果以武力支持台湾独立,中国将会进行殊死抵抗,中国可不是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国将不再是像现在这样陷入战争泥潭不可自拔这么简单。所以美国最希望中国台湾维持现状,这是美国最大的利益选择。现状不变,美国可以依靠台湾牵制中国,同时和台湾进行军事贸易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遏制住日本通往能源基地航线的咽喉部位,从而控制整个亚太地区。
因此,从全球视野来看,台湾问题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中国希望和平统一台湾,而且必须统一台湾绝对不能让”台独”发生。日本却要为了限制中国,谋求大国地位,发展地缘空间,与中国争夺台湾。而美国则希望维持现状不变,以台独牵制中国,巩固岛链限制计划,北还可控制日本发展。台湾问题关乎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决不仅仅是一个岛屿的归属问题。
第三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及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领土地缘政治及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王亚飞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2012级,江西 南昌 330031)
指导老师:雷振文
【摘要】过去的一年里,东亚局势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先后发生了几期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事件。而每一期事件都和地缘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研究和看到这些国际热点,则会从不同角度得出别样的答案。
【关键词】 地缘政治环境 外交政策 东亚局势
从中菲黄岩岛对峙,南海局势恶化到朝鲜发射光明星卫星失败,朝核问题进一步严峻。到接下来的美菲联合军演,美方模拟进攻中国岛屿,明显遏制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发展,到接下来的中俄联合军演,中俄两国的联合军演显示了两国海军共同应对美日等国海上挑战与威胁的决心。紧接着,在美国的默许下,印度成功试射烈火—5导弹,而这也对中国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合理有效的分析和了解地缘形势,能够对认清国家形势和外交政策提供重要帮助和指导。
一、什么是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geopolitics),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意指“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从马汉的海权论到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 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学说经过众多外交家分析和拓展,已经成为较为体系的学说。
在下文的论述中,将主要从中国周边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势,分析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考虑到军事是政治手段的延伸,在这里把军事行动归为政治行为)。
二、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历史变迁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以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为标志,世界冲突的中心正式从中东转移至亚洲东部地区,而亚洲东部地区的中心正是中国。亚洲东部地区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同时也是国际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各种争端和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既可以看到欧美国家插手东亚事务的影子,也显现出了东亚各国内部乃至国家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利益矛盾加剧的迹象,在各个核大国核力量恐怖平衡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的时代背景下,大规模地区战争已失去了它生长 2 的土壤,地缘政治博弈在允许小规模地区冲突的前提上回到了它原有的政治层面上。
总体来说,现阶段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是,在中俄“同盟”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框架下,北部和西北部的地缘政治环境较为稳定;在西南方向,中国“联巴制印”,在与印度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故次为稳定;在东部和东南部,内有台湾问题,南海问题和朝核问题掣肘,外有美日同盟和美澳同盟的制衡以及美国“岛链政策”的封锁,再加上近年来美国军事力量的不断不断向西太平洋地区集结,压迫中国的战略空间,故形势最为紧张。
三、中国地缘政治形势分述
1、中国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中俄关系
中国在北部与俄罗斯和蒙古接壤。蒙古奉行“周旋于各大国之间以寻求其利益最大化”的外交策略,故其在与俄罗斯保持亲密关系的情况下也不忘与美国定期举行军事演习以加强美蒙合作。在与中国接壤的所有国家中,中蒙边境线最长,但中蒙关系却走得不远不近,当然也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反复。
苏联解体后,北约乘机东扩,在东欧和南欧不断压缩俄罗斯的地缘空间。中美关系的蜜月期也随之结束,从“联中制苏”转而采取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在此背景下,中俄结成某种非正规意义上的“同盟”以对抗欧美的不断挤压,在国际上保持了较为一致的立场,中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俄罗斯在西方对中国武器禁运的情况下,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至今已成为中国军队中的主力装备。尤其随着中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俄合作关系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俄罗斯正式归还中国黑瞎子岛等领土以及俄 3 向中国输送石油天然气管道的贯通,进一步巩固了中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的能源需求。
但是在“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的国际政治交往原则下,虽然中俄之间有诸多共同利益,但是在双方努力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不免引起对方的猜忌和防范,毕竟中俄关系不是“同志加兄弟的友谊”的关系。比如俄罗斯在南亚的战略明显有遏制中国的意图,出口中国的军事技术俄罗斯有所保留,而且中国在俄罗斯的商人也时常受到俄罗斯的不公正待遇。而中国发展对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俄罗斯一向视中亚为自家后院)也会被俄罗斯解读为中国试图削弱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
2、中国西部地缘政治形势
中国西部从北到南比邻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中亚国家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的关系,边界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中国和中亚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往密切,既保障了中国对于石油天然气的需求(中亚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地区),也配合了中国对于“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打击,保障了中国西部边境的安全环境。但是,由于西亚拥有着储量惊人的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西亚的能源也成为博弈中的重要争夺对象。
3、中国西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阿富汗局势
大致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中国在南亚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接壤。二战结束后,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独立后的印巴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矛盾不断升级,先后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最终巴基斯坦被印度肢解(东巴基斯坦独立,成立孟加拉国),双方由此结下世仇并为 4 了相互威慑而先后拥有核武器,至今仍然龃龉不断,成为南亚的主要不稳定因素之一,同时也威胁到了中国在南亚的安全利益。
印度一直在针对中国极力加强其军事实力,而中国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后,一对印度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慑。印度作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视中国为其称霸南亚的最大障碍(中国一直为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再加上边境曾经边境冲突中的失败和现实的领土争端,造成了中印之间“明和暗斗”的现状和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普遍负面情绪。
现在同为“金砖五国”的中国和印度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个国际金融制度的改革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但在双方的高层交往日益频繁之际,民间感情却大有不升反降之势。印度媒体常常有针对中国挑衅式的新闻报道,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上台之后,中国与印度争相拉拢这个小国,以达成对对方的地缘优势。国际上,俄罗斯和美国也有扶植印度防止中国势力进入印度洋的战略意图。
由于印度对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的利益威胁,中国在南亚的基本外交策略可以概括为“联巴制印”,同时加强中国与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等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防止印度在南亚做大,威胁中国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向南亚扩展中国的影响力,甚至为以后中国驻军印度洋做好先期准备。就现阶段而言,由于两国均处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期,双方都不愿意过早摊牌,况且在国际上拥有诸多共同利益,在一定时期内中印关系也将继续维持在一定的合作水平上。
说到南亚,不得不提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国家——阿富汗。阿富汗从19世纪起就一直遭到别国的入侵。先有英国从印度侵入阿富汗,苦战无果的英国撤走后,80年代苏联为继承彼得大帝“南下印度洋从而控制世界”的遗志再次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战场在得到欧美和中国的军事支援下变成为了另一个越南,并 5 最终拖垮了苏联。2001年,美国借口“911事件”军事占领阿富汗,但也无一例外地深陷其中。
弱小而贫瘠阿富汗之所以能够引起各个时代的超级大国的垂涎,正是由于他独一无二的地缘位置。曾有西方学者提出“世界中心”的概念,认为阿富汗位于世界大陆板块的中心,向北可威慑俄罗斯,向牵制击中国,向南可压迫印度并且南下印度洋控制世界航道,向西可入侵波斯湾掌握世界的能源命脉。所以有人又说,谁拥有了阿富汗谁就拥有了世界!虽然阿富汗对于处在战略发展期的中国并没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美国占领阿富汗之后,对中国的安全起到了极大的威胁和影响,这无疑是新的安全隐患。
4、中国南部地缘政治形势和南海问题
中国在南亚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隔南海相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经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往来关系,由于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以及南海问题的日益尖锐所带来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前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提到东南亚不得不先说越南,提到越南,中国人往往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二战结束后中国对于印度支那战争和以后的越南战争中对越南的大力支持所带来的越中友好的怀念,另一方则是对于此后越南在印度支那强力推行“印度支那联邦”政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企图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并建立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直至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愤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越南沿袭中国模式,经济迅速崛起,其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可与中国沿海地区想媲美,甚至在劳动力成本上更占优势。然而随着越南国力的上升,似乎历史又回到了中越武装冲突前的那段时期。虽然中越两党在越军从柬埔寨撤军之后关系逐步恢复 6 正常,但是中越对于东南亚政治空间以及经济利益的争夺却愈发激烈,尤其在南海问题上。为了在军事上对中国形成“不对称优势”,越南积极扩充海军和空军。为了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越南大规模引进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非法开采南海石油,以达到削弱中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的可能性。随着中国海洋军事实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对于能源需求的暴增,中越之间的南海争夺还将进一步激化。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却对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的国家——缅甸。中缅之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缅甸军政府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的集体封锁下坚持数十年而岿然不倒,正是得力于中国的极力支持。一般认为缅甸把守着中国的南大门,一个亲中的军政府对于保障中国西南方向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时至今日,缅甸的战略价值有了新的定位。西方媒体曾一度大肆渲染中国在印度洋的“珍珠链计划”,而串成这条珍珠链的地区就包括缅甸的部分岛屿和港口(还有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众多岛屿和港口自东至西成链状分布,故称为“珍珠链”)。此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印度洋上中国“珍珠链”军事战略的实现,为中国以后驻军印度洋,北上遏制印度的发展,南下扼住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并保障自己的航道安全,构成先期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修建结束,来自波斯湾和非洲的石油即可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由缅甸直接经陆路输送到云南昆明。此举既可降低运输成本,还避免了西方国家扼住中国石油咽喉的危险,是中国以后向印度洋发展的战略之举。南海是继波斯湾,北非和加勒比地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石油储存地,丰富的石油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东盟国家一面加紧扩充军备,一面积极引进数百家西方石油公司进入南海开采作业,意图是南海问题复杂化。南海上一千多口油井中中国自 7 己的油井竟然一口也没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是否切实有效在此不做过多评论,现在是中国该认真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的时候了。
5、中国东部地缘政治形势和朝核问题
中国在东部与朝鲜接壤,关于朝鲜战争具体细节,在这里不做详细论述。结果就是美国驻军韩国,全面封锁制裁朝鲜;朝鲜为自保而秘密发展核武器,造成今天的朝核问题。说是朝核问题,其关键却不在于核问题,而是美日对中俄的地缘政治形势的打压,即美国借口朝核问题在东亚对中国及俄罗斯压迫中俄的地缘空间以及日本企图全面复兴的企图。
朝核问题久拖不决,对于处在战略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中国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一个和平的地缘政治环境。而这正是日美所不愿看到的。朝鲜半岛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状态,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周边安全挑战,不得不分心东顾朝鲜,在东北维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同时还面临这巨大个国际舆论压力(国际舆论认为朝鲜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是因为中国没有向朝鲜施加足够的压力),不利于中国的发展的战略。而对于美国,朝核问题却为其驻军韩国和日本,并进一步加强其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提供了法理基础。使其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黄海军事演习,威慑中国。对于日本而言,朝核问题为其“国家正常化”提供了借口。日本常被嘲笑为“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由于和平宪法的限制,使得日本的军事力量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朝核问题正好为其借口自卫而大力扩充军备提供了口实,为其全面的军事复兴找到了法理基础。可以说,朝核问题不仅仅是核问题,更是各大国为各自利益而借地缘政治的角力。
东亚问题异常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自不需赘言。就现实问题而言,中日间钓鱼岛争端和黄海划界问题,争吵乃至小规模冲突不断,成为以后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日之争不仅在于领土资源的实际利益冲突,更是东亚地区乃至乃至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导权之争。把今天的日本比作一战后的德国似乎有所不妥,但日本对于国家正常化,极力寻求加入联合国安理会,谋求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大国。一旦美国为遏制中国而为日本“松绑”,面临着与日本可能爆发的冲突,中国不得有所不警惕。
总之,东亚局势是中国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中之重,是中国可能面临的冲突集中爆发地。由于东亚问题中已有中美俄等大国涉入,爆发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拥有应对紧急突发事态以及“代理人战争”的能力,并在东亚博弈中立于有利地位仍然至关重要。
四、中国地缘政治形势发展趋势的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各个地缘方向上的政治形势好坏不一。
在未来一定的时期,由于中俄之间的诸多共同利益的促使,在中俄双边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多边关系的合作框架下,中国和俄罗斯以及各个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仍将继续并朝着更深的方向向发展,北部和西北部的地缘政治形势基本维持在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水平上。
在西南地区,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准盟友”关系仍将继续维持,与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随着印度的进一步崛起,中印两个大国之间的摩擦会逐步增加,军备竞赛有升级的趋势。但考虑同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印在应对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时一致立场以及经济领域的共同利益,矛盾不至于公开 9 化。总体来说,西南方向上的地缘政治形势总体稳定中还有存在诸多变数。
在东南亚方向,中缅、中柬之间的传统友谊继续维持,中国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往来将会进一步加大,但由于美国的进一步介入和南海问题逐步公开化,军备竞赛逐步升级。未来东南方向上的地缘政治形势不会获得较大改观,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鉴于美国对华的遏制战略,朝核问题短期内解决的可能性不大。随着日本的军事逐步复兴和台湾问题的久拖不决,东部的地缘政治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小规模军事冲突和突发性事件仍会时有发生。朝核问题和台湾问题是仍是制约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
那么,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最大的核心利益,就是保持内部的团结稳定,只有团结稳定,我们才能一心一意地发展我们的经济、文化、国防,改善民生,实现现代化,只有保持稳定,中国才能够得到合理发展,中国社会稳定了,经济发展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才能好转。
参考文献 巴殿君;论朝鲜半岛多边安全合作机制[J];东北亚论坛;2004年01期 邓浩;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3期 梁志明;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兴起与东盟意识的增强[J];当代亚太;2001年03期朱颖;试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双边主义特征[J];当代亚太;2005年10期 张震;东盟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策略演进: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视角[J];东南亚;2003年01期 张振江;“东盟方式”:现实与神话[J];东南亚研究;2005年03期 赵常庆;;论中亚形势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相互作用[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02期
第四篇:中国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
美国《纽约时报》3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 由于全球衰退导致需求锐减,沙特被迫减少1/4的原油产量。“2009年对别人来说是痛苦的一年,对我们也是如此,”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简称沙特阿美公司)首席执行官哈立德-法力赫说,“我们正经历相同的现金流问题。但我们迅速调整,我们的战略考量没受到影响。” 此次经济衰退也促成沙特和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中国成功的经济政策为迅速复苏铺平道路,另一方面衰退导致美国经济进一步放缓,石油消耗量从2005-2007年的峰值削减10%。结果,沙特去年出口中国的原油多于美国。
虽然对美出口今年可能反弹,但从长期来看,美国需求下降、中国重要性增强表明,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正在进行根本变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转变,”法力赫说,“人口和经济趋势正在使之明朗化———情势迫在眉睫。中国是石油的增长市场。”
沙特官员已经意识到美国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沙特很多年前就停止成为美国头号供油国的努力。这并不是说该国正切断同美国的关系。能源经济分析师爱德华?摩斯认为,这种转变是沙特和美国关系的一种健康进展。与此同时,沙特出口中国的石油去年达到每天100多万桶,比前一年翻了一番。中国现在进口石油的1/4来自沙特。沙特阿美公司在中国福建的大型炼油厂近期竣工,该炼油厂计划每天从沙特接收20万桶原油。同时,沙特阿美公司打算在青岛建第二个炼油厂。印度也引起沙特的注意。
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高级战略副总裁让-雅克?莫斯科尼说:“石油流动正从西方转向东方,沙特以前卖给欧美的原油现在流向亚洲”。美国前国务院官员布拉德?布兰认为:“这恰恰反映了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和崛起的亚洲。他们现在认为同中国的关系是战略性和长期的。”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中东问题专家奥特曼说,美国对沙特石油依赖减弱会给沙特带来问题,因为美国确保着海湾安全。“沙特特别担心全球市场这样一种格局:所有的增长来自东方,所有的安全保障来自西方,”他说。中国对原油未来两年的日需求将增长90万桶,今年的消耗量会占世界1/3。虽然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石油市场,但美国仍旧是最大消费国。“这是个长期的生意,”法力赫说,“美中都是未来需求巨大的市场。”▲
第五篇:中国地缘政治现状及地缘战略
中国地缘政治现状及地缘战略
从政治地理的视角,可将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环境分为东南西北四段,中国东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韩国,问题有东海大陆架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中国西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五国,问题有中印边界争端,印巴科什米尔争端、阿富汗问题。(与中亚五国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特别是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了中亚三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南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越南、菲律宾、印尼、美国,主要问题有南海主权归属问题。
中国北线地缘政治,主要邻国有俄罗斯、蒙古,问题有边界争议。(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困扰中俄几个世纪的边界问题已解决,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地缘关系。在地理上处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蒙古国,目前虽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但近年美、日、印度等大国势力加紧对蒙古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渗透,因此对其潜在的问题应有清醒的估计。)
为此,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制定新的地缘政治战略
1.加快发展以周边国家为主体的地缘经济
2.在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框架内,坚决维护海洋权益 3.加快开发南海海域的汽油资源
4.坚决打击以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和中亚一些国家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确保中国西部边疆地区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