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应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

时间:2019-05-14 06:5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政放权应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政放权应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

第一篇:简政放权应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

简政放权应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

【孝感华图教育导读】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突出亮点,是在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过程中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将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情放给市场决定,适合社会组织承接的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从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上,要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其成为政府转移职能的可靠承接者。

由社会组织进行行业自律,承担一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是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拥有大量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保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少发达国家建立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公共事务的伙伴关系,英国政府在1998年即与社会组织代表签订了《政府与社区及志愿者组织合作框架协议》,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政府也与社会组织签订了类似合作协议。得益于此,他们在提高政府效能和社会治理水平上取得了很多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998年机构改革中,国家撤销了十几个工业管理部门,转制成立了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原本由政府部门承担的大量行业性、事务性工作交由这些行业协会商会承担。他们很好地履行了相应职能,钢铁、石化、建材、煤炭、汽车、家电、纺织等相关产业不但没有停滞或萎缩,还取得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组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较大提升。截至2013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达54.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8.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5万个,基金会3549个。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形成固定资产总值1496.6亿元,年收入1884.9亿元,吸纳社会就业1200多万人,已经具有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一定基础。当然,我国社会组织在数量、规模、吸纳就业人数、经济贡献率和作用发挥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了简政放权力度,先后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多数放给市场机制调节或下放给地方政府,还有一部分交由社会组织通过行业自律和社会化服务方式承担。如“梁思成建筑奖”、“规划师职业资格认定”、“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事项已转由相关行业协会、学会承担。近年来,仅广东省就将103项资质资格认定、评比评审等事项分类有序转移给社会组织,其中近一半转移事项已实施到位。深圳市今年把原来政府承担的职称评定工作全部转移,有30家行业协会承接了45个评委会职称评定工作,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发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积极作用,除了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外,需要进一步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组织承接能力。

改革登记制度,为社会组织“松绑”。登记门槛过高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作用发挥的瓶颈。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必须深化登记制度改革。按照中央要求,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上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下放部分审批权限,取消对社会团体筹备成立和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审批,把基金会和异地商会登记审批权限从省级以上民政部门下延至县级民政部门。

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变“行政化”倾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部分社会组织特别是有些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倾向严重,政社不分,管办一体,弱化了其本质属性和应有活力。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作用,必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一业多会,保持良性竞争,增强社会组织内在活力,使其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发挥作用的主体。

加强规范管理,处理好“放”和“管”的关系。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的,放和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子才能跑起来。”当前我国一些社会组织还存在行为不规范、自律性和公信力不足的问题,社会公众对于社会组织能否承接好政府转移职能,会不会成为“二政府”,还存在一定疑虑。因此,在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同时,必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工作,创新监管方式,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进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完善社会监督举报受理机制,拓宽社会监督渠道,并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加强行为自律,提高服务水平。

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更好发挥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要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围绕民生保障、行业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项目开展购买。要应用竞争机制,优选资质条件好、承接能力强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和评价体系,加强考核,优胜劣汰。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确保转移职能“接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政府职能转移后,社会组织要“接得住”、“接得好”,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要按照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要求,不断完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和民主机制,完善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社会组织加强科学管理,依法依照章程开展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组织诚信度和公信力。做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发挥中心镇的积极作用

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发挥中心镇的积极作用

陈文杰

小城镇在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人口集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小城镇仍存在规模偏小,带动农村发展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适度控制小城镇数量,选择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建设,培育成为中心镇,将是农村城镇化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心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中心镇既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又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中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心镇是发展壮大农村产业的有效平台。通过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向中心镇工业功能区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可以减少和避免农村中小企业遍地开花造成的乱占土地、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提高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工业的集聚发展也会促进技术、人才、金融、信息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并带动各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供重要支撑。

(二)中心镇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中心环节。农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落后,优质教育资源不多,公共卫生服务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发挥中心镇的积极作用。中心镇是一定区域中的核心乡镇,承担着组织本片区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职能,比其他乡镇拥有更为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公共服务资源。依托中心镇,可以将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网络延伸到所有村庄,统筹建设覆盖城乡的路、电、水、环卫等基础设施网络,配套完善农村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电、通讯等设施,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1

(三)中心镇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主要载体。据国家统计局初步预计,未来15年内将有近2亿农村人口进城。而由于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农民工收入低,农村富余人口将以就近流入县域甚至乡镇企业为主。在2004年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县域范围内吸纳了65%,其中乡镇企业和县级中小企业吸纳了80%,而在乡镇一级则主要集中在以中心镇为主体的小城镇。从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来看,省内就地、就近转移的劳动力都占到90%以上。中心镇在吸纳本地农村人口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外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一些中心镇外来人口甚至超过本地户籍人口。

培育中心镇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统筹中心镇与农村地区的规划与布局。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合理撤并乡镇。选择发展基础设施较好、交通便利、镇区建设和人口有一定规模、乡镇工业相对集中和专业市场比较发达的中心镇,进行重点开发,扩张规模,提升功能。二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培育中心镇的发展特色。依托中心镇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以及在县域的功能分工,分别确立大都市卫星镇型、加工工业型、商贸流通型、旅游开发型、交通枢纽型、古镇保护型等不同发展类型,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发展格局。对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心镇,要有更高的发展定位。三是要抓紧编制(或修编)中心镇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以规划为导向,整体推进中心镇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二)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中心镇竞争力。中心镇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中心镇的产业竞争实力。一要合理选择工业主导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档次和附加值,淘汰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二要建设高标准的工业集聚区。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生

态化发展,引导农村工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三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探索用现代工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方法来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鼓励工商企业投向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四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面向工农业生产,大力发展金融、贸易、信息、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着眼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商品住宅、社区服务等生活型服务业。五要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完善交通、电力、信息、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制定出台促进产业发展的税收、土地、规划、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发展行业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三)创新中心镇的建设机制与管理体制。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20多年前原是一个小渔村,后来在全国率先推出土地有偿使用和户籍管理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周边地区的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自办企业发展、自找门路就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浙江的温州、绍兴、义乌,广东的东莞、佛山等地,依靠市场机制,发动民间力量建设中心镇,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中心镇发展的可行路径,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共同开发”的总体思路。首先,县级政府要在政策、财政、金融、税收和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中心镇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要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最大限度地放宽中心镇建设的投资领域,把可经营项目全面推向市场,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尤其要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兴办教育、保健、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第三,要推进乡镇综合改革,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限。可参考广东做法,县级职能部门在中心镇设立派出机构,如公安分局、税务分局、电信分局、中心医院等,以加强中心镇的公共服务职能。

(四)消除农村劳动力向中心镇转移的体制障碍。一要破除制约农民进入中心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加快实施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消除附加在户

籍制度上的就业权、居住权、教育权、社会参与权、社会保障权、医疗服务权和公共设施权与福利服务权等不合理功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二要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换取土地作为生产功能、资产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补偿。三要加强对农民的就业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包括,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多元化、经常化、制度化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提高农民的创业或就业能力;充分发挥中心镇的劳务市场作用,完善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保证农民进入中心镇后能享受子女入学、城镇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

第三篇:发挥宗教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发挥宗教积极作用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县政协委员 XXX 宗教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具有积极、消极两重作用。当今世界,宗教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全球60亿人中有48亿人信仰宗教,10起局部战争冲突中有9起都与民民族宗教相关。在我国,全国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信众1亿多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近9万处,宗教教职人员30多万人,佛教、伊斯兰教与民族关系紧密,天主教、基督教源自国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宗教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日渐加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程中,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让宗教发挥积极作用,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全面建设和谐美好新XX凝聚力量,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全县宗教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信教公民15万余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近几年来,信教人数呈上升趋势,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性别、文化、职业方面有新变化。县内宗教活动场所从88年开始恢复设立,目前,全县共设立宗教活动场所17处,其中,佛教场所14处、道教场所2处、基督教堂1处,住场所宗教教职人员60余名,宗教活动场所占地面积15万㎡,建筑面积5.7万㎡,固定资产价值近2亿元。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有部分信众,未设立活动场所,信教群众或在家或到邻县参加宗教活动。随着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事务管理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强化基础,宗教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进一步建立健全宗教工作网络。县上建立了由统战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宗教工作协调机制,2005年恢复设立县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2007年更名为县民宗局,各乡镇政府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从事宗教工作的干部。2007年3月,我县在全市率先建立起县佛教协会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等县级宗教团体,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建设,指导宗教团体近几年先后调整充实场所负责人8人,确保场所管理有力,活动有序。

加大对宗教工作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县上将宗教工作纳入了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内容,2011年3月29日,县政府召开了首次全县宗教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对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省市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了各级干部对宗教工作的认识,几年来,仅XX电视台报导宗教工作新闻每年达到10余条,积极宣传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报道全县宗教工作。

(二)突出重点,宗教领域更加和谐稳定。

加强教职人员培养,充分发挥代表人士作用。围绕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目标,每年都要由县上组织开展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有关人员培训,各宗教团体和场所充分利用各种会议、举办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和场所其他有关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宗教代表人士培养,在县政协换届中,安排宗教人士委员4人,常委1人,本届政协任期内,宗教界委员积极参与政协活动,撰写提案4件,发挥优势参政议政。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有序开展。县级相关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指导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依法做好教职人员管理,按照教义教规开展宗教活动。寿宁寺成功举办了2000多人参加的正果法师圆寂20周年法会,白塔寺多次成功举办了数百人参加的传授居士菩萨戒法会。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监管工作,从2006开始,每年都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有关部门及乡镇密切配合,组织机关干部、公安干警和民兵上千人做好了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宗教活动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宗教系统安全检查,督促场所每月进行安全隐患排查,近几年先后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2处。

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县统战、民宗部门每年初进行培训和动员,活动中加强指导,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年终认真开展检查、督促和评比,引导创建活动顺利进行。2007年以来,经过申报评审,全县认定合格场所10个,其中获省表彰1个,市表彰9个,占场所总数的59%,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自力更生,组织宗教界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截止2011年9月30日,纳入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期调整的13个重建项目中,已开工13个,占任务的100%;已基本完工12个,占任务的92%;完成总投资1025万元,占计划总投资91%。各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殿堂和宗教教职人员基本生活用房恢复重建全面完成,宗教活动正常进行,宗教内部稳定有序,灾后恢复重建卓有成效。

(三)加强引导,积极作用得到发挥

在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日,宗教界积极开展“重温历史、同心同行”主题教育,采取歌舞、展览等多种形式感党恩、颂成就,坚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

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祖国的活动。在拉萨“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打砸抢事件发生后,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迅速行动,召开座谈会,带领广大信教群众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信谣、不传谣、维护了社会稳定。在揭批“法轮功”和抵御“渗透”中,我县宗教界发挥优势,积极作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认真开展各项回报社会活动。几年来,全县宗教界大力弘扬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县内洪涝旱灾、汶川特大地

震、玉树地震、广安洪灾等抗救救灾和“打造继光故里”活动中,广大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举善心、献爱心、讲奉献、做功德,先后共募集捐款100多万元,支持灾区人民抗灾自救,支持公益事业,为打造继光故里作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宗教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宗教领域保持了稳定,宗教界积极服务全县大局,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宗教工作中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县、乡(镇)和村宗教工作网络有待加强,干部群众对宗教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长效管理机制、责任追究制和预警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宗教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二是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场所负责人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是宗教活动场所分布不合理,大部分宗教场所建筑设施建设程序不规范。

四是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滞后,工作落实难度大。五是非法宗教活动时有发生,乱建庙宇、私设基督教聚会点现象仍然存在,大量民间信仰需要引导。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大对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把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和宗教知识纳入对各级干部学习培训计划,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宗教政策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对宗教工作重要性的认

识。要通过教育培训,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到宗教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辨证规律。在当今世界,传统宗教仍在发展,新兴宗教不断出现,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转型期,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民思想活动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为宗教的传播和扩大影响提供了空间,不能只看到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的对立,消极对待宗教。要充分认识到宗教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还包括组织、行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宗教的社会作用既有巧用、善用、活用而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有被利用、误用、错用而破坏现存社会秩序作用的两重性,既可以成为积极因素又可能成为消极因素,宗教的社会作用是由如何被调动、被激发而决定的,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宗教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地做好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信教群众也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只要我们的政策把握得好,管理引导得当,广大信教群众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宗教的认识,分清宗教与迷信,正信正行,既要宗教信仰自由,又要依法办事,依法开展活动,自觉抵制邪教。

2、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加强管理。要加强宗教工作的属地管理,充分发挥县、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和工作责任制的作用,把宗教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内容。同时,进一步完

善宗教工作责任追究制、协同协作机制及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宗教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完善执法机制,遵守执法程序,避免不作为、不到位。要加大宗教工作经费投入,将宗教工作经费和宗教团体补助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正常开展。要定期排查宗教领域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宗教界和谐稳定。

要依法加强对宗教活动进行管理。一是坚持原则。要紧紧围绕“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依法管理原则。二是严格依法。各有关部门要严于执法、善于执法,努力做到敢于管理不缺位,依法管理不越位,正确执法不错位。三是充分发挥合法宗教团体的作用制止非法的宗教活动,引导民间信仰,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3、规范团体、场所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要以“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为载体,重点加强团体、场所的制度建设,推行目标管理考核测评,在宗教场所实行财务公开,保证日常管理的规范有序。

宗教活动场所分布不合理,既影响信教群众宗教生活,又给依法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要兼顾需要和可能,引导宗教团体合理布局,依法申请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满足群众宗教生活要求,推进依法管理。要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管理,宗教活动场所的新建与改造、场所周边环境的建设等,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建设程序进行。

宗教教职人员不足,是制约我县宗教积极作用发挥的一个重

大问题,要加强宗教团体、教职人员和场所负责人的队伍建设。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宗教爱国人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各教的特点,指导宗教团体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等多种途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大对宗教团体和场所负责人的培训和学习交流力度,不断提高教职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自身管理水平,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合格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使他们能够自觉团结和引导信教群众共同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要认真做好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落实工作,切实保障信教群众合法权益。宗教教职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人员流动性大,落实政策不明确具体,宗教场所收入不高等问题是影响工作落实的关键所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落到实处。

4、密切配合,综合治理,依法取缔非法宗教活动。治理和取缔非法宗教活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群众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基础和前提,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密切配合,依法治理,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要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管理、监督和审批,加大对建设项目的土地用途管理和监督,对修建庙宇的建设项目要依法严格审批,凡未经批准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及早进行查处取缔。要加强对迷信职业者的教育和引导。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根据地理条件合理规划和布局,对一些历史悠久和达到一定规模的庙宇,进行改扩建,依法设立宗

教活动场所,方便当地信教群众正确合法地开展宗教活动,满足信仰需要。

5、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宗教界人士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要重视和利用宗教在心理慰藉方面的特殊作用,各宗教包含弃恶扬善、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等的内容,在人民群众特别是信教群众中具有调整失衡心态、平复心理焦虑的积极作用,引导理性对待事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宗教作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其本质特点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这种心理调节作用和灵魂的自我净化、道德的自我完善,间接地对大众心理调节起到引导作用,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道德风尚。要积极鼓励、引导宗教界人士参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掘宗教关于和谐的理念,使宗教更加自觉地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和道德资源。要引导和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养老、义诊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为建设和谐美好新XX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浅谈科室负责人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浅谈科室负责人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科室是组成一个部门的主体构架,虽不是法人单位,然而却承担着这个行政或事业部门职责中执法管理、业务审核等具体工作。科长在我国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组织序列中是最低一级的领导,却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集国家政策和上级领导决策的具体实施于一身,又直接面对基层和工作事项,对其中诸多细节和问题了解、掌握的更为透彻。所以,科室负责人对国家政策和领导决策的掌握、领会程度,洞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主管领导沟通、协调的方式、方法,都是影响该事项处理的重要因素。

随着近两年来,我区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工作的逐步规范、完善,各职能部门都相继设立了业务科室,配备了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能否发挥好业务能手、工作参谋、领导桥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科室本身,甚至其所在部门的办事效率和工作业绩。作为一名担任过科室负责人的人事工作者,通过多年学习和观察,在此就科室负责人如何发挥积极作用,谈一点浅显的看法,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作为科室负责人,应该自强素质。

科室负责人身负一科之职,科室的全部职能业务,能否

发挥开展的好,全靠科长带领、调度、安排。作为科长,首先应该时刻清楚科室的职责内容,学习、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各项业务操作的程序,涉及的环节,研究各环节间的关联及相互配合、制约的方法。并养成定期组织科室人员集中学习、交流的习惯,使科室全体人员都基本掌握、了解其他岗位的业务知识,形成经常相互沟通、协作的工作氛围,引导各岗位之间的工作程序,形成一套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从而大大提高科室的整体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不断巩固、完善基础性工作资料,对业务范围内的事项情况、数据,做到随时掌握、随时调整。同时,在科室职责范围内,要主动开展工作,善于发现常规工作之外的业务盲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完善相关制度、程序,探索性的开展非常规业务,完全发挥科室职能。

二、作为科室负责人,要有责任意识。

科室负责人身担一科之责,必须有所担当。科长不仅是

一个职务,也附带着这一职务相应的责任。科室职能中被赋予执行的国家、省、市的法律、法规、条例等政策依据,以及其配套的操作程序、制度等,都是科室工作职责的组成部分。在熟练操作业务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严格执行政策依据,充分履行工作职责与实际环境、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既要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又不违反政策规定,这就要求科长不但要熟练掌握业务知识,还必须学会运用固定的政策,去解决不断变化、发展的工作任务,既要对政策负责,又要为群众办事。所以作为一名科长,就必须有责任意识,必须时刻能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的存在。不能存有只沾利益不担责任,只想任职不愿履责的想法,不能养成一遇责任就推诿,一事不担的习惯。要善于研究政策,养成经常与上级和下属沟通的习惯,形成上、下级的桥梁,及时将下属的工作思路和想法以及工作事项的实际情况、实际环境、具体困难反映上去,勇于向上级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在研究、处理问题时,更好地掌握真实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三、作为科室负责人,须存大局观念。

科室负责人作为一科之长,不再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已进入了国家人事管理制度中领导干部的行列。大局意识是每位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科室负责人,要从更高的角度要求自己,在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有大局意识、集体观念,要事事从全局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得失,要有较强的集体荣誉观。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主动承担较困难的工作,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斤斤计较科室和个人得失,不为科室和个人的利益和方便,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使集体造成不便或损失。在业务工作中,不能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要养成科室相互配合、协作的习惯。本着便捷、节约的原则,减少重复性工作,除保密资料外,基础性相关业务信息应形成资源共享的工作模式,从利于工作、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科室间、岗位间相互协作合力推进整体工作。

科室负责人作为一科的管理者,对下要面对服务对象、科室成员,对上要接触上级领导、主管单位,对外要协调科室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复杂的业务、人际环境,不懂点儿工作艺术、管理方法,只会造成手忙脚乱、意见纷飞的局面。科室负责人,对内要善于管理、善于观察,了解科室人员的脾性、能力、特点等综合因素,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不能一概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要善于观察人员思想、行为的变化,养成思想交流、沟通的习惯,了解每位下属对自己的不同看法,及时帮助下属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对上要与主管领导经常沟通,常听一听领导对近期科室工作的看法、想法,研究化解工作难题的办法,将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和了解到的工作信息,及时向领导反映。遇到科室管理和工作中的矛盾,要学会自己化解,不要急于向领导上交,即使必须向领导反映的问题,也应同时提出自己的处理建议,以供领导参考。对外要善于团结同志,每个科室都有其独立的空间和业务,但不等于你的科室是绝对独立的,你需要他人的配合与帮助,更要养成乐于配合和帮助其他科室开展工作的习惯,要主动关心、帮助其他科室及其工作人员遇到的困难,分担他们的难题和任务,众人拾材火焰高,只有这样你的科室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人乐于为你分担。

科室负责人一职看似简单,却是锻炼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最佳岗位,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学问,在此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第五篇:简政放权,社会组织承接好政府职能转移的建议

简政放权,社会组织承接好政府职能转移的建议

以“简政放权”为核心取向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主张将政府职能中“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政府把一些事务性的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从体制内转移到体制外,由社会组织承接,从而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从2013年起,截止2015年1月,政府先后取消下放8批共858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然而,政府“交棒”之后,我省的社会组织能否“接盘”?又该如何“接盘”?

一、广东省社会组织现状

(一)社会组织数量发展快速

据广东省民政厅公开数据,2009年,广东省社会组织有26627个,2013年有41317个,截至2014年7月共有4.4万多家,其中社会团体有1.9万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有2.2万多家。近年来,广东省社会组织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广东省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预计到2015 年,全省社会组织总量将达到5 万个以上。

(二)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能力稳步提高

初步估计,2011年底广东有11%的社会组织承接了政府转移的职能,9%的社会组织有政府购买的服务;根据最新的省政协社法委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全省社会组织能够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大概占15%。以此估算,广东省社会组织承接能力平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 7

(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创新发展

广东省从2012年7月1日起,除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前置审批的以外,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不再需要找主管单位这个“婆婆”,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同时放宽行业协会商会准入条件,简化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程序实行备案制,降低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在资金额度、会员人数、登记程序、审批时间等方面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当然在降低门槛、放宽准入条件的同时,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措施将更加严格。

(四)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支持有条不紊

为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集中出台一系列文件:《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旨在要求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服务程序、经费保障机制等;《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涉及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事务服务、行业管理与协调事项、技术服务事项、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和技术性服务等262项服务项目被纳入第一批政府采购服务范围。经过两年的运行,2014年7月2日省政府印发新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暂行办法》,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将不仅仅限于社会组织,而是扩大为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公益类事业单位和其他机构。

/ 7

(五)社会组织培育专项资金持续不断

为推进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出台《广东省省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粤财行〔2012〕245号)文件,对成立3年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公益服务类、行业协会类、学术联谊类、公证仲裁类、群众生活类、枢纽型社会组织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给予一次性补助,每年投入资金约1亿元,扶持社会组织数量达数百家。比如2013年,省财政厅、省民政厅拟对终审报告提出的400家社会组织发放专项扶持资金9000万元。

(六)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广东省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购买服务范围。2011年,广东省政府大概有130余项职责交给社会组织或事业单位,同时在国内率先试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2012年公布首批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涉及262项内容。第二,购买服务支出。广东省2009年至2012四年累计各级政府用于购买服务资金才达到11.1亿元,而2013年仅一年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就接近5亿元,其中广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就达到3.3亿元。

二、广东省社会组织发展存在问题

(一)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与《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中公布的服务范围相比,当前全省社会组织能够有能力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大概占

/ 7 15%,其他85%的社会组织受规模、资金、人员、专业资质、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无力承接项目。如果按照目前1%的能力提升速度,这不但与省民政厅预想力争50%以上社会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资质和条件的目标相差甚远,而且要实现省政府规划2015年大部分组织能够承担政府转移、委托、授权的职能,能够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恐怕更难。

(二)政府购买服务进展缓慢

2014年,广东发布首本社会工作发展报告,这报告显示,广东省社会组织数量,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总量居全国首位,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广东省虽然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但不具有强制性,加之社会组织力量薄弱,一些政府部门往往以此为由不愿意购买服务,例如,广东省在2012年初推行的省级部门编制政府购买服务计划工作中,有20%多的部门没有编制政府购买服务计划,这些部门以工作性质为由,明确表示没有购买服务需求。其次,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规模小,据羊城晚报报道,2013年广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达4.66亿元,不足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0.10%和全省政府采购规模0.03%;2013年广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达到3.3亿元,但也仅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0.24%。

(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小

虽然广东已经出台财政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每年投入资金约1亿元,但每年能获得财政资金扶持的社会组织约占全省社会组织总量的1%(2013年为0.91%),99%的社会组织难以享受到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

/ 7

(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健全

通过查询广东省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知悉,目前只可以查询省级和广州市的社会组织的基本信息,除此之外其他市的社会组织基本信息还没有实现共享,信息公开度低,公开内容较少。

(五)社会组织仍然官方味浓

据不完全调查了解,相当多的社会组织聘请政府已退休离休和在职官员作为领导或顾问,重大的活动也要请官员参加,不仅仅是广东省,全国普遍存在这种社会组织依然戴着半官方‘帽子’的现象,致使社会组织仍是行政化的管理和工作方式,这不但不利于社会组织灵活发展,而且容易滋生腐败。

三、广东省社会组织发展建议

(一)每年更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

2012年6月,广东省财政厅公布了《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至今两年半未更新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建议尽快更新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的目录、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目录等,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二)加大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在培育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广东省每年安排大概1亿元的资金,对于近5万个社会组织,且每年大概仅有1%的社会组织能享受到专项资助,目前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太小、扶持对象太少。建议省财政继续加大社会

/ 7 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资金投入。

同时,民政部赋予广东作为社会组织改革先行先试省份,广东省理应争取向中央财政申请更多的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用以探索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新路劲、新突破。固然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补助资金预算2亿元左右,其中发展示范项目(A类)约5000万元,但这主要拟资助200个左右西部省份,剩下1.5亿元全国来分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三)加强社会组织的创新监管

为进一步释放社会活力,目前社会组织前置审批简化,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引导社会组织自律,从而帮助社会组织不断提高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创新社会监督机制,将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纳入社会监督体系,切实提升社会组织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和谐共生。

公平严格筛选有承接能力的社会组织。目前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广东省省本级社会组织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的目录已公布三批选定名单,继续做好公开筛序、严格审核,保证最具能力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四)健立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

为更好地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确保服务目标最终得以实现,建议

/ 7 政府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独立性和专业性优势,对社会组织受托开展的各项服务进行绩效评估,只有服务绩效合格的社会组织,才有资格继续承办政府委托的各类服务。

通过绩效评估不但可以促进社会组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也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

(五)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目前广东省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有关社会组织的信息不完全,建议下一步公开全省社会组织的基本信息和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实时查询功能;同时,完善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平台,对社会组织的履约情况、奖励、不诚信、违规等行为实时公开,以此推动社会组织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作,有助于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提高公信力。

(六)改变社会组织内部人员推选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作用,发挥市场活力,必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让公务员兼职逐步退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面向社会招聘和内部竞争晋升双结合,让更具备资格、资历和有能力的人员留在社会组织,以此推进社会组织民间化、市场化、自治化。

/ 7

下载简政放权应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政放权应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探索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的实践与思考———李传米(共五则)

    关于探索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的实践与思考———李传米 2012-11-07 阿勒泰市 阿勒泰市解放路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干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管理重......

    总结赵朴初宗教思想 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总结赵朴初宗教思想 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方立天 2007年11月6日,笔者应邀参加纪念赵朴初居士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赵朴老总揽全局、开拓创新的卓越品格......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积极作用

    认真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工会积极作用 省成立50年来,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市的工运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市各项建设事业中发......

    工会组织要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工会组织要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安全生产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由......

    发挥活动课对写作训练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活动课对作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邱佩丹 2010年高考改卷结束,担任广东省高考改卷作文评卷组组长的陈妙云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评论本年考生作文“使用陈旧材料观点来套作应......

    如何发挥课堂评价用语的积极作用

    如何发挥课堂评价用语的积极作用 老师课堂上的评价用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一句得体的温暖人心的评语足以令人终身铭记;反之,一句刺痛人心的带有侮辱性的评语也足以给人......

    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 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王志乐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 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完全走出危机的一年,也是中国确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蓝图的关键一年。“十二·五”规划......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发挥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发挥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积极作用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从主体上也就是人的方面,真正解决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