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XX农村商业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XX农村商业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切实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确保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等法律法规和审慎监管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 本行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确保持续发展,将风险管理纳入本行整体发展战略,通过风险管理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确保审慎合规经营,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符合监管要求;
(三)确保风险可控,在可承受范围内实现风险、收益与发展的合理匹配。
第三条 本行风险管理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部门及岗位和所有操作环节;
(二)适应性原则。风险管理与机构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水平相适应,并根据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风险管理目标;
(三)独立性原则。风险管理的机构、人员和报告路线应单独设置,对业务职能予以制衡;
(四)融合发展原则。风险管理应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以风险管理推动业务稳健发展,确保机构价值的长期提高。
第二章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第四条 本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应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保证风险管理条线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第五条 董事会负责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主要风险管理职责包括:
(一)决定整体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限额和重大风险管理制度;
(二)领导本行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审慎经营,明确风险偏好并设定可承受的风险水平;
(三)批准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设置方案;
(四)确保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并对高级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评价;
(五)组织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充分性与有效性。
第六条 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董事会授权履行风险管理职责。
第七条 监事会负责监督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主要风险管理职责包括:
(一)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是否履行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职责;
(二)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是否履行了风险管理职责;
(三)对高级管理层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情况实施检查;
(四)要求董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纠正其损害机构整体利益的行为并监督执行。
第八条 高级管理层是本行风险管理的执行主体,对董事会负责,主要风险管理职责包括:
(一)认真执行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战略,落实风险管理政策,制定覆盖全部业务和管理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
(二)推动建立识别、计量、监测并控制风险的程序和机制,采取适当的规避风险、缓释风险、降低风险和分散风险的方法和措施;
(三)提出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方案,保证风险管理的各项职责得到有效履行;
(四)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改进;
(五)按照董事会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状况、采取的管理措施以及风险管理长短期规划等情况。
第九条 设置首席控制风险官,首席风险控制官负责分管风险管理条线工作,不得分管前台业务工作,直接对行长负责。
第十条 设立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建立和实施本行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的统一管理,该部门与业务部门保持独立。主要职责包括:
(一)拟订或组织拟订各类风险管理的政策和制度;
(二)组织对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效果进行检查评估;
(三)研究确定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控和缓释方法;
(四)研究提出本行的重大风险限额;
(五)对风险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并根据风险报告制度进行报告;
(六)对业务风险进行审查,提出风险审查意见;
(七)对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及资产风险分类进行审查;
(八)牵头推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九)向业务经营部门或分支机构委派风险管理人员,委派的风险管理人员独立实施风险审查。
第十一条 合理划分风险管理部门职能与合规、法律、信息科技及其他专业风险管理职能之间的界线,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的信息交流反馈与分工协作机制。
第十二条 各业务经营部门是本行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本部门和本部门业务条线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对本部门和本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负第一责任。
第三章 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第十三条 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和要求,制定覆盖所有业务和管理环节的政策和程序,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第十四条 根据整体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制定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应与本行的发展规划、资本实力、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第十五条 风险管理政策应涵盖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并保证连续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主要内容包括:
(一)风险管理组织、职责和权限安排;
(二)可以开展的业务;
(三)可以采取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方法;
(四)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
(五)适当的风险管理限额,包括信用风险限额、市场风险限额和流动性风险限额等;
(六)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七)采取压力测试的情形与范围;
(八)风险管理信息的报告路径;
(九)对重大和突发风险的应急处理方案。
第十六条 根据风险管理政策,建立覆盖风险管理重要环节的程序和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一)对各类主要风险的识别和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二)对各类主要风险的计量程序和方法;
(三)对各类主要风险的缓释或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四)对各类主要风险的监测程序和方法;
(五)对各类主要风险的报告程序和方法。
第十七条 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政策应符合资本约束与监管要求。针对业务发展和风险变化,应制定保持资本水平、提取减值准备的规划。
第十八条 逐步建立并保持压力测试程序和方案,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外部环境变化和监管要求,不定期开展压力测试,预防极端事件可能带来的冲击。
第四章 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第十九条 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已开展和拟开展的业务风险予以充分识别和评估,强化风险管理措施的执行,完善报告机制,有效管理风险。
第二篇:网络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探析
[摘要]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实质性网络银行 业务的分支机构为50余家,客户数量达40余万。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外,也增加 了我们的风险。本文分析了网络银行经营业务的特点,指出了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类型,并对风险的防范进行 了探讨。
[关键词] 网络银行;业务特点;风险;防范
一、网络银行的业务特点
(一)低成本和价格优势
1.组建成本低。一般而言,网络银行的创建费用只相当于传统银行开办一个小分支机构的费用。
2.交易成本低。就银行一笔业务的成本来看,手工交易约为1美元,ATM和电话交易约为25美分,而互联网交易仅需1美分,只有手工交易单位成本的1%。
3.给客户的价格优势。由于网络银行运营成本比较低,可将节省的成本与客户共享。通过提供较传统银行高的存款利率、低收费、部分服务免费等方法争夺更大的客户市场。而且,通过网络电子确认系统,还可避免诈骗和损失。如在美国,目前支票占支付市场的60%,传统纸制支票诈骗曾使零售商每年损失120亿美元,而电子支票不仅消除了支票诈骗的可能性,而且节省了处理大量纸制支票的费用和时间。
(二)持续性与互动性服务。网络银行系统与客户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上网自主服务等途径。实现网络在线实时沟通。银行的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因特网就能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银行业务不受时空限制,每天可向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这也延长了银行的业务时间。
(三)标准化服务。网络银行通过私码与公码两套加密系统对客户进行隐私保护。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比物理的营业网点更标准、更规范,避免了因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及情绪好坏所带来的服务满意度差异。
(四)业务全球化。网络银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全球化的银行,网络银行利用因特网能够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际市场的,而网络银行只需借助因特网,便可以将其金融业务和市场延伸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把世界上每个公民都当做自己的潜在客户去争取。网络银行无疑是金融运营方式的革命,它使得银行竞争突破国界变为全球性竞争。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拥有先进网络技术和营销经验的国际性大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完全可以不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而利用网络银行争揽金融业务,抢占当地的金融市场。网络银行业务的竞争将是无国界的、更为迅速的竞争。
二、网络银行风险透析
由于网络银行主要经营电子货币和电子结算业务等虚拟金融业务,所以,网络银行除了具有传统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外,从技术、业务、法律角度分析,还具有以下特定风险。
(一)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安全风险。由于网络银行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缺陷必然会威胁到网络银行的安全。这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有许多,主要包括:(1)目前许多银行采用了UNIX系统主机终端模式,而UNIX系统在网络安全上存在严重漏洞。主要原因是UNIX系统未提供主机与终端之间的通讯加密,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源代码已经公开,如从一台联网的UNIX工作站上使用“跟踪路由”命令的话,就可以看见数据从客户机传送到服务器要经过的许多不同节点和系统,它们最容易受到攻击。(2)TCP/IP协议安全性差。由于Internet采用的是TCP/IP协议,该协议在实现上力求简单高效,而较少考虑安全因素,大多数Internet上的信息加密程度不高,在电子邮件口令方面、文件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窥探和截获。(3)防火墙安全性不高。就防火墙的安全性来讲,首先是防火墙产品自身是否安全;其次是防火墙设置是否合理。目前,许多防火墙在配置上无意识地扩大了访问权限,从而可能被外部人员利用,从中获得有用信息。(4)缺乏有效监视和评估网络安全性的手段。(5)未能对来自Internet电子邮件携带的病毒及Web浏览可能存在的恶意Java/ActiveX4控件进行有效控制。第二是技术选择风险。网络银行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网上业务的开展,因而存在所选择的技术解决方案在设计上可能出现缺陷或被错误操作的风险。比如,在与客户的信息传输中,如果网络银行使用的系统与客户终端的软件不相兼容,那么,就存在着传输中断或速度降低的可能。
(二)业务风险
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来源于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缺陷而导致潜在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可能来自网络银行客户的疏忽,也可能来自网络银行安全系统和其产品的设计缺陷及操作失误。操作风险主要涉及网络银行账户的授权使用、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网络银行与其他银行和客户间的信息交流、真假电子货币的识别等。
2.市场信号风险。市场信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非对称导致的网络银行面临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引发的业务风险。例如,由于网络银行无法在网上鉴别客户的风险水平而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网上客户利用他们的隐蔽信息和隐蔽行动对自己有利但损害网络银行利益的决策,以及由于不利的公众评价而使网络银行丧失客户和资金来源的风险等。在虚拟金融服务市场上,网上客户不了解每家银行提供的服务质量究竟是高还是低,或者说,究竟是物美价廉,还是货不对路。因此,多数客户将会按照他们对网络银行提供服务的平均质量来确定预期的购买价格。但是,这个预期的购买价格将低于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能够承受的最低价格,结果,只有提供低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可以被客户接受,而高质量的网络银行则被排挤出网上市场。
3.信誉风险。网络银行信誉风险是指网络银行无法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不能建立自身的良好银行信誉,从而无法从事银行业务。一旦网络银行提供的虚拟金融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公众所预期的水平,且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不良反映时,就形成了网络银行的信誉风险。或者,如果网络银行的安全系统曾经遭到破坏,无论这种破坏的原因来自内部还是来自外部,都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网络银行的商业信心。
(三)法律风险。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两方面:一方面是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规章和制度,以及在网上交易中没有遵守有关权利义务的规定,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财务披露制度、隐私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货币发行制度等;另一方面是网络银行法律的缺乏。我国网络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有关法规中对于网络银行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清晰,缺乏相应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规章及试行条例。因此,利用网络及其他电子媒体签订的经济合同中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网络银行的风险类型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目前,国际国内主要的网络银行风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电子扒手。一些被称为“电子扒手”的银行偷窃者专门窃取别人网络地址,这类窃案近年
呈迅速上升趋势。因为Internet服务在给银行和用户提供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为窃取银行业、用户秘密数据的非法“侵入者”敞开了大门。一些窃贼盗取银行、企业秘密卖给竞争对手,或因商业利益,或因对所在银行、企业不满,甚至因好奇盗取银行和企业密码,浏览企业核心机密。据美国官方统计,每年银行在网络上被偷窃的资金达6000万美元,而每年在网络上企图利用电子化盗窃作案的总数高达5-100亿美元之间。“电子扒手”平均作案值是25万美元,而持枪抢劫银行只有7500美元。“电子扒手”多数为解读密码的高手,作案手段隐蔽,不易被抓获,通常能够查获的约为1/6,而只有2%的网络窃贼被抓获。
2.网上诈骗。网上诈骗已成为世界上第二种最常见的网络风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吸引人的免费资料等引诱互联网用户,当用户接受他们提供的电子邮件或免费资料时,不法分子编制的病毒也随之进入用户的计算机中,并偷偷修改用户的金融软件;当用户使用这些软件进入银行的网址时,修改后的软件就会自动将用户账号上的钱转移到不法分子的账号上。网上诈骗包括市场操纵、知情人交易、无照经纪人、投资顾问活动、欺骗性或不正当销售活动、误导进行高科技投资等10种互联网网络诈骗。据北美证券管理者协会调查,估计每年网上诈骗使投资者损失100亿美元。
3.电脑黑客。称非法入侵电脑系统者为“黑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首先提出的。克罗地亚的3名中学生在操纵电脑遨游信息高速公路时,进入了美国军方的电脑系统,破译了五角大楼的密码,从一个核数据库中复制了美国军方的机密文件。据美国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的估计,1995年全球企业界损失在“黑客”手中的财富达8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损失4亿美元。由于对“黑客”闯入国家安全防务系统的担忧,甚至担忧未来的“电子珍珠港袭击”,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具有制造电子炸弹的能力,这对引发国家金融安全的潜在风险也是极大的。
4.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对银行电脑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1996-1997年的18个月中,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平均每个月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从过去200种上升到500种左右。全世界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已达18000种,尚有上百种待查明的计算机病毒在流传。1999年4月26日的CIH病毒的爆发,就使中国4万多台电脑不能正常运行,大多数电脑的C盘数据被毁,中国民航的20多台电脑也被感染,部分航班时刻表数据被毁。此外,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银行的电子函件也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
5.信息污染。正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存在工业污染一样,信息时代也有信息污染和信息过剩,大量无序的信息不是资源而是灾难。互联网络用户数和网络业务量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包括大量商品广告等网上“垃圾”,影响了网络银行发送和接受网络信息的效率,更严重的是风险也随之增加。
三、网络银行的风险防范
网络银行的种种风险已引起我国政府与金融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创建和发展网络银行的同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防范和化解网络银行的风险:
1.设计和执行与网络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网络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网络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网络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
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管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
2.加快发展网络加密技术。近年来,世界加密技术的市场规模巨大,达到几十亿美元,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美国在加密技术电脑软件的开发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较其他在加密技术方面先进的国家如以色列、瑞士、俄罗斯和日本等还略胜一筹。我国应尽快学习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
3.发展数据库技术,建立大型网络银行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技术存储和处理信息来支持银行决策。要防范网络银行的资产风险,必须从解决信息对称、充分、透明和正确性着手,依靠数据库技术储存、管理和分析处理数据,这是现代化管理必须要完成的基础工作。(1)网络银行数据库的设计可从社会化思路考虑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分析,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科学管理。(2)不同银行可实行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建立不良借款人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3)对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控制关系、业务控制关系、人事关联关系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数据库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统计,统一授信和监控。
4.加速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金融工程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高科技基础上产生的,是指运用各种有关理论和知识,设计和开发金融创新工具或技术,以期在一定风险度内获得最佳收益。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应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马柯维兹的投资组合理论、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及布莱克和斯科尔斯的期权价格等理论,并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技术、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和自动化网络技术,不断创造、设计、开发各种新的组合金融工具,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得以加强。
5.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针对目前网络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相关的法律,以规范网络金融参与者的行为。首先,电子商务立法要解决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如怎样取用交易的电子证据?芽法律是否认可这样的证据?芽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的行为规范、跨国银行的法律问题。其次,对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和金融机密等也都要有相应的法律制裁,以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
参考文献:
[1]纪玉山.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2] 张贵乐.金融制度国际比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赵家敏.电子货币[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4]薛志平,沈成宏.知识经济大趋势[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第三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农村金融》第261期刊登了一篇《流程改革:风险管理的突破口》的文章,介绍广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程化管理改革首家试点单位高明联社流程化管理改革的先进经验。高明联社通过一年的改革试点,已形成了全面控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前、中、后台运行的流程化管理控制体系。高明联社各项存款64亿、各项贷款44亿、经营利润6913万元,比我们联社规模稍大,高明联社的改革试点经验对我们联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很有启发意义。
启示之一,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高明联社从构建起流程型的组织架构入手,整合理、监会和经营层下设各委员会权利与职责,将内设机构分为前、中、后台,细分为公司、个人、资金、授信、运营、综合管理、风险和监审八大条线,形成“前台接单、中台审单、后台下单”,同时将网点业务功能由核算交易主导型改造为营销服务主导型,以此适应市场竞争。
启示之二,实现“对内规范化、对外简单化”的流程运行效果。高明联社通过优化、再造核心流程,修订、删增规章制度,改进授信、资金运营、财务管理等流程,减少非增值环节,明确流程运行的岗位责任人、合规要求、风险防范措施和流程运行时间。并通过双人、双职、双责制度及岗位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集中事后监督的模式,构建起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流程化风险防控体系,达到提升流程运行绩效和防控风险两大目的。1
启示三,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效果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高明联社通过建立账务处理中心、资金营运中心、授信审批中心、清算中心、事后监督中心等各种管理中心和集中处理及事后复核等运行模式,逐步达到权限控制的“收口”管理和集中控制,减少不必要环节,拉近了高层战略目标与底层运营流程的距离,达到了精简组织机构和减少管理人员的目标,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效果,解决了原体制低效率、流程漫长、部门为政的弊端。通过流程化管理的实施,强化客户经理作为市场前端在服务中的源头作用,积极实施品质服务和品牌服务,建立起坚持客户至上、客户优先,为客户“量身定做”,“一票直达”的服务机制,从而保证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贯彻执行。
我县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组建县联社一级法人以来,管理体制、业务规模、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但不可忽视,信用社同质化严重,从总部到信用社到分社,只有客户大小的区别,而服务、产品之间的竞争方式都是一样的;低效率、流程漫长、部门为政,难以对市场迅速反应,更难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同时,近几年来查处的违规、违纪案件,也充分暴露了我们联社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管理空白。随着县内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多,随之会带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产品、服务以吸引客户。不改革我们现有的管理体系和经营理念,在蛋糕并不大的我县市场竞争中将失去我们应有的份额。
根据监管部门提出了“清流程、抓风险”,将规范自身业务流程
作为防范风险及案件的基础性工作等要求,联社制定了《 2010—2014年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规划纲要》,其中就有对“流程管理”的建设要求。联社应按照条线化、专业化的原则,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改造进行规划,以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适应“以客户为中心” 经营理念和流程化风险防控目标。目前,可从三个方面逐步推进:
一是对管理流程进行改造。应以联社总部各事业部专业化垂直管理为改造方向,前台业务,联社总部业务管理部门不能只管管理,更应直接参与业务经营,业务板块内部实行专业化分工,设臵相应的子部门(或岗位)。中、后台也应以实行专业化垂直管理为改造方向。形成以专业化板块、扁平化机构和垂直型管理模式,同时注重横向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实行矩阵式管理、双线汇报、双重领导的组织架构。
二是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造。目前运行的信贷管理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已基本能支撑“流程银行”的运行要求。主要是各业务环节、点上岗位如何设臵、权限如何设臵、合规要求如何细化、风险防范措施如何明确、流程运行时间如何保证;风险管理如何从制度上体现双人、双职、双责要求,岗位之间如何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要求,以及对联社所有的信贷产品如何按“流程银行”的要求进行制度安排等,从而形成《流程化管理运行控制体系文件》,满足流程运作的要求。
三是打造专业化的营销团队。信用社客户群体复杂,面对农村
众多农户小额贷款需求,致使联社支付了过高的管理成本,也消弱了参与县域内中、高端客户的竞争能力,但支持农户小额信贷需求也是联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此,建议在前台业务板块中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细分出来,单独组团队管理;另从系统内、外两个层面招聘人才,组建对公、对私营销的两支客户经理团队,一方面,理顺了社与社的地区差异,另一方面,由专业的客户管理团队以品质服务和品牌服务去市场营销,同时探索实施联社直接量化考核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从而保证联社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合规风险管理部)
第四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贯彻实施方案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
引》贯彻实施方案
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局性工作,为确保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按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银监发【2009】107号,以下简称《指引》)的要求,加快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现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统一思想认识
近几年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逐步缓解,但经营机制未发生根本转变,已严重影响了机构的健康发展。为此银监会充分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参考COSO风险管理框架,紧密结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特点,制订发布了《指引》。《指引》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基础性、纲领性文件,它提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倡导的方法改进风险管理水平,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管理机制建设框架,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考核问责、风险管理文化、监督与评价等六个方面。按照《指引》的要求全面建设风险管理机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是转变经营机制、向产权明晰和经营有特色的现化金融企业迈进的必经之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务必要认识到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切实依照《指引》的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银监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贯彻实施《指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从根本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强化组织推动
为确保《指引》的顺利贯彻实施,省联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与各级监管部门应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在3—5年内按照“梳理—规划—建设—提高”的路径,分类规划、梯次建设,实现全面建设风险管理机制的目标。
各省级联社应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各业务相关部门参加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小组(委员会),明确牵头部门和各相关部门职责,将机制建设各项内容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定期召开(按月或至少两月)小组例会,进行专题研究。省级联社牵头负责对辖内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的具体组织部署、指导督促和评估考核,明确工作步骤与内容,制订统一工作方案(规划),组织培训与经验交流,检查基层社机制建设的进展与落实情况,建立定期通报和考核评价制度,对辖内各相关单位和基层社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总结、考核和通报评价。
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由董事长(理事长)牵头成立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办公室,对照《指引》的要求,在省级联社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与协办部门,定期总结,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上报省级联社。要建立制度、狠抓落实,严格、认真、规范地按步骤、按要求、按规定时间,精心组织贯彻实施《指引》工作。村镇银行在监管机构和主发起银行指导下制订实施方案,并及时将工作进展情况报监管机构。
各级监管机构负责现场检查和督导,并结合现场检查结果和非现场监管情况,对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价。
三、加快队伍建设
加强机构高管队伍建设和专业骨干队伍建设,将精通业务、经验丰富、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同志充实到风险管理部门领导队伍专长、精通专业知识、作风踏实高效的专业人士充实到风险管理关键岗位,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风险管理队伍。
抓好业务培训,对高管层和风险管理人员开展多形式、全方位、有重点的专业培训和全员风险管理培训,力争两年内完成对全部风险管理部门及岗位人员的轮训工作,普及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强化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落实各业务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不断加强机构自身建设,增强风险管理团队的整体实力,从而提高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
四、明确分阶段工作目标
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对照《指引》提出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内容,首先对现有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在此打基础上,农村银行机构按3年、农村信用社按5年统筹制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明确各年工作任务与目标。
(一)第一阶段目标(2010—2011年)
初步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确立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搭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完成授信、会计出纳、投资等主要业务流程再造与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着手开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完善考核问责制和薪酬激励机制等。
(二)第二阶段目标(2011—2012年)
重点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管理的水平。全面改造股权结构,完成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尝试引入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初级法和经济资本管理,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压力测试情景模式,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三)第三阶段目标(2012—2014年)
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优化风险管理模型工具,逐渐推广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建立与本机构业务相适应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健康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在全行(社)得到切实执行,农村银行机构在2012年底,农村信用社机构在2014年底基本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五、严格考核与评价
各级监管机构和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机构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职责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全力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共同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做好。各级监管部门通过现场检查及时对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价,并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情况作为对机构监管评级和对省级联社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现场检查时应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情况作为主要的检查内容之一,并在各项目的检查计划、方案和评价报告中充分体现。对于没有有效失去风险管理机制建设、风险管理缺陷屡查不改或工作走过场手指省份,省级联社要承担相应责任,属地监管机构要严加督导。省级联社要将《指引》的贯彻落实情况列入对基层社的考核评价范围,与综合绩效挂钩,根据考评结果,对于实施情况好的机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实施情况差的机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机构领导班子进行问责。
六、2010年具体工作部署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在3—5年内初见成效,其中2010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部署动员
2010年3月2日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之后,各银监局、各省级联社要立即。各银监局和省级联社牵头负责召开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宣传动员大会,并对《指引》的推行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通过召开动员大会、编发简报、内部报刊增发专刊或开辟专栏、制作墙报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深入的宣传发动,广泛宣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指引》的重要意义,增强全体员工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初次动员在时间上要与培训工作同步进行或前后紧密衔接。
(二)全面梳理与分类规划 今年上半年,各省级联社应组织对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制订全省统一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3—5年战略规划,并要求各基层社制订具体规划方案,着手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将梳理结果及3—5年规划以省为单位于6月30日前上报银监会,同时报属地银监局,各基层社也应将各自的梳理结果和具体规划方案报属地监管机构。
(三)半年总结与经验交流
今年7月底前,各省级联社应对今年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初步总结并上报银监会,上报材料中可附典型案例和照片。银监会将选取其中工作进展情况较好的省份的材料,集中汇编成册交向全国推广,在必要时召开工作座谈会,推动后续工作。
(四)年底考核
今年年底前,各省应对全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各银监局应将风险管理机制评价作为对省级联社履职评价和机构监管评级的重要内容,形成汇总报告后及时上报银监会。各基层社也应对全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报送给属地监管机构。银监会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省《指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工作开展好的地区进行通报表彰。
第五篇:对邮储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
商业银行不仅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是管理风险的企业。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合规管理既是银行实施有效内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银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邮储银行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基础薄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在邮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政储蓄的基础上组建的,主要沿用的是原邮政储蓄网点、设施、人员配制及组织管理结构,部门设置还不完备,部门之间还存在重叠和交叉。缺乏必要的数据、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这些都不利于推进合规管理机制建设。
风险管理理念尚未确立。邮储银行的员工由原邮政储蓄的员工,社会招聘的新员工及一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多数员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合规风险管理就是经营效益的理念认识不够,漠视风险的粗放经营观念和行为依然存在,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内控制度不完善。邮储银行缺少一套统一完整的内控制度,且内控制度没有形成检查、评价与改进的良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内控的运行效力。邮储银行在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时,没有相应地制定新制度,或是新制度滞后于现实发生的风险,导致操作性不强。
二、加强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建立有效管理合规风险的运行机制,才能确保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结合邮储银行的实际,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几点:
建立合规风险组织体系。组建独立的合规部门,在基层邮储银行配备合规风险审查人员。积极推行合规部门(岗位)人员任职资格审查制度及资格评定制度,通过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择具备专业技能,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合规岗位人员,完善风险合规管理队伍。建立起合规责任体系。明确合规部门是银行专门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董事会和高管层对银行合规经营负最终责任,业务部门对合规风险负直接责任,员工对其业务活动的合规性负责。此外,业务部门应支持合规部门实施合规风险监测与评估,主动地进行动态合规自我评估。
创建科学的合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合规制度。坚持“先订制度再运作”的原则,加快合规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并按照合规要求,对现行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进行梳理完善。二是要切实建立扁平化、流程管理、岗责体系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确立清晰的报告路线和问责制、举报制等,体现合规风险管理在整个银行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合规问责机制。严格对违规行为责任进行认定与追究,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将合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加强合规管理,降低违规机率。
培育合规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一是全员参与。合规是银行所有员工的责任,树立“合规人人有责”、“合规创造价值”等理念,使合规成为银行全部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才能保证合规管理的贯彻落实。二是提高员工合规能力。加强合规培训和宣传,大力开展岗位操作和职业道德培训、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规范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增强员工合规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了解自己在操作中的风险点,将合规理念贯穿到业务操作每一个环节和所办理每笔业务中,在经营发展上杜绝违规行为。此外,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合规风险大讨论活动,鼓励员工结合各自岗位职责,主动发现和暴露合规风险隐患或问题,对相应的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提出自身的落实计划。
梳理各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加强梳理各项业务流程,对可能导致操作风险的业务流程、环节或存在的风险点一一记录在案,收集和掌握一线业务人员对各业务环节操作风险了解程度,根据梳理、排查情况,结合内外审计发现的合规风险隐患和监管部门的合规风险提示等制定防范措施,抓好内部的协作配合,做到业务线、风险合规线、内部审计线“三线把关,三线合一”。只有通过各环节严密配合,银行内部有效的合规机制才能形成,合规风险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刺客魔传 仙界走私大鳄 封天印地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