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原》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忧思

时间:2019-05-14 06:5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马原》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忧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马原》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忧思》。

第一篇:学习《马原》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忧思

学习《马原》后对我国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忧思

2010年7月16日

通过七十余课时的学习,我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在中学已经有所涉及,如今再次学习,对其理解加深了。我认为,不管处在什么时代,不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不管是什么人,“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最有力的思想工具,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最易让人接受的,因此是绝对的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有两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人们对其认同感却没有那么强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障碍。

我对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忧思,是以以下观念为前提的。一是我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当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更长远的共产主义,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二是共产主义必将取得胜利。

首先,我想谈一下当今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总体的形势。一百六十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公开树起共产主义旗帜,从此共产主义运动一直延续至今,起起落落,有过辉煌,也有过挫折。自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国家变了颜色。如今“共运”正处在一个低潮期,除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成就显著以外,其他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普遍低迷,力量薄弱。像朝鲜这样的国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体制僵化,对外封闭,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这样的社会主义体现不出其优越性。其他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都处在本国半执政(如印度共产党)或在野状态。

这样的一个总体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共产主义幽灵依然在游荡,资本主义的丧钟还是没有敲响。“马克思、列宁等人预言资本主义很快覆灭并没有成为现实。而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似乎没有过时,还能发展。金融危机没有使资本主义灭亡,通过调适似乎变得更强盛了。现实表明,资本主义还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尽管危机重重,但还不会在短期消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显著增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机制上全面干预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如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劳动人民的利益。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已经极度淡化了。即使生活再难以为继,也不会认为是被剥削被压迫的结果。所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从理论到事实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这一论断似乎就不能成立了。

二战之后,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战略,试图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渗透并最终使社会主义灭亡。与之相反,赫鲁晓夫也曾提出过“和平演变”的构想,这是对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当时其他国家的共产党视之为修正主义。其实,在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暴力革命已经是不可能了。在资本主义国家,应该号召劳动者(也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所谓的“中产阶级”)联合起来,唤醒其主人翁意识,和平改革,不断改革,逐步将社会从资本主义推进到社会主义,达到革命的目的。

在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坚持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承认。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一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跨过了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但生产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但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要能跟得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是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已找到的比较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但是,这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仍然存在着相同的一些因素,存在着可以互相吸引、互相借鉴的东西。善于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中把握统一,这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之一。经济全球化已经席卷整个世界,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个浪潮。经济全球化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严峻的现实挑战,这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体两面。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除了经济体制的转轨,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一些是积极的、进步的、普世的、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而很大一部分又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邓小平实际掌握国家领导权力以后,对就有体制实行大力改革,在解放思想上积极改进。一些理论、政策、道理,往往以直白形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如“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一部分人认为邓小平是实用主义者而非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他摒弃了马克思主义。同样,现阶段我国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是不可实现的,中国迟早要由社会主义转为资本主义。还有人认为如果我国实行资本主义,会有更好的发展。有这样想法的人群不在少数,下层劳动人民、生活比较好的工薪阶层、个体及私营企业主中都存在着,从我们平时的活动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也就是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背景下,有着很强的不和谐音。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学家从资本主义强国转一圈,回国就鼓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极力宣扬“市场至上”、“市场万能”的思想,日趋极端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成为一种强势话语,认为市场的自发调节是万能的,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应该完全相信、从不怀疑。极力反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而且承认和支持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而我们知道,连美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都不可能完全实行绝对的市场自发调节机制了,在经济危机出现后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干预。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只有将“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管用。在他们看来,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政府多印了钞票。至于解决办法,“短期来讲就是政府放任不管只压缩自己的开支;长期来讲,一个是立法禁止政府干预银行自主经营,第二个办法就是恢复金本位制并废除中央银行。而且,我感觉到中央所坚持的路线在下层执行上方向是有偏离的。这在当今中国广泛的社会问题上表现很突出。

有一个历史经验,就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问题突出的阶段。我国虽然渡过了这道坎,社会矛盾却在进一步凸显。

有人感叹:在中国有这样一群经济学家或者经济学爱好者,他们似乎是投资人聘请的专业辩护士。就在讨论富士康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论辩说:“有些富士康之外的人,比如学者,呼吁富士康提高工人工资,或者改善工人福利,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富士康如果真的照做了,劳工反而会遭到最大损害:富士康不盈利,关门大吉或者裁员,失业的劳工,他们连那点血汗工资也拿不到了。”

更有甚者还称,“富士康是在救人而不是害人。在重重管制下,在这么重的税负下,富士康还能生存,这就是对工人、对底层百姓的巨大贡献。一家在政府这么多的干预下艰难生存的企业,居然还受到知识分子的强烈指责,中国的知识分子太令人失望。”

“富士康不仅不是血汗工厂,它还是一家伟大的企业。” “没有资本家,你连跳的楼都没有!” ……

这哪是中国的经济学家说的话?明明是在为资本家辩解,(当然我们也要承认那些企业家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辩解,为资产阶级思想伸张正义,公开承认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合理性。这种思想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清除,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益无害。否则,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置于何处,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置于何处?

过犹不及。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改掉了落后生产方式、落后思想,但不能矫枉过正。“左”的路线不该在出现,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绝不应该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教员评语:

第二篇: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范文)

浅谈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

【摘要】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对许多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既有技术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也有观念、管理等方面的。通过对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研究,指出了一些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核心竞争力

1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但由于其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简化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和中间管理人员,从而建立起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形式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2、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信息技术能极大提高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柔性制造系统、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具备大规模定制的制造能力,其结果可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

3、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4、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完备的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和准确。另外,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5、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人员素质在企业竞争优势中极为重要。企业信息化,可以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使企业领导至全体员工知识水平、信息意识与信息利用能力提高,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及企业文化的环境。不管是高层领导、技术人员还是业务人员都将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学习,学习

信息技术,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新知识的应用。

二、军工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军工企业是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和电子等各个行业及相应产品,具有高技术密集和军民两用的特点。军工企业的主要业务是设计、生产、制造武器装备,其基础设施和支撑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国防科技工业的供给能力和国防现代化的进程,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军工产品的设计、生成、供给能力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力量的强弱、关系到未来战争的成败,因此,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国际国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关系日趋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现代的军事对抗中,需要配备高度信息化、高性能、高质量的现代化水平的武器装备。这些都对军工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它们不断建立和完善自主配套的工程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体系,以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能力、产品生产能力,要求企业实现一体化的、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研发、生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销售等,加速企业业务的运行,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内部综合技术实力和整体的竞争能力。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计算机在企业的应用已经从单项应用向继承化、综合化和网络化发展,重点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重大信息工程推广应用相对滞后。国家经贸委近期的调查表明: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8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入了因特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的局域网。从总体上看,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基本实现信息化,中小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的比例则更低。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

1、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但从总体上来看,认识在不断提高,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由于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的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受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还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买几台计算机联网,开发信息系统就是找人编程等,所以说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别。

2、新成长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而老企业一般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管理方式,在信息的采集应用等方面都还很落后,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软硬件配置都还达不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3、应用深度上还不够深入。

(1)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

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资源制造管理软件(MRPⅡ)、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物料资源管理(MRP)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p(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pp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也是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

p(3)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

pp总的来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4、从技术实现上来看,研究较深,实现较浅,“信息孤岛”日见突出,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进行交流,数据出现脱节,即产生“信息孤岛”,势必给企业的运用带来一些的缺陷,如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信息存在很大的冗余,从而带来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等。

p “信息孤岛”会严重地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使企业在进行新一轮投入时,瞻前顾后,难于决断,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在软件的技术方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的流程管理和相关的技术标注化等相关技术方面。pp单元技术需要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单元技术如CAD、财务等软件能解决企业部分紧急的问题,但随着企业计算机运用的不断深化,目前的软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老的瓶颈问题解决了,但新的瓶颈问题随之而来,计算机的进一步深化运用提到日程上来。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意性、“人治”与“法制”的混淆,是国内企业的通病,如何运用良好的时机,整合企业的管理,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信息集成商所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企业的领导如何更新观念。由于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企业的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就需要“量身定制”,以工具化、成组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同时考虑信息的集成性和开放性是信息集成商所面临的挑战。

5、在资金投入方面由以硬件为主向软硬兼顾发展。

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中,已经摆脱前期的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偏向于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局面,在有些企业的资金投入中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硬件的投入。企业对信息服务的投入开始有一定的认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表现在系统软件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等方面。

(二)制约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资金不足。中国有一大批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虽说机制灵活、转型方便,但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资金不足是最大的难题。由此带来的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使他们和大企业相比,在资金方面劣势极为明显。信息化的进程需要一定量资金的投入软硬件建设,同时还要保证维护和管理工作,这是一项长时间的工作,更需要资金物力的不断投入。而显然,目前国内的中小型企业达不到这些要求。因此,占国内企业总数90%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2、人才缺乏。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来实现的,因此需要一批高技术人才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中国的网络人才多集中于IT界,或任职于大公司、大企业的IT部门,因此,一般中小企业很少有专业人才。这种人才的失衡也是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不顺的原因。

3、管理水平普遍落后。由于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未能摆脱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以前的信息量少、信息传递都是靠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然而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未能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投入,这给企业信息化的普及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4、国内网络普及率低。就全国范围的网络系统来看,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网络普及率较低。我国有60%以上的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网络,没有条件实行信息共享,造成了后果就是行业信息流通量的严重不足。而且整个网络的安全状况也为一些已布网络和将布网络的企业带来很大的忧患,国内相关的网络法的不完善也给企业网络共享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军工行业信息化创新迫切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大型军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大多数企业缺少科学的体制来规范企业各个流程,缺少完整、有效的标

准、规范和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企业采集和处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积累、维护,从而使得企业的研发、生产难以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导致信息孤岛的产生和集成的困难。

许多企业对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还停留在“重技术、轻管理”的层面

上,缺少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流程,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企业的现状是“20年前的管理,10年前的网络,当代的硬件”。信息化建设应该建立在扎实可行的企业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系统,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员工之间的沟通更加容易、迅速,从而提高工作和协作效率。

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理解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混淆

起来。以为买了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经常出现信息技术系统建立好了,但是数据不准确、不及时,没有与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没有多少人使用,对企业的效益贡献不显著。信息技术必须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信息化要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企业决策要以数据为依据,把数据的准确性当成企业的生命线,信息化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才可能成功。

缺乏历史数据积累。生产过程中没有数据或没有进行数据积累,知识复  

用常常是依赖于个人经验,预测也就成为空谈。信息化建设应为企业的资产积累、共享提供切实可用的平台。

 信息化建设缺少对人力资源的关注。管理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力资

源”。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是知识与技术的竞争,从实质上是对人才资源的争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前提。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范畴,建立、完善人员引进、培训、考核的管理体系。

以上种种不足,归根结底,都表明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有效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具有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来对企业行为进行约束、维护,保证企业信息化走在正常、稳定和规范的轨道上,才能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创造力。经验与体会

军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难点在于制度化。

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为保证这种发展变化稳定而有序,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事物和概念以及人的社会行为等制定许多人为的约束,并不断地强制或非强制地加以实施。

企业制度就是其中的一种约束。企业制度具有几个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人为的约束。是根据某种企业需求制定出来的,是人们根据客观需要通过主观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其次,这种约束及其实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第三,这种约束必须最终能够取得效益。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制度化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在组织内推行规章制度,尤其是当其与习惯做法有差异、甚至是冲突时。事实上,通过制度化顶点的路程不是笔直的,甚至可能出现反复。

在制度化的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因素:

(1)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企业的领导的认识、决心和推动,在制度化进程中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管理者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将会有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最终导致制度化的夭折。

领导者的重视和决心,还体现在经济投入上。俗话说“没有免费的午餐”,信息化建设也是需要相对的投入,这些投入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如资源、资金、时间,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如领导者的重视、决心等,二者缺一不可。

(2)重视培训

制度化的过程不是笔直的。任何一个标准规范要想得到全组织的认可,最终实现制度化,被整个组织所了解,是极其关键的第一步。了解的方式有多种,培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我们已经认识到,制度化的理想境界就是形成企业文化。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企业内的每个人来说,企业文化已经不再是一种硬性的规定,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内在的约束力。我所正在向此目标持续改进,不懈努力。

第三篇: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3、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新农村。所谓的新农村包含的内容是十分清晰的,概括的说,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具体的解释又分为:

1、新房舍

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

“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在建设新民居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广泛采用节约的新技术

2、新设施

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

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瓶颈”。

3、新环境

就是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应按照卫生标准规划和建设。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

4、新农民

就是有了新的设施和环境远远不够,关键要有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即“四有农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我国农村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40%多没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5、新风尚

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取得的成绩: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全国2.15亿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十一五”前四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6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

2、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具体体现:

(1)固本强基,“村村通”工程

为了使山区可以有效、持续的发展,在上级市政府的指导下政府实行固本强基,“村村通”工程,修建了连接各个自然村的水泥路。(2)取消农业税,发放种田补助

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政策,国家从2006年开始逐步取消农业税,农民以后种田只要交少量的水利等费用就行了。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超过95% 的被访人对政府的这项政策感到非常满意。(3)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各个省政府在全省农村开始减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并逐步实现全免。在上级政府的指示下,并结合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对全镇农村户口的学生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并对困难学生实行补助,使他们可以完成学业。(4)实行农村合作医疗 与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相比,农村医疗则是一片空白,“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广大农民的难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各政府根据上级政府指示,根据本镇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条新方式、新路子。现在,村民只要交上30块钱一年,就可以享受最多可以报销70%的医药费的待遇,而且,30块钱还可以直接拿去指定的药店消费。这样一来,减轻了农民看病的负担,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起来了。

存在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2.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3.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4.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5.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为:(1)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分布散乱,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零散,住房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

(2)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6.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7.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第四篇:我国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行政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1.政令不畅。政令不畅主要表现为下级政府在贯彻上级政府政策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敷衍性执行政策。二是曲解性执行政策。三是附加性执行政策。四是替换性执行政策。五是截留性执行政策。

2.地方规则胜过中央政策。老百姓到政府办事,如果不懂‘规矩’,只能吃‘闭门羹’。”不懂政策可以,不懂领导意图不行;不懂法律可以,不懂规矩不行。”[2] 3.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由于政府的无竞争性和排他性地位,引发政府执行人员在执行中的不计成本,执行资金浪费严重。

4.政府人员在执行政策任务过程中缺乏沟通协调。在我国,政府人员在执行政策任务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存在严重问题,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缺乏系统协调,互不配合甚至相互拆台的现象经常出现。5.一些公务员的隐形不作为。一些地方政府干部缺乏起码的执行力和政府公信力,致使许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久拖不决。

我国行政改革的现行举措:

一是完善标准化法规制度,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强化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二是全面清理和修订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整合现行各级强制性标准,在涉及公众利益的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建立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逐步缩减推荐性标准,推动向公益类标准过渡。三是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四是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制定工作,以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标准上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建立有限政府,投资社会资本

二建立有效政府,推动公共服务创新

有效的政府应当能够激励自己的政府官员,使他们能够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公平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市场体系,给人们提供长远的经济预期,防止机会主义短期行为,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设计以人为本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提出以顾客为中心的行政理念,强调围绕公众的切身利益制定服务标准,给公民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公民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我国行政改革也要贯彻这一根本原则,设计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模式,要顺应和尊重民意,依据人民的意愿确定政府工作方向和指导政府工作的原则。”

2.分离政府公共服务的决策和生产。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决策和生产分离开来,政府只是掌舵不是划桨,这样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满足公众需求。但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既制定公共服务决策,还亲自提供生产和公共服务,政府变成全能型的直接服务的角色。

3.积极探索改革行政区划,整合政府内部功能。西方国家地方行政层次只有二级或三级,如法国,地方层次是大区、省、市镇的三级划分。英国地方是二级划分和三级划分结合,英格兰是三级,郡、区、教区,苏格兰是大陆行政区、区的二级。我国的行政区划是省、市、县,乡(镇)的四级划分,这种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信息流通和中央政府的控制,使政策层和执行层与民众距离拉大,管理效率低下。因此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的行政改革当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调整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对于我国来说应该合理调整政府管理层次和幅度,减少政府行政层次,可以增加省的数量,扩大中央政府管理的幅度,取消地区专署,实现三级政府管理,减少和规范政府管理的厚度。“还可以在横向上减少一级政府所属机构的数量,归并职能相近、设置重复的机构,减少行政条块间的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缩小政府管理的幅度。”

第五篇: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所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既呈现出世界各国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显现出自身的个性差异。在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还是城市的功能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步伐的加快,使得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本身所累积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概括地讲表现在六个方面。

1.城乡分割,协调性较差。

在长期计划经济“城乡分治”制度的作用下,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得以产生、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政府借助于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粮油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逐渐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体系。城乡居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和职业的不同最终演化成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即所谓的城乡差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其聚集经济效应的强化作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的产业格局,最终使得城市和乡村演化成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人为的封闭系统。由于城市的磁化作用,使得农村中原本匮乏的资金和人才被城市合理“掠夺”。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作为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2.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肇始于重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其地域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培植上皆表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首先,表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行政偏好。一是在城市选址和规划上的强烈行政垄断。政府包办了城市建设中的一切事务,而作为切身利益者的城乡居民几乎被完全排斥在外;二是绝大多数城市都是所在地政府驻地,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相比之下,城市产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的经济因素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其次,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大、中、小城市均希望借助各种游说手段为当地争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并通过构建完备的工业体系,努力为政府官员创造更多的政绩。同构化的城市结构一方面强化了城市间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定位的模糊性直接侵蚀了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

3.城镇体系不健全,协同效应不足。

受制于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需要,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化特征。从建国后的“限制发展大城市和小城镇,适度发展中等城市”逐渐过渡到80年代以后的“大力发展小城镇”。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似乎更多地是出于解决特定矛盾的权宜之计,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都是从静态和孤立的视角谋划城市的发展。其实,不同规模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例如,大城市具备较强的聚集效应,但其“城市病”症状也更为明显;小城镇分布广阔,贴近农村市场,更有利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换,但其聚集功能较弱,土地浪费较为严重;而中等城市兼有二者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不能简单地评价哪种类型城市的优劣。

4.强调行政催化作用,缺乏产业支撑。

众所周知,城市的产生源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城市的发展同样是伴随经济发展的自然演化的动态结果。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行政力量只是在短期内、在表象层面上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共有的规律。然而,我国的城市化历程表现出与这种规律较大程度的背离,行政力量扮演着远比市场因素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城市主导产业的培育上,要么定位模糊、摇摆不定;要么彼此“借鉴”,简单复制。其结果不仅浪费了较多的资源,而且使城市结构雷同、功能单一。同时,缺乏核心主导产业的支撑也使得城市后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致使城市服务能力的提升滞后。

5.重视外延拓展,忽视内在功能完善。

80年代以来“摊大饼式”小城镇发展战略的推行以及大中城市新城区热和广场、步行街等标志性建筑热愈演愈烈,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因为拆迁补偿不合理而引发了太多的社会纠纷,进而沉淀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城市外围空间拓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同时,现有城市功能的完善则严重滞后。从城市景观的外观上看,我国的城市并不比西方发达国家差,但在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城市文明的积淀上则呈现出天壤之别。拥挤的交通、令人担忧的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日益恶化的治安、脆弱的环保等“城市病”困扰着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后续发展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

6.传统制度的约束功能仍然存在,阻隔了城乡的融合。

虽然迫于各种压力,传统泾渭分明的城乡管理体制有了一定的松动,但是,传统城市管理制度的强大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某些领域甚至得到强化。城乡间巨大收入差距的诱惑、对城市生活的渴求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求等因素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这种规模空前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满足了城市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无论对城市还是对农村来说本该形成双赢的结局。

但是出于保护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保障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先权,城市管理者往往只是企图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简单的“限、管、卡、罚”等非人性化管理手段来限制和排斥外来劳动力,而较少考虑借助优化内部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培植主导产业等方式来扩充城市容量。显然,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间的心理差距,不利于和谐城乡关系的构建。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国外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都证明脱离农村发展的所谓“孤岛式”城市化发展模式注定不会成功。缺乏了农村的协调和支持,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逐步摒弃片面强调发展城市(尤其更多地停留在城市空间的拓展上)的传统做法,而应从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角度谋划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2.因地制宜,突出个性。

审视我国城市发展现状,结构雷同、个性模糊是一个普遍问题。城市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在未来功能的定位上均显示出明显的趋同性,这种现象对于城市的后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实践证明,在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个性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顺德等城市之所以在某些领域独占鳌头,其核心就在于它们结合本地区位和资源条件,选择了独特的主导产业,具备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一点正是其他城市无法模仿的,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因此,我国城市的发展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优势,努力培植核心产业。从区位优势、产业特色、文化底蕴、旅游休闲、矿产开发、生态环保等角度来定位城市的发展方向,探寻并逐步培育城市的主导产业,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特色。

3.整合城镇体系,发挥协同效应。

由于规模不同,城市间表现出功能的差异性,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金字塔式”的城镇体系便成为当务之急。确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方面要考虑城镇的发展现状,通过城市布局的合理调整和功能的整合,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城镇化体系,发挥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要结合城市的未来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立城镇体系的发展方向。

4.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弱化行政干预力度。

城市化建设中浓厚的行政干预带来了诸多方面的负面效应,其中最典型就是在城市改建、扩建征地过程中行为的非规范性。某些政府官员与土地开发商“合谋”借助权力垄断人为压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补偿标准,拓展了惊人的寻租空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因此,应强化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淡化行政干预色彩,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学习和运用现代经营城市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引进市场机制,把长期由政府垄断的某些领域,如:自来水、邮政、通信、公交、电力、煤气等逐步放开,政府通过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引导各市场主体通过合理有序的竞争,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5.突破制度瓶颈,净化外部环境。

导致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制度的约束。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流动受阻、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难以推行、大量农村人口长期滞留贫困、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等问题的症结皆出于此。

改革现行的城市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社保制度,降低外来劳动力在城市生活、就业成本。努力为市民和农民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并最终实现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目的。

下载学习《马原》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忧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马原》后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忧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轨道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所有开工地铁项目无一会遭遇四大障碍:拆迁难、资金难、行政审批程序难和改变观念难。 建议一:坚持依靠政府, 强化协调统一 地铁工程是一个庞大......

    我国个人所得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前言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因个人所得税的主体税种地位及其与人民利益直接相关,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与否已被视为一国税制是否成熟......

    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定稿]

    我国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民营经济(简称非公经济,下同)非公经济迅速发展,从开始的资本积累,经过小规模的实业创业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经......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1、思想观念的滞后 在中国,长期以来文教卫生事业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和运行的,即使是规模很小的剧团或电影院也属于事业单位。......

    对我公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大全

    对我公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对策的思考中国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 刘安堂作为一名入党??年的老党员,我于??年?月参加了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届党校学习活动,为期??天的党校学习活动......

    关于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开展的“加快广阳发展调研月”活动,街道党委高度重视,抽调精干人员在辖区开展了全方位、大范围的调研活动。对......

    学习马原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范文大全]

    学习马原对现实生活的知道意义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班 王隆基 B12030216 在我的大二下学期,学校为我们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学科,这门看似可有可无的学科却对我......

    大学生对学习马原的看法

    大学生对学习马原看法 调查报告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科目之一。学习马原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