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原理看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原理看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互联网是一个广阔而崭新的空间,如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已然成为了一个人们生活学习的另一个虚拟世界,它对我们这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互联网的资源广泛性; 互联网的交际性; 互联网的传播性。
正如许多现今人们所议论的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习惯。
网络成瘾;信息垃圾;人际淡化。
基于种种网络的各种特点,它在紧密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互联网的传播使得人们了解的越多,好的学到的同时,不良风气也学到了不少,如现今活跃的非主流风潮,使得大多数未成年人盲目跟风。网络成瘾使人性情躁动,在游戏中遇到的不顺易带入现实生活。信息充斥使人与人信任度不断降低,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不可不谓巨大。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思想的主体性、平等性、开放性、选择性。但与此同时,它也产生和放大了人们思想的随意性、盲从性等。前者是正确的思想认识,它会促进互联网世界更好的发展,并进而促进人们的正确认识,如此良性循环;后者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它会阻碍互联网的良性发展,甚至导致恶性循环。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一步步深化和提高。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带给人们各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辩证地看待问题,人们的认识必然越来越理智,思想观念也将会趋于成熟。
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进整个社会,而对于正处于社会潮流,知识,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面对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无疑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学习、生活上都比较自主,而年龄也正处于成年与未成年左右,对待新鲜事物无所畏惧,敢作敢为。而且特别是中国大学生,经过高考那座独木桥后,在强压后突然得到的轻松,很容易使一些大学生走上极端。所以,面对互联网正确树立价值观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在两者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不要受网络迷惑而去侵犯他人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
对待互联网的双重效应,当代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加以正确分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定自己的目标,不动摇自己的心智,身心健康,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拿得起放得下。大学的宽松管理很容易使人无法克制好自己,上网打游戏,聊天,看小说这些都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导致逃课,挂科,甚至留级乃至退学的不再少数。这样的大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树立人生目标,导致生活,学习上的茫然,从而投身网络不愿面对现实。
大学生是每年输入社会的有生力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对以后的家庭,社会大学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更好的体现一个的价值,懂得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应当体会的重中之重。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大学时代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段黄金岁月里,大学生会有一些关键的变化。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修正以致成为一个人的信仰的阶段;这个时段承载了大学生太多的内容,它这被称为是具有潜力的时光,无论从好坏、真假、善恶等方面来说。
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特别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自不待言,大学行能否健康成长关系我国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就是关键时期的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生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首先从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理想终结的地方,高中的努力让他们有成为一名在学生的资格。在这个时期他们可能会应有的目标和理想。他们可能会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这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的通病。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形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他们的导向作用,才能使他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有努力的样子,才能发挥在大学生中的示范作用。胡锦涛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我们的开支几乎全来自父母和其他亲属。所以,这也就对我们的消费有了很大的限制,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坚决抵制奢侈浪费。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一点有非常经典的论述,那就是质变和量变的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采取质变和量变的形式。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全体事物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量和质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量是相互渗透的。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度的概念。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每看到电视剧中落魄公子的形象,这应该给我们有些启发,对我们的行动有点指导。我们的校园里,看到的教授不是银装素裹,而最受到同学们的尊敬;教授骑自行车上课不被同学笑话,而是被他们在课堂上的风采所折服。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人人都奢侈浪费,不注意量入为出,毫无风险意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危险了。
当今社会竟争日趋激烈,对同学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自自觉的培养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有所新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具体到们大学就是要改变我们旧的观念比如就业,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新观点;在人生价值观上有些创新的思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发展的思维做事情,这是我们能适应新变化,满足新要求的根本所在。其次,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是学生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为学生有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渡过的。学校的管理机制、师资力量、人文底蕴都对学生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学校在发展过程上始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不能顾此失彼。老师、学生、学校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网。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矛盾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矛盾的对立与斗争与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并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对立面间之间又想到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是矛盾的同一性与其斗争性是相互的联结的,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 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由学校,学生,老师形成的矛盾网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学校与学生的矛盾.要解决学生与学校的矛盾一定要抓住主要的矛盾,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有解决了学生是关系的问题,学生才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老师才能安心的搞科研,最后才能说到学校向最高水平发展.学校的教育要知行统一,已经不是一个新口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活动当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马克思在这些实践中总结经验才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校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更要知行统一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列宁指出:从生物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际,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认识思维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际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穷,一步一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过程。它不只是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这种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的前进,而是螺旋式曲折上升运动。所以在大学学习与生活中面对挫折不能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是要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争取下次做的更好,面对成功不能骄傲自满,固不自封,要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就是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匀所看不见的光线时,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的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是以我们眼睛所造成的直觉基础,这就证明人眼睛的特殊结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绝对界线”所以,大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去“动手动脚”。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有实现知识的价值,才能重新和更深层次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将自己的知识掌握和更牢,以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名的大学生.第三,从家庭方面来讲。我们的父母都没了只管生,不管养的坏习惯,父亲已经做了现代意义上的父亲,因为他至少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了一名大学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应该随之变化。矛盾虽然普遍存在,但是也有其特殊情况。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矛盾。当孩子进入二十岁以后,是他们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突出期。家长在这个时段不应再是抚慰啼哭婴儿式的教育方式了,这个时候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指引,这种教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比较听从父母之命的孩子来说。
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可以不过问。但是对于关乎孩子命运前途问题上父母可以做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会不耐其烦,但是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你们的话很有用,至少作为父母的孩子和老师的学生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于父母的教训我都接受,我相信他们是有理由的。在当父母看到孩子接受了他们的观点时,他们也是高兴的。这不是一个权威在起作用,而是感到他们活出来的权威得到了别人的信服。结语
上面,从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做了阐明。虽然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他们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大学生作为学校家庭联系的枢纽,更应该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我们要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的改进融合起来,增强自己对学校和家庭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责任感,努力学习,提高本领。自我反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我们能健康成长的保证,而我认为自我的反省是其中的关键。“吾日而省吾身”,“行年六十而知五十年之非”的警句和感慨都是自己我反省的结果。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道教,再到西方人以上中的God,都是自我寻求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连布热津斯基也说:对主义享乐至上作为生活的指南,是构不成社会坚实的基础的。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第三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
第五小组 讨论1 代表发言稿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面对社会的全面变革,包括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文化改革等,同时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想思潮的大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经济等环境条件的改革而发生巨大变迁。往往较难形成稳定和适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体系。因此,更加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功能,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认识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加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当代马克思大学生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的态势,其特点表现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手段实用化和价值评价标准多元化等特点。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实现引导和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鉴于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我们在对那些否定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诋毁马克思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实质与危害保持清醒的认识的同时,必须联系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进行创新研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回答,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性;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递给大学生,用其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从而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了人等方面下功夫。具体来讲,一是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弘扬人的主体性,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以理解、宽容和善待的情怀对待学生。三是要给予学生以平等自由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性,最大程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特长,使学生将教育要求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四是要创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升并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学生主体个性、主体精神,提升主体人格。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必须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改革与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要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传统做法,更多地采用多样性、主动性的教育方法。把单调的说教和乏味的灌输变为生动的传道、有力的解惑和深刻的激励,积极探索运用说理引导、实践锻炼、熏陶感染、自我教育、心理咨询、网络教育、价值澄清等方法。要把单纯重视课堂讲授,在理论与理论之间徘徊,变为重视课堂实践、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良性循环;要通过学术报告、主题活动、学生社团等载体,通过指导课外阅读、创建学习型组织、课题研究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之,高校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之中,增加现实感、亲切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重由经验型方法向科学型方法转变、由单一载体说教方法向多位载体教育方法转变,从而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钻研激情和求索欲望的教育场景。
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推动、促进、加强和巩固的重要作用。一是要通过思想政治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人的创新动力,来自于理想和信念。
总之,只有在校园中布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学生、教育学生、武装学生,在大学生中形成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为其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并最终取得胜利。
第四篇: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据中国国家商务部信息化司司长李冀奇在第四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论坛上透露,截止到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用户总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大30.2%,博客人数达到4700万。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达100%,平均上网长3小时以上,男生多余女生。调查时显示,57.5%的大学生正在玩游戏等等。
一般来说,网络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它包括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阿。本文所提到的网络侧重于目前最为流行的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是指集通讯、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子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它以“资源共享,信息自由”为主要特征。网络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其既似现实环境,又非现实环境,其对人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也不例外。它即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有害的一面:
(1)交往的自由与虚拟世界的失落。
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网络上却可以得到虚拟的满足,于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长此下去,会产生情绪倦怠,网瘾成性,性格扭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这种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大学生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患上“网络疏离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其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共享性”与“信息污染”。
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是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共享性”,为大学生的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其信息的庞杂上,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展现在大学生眼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他们在各种信息的直接辐射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3)互联网内的特性与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网络的隐匿性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法制观念淡漠。互联网的这种隐蔽性,使得在网络这个电子真空中存在着道德和法律的真空。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1.5%的人曾经获取他人的邮件,6.4%的人曾经发布不健康的信息,8.4%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28.6%的人曾经获取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既是他们道德责任感弱化的表现,久而久之,又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有利的一面:
(1)网络为高校德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丰富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手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并且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互联网高容的信息环境能使教育者摆脱这种困境。互联网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它将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领先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时事报导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囊括其中。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可以使人们方便快捷和无限制地查寻、搜集、积累所需信息。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宝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能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点进行“面对面”的工作,这就完全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局限性,形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教育,从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
(2)充分利用网络,为我所有。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为我们提供学习、生活和娱乐资源。一是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二是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利于学生搜寻更多更全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三是开拓大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网使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3)互联网上不但信息量多,而且传播速度很快,更新也十分频繁,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感受网络快速生活节奏的同时,也很容易沉迷其中,最终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一方面,互联网以其自由、开放、无序管理,让黄色内容在网上大行其道,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色情信息的影响。为了寻找感官上的刺激,个别大学生整天泡吧,有些甚至开始沉湎谈恋爱、偷吃“禁果”,造成贻害无穷的后果,影响前途。另一方面,网上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使得部分在学生流连忘返,毫无节制地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通宵达旦地上网,以致荒废学业;有的高职大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有的学生参与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邀游,乐此不疲,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情迷意乱,从而脱离班集体和宿舍同学,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孤僻、冷漠、情感缺乏等症状,引起心理的失常、人格的异化。在笔者对本校上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4.8%的学生认为网上交友会或多或少与现实中人际关系产生冲突,其中有19.8%的学生认为会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者往往通过网络寻求理解,寻找归属感和成就感。他们将更多的感情投诸于“虚幻世界”,从而导致情感失衡,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契机与挑战。只要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更好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优化高校德育管理的软环境,开创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应该让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广泛推广并不断改进,让大学生有更大的受益!
第五篇: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伴随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此也导致了人们心理的极大改变。当代大学生作为“最为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变化更是惊人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生活、能否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大的方面和长远观点看,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建设和民族的兴旺。中国要赢得21世纪,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大竞争力度,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激烈的竞争向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挑战。总的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身体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成才的内在动力,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
„„ 价值观是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事物及行为的意义、效用的评定标准,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
积极的价值观会使人的言行表现出健康向上的特征,反之则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及影响。人们通常将知识经济时代又称作“网络时代”或“信息时代”,网络信息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可谓方方面面。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的人们,自然很难想象没有网络的生活。不容忽视的是,网络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准确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有别于传统价值观的文化,直至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特别明显的是对成长中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在有利的方面,1、网络为大学生开凿了一个广阔的信息渠道。
2、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3、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友情互动,共同提。
4、网络为大学生指导就业,描绘事业蓝图。如今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就业越来越困难。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大学生极其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时候,网络就充当了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尚方宝剑。网络不仅信息量大,功能完备,而且保证所有新的就业信息在一小时内完成真实性、合法性验证并上传。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可以随时点击浏览、比较总结,同时网络招聘范围广信息量大,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从网上浏览企事业单位的背景和详细资料及发展演变情况,比现场招聘了解到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要全面辩证
在不利方面,网络的开放、自由和社会化,使得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1、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现实情感萎缩和沟通能力退化
2、网络可能使大学生思维狭隘化、被动化
3、大学生溺网
4、网络可能使大学生的法纪观念淡化
5、颓废色彩浓厚。由于具有双向交流性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网络游戏特别受到青年大学生的青睐。有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占网络游戏总玩家,居各种职业之首。这表明大学生已经是网络游戏的主要消费者,部分学生痴迷于网络和游戏之中不能自拔,颓废色彩浓厚。由于学校的校园网络限制,很多痴迷于网游的学生就跑到校外的网吧里疯玩而没有节制,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精力。一旦上瘾之后对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作用,容易导致孤独症,错失了在实际生活中完善人格的大好机会。
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对外开放的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西化。
2.现代便捷的交往手段与人际关系的冷漠。网络交往即时、方便,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与话题限制,双方可以放松心情,毫无拘束地表达情感、心理和思想。因而相对安全与轻松。而且网上交往没有等级之分、没有上下级区别,有的只是共同的网民身份,交往双方是平等、双向、互动的。大学生在网上可以独立、平等地发布和获取信息,可以就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网友进行双向交流和沟 通,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现代交往观念。但网络交往是间接的、虚拟的,隔着计算机屏幕,缺少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里,大学生体验的是一种虚拟 的情感、成就和满足。长期这样下去,大学生将越来越不适应现实世界,常常深陷网络虚拟世界而难以自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倾向于到网络中寻求慰藉,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 代现实的“人际交往”,在网络中回避直接面对矛盾,逃避现实世界,减少对周围人们的近距离沟通和接触,忽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导致心理空间的实际封闭。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带来人际关系冷漠。
3.网络游戏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网络游戏作为数字时代大众娱乐的主流娱乐方式,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网络游戏,都会让玩家到网络游戏平台中追求到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触及的生活状态,随心所欲地做各种想做的事情,甚至可以在其中寻找到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权利、情感和成就。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和放纵,使玩家在娱乐和刺激中逐渐丧失了自我和本性。目前,中国拥有2560万网络游戏用户,在校大学生游戏玩家占整个网络游戏玩家的1/3以上,超过了其它各种玩家。而现在国内的网络游戏市场,其产品多是韩国、日本、美国等国的舶来品,而且多与黄、赌、毒和暴力有关。这些严重地影响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造成了重重危机。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设计、制作、参与健康的网络游戏。
4.网络经济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上媒体、网上教育以及网上银行、网上营销等电子商务,突出表现出网络经济“虚拟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商业”的特质,不仅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们、尤其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具体而细微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而时下,大学生这个庞大的消费队伍其时尚的网络消费行为和观念不仅对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一些西方价值观中负面的影响,比如重视消费、享受,忽视劳动和奋斗等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大学生中。尤其是电子邮件、上网聊天、网络游戏等逐渐成为大学生交往和联络感情的主要方式,不仅使大学生的生活费用逐年攀升,更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因此,必须在大学生中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使其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实现手段虚拟化等特征。这些新特点是在世界经济、信息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其产生和存在有其必然性,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的标准来衡量。因此,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然呈现出与传统时期不同的特征,同时也面临较大的困境与挑战。我们必须直面现实,不断创新网络德
育工作模式,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尽量减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观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得力工具,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价值观。1.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2.突出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1)民族精神教育。(2)理想信念教育。
(3)民主法治教育。网络世界管理和监督的缺位,容易诱发无政府主义。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民主法治教育,提高其民主法治观念。3.创新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网络时代思想交流的双方是平等、双向、互动的,单纯的鼓动号召,生硬的强迫压制,灌输式的说服教育,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改进,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对话,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交流,由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任何教育工作者都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己与大学生摆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同一个平台上,通过网络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和讨论,加强沟通与交流。着重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辨别的 能力,使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通过自我实践和锻炼,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形成正确价值观。
4.加强网络道德与法规建设。维护电子空间秩序。5.加强网络信息监控。创建良好互联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