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
摘 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的现象很普遍。教师要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联系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发现和探索历史知识,把握事件联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其主动的学习探索中获得新知,是值得初中历史教师不断探索的一项课题。下面就如何让学生认真地听讲,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一、讲究授课艺术是激发兴趣的突破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历史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讲解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至关重要,它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愉快、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有趣的讲解,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而不疲,越听越有味道。历史课内容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的讲解方法必须突出趣味性。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直观教具,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逼真地“再现”到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当时的氛围中,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讲解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并非一日之功。它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史学修养,并熟悉讲解技巧,对课本内容反复研读,彻底消化,参考有关资料,精心选择具体、真实、典型、短小的材料,加以浓缩、提炼和升华,形成讲稿,课堂上才能做到绘声绘色的讲解。这种讲解要求语言流畅、准确、明白,饱含激情,朴实简洁,不哗众取宠。同时还要善于运用语音的高低和强弱、说话的速度和停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一般地说,教师的声音要响亮、清楚、悦耳,说话的速度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对于一些重要问题,要加重语气,或有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讲解时的声调要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而抑扬顿挫,切忌呆板、单调、平铺直叙。,这样才能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二、交流互动,创造开心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还给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要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例如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历史彩图、插图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史料,如能灵活运用必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对历史插图的教学,加强对历史插图的研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到某一内容时,如果适时对该部分的彩图、插图加以讲解和指点则必然会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达到高潮。可以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
三、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学习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把教材上死板的历史知识,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比如:讲到三国鼎立时,我组织学生模拟三国里著名人物现场对话的小剧情。通过这种课堂情景的设置为学生的和谐成长创设了一个发展个性、创造性地运用史实的广阔天地。这种“创造”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运用史实来表达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学生们踊跃参与,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锻炼思维,并学会运用。
虽然激发历史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素质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姚尊香.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5年08期.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课程性质决定初中历史课课时量少,所以上好每一节课很关键。为了课堂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 兴趣 效率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归为副科,导致历史教学不仅不受学校的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教学变成了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不管你怎样去教,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上课时纪律也不好。但从2011年起,我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历史学科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所有教学科目不再有主副之分,所以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升学压力。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和提高教学成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上好第一节课,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一节课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日后的教学帮助非常之大,历史课的第一印象关乎以后的教学成果,上好第一节课就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等待着上你的第二节课。假如第一节课上得很糟糕,没法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学生就会给你这个老师不怎么样的定论,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学生,抓住兴趣点。具体如何抓?我认为,针对第一节课,历史老师应该设计一节导言课,必须给学生讲明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只有给学生灌输学历史很有用,学生才会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1]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景法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目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逼真的历史情景,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使学生仿佛进入历史当中。如讲“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我先描述鸦片输入对百姓的毒害,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鸦片输入对国家的危害,并把它形容为“黑的进来(鸦片输入),白的出去(白银外流),”并以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恳切之词来强化学生对鸦片输入严重危害的认识:“(鸦片)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
2.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科举制度》一课时,我就结合近年来的“国考”,分析“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利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本来是一种录用考试,却引来千军万马的“厮杀”?”用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3.比喻法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有些历史概念、历史术语艰涩难懂,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会感到历史过于“深奥”从而“敬而远之”,那么怎样才能揭开“深奥”历史的神秘面纱呢?比喻就是一种最好的手段,既要通俗易懂,又不能偏离主题,比如:中国近代史中的“出超”和“入超”比喻为“赚钱”和“亏本”,“门户开放”比喻为“拼桌吃饭”等,我发现如果运用得当,学生更容易理解,事半功倍。
4.多媒体辅助
在信息化的时代,历史课教学仿佛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比如: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在上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方面有很大帮助,从人类的起源到封建帝制的终结,讲得非常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很多考古新发现还原的历史现象得以在我们眼前展现,形象、生动、发人深省。对于世界史而言,可以播放《大国崛起》都是不错的历史纪录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力越大,学生学习兴趣就越大,他的意图越容易贯彻,达到预期目的和教学效率的可能性也越大。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这些方面入手: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要具备创新精神;要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怀有爱心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用爱的态度去欣赏每一位学生,学生会变得更加可爱。
结语
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问题,方法还很多,上面所谈到的,是我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一些还是十分粗浅的认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定能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8):38-39.
第三篇:浅谈对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对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朱雪珍 指导老师:郭秀娟
(国培计划(2012)中西部项目置换研修培训河西学院小学数学研修班
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中沙墩小学 甘肃武威733000)
摘 要 采取多种方法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愿意走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使学生能快乐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放在首位,使学生从刚接触数学就热爱数学,把激情融入数学。
关键词 数学学习
激发兴趣
趣味性
动手实践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27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数学素质的关键。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但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对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很枯燥。在题海战术的重压下应付学习数学,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没有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更没有探究数学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让游戏走进课堂使学生喜欢数学
心理学认为: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或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当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渴望从事某种活动,并在其中获得心里满意感时,他就对该事物或该活动有了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我把数学课本改称“游戏书”把数学课称为“数学游戏课”。把做数学题改为做游戏,如开火车游戏,夺红旗游戏,闯关游戏,聪明宝宝摘苹果游戏等等。用扑克牌当作教具、学具,练习口算。也可以自制数学卡片当作游戏卡片玩。具体游戏方法是——每人做10张卡片,数字是100以内的数,两人可用数字卡片玩比大小,也可以四个人玩凑整数,前三人出一张卡片,第四人出的卡片与前三张卡片之和成整数,四张牌都是第四人的,还可在课堂上用卡片做加减法。这样的课堂学生从心理上不恐惧数学,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玩中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活动有了兴趣。
2、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在数学教学中,要适当适时地采用教、学具和常见的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眼、口、手、脑并用,使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这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年级的数学有一节内容是让学生学会长、短、大小、同样多,比多少这些概念。对于比较长和短,大和小,学生很快就学会了,但是对于“同样多”这一概念必须建立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学生在头脑中很难确立这一概念。于是,教师伸出5个手指,让学生通过观察后也伸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手指,或在小组内用学具摆出和老师伸出的手指同样多的学具。通过这个直观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同样多”这一概念很快就理解了。再如教学《认识图形》这一新课前,可采用让学生玩七巧板的方法,将七巧板拼成各种几何图形,学生感到既好玩又新鲜。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触摸各种图形的表面,初步感知“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说说不同形状的特征。再用图形拼各种物体也可用图形画各种物体,并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或画成了什么物体。这种直观教学让学生都积极动手、动脑,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对数学的探索兴趣不言而喻。
3、把故事引入数学课堂,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都爱听童话故事,数学教师要把数学知识巧妙的编入童话故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数学。如:一年级有一题目:“同学们排队做操,小明左边是5个人,右边是6个人,一共有几人?”往往学生答成5+6=11(人)。我们不批评学生,而是讲故事给他们听小猴买了11个桃子,自己吃着一个,数一数盘子里却只有10个,怎么少了一个?得赶快找,小朋友你们帮他找一找。这时学生就会大笑,它吃的那个不算吗?真笨!再让学生翻开作业改正,学生马上明白过来,这样能有效地预防类似的错误发生。还可在每节课前创设故事情景把学生引入新课,如教学生认识1—5时,利用课件小猴过生日的故事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数数小猴一共请了几位朋友,买了几份蛋糕,收到了几份礼物。在这样的故事情景中变枯燥的数字为有趣的故事,学生学得轻松,学习积极性较高,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把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亲历数学培养兴趣。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较强,自己做过的事往往不会忘记,表演恰恰把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情境和谐结合起来。如:在学习有关“元、角、分的问题”时,教师请一位学生当售货员,另两位学生当顾客。这两名顾客向售货员买东西,一个买一瓶饮料需2元钱,自己有10元钱,应该怎么买。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减法计算,并引导写出算式,从而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把身边的数学编成应用题,在课堂中解决。如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我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发现身边的数学,编几道加法应用题。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写到:今天妈妈捡了11个鸡蛋,我捡了5个鸡蛋,我和妈妈一共捡了几个鸡蛋?爸爸昨天摘了8箱黄瓜,今天摘了同样多的黄瓜,爸爸两天一共摘了几箱黄瓜?学了图形的认识后,布置学生课后发现身边的图形在课堂中交流。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把数学生活化的能力。
5、把动手实践引入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他们会有兴趣地接受并理解其内容。如教一年级的“直角的初步认识”,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先找一找纸上的直角。再把纸叠成小飞机、小鸟,叠好后问:“小飞机上有直角吗?小鸟呢?请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找一找,并且用符号标出来。”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课学生学得轻松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直角的印象。
6、巧设练习,延续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繁重而又重复的作业压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从一年级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年龄特征出发,设计适合于一年级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习的,灵活多样的练习。设计的练习应力求达到以下五方面的要求:(1)针对性。针对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确保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力求用较少的练习量,获得较理想的效果,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既符合“减负”的要求,又巩固了知识。如用针对性的编身边的加法应用题。发现身边的图形。收集家庭成员的年龄。统计家里家禽的数量。(2)层次性。针对学生好、中、差的实际,下放具有层次性的题目,分为基础作业、选择作业、发展作业,让学生根据个人实际各选所需。(3)趣味性。练习,特别是课外作业应追求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模式,使学生愿意开动脑筋,努力钻研,寓动手于兴趣之中。如动手剪不同的图形、制作数字卡片、整理自己的玩具、书包、文具。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物品。(4)开放性。开放性习题被人们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它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延续学习兴趣方面有其自身的优越性。(5)实践性。鼓励学生挑战自我,用敏捷的思维,严谨的推理,灵活的方法去解决一些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作业,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容易延续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总之,兴趣能产生无限的力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7、让多元化的评价走进课堂,使学生时常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新课标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课中要让学生时常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不能一学期只中期,期末两次测试作为对学生唯一的评价。在平时的课堂中就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评出 “智慧星”“数学明星小组”、“解题能手”、“聪明宝宝”等等。而每天要做的数学作业更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机会。我校大多数数学老师都反映学生不交作业,不知是何原因?而我的学生却抢着交作业,而且还会因为交的迟而不高兴呢!主要原因是我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给予了及时的评价。每次作业以百分制进行评价,而每周达到5次100分的学生教师就奖励一颗“智慧星”作为本周的“数学小明星”。学生为了成为本周的“数学小明星”,作业每天都做得认真,交得及时,从未不交作业的学生。他们把写作业看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对于家庭作业我更重视,常常把做得好的学生的作业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把他们评为“聪明宝宝”。还让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对学数学越来越感兴趣。他们盼望上数学课,盼写数学作业。学生有了这种精神还愁不爱数学。
总之,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当时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心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把学数学看做一件快乐的事。我们常常对别人说:干什么事都要有兴趣。学生学习也一样,对数学课要有兴趣,才会爱学,才能学好。
参 考 文 献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M]
第四篇: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1、培养观察能力,产生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重视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必须深入而且透彻地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教学内容的各个概念、定义的表述,仔细研究其中每个措辞的含义与作用。并且采用对比法,突出关键词语,揭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引人入胜,具有科学性、启发性,使学生形成一种渴求学习物理知识内部的动力,兴致勃勃地学习。
2、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身边的各种辅助教具,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
如:在学习声现象时,让身边的物体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都纷纷聆听,然后自主思索:声音是怎样发出的?为什么每个人,每样物体的声音不一样?……自然而然地想知道究竟。这样不用教师讲,他们就自己去思考,去猜测、去探索答案,从而获得新知识。
3、巧设质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质疑是进行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善于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如:在指导学生做好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时,增加一个这样的问题:当天平平衡后,若将手指伸入水中但不接触容器,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同时又为后面学“力”创造一个悬念。
又如:在教学浮力的利用时,为了讲解轮船的排水量等于轮船的质量加上货物的质量,可以这样层层设疑:
1、轮船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容易做出判断是漂浮。)
2、轮船受到哪些力?(学生思考后能得出:把船和货物看成一个物体,此物体受重力和浮力)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漂浮条件,船排开水的重力和船的重力、货物的重力之间有何关系?(学生就容易得出:G排水=G船+G货,接着推出轮船的排水量、轮船的质量、货物的质量之间的关系:m排水=m 船+m货。)
4、注重实验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许多重要的规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同时,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好奇心较强。物理实验形象生动,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学生对实验演示往往比听教师讲课感兴趣得多。在教学中会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精心设计实验,并巧妙地进行演示,增强其趣味性、新颖性,能有效地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讲到声音的三个特性时,一把尺子就能让学生轻松的区分开音调和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