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凌志军《重生手记》
凌志军《重生手记》
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长在北京。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他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2003年出版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原名《成长》),9年来先后7次再版,38次重印,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读者喜爱。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
这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真的没有生路了吗?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性命托付给谁?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五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一位资深的媒体记者,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伴随求医过程中的体验、观察,引发了对中国医疗体制的一系列思考。他,就是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凌志军。
凌志军,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法学硕士。祖籍广东,生于上海,长在北京。15岁到工厂做工,16岁做农民,19岁当兵,25岁成为新华社记者。没读过中学,也没读过大学。30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2000年的《追随智慧》被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联想风云》入选“2005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
自从发现肿瘤,凌志军走过了千万个中国病人走过的历程,体会到了中国式求医的特殊艰辛。他说,将这些经历讲出来,是因为“要帮帮这些癌症患者。
他们是属于大家赛跑中突然摔倒的人,每个人都在往前跑,谁去看他们一眼呢?如果我不是生病,我也会匆匆忙忙往前跑,生怕被潮流落下。但现在,我和他们在一起。”
《生命时报》对凌志军的专访,就从这样一个人,一场病,一次不寻常的体验和思考开始。我不喜欢轻率、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医生
凌志军在上海刚刚完成了一本新书的写作,凌志军昏昏睡去,却在头晕目眩中醒来。恶心、头痛、天旋地转,让他这个几乎从来没得过病的人感到了问题的严重。
回到北京后,一系列检查告诉他,他患上了肿瘤,脑子里有,肺里、肝里也有。那好似晴空霹雳的一刻,让凌志军感觉到平生第一次离死神那么近,由此开始了漫漫求医,也是求生路。
记者:任何人身体里发现了肿瘤,遭受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在经历了震惊、绝望和怨天尤人之后,你是从什么时刻开始审视医生这个群体的? 凌志军:发现颅内有占位病变以后,我们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挂了一位知名专家的特需号。
耐心等了3个小时,终于在下班前几分钟见到了他。他只看了我一眼,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我的核磁共振片子上。
我当时强打精神,试图叙述我突然发作的症状,可是他对我的话不感兴趣。他的热情似乎只在向他对面的年轻医生侃侃而谈,对我视而不见。我发现,他不相信病人,只相信机器,相信那张没有色彩、温度和生命的胶片。
当我妻子急切询问颅内和肺内的占位是否有联系时,这位专家却带着嘲弄和不屑反问一句:“你想让它有联系,是吗?”我没有想到,他会用这种方式回答一个他也说不清的问题。
那天,我和妻子在忍受了路上颠簸、漫长等待和期待之后,得到的仅仅是一张“专家门诊挂号费票据”,以及一篇“演讲”、一个“问号”和一个模棱两可的“待除外”诊断。有了这一番经历,我才意识到,原来病人的倒霉事还不只是疾病本身。
记者:在看了很多中国医生的门诊之后,你的亲属也向欧洲的专家征求过意见,中外专家有怎样的不同? 凌志军:我妹妹是在国外行医的糖尿病专家,她拿着我的片子和病例请国外几位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会诊,得出了和国内医生不太一样的判断。通过妹妹的描述,我了解到,国外专家很认真地对待影像胶片,反反复复看了1个小时,同时更认真地对待病人的自觉症状;而中国的专家草率地对待胶片,同时更草率地对待病人,一次“特需专家门诊”仅用3分钟就完事了。
我知道,仅凭一两个医生,就来抱怨所有中国的医生,有点以偏概全,但是从我求医问药的经历来说,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类似的遭遇。
记者:你觉得中外医生对待病人的方式不同,其原因何在? 凌志军:不单单是医生,中西方人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都不一样。中国人对熟悉的人、对自己有用的人会很关心,对陌生人比较冷漠。在欧洲,人们更讲公德,对陌生人也比较友善。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职业素养更高。
记者:一个医生对待病人的方式,会对病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凌志军:医生对于病人的影响力是迅速和压倒性的,特别是那些拥有专家头衔、每次收取高额挂号费的医生。病人本能地想从他们那里得到希望或者至少是安慰,可他们的话大多会让病人感到绝望。在我的经验里,轻率、傲慢和自以为是,是导致一个成功者犯错误最重要的原因。我不会把自己的性命交到这样的医生手里。
记者:你看病时找到了很多相关领域的大牌专家,是不是你的地位和身份让你能够拥有这些医疗资源?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怎么办? 凌志军: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挂号、排队的。我觉得这样更能鉴别一个医生的道德水准。
靠熟人关系、权势名声或者靠红包寻找到的医生,并不一定是值得信赖的。一个真正可以信赖的医生,不会怠慢一个普通病人,也不会厚待一个有权有势有名有钱的病人。
就算知道你有些来头,也不会给你特殊照顾,比如让你加塞儿,或者在你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不管别的病人正在门外等待。
记者:后来的事实证明,很多专家,甚至是大牌专家对你的病判断是错误的。你认为是什么让这些医生犯错? 凌志军:我这一路走来,遇到的医学权威不少。当初大多数医生都认为我颅内的病灶是恶性的,必须手术,结果我执意继续观察,不做手术,最后那个病灶自行缩小了,可见不是肿瘤,就算是肿瘤也不必手术。
一开始很多医生说我肺内的占位是良性的,可以继续观察,但它其实是恶性的,幸亏手术做得及时。世界上任何人都会犯错,医生也一样。
一方面,受制于人性的弱点,医生有普遍的职业优越感;另一方面,医患之间供不应求会造成医生的麻木和厌烦,再加上利益的纠葛,犯错在所难免。
一个自以为是、不懂装懂、贬低同行、不尊重病人的医生,一个对患者病情漠不关心却关心人家身份地位的医生,犯错误的概率更大。这样的医生越是地位高、名气大,他以往的成就越容易成为他犯错的原因。被“过度治疗”的癌症
胸部手术后3天,凌志军经历了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剧烈的疼痛加上艰难的呼吸,还有高烧不退,让他每天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然而在身体慢慢痊愈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身力量的伟大,并开始反思医疗体制中,尤其是肿瘤领域里的“过度治疗”问题。
记者:网上有人称,癌症患者在某些医生眼里就像“唐僧肉”。从你的求医经历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凌志军:我刚发病不久就有人告诉我,死于癌症的人,1/3是吓死的,1/3是治死的,只有1/3是病死的。那1/3治死的人里,我个人认为,大部分是“过度治疗”导致的。
100年来,人类用于癌症研究和治疗的花费增加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可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平均治愈率几乎没有提高。
我们在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更多得益于检查手段的进步,从而使越来愈多早期发现成为可能。我想,那些最新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所产生的疗效,几乎被它们给病人带来的摧残抵消掉了。
在一些病人延长了存活期的同时,另一些病人也因为“过度治疗”更快更痛苦地死去。
生命时报:大部分患者对医学并不太了解,他们该怎么区分合理治疗和过度治疗呢? 凌志军:这个确实很难。同一种治疗手段,用在这个人身上恰到好处,用到那个人身上就可能是过度治疗。即使一个医术精湛、绝无私心杂念的医生,也难以处处周全。
坚守一个信念也许有用,那就是“癌症是有可能自愈的”。抵御癌症的最好武器是我们自己的身体,而不是什么神奇的药物。
作为病人,你需要和医生讨论你的治疗。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也不能盲目地全盘拒绝。我建议患者,你不仅要倾听医生的话,也要倾听自己的身体在说什么。同时,如果一个医生拐弯抹角地询问你的收入和职业,那么他多半具有过度治疗和“看人下菜碟”的倾向。死亡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后一个礼物
患病之前,凌志军是个“工作狂”,一天工作12个小时。患病之后,特别是曾经离死神那么近,又有了绝处逢生的经历,他终于有机会看看身边的风景。离家3里地,有一座柳阴环抱的公园,平时他总是匆匆从围墙外走过,得病后无意中走进去,才发现那是个多么美的地方。
生命时报:你现在怎么安排每天的生活?如果不得病,你估计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凌志军:现在我每天7点起床,吃早饭,上半个小时的网;然后出去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接下来吃午饭。饭后睡午觉,3点起,喝茶1个小时。再出去散步。晚饭后看一会儿电视,就睡觉了。
如果没有患病,现在我肯定还在拼命工作,每天12个小时,一周7天,没有节假日。写最后一本书的过程中,我已经感觉极度疲劳,但一直硬撑着,总以为睡一觉就能好。
结果写完书,当天晚上就不行了。病最重的时候,看着院子里顶风冒雨的保安、清洁工,我想要是有机会从头来一次,让我从保安、清洁工干起也行。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生命时报:突然得知自己的生命也许没有多少时间,死亡随时可能来临,那时候你怎么想? 凌志军:至今我还记得,当医生宣布在我的颅脑、肺叶和肝脏上都发现恶性肿瘤的时候,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绝望”。
整个人完全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我想让内心静下来,却偏偏无法集中注意力。回到家里,有一阵开始怨天尤人:为什么是我呢?我上辈子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没有好好养护身体?之后心态慢慢平复下来,我发现预知死期将至的一个好处是,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回望自己走过的生命旅程,内心有一种很深的感恩之念。
感谢上天给了我那么多快乐,同时想象他给予每个人的是公平的:你拥有的权势越多,拥有的真诚就越少;拥有的钱越多,拥有的情就越少;拥有的名声越大,隐私就越少;你周围簇拥的谄媚者越多,拥有的朋友就越少。
我的幸运是,我有个和美的家庭,这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那么多志同道合、情真意笃的朋友。
生命时报:病危时,你曾写下过“最想做的10件事”,如今做到了几件? 凌志军:全部都做到了!最后一件是“重返滑雪场”。从一个被宣布只能活“3个月”的绝症病人,到今天被医生告知“你已经不再是病人”了,5年来从这个噩梦中走出来,靠的是慢慢领悟。
别人劝很难,例如“你要坚强”、“某某得癌都好了”,说这些话都没用。我的家人从没说这些,他们给我的帮助就是努力搜集信息、认真分析判断,这样一来我自然也就冷静下来了。
我知道复发和转移的危险还没有彻底消除,然而,我再也不会谈癌色变。对于死亡,我也不再恐惧。死神是天堂里的最后一位天使,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后一个礼物。
▲著名作家、心理医生毕淑敏:凌志军先生的这本书,读来惊心动魄。他以自己死里逃生的人生劫难,为所有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生命体验。你不但能得到关于疾病与痛楚的翔实资料,更能够从苦海沧桑挣扎奋斗中,看到人的精神力量英勇不屈,看到危难中的清醒与智慧,看到骨肉情谊与赤诚爱情,是如何荟集起来共同创造了奇迹。尤其建议医生们阅读此书,它将对救死扶伤的职业生涯产生深刻影响,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之外更加尊祟每一个病人的生命之旅。▲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何裕民: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如何理性对待、善用智慧合理防治癌症,凌志军先生做出了好榜样。他亲历的磨难、走出沼泽的坎坷及其中的沥血体验,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因此,本书开卷有益,且不可多得!▲凌志军妻子赵晓东:志军的康复,当然首先归功于医学的手段,但是我一直坚信,爱情、亲情和友情的力量,同样会让我们的生命出现奇迹。即使它无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让我们超越肉体的痛苦,达到心灵的安宁。生命的无常与突发灾难,会使每个人在任何阶段都可能遇到志军和我所遇到的困惑和考验。所以,这本书也是写给所有那些在遇到生命困境时,渴望对自己的命运有更多了解和把握的人们的。像志军一样,我也希望这本书能给读它的人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和慰藉。
目录
第一章 别让医生吓死人死到临头的感觉 /002危险的陷阱 /007中国式的“专家门诊” /012恐惧的由来 /017中外医生之对比 /024医生怎样对待不懂的东西 /030希望在我们自己手里 /034西医好还是中医好 /041开胃汤和牛筋汤 /049预知死期的一个好处 /055向读者告别 /059选择治疗方向比选择治疗方法更重要 /064第二章癌症不是绝症最好的灵丹妙药 /076倾听自己的身体 /083改变了对癌症的看法 /088水静心闲 /094路上的风景 /099最想做的10件事 /103医疗领地上的“割据”与“门户” /104医生也会犯错误 /110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我们的腰包救命 /114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 /124前三个月里最容易犯的错误 /128我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 /133第三章做一个聪明的患者新的威胁悄然降临 /140感觉不到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 /146我们相信什么样的医生 /152“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光环蒙蔽了” /157走上手术台的前夜 /161假如这是我的“最后一天” /166癌症病房 /172家人和友人 /177我为什么不化疗 /184别让医生治死你 /194最好的武器是自己的身体 /203第四章康复九策非医学意义的治疗 /212三项基本原则 /216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 /222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223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230每天步行五公里 /239日光浴 /244深呼吸 /252身心合一 /259重返雪山 /265后记 重生手记【下载 在线阅读 书评】
http://www.xiexiebang.com/book/15992
第二篇:崔应军家访手记
家访手记之一
建始县中等职校 崔应军
昨天,我去王磊同学家进行家访。这孩子平时沉默寡言,在学习上的问题很大,主要表现为:学习基础比较差,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和讲话,影响别人听课,学习自觉性较差,很少完成作业,时刻需要老师监督。这次家访我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性格爱好,拉近与孩子及家长的距离。
王磊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成天忙于农活和就近打工挣钱,无暇顾及孩子。很少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交流,缺少与孩子的沟通。孩子犯了错就打一顿或骂一通了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思想品德的优劣、行为规范的养成采取的是不加过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再加上从小爷爷奶奶的溺爱迁就,因此孩子始终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老师和学校的教育暗淡无力,使得孩子对学习越来越缺乏主动性。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根本不存在教育,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和恒心,需要家、校、社会三结合。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我们的孩子怎能进步?所以我很担忧。
在家访中,我对王磊同学各方面的表现向家长做了介绍,家长也认同这些情况,也意识到王磊的这些毛病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作为家长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很忙很辛苦,但身为家长,不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还有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心里健康等等。家访时对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之以法”,家长也认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表示愿意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虽然每次家访都很累,若碰上天气不好可以说苦不堪言,但家访让我对学生了解得更多,对家长了解得更多。让我发现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环境。但是不管怎样,每个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能成才。总之,家访让我走近了学生,走近了家长,彼此缩短了距离。老师尊重家长,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给孩子成功的感觉,孩子有信心,家长也高兴;毕竟每个学生都是家庭的骄傲和希望,对优秀的孩子如此,对缺点较多的孩子更应该这样。
家访手记之二
建始县中等职校 崔应军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父母及祖父母的心肝宝贝、掌上明珠。由于各个家庭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家长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理念不同,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千差万别,从而造就了相当一批问题学生。有的学生相当任性,为所欲为;有的自暴自弃,不受约束;有的封闭自我,不善交流;甚至有的憎恨父母,憎恨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得到了一块璞玉——可爱的孩子时,我们应当怎样来琢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几个家庭。
李岩是个性格内向,胆小怕事,不善交流的孩子,从不主动回答课堂提问,整天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学习成绩也一直不见起色。我去李岩家家访时,一进她的家门,父母便热情让座。我环顾四周,窗明几净,地面光亮照人,室内摆设井然有序,无一不妥之处。一看就是一个要求严格,规范讲究的家庭。通过谈话我发现,其母亲性格急躁,对孩子的要求极其严格,有点恨铁不成钢。爸爸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平时工作比较忙,没有多少时间来管理教育孩子。孩子的起居、生活、交往、学习都按照妈妈的严格规范执行。由于父母亲对孩子要求十分严格,孩子经常达不到家长的标准,每次达不到标准都要挨一顿狠狠的批评。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习惯。谈话间,我指出了他们管理孩子的问题主要是对孩子过于严格,使孩子丧失了自信,造成了孩子的现状。同时给两位家长提出了建议:父母两人都要管理教育孩子,要与孩子共同制定规范,以示对孩子的尊重,多鼓励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多帮助孩子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建立自信,让孩子享受成功的体验。
黄星是一位头脑聪明,爱说爱动的孩子,但是怕吃苦,不爱学习。去他家家访他
正沉湎在电脑前,据黄星家长反映,他除了上网就是听音乐,一提到学习就愁眉苦脸。黄星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无暇顾及孩子。黄星小学时成绩还是不错的,但随着家庭生活条件不断优越,父母对他一度过于溺爱娇惯,使他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懒惰,怕吃苦等等。近年来偏科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同时也不像小的时候那么听话,对于家长的建议常常充耳不闻,我行我素。物质奖励也不见得有什么效果,家长无计可施。面对孩子的现状,我给家长提了如下建议:第一,多和孩子沟通,引起思想共鸣,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第二,停止娇惯孩子,以早锻炼为契机,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三,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全面开科,家校共同监督。
第三篇:凌志班家长会主持词
家长会主持词
甲亲爱的各位家长
乙尊敬的老师们!
合 大家好!(鞠躬)
甲 首先,我代表八年级2班的全体同学欢迎各位家长的光临 乙 感谢各位家长的大力支持
合 欢迎您们来到城关中学
甲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乙 我们是您们的希望
甲 为了我们的成长,父母呕心沥血、情深似海
乙 为了我们的成长,老师无私奉献,恩比天高!
甲 有了您们的精心呵护
乙 有了您们的悉心培养
合 才有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八年级九班家长座谈会现在开始 一班主任发言
甲 有一个人,目光是那样的亲切,微笑是那样的温暖 乙 有一个人,期望是那样的诚挚,鞭策是那样的有力 甲 他在我们的心田上播撒爱的阳光
乙 他在我们的心田上滋润爱的雨露
甲 他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班主任
乙 下面就请班主任发言,大家欢迎!
二,发奖
甲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长胜将军,而我们班的这几位同学就在两次考试中高居榜首,他们是:孟一,钟鑫,乔丹,冀洋,曹帅,邓植中,张歆雨,张茜,陈庆松,符培琳,下面就请班主任老师为他们颁奖。乙 的确,成绩来源实干,汗水铸就辉煌。我们常说成功难,但不成功更难啊!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斗的勇气,我班的乔丹,曹帅,符培琳,储晓东,王晓敏,杨倩,张博文,胡厚松,李溶溶,石小玉,陈心语,夏诚,马磊,吴昊,张沄丰,刘梦雯,这几位同学就是一个个奋起直追的勇士。除了这些进步生,在单科成绩上,还有一些优异的学生,我们班语文前五名的有:张歆雨,孟一,钟鑫,邓植中,支颖,黄太萱。数学前五:孟一,乔丹,曹帅,邓植中,支颖。英语前五:孟一,钟鑫,乔丹,冀洋,柯江。物理前五;孟一,钟鑫,冀洋,曹帅,符培琳。我们为这些勇士们鼓掌。下面请老师为他们颁奖。
三学生家长发言
甲 当我们刚刚在母体中孕育稚嫩的生命,乙 这生命就倾注了父母的无限深情!
甲 当我们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啼哭,乙 这生命就得到了父母的日夜呵护!
甲 如今我们在学海中遨游,在书山上攀登,乙 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鼓励!
合 有您和我们一路同行,我们就不怕天黑,不惧路远、不再怕风雨兼程!
甲 下面有请的家长发言!
四科任教师发言
甲 学习的道路坎坷曲折
乙 成长的道路荆棘丛生
甲 是老师领我们走出知识的迷宫
乙 是老师教我们展翅飞翔
甲 我们的成绩长了
乙 老师的面庞瘦了
甲 我们的缺点、错误少了
乙 老师的白发、皱纹多了
甲 下面有请班主任老师代表所有教师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五闭幕词
甲 让我们用誓言去见证父母辛劳的身影!
乙 让我们用誓言去见证老师无悔的奉献!
甲 我们会铭记这特殊的时刻,因为它使我们走向成熟
乙 银河会铭记这重要的日子,因为今天他高朋满座
甲 让我们心与心相连,让我们手与手相牵!
让这次将长座谈会成为沟通的心桥,我们会沿着您期待的目光振翅高翔!
第四篇:凌志红(写写帮推荐)
执业药师的骄傲
—记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国大药房东盛店经理、执业药师凌志红
外行变内行,内行升优秀,优秀成劳模。这不是小说中刻意塑造的人物,这位出色的主角就在我们执业药师队伍中。
在上海6000多名执业药师中,竟有2名全国劳动模范。凌志红就是其中一位。每当提起她,上海的执业药师们都说“她是我们执业药师的骄傲!”
凌志红是上海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东盛店经理,前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去年,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说起凌志红,今年40开外的她,20年之前是一家木材厂的工人,1984年进入本市一家药业企业,从此与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非药学科班出生的她,凭借一股子韧劲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药学零售业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着。不甘示弱的她通过顽强的磨练,从二级工到四级工,从收银员到柜组长,从药师到执业药师„„从一个普通的营业员到门店经理。20余年来,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爱岗敬业的心境、不懈的追求与探索,走出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尤其是2001年底,作为业务骨干,被充实到刚刚组建的上海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后,先后在三家门店当店长、经理,每到一处都留下了不凡的业绩,成为一名出色的基层管理者。
是什么造就了凌志红?是新时代的劳模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24字对照凌志红,是多么真实的写照。
挑战自我 在新起点上暗下决心
2001年12月份,凌志红怀着对新企业的憧憬和实现个人追求的向往,来到刚刚成立的上海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进入国大第二天,凌志红被公司安排参加技能培训。在为期七天的培训中,凌志红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的东西。这是她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接受如此系统的培训。她被上海国大药房关注健康、重视药学服务、争创“健康好邻居”的经营理念所深深吸引。这次培训不仅使她进一步认识到药学服务对药房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更使她看到了新企业的活力,感到有了用武之地。她暗暗地下了决心:一定要在这个企业里干出成绩来。培训结束后,通过竟聘她走上了门店经理的岗位,在延吉东路店当店长。
当时上海国大药房延吉东路店是个新店,规模很小,营业员几乎全是新手。作为这样一个门店的总管,除了指导手下营业员做好每天的门市外,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打开工作局面,扩大上海国大药房的影响。
在凌志红走访社区、了解市场需求中,当地的“一老一少”引起了她的注意。原来,门店附近有一家养老院,还有两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她认为这“一老一少”正是一条扩大经营和服务的渠道。于是,她请来医生为养老院的老人讲解防病治病和合理用药的知识。这以后,老人们遇到头疼脑热或身体不适,便跑到凌志红所在的延吉东路店求医问药。针对中小学生普遍会长“青春痘”,上课读书眼睛容易疲劳这些情况,凌志红一方面到学校进行保健知识宣传,一方面在店里多备了一些眼药水和治疗“青春痘”的药物。
凌志红从进入延吉东路店的第一天开始就立了一个规矩,即要求门店的所有员工改变原来“守株待兔”的销售方式,主动走访社区,为居民提供贴心的健康服务,切实履行国大药房“健康好邻居”的经营理念。从那时起,药店附近的长白街道社区,经常可以看到凌志红的身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当店经理的凌志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显示了她的出色才能。延吉东路店月销售额从开始的7.5万元上升到9.5万元。这一年,凌志红被上海国大药房评为优秀门店经理。
规范管理 注重员工的精神风貌
上海国大药房太需要像凌志红这样的业务骨干了。2003年1月,凌志红又被调到国大许昌店当经理。这家门店基础薄弱,年轻人多,经营状况一般,公司希望凌志红去了以后能使这家门店有一个新的面貌。
凌志红是个喜欢挑战、不断追求卓越的人,她很高兴地接受了公司的安排。针对许昌路店的实际情况,凌志红首先从基础管理工作入手。一手抓门店的规范化管理,一手抓员工的精神风貌。
凌志红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榜样和示范。按规定,作为店经理可以不站柜台,而她却坚持每天2小时的跟班作业,在现场对店里的年轻人进行传、教、带。
接待每一位顾客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您好!有需要帮助的吗?”凌志红不仅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店里的其他员工必须这样做。刚开始许多员工感到不习惯,甚至认为多此一举。凌志红便反复向员工说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她认为:创建国大药房“健康好邻居”的品牌,首先就要从这点做起,这是药店规范化服务不可缺少的方面,因为它可以看出一个药店员工的精神面貌如何。
由于凌志红以身作则,同时对大家的要求严格,从而使礼貌用语招呼顾客在她领导的门店坚持了下来。后来还推广位国大药房文明接待顾客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以致顾客发出这样的感叹:“来到国大,温馨如家!”
在凌志红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店里的店员从她们的身上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药学销售知识与经验,更学到了她待人至诚、做人本份的品性。员工们都称赞凌志红不但是一位管理称职的门店经理,而且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说在她手下工作很有味道。
凌志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使许昌路店的面貌焕然一新,销售业绩有原来的6万元上升到了10万元,更重要的是带出了一支合格的员工队伍。提升了许昌路店的形象。这个店在她的任职期间,两次出现了员工拾金不昧的感人事迹。一次,一位做建材的顾客在药店购物后把皮夹子遗忘在柜台上,内有人民币10多万元的信用卡。营业员发现后立即电话通知她,他欣喜万分,一个劲地夸奖营业员品质高尚,夸奖该店的风气好。这一年,凌志红又被公司评为优秀店经理。
造福百姓 努力凸现社区药学专业服务
2003年,凌志红又一次接受新的挑战,公司让她负责筹建并出任“社区中心大卖场”国大东盛店的经理。她知道这是一项重任。因为大卖场无论是营业规模、商品种类还是经营方式,都将是一个全新的业态。
劳模想必都是知难而上的人。凌志红二话没说,投入了国大药房东盛店的筹建工作。要把一个空荡荡的商场改造成大卖场,困难可想而知。何况工期只有2个多月。没其他办法,凌志红只有加班加点,在7月中旬筹建工作近入倒计时时,参加筹建的全体员工开始24小时轮番作业。这时的凌志红干脆吃住在工地,一直到8月2日东盛店开张,凌志红没有踏进只有几站路远的家门一次。
东盛店开张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和韩正市长等领导一行来到东盛店调研。陈良宇说“求医问药,事关民生,要把造福百姓的事情办好,让群众受惠更多、得意更多。这句话象烙印一样烙在凌志红的心上。他决心不辜负市领导的嘱托,把”大卖场”药房办好.凌志红首先把工作的重店放在抓药品经营管理的标准落实.即通过GSP认证。她带领东盛店全体员工,按照GSP条款,一次又一次地检查对照,一遍又一遍地整改。从岗位目标的制定到考核办法的落实,她在质量管理上建立了一个立体交叉的监控网络。由于全方位地强化了药品的质量管理工作,东盛店没有发生任何质量问题,也没有受到过一次顾客的投诉。开张不到一年的东盛店,经过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验收,顺利通过了GSP认证,为国大药房大卖场的质量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管理上了轨道,服务就要跟上。凌志红一边抓管理,一边积极组织探索社区药房和大卖场药房两种不同业态的特点和经营规律。她带领东盛店的员工走访社区,帮助特困户,探访慢性病人、发放社区服务卡,宣传卫生保健和防病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她的电脑库中,储存了4000位门店附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资料。休息天,她与店里的员工按资料上记载的地址走东家、访西家,询问用药情况,接受患者咨询。
凌志红竭力倡导人性化服务,处处为顾客着想,除了让附近居民用上放心药外,还主动向上级提出拓展经营范围,试行多元化商品经营的大胆想法。目前,上海国大药房结合公司“重塑高起点、创新争第一”的整体战略设想,已经在东盛店进行了大手笔的再改造,今天的东盛店,不仅商品陈列布置面貌一新,而且,多元化的商品已经彻底打破了药房以售药为主的传统理念。凌志红利用东盛店大卖场的格局,在柜台增加了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居民健康的商品。这样既可多方位为民服务,又可更多地接触居民,有利于为居民开展现场健康知识宣传。东盛店创新改造以来,深受居民欢迎,销售一再攀高。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凌志红说:“我只是一滴水,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汇入大海,才能掀起波澜,才能做到永不干涸。我是一名党员,我要永远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是的,今天的凌志红在不断追求下一个惊喜的理念召唤下,又在她的本职岗位上,按照上海国大药房新一轮的发展规划,重新开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努力再努力!
第五篇:王志军论文
诗歌教学中六个“做活”
宽城三中 王志军
诗歌教学中,“做活诗人,做活时空,做活诗声,做活诗情,做活诗脉,做活诗言”就会做活诗歌教学。
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诗情画意,“情”就是诗情,“景”就是画意,在此仅对诗歌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技巧、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再现生活以创设教学情景,做活诗人。
生活是语文之源,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就是把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的教学情景走向历史,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品味词语,了解诗歌描述的意境,辨析其表达方式、鉴赏其写作技巧,把握主旨。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在讲授《观沧海》这一古诗之前,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古诗主题思想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憎恨之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搜集曹操的有关资料,观看曹操的视频,比一比谁演的像。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一个个义愤填膺。有的议论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有的睁大了眼睛左盼右顾,好像自己就是曹操重生!做活了诗人,不但是课堂气氛活了,诗歌也随之活脱脱跃然纸上,活了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的情感宣泄中很快背熟了课文,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借助图画以创设教学情景,做活时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大气的时空,容易打动人们想象的触角。“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讲授古典诗歌时,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教学情景,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的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在讲授《春望》之前,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悠远的乱唐时代,与作者一起经受战火的洗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画得非常精彩。同学们在饶有兴趣的欣赏中忘记了疲劳,准确地理解了这段课文。
三、配乐朗读渲染教学气氛,做活诗声。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乐记》指出:“治世之音安而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而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可见人们创作音乐表达情感与社会背景有密切联系。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是创设语文教学情景,渲染气氛的一种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讲授余光中《乡愁》之前,先播放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用多媒体推出蓝
天、明月、江水、孤船、秋风萧瑟、枫叶凋落的画面。哀伤的音乐,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而凄冷抑的氛围中,为理解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全诗从儿时的离愁,到成年的相思,再到中年与母亲的死别,再升华到祖国统一的期盼,凄美中饱含憧憬,一颗中国心跃然纸上。我就配乐朗读了《乡愁》,让学生学习模仿,好的用给之配乐来奖励,效果很好。又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悠扬柔美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脸上流溢着欢快,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四、对诗歌情感进行探究性,做活诗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精细地咀嚼诗歌,从而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居里夫人说:“对于某种新奇的现象,给了它一种解释之后,许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却不满足,他们说不定还有可研究的地方。”“永不满足”的、“有思想的人”多了,“可研究的地方”也就多了,创造性的奇迹也就有可能出现。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发现了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便可确立研讨目标,之后几个人一起合作,对相关资料进行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在搜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小组成员针对该专题进行切磋,互相争辩,互相启发。最后合作完成以总结专题研究成果为内容的小论文。阅读与研究相结合是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对余光中的《乡愁》中的情感揣摩,得出思亲爱国的人间真情。只要发现“可研究的地方”,都可去查阅资料、互相切磋,作深入地研究探讨。传出诗人心声,做活沉淀了的诗情。
五、让学生动手创作诗歌,做活诗脉。
并举办赛诗会,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和兴趣。几篇诗歌教完以后,学生往往会跃跃欲试,自我写诗的热情高涨,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思考、下笔、朗诵,兴致很高。尽管这些诗歌还比较稚嫩,但已经有了一点“诗味”,还是值得鼓励并大加赞扬的!为了使教学情景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我还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在角色转换中,同学们扮演得越像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是一种享受。让诗脉相传,诞生新的更多的小诗人。
六、赏析语言体会诗的艺术,做活诗言。体会诗歌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特色和精彩语句,沉淀下来的精华名句的妙处。探究、赏析、模仿。教师要有循循善诱、殷殷关切之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学生于思考想象中顿开茅塞,进而领会诗歌的主旨,鉴赏其创作技巧,与诗人情感共鸣。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诗歌教学中,“做活诗人,做活时空,做活诗声,做活诗情,做活诗脉,做活诗言”就会做活诗歌教学。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服务,教学相长,架起了“科学与民主”的桥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