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摘 要】乌力格尔曲艺文化植根于科尔沁草原,对科尔沁地区蒙古族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蕴涵着浓厚的科尔沁地域文化精神,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正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生存危机。如何在理解其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传承与保护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使之在当下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不失本色,同时得到发展,是破解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在当代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科尔沁地域文化;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价值;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I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094-02
一、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及其价值
(一)科尔沁地区蒙古族及其地域文化
“科尔沁”蒙古语意为“造弓箭者”,起初作为蒙古政权的军事机构而存在,后演变为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即蒙古部落中著名的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后来哈萨尔所属各部落不断繁衍、迁徙与分化,形成的部族分支中以嫩科尔沁部最为著名。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嫩科尔沁被编为十旗,统归哲里木盟管辖。“历史上的嫩科尔沁十旗为:科尔沁左翼中旗(俗称达尔罕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俗称博王旗)、科尔沁左翼前旗(俗称宾图旗)、科尔沁右翼中旗(俗称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俗称扎萨克图旗)、科尔沁右翼后旗(俗称鄂公旗)、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扎赉特旗和杜尔伯特旗”。[1]建国后经改制,十旗分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如今的科尔沁地区,多泛指地处内蒙古东部,从大兴安岭到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科尔沁草原地区,也即本项目所涉及的科尔沁地区。
“草原人的宽容源于草原的博大。草原辽阔无际,自然环境自由;草原人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自由;人文环境宽松,局限人的因素少。”[2]科尔沁地域文化因此以珍爱自然、崇尚英雄、自由乐观、开放包容、信义为重的价值观念为主。
(二)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类型与价值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是科尔沁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口头传唱艺术,最初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三百余年来一直活跃在科尔沁草原。
乌力格尔曲艺分为只唱故事而无伴奏的雅巴干乌力格尔、以潮尔伴奏说唱的潮仁乌力格尔、以四胡伴奏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三种。到了今天,潮仁乌力格尔逐渐被胡仁乌力格尔取代,三者之中胡仁乌力格尔最为流行、分布最为广泛,“胡尔齐”(说唱艺人)手持四胡,自编、自拉、自唱,其说唱内容丰富、幽默、诙谐,塑造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百年传承与发展使得乌力格尔拥有丰富且完善的曲谱,并以特定的情绪或情节归类命名,主题指向明确,具体而言,有《开篇》、《上朝》、《赞小姐》、《山河颂》、《招魂》等五十余篇;在唱词方面,乌力格尔所用语言属于科尔沁土语,一些人名、特定的名词用汉语词汇,表演以叙述为主、抒情为辅。
乌力格尔曲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百年传承,也不仅仅在于曲谱和唱词,最为重要的是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乌力格尔曲艺具有口语性、音乐性、兼容性、独创性及宗教性等特点,对于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来说是重要的切入点。一方面,乌力格尔曲艺真实反映着民族地区社会生活,比较全面和到位地表现着科尔沁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对于研究近百年来的蒙古族区域文化发展及蒙汉民族文化交融互动历程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的传承流派
1.扎鲁特旗的传承流派
“扎鲁特旗‘胡仁乌力格尔’艺术划分为三个流派。一是以毛依罕为代表的好来宝说唱流派;二是以琶杰为代表的以叙事故事为主的说唱流派;三是以扎那为代表的叙述传统故事为主的流派。”[3]这三个流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经实地调查及整理,如下:
毛依罕派,集中分布在扎鲁特旗南部地区。多以即兴“好来宝”形式进行表演,有少量叙事诗,故事情节较为起伏,语言和情节比较有创造性;惯用以心理描写为主的演唱方法展现人物个性;多以高亢有力的曲谱进行配乐,并且在表演中重视弹弦和打弓;擅长运用蒙古族民间文学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如:《韩秀英》、《呼和浩特颂》等。
琶杰派,主要集中分布于扎鲁特旗北部地区。艺术手法多样,演唱语速均匀,听来清晰,常用衬词;善从多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多用富于变化的曲谱,感染力较强;不同于其他流派的一点是,该流派的表演多为蒙汉民族文化中的当代小说,如:《婚姻自由》?p《杨根思》?p《两只羊羔的对话》等。
扎那派,集中分布于扎鲁特旗东部,但主要还是在发源地科尔沁右翼中旗北部境内传承发展。创始人扎那,原为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杜尔基苏木人,后迁至扎鲁特旗居住传艺,该流派始终坚持传统的风格,以传统的古代历史演义题材为主,叙事宏大,描述细致,真实反映日常生活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变化;语言上保持着传统流派沉稳有力、语言精粹的特点;包含对汉蒙民族古典诗歌的解释,并且带有科尔沁“博”曲韵律,有着浓厚的科尔沁文化特点。
2.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传承流派
科尔沁右翼中旗作为传统“嫩十旗”的重要组成,乌力格尔在此流传、发展,长盛不衰。通过对照日格图、包双成等几位胡尔齐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乌力格尔曲艺在科尔沁右翼中旗传承至今,形成了三大流派鼎立的局面。
北部流派,又称上派,由胡尔齐乌日塔那斯图创立,自著名艺人扎那下传,代表人物为额尔顿朱日和。流派演唱风格鲜明,故事结构严谨,曲调悠扬,感情细腻,旋律和谐。传承人为韩福林,代表作《女武士伍红英》、《大别山》。
中部流派,又称中派,自胡尔齐金宝山始,代表人物为布仁巴雅尔。中派善于运用蒙古族听众熟悉的谚语、俗语、警句和习惯语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该派系传承代表人:甘珠尔,代表作《薛仁贵征东》;照日格图,现任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力格尔协会主席,代表作《罗通扫北》、《党的好干部、人民的亲人牛玉儒》;额尔敦础古拉,代表作《颂春香》、《梁、唐、金》;吴双河,代表作《北山剿匪记》;包双成,代表作《程咬金出杀》。
南部流派,又称下派,自胡尔齐孟根高力套始。这一流派讲述故事严谨,表演层次分明,语言运用恰当,人物塑造鲜明,曲调错落有致,韵律和谐优美,令听众感觉十分愉悦。现今的传承人主要有:海青,代表作《兴唐传》;吴祥,代表作《呼延照》;敖特根,代表作《卢保雄》。
(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的保护
在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保护方面,调研地扎鲁特旗与科尔沁右翼中旗都有着较为丰富的保护经验。
科尔沁右翼中旗在1993年便已承办了自治区首届乌力格尔、好来宝大赛,1995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授予“蒙古族曲艺艺术之乡”称号。自2002年来该地固定举行全旗乌力格尔大赛;广播电视台也已设置蒙语广播专门频道、录制乌力格尔专题节目进行播出与播放;当地政府还认定了若干乌力格尔传承人,建立了有130人加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乌力格尔艺术协会和“乌力格尔保护基金”,组织了部分专家、学者对乌力格尔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注册“乌力格尔”商标,积极发展与乌力格尔活动相关的文化产业。
(三)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从艺人员薪酬微薄,缺少保障。根据我们的调查,科尔沁地区乌力格尔艺人的生活普遍苦难,常被称为“一等困难户”。乌力格尔艺人没有工作编制,属于自由职业,志愿演出。在科尔沁地区,乌力格尔艺人多不是职业艺人,表演均为第二职业,其第一职业多为打工者或牧民,虽然录制节目视频有一定政府补贴,但除去路费和食宿,已然所剩无几。目前,科尔沁右翼中旗等地乌力格尔曲艺的相关机构从性质上来说仍是民间组织,广大胡尔齐在政策、编制、资金等方面都需要更为有力的支持。
2.城镇化进程加快与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乌力格尔曲艺作为一门科尔沁民间艺术,根植在当地半农半牧的文化生态背景下,在过去农牧区娱乐生活少的情况下,广受大众欢迎。如今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其文化生态根基受到很大冲击,在传承与发展中出现了受众逐渐减少且呈老龄化趋势的问题。且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覆盖极广,相比日新月异的网络讯息和综艺形式,传统的乌力格尔曲艺已经失去了像过去一样强大的吸引力。
3.人才培养需要转变思路。自古以来,胡尔齐大多出身贫寒,文化水平有限,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多数地方已经设有乌力格尔培训班、人才培养基地等机构,由传统的一对一传授发展为课堂教育,这对表演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在理论研究人才及系统整理人才体系的构建方面却收效甚微,人才队伍产生了失重现象。
4.乌力格尔曲艺文化需要尽快完成现代化转型。乌力格尔曲艺在清代中叶通过吸收汉民族文化完成了近代化转型,如今却面临着现代化进程的考验。虽然乌力格尔在传播上已经适应了现代化的广播电视及网络等新媒体手段,也不乏《神奇的手机》、《网恋悲剧》等反映当代生活且富于教育意义的曲目,但胡尔齐的身上依然带有较为浓重的传统气息和江湖习气,艺人的知识储备与自身素质都需进一步提高;并且胡尔齐依然在大量使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这对于展现近现代历史画卷、反映当代生活来说已经十分吃力。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艺术构成因素上,乌力格尔曲艺都越来越难跟上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完成现代化转型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问题,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可以尝试在保护人、保护作品、保护文化三方面进行保护。在保护传承人方面,坚持保护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从青少年传承人抓起,形成文化自觉,并大力培养研究型人才及具有现代文化意识和素养的胡尔齐,改变人才队伍失重和艺人文化素质较低的状态,从根本上推进乌力格尔曲艺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在保护作品方面,可以着手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档案记录,系统整理和分析百余年来的乌力格尔曲目,并在现有基础上完善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保护文化方面,政府需进一步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可尝试拟定乌力格尔曲艺保护与发展的“五年规划”,以坚守民族精神、扎实根基,稳步发展乌力格尔曲艺文化;而最为基础的一点则在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努力解决乌力格尔艺人的编制及生活保障问题,着力提升艺人的社会地位,解决其后顾之忧,激发其创作欲望与热情,为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曲目、开创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提供足够的空间与动力。
参考文献:
[1]额尔德木图.科尔沁文化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2]王亚男.浅谈对蒙古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A].内蒙古党委宣传部,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3]格日勒图,陈文斌.论科尔沁文化及价值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作者简介:
金世超(1994-),女,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人,大连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学生。
本论文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乌力格尔曲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和科尔沁右翼中旗为调研中心”(X201408151)阶段性成果。
第二篇: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保存和发展现状
秀 云
(赤峰学院 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摘 要:本文在对土谢图地区额尔敦楚古拉胡尔奇艺人进行深度采访所获得资料基础上,经过搜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和归纳出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保存和发展现状概况。
关键词: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额尔敦楚古拉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8-0204-02 胡仁乌力格尔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受到各方的关注和保护。2011年8月18日本人对土谢图地区额尔敦楚古拉胡尔奇艺人进行了深度采访,历时3个小时。
额尔敦楚古拉是土谢图地区较有名气的胡尔奇艺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他非常热情豪爽,我就设法得到他的电话与他联系。打通电话,简单自我介绍,并说出自己采访的意愿,他果然爽快地答应了我。
额尔敦楚古拉,男,1972年出生在艺人世家,他的爷爷是著名的艺人布仁巴亚尔,父亲也能拉四胡说故事,但是由于文革的影响没有继续学艺,母亲是唱民歌能手。他从17岁开始单独说胡仁乌力格尔,已经有了22年的说胡仁乌力格尔经历。额尔敦楚古拉是土谢图地区较有名气的胡尔奇艺人,慕名而来拜师的有6位(其中包括他自己的儿子),他招了4位艺人,大徒弟斯琴巴特尔是2002年拜师学艺的。
通过历时3个小时的访谈,本人主要从造就新时代胡尔奇艺人的新的素质要求和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保存和发展新景象等两个方面初步认识了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保存和发展现状。
一、造就胡尔奇艺人的素质要求
说唱胡仁乌力格尔的技巧中有“三个要素”,即曲调要符合情节、语言要符合故事、故事要服务听众。曲调要符合情节是指曲调因故事情节而定,胡仁乌力格尔有很多曲调,每个艺人掌握的曲调都不同,额尔敦楚古拉掌握并常用的曲调大概有40曲。运用曲调因故事情节的不同而不一,用在悲伤的故事情节,如妻离子散或战败兵残时需要拉哀伤的曲调,使听众的情绪随琴声低落下来。语言要符合故事是指在说唱故事中所运用的语言要符合故事。胡仁乌力格尔是语言艺术,其中语言的恰当运用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艺术效果。额尔敦楚古拉艺人说,成为一名优秀的胡尔奇艺人不仅会拉会唱,而且一定要头脑灵敏,记忆能力超强。说唱胡仁乌力格尔除了要记忆很多如赞美山川、将军上朝、行军等等程式化的语言之外,还要记忆大量的民间谚语、俗语等。巧妙地运用所记忆的语言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同一种情节、同一种心情可以用很多种记忆中的语言来体现,但是不能把所记忆中的能够描述此情节或此心情的全部运用在描述此情节或此心情,一定要有所保留。保留着以后说唱过程中出现类似的情节或心情等的描述,带给听众新鲜感。额尔敦楚拉艺人说,艺人应努力学习文化,尽力多阅读书本,查阅资料,并深入民间,体会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
情节结构安排上,注重逻辑。有些情节可以清楚交待每个情节的安排,故事随每个情节的安排循序发展。比如,要说唱两国征战时可以分别说明各个军队的军队力量以及采取的战术,这样的说唱能使人清晰了解故事发展脉络。另一种情节安排的方法叫埋伏笔。也用前面两国征战为例,埋伏笔是在征战过程中或胜负已定时追溯胜利一方或失败一方军队力量或战术等等,埋伏情节安排使听众触目惊心。
胡仁乌力格尔是一门舞台艺术,融汇了说、拉、唱和表演等艺术,因此除了听觉影响之外视觉影响也很重要。说唱因表演语境不同其表演的注意事项侧重点而异。现在主要有3种表演语境,其一,比赛或演出语境。随着胡仁乌力格尔的保护和发展政策逐步实施,各地区组织着各种主题的胡仁乌力格尔比赛。参加比赛的艺人在走上比赛舞台到坐下开始说唱都必须注重各种举动和表情等细节。艺人走近舞台坐下后避讳东张西望或低头下看,既要保持庄重严肃也不能表现矜持,要目视前方,表现泰然。除此之外,也强调衣着装干净利落、容貌洁净等等。其二,电视台录音:电视台录音播放的视频效果传播面广,因此要注意以上事项之外还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运用。虽然胡仁乌力格尔语言是蒙汉语言夹杂在一起运用的,但是不能使用土谢图地区日常生活语言,否则会影响接收群体的理解能力,出现误解或不理解的情况。其三,电台录制:电台录制时对艺人要求,相对上两种表演语境较松。电台录制播放的只是听觉效果,因此艺人在录制的过程中把故事情节、故事发展顺序、人物以及结局等写在纸上、放在前面看着记录来说唱,这对艺人来说很轻松。
二、土谢图地区胡仁乌力格尔新景象
额尔敦楚古拉为首的艺人们为保护和发展胡仁乌力格尔做着多方的努力。
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独有的艺术,但是在内蒙古地区流传分布并不均匀。由于历史、艺术环境造成了西部蒙古听众以及喀尔喀蒙古族听众很难听懂蒙汉参杂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它在内蒙古东部流传广而在西部流传范围狭窄。据统计,全国蒙古族总人口为500万,其中西部蒙古有140万、东蒙古有360万人口。虽然西部人口比例少,但西部蒙古族听众能接受胡仁乌力格尔的话,前途可观,为此艺人们在说唱时尽量使用纯蒙语,推广听众范围。
除此之外,艺人们尝试着采用新形式说唱胡仁乌力格尔。新形式胡仁乌力格尔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说唱同一胡仁乌力格尔,如额尔敦楚古拉艺人和照日格图(土谢图小有名气的胡尔奇艺人)艺人合作说唱《楚郭相争》。两个人说唱同一故事,需要几种基本要求。首先要求说唱风格相同,其次要求嗓音高低相同,不能一高一低,最后要求艺人们要合作密切,说唱故事的情节结构安排、曲调选择、词语的运用等等诸多地方都需要密切合作。新形式胡仁乌力格尔最显著的特点是形式上的新颖。艺人们探索出把单人拉琴单人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说唱形式改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说唱同一胡仁乌力格尔,希望新形式的胡仁乌力格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人的眼球,目前新形式胡仁乌力格尔只是在尝试的阶段,仍需进一步提炼和推广。
据所知,胡仁乌力格尔曲目中以汉族历史故事题材的曲目较多,而真正以本民族历史为题材的胡仁乌力格尔曲目为数不多。艺人们以发展胡仁乌力格尔并为蒙古族听众讲述蒙古历史传授蒙古族文化传统为目的,尽力创作蒙古族题材的胡仁乌力格尔,但是困难重重。额尔敦楚古拉艺人正在创作胡仁乌力格尔《达延汗传》,创作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由于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虽然故事情节大体不变,但需要加工润色,例如,需要赞美原著中出现的草原、河流等。蒙古草原的赞美与艺人记忆中的汉族历史故事曲目中出现的山川赞美不同,蒙古草原的赞美应该有蒙古草原特色,如需赞美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牛羊成群等,行军途中也不能出现汉族历史胡仁乌力格尔中出现的行军描述,蒙古族胡仁乌力格尔应该用勒勒车,描述蒙古族人民生活应该有奶酒奶茶、手扒肉、炒米等等。艺人们想要了解蒙古族民俗民风需要下大功夫查阅很多资料。讲好战争过程还需要地图,在地图上查阅每个发生战争的地方,弄清楚战争地点和路线、每个军队进攻方向等等。
额尔敦楚古拉胡尔奇在旗文化馆非物质文化研究室工作,与他共事的还有甘朱尔胡尔奇和照日格图胡尔奇,3位胡尔奇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传研究室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演出和搜集整理民间口头文学。甘朱尔艺人主要搜集整理土谢图地区传说,照日格图艺人主要搜集整理土谢图地区好来宝,而额尔敦楚古拉主要搜集的是土谢图地区民歌。除了搜集工作之外,胡尔奇艺人们还培训胡尔奇学员,口耳传授胡仁乌力格尔艺术,3位胡尔奇艺分别传授给几名学员,等学员技艺到了单独说唱的水平之后,要每个人轮流说唱为时20小时的胡仁乌力格尔,分10个晚上说唱,每晚说唱2小时,并有传授的老师听学员的说唱,等到第二天要评点。说书馆为喜欢胡仁乌力格尔艺术并有说唱天赋的艺人们提供了平台,在说书馆里,学员们相互学习,提高技艺,扩大了胡仁乌力格尔的流传范围。近几年胡仁乌力格尔在旗政府领导下,在文体局的直接指导下,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步骤,保护计划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保护工作仍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 注 释:
①土谢图旗,也称科尔沁右翼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隶属兴安盟;全旗呈西北向东南狭长状,南北延伸540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土地面积15613平方公里。全旗辖3个旗、16个苏木(乡)、186个嘎查(村)、465艾里(屯)、5个国营林场。
第三篇: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族人的后辈应传承与保护,让古老的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一、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地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经常出现,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们安徽省的皖南山区――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和江西省婺源县)等少数地区,由于过去交通不便等某些原因,大部分祠堂才得以保存,令人欣慰。
二、目前,县内留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豪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肥东地处江淮分水岭,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现两位风云大人物,宋代包拯,清代李鸿章。文革之前,在肥东境内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如石塘地区有黄氏祠堂、大李集祠堂、小李集祠堂、周冲祠堂、茆油坊祠堂,当地留传着一句顺口溜:“周冲祠堂一枝花,马士龙祠堂赛过它,大李集祠堂破猪圈,茆油坊祠堂开饭店”。相比之下马士龙祠堂设计风格独特,胜过其他的祠堂。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史上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文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而马氏的马士龙宗祠保存较为完整。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为感念祖上恩德,乾隆甲戌年(1754年),马氏十三世孙郡庠生马嘉谋决定修建该享堂,“共费两千余金”,13年后也就是乾隆丁亥年(1767年)才修成。据马氏家谱记载,1800年、1910年、和1932年享堂曾三次大修。马氏宗祠虽历经240年余年风风雨雨,却依旧雕梁画栋,气韵犹存。
祠堂是三进五开间,占地约有500多平方米,白墙青瓦,流檐翘角,既有徽派风格建筑又有江淮地区建筑特点。木质正门上,享堂初建时所制的“马氏享堂”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整个建筑为木质结构,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30余米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东山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建造该享堂的古人有消防意识,在享堂空旷的广场的右前方有一水塘,南约100米处还有一口约建于1480年左右的古井,井口为花岗岩加工而成,古井的绳索拉痕竟深1厘米。享堂西侧还曾建有武圣庙、迎水庵,可惜都先后毁于历史上的多次**战火。
解放后祭祀祖宗被当作一种“封建事物”废除了,旧时的宗祠成了教书育人的学校,继续为家氏子孙造福,培育了一代代族氏后人。据近年来续修谱资料统计:从马氏祠堂出来的大学生有120多人,研究生、博士生30人,高级工程师16人。正因如此,在那场的文化大革命中,祠堂正因为被一所小学所占用才逃过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成为省城难得的一座保存原汁原昧的古迹。马氏祠堂,有几块叱咤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位名人题写牌匾。马家在近代大革命时期曾经出了一位毕业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的直鲁军中将参谋长马敦源,他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宗昌等交往甚厚,所以享堂里曾经悬挂由他们题写的牌匾,但由于历史动荡,牌匾现已不知去向。后经村里几位老人回忆,他们无意中看到小学教室里的那几块黑板,突然记起这好像就是那几块题匾。由于学校把题匾的反面油漆作为黑板挂在教室中,由此才逃过文革那场破扫“四旧”的浩劫,八块题匾中有四块保存下来。它们分别是1767年所置“马氏享堂”、裔孙马敦源所题的“功高望重”、曹锟所题的“泽流云福”和段祺瑞所题的“本支百世”;而张宗昌、吴佩孚、当时曾任过安徽省省长的王揖唐和当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夏寿田所题匾已难寻踪迹。保存下来的题匾上至今仍可见到字体上的镀金。
在随后不久,经过村民们的寻找,又发现被学校老师当垫脚用的石碑《祠堂碑记》和《祭田碑记》,其中一块因碑面朝下,字迹竟完好清晰,另一块因长期垫脚已成了无字碑文。随后又有新的发现,惊喜接连不断,文革中被藏在稻草堆中才免于一劫,有着240年多年历史。可以反映清朝年间祭祀风俗的古物—“神主”牌位,被村民拿了出来;1880年、1916年、1948年三个版本的原版家普出现了。村民们还取出自己并不知道真正收藏价值的新四军的烈士证书、由蒋介石颁发的国民党少校军医的退役证和十九世纪由毛笔书写在毛边纸上、可以反映当时清朝民间田亩制度的《大公祠田种册》的原件。这些发现惊动了县、市、省文物管理部门,他们特意派专业人士到村里拍摄照片归档。2008年,马氏马士龙祠堂(享堂)被肥东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驿昂集,小小山村走出父子进士,宗祠大门八字门左右各立有一只雕刻精美的石鼓,门前的石碑上写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宗祠”。在这座小山村,经历200多年风雨的昂氏宗祠记录了这个家族的传奇和荣光。昂集祠堂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建,共三进四厢,面积达500平方米。据资料介绍,祠堂后堂曾有御赐匾额,题为“承先启后”;中堂上有翰林院赠匾题为“亦叶蒙庥”;前堂上还有庐州府赠匾,题为“父子进士”。但“承先启后” “亦叶蒙庥”等匾额在文革中被毁。
据查有关资料,肥东的“父子进士”有史可查的有三对,一般人都熟知其中的包令仪与包拯、李文安与李鸿章,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小小山村祠堂里也出了一对父子进士,他们就是这座祠堂的主人――昂绍善、昂天曾父子。
关于昂绍善父子能够成为进士,当地有许多传说。有人说泉山作为凤凰山,所以山脚下要出贵人,还有人说那是祖上积德。在昂氏的先祖中,有一位老太太邀请土地神来家吃饭,这位土地神很是感动,于是土地神承诺,只要老人的后人做到“黄鳝打鼓鱼上树,羊毛落地野鸡飞”这些高难度的事情,就能让他们家族出贵人。而老太太的后人也着实有才,集体完成这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
有一次发生在集市的纠纷中,一个赶集的人劝架时,把买来的黄鳝砸在了说书人的的鼓上,成就“黄鳝打鼓”;拉架的时候,有人把用茅草串起的的一串鱼挂上树梢上,这样“鱼上树”也就做到了;而“羊毛落地野鸡飞”则是穿着羊皮衣的人,把皮衣脱下来往地上一扔,正好扔到了野鸡窝边,野鸡被吓得全飞走了。这样土地神的要求全都做到了,昂家就出了昂绍善父子进士。这个民间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这一连串难度极高的小概率事作的发生也似乎说明,古时考公务员,比现在还难,脑筋急转弯这一关很难通过。
事实上,昂氏父子飞黄腾达的原因,既和他们的聪明勤奋有关,也和当时的时势分不开。昂绍善家庭贫困,自幼丧父,但聪颖过人,好读诗书。顺治八年(1651年)朝廷颁文选贡,庐州府学选拨最好的贡生昂绍善到朝廷。但昂绍善能够官居内阁中书,这在清初满族官员当政的时代,是非常罕见的,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初出现了“人才荒”。
顺治八年,顺治帝清除多尔衮同党,自己掌权,朝廷亟需“新鲜血液”补充,而昂绍善从庐州府学入朝,与上层旧派无瓜葛,按现在说法就是“背景简单”没有后台,所以他被特别恩准的皇帝身边,顺治十八年昂绍善在宫内教皇家子弟,康熙六年(1667年)考中进士。而其儿子昂天曾在父亲教导下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了进士。
三、祠堂保护采取的几点措施
如今,马氏宗祠、昂氏宗祠分别有多处开始出现残破的痕迹,无人正常看管(因为没有经费发工资),这就迫切需要文物部门牵头调查、论证,或出资进行一次大的修缮,还祠堂本来的真正面目,使祠堂长久的保存下去。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拿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拨出一定的保护经费修缮费,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当前,分布农村的老祠堂反映了这个地区乡村文化和古建筑特色,特别是一些始建于明清的祠堂更是宝贵中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有组织的开始重修祠堂,过去的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甚至被破坏,应引起有关文物部门重视。人们呼吁,重修老祠堂时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修旧如旧,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是一件都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体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后人一定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1、建立古祠堂长效保护与管理机制。上级文物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每年对现存的祠堂进行一次调查摸底,要建立和完善各种保护管理制度,祠堂中各种物品要逐件登记造册,做到有图片和文字记载,有编号,有专人保管,方便人们的查阅。
2、建立看管与居住配套制度。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古祠堂、或是那些古民居、古屋类的建筑最怕的就是无人居住,因为长期不住人,不透光线,屋内潮湿,对屋内和设施有较大的朽蚀作用。没人住的房子会因缺乏人的照看而缩短寿命,而有人居住的房子,反因有人居住而被悉心照看和护理而延长寿命。因此,有专人看管和长期居住祠堂内,对老祠堂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3、改建、维修祠堂必须维持其原风格。要使历史珍贵文物不遭受到肆意破坏,族亲们的关注最为有效,可在道路要道口或祠堂周围要建立永久性宣传牌,积极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和意义,让全社会关注爱护祠堂文物,文物部门要在保护历史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的维修建议,各级政府也要出面协调,落实相关资金来源,采取多方筹集的办法:一是主管文物部门拨一点,二是地方政府支持一点,三是祠堂姓氏的族亲老板们赞助一点,保证祠堂看管和维修有充足的资金。
4、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开拓旅游景点。对古祠堂文物要面向游客开放,这样做一举两得,既可收取部分费用,作为祠堂的维修资金,又可让更多的人的了解祠堂丰富的文化底蕴,凭吊古迹,日月生辉,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注:庠(xiáng)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
庥(xiǖ)庇荫,保护。
第四篇: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一、前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自人民大众,是华夏民族世世相传的瑰宝财富,是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不竭之根。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仅是刺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更是对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基垫的巩固。我们要通过这些文化资源,并结合宁德地区的特点加以利用和创新,去发展和丰富伟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以符合优秀文化进步的方向,更好地促进宁德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宁德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调查目的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以便了解它,随后便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发展它,去迎合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通过现实,让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某种程度上将促进宁德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着宁德经济政治的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保护以及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三、调查时间、地点
十一月十八号,宁德蕉城区
四、调查形式
问卷(详见附录)
五、调查内容
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
(一)二月二歌会
二月二歌会源自民间,迄今流传300多年,是畲族同胞劳动智慧的结晶,为畲族传统节俗文化综合活动。福鼎市佳阳乡双华畲族村,既是双华畲族祖先的首迁地,又是歌会发源地,也是歌会的举办地。通过游灯、对歌、打尺寸、火头旺等民俗活动,展示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传承、弘扬畲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月二”歌会参与者多、时间长、规模大,影响面广,对于继承与弘扬畲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二月二”歌会是各地畲族亲朋的一次大聚会,歌手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经验和知识。借助歌会的载体相互交流、传播,它对改变畲区面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二月二”歌会对于加深民族情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作用很大。
畲族“二月二”歌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畲族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青少年们多崇尚外来文化,对传统民俗冷漠,参加歌会的人越来越少,歌会规模越来越小,畲族青年说畲语,唱畲歌者越来越少,畲族传统民俗歌会,延续状况堪忧。
为此,我们建议加大对畲族“二月二”歌会习俗的保护力度,加快畲族青年歌手的后续人才的培养,恢复传统歌会,营造文化习俗环境。这无疑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二)请香接火仪俗
1、古田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具有深邃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社火仪式和民俗文化活动。作为我省陆上女神——陈靖姑信仰的发源地,具有弘扬信仰文化的使命感,也是体现了民众禳灾纳吉,祈祷安康社会的美好心愿。
2、请香接火仪俗既是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活动形式,也是民间艺术荟萃与展演的形式。通过民间戏曲、音乐、舞蹈、雕塑体现当地民间艺术水平,不仅丰富了请香接火仪俗的民俗内涵,同时也为民间艺术提供了舞台与展演的机会。
3、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还有道教科仪的载体,展演特点来自不同地区的道师,展示了不同地区道派的传统蕴涵及道派传承风貌。
4、请香接火仪俗具有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特别是在朝拜母亲神方面,对台胞、海外侨胞、在神像文化方面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对促进信众的情感交流,推动台胞对中华民族根文化意识的认同有重要作用。
但根据调查结果,请香接火仪俗也出现了相应的濒危状况:
1、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一些经典曲目、传统道教音乐、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和消失。
2、因历史原因,对请香接火仪俗活动片面归为迷信活动,加以排斥,挫伤了信众的感情。
3、其它宗教的盛行,使传统的道教信仰群体分化。
(三)霍童“二月二”灯会
霍童“二月二”灯会,犹如当地民间的运动会。霍童线狮子、纸扎、铁技等是运动会上的各个项目。
霍童“二月二”灯会,更是一个艺术空间,是历史至今蕉城区民俗文化中的一个典型节庆活动,在民众心里占有重要地位,是霍童浓郁传统民俗的缩影。它是宁德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是霍童道、佛文化影响下的深化。保护和发扬霍童“二月二”灯会,对宁德乃 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六、调查结论
(一)政府本门宣传力度不足,致使社会各层(除专业人士外)对宁德地区传统文化了解不深。
(二)例如宁德地区的上金贝、南际山等多个具有文化价值的单位,因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出现了修缮不完备,无力发展等现象。
(三)政府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群众却没有真正参与进来,群众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四)宁德市政府出现了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文化部门处于劣势地位。
(五)随着宁德地区经济的发展,广大民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专业人才的匮乏,对我们开展文化保护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宁德市的专业人员趋于老龄化,年轻一代人员较小。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跟不上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极其短缺。
总之,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宁德各地的各级文保单位,各类文化遗产,由于经费、人员等的制约,一些古代建筑被建筑工地强拆的现象经常发生。另外,老师傅传给徒弟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很多技术、文化传承后继无人,濒临消失。
七、对宁德地区关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备建设,增加保护资本力度
近年来,宁德市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自2008年以来,宁德市各级财政共投入6120万元,实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市本级上金贝保护经费直接投入达1180万元,对南际山投入590万元,及各类古庙,古桥,古树投入增加2000万元。此外,宁德市政府还斥巨资修缮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并新建宁德市畲族宫博物馆。
(二)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10以来,宁德市进行了多次文化普查,普查范围广,科目多,政府还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要象对文物保护那样提到政府的办事议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工程量和难度大干文物保护工作,它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工程,而且有很多不仅需要保护,还要传承给下一代,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思想发动和舆论宣传工作。
(三)制定保护计划,培养专业人才 扎扎实实地制订规划。首先要全面组织普查我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摸清、调查其历史沿革、价值及现状等,制订保护对象名录。其次要制定保护工作的标准和规范,制订切切实
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第三是层层发动,落实保护措施,特别是抢救濒危的文化遗产。第四是研究和制定传承的方案和措施,对现有的成果要组织推广。第五,是要抓质量,引进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以老带少,形成以青,中年人为核心力量的团体。每人制定目标,年底进行考核;并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整体队伍素质。
附录
宁德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情况调查问卷
本人为了了解宁德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作此问卷在于调查本地区人民对本地文化的了解情况,便于实现对宁德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情况的调查研究,希望获得广大市民们的大力支持。谢谢!
1.您的性别: A 女 B 男
2.您的年龄: A 20岁以下 B 20—30岁 C 31—40岁 D 40岁以上 3.文化程度: A 初中以下 B 高中 C 大中专 D 本科 E 研究生以上 4.您的职业: A个体户 B 学生 C上班族 D 自由职业者 E其他
5.您的月收入: A 2000以下 B 2000-3500 C 3000-5000 D 5000以上 6.您认为在民族民间文化在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
A 非常不重要 B 不重要 C 一般重要 D 重要 E非常重要 7.在日常工作中,您会经常参与文化活动吗? A 总是 B 经常 C 偶尔 D 从不 8.您认为政府部门对文化的宣传力度如何? A 没有 B 几乎 C一般 D有点强 E非常强 9.您会为宁德地区的文化保护事业尽力吗?
A 不会 B会 原因在于: 10.您喜爱的文化种类?
A 物质文化 B 非物质文化 C其他 原因在于: 11.您了解下列的风俗文化吗?
A 二月二歌会 B 请香接火仪俗C 霍童“二月二”灯会 D 剪纸 E 其他 12.您对社会或政府关于文化保护的建议
第五篇: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2015级会展策划域管理2班陈文雅 学号 13号
一、前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自人民大众,是华夏民族世世相传的瑰宝财富,是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不竭之根。我们要通过这些文化资源,并结合宁德地区的特点加以利用和创新,去发展和丰富伟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以符合优秀文化进步的方向,更好地促进宁德的和谐发展。保护和传承宁德地区民族民间文化是祖国赋予我们的历史使
目的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以便了解它,随后便以更合适的方式去发展它,去迎合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通过现实,让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得以发展,某种程度上将促进宁德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着宁德经济政治的发展。综合各方面因素,保护以及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二、时间:
2016年8月1日—20日
三、地点:
宁德福安市区以及周边著名民族地区
四、调查对象:
街头年龄较大的长者,历史文化研究馆馆长与其相关工作人员
五、调查过程:
<1>在各个街头小巷与长者进行交谈,做下笔录以及加以问卷调查。<2>去历史文化研究馆与工作人员以及馆长交谈,做下笔录,事后计入电脑。<3>电脑搜索加材料,加入文本中,更加详细。
六、分析
根据对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加以结合网络搜索的材料,深究近年来民族文化的情况,民族文化内容及影响,文化近年来变化情况如下:
宁德地区的传统文化:
(一)二月二歌会,为畲族传统节俗文化综合活动。“二月二”歌会参与者多、时间长、规模大,影响面广,对于继承与弘扬畲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价 值。“二月二”歌会是各地畲族亲朋的一次大聚会,歌手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经验和知识。借助歌会的载体相互交流、传播,它对改变畲区面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请香接火仪俗是一种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社火仪式和民俗文化活动。既是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活动形式,也是民间艺术荟萃与展演的形式。,展示了不同地区道派的传统蕴涵及道派传承风貌。
对促进信众的情感交流,推动台胞对中华民族根文化意识的认同有重要作用。
(三)霍童“二月二”灯会犹如当地民间的运动会。霍童线狮子、纸扎、铁技等是运动会上的各个项目。它是宁德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是霍童道、佛文化影响下的深化。保护和发扬霍童“二月二”灯会,对宁德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七、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备建设,增加保护资本力度
近年来,宁德市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自2008年以来,宁德市各级财政共投入6120万元,实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市本级上金贝保护经费直接投入达1180万元,对南际山投入590万元,及各类古庙,古桥,古树投入增加2000万元。此外,宁德市政府还斥巨资修缮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并新建宁德市畲族宫博物馆。
(二)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10以来,宁德市进行了多次文化普查,普查范围广,科目多,政府还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要象对文物保护那样提到政府的办事议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工程量和难度大干文物保护工作,它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工程,而且有很多不仅需要保护,还要传承给下一代,任务十分艰巨,责任十分重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做好思想发动和舆论宣传工作。
(三)制定保护计划,培养专业人才
八、结语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不可抛弃,也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的继续传承下去,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任务,所以,对此次的调查,是为了更好的找到好的办法来解决西安知问题,来更好的传承民间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