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政经济发展解析(推荐)
和政经济发展解析
一、找准思路是关键
作为国扶贫困县的和政能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上取得巨大成绩,有力证明了和政县委政府班子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好的思路,会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限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发展滞后的和政县,发展思路准确与否对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和政县域经济本身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在发展上要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能够实现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小康和政的建设也就大打折扣。基于对县情的认知,和政县委、县政府提出“走好八条路子,实现八个跨越”的发展思路,从特色农业产业开发,项目建设、城镇化、旅游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的扶贫开发、维护稳定依法治县、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实现新的跨越。这一思路,为和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然,发展思路不是凭空想像的,也不是简单的口号,随便喊喊就行了。就其本质来说,发展思路是推动一个地方各项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个纲领的制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政县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建立在对地方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是对国家省上相关政策掌握吃透的情况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正确判断,关键还是在于付诸具体的行动中,把思路变成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和政县这一发展思路也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这一发展思路把经济建设摆在了主要位置,在突出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狠抓民生改善、社会事业的发展,只有把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才会形成一个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只有这样,和政的明天才会越来越好。
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好的发展思路引领全县的发展。只有找准思路,就找到了加快发展的要领,就会打开全县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好的思路可以让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会让地方各项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有利于构建地方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因而说,找准思路是关键。
近年来,和政县牢牢把握“发展、和谐”两大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建和谐州”的总体发展思路,全力实施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突出项目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等重点工作,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新和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油菜飘香农家乐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走进和政县达浪乡达浪村,马里木一家人正坐在热炕上吃油香。“这是用我们自己种的双低杂交油菜籽打的油炸的。”马里木说,以前地里种啥产量都不行,一家人一年的口粮都不够。现在5亩地都种油菜,一亩一年能挣1000多块钱。
油菜让马里木尝到了种地的甜头。近两年来,和政县围绕临夏州委提出的“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发展思路,按照“公司连基地带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地处高原的和政县“春迟秋早,冬长夏短”,高原地区油菜产量尤其低,农户都不愿意种,但和政现在油菜却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3%,年产杂交种10万公斤。
和政种植的双低杂交油菜是由世界著名油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在和政三合镇建立实验基地研究培育出的 “华协1号”,作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油菜品种,亩产从原来的100多公斤增至220多公斤,最高可产300公斤以上。今年,和政种植油菜将达到15万亩以上。“种出来还要卖出去,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和政县发改局局长张卓说。
为此,和政县启动了双低杂交优质油菜制种基地建设项目,生产杂交种230吨,8000吨油籽生产线完成厂房主体建设,向加拿大等3个国家出口油菜种子3.2吨,油菜产业实现了集种植、制种、科研、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雏形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和政县累计推广双低杂交油菜60万亩,增加农民收入1.2亿元。
三、啤特果助农增收的新产业
啤特果,一种只生长在海拔2200米—2400米山地的独特水果,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康身健体、美容护肤的特殊功效,由它做成的饮料酸酸甜甜,口感极佳。
近年来,和政县结合退耕还林项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将原来零星挂在庭院的啤特果,栽植在山川沟峁、农家地埂,现在,和政年产啤特果5260多吨。
为了延伸产业链,和政县投资兴办了88果品厂,建成2000吨果品饮料生产线。去年11月,他们又与深圳一家公司合作,签订了1.5万吨的饮料生产线项目,果品加工能力将达到1万吨。“啤特果的饮料现在是供不应求。”88果品厂办公室负责销售接待的陈霞说。
为保证果品厂的原料供应充足,和政县继续扩大啤特果基地规模,先后建立了潘家山、李家坪、虎家、梁家寺等4个育苗基地,累计育苗面积达到5000多亩。今年,全县啤特果面积将发展到7万亩以上,挂果面积达到3.6万亩。现在,啤特果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大产业,啤特果生产也逐步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
四、旅游活县渐行渐近
和政县境内不仅有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松鸣岩为龙头的自然景观十余处,更有举世罕见的国之瑰宝——古动物化石,还有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花儿。这三种资源成为和政旅游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
和政县本着“把旅游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办”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既加大各景区的硬件建设,又培育旅游文化。近年来,和政县将文化与旅游巧妙结合到一起,在松鸣岩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了由云南、新疆、甘肃等十省区参加的中国西部花儿(民歌)歌手邀请赛,及 “金色和政——油菜花儿节”等原生态花儿演唱会,在扩大和政知名度的同时,又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为了发展旅游业,和政县积极争取总投资1700万元的松鸣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修建了投资150万元的松鸣岩度假村,投资80万元的太子山宾馆;特别是2005年,该县又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融资等渠道,实施了投资178万元的松鸣岩“农家乐”项目,现已建成农家乐小院42座,部分已开始营业;投资1100万元的松鸣岩宾馆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即将投入营业;开通了县城至松鸣岩等景区的公交车,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和政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和政县全年共接待游客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900万元。
大南岔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是和政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发旅游资源,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全县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涉及全县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包括河道治理、水上漂流、路桥建设、啤特果林带、大南岔河东西两山绿化、杨马族民俗村及人工湖等16项建设内容,总投资5.35亿元。今年4月初,该项目三大建设内容:河道治理、路桥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将全面展开,为大南岔河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奏响进行曲。
五、“人饮工程” 破解10万人饮水难题
和政县境内山丘起伏、沟壑纵横。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致使境内水资源在区域和季节上分布不均匀,饮水难问题相当突出。许多山区群众人畜混用,卫生条件差,有水也不达标,造成大骨节、甲状腺肿大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钱没有可以挣,水没有怎么办呀?”梁家寺乡杨仲家村的陈国海道出了当地群众渴望水的心声。北部人饮工程成了和政全县老百姓非常关注的一项“渴望工程”,解决北部干旱山区9个乡镇70个村10万人的吃水困难,结束当地群众祖祖辈辈起早贪黑排长队、车拉畜驮人抬找水度日的艰辛历史已经刻不容缓。
据测量,北部人饮工程仅铺设的干、支、毛管道网总长度为2875公里,相当于兰州至北京的一趟往返总里程,概算资金需7138万元。加之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进行分期分批实施,年度资金少,建设工期长,按照目前正常投资进度需10年才能完成。
经水利厅审核认定,全县尚有水质不达标、取水方便程度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水量不达标的四类饮水安全人口11.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3%。多年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全省贫困干旱县的和政县广大群众盼望的不仅仅是发展,更重要的是生存。
“10年,真的还要等10年吗?”众多村民望眼欲穿了。县委、县政府下决心将国家计划10年时间实施的这一民心工程用一年时间建成。和政县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浩大,资金短缺,针对这两大难题,县上充分挖掘潜力,采取国家投资、银行贷款、群众投资投劳、整合资金和干部职工捐资的办法,解决工程资金年度安排制约工程进展的问题。
2007年5月25日,当全县北部饮水安全工程捐资暨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动员会召开时,群众们奔走相告,多年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六、致富路越走越宽阔
截至2007年底,和政县新建改建通县公路3条36.95公里,通乡公路4条34.57公里、通村公路67条370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28.19公里,逐步形成了“动脉+骨架+网络”的公路体系。迎宾路、滨河路等6条县城道路的新建和拓宽改造,使城区内基本形成“三纵五横”的公路网络格局,由此带动城区面积扩大至9.6平方公里。
针对全县道路比较差的状况,和政县的项目建设首先从道路建设开始。先后实施滨河路、林马路等通县通乡改造项目,开展通村公路建设,尤其是和合路的开通实现了“打开南大门、建设大通道”的夙愿,形成了以兰郎、和康、和合三条省级公路为动脉,以县级公路为骨架、通村公路为网络的干支相连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即将动工修建的民心路、致富路——康家崖至临夏高速公路横穿和政而过,将进一步提升和政县公路等级水平,对活跃商贸业、旅游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如今的和政,各项事业正蓬勃发展,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发展、和谐”两大主题,为建设和谐新和政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和政一中督导随笔
素质教育、学生活动与课程开发
——和政一中督导随笔
(督导时间5月3--5日)
持续一月的初中督导,快要结束了,所到学校各有所长,特色鲜明,发展快,变化大,形势喜人。然而,由于目前教育体制、评价机制等种种原因,个别学校的各项工作被应试教育所困扰,学校、领导、老师要成绩,社会、家长、学生要分数,校长管理难、老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校园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和欢快的歌声,素质教育让位于应试教育,艺术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学校工作多少偏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令人堪忧。
5月3日,走进本轮督导的最后一所学校——和政一中,叫人眼前一亮,校园里57年前学校建校时的古树保存依旧,花儿吐香,书声琅琅,文化石、文化墙夺人眼目;橱窗里、教学楼道内,随处可见“学生手工作品展”的海报,一股素质教育和学校应有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浸人心脾,如沐春风。听了学校的汇报,对新班子转变观念,以活动育人的办学思路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在接下来的督导工作中,进一步作了深入考查。
和政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55年,当时是县属唯一的完全中学。学校承载着全县19万人民的希望。建校以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毕业生,先后培养了7名博士,近百名领导干部及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子。2008年实现高初中剥离,并与原六中合并,成为现在的独立初中。现任新班子是一个年轻、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好班子,他们锐意进取,团结一心,办法多、点子新,在继承以往班子成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力求创新,狠抓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学校的新班子、新气象赢得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了一篇题为《100分重要吗》的学生作文,发人深思,作文是对著名漫画家丁聪《成绩100》一画的读后感,画面形象的描绘了一个埋头于厚重作业堆里的学生,手上夹着的笔与架在鼻梁上的深度眼睛巧妙组成了成绩“100”。学生作文在最后深有感触的说道:“就是为了好成绩,许多人小小年纪就带上眼睛。我真想问一下,好成绩就真的比健康和快乐重要?好成绩要用我们的健康和快乐来交换吗„„”学校把这篇作文刊登在校刊《起航》2012年第1期上醒目位置,不难看出学校新的育人理念,正是基于学生对自由、快乐、健康成长的呼吁与渴望,学校新班子达成了“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以丰富的活动充实学生”的育人目标及共识,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性的优势,强化素质教育,以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快乐、健康、全面的发展。
督导当日下午活动课时间,我正在查阅学校档案,耳旁传来音乐与歌声,起身寻悠扬的歌声而去,一间教室里,看到一位音乐老师正在指挥五六十名学生,排练合唱;对面的一间教室,地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学生们正在舞蹈老师的组织辅导下,翩翩起舞,天真烂漫的学生个个脸上笑开了花。这栋楼是原来旧的教学楼,如今,学校把实验室、音乐、美术等各功能室集中安置在这里,漫步楼道,看见每个教室的门上挂着不同的标示,有各学科的社团、有陈列室、画室、手工小组等。走进画室,墙壁上挂满了学生作品,有卡通画、装饰画、素描、水彩和国画,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聚精会神的画着花卉白描;在另一间教室里,一群学生叽叽喳喳,正在围观、点评摆满工作台上的各种手工作品,问站在泥塑作品前的学生:“你们喜欢泥塑吗?”学生频频点头,争先恐后的回答:“喜欢!”对手工制作的浓厚兴趣,写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走下楼去,只见操场上,三五成群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着各自喜爱的体育活动,有田径项目、篮球,还有武术。说到武术,学校有一位年轻的武术老师,叫杨志强,虽说杨老师年纪轻轻,且有些腼腆,但专业过硬,经常代表甘肃省参加国际、国内武术大赛,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已跻身于武术名人之行列,杨老师的成长经历,已成为学校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正在带动、促进着的学校的体育文化与教育,他所带的武术兴趣班,参加报名者络绎不绝,训练效果好,经常代表学校和地方,到各地展示表演。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真正做到了时间、地点、内容的三落实。为落实“阳光体育计划”,学校还制定了大课间活动方案,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计划,有措施,还有遇雨天在室内活动的具体内容,切实保障了活动时间与内容,大课间活动,参与的学生兴趣浓,数量多,成效大。近年来,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的艺术周活动,集文艺演出、体育运动会、书画展等内容为一体,利用一周时间集中展示学生才艺,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艺术周活动计划周密,安排得当,组织有序,规模大,效果好,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的开展,不仅浓郁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氛围,而且,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闪光点,为兄弟学校的兴趣小组、大课间活动等学生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做出了表率。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活动的开展,由于处在探索初期,有许多方案、制度、措施与计划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完善,这些活动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有些凌乱,随意性大,还没有串接成为一条华美的项链,缺乏整体性。在我看来,这些活动就是校本课程的最佳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课程意识,成立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把这些活动纳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体系之中,强化管理、指导、规范与完善,因为,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所谓的“编教材”,恰恰多以方案、活动的形式来呈现,同时,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课程特色实际上是一所学校真正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特色。
在督导过程中,我还关注到学校有意把地方文化引入教学与学生活动之中,此举值得肯定。学校位于巍峨的太子山下,秀丽的松鸣岩边,这里是古动物化石的伊甸园,是河湟花儿的传承基地,静静流淌的牙塘河,作为当地的母亲河,养育了无数人中豪杰,如:陇右地下斗争领导人,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宗教学家牙含章;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肋巴佛;我省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原校长白光弼先生;还有明代大学士解缙被贬河州时所书的“悬壶点漏”;别具风韵,享誉河州大地的“和政秧歌”等。当地闻名遐迩的自然遗存和丰厚的人文积淀。也是学校独有的、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应下大力气挖掘,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应用。
在访谈政教主任,谈及学生活动工作时,姚主任欣慰的告诉我:“学生被这些艺术活动吸引了,学生的违纪率大幅下降了”、“参加这些活动并表现积极的学生,往往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家长们慢慢认识到,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不会影响学习”,显然,学校已经尝到了活动育人的甜头,看到了素质教育的成效。只要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把学生活动的开展,提高到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更高层面,统一实施,整体推进,不断完善,坚持下去,相信一定会走出一条特色办学的成功路子。
第三篇: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章 政治和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和政治学的内涵
一、政治的涵义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随着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基于阶级立场和统治的需要,对政治做出过多种多样的解释,可谓见解百出,观点各异。归纳起来,对政治的阐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道德说。2.权术说。3.法律说。4.管理说。
除上述几种解释之外,也有一些学者和政治学家认为,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政治是交易;政治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表示人们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是不同范围内社会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政治专指关于实际治理国家事务的职务或活动的知识;等等。这些关于政治的阐述都力图揭示政治的内涵,有的确实也在某种程度上阐释了政治的涵义。人们对于政治的解释之所以多种多样,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必然要受到历史发展的限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又往往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去解释政治。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理解虽然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定义都程度不同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对政治做出科学的界定,他们都没有涉及到政治的阶级性这一实质问题,没有揭示出政治与经济的内在联系,没有揭示政治产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上述诸多观点从根本上讲都是非科学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一次把复杂的政治现象放在社会经济、阶级和国家活动的背景下考察,真正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原则,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5.政治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动态体系。
由上可见,我们对政治概念可作如下界定:所谓政治,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以国家权力为中心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形式、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等相互作用的动态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发展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与其他科学门类一样,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政治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只有明确了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才能确定这门科学的性质与任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以对政治的理解而定。由于在政治的含义问题上存在着意见分歧,所以学术界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没有一个一致公认的定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我们可以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做如下表述: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之所以要以国家政权为核心,是因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核心,国家政权是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各种政治现象无不与国家政权有关系。国家政权的管理形式就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就是政治活动,行使国家权力的各种机关就是政治机关,政党、政治家活动的中心是政权,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目标是力图通过或影响政权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政治发展说到底也要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更新和完善。由此可见,国家政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中心地位,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研究政治现象,首先就要研究国家政权。因此,政治学应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学的内涵,它所构建的是政治学的内容体系;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是政治学的处延,它所构建的是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确定不能一概而论,要与各国的政治发展状况相联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吸取各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我们可以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二)中国政治。
(三)比较政治。
(四)公共政策。
(五)行政管理。
(六)国际政治。
随着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日益广泛,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也越来越多,这也是政治学不断发展、繁荣的一个标志。政治学原理这门课程,主要是从政治学研究的内涵方面阐述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政治学研究的外延则由一系列分支学科来承担,政治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构成了政治学基本原理和学科体系。政治学原理是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所有政治学的研究领域都具有指导作用。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政治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对人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高度总结和抽象概括,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所探求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哲学始终居于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属
于社会意识的最高形式。从总体上讲,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世界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几乎每一个新的和具有影响的哲学派别出现之后,都会引起政治学基本理论或研究方法的某些变化。
(二)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关系。政治学与经济学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政治学理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经济学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这是因为经济关系决定了政治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三)政治学和法学的关系。这两门学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政治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与政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直接研究国家政权问题,而是研究政权以外的其他重要社会问题,如社会群体、社区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流动、社会变迁等等。政治学与社会学之间也有交叉关系,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等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其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形成了政治社会学,成为政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与现状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奴隶制时期的古希腊。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出现了不同阶级的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总的来看,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与西方社会的历史演化和现实政治是一致的,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西方古代政治学
这一阶段大致的时间范围是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是西方政治学漫长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二)中世纪的政治学
中世纪是指西欧封建社会,长达1200年左右,这段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神权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教会的教条就是政治信条,因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基督教神学,政治学和其他一切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婢,成为维护教会统治的神权政治学。一切社会科学都以神学的形式出现,成为神学的科目,服从于神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
这一时期政治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Anrelius Augustinus,354-430)和托马斯·阿奎那。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世纪传播到欧洲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封建社会逐步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资产阶级逐步成为一支新生的政治力量,同教会势力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宗教束缚,打破封建政治,希望借助于王权(因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很软弱,尚不能提出夺取政权的要求),实现和巩固民族国家的统一,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在思想上,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向神权政治论和封建等级特权提出了挑战,他们“用人的眼光”,从“人”出发来观察、说明政治社会,同时也开始打破自古以来把道德与政治结合起来、以伦理作为政治思想核心的传统,而把政治社会的内容看成是一种“权力”关系,提出了新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从而为新制度的诞生鸣锣开道。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和让·布丹等人。2
(四)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学 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成熟和繁荣时期,政治学也随之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旧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封建的上层建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形成了新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形式。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适用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理论。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对西方政治学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思想家。其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1页。参考李爱华:《现代政治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页。
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潘恩、杰弗逊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契约论、天赋人权论、分权制衡论、人民主权学说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一系列政治理论。他们通过这些理论来论证资产阶级革命的合法基础,为资产阶级统治权力的确立寻求理想的政治形式,即建立理性国家——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可以说,这一时期是近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五)资产阶级统治初期的政治学
进入19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基础已经奠定,资产阶级已由争夺统治权力的阶级上升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同时随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高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社会冲突日趋激烈。资产阶级由夺取政权变成了维护政权。这样,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任务已经由论证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合理性,回击封建势力的反扑,寻求建立体现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政治制度,转变为进一步解决资本主义政治稳定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巩固资产阶级国家制度和政治秩序。于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开始抛弃革命时期的激进民主观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侧重于经验的分析,以改良具体的政治制度和实际政治活动。这一时期主要的政治学说是以孔斯坦(Benjamin Constant,1767—1830)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以边沁(Jeremy Bentham,l748—1832)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和以孔德(Anguste Comte,1789—1857)、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学说。
(六)现代西方政治学(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加剧,社会政治问题日趋多元化、复杂化,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逐渐陷入危机的政治统治,采取了种种措施,并开始加强研究政治领域的问题。该时期,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方面从横向发展状况来看:1.派别林立。2.多学科性。3.应用性。这一时期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经常转移的,主要是根据执政党的需要、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这时的政治学不再是理论的论证,更重视现实的应用。另一方面,从纵向发展历史来看,该时期的政治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主
义政治学(Politics of traditionalism)、行为主义政治学(Politics of behavioralism)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politics of post-behavioralism)。
二、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我国历史上对于政治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统治与管理经验。古代中国政治学说往往是同哲学、伦理学、法学、神学等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政治思想更是如此,这一特点使中国古代政治学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自秦汉之后至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牢固地统治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社会政治生活被局限在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总体框架内,政治研究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些方面或问题做部分改造,缺乏进展。这一时期政治学的主题主要是研究治国安民之道,着重研究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和管理民众,研究如何处理君君、君臣、君民间的关系。以仁、义、理、智、信为中心的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既是政治生活中的规范,也是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伦理规范。尽管在明代中叶到清代的中国社会剧变时期,政治研究也出现了重大的转变迹象。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曾对儒学体系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抨击,但由于明清实行绝对君权的统治,在专制主义钳制整个思想政治文化领域的环境下,即使是最激进的挑战者,其研究仍无法摆脱传统政治研究的束缚。
(二)中国近代的政治学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带来武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文化的侵入, 儒家政治思想受到西方政治学说的冲击。中国封建制度的腐败,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屈辱,令一部分有识之士投身于政治思想研究,企图寻求救国真理。于是,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
这一时期政治学研究的特点是:
1.大量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学说,出版了一批政治学著作。
2.资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
(三)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学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政治学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分野。一方面,在不断引入和吸收西方政治学说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旧中国独立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在介绍西方政治学名著和政治思潮的同时,有一些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国的政治问题,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论文和著作,如张慰慈的《政治学大纲》、高一涵的《政治学纲要》和《中国内阁制度的沿革》、高希圣的《现代政治学》、李剑农的《政治学概论》、黄公觉的《中国制宪史》、平心的《中国民主宪政运动史》、杨幼炯的《近代中国立法史》、陈茹玄的《中国宪法史》以及《中国选举史略》、《中国历代党争史略》、《唐代地方行政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不少大学也开始设立政治学系或政治学专业。1932年9月,旧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宣告成立,当时会员有80余人。这标志着政治学作为独立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群中崛起。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中国得到传播,使中国政治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者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政治学的著作。1918年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已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1920年《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翻译出版,对进步知识分子产生巨大影响,不久,张大雷就在上海大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讲授《政治学》课程,恽代英也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讲《政治学概论》。1930年,邓初民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写出并出版了《政治科学大纲》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教科书。30至4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了中国的实际政治问题,写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论著,奠定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学本应在解放前已经初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把政治学片面地看作是资产阶级伪科学而加以否定。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取消了政治学系和政治学专业,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断了。建国后近30年时间里,“中国只有政治而没有政治学科,只有政治工作而没有政
治研究。”3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讲:“我并不认为政治方面已经没有问题需要研究,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在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性被社会各方面广泛肯定和认知。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学的正式恢复。学会的成立,使一批分散研究政治学的人员开始组织成为一个学术团体,促进了学术交流。这以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政治学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1.政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逐步开展。1981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三所高校率先设立了政治学专业。1985年,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了部分重点高校从事政治学或相近专业的专家和负责人会议,共商政治学发展问题,会后国家教委同意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增设政治学专业,且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北京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开始培养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其他很多大学也开设了政治学方面的课程。与此相应,政治学的教学、研究机构和科研队伍迅速建立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省社科院也陆续成立了政治学研究所。1995年《政治学研究》杂志创刊。以这些系、所、学位点、刊物等为基地,政治学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版了一批著作、教材、论文和工具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问世。
2.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对于政治学的重大理论问题及学科体系,已经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已出版政治学教材达几十个版本,政治学辞典、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也分别出版了数本,基本上形成了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3.政治学研究逐步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起了政治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政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政治学在理论研究上,已不像初期那样,仅仅限于从宏观上介绍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或对某些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只重视学说体系的严整性和基本范畴、概念之间的逻辑推演,而是逐步转向了宏观和微观并重的研究,不仅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性质问题,更加关注对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研究。例如,34 张永桃:《中国政治学二十年》,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0-181页。
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既注重在宏观上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作用、原则、目标、方法、步骤等,又注重在微观上研究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权力下放、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具体政治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政治学界开始关注对村民自治、社区建设、大众参与、选举机制、社会协商对话、政策分析、体制改革方案设计等中观、微观政治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批成果,正在形成一种宏观和微观政治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局面。与此同时,政治学方法论建设也得到了重视,特别是实证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尤其受到了年轻学者的欢迎,在研究工作中的初步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到90年代末,政治学中的数量分析方法也引起了重视。因此,我国政治学研究工作的层次正在逐步提高。
4.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起来。1984年,中国政治学会作为集体会员加入了国际政治学会。80年代以来,中外政治学者的互访、交流工作也广泛地开展。国外许多著名政治学家先后应邀来中国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中国政治学界的许多学者也应邀去国外访问或讲学。这些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国政治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学科的发展。
我国政治学恢复和发展的历史表明,政治学与中国政治的发展有密切联系,中国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国民主政治的平稳发展,推动了中国政治学的稳步前进。可以预料,随着21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政治学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政治学研究在中国还很薄弱,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对政府过程特别是地方政府过程的考察、研究还很少见,系统介绍我国政治体制运转机制的著作也不多。因此,政治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密切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不断加强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并密切注视国际政治学的新发展,使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走向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在政治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导致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政治学,严格说来都不是真正的科学,他们至多是对客观的各种政治现象的某些方面、某些问题作了一些说明,不可能全面正确地揭示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政治现象本质特征的揭示,寻求改造世界、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开创了人类认识和掌握政治现象的科学的时代,政治学从此具备了科学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条件
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阶级条件。这三大工人运动是指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在斗争内容上,三大工人运动不仅有经济上的要求,而且有政治上的要求,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斗争形式上,从破坏机器的原始斗争形式,发展到罢工、示威甚至是武装起义;在组织上,不仅存在工会,而且出现了早期的无产阶级政党。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正为是适应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产生的。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及其他思想家的政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19世纪上半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方面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此外,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重新认识了国家与市民的关系;摒弃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吸收了他关于人民主权的思想等。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政治思想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的。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二者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危机,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二块基石。这两块基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5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1848年 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纲领性文献。
《共产党宣言》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又写下了许多著作,如《1848至1851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论权威》、《哥达纲领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资本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学理论。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做出了宝贵贡献。一方面,列宁写了大量的著作和重要文章,如《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与战争》、《论国家》等。列宁对政治斗争、党的学说、战略策略以及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和国家的本质、类型、职能等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都做了全面深刻的论述。特别是《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和列宁晚年口述的几篇重要文章,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系统理论,具体论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行政管理的关系、执政党的建设、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还研究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格局等一系列政治学理论。另一方面,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付诸实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内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的一些著作,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对阶级、国家、革命、政党、人民民主专政等问题,做了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5 申文杰、王风鸣:《政治学概论新编》,第35页。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先后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等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扩大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以及“一国两制”等许多重要政治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从根本上改造了旧政治学,实现了政治学的伟大变革,它与旧政治学相比,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
1.高度的科学性。2.鲜明的阶级性。3.彻底的革命性。
4.显著的实践性和发展性。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及意义
一、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打开科学宫殿大门的钥匙。任何科学的学习与研究,都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就达不到正确的学习和研究的目的。学习和研究政治学也不例外。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和研究政治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客观地科学地考察和分析各类政治现象,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取得正确地认识和结论。然而,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一刻也没有放松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的批判,攻击它是扼杀主体能动性的“历史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是一种必须抛弃的“非科学的偏见”。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突飞猛进的自然科学浪潮的冲击下,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把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提出了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等研究方
法。尤其风靡一时的行为主义,一度成为雄踞西方政治学界的主导方法论。它主张采用数据测定、数学模型、模拟实验等方法,对政治进行“纯科学”、“纯技术”的研究,使政治科学成为一门可以精确计量的科学。对西方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以及其对开发人类政治思维的作用,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一概否定。但由于其最根本的方法是错误的,西方政治学研究往往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和机械论,只看到一大堆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和数据,只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行为和过程,而不能真正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仍然强调坚持马克届主义的方法论。
具体说,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历史分析方法。
(二)经济分析方法。
(三)阶级分析方法。
(四)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方法。
(五)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此外,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西方学者的一些具体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要积极借鉴,如利益分析方法、行为主义的方法(政治系统论、政治沟通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政治计量理论等)、历史研究法、制度(system)研究法、制度(institution)分析方法、新现实主义的方法等等。总之,不能以简单化的态度来对待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政治生活是复杂的,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中国和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就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不断实现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进而促进我国政治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政治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生活的理论总结,反映了客观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行为能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历史悠久,几千年遗
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至今仍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一定的市场。人民群众普遍缺乏民主锻炼,政治素质较低,民主和法制意识淡薄,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要求。加上整个社会民主与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或比率很低,或难免越出正确的渠道,变成政治盲从盲动。建国以来,我们已有这方面的教训。所以,必须广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政治理论和政治知识水平,增强人们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参与能力。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才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国社会的现实政治问题,才能增强自觉的民主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才能提高参与国家管理的能力,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家管理人才,保证政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务治理和国家管理水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仅需要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而且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管理才能的国家管理人才。过去,我国的管理人才中存在着知识水平低、管理能力差、人浮于事、瞎指挥等不良现象,致使决策失误、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十分严重。现代国家管理的复杂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对国家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修养,优秀的政治思想品质,出色的管理才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政治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广大国家管理干部不仅能够知晓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古今中外的各种国家制度、政党制度、管理制度和管理经验,而且通过研究国家机关各部门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等理论和知识,还能够懂得行政管理的知识,掌握社会主义政治活动的规律,进而能够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政治形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对政治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加工,对政治过程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对政治决策进行科学的咨询和论证,对政治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设计,这必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其治国安邦的能力,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对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动着全社会,没有科学的政治理论指导是搞不好的。通过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掌握丰富的政治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而
且能够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政治体制的状况,明确哪些因素制约着我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弄清楚哪些是应该坚持和完善的好的东西,哪些是应该革除的弊端,从而确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同时,通过政治学的学习和研究,还能够培养政治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使我们一方面能够对我国的改革实践不断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既可以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又能够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及时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能够研究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吸取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和积极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
第四篇:新兴房屋建筑和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新兴县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竣工联合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有关措施及分工方案的通知》(粤办函〔2017〕541号)精神,整合优化我县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流程,全面提升各职能主管部门验收工作效率,强化验收管理综合协同,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新兴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施工许可证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联合验收,是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完工后,将由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法独立实施各类专项验收的模式,转变为“统一平台、信息共享、集中验收、限时办结、统一确认”的“五位一体”联合验收模式,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验收工作效率。
建设单位竣工验收申请要求不实行联合验收模式的, 依法实施各类专项验收。
第二章 联合验收工作机制 第四条 县建设部门负责统筹协调联合验收具体工作。县规划、环保、消防、质监、人防、城管、气象、水务、经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专项验收,并配合完成联合验收其他工作。
供水、供电、燃气、排水、排污、通信、防雷、绿化等企业,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联合验收配合工作。
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本领域建设项目验收标准和需提交材料清单,明确验收的内容。
第五条 县建设部门负责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组织设置“新兴县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联合验收窗口”(以下简称联合验收窗口),统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验收内容纳入“窗口”管理, 并负责办理日常咨询、受理验收申请、分发件、发送通知、统一送达验收文书等工作。
第三章 联合验收条件
第六条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符合下列条件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组成验收组,制定验收方案,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向联合验收窗口申请联合验收:
(一)工程项目已按规划许可文件的要求全部完成, 具备工程规划验收条件。
(二)工程项目已按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内容建成, 人防工程已按设计要求建成,绿化等配套设施基本完成,竣工测绘和地下管网(线)测绘等工作已完成,并取得了成果报告书,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竣工验收条件。
(三)已取得施工许可证,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有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试验报告,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书,已完成有关专业性检测等工作。
(四)特种设备已按设计要求建成,并按要求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消防设施、防雷设施等已按设计文件要求完成,并经有资质的单位检测,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建设工程按照环评及其批复的要求已落实污染防治等环保措施,经建设单位自行验收合格。
(六)已按供水、供电、燃气、光纤等专业服务企业要求完成相关内容,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室外排水、排污设施完好,室内环境已检测等。
(七)城市道路项目已按设计要求完成,配套市政管线敷设完成,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八)档案资料已收集齐全并整理完毕。
(九)其他法律法规要求验收的事项达到验收条件。第七条 建设单位可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提前与联合验收牵头部门进行工作对接。联合验收牵头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提前服务,组织召开联合验收预备会,指导建设单位做好联合验收准备工作。
第四章 联合验收程序
第八条 联合验收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一窗受理。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具备验收条件后,建设单位向联合验收窗口申报实施竣工联合验收,并提交相关申报材料。
1.《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申报表》(一式三份,原件)(附件1)
2.《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及附件》(一式一份,复印件)3.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试验报告(一式一份,原件)
4.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分别签署的质量合格文件(一式一份,原件)
5.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一式一份,原件)6.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保修书(一式一份,原件)
7.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或专项验收初步意见书(附件15)(分别造册,注明应由建设、规划、环保、消防、人防、城管、水务、气象、通信等部门审阅的文件资料,一式一份,原件)
8.已完成有关专业性检测工作(一式一份,原件)
9.由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对规划、环保、消防、人防、防雷、通信、电梯、管网测绘等进行预验收的合格报告(一式一份,原件)。
(二)资料审核。
联合验收窗口接收申报材料后,按上述提交相关申报材料的要求进行初步审核。满足条件后,进行初受理,向申报人出具《验收材料暂时接受书》(附件2),并在1个工作日内向各验收部门和单位发出《资料移交书》(附件3),将申报材料及时移交各验收单位。各验收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在收到移送资料后2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附件4)送达联合验收窗口。联合验收窗口汇总各验收单位的审核意见,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立即出具《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受理通知书》(附件5)并送达建设单位。此过程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
申报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联合验收窗口应向申报人出具《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工程材料补齐补正告知书》(附件6),将申报资料退还申请人,并一次性书面告知建设单位需要补齐补正的全部内容。
(三)组织验收。
联合验收窗口受理竣工联合验收申报后,应主动与建设单位沟通确定验收时间,并提前1个工作日向建设单位以及各验收单位发出《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通知书》(附件7),将验收时间和地点通知建设单位和各验收单位。
各验收单位接到验收通知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联合验收窗口报送《参加现场验收的人员和联系方式确认书》(附件8),并按时参加现场验收。
(四)现场验收。
各验收单位验收人员按照确定的验收时间、地点准时到达现场参加验收。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由建设单位负责通知参加验收。县建设部门负责人主持召开竣工联合验收专题会议,建设单位按照验收内容将验收资料分类备齐,落实好各责任主体、各专业陪验人员,并介绍项目概况、项目完成情况及现场验收安排情况,配合验收单位做好验收工作。
各验收单位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以及设计文件的要求进行验收,并应当场提出单项验收意见,填写《单项验收意见书》(附件9),确实不能当场提出单项验收意见的,可先提出初步验收意见,填写《初步验收意见书》(附件10),并在2个工作日内提出单项验收意见。房屋建筑工程项目需要整改的,各验收单位应一次性将整改要求、整改途径和整改方法书面告知建设单位,填写《整改告知书》(附件11)。联合验收窗口汇总各验收部门和单位的书面告知书并存档。
(五)整改复验。
需要整改的工程项目,待整改工作完成后,由建设单位向联合验收窗口提交《复验申请书》(附件12),提出复验申请。联合验收窗口按照竣工联合验收流程,组织相关验收单位进行联合现场复验;复验只涉及1个验收单位的,联合验收窗口安排相关验收单位进行单独现场复验。复验内容限于现场验收一次性书面告知的整改内容,需增加复验内容的,应由县建设部门负责人召集有关部门、专家研究后方可进行。
(六)统一送达。
现场验收通过后,各验收单位应在2个工作日内出具相关验收合格法律文书并送至联合验收窗口,由联合验收窗口将验收合格法律文书汇总后,出具《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合格书》(附件13)统一送达建设单位。
(七)及时公开。
各验收单位要将验收的法律依据、验收范围、申报材料和验收内容等在政务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布。联合验收窗口将联合验收结果在信息平台上及时公开。
(八)办理时限。
联合验收办理时限为10个工作日。从窗口出具《验收材料暂时接受书》起算,至发出《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合格书》止。技术调整、专题协调、技术整改、复验和法定公示的时间不计入验收时限。(附件14:工程项目联合验收流程示意图)
第五章 监督管理机制
第九条 县建设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的协调、督促、检查,确保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落实到位。
各验收单位要严格按照竣工联合验收的流程和要求开展专项验收工作,做到验收内容合法、验收标准合规、验收程序公开、验收行为规范。联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 1.未指派负责人并向验收人员充分授权的; 2.未及时向联合验收窗口反馈联合验收意见的; 3.迟到、早退或者无故缺席联合验收的; 4.未按照本部门工作职责验收的;
5.当场不签署验收意见或者当场不表态的;
6.未一次性提出书面整改意见或者对需反馈的内容未及时反馈的;
7.其他违反工作规定的行为。
第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3年。
附件:1.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申报表
2.验收材料暂时接受书 3.资料移交书 4.审查意见书
5.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受理通知书
6.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工程材料补齐补正告知书 7.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通知书
8.参加现场验收的人员和联系方式确认书 9.单项验收意见书 10.初步验收意见书 11.整改告知书 12.复验申请书
13.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合格书 14.工程项目联合验收流程示意图 15.专项验收初步意见书
第五篇:辽宁房屋建筑和政基础设施工程
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招投标专项整治三年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规范招投标管理、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简称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秩序和相关人员从业行为,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我省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现就在全省开展建设工程招投标专项整治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要求,紧盯建设工程招投标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行业乱象,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排查整治,着力健全机制,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促进我省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工作目标
着重整治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监管不力、职责不清、围标串标、评审流于形式、专家履职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增强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努力形成监管严格、行业规范、竞争有序的良好市场环境。
二、整治重点
(一)整治范围
全省范围内依法必须招标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及涉及的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
(二)整治重点
1.招标投标行业监管部门
(1)不履行监管职责、监管不到位问题;
(2)服务意识不强、违背市场规则等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
2.招标人
(1)对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不招标,或将招标项目“化整为零”,以及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的行为;
(2)履行报批程序不严格或擅自改变招标范围、方式、组织形式的问题;
(3)采取“量身定做”等违规形式编制招标文件,或
5.评标专家
(1)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行为;
(2)对依法应当否决的投标不提出否决意见,不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评标的行为;
(3)其他不客观、不公正履职的行为。
三、整治措施
(一)创新监管方式
1.推进辽宁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网上运行平台的拆分和市场化改革工作。全面实现监管平台、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分离。按照交易平台市场化要求,通过招标采购等方式逐步引进第三方社会主体,市场化运营交易平台,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公开透明、安全高效、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的交易平台。
2.积极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关于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的备忘录》(发改法规〔2018〕457号)精神,制定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标准,实施招标过程评价,强化信用对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约束作用,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市场环境。
3.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运用大数据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加强对招投标市场主体及从
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建办市[2017]77号)精神,加快推进招标代理资质取消后的衔接工作,加强招标代理机构市场行为监管,通过开展信用评价和执法检查等方式,整治招标代理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2.加强招投标市场主体从业人员管理。强化招投标市场主体从业人员在招投标市场的行为责任。实行招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实名管理和项目负责人制度,实行投标人的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授权委托人等项目参与人员法定授权、实名管理制度,遏制围标、串标、陪标行为。
3.规范招标文件编制。严格按照公平公正、诚信择优原则,规范招标文件中投标人资格条件设置和评审标准的制定。禁止招标文件编制为特定对象“量体裁衣”;禁止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或对投标人实行差别待遇、歧视待遇;禁止评标办法中评审因素的指标不量化且评审标准中的分值设置未与评审因素的量化指标相对应等行为。
3.规范评标工作,加强评标专家行为管理。严格落实评委专家回避制度,加强对评标专家评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实行评审留痕和追溯制度,促进评标专家客观公正地履行评标职责,提高评标质量和水平。严厉打击评标专家在评标中出现的应当回避而不回避、评审中发表具有明显倾向性言论、宁省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电子招标投标技术标准》。
2019年:修订《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标准项目管理电子招标文件》、《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标准勘察设计电子招标文件》、《辽宁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标准监理电子招标文件》;完成电子招投标平台市场化工作,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制定《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标准》,结合《辽宁省建设领域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办法》,启动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评价工作;省、市两级联合开展集中整治,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查处一批典型案例。
2020年:优化完善监管平台功能,交易平台平稳运行;招投标市场日常监管和集中整治有机结合,形成常态化;对前期工作中发现的招投标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发布通报;全面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信用评价工作;总结、完善政策制度和工作措施,巩固整治行动工作成果,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监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专项整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全面落实。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