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研究(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06:2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型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研究(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型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研究(小编推荐)》。

第一篇:大型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研究(小编推荐)

大型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研究

摘 要:

民营快递的业务重心已经转移到国内异地业务,但企业发展面〃临多项瓶颈,行业整合势在必行。作者对大型民营快递实施并购重组开展了可行性分析.简要概括出三类并购对象,并剖析了融资、品牌和审批三个方面的障碍,最后论述了如何构筑适宜的快递业并购环境。

关键词:快递; 民营企业;并购

引 言

最近十年来国内快递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民营快递在行业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据有关资料,全国民营快递企业法人超过两千多家,分支机构达七千多家,主要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区域内,不仅控制了九成左右的同城业务,而且还占据异地业务的半壁江山,与国有快递企业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民营快递缺乏大举开拓国际业务(含港澳台,下同)的能力,但发展国际专线业务的努力一直在持续,即便单个企业无法撼动外资快递的绝对优势,整个民营快递阵营表现出的“群狼” 战术仍不可小觑,与外资快递的竞争将会逐渐体现出来。从最近3年的市场竞争看,综合实力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保障,以申通、顺风为代表的大型民营快递必须主动运用并购重组战略,整合优质资源增强自身实力,以更好地支撑异地业务的发展,下文对此进行了简要探析。

二、民营快递的发展进入整合期

民营快递在快递业收入分配中属于配角地位,经营规范化程度有待提升,抗风险能力不强。应当认识到,从外资快递以独资形式开展业务开始,国有、民营和外资之间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三类市场主体不再满足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板块,异地及国际业务竞争加剧,其中异地业务的争夺尤为激烈。

(一)异地业务面临更复杂的竞争

由于竞争过度. 同城业务基本不赚钱,大力发展异地业务是快递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国内快递企业之间的摩擦增多,平均价格也屡屡下挫。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2009年异地业务增速超过同城及国际业务(表1)。2010年上半年中,异地业务收入占快递业总收入的比重为54.3%,业务量比重为72%。按业务来源分类,快递业务大致可分为商务快递与个人快递两类,商务异地快递是国有快递的核心市场,为了应对民营快递“侵入” 这个细分市场,国有快递在价格、品质及服务上采取了许多改善举措,使得民营快递拓展商务异地 1 业务的难度增大。同时.维持各类市场主体和谐共处是行业监管机构的首要责任,如果民营企业在商务异地业务上出现快速扩大的势头,监管机构必然会从政策面施加严厉的市场干预,因此民营企业只能有限度地拓展商务异地业务,民营快递企业的战略重点应该是个人快递业务。据快递总业务的一半以上,并且仍处于增长之中,市场前景广阔。然而个人快递收寄成本高、利润薄、派送地点分散,对作业资源的消耗大得多,使得部分民营快递没有得到利润显著增长的收益.甚至陷入盲目扩张的黑洞。

从2007年开始,以联邦快递为首的部分外资快递曾大幅度降价,试图打入国内异地业务市场。从市场现状看,外资快递开拓异地业务的结果并不如意,例如联邦快递每日国内业务大约6万票左右,占全国每日总业务量的比例仅占1%。然而外资快递对异地市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除了压迫市场价格走低外,它们正在极力消除自身的高价形象,步入一条更“亲民” 的营销路径。笔者认为,外资快递的根本意图并非抢占整个异地业务市场.而是想扩大中小企业的商务快递份额.这一细分市场可以认为是异地业务中的相对“高端” 部分,外资快递造成市场恐慌既可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又可对国内快递企业产生震慑打击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二)民营企业亟待解决的发展瓶颈

1、价格优势逐渐散失。

低价策略是民营快递的核心竞争力,其效力正在下降。一方面随着油价、土地、人力等成本增长,价格变动空间被挤压;另一方面网络扩张必然导致资金压力,企业实施降价策略越来越谨慎:而且国有与外资快递也开始主动降价,将民营快递企业推入定价的两难境地。例如中国邮政“e邮宝” 与EMS同款产品相比价格下降近50%,而联邦快递在长j角区域l公斤货物的实际起价已经降到7元左右。如果民营企业无限制推行低价策略,最终会败给具备资本与政策优势的竞争对手。

2、质量保障亟待加强。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行业标准一快递服务》、《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相继出台,但完全落实难度很大,有关服务质量的纠纷投诉以20%的速度增长。根据相关报告,民营快递的投诉率明显高于国有及外资企业,其根源是民营快递业普遍采用了代理、分包体制,横向协作与纵向控制能力不足,无法对服务质量进行全程监控。快递质量保障的前提是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这就需要投入巨资加强直营网点建设。

3、网络优化任务加重。

网络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还能降低业务成本,许多民营企业忙于 2 市场开拓,未能足够重视网络优化的作用。民营快递早期可通过增加物流要素来优化运营网络,当企业扩张到一定程度时,优化物流要素的配置结构则更为重要,如调整运转中心布局、改进作业流程等。快递网络优化是一项复杂的T程,民营企业必须解决响应能力不足、外协无力控制、组织松散、缺乏技术和专门人才等难题。

4、低端同质服务过剩。

民营快递普遍实力偏弱,很难融入到商业客户的供应链当中。由于民营快递提供的服务差异化不足,同质化倾向严重,与客户之问的关系比较松散。近年来,快递业已经提高了准入门槛,对提高快递企业整体层次有积极作用,但现存企业的优胜劣汰不可避免,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三、推动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的可行性分析

(一)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民营快递有利于保持市场的适度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当前,民营快递不仅要与圉内同行正面竞争,还要警惕外资快递的威胁。面对日益复杂的快递业经营环境,民营快递必须摒弃封闭的创业理念,灵活把握并购机遇,突破规模扩张的瓶颈。

笔者认为,应当积极推动民营快递资产整合,组建成具备资本、规模、品牌、技术优势的大型企业,迅速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并购时有发生,多是在外资快递的主导下完成,民营快递主动发起的并购偏少。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快递的并购对象应当多样化,以弥补主导企业短板为准则,除了并购其他民营企业外,还可以包括适宜的围外物流及国有物流企业。这一点在理论界早有相关研究,如贺国杰等认为“应当鼓励各种资本背景的企业正常兼并,胡利利甚至提出以中国邮政为核心的强强联合方案。

(二)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的驱动力

当前.大型民营快递企业主动发起并购的时机成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这类民营企业经过数年发展,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但也是最先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渴望获得跨越式发展。

2、民营快递企业家一般都经历了艰苦创业的过程,他们具有延续自有品牌的强烈意愿,不愿意被外资收购后遗弃多年打造的快递品牌。

3、快递业具有规模效应,资源整合优化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使得企业抗价格战的能力更强

4、能够降低快递业陷入无序竞争的危险。新组建的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在国内个人异地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可以从单纯的价格竞争中脱身,投入到运营与保障建设当中。

5、行业主管部门也有意推动物流企业整合。2009年以来,国务院、各区域经济体及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物流业或快递业的发展规划,其中“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的原 3 则被明确提出。整合后的民营快递业将提升国内快递企业狙击外资快递的能力,因而能得到行业主管部门更多的关注。

四、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的具体实施

(一)民营快递的三类并购对象

鉴于民营快递已经进入整合期,大型民营快递企业有望在行业并购中发挥更大作用,其并购对象可分为如下三类。第一类是并购相近规模的快递企业,并购对象多为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但也可能出现强强联合的战略性合并。并购双方网络覆盖范围重叠明显,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能提升快递网络的承载能力,为主导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支撑。这类并购注重内涵建设,市场过度竞争时较易达成交易。第二类是并购小型快递企业,并购对象多为拥有一定客户资源的同城快递企业,通常处在主导企业网络布局规划的重要节点上. 主导企业通过并购缩短开发相关市场的时间,同时还能为开拓周边市场提供平台。当前,代理(加盟)制的缺陷成为民营快递发展的一大隐患,加大直营网点建设成为业界共识,在此背景下收购同城快递企业是一种简便稳妥的手段,预计这类并购将会增多。

(二)构筑适宜的外部环境

为推动大型民营快递发起并购,有必要营造适宜的并购环境,这里提几点不够成熟的想法以供探讨:

1、抬高异地业务经营门槛。

代理(加盟)制是快递业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了保障快递服务质量,主管部门可设定直营网点的比例.抬高异地业务经营门槛,从政策层面促进民营快递整合。这一设想可与快递企业等级评定制度相结合,并与行业优惠政策建立关联。

2、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要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营快递融资难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由相关部门牵头,支持商业银行开展物流行业的并购贷款业务;建立物流产业担保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保障;支持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发行试点,鼓励企业适时借壳上市筹集资金;摒弃政策歧视,为民营快递企业提供政府贴息贷款和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民间融资规范化管理,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进入快递行业。必须认识到,改善融资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经济工程,其障碍并非来自快递行业自身,因此要树立起多管齐下、逐步解决的思想准备。

3、健全行业统计监测制度。

我国快递行业的统计监测制度不够完备,行业及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规模、资产结构等信息披露不足,影响到投资者的分析研判。行业协会及主管部门应当在统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重点监测大型快递企业,制定常规统计信息的定期报告制度。建议启动快递成本结构专项研究,探索网络成本估测模型,为企业并购 4 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

4、启动重点企业扶持规划。

中国快递协会曾提出“到2011年培育3—5家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集团”,这一规划目标不应缺少民营快递的参与。由于市场集中度很低,骨干民营企业的实力不强,资产整合进程滞后。为此必须尽快圈定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名单,由相关协会及主管部门牵头,集中资源做好这些企业并购重组的配套支持。

结束语:本文对大型民营快递实施并购重组开展了专门讨论。笔者认为,扶持民营快递做大做强符合国家利益,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对于主管部门而言,要切实消除整合障碍,解决突出难题,扶持重点企业,帮助大型民营快递更好地开展并购重组活动。

参考文献:

[1]周扬.国内民营快递业发展状况调查[J].市场周刊,2007(4):40—41. [2]贺国杰,韩国立.论我国快递行业的竞争与合作[J].科技信息,2007(30):197. [3]胡利利,贾亚丽,罗勇.快递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oo8:114—115 [4]郑丽.品牌将引领物流业的竞争[J].甘肃科技纵横,2007(3):95.

第二篇:并购重组科普知识

一、并购重组:科普性介绍

并购重组并不是特别严格的法律概念,并购重组是指公司非经营性的股权变动和资产变动,跟经营相关的交易通常不视为并购重组。比如你收购某个公司的股权视为并购重组,但是房地产公司因为经营去拍卖土地,虽然交易额可能非常巨大,但也不算并购重组。比如说你兼并其他破产企业的机器设备,这个算资产并购,但是从供应商手里买设备这算采购。同样是上市公司并购,具体有几类呢?并购重组都是股权和资产的变动,都受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约束。其实,并购重组表现形式也略微有差别,背后的驱动力更是大有不同,很长时间无论是监管还是市场对并购重组均有不同的分类,希望能够给予科学的区分,这样无论从监管还是业务实践对并购重组认识能够更进一步。华泰联合在2008年首次提出了并购重组的三种分类,即借壳上市、整体上市和产业并购,到目前为止应该是被接受程度最高的分类,尽管这种分类也并非最为科学与严谨。

(一)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是以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和进行资产注入进而改变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操作形式。借壳上市有几个特点,首先是借壳上市系股东推动的而上市公司是被收购的对象;其次,借壳上市操作目的是为了获取上市资格,而并不太关注原有上市公司业务,若关注也仅仅局限在净壳剥离难度方面;再次,借壳属于关联交易其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取向不同,即大股东本能的有对注入资产高估而挤占中小股东权益的商业利益驱动。

1、借壳上市是成本较高的操作

相对比IPO而言,借壳上市是成本更高的上市方式。借壳上市跟IPO都能够实现上市,但IPO是获取融资资格行政许可行为,而借壳上市通过交易方式来实现,即控制权的取得和资产注入来实现。二者最核心的区别是在于IPO发行对公司股东是有对价的摊薄,即能够按照较高的发股价格实现融资,这对公司及全体股东是非常有好处的。但借壳上市发股后原上市公司的股东持股还继续保留,要分享借壳上市的资产的权益。说简单点是借壳上市需要给上市公司原有的股东做一定的权益让度,所以借壳上市是没有对价的摊薄。IPO原来全体股东百分之百,上市之后变90%了,我可能拿回来几十亿的现金。但是借壳上市股东持股百分之百,借壳后变成60%,那40%是送给别人的。借壳上市也可能会配套融资,但配套融资会在资产交易的基础上进行有对价的摊薄,获得融资是以股比进一步被稀释为代价的。所以说借壳上市是成本非常高的交易行为。

2、等同IPO标准,知易行难

从审批难度而言,借壳上市实际要求跟IPO还是有所区别的,首先在规范性上目前监管的理念是要等同于IPO,但事实上操作借壳上市企业规范性的要求还是要略低于IPO。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中国企业IPO审核是否通过,重点并不是你是否符合发行条件,因为首发管理办法发行条件是基本条件,而很多IPO企业最终被否决可能缘于细枝末节的东西并没有达到监管的要求。但是对于借壳上市而言符合首发管理办法即可。为什么标准会有所不同呢,主要还是因为本身借壳上市成本非常之高,如果完全条件等同很多企业是不会采用借壳上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借壳上市不但是上市,同时又涉及到对现有公司的挽救与改造,即借壳上市系通过交易方式来实现,事关上市公司千万公众股东甚至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某单IPO被否决的后果就是该企业没有实现上市融资,少了几个身价过亿的富翁而已,但借壳上市否决牵扯到利益主体就会复杂很多。比如借壳上市信息披露估价大涨会另股民受益,二级市场股价会透支借壳对上市公司基本面改变的预期。若借壳被否决则意味着股价会被打回原形,千千万万股民的利益怎么办。还有借壳失败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退市,关系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和地方金融环境甚至是稳定等因素。所以借壳本身也是在现有制度下经过博弈形成的巨大的利益共赢,故此借壳上市每个案例并非足够完美,但还是保持较高的审核通过率。

3、借壳企业盈利要求高,土豪的游戏

尽管借壳上市对企业规范性要求稍微弱些,但是对拟借壳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求非常之高。比如拟IPO企业项目有几千万利润就不错,但拟借壳企业没有上亿的利润根本没有办法操作。首先利润的体量可以支撑一定的估值进而保证对上市公司重组交易中取得控制权。比如上市公司15个亿市值,你有企业要想借壳取得控制权,那怎么估值也得超过15个亿吧。而且借壳企业利润越多估值也就越大,可选择重组的上市公司的选择范围就会越大。实践中经常有企业利润只有几千万却想借壳,我说体量太小估值太低没办法借壳。对方会说没关系,虽然我估值不高但是我可以选择个市值小的壳,但是他不知道市值小的壳看不上他,结合交易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拟借壳资产的盈利也关系到重组效果,即重组之后才能够给上市公司一个比较漂亮的每股收益,每股收益高才会令股价飞涨,对于借壳重组通过股东大会和证监会审核非常重要。简而言之,借壳重组必须对现有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有很大改善才行,比如原来每股收益五分钱,重组完之后变成一块钱,股价嗷嗷上涨,市场一片欢腾,证监会就跟着愉快地批了。假设原来每股收益五分,重组完之后八分,而且因为发股把盘子搞挺大,重组之前是著名垃圾股,重组完之后还是大垃圾股。股价没有好的表现股东大会上有被否决的风险,尤其借壳上市很多因为关联交易控股股东无法表决,而且还必须给公众投资者网络投票的条件。实践中也经常出现公众投资者对方案不满意进行否决的情形。就算股东大会侥幸过关,证监会看到重组效果非常谦虚股价表现不死不活,若再有其他毛病弄不好就给你否了。所以,借壳交易本质是拟企业利用盈利对上市公司原有股东做利益让渡,交易过程中各方利益能够平衡才能操作成功,一句话客观要有实力,主观要创共赢。

4、好壳的标准,年轻婀娜,肤白貌美 借壳重组交易另外个话题就是壳的选择,企业要借壳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个问题,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是比较好的被重组对象呢?目前借壳重组的主流操作方式都是通过非对外发行股份来实现的,即我们通常说的存量不动而做增量。假设上市公司市值为10个亿,拟借壳企业估值20个亿,那么重组完之后借壳方股东在上市公司的股比就是66.6%。在这个逻辑下,拟借壳企业估值确定的前提下,上市公司市值越小重组后持股比例就越高,在后续公司资本市场总估值中占比就越高,所以借壳重组后股权比例结构是最根本的商业利益安排,也是借壳交易中需要博弈的最重要条件,这也是市值小的壳公司在市场比较抢手的原因。所以,我总是开玩笑说,所以壳就跟女朋友年龄差不多,越小越好,当然前提是人家愿意跟你!对于壳公司的选择,在相同市值下还需要考虑股本和估价之间的关系。比如都是十个亿的袖珍壳,可能会有两种情形,一亿股本股价十块钱和十亿股本股价一块钱。对于相同市值壳公司而言,股本越小股价越高越好。股本越小重组后每股收益特别漂亮,每股收益几毛钱甚至几块钱那叫一个爽,但是对于小市值大股本的壳就意味着重组后效果会差些,因为原本股本就不小加之重组股本扩张,重组后的股本盘子很大,必然每股收益不那么乐观。所以我说小股本像姑娘的年龄,而相同的壳股价和股本就特别像女孩的身高和体重,谁都喜欢身高165体重120的,怎么看都舒服,要是姑娘身高120体重165那肯定不好看,你仔细感受下。

(二)整体上市

整体上市表现形式跟借壳上市有些相同,都是股东驱动的关联交易行为,把自己资产往上市公司里注入,这样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资产量和提高股东权益比例,但跟借壳上市有所区别的是控制权不变。

1、有过高潮,源于纠偏

整体上市跟借壳上市都是发行制度的补充,且整体上市更多是原有IPO额度体制的纠偏。因为额度制下无论企业多大上市的盘子大小是固定的,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上市只能实现部分资产或业务上市,会有相当体量的资产在体外即股东旗下。早期国有股东也不在意,即使上了市,实现了IPO也就是无非获得融资平台而已,只要能进行融资就可以了,持有股份不能转让流通。有一种说法,中国股市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实现股权的交易和价值的发现,最重要是给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就是怎么样让老百姓储蓄的钱最终变成国有企业的资本金。经过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发生了变化,国有股东发现体外资产可以注入上市公司,而且是左手倒右手但股票市值比原来净资产翻了几倍,国有资产的评价体系考核指标也由原来的净资产转向了股票市值。当然,整体上市除了完善提升国有企业证券化率之外,对于改善原有的同业竞争及关联交易等治理结构缺陷等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整体上市的面子,产业整合的里子 最近几年,基于股东的注入而被划分到整体上市类的交易依然有一定的数量,但是它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后迎来了国企整体上市热潮,到现在基本能上都上了,上不了也可能就上不了了。但股东的资产注入会持续发生,股东注入跟原有国企上市已经有所区别,更多已经转向了具有产业整合的性质。主要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外延式的成长是需要有不断资产注入的,但是基于上市公司对收购资产的规范性要求和盈利性要求,对外进行产业并购没有办法一步到位。还有上市公司决策程序跟具体的资产整合和收购操作效率是有矛盾的。比如说有些资产是采用公开的竞价或拍卖的形式来寻找受让方的,它可能对决策的效率要求就非常高。但上市公司由于其公众性所致决策程序较为复杂,召开董事会及股东大会需要时间周期,如果资产体量够大构成了重大重组还要证监会批。但类似竞价或拍卖可没办法等你,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大股东先去购买后经过一段周期再注入上市公司。

另外,上市公司对拟购买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规范性是有要求的。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法制环境下如果一块资产或股权在经营上天然的符合上市的规范条件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经营规范性要求跟上市规范性要求差异很大,所以大家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公司准备三年才去上市,好比这个公司放到温室里一样,所有要求照证监会要求做才能达到审核要求。资产注入通常都有合规性问题要解决,比如矿产资产存在超产行为,在未上市时是很少被处罚和禁止的,因为对地方的GDP是做贡献的,没准儿还上电视表扬呢。但是真正面临上市审核就是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所以基于这样的矛盾,很多整体上市相当于具有资产体外整合培育的目的。早期整体上市最典型的是中国船舶整体上市,在近期具有产业性质的整体上市是新希望六合注入新希望的操作,虽然分类里边都列为整体上市,但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

(三)产业并购

1、兴于江湖,源于市场

并购重组的第三个类型是市场化的产业并购,也有称之为向第三方并购。产业并购在最近几年比较风行的,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催生出好多大牛股,比如蓝色光标、乐视网、华谊兄弟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并购的概念股,即通过并购实现公司的成长和实现股价的上升。跟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相区别,市场化并购主要特点在下面几方面,首先,产业并购是以上市公司作为主体来并购的,推动并购的主体不再是股东,这点是与整体上市和借壳上市很不一样,上市公司作为并购的主体而非并购对象。其次,产业并购是向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市场化的并购,从法律角度而言系非关联交易,即交易条件完全是通过市场化博弈谈出来的,这是产业并购最明显的特点。再次,产业并购具备一定的产业逻辑,比如横向扩张增加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或者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或者基于研发、客户等进行相关多元化拓展,甚至也出现了干脆利益产业并购实现业务转型的。

2、大小股东,携手共舞

上面说了产业并购的市场化交易是最重要的特征,简而言之并购的交易条件是市场化博弈出来的。这跟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的关联交易属性有很大不同,在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中,由于交易系大股东推动且其与其他股东之间的利益是有冲突的,同时大股东又可以左右交易的估值和定价的,所以大股东基于商业利益考虑有高估作价来挤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冲动。但产业并购是上市公司为主导的,这意味着在交易博弈中大小股东不再对立而在同一战壕里。大股东在这种考虑的出发点就是上市公司的出发点,而上市公司出发点也符合中小股东的利益。还有市场化博弈出来的交易条件是种脆弱的平衡,这点也跟借壳与整体上市有所区别。在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方案审批中,因为交易股东主导是关联交易,交易作价和条件的弹性比较大,甚至可以按照监管取向进行修正调整。但产业并购由于其市场化博弈的特点,若审核过程中间监管部门对实质性的商业利条款要做调整,整个交易就极有可能崩掉,实践中也有过类似的例子。

以上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分类与认知,这个对理顺长期以来对并购重组的混沌认识起到很积极的意义。无论是市场还是监管对并购的认知都更加清晰,在业务实践和监管实践也更具有针对性。更为重要的是监管实践开始对不同类型的并购采用不同的监管取向,比如对借壳上市监管从严,对整体上市估值作价重点关注,而对产业并购持鼓励的态度,监管的重点也从实质性商业判断向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备性调整。至于产业并购浪潮为何如此猛烈,有何魔力令整个市场趋之若鹜,其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在哪,有机会时再详细掰扯。

二、并购重组:投行的定位

目前本土投行都在转型中,有人认为业务的转型是投行产品的丰富,原来只能做IPO和股权融资,现在也开始做债券或并购。其实,投行的转型根本不在于产品类别的调整,而在于思维的转变,即由原来的监管合规思维转向交易思维,从服务于监管彻底转向服务于市场,真正起到资源调配的作用。所以,最有效转型是理念和方向的转型,只要方向正确走得慢点没关系,如果理念不对再努力也是南辕北辙。以并购重组为例,投行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承担着项目审批执行、方案设计、中介机构协调及交易撮合及融资等。其实,根据现行法规要求,作为独立财务顾问的投行是具有法定角色的。但是,并购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其操作链条涉及并购战略形成、交易达成、交易执行及后续整合等阶段。最近两年并购市场比较火爆,很多投行开始关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业务,市场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不同的投行在服务提供上的内容和段位上,也会各有不同。

1、通道——做材料

为并购重组提供申报服务是投行最为基础的职能,主要是基于券商牌照的通道业务。根据《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要求,涉及证监会行政审批的项目都需要聘请具有保荐资格的券商作为独立财务顾问。通常是交易双方已经谈好方案完全确定后,甚至中介机构团队均搭完毕,券商被叫来写材料后报送监管部门审批。

因为IPO的停发有很多投行准备业务转型去做并购,也只能局限于通道业务。而且有些投行并不理解在并购中的核心服务价值,会认为并购也挺容易的,跟IPO没啥区别。原来往发行部报材料现在改为报送上市部了,而且听说并购重组的审核还没有IPO严格,至少没那么多变态的财务核查等。其实是把并购业务的服务仅局限在通道业务上了,认为并购业务就是并购材料的申报业务。

当然,很多客户也是这样认为的,尤其是刚刚经历了IPO的客户,对于投行在并购中参与交易非常的不习惯。总是很诧异的说,你们要清楚你们的角色,我请你们来是做申报材料的,交易层面的事情是你们能参与驾驭的么?我们有时候也感觉到委屈,奴家明明是来献身的,结果偏偏让我们做迎宾!

2、协调——做项目

若投行提供的服务能够上升至项目协调,必须是对并购的操作已经有些经验积累了。并购业务因为涉及到正在交易的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操作都必须是动态完成的。因为无论停牌时间多长都是有真正的deadline的,这点跟IPO是最大的区别。所以,有人常说IPO的时间表是用来修改的,但是并购的时间表就是需要来遵守的。若IPO是可以反复剪辑后再确定上映时间的电影,那么并购就是没有彩排机会的舞台剧,上来就开始练而且不能有任何的演出事故发生,故此对于现场的执行导演就要求很高。并购项目在有限的停牌期间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比如交易方案的谈判及细化、资产的规范梳理、中介机构工作的协调及申报材料的准备等等。这些复杂的工作基于每个案例不同而差异很大,有些工作是可以并行的,也有些工作是有前后逻辑关系的。投行必须对全部的程序完全的门儿清才能保证不犯错误。不能因为程序不熟而浪费时间导致延期复牌,也不能因为工作安排不到位而出现纰漏。更重要的是,财务顾问的协调能力是给客户最为直接的感受的,事情安排的好就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客户也会感觉到很舒服,该打球打球该泡妞泡妞,回来发现啥问题都没出事情全部搞定了。因为安全感所以会产生依赖感,认为自己的钱没有白花,只有到这个程度时投行协调的工作才算及格。否则,让客户花了钱还总帮着各种擦屁股,没有怨气也难。

3、平衡——做交易

并购业务的主战场在市场而不在监管,故此并购业务的核心服务是基于交易的服务。投行为交易提供的利益平衡安排及交易撮合是完全脱离通道业务的市场技能。需要在各种交易中通过不断的成功和失败才能积累经验。投行的交易服务主要体现为提供交易机会、主导交易和提供全案的解决能力,包括过桥融资。给客户提供交易机会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有价值的交易机会并不是单单指买卖供求信息,而是投行基于对行业的理解和初步价值判断,完成的对交易潜在标的的初步筛选。中国投行都习惯了原有的通道业务,普遍都没有行业的积累,在申报材料中的行业分析部门也就是行为艺术,骗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并购交易撮合中对并购标的的价值判断,是并购交易中的最高要求,这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主导交易需要意识也需要能力,主导交易是参与交易的升级版,不仅仅需要对交易方案的利弊及平衡很有概念,也需要对交易有理解。对双方真实交易诉求的把握,对交易中人性及心理的熟悉,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给油门什么时候需要踩煞车,控制交易节奏向着有利于交易达成的方向前进。不仅仅需要大量交易经验积累,有时候也需要些天赋的,包括性格和个人价值观都有关系,如何能够对交易有判断和冷静思考,同时又能赢得交易双方的认可与信任,非常不容易。

过桥融资是交易撮合中另外重要的环节,随着市场化交易博弈出来的方案越来越复杂,交易对于资金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客户需要的是资源整合能力,不光需要投行贡献方案解决能力和交易机会,还需要钱。过桥融资不仅考验投行的资金实力,也从投资角度考验投行的风险与收益判断能力,不仅要服务好而且还能赚到钱。

4、陪伴——做客户

陪伴需要投行的项目服务思维专项客户服务思维,能够服务客户的能力继续向前延伸,能够替客户去梳理战略而非执行战略,能够基于客户战略挖掘其金融方面的需求而非简单的执行。利用投行的资源协调和配置能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陪伴两个字意味深长,要求投行不光想着赚钱,还是需要有投行理想的。因为只有活得足够长才有能力伴随着客户成长而成长,另外陪伴也要求投行自身也成长进而能够跟得住客户。尤其对很对很多草根投行而言,因为没有含着金钥匙出生,无法在最开始就接触大客户做大业务,但是应该有志向把小客户养成大客户。

高盛可以伴着福特成长而壮大,你为什么不可以?人还是需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三、并购重组:股份支付的价值

并购其实就是桩交易,其内在逻辑跟商品买卖没有本质的不同,故此,从支付角度应该是流通性越好越容易被接受。而没有比货币流动性更好的支付方式了,故此并购交易的现金支付应该是首选,而不是发股支付的以物易物的方式。说得直白点,你会拿彩票去买冰棍么,会拿持有的股票去买房子么?显然不会,因为成交非常困难也不方便,但是上市公司为何例外呢?

经常听见facebook或苹果公司动辄用上亿甚至数十亿美金来收购,故此猜测在成熟市场除非是特别大的交易,现金支付应该占有相当的比例。个人观点,愿意接受股票支付只有在买方看空卖方看涨的前提下才能理性的成交。另外,股票支付会带来股东权益的永久性摊薄,付出的现金可以再赚回来但是股份支付就无法收回,故此收购方应该对股份支付更为谨慎才对。总之,股份支付会让交易谈判达成共识更为艰难,不应该是首选的最优支付方式。但A股完全不是这样的,已经发生的并购多数是以股份支付为主的。对于借壳上市和关联方资产注入而言,其以实现证券化为操作目的,故此其股份支付的操作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向第三方的并购也以发股作为主要支付方式,似乎有点不太好理解,需要对其存在的原因进行思考与剖析。

1、融资渠道受限,导致的现金习惯性饥渴

毋庸置疑,自由筹资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在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也不那么轻松。若采用发股融资方式则需要过证监会的审核,若发债可能需要看发改委脸色,就连普通的银行借贷也没那么轻松,需要各种担保抵押等等,好像贷款规则不能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简而言之,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巨大,使得要么上市公司没钱用以支付,要么用现金支付成本太高,举债收购对于后续的收益及偿还都有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融资环境恶劣带来了深入骨髓的现金吝啬,甚至有上市公司认为现金才是钱,而股票不是钱。

2、配套融资制度性红利,以发股为操作前提 根据现行的法规规定,上市公司重组只有采用发股支付时才能进行配套融资,而单纯的现金交易无法实现。上文说了中国企业融资比较难,所以企业就要抓住任何机会进行融资,以最大限度享受制度红利。而且,目前上市公司并购对于股票走势利好影响倾向明显,若配套融资能够实现部分现金支付对收购方而言是非常划算的,因为相同的支付额因为股价的提升,配套融资可以减少股本的扩张及对原有股东权益的摊薄,即“发股是为了能少发点股”现象。所以,在中国的制度逻辑下,支付的选择也是个平衡,全部用现金支付难度很大,全部用股份支付摊薄较大,结合发股支付同时配套融资的现金支付,是个相对理性的选择。也是在现行制度下对资本平台融资工资的最有效运用。

3、产业并购整合能力弱,对捆绑共生有需求 很多产业并购都是去跨行业收购控股权,目的是为了合并报表以取得对财务指标的优化,故此对并购后的整合要求都很高。而中国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阶层,很多整合并非是钱能解决的,对被收购企业的股东或管理层的依赖就不可避免。假设采用现金支付方式,那么对方利益在瞬间可以实现,那对并购后公司的平稳过渡及有效整合无疑是非常不利的。而用股份支付方式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交易对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新老股东的利益实现了捆绑与共赢,避免收购后的整合不利带来的风险。

4、和尚在庙在,换股利于补偿操作

原有重组办法对并购后的盈利承诺及补偿有强制性的规定的,虽然新的办法修改将盈利承诺及补偿放开成,但是在短时间内,盈利承诺及补偿在交易层面还是有其必要性的需求。主要是交易双方最大收益来源于资产证券化,故此双方也有动力给市场以信心,利于重组后续股票走势从而实现交易双方的共赢。

发股支付使得后续盈利承诺和补偿的可实施性更强,因为发股后的新增股份是处于锁定状态,比起现金而言流动性要弱很多。简单讲就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所以股份支付形成的绑定不仅仅有利于后续整合,也有利于股份补偿的安排,某种程度上有利于防范交易风险和维系市场形象。

5、不愿锦衣夜行,我的美要你知道 最新重组办法修改减少了审批,单纯的现金交易即使构成了重大重组也不需要审核。按理来说,若不考虑上述因素,上市公司应该更倾向于操作简单的现金收购。但现实中却有的上市公司希望能发股去证监会批准,主要是发股支付经历股票停复牌和监管审核,相对市场影响较大。

简单来说吧,上市公司认为自己干了件对股价非常有利的事,希望把动静搞得大点。就像汪峰泡章子怡总是很高调一样,目的是为了上头条让天下人都知道。也好比是范冰冰盛装出席戛纳电影节,在红毯上慢慢溜达心理恨毯子不够长,总之俩字:得瑟!

6、郎有情妾有意,卖方也更愿意接受股份支付

按经济学道理来说,卖方应该会更倾向于要现金,但是基于A股逻辑下并购交易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可能卖方坚持全部要现金双方交易实现难度会非常大。另外,基于A股的高估值使得发股购买资产实现的证券收益巨大,即对每股收益会有增厚效应。对于卖方而言,虽然接受了按照市场价格换股,但是后续股价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并购交易兼有变现和再投资的双重属性,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也应该不排斥。另外还有税负筹划的问题,在实务操作中股份支付的纳税递延空间更大,所以换股方案比现金变现后的再投资更为经济,否则卖方拿到的现金还要缴纳所得税。单纯为了避免当下巨额的税负支出,股份支付就有很大的优势。

基于以上的诸多因素,在A股上市公司在产业并购中,股份支付更容易被交易双方认可,属于在中国特殊的证券市场下的理性选择,也可以说是A股特有的逻辑。若后续上市公司能实现市场化的自由融资,股份支付导致的证券化收益逐渐降低,法人治理结构更为健全和职业经理人阶层出现使得整合难度减小,并购特点尤其支付方式也会发生变化。估计只要并购股价不是无条件上涨,交易双方在支付上就会有得吵,我们称之为博弈。

四、并购重组:股份锁定情况盘点

股票自由交易应该是证券市场基础功能之一,但是在A股却有着诸多限制股份交易的制度安排,典型包括涨跌幅限制、T+0及股份锁定。现行的股份锁定要求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比如有股份公司发起人锁定、新股上市的非发行股份的锁定、非公开发行股份锁定、并购重组涉及的锁定及董监高持股锁定等等。

对并购重组的股份锁定规则进行梳理后略感惊讶,包括短线交易限制、收购锁定、要约豁免锁定、非公开发行锁定、董监高持股锁定、股份补偿义务带来的锁定等,感觉股份若想流动需要的突围还真不少,原来具备天然交易属性的股份多处于枷锁之中。由于股份锁定要求限制了股份的流动性,所以对于持股人而言,在并购过程中持有或者取得的股份是否锁定,或者锁定期长短等,都关系到其切身的商业利益。当然有些锁定是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需要在方案设计中综合权衡以合理规避或者变通处理,也有些锁定是交易层面的要求,需要在谈判博弈中由交易双方来协商确定。

1、短线交易限制

证券法的第47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百分之五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者在卖出后六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但是,证券公司因包销购入售后剩余股票而持有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卖出该股票不受六个月时间限制。”短线交易限制主要是针对于重要股东和董监高等内部人的,用以约束内部人针对证券的频繁买入和卖出行为来避免内幕交易和操控市场等。短线交易的限制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操作中极容易被忽视,通常而言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会涉及到股份的增持,比如以协议收购或者二级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存量股的增持,或者通过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取得上市公司新股等。若在增持或者取得股份的前后六个月内有股份交易行为,就会触发短线交易的限制规定。比如,大股东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了部分股票,在六个月内就无法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认购上市公司的股票。或者认购了上市公司新股后在六个月内不能减持老股等。

对于短线交易在操作实践中需要明确几个要点,首先是买入不但包括存量股的交易也包括认购上市公司新股,另外,虽然法律对短线交易并非禁止而是对其收益的归属进行了强行的约束,但是在并购重组中短线交易却是行政许可的红线,简而言之即使愿意接受收益归上市公司的法律结果,证券监管部门也不会因此而审批通过并购重组行为,即在并购重组中对于监管需要审批才能实施的短线交易行为,监管机构更倾向于不予审批作为不当行为的纠正。

2、收购行为导致的股份锁定

收购办法74条规定:“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在收购完成后12 个月内不得转让。”从立法本意而言,此规定是为了上市公司收购后控股权的稳定,避免控股权变动过于频繁导致对上市公司经营有负面影响,从而使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受损。首先,只要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取得,无论持股比例是否超过30%,无论披露的收购报告书还是详式权益变动报告,或者是否引发要约豁免义务等等,均需要适用收购后持续的股权12个月的锁定要求。简而言之,收购后所持股份的锁定要求适用的标准是控制权是否变更。

其次,收购股份的锁定情形不仅包括控制权的取得,也包括控制权的巩固。所以,在上市公司股东增持股份的案例中,仍然需要适用收购过所持股份锁定12个月的要求。而且股份锁定是收购完成后收购人持有的全部股份,极端情况类似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但少量认购上市公司发行股份,也会导致原有的老股因为触发收购办法而锁定12个月。

再次,收购股份锁定不包括收购人内部的转让,根据收购办法规定:“收购人在被收购公司中拥有权益的股份在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不同主体之间进行转让不受前述12 个月的限制。”主要是因为收购办法规范的是控制权的频繁变动,故此对于控制权不变的同一控制下的主体间转让开了绿灯。

3、要约豁免引发的股份锁定

根据收购办法第62条规定,上市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困难,收购人提出的挽救公司的重组方案取得该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且收购人承诺3 年内不转让其在该公司中所拥有的权益,可以申请要约豁免。

基于挽救财务危机公司申请豁免的收购人须按照收购办法承诺股份锁定,根据证监会在其网站的问答,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情形是指:(1)最近两年连续亏损;(2)因三年连续亏损,股票被暂停上市;(3)最近一年期末股东权益为负值;(4)最近一年亏损且其主营业务已停顿半年以上等。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挽救财务危机要约豁免的股份锁定是针对于收购人主体的,即收购人在公司拥有的权益,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包括本次收购取得的新股也包括之前持有或者控制的老股。

4、重组非公开发行锁定

根据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若涉及到以资产认购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所取得股东都需要至少锁定12个月,特殊情形需要锁定36个月甚至更多。

需要锁定36个月的情形主要包括两大类,即控股股东认购及火线入股情形。若涉及到控股股东及其关联公司认购的,或者认购后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还有就是认购对象用以认购新股的资产持有时间不足12个月的需要锁定36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实践中认购对象持有认购资产不足12个月的认定标准为登记到登记原则,即取得认购资产的登记过户至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登记间隔。对于控股股东认购或认购后成为控股股东的情形,若出现重组后股价表现不好需要进一步延长锁定期。重组办法规定,交易完成后6 个月内如上市公司股票连续20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发行价,或者交易完成后6 个月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的,其持有公司股票的锁定期自动延长至少6 个月。尽管不太理解该条到底为啥,但是法规放在哪里了也只能尊重没得商量。

5、股份补偿保证

目前案例操作实践中,无论是基于重组办法的要求还是交易博弈的结果,重组的盈利承诺情况仍然比较普遍,而对于盈利预测的补偿机制也多沿袭了股份补偿方式。故此在项目操作实践中,涉及股份补偿均需要考虑非公开发行和补偿履约保证综合确定股份锁定安排。基于非公开发行的锁定期有12个月和36个月的区别,同时非公开发行的股份锁定与股份补偿的区间计算也略有差异,通常而言非公开发行的锁定开始于新股登记,而股份补偿期间为完整会计,两者需要在锁定承诺方面衔接妥当,避免遗漏或者乌龙情形出现。尤其在非公开发行锁定期为12个月而股份补偿周期为三年的情况下,市场多数案例多是简单粗暴的进行了三年锁定。其实投行在方案设计上完全可以更为灵活,采用根据盈利预测承诺的实现情况,在三年内安排分布解锁方式,既保证了股份补偿的履约保证,同时又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认股对象的股份流动性。

6、高管持股锁定

根据公司法及交易所上市规则相关要求,上市公司董监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不得超过其持股总量的25%,辞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此种制度设计,主要是基于董监高内部人的特殊身份,防范其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不公平交易。在并购重组中也会有基于董监高而进行股份锁定的情形,一种是上市公司并购标的是股份公司,其自然人股东作为重组交易对象同时兼任标的公司的董监高,形成上市公司购买其持有的股份与公司法142条规定相冲突。此种情形在实践中经常发生,通常需要将标的公司的组织形式由股份公司改为有限公司,实现对公司法关于董监高持股转让比例限制的有效规避。另外涉及股份锁定的情形是发生在重组后的整合,即认股对象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后,出于整合与后续经营需要成为上市公司董监高导致其持有的股份锁定需要遵守董监高的锁定要求。故此在标的公司股东兼任上市公司董监高时要综合权衡利弊,实践中有过标的股东非要进上市公司董事会,但是进了董事会却发现后续股份转让很不方便,属于事前功课没做足临时又反悔,唉声叹气的既吃亏又丢脸。

7、交易协商锁定

上述均属于法规或制度对并购重组中股份锁定的要求,此外还有交易中的协商锁定,诸如交易双方处于商业利益或者市场形象考虑,比如希望能够通过股份额外锁定来增加彼此战略合作的稳定等。而似乎流通股东也更乐见于重组参与者的股份更长久的锁定,似乎彰显着对重组后预期效果的乐观判断。总体而言,现行法规对并购重组的股份锁定维度较多,投行在设计交易方案时候需要综合权衡与考虑,需要在合规性和客户商业利益上进行专业的有效权衡。其实对于股份锁定的事情,无论是监管还是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主要是在立法实践中难形成市场参与者利益倾向的有效对抗,故此锁定限制规定增加容易废除难。

个人观点,股权分置改革给了股票行走的腿,锁定期在不停地加沙袋。股份锁定影响了市场股票的有效供给和流动性,股东因锁定受限较多,导致其只在解禁期才真正关注股价,这些都会影响市场有效性。对于股份锁定的制度设计应该慎重,认为股票锁定减少供应有利于股价走高,是典型邻居大妈的炒股朴素思维,还需要观念的更新与市场化的思维转变

第三篇:财务顾问-并购重组财务顾问

财务顾问-并购重组财务顾问

一、产品描述

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是建行利用自身在资金、人才、网络、信息及客户群方面的优势,根据客户需求,为企业股权重组、资产重组、债务重组等活动提供包括股权投资、并购贷款、理财产品等并购融资产品支持以及并购交易设计、并购风险评估、目标企业尽职调查、债务重组方案设计等咨询服务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二、服务内容

并购财务顾问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1.为委托方寻找目标企业,包括收购方或被收购方。2.开展对目标企业的全面尽职调查工作。

3.协助委托方设计并实施符合交易各方需求的整体并购方案。整体并购方案要符合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以解决债权债务问题、节约财务与税务成本为目的,包括妥善安置员工、交易结构设计、并购融资安排、协同效应发挥、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各方资源整合等内容。

4.协助委托方制定谈判方案和策略,协助委托方与交易各方确定谈判交易条件与交易价格等。

5.协助委托方完成并购交易,支持并购资源的有效整合。债务重组财务顾问主要服务内容包括:

1.对客户进行债务结构分析,评估债务重组的可行性。

2.协助甲方设计债务重组方式,制定债务重组方案与重组时间表。3.协助甲方与银行债权人协调债务重组事宜。

三、产品特点

1.全面、整体解决企业并购重组问题, 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2.在并购财务顾问当中,建行既可以担任并购交易中收购方的并购财务顾问,也可以担任被收购方的并购财务顾问。

第四篇:并购重组内控及跨境并购[范文模版]

并购重组内控及跨境并购

课后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中国并购市场涉及了二十多个一级行业。其中并购交易金额排名首位的行业是()。

A.能源及矿产行业

B.互联网行业

C.机械制造行业

D.金融行业

2.()的并购支付方式在国内并购业务中存在具体应用的案例但支付对象及方式限制大。

A.股份支付

B.认股权证

C.现金支付

D.优先股支付

3.在境外收购交易的基本流程中,属于一对一交易而不属于招标交易的程序的是()。

A.审批、交割

B.尽职调查

C.文件签署、交易披露 D.商业谈判

二、多项选择题

4.并购交易中的尽职调查工作贯穿于整个并购交易的始末,尽职调查的范围和组成部分包括()等。

A.人事,环境

B.财务,会计

C.法律,监管

D.行业,业务

5.并购重组业务实务操作过程中,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在交易方案方面重点关注因素包含()等。

A.根据具体的法律环境、税收环境,判断交易方案是否合规可行

B.交易结构中交易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是否真实准确,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续

C.交易结构中交易主体的过往股权转让及经营是否存在瑕疵

D.根据交易时间表的要求、有关监管机构的过往经验、项目涉及的融资需求等要素,判断交易方案是否可行

6.我国并购重组市场目前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A.产业并购的发展潜力巨大

B.整体上市是我国并购重组市场的主流模式

C.借壳上市可作为IPO上市的有利补充

D.其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三、判断题

7.在亚太地区,2012年中国、日本、澳洲地区的并购交易明显领先于本区域其他国家。其中,日本相关并购交易在金额和交易单数方面占据亚太地区首位。()

正确

错误

8.中国入境并购面临的挑战中,经济成本的挑战是指由于收购方或被收购方因违法而卷入法律诉讼,而导致交易的自动撤销。()

正确

错误

9.中国入境并购面临的挑战中,合同执行的挑战是指合同任意一方无法满足并购交易的前提条件,导致合同无法执行。()

正确

错误 10.伴随大型IPO资源的日益缩减,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向结构调整、产业并购、产业升级转型;“并购带动融资,融资促进并购”的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资本市场的主流。()

正确

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境外收购交易的基本流程中,属于招标交易而不属于一对一交易的程序的是()。

A.文件签署、交易披露

B.投标

C.尽职调查

D.审批、交割

2.在收购交易的尽职调查过程中,()不属于买方尽职调查第二阶段的工作内容。

A.管理层报告

B.实地访问

C.政府审批 D.要求最终约束力竞标

3.全球市场上,2012年全年并购交易额及并购交易单数居于领先地位的是()。

A.欧元区

B.亚太地区

C.北美地区

D.中南美

二、多项选择题

4.中国并购市场的驱动因素包含()等方面。

A.资本市场的发育

B.人民币的升值

C.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D.产业升级的需要,对资源、技术、品牌的需求

5.目前国际上从事并购业务的投行主要有专业化精品投行和大型全能投行两大代表性的类别。以下选项中属于专业化精品投行的缺点的是()。

A.缺少对于并购融资的支持

B.无法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位服务 C.独立性容易受到质疑

D.业务收入不稳定、周期性更强

6.并购交易的尽职调查过程中,公司的项目小组,包括来自研发、生产、营销、财务、法律、人事、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人员的主要职责包含()等。

A.审阅各中介机构尽职调查报告

B.审阅各项尽职调查审查资料

C.展开与对方管理层的对话。对对方企业高管人员和其他重要员工的素质和诚信状况作评估

D.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评估收购与兼并的可能性,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判断题

7.尽职调查就其范围而言需对公司的业务、财务、法律等各方面作全面的评估,从而降低交易的风险,减小交易的成本。()

正确

错误

8.体量大的出境收购交易需要获得许多政府部门的审批,其中包括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其他机构等。()

正确

错误 9.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日益成熟和完善,大量优质企业完成粗放、跨越式增长,并实现上市,大型IPO资源日益缩减,普通再融资成为上市公司常规、范式融资渠道。()

正确

错误

10.在跨境并购第一阶段尽职调查中,保密信息备忘录应提供足够资料允许卖方做出不具约束力的标书。()

正确

错误

第五篇:并购重组商业计划书

并购重组商业计划书

第一章 并购项目概要

第二章 公司介绍[并购方]

一、A股份有限公司

二、B有限公司

(一)成功并购的下属企业之一

(二)成功并购的下属企业之二

三、地理位置与投资环境

(一)公司所在地-

(二)项目所在地

第三章 收购对象与项目

一、项目A:有限公司

(一)公司介绍

(二)公司历史经营状况

(三)历史财务状况表

(四)项目介绍

(五)重要荣誉

二、项目B: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建设施工条件

(三)建设施工方法

(四)项目工程进展

三、项目投资价值分析

(一)宏观分析

(二)微观分析

第五章 并购整合策略

一、并购整合的关键环节

二、制订整合计划

三、整合计划实施

四、业务整合方法

五、人力资源整合

(一)人力资源整合目标

(二)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六、文化整合策略

第六章 项目建设与管理

一、组织结构

(一)A集团

(二)B公司

(三)C公司

二、管理团队介绍

三、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四、人力资源发展计划

五、项目进度计划

六、项目工程进度管理体系

(一)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执行

(二)三级计划进度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

七、项目质量控制管理

(一)项目管理方法

(二)质量控制系统

八、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第七章 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

一、政策、法律风险与规避

二、收购风险及规避

(一)收购风险分析

(二)收购风险规避

三、项目工程风险及规避

(一)工程风险分析

(二)工程风险防范

四、市场与人力资源风险与规避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说明

二、财务分析条件说明

三、收购A公司

(一)A公司收入预测

(二)损益分析表

(三)现金流量表

四、A项目

(一)收入预测

(二)损益分析表

(三)现金流量表

五、B项目

(一)收入预测表

(二)损益分析表

(三)现金流量表

第九章 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说明

二、财务资料预测

1、销售收入明细表

2、成本费用明细表

3、薪金水平明细表

4、固定资产明细表

5、资产负债表

6、利润及利润分配明细表

7、现金流量表

8、财务指针分析

1)反映财务盈利能力的指针 a.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b.投资回收期(pt)c.财务净现值(fnpv)d.投资利润率 e.投资利税率

f.资本金利润率

g.不确定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

2)反映项目清偿能力的指针

a.资产负债率 b.流动比率

c.速动比率

d.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偿还期

附件附表:

1、营业执照影本

2、董事会名单及简历

3、主要经营团队名单及简历

4、专业术语说明

5、有关证书生产许可证鉴定证书等

6、注册商标

7、企业形象设计宣传资料(标识设计、说明书、出版物、包装说明等)

8、演示文稿及报道

9、场地租用证明

10、工艺流程图

11、项目市场成长预测图

下载大型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研究(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型民营快递并购重组研究(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中国电力十大并购重组

    2009中国电力十大并购重组 时间: 2010-03-01 10:15:43 信息来源: 编者按:继2008年我国电力行业出现新一轮电力企业并购重组热潮之后,2009年电力并购重组依然热度不减,亮点频现。......

    并购重组案例分析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 并购重组典型案例分析 主讲:郜卓 第一部分 并购重组的理论 一、并购重组:合与分 (一)合:并购 1、并 兼并,也称吸收合并,通常是......

    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问答

    目 录 1、上市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具体流程?应履行哪些程序? ............................................. 1 2、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的备案程序?备案时所需提交的材料? ..........

    2014上半年并购重组分析(模版)

    深圳市前瞻投资顾问有限公司2014上半年并购重组分析今年上半年,在政府、监管层大力推动并购重组的态度以及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需求下,我国的并购市场依旧呈现高速的发......

    2007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

    Page1 2007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2007年4月20日-21日 ◆ 北京 ◆ 长安戴斯大饭店 主办方:对外经贸大学中法国际管理学院 协办方:亚商集团 大成律师事务所 天道投资 承办方:北京......

    公司并购重组法律文书范本

    公司并购重组法律文书范本 一、保密协议 ................................................................................................................................

    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筹划研究

    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筹划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蔓延,企业并购重组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本文试图分析企业在并购重组中各个环节税收筹......

    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杨永芳。王道平(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快递市场现状的背景下,分析了民营快递企业发展过程中基本特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