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与慈善事业(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6:4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与慈善事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与慈善事业》。

第一篇: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与慈善事业

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与慈善事业

马平

2012-7-28 15:15:34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内容摘要:宗教经济是实实在在的有形之物,它是宗教信仰、宗教意识的外在物化形式。在中国穆斯林民族地区,因着宗教经济的产生伴生着宗教慈善事业的发端。与其他宗教相比,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慈善事业也具有相当历史、相当规模,它包括了扶贫、帮困、救灾、兴办经堂教育等诸多方面。任何一个宗教,离开宗教经济的支撑无法维持。任何一个宗教,只依赖空泛的说教,无法赢得人心。宗教信仰固然需要信仰者自身的作用,然而宗教信仰的确离不开物化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宗教经济的重要性在于对信教人群产生的维系作用。

关 键 词:中国伊斯兰教 宗教经济 慈善事业

作者简介:马平(1953—),男,回族,山东青岛人,宁夏社会科学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教。

宗教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派生而来,并受经济基础支配。宗教经济不像宗教信仰、宗教意识那样“悬浮于空中”,而是实实在在的有形之物,它是宗教信仰、宗教意识的外在物化形式。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收入来源广泛、门类众多、构成复杂、数量可观,地域差异也比较大,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穆斯林信仰程度不同而差别悬殊。

在中国穆斯林民族地区,因着宗教经济的产生伴生着宗教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断趋于成熟。

一、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分析

宗教经济在中国不是一个新鲜事,而是久已有之。但以往对佛教、道教的宗教经济研究较多,著述也较丰富。反观对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研究却十分薄弱。大约20年前,笔者开始注意这一领域,后来陆续有几篇论文发表①。近些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

(一)因穆斯林分布状况不同,中国伊斯兰教经济表现出较大差异 1.宗教信仰差别。宗教信仰决定宗教经济行为。一般而言,越是宗教信仰虔诚的穆斯林,对于宗教的奉献就越大;反之则较少或没有宗教奉献。

2.地域差别。居住地域决定宗教经济行为。在东南沿海地区,穆斯林舍散的“乜贴”数量比较少;在西北内陆地区,穆斯林舍散的“乜贴”比较多。

3.居住格局差别。群体聚集状况决定宗教经济行为。沿海的回族穆斯林杂居散居地区,穆斯林舍散的“乜贴”数量较少;西北内陆穆斯林聚居地区,穆斯林舍散的“乜贴”数量较多。

4.城乡差别。城乡差别也能反映宗教经济行为。通常情况下,城市穆斯林收入较多,生活水准较高,宗教经济舍散往往较多。但是相对而言,城市中有一些穆斯林宗教信仰较为淡漠,个人及家庭出散“乜贴”数量较少,或是有的虽然绝对数量不少,但出散占其个人及家庭总收入比例相对较低;农村穆斯林虽然收入较少,生活水准较低,但农村穆斯林宗教信仰却较为浓厚,个人及家庭出散的“乜贴”数量较多,或是有的虽然绝对数量不大,但占其个人及家庭总收入比例相对较高。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城乡经济差别的缘故,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城镇清真寺的宗教经济收入的绝对数量是乡村地区无法相比的。兰州、西安、西宁、银川等尽管是西北不发达地区,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清真寺经济通常也水涨船高,经济收入比较可观。这一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云南省的沙甸、纳家营、玉溪大营等回族穆斯林社区虽然地处农村,但当地穆斯林人口聚居、地方经济比较发达、穆斯林宗教信仰虔诚,宗教经济规模相当可观。最近几年纳家营、沙甸的清真寺重建动辄耗资数千万元。

中国回族穆斯林素有“百里赶主麻,千里赶尔德”的说法,穆斯林格外看重“尔德”节,每每不远千里百里也要奔回原籍参加尔德节聚礼,这一举动除了表示宗教情感外,履行穆斯林义务是其重要原因“则卡提”或“费特勒”钱的舍散,表现了穆斯林对于宗教的贡献。在门宦体制下,对于门宦及老人家的向心力,使得门宦宗教经济具有相当的稳定来源与财富规模。

西北回族穆斯林特别的宗教诚信,经常通过对教门的经济支持表现出来。各种宗教捐献往往能使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为声名显赫、引人瞩目、对教门有功的宗教明星。信仰虔诚的穆斯林希望通过类似的途径,达到实现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尊重的目的。先富裕起来的少数穆斯林会将其相当的财富捐助于教门,这在穆斯林内部屡见不鲜。

(二)穆斯林聚集程度的高教派、门宦,其宗教经济规模也相对较大 1.伊赫瓦尼教派的宗教经济。众所周知,青海的伊赫瓦尼教派具有高度集中性质。旧时的青海伊赫瓦尼是全省的“罕义”(总寺),各地阿訇均由西宁东关大寺派出。如今全省派阿訇的制度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即它在全省伊赫瓦尼教下的心中依然具有特殊象征意义,每年两大尔德节的节日会礼,总有数万甚至10多万穆斯林参加。每一个参加过或观摩过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东关清真大寺最近一次的修葺,就是在全省300多家(大多是伊赫瓦尼教派)清真寺给予经济支持下完成的。

2.西道堂的宗教经济。西道堂是甘肃甘南临潭县的一个宗教团体,因其特有的教义思想而被称为中国的三大教派之一,西道堂自20世纪初年创建始,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以其特有的“乌玛”——宗教公社集体经济、集体生活以及地方自治方式而闻名。鼎盛时期,西道堂拥有13个乡庄,构成了比较严密的内部组织结构。经过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及历次政治运动,打破了西道堂的集体经济、集体生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构架,但其内部的网络结构并没有遭到破坏。随着30年来的改革开放,西道堂内部的宗教、经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网络系统特征更加严谨。我们可以观察到,如今以兰州、临夏、临潭等地为中心,西道堂和教下们构建了一个运转良好、高效有序的商业贸易网络,联结了甘、宁、青、川、藏、内蒙古等许多地方的商业网点。有专门的生产厂家、专门的运输车队、专门的批发与中转中心、专门的信息网络。这一切,都建立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及其教义的基础之上。在宗教的感召下,西道堂穆斯林群众除了表现出来的宗教集体主义和族群凝聚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外,他们的商业才华以及对于与商贸有关的现代化手段(如先进的电信、交通工具)的应用,也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门宦、道堂、拱北经济。西北甘宁青地区散布着伊斯兰教四大门宦——哲赫忍耶、嘎德忍耶、虎夫耶、库布忍耶的教众。门宦由于跨地域分布,人数众多,集中度高,凝聚力强,因而宗教经济收入的规模也相对较大。财富的高度聚集性,是西北门宦的重要标志。门宦的这种特殊机制,保证了它能够掌握相对充足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从而构成了宗教经济对门宦的强力支持。

二、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的来源与支出

1.固定的教产。新中国成立前,西北地区各个清真寺、门宦、道堂、拱北都有不同规模的宗教财产,包括土地、草原、牲畜、房产、磨坊等,并通过合理经营继续增值。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宗教制度改革等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宗教财产大多荡然无存,以后虽经落实宗教政策退还了一部分,但数量不多。最近30年来,清真寺、门宦、道堂、拱北经济又有所恢复。

2.信教群众的宗教课税与自愿捐献。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教规,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穆斯林都有宗教课税和自觉奉献的义务。宗教课税包括“则卡提”和“费特勒”,群众的宗教捐献主要是自愿性的“乜贴”和“海迪耶”。一些较为富裕的教下——民营私营企业家、个体户等等,对清真寺、门宦、道堂拱北或宗教老人家,都有数量较大甚或很大的舍散。

3.一些零星、小额、偶然性资助来源。社会各界对某些清真寺、道堂、拱北的舍散,国外政府、宗教团体组织、个人的少量“乜贴”和“海迪耶”等。但后一部分在宗教经济来源中占的比重较小,在较多地区、清真寺、门宦、道堂经济中可以忽略不计。

以广州市现存伊斯兰碑铭所载为例,元代至明、清、民国年间,共有142通碑刻,其中47通怀圣寺碑刻均记载有上述的清真寺寺产增量来源和渠道之一的穆斯林的自愿捐赠。

(1)重建或重修清真寺碑。年代分别记为元至正十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和三十七年、道光二十六年、咸丰七年、同治十年等不同时期。

(2)捐赠房产碑。有清乾隆二十六年记载以思呢老人会置买铺屋作为寺产,租金收入用于濠畔清真寺、怀圣光塔寺两寺公用开支事宜;有乾隆四十八年记载佛山清真寺原为江南众客捐建,后因当地穆斯林迁往广州,清真寺无人经理,决定将寺产出售,得银260多两,分作5份,赠与光塔寺、小东营寺、濠畔寺南胜里寺以及海南三亚村清真寺事宜;有道光二十一年记载回妇金张氏,自愿将南胜里一间房产,赠与怀圣寺作为寺产事宜;有民国12年回民徐礼瑞将房屋一间赠与怀圣寺作为寺产事宜;有羽大经之妻(年代不明)将房屋一间赠为寺产事宜;等等。(3)捐资助经学碑。有乾隆三十五年记载回民杨元珍亡故,生前遗言将其濠畔街一间铺屋出租,租金收入分为4份,分别用于怀圣、濠畔街、南胜里、大小东营4座清真寺的经堂教育;有道光二十一年记载回民马步青买屋,赠与怀圣寺作为学堂公产,用于办学;有咸丰五年回民刘继才将房产一所捐赠与怀圣寺资助经堂办学经费;同治二年回民海廷深将房产一所赠与怀圣寺资助经堂办学费;等等。

(4)购买产业碑。有记载民国2年怀圣寺购买房产;有清真寺(年代不明)购买回民哈亚四房屋充作寺产;等等[1]。

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经济收入来源表现为多样、多种渠道,宗教经济支出也极为多元、复杂。其主要投向:一是捐资建造清真寺、拱北、道堂。二是资助各种类型与规模的“尔曼里”活动。三是资助教育,包括经堂教育,兴办各种各类学校、训练班、扫盲班。四是扶贫助困。上海、广州、义乌等地遇有外地或外籍穆斯林亡故,无人照料或照料有困难时,通常由清真寺出面料理后事。五是其他公益事业。

三、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慈善事业

每一种宗教尽管教义千差万别,但有诸多共同之处,其中一点共同之处就是任何宗教都能产生程度不同的、有的甚至是强大的宗教经济。精神信仰与经济互为关联,互为支撑,缺一不可。

任何一种宗教,离开宗教经济的支撑,连一天都维持不下去。任何一种宗教,只依赖空泛的说教,是无法赢得人心的。宗教信仰固然需要信仰者自身的虔诚信仰,但宗教信仰的确离不开物化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宗教经济的重要性就在于其依托经济对信教人群产生的维系作用。

宗教经济的重要支出项目之一就是宗教慈善事业。与其他宗教相比,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慈善事业也具有相当历史、相当规模。按照分类,宗教慈善事业包括教育、扶贫、帮困、救灾等方面。旧时中国一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伊斯兰教慈善事业,有的地方还设有专门的慈善机构。民国初年,上海最早成立了清真董事会,董事会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上海珠玉汇市京帮首脑。董事会管理职能除当时上海各清真寺的财务、回民公墓外,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经营管理回民慈善事业,小到清真寺什物添置,大到建造清真寺、购置回民墓地,财源来自上海珠玉古董商人[2]。1929年,西安市成立的回民救穷会推动了公益事业。当年关中地区发生特大旱灾,回民救穷会在化觉巷清真寺开办粥厂,解决了回族灾民的燃眉之急[3]。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西分会在西安市成立,后专设青年战地服务团。战时西安遭日军飞机轰炸,回民伤亡200多人,服务团负责领卡凡布,并掩埋亡人[3]。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穆斯林宗教慈善事业方兴未艾。西安三宝双喜集团公司除每年抽出企业所得用于公益慈善事业外,还多次赴陕南贫困地区扶贫助困,并资助西安市高考新生,资助学术研究事业——宁夏的高校、科研机构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活动几乎均得到该企业不回报的经济资助。宁夏同心韦州镇穆斯林办起多所阿语学校,收容辍学的回族女童,收费甚少。办校金主要由当地穆斯林自愿捐赠。兰州、临夏、西宁等地,均有类似学校及办校模式与经费筹措模式。

四、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慈善事业发展空间较大

社会压力与自然压力历来是人类群体产生宗教意识与宗教信仰的根源,也是宗教得以长久存在的根本原因。这种压力,使得信仰苏非主义思潮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信仰更加虔诚。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压力并没有丝毫减轻,有时甚至会呈现逐渐加重之势。在这种条件下,“宗教还是(有时是唯一的)慰藉、精神支柱及情绪稳定剂”[4],宗教承担的对人类社会芸芸众生的“止痛”与“镇静”作用丝毫没有消减。

当前在发展慈善事业上,总体而言社会舆论比较宽松,但涉及宗教界发展慈善事业时,有的同志还有一些顾忌或疑虑。一种比较典型的观点是,宗教慈善事业是“宗教与政府争夺群众”。之所以有这类错误认识,就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同志对“宗教长期性”认识不足。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伊斯兰教信仰必将长期存在下去,长久地植根于信仰它的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心灵深处。伊斯兰教的各种制度规定,也必将长期地发挥作用,绝不会因行政干预的因素而发生逆变、废止,这充分说明,伊斯兰教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30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困地区还很多,贫困面还不小,需要救助的人群还有很多。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对于救助贫困人群,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有义务,但无论它的政体、国体如何,每一个政府并不都是万能的,不能事无巨细,照单收下,政府既无能力也无必要包打天下,包揽人间所有的社会事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步,社会福利性、公益性事业会越来越多,政府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社会对政府的要求是服务,是简政放权,政府不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社会事务都揽在自己身上,宗教慈善机构在这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我们的具体建议是: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宗教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引导宗教界、宗教人士、广大穆斯林群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慈善事业,为政府分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有相关政策、法规,给予宗教慈善事业发展的空间,使宗教慈善机构可以有所作为。我们要鼓励信教群众,在经济条件改善、收入增加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社会福利性事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为国家分忧解难,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寺院经济初探》,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试析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经济问题》,载《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社会主义时期甘宁青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问题》,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济结构分析》,载《回族研究》1992年第1期,该文还入选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与西北大学联合举办的1991年10月(西安)“伊斯兰教与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国际研讨会”;《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载《攀登》1992年第4期;《当代回族地区伊斯兰教宗教经济问题》,载《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穆斯林宗教经济行为与精神情感》,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中元秀,马建钊,马逢达.广州伊斯兰古迹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2]朱克同.古玩市场和珠玉汇市——上海回族穆斯林的传统行业[M]//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3]马靖夷.“回协”陕西省分会成立前后[M]//西安文史资料:第12辑[G],1987.[4][美]F.普洛格,D.G.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吴爱民,邓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第二篇: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

胡岩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

我们分以下四个大题目:

一、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二、当代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问题;

三、当代中国的宗教法规和宗教政策;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首先我们给大家介绍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就是这样几句话,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2015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的工作,习近平强调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的工作。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各级党委要抓好会议精神的落实贯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2016年的4月22日至23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又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在讲话中强调,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掌握宗教工作主动权。

关于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特殊重要性,习近平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工作的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我国宗教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得到贯彻,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宗教工作法治化明显加强,宗教活动总体平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稳有序。实践证明,我们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总书记还提出要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他强调要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在我国,宗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要包括上面多重关系。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这些关系都要处理好,处理我国宗教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党的执政基础这个根本,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坚持宗教不得敢于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坚持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要保护广大信教群众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提高法治观念。

二、当代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与问题

(一)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

第二个大问题,当代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以及基本问题。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下面,我们中国的,今天中国宗教的基础情况,存在哪些基本的问题。我们给大家介绍以下的几组数据,1982年的时候,三十多年前,我们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我们给大家介绍过党的1982年的(19号)文件,在(19号)文件中,关于当时中国的宗教基本情况,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文件中说,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在我国佛教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道教有17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有1300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信教的群众,伊斯兰教在解决初约有800多万人,现在约有1000多万人,就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主要是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比解放初增加了200多万,那么因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天主教在解放初约有270万人,现在已有300多万人,就是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三十多年间增加的并不是很多。基督教在解放初约有70万人,现在约有300万人,这个增加,我们从数字上一看,比天主教那是翻一翻了,从70万到300多万,天主教是从270万到300万,这个增加的不是很多,但是基督教,也就是我们说的新教,增加的就比较多了。佛教包括喇嘛教,也就是我们说的藏传佛教,在藏、蒙、傣等少数民族中,几乎还是全民信仰的宗教,佛教和道教和汉族中现在也还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八十年代初的情况。

我们再看1997年,国务院的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宗教信仰状态,这样一个白皮书,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这个白皮书里,对于九十年代后半期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就给出了下面的一组数字。

中国现在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万5千余处,就各种宗教的活动场所都包括在里面。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全国范围内有3000多个,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下面就给出各个宗教的具体数字,佛教寺院1300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1700人,寺院3000余座;上座部巴利语系佛教,我们也把它叫做南传佛教,这个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道教宫观1500座,乾道、坤道2万5千余人。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800万,这个比我们刚才的数据几乎就翻翻了。清真寺3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天主教徒约4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新教)的教徒10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万8千余人,教堂1万2千余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万5千余处。我们看从82年到97年,就拿基督教教徒来说,97年已经1000万人了,我们在八十年代初我们的数据还是300多万人,又翻了翻。

到了2010年,又过了十多年,这个没有更加官方的数字,但是2010年的时候,这个社会科学院的世界宗教研究所有一个《宗教蓝皮书》,在蓝皮书中就指出我国基督教的,基督教徒的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1.8%,我们看女性占了7成,蓝皮书中10年8月份发布的蓝皮书指出:

近年来我国基督教徒数量在大部分地区发展较快,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基督徒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总体估计为2305万人,这是个估计的数字。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基督徒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总体估计为2305万人。其中已受洗者1556万人,占67.5%,未受洗者749万人,占32.5%。女性基督徒明显多于男性。在基督徒群体中,女性约占七成,男性约占三成。据了解,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国内首次公布全国基督教入户调查数据,也是宗教实证研究的重大突破。下面还有受教育程度,年龄的分析,这些数字我们都可以从白皮书中能够得到。

那么中国有全国性的宗教团体一共是七个,它们是中国的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和基督教各有两个,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一共这是全国性的宗教团队。那么我们看,这全国性的宗教团体就分属,我们通常说五个制度性的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这个根据1997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态》白皮书,我们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给大家做一个表,可以看出来,这个五大宗教活动场所的比较,数量最多的是伊斯兰教,最少的是道教。

下面的一些图片,我们可以看一看各个宗教,我们又来给介绍一下,这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四观教堂: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传说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白马驼着佛经来的,那么这是最早建立的中原地区的一个寺庙,是洛阳的白马寺。

这是西藏拉萨大昭寺寺顶上的卧鹿祥轮,这是佛教寺院的一个有特点的标志,标志性的装饰,在寺庙顶上,西藏的大昭寺,拉萨的大昭寺,非常有名,各方来朝拜的,藏区的老百姓到拉萨来,必定要到大昭寺来,这是他们最想去,一定要去的一个地方。这是大昭寺的金顶。

西藏的甘丹寺,甘丹寺在拉萨市区以东四五十公里的样子,这个寺庙是在山顶上,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宗喀巴大师建立起的第一座寺庙,所以也被认为是藏川佛教格鲁派的祖寺。

南传佛教的缅寺,南传佛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巴利语系佛教,什么南传上座部,它的寺庙我们看也是很有特点的,和内地汉族地区的,汉族的寺庙和藏传佛教的寺院都是有明显的不同。

道教宫观,这是很有名的,全国这个道教宫观中很有名的这个镇岳宫。青岛崂山太清宫。

这个清真寺,我们看北京东四的清真寺,你从外面看,就是北京很有地方特色的一个四合院,从外面看。

这是北京牛街的清真寺,也是非常典型的汉式建筑,大屋檐、绿瓦,红色砌的柱子。往西到我们国家这个,向西北走,这个西宁,最大的清真寺,我们看这个样子风格就有所变化了,风格就往西,就是中亚地区的风格就有了。

到了新疆,新疆喀什,新疆的南疆,艾提尕尔清真寺。

那么天主教的教堂,北京东堂,王府井的天主堂,就在非常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往北走一点就到了,每个星期天大门都是开的,供国内外的宗教人士进行宗教活动。

下面一个表是基督宗教的分支,在中国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基督教分作天主教和新教,东正教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小,主要是在东欧,特别是俄罗斯,原来的苏联。新教,又被叫做耶稣教、抗罗宗,它是公元16世纪从基督教中分出来的,那么信奉教皇这一派,又被叫做拉丁公教、罗马公教,到了11世纪的时候,这个分离出来,那么在中国影响比较大的。这个基督宗教的两支,主要是天主教和新教,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基督宗教,如果只说基督教,那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么一般是指这个基督教的新教,这样一个表,就是让大家便于理解,基督教的分支。

(二)宗教发展带来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宗教发生了变化,一个很大的变化,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信教的人数增加了,特别是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增加了。那么各个宗教,其他宗教也有发展,你比如信仰佛教的,藏传佛教信仰者人数也在增加,那么宗教发展就带来了如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信教的人数增加了。

其次宗教信徒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人员的构成不一样了,过去可能是文盲、妇女、农村文化程度,社交与程度不太高的人占的比较大。现在不是,城市也开始有更多的人信教。

原有的宗教格局逐步被打破,原来就是我们说五个制度性的宗教,那随着东北和西北新疆改革开放,俄罗斯东正教的影响也进来了。南方一些民间信仰也兴起了,如马祖信仰等,也在兴起。

最后,各个宗教都日益显得缺乏高素质的宗教教职人员,各宗教团体领导人年龄偏高,后继乏人。现在这个问题,就是越来越突出,有的老一辈的各个教派的,享有盛誉的领导人,逐渐由于自然原因离开了,那么新的接班人也是有各种不同的问题存在,这个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理解不深,在信教群众当中的威信还没有很好的树立起来等,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那我们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在当今世界大约70亿人口中,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占了80%以上,大概有57亿左右,信教的人多,不信教的人少,大概的比例我们可以说是四比一,80%对20%。

那么世界宗教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有这样一个数据,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在2010年世界信教人数的报告中提出,世界人口当时是68.9亿,各种宗教徒约57.7亿,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无宗教隶属人数,包括无神论者,占世界总人口不到20%,不到五分之一。

其中各个宗教的占比,这个数字基督徒是21.7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2%; 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的1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3%; 印度教徒从数量上说1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 佛教徒4.8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

但是我们看,尽管印度教徒这个人数占了第三位,它并不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我们通常说的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不包括印度教,尽管佛教徒的数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量是印度教徒的一半,但是佛教被认为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

世界不同地区,民间宗教信徒4.0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

下面还有犹太教徒1400万,其他宗教的教徒5800万等,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就是2%、1%,比例就很小了。

中国,中国的基督徒人口,刚才我们给我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数字,到了2010年,据这个中国基督教“两会”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基督徒大约为2000万人。那比着九十年代的1000万人又翻翻了,这是个不完全的统计。另外还有人认为,中国的基督徒已经有了1.3亿,这是一种说法,未必是这么多。

近期,1910年的《宗教蓝皮书》,发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课题组作的中国基督教入户问卷调查报告,这个报告显示,中国基督徒数量在大部分地区发展较快,刚才我们给出过这个数字,2305万人,基督徒总体估计。

到了最近,到了这一两年,我有一个数字,只是介绍给大家,这个出处不便提出来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各宗教信仰者的人数合计为将近2亿人。我们想五十年代的时候,我们说中国“两个1亿多”信教群众1亿多,少数民族1亿多,那会中国人口就是个6亿左右,现在比之那个时候,人口已经翻翻了还要多,所以教徒的数量,从我们以前说的1亿多,到现在的2亿人也是可以理解的,仅是占人口的比例不变,也应该是这个数字了。

其中佛教、道教,大约为1亿人,中国还是信仰佛教的人很多,当然信仰佛教这个尺度很难来界定,究竟什么样的信仰佛教,这1亿多人,道教占的比例很小,但是佛教徒并不都是住在佛教寺庙里,有很多在家的居士,也有很多人只是信仰上,我信佛教,信奉佛教。你说他能够信奉的到什么程度,这都很难说。

天主教徒600万人,基督徒(含慕道友)大约为4000万人,这个数字又增加了很多了。伊斯兰教大约为2300万人,其中除基督徒增加较快之外,其他宗教信仰者人数总量增加趋稳,趋于稳定了。但是信教者人员构成发生变化,在非公有制经济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甚至党政机关中,信教的人数都比过去增加了。

中国宗教信徒的人员构成,也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大陆宗教徒基本上仍然呈现出农村信教人数多,老年人多,妇女多,文盲多的特点。我们提出这个几多,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知识分子、个体经济经营者,乃至私营企业主、青年人信教人数增加较快,存在着共产党员不同程度信仰宗教的情况。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党员实际上成为宗教信徒。这是党的纪律,不允许的,但是现在有的党员,包括我们看揭露出来的,有的贪官,都是信了宗教的。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原有的宗教格局逐步被打破,中国大陆主要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五大宗教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宗教的发展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趋向。藏传佛教长期以来传播于蒙藏地区,近年来向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扩展势头逐渐地增大。而天主教和基督教则开始向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局部地区的东正教活动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关系的增进也开始复苏。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带来了一些中国大陆以前没有的宗教和教派。各种民间信仰也日趋活跃。这些年来,就是中国原来的宗教格局逐步被打破,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各个宗教仍然是缺乏高素质的宗教教职人员,各宗教团体领导人年龄偏高,有的都已经不在了,后继乏人。一些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观教堂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教务活动、财务管理混乱。佛教方面,少数僧人戒律松弛,生活奢靡,甚至违法乱纪,损害佛教界的形象和声誉,这个大家从我们那个各种媒体的报道中都是有所了解的。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了全国不到10%。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60%以上,所以少数民族中很多少数民族,又是广大农牧民群众,普遍信奉某一种宗教,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在我们国家也是,在我们的党的宗教工作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我国信仰宗教的人,从总体上说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汉族,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中,无论宗教信仰者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比例,还是他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程度,一般来说都要超过汉族。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宗教信仰自由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民主权利。在少数民族当中执行这一政策,还有着不同于在汉族当中执行这一政策的特殊意义。这是因为,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长期保持着宗教信仰,特别是有些少数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信仰一种宗教;而有些宗教,例如佛教和伊斯兰教,又为多个少数民族所共同信仰。宗教信仰在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影响很深,在很多情况下,宗教信仰问题是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的,这是和在汉族地区不一样的,因此,宗教工作在党的民族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党的民族工作也要特别重视宗教工作。

那么中国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在新疆和西北地区,主要的是伊斯兰教,在西藏和其他藏区,以及蒙古族地区主要是藏传佛教,在新疆,我们知道在新疆也有蒙古族,新疆的蒙古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族很多也是信仰藏传佛教的。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方面的问题大量的是涉及上述两种宗教的问题,其中主要的和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毫无疑问的。

涉及宗教的敌我矛盾问题,仍然也是存在的。伊斯兰教方面,少数分裂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以维护伊斯兰教名义从事分裂国家的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东突”组织的暴力恐怖活动;藏传佛教方面,十四世**至今依然打着维护藏传佛教的旗号搞分裂活动,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其实质均已不再是宗教问题,但却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复杂性。

三、当代中国的宗教法规和宗教政策

第三个问题,我们给大家介绍,当代中国的宗教法规和宗教政策,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那么中国是法治国家,要依法治国,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宗教法规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不断的完善。

在推进实施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国的宗教法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宗教法规,就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法规从一无所有,发展到主要的宗教事务都有法可依。那么这个宗教方面的法律,一部最重要的法规,2005年3月1号,我国首部调整宗教事务法律关系的《宗教事物条例》生效。这一条例的颁布和施行,对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看《宗教事物条例》,这04年的11月30号颁布的,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这个条例,正式施行是从2005年的3月1号开始的,条例下面的一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

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信教公民)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以下称不信教公民)。

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不同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第三条国家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第四条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下面还有一些内容,就大家可以学习、领会。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那么这个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国家宗教事务局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方面的规章。我们现在可以给大家列出来的,包括下面一些,你比如。

《宗教院校聘用外籍专业人员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还有一个《实施细则》,《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办法》、《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审批和登记办法》、《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这上面都是对各个宗教的。下面也有对各种专门的宗教做的这个,定出的规章,比如《藏传佛教**转世管理办法》、《宗教院校设立办法》,这个《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办法》等等,你想有的就是专门针对某一个宗教的,做了具体的规定。

2006年10月11日通过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决定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要“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不仅要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而且要着眼于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看十七大的时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这个我们有了新的成绩,十七大和新修改的党章,确立了“四句话”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对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导地位。基本方针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从93年江泽民提出三句话到2001年提出“四句话”,在“三句话”的后面,加上了“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再到2002年,这个“四句话”进入党的十六大报告,最后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提出“基本方针”的表述,前前后后经过了14年的时间。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一)为何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我们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式提出的,对于宗教工作的一个基本的着眼点。总书记在2016年4月下旬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这就是前不久,不多半年以前开的这个会,总书记说,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牢牢把握宗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教工作主动权。他的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对待宗教的正确态度,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段时间以来,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宗教问题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主张“放”,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情,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要好,况且宗教对社会有些好处,党和政府没有必要去管,这是一种认识。还有一种,主张“收”,认为宗教是迷信,信教是愚昧的,宗教同我们党争夺群众,必须予以压制和取缔。

第三种主张,主张“导”,认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把握宗教和宗教工作的规律,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认为“放”“收”“导”的三种态度,三种认识相比较,“导”才是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是个人信仰,又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族等方面紧密关联。当今世界发生的地区冲突和一些国家出现的社会动荡,背后大多有宗教的影子。

我国宗教领域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受到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影响,也存在对抗性矛盾和敌我矛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西方国家以“宗教”、“人权”为名,歪曲我国宗教的实际状况,抹黑我国的宗教政策;境外某些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试图“西化”、“分化”我们;“三股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在我境内传播极端思想,煽动暴恐活动;**集团利用宗教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扰乱藏传佛教正常秩序。这些情况都说明,不能对宗教放任不管,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宗教的存在具有长期性。宗教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宗教存在的根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这种根源并没有消失。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以及人们的文化教育、思想认识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消除宗教存在根源的程度,所以宗教仍将长期,那么宗教问题也就会长期存在,涉及宗教的各种矛盾也会长期存在。

既然宗教具有长期性,还有众多群众信仰各种宗教,我们就要尊重宗教自身发展的规律,树立长期工作的观念,不能强行压制甚至人为消灭宗教,犯“急躁病”“激进病”。实际上,我们也做不到人为的消灭宗教,没有人能够做的到。

所以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宗教的深刻变化。我国信教人数持续增加,这种趋势还将延续。过去信教的群众是“五多”,“五多”是哪五多?就是我们说的老人多、妇女多、农村人口多、低收入者多、文化层次低的人数多,现在则是中青年、城镇人口、高收入者、高学历者越来越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流动,信教人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口的地域分布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地方的民间信仰趋于活跃。我国原来没有的宗教也逐渐出现。这些新变化新情况,会给我国宗教关系、民族关系带来了重要影响。

古人云,“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对待宗教,既不能轻言“放”,也不能一味“收”,而是要采取“导”的态度,遵循宗教发展的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辩证思维认识,这样来对待宗教,确保我国宗教发展健康有序,使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

做好“导”的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也就是我们说的全面坚持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三句是重大的政策和原则,末一句是根本方向和目的,也是“导”的根本指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引导的根本指向。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实践证明,我国宗教也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才能更好地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为什么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那么我们说,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引导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宗教界在政治上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要通过推进宗教中国化,有效防范个别地区和某些派别的“去中国化”逆流,有效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宗教中国化的方向,那么我们还要要求宗教界努力实现文化自觉。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国宗教应当融汇和吸收中华文化的丰富营养,而不是照搬外国模式,照抄照搬一样也做不到,最起码你来到各种宗教,外部的宗教传到中国,你要用汉语,用中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来传教,你如果还坚持就照用外来宗教的语言,你来传教都做不到,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说应该融汇和吸收中华文化的丰富营养,不能将外国价值观奉为奉为圭臬。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鼓励他们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领广大信教群众。要推动各宗教开展宗教思想建设,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内容,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

我们说宗教是社会的一部分,宗教徒也是国家公民,那就必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享受公民权利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求宗教界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依法管理,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活动。任何人、任何组织在中国都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要支持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扶贫济困,利益人群,鼓励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共同促进社会和谐。还要鼓励信教群众爱岗敬业、诚实劳动,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我们既要积极,也要稳妥,因地因时因教制宜,慎重稳进,注重实效,行稳致远。特别要注意调动宗教界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推动各宗教的中国化。党和政府要善于引导,不能用强制的方式,不能搞运动,更不能瞎折腾。

要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通过保护、管理、引导、服务等多方面工作,综合施策,支持和引导宗教界在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防范和治理非法违法活动,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注意事项

那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一要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要切实予以尊重,依法进行保护。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不能因为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而出现权利和义务上的不平等现象。要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保护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第二要注意加强管理,坚持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用法律规范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要把宗教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确保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确保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干涉。要划清宗教问题与其他问题的界限,是什么性质就按什么性质处理,不要把宗教问题泛化。

要抓紧完善宗教事务法律法规,宗教领域涉及的其他社会事务,也要尽量纳入相关法律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法规调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行政,防止和纠正违规干涉宗教内部事务的现象。要在宗教界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广大信教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提高法治观念,学会遵法守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

第三要积极作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抑制宗教的消极作用。要支持和鼓励宗教界改革、调整教义教规中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内容,引导信教群众坚持正信正行,发挥正能量,有效遏制宗教极端思想影响,自觉抵制境外渗透。

要支持和帮助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打造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真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鼓励各宗教履行社会责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要引导与服务并重。要重视并帮助宗教团体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合理布局宗教活动场所,引导更多信教群众到合法场所过宗教生活。进一步做好将宗教教职人员纳入社会保障的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关心信教群众工作生活,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宗教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经济政治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历史和现实问题相互交错,对抗和非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积极和消极方面相互作用,国内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采取特别谨慎、十分慎重的态度。

最后加强认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提高全党对宗教工作特殊重要性的认识。必须不断提高宗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宗教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复杂性、敏感性都很强。

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学习,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和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对宗教基本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提高依法治理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团结信教群众能力,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本领。

共产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党章规定,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牢记党的宗旨,不能信仰宗教,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要广泛宣传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确保宗教工作有人管、有人做,确保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实到位。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今天我们学习这样一个题目,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讲了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二、当代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与问题;

三、当代中国的宗教法规和宗教政策;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今天的这一次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

第三篇: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修改版)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

周望高 王泽淮

【摘 要】

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就其在西方缘起而言,社会工作是衍生于慈善事业的,只是后来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领域和发展的特点。我国慈善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调整和改造时期,1954年后的衰熄和停滞时期、1981之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在发展过程中整体体现出慈善事业逐步获得政府的认同和公众的关注等特点,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存在慈善事业承载主体异位等主要问题,已经体现出非政府化等态势,只有在建立健全慈善法律体系等几个方面采取积极举措才能推动我国慈善事业获得迅速发展,进而有力的动员社会资源,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键词】

社会工作

慈善事业

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往往是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的时期也是各种新的社会矛盾迅速涌现的时期,当今的中国迫切需要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来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但是我国当前的慈善事业“不是一般的落后而是非常的落后”(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语),社会工作也刚刚起步,其和慈善事业的结合以及对慈善事业的推动作用也非常有限。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进而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是非常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笔者拟就此问题作如下粗浅的探讨。

一 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及两者的关系

慈善事业(charity)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建立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它通过合法的社会中介组织,以社会捐献的方式,按特定的需要,把可汇聚的财富集中起来,再通过合法途径,用于无力自行摆脱危难的受助者。1

周望高,硕士,讲师,长沙民政学院干部培训中心,主要从事社会史、民政史和慈善事业的研究与教学,研究方向为社会史、慈善事业。

王泽淮,学士,副教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

周秋光:《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3页。1 周秋光:《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3页。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它的使命是为协助有需要的人士及致力处理社会问题。

从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的定义可以看出两者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具体体现在:

(一)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实际上是衍生于慈善事业

慈善思想和慈善事业可以追溯到中西方古代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近代意义社会工作意义的慈善事业,是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正是社会工作问世前的酝酿时期。这个时期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都市化都获得了急速的发展,在英国被称为“维多利亚盛世”。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西方社会剧烈的贫富分化,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矛盾的迅速加剧,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继1601年颁布《济贫法》(Poor Law)之后,在1832年又出台了《新济贫法》(The New Poor Law)。许多国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仿效了英国政府介入和干预济贫的做法。但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并没能有效的解决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欧美先后出现了以有效﹑合理地调配社会资源来帮助城市贫民为目标的新一代慈善组织,如城市慈善组织协会(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等。他们设立了专事管理与联络的中央机构,自上而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需要援助的穷人。

早在1893年,美国水牛城的慈善组织协会就对机构工作人员适应工作的能力提出质疑,认为应考虑以往由牧师承担慈善会社的工作是否适合,有必要找接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来承担“助人”的工作,并以此工作为职业。1898年,慈善组织协会为慈善工作者开办了一个六周的暑期训练班;1912年波士顿社会工作学院开设社会工作课程;1919年,“美国专业社会工作训练学校协会”成立;1921年,波士顿社会工作学院开设了医疗社会工作课程。在这种背景下,理士满(Richmond)在1917年出版了她的《社会诊断》一书,这本书被后人公认为是第一本对社会工作系统论述的专著,标志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发端。

二战后,西方社会与经济空前发展。然而都市化、工业化等社会变迁导致社会中的贫富差距的加剧,战后军人的安置问题,黑人暴动等新生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形成互相冲突的矛盾。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纷纷颁布了一系列解决此类社会问题等旨在全盘改进福利制度的“新探求”(New Research)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的改变产生了对于社会工作的大量的需求。政府的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家庭,矫治机构和学校、社区开始引入团体工作者。20世纪90年代起,整个世界的发展日趋全球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仅是多元,而且更加尖锐和复杂化。社会工作的发展为顺应社会环境与社会政策的变化,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进一步技术化和程序化。同时,为获得社会认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注册制度普遍发展起来。

(二)两者有相近的价值理念,共同的救助目标和相同的社会功用

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都具有利他性,两者的救助对象主要是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群,为残疾人、鳏寡孤独者、处境困难者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两者共同的扶危济困功能使两者都具有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的作用。

当然两者也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首先是两者的基本观念是不同的,虽然两者的价值基础都是利他主义,但是慈善事业是基于人道和同情的角度去开展工作,而社会工作则更注重于受助者的权利和救助者的义务;其次是两者的工作方法是不同的,慈善事业主要是募捐和救济,而社会工作有自身的一套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程序,因此社会工作相较于慈善事业单一的恢复功能之外还有预防和发展功能。

从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工作与善事业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方社会工作是衍生于西方慈善事业的,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重点,在现实中如果我们寻找它们的结合点,让其优势互补,为解决社会问题更具效率。2

二 我国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

我国是一个慈善传统非常悠久和慈善思想非常丰富的国家,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孕育出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我国在历史上是长期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直到20世纪20-30年代,一些传教士在我国开办社会服务,在一些大学讲授社会学及社会服务等课程并开展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而严格意义上我国社会工作发端的标志应当是192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改称“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此时该系分设理论社会学与应用 2 刘念:《从专业社会工作角度看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社会工作》,2008年第2期。社会学两个学科,注重培训社会服务专业人材。

自晚清以来,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频仍,人民最需要慈善的时候却成了最缺乏慈善的时候。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形成了一种“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直接面对民众,中间缓冲层面缺失,社会自治和自发组织能力受到剥夺和抑制,民间的社会公益团体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压缩而萎缩。1954年后,在极“左”思潮和路线的左右下,“慈善”更被视为旧的思想和事物而弃置,慈善事业走向停滞和衰熄。七十年代末,中国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这使民间组织的发展获得了生存空间,也为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社会事物的日趋纷繁复杂,政府和社会之间需要沟通中介,政府也有意识地培育了许多官方非营利组织;以“小政府、大社会”为标志的社会改革使得社会从政府手中接管了许多社会管理和协调职责。1987年,民政部也确立了社会工作的合法地位,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慈善事业重新得到了生长和发育的空间和土壤。50多年来,中国大陆的慈善事业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先后经历了1949—1954年的调整与改造时期、1954—1981年的衰熄和停滞时期、1981年以后的恢复与发展时期。3

(一)慈善事业及社会工作的调整与改造时期

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遭受长年战争和频繁自然灾害的破坏,当时的中国社会已是千疮百孔。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尚面临着完成民主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艰巨历史任务,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为尽快在旧的废墟上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党和政府为迅速恢复经济秩序,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鉴于当时特殊的国内外环境,政府对慈善事业既没有下大力去恢复和重建,也没有明令予以取缔。这种不冷不热的态度,直到1950年春夏之际一些城乡地区出现饥荒问题时,才有所改变。其时,为了新生的政权不致发生意外不测,政府对饥荒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至此,新中国对待慈善事业的方针、政策渐趋明朗:一方面是接收、改造旧社会留存下来的各种慈善机构;另一方面则是新建一批社会福利救济机构和设施。同时,还通过刚成立的政府机关部门对失业 3 此分期参照周秋光:《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工人、灾民进行了一定的慈善救济,帮助其恢复和发展生产。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全国各地有着为数众多的慈善团体与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国民政府在各省、县举办的省城救济院和县救济院以及其他慈善堂。第二类是地方绅衿兴办的带有封建地域性的各类善堂善会,如全节堂、施棺会等。第三类就是接受外国津贴的慈善机构,这主要是一些教会医院及育婴堂等。解放之后,这些慈善机构,或因无人主理,或因善款匮竭,实际上已处于瘫痪或解散的状态,即使少数尚幸存或仍在开展慈善活动的慈善机构,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波及与影响,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对于上述各类慈善机构,政府从1950年4月起开始分别对之进行接收、改造和调整。1950年4月24日,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26日,时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的董必武在大会上作了《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的报告。报告明确地阐述了新政府对于民间慈善事业的态度:“中国人民成立了自己的政府,把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救济福利事业才不再是统治阶级欺骗与麻醉人民的装饰品,也不再是少数热心人士的孤军苦斗,而是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医治战争创伤并进行和平建设一系列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就有了新的意义和新的内容”。4在这个报告中,旧的福利救济事业被看作是“统治阶级欺骗与麻醉人民的装饰品”,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上述三类慈善机构,概无例外地要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进行接收和必要的改造。同时如报告所指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福利救济事业,不再是少数热心肠人士的事,而是政府和人民和平建设的一部分。这就无形中否认了民间慈善事业的独立地位,而将政府视为整个慈善救济事业的主体。这就为计划经济时代民间慈善事业的最后衰熄奠定了基调。

建国初期,由于原有的慈善组织、机构或自行停顿,或停办,或被政府接管、改组,变成附属于政府部门的官方或半官方机构。因此,到1954年前后,大陆已经不再存在有完全意义上的现代民间慈善组织。虽然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福利基金会仍有活动,亦冠之以福利机构的名目,但它们所开展的工作事务与政府部门的工作事务紧密相连,或者本身就已从属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已经不具有纯粹的民间慈善事业的性质。可见,新中国的慈善事业在调整和改造中已与原来“慈善”的题中应有之义渐行渐远,最后趋向衰熄也是必然的。

徐达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1卷(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民间慈善组织的取缔或消失并不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已经不需要救济和救助,相反,由于解放之前中国连年战争和频仍的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和救助工作的需求当时非常突出。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党和政府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当时,许多福利机构和设施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慈善”这一名称,但其实际工作已包涵其内容,不过带有公办性质或官办的色彩而已。因此也可以说是政府用福利的形式取代民间的慈善,即将过去民间所办的慈善内容都由政府一一包办起来。1949-1954年,全国新建或改建666个残老、儿童福利机构,其中收养在院抚育教养的婴幼儿童便达25,960人,加上残疾儿童福利机构等其他机构,解放初期国家共收养了20多万孤儿、弃婴、残疾儿童和流浪街头的儿童。5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政府还尝试把城市贫民、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游民组织起来,建立福利工厂,开展福利生产。这种福利设施,以组织和扶持生产自救为主,辅以必要的国家救济,既为残疾人就业创造了条件,又减轻了国家负担,还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实际上是建国初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劳保条例》和《劳保条例实施细则修正案》等相关法规。中华全国总工会即据此举办或委托各地方或各产业工会组织举办了休养院、养老院、孤儿保育院、残废院等集体福利设施。新中国建立后的慈善事业较之以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即慈善已完全由政府包办,走的是一条慈善福利国家化的道路。6但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调动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新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慈善事业的停滞和社会工作的销声匿迹时期

大陆慈善事业的兴衰是与中国社会的政治变迁紧密相关的,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将原有慈善机构予以接收、改组,并逐步纳入到国家社会保障与福利体制之中,慈善事业渐渐偏离其本义,衰熄的征兆已有显露。1954年后,在极“左”思潮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之下,慈善事业被当作“旧社会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装饰品”而屡遭批判,人们谈慈善而色变。慈善事业由此陷入停滞,以至销声匿迹长达近30年之久。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极“左”思潮和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56 苏振芳:《社会保障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以上相关资料见《建国初期社会救济文献选载》,《党的文献》2000年第4期。给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带来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慈善事业同样未能幸免。从1954年至1980年的近30年里,大陆的慈善事业没能获得发展,而是走向衰熄,最终停滞下来。其首先表现在此时不存在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慈善组织。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停办、接收、改组及合并,大陆原有的慈善机构或是不复存在,或是转变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成为带有浓厚官方色彩的福利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此后30年里,全国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以从事和发展慈善事业为职志的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其次表现在,此一时期没有出现有组织、有规模、经常性的慈善活动。在这漫长的近30年里,在中华大地上,富于慈爱之心的中国人自然不乏邻里同事间的互济互助式的个人善举,但是,慈善作为一项崇高的社会救助事业,它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相当的规模,也应当有经常性的慈善活动以及可供支配的善款来源。特别是善款来源,是办理慈善事业的前提条件,也是尚处在发展中的中国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可是这些都遭到排斥。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根据当时外电报道,美国、英国、日本以及联合国等都明确表示要向中国提供紧急援助。尤其是最有抗震和救援经验的日本,当时的外相宫泽喜一在内阁会议提出紧急援助中国案获通过后,立即准备了药物、衣物和帐篷等。但所有这些外国援助,一律遭到我国政府的拒绝,而仅由民政部担当起全部的灾后救济和孤儿抚养工作。

(三)我国慈善事业的逐渐复兴和社会工作初步发展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方针的指引下,开始对各个领域的工作进行拨乱反正。但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太久太深,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大陆的慈善事业仍然遇到了一些的阻力。但当时已有一部分人开始逐渐纠正了对慈善事业的误解和偏见。这部分人主要是一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或长期从事民政工作的老干部。他们在长期的民政工作中意识到,限于我国当时的财力状况,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来进行社会救济往往会捉襟见肘。并且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也将越来越多。因此,他们试图在救济工作中引入民间力量,主张发展民间慈善事业。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成立至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创立,是慈善事业在大陆逐渐复兴的15年。这期间,大陆出现了一些官方或半官方的公益性社会福利团体,也有少数几个地区性民间慈善组织开始从事一些慈善公益活动。大陆慈善事业的复兴,大致可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成立为起始。1981年7月28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北京成立,这是建国以后中国大陆第一个以募集资金的形式,为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服务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由此开启了中华慈善事业发展的新篇章。继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之后,宋庆龄基金会于1982年5月筹建成立。该基金会也主要开展少儿文教福利方面的公益事业。这期间,残疾人福利组织亦开始重建。1984年3月,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并确定了以弘扬人道主义、服务残疾人为宗旨,从而为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类组织还有中国红十字会、南京爱德基金会等。此外,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实施的“希望工程”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希望工程”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希望工程于1989年10月正式启动,其宗旨是:向社会各界募捐以筹集资金,帮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希望工程项目的开展,激发了人们的慈爱之心,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踊跃捐赠。虽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算不上一个纯粹的民间慈善组织,但希望工程在集社会之力,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保障儿童的教育权利方而堪称典范,它也称得上是一项“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7

在资金筹措方面,这多年间也有了重大的转变和突破,即由过去的政府全额拨款开始尝试着向社会募集。1987年,全国进行了解放以来首次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活动,为慈善救济筹募到一笔可观的善款,1991年华东大水灾募得善款20多亿元。进人20世纪90年以后,各省、区先后发行福利彩票,为慈善事业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大陆一些慈善团体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大陆慈善事业复兴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中华慈善事业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组织基础。

20世纪90 年代初,大量涌现的慈善活动呼唤着更多从事慈善事业的专门机构——民间慈善组织的诞生。1993年1月8日,吉林省慈善总会在长春成立。这是大陆地区最早以“慈善”命名的社会团体。1994年4月12日,建国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民间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成立,拥有创始基金2,200万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华慈善 7 张奇林:《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希望工程》,《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3期。总会成立后,各地都在酝酿、筹备层次各异、规模不一的慈善组织。至2000年,全国已有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的慈善会、协会或总会,并作为团体会员加入中华慈善总会。在一些地方还建立起市、县级的慈善会,如浙江绍兴市各县、区均建有慈善会,这些为数众多的慈善组织的建立及其随后进行的一系列慈善活动,把中国大陆的慈善事业迅速推向复兴之后的新高潮。中国慈善组织已成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有混合型或综合型慈善组织,还有专一型慈善组织和附属型慈善组织,它们并存发展,构成了当前中国大陆慈善事业的主体8。

1998年8月16日,中国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我们万众一心”大型抗洪赈灾义演晚会,共筹集慈善资金6亿多元(含捐物折币,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总会分别接收)。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恢复生产和生活,中华慈善总会还与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各民主党派中央共同举办了“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的义演活动,共接受捐款2.4 亿元,书画作品70多幅,再次掀起抗洪赈灾募捐的高潮。截至1998年11月底,中华慈善总会募集的赈灾捐赠款物总计达6.27亿元,其中捐款3.65亿元,捐物折合人民币2.62亿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的抗洪赈灾和家园重建工作。

通过98'抗洪赈灾活动,中国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以其辉煌的慈善业绩树立了人道主义性质的民间慈善团体的良好形象,赢得了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信任和赞誉,为彪炳千秋、流芳百世的“中国98'抗洪”精神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向全社会极大程度地宣传了慈善事业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广泛地培育了国民的慈善意识,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地方性慈善会在各地的慈善工作也日趋活跃,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主要开展了赈灾募捐、扶贫济困、助残扶弱、安老恤孤等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天津市慈善协会成立后,即发动社会力量募集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了13次大型社会救助活动,使15,000人直接受益。江西赣南慈善救济会于2000年6月开展了大规模、多层次、高效益的“慈爱孤儿一日捐”活动,向当地的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广泛劝募,捐一天收入,献一片爱心。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慈善组织,吉林省慈善总会在1994-2000年间,先后组织和开展了“关心孤儿献爱心”活动、“百家企业献爱心”、“千人微笑、万人站起来”助 8《慈善》杂志,1998——2000年各期,中华慈善总会网站(www.xiexiebang.com)的“慈善公益机构”栏目。残募捐活动。

三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社会工作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仍处于不发达阶段,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落后”(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语)的阶段。总体看来,我国目前慈善事业发展尚存在下列主要问题。

第一,慈善事业的承载主体异位,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顺利发展。在我国,由于体制的原因,救灾、扶贫等一些社会福利性工作,原来基本上是由民政系统的各部门承担,社会慈善事业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属于空白。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内相继成立了一些非营利性慈善机构。这些机构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但由于多年以来人们慈善观念的滞后以及国内慈善事业的起步晚和运作机制的不健全,政府仍然是慈善事业的承载主体,在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仍然起有主导作用9。

而依据发达国家及我国发展慈善事业的经验,慈善事业应当是社会民间的公益事业,必须坚持民间力量独立自主发展的原则。政府只有支持和扶植慈善事业的发展,不应去干预慈善机构内部的正常运作,更不能把慈善机构当作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如果将慈善事业官方化或半官方化,以政府的权责渗入慈善机构运作的职权范围,势必影响到慈善机构开展慈善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政府一旦介入慈善事业,就必须在财政方面承担义务,那么由此又会加重政府的财政压力。因此有学者就认为:坚持慈善事业源于民问,由民间机构经办并造福民间,让慈善事业由政府行为变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事业,把官方或半官方化的慈善团体还原为民间慈善性团体,这既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趋向。10当然,实现慈善事业的非政府化并非要完全排除政府对慈善机构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有关政策对慈善事业进行引导和鼓励,并通过必要的监管和评价去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二、慈善机构组织机构不健全,劝募能力薄弱,公信力相对缺乏。中国慈善机构的数量非常少,目前我国慈善机构大约100个,其中可以豁免减免税收的仅7个,而美国1998年豁免减免税收的慈善公益机构就达到120万个。目前中 910 许琳:《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参阅郑功成、许飞琼等著:《中华慈善事业》,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国慈善机构动员资源的能力也不尽如意。1998年,美国豁免减免税收的慈善公益机构掌握的资金总额为6214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中国的同一指标不到0.1%。慈善机构在处理善款、办理善务的公信力上也表现出严重不足,国外慈善机构在慈善资金的使用和收益上非常透明,善款被称之为“玻璃钱”,使用的情况及时公之于众尤其是善款的提供者更能及时准确的获取资金的使用情况,但是在我国这一方面明显滞后。并且国外对于善款的增值等方面已经积累出比较成熟的经验,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基本处于一片空白。

第三、慈善观念落后、慈善意识普及率低。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总体看来,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慈善意识普及率低,公众特别是富裕阶层的参与意识有待增强,观念落后也是造成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为了解社会公民对慈善事业有关问题的认知情况,2003年12月湖北省慈善总会曾在武汉开展了“慈善”问卷调查活动,共有600人接受调查,包涵了社会各个阶层。“慈善”问卷调查共有13个调查项目,涵盖了公民对慈善事业和慈善机构的认知情况、个人捐赠情况等内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以上的公民认为慈善事业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知道中华慈善总会、湖北省慈善总会的人数不足一半;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虽然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还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街道、慈善组织进行捐赠,而“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公民慈善意识普及率较低,还未形成捐款捐物、扶助弱势群体的意识。

第四、慈善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我国目前慈善活动的开展和慈善组织的运作尚缺乏科学、规范的法律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规条款或行政文件慈善公益组织实体的组织和运作进行规范,如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如募捐善款、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支撑慈善事业、慈善机构的相关法律的不完备、乃至缺失,使得民间的慈善组织难以壮大。善款、善物捐赠后的税收减免政策也不健全,目前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2条的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捐赠,可按税收法规规定的比例在所得税前扣除。这种情况,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也是如此。捐款要交个人所得税,这种“捐赠越多交税越多”的情况,极大的影响了捐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分析了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说面临的问题之后我们会发现,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实已面临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要突破这个瓶颈,将传统的慈善事业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人才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综合看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可以在现代慈善事业中发挥如下作用:

1.专业的社会工作可以使传统的慈善募捐和救助过程更加科学、规范,从而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慈善救助的效率。专业的社会工作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这样一套严谨、科学的执行程序可以大大的提升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的工作方法可以支持慈善工作更合理和有效的运作,大大提高慈善事业的工作效率。

2.可以推动传统的社会慈善向现代意义的社会慈善转变。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新的社会问题也在不断涌现,慈善事业所面临的受助群体以及这个群体所需要的帮助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扶危济困、救济物资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遇到诸多社会问题的受助者的需要。单纯依靠以往的未曾受过专业训练的志愿者,凭爱心、慈悲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显然也无法解决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介入成为新时期慈善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意义上慈善事业是以财物来救济受助者,而专业的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帮助受助者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受助者的内在潜能,促使其自身发展,这显然比传统慈善事业解决一个个体具体困难更为重要。因为后者仅仅只是解决一时的困难,而社会工作救助可以在更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因此,社会工作所具有的预防、恢复、改善和发展功能可以推进传统的慈善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3.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可以更好的发挥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缓和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社会工作有着其自身的技巧和方法,社会工作方法不仅包括一对一的个案工作方法,也包括团队、社区等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将一个团队、一个社区甚至更大范围的人们组织起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中需要帮助者找到归属感,也激发起那些受助者的信心,使他们互帮互助,融合成一个群体。这能有效的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弥合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对立情绪,促进社会整合,最终走向良性循环。四 我国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态势及展望

新时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也必将获得飞速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两者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态势也将进一步体现。笔者认为,我国的慈善事业在将来的发展中将体现出下列的态势,第一是民营化,也即非政府化。这是慈善事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在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中仍扮演着过于突出的角色,但是,慈善事业民营化和慈善主体民间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逐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同,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第二是系统化和专业化。我国正在形成包括国际性慈善机构、全国性慈善机构和地方性慈善,专业性慈善机构和综合性慈善在内的慈善组织网络,慈善事业也在逐步走向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包括人员的专业化和活动的专业化。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大量受过专业化知识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其中来。慈善机构的活动也逐步专业化,包括慈善事业的宣传,慈善资金的劝募,慈善活动的组织等都体现出与国际接轨,逐步专业化的趋势。第三是普及化。由于慈善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其影响力和业绩还非常有限。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慈善事业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但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各种慈善活动的频频组织,慈善机构的积极宣传,慈善必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所有人们自觉自发的意识和行为。

对于我国慈善事业的民营化、专业化、系统化和普及化,社会工作是大有可为的。有学者提出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方面,社工可以扮演四个角色,即慈善文化的倡导者、慈善政策的推动者、慈善活动的落实者和慈善活动的专业训练者11。新时期两者的融合和相互促进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1.慈善事业将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领域。

我们从西方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西方社会工作就是衍生于西方慈善事业的,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沿着各自的轨迹发展,并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但在现实中一直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基于共同的利他性价值理念和共同的救助目标两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就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由于助人济困目标的一致性,慈善事业已经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前民政部崔乃夫部长在1991年7月 11 刘斌志:《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社工扮演四个角色》,《社会工作》,2008年第2期。5 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上讲话就指出:“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因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会服务,完善社会生活功能,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方法和理念必将有力的促进新时期慈善事业的专业化发展和效率的提升。

由于体制因素与历史原因,我国的公民社会意识不强,依赖国家、政府的倾向明显,加之慈善组织本身管理体制和人才吸纳体制的制约,我国慈善机构中大多数工作人员是由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的干部组成,难于吸纳具有专业理念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造成了慈善工作无人做、不会做、做不好的现象,影响了慈善事业及慈善组织规范有序地发展,无法适用新时期我国社会的需要。因此,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成为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最近几年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视,我国社会工作获得了较大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开始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这些获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社工人才进入到慈善事业发展领域,必将很好的促进新时期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善务效率的整体提升。

3.新时期我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之中。

一直以来,慈善事业都是在人道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开展的充满爱心的社会公益事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救助困难群体及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而社会工作是在利他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由此类人群因未妥善处理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两者与我国目前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是相统一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慈善组织必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而正在积极推进的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又将为传统的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生力军,两者的融合必将很好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所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团结友爱、乐善好施、和衷共济的优良传统,各种义善之举对减轻民众疾苦、帮助困难百姓安居乐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大,也必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整合、丰富社会保障资源,必将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篇:《宗教文化概论》教案授课章节-第七章 伊斯兰教少数民族

《宗教文化概论》教案_授课章节:第七章 伊

斯兰教_少数民族

教案_授课章节:第七章 伊斯兰教》 《宗教文化概论》教案 授课章节:第七章 伊斯兰教 课时安排:3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宗教学基础十五讲》 参考书:

1、《中国伊斯兰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伊斯兰教这一社会现象,掌握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以教义及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伊斯兰教诞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伊斯兰教的教义、经典 复习思考题: 1.伊斯兰教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2.伊斯兰教的教义有哪些? 3.什么是伊斯兰教教法? 《宗教文化概论》教案

一、伊斯兰教的诞生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古来什族哈申家族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诞生时父亲已死.12岁时随叔父到叙利亚经商,这段时间是他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不但学习了知识,还接触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教义,并对当时的阿拉伯半岛的社会情况有了初步了解,25岁时他与麦加城一个富孀赫底彻结婚,他们的生活十分美满,婚姻带来的财富为他未来的事业作了物质准备.赫底彻的堂兄是个基督教学者,他丰富的宗教知识给予穆罕默德很大的启发.穆罕默德当年曾在麦加效外的一个山洞里沉思冥想,公元610年,他40岁时安拉召唤穆罕默德作了他的使者.据说安拉派天使哲布利勒给他传来了启示.于是他开始了传教历程.第一阶段,是麦加时期

他在麦加秘密传教三年,主要的信徒为他的亲戚与朋友,还有受迫害的没落贵族与广大的下层人民.初期传扬的教义主要是一神崇拜、未日审判、天堂地狱等,总之在很多方面与基督教教义相似.第二阶段,从公元622年7月16日开始

由于贵族的迫害,他不得不逃到了麦地那,开始了通过政权与武装力量来传教与护教,他传教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了.他与信徒们在麦地那建立了清真寺并修订制度,他还建立了穆斯林公社”乌马”,以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代替血统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宣布穆斯林都是兄弟.颁布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新宪章,对其他民族加以团结,提倡各民族平等,以团结更多的力量反抗古来什贵族的反击.从此他的信徒越来越多,不久他成为当地的法官、法律制订者、集团领袖和军事统帅.在此,穆罕默德也制定了”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应是信仰而不是部落”这一流传至今的法则.公元624年3月,在穆罕默德的率领下,开始了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斗争

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以一个麦加人害死一个穆斯林为借口,集合了一支一万人的大军开向麦加,穆罕默德没遇到多少抵抗,就占领了宗教中心麦加城.穆罕默德捣毁了麦加的多神教偶像,树立了伊斯兰教,宽恕了他的大多数敌人,收复了各个部落,把非穆斯林赶出圣地,不接受伊斯兰教的人不得参政.自此,建立了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他恩威并施使全阿拉伯民族几乎都团结到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了,公元630-631年各地的部落都派代表来向穆罕默德表示忠诚,这一年被称为代表团年,这时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国家.公元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11万信徒举行了第一次朝觐,这也是穆罕默德一生中最后一次朝觐,所以它被称为辞别朝觐.在这次朝觐中穆罕默德发表了着名的辞别演说,总结了伊斯兰教教义的精神,指出众人的财产和荣誉都是不可侵犯的,穆斯林与穆斯林都是兄弟,不应互相压迫,禁止高利贷,一个奴隶也可做长官等.他为信徒们留下了《古兰经》与圣训,他又在另一次演讲中宣布伊斯教成立.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去世.是阿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第四,信先知:相信自人祖阿丹以来,阿拉曾派遣过多传布阿拉之道的使者和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先知,也是最伟大的先知.第五,信后世:相信人都要经历今生和后世,终有一天,世界一切生命都会停止,进行总清算,即世界末日的来临.届时所有的人都将复活,接受阿拉的裁判,行善者进天堂,作恶者下火狱.五功

一为念功:就是要念诵清真言,这是穆斯林对自己信仰的表白.阿拉伯语称为舍哈德,念诵:”我作证:除阿拉外,再没有其他的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只要接受这一证言,并当众背诵,就可以成为正式的穆斯林.二为礼功:即作礼拜.一般认为这是接近真主的门路和阶梯.穆斯林教徒要履行每日五次的时礼,每周一次的聚礼,宗教节日的会礼.每日五次的时礼,第一次称晨礼,第二次称晌礼,第三次称晡礼,第四次称昏礼,第五次称宵礼.聚礼又称主麻日礼拜,是集体的公共祈祷,一般在星期五举行.会礼则在每年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举行.礼拜的前提条件是身体清洁,礼拜前必须按规定作大净或小净.三为斋功,即斋戒:伊斯兰教历的九月为斋月,在斋月期间,教徒要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到日落要止饮禁食,以清心寡欲,专事真主.四为课功,又称天谭制度:穆斯林个人财产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应交纳天课{一种名为天课的宗教活动).教义认为,穷人是真主的眷属,把资产施舍给穷人,就等于入真主之库,故名为天课.五为朝功,就是到麦加朝拜天房―克尔白圣殿: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只要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旅途平安,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拜一次.凡去朝拜过的,即被尊称为哈吉.除麦加外,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三、伊斯兰教的经典 《古兰经》

古兰经是真主最后降示的真言,为每位穆斯林的信仰及试练的主要来源.它处理有关人类的所有课题:智慧、信仰、崇拜、互动、法律等,但其基本课题则是真主与其子民之间的关系.同时,它提供指引及详细教诲来求取公平的社会、正确的人类行为,以及平衡的经济系统.请注意,古兰经仅以阿拉伯文降示给穆罕默德.因此,以英文或其它任何语言所翻译的任何古兰经,都只是翻译古兰经的意义,而非古兰经或古兰经的版本.只有存在降示的阿拉伯文古兰经.通往永恒天堂之门:如果你进入天堂,你会过着极为快乐的生活,没有病痛、痛苦、哀伤或死亡;真主将带给你欢乐,且你将永远生活在天堂中.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信道而且行善者,我将使他们入下临诸河的乐园,而永居其中....”

免受地狱火之苦:真主在古兰经中说道:在世时没有信道,临死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痛苦的刑罚,他们绝没有任何援助者.真正快乐与内心平静:真正的快乐和平静可在这个世界的”造物主”及”支持者”所提的谕示中发现真主在古兰经说道:真的,一切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另一方面,背叛古兰经的人将在这个世界中过着困顿的生活.真主曾说: 谁违背古兰经, 谁必过窘迫的生活,复活日我使他在盲目的情况下被集合.宽恕以前的所有罪行:当人们转信伊斯兰教,真主会宽恕他之前的所有罪行及恶行.一名叫做阿玛的人碰到先知穆罕默德并说道:”给我你的右手,让我对你立下忠诚誓约.” 先知伸出他的右手.阿玛则缩回他的手.先知说: {怎么了,阿玛?} 他回答:”我想要提出一个条件.” 先知问: {你要提出什么条件?} 阿玛说:”真主宽恕我的罪行.” 先知说: {你不知道改信伊斯兰教可免除先前所有罪行吗?},又有所发展.例如,当时对于通奸者规定处以乱石击毙.在哈里发时期,哈里发们不可能象穆罕默德那样接受和传达真主的启示,哈里发的司法活动主要是在民事、刑事领域解释、扩展和补充《古兰经》律例,而立法活动只限于颁布国家政令和法规.3、倭马亚王朝时期:在倭马亚王朝时期,由于帝国幅员进一步扩大,法律制度逐渐由国家分权管理,行政上出现了卡迪制度,卡迪意为”教法执行官”,原为军队里一种负责主持礼拜仪式、指导宗教生活、排解士兵纠纷的军官.卡迪是由国家任命,分配到各地执行地方长官的职责.4、阿巴斯王朝时期: 在阿巴斯王朝时期,国家的执能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法学思想的不断发展,教法学派也出现了各种分支,各地的教法学家们皆可自由地提出律例、解释法理,呈现出诸派峰起、百家争鸣的气象.最后形成有代表性的四大学派,他们是:马立克学派、哈乃斐学派、沙斐仪学派、罕百勒学派.中世纪伊斯兰教法举例

1、婚姻

有效婚姻:;婚姻家庭生活受法律保护.无效婚姻:指违反教法规定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夫妻双方已够成事实婚姻的,必须离婚.反常婚姻:指不合常规的,但在完善法律手续、克服婚姻障碍后,仍可视为合法婚姻.离婚:

2、遗产继承:遗嘱继承、法定继承

3、瓦克夫法:瓦克夫:意为”保留”、”扣留”,中国称为”义地”、”义产”.瓦克夫是指明确宣布用于宗教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土地、财产,如把一块土地的收益供清真寺、医院、学校使用,称为公益瓦克夫.另一种是宣布把部分土地、财产首先驱留归自己的子孙后代享用,直到没有受益人时再用以赈济贫民,称为家庭瓦克夫或私人瓦克夫.4、刑事法规: 通奸罪: 诬陷通奸罪: 酗酒罪:80鞭刑.偷盗罪:初犯断右手,重犯削左足,再犯则监禁.抢劫罪:断右手,削左足.杀人越货者处斩首或绞刑.叛教罪:根据轻重,判决鞭笞、监禁或处死.5、商事交易法

早在中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就以经商于世为有名,伊斯兰教的商事法规是人类文明较早的有详细记载的商业法.它包括:物物交易、商业买卖、借贷、信托、抵押、租赁、雇佣、契约等内容.其强调公平买卖、正当取利、实现约言、信守合同;反对见利忘义、弄虚作假、高利盘剥、欺行霸市、囤积财富.并对所有权、占有权、用益权、分配权等都有详细的规定.、遵圣训、都是诚信真主独

一、承认穆圣是真主派给人类的最后一位使者.并认同真主的全知、全能、无求、永活、无形似、无方位、无如何、无朝向、无体等德行的.什叶派是与逊尼派、哈瓦利吉派、穆尔吉埃派并称为早期伊斯兰的四大政治派别别.”什叶”的意思为”党人”、”派别”.该派以拥护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里及其后裔担任穆斯林的首领-伊玛目为其主要特征.目前全世界约有什叶派穆斯林8000万人.主要分部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巴林等地区.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阿拉伯统治者的分化,伊斯兰教也出现了不同的教派.正统派拥护哈里法的统治,信奉追记穆罕默德生前言行的《圣训》,认为《圣训》应同《古兰经》同样受到尊重,被称为”逊尼派”;反对派被称为”什叶派”,什叶派不奉《圣训》为经典.逊尼派 全称”逊奈和大众派”,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正统派,人数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中国的穆斯林大部分属于此派.六、伊斯兰教在中国

唐代称阿拉伯为”大食”.永徽二年正值第二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他曾派使节到长安见唐高宗,介绍国内习俗和伊斯兰教情况,这是阿拉伯与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首次接触.其后来往的人员主要是商人.随着来华人数的增多,至宋代,来华穆斯林与当地居民通婚,改宗伊斯兰教者有增无减,其子子孙孙久居长安,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在五代北宋之际,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随着哈拉汗王朝的分合,陆续改宗伊斯兰教.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燕京,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这时西亚、中亚各族穆斯林大批来华,使伊斯兰教在中国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主要分布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9.3%,人数有1760多万人.党的宗教政策

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我们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宪法的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无神论者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 理,保证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职业人员,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哪些基本内容

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 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中国不论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在思想信仰的差异是次要的.在多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信教群众,互相团结、和睦相处.在多数群众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权利,使全体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各民族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到寺庙学经,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教信徒活动场所内所进行的正常的宗教生活,按照宗教习惯自愿的布施、乜贴、献仪、奉献以及在自己家里进行修持、念经、祷告、守斋等,均受国家法律保护.同时,宗教团体按照宪法、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可以开办宗教院校,出版宗教书刊,销售宗教用品和宗教艺术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进行宗教学术文化交流等.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时候,必须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中国各种宗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

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宗教的一个显著特色.各爱国宗教团体和爱国宗教界人士要自觉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挫败其推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对中国宗教事务的干涉,不得在中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或其他办事机构,建立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传教活动.

第五篇:当代中国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1.简述政府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理论基点谈谈我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与发展方向。(第十章)

(1).政府发展的基本内涵

政府发展是政府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政府发展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目标来确定的。

(2)中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政府机构得到精简、高效; ②.政府职能得以转变;

③.政府人事选拔任命和决策逐渐公开化、民主化; ④.政府行为日益法制化;

⑤.随着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政府权力日益分散到经济与社会领域; ⑥.公民各种权利逐得到了体制认可和法律保障。(3).我国政府改革的发展发展方向 ①.公共财政与公共预算; ②.大部门体制改革。

2.村民自治是我国政治变革领域中一大亮点,对于村民自治的内容、意义与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请谈谈你对村民自治改革是怎么认识的。(第九章)

(1).村民自治的内容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村民自治的意义 ①.维持农村稳定 ②.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③.启示了中国其他民主进程的开展。(3).村民自治的困难

①.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紧张

a.从体制层面看,现行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村民自治机制存在矛盾;

b.从法制层面看,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相关规定过于模糊。

②.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侵犯

村民自治所依托的国家体制环境,可以称为“乡政村治”模式,即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二元并存。在实践中,村民自治和乡镇管理之间往往不能有机衔接。从地方政府权力角度而言,村民自治是对乡村政府权力的重新划分,是对地方政府利益的重新分割,为了保持对农村的控制力,乡镇政府会想方设法干预村民自治的运行;从地方财政角度而言,分税制的实施使乡镇政府面临财政压力,部分乡镇政府试图凭借行政权支配村委会,使之成为汲取农村经济资源的工具;就法律制度而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但没有规定“指导、支持、帮助”的内容和方法,也没有明确“协助”的范围和形式。实际中出现的乡政对村治的侵犯包括了乡镇政府擅自委派、指定或撤换村委会成员;乡镇政府包揽、干预村民自治事务;以加强管理为名,侵犯村民财产权、为挪用村民公共财产大开方便之门。

③.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

为了在选举中胜出,动用各种手段,花钱贿选拉拢村民的现象普遍存在,贿选物包括了实物和现金。“贿选通过利益交换选票进而影响选举结果,这是通过利益干涉民主政治的法则,以制造候选人之间不平等的形式侵蚀获取权力的途径。”贿选破坏了选举的公正和平等,违法了民主规则,侵犯了村民的民主权利,贿选的目的是以权谋私,它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稳定。

3.在处理中国的府际关系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中央选择性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双重改革趋势,请谈谈你对这一改革趋势的认识。(第七章)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各有利弊,绝对集权或绝对分权的制度选择都有效率和利益损失,中国府际关系创新应该抛弃全面集权或全面分权的制度设计,转变思路实行中央选择性集权体制。中央政府的选择性权力属于国家治理的整体性权力,体现着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地方政府无权分享这些权力。建构和完善中央选择性集权体制,需要在制度上明确规定哪些权力必须由中央行驶。制度和原则的根本区别在于,“制度”更强调必须执行,而“原则”只强调应该执行。只有以制度建设代替原则性要求国家治理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4.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对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动力与路径应当如何设定,请谈谈你的看法。(第五章)

(1).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 ①.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 ②.从人治政府走向法治政府 ③.从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 ④.从预算型政府走向绩效型政府 ⑤.从封闭型政府走向透明化政府。(2).行政改革的动力主要有 ①.开明政治家的锐意改革取向

②.市场经济的内在诉求和企业家群体的力量 ③.知识分子的理论力量

④.全球竞争和国际规则的制约力量。

5.按照我国的宪法法律规定,从何种意义上讲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从何种意义上是最高行政机关?(第五章)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明确界定了国务院在各最高国家机关中的法律地位,即在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从属和被监督的地位;在与地方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国务院处于国家行政系统的最高地位。

6.如何理解国家主席的政治地位。(第四章)

国家主席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具有从高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是最高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驶各项国家元首的权力。国家主席在对外活动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国家的最高代表权。从国家活动的程序性、礼仪性、象征性意义看,国家主席具有最高的地位;但从国家活动的实质性意义看,国家主席本身不独立决定任何国家事务,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职权,因此,国家主席处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从属地位。

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公民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也不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人员,不拥有立法、行政等实质性管理。但国家主席作为形式上、礼仪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也就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或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政府的从属关系中以及政府的某些行为如缔约行为中,起着不可缺少的程序性、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作用。

7.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三章)

(1).代表和反映民意的主要渠道(2).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3).政府权威合法的源泉(4).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5).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8.中国共产党对人大的领导是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的?(第三章)(1).提出方针政策(2).向人大提出建议案(3).对人大实行工作领导(4).对人大实行组织领导。

9.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特色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政党政治组合是理解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核心所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第二章)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共产党应明确自身的使命加强组织目标建设(2).巩固和扩大执政党基础

(3).从严治党管好共产党自身的党员领导者和党的组织(4).兼顾政党间相互利益(5).协调政党间行为方式(6).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

(7).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与监督作用

(8).政党间关系法制化

10.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怎样的基本权利,要履行怎样的基本义务?(第一章)(1).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有: ①.平等权

②.政治民主和自由权 ③.宗教信仰自由权 ④.人身自由权 ⑤.受益权

⑥.特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2).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⑤.依法纳税。

11.当代中国现行宪法的制定过程中遵循了怎样的基本原则?(第一章)

具体来说,中国的宪法原则可以归纳为:人民主权原则同、基本人权原则、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12.名词解释:国家机构的政府。(导论)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是有阶级社会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党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政府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主要对象。从政府和国家的关系来说,国家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对立的统一休。实际上,国家是阶级统治、阶级控制和阶级压迫的机器,而政府则是实施这种统治、控制和压迫的工具。

下载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与慈善事业(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经济与慈善事业(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与世界

    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科学统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之所以在世界舞台令人瞩目,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的“累积效应”,也得益于......

    实事求是与当代中国

    实事求是与当代中国 一、摘要: 实事求是,这四字箴言由东汉流产至今。它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漫谈(合集5篇)

    题目:论六大关系 摘要:慈善是指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一种满......

    中国慈善事业与美国的比较

    理念的不同 巴菲特:我为什么捐掉99%的财富 2010年08月31日08:21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6年,我曾作出承诺,逐渐将我持有的所有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捐赠给慈善基金。这个决定......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与发展

    浅析中国慈善事业现状与发展摘要:2008年以来,冰川、汶川地震、西南旱灾、玉树地震„„这一系列不行的天灾引发了一股慈善潮,促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但中国的慈善事业依然还是......

    《宗教与中国社会》

    我与宗教 生活在农村免不了要与宗教打交道,农村有着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记得儿时,每每家里进行一些宗教仪式的时候,父母总免不了要我们过去给各种神磕几个响头,心里总是生出几......

    宗教与政治

    宗教与政治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他对政治生活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可以把它概述为宗教的政治功能。本篇主要是从宗教的政治整合作用这个方面来介绍宗教的政治功......

    宗教与科学论文

    宗教与科学 肖一凡 宗教与科学 肖一凡2010201974 统计学院 一、 综述 宗教、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定任何一个,人类文明就会有很大缺失。从过去几千年两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