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煤矿工人转型的思考
新时期煤矿工人转型的思考
川煤集团达竹公司
邹 进
蒋文梅
摘要:随着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煤炭生产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煤矿“四新”的采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同时也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科学管理带来了新课题,其中之一就是煤矿工人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化煤炭生产的要求。怎样提高煤矿工人素质,实现新时期煤矿工人转型,是保护生产力,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煤矿 工人素质 提高 合法权益保障 根据小河嘴煤矿井下操作工人素质的现状和建数字化信息化安全高效矿井的发展要求,煤矿工人转型已刻不容缓。笔者就新时期煤矿工人转型提出如下思考
一、小河嘴煤矿职工的现状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煤矿工人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目前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真实状况,集中体现于他们的生活、工作以及观念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企业用工制度的改变导致了煤矿工人在组成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在这种静态结构的背后恰恰是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这就是老工人的渐去,新农民工人的大量加入。尤其是,在城市里的人基本放弃选择矿工这一职业时,而农民却欣然接受了这一职业。他们的职业选择一部分是基于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一部分是基于对自我和商品经济主动回应的结果。但我们不难看出在追求金钱这一简单目的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隐忧。
(一)职工文化素质不高
小河嘴煤矿现有职工894人,含矿、科、队各级管理人员,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有40人,占总人数的4.4%;高中、中专、中技共有158人,占总人数的17.7%;初中及以下696人,占总人数的77.9%。
(二)年龄结构不合理
小河嘴煤矿894名职工中,40岁以上的有447人,占总人数的50%;30-40岁的有345人,占总人数的38.6%;30岁以下的职工有102人,占总人数的11.4%
(三)辅助后勤人员多
小河嘴煤矿894名职工中,采煤掘进生产人员有455人,占总人数的50.1%;机电、运输、通风以及机关后勤等生产人员439人,占总人数的49.9%。
二、煤矿工人转型的客观环境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她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煤炭行业及企业的科学发展是促进煤矿工人转型的客观环境。
(一)煤炭工业发展的新形势。煤炭产业是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国煤炭产量为27.16亿吨,煤炭产量占整个能源领域的76.5%,煤炭消费量占整个能源消费的70%。
但是,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原煤制造成本增加,煤炭经济效益下滑。这也促进我国大力发展能源结构多元化战略,目前国家规划建设的核电项目,到2020年可增加发电量7000多万千瓦,届时可替代煤炭2.1亿吨;我国的风力发电项目也逐渐成熟,到2020年可突破3000万千瓦,可替代煤炭0.9亿吨。这些因素表明,这次危机之后,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由于需求下降,煤炭市场迎来调整期,很多企业抓住金融危机低成本扩张机遇,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尽快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企业;一批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安全程度高的新型煤炭企业将进一步形成。
(二)川煤集团公司发展战略
2005年8月28日,四川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全省大中型煤矿建设,优化调整煤炭工业结构,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以省内国有重点煤矿为基础,组建成立了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川煤集团按照“大集团、大基地、大战略”思路,经过4年的发展,煤炭主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多元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两千万吨煤炭、千万吨水泥、百万吨焦炭、百万千瓦装机发电”的企业发展战略,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川煤确立了“建设百亿川煤、打造百年基业”的企业愿景。
(三)达竹公司发展定位。
在川煤集团的正确领导下,达竹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原煤生产-精煤加工洗选-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成为了达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企业。当前,公司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明确了争创全国同类型一流煤炭企业的新目标,力争“十二五”末,煤炭主业规模将达到原煤550万吨/年以上,营业总收入将达到45亿元,实现利税将达到5亿元。
(四)小河嘴煤矿扩能发展的规划
小河嘴煤矿是达竹公司生产矿井之一,是目前川东北最新的省属国有煤矿之一,始建于1989年,1994年停缓建,1998年正式投产。该矿位于达州市南城,被誉为“城市里的煤矿”。系四川省“八五”重点项目之一,占地面积560亩,煤炭资源储量2231.8万吨。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煤层厚度在45-90公分,目前采煤机械化达100%,同时注重地面环境建设。以“建城市煤矿,铸达竹精品”为企业愿景,不断提高矿井机械化水平,今年底装备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综合掘进机械化工作面和建立固定瓦斯抽放系统,2010年上半年将建设数字化和信息化,着力打造川煤名片、达竹窗口。力争2-3年将小河嘴煤矿打造成年产51万吨的安全高效信息化数字化矿井。
三、新时期煤矿工人转型的建议
新时期煤矿工人转型的内涵非常丰富,最核心的大体有两个部分,一是身心健康发展,二是能力素质发展。
(一)身心健康发展是煤矿工人转型的首要基础。克服小农意识,将自己从农民转型为煤矿产业工人。
一是工人身体健康,具有现代健康理念,注重体育锻炼,倡导文明生活,能够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工作生活节奏等。要工人身体健康,首先是要把好进矿体检关;其次是规范工人的工作生活习惯。
二是工人心理健康,具备完整的人格,能够始终保持勤奋工作、热爱生活的精神状态等。要工人心理健康,首先是要加强学习教育;其次是企业多开展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一切发展都是空谈。健康的体魄,使人精力充沛,能够快捷高效地做好工作,能够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工作生活节奏,容易使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同时,心胸豁达、意志坚强的人,可以让人正视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正确处理好家庭和生活的各种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能力素质发展是煤矿工人转型的重要内容。加强学习,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煤矿产业工人。
一是建立退出机制。现阶段煤矿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业工人素质低,就不能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小河嘴煤矿初中及以下的职工696人,占总人数的77.9%)、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对于这部分人员,矿上要建立一种不合格的、无法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工人退出机制。小河嘴煤矿机采达100%,马上又要上综采综掘,建信息化数字化矿井,最基本的都要高中及以上文化,懂电脑操作,这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
二是完善进入机制。煤矿井下作业条件复杂多变,作业环境中存在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的威胁,因此,作业工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和矿井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必须把好新工人的进入关。1.改革用工制度,变招工为招生。在用工方面,根据煤矿生产实际和发展规划,提前制订用工计划,由煤矿技术学校统一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应届毕业生或社会青年,按照煤矿技术学校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毕业时统一考试,合格后方可录用。2.搞好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岗位培训的目的是使在岗工人操作技能更加熟练。鉴于此,矿培训办要根据生产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举办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班。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长短期培训相结合以及脱产、半脱产和业余相结合等方法,以满足煤矿各工种岗位培训的需要。在培训内容方面,根据在岗工人的工种,重点传授本岗位的操作规程和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条件把生产现场的实践手段搬到课堂上,使岗位培训具有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的双重功能,以更好地发挥岗位培训的作用,提高在岗工人的操作技能。3.搞好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技术素质 安全技术培训是煤矿特殊生产环境的需要,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中存在着多种不安全因素,作业工人必须接受安全技术培训,掌握煤矿各类事故(水、火、瓦斯、煤尘和顶板等)的发生规律、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以便作业中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并做到自主保安。即使已达到煤矿技工学校毕业水平的工人,也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安全技术培训;其原因是煤矿每一作业地点都有其特殊情况,每一道工序都有其安全措施,每一台设备都有其安全操作规程。要在某一作业地点使用某一台设备安全地完成某一道工序,现场作业人员就必须了解作业地点的安全状况,掌握所有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严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安全措施。4.规范安全行为,搞好安全确认。通过“手指口述法“培训,进一步规范井下操作工人的安全行为,确保安全生产。
第二篇:煤矿工人
煤矿工人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的工作常年与阳光绝缘四季变迁几乎与他们无关
身处地面之下的潮湿阴暗
却给予了人们光明与温暖
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上班途中没有鸟语花香也没有更多的欢声笑语
崎岖前行时陪伴他们的只有厚重的工装和头顶的灯光
是的,有这么一群人
当他们开怀大笑时
总是露出两排洁白闪亮的牙齿因为他们的面庞总是沾满了煤灰他们的名字叫——煤矿工人
没有浮夸虚华的语言
只有那些黑色巷道内步履沉稳的身影那里才是他们的天下
采煤机的轰鸣
是他们听到的唯一韵律
不尽乌金滚滚来
是他们亲手缔造的杰作
你可以看到
当他们升井后洗去铅华
笑容无比地灿烂
尽管时常疲惫拖着疲惫的身躯总是遗憾地和日升月落擦肩而过但对他们
每次“成功的下班”
都值得为之一展笑颜
因为,他们的名字叫—煤矿工人
——罗受锋(湖南资江煤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三篇:网点转型思考
关注客户体验促进网点转型的思考
一、现状
银行作为服务经济的提供者,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产品和服务被复制的难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同质化抹平了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优势,传统的创新难以保证银行竞争的优势。为此,笔者认为,银行的一切都可以复制,但只有客户的体验不可复制。因此,只有关注和提升客户体验,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银行的客户无论是个人客户还是法人客户,首先是作为人而存在,他们的行为既包含理性的一面,当然也包含感性的一面。
通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客户到银行汇款,虽然前面等候的人很多,但为了达到汇款的目的,这名客户不得不耐心地等候,这就是客户的理性思维决定了他的行为。如果与此同时,附近还有一个银行网点,虽然等候的人也很多,但环境很好,夏天有空调,营业员热情有礼,这名客户也许就会选择去那个环境好的网点办理汇款,这时就是客户的理性思维决定了他的行为。其实在这两个银行的网点,他们所提供的产品银行汇款是一样的,都能满足客户最基本的需求,但最终客户选择的结果却是环境好的网点,这就是因为他们提供的体验不同而带来的差别。银行的产品可以很容易复制,而客户对银行产品的体验却无法复制。这种客户体验的差异也正是银行差异化竞争的基础。同时也是
银行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二、对策
提升客户体验,推进网点转型,一要关注客户的感官体验,强化网点建设。银行的一线网点,直接面对客户,每天都要受到客户的评头论足。因此留给客户的第一感官印象十分重要。人们都愿意到窗明几净、规范整洁、规模大、档次高的网点办理业务。因此一线网点必须加快网点硬转型,加强网点建设,按照上级行的统一VI设计,规范网点布局、合理内部分区、优化配置设备、提高标准化建设层次水平。二要关注客户的思维体验,强化产品创新。思维重在创意,体验贵在惊喜。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很快淘汰传统手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智能手机海量的应用程序不断带给使用者惊喜,让人感觉无所不能,虽然智能手机价格普遍较高,但人们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使用。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网点必须不断推出新服务,让客户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收获。比如举行针对贵宾客户的理财、养生等讲座活动,在客户中征集产品创意等,引导客户,使客户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富有创意,提高网点的营销层次和品位。三要关注客户的行为体验,优化服务流程。客户的行为直接导致银行竞争的结果。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客户的行为,找出不同层次客户的行为体验需求,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营销方法。要根据网点类型、客户、功能定位,确定适合网点的岗位配置,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岗位配备,对于大众客户,重点要扩大业务办理渠道,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减少客户等候的时间,提供标准化服务。对于贵宾客户,就需要加强专业化服务,提供私人专属服务,增强业务的私密性和个性化。四要关注客户的情感体验,提升服务理念。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本质还是客户竞争。因此银行一线网点的员工要善于和客户交流,与客户交朋友。现代银行竞争激烈,现代社会充满浮躁,人与人之间也许满眼功利,在这种环境下,情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许平时的一颦一笑、一唱一和、节日的一个问候、一个祝福,关键时刻的一臂之力或者举手之劳,都会带给客户心灵的愉悦,不断巩固强化这一种情感体验,就能带来长久的利益。五要关注客户的相关体验,树立品牌形象。商业银行要提高品牌意识,一线网点要注重银行的品牌形象,强化品牌宣传,引导客户信任自己的品牌,以自己的品牌为荣。(扬州农行营业部)
作者:扬州农行营业部
第四篇:[2017两会心得体会]经济转型新时期
[2017两会心得体会]经济转型新时期
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政府转型过程。在市场经济国家,早期的政府职能范围非常有限,基本定位在“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承担了调解社会经济供求关系职能。随着19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市场失灵”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这些国家的政府逐步扩大了宏观调控、调解收入分配、维护公平竞争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职能。
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问题凸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带来的“政府失灵”问题成为新的焦点,结果引发了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浪潮,并突破了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的领域,如电力、电信行业等。至此,这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公共服务领域并趋于稳定,反映在公共支出结构上,转移性支出以及有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福利性支出成为主体部分。
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简要描述中可以看出,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而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能够有效克服自身的缺陷,发挥彼此不能或难以相互替代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过程相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转型尽管在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出共性,但转型的起点和走向则呈现出不同的轨迹。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政府转型所面临的初始问题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是由不干预市场运行,到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则是通过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同时,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这样,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矫枉过正”情形,市场经济国家更有可能发生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计划经济国家可能产生“市场扭曲”的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经过3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行政性垄断的广泛存在,既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也抑制了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从体制方面看,政府在许多领域依然承担着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等多种角色,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理念之二: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被作为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近年来开始受到不少质疑。对此应该作具体分析。一是要考虑到改革的初始背景是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窒息了社会活力,而且平均主义只强调结果均等,否认不同个人、群体的贡献,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二是当时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不同指向,效率是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相联系的,选择了市场也就选择了效率;而“兼顾公平”主要是为避免因市场效率引致分配结果差距过大,其内涵与今天我们一般说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很大不同。三是当时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府转型主要在微观“搞活”经济方面,分配差距过大以及其他社会公平缺失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因此,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与当初的改革原则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以及实践中存在对改革原则的扭曲或片面理解,致使人们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根据改革进程的深化与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该说,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选择的侧重只是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才出现的,最终则是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反映了党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认识的深化。需要明确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是不同的。市场运行必然以效率为取向,这是市场机制的本质属性;市场运行也要求公平(竞争规则、秩序的公平),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提供这种公平。政府虽然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而间接实现的,不是政府直接追求微观效率。政府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受托者的本质属性。3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是源于政府坚持了“效率”原则,而是在于政府放弃了直接追求效率,把效率机制交给了市场,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提供效率,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应该是我国市场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理念之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公共利益、公共所有、公共管理等同起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控制经济社会的唯一主体;同时,由于否定市场,市场也就不在公共利益的考虑之中。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传统体制及其理念的惯性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
第五篇:新时期人事工作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新时期人事工作的几点思考
政风建设是事关政府形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人民群众评价政府及行政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人事部门是政府综合管理干部人事工作的职能部门,它担负着培养、开发、引进、用好人才的重任,服务对象直接面对千千万万的干部群众,工作内容事关干部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一个“窗口”。因而坚持全面落
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政风建设,特别是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传统人事工作“神秘感”,确立服务新理念。
干部人事工作是党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受政治体制和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干部职工对人事工作缺乏应有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使人事工作罩上了一层“神秘”光环,尤其是干部的选拔、任用等一系列敏感性强的热点工作过程更是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在这种氛围下,相当多的人事干部习惯于闭门办公,“照章办事”或上传下达,机械地办手续,偶尔下基层,也只是坐在接待室听汇报、看材料,走马观花。长此下来,一些人养成了衙门作风,染上了官僚习气;同时,在一些具体工作中存在着办事程序繁琐,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差,公开性不够,随意性大。在人们眼里,形成了人事工作无非就是“调工资,办手续”的概念,使人事工作小里小气,灰头土脸,这样既不符合新的形势要求,又有损人事干部的形象。
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迫切需要我们的人事工作能够跳出这种狭隘的“小人事”圈子,从那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同时代要求适应的工作作风。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要充分认识到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播者,人事工作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就必须把选拔、培养、使用更多的各类优秀人才放在首位。其次是在工作思路上,要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认真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人事管理体制中先进有益的东西,同我国目前的实际结合,从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等环节入手,着眼于开创人才辈出新局面,创造出充满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三是在工作方法上,严格依法办事,努力为人民服务。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转变职能,精简放权,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建立起大人事的宏观人事工作机制,淡化权利意识,摈弃衙门作风,摆正位置,变管理者为服务者。
二、积极探索,发扬民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既是精神风貌、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品德修养即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领导作风和思想作风的集中体现;既是个体的反映,也是群体形象的展示,作为人事工作者来说,要适应新时期发展及挑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
1、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提高行政效率,建立高效、快捷运转的人事工作新机制。提高行政效率,既是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内容,也是改进工作作风的外在表现。从目前看,人事部门还存在职能转变不到位,“关”、“卡”过多,管理多于服务的问题,为此,一是要按照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思想,进一步理清人事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二是要明确工作职责。特别是对一些社会上较为关注,反映较为强烈的工作项目,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公务员录用、任用等,三是要逐步发展电子政务,提高人事工作办公自动化程度。
2、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推行阳光作业,建立廉洁、透明的人事工作新机制。一是要推行政务公开。在公开内容上,一方面人事工作的有关政策、法规内容通过媒体途径及时向社会和干部职工公开。一方面要将人事部门每项工作内容全部内容予以公开,坚决防止暗箱操作。二是要建立人事工作公示制,特别是对一些社会上较为关注的热点、焦点工作,都要建立事前告知及事后公示制度,切实落实和保证干部职工对人事工作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取信于民。三是要加强监督。
3、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建立勤政、务实的人事工作新机制。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人事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人事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同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是开展如“做人民满意的人事工作者”活动。在活动中改进作风,锻炼自己。第三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改变过去那种整天忙于具体事务的“小人事”工作方式,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人事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力戒空谈,实实在在地为干部职工办实事。
《新时期人事工作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新时期人事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