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母子公司管理。而母子公司的管理确实是需要有一定机理的。对这个机理全球的管理者们都还在不断地深入地研究。这里我们将母子公司运行机理主要确定为在母子公司管理模式设计框架下,根据母子公司的操作事务,在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评估体系、激励机制四个方面系统、全面的集团母子公司运作模式。
在母子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母子公司各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其公司治理结构是相互独立的,但母公司作为大股东,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通常要向子公司委派董事和专业业务人士,一方面通过委派董事参与子公司董事会的经营决策,在信息充分对称的前提下,真正做到子公司资产保值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委派专人士参与子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和运作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子公司经营管理,从而规避子公司经营风险,保护股东的合法利益。这部分涉及到董事会的构成模式、管理控制模式,董事、总经理选任与选举,财务负责人、审计负责人的委派,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等。管理制度方面,主要是集团公司在产权明晰的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内部制度化管理。这主要是从战略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审计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方面,对母子公司的责权利进行界定,从而保障母子公司在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环境下处于良性运行,规避子公司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评估体系方面,主要是指通对绩效评估体系的系统设计,达到对子公司经营绩效、高层管理者及委派人员业绩进行全面、准确、正确、合理评估的目的,使集团公司内各成员单位及各成员单位内部在“阳光下工作”,在相互竞争的平台上,创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环境,从而使母子公司管理形成管理制度明确、评估体系到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步的闭环管理体系。在这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子公司经营绩效评估、董事会绩效评估、CEO(总经理)绩效评估、委派人员(财务人员、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等。激励机制方面,主要涉及经营者激励、董事激励、监事激励的原则、范围、内容、方案设计、管理制度、组织管理等内容……
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
集团化经营的表现形式是母子公司管理。在国内外企业集团发展中,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获取最佳原材料来源,或为赢取市场营销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比较优势,势必会在经营战略上实行前向、后向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经营方式上新项目办新企业,这是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由此引入。
1.母子公司的相互关系
建立母子公司管理的目的是要明确母子公司的出资关系,通过资本联结纽带,完善集团功能,规范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明确了这一目的,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母子公司的关系:
(1)母子公司是出资人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按照《公司法》规定,母公司依据持有的股权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有限责任;对子公司行使资产收益权和重大事项决策权;依法选择子公司经营管理者并进行监督、考核。而作为被投资企业的子公司,则应当维护出资人合法权益,为出资者收益最大化服务。
(2)母子公司是法律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母公司、子公司都是依法设立的公司制企业法人,各自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母公司不是子公司的行政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干预子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母子公司之间的经营活动,既要有利于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也要坚持平等、竞争、效率原则。
(3)母子公司是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集团公司是以母公司为核心、子公司为成员的经济组织,其母公司是一个具有生产经营和资本营运、实施集团发展战略、协调成员企业等多种功能的公司制企业。主要作用是依照法律程序和集团章程,组织制定实施集团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开展投融资、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活动;决定集团内部的重大事项;推进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及产品结构调整;协调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编制合并会计、统计报表;统一管理集团的名称、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建立集团的市场营销网络和信息网络等。而作为子公司,应当服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自觉接受出资人的监管,确保集团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2.母子公司管理的内容
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内容主要是:(1)界定责权利关系,形成高效决策机制;(2)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资本效益;(3)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代理成本,监督和约束管理者;(4)考核子公司经营业绩,提供经营信息,激励管理者,解决动力机制问题。
3.母子公司管理的目标
母子公司管理核心目标是“整体持续价值最大化”;
系统目标是:●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组合效应;●规模经济效益;●财务协同收益;●占有市场,减少竞争分散风险;●节约交易费用,减少代理成本;●优化资本配置结构,获得资源配置效应;●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其他目标。4.母公司的管理体制的一般模式
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是建立在公司制基础上的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体制。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产品为基础的生产和市场的经营管理,二是以产权为基础的企业组织管理。目前人们对前者重视较多,后者往往被忽视。母子公司管理从总体上讲是要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从管理实践来看,公司内部管理权限配置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强调集权有的强调分权,但大多数强调遵循“有控制地分权”这一基本的管理信条,即所有权对外延伸和分解要以有效控制为前提,无控制的放权等于弃权或失控。
一般而言,集团总部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活动,互通信息,协调一致;二是监督成员企业的业绩,任免成员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三是决定是否向新产品、新产业进行重大投资,是否退出某些领域。要实现这些职能,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的一个重要监督手段是财务监督,要使子公司的会计成为“老板会计”而不是“经理会计”。必须建立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源统一配置的职能机构,主要是集团公司的计划投资、战略研究指导、市场开拓和协调、财务及分配。同时还要建立集团服务功能,如科研开发中心,融资及清算中心,人力培训中心,销售服务网络等。
(1)母子公司的运行机制
正确处理集团内部的管理问题,其实质就是建立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我公司目前尚未明确这一体系,这是明晰管理的一大障碍,因此需从三个方面构建企业集团的运行机制:
●完善企业集团的领导机制。制订集团章程,按章程规定建立机构和议事规则,协调集团发展重大事宜。机构的负责人由母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机构的日常工作由母公司的职能部门负责。对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察任免,根据控股情况分别由母公司推荐或考察聘任。
●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为了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必须坚持母子公司发展战略一体化、投资方向一体化、项目审定一体化,加强集中控制。子公司的发展计划、技改投资、开发项目等要真正与集团整体发展规划保持一致。母公司应对子公司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防止和减少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损失。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约束才会有压力和合力,要建立产权代表报告制度。子公司董事长、厂长、经理是母公司的产权代表,对子公司重大事项要及时向母公司报告,根据母公司的意见和建议影响子公司的决策。还要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对造成重大损失和搞虚假报表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建立外派董事、监事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子公司经理工作目标经济责任制,激励他们为集团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类型
改善企业集团经营管理,使其有效地运营和发挥作用,必须确立合理的管理体制。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集权与分权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合理化。根据集权与分权的程度,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集权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集中在母公司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子公司的供、产、销、人、财、物都由母公司统管,整个企业实行统一核算,垂直领导,各子公司在财务上没有独立性,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自主权,在母公司总部设立职能部门协助总经理管理各子公司的业务工作。这种体制适合于多元化程度低的中小企业。实行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有利于整合整个集团的人、财、物,最大限度地集中内部力量搞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各项方针、政策在子公司的贯彻执行;增加集团整体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集团的决策能力和决策速度;有助于培养集团职工的全局观念。集权型体制的缺点是:不利于调动子公司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下级一切都听上级安排,影响职工责任感的发挥;容易造成管理机制呆板,条条框框过多,影响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容易工作推诿,产生分配上的“大锅饭”等弊端。
●分权型。这种体制是在母公司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经营、分级核算,不仅母公司独立核算,各子公司也是一级内部独立核算的单位,有经营管理自主权。在这种体制下,母公司的主要权限是:决定集团的经营目标、基本方针、长期计划和利润计划;拟定集团的资金计划和筹措资金;决定集团的预算,审批限额以上的设备投资;制定和调整集团的会计管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内部审计的程序;确定集团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制定集团各子公司向总部报告和请示制度;协调各子公司的关系,对各子公司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等。子公司主要职权是:根据集团的经营方针和计划要求,对本单位进行全面的经营管理;采用各种措施,完成集团下达的任务目标;编制本单位的预算、成本和利润计划;制定产品工艺计划和项目的施工计划;制定和执行设备的购买、维修和更新计划;决定本单位的人事任免等。
分权经营是一种分散的管理制度,适用于一些特大型企业,类似事业部的分厂、分公司等。实行这种管理体制可以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企业上层领导从繁忙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集中考虑重大问题;有利于企业对经营环境的适应,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倾向。但是,这种体制容易产生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企业的人才、物资和设备调配困难,不能集中优势资源,甚至产生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目标的倾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实行这种体制应该合理划分核算单位,加强核算单位的组织建设;增强全局观念,加强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督。
●统分结合型。这是一种由集团统一核算,所属单位分级管理的管理形式,它是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这种管理体制,集团对整个企业的经营好坏和盈亏负全责;在经营管理职能方面,集团与分厂(分公司)各有分工。供、产、销和人、财、物的重要经营管理权力集中在集团,而生产和销售等具体业务下放给下属单位,并拥有一定相对独立的权力。
这种半集权型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组织,集中了分权与集权两种体制的优点,对推行现代化管理有较强的适应性。实行这种分级经营、统一核算的半集权型管理体制要注意以下几点:合理划分母公司、子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限;应明确统一核算并不意味着不给企业的下层单位以一定的财权;应注意克服“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倾向;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母子公司三种运行机制的讨论,对子公司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应该为大多数集团公司体制设计所考虑。管理体制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母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包括副总设置、部门设置、职责及职权设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横向联系等。
(2)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公司与子公司双方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总经理、董事长之间的关系。
(3)子公司董事选派、考核、管理。
(4)母公司职能部门与子公司对口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5)对子公司人事、财务权力的授予。
(6)子公司战略计划、预算、业绩评估、奖励。
四、对子公司管理方案选择
(一)、加强半集权型管理,对决策权控制至关重要,母公司对子公司决策影响有5种形式:
通过股东大会形式。主要是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股东大会,通过股东大会,对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实施影响。
通过子公司董事会形式。由于股东大会只决定子公司极少数重大事项,作用有限,而重大业务的决定执行在董事会,因此控制董事会十分重要,母公司可通过控制子公司董事会来施加影响。
通过母公司董事会形式。子公司部分重大事项需要经母公司董事会决议,这样可以实施部分影响。通过母公司对子公司业绩考核与指导。母公司可通过对子公司例行的业绩考核、有关重要事项的审查和对子公司某些工作的指导,对子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
通过派遣董事等高层管理人员影响决策。(1)派遣董事。母公司向子公司派遣超过半数以上的董事,可对子公司董事会作出的决策给予重大影响,将母公司的意志贯彻到子公司的决策中去。(2)派遣代表董事。董事会只进行重大经营业务决策,而日常执行业务一般由代表董事决定,因此代表董事权力很大。母公司通过向子公司派遣代表董事,可控制一般业务的决定权。(3)派遣监察董事或审计员。监察董事和审计员通过履行监察、审计职责,对子公司经营决策有相当影响。母公司可通过派遣监察董事或审计员对子公司决策产生影响。
(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综合治理
加强对子公司管理,宏观上应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即从“考核、权限、人事、信息”四个方面入手,同时根据企业和业务的不同情况进行权变的设计。从而使管理控制比较全面、扎实,同时可以留有余地,达到松紧适中的管理目标。
第一、考核控制
业绩控制是最重要的控制手段,它以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由于定性指标不变于衡量和考核,所以应更多地采取定量化考核,对子公司定量指标设计至少包括以下几项:(1)市场指标: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长率等;(2)收益性指标:收入、利润、资产收益率等。(3)资产运营效率指标: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等。(4)债务风险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需要注意的是,考核指标设计要照顾到不同子公司具体情况,并要注意到指标的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防止偏离实际情况使考核走向消极。第二、权限控制
权限控制规定了子公司享有何种权限,权限控制目的是规范管理者,针对子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大决策行为进行控制。母公司应该控制的权限有:对外投资权;重大资本性支出权;重大资产处置权;重大合同、担保、信用政策;年度预算;重大技术改造和基建。这些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均反映为一定的授权额度,根据管理者的品格和能力,最严格的控制是不授予这项权限。
这些权限设置,将企业经营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些活动都做了相应的规定,从而子公司的重大活动均能做到受控。其中对外投资权最容易引起母子公司间的管理失控,重大合同和重大信用政策控制,目的也是为了防范子公司经营风险,但是这种控制的额度松紧有时会直接影响子公司的积极性。总体来说,权限控制是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子公司严格控制的同时,也极易挫伤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所以,权限控制必须合理设置、审慎分析
第三、人事控制
对企业而言,人事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对子公司的人事控制,表现在对两类人的控制。一类是派驻子公司的董事监事,母公司应做好对董事监事的选派工作,制定详细并有操作性的选派标准,派出真正懂得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董事监事,并建立外派董事监事的激励、考核和奖惩标准。另一类是对子公司管理者和财务负责人的控制。因为他们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财务活动的负责人,这两个人的控制方式主要通过指标体系考核和定期述职来完成。第四:信息控制
信息控制的主要内容是要保证子公司的运营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投资人、母公司。这些信息包括市场销售、回款情况、重大合同执行状况等市场信息;财务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生产计划、实际生产状况等生产运营信息。了解掌握这些信息并不是为了插手子公司的实际运行,而是为了了解掌握运行的实际情况,及早发现问题防范风险。如果对子公司运营情况都不了解、不清楚的话,那将面临很大风险。
信息沟通控制有多种途径。一种是建立子公司管理者、财务负责人向母公司高管人员的定期述职制度。另一种是在与母子公司对应部门之间建立定期述职制度。三是审计监察信息控制手段,它具有强制性和事后控制的特点,应该加以改进并利用定期审计监察获取控制信息。
(三).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重点控制
企业集团的发展,最初多是从一项传统行业的业务起步,在主业具备一定的实力后,开始涉足多元化,进而发展出一些相应业务的子公司。对子公司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对于传统行业核心业务,由于已经较为成熟,总部对此也比较熟悉,一般采取相对宽松的控制,表现为控制指标少一些、权限大一些。对于多元化的新兴业务,由于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具有深刻的战略意图,加之总部对此并不熟悉,一般采取相对严格的重点控制,主要表现为权限控制紧一些,信息控制频率高一些。
对子公司重点控制要重视三个要素。(1)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保证控制体系有章可循。较好的办法是首先建立制定指标的规则,在母子公司之间首先要达成一致。其次在管理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对称,最终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根据公认规则,母子公司共同来制定指标。(2)是要建立公正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保证控制体系的可信有效,其操作重心在于公正和兑现。(3)是完善激励机制,为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转提供动力。对子公司的重点控制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考核控制
从定量指标讲包括五点:(1)考核子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2)考核子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有:贷款偿还率、贷款合同执行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负债率。(3)考核子公司运营的效率,指标有: 销售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4)考核子公司发展的潜力,指标有:技术创新投入率、销售收入增长率。(5)考核子公司对员工吸引力,包括: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这些定量指标要结合子公司情况作必要调整,赋予相应权重进行考核。
从定性指标上讲,通常包括以下项目。(1)领导班子基本素质;(2)产品市场占有能力;(3)企业战略目标;(4)创新能力;(5)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贯彻执行状况;(6)员工素质状况;(7)技术装备更新水平;(8)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及物质文化建设及实施评价;(9)长期发展能力预测。第二、财务控制。
1.财务管理集权化。在实际管理中,由于财务部门相对独立于子公司,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集权管理。母公司可以制定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来实现对子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
(1)对子公司财务部门集中控制。财务部门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财务部门集中控制,相当于把握了子公司的脉搏。在企业集团中,各子公司财务主管由母公司选派,对母公司负责;财务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福利待遇等均体现在母公司。财务部门不是按不同的子公司来设置科室,而是按财务职责的合理分工来设置,分为结算科、会计科和财务科。这种大财务设置方法使母子公司财务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母公司能及时地掌握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
(2)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为了分析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其经营成果,从而保证企业集团整体的有序运行,母公司还应根据集团公司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财务决策审批程序和帐务处理程序,提高各子公司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将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上,母公司财务主管可以随时调用、查询任何一个子公司的凭证、帐簿、报表等信息,随时掌握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2.强有力的财务集权
(1)现金管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其他资产都是资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现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现金集中起来,降低现金的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是集团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子公司财务部门的集中管理为强化现金管理提供了条件。
*银行帐户管理。母公司应加强对子公司开户的控制,子公司在银行开户须经母公司审批,所开帐户必须由母公司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例如,有的集团实行“结算中心制”,它以母公司名义在银行开立基本结算户,再分别以各子公司的名义在该总户头上设立分户,由总户控制各子公司分户。在子公司看来,结算中心就是银行,借款、还款及其他方式的融资均要向结算中心提出。结算中心加强了对子公司资金使用的监管,而且通过集中子公司的闲散资金也增强了集团的资金实力。
*现金预测。为了使现金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克服短期行为,母公司应通过整体预测,对集团以现有资金能做多大的经营规模、需要多大的融资规模、可寻求的资金来源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财务部门而言,则要随时掌握每一时期和时点可以运用和必须支付的现金。对子公司现金的集中管理为现金预测提供了条件。母公司每天都将实际收支情况与预测相比较,发现不相符的情况,及时找出原因,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筹资管理。母公司要在现金预测基础上,研究集团资金来源的构成方式,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资金的筹集应与使用相结合,并与集团的综合偿债能力相适应。因此,子公司所需资金不得擅自向外筹集,而须在集团内部筹集,并由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此项业务。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应该利用价值规律,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有偿使用,即子公司向母公司借款时须支付利息。
(2)预算管理。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的集权管理还体现在母公司对各子公司的预算拥有最终决定权。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下达的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母公司审批。母公司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和平衡各子公司的预算,并汇总编制集团预算。经批准后的预算下达各子公司,据以指导其经营活动。预算执行过程中,母公司应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随时调整偏差,保证预算的完成。
(3)审计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对子公司职能主要包括:1)生产经营效率和效果审计,即所谓的经营审计;2)组织结构的审计,确定企业的组织是否与既定的政策、程序、法律、法规相符合;3)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完善性审计;4)定期或不定期地向母公司经营者报告审计情况,提出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经营效率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内部审计效果。
3.集权与分权的适当结合
*投资管理。在母公司对子公司资金加以集中管理之后,投资管理可以适当分权,即子公司有权制定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项目,但一般占集团投资很小的一部分。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并重视对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防止出现只投资不管理的现象,规范子公司投资行为。
*利润分配。母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主体,其利润分配是集团利润分配的核心内容。母子公司以控股方式形成,对应的是按股份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对母公司而言,子公司所增利润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在母公司,以便满足集团的长远发展需要,同时也要保证子公司和职工的利益得到增加,这是集团凝聚力的动力源泉。对于子公司的工资、奖金的分配应实行总量控制,建立健全对子公司工资奖金分配的检查和控制制度。子公司要严格按照母公司所规定的工资奖金计提原则,在计提工资金额范围内自主分配。
第三、人事控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出资者依法对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分别享有选择、委派、推荐、提名管理者的权利。在行使人事管理权的过程中,要十分强调转换工作机制,一是管人管事统一,按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要求,谁出资、谁用人,谁管理,谁负责,推行任期责任制和契约管理,二是完善责任机制。实行人对人的考核,一级考核一级,把考核的对象从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转到对经营者工作业绩考核上来,把考核重点从结果的考核转到过程考核上来,做到过程监控具体化,激励措施多样化,奖惩到位。三是引进竞争机制,以内部提升、市场招聘、民主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
1、子公司经营者的选聘
企业战略决定了企业所要从事的行业及产品,同时也是子公司经营者选拔的基础。子公司经营者的选拔要坚持德才兼备、量才用人原则,经过初评和筛选、汇报确定等程序。特别要关注被选对象意志力、自信、变革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吃苦耐劳、同情心、机智、业务知识等测评项目。
2、子公司财务人员控制
提高财务控制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控制,通常通过三种方式进行:(1)委派制。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母公司直接委派,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列为母公司财务部门的编制人员,子公司的财务机构作为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严格执行母公司财务制度,并接受母公司的考评。(2)指导制。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由子公司总经理提名,由子公司董事会聘任或解聘。母公司只能通过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影响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产生。同时,母公司财务部门只能对子公司财务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无权对子公司财务部门发布命令。(3)监督制。子公司在决定自身财务部门的设置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母公司基本不干预。但母公司向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或财务监事,负责监督子公司的财务活动。
五、结束语
集团公司管理没有固定模式,应结合公司的管理实际进行,针对我公司而言,应首先构建起母子公司管理架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产权纽带明确责权利,采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人事管理、强化财务监管。
第二篇:集团公司及母子公司管理
第三节集团公司及母子公司管理
一、集团化管理体制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逐渐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之一。在实际的执行当中,集团中心管理方式可能需要分解成更多的操作模式。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维组织)、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集团化管理体制是指建立在公司制基础上的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体制。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产品为基础的生产和市场的经营管理,二是以产权为基础的企业组织管理。目前人们对前者重视较多,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集团化的管理从总体上要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公司内部或者集团内部的管理权限配置,都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强调集权,有的则强调分权。不过,大都遵循“有控制的分权”这一基本的管理信条,即所有权的对外延伸和分解要以有效控制为前提,无控制的放权等于弃权或失控。
一般而言,集团总部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活动,互通信息,协调一致;
(2)监督成员企业的业绩,聘用、任免成员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3)在监督和对长期供求做出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向新产品、新产业进行重大投资,是否退出某些领域。
国内外企业集团发展的经验表明,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的一个重要监督手段是财务监督,使子公司的会计成为“老板会计”而不是“经理会计”。集团总部必须建立一些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源统一配置的职能机构,主要是集团公司的计划投资、战略研究指导、市场开拓和协调、财务及分配。同时要建立科研开发中心,融资及清算中心,人力培训中心,销售服务网络等。
二、集团公司的运行机制
正确处理集团内部的管理问题 ,其实质就是建立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对于母公司来说 ,既要维护出资者的参与管理、选择经营者、资产收益等合法权益 ,对子公司拥有股权性控制权和契约性支配权 ,从而实施有效的监管 ,又要在发挥母公司主导作用的同时 ,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对于子公司来说 ,既要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享有法律上与母公司相同的民事权利 ,又要承当起集团成员企业的义务 ,服从集团的整体规划 ,自觉接受母公司来自产权方面和集团章程规定的监管 ,从而确保企业集团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集团运行机制。
1.完善企业集团的领导机制
由于企业集团除了母子公司之外,还有参股企业,因此必须制订集团章程,并按章程规定建立协商议事机构 ,协调解决集团发展的重大事宜。机构的负责人由母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机构的日常工作由母公司的职能部门负责。对于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察任免,属于控股型的 ,由母公司推荐外派董事、监事候选人依照法定程序产生或更换。属于全资型的 ,由母公司考察聘任或解聘。
2.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
对于产业混合型控股集团,为了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 ,必须坚持母子公司发展战略一体化、投资方向一体化、项目审定一体化。子公司的发展计划、技改投资、开发项目等要从行动上真正与集团整体发展规划保持一致。母公司应对子公司的重大投资和贷款担保
项目实行审议制 ,规定限额以上的项目必须由子公司提供可行性报告 ,由母公司组织专家论证和审议才能实施 ,以防止和减少由于投资失误和盲目担保造成损失而负连带责任。
3.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有约束才会有压力和合力。要建立产权代表报告制度。控股公司董事长和全资企业厂长、经理作为母公司的产权代表 ,要对企业产权变更、重大投资项目、利润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及时向母公司报告 ,根据母公司的意见和建议 ,影响控股子公司的决策 ,或者纠正全资子公司的决策。还要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 ,对造成重大损失和搞虚假报表的行为 ,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建立外派董事、监事工作目标责任制 ,落实子公司经理工作目标经济责任制 ,对业绩突出者应予以重奖 ,以激励他们为企业集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所谓股权管理,是指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 ,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 ,通过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 ,参与管理及决策的管理行为。母公司选派董事、监事组成子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 ,并担任董事长职务 ,要对股东会真正负起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责任。为了加强对外派董事、监事的管理 ,母公司要制订和落实外派董事、监事工作责任制 ,并定期进行述职考核。
三、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
要改善母公司经营管理,使其有效地运营和发挥作用,必须确立合理的管理体制。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集权与分权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合理化。由于控股公司环境不同,环境管理体制也是千差万别的。按照母子公司管理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集权经营体制
集权经营体制,是指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集中在母公司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子公司的供、产、销、人、财、物都由母公司统管,整个企业实行统一核算,垂直领导,各子公司在财务上没有独立性,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自主权,在母公司设立职能部门协助总经理管理各子公司的业务工作。
从行业产品性质上看,矿业、石油、电力、汽车行业采用这种类型的管理体制较多。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钢铁、冶金、机械、纺织、造纸和建筑部门大都采用了这种形式,但后来由于事业部制的出现和推广,这种形式逐步被放弃。从企业的多元化的程度来看,多元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用集权经营体制;从企业规模上看,中小企业采用这种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的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产品相对单一,实行集中统一指挥,便于发挥其灵活机动的优势。
(1)集权经营体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整个集团的人、财、物的统一分配和调度,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各种力量搞好集团的重点项目。
②能更好地确保各项方针、政策在子公司的贯彻执行。
③可以增加集团整体竞争能力。
④有利于提高集团的决策能力和决策速度。
⑤有助于培养集团职工的集体主义和全局观念。
(2)集权经营体制的缺点
①不利于调动子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容易形成下级人员一切都听上级安排,影响职工责任感的发挥。
③造成集团管理机制呆板,条条框框过多,影响经营活动的有效性。
④分配上容易产生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等弊端。
(3)集团公司的职权范围
①决定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经营方针、计划、重大国有资产产权变动(包括合并、分立、解散)、分配方式、资产保值增值及其他重大经营决策事项。
②统一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投融资计划,组织实施重大投融资项目;统一运作母公司资本,对存量资产和其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调整。
③统一制定集团的国际、国内营销战略和科技进步战略,指导、协调和监督子公司的重
大生产经营活动;对全资和控股子公司财务核算实施统一管理,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④对全资子公司的资金、利润、成本、劳动人事、外事、外贸、销售、采购、统计、信息等进行归口管理;建立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制。
(4)子公司的职权范围
①执行母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组织实施目标管理和技术进步工作,优化投入产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②组织实施母公司决定的具有关键性的基建、技改、资本运作和重组项目,并保证按期完成。
③按照母公司的规划和市场需求,实施精益生产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开拓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品种,创造名牌,严格质量标准。
(5)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的控制
集团公司对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分别实行不同的财务控制办法。对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办法是:
①集团公司向全资子公司下达经营计划和基建、技术改造任务。
②集团公司负责核定全资子公司的资本金,考核评价全资子公司资产、资金及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定期检查、监督全资子公司的资产运行和财务状况,审批全资子公司的财务预算方案,审定全资子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对全资子公司的计划财务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对其财务收支、经理离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直接的审计监督。
③全资子公司负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执行集团公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办法,接受集团公司的经济责任制考核。
④全资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产品及劳务往来关系是商品关系,一律通过销售结算。⑤全资子公司所需贷款,实行自贷自还,集团公司监控贷款规模,根据全资子公司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提供担保。
⑥全资子公司向集团公司供应产品的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一般情况下,按其社会销售价格作一定比例的折扣。集团公司内部单位为全资子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工具、能源、原材料等,原则上比照市场价格定价;全资子公司向社会销售产品的价格应执行集团公司统一制定的价格政策。
⑦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必须报集团公司批准或备案。
对控股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办法是:
①集团公司定期审计控股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收益分配。
②控股子公司负责确保集团公司所投资本的保值增值。
③控股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的产品和劳务往来一律以销售方式进行,其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
④控股子公司按规定向集团公司提供各种报表。
集团公司必须统一集团的财务纪律。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统一规定产品销售价格下限。如果有成员企业以低于价格下限的价格出售产品,给集团造成损失,将根据损失的大小,按一定比例扣减该成员企业的工资总额。成员企业违反集团的销售政策,搅乱了市场,轻者警告,重者取消该单位的产品销售资格。
②对于各成员企业的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实行合并考核。
③要求各全资子公司和利润中心按照集团公司规定的开支范围撑握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集团对这三项成本支出额进行总量监控,只要三项支出的总额不超过集团公司规定的限度,允许成员企业融通使用。但若支出总量超过了集团核定的数量,就要扣减其工资总额。
④规定成员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对外投资。如果需要对外投资,必须由集团审批。
2.分权经营体制
这种体制是在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经营、分级核算,不仅母公司独立核算,各子公司也是一级内部独立核算的单位,有经营管理自主权限。
(1)母公司的主要权限:
①决定集团的经营目标、基本方针、长期计划和利润计划;
②拟定集团的资金计划和筹措资金;
③决定集团的预算,审批一定限额以上的设备投资;
④制定和调整集团的会计管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内部审计的程序;
⑤确定集团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和原则;
⑥制定集团各子公司向总部的报告和请示制度;
⑦协调各子公司的关系,对各子公司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等。
(2)子公司的主要职权
①根据集团的经营方针和长期经营计划的要求,对本单位的生产技术活动进行全面的经营管理;
②采用各项措施,完成集团给各单位所规定的产量、产值、质量、成本和利润指标;③编制本单位的预算、成本和利润计划;
④决定和调整某些产品的价格;
⑤制定产品的工艺计划和项目的施工计划;
⑥制定和执行设备的购买、维修和更新计划;
⑦决定属于本单位管辖范围的干部任免等。
(3)分权管理的四种形式
这是一种分散的管理制度,适用于一些特大型企业,类似事业部的分厂、分公司等。企业实行分权管理大体可采取四种形式:
①按产品分权。如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组建电视机分厂、收音机分厂、计算机分厂等,并赋予它们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权限。
②按顾客分权。如生产服装企业可以分为男装分厂、女装分厂、童装分厂等。按顾客分权管理就是把企业按其产品的顾客对象划分为若干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分厂。
③按职能分权。就是根据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划分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如在总厂(公司)下设供应分公司、制造分公司、销售分公司等。
④按地区分权。根据企业管辖的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地区分布情况,将其划分为若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单位。如在母公司下设若干地区分公司及国外分公司等。
(4)分权经营管理的优缺点
实行这种管理体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下层组织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企业上层领导从繁忙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集中考虑企业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企业经营环境的适应性,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的倾向。但是,这种体制容易产生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企业的人才、物资和设备调配困难,影响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甚至产生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目标的倾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实行这种体制的企业应该合理划分核算单位,加强核算单位的组织建设;增强全局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加强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督。
3.统分结合体制
这是一种由总厂(公司)统一核算,由所属单位分级管理的管理形式,它是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这种管理体制的企业,总厂(公司)对整个企业的经营好坏和盈亏负全责;在经营管理职能方面,总厂(公司)与分厂(分公司)则各有分工。供、产、销和人、财、物的重要经营管理权力集中在总厂(公司),而生产和销售等具体业务下放给下属单位,并拥有一定相对独立的权力。
目前,钢铁、化工、纺织等行业的大型企业采用这种管理体制的较多。例如,新日本钢铁公司就是其典型代表之一。该公司管理层次共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总公司。在生产上,总经理对制铁所所长、制造部部长实行垂直领导,各职能部门则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协助总经理工作。总公司的任务是:制定中长期和、季度计划;接受主要和大宗订货;分配生产任务;采购和供应燃料、材料;组织产品销售;决定总公司所管辖的机构设置与调整;任免总公司所管的干部等。第二级为制铁所。它是相对独立的一级经营管理组织,它有一定的财权和人权,即对课以下机构的设置和人员任免有决定权;在预备金(相当于设备投资预算的5%)的限额内,有权购置单位在50万日元以下的设备。这一级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职能机构,所长一般由副经理或董事担任。第三级是制造部。这是直接组织和指挥生产的基层单位,设有经营管理方面的职能部门,其下设分厂(分公司)为生产第一线。
这种半集权型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组织,集中了分权与集权两种体制的优点,对推行现代化管理有较强的适应性。实行这种分级经营、统一核算的半集权型经营管理体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合理划分总厂(公司)、分厂(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限。
②应该明确统一核算并不意味着不给企业的下层单位以一定的财权。
③应注意克服“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等倾向。
④加强对经营管理干部的培训。
⑤应注意克服“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等倾向。
统分结合体制下,集团公司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赋予重大投资的决策、执行、收益处置权,投资结果均由企业法定代表人自己负责。对外投资超过规定数额以上的,要将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等有关材料上报集团财务部备案。企业法定代表人拥有日常经营工作的决策权和生产经营指挥权;人事管理权,包括对职工的奖惩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工资等收入分配权。
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受集团委托,代理集团公司经营受委托的企业资产(包括国有资产),确保企业资产增值和企业盈利,集团总部对成员企业一般也是只负责法定代表人。集团为确保责任落实,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成员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逐步实行年薪制。集团总部直接管理二级企业和按国家标准属于大中型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的分级管理。集团总部与一些二级企业签订资产经营目标责任书,规定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在企业资产负债率逐步降低的情况下,完成上缴集团的利润指标。同时规定对企业亏损、资产流失、负债率提高、完不成上缴任务的处罚办法。这种目标管理在给予权力和利益的同时,明确了法定代表人的责任。
四、母子公司
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设计的主要内容:
(1)母公司组织结构设计,包括副总设置、部门设置、职责及职权设计、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横向联系等。
(2)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公司与子公司双方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总经理、董事长之间的关系。
(3)子公司董事选派、考核、管理。
(4)母公司职能部门与子公司对口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5)对子公司人事、财务权力的授予。
(6)子公司战略计划、预算、业绩评估、激励性奖金。
从经营的意义上讲,集团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都是一种投资活动,都是为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服务。分公司与子公司相比,各有优缺点,设立子公司的优点是:由于母公司和子公司在法律上各为独立法人,母公司无需承担子公司的债务责任,因此,可以相对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子公司也不能吃母公司的“大锅饭”,这样就促使子公司提高资产增值的责任感和经营管理的积极性。设立子公司的缺点是:母公司不能对子公司直接行使行政指挥权,对子公司的控制必须通过股东会和 董事会的决策来发挥其影响;母子公司各为纳税单位,因而也存在着重复缴税的问题.因此,是设立分公司还是子公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根据集团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如调整经营方向,开展多元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及规划要求的筹资和投资的方式等。
二是法律规定 如某些特殊行业就不允许设立子公司。
三是税收制度,如考虑合理避税的问题。
四是母公司管理的成本和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的能力.五是企业文化背景,通过购并的公司,从经济角度看,应该设立子公司,但是为了增强并购初期员工的认同感,有的集团就先设立分公司,经过一段过渡期后再分立为子公司。
设计母子公司体制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是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环节.母公司对子公司统的过死,会严重挫伤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母公司对子公司分权过多过滥,又会丧失母公司的集中优势。
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集权与分权,主要是决策职能的集权与分权。因此,应当根据战略决策集中,适度分权的原则,对决策职能进行分类,使各项决策职能各归其主。决策职能大致可分为五类:投资决策职能、研发决策职能、营销决策职能、生产决策职能及人事决策职能。这五类决策职能对子公司来说,其权限依次递增,即投资决策职能的权限最小,研发决策职能、营销决策职能、生产决策职能依次放大,其中人事决策职能的权限最大。
对决策职能进行分类后,则依据集团的实际,对决策职能进行合理的配置,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母公司作出决策;二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磋商后作出决策;三是子公司作出决策,通报母公司;四是征得母公司认可,子公司与母公司磋商后作出决策;五是子公司独立决策。
第三篇:企业管理-战略管理→母子公司战略管理报告书(252页)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Module und Variations_E 新华锦集团母子公司管理体系设计报告 目录 A母子公司管理综述 母公司管理定位主要有投资控股型战略控股型和业务专注型三种模式新华锦集团母公司管理模式定位于战略控股型集团公司 为保证集团整体发展应建立健全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之间应成为一个良性互动的整体 同时集团需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和有效运行促使所有权控制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与合作 集团对子公司管理主要通过向子公司委派董事监事财务总监来行使对子公司的决策与管理 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发挥的关键在于相关组织结构职责和制度的完善 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相关机构设置 以战略的实现为出发点理顺公司母子公司间控制系统系统 子公司董事会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要求而建立集团通过委派董事充分发挥董事职责 子公司层面建立规范的监事会管理制度集团通过派驻监事实现对子公司经营的有效监督 B母子公司管理战略管理 B1战略管理 集团母子公司战略管理框架 集团母子公司战略管理的目的 集团母子公司战略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为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子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计划提供协调一致的机制 集团母子公司战略管理流程说明 集团母子公司战略管理流程 集团子公司的战略规划需要集团高层战略发展部人员子公司协同努力来完成 在集团子公司战略规划过程中集团高层战略发展部人员子公司各有不同的职责 战略发展部的作用在于将集团的整体战略分解和落实为子公司的可执行战略 集团战略管理过程中战略发展部的工作起到了牵头角色 战略发展部通过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发挥对子公司的战略影响 母子公司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点之一子公司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的确定 母子公司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点之二子公司发展规划草案制定 母子公司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点之三子公司发展规划草案质询 母子公司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点之四子公司发展规划二稿制定 母子公司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点之五子公司发展规划定稿 集团母子公司战略管理的执行和调整 B2经营计划制定和管理 集团母子公司经营计划管理的目的和原则 集团母子公司经营计划过程 子公司经营计划是以子公司的历年实际业绩和集团战略规划为基础制定的 同时经营计划的执行情况构成集团整体战略规划和子公司战略规划的验证和调整基础 集团母子公司经营计划 不同的层面经营计划工作的重点不同 子公司经营计
划编制流程的基础工作 经营计划编制流程的基础工作 – 销售预测 经营计划流程的基础工作运营成本经营计划流程的基础工作 – 投资计划 经营计划流程的基础工作 – 其他工作内容 B3投资管理 集团战略发展部投资管理的组织构架 投资评审委员会战略发展部和锦隆公司在投资管理流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集团投资管理的整体概貌 集团的投资管理采用把关式投资多里程碑考察和严格的流程制度确保新项目的成功 集团战略发展部投资管理项目征集 集团战略发展部投资管理项目筛选和项目建立 项目筛选和项目建立的细述 集团战略发展部投资管理项目运作 在项目的运作支持上集团对新项目的资源支持采用分阶段投入的方式 集团在新创立公司新投资业务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把握控制的不同侧重点 集团战略发展部投资管理新项目新产业的价值实现和退出 集团投资管理的关键环节商业计划书的评审 评审商业计划书的关键问题 评审商业计划书的关键问题 评审商业计划书的关键问题 评审商业计划书的关键问题 评审商业计划书的关键问题 评审商业计划书的关键问题 评审商业计
划书的关键问题 评审商业计划书的关键问题 评审商业计划书的关键问题 C母子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C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建立系统规范的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要通过组织结构来界定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人力资本进行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业绩考核薪酬与激励的管理 C2经营者业绩考核 C21经营者业绩考核管理概述 经营者业绩评估的组织管理 经营者业绩评估的目的 经营者业绩评估的原则 经营者业绩评估的对象及范围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的经营者 根据子公司业务在集团战略中的定位和各业务运营的具体特点将子公司分为效益型成长型和尝试型公司 分别选取不同的绩效管理重点 经营者绩效评估体系以及业绩评估体系的内容和形式 C22经营者业绩考核计划的制定 C221企业业绩评价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采用关键业绩指标KPI和工作目标设定GS相结合 关键业绩指标的定义和价值 绩效考核体系关键业绩指标分为效益类营运类和组织类三类指标 关键业绩指标的选择原则 新华锦集团子公司关键业绩指标的设定原则 三种类型公司的绩效指标设定 关键业绩指标的目标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工作目标的设定 业绩合同各项权重的确定 考核类别内指标及权重制定的原则 效益型公司的KPI考核指标和工作目标各指标权重的设定以效
益类指标为重 成长型公司的KPI考核指标和工作目标各指标权重的设定以运营类指标为重其次为效益类指标易通达公司 成长型公司的KPI考核指标和工作目标各指标权重的设定以运营类指标为重其次为效益类指标锦源房地产公司前期不产生利润阶段 成长型公司的KPI考核指标和工作目标各指标权重的设定以运营类指标为重其次为效益类指标锦源房地产公司产生利润阶段 尝试型公司的KPI考核指标和工作目标各指标权重的设定根据不同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锦隆公司 员工满意度调查表 形成业绩合同 C222经营者个人素质能力评估经营者个人素质能力评估 C23经营者业绩考核程序和方法 经营者业绩考核要经过制定及签订业绩合同跟踪业绩合同完成情况和考核三个主要过程 制定及签订业绩合同 业绩合同制定及签订流程图 监督业绩合同的完成情况 通过定期的审阅会和进程汇报会促进目标的实现 跟踪业绩合同的完成情况进行年中考评 年终业绩考核及奖惩 年终业绩评估及奖惩的流程 用于年末评估的业绩评估工具举例说明 综合业绩分值计算和处理 个人业绩考核结果的计算和业绩考核结果的使用 企业规模效益系数的确定 根据各公司当年的规模利润销售额填写并完成规模效益系数一览表 企业难度系数之经营难度系数的确定 企业难度系数之主要指标难度调节系数的确定 个人能力与素质考核得分的计算和处理 个人能力与素质评估将由360度反馈来完成 C24业绩后续管理 业绩后续管理及奖惩措施存在多种形式 业绩考核结果的应用一以超额利润的完成为主要出发点结合业绩考核总体分数兑现控股子公司经营者的奖励金额 业绩考核结果的应用二作为全资子公司经营者风险收入的依据 业绩考核结果的应用三业绩考核的结果是人员变动的根本依据 业绩反馈 业绩合同的后续管理 C3经营者激励机制 C31激励方案综合设计概述 激励机制的内容 激励机制的外延 激励机制的内涵 影响激励方案设计的主要因素 企业文化与激励方案设计 企业生命周期与激励方案 影响经营者综合激励方案的其他因素-企业因素经理市场因素 经营者综合激励方案的影响因素-经营者因素其他因素 激励方案的确定 激励机制的核心 五大激励方法的比较 从吸引经营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经营者三个方面分析五种激励方法的效果和作用 一个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方案必须运用多种激励方法才能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经营人才综合激励方案的三大要素的确定至关重要 组合比例结构与总激励水平密切相关 激励方案设计的一般程序 新华
锦集团子公司经营者的激励方案 C32经营者年薪制 C321年薪制概述年薪制的含义和作用 经营者年薪制的结构模式 我国各地在实行年薪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C322新华锦集团全资子公司年薪制方案新华锦集团全资子公司设立年薪制目的和原则 年薪制的组织管理 年薪确定的两种方法 新华锦集团全资子公司经营者年薪制的设计思路 标准年薪基数的影响因数 标准年薪的确定 企业规模效益系数的确定 企业难度系数之经营难度系数的确定 企业难度系数之经营企业难度系数的确定 基本年薪的确定 绩效年薪的确定 超额年薪的确定 年薪的发放 年薪转模拟股权-股权获得 年薪转模拟股权-股权兑现 风险抵押金管理规定 C323长期激励阐述实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意义 长期激励的缺乏可导致的经营者的短期行为 股权激励可分为三种不同模式 增量模式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方式其中超额赠股和年薪转股方式相对较适合集团 TCL超额赠股模式借鉴 MBO模式耗时短但约束条件多 存量模式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三种典型的方式但在实施中容易引起资产流失的争议 股权激励的关键在于拥有企业股权的比例问题 C33经营者精神激励 经营者精神激励的理论依据 经营者精神激励的类型 主要精神激励阐述-经营者事业激励的含义特点 主要精神激励阐述-经营者三种事业激励的相互关系 主要精神激励阐述二声誉和地位激励 D母子公司管理财务管理 D1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成立之初明确了集团在近期将实行稳健发展的财务战略采用 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集团成立之处稳健发展的要求 D2预算管理 D21预算管理综述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计划及考核的关系全面预算是确保集团战略实现的手段之一也是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 预算管理是一个管理控制的循环 D22集团的预算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集团推行责任预算模式 责任预算的考核对象是责任中心集团的责任中心分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三类 集团各责任中心分布 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一 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二 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三 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四 D23预算编制预算目标的确定与分解 预算编制期与执行期预算编制的范围与原则 预算编制流程 预算编制内容 利润中心各子公司预算编制内容 预算的调整 D24预算控制与分析预算的控制 预算的信息反馈与差异分析 D25预算考核与评价 D3财务委派管理 适应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集团将继
续实行财务委派制度 目前财务委派仍以财务负责人委派为主待运作成熟之后逐步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委派财务负责人的选拔与聘任 委派人员的考核评价绩效考评的基本内容 委派人员的考核评价绩效考评的安排 委派人员的考核评价考评结果的应用 委派人员的薪酬与激励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 委派人员的薪酬与激励薪酬结构 集团委派人员实行委派轮换制度 D4资金管理 D41货币资金管理集团货币资金控制的原则 集团需要通过建立内部结算中心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D42对外投资管理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投资管理职能定位 集团投资评审委员会的组成及职责一 集团投资评审委员会的组成及职责二 集团对外投资的原则 子公司对外投资的审批权限 子公司投资项目审批流程以形成控股权的投资为例 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管理流程 投资项目的实施与监控 D43融资管理集团融资原则 子公司融资政策的使用及评价 子公司融资的基本规定一 子公司融资的基本规定二 D5审计管理 集团设置分级审计组织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由集团总裁直接领导 在集团公司审计部门的推动下集团需要完善内部审计体系加强对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 审计开展的范围及其广度与深度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集团公司需要逐渐改变内外审结合的模式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集团实行委托社会审计归口管理的外部审计方式 E母子公司管理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有效母子公司管理的基础工作 集团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集团信息管理的参与部门职责 集团信息管理流程包括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处理 集团信息管理流程信息收集和整理 集团信息管理流程信息汇总 集团总部各职能部门对收集和整理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各种相应的报表 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核心产品的市场和渠道 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实业化 信息的汇集与处理子公司的财务报告 信息的汇集与处理子公司的战略举措执行报告 信息的汇集与处理子公司的人力资源报告 分析处理信息 集团对子公司的经营运作及时做出反应通过相应的信息处理形成决策反馈 F母子公司管理品牌管理 完善品牌管理体系要对症下药要对职能分配实际操作及预算与绩效考核机制等各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集团的营销活动是由品牌管理和业务推广两大支柱构建而成品牌管理与业务推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品牌管理的具体职责包括品牌规划与监控品牌宣传操作两方面这些职能应以集团为主来统一承担 在业务推广方面子公司要利用其接近市场了解市场的优势充
分发挥积极性但其营销组合的设计需要符合品牌的定位规范 在品牌宣传的实际操作中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需要建立统一的广告服务平台由一个部门战略发展部集中进行媒体投放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品牌宣传预算要细分到每个品牌将品牌作为资产来管理确保对各个品牌的必要投入 建立与品牌管理要求相配合的绩效考核指标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品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审计部门 总裁 子公司总经理 副总裁 子公司审计部门 业务指导线 行政领导线 一级审计组织 二级审计组织 集团的审计组织机构设置 说明 集团公司内设审计部门受集团总裁直接领导并直接向集团总裁报告 子公司中财务收支金额较大或所属单位较多的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其他业务较少的企业可以设置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子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受本公司总经理和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双重领导业务上以集团公司内审部门领导为主行政上服从本公司领导要对本单位领导及集团公司内审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集团公司审计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常设机构为审计部门代表集团公司实行审计监督其职责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的要求起草内部审计制度办法等 制订和季度审计工作计划 负责组织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并向总裁报告审计结果 指导监督下属单位建立建全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 负责集团公司及下属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 负责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委托社会审计事项
第四篇:中国烟草母子公司体制研究
《中国烟草》2006年11月01日出版第21期总第238期
编者按:建立以母子公司体制为基础的、符合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集团是中国烟草一系列体制创新的目标指向。如何在烟草行业的特殊背景下,处理好各种关系,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组织模式和治理结构并不断完善母子公司的运行机制,是行业上下都在思索的问题。本期《沙龙》奉上的这篇文章是“中国烟草行业重组整合战略研究”课题报告的一部分,期待能与读者的所思所想擦出更多火花。
中国烟草母子公司体制研究
李保江/文
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由中国烟草总公司对行业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后,如何按照烟草专卖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构建和完善符合国家烟草专卖制度要求、体现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特征、有利于推动行业平稳发展和总体竞争实力持续提高的母子公司体制,这是烟草行业继续推进重组整合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全局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重要工作。
中国烟草构建母子公司体制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国务院关于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烟草企业改革的意见正式明确了由中国烟草总公司对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通过国有资产的上划和下投,目前烟草行业的国有资本已经变更为国有法人资本,烟草企业实现由工厂制向公司制的转变,中国烟草形成了母子公司产权关系。然而,由于中国烟草是先有子公司,然后通过行政授权方式形成母公司,资产划转只是构建母子公司体制的第一步,要真正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形成规范、科学、高效的母子公司体制,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从中国国情和烟草行业实际出发,中国烟草构建母子公司体制,必须妥善处理好以下重大关系:
专卖与竞争关系
烟草行业实行专卖制度,国家赋予烟草系统对烟草专卖品的“专卖专营”权并实行严格的许可证管理。“专卖专营”的实质是烟草系统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国内烟草市场实行垄断经营。不过,这种垄断是一种法定的政策性垄断,它与其他行业的行政垄断或自然垄断有本质的区别。烟草行业的垄断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垄断,因此,在国内烟草市场上,烟草行业的垄断必然是一种完全垄断,也就是国家独家垄断,不存在其他主体与烟草系统的竞争。如果有竞争,那一定是非法主体对烟草系统的非法竞争,譬如来自假烟、走私烟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行的烟草专卖法律框架下,烟草系统对国内烟草市场的“专卖专营”是排斥外部市场力量的竞争的。但是,在烟草系统内,“专卖专营”则体现为国家对烟草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而不是对烟草行业进行直接的生产经营。因此,在烟草系统内部引入市场竞争就不可避免,因为这既是国家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全国烟草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强烟草企业活力的必然选择。在烟草系统内,“专卖专营”与市 场竞争是并行不悖和相互统一的。一方面,“专卖专营”是为了净化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构建市场竞争平台的“专卖专营”,而决不是为了限制市场竞争的“专卖专营”;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是在“专卖专营”体系之内、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市场竞争,而决不是游离于“专卖专营”体系之外、完全自由放任的竞争。总体来说,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在提高烟草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的目标约束下,“专卖专营”与市场竞争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两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集权与分权关系
集权与分权关系是母子公司关系的核心。按照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不同,母子公司体制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其一是运营控制型,母公司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以加强对资源的集中控制和管理、追求子公司经营活动的统一和优化为目标,母公司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是战略控制型,母公司作为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中心,以提高总体竞争实力和培育协同效应为目标,主要通过制订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管理子公司,母公司不参与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三是财务控制型,母公司作为投资决策和财务管理中心,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管理方式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母公司重点关注子公司的盈利情况和自身的投资收益情况,对具体的生产经营不予过问。在中国烟草总公司统一对全部行业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情况下,中国烟草构建母子公司体制,加强集中统一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中国烟草规模庞大、体系复杂、客户众多,加之“先有子公司、后有母公司”的客观实际,作为最高层母公司的中国烟草总公司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在管理上坚决避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现象的发生。子公司要自觉接受总公司的领导和管理,服从总体战略安排,避免各自为战。总体来说,中国烟草母子公司权利划分要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既要防止集权过度,又要防止分权过散。从中国烟草的实际出发,构建战略控制型母子公司体制,实行“战略和财务有效集权、生产和经营合理分权”应该是比较可行的选择。
责任和权利关系
责任和权利相统一,是任何一个由多个成员、部分、要素联结而成的社会经济组织协调有序运行的基本要求。中国烟草构建母子公司体制,既涉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纵向关系,也涉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横向关系,还涉及母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混合关系。要协调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障各方面合理利益,必须始终坚持责任和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享有权利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承担责任必须赋予相应权利。作为母公司,它对各子公司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并获取资产收益,任免考核子公司负责人,决定子公司重大事项,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子公司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尽管在经济地位上与母公司存在隶属关系,但在法律地位上与母公司是平等的,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子公司可以通过改善经营和管理水平,取得相应回报,实现持续发展。母公司在行使出资人权利过程中,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资产处置、利润分配、人事管理等方面切实保障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中国烟草母子公司组织架构
一般而言,母子公司组织架构涉及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层级设定、各层级功能定位及权利划分、母子公司治理结构和责权体系等几个重要方面,其中母公司的功能定位对母子公司组织架构有着决定性影响。
母子公司层级设定
根据国家关于理顺烟草行业资产管理体制、深化烟草企业改革的意见和烟草行业的总体改革部署,中国烟草按照分工环节不同,分别实现两级或三级母子公司体制。在卷烟工业环节,实行中国烟草总公司与经过公司制改造后的重点骨干企业二级母子公司体制,总公司为出资人,卷烟工业企业成为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商业环节实行总公司与省级烟草公司、省级烟草公司与地市级烟草公司三级体制,总公司对省级烟草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省级烟草公司代表总公司对地市级烟草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在其他烟草配套产业环节,根据情况不同分别实行两级或三级母子公司体制,其中总公司直属公司的子公司(总公司的孙公司),可实行行业内部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国有烟草资产的出资人均为中国烟草总公司。目前,烟草行业正在进行重组整合,各子公司结构布局正在不断变化之中。近中期改革目标实现后,中国烟草母子公司的层级设定为:在卷烟工业环节有10多家全资子公司;在烟草商业环节有33家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烟草公司和300多家由省级烟草公司代表总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的地市级烟草公司(目前国家地级行政区划数为333个);在烟草配套环节有7家总公司直属专业化公司,以及数十家全资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下属专业配套公司。
母子公司各层级功能定位
规范各层级的功能定位并进行合理的权利划分,这是构建母子公司组织架构的基础所在。特别是母公司的功能定位是否清晰、合理、科学,对整个组织的协调高效运转有着决定性影响。中国烟草母子公司各层级的功能定位,既要考虑专卖专营和政企合一的特殊背景,又要充分借鉴市场经济的一般做法和充分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权;既要加强统一领导和垂直管理,又要强化专业分工和鼓励内部竞争;既要实现适度集权,又要做到有效分权。作为对所有国有烟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的中国烟草总公司,与国家烟草专卖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其功能主要侧重于按照烟草专卖法和国务院授权搞好行业管理,按照国家战略意图和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的要求搞好宏观调控和战略管理,按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搞好资产经营和产权管理,按照履行出资人职责要求搞好对子公司的收益分配、绩效考评和领导人管理。中国烟草总公司是战略决策和宏观管理中心,并非一个生产经营的实体。卷烟工业企业是生产经营主体,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主要功能是承担产品研发和制造环节的生产经营任务。省级烟草公司与省级烟草专卖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代表总公司对地市级烟草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主要功能侧重于“指导、服务、协调、监管”,不从事经营活动。地市级烟草公司与烟草专卖局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是负责卷烟销售和烟叶购销的市场营销主体,除了搞好专卖行政管理外,主要功能是搞好烟叶和卷烟的购销和经营。烟草配套专业化公司的主要功能是为烟叶和卷烟生产经营提供支撑和服务。
母子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在现代公司制的基本产权结构下,公司所有者、决策层、管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公司组织形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等的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性安排。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现公司权利制衡、改进公司经营绩效、协调公司利益关系最为重要的途径。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和烟草行业的实际,中国烟草总公司及其子公司属于国有独资公司,而且是在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下的国有独资公司,其治理结构设计不能简单地套用其他行业或公司的通用做法,而必须走一条独特的道路。建议中国烟草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投资、预算、薪酬等专业委员会,负责公司相关领域的重大决策事项,财政部负责监管中国烟草总公司的国有资产;卷烟工业环节和烟草配套环节的总公司直属子公司,实行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总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于烟草商业环节的子公司,由于实行“政企合一”体制,建议不设董事会、监事会,通过建立完善投资、预算、薪酬等专业委员会,努力做到科学、民主和依法 3 决策,省级烟草公司由总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地市级烟草公司由省级烟草公司代表总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完善中国烟草母子公司治理结构,当前应根据公司法、烟草专卖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抓紧修订中国烟草总公司章程,通过公司章程明确有关公司决策管理的重大事项,健全完善内部组织管理控制机制,促进中国烟草总公司决策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应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作规范、协调高效”的专业委员会决策管理制度。此外,如果某些专业委员会能够考虑吸收外部成员和子公司负责人参加,将有利于改善行业形象和提高治理效率。
中国烟草母子公司运行机制
从产权关系和组织架构上构建形成母子公司体制,标志着中国烟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与发展阶段。然而,要发挥母子公司的体制优势,真正形成有利于实现烟草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持续提高的体制保障,不断完善母子公司运行机制,确保各项体制规定执行到位是更为关键的任务。为此,中国烟草在构建完善母子公司体制过程中,必须努力完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
战略管理机制
战略是对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总体谋划,在母子公司体制下,搞好战略管理是母公司一项最为重要的职能,也是保障母公司和各子公司统一方向目标、发挥集聚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的根本手段。中国烟草战略管理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确定战略方向、规划战略目标、设计战略方案、评估战略效果、监督战略执行等都应集中于总公司,各子公司主要负责战略实施。在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基础上,总公司应有专门的战略委员会和战略管理部门,负责研究提出公司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投资、资产经营、企业重组等重大决策。同时要加强对子公司的战略控制,在子公司重大投融资规划、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方面切实履行好出资人职责。在中国烟草总体战略框架下,各子公司可以制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战略和业务发展战略,但必须符合总体战略所确定的方向、目标和原则。
激励约束机制
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看,母子公司关系主要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契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必须设计一套激励约束机制,对不同层次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进行有效配置,以保证整个组织的协调有序运行和实现各相关主体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要通过物质激励、事业激励、声誉激励、情感激励、道德激励等各种激励方式的组合运用,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整个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要高度重视防范“内部人控制”,通过建立完善业绩考评机制、审计监督机制、重大决策失误追究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等,切实加强内部约束和风险控制,正确引导子公司生产经营行为,保障整个组织稳定、和谐、健康运行。立足于中国烟草的实际,如何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尽快建立子公司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资产经营责任制,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安徽中烟工业公司是第一家国家局正式批复完成母分公司改制的中烟工业公司。(武玉军
摄)
资源整合机制
在中国烟草的母子公司体制下,总公司对行业所有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各子公司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设立,完整统一的烟草产业链条分别由不同环节的子公司负责。因此,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中国烟草必须加强全国烟草资源的整合利用和统一配置。尤其是对烟叶及原辅材料、卷烟销售网络、物流配送系统等公共性较强的资源,必须加强集中统一管理,以保障农、工、商各环节的协调发展,推动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形成。为了更好地履行出资人职责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国烟草应考虑建立统一的财务公司,一方面节约母子公司财务费用,减少内部交易支出;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中行业积累资金,并按照国家战略意图和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实力的需要,集中搞好战略性投资。
信息沟通机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构建全面、及时、可靠的信息采集和传递系统,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的信息沟通机制,这是不断完善母子公司体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中国烟草而言,构建信息沟通机制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和操作层面,必须提升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注重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加以推进。要按照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和中国烟草总公司对所属企业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的总体要求,真正把行业管理与企业管理、专卖管理与资产管理、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放在统一的信息化系统中,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完善专卖专营制度下的母子公司体制。要加快行业统一的数据中心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重点搞好全国行业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商业企业电话订货管理信息系统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功能齐全、体系完备、数据充实、反馈灵敏、安全高效的全国烟草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和决策管理水平。
文化培育机制
中国烟草的母子公司是由多个成员、多个主体通过产权纽带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能否在文化层面上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共同的核心理念和目标追求,这对保持母子公司的和谐稳定、增强母子公司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为此,中国烟草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真正把切实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所有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准则,高度重视提高效率和注重自律,努力在日趋严格的控烟环境下树立良好的烟草行业形象。要进一步提炼中国烟草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加强统一的企业形象建设,着力打造“中国烟草”和“CNTC”品牌,努力增强烟草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重组整合企业的文化融合,减少文化冲突,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实现企业文化的平稳对接,促进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再造。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烟草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国家局经济研究所)
第五篇:如何理顺母子公司管理中的矛盾关系
随着公司并购业务的快速推进,子公司越来越多,总部对下属公司的管控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根据子公司所在区域成立了区域分公司,共同管理。可是这种管理方式内耗太大,效率太低!请看:《如何理顺母子公司管理中的矛盾关系》
P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某大型中央企业旗下专业从事国内煤炭资源和有色金属投资开发的平台。经过近6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两家区域分公司、近20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共有员工近5000人,资产总额近300亿元。
公司组织架构:P公司下属近20家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2个分公司,公司本级设11个部室。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公司设立了公司党委、董事会和经理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并设监事2名。在公司本级的11个部室中,除投资部、综合部、财务部等6个非一线部门外,其余5个部门包括工程预算部、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基建管理部、机电动力部等均为一线生产部门。除公司本部在北京外,其余分、子公司均在资源所在地。
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模式:P公司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通过并购整合原有矿山企业,达到全资或控股,以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P公司成立初期,被并购的企业大多为中小型矿山企业,存在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等问题。为了加强对下属子公司的管控,P公司对下属公司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要过问,下属公司设置的部门公司总部都要设置,以便于对口管理。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公司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财务部对下属公司资金管控实行收支两条线,子公司只能保留限额资金,超过部分均要由母公司集中统一管理。子公司工程款的支付都要经总公司预算部核实签字后才能支付,采购要由总公司招投标部门组织招标后才能签订采购合同,子公司每天的生产情况都要上报总公司生产管理部门……
在这种管控模式下,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设置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有很多,规模很庞大。
随着近两年公司并购业务的快速推进,子公司越来越多,总部对下属公司的管控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于是根据子公司所在区域成立了区域分公司,实行由分公司和总公司共同管理子公司。
近年来,子公司越来越多地在抱怨这种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总公司生产一线管理部门设在北京,而子公司全部在外地,决策效率太低。如子公司每次基建工程款的支付需要经过总公司预算部门审核,从子公司上报支付工程款申请到总公司审核完签字,往往要比正常支付时间滞后半个月以上时间,施工方拿不到工程款,必然要影响工程进度。再如子公司进行物资采购,都要由总公司进行招标采购,由于子公司采购量都很多,招标也要根据时间先后进行排队,很容易影响生产。一线管理部门基本上每天都有人员在下属公司出差,大大增加了下属公司的接待任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总公司考虑将所有一线部门均下放至分公司。方案一提出,便遭到了总部一线生产管理部门的一致反对,大多数人提出如果不让在北京总部工作便辞职。当初在总公司设置这些部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才,多数人也是因为有这个条件才来公司的。对于设置分公司子公司也是持反对意见,不愿意在自己上面再多一个层级管理,他们认为现在都在提倡扁平化管理,设置分公司只能会增加成本费用,并且信息向总公司的传递可能不及时、不准确,同时分公司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对他们管理名不正、言不顺。子公司认为他们都是独立的法人,总公司应该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实施对子公司的股权管理即可,不应过多干预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总公司则认为,多数子公司为新收购的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不能放松,不能给予子公司过多的权利,更倾向于设立区域分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区域管理。问题:
1、P公司对下属子公司采用何种管理方式既能达到母公司的管理目的又能减少母子公司之间的矛盾关系?
2、P公司设立分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区域管理这种方法是否可取?给分公司更多管理权限是否会激起子公司和分公司之间管理上的更多矛盾?
3、如何解决公司总部一线生产管理部门人员下派到分公司后人才流失问题? 如何设置企业职能部门?
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是一对互相刺激的孪生肿瘤。很多企业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就会使用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比如,会计师,审计师,人力资源经理,市场分析人员,电脑工程师等等。随着管理人员的增多,企业里的职能部门也越来越多。人以类聚吗!会计师多了,就应该成立财务部;审计师多了,就要有审计部;电脑人员多了,也就要有电脑部;有的上市公司甚至还有董事会秘书办公室。可是随着财务部,人事部,营销部,电脑部,以及各种职能部门的建立,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管理人员越来越多,企业职能部门的分工就越来越细;于是,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就像企业机体中一对互相刺激的孪生肿瘤越长越大。
管理人员队伍和职能部门之间这种互相促进的膨胀,不仅仅发生在大企业身上。很多雄心勃勃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大的中小企业,眼睛盯着大企业学习,不仅招贤纳士,而且在职能部门的设置上也向这些“正规”的大企业学习,比如,很多不足两三百人的公司,财务部,审计部,营销部,人事部,总经理办,行政部五脏俱全。
效率会无声无息地浪费在“健全和科学”的组织结构图里。然而让管理者们始料不及的是,这个人数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高的专业管理队伍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管用,企业效率无声无息地浪费在这个非常“健全和科学”的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图里。这时CEO开始感到精力不集中,不仅要花很多时间看职能部门制造出来的各种报告,还要经常处理第一线同这些职能部门,以及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刚开始,这些新成立的职能部门在同第一线打交道时还很客气,不久就变得第一线的上级了,因为CEO去第一线的机会越来越少,CEO开始有意和无意通过职能部门对企业第一线发号施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企业病——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的数量过多;企业越来越依赖于有权无责的幕僚——管理人员来管理。!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企业老板说:“一强调职能部门的作用,第一线就管死了;职能部门作用一减弱,下面就乱来。”其实,他们说的是这个问题的两个极端现象。像管理者面临的大多数难题一样,这个问题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两难选择,而是要在两个极端的中间状态进行平衡——保持第一线必要的活力同时,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作用。因此,如何设立职能部门和使用管理人员是一个典型的管理平衡问题。
设置职能部门的第一个原则:要经常有意识地检查职能部门是不是过多和专业管理工作是不是过于“专业”。如果是,就要像定期剪指甲一样把多余部分剪掉!
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为什么会有上面提到的互相促进的扩张本能?其实,任何一个部门都是一个有机体的组织,有自己的本能。职能部门尽管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功能,但,其实质是依附于创造效率的一线子公司而存在的,具有寄生性质。像生物界寄生物一样,当不需要靠本身能力觅食时,必然有无限制的滋生本能。比如:企业成立市场调研部,就等于把市场调研日常化,于是就要有专职市场研究人员。任何有质量的市场调研工作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至少要有问卷设计,访谈,电脑录入等专职人员。于是,这个部门只要一成立,它的使命就是作专业的市场调研;调研工作做得越专业,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然而市场调研部门,像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不是直接创造价值的部门,不可能有硬性指标考核他们的贡献。然而,职能部门的人也是人,是人就有表现的欲望。当企业对职能部门的工作好坏没有明确标准和目标时,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就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专业标准当成工作标准——作了多少次市调,多大样本量,多少回归分析,统计准确度如何等等。
可是企业真的需要这样专业的市场调查吗?现实的管理者都可能看过一份份厚厚的市场调查报告,可是其中只有几个数字对决策有用,而那几个数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进行如此专业的市调就可得出。因此,如果让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信马由缰地把他们的工作做得极致,恰恰会造成企业效益的下降。于是,职能部门设置上的第一个平衡原则就应该是:要经常有意识地检查职能部门是不是过多和管理工作是不是过与“专业”。如果是,就要像定期剪指甲一样把多余部分剪掉!其实,这就是韦尔奇宣称的:企业的官僚主义极其顽固,高效率的企业必须持续地同它们进行
把职能部门视为指甲的比喻尽管会让很多专业管理人员感到不舒服,但,却非常实用。比如,当你再面对某个职能部门要求增加人员的申请时,我的经验是不妨先审查它的工作,看看它定期提供的各种报告,是不是含有大量的表格和数字?如果有,我相信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其它部门和上级所需要的。这时候你就应清楚地告诉这个部门:“你的问题不是要增加人手,而是应简化工作!”
设立职能部门的第二个原则是:应该把专门监督和检查别人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压到最低,最理想的状态是企业中没有专职“警察”!
这方面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审计部门。现在很多公司都有内部审计部。这些公司看起来让人感到很正规:是呀,谁做事都有疏忽的时候,更何况还有禁不住诱惑做坏事的员工,如果有专门的审计部门就可能把这些漏洞尽量堵上。其实,主张把企业审计工作专职化时,很多管理者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保证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和安全其实是财务人员的基本责任,财务工作有很大部分就是审计工作,而且是事先的审计工作!财务人员为什么不能自审或互相审计?有人可能说:因为财务人员本身是责任人,出了问题可能会掩盖和互相包庇。然而,这个貌似合理,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原因,在实践上都经不起认真的推敲,因为发生财务人员监守自盗和包庇别人的企业,往往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制度和文化上出了大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大面积存在“小金库”的问题。在这样的企业,试图把审计和财务工作分开,如同用一个坏警察监督另一个坏警察。在体制不合理,制度不健全,职业操守和道德低下的企业中,怎么可能假设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就比财务人员高?独立的审计部门照样可以包庇责任人。因此,试图用审计的监管作用解决企业管理的基本问题,如同用止痛药治心脏病!当一个企业过分强调审计和监督工作时,其实往往表明它对管理问题已束手无策。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企业的审计和监查部门越来越庞大,可是漏洞越来越多。管理者整天像坐在火山口上一样。
审计和会计原本就是一个专业。设立独立审计部门,如同雇用一个不做菜的厨师,专门检查其他厨师做菜的程序和质量:多一个不炒菜的厨师,厨房不仅要多支付一个不创造效率的工资,还可能引起其他厨师的不满:“你怎么就可以不炒菜,还到处指手划脚?更关键的是:你凭什么假设我会偷吃鲍鱼?”(注:全世界范围的雇员满意度调查都表明:员工的公平感和被信任感排在他们经济收入的前面。)毋容置疑,任何企业都需要监管,类似审计的这类监督工作不是没有用处。但不能把监督当成管理,如果管理者不能用激励手段让大多数员工主动工作、奉公守法并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话,试图用监督手段亡羊补牢,最多能保证企业不出事,但,决不可能提高企业效益!任何监督都是建立在某种假设上,如果假设错了——把大部分员工当成需要监督的小偷和不胜任工作的人,企业不创造效益的“警察”部门和人数就会越来越多。可是当大多数员工感到不被信任时,企业的效率和士气怎么可能高?!
因此,当再有人向你负责任地提出要设立独立监管部门(审计,质检,安全监督等),或要增加审批程序时(比如:原来办公用品采购只需行政经理批准就行,现在为加强监管需再加一个副总审批。)请千万切记:企业不能随便吃止痛药:专职的监管部门能不设立,就不设立;审批程序能简化,就不应复杂:专职“警察”越少越好!
设立企业职能部门的第三个原则是:职能部门除了管理工作之外,还应担负责具体管理的责任。任何企业都不应该有只管人,不管事;只管钱,不管物,只有权力,没有责任的部门和人。比如人力资源部不仅要负责人员工资,招聘,定级,评估和培训等专业工作;更理想的情况还能让人力资源部负责一部分行政工作,比如,办公室的保安,清洁和接待工作。企业按专业分工而设定的职能部门,越来越容易成为只有权力没有责任的幕僚。经营出了问题,第一责任人永远是第一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部门,很少有人会指责是人力资源部门招聘的员工素质低,培训不够,更没有人会指责财务部门。然而,当第一线提出要增加人手,增加预算,改变佣金和回款政策时,没有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的首肯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为了使职能部门尽可能同第一线有共同的语言,唯一的办法是尽可能让他们也变成“责任”部门——有共同的压力。比如,让一个负责培训的人兼管公司的接待工作,尽管向他汇报的可能只有两个接待员和一个茶水服务员,但是我敢保证她们给他带来的难题,一点不会比他的专业少。于是,他在选择培训的老师和课程时就更能切合实际。再比如,如果让财务部还负责办公用品采购、保管和发放。这些善长数字的财务人员一定会通过管理这些价值小,种类多的办公用品,对企业资产负责表的实物资产的动态会有更直观的了解。
我在实践管理人员兼职具体管理任务这个原则时,还得到一个意外的好处:职能部门的数量会减少。管理者在简化了的组织结构图上可以多增加向他直接汇报的第一线部门的数量!这个改变非同小可,它意味着组织趋于偏平了!
设立职能部门的第四个原则是:按照工作内容,而不是按职业分工设立职能部门;把专业人员尽可能混用起来。
社会按职业分工训练出各种专业人员;会计,统计,电脑应用人员等等。于是,企业就想当然把这些专业人员也按他们的专业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比如,把会计都集中到财务部工作,有的会计负责工资核算,有的负责成本核算,有的负责应收款等等。其实,负责处理工资的会计完全可以在人事部门任职,因为人事部是最需要准确和及时知道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样,房地产公司的工程部也应配置会计。地产工程预决算是财务部和工程部产生矛盾的焦点,也是开发商同承建商最容易扯皮的地方。如果能给工程总监配置一个财务助手,必然会大大提高工程结算的效率,因为预算,概算和核算都必须按工程进度进行,尽管表面看是会计工作,其实更多涉及的是工程工作。
为什么企业习惯于按照职业原则设立职能部门?源于一个假设:内行领导内行。同一个职业的人放到一个部门,由一个有同样职业背景的人才能更好地领导这些专业人员。其实专业人员,不论是工程师,还是会计师,大部分时间做所的事都是一个外行所能理解的工作。因此,关键的问题不是:谁能更好地管理专业人员,而是外行和内行谁能更好地让专业人员服务于企业!如果评价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内行肯定是权威;但,如果评价哪个专业人员对企业更有用,真正管过企业的人往往有一套与专业评价不同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专业水平精湛的人,往往发现那些专业水平一般的同行在企业中更如鱼得水。原因简单至极:企业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不是训练和考核会计师,工程师,律师,电脑人员等职业协会。看到此,学过管理专业的人可能恍然大悟:你这不是说要按事业部的原则设立职能部门吗?对,这就是为什么事业部的体制优于职能制的根本原因——事业部比职能制具有更好的工作整合功能,专业人员在事业部体制下容易变得综合。比如:会计在工程部里,一定比在财务部里,更能切合实际地核算工程进度,这不仅是耳熏目染,更是利益和目的不同,因为非专业的顶头上司决定他的奖金。因此,在设置职能部门时,正确的原则应该是尽量采用事业部的原则——按工作内容分工,尽量把专业人员混用起来。设立职能部门的第五个原则:对专业人员进行强制的“非专业”培训。
现在许多企业的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往往注重他们的本专业,比如:公司请财务专家给财务人员培训,请人力资源老师为人事干部讲课;甚至有的公司为取得学位和专业证书的人报销学费,提高工资。人本来有利己考虑,加上组织的鼓励,专业人员变得越来越专业。很多企业也以员工的专业素质代表竞争力,比如:经常听到企业说:自己有多少注册会计师,有多少研究生,有多少美国电子工程师协会认可的工程师等等。我见过一个质量频频出问题的啤酒厂的董事长,竟向我炫耀他们厂有中国最多的国家级品酒专家。为什么职能部门之间经常发生鸡同鸭讲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过于注重本身专业,以至于忽视对其它专业知识的掌握。其实,企业不论雇用什么专业的人,他们专业的目的都必须服从企业的目的。彼德,德鲁克为说明这个问题,曾不厌其烦地讲述三个石匠的故事:三个石匠在建教堂,第一个石匠说:我凿石头是我为了养家糊口,第二个说:我要证明我是技术最高超的石匠。第三个说:我是在建造一个伟大的教堂。三个石匠中,最麻烦的是第二个,因为他会过渡追求他的专业目标,把建造教堂的目的放在第二位。
企业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同要建设教堂的要求一样,需要各种专业的配合——石匠必须同木匠,铁匠,设计师等等其它相关专业的人紧密配合才能建造好教堂。然而,不同专业部门的配合不仅需要共同的目标,明确的分工,制度和命令,还需要对其他专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至少要超过普通人的一知半解。这就是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好的总工程师往往像半个成本会计,优秀的财务主管谈起工程管理令行内人也点头称道,一流的销售人员能同技术人员商讨产品改进的技术问题。
其实,企业必须有意识地训练专业人员这种“杂交”能力,必须这样强制地训练它的专业人员。比如:像丰田公司,不论什么专业,什么学历,以及应聘到哪个部门(即使是生产线的装配人员)都必须有一段在销售第一线实习的经历。只有这样,员工才理解企业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的整体,同时也能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必要知识。
为什么要强制?因为专业人员的自尊往往使他们不愿意跨越专业之间的鸿沟。
因此,根据这个原则,企业在为职能部门提拔,招聘,培训专业人员时,就不应再以专业资格的高低为唯一标准,还要考核他们本企业,本行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能力。
结束语:世界上没有两个同样的人,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同样的企业!不同的企业不仅需要不同的职能部门,而且相同的职能部门也可以有不同的管理功能。不论职能部门设置的怎样五彩缤纷都不应该冲淡企业提高效率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