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峰值电流模式控制总结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峰值电流模式控制总结
PWM(Peak Current-mode Control PWM)峰值电流模式控制简称电流模式控制。它的概念在60年代后期来源于具有原边电流保护功能的单端自激式反激开关电源。在70年代后期才从学术上作深入地建模研究。直至80年代初期,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②虽然电源的L-C滤波电路为二阶电路,但增加了电流内环控制后,只有当误差电压发生变化时,才会导致电感电流发生变化。即误差电压决定电感电流上升的程度,进而决定功率开关的占空比。因此,可看作是一个电流源,电感电流与负载电流之间有了一定的约束关系,使电感电流不再是独立变量,整个反馈电路变成了一阶电路,由于反馈信号电路与电压型相比,减少了一阶,因此误差放大器的控制环补偿网络得以简化,稳定度得以提高并且改善了频响,具有更大的增益带宽乘积。在小信号分析时,这种电路可以忽略电感的存在。因此,在整流器的输出端,增益和相移是由并联的输出电容和负载电阻确定的。这样,电路最多只有900相移和20分贝/十倍频而非40分贝/十倍频的增益衰减。
③输入电压的调整可与电压模式控制的输入电压前馈技术相妣美; ④简单自动的磁通平衡功能;
⑤瞬时峰值电流限流功能,即内在固有的逐个脉冲限流功能; ⑥自动均流并联功能。
2峰值电流型控制存在的问题
下面主要讨论峰值电流型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利用斜坡补偿克服所存在问题的方法,并给出斜坡补偿的实施方案。2.1开环不稳定性
在不考虑外环电压环的情况下,当恒频电流型变换器的占空比大于50%时,就存在内环电流环工作不稳定的问题。然而有些变换器(如双管正激变换器)它本身工作的脉冲占空比就不能大于50%,因此不存在问题。而有些变换器的脉冲占空比不大于50%时,它的输入将会受到许多限制,如果在内环加一个斜坡补偿信号,则变换器可以在任何脉冲占空比情况下正常工作。下面介绍斜坡补偿工作原理。
图2表示了由误差电压Ve控制的电流型变换器的波形,通过一个拢动电流△I加至电感电流IL,当占空比<0.5时,从图2(a)所示可以看出这个拢动ΔI将随时间的变化而减小;但当占空比>0.5时,这个拢动将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如图2(b)所示。这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
ΔI1=-ΔI0(m2/m1)(1)
电流控制模式分析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进一步可引入斜率为m的斜坡信号,如图2(c)所示。这个斜坡电压既可加至电流波形上,也可以从误差电压中减去。
图2电流型变换器的开环不稳定性
(a)D<0.5(b)D>0.5(c)D>0.5并加斜坡补偿
图3 局部放大图 由 几 何 关 系 可 知
i0acceabmabm1 i1bfbdabm2abm
式 中 : m为 补 偿 信 号 上 升 斜 率 ;
电流控制模式分析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m1为 电 感 检 测 电 流 上 升 率 ;
m2为 电 感 检 测 电 流 下 降 率。
所 以,经 过 一 个 开 关 周 期 后,输 出 电 感 中 电 流 的 变 化 为 ΔI1=ΔI0(m-m2)/(m1-m)(2)
要 系 统 稳 定,偏 移 电 流 量 必 须 趋近于 零,即
limin0
n故 系 统 稳 定 的 充 要 条 件 是
mm21
m1m因 为 在 稳 定 条 件 下,D· m1=-(1- D)m2,消 去 m1,整 理 后,峰 值 电 流 控 制 系 统 稳 定 充 要 条 件 为
m2D13 m22D
由 式(3)可 知,当 没 有 斜 率 补 偿 时,即 m=0,必 须 要 求 占 空 比 D < 0.5,这 就 是 理 论 上 不 加 补 偿 时,占 空 比 D>0.5时 系 统 将 不 稳 定 ;
在100%占空比下求解这个方程(3)有: m>(-1/2)/m2 ………………………………(4)
为了保证电流环路稳定工作,应使斜坡补偿信号的斜率大于电流波形下降斜率m2的1/2。对图1所示的Buck型变换器,m2等于(VO/L)RS。所以补偿波形的幅度A应按下式计算: A>T*RS(VO/L)………………………………(5)
从而保证变换器的占空比大于50%时变换器能稳定工作。在 控 制 工 程 实 际 中,补 偿 斜 率 m一 般 取 为 m=(0.7~ 0.8)m2,这 样 既 保 证 了 系 统 符 合 稳 定 条 件,又 保 证 了 系 统 动 态 指 标。2.2次谐波振荡
对电流型控制而言,内环电流环峰值增益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峰值增益在开环频率一半的地方,由于调制器的相移可能在电压反馈环开关频率一半的地方产生振荡,这种不稳定性叫做次谐波振荡。
电流控制模式分析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2.3 峰值电流检测与平均电流检测
在电流型变换器中由平均电感电流产生一个误差电压,这个平均电感电流可用一个电流源来代替,并可以降低系统的一个阶次。减小峰值电感电流与平均电流的误差电流模式控制是一种固定时钟开启、峰值电流关断的控制方法。因为峰值电流(流过功率开关或电感上)在实际电路中容易进行采样,而且在逻辑上与平均电感电流大小变化相一致。但是,电感电流与输出平均电流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峰值电感电流的大小不能与平均电感电流大小一一对应,因为在占空比不同的情况下,相同的峰值电感电流可以对应不同的平均电感电流,如图4所示。
而平均电感电流是唯一决定输出电压大小的因素。与消除次谐波振荡的方法类似,利用斜波补偿可以去除不同占空比对平均电感电流大小的影响,使得所控制的峰值电感电流最后收敛于平均电感电流,如图5所示。在数学上可以证明,将电感电流下斜坡斜率的至少一半以上斜率加在实际检测电流的上斜坡上,可以去除不同占空比对平均电感电流大小的扰动作用,使得所控制的峰值电感电流最后收敛于平均电感电流。因而合成波形信号UΣ要有斜坡补偿信号与实际电感电流信号两部分合成构成。当外加补偿斜坡信号的斜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就会转化为电压模式控制。因为若将斜坡补偿信号完全用振荡电路的三角波代替,就成为电压模式控制,只不过此时的电流信号可以认为是一种电流前馈信号,见图1所示。当输出电流减小,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就从原理上趋向于变为电压模式控制。当处于空载状态,输出电流为零并且斜坡补偿信号幅值比较大的话,峰值电流模式控制就实际上变为电压模式控制了。
图4不同占空比时,相同峰值电感电流对应的平均电感电流
图5利用斜波补偿消除不同占空比对平均电感电流的影响
电流控制模式分析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2.4 小纹波电流
从性能的角度总希望纹波电流要小,首先它可以使输出滤波电容的容量减小,并在轻载时的电流连续工作模式下输出纹波小。虽然对电流检测电路的小斜坡补偿量,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得到小的纹波电流,但将由于随机和同步噪声信号的引入而致使脉冲宽度摆动。并且斜坡补偿加到电流波形上将会产生一个更稳定的开关点,为达到这个目的,相对于电感电流这个补偿量m应大于m2,并且这对次谐波稳定是有必要的。但任何斜坡补偿大于m=-(1/2)m2将使变换器的特性偏离理想电流型变换器而更像一个电压型变换器。
2.5 电流型控制不大适合于半桥型开关电源。
这是因为在半桥式电路中,通过桥臂2只电容的放电维持变压器初级绕组的伏-秒平衡;当电流型控制通过改变占空比而纠正伏-秒不平衡时,会导致这2只电容放电不平衡,使电容分压偏离中心点,然而电流型控制在此情况下试图进一步改变占空比,使电容分压更加偏离中心点,形成恶性循环。电流型控制的斜波补偿实例
3.1 3842补偿实例
美国UNITRODE公司生产的电流型PWM控制芯片UC1842/43,具有外电路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关于它的电性能与典型应用这里不再赘述,只简单介绍一下进行斜波补偿的方法。图6说明了UC1842/43的2种斜波补偿方法: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a)斜波补偿加至2端
(b)斜波补偿加至3端 图6 利用UC1824/43的2种斜波补偿方法
3.2 UC1846的斜坡补偿
UC1846是一种采用斜坡补偿的电流型集成控制芯片,它具有恒频PWM电流型控制所需的控制电路和相关电路。图7(a)和图7(b)表示采用UC1846实施斜坡补偿的两种电路原理图。在
nansir总结集之电流控制篇
(b)斜坡补偿信号直接和误差信号相加
——开关频率固定(这种情况下R1/R2固定),并且误差放大器增益固定;
——计算所需斜坡补偿量时要把电压误差放大器,电流误差放大器的增益都考虑进去。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一旦R2的值确定后,负载对CT的影响也可以确定。
电流控制模式分析
第二篇:[总结]图像的信噪比和峰值信噪比
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Ratio, PSNR)是最广泛使用的评价图像质量的客观标准。它是原图像与处理图像之间均方误差相对于(2^n-1)^2 的对数值(即信号最大值的平方,其中n 是每个采样值的比特数)。
一般的,PSNR=10* log(255^2/MSE)
其中255 就是8 bits 表示法的最大值(Peak),而MSE 表示原图像与处理图像之间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如果不用8bit那么就不是255^2了,这里要注意下。
MSE=(1/PixelNum)*(对x,y求和(P(x,y)-P(x,y))^2)
PSNR单位为dB,PSNR越大表示失真越小.图象的信噪比应该等于信号与噪声的功率谱之比,但通常功率谱难以计算,有一种方法可以近似估计图象信噪比,即信号与噪声的方差之比。首先计算图象所有象素的局部方差,将局部方差的最大值认为是信号方差,最小值是噪声方差,求出它们的比值,再转成dB数,最后用经验公式修正,具体参数请参看“反卷积与信号复原(邹谋炎)”。
一段程序:
double temp1=0.0;
double temp2=0.0;
for(inti=0;i for(int j=0;j { temp1=temp1+OldImage[i][j]*OldImage[i][j]; timp2=temp2+(OldImage[i][j]-NewImage[i][j])*(OldImage[i][[j]-NewImage[i][j];} double SNR=255*255/Temp2*ROW*COL; SNR=10*log10(SNR);//SNR即为信噪比 double PSNR=temp1/temp2; PSNR=10*log10(PSNR);// PSNR即为峰值信噪比 另一段程序:(跟上一个不太一致) doublemse = 0.0; signed short temp; for(y = 0;y < c;y++) for(x = 0;x < r;x++) { temp =(signed short)map1[y][x]-(signed short)map2[y][x]; mse +=(double)temp*temp; } if(mse< 0.1e-6) { printf(“nThe two file are the same!n”); } mse = mse /(1.0*r*c); doublepsnr = 10 * log10(255.0*255.0/mse); 电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你在学习电流和电路会怎么总结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总结 阳泉市漾泉学校 郭瑞红 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应用题在新课程中常被叫做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如何解应用题常感到很茫然,无从入手。生动有趣的小学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逐渐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怎样进行应用题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数学老师,我曾多次参加近几年来学区内小学数学期末素质检测的阅卷工作,发现有许多的学生数学试卷上面“解决问题”部分是错误最多的,甚至有部分学生的这部分是“白卷”。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呢?抛开部分存在智力缺陷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不谈,如何才能根据学生水平和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工作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应用题的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中,要让应用题的情节具有现实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除应用题本身的内容要联系实际外,还要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如在百分数应用题中增加利息的计算,以及一些保险、纳税等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认为应用题的本质是习题,所以一般都采用 “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种反复做题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在面对类同的问题,他们能很快的采用已知的方法完成解题。这种教学方式环节固定,实际上也并不能真正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思考,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首先是老师要通过分析题意,让学生掌握题目的结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来理解题目的具体的数量关系,从中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然后才是计算结果,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学生的抽象思维,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应用题教学,我有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对模式进行解释。 1.复习引入 主要目的是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要利用数学较强的知识系统性,使前期所学知识真正促进后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再现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题目,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做好向新知识过渡的准备,使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引起探究的欲望。 2.比较发现 利用准备题,理清解题思路。由于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较繁杂,过难过易的知识都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思维停滞。教学时,教师可巧设“铺垫”化难为易。通过改变题的条件,让学生将例题与准备题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新知识点。 3.尝试探究 新知识点发现后,让学生自觉地、能动地在数量关系中寻找必要的关系,提出中间问题并解答,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要想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 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让学生完成一点点。在独立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点拨、讲评,参与学生之间的议论,交流。 ⑵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新知识活动中,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人人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不留死角。 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加强直观教学,把操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讲题说理,把语言 思维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装说的方法,培养说的习惯。另外,质疑问难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建议将质疑顺难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一定专门安排一个时间进行质疑,以避免流于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4.强化训练 数学课堂强化训练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过程。通过课堂练习,能促使学生将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另外,通过强化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训练可以从基本训练、对比训练、变式训练、综合训练、提高训练依次进行,也可以选择进行。5.归纳总结 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结构能促进学习,便于记忆,利于应用,教师 指导学生对本课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总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应用题教学内容丰富,能够反映周围环境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兴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了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和开放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在小学学习期间,数学应用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为此,数学教学应成为能够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学,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数学”、“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古尸年代测定„„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 短路电流的十个问题的总结 一)为什么计算最大短路电流?为什么计算最小短路电流? 目的:测试对于短路计算意义的理解 答案:计算最大短路计算用以校验配电元件(如断路器)分段能力;计算最小短路计算用于校验配电设备(如断路器)灵敏度和继电保护计算整定。 0.38kV系统一般不需要进行设备动、热稳定的校验,因为元件制造时已经考虑好了。10KV以上电力设备需要根据最大短路电流校验设备动、热稳定。 常见设计误区: 1、根本不考虑短路校验。不一定都算,但心里一定要有这根弦。 2、只注意计算最大短路校验开关分断能力,忽视考虑最小短路校验保护灵敏度。拓展: 1、什么是三相短路?什么是两项短路?什么是单相短路? 2、回路上为什么有时装3个互感器?有时装2个互感器?装1个互感器?各用在什么场合? 二)对于一般10/0.4KV变电系统,最大短路电流通常发生在那里? 目的:测试对于系统短路点的认识。 答案:系统中最大短路电流的发生位置(短路点)在变压器出口侧,可以等效近似认为低压母线侧。所以一般最大短路点取低压母线侧。 常见设计误区: 不知道各个短路点意义,不知道应该计算几个或哪个短路点的短路电流。 拓展: 什么是最大运行方式?什么是最小运行方式?运行方式对于最大、最小短路电流的选取与配电元件校验有什么影响? 三)在一条母线上应该校验哪条回路的断路器的分断能力? 目的:测试关于配电元件分断校验的问题 答案:低压母线上最小的断路器(假定断路器为同一系列)。同一条低压母线上的短路电流被认为是近似相等的,连接在上面的最小的断路器一般来讲分断能力最低。只要它满足了系统短路状态分断能力的要求,其他断路器就大致没有问题。常见设计误区: 1、不校验断路器在短路状态的分断能力。 2、每个断路器都校验一遍。 拓展:当断路器分断能力不够时,举出3种解决方法。四)什么情况下最大短路电流可以不算? 目的:测试对于关于短路计算的设计经验 答案:变压器容量比较小时,用于校验断路器分断能力的短路电流不大,基本没有问题,可不算。 麦克说:“如果采用熔断器的话,一般不计算;因为熔断器分短能力高,且分断时间很短,可不考虑热稳定校验”有道理 戏说:“你算过,没有问题,下次如果记得住就不要再算了。” 常见设计误区:不知道什么情况该算。 拓展: 记忆一些典型容量变压器短路电流及你自己常用断路器系列可以与之正常配合使用的框架值 五)不用计算能否得到一般变压器低压母线侧的短路电流? 目的:测试对于《配电设计手册》的熟练掌握程度。 答案:见《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四章(表4-?忘了,请自自己查一下,或哪位大侠帮一把?) 常见设计误区: 1、不知有此表。 2、不知此表何用。 拓展: 将表中典型容量变压器的短路电流值记忆一下,并与常用断路器的分断电流对照一下,想想看,得到什么结论 六)最小短路电流发生在那里? 目的:测试对于系统短路点的认识。 答案:系统中最小短路电流的发生位置(短路点)一般在最长线路末端(除非考虑过压降、启动条件而放大过线路截面),所以最小短路点取该处。 常见设计误区: 1、没有最小短路的概念。 2、不知道取哪点做最小短路点。3。不知道算他干什么用? 拓展:如果因为线路过长,线路阻抗过大,导致短路电流过心,断路器灵敏度校验不能通过,可以通过放大线路截面的方法改善断路器动作的灵敏度。七)在一条母线上应该校验那条回路的断路器的灵敏度? 目的:测试对于最小短路电流校验断路器动作灵敏度的概念。答案:一般注意校验线路较长的回路的灵敏度。常见设计误区: 1、不知道应该校验断路器动作灵敏度。 2、不知道应该校验哪条回路。 拓展:灵敏度校验的关键是最小短路电流与断路器整定值的相对值,而非短路电流的绝对值。参见九、八)什么情况下最小短路电流可以不算? 目的:测试设计经验。答案:较短的线路。 常见设计误区:滥用本设计原则,通通不算。 拓展:经过查资料或计算,记住几个典型临界状态的线路的截面与长度的对应关系。九)对于等长线路是否越的细回路灵敏度校验越难通过? 目的:测试对于灵敏度校验的概念。 答案:两条等长线路,截面小的肯定短路电流小,但不一定灵敏度差,因为灵敏度校验的是最小短路电流与断路器整定值的相对值,而非短路电流的绝对值。 常见设计误区:以为越的细回路灵敏度校验越难通过。实际上,越细的线路对应的断路器整定值也越小,其相对值未必最小。 拓展:亲自计算两条等长、不等截面的线路在最小短路电流下的灵敏度。 十)某线路末端短路时,断路器的保护灵敏度不能满足,如何解决? 目的:测试设计经验。 答案:加大线路截面,加装漏电保护器,更换变压器的接线组别。常见设计误区:没有办法。 拓展:对于不能通过灵敏度校验的线路放大一级,再计算校验一次,比较结果第三篇:电流和电路知识点总结
第四篇:模式总结
第五篇:短路电流的十个问题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