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看清圣灵了吗?——《活在圣灵中》读后感系列之一
[你看清圣灵了吗?——《活在圣灵中》读后感系列之一]
你看清圣灵了吗?——《活在圣灵中》读后感系列之一
【摘要:本文是巴刻所著《活在圣灵中》一书的读后感系列之一,本文主要是对本书第一章的读后感,你看清圣灵了吗?——《活在圣灵中》读后感系列之一。在灵恩泛滥的今天,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圣灵及其职事呢?透过巴刻的研究思路,让我们回到圣经,从圣经中学习。我们会看到,只有以基督为中心来考察圣灵及其职事才能真正认清圣灵。圣灵的核心工作是见证基督、体现基督、荣耀基督,并引导信徒生命发生改变和更新,过一个追求成圣的基督徒生活。关于属灵恩赐,这只是圣灵工作的某些外在表征,属灵恩赐和基督徒的生命不能直接划等号。一个人能够运用某些属灵恩赐,不等于这个人就很有生命。】
一、关于充满争议的灵恩——你会说方言吗?
我们今天身处在一个灵恩运动到处蔓延的时代,圣灵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灵恩运动发端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教会越来越走向死气沉沉,不冷不热,没有活力。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很多人从使徒行传第2章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他们发现和使徒行传里满有能力和充满生机的教会相比,今天教会陷入僵化和低迷的症结就在于圣灵能力的普遍缺乏,于是他们主张教会回到五旬节,通过寻找圣灵的能力而实现教会的复兴。于是,一场回归五旬节的属灵变革就此拉开帷幕。因此,这一运动在1960年代前被称为“五旬节运动”,之后才开始被称为“灵恩运动”(charismatic movement)。于是,普世教会开始进入一个寻找圣灵能力并张扬属灵恩赐的新时代。伴随五旬节运动的开展,教会重新找到了火热和激情,弟兄姊妹聚会和侍奉的热诚重新被点燃,这是因为属灵恩赐和圣灵能力得到重视和高举。这是灵恩运动所取得的伟大成果。这是应该给予高度评价的。
但是灵恩运动越往后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富有争议性的教义和表现,比如方言和神迹医病问题。我也接触过灵恩派教会里的基督徒,也曾到灵恩派的教会参加过聚会,我发现里面的弟兄姊妹们很喜欢讲方言,在聚会的时候方言祷告随处可见。灵恩教会的弟兄姊妹们很火热,有激情,不拘泥于教条。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不过,和他们交通我发现他们把方言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甚至表现出高举方言的倾向。比如他们认为“说方言”是基督徒受圣灵的唯一的可见的记号。
他们问我你受圣灵了吗?我说我信主重生得救,我每天读经祷告亲近神,渴慕生命的成长,我对传福音很有负担,这都是圣灵在我里面所做的工作,因此我据此判断我自己是受了圣灵。但是灵恩派的弟兄姊妹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撇开这些表现而直接问我会不会说方言,我说我信主以来从没有说过方言。他们马上就带着怀疑的眼光看着我,然后摇摇头说你还没有受圣灵呢。他们为了说服我,从使徒行传上找经文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基督徒重生是一回事,受圣灵是另一回事,重生不等于受圣灵,重生的基督徒还必须要受圣灵,受圣灵的记号就是说方言,而且是唯一的记号。是这样吗?咋一听他们讲得还挺有道理的。我一度对此深感困惑。
二、合乎圣经的进路:以基督为中心认识圣灵及其职事
圣灵是什么?圣灵是谁?圣灵的职事是什么?圣灵和基督有什么关系?圣灵和基督徒有什么关系?“被圣灵充满”又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曾长期缠绕在我心头让我不得其解,至少我对圣灵的认识是很浅薄的。直到我在去年11月看完了当代神学大师巴刻所著的《活在圣灵中》一书后,我才从中对这些问题找到了清晰而明确的答案。最近我又把此书翻看了一遍,我心里再次产生很深的触动和感悟。
我们如何才能认清圣灵呢?只有回到圣经,从圣经中学习,通过查考圣经才能得到答案。巴刻是非常严谨的神学家,他的治学和研究是非常严肃的,完全本于圣经,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我们怎样才能正确认识属灵的事情呢?“加尔文的答案是(我的也是一样):从圣经中学习。惟有从圣经中学习,我们才能够清楚认识神,而他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也就不再模糊不清;我们可以声称他是三位一体的创造主,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离开圣经,人的心眼就像患了“蒙眼症”,是不能看清属灵的事情的。所以,每一位基督徒都需要圣经的装备,只有圣经才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并体验属灵的事。
弟兄姊妹们,你看清圣灵了吗?请你回到圣经来吧!巴刻通过严肃的查考圣经,提出了这样一个中心思想:“圣灵受托去体现基督,以这个真理作为了解圣灵多方面职事的线索”(p59)。巴刻就是沿着这一思路去探究有关圣灵的真理的。巴刻在《活在圣灵中》第一章要带领我们进到一个核心论点就是:“要了解圣灵新的职事,全系于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圣灵体现主耶稣自己和他的职事。”(p14)在第一章的末了巴刻再次提醒我们:“新约圣经所论述有关圣灵的主要真理,是圣灵体现基督的临在和相交;我希望循这个概念去发展出通达的神学观点,希望至少能勾画出一个纲领。”(p61)
巴刻就是紧扣这一中心思想而展开全书的论述的,详细而系统地阐述了和圣灵有关的重要真理,圣灵的位格、圣灵的工作、圣灵与基督的关系、圣灵与基督徒的关系以及基督徒的成圣,并且据此评价了灵恩运动等诸多观念和现象,读后感《你看清圣灵了吗?——《活在圣灵中》读后感系列之一》。巴刻本于圣经真理原则,非常深刻地概括了圣灵的新约职事:“现在,我会尝试提出我的见解——我这见解是以临在的观念为焦点的。我所指的,就是圣灵在教会及基督徒中间,具体彰显那位已经复活、掌权的救主,即历史中的耶稣;这位耶稣就是基督。圣经指出(正如我所坚持的)自从使徒行传第二章五旬节事件以来,圣灵就一直这样工作,他赋予人能力、扶助人、洁净人,并且引领世世代代的罪人去面对神。圣灵这样做是要叫人认识基督、爱他、信靠他、尊崇他和赞美他;这是圣灵一贯的目标和目的,也是父神的目标和目的。至终来说,这就是圣灵新约职事的全部内容。”(p54)
巴刻的这一重要论述始终贯穿在《活在圣灵中》全书中,在本书最后一章巴刻再次严肃地提醒我们:“我们必需重新恢复新约中圣灵职事以基督为中心的观点。”(p286)当我们顺着巴刻的思路来看圣灵,亦即从新约基督救赎和基督徒成圣的视角来看圣灵的职事,我们才能真正认清圣灵。所以,巴刻在第一章的最后指出:“新约圣经作者看见圣灵在五旬节后的工作主要是让我们体会那坐在宝座上的基督的同在、话语和作为;只有掌握这基本的新约角度,我们才能清楚认识圣灵。”(p58)以基督为中心考察圣灵的职事,解释圣灵在我们生活中的超然工作(也就是成圣),这是我们必须要把握的。
三、圣灵的功用:集中体现在基督徒生命的更新和成圣生活上,而非属灵恩赐的运用
圣灵的新约职事说到底是和基督徒的信仰及其成圣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巴刻接着指出了圣经所蕴含的一个事实:“在新约底下,圣灵那独特、恒常而又基要的职事,就是在信徒中间体现基督——意思是说,让他们领会基督与他们同在,作为他们的救主、生命之主和神,也让他们知道有三件持续的事。”(p55、56)这三件持续的事分别是:“首先,是与耶稣的契合:就是与耶稣密交的、敬虔的生活。第二,品格开始更新,愈来愈像耶稣。当信徒以耶稣为模范和力量、敬拜他、学习为他和其他人有所付出甚至舍己的时候,更新便开始。第三,圣灵使我们肯定自己被神所爱、已蒙救赎,并藉着基督被接纳进入天父家里,因此我们能够成为‘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罗8: 17);这种肯定,使信徒心中绽放出感恩、喜悦、盼望、信心——一言以蔽之,这就是确据。”(p56)很显然,这三件事都和基督徒的得救、生命的成长和成圣息息相关。而圣灵就是在基督徒生命开动这三件事情的“发动机”,离开了圣灵这三件事就不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发生。离开圣灵的做工,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教会和基督徒!
但是,离开了基督而空谈圣灵的功用,离开了基督徒的成圣而空谈属灵的恩赐,都是对圣灵及其职事的误解。巴刻对极端灵恩派脱离圣经、以人(而非基督)为中心、以经验(而非真理)为根据、高举属灵恩赐(而忽略内在生命更新)的灵恩神学提出了批评:“使我们思想圣灵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时,变得以人为中心,以经验作根据,又毫无准则。”(p59)
基督徒属灵生命的实质和属灵恩赐的运用有何关系呢?对此巴刻指出流行在人们观念里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圣灵的教义基本上与表现有关,意思是运用属灵恩赐。对这些人来说,圣灵的职事似乎由始至终只是关乎如何运用恩赐——讲道、教导、说预言、说方言、医治等等。”这些人把属灵生命的深度和属灵恩赐直接划等号,“他们认为属灵生命的实质在乎表现,同时假设人愈能表现恩赐,就表示他愈被圣灵充满。”(p31)一个人的属灵恩赐和知识越多就越“属灵”,是这样吗?保罗指出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因为“他们重视恩赐和自由高于公义、爱心和侍奉”(p35)。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很有全备的恩赐和知识,但是却受到保罗严厉的批评,因为哥林多人骄傲、结党、纷争、没有爱心。保罗指出真正属灵的生命和素质是属于道德的,而不是某些外在的灵恩表现。为此,巴刻在书中引用了伟大的清教徒神学家兼牧师欧文的话说:
“意志、情感和良心都与这些恩赐无关,因此,这些恩赐无法改变心灵;固然,若凭着光照的功效,也许可以改革生命。虽然一般来说,神不会将恩赐赐予大奸大恶的罪犯,至于那些接受了恩赐的人,若果后来变得恶行昭彰,神多半不会继续给他们赐下恩赐;然而,一些拥有恩赐的人可能生命从未真正更新,那就无法确保他们不会陷入严重的罪中。”这样的例子在圣经有很多,假先知巴兰、叛徒犹大都拥有很高的属灵恩赐,但他们根本就没有生命,是不得救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定,所谓的“被圣灵充满”绝不是指你(我)会说方言,会使用属灵的恩赐,而是指你(我)的生命被圣灵的大能改变、更新,充满对神的圣洁的渴慕,从而愈来愈活像基督,在你(我)的生命中彰显神的荣耀。弟兄姊妹们,你看到这里会阿门吗? 总而言之,巴刻在书中反复所强调的,就是圣灵的一切工作和职能都是以基督为中心,他来到世间为要见证基督,荣耀基督,教导基督所说的话,并引导信徒过一个以基督为中心的信仰生活,让他们的生命发生改变,生活不断得到更新。请大家务必要留意、仔细查考主耶稣在离世前所说的话:“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约15:26)“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注:或作“不能领会”)。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注: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他要荣耀我,因为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约16:12-14)
如果说基督是落在田地里的一粒种子的话,那么圣灵就是浇灌这种子的活水,叫基督的生命在我们里面开花结果,荣耀归给父神。
弟兄姊妹们,让我们谦卑地来到神的面前一起反省自己,我有没有被圣灵得着呢?判断的基本标准是,我的生命被改变得更新而愈来愈活像基督吗?如果是的话,恭喜你,你已经领受了圣灵,并且圣灵正在你里面做工,一直引导你,直到见主面的日子。哈利路亚!刘爱新弟兄写于2011年3月24日,次日修订
极地火种©jmzczc.org,转载请遵守佳美转载规则1.0
欢迎大家跟帖讨论
第二篇:《你幸福了吗》读后感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
二实小张晓辉
威海市教研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温勇老师走进我校进行了健康知识讲座,他向我们推荐了央视“铁嘴”——白岩松老师的一本书《你幸福了吗?》,回家后就上网看了这本书,一开始看《你幸福了吗》这本书时,就是被这个书深深地吸引住了。
《你幸福了吗》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推出的一部新书,作者从一名名不见经传的记者到央视的著名主持人和评论员,用自己二十余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述说了处在社会变革中的人们内心的变化和无奈,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内心却变得日渐浮躁,幸福感随之减弱,甚至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你幸福了吗?当白岩松这样问我们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或者说在问和我一样或者不一样的人们那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幸福了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百年来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域。”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有了底线,或者说底线一次又一次被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又在哪里?”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者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复杂的时代。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坠落,一边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
一个个鲜明的事实和疑问在白岩松的这本书里提到,它无疑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错综复杂的答案在我们的脑海里交缠着,或许这并不是用三言两语能够阐述清楚的内容。
如果你不幸福那么就读读这本《你幸福了吗》,在这里会让你找到不幸福的原因。其实归为一切还是心中的欲望在作怪,它让你那颗平静的心在挣扎和困惑,导致你幸福那块土地的缺失。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的被压抑着,这个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如果面对挫折和困境,不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那么又怎么会幸福?
所谓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会看淡,看真,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幸福需要好好把握,好好珍惜。
白岩松很幸福,因为他总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平静地向前!他是一位充满爱心、责任心;对生活充满热爱,积极向上走的人。对待工作认真踏实,对待生活充满激情。他总能看到希望和进步,而不是抱怨。时代的变幻,假、恶、丑的现象更加凸显,如何使自己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加之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今的我们十分重要,就像白岩松一样总能看到希望和进步,那我们呢?让我们学会面对困难要泰然处之而不是牢骚和抱怨,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寻求心中的一片宁静定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你幸福了吗?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内心问问自己,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幸福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有时候,它就在那转头的一瞬间,有时候,它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善待学生,善待生活中每一个与你相处的人,你就会感到幸福。
第三篇:你幸福了吗读后感
《你幸福了吗》读后感
在寒假看了白岩松的《你幸福了吗》,这本书跟着白岩松一起经历了20年,他犀利的语言、独特的思维、他坚守的底线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和责任感等等,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个男人的魅力,感觉他是个纯爷们,是个真正的男人。《你幸福了吗》是白岩松继10年前《痛并快乐着》之后推出的一本新书,作者从一名记者到央视的著名主持人和评论员,用自己二十余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述说了处在社会变革中的人们内心的变化和无奈,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内心却变得日渐浮躁,幸福感随之减弱,甚至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你幸福了吗?当白岩松这样问我们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或者说在问和我一样或者不一样的人们那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幸福了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有了底线,或者说底线一次又一次被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又在哪里?”
“对,错,如何辨别?好,坏,怎样评估?”
一个个鲜明的事实和疑问在白岩松的这本书里提到,它无疑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错综复杂的答案在我们的脑海里交缠着,或许这并不是用三言两语能够阐述清楚的内容。
如果你不幸福那么就读读这本《你幸福了吗》,在这里会让你找到不幸福的原因。其实归为一切还是心中的欲望在作怪,它让你那颗平静的心在挣扎和困惑,导致你幸福那块土地的缺失。如果一个时代里,青春正万分艰难的被压抑着,这个时代,怎样才可以朝气蓬勃?如果人群中,青春中的人们率先抛弃了理想,时代的未来又是什么?如果面对挫折和困境,不用平静的心态去面对,那么又怎么会幸福?
所谓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会看淡,看真,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幸福需要好好把握,好好珍惜。
白岩松很幸福,因为他总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平静地向前!他是一位充满爱心、责任心;对生活充满热爱,积极向上走的人。对待工作认真踏实,对待生活充满激情。他总能看到希望和进步,而不是抱怨。时代的变幻,假、恶、丑的现象更加凸显,如何使自己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加之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今的我们十分重要,就像白岩松一样总能看到希望和进步,那我们呢?让我们学会面对困难要泰然处之而不是牢骚和抱怨,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寻求心中的一片宁静定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白岩松曾说:在人的一生中,幸福和痛苦都只占5%,余下的就是平淡的生活。实际上,我认为平淡就是一种幸福。
你幸福了吗?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内心问问自己。有时候,幸福是很普通的,很平凡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得;有时候,幸福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就在那转头的一瞬间,有时候,它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
善待生活中每一个与你相处的人,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你就会感到幸福!
第四篇:《老师,你升级了吗?》读后感
《老师,你升级了吗?》读后感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里面的观点,我非常赞成,而且,就我本身来讲,我也是一直保持的自己的知识更新,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师者,作为下一代的启蒙人,很有必要让自己跟上时代的变化,融入并利用新的技术,转化一切可以转化的新的科技力量,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
在本书中,作者共有三个篇章,分别为第一,在探索中认识世界;第二,在驾驭中融入世界;第三,在创意中改变世界。
通过这三个篇章,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向读者介绍了各种新的技术体验,并详解分析了这些新的技术如何带入教学实践中来。结合自己平时对于新技术消化理解的习惯,我有了新的认识。
总体来讲,作为一名教师,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知识更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打破和重建。也就是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
首先,关于打破,是指我们要有勇气对于现在的自己提出否定,对于新出现的事物,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当然,这些新出现的事物不仅包括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同时也包括生活中出现的新的技术等等。
其次,关于重建,指的是在新的知识体系体统上的重建,不只是重建我们个人的知识体系,同时,包含与教学工作相关的各种体系,例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
在文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多媒体新技术新软件融入教学课堂的实例。例如高效能的ipad软件explain everything,以及云平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是非常不错的例子,结合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和理解,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更新,影像制作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士,通过对于这门技术的了解,我发现,影像技术可以很好地和课堂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经过不断的摸索,我在课上会经常和学生一起分享一些视频资料,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的兴奋和激动,对我来说,通过这种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新的技术方式的融入,也让学生对于视频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形中拓展了他们更多的爱好。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到了打破模式的问题,这一点,和我长久以来坚持的打破和重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文中由浅入深地提到了六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们分别是:
1、讲授式学习;
2、传染式学习;
3、人机互动学习;4;线索式学习;
5、可视化学习;
6、生产式学习。这些新兴的模式值得所有的同行进一步的探讨,从讲授式学习的一对多,到传染式学习的人与人,人机互动学习的人与机器,再到线索式学习的探索未知,而后可视化学习的呈现已知,最后生产式学习的全面创建。作者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打破模式的理解:打破,不是为了固定一种新的模式,而是在变化中最求更好的教育方式。简而言之,打破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不断追求更好的过程。
学有涯而知亦无涯,这是我们经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话,现在,我们更应该拿出来共勉,活到老,学到老,不让自己的知识过期,要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跟上时代,紧跟技术热点,掌握新技能,再言传身教,带给自己的学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可以提升我们的的教学效率,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这通水,必须是流动的活水,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新的一代。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中你整合了吗 教学学会
信息技术——教学中你“整合”了吗? 摘要: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的诸多领域。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认为有了多媒体硬件就是“整合”,用了多媒体课件就是“整合”,教学中必须用多媒体课件才是“整合”„„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从理念上来把握好“整合”的内涵,教学中做到“人、机、教、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手段上要做到现代与传统的有效互补。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做到因需而用,从而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整合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的诸多领域,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中关注的热点。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学中你有机整合了信息技术吗?你又是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于学科教学呢?这里笔者就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解读“整合”误区。1.有了多媒体硬件就是“整合”。
很多学校存在这样的现状,购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建起了校园网络,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使用这些设备的只有少数教师,或者迫于上公开课需要,或为运筹教研活动。先进的设备仅成了面子工程,甚至有些校园网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出现设备闲置及老化等问题。原因在于懂信息技术、会用信息技术的太少。必要的硬件设备是物质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教师素质是能否发挥现代教育设备效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灵魂。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能仅理解为“先进设备”,其灵魂在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在于高水平的人才。只重视新设备,轻视软件和忽视人才培养,“第一生产力”就会成为空话。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依赖于培养出跨世纪的高水平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教育的现代化,依赖于提高全体教师的科技素质。不重视造就高素
质的教师队伍,向学校投入的任何现代化设备都只会是浪费投资,只会犯“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信息手段再新,总需要有人去操作和管理,需要有人做开发和应用;在整合教学过程中,有诸多情况需要教师去把握,各种关系去处理,许多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还需要教师去引导,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为载体、组织好教育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顺利展开;只有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
2.用了多媒体课件就是“整合”。
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延续,多媒体教学或大部分网络教学课仅侧重于媒体的辅助作用,即考虑强化和促进某一个知识点的教与学,仍以讲授型为主,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模式。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它考虑整节课或整个单元,甚至是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强调的是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整合方略,激活感知效应,调动主动精神,否则徒劳无益。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刻意追求一种“红花热闹”,在课件中展示大量图片歌曲录像文字,占用不少教学时间,而对教材深入分析的却少,冲淡了教学主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很愉悦,然而却不知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些教师出示一段文字材料,偏要配上鲜艳的闪烁的动作按钮,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那上面,忘记静心来分析、欣赏文字材料。笔者认为: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潜心挖掘适合于学生的各科探究素材,并进行恰当地加工整合,设计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平台,预设情景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诱而有法,以达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缺少现代教育理念地,不加分辨、筛选和优化地“堆积”信息,把什么东西都往课件里装,也不研究怎么正确、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就不大,甚至会将“传统”教育里存在的弊病扩大。
3.必须用多媒体课件才是“整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是新课标下的趋势,它的优势并非绝对,要择善而用之。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更不可由此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即不顾学生主体感应效果而广涉课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整堂课无论什么内容都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成了“空白板”,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整个课堂变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也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这是一种错误。并不是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条件的,不顾教学和学生需要的用会恰得其反,背离教学主题。相反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朴素的教学方法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在教学中生搬课件、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久而久之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
二、内化“整合”理念。
1.“人、机、教、学”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无穷活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也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4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具体实施整合的过程中,首先是: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使用、选择和控制信息技术内容、方式、时机、限度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其次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这过程中应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其三是:
体现师与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处理好人机关系,做到合理地使用现代媒体,机为人所用,而不是人“役”于机,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永远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手段不可脱离教师和学生,更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肢体语言、教态、表情、甚至是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师给他的任何知识要深远得多。其四是:在整合中强化生与机的交流、培养生与生的合作以及信息的共享、开发意识。在生与生的协作学习中,共同探索、发现,共享知识信息,共同商讨、论证、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分工协作等,共同达到自定的学习目标。
2、现代技术与传统手段的有效互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手段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补,而不是排斥,教学中要扬弃传统教学手段、活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和兼用。部分教师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手段的运用。不少多媒体课件从上课一直用到下课,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屏幕主宰课堂,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殊不知,这些做法是与“整合”理念相违背的。
三、因需合理“整合”。
1.当教师教学的内在智慧、传统手段的功效远胜于信息技术手段时则不使用信息技术。如语文诗歌教学为例,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绝对不是可以等同的;又如板书,传统的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多媒体课件虽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2.当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抽象、虚拟、复杂时可选择信息技术,实现用“生动的形
象信息来揭示复杂的过程”,而且在科学动态模拟基础上,让实际看不到的分析性信息和某些思考过程以形象方式呈现,“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了桥”,解决了学生思考、理解的难点,教育过程也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3.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因此,需适时地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总之,发展信息技术,并不能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应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