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输经济学论文
摘 要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能有机地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本文在阐述资金保障、公路发展不平衡、道路安全及外部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对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运输经济,问题,应对策略
1.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迅速,国家相继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也逐渐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通过大规模地实施农村、乡镇和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我国交通运输状况大为改观。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城乡、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农村与城市之间交通状况的差异较大、区域间交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交通需求压力的增大,运输需求也相应扩大,影响运输业稳定运行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压力较大、农村城镇和城市公路建设进度不均衡、运输安全问题突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等几个方面,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进程,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解决。
2.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保障面临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公路建设及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形势的好转,国家政策力度的倾斜,目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处于紧张时期。今后公路开发主要集中在山区,任务艰巨,造价相对较高,建设成本大幅度上升,用于公路养护、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资金将越来越多,这必将面临资金来源的短缺。加之目前银行信贷政策和地方融资政策的改变,地方及国内外经济组织正处于恢复期,导致他们的投资受到了限制,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明显减少。但是在确保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公路的投资建设又不能因此而滞后,因此,公路建设的资金压力必定会增加。
2.2 城乡公路建设进度不均衡
我国地域辽阔,西部地区大多是山峦地貌,公路建设本来难度就大。加之受建设条件和地方配套财力影响,中西部部分省区农村公路建设相对滞后。而且公路路网不够完善,供需矛盾还是没有切实缓解,县乡之间,乡镇之间没有实现互联互通,路网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村公路还存在技术标准低,路况质量较差、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大城市和农村之问的公路存在很大的质量、技术差异,这样一来就制约了农村与城市间的运输发展,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II 2.3 运输安全问题突出
近年来,道路运输安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运输安全问题不仅是运输企业、运管单位和交通主管部门关心的大事,同时也是旅客、货物承运人关心的大事。随着经济迅速发展,道路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旅客和货物实现空间位移的次数和范围都空前增大。道路运输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运输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管理制度缺失,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安全生产责任落不到实处。还有部分运输企业和个人受利益驱动,在执行运输任务时拉的多跑的快,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二,客货运站安全管理亟待加强。客货运站安全管理是运输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客货运站安全管理工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第三,道路客货运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水平不够。目前我国客货运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操作技能差、安全服务意识不强。一些驾驶员在执行运输任务时违章操作、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危及服务对象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4 道路运输的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的经济学意义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即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道路运输生产过程中,运输行业为社会提供了相当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随着l9世纪以来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交通事故、拥挤、噪音、空气污染、土地占用等不良影响越来越显著。同时,运输业的发展也对环境产生了过度的冲击。整个社会都正给予越来越大的关注,但是又没有切实有效办法去降低这种外部性成本。另外,道路运输减排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综合运输结构不合理、替代燃料推广面临技术和法规难题,车辆减排标准不完善等,这使得在道路运输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付出比较大的外部性成本,这反过来又不利于道路运输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5 道路运输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
据统计,2010年上半年各地上报突发事件导致道路阻断的信息1660条.其中恶劣天气造成的道路通行受阻占76.8%。尤其进入二季度以来,全国共经历了9次大范围的集中性降雨过程。暴雨导致的公路水毁使28条高速公路、15条国道和数十条省道相继出现交通中断,累计冲毁路基1.1万公里、冲毁路面1.7万公里、毁坏桥梁1425座。造成坍塌6.7万处。2010年上半年公路水毁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水平。为了有效降低突发自然灾害对道路运输稳定运行的不利影响,运输行业应对自然灾害
III 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目前道路运输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稳定的资金供给保障机制是解决公路发展资金问题的关键。明确政府所应担负的责任,建立专项用于公路建设的资金制度,是最追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公路属于准公共物品。政府在公路建设中应是责任主体.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公路投资、建设、养护等基本责任,各级政府也要共同合作,建设涉及其地域之间的公路网络体系,确保省际、县际道路的畅通。此外。政府也要积极改革和创新公路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建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融资机制。可以通过鼓励社会捐赠、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想尽各种办法筹集资金。积极引导国内外经济组织和私人投资收费性公路的建设,确保道路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均衡。
3.2 加强路车综合管理
目前,我国公路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与农村地区的不平衡。这就要求中央交通部门在决策部署时,充分考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公路发展状况。路车综合管理,才能保证运输市场管理的生命力。可以设想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将养路费稽征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合并,设置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中央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管理特级和一级市场。负责这些市场的规划建没、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省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一级和二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市级(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同内一级三级市场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等;县及县以下重要乡镇可以设立市(地)级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担负市(地)级管理机构所赋予的职责等。加强区域合作.确保农村道路均衡发展。
3.3 切实抓好安全问题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道路运输安全问题,每年因为各种交通运输事故。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损害,抓好运输安全,刻不容缓。首先,交通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对违法营运的监管,加强对营运驾驶人的诚信考核,严格营运客货车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批制度,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等,从源头上遏制运输安全问题。其次,切实加强对危险货物的运输管理,提高营运人员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意识,制定特殊的法规措施来规范危险货物的运输,强化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能力。最后,实行合同运输。
IV 认真贯彻执行《合同法》,在运输业户、货主中推行合同运输,就是依法管理运输市场的有效途径。实行合同运输能增强运输业户的责任心,保证货主单位物资及时安全运输,有利于加强运输市场管理,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是深受车主、货主及管理部门欢迎的管理措施。
3.4 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尤其对我们国家来说。从政策上来说,政府一方面鼓励运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是行政强制手段来降低运输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这似乎是一个矛盾过程。但是我们知道如果不遏制外部性问题而任其发展。那么我们可能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结合我国实际,其一,以市场手段为主。比如收费制度,排放收费,征收燃油税,新型环保汽车的补贴等。其二,直接或间接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制定排放标准,强制性推行低污染汽车,强制报废,汽车禁行区,限速、限线行驶等。其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便群众出行。以此来缓解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此外,我们还要唤起民众的环保意识,让民众自己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外部性问题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3.5 积极应用现代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也逐步向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许多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方法都会相继问世。企业要尽快的掌握市场动态、对经济信息进行快速模拟分析,就必须重视广泛不断运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采用现代化市场的一些数字模式和理论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4.总结
总之,道路运输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和现代社会的生存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纽带,更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运输市场将不断探入发展,运输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各级交通部门都要积极面对并探索的问题。在营运管理工作中,实现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的途径、方法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寻求更多好办法、好点子,实现交通营运管理的总目标。
V
参考文献
[1] 李尚官, 孙晓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运输经济问题及反思 [J].改革与开放,(6): 37-38.[2] 杨红梅.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现状存在醮问题和发展对策 [J].民营科技, 2009,(012): 195-195.[3] 严作人, 杜豫川, 张戎.运输经济学 [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4] 彭春莉.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 [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024): 30-31.[5] 程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对策 [R].山西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 2006.[6] 陈志华.对道路运输管理的若干思考 [J].交通与运输, 2005,(006): 39-39.[7] 荣朝和.西方运输经济学 [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VI
第二篇:运输经济学课程论文---
运输经济学课程论文---超载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工商专业0501 王妙 05642093 0.引言
超载运输是一种掠夺性使用公路的短期行为,它以牺牲国家和社会利益为代价获取私人经济利润,危害十分巨大。本文意图以经济学的角度对超载现象进行分析,剖析超载现象的本质特征,并给与相应的治理超载现象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超载 公路运输 燃油税
1.超载的原因
1.1.运输成本过高
当前,运输企业的税费负担十分沉重。据调查,某家运输企业所承担的各种规费达7O余种。如车辆使用税、养路费、过路费、建勤费、货运附加费、运管费、保险费、企业管理费、矿产资源费、城市消防费、教育附加费、道口监护费、水利资助费等,且费率、税率逐年提高。公路上的“乱罚款”越来越多地表现为部门行为和地方行为。从省到村谁都可以设卡,公安、交通、林业、卫生等,谁都有权罚款。
公路“三乱”是导致超载超限运输的根本原因。“三乱”行为的泛滥,使本来就高的运输成本恶性上升,使企业无法摆脱高成本、高支出、低收入的经济困境。公路“三乱”从客观上起到了“逼良为乱”的作用,导致公路运输业陷入“你三乱盛行,我超载运输,你再罚款,我加大超载力度”的恶性循环。1.2.运输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
目前大多数地方的收费规制是同一汽车的公路管理费用基本上按单车核定标准征收,即按出厂时核定的吨位收。这说明运输经营者所支付的成本只与车辆的核定吨位有关,与所载货物多少无关。运输经营者利用这收费制度的漏洞,尽其所能地超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据有关专业人士测算的超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国家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20吨货车每月每辆的通行费和养路费共为5825元,而30吨货车的两项费用共为7l12元,两者每月的差价为1287元,一年就是15000多元,若再加上路上的收费差价,一年的差价就在3万多元左右。如果以超载车用20吨的核定载货量装45吨的货物计算,不算运输成本,仅算养车的成本,每年就能省去三四万元。
当然,按照现行管理制度,超载要被罚款,要付出成本,但这种成本(罚款造成的边际成本)却远小于收益(边际收益),这是因为一些地方核定超载的工具缺乏或滞后,随意性大。另外,超载司机也都想方设法逃避检查和处罚。这样,运输经营者在边际成本为零或边际成本远少于边际收益的私利驱动下,超载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
2.超载的经济学本质
2.1.公路运输管理制度所产生的寻租行为
公路运输中超载现象得不到有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与公路运输管理规制所产生的寻租行为有关。公路运输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制度规范有漏洞的情况下,主动创租和被动创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
目前公路运输行业的管理规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空隙,如职能交叉条块分割的管理,各部门对车辆超载的标准不统一,罚款数额收缩性大,部分工作人员行政的随意性较大,也就提供了寻租的条件。不同的管理部门运用手中掌握的办证权、审批权、违规车辆的放行权,对是否超载及对超载罚款多少的裁量权等行政权利,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把国家赋予他们的公共权利作为获取私利的工具,不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法,导致对超载现象的打击不力。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以收代卸,以罚代卸,以罚代管,只罚款不纠章,滥罚款,重复处罚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收黑钱”、“放私车”的行为,这样一来,形成一种竞争无序、越罚越超的怪圈,部分人就在这种寻租活动中获利。这种寻租行为加剧了汽车超载现象的泛滥,造成了国家公共资源的巨大损失(公路的损害,税费的流失),使公共权利背离了公共利益,降低了执法效率,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目前我国公路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许多投资主体依靠收费还贷或收费收回投资成本,他们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向国家提出高定价要求,甚至采取多报成本支出的办法来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此时所谓国家定价,往往演变成企业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为了及时收回投资,企业会给政府施加压力,使收费定价偏高,当然作为运输经营者的一方又要求低定价,政府政策的出台最终是这两个利益集团在政治市场上角逐的均衡结果。而作为投资方的利益集团优势明显大于作为消费者的运输方,政策即价格的制定是有利于投资方的。当前对运输经营者所征收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已超出了其可承受范围,使得运输经营者在不超载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了利润空间。运输经营者超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公路运输管理制度造成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2.2.公路破损成本承担主体单一
公路受损的成本承担者是绝不会容许超载行为的发生。现行体制下我国公路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各级政府、也有其他一些经济组织。针对公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性,国家现行的运营模式是谁投资谁受益谁养护,也就是说在现行的运作模式下汽车超载所导致的公路受损的成本(养护费用)承担主体是固定的投资方。
然而由于道路交通的整体性,目前国家对于公路运输的管理统一由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公安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通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工作。公安部门的职责是维护交通安全秩序,所以必须对超载超限现象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公安部门有治理超载责任,同时也有管理和罚款的权利,但对超载所致的公路破损不承担直接的经济后果。
交通部门的职责是负责道路的交通工作,即道路的建设维护及畅通,同时负责对运输车辆的收费工作。超载超限的车辆不仅没有按承载量缴费,造成国家税费的流失,而且造成了公路路面的严重破损。为了公路的安全和交通运输大动脉的畅通,防止税费的流失,交通部门对于超载的治理具有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就有了管理和罚款的权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管理体制的缺陷,那就是投资者与管理者分离而且利益不相关,管理者过多的享有的是权利,缺乏承担与权利相当的义务。其原因是: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公安部门不是公路投资主体,他们没有承担汽车超载所致公路破损成本的责任,相反,罚款所得还可以增加本部门的收益;负责道路交通工作的交通部门,虽然是负责道路的建设维护,行使的是代表国家和政府的权利,但该部门并不是真正的投资主体,作为真正的投资主体的国家和政府被虚拟化了,他们也不是公路破损成本的实际承担者,但却是公路管理权利的实际享有者;根据目前公路的收费规制可知,超载的运输经营者也不是公路破损成本的承当者,尽管超载被处以罚款,但罚款所得远远不能抵偿超载所致公路破损所需的养护成本。这种公路破损成本承担主体单一,是汽车超载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
3.超载的解决对策——开征燃油税 3.1.传统的解决办法
治理超载现象的手段很多,国内外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和定价制度、对公路运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或者加强行业治理等等。日本在高速公路上铺设高科技的超载检验装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这些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据第一节的分析可知,超载的本质原因是道路税费制度的自身缺陷,未能够将运输的实际成本转化到税费水平上,超载运输的负外部性被社会无条件承担,从而引起了对道路公共品的破坏性抢夺。
开征燃油税是治理超载现象的最有效手段。因为燃油税的开征可以将运输成本有效的与运输税费挂钩,很大程度上将超载运输的负外部性转移到运输企业内部,从而以经济手段,而非管理手段解决了超载问题。这种思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意义重大。3.2.开征燃油税
04年5月1日,新道路交通管理法正式实施后,超载所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由于一些地区的运输企业和个人无法承受高额罚款和公路收费,而运费又相对过低,导致停止公路运输,货物运输量大幅减少,这对全国本来就紧张的粮食、化肥、煤炭调运工作更是雪上加霜,许多地区商品价格因为运输问题而出现大幅上涨,给国家完成宏观调控目标带来很大困难。
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国交通运输市场不规范、原有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以养路费为基础的公路收费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以过路费为道路建设资金的投融资方式导致地方保护、盲目建设;以行政罚款代替市场管理的运输管理方式导致超载的恶性循环。
公路收费改燃油税则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燃油税能比较好地实现多用路、多付费的市场经济法则。目前养路费一般是按吨位收取的,实际成了一种定额费,难以体现“多用路、多交钱”的公平原则,并且由此带来超载严重和载重作假等管理问题。例如在车辆生产、改装或申报时,有意把装载质量按低于设计承载能力标注,以规避较高的养路费;而运输企业为降低单位运输成本,则尽可能地超载,不但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对公路形成的破坏是其缴纳的养路费所不能弥补的。开征燃油税后,重型载货车在货车中每吨公里的油耗最低,因此,可以促使运输企业和个人放弃中小型货车的超载而改用重型货车来运输货物,从而可以有效避免超载现象,并提高我国汽车运输市场的整体水平。而家用经济型轿车由于耗油量少,费改税后,可以减轻这些车辆的使用成本,促进经济型轿车的消费。
其次,开征燃油税可以规范我国运输市场,解决乱收费、乱罚款问题,有利于改善政府部门的形象。目前在我国运输市场高昂的运输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公路收费。据统计,中国公路收费高于欧洲9倍。这些收费,名目繁多,真假莫辨,占到公路运输成本的20%以上。开征燃油税,取消公路收费,让市场去调节运输企业的经营行为,将有利于我国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开征燃油税还可以降低征税成本。据统计,目前全国的道路收费人员共有几十万人,如果燃油税归到税务部门统一管理,则可以大大降低征税的人力成本。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乱收费、乱罚款问题,体现公路运输管理部门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改善运输部门管理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曾新春,成资文.公路运输超载超限原因与治理.公路与汽运,2007(07).[2] 刘建平,王冬梅。公路超载的经济学分析与治理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05).[3] 于建游,对道路运输管理中超载、超限现象的分析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第三篇:经济学论文
知识产权刍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接受焦点访谈中提到知识产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那何为知识产权?所谓知识产权是指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21世纪人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产权保护对知识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较晚,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经济高速发展、知识产权如此重要的今天,知识产权在我国发展现状如何呢?。通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条例。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总体状况还存在着与国家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首要原因。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拥有知识产权量少,易发生侵权或被他人侵权的现象。在我国,大多数人并没有把知识产权真正作为财产权来看待,甚至很多企业都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他们很少将知识产权作为财产权来对待,只重视有形资产的积累与保护,忽视了专利、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2.法律体系存在缺陷。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以单行法的形式出现,各知识产权单行法由不同的部门分别起草。各单行法律的内容、手段等不够统一、协调,缺乏法典化的统一安排和规范,导致对有些对象重叠调整、规范冲突,而对有些问题却又出现调整空白,甚至对于同一种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不同的单行法判决的侵权赔偿数额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差异。3.忽视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在大力保护国外驰名商标时,我们却忽视了对国内驰名商标的扶植与保护,造成国内大量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近些年,贽国商标国外抢注案件每年不下百起,涉及化妆品、饮料、家电、服装、文化等多个行业。国外抢注者通过商标抢注或进行商标倒卖,或以侵权之名索赔,或索取高额转让费,更有甚者利用商标抢注,让中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今年4月,在全国知识产权局长会议上,会议表示: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建设,着力实现专利质量与数量的协调提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工作的宏观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建设,全面优化执法保护环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专利的运用与产业化;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文化;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知识产权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为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提供服务。
因而,保护知识产权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保护知识产权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着力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氛围。迅速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前提。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树立以下四种意识:一是培养全民知识产权意识,优化舆论环境,加强对企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并把专利知识列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二是提高品牌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投入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为目标,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知识产
权宣传教育,进一步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品牌。
2.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一。是要优化政策环境。专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专利活动、规范专利行为而采取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政策和措施的总和,要通过政策引导,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要优化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司法、行政两条途径,有力维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
3.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和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要建立权威、高效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构,解决知识产权管理条块分割和部门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研究和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总体战略、政策和对策措施。并加强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对有可能引发知识产权争端,并对国家根本利益、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严重威胁的动向,研究对策,向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发出预警报告。
4.大力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制定特惠扶持政策,支持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促进其产业化,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空心化的问题;对于政府投资且在一定期限内未实施的休眠专利,要制定相应办法,促进其转让和实施;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在合理分享权益的基础上,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向企业转移;支持和鼓励以专利创业,依靠专利技术发展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知识产权一个对知识经济起决定性作用,对经济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的我,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创新,树立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四篇:经济学论文
07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中经济学应用元素浅析
摘要
根据信息产业部11月发布信息:
2007年1-10月电子信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645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增速0.4个百分点。
其中累计出口额为365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0.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增速0.1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7.1%,对全国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37.1%,拉动全国出口增长26.5个百分点中的 9.8个百分点。
累计进口总额为27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0.7%,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进口增速0.9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额的36.2%,对全国外贸进口增长的贡献率达37.5%,拉动全国进口增长19.8个百分点中的 7.4个百分点。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增长;消费水平;行业萎缩
我国信息产业发达地区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其发展速度趋于平稳、市场日趋饱和、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等因素,产业迫切寻找信息技术新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以上提供的数据,信息产业的形势不仅体现在自身行业的发展,更大程度带动了连带产业的发展。就现有信息产业的增速而言,23.9%的增速可以使自身产业发展前景大好,但是增长率却比去年同期低11.2%,这表明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形势有所变化,其内部原因方方面面,现在就其中的经济学元素作简要分析。
从最新的数据分析看来,外商独资企业出口额占主体的67.2%,这很大程度上反应的是需求定理中例外,信息产业的主体产品是电子产品,电子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需求弹性一般化的局面,需求量由起先的随价格的降低而上升的规律而转换为随价格的下降而下降的形势,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价格上层,这一点首先是由于产品类型转为高档商品,从根本上决定了商品需求趋于价格上升,另外一点是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升高,支付能力显著增强,消费者的偏好随之转向了高端产品。
另外,国内生产水品有限,高端产品很大程度上依赖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因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额占主体。
1.生产要素和消费需求的配合程度决定了行业经济运行状况
行业运行的形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07年进一步扩大,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1-10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34997.1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5759亿元,同比增长19.7%,产业规模继续在全国工业各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生产商在选择生产要素配合时要将投入要素数量与产出数量之间的等产量曲线趋于直线,形成生产要素的最佳配合,将投入的成本的价值量最大化。
其中,电子计算机、电子器件行业表现较好,收入和增加值增速均好于全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行业,1-10月增加值增速超过30%,高出行业平均增速11.3个百分点,是全行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反映了电子产品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形成了最佳状态,生产要素形成了最佳配合。
2.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引起行业产品类型的变化、导致高端产品发展稳中有升,传统产品总量继续萎缩。
今年以来,全行业主要产品保持平稳发展,但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呈现出整体放缓趋势。1-10月全行业共生产手机46574.5万部,同比增长25.6%,比年初下降9.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63.8%)下降38.2%;液晶电视共生产1297.2万台,液晶显示器共生产6567.3万台,同比增长15.4%,同比增长71.3%传真机、电话单机、CRT彩电等传统产品继续呈负增长,总量规模进一步萎缩。高端产品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传统产品的萎缩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生产商生产能力的变化,然而这两点正是引起高端产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价格分化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是各分行业出现不同走势的主要原因。
产业发展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发达地区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其发展速度趋于平稳、市场日趋饱和、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等因素,产业迫切寻找信息技术新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基础行业例如电子器件和原件逐步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主体经济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受价格分化以及消费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今年以来,软件业收入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高出制造业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以上,特别是软件技术服务和嵌入式软件。
3.1计算机行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计算机行业中,个人消费成为主要元素,个人购买能力越来越强,反映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时,大学生以及上班族的消费量最大,但消费对象仅仅局限在中档消费水平。1-10月计算机行业实现收入增速22.7%,比产业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产品中层水平层次的占到52%。
3.2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速度略有回调。
今年自年初以来,通信设备行业发展速度始终低于全行业发展水平,1-10月实现收入6051.3亿元,同比增长9.5%,比上月提高0.9个百分点,但仍比全行业平均水平低10.2个百分点。通信行业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形势异曲同工,发展对象趋向于中层次消费。
3.3家用视听行业继续萎缩。
在电子消费行业中,家用水平呈继续下滑的趋向,家用音响,家用影院等产品越来越高端化,但经济总量却持续低迷,原因在于个人消费能力局限于中层水平,高端产品对消费者的诱惑力远远强于其他层次的产品,消费者是理性的,他们的消费能力会首先取决于他们的经济能力,在高支付水平下,消费者会认为产品的边际效用越高,但是经济能力的局限会打消高消费水平的念头,家用视听消费的萎靡就是最好的例子,消费者追求高质量的视听效果,但是诸如IPOD之类的高价产品是一种天位数字,比中层价格的其他类的视听产品的边际效用要高得多。
4.内外资企业产品类型呈现相反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受人民币不断升值、两税并轨等政策的影响,以往靠外资拉动的产业格局被打破,外资企业发展呈现出相反态势,相反内资企业今年表现较好,这是因为在产业发展状况中,产业转移效应还不够明显,区域间协作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东中西部采取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分工虽然有所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区域协调对话中的地位不平等。二是区域间的竞争多于合作,地方保护主义、市场垄断与分割现象突出。三是一些中西部地区定位不明确,产业优势不突出,忽视自身比较优势,片面把像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之类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从而造成地区产业同构的恶果,无法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
信息产业是第三产业中发展前景最为乐观的行业之一,服务对象面广,因此发展经济状况呈现很好的局势,其中最能体现经济原理的是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最能体现在信息行业中,消费水平和经济能力的切实反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经济学原理,这表明经济学原理无处不在,从生产要素到消费需求,层层深入,影响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因此,在认识经济学原理的同时,结合社会实践能够更好的认识理论,深化理解,对于以后正确处理和掌控经济运转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方向,因而在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正确理解消费正的消费倾向,能够更好的解决发展的问题。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从局部发展深化到整体提升,是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碧云主编经济学[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盛来运市场化取向制度改革[R]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07-11-30
[3]2007年1-10月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R] 中国经济信息网 2007-11-30
附录:
2007年1-10月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第五篇:经济学论文
论双十一带来的经济影响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连锁经营与管理3班
撰写人:陈超 学号:20154701
摘要:.......................................................3 1.崛起的“双十一”............................3 1.1巨大的网络账单.............................3 1.2对传统商场的影响.........................3 2.双十一中的经济理论...........................4 2.1双十一的需求理论.........................4 2.2双十一中的弹性理论.....................4 2.3消费心理分析.................................4 3.“双十一”中的欲望与效用.....................论双十一带来的经济影响和消费者行为理论
摘要: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崛起对我国企业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以淘宝为首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为表现形式的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电子商务的重要发展模式,11月11日,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淘宝、天猫两大网上商城策划发起了“双十一”狂欢购物节,掀起了一场令人瞩目的网购盛宴。
关键词:“双十一” 促销活动 经济理论分析 消费者行为理论
1.崛起的“双十一” 1.1巨大的网络账单
如今的光棍节已经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给广大单身狗度过的节日,而是成为了一个网购狂欢节的代名词。从2009年开始阿里巴巴首次以“光棍节“的名义展开的促销活动开始,今年已经是第七年的“双十一”狂欢节,912.17亿,这个数字也是今年淘宝天猫“双十一”全球狂欢节最终定格的数字。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68%的无线成交量占比,是超过4.67亿张的物流订单,是23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与,是又一中国网上购物的价格新纪录。不少电子商务的网站纷纷学习阿里巴巴的模式,搞“双十一”如今演变成了一个网络购物狂欢节。
1.2对传统商场的影响
在线下商场逢折必火景象难再现全国从多百货纷纷提前启动大型促销,以应对“双十一”网购的冲击。虽然有低价杀手锏和各种创新体验活动拉拢人气,但商场逢折必火的景象已难以重现,业内专家认为,未来百货门店收缩的现象会不时发生。百货大促人气两重天上百场秀、多位明星捧场,每一层都有真人模特、各式表演„„上周五,一场名副其实的嘉年华正式登场广百北京路店,加上低至4.8折的低价杀手锏,吸引了成千上万人涌向北京路。当天广百北京路店营收4000多万元,比平常的周末大促翻倍。而另一边厢,其中多家有做促销的百货公司,发现客流只是比平时略多,却不见人头涌涌的现象。虽然说接近年底,商家促销活动此起彼伏,但单纯的打折或返券已令消费者不再过多关注。新光百货相关负责人高萍认为,面对各种竞争,百货业不仅要拼价格,还要舍得花钱为顾客带来体验。但也有业内质疑,活动带来的人气只是短暂的,靠砸钱营造体验的效果难以持久。如此一来对传统商场造成的危害极大,造成许多小型超市无法存活纷纷倒闭。
2.双十一中的经济理论 2.1双十一的需求理论
需求法则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双十一”期间,淘宝、天猫发起了“五折”促销活动,部分销售商甚至推出了“一折”商品,还有的商家实行优惠券、返现等手段,商品价格比平时明显下降,造成消费者需求上升。网络购物相对于实体店销售来讲,具有快捷性、便利性和无地界等巨大优势,销售商众多,商品品种非常丰富,消费者可以在网络商城上对不同销售商的多种商品进行充分比较,选择余地大,市场的自由竞争度高。“双十一”期间,天猫购物狂欢节的参与销售商达到2万家,共3万多个品牌。商品数量、种类剧增,导致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市场需求上升。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销售商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供给也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出售的愿望,二是有供给能力。供给函数是一条由左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法则意味着商品供给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随着价格下降而减少。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销售商调低了商品价格,利润下降,部分销售商甚至出现了“赔钱赚吆喝”的现象,因而销售商不可能把所有商品都投放到低价网购的供给上来,而是限定了一定数量,这也是“双十一”当日,为什么很多消费者熬夜抢购、有人仍然买不到提前选中的商品的原因。退一步讲,即使有的销售商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不加以限制,但由于折价促销活动仅限于十一月十一日当天,时间限制了商品的总供给量。阿里巴巴及众销售商在“双十一”之前的营销造势,早已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积累了众多的消费需求,叠加效应使得购物节当日对于商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当日的供给量,就造成了“双十一”的供不应求,成就了一次网购狂欢盛宴。
2.2双十一中的弹性理论
从消费者群体分析,淘宝和天猫都属于B2C电子商务平台,其消费者基本锁定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些消费者年轻、时尚、接受新事物快,喜欢网购,但总体上收入水平不高,可支付能力有限,消费支出的很大份额集中在日常用品。这一特点也能从“双十一”热销商品类型上看出来。天猫方面的数据显示,在今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服饰品类占比居各大品类销量之首。在“双十一”购物节开卖仅一小时,天猫平台就已售出200万件内裤,连接起来有3000公里长;1小时内销售的文胸销量160万件,叠放起来相当于3个珠穆朗玛峰高度。此外,母婴品类商品在“双十一”期间也大受欢迎,例如奶粉销售突破50万罐,成交过亿元,销售数量可供全国2个月大的新生儿使用一个星期。然而手机、家具、首饰等高档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奢侈品等,销售情况就没有那么乐观。因此,“双十一”网购的商品多属于生活必需品。按照经济学常识,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大。这是从不同类别商品的需求弹性分析的。如果比较不同消费者群体对于同类商品的需求弹性,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高收入人群,参加“双十一”网购的年轻消费者群体由于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可支付能力有限,导致其对商品价格的敏感程度相对较高,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2.3消费心理分析
贪便宜或求廉心理,获得更多的让渡价值:打折,是双十一打出最响亮的口号;虽然大家心里明白可能有水分,但是还是怕自己错过占便宜的机会;而双十一还打出“仅此一天”的口号,则让消费者心理上更加紧迫,让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快速的转化成实际购买行为,以抓紧时间占便宜。
图方便,图省事:不用花大半天的时间去上街购物,然后大包小包的扛回家;网购能方便快捷的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并直接快递到家;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做出购买决策,却不受他人或环境干扰。根据对网购用户的调查,图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占55%,在网上能买到线下买不到的商品占22%,这是对此种心里的有力佐证。从众心理:双十一在网上造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总喜欢在热闹的氛围中做出购买决策;这也可能导致盲从,以至于买大量可有可无的东西。
寻找参与感:这么火热的全民运动,不参加的话,跟办公室同事就没有共同话题。
图炫耀,有表达的欲望:亲身体验双十一,过后再对双十一大加吐槽,或者进行各种晾、晒;表现欲借助全民运动得到充分满足。
有成就感、有面子:双十一过了,一包一包的快递到了你的办公室,瞬间,你就成为办公室的话题;而一旦买到又便宜又好的东西,不但十分有成就感,还能得到周围同事、朋友的一片艳羡,虚荣心一下子就得到了满足。
情感上的宣泄、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在情感上,女性希望获得男性更多关注的心理体验未能获得满足时,网购简单、便利,便成了女性调节心情甚至宣泄情感的方法;而且网购可以让无聊感和压抑感得到转移和释放,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买到了需要的商品,还可以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放松。
3.“双十一”中的欲望与效用
消费者消费商品的动机源于消费者本身的欲望。欲望即“需要而没有”,指一个人想要但还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里感觉。物品之所以能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原因在于商品恰好具有满足消费者某些方面欲望的能力。
人们的欲望是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动因,商品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消费者则依据商品对欲望满足的程度来选择不同的商品及相应的数量。消费者拥有或消费商品或服务对欲望的满足程度被称为商品的或服务的效用。一种商品或服务效用的大小,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或者一个消费者的不同状态而言,其效用满足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样,欲望驱动下的消费者行为可以描述为在可支配的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选择所消费的商品数量组合,力图得最大的效用满足。
在“双十一”网络购物狂欢节的浪潮中各种商品的大减价让原来有这种欲望而没有能力购买的人有了能力购买自己平时不能买到的商品,这样的活动刺激了广大不是很富裕的消费者有了平时不能消费的能力,大大的满足了消费者心中的欲望。人的欲望是具有多样性的,一种欲望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欲望也会随之产生。因此,人的欲望表现为无限性,当人们在“双十一”中满足了自己平时的小欲望随之大的欲望也开始产生。随着欲望的产生
4.总结
在这场“双十一”的网络购物狂欢中,得到利益最大的还是那些网络商铺的店家,他们通过降价,压价的方式大量的倾销自己的商品从而达到用数量上的最大化,通过增加商品的销售数量以量来达到自己预期的销售额。双十一让商家和消费者之间达到一种相互共赢的关系,商家达到利益最大化消费者通过这个活动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