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强县的十条意见
青委„2011‟500号
中共青川县委 青川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强县的十条意见
各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竹园经济开发区:
为深入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生态旅游强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青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按照建成生态旅游强
年努力,将青川建成生态旅游强县,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个,星级以上农家乐200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渡假区1个,国家级旅游示范村2个,省级旅游示范村2个。年接待游客达到16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6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以上。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青川成为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基本建成生态旅游强县。
二、完善旅游发展规划
(一)加快规划编制。进一步修改完善《青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县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县城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实施方案》、《唐家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及旅游产品报告》、《白龙湖滨水度假区规划》等规划。
(二)注重核心产品包装。突出地域特色,着力品牌塑造,注重景区核心吸引物策划,创新旅游产品,构建具有青川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以及专项旅游等多元化产品体系。
(三)加强规划统筹力度。保证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商贸金融、文化宗教、产业开发的有机统一,推进景区建设。
三、着力打造AAAA级景区
强吸引力,把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建成红色旅游精品景区。
(五)着力实施白龙湖滨湖度假区建设。以白龙湖为依托,以沿湖村落为基础,以滨湖度假为核心,加强旅游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加大休闲度假产品策划和规划力度,既抓滨湖度假乡村建设,又抓招商引资开发度假区建设,科学推进白龙湖度假旅游开发。
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一)加快旅游集镇建设。推进乔庄、青溪、关庄、沙州、三锅、木鱼等旅游集镇建设,完善市政和旅游配套设施,配臵完善旅游要素,打造一批旅游接待点。结合各集镇特点,搞好绿化和景观小品建设。
(二)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观光农业示范带建设,打造规模较大、色彩斑斓、变化有序的季节性特色农田、果园景观、花卉植被、水产养殖等景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精品乡村旅游点。按照国家级乡村旅游村、农业旅游示范村标准建设阴平村、大沟村、民兴村、江边村等,按照省级标准建设落衣沟村、青溪村、东方村、东河口村等。建成星级农家乐200户。
(三)加强乡村旅游管理。制定“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加强对“农家乐”、农家旅馆、乡村酒店的管理和指导,改善基础条件,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一)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重点打造“生态青川、美丽家园”区域品牌,围绕生态旅游目的地搞好策划包装,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突出展示青川特色品牌。
(二)有效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广播、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与周边景区联合,整合区域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展区域旅游市场营销;开展旅游网络营销活动,建立网上发布、推介、咨询、订购系统,开辟旅游宣传新途径。
(三)积极举办各类节会。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突出文化特色和景区景点特色,提炼鲜明的口号,设计鲜亮的宣传标志,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主要客源地推介活动。
七、规范旅游行业管理
(一)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制定和执行景区、旅行社、饭店、餐饮、购物以及“农家乐”的统一服务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二)健全旅游安全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和监管责任,建立旅游安全保障机制,落实安全教育、预防检查、事故报告、应急处臵、紧急救援、善后处理等制度。加大旅游监督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
创建成二星级饭店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三是购物区创A奖励。对创建成AAAAA级旅游购物区奖励10万元,对创建成AAAA级旅游购物区奖励5万元,对创建成AAA级旅游购物区奖励3万元。四是农家乐创星奖励。对创建成一星级至五星级的农家乐一次性分别奖励1万元—5万元。
九、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和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人人是青川形象,人人是发展环境”的意识,按照“转变观念、提高效率、增强服务、热情接待”的要求,做到观念上“敬旅”、形象上“亲旅”、行动上“重旅”。
(二)发展改革部门要围绕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建设需要,安排重点建设项目并纳入年度计划;交通部门要着力完善旅游交通设施,优先安排旅游景区连接道路;林业、水务、文物、农业、宗教、环保、扶贫等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予以重点扶持;电力、通讯部门要优先解决旅游景区相应配套设施,旅游线路、旅游景区实现通讯全覆盖;宣传、广电部门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为旅游业发展营造氛围;金融机构要开发和推广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增加对旅游项目建设的信贷规模。
十、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篇: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10号),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现就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人才强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创新型人才开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幅度提升企业人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引领企业做优做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目标。到2015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人才队伍,努力使江苏企业创新能力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集聚高地。企业R&D活动人员占全社会R&D人员总量的比重提高到8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9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9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160万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4500件。跻身中国500强的企业达到60家,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万亿元。
二、培养造就“四高”企业人才
3、以创新团队为重点,着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重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与高校、地方政府共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通过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集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组织实施“双创计划”、“333工程”和“汇智计划”,“十二五”期间,省重点引进100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20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资助2000名博士到企业创新创业;培养1000名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选派10000名教授博士到企业和基层服务,选聘500名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全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依托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千人计划”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
4、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培育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能力和素质为核心,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千名企业家EMBA培养计划、千名苏商海外培训计划、千人赴港培训计划、万名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十二五”期间,选派1000名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赴国(境)外培训,重点建设一支具有世界眼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战略企业家队伍。依托社会中介市场化运作,深入开展企业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大力培养职业经理人。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从2011年起,用5年时间,对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进行轮训,省级直接培训5万人次。建立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到2015年,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的比例达到25%。
5、以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发高水平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组织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工程,推进新一轮“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在重点产业和行业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选拔、培养和引进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大幅度提升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服务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丰富文化产业工作经验、熟悉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企业领军人才。着眼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济人等经营服务人才。
6、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大规模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适应建设制造业高地的要求,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和推广技能大师实践经验、精湛技艺和绝技绝活。重点从企业中选拔培养500名技艺精湛的“首席技师”。实施百万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依托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大型骨干企业、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等,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力度,继续实施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每年培养紧缺型技师、高级技师1万人以上。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强化技能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建设“远程技能培训网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的现代化。依托条件好、质量高、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实训能力的企业实训基地。
三、营造人才强企的良好环境
7、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设立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支持企业人才引进开发;各级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优先用于企业人才培养。积极发挥财税政策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开展企业人才发展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8、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多形式投资人才资源开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不低于销售额0.6%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符合研发费用有关条件的,允许加计扣除。鼓励企业不断增加职工教育经费投入,用好用足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9、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依托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以及市、县(市、区)引才计划,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提升企业人才国际化水平。鼓励企业以项目为纽带,采取咨询、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柔性”引才方式,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流动配置平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拓宽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渠道。每年举办“百所名校江苏行”活动,为企业引进重点院校毕业生搭建平台。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
10、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集成人才团队、项目平台、科技金融和服务保障等资源,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启动扶持资金,帮助协调解决相关落户、资金、土地、项目等问题,优先支持引进对象申报省级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项目,优先支持所在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各类引导扶持资金。省级重点资助的各类创新团队中,企业所占比例不低于50%。加快发展各类创投机构,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对列入国家和省自主创新目录的科技创新产品在政府采购时优先支持。
11、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对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人才培养和研发平台,给予专项资助,支持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科技人才到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其工作成效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依托企业承担的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和省重点人才工程以及科研、工程、产业攻关等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12、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机制。健全企业人才产权激励机制,推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倾斜。引导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鼓励企业对高端人才按国际标准支付报酬。对在我省企业创新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人才,“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333工程”培养对象,以及省“产业教授”,个人所得税根据其上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情况及所做贡献,按规定予以奖励,奖励总额原则上累计不超过30万元。完善企业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省委、省政府评选的“江苏创新创业人才奖”获奖人才中,企业人才所占比例不低于80%,表彰奖励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企业人才。
13、完善保障体系。研究制定企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企业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设立人才社会保障基金,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制定土地出让及相关建设规费减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相对集中的经济开发区和人才相对集中的规模以上的企业建设人才公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企业人才开展研发、项目承包、创业、兼职、流动等活动的法律保护力度。依法保护承担国家重点工程、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的人才及其合法权益。
四、加强人才强企工作的组织领导
14、建立工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强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人才强企工作协调小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经济和信息化、发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技、国资、财政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制定与产业、企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强企工作措施,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建立人才强企工作考评机制,考评结果列入人才先进县(市、区)评选指标。
15、加强基础工作。完善企业人才资源统计、需求分析和信息发布制度。扩大“人才特区”试点,探索建立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才服务便捷高效、政府管理职能规范有序的企业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优秀企业家人才库、职业经理人才库、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库、技师人才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促进企业人才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合理流动。
16、营造舆论氛围。注重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各地各行业先进企业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宣传作出突出贡献企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
意
见
为继续深入开展“重点项目攻坚年”活动,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支撑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立足我县实际,制订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项目是经济的载体、发展的关键,重点项目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大项目建设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对于积累发展后劲,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营造锲而不舍抓落实、雷厉风行干事业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谋发展、抓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建立健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拉动投资增长,以项目推动工作落实,为加快邯郸东部次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持续动力。
好项目、大项目有新突破,力争项目建设的要素保障、体制创新有新进展,力争在项目推进、项目服务水平上有新提高。
(三)工作重点
1、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抓好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大、能提升全县产业层次的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依托省级工业聚集区,精心谋划、建设一批拉动产业升级的龙头项目,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优势产业项目集中布局、集约用地、资源共享、配套发展。以项目建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严格控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协调推进一、二、三产业重点项目的实施。
2、突出招商引资抓项目。牢固树立“外商内商都是客商,内资外资都是投资”的观念,进一步扩展招商视野,更加注重业主招商、专业招商和“回归”招商,提高招商的成功率。抓抢国际和沿海制造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接一批项目落户曲周。瞄准国际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抓招商,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鼓励和推动现有企业新上项目,鼓励推动现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采取项目融资、产权融资、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吸引和聚集社会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对第一个提供招商信息、成功引进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
前期项目,作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分解和落实重点项目推进责任。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做到每个重点项目都有一名县级领导分包、一个牵头单位服务。
(二)建立重大项目推进工作调度机制
实行重大项目月通报制度。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每月向县项目推进办报送重点项目情况,由项目推进办会同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现场督查,按月汇总通报。建立重点项目季度观摩过堂制度。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到项目现场进行观摩调度,分包县领导和牵头单位负责人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存在困难和问题、下步推进安排,县主要领导现场对项目建设情况点评,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对下一步重点项目推进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三)建立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协调机制
纪检监察部门定期组织重点建设项目环境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逐一解决影响重点项目审批和建设施工中的突出问题,对“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理。政法部门定期开展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专项打击活动,对干扰破坏项目建设的市霸、街霸、地霸、村霸,强行买卖、强揽工程、强行装卸、强用水电、强占土地、强拿恶要等“四霸六强”分子坚决打击。有关职能部门要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超前服务、全程服务,帮助项目业主
目工作考核中占70%权重。组织部门把重点项目推进工作纳入县乡局级领导班子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未完成项目推进任务的乡镇和部门,年底须向县委、县政府专题报告情况,无正当理由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县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工作纳入年终述职考评内容。县委、县政府将制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奖励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
制发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2012-8-28 编
号:青政发〔2012〕44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加快理顺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招商引资工作,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区域开发、城市功能提升、财政收入倍增、人民生活改善结合起来,加快理顺招商引资体制机制,转变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高资源集约节约水平,加快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努力实现招商引资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今后五年,全市利用内资和外资规模力争实现“双倍增”。其中,利用外资突破150亿美元,利用内资突破3200亿元,利用内外资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40%以上。引进和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的各类总部企业或机构1000家以上。
2012年,全市利用内外资规模达到1600亿元左右,增长50%左右。其中,利用外资工作目标4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奋斗目标55亿美元,同比增长50%。利用内资工作目标1200亿以上,同比增长50%。
二、招商引资重点和招商方式
(三)重点招商产业。结合我市“十二五”规划、生产力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四大领域的大项目。先进制造业,主要引进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和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钢铁机械等七大产业高端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高端项目。高端服务业,主要引进金融、总部商务、科技孵化、商贸、软件及服务外包、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度假及会展等八大产业高端项目。现代农业,主要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交易、冷链等方面的高端项目。
(四)重点招商区域。按照“十二五”规划和城市空间布局,重点实施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中德生态园、北部新城、软件科技城等重点区域招商引资。依托高新区等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园区,通过集约利用土地,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在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取得新突破。依托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功能区等6个新增重点工业功能区,通过招商引资,提升存量、优化增量,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项目与关键技术。依托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重点规划金融、总部商务、科技孵化、商贸、软件及服务外包、物流、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度假及会展等35个园区载体,突出高端产业导向,招大引强,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
(五)实施产业链招商。着眼于引进产业链高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项目,重点实施七大先进制造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八大高端服务业产业链招商计划。围绕重点产业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盯住目标企业,找准突破口,锁定重大项目。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完善产业链条,以大项目引进带动产业集聚,实现产业招商的链条化、集约化、集群化。每一个重点产业招商都要立足本土优势,细化产业招商定位、链条打造和集聚区域,集中力量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全市力争形成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和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钢铁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金融、物流、商贸流通、软件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旅游等6个千亿级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
(六)重点推出一批招商项目。依托重点板块和园区,策划一批招商大项目,进行整体推介,招大引强,沿链引进、集群承接,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集约集聚的产业园区和功能板块,推动项目、产品、技术和服务加快向园区集聚。统一策划包装100个投资10亿元以上大项目,纳入市重大招商活动和推介计划。
(七)实施大企业招商。针对产业链招商和板块及园区招商,建立和完善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中央直属企业、民营100强企业、上市公司100强企业、大基金公司和著名科研机构的对接机制,积极主动地以招标方式进行招商。与全球知名公司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寻求专业咨询服务,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深入分析市场变化、产业转移趋势和龙头企业动态,明确项目承接区市(园区)重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需求,充分挖掘城市资源优势,以城市资源吸引投资。掌握目标企业对市场、资源、人力、交通等要素需求,明确招商引进目标、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积极跟踪对接,主动出击,建立领导联系大企业招商制度,实施高层推动和专业化促进,及时、有针对性地对接、满足大企业、大项目的需求,突出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形成龙头企业和大项目突破带动效应。
三、建立招商引资服务平台
(八)建立招商引资综合管理平台,加强项目统筹管理。尽快搭建招商引资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招商引资“一库、一站、一平台”。“一库”,即形成招商引资信息库,涵盖招商相关基础信息,将全市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或1亿元以上的在谈、签约、在建项目统一纳入项目库,明确项目投资方、建设内容、签约、开工、竣工、投产等节点要求。“一站”,即建成青岛市对外统一的招商信息网站,实现网上招商服务、预约洽谈等。“一平台”,即建设内部招商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行大项目动态管理服务和调度分析,整体联动,构建招商项目策划、洽谈、流转、签约、促建、开工、竣工、达效等一条龙协调推进长效管理机制。
(九)建立招商推介项目库。按照产业链招商、板块招商、园区招商、大企业招商思路,以部门和区市为主,规划策划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招商大项目,特别是投资5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招商大项目,按照“定产业、定目标、定载体、定责任”的要求,明确招商项目位置、面积、投资、产业定位和招商目标对象等,形成招商推介项目库,通过招商引资网站对外发布。
四、招商项目统筹流转和利益补偿
(十)建立招商引资大项目统筹协调推进机制。按照产业布局和区域规划功能,研究出台招商引资大项目统筹流转办法,统筹协调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促进区域招商引资协调有序开展,引导产业集聚和错位发展。
(十一)明确项目流转范围。将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内资项目,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投资的项目,纳入全市产业符合性前置审查范围。对不符合市级产业导向的项目,不予落地;不符合规划布局的项目,纳入统筹流转范围,以促进项目合理布局和土地集约利用。
(十二)合理设置项目流转程序。各区市(园区)负责提报在谈项目信息,由市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土资源房管局等部门进行产业符合性前置审查,凡不符合规划布局的项目,建议统筹流转,并提报市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
(十三)建立项目流转利益补偿机制。按照一定的标准,从税收、招商引资指标统计等方面,对项目转出相关区市给予补偿。凡是进行跨区市转移的存量企业,区市税收留成部分要给予转出企业区市一定的分成。鼓励区市间相互流转新引进的项目和企业,按一定比例分开统计招商引资指标。鼓励区市规划开发建设“飞地式”园区,相关补偿机制由区市间协商确定,市财政按一定比例让渡市级税收留成部分,补助相关区市。
五、招商引资政策和服务环境
(十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国家、省出台的投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积极研究创新招商引资政策,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创新招商项目建设用地、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投资效益及准入服务、高端人才创业等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经费补助、奖励力度,推动招商引资跨越式发展。
(十五)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对招商引资地方分成税收返还的支持力度。对引进的青岛市行政区域外的新注册企业,固定资产实际投资达到1亿元以上的,自项目产生税收起,5年内将上缴市级税收的50%返还相关所在区,以增强对重点招商大项目的吸引力。探索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执行工业用地政策,并创新产权分割出售做法。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等,符合公益性科研机构用地的,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地。对新设和引进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总部企业和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综合性优惠政策,通常应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倍优惠。对于经认定为需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投资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检查、罚款和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对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案件,由市政府相关单位受理查处,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快查快结”。
(十六)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切实加强电力供应,争取省物价和电力部门的支持,降低企业用电成本。落实服务业与工业用水、用电、用气同价的政策。进一步研究减、免、缓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有关政策。配套建设高层次人才住房、大学生人才公寓和蓝领公寓。
(十七)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洽谈、审批、开工建设和运营的全方位服务保障制度,搭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服务机制,推行“一站式”服务或一条龙式代理服务。对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并由项目所在区市组织专人或机构,代理办理各种手续。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切实保障行政审批全面提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十八)优化服务环境。优化信用、法律和人才环境。加强信用法规、信用道德、信用监督体系建设,搭建全市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平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标准和名牌战略,严厉查处各种侵权行为,保护创新创业成果。做好高级人才住房、落户、子女上学、医疗服务、职称待遇、专利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工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青创业发展。
六、加强对外宣传和招商推介
(十九)加强对外宣传。实行招商引资、旅游推介和城市形象宣传“三位一体”,开展蓝色经济核心区、西海岸经济新区、“世园会”等城市特色和品牌全球推介活动。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和各类平台,大力宣传青岛本土潜力、区域战略、比较优势和投资环境。针对不同类别的板块、产业、项目和招商对象,制定不同的招商推介方案,提高宣传推介实效。充分借助专家、企业、媒体和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力量,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报道我市投资环境,合力塑造“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的品牌形象。
(二十)强化招商推介活动。围绕确定的招商引资重点、方向和目标任务,搞好项目策划,组织开展境内外招商推介和洽谈活动。重点围绕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北部新区、软件科技城、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以及七大先进制造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八大高端服务业,加强对重点国家、地区和国内重点城市的招商引资,采取高层推动、专人跟进、代理招商等多种办法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形成高层带动、专业推动,各区市、各部门、中介咨询机构共同参与的招商引资新局面。
七、督查考核与激励机制
(二十一)加强招商引资调度分析。对项目策划和招商推介活动成果,要及时跟踪调度,促进项目签约落地。在招商项目论证环节,税务部门要提前介入,根据有关情况资料做好税收分析,为招商部门提供参考。对签约在建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达效全程跟踪和服务体系,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对重点在谈大项目,建立项目台账,落实领导协调、部门跟踪、专人负责的大项目招商推进制度,实行月调度分析制度,确保重点在谈大项目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挥招商引资的带动作用。
(二十二)加大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力度。制定科学完善的考评办法,将区市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每半年及年终组织考核。实行工作经费、招商奖励、产业扶持资金及各类要素保障与招商引资绩效挂钩。根据市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达的目标计划,核定各部门招商工作经费,并按照考核结果,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政府部门、区市(园区)兑现补助奖励政策。根据考核情况,对招商引资成效突出的区市和园区,市政府优先安排土地、能源等要素指标。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评先评优。鼓励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根据引进项目类型和实际到位资金额,由项目承接区市(园区)给予适当奖励。
八、体制机制和责任分工
(二十三)建立统筹为主、统分结合、部门和区市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市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招商引资的重点、方向和计划目标,统筹产业导向和区域功能布局,统筹市级重大招商活动,统筹招商引资政策、重点项目流转和区市利益补偿等全局性的工作。
市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划制定、督查检查、汇总分析,建立和管理招商引资综合管理平台,跟踪重点大项目推进落实情况。研究汇总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规划,研究实施重点项目流转和区市利益补偿办法,研究制定考核办法,并督查实施。负责市领导联系大企业、洽谈大项目有关服务工作。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和交办的事项。
形成部门、区市联动的工作机制,部门按产业、行业作为定向招商第一负责人,协同区市负责招商引资目标计划细化分解,以及落实、督查、总结、考核。具体包括对外、对内招商两套协调机制,按产业牵头部门分工推进机制,按区市、园区的落实机制。各套机制都要明确责任部门或区市、园区,明确责任承担单位、责任人,确保有效运转。
(二十四)建立统一的目标责任体系。按照上述运转机制,由市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将内外资招商计划目标细化分解到各有关产业部门和区市(园区),报经市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整合形成各产业牵头部门和各区市(园区)统一的招商引资计划目标,统一下达实施,形成统一的目标责任体系。每年的总体招商引资计划目标,要在市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后,一周之内分解、下达、实施。市政府领导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对口抓好分管领域的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工作。
各综合服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协助部门和区市(园区)做好区域功能规划定位、产业发展布局、土地和海域利用规划、项目审批建设和投资服务等工作,创新项目审批流程,加快办理审批手续,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各区市(园区)、市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措施,明确责任,加强督查考核,狠抓落实,努力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跨越。
青岛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2012加快产业集聚区推进意见
濮阳市统计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实 施 意 见
(讨论稿)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区”统计工作的意见》(豫统文„2011‟64号),《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统计基础建设发展规划》(豫统文(2011)183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加强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三个提高”,结合“四大工程”建设,按照“五项基础”建设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水平,推动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2012年,我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统计组织;加快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实现报表联网报送;加大统计业务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争取通过一年的努力,形成机构 1
人员到位、制度健全、工作规范、职能完备的统计工作机制。具体目标为:
1、统计机构人员落实到位。产业集聚区要设立能够独立承担统计工作的机构,配备统计人员3-5人,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配套设施,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机构人员全部到位,落实好办公条件。
2、统计业务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要按照
《河南省“三区”统计工作规范》文件要求,制订产业集聚区统计规章,建立健全统计工作制度,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审核、上报等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统计台帐,分类整理统计资料。产业集聚区根据《河南省“三区”统计业务规范化建设测评标准》,对照测评内容逐项进行打分,定期通过统计数据采集处理业务平台进行网上自评,2012年底8个产业集聚区规范化建设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示范单位标准。
3、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要保持与省市县网络畅通。产业集聚区内的“三上”企业”要积极开展联网直报工作,2012年6月底实现全覆盖,在企业一套表推进中发挥带动作用。实行联网直报的单位都要通过网络直接向省数据中心报送原始数据,各级统计部门不得代替调查单位上报数据。
4、统计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区”应配备与统计
工作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确定统计负责人,保持统计人
员的相对稳定。年内,要对“三区”统计人员队伍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
5、统计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根据“三区”统计
制度,市统计局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及核算等专业科室要负责做好“三区”“三上”法人单位名录库管理、主要经济指标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源消费等统计工作;县区统计局负责传达部署上级统计部门有关开展产业集聚区统计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制度,对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统计工作进行指导,开展业务培训;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具体承担产业集聚区基层报表的收集、整理、审核与上报工作,对本区的数据质量负责。形成各负其责又密切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根据全市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领导小组的分工,继续实行市局领导包县区的工作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2、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2012年继续加强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市统计局联合相关部门成立督导组,每季度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产业集聚区的各项建设情况进行排序,并对排序情况进行全市通报。
3、强化考核评比,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统计水平。今年年底,全市要对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评
比表彰。同时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将继续作为各县区规范化考核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各县区年底综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凡是产业集聚区统计基础建设没有完成目标的,不得评为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4、建立产业集聚区抽查巡查制度,努力提高数据质量。2012年对产业集聚区数据波动幅度较大,增长速度过高等异常现象,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数据质量抽查,市统计局组织核算、工业、投资、贸易、能源、普查中心、服务业等有关专业对集聚区中每个企业的主要统计数据和全部单位数进行抽查核对,并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抽查制度,确保数据质量的提高。
5、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发展。年内,在产业集聚区
统计基础建设方面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召开经验交流会,交流先进经验。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统计基础建设,加快统计发展。
6、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年内,市局要
举办1期培训班,对产业集聚区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