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孩子的心理营养
“补钙、补脑„„千万不能让孩子缺了营养”,当许多家庭将培育后代的注意力放在生理营养上时,心理营养的缺乏日渐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目前,我国有8%到10%的儿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17岁以下的儿童现有3000万人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们一所精神病院曾经接诊过6岁孩子患抑郁症的案例。我们的孩子不仅仅需要的是身体的营养,还需要心理的营养。
孩子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是 0-3个月期间,无条件的接纳。其实咱们国家,在西汉时期就有胎教,还有刚才这位妈妈说过的怀孕时期的情绪问题。无条件的接纳是从你怀孕就开始的,你是意外怀孕,还是内心接受这个孩子的,孩子都可从潜意识里体会到的妈妈的情绪,刚出生的孩子,最一开始体会到的情绪就是痛苦,通过妈妈母乳喂养,特别是及时喂养,让孩子知道我是最重要的,慢慢地体会到愉悦的情绪。0-3岁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更是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母乳喂养过程不仅仅是提供孩子充足的营养,在喂养过程中,妈妈一定要和宝宝目光的交流,身体的抚触,都会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的无条件的接纳,妈妈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会发展 孩子的无所不能感,无所不能感就是最初的自我认可度。
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孩子对妈妈的要求是:“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 我们很多的白领妈妈们,在生了孩子会出现
情绪焦虑,抑郁等情绪,会不自觉的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体会情绪的能力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强。我们每一位成年人成长到现在,小时候的一些情绪体验一定还在你的脑海中,遇到一些事情会激发出来,呈现出来,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本体胺有个笑话说法:男人也有本体胺,说男人临死之前一定渴望拉着初恋情人的手,而女人临死之前,一定渴望拉着孩子的手,所以有句老话说:宁舍当官爹,不舍讨饭娘。可见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力。
母亲喂养能够去除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人工喂养容易造成孩子敏感和焦虑。所以人工喂养的孩子一定要每天给孩子做身体的抚触,亲吻,母亲带给孩子重要的是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他感受幸福的程度会高,感受不到饿就喂奶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倾信别人,凡是饿得不得了,猛哭也没有人来喂奶的孩子长大后不容易信任别人。
因为0-6岁是各种敏感期的培养关键。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如何保证妈妈情绪稳定呢,关键是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是送给孩子一生的礼物。在孩子 头三岁成长过程中,妈妈会承担很多,此时婆婆上阵,代替父亲上场,其实家庭中男人不管多忙,一定要守在妻子身边,给妻子极大的安全感,这样妻子的情绪稳定,才会传递给孩子安全感。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体验他的成长。比如2岁左右的孩子会喜欢说不,这是他成长的标志,并不是他不听话了,妈妈应该很欣慰的看着他去表现。给他抹布,让他干活,给他小活,让他去干,给他好吃的,让他去分享,分享能力就是从现在开始的,不懂分享的孩子他就会很焦虑,他不知道在人群中如何去表现自己。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这些营养,没有无条件的接纳,没有成为他重要的人,他就会一直去找。
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所以大家都知道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了,不仅仅是吃其他食物,也是心理成长的一个起点。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把添加辅食的时间改在了6个月添加,也是对现在孩子情况的一个调整,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你会发现一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只要妈妈在一旁,他就放心了,就会去玩了,突然看不到妈妈了,就会脾气暴躁起来。美国科学家做个试验,请妈妈和孩子一起参与,孩子在玩,然后妈妈走开了,结果显示:60%孩子看到妈妈回来后扑到怀里大哭,然后又回到原地玩去了,我们叫安全型孩子;20%孩子看到妈妈回来了,又哭又咬,不断打妈妈,攻击型孩子;20%孩子看到妈妈回来了,看了一眼妈妈没有反应,继续玩他的,这是回避型的
孩子,这些孩子把对妈妈的恨深深的埋在了心底,不信任所有人,不愿显示自己真实的感情。60%孩子安全型因为及时宣泄,情绪得到了释放。最怕的是攻击型的女孩嫁给了回避型的男孩,女孩每天都会问,你爱我吗?当我和你妈妈同时掉水里了,你会救谁?但是回避型的男人不回答。说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学会让我们的孩子真实的把情绪表达出来。
家庭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只要爸爸爱妈妈,这个家庭就是稳定的,同样,妈妈爱爸爸,也是稳定的。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有对夫妻要离婚,一直瞒着孩子,但是13岁的孩子一到学校就头疼,进不去学校门,所以他就在家休养了。来咨询,孩子说了实话,我很怕爸爸妈妈离婚,他们以为不知道,其实我感觉到了,我怕妈妈一个人在家想不开,所以我不放心,不能去学校,我要保护妈妈。在家庭关系中,孩子是洞察父母关系的镜子。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他感觉不到,出生三天孩子就可以感受到你是不是在爱他?
0-3岁抚养重点: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安全引导。特别提醒:孩子要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如果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那也看一下看护者的性格,是否积极,阳光,正向,热情,这样才会给孩子
一个极好的带动。
0-3岁有一项训练,非常重要,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都是在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这一阶段是孩子学会控制大小便的时期。通过控制大小便建立起自我的控制能力,也建立起最初的自信心,是一个成年人自由意志的起源。控制大小便的训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大家说,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大小便?出生8天到56天是孩子行走反射关键期,只要扶腋站立,孩子会出现行走反射,过了56天就消失了。控制大小便的训练,心理学上叫肛欲期,是自我意识的训练关键期,你会发现大概2岁左右的孩子,专门在大家要吃饭的时候,他表示要大便,而且乐此不彼,一定要满足他的愿望,在大人面前大便,也是他成就感的一种体现。
到了4岁-5岁的时候,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大家知道吗?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感,自我认可度来自于父亲。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特别是父亲对女儿的赞美之词, 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没有得到父亲认可的女孩,会容易出现早恋问题,她一直想寻找到认可她的那个人,而且在成年后也会问对方那个问题,你到底爱不爱我?自信带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是什么呢?有这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人。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父亲在家庭关系中,只需远远的赞美,远远的欣赏,必要的支持就可以了,美国人说过一句话,父亲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好好爱他的母亲。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到学校去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发展2个方向,及时的鼓励,他会很勤奋,太低的评价,过高的要求,他会很自卑,很有挫败感,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
看到这些问题,各位想到了什么,也就是说,你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如何去处理?当你遇到不同意见,暴跳如雷的时候,孩子也会模仿到。我们每个孩子都会无比忠诚于自己的父母的性格,情绪,特质的,大家请记住,我们创造的家庭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的孩子会带着原生家庭文化组建他们自己的婚姻家庭,两个人的结合不是单两个人,而是两个原生家庭文化的结合体。在这个时期,行为模范最为重要。你睡懒觉,还让孩子早起,不太可能;你看电视,让孩子安心学习,也不是现实的。记得一位农民培养出了一位大学生,记者问他,秘方是什么?农民回答说,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也在看书。其实我不识字,但让孩子知道爸爸也是爱学习的。如果我们给足孩子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三岁看老,七岁看大,这些都是有心理因素在其中的。
心理营养贯穿每个人的意思如果没有,有缺失,在成长过程中出
现很多状况和问题,早恋、叛逆、自我缺失,甚至人际关系障碍„„
6岁-11岁 是创造力发展心理营养。抚养重点:给孩子尝试错误的空间,发展好奇心,就是允许孩子犯错误。我发现很多妈妈们,从上小学开始,弦就紧上了,开始完美主义打造孩子,开始比较别人家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赞美,认可,这样才会对知识有渴求度,这个时期,依然需要妈妈的无条件的接纳。曾经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对我说,不想活了,我很惊讶,为什么,他说,妈妈从我上学开始,就只听老师的话,不听我说话,我太孤独了,我不好。
每个人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珍品,不可复制!玫瑰有玫瑰的特点,小草有小草的可爱。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就会影响到他今后如何与权威相处,如果他和父亲处理不好关系,自然以后跟权威也无法相处。在家庭关系中,他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进而会影响到今后他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现在都是一个孩子,竞争合作关系的培养,就得多带孩子到同龄人群去历练,去培养。一个孩子在他的原生家庭中学到的沟通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整个社会关系。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人际关系障碍。一个优秀的父母,首先就是要做好你自己,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一段亲密而美满的婚姻关系,才会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在这个家庭中感到快乐,从而健康成长。只要想好该如何做好你自己,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信任、肯定、欣赏自己,孩子才会从你身上学到更多。做好自己,就是最快的捷径。
所以各位亲爱的妈妈们,此时来到蝴蝶妈妈群中学习,我们的成长才会带动孩子更好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不会照书长,所以我们要爱的力量去关注孩子!
第二篇:0-18岁孩子的心理营养
0—18岁孩子的心理营养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你们的朋友周敏,很开心能在每个周五的晚上7:30与大家准时相见,走在幸福的教育路上,我要陪伴你们一起,感受孩子成长的喜怒哀乐,也感受优秀父母的自豪与幸福,跟我一起学做优秀父母。
在我初为人母的时候,经常听到很多育儿的观点,比如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能抱她,否则孩子就会变本加厉,以后更是动不动就哭。当时很多西方的观点就是要让孩子独立,说我们中国很多父母就是太溺爱孩子了,造成了很多小公主、小皇帝。那时候的我,还没有从事教育工作,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于是在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当孩子哭闹,我就会对她讲道理,让她不要哭,她越哭,我越不抱她,不断跟孩子谈道理,谈条件,比如我会说:“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不许哭,妈妈讨厌不讲道理的孩子”“你听话一点,妈妈就陪你玩”等等。过了很多年,当我了解了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营养以及和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后,我才明白我自己当年错得有多离谱,带给了孩子很多的伤害,但好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我做了一些弥补。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孩子成长的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教养方式和心理营养都不同,第一个阶段在孩子的0——3个月,第二个阶段4个月——3岁;第三个阶段4—6岁,第四个阶段7—12岁,第五个阶段13——18岁;
孩子的第一个阶段最重要的心理营养就是无条件的爱和我很重要;此阶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的。我饿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帮我整理;我冷了热了,就需要帮我加减衣服和被子。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样,他们要以我的需要为己任,全面呵护我的需要。
此阶段的心理营养更多是妈妈给予的。在这个阶段孩子哭闹是一定要立刻解决的,必须立刻抱起孩子,并帮助孩子呵护她的需要,抱孩子的时候还应该略有力度,让他感受到妈妈的爱。
第二个阶段:4个月到三岁,需要的心理营养就是安全感; 第二个阶段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4个月到18个月,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学会爬行,学会走路。爬出去爬回来,走出去走回来,主动选择离开,需要安全时自己就会回来。此时心理营养是妈妈要允许他出去也要允许他回来,很自然的离开,很自然的回来。如果妈妈自己没有安全感,她在此时期最恐惧。
孩子到了18个月至3岁,在这个阶段是开始听到孩子说“不”,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开始不听话,开始自私,玩具和物品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这个阶段是孩子自我意思的萌芽期,孩子一方面对家长非常的依赖,另一方面开始自我探索,经常会有心理学家提起可怕的两岁,就是处在这个年龄段。这个阶段的小宝宝,喜欢把东西到处乱扔,喜欢把手放进小洞里,不喜欢别人玩自己的玩具,还有很多小朋友,吃饭的时候经常跑来跑去,有的老人家会追着喂饭,其实这是锻炼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时候;可以在家里放一些框子,让孩子把玩具扔进框里,吃饭的问题一定不能追着孩子喂饭,先调整好孩子的作息规律,少吃零食,给孩子创造好的饮食环境,如果不是身体问题,不吃饭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饿一顿,不因孩子的撒娇和哭闹破坏规则,温柔而坚持正确的饮食规律,孩子自然就不会追着喂饭了。
3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初期,安全感足够的孩子,内心更有力量,更自信,遇到困难也更愿意面对和想办法解决,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
1、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即便有争吵,有冲突,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2)妈妈的情绪稳定,越稳定越安全;
这个阶段心理营养没有满足的孩子,孩子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上幼儿园会比较困难,孩子的行为表现出非常粘人。
3岁前,孩子通常没有记忆。你可以回忆一下,尽量往最小时候回忆,看一看你记得的最早的事情发生在几岁?通常都是在3岁以后,如果你有记得3岁前的事情,请你要注意观看一下,那是什么事情了,通常来说,那一定是对你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情,所以你才会记得。为什么孩子3岁前基本没有记忆,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与妈妈是“共生”关系。孩子没有“我”的概念,把“我”和“妈妈”视为一体。没有“我”,也就没有关于“我”的记忆。如果妈妈(也可以是其他人,只要这个人是孩子认定的“重要他人”)不见了或发生事件,孩子就会不安。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需要慢慢、慢慢地一个过程,来慢慢、慢慢地把“我”和“妈妈”逐渐分离,通常情况下,孩子在3岁过后,能够顺利、自然地完成这个分离过程。3岁以前孩子跟妈妈是一体的,她会感受妈妈的感受,妈妈的情绪和焦虑会传染给孩子;
可以给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现,要求是温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软的,比如毛绒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
3岁前,孩子比较粘你,但是到了4岁,他就能离开你跑的远远的也不会回头。
第三个阶段:4—6岁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真正的自我意识,此时爸爸的陪伴尤为重要,因为孩子需要从爸爸身上获取肯定、赞美、鼓励、认同的心理营养。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有底气,遇到挫折时有力量去面对,是孩子心理上是守护神!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1)人生价值观,(2)自我概念,(3)性别认同。前两项妈妈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需要一致性表达。性别认同只有爸爸可以做。要对女儿表达: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女儿(女性认同)女儿16岁之前称呼女儿为女儿;要对儿子表达:你是我的好儿子,你真像我啊(男性认同)。同性恋的出现固然有社会因素,但我们的家庭似乎有更大的责任啊。
爸爸对孩子的承诺是:(1)孩子,需要我时,我就在你的身边,不要怕。(2)孩子,我允许你犯错!
最伤害人的两个场所: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家庭。让孩子成为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妈妈很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价值感自信心的来源,爸爸很重要!
孩子如果容易发火、行为偏差,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问题包括母子、父子关系!情绪在孩子内心深处难于消化,积累了很多情绪,也可能导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梦多。中国的爸爸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亲近。没有时间交流沟通,一见面就教导!在这个阶段,关系比教导更加的重要!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没有很好的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到了青春期就很容易追星,容易早恋,所以让孩子情绪平和是非常重要的,而处理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的学习力、记忆力、注意力会提升20%。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哭闹的话,不用马上抱孩子,也不需要马上跟孩子讲道理,要处理事情先处理心情,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绪是第一步,让孩子在负面情绪状态下待一会,和善而坚定对待孩子,等他情绪过后,可以抱抱孩子,跟他讲你的感受,比如刚才的行为爸爸妈妈很生气,再跟他讲道理;
第四个阶段7——12岁
刚出生不久,孩子感到有人无条件的接纳他,认为他很重要,接下来的安全感使他能够独立,然后得到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以后,孩子能够拥有这些心理营养,就能够自己选择去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总之,未来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决定7岁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如果有,孩子自然会有生命力,如果没有,他就会耗费大量生命能量,去寻找未被满足的心理;
7岁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就是学习、认知、模范具体包括:①如何处理生活上的难题,方法及态度。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③如何处理情绪。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同时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
第五个阶段:13——18岁;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尊重、信任、自由选择
这个阶段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3—15岁
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后一次补充心理营养的黄金年。因为孩子在12岁之前缺失的心理营养在13—15岁时爆发年,渴求最强烈。父母的做法是:(1)接纳他;(2)重视他:花时间和他在一起;(3)模范:让他有时间去模仿父母。我女儿上初二那年,成绩像过山车一样,忽好忽坏,那一年我又怀了小儿子,女儿的状态非常不对,经常在我这求关注,她发现我关注她的成绩,她就用成绩的起伏来吸引我的注意。当时让我非常焦虑,找了很多老师给她补课,但都效果不理想,我甚至自己亲自去复习初中的知识点,给她讲课,有时候甚至示弱,让她当老师给我讲,但都收效甚微,成绩始终起伏不定。我深深明白重复旧的行为只能得到旧的结果,于是我去进修心理学,跟着香港的张国维博士学实用心理学NLP,当我明白这都是因为孩子早期心理营养缺失造成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特别是弟弟的出生,更让她内心恐慌失去妈妈的爱。我明白了只有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让她感受到妈妈的爱没有条件才是最好的方式,于是当我不再关注孩子的成绩,反而关注她的情绪,她的朋友,她的快乐和喜悦,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成为女儿榜样,我发现当我改变了,孩子自然就变了。女儿周末回家,我不再问她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而是问她周末怎么安排的?如果她只说了学习,我还会跟她讲要劳逸结合,当我关注的是孩子自身,接纳她所有的缺点,给了她尊重、选择的自由的时候,和孩子相处起来就很愉快了。
16—18岁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日记不能偷看,进孩子的门也要先敲门经过他同意后进去。多给孩子一些拥抱,给孩子选择的自由!
生命的原始状态必然是渴望人见人爱,被人喜欢和接纳,而孩子知道自己行为偏差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为什么乐此不疲呢?合理的逻辑必然是孩子需要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比得到别人的喜爱更重要,那就是孩子不同年龄段需要的心理营养,当孩子被滋养以后,他才具备爱的能量,一旦孩子和他重要的人关系改善,孩子才会变得更有朝气、更快乐、目标更明确,我们每一个家长都需要思考,孩子在我们身上得到的到底是什么?
父母改变1%,孩子改变100%,我们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你的聆听,希望我们共同见证孩子的进步,让我们一起成为智慧父母。下次我们的分享主题是:如何鼓励、表扬孩子!谢谢,下周见!
第三篇:心理营养孕育自信乐观的孩子
心理营养孕育自信乐观的孩子
“心理营养 ”这个词现在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它是由马来西亚藉华人著名亲子专家林文采女士在2008年提出来的。
与其他物种不同的是人具有生物和精神(心灵)两个系统。身体的发育、健康成长需要物质营养,心灵的健康发展需要心理营养的滋养。如同一粒种子,要有阳光、雨露、落在适合的土壤里,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力才能得以萌发,茁壮成长为它本来的样子。
摇篮中看似柔软的孩子生命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潜能。孩子天生就有应对生活的潜能,具备那种在环境中寻找出路的潜能,而他的这种天分足以应对他的生活。如果孩子发展出足够健康的自我,他与生就有的应对生活能力的天分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Ppt 北大自主招生的十六字方针:热爱北大 心系天下 人格健全 成绩优秀
人格,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的工作模式,当遇到问题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情况,它引导着你的所思、所感、所行。现实生活中为什么遇到同样的问题、困境有的人退缩、趴下甚至被击倒、崩溃,有的人却能顶住压力走出困境或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与逆境相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后者往往具有“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 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乐观.充满信心和希望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如何才能培养出乐观、自信的孩子呢?
天性的理念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人的基本渴望。
不少家长明明知道责备、训斥、唠叨、严苛、说教、打骂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却又周而复始呢?在其众多的原因中常常有一个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孩子天性就是爱捣蛋、想偷懒、贪玩、不爱学习,一定要严加管束,所以他们焦虑、甚至抓狂。养个孩子弄得家里鸡飞狗跳,一定是家长的方法出了问题。想法决定行为。再好的育儿方法理念偏了用起来会走样,也很难达到你想要的好结果。
那个摇篮中柔弱的孩子,渴望被人接纳的,被人喜被人爱。渴望人见人爱。在与抚养人的互动中孩子会发现他做了什么、什么时候父母和照料人会认可、会喜欢,他会尽力去做那些被成人认可让成人喜欢的事。这时候父母、抚养人的肯定、赞美和鼓励如同甘美的雨露和阳光,滋养着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了解这一点你就会对孩子有一个基本的信任,相信孩子的天性是向善向上的。有这样的信念,在用心理营养育儿的过程中才会淡定,才会去学习,才会坚持科学育儿法,才会萌生育儿智慧,才会有效果。
可是,有些我们有些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你说过这样的话吗?
我怎么那么倒霉,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猪脑啊!
才上小…就考这样,我看你上…,完蛋了,你!
考这样还有脸回家!
整天就知道吃、玩,白养你了,没出息的东西!
看看人家××,你怎么这么不争气,脸都给你丢光了!
你这么不乖,我不要你了!
你给我滚!
废物 丢人 蠢死了 猪脑
是人都比你强 你怎么不去死
—— 摧毁孩子自信和自尊的话语!惨烈的语言暴力——
满心是爱 满嘴是伤
也许我们不是故意的,只是心情不好,也许我们认为这是在教育孩子,却没曾想到对孩子造成心灵的伤害。孩子:“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听到爸爸妈妈这么骂我,我真的很伤心;
多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是骂(打)我,能多夸夸我抱抱我。”孩子还小,无法区分父母满嘴的伤背后的爱。只要父母一句“我不要你了”,孩子就陷入了绝地: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还能去哪里?我完蛋了。这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弥补的心理伤害。
去年武汉跳楼初二男母亲当众扇耳光
自尊被辱 面子丢尽
人的需要层次 自我价值感是要询问一些根本性问题:我是谁······,我有价值吗?我最亲近的人接受我吗?我对自己有什么感受?一个孩子如果感觉到 “爸爸妈妈是喜欢我的、爱我的”,感觉到“小朋友(同学 同伴)爱和我一起玩”,他就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在生活中假如他经常有“我是可以的”、“我能行”的体验,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萌发出自信,真正源自内心的自信。当孩子感到被爱、安全、自信时,就会积极主动的探索周围环境、与人交往。父母的肯定与鼓励,这些存在于潜意识中被赞扬、被肯定、被爱、被鼓励的记忆与体验,是孩子人生亮丽的底层代码。尤其是上了小学以后,孩子学做事学交往,开始系统的知识学习,出错、挫败的经历增多,需要更多地被接纳、被理解、被支持、被鼓励。由于你的肯定、接纳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可爱的,更有信心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Ppt 切忌“三不做”
◆ 不伤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孩子做错事说事不说人,不说贬低人格的话;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做对
采用挑剔或骂的来纠正的错误,是不可取的。
◆ 当众不责 不要当众让孩子感到羞耻
◆ 家长本身不要太焦虑
“三做”:无条件接纳,肯定、赞美、鼓励,示范
1.无条件接纳
接纳孩子: ·犯错 · 成绩起伏 ·情绪波动 · 不完美
·天生气质、个性不同
·优势特长不同
·孩子天生气质个性各不同,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安静少语有的活泼好动,有的细致敏感有的神经大条; ·有的擅长运动有的会读书有的动手能力强;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接纳你孩子本来的样子
·接纳孩子成绩的起伏,接纳孩子情绪波动,接纳孩子不完美,接纳孩子会犯错,学习进步有一个过程,改掉一个坏习惯建立一个新的好习惯也需要时间,很多时候不是一说就立竿见影,马上立地成佛。要耐心要等待,接纳孩子改变的过程成长的过程。
无条件接纳的另一层含义是不接纳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接纳他是你的孩子,接纳他这个人。
尤其当孩子处在低谷时,你的接纳会让他感受到父母不离不弃,使孩子有勇气直面困难。
不要让孩子长期生活在学习成绩的阴影下。如果孩子在学业上难以达到优秀,让他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就感。
2.肯定、赞美、鼓励 ①②③④
赞美与鼓励一样吗?
赞美——得到好的结果;鼓励——付出了,努力了但没达到理想的结果
(1)赞美
·有的家长觉得赞美孩子很容易,自己经常这样做,但用多了效果不大
·有的家长认为太多了孩子会翘尾巴会骄傲
对于这些家长:
建议1.赞美具体的好行为,做得好的事,不是笼统地说“厉害、很棒”;例:······
建议2.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而行:自卑的多说;能力强的在他付出较大的努力时说
·赞美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肢体动作、表情,适当的给予物质奖励或孩子需要的方式。
有的家长一提到自己的孩子气就不打一处来,说孩子整天就是气我,没什么好表扬的。对于这样的家长,我想你平时没少数落没少骂没少唠叨吧,孩子变好了吗?没有吧,否则你不会想不来有什么可表扬的!这种情况亲子关系一定不和谐。那就试试用一个新招:“日念一好”,每天发现孩子进步一点点,不仅是学习方面,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对待长辈、手足相、待人接物处等方方面面,看见他做好的地方哪怕不起眼的一点点并说出来,也可以写在小贴纸上,黏在墙上,让他知道父母看见了。先做21天每天日念一好。期间他那些毛病只要不触碰道德底线不影响别人的睁一眼闭一只眼忽略它。你要真真切切的发自内心去看见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由衷的赞美欣赏他。一开始你会不习惯,夸孩子会觉得别扭,孩子也因为不习惯会觉得怪怪的。你就带着别扭坚持去做。可以想象当你发现孩子好行为时,你的心情会怎样?欣喜、愉悦?坚持做,看看你们的亲子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孩子会发现什么变化。
日念一好:“看见的一件事或行为···,我的心情或感受···,对孩子的评价···”
(2)鼓励
通常在孩子信心不足,或者努力了但目标没有达到,甚至遭遇挫折,孩子常感到失望、沮丧、难过甚至丧失信心。
允许出错
孩子学习一项新的东西(知识),从开始学到完全掌握是要有个过程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出错是免不了的。
很多家长习惯采取批评、挑剔的态度来纠正他们的错误,可你知道吗,这种做法会有以下的负作用:有时无形间会增加孩子的错误(在生气、害怕、怨恨或紧张的情绪下,孩子的思绪无法集中在学习的思考上,反而会一再出错);甚至会让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并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只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
如果我们有面对不完美的勇气,允许孩子从现在的错误中,找到解决方法,逐步走向成功,那才是真正的学习与成长。因为这次失败并不意味这下一次也不能成功。
这个时候()孩子遭挫败时激发勇气的鼓励的三个层次:
①共情,表示理解他的感受和心情,跌进去和他一起待一会儿;
②探讨问题的原因;
③寻找解决方法
【案例】孩子又没考好
a.“你这段时间很努力,可还是没考好,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心里也不好受”(停一停,肢体动作)(共情)
b.“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找原因)
c.“怎么才能考好?”(找方法)
也叫做: 让孩子感到有希望的话术
(3)定一个小目标,每次进步一点点,及时肯定,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孩子看到希望
{过渡}
肯定、赞美并不是一味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不是放纵和娇宠。我们知道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养分,也需要整枝。孩子成长也需要立规矩,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才能成为一个有德有才对社会有用的人。
“温和而坚定” 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律、培养责任感、养成好习惯的有效方法。
(3)实施“温和而坚定”的三要素
① 使孩子感受到你在乎他(温和)
② 内心有清晰的规则(坚定·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作什么)
③ 坚定地执行,不仅是这一次(坚定)
Ppt 每日三问(积极的看见)引导还孩子看生活中积极的地方 乐观
今天你快乐吗?
今天学校里(或班上)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今天学到什么新的东西(知识)? 今天哪节课上学的东西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鼓励
孩子的自信自尊,来自于成功经验的累积和父母长辈的肯定,从这当中感觉自己是最重要的、被爱的、有价值的、有贡献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让他从做自己当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随之而来的就是自我价值感;即使遇到挫败,一个孩子被激励、被肯定、被感动过,他就会更努力!
★在结束这个演讲的时候,特别想对此刻在聆听的家长朋友们说一声:请您用心理营养滋养孩子的心灵,积极的养育,让孩子的生命之花灿烂绽放!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第四篇:关于孩子心理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正处于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生中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搞好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曾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上课听讲极不专心,自信心差,非常固执做错事也不会感到羞愧,有时还会在课堂上捣乱,故意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观察,分析了产生的原因:
1、长辈的溺爱
爷爷、奶奶把孩子视为“小王子”,他在家里受到倍加呵护和宠爱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他存在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不能善解人意;不能正确的对待问题,遇到困难不能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他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养成自私自立的习惯,甚至攻击别人。
2、教育方法不得当
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没有针对性,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就盲目施教,有时竟错误的批评,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以察言观色为主要钻研对象,进而赢得老师暂时性的谅解。
3、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该生常常搅得四邻不安,同学们都不愿和他合作,常被攻击。同学们的孤立更激起了该生的逆反心理。
了解到该生的“病因”所在,我感觉到要想使学生成为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语言,都在学生心理很有分量。那颗天真无邪的心,需要我们用心去栽培、用汗水去浇灌、用爱心去相融。“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用心去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理解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教师是真正爱护、关怀、帮助他。从而与教师心与心相通,达成感情的共鸣。其具体的解决方法是:
1、欣赏孩子 尊重孩子
学生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个体,每一个生命在成长中都会绽放出艳丽的色彩,如果班主任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闪光点,那么生命之花就会开放的更加璀璨,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尊重,希望得到同学的接纳和认可,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在尊者和信任的基础上,在宽容与真诚的期待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并能适时地与其进行精神的交流、心灵的对话。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追求这样一种境界:在班级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觉成功。我们要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每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用爱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健康成长,蓬勃向上。
2、鼓励孩子 激励孩子
让其多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为孩子创造机会,把小伙伴请进家门或让孩子投入到群体中去,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享受与正常儿童共有的快乐。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淡化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培养他们的各种兴趣和某种特长,一旦学生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目标,情绪就会乐观,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受到锻炼,意志日益坚强,可促使其从消极、悲观情绪中摆脱出来。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关心孩子 奉献爱心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亦师亦友,民主平等地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爱去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用信任去填补师生之间的心理鸿沟,为学生着想,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心田。不要冷漠歧视,必须与孩子做好沟通。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孩子,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交流和沟通,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理解,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进而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让他们认识自己,鼓励他们不用害怕,大胆起来,从而使孩子消除自卑心理。关心源于爱心,体贴出自情感。教师真诚地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爱象一根情弦,一头拴在班主任的事业心上,另一头连在学生急待哺育的心上,拨动情弦就会引起师生心灵之弦的强烈共鸣。
4、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班主任要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对家长开设教育心理学知识讲座,向家长传授与现代的教育相适应的家教方法,使家长能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创设一个良好的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家访,不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帮助孩子找到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让孩子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学生的心理是一片净土,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保护好这片净土,走进学生的心理,做他们的知己、他们的挚友,让他们在我们的爱护下茁壮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模范公民。
第五篇:七年级孩子心理
走进孩子心灵,理解逆反心理
——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相关教育措施建议
青春期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一.逆反心理的由来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 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2.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3.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三.“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
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四.积极应对“逆反”心理
1.善于理解孩子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2.加强感情投资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我们家长在感情上与孩子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与孩子进行交流,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
4.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孩子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